《完整的成长》读后感(精选25篇)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完整的成长》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完整的成长》读后感 篇1
读了《完整的成长》,“完整”两个字首先触动了我的心弦,在书的背面,对“完整”做了件的解释。何为“完整”这里的完整不是完美,人,不会完美,也无需完美,完整是表明一个人是丰满的、立体的、多个层面的人。人的完整需要一个人完整的成长过程,而这个过程即是儿童自我创造的过程。
儿童的成长应该是完整的,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幼儿的成长却是不完整的,如何使幼儿做到完整的成长,这需要家长、老师的共同努力,更需要那我们运用正确的方法。而这本书,通过大量的例子来告诉我们如何使一个儿童从出生到成年完整的发展给了我很大的启迪和思考。
一、儿童自己创造自己
人的成长都将从身体开始,经历情绪、感觉上升到心理认知,然后有精神升华。这些奇妙的内在部分,将协助儿童创造一个独一无二的自我。儿童总是绕过或躲过成人有意无意设置的障碍,一步步创造自己一步步完整自己,这是儿童成长的开始,也贯穿幼儿发展的始终。因此,在幼儿自己创造自己的同时,我们成人要给于儿童充分的自由,让儿童自己找到创造自己的方法。
二、儿童是自己身体的主人
儿童要成为自己身体的主人之前必须唤醒自己的身体,而唤醒自己身体的前提便是对儿童的“爱和自由”。
爱可以把各种场所变成儿童的家,在儿童自己家中,大多数孩子可以自由的支配自己的身体,他依靠身体来探索外界以此上升到头脑,这是发展他未来一切发展的开始。因此,身体的自由对于孩子来说尤其重要。
反复的活动四肢,让身体自由这是儿童的第一个自由,这一阶段四肢的活动就是快乐就是成长就是一切。
三、隐藏在儿童身体内的生命力
儿童体内天生就隐藏着生命力,我们不被儿童发现,是因为我们缺少生命力。然而,我们想要做好教育工作,就必须让儿童发现自己,那最好的方法就是“发挥我们体内的生命力”来吸引孩子的眼球。幼儿天生对“生命力”有着敏感的嗅觉。孩子的生命力指引着孩子身体的自由,如果身体被他人支配就会产生截然不同的结果,所以,我们要更加都懂尊重孩子的身体自由,使其生命力延续下去。
四、儿童是自己情绪的主人
情绪在儿童完整发展中是个不可缺少的部分,我们要理解孩子就,要了解孩子的情绪;我们要接纳孩子,就要接纳孩子的情绪;我们爱孩子,就要包容他的情绪。
幼儿刚刚进入幼儿园,难免会有害怕的情绪,最直接的反应便是哭,孩子为什么哭呢?是因为这时的她心里有种强烈的不安感这种不安是他感到很难过,这时候老师应该了解幼儿心理的情绪,才会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法。
在这个时候,我们应该允许孩子发泄自己的情绪,允许孩子哭,然后告诉孩子:“宝贝,你很安全,老师时刻陪着你,保护你!”这时候,孩子可能还会哭,但是,他的.心会慢慢的趋于平静。
哭是痛苦和伤心的表现,这里的哭不是伤害,而是情绪的流淌,这时候的安慰就是倾听,倾听孩子的情绪,倾听孩子的哭声。倾听就是允许孩子把情绪流淌出来就是接纳,就是理解。
儿童除了哭得情绪还会经常出现愤怒的情绪,书中有这样一个例子:一个三岁的小男孩拿着一个红薯,艰难而笨拙的剥着皮,父亲毫无察觉的想:“按孩子这样的速度,恐怕半天也吃不到。”于是,爸爸一把夺过了红薯:“爸爸帮你剥。”孩子怔住了,愤怒的大声哭了起来,父亲慈爱的说:“别哭别哭,真是太心急了!”父亲以为是孩子急于想吃到红薯便急切的把剥完的一半放在了孩子手里,可是,孩子却将红薯愤怒的扔到了地上。这一仍也激起了父亲的愤怒。
这个矛盾的产生是因为父亲不知道孩子的兴趣在于剥红薯皮,在于手的使用在于必须由自己剥自己吃的秩序,儿童成长的需要没被满足才使他愤怒。由于成人无法站在孩子成长的角度,来对待儿童,所以就这样和孩子失之交臂,更剥夺了孩子成长的机会。
因此,作为一名幼儿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心理的感觉及情绪的变化,才能更好地做好教育工作,用心了解生命,尊重生命,才能从本质上改善教育。
带着对生命的思考,对幼儿的尊重,我还要将这本书细细的品味,我相信,每读一次就会有一次的收获。我将这一份收获珍藏在心里,用实践来实现幼儿完整的成长。
《完整的成长》读后感 篇2
很遗憾这本书我还没看完,只是看了前面一部分,书开头的几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完整不是等于完美”,世上没有完美的人,但是仍然存在很多不完整的人,我们在成长的道路上如何成为完整的人,值得思考;我们老师如何培育完整的学生,值得教育工作者思考。
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不能成为完美的人一点也不觉得遗憾,但是不能成为完整的`人,那还是遗憾的。
完整的成长让我们认识儿童成长过程中我们应该关注哪些方面,这本书除了给我们老师一些启发意义,同时对于妈妈身份也是极好的,可以更多关注孩子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惑,从而更好指点,同时又可以让自己认知感受生命的意义。
文章中有一段我印象特别深刻。一个经常走过孩子玩耍的成年人从未被孩子发现,却在一天,被狗追着满园跑,孩子们看到这一幕,开心的不得了,一直看着成年人。他说突然在孩子面前,我有生命了,平时在孩子眼里如空气一般。突然被狗吸引而被关注。
这里我看完后,想起自己带儿子的经历,儿童和大人关注的根本不同,很多时候儿童没有听大人说什么,他在观察自己感兴趣的,探索自己想玩的,此时你他说什么,他都不在意,有时候会被孩子气到,当看这本书时,竟然明白了,我们根本不需要打扰他,让他探索让他观察,让他专注他自己感兴趣的。
其实很遗憾,我还没看完,感触并不深。后面继续看完重写一篇。
《完整的成长》读后感 篇3
再次捧起孙瑞雪的《完整的成长》这本书,细细品读,收获很大,对如何为儿童创设一个完整成长的空间有了更深的思考。
本书讲述儿童如何在成人创造的外在的世界中创造“自我”,让儿童成为自己身体、情绪、感觉、心理、认知和精神的主人,如何在关爱儿童的同时看到儿童自我成长的力量,将其培养成一个完整的人。她提倡对儿童生命的尊重,全是完整的人与完整的成长的真正内涵。本书最后还介绍了儿童发展的不同理论,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儿童的发展规律及发展过程。
书中写道“身体是属于儿童自己的,他需要自由地支配它。父母教师要做的,就是巡逻在儿童活动的边界上,在鼓励和分享中保护儿童,让他们学会自我保护。如果被允许之后才可以探究,人就没有了自主和自由的意识。”而在日常生活中,老师和家长更多地替代孩子,活动或玩的时候,总是告诉他们“不能这样、不能那样、小心这个、小心那个……”不但孩子的身体不能自由支配,而且孩子的思维也被替代,孩子们失去了创造自己的机会。
这不由得使我想起了小蜗的学具——长尾夹。长尾夹不就是用来夹东西的吗?有什么好玩的?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孩子们的创造,他们会把几个夹子组合在一起,变成另类的陀螺,他们在桌子上、地上不断尝试、不断改进、不断完善;他们会自发地组织几个人进行比赛,在比赛的过程中,形成了他们独有的规则;在玩的过程中,学会了沟通,学会了相处。这就是自由支配的魅力。
我们知道7岁至12岁儿童开始对有意识地协调自己的动作有了极大的兴趣。他们喜欢跳绳、滚圈、骑马、蹦蹦跳,这些都是有规则的身体活动和游戏。几乎每一样游戏中他们都会使用意识。此时儿童认知的发展使得孩子可以通过认知来确认自己的身体,设计活动来自主游戏、自主运用身体。就拿孩子们喜欢的`球来说,在玩的过程中,孩子们边玩边形成规则,比如:怎样分帮、怎样确定发球权、在同时得到球的时候到底由谁来打、犯规了怎么办、比赛的时候应该采取什么样的策略……这些都是在玩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完善的过程中孩子们也不断成长。凡是可以考验自由运动身体的地方,愉悦和自由的儿童都会不厌其烦地攀爬行走,极尽全力张扬着自己,张扬着终于可以完成使用身体每一部分的喜悦。对他们来说,身体自由了,他们创造了一个自己的身体。如果不让儿童感知与经验,那就意味着让儿童失去自己的人生。
我们小蜗幼儿园给孩子提供更多自主的机会,提供更多自主的空间,让他们尽情展示,尽情创造自己,做自己的主人,才能真正完整的成长。
《完整的成长》读后感 篇4
利用假期时间,把孩子从他姥姥家接回来,自己照看了几天,同时也细细品读了孙瑞雪的《完整的成长》这本书,对照自己的孩子,感悟颇多……我读这本书最大的收获就是让我体会到了一个孩子看世界的视角,有了一个奇妙的经历,每时每刻每页,都有新的惊喜,原来孩子的世界是这样。
总感觉自己的孩子身上有一种力量,让他一会儿也闲不下来,只要是醒着,就不停地爬呀~找呀,站起来,坐下来,再爬~再找……一直到困了,饿了,才嚎出不耐烦的叫声,来表达他的不满。看了书中一个小例子,我会心的笑了,原来天下的孩子都一样呀。例子是这样的有一次一个长辈问我:“你有没有做过这样的实验,模仿一个4岁孩子一天的活动,他做什么,你就做什么。”他接着说,“我做了,但我模仿的时间都没有超过一个早晨。他弯腰我就弯腰……他蹲下我就蹲下……他跑多远我就跑多远……最后我累得都不能动弹了,但他什么事都没有,该做什么还是做什么。”
原来,儿童在开始发现自己的身体,探索、开发自己的.身体的时候,也和成人一样着迷,也会充满挑战和探险精神。当身体的一种功能被唤醒,儿童就会尽情地重复使用,反复练习,一直到他自己困了累了,才会躺下。同时,儿童的生命特质也是非常重要的,也就是说,对于儿童,身体就是认知、是感觉、是情绪、是心理、是精神,他们是一体的,并通过身体的活动来体现浑然一体……当儿童在做某种身体活动时,他不仅在发现和探索身体,也在用身体的活动表达自己的情绪、感觉、心理、认知和精神。
在教育和成长的历程中,我们必须从对生命的真正了解开始,这也许会使我们更惊喜地发现儿童的智慧!
《完整的成长》读后感 篇5
最近读了孙瑞雪的《完整的成长》,对于成长有了新的认识。儿童在爱与自由、规则与平等的外在环境中经历完整的成长,成长则离不开关注。
我们父母对于孩子的关注,直接关系到孩子的成长。孩子在出生时,父母对他的关注度极高,连取个名字都要绞尽脑汁。凡事都以孩子为中心,小心翼翼地呵护,不厌其烦地教孩子说话,陪他游戏……一直都想给他最好的,也相信自己的孩子是最好的。慢慢地,孩子长大了,能独立做很多事情了,对于孩子的关注也就随之改变,可是,父母的关注却一直都在:上幼儿园了,关注他什么时候不再哭闹;上小学了,关注他什么时候独立完成作业;上初中了,关注他什么时候不再令人头疼……
其实,关注也是有规则的。“身体是属于儿童自己的,他需要自由地支配他。父母教师要做的,就是巡逻在儿童活动的边界上,在鼓励和分享中保护儿童,让他们学会自我保护。如果被允许之后才可以探究,人就没有自主和自由的意识。”而在日常的生活中,很多的家长会越俎代庖,“对于成人来说,教是一种快速有效地让孩子知道结果的方式。成人难以忍受过程的漫长,所以直接把认知的结果告诉孩子,结果一定是不仅会影响儿童的心理历程和创造自我意识的过程,同时也一定会影响他的认知发展,也会将他的生命搁浅在心理或是认知的层面。”因此,我们的身边就有很多“我妈妈说了”的“妈宝”的存在,他们完全内化了妈妈,遵循了他们已经认为的正确规则,失去了自主,从而失去了自我。这不由得令人想起了《都挺好》中的苏明成,在母亲的精心呵护下长大,可以说是一个标准的“啃老族”,苏明成从小就仗着妈妈的宠爱对妹妹颐指气使,脾气暴躁的动不动就动手打人,郭京飞用实力演绎什么叫“妈宝男”。
父母与孩子相处的'最佳状态,无外乎“你是怎么知道我就是这么想的呀”的心有灵犀。父母能够读懂孩子,孩子也乐意把自己的想法告诉父母。这就要求我们父母对孩子适度的关注。“人的身体隐含着精神和意识,隐含着喜悦和爱,而强制会迫使孩子只留下身体本身,其他的就会被压抑。所以我们要更加懂得尊重孩子身体的自由。”美国发明家爱迪生,被校长骂成“低能儿”,刚进学校三个月便被勒令退学。他的母亲没有责怪孩子成绩差怎么办,而是给孩子讲罗马帝国的兴亡,英国发展的历史,讲文学、物理、化学等等,培养他爱学习的习惯和好的学校方法。在母亲的教育下,爱迪生10岁就能阅读《美国史》《大英百科全书》等少年儿童很难懂的书籍。在他15岁那年,由于在火车上搞试验,引起大火,回到家,母亲并没有责怪,反而帮他在家里设置了一间简单的实验室。爱迪生把全部精力都用到试验上,并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作为成年人同样需要成长。婴儿3年的成长,需要成年人用33年来完成。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的牵绊阻碍了自己的成长,但是只要你把关注点放到自己身上,你的成长也就随之而来。从一切事物、任何人身上学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不放弃一切学习的机会。每天坚持进步一点点,你终将成为你期望成为的那个人!
关注成长,不仅仅是孩子的成长,更要关注自己,不断地成长,和孩子一起成长,一起走过一个完整的成长过程。
《完整的成长》读后感 篇6
孩子的成长会经历很多,每一段经历都会影响孩子的性格。
我们的职业就是和学生打交道,免不了遇到这样那样的孩子。最让我们揪心的'就是心理不太稳定的孩子,不知道哪一个时刻,哪一句话会刺激到他,然后发生我们无法预料和难以承受的后果。这样的孩子一般多是原生家庭或者童年时候有特殊经历的,可能这些特殊经历在小学阶段没有显现出来,随着孩子的成长,逐渐步入青春期,独立意识开始逐渐成型,再加上中学的学业压力明显比小学大,家长已经不能再用原有的方式和习惯维持之前的平衡,于是,有些问题开始爆发出来。
面对这样的学生,我们要想帮助他们,首先就得了解他们的成长经历,了解他这样的形成原因;其次,和家长沟通,虽然我们学习过儿童心理的相关知识,也在阅读,但是我们终究不是专业人士,有些情况还是需要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情。
希望孩子们都能健康成长,希望作为教师的我们能遇到健康的孩子。
《完整的成长》读后感 篇7
跟随叙事者团队读完了孙瑞雪老师的《完整的成长》一书,里面一句话让我深深地刻在了脑海中,“不要努力成为一个正确的人,而要成为一个完整的人”!是的,培养一个完整的人太重要了,现在的家长是在比赛着积极地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课外班,让孩子提前学习各种各样的知识,当知识填满孩子的脑袋时,他的心灵肯定失去了成长的空间和时间,试想,一个没有玩过水,没有玩过沙,没有登过山,没有看见过五彩缤纷的植物蔬菜,没有领略过大自然四季的美,没有和同伴追逐游戏过,没有抬头看过星星月亮,没有发自内心大笑过的孩子,能是幸福快乐的吗?
孙瑞雪老师说过,真正的‘教育’应当是协助孩子,由孩子自己来完成创造自己的“教育”过程。作为家长,有责任学习如何协助我们的孩子成长为一个完整而非完美的人,成长为一个身体、情绪、感觉、心理、认知、精神和灵性合一的人。经由一斑可窥见一豹,我们可以经由我们自己的身体、情绪、感觉、心理、认知、精神和灵性的粗浅探索,便深刻感知到我们的内在世界都发生了什么!也经由此而深刻认识到我们每天与孩子的相处,都在孩子的'内在世界里发生着什么!这是一堂父母们必修的成长课题!自我的尊严感和自我价值感,是人的核心,而儿童正在形成这个核心,这就是成长的意义所在,这也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成为自己”。我们想要表达的是:你的幸福感有多高,你是否拥有爱的能力,你的生命状态是怎么样,核心就是自我的尊严、自我的价值感,而这些绝不取决于你所获得的荣誉、金钱、地位,也不取决于谁给了你荣耀、关注或者爱,更不取决于你站在一个怎样的平台上。
教育当是创造人自身的事业,而基础教育更当是创建人自身之基础的事业,那是一种至深基础和无限高远的事业,但它并没有受到应有的真正的重视。才高志远的人们远离着基础教育,人们不愿去造就人而更愿意去制造物。
教育,如果我们还继续用这个词的话,应该赋予怎么样的新内容呢?首先,它不能是“教”,一位老师说,“孩子不能教,一教就教坏了。”其次,它不能“育”,又一位老师说:“我终于相信,儿童是自己成长的。”
《完整的成长》读后感 篇8
读孙瑞雪的《完整的成长》,最大的感受就是,成长,要靠每一个人自己去完成,没有任何人或方法可以替代。
作者认为,儿童是自己身体的主人、情绪的主人、感觉的主人、心理的主人、认知的主人、精神的主人。
凡是想替代儿童成长、人为地把儿童急于“塑造”为成人理想中的样子的做法,一定会破坏儿童成长的节奏。
“并不是每一个孩子都能自由地把手放在嘴里,也并不是每一个孩子都能自由地用手到处抓摸或者四处漫步,练习自己走和跳。”的确,很多家长会制止婴儿吃手,禁止幼儿接触沙土,杜绝孩子光脚走路,不让孩子淋雨……看似保护孩子的同时,也剥夺了孩子感知自我和世界的机会。
“教育不是教师给予学生什么东西,教育乃是人类的一种自然的活动过程。受教育并不是听讲,而是从环境中汲取经验。”
孩子调动各种感官、各种情绪,与世界在一起,与自己的心在一起,学习就发生了,教育就发生了,成长也发生了。例如,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运用多种感官来写春天,是经典的美文,而现在很多孩子却不理解、不喜欢。我想,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孩子们并未真正地感受过春天。作为一个小时候在田野里任意奔跑的人,我阅读此文的`时候总会把自己代入其中,去聆听“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去脑补“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仰起脸体会“吹面不寒杨柳风”的轻柔,深呼吸嗅那“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的清新,揉揉眼去看“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真的处处是风景,时时心欢喜。
而现实中往往是这样:“对于成人来说,教是一种快速有效地让孩子知道结果的方式。成人难以忍受过程的漫长,所以直接把认知的结果告诉孩子,结果一定是不仅会影响儿童的心理历程和创造自我意识的过程,同时也一定会影响他的认知发展,也会将他的生命搁浅在心理或是认知的层面。”
如今,批改学生的作文时,仍然不时可见“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像吃了蜜一样甜”之类的表达。我曾当面问过学生,是否见过“热锅上的蚂蚁”,学生摇摇头;我也问过学生,“像吃了蜜一样甜”是不是人生的巅峰体验,学生依然摇摇头。可见,孩子“了解”去如何表达着急、表达喜悦,却不“知道”如何表达着急、表达喜悦。
蒙氏教育中有一句话是很多人共同的感受:“我听见了,我就忘记了;我看见了,我就记住了;我做过了,我就理解了!”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儿童必须靠自己去成长的观点。
前几天看到一段小视频:《3岁宝宝摔倒果汁洒一地,淡定地清扫:生活就是如此》。视频中,小男孩刚倒好了两杯果汁,不小心掉了一杯,洒了一地。他马上拿纸清理地面,接着又倒了一杯(倒的过程中还洒出来一点点)。正当他兴冲冲地重新拿着两杯果汁走向餐桌的时候,脚底一滑,仰面摔倒地板上,手里的两杯果汁全部洒掉了。接下来应该是哇哇大哭了吧?不,小男孩自己爬了起来,自言自语:“滑滑的,我要再清理一下了。”清理完毕,他说了一句:生活就是如此。的确,生活就是如此,成长亦是如此,视频中的孩子不受干扰地自我体验了,成长了。
今天的家长和老师出于良好的动机,常常一厢情愿地“教”孩子成长,甚至替孩子成长,而这往往会导致教育行为变了形,变了味。读《完整的成长》,我再次自省。
《完整的成长》读后感 篇9
在丽达瑜伽工作,精神上的收获大于经济的收获,感谢有这样一个空间,汇集了智慧的人,很感谢在我对儿子成长过程迷惑时,有一位伽友为我介绍了这样一本书——《完整的成长》,不仅帮助我更好的给儿子一个成长环境,也帮助了我自己重新省视我的童年并更好的让自己成长。
我们成年人选择灵修或选择信仰或选择瑜伽修行等等,大多数人是因为心灵的困惑和痛苦不解,才去修的,只有少数人是为了更高一层的精神。
因为我自己就是这样,修来修去,仍然迷惑,控制来控制去,感觉压抑,当看过这本书以后,我才明白,原来是因为自己的内在一直都没有长成熟,长成熟的只是一个躯壳,我们的内在世界:情绪、感觉、心理、认知、精神,都没有很好的成长。
没能很好的成长,是因为我们小的时候,还很弱小的时候,被比我们强大的人给剥夺了。常常听到大人不让孩子哭,不让孩子闹,不让孩子这样,那样,却没有很细心的奈心的关注一下,孩子心里在想什么?他们想认知什么,感觉什么?
今天还听到爷爷奶奶,为了孩子顺从他们的心意,而恐吓他,如果你要哭,爷爷就走了,如果你要和妈妈,奶奶就自己出去玩了,就带别的小朋友去玩了,孩子整天活在恐吓中,在他需要照顾的年龄,那么孩子就慢慢失去了自我,为了讨好大人的心意,去做违背自我的事,那我们小时候,可想而知,我们更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出来的,所以我们没有了自我,会变成或倔强,或脆弱,或强势。
“在生活中,如果我们回到我们的内在,我们发现的应该是这样:我们有时是情绪的,有时是感觉的,有时是思维的,有时是心理的,有时是精神的……由于我们反它们看成是我们自己本身,所以它们便学步丰统治我们。
所以,一会儿我们被情绪控制了,一会儿我们被心理控制了,一会儿我们被头脑控制了……就像我们很多人的生活一样。有时我们被别人控制了,有时我们控制了别人,有时被外在的环境控制了……内在也有着“权力斗争”。
我们的内在也常常相互控制着,“政变”、“篡夺王位”,这就是我们内在的挣扎和焦虑。”摘自《完整的成长》271页
我们的身体里真的会有很多个小我,我自己清楚的感觉的到,出了事情的时候,常常会纠结,矛盾,痛苦,难过,或否定自己,降低自己的价值感,这种情绪却又找不到出口,于是只能把自己变的情绪化,因为内心的事情,可能牵连到一个和这个事无关的事情上,常常会想别人怎么怎么样,怎么怎么了,会抱怨,可能很少的面对自己的内心,问问自己内心怎么了?
没有诞生自我的人,依然可以依靠外力驯化成长,只是成长起来的人是一个“小我”,小我就是我们不自觉得在处事说话的时候,会反射出生命中某个人的影子,可能是妈妈,也可能是爸爸,或老师,或在你成长中侵入你精神里的一些人。
“由于小我是由外力促成,由外力驯化而成,因此小我就自然地时刻感应着外在的变换。外在的世界就是小我的镜子:外在的赞美,小我就倍感有价值;(我想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喜欢听好听的话,喜欢人拍马屁)外在贬斥,小我就倍感自卑;(所以,如果遇到一点别人对我们的否定,就会燃起内心的怒火或难过)外在风云变幻,小我的.情绪、感觉、心理、念头也变化无常……
你永远是外在的反应,你就没有尊严,没有自我价值感。想想我们成人,想想我们面对每一种关系时内在的变幻无常和动荡,我们自主、独立、定力的如如不动空间依赖什么?我们的喜悦、幸福依赖什么?我们的尊严和价值感空间依赖什么?我们空间是谁?”
现在我们要考虑的是,如何做自己的主人,重新的把真正的自我找回来,那样,我们有一个完善的自我,就会是安宁的、安然的、清明的、喜悦的、理智的、智慧的、和谐的。我们的灵修也好,佛性也好,必自然的显现出来。
至少有两样东西可以帮助你成为自己的主人,以完善自我:内在的力量和爱。
《完整的成长》读后感 篇10
完整,不是完美。人不会完美,也无需做到完美。健康的人格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接纳自己的缺失如同接纳自己的美德。这是要强调明确的一个观念。
完整的成长,是指儿童依靠自己的精神胚胎,借助于内在和外在的环境,受自己精神胚胎引领,通过生命年龄的不同阶段,创造出了一个完整的自我。自我意识是这一生命系统的中心。这个创造自我的里程就是一个完整成长的过程。
儿童需要在爱与自由、规则与平等的外在环境中经历完整的成长,构建内在自我,成长为完整的人。但是这是一个理想状态,事实是更多人的完整成长被打断,精神成长停滞。心理的治疗便把阻压到潜意识的成长提升到意识层面,进一步打通梳理获得成长。在陪伴孩子成长过程中打开感觉到通道,用心觉察也会幸运的再次启动成长。
读《完整的成长》之前,我认为阅读这本书我会获得对教育的一些经验,更多可能是对儿童教育的一些具体理念和方法。读完此书我发现我的收获不止于此,更多的是对自身成长的一个对比和反思,打开了些感觉和觉察的通道,以抽离的状态看自己的情绪变化,看自己对待事件的.状态,观察自己,感知自己。让感觉流动,使成长中被阻碍地情绪感知和宣泄流动起来。
因着我对自己成长的觉察也就更深入的理解了,让儿童在爱与自由的环境中充分的感知,给他足够时间与空间,让他自己创造自己,完整的成长为他自己的重要性。
让孩子成为他自己,的确应该成为成长的核心,也应该是教育的核心。可是在儿童实际的成长过程中,很多人认识到不到这个问题,还有很多人趋于社会的压力违背自己的教育理念,过早的剥夺孩子感知的权力,强迫孩子认知。像是现在国家一再要求不得让孩子过早写字,可是很多幼儿园还是迫于家长的需求和社会竞争的压力,巧妙地躲过检查,违规的教授孩子读写,采用杀鸡取卵的方式育人,只局限于短期利益而不顾孩子的长远发展,因着高考的压力,部分家长也是配合这样的行为。而内在成长被剥夺,孩子的精神成长受阻,后期会出现种种家长无法解决的问题,不明所以家长一筹莫展,却又寻不到根源。
一个小学各项成绩优秀的女孩子,在幼儿和小学阶段一直忙于在各个兴趣班中穿梭,没有喘息的功夫,到了初中,忽然对一切失去了兴趣,疯狂的玩,作业拖着不完成。家长想尽了方法都不奏效,强迫她坐在作业前也是愣神的。这个女孩子极有可能是感觉成长被剥夺,被家长强迫进入了认知阶段,主动成长被阻塞,所以失去了成长的动力。
9个月的小外甥,一听到手机铃声响,一看到别人拿手机,他就开始咿呀哇啦大声叫,小妹说他是在模仿别人打电话。并没有人教他,他还不会说话,看着也听不懂大人说的话。可是他就是学的如此惟妙惟肖,不得不佩服婴儿的学习力,确切的说是感知力。
6岁女孩林林按照老师教的舞蹈动作认真排练,3岁的东东也跟着跳,但是他无法按照顺序做出规范的动作,林林一次次提出要求,可是东东做不到,林林气的大哭,说是东东弟弟破坏了排练表演,东东看着大哭的林林一脸茫然。林林内心你的秩序被破坏所以很难过,而东东还无法理解林林的心理活动。哭过之后,林林去到另一个房间继续跳,而东东开启了自嗨模式,乱跳一气。林林认识到东东弟弟无法按照要求做出动作,她原谅了弟弟并且想到了避免被打扰的方法。林林和东东都在活动中感知、体验成长,并且将其内化为自己的一部分,他们在学习着如何和谐相处。
《完整的成长》为我解开了很多儿童行为的谜底,也让我认识到精神成长的重要性,更确定了应该让儿童在感知中学习,在生活中教育,而不是过早的进行抽象认知,阻碍儿童感觉的流动,让儿童失去了本身具有的觉察的能力,失去了成长动力。
《完整的成长》读后感 篇11
从一般意义上讲,一个完整健康的人,需要同时具备丰富的精神和康健的体格,缺少了哪一样,都不能称之为完整。今天重点讨论精神层面,它不仅能为我们带来丰富的人生体验,在某种程度上,它甚至还可以弥补身体上缺陷,就如孙瑞雪老师在文中讲到的“只有到达精神,才能创造出自我。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一个自由的人,一个不再被基础的、物质的东西所限的人。”只有内在的自由才能真正让我们摆脱各种内外的捆绑,进而创造自我、发现自我、活出自我。
文中,一个孩子从最初对事件的认知—宣泄(通过情绪流淌不快和痛苦)—转化和全然接受,它经历了一次完整的心理活动,完成了一次自我的确定、升华和创造。这个过程,更多的需要孩子自己去完成,作为父母的我们,只要在一旁爱着、倾听着就好,给孩子自我成长的空间和时间,保护他们完整的成长过程。孩子正是通过这一次次完整的成长历程实现一次次自我创造,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逐渐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驱使自己的躯体和行为。
有了这样的认识,我更加深刻感觉到同孩子一块儿成长探索、一起经历一次次完整成长历程、一同完成一次次自我创造是多么必要和紧迫,在此过程中,我们的认识必须清醒、做法必须恰当。
我们是孩子的父母,但绝不是孩子的主人。孩子无意于来到世间,既然我们将他带到人世,便有责任和义务将他养大、引导他经历人生酸甜苦辣,走出自己的人生。子女之于我们,不是传宗接代或者实现某种功利目的的.工具,不是我们可以占有、控制、支配的私有财产,他是有着独立人格的个体,是独一无二的自我,这一点必须有清醒的认识,才能保证我们不会走偏、走错。因此,我们需要给予孩子充分的尊重、高质量的陪伴和真正意义上的爱。
尊重孩子,尊重自己。孩子跟我们回了几次老家,就能分辨出哪是奶奶的老家、哪里是外婆的老家;孩子跟着妻子去了几次她的单位,就知道妈妈是警察;每次我和妻子说话声音稍微大些,孩子就会怯懦的对妈妈说“你们不要吵架”;每次孩子惹怒我们被批评之后,孩子都会说“抱歉”……他的言行时常让我们感到意外和惊喜,它也一次次提醒我,真的不能把他当作一个一无所知的幼儿,他正在用懵懂的眼神观察周围、感受社会、认知这个世界,他有自己的想法,他的心理正在活动,以致于我不能在他的玩伴面前和公众场合给他难堪,不能随意否定他的想法和劳动成果;以致于我不能随便找个借口敷衍他,不能编织谎言欺骗他,孩子的意愿和选择需要得到我们的尊重。其实,我们对孩子的言行举止和态度,往往影响着孩子将来待人处事的态度,孩子会从我们的爱和尊重当中感受到温暖,从而将这份温暖带给他人,也包括我们自己。
陪伴孩子,陪伴自己。时常会看到或者听到要抽出时间多陪伴孩子的文字和话语,我没有感到有什么不妥,觉得小孩瞬间就会长大,在成长过程中多一些陪伴就会少些遗憾,也为此我调动了工作岗位,选择呆在孩子和家人身边。一次偶然的机会,在当当网上看到这样一本书《高质量的陪伴胜过朝夕相处》,我深以为然,我才慢慢认识到,原来陪伴并不是我们和孩子同处于一个空间、要在一起呆多久,而是我们既能把自己的时间给孩子,更要把自己的心放在孩子身上,能够接受孩子有情绪,接受孩子会犯错,并且乐于关注孩子的言行、倾听孩子的内心、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愿意花时间与孩子接触,帮助引导他解决问题。孩子通过一个个事件经历一次次心理历程、完成一次次自我的创造,通过一点一滴地、慢慢地、逐渐地确定自我,在此过程中,我们必须保持着谦卑、谨慎、积极向上的态度,耐心去听、认真去看、深入去思考,与孩子一起尝试、一起探索,给他支持与鼓励,给他适当的引导和修正,相互陪伴、相互成长。
懂得去爱,完整成长。不是每个人都会去爱,我们不能陪伴孩子一辈子,也不可能教会孩子在社会上行走需要具备的一切能力,让孩子做自己,才是最恰当、最正确的爱。既然我们已经懂得,孩子是一个精神独立的个体,那么我们做父母的责任就是帮助孩子完成一次次自我的建立,帮助孩子成为他自己。很多时候,我们会因为怕麻烦、怕孩子受到伤害剥夺、限制孩子自我尝试的机会,因为孩子还小、不懂事等原因包庇纵容孩子的过错,殊不知,我们剥夺的不仅是孩子的行为,纵容包庇的不仅是孩子的过错,更是孩子对事物的好奇心和对事物本质探寻感知的能力,是纠正引导孩子的最佳机会。没有真正的经历、没有真切的感受,哪能体验兴趣与奥妙所在、哪能知道酸甜苦辣的味道。适当的放手,给孩子成长的空间和时间,因为他自己吃得那些苦终将让他更加强大,他学会的那些本领会让他更好地观察适应这个世界,他一点点修炼出来的良好修养会让他更加热爱生活,他健全而独立的人格将让他成为自由的、独一无二的自我,他不断丰盈的精神世界终将让他走出精彩的人生。
“我思,故我在。”到达精神,创造自我。
《完整的成长》读后感 篇12
大家晚上好!我是中三班王昱哲的妈妈吴琼,今天由我为大家分享《完整的成长》第四章第二节:感觉是儿童认识的基础。
儿童主要依靠5种感觉——视觉、味觉、触觉、听觉、嗅觉——来认识世界的。从婴儿开始,他们用眼睛观察明暗的世界,分辨这一物体和那一物体的界限。用嘴吮吸,既能获得食物,也能和妈妈发生生命的联结。用耳朵听各种各样的声音,并从中拣选出母语。用哭声召唤妈妈,并与妈妈建立关系的雏形。用身体活动,并和妈妈接触,激发生命的活力和探索世界的愿望。感觉就这样扩展、延伸着孩子的内在世界和外在世界。感觉到的一瞬间,感觉到的`世界就被打开了。
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会体验数以万计的感觉,透过感觉,孩子拥有了自己的心理、认识与精神,这并不是谁教出来。同情绪一样,感觉是天然存在的,所以这个过程的完成是任何他人都不可以替代的。有些感觉是外在世界带给内在的,有些则是自己的内在世界给自己的。各种不同的感觉刺激着儿童,使他们发展出了非常好的鉴别能力、精确能力和协调能力。儿童的认识是从感觉开始的,因此经历感觉对于儿童是不可或缺的。例如感觉数学:孩子把数棒握在手里,握住1个数棒、握住2个数棒、握住3个数棒、握住4个数棒……以此,孩子用手握的感觉发现“越来越多”。
注重感觉才可以让我们的孩子成为一个真实的人,不让孩子感觉与体验,那就意味着让孩子失去自己的人生,离开“感觉”,“教“出来的成长,只会建构一套认知与生命分离的系统,儿童所掌握的东西就是知识,而无法形成智力。智力是身体、感觉、心智一体化的过程中形成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而分离则会导致一个和自己的生命不融合的虚假系统,它的本质是一个人的身、心、意的分裂。
读完这一节后,感触颇多。作为父母,首先我们要多读书,我们要了解孩子成长的历程,不能想当然地使用灌输和驯化。无论你是成人还是孩子,读后感·对自己生命的改变必须从感觉开始,只是认识到了,改变依然不会成为可能,所以,你可以想象,说教真的能改变人吗?每个人在说教时都想尽可能地说得好,以为那将改变很多人的命运……但只有触动了感觉,变化才有动力。
其次,我们必须从改变我们的语言系统开始,把“你怎么又这样“改变为”妈妈很爱你,但是这个事情不能这样做”。然后教给孩子正确的方式。语言一改变,语言所传达的能力就变了,情景就变了,新的感觉就产生了。还有我们需要把我们跟孩子在一起的速度放慢,让自己成为一个观察者而存在,同时也作为一个感觉者而存在,当我们尝试着去感觉孩子的时候,我们就知道他们怎么了,然后再依此做出决定。
最后,我们还有一个支持我们的人和天然的让我们学习爱的人,那就是我们的孩子。
《完整的成长》读后感 篇13
大家晚上好!我是中二班卢泠沛的妈妈朱稳,很荣幸今晚能和大家交流学习孙瑞雪老师的《完整的成长》一书第三章第六节《伴随情绪,儿童进入生命深处》。
情绪是儿童完整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情绪伴随生活的每时每刻。儿童的情绪运转是一个天然的过程,不同于成人。儿童的情绪更纯粹、更专注,伤心了哇哇大哭,高兴了就手舞足蹈,没有一丝的刻意的成分。通过在生活中一次次观察、感知、熟悉、了解、升华自己的情绪,儿童慢慢成长,逐渐趋于内在的平静祥和,最终能够非常好的表达他的情绪,非常好的把他的自我和精神透过情绪彰显出来,最终发展成为一个健全的人。在儿童情绪成长的过程中,儿童必须是他情绪的主人,父母要尽可能的为他提供自由的环境,让孩子能够发现自己内在的世界。
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感知孩子的情绪并给他提供自由的环境非常重要。记得去年因为家里小弟弟出生,我有时分身无暇,会忽略的女儿的情绪。一天晚上,我正在给弟弟喂奶哄弟弟睡觉,女儿非常想要听故事,缠着我用乞求的小语气对我说:“妈妈,妈妈,给我讲个故事吧,你好久都没有给我讲故事啦,我想听《小鸡卡梅拉》里的那个《我的北极大冒险》。”并且小手上举着那一本书。我只能给她解释:“姐姐乖,我这会哄弟弟,等他睡着了,我搂着你给你讲好不好?这样你先自己看下画册,我保证一会就给你讲!”女儿撅着小嘴,一脸的不情愿,但还是答应到“好吧!”然后拿着画本趴在沙发上翻起来画册。
过了一会,她拿着画册到我跟前,把画册递给我“妈妈,我看完了,快给我讲!”我试着把小弟弟放下来,可是小弟弟迷迷糊糊揪着我衣服不放手,我只能说“你看小弟弟没睡着,咋办,你在等一下好不好?”谁知道我刚说完女儿就开始大叫“我就要听故事,我现在就要听!”她这么一叫小弟弟被吵醒也开始大哭,我也跟着很烦躁“你看你把他吵醒,现在好了,故事不要听了”。女儿听我这么说更是情绪失控哭着冲我喊“我就说你们都爱小弟弟,不爱我!”当女儿说完这句话我瞬间被惊醒,看着这乱糟糟的场面,看着女儿伤心的表情,回想刚刚自己的烦躁,我特别的愧疚,自责感涌上心头,我对自己的'孩子都干了什么,我一只手拉过她靠近自己,把她的小脑袋靠近我怀里“对不起,妈妈不该批评你,只是妈妈刚才感觉很烦燥。”女儿顿了顿“没关系,我不怪你,因为你是我妈妈,我知道你批评我是为我好,我刚才不应该惹你生气”,听完女儿的话,又多了一丝羞愧。“妈妈很爱你和小弟弟,不管什么时候妈妈都爱你”,女儿或许感觉到了我的情绪,“我知道妈妈,我刚只是很生气!”就这样你一言我一语,我和女儿的情绪都平复了,小弟弟也不知觉在怀里睡着了,放下弟弟,我给女儿讲了她喜欢的故事,她搂着我的胳膊甜甜的睡着了。
看着她熟睡的小脸,我却陷入了深思,或许生活中有多少次我这样忽略了这个小不点的情绪却不自知,反倒是她情绪的表现让我惊醒,察觉自己的不足。从那以后在两个孩子问题的处理上我更加注意了。孩子就是这么神奇,他能感知成人的内心世界,带着成人走向情绪的更新境界,很多时候我都深深的感觉到,在教育孩子的过程当中,孩子教给我的更多,促使我成长。
作为父母,我们都希望能培养出一个心理健全的孩子,那我们就应该一起为孩子创造自由的环境,让他们能够完全的表达自己不被抑制,蹲下身子和孩子沟通交流,感知他们的情绪,和孩子一起成长。
《完整的成长》读后感 篇14
我今天交流学习的内容是孙瑞雪老师《完整的成长》第九章第四节《自我的力量》。
读完这一节后,让我感受到:儿童期是一个丰富多彩,蕴藏着巨大力量的重要生命阶段,儿童有自我成长的能力,我们要尊重儿童,给儿童自由的权利,也要相信儿童有自我成长的能力。如果我们能够读懂孩子的每个细节,并给予合适的爱与教育,他们就会还我们一个奇迹,自我成长贯穿着人的整个一生,经过着一个由萌芽、发生和发展的复杂过程,同时也发挥着人的自我认识,主动地去感知真实环境下所带给人的体验和反思。
自我对人意味着自主、自我价值感、意志、自律、独自、自爱、力量和完整的、统一的内在管理系统,意味着创造的天赋,意味着与真善美同行。婴儿的自我还未产生的时候,就是一个共同体。当儿童的“自我”一旦产生,自我创造就持续不断的进行,除非环境威胁到他的生存,“自我”就是“我”,“我”就是力量,当孩子有了自我意识的时候,力量就回到了自己的内在,界限就清晰起来,就知道了如何维护自己的尊严,懂得了维护自己的权利不受侵犯,我们要创造爱与自由的环境,支持孩子、尊重孩子的自我感,才能给予孩子尊严感。例如:一天,我家的大宝不做作业而在手机上完游戏,让我家的小宝看见了,小宝理直气壮的跑到我跟前说:“爸爸,哥哥不做作业在玩游戏”,大宝听见了当时拉下了脸偷偷的踢了小宝一脚,小宝当时举起了拳头,一边说着“你犯了错误还不承认”,一边进行了还击,小宝这么小面对着哥哥,坚定不移的坚持真理维护自己的尊严,讨回了‘公道’。
儿童拥有了自我,就开始有了责任感,例如:一天,我家小宝不小心把床单弄脏了,他一边用毛巾擦着弄脏的床单,一边他愁眉苦脸的给我说:“爸爸,对不起,我错了,我不小心把床单弄脏了”,我对着孩子说:“没关系,知道错了以后改正就可以了”,小宝马上开心了起来,孩子这么小就有了责任担当意识。自我就是力量,就是界限,就是系统本身,就是公正,就是价值,就是威严,就是尊严,就是王者。当孩子的成长创造了自我后,就会产生彼此的平等、尊重、尊严感、高贵感和独立意识。
儿童是主动地学习者,我们常常盲目追求知识的传递,而对儿童的心理发展的自然规律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依照自己的想法恣意孤行,为儿童规划路线,把孩子的成长作为自己的一个任务来完成。我们只要为孩子筹建一个‘自由’的环境,孩子就能够在这种自由环境中自主地选择自己需要的材料、自由地探索自己感兴趣的未知领域,吸收自己所需要的内容,学到自己的知识。一天,小宝看见哥哥在写作业,自己也拿着本子和笔坐在哥哥的旁边,对着看图识字图片聚精会神的自己写了起来。
儿童是自己的教育者,每个儿童都是独特的,首先我们要了解儿童,尊重每个儿童的个体差异,给孩子最大限度的健康成长,我们的儿童教育更要注重儿童是一个是独立的、自然生长的个体,他们知道自己的需要,饿的时候就哭,舒服的时候就笑,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怎样做,我们要依着他与生俱来的.自然属性与精神的本质来教育,以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生长规律来作为标准和依据,我们要遵循着这些标准和依据,尊重儿童、研究儿童、学习儿童。大自然就是最好的老师,大自然的伟大与奇妙是儿童所追寻的最好教材,如千变万化的云彩,五颜六色的花草树木,千奇百怪的虫鱼禽兽,变化莫测的风霜雨雪,日夜变换的日月星辰等等。这些都是儿童知识的宝藏。
每个儿童都是小小的思想家和探索家,儿童远比我们有好奇心,求知欲,对一切是那么的有勇气,儿童成长的历程就是创造自我的历程,历经内在的、身体的、情绪的、感觉的、心里的、认知的、彼此的共同历程,点点滴滴地将自我创造出来,只有拥有了自我,才拥有爱的真正能力,从没有自我到拥有自我,从拥有自我到穿越自我,这是人意识的进化,也是人类文明的进化。儿童的学习是一个连续不断积累的过程,也是有一个双向建构的过程。让我们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共同见证孩子的成长。
《完整的成长》读后感 篇15
大家晚上好!我是中三班丁西安的爸爸丁伯涛,今天和大家一起学习《完整的成长》第四章儿童是自己感觉的主人第六节:对感觉的新认识。通常我们认为人的感觉就来自于人的五种感觉器官,通过今天的学习我才知道人在五种感官之外的感觉,源于基本生命存在的感觉,称之为“生命感觉”。
一位5岁的小男孩A在排队盛饭时和另一位5岁的小男孩发生了争执,一位3岁的小女孩走过来指着其中一位说:“是你的错。”
小男孩A说:“你没看到事情的经过,怎么判断是我错了呢?”
小女孩说:“我是没有看到事情的全部过程,但我有感觉啊!”
小男孩说:“我先站着排队,看见饭还没有端来,我就出去玩了一小会儿,结果他站了我的位置,我让他走,他不走,是谁的错。”
小女孩肯定的说:“就是你的错。”
小男孩说:“为什么?”
小女孩说:“不知道,反正就是你错了。”
小男孩说:“那好吧,我们找老师去。”
整个过程让人很惊讶,小女孩无法通过自己的思维分析、思考、组织、整理表达出来,但凭她的感觉:他错了。如果我们也来分析一下的话,应该是这样的:离开原有的位置,到另外一个地方玩一小会儿,还占有之前的位置,这是否合理?你不能同时待在两个空间里。你也不能身体离开了,但意识还占着排队的位置。小女孩这个明确的判断是从哪里来的呢?是她内心的感觉,是基本生命存在的感觉。
这种心灵的感觉,正常的儿童,当没有受到理性的打扰时,他们的心灵会非常的敏锐,他们能够感知到现象背后的真实。书中有一个故事在我们生活中也是常见的,一天,学校安排训练,李老师看见8岁的毛毛拿着一瓶红茶走了进来,问道:“你能帮我去买一瓶茉莉蜜茶吗?”毛毛欣然答应,又问其他两位老师要什么,贺老师和王老师肯定的说要茉莉花茶,当毛毛转身要走的时候,李老师急忙说到:“算了,我也要茉莉花吧。”毛毛回身说到:“你太没个性了,别人要什么,你就要什么。”李老师无语了。毛毛走了两步又回头说:“你不能因为他们职位高,就服从他们吧。”
李老师很惊讶,然后开始察觉自己,察觉到自己平时习惯性的放弃自己的权利,时间长了,造成了无意间放弃自己的.意愿,毛毛今天率真的把它说了出来,而且一语中的。我们正处在一个会让我们发现人类感觉新来源的时代。我们不但知道儿童拥有基本的感觉,拥有知觉,我们还清楚所有的人都拥有直觉,这是认知之外的一种来源,我们完全可以在对儿童的观察中发现这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那就是人拥有一种生命的感觉,它是智慧和创造的来源。
我们通过观察孩子在成长感觉中的变化可以看出,实际上我们都不太在意内在发生的事情,我们更多或是习惯地在意物质世界所发生的事情。现在就请我们尊重儿童的“生命感觉”让它伴随孩子成长,这种“生命的感觉”呼唤我们,重新认识自己,重新学习调整自己,这种生命的感觉能让我们发现内心深处所发生的事情,这种生命的感觉会让我们捕捉到事情背后的真相。
《完整的成长》读后感 篇16
今天我为大家分享《完整的成长》第一节:什么是主人。
什么是主人?我个人观点认为“主人”就是主宰人的“人”。第一个人我们都了解她,就是我们自己,有着肝心脾肺肾、筋脉肉皮骨、目舌口鼻耳、爪面唇毛发、泪汗涎涕唾,有着喜怒忧思悲恐惊的七情,尝尽了人间酸苦甘辛咸的五味的一个有机的整体。我们融入自然环境,融入社会环境,那么“人”是人最为关键的部位“心”,心是神明之主,是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中最为高尚的总指挥,是安住在你我内心的“人”即是“主人”。
主人,意味着不被掌控。不只不被他人掌控,也指不被自己内在的非主人部分所掌控。那么,非常弱小的幼儿如何做自己的主人?
首先,我们要给幼儿相对的自由,正确的爱和无比的尊重,让幼儿的精神胚胎茁壮成长,自我创造一个主人。例如有一次我爬梯子换灯泡,女儿也要爬这时爷爷奶奶都认为这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而阻止她,但我相信她能做到女儿爬到最高一层欢呼着“我做到了,我现在是一个大巨人了!”并且重复爬了好多次,所以我们要给幼儿听从自己内心指引的机会去认识自我、肯定自我,章显自我!
其次,我们要有意的对幼儿进行性格的培养,因为性格是后天形成的社会行为方式。
(1)克制孩子的任性,就是要对孩子提出不合理的要求时坚决的说“不”,让幼儿意识到爱不是无限的,不要利用父母的爱来索取一切,不要用父母的爱来威胁父母。
(2)防止自私,自私是孩子的'天性,我们要有意识的让孩子照顾好自己同时还需照顾好身边的人,培养孩子家庭观念家庭意识。
(3)经历挫折,让孩子认识到人生并非一路坦途,经历挫折不仅能培养孩子忍受挫折的耐力和吃苦的能力,还能使孩子无论身处何种环境都能挣扎成长,奋力向上而不是坠落。这几年来大学生跳楼事件屡见不鲜,这类的问题孩子是自私的,没有家庭观念,不能容身于社会环境。
再次,培养孩子知人、晓事、修心、笃行的能力。我们成年人知道人生并非坦途,有陷阱和危机,可是幼儿辨别是非的能力有限难免有些不法分子把魔爪伸向弱小的孩子。让孩子知道社会环境是有污染的,提前化危机于萌芽状态使自己不陷入困境也是非常有必要的,例如我们常说的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来说是非着便是是非人;知足常足,终身不辱,知止常止,终身不耻……
总之,主人是不会被内外界的一切障碍所掌控。我们家长无需为孩子搬到障碍也无需刻意打造一个自认为是好的孩子,否则只会毁了主人。主人是一个强大的内核系统,她会对身体、感觉、心理、认知、精神当下的资料进行整合分析创造一个崭新的自我!
《完整的成长》读后感 篇17
精美段落摘录:因为幼儿儿童的心灵暂时还不受限制。即使被抱走,幼儿也只会简单放弃,并把兴趣转移,有的家庭有着友爱和宽容,这样一种氛围就是对儿童的爱!在爱中,儿童才可以无拘无束,他的兴趣才会不断涌现,随机产生、变化和拓展。
爱。能把各种场所变成儿童的家。
在儿童自己的家中,大多数孩子都可以自由的支配自己的身体,以便学会感受身体的每一部分,把握身体的行为,从而达到身体上的独立。他依靠对自己身体的支配来探索身体的智慧和身外的世界,发展内在的天赋和身体敏锐的感觉以开发他的心理领域,以此上升到头脑,这是他未来一切发展的开始。
自己的感悟:
通过这几小段话,以及书中讲到的实例,我切实地感受到,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们不应给与太多的阻碍,因为孩子们从刚出生的婴儿开始真的就是一个“空白”。为什么说是“空白”呢?婴儿刚出生时的哭、自己手和脚的动等等这一切的行为,他们自己都不知道,也就是说这些动作根本就不受大脑的控制。他的开始懂也源于他对事物的探索。
书中讲到了一个实例,一个1岁的婴孩小曼曼对一个帽子产生了好奇,把帽子给他后,他用嘴啃、用脚踩,坐在上面。当看到他做这些的时候,我们大多数人可能会从孩子手里拿过帽子放到一边,或是直接给他戴到头上,但作者却没有,而是任由孩子自己探索,给孩子这样一个机会。最终,小曼曼把帽子戴在了头上,虽然不合适,但也没有给他摘下来。相对于我们一贯的做法,无疑作者的做法是给了小曼曼独自探索的机会。而我们就往往会把自己的经验直接移到孩子身上,或是直接剥夺孩子接触这个事物的'机会,这样就忽视了孩子的想法,让孩子丧失了探索的机会。
其实孩子跟我们一样,都是在摸索中前进的,试问,如果我们连摸索的机会都不给孩子,又如何让孩子有更多的进步呢?又如何要求他们更好的成长呢?我们以为的让孩子走我们给出的捷径,恰恰是剥夺了孩子自己摸索的机会。
《完整的成长》读后感 篇18
昨天晚上,我终于读完了孙瑞雪老师的《完整的成长》。这次这本呢书读得这么慢,跟开学了、工作比较忙、晚上不愿动有关系,但我觉得更多的是这本书实在让我没有多大的动力去读。
当然我这样讲,并不是说这本书不值得一看。这是一本有点像散文的书,当你认可了蒙氏教育理念,就会觉得这是一本闲来无事读来消遣的书。书中对于蒙氏的理念讲得很模糊,很理想化,甚至是有点夸张。至少对于我现在的理解程度,我认为有点夸张。不过我也想再多说一句:或许再过一段时间,我也会不觉得有多么夸张。因为曾经我也以为蒙氏的理论很夸张,直到我看到那一段日本的蒙氏幼儿园的录像。有点扯远了。即便我无法理解这种散文式的理论,但我仍然认为这本书值得一看。这是因为,这本书给读者提供了大量的儿童行为的例子,关键是还与理论讲解相结合。更加清晰明了。
这是我随意截取的`关于一个孩子的两个例子。一个是他八岁时,因为逻辑让老师抓狂的对话过程。面对这样一个孩子,我会觉得他的人生乐趣在哪里呢?可是看完他在四岁时的那个例子的时候,我就觉得这个孩子是他父亲教育的正常结果。
这本书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在这样的例子中,我们会发现自己原来对自己的孩子犯过这样的错误。或许对于目前的我而言,这就是这本书的价值所在吧。
《完整的成长》读后感 篇19
儿童的成长应该是完整的,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幼儿的成长却是不完整的,如何使幼儿做到完整的成长,这需要家长、老师的共同努力,更需要那我们运用正确的方法。而这本书,通过大量的例子来告诉我们如何使一个儿童从出生到成年完整的发展给了我很大的启迪和思考。
情绪在儿童完整发展中是个不可缺少的部分,我们要理解孩子就要了解孩子的情绪;我们要接纳孩子,就要接纳孩子的情绪;我们爱孩子,就要包容他的情绪。
幼儿刚刚进入幼儿园,难免会有害怕的情绪,最直接的反应便是哭,孩子为什么哭呢?是因为这时的她心里有种强烈的`不安感这种不安是他感到很难过,这时候老师应该了解幼儿心理的情绪,才会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法。
所以我们应该给孩子更多自主的机会,提供更多自主的空间,让他们尽情展示,尽情创造自己,做自己的主人。只有这样他们才能从出生开始,就是自己身体的主人,自己情绪的主人,自己感觉的主人,自己心理的主人,自己认知的主人,自己精神的主人,才能真正完整的成长。
《完整的成长》读后感 篇20
以前看《爱和自由》(也是孙瑞雪的书),就很受震撼和启发。从那本书中了解了精神胚胎的存在,并非小树不修剪枝桠就会长歪,而是每一个人都有一个精神胚胎,这个精神胚胎就是决定你的精神会长成什么样的种子,只要有足够的阳光雨露——爱、和足够的成长空间——自由,精神胚胎就会长成她本来的样子,最美好的样子。如果有外力的强加,反而是“病梅馆记”——压抑扭曲了人的本性。
《完整的成长》和上一本书是一脉相承的理念,但是这本书揭示了生命成长的规律,解释了儿童展现给我们的各种表象之下的本质。完整指的是丰满的、立体的、多个层面。人的完整需要一个完整的成长过程,我们只有认识到成长的真正内涵,尊重生命的成长规律,才可以给儿童提供完整的成长环境。这本书是讲述的成长规律的书,对我来说也是一本成人认识自己幼年成长过程中障碍的书。
以下是我的一些整理和摘抄:
身体的自由:
人在小时候需要有使用自己身体的自由,在一次次的锻炼中,儿童掌握对身体的使用,这个过程是生命力的释放,对儿童自由行动的禁锢就是对ta生命力的禁锢,是精神胚胎的第一次枷锁。
情绪的自由:
情绪是生命通往世界的桥梁,婴儿依靠情绪的桥梁走向外在的世界,也依靠情绪的桥梁走向深处的世界。
所有人包括婴儿都在扩展自己的心理世界中学习和成长,而扩展时内在就会失衡,失衡就会恐惧,这种恐惧的释放也就是帮助我们寻找内在平衡的过程。可以说,情绪的功能就在于帮助我们自己修复、自我调节与自我平衡。
我们要把孩子内心发生的情绪告诉孩子,就像要把他的鼻子眼睛嘴巴告诉他一样。我们需要肯定孩子的情绪,是孩子接纳自己的情绪,并与自己的情绪为伴,帮助他发展出丰富而微妙的情感。哭可以释放情绪,调节内在。
儿童内在的情绪运转是一个天然的过程。情绪像河流一样在生命中流过,流过……来了又去,去了又来。儿童不会躲避、不会评判,但儿童会观察、感知、熟悉、了解、升华……儿童在正常的情绪成长中,逐渐趋于内在的平静祥和。
如果孩子在情绪不好的时候还不断受到家长的指责,会致使孩子被反复叠加的复杂情绪纠葛在一起,孩子就被锁定和桎梏了,那种生命之中自然启动的调节情绪的功能,在这样的局面中失效了。在焦虑的情绪之后,认知开始产生一个不真实的结论(甚至不经过认知而在潜意识中自然形成):“我不好。”自我价值感的地下就这样形成了。这样的情景即使成年后也可能无法走出来。那破坏了情绪流动的特质,是对生命功能的破坏,它人为的把情绪变成了不流动的泥潭和沼泽,这样的湿地在早年就成为人生命的一部分,阻塞并存留在人的生命中,成年后他也会不时出来作怪。
儿童如果生活在管制、紧张和被动中,想的不敢说;做的又不是想要的,障碍就会出现。一个人想了,说了,做了,三位一体,就会奇特的有力量。如果三位分离开,分裂就存在了。内在充满了挣扎、抗争和纠葛。就此在人的内在世界,被分裂出来了三中需求:想的、说的、做的。他们各自有自己的需求,分道扬镳,自我就会向四面八方出击。这种状况使我们无法成为正常的人。
成人的情绪像儿童的情绪一样说来就来,可他走就没有那么容易了,这是因为我们长期在成长的道路上不照顾情绪、不倾听情绪甚至压抑情绪,使得各种情绪累积、固着的结果。
如果一个成年人不能够清晰地分出“你的情绪”,“我的情绪”、“你的感觉”和“我的感觉”、“你的想法”和“我的想法”……他就会迷惑。这可能是成年人沉淀之深的痛苦。这就叫做没有得到充分的成长。
成熟的人首先能清晰地把自己和别人的情绪剥离开,他清晰地知道“情绪是我的”、“我要为我的情绪负责”。负责指的是我要照顾的'我情绪,清晰我的情绪,知道我情绪的来源,准许自己有这样的情绪。接下来再去看看那情绪背后站着什么,然后我们请站在情绪背后的那个东西出来,和他在一起,把他转化成支持我们生命的东西。
感觉的自由:
生命的感觉是人所有部分的基础。我感觉了,我才能发现。感觉帮助儿童发现着外在的世界,也帮助儿童发现在内在的世界。发现了,儿童才能产生下一步的探索与创造,才能流向下一步的心理与认知。
卢梭告诉我们:注重感觉才可以让我们成为一个真实的人、统一的人,而真实的人才可以靠近真理。全然依靠理性,我们会被驯化成社会或是某人或是某个利益集团的工具。
离开感觉,“教”出来的成长,只会建构一套认知与生命分离的系统,儿童所掌握的东西就是知识,而无法形成智力。会导致身、心、意的分离。
用感觉建立概念,之后用感觉不断充实和修正概念,使概念不断发展和完备,这是儿童一直再做的事情。
如果我们准许自已使用生命的感觉来认识人,当我们成年后,我们就不会再把住在这个星球另一面的人,不再把明星、名人、伟大的人、权威的人视作彼岸世界的人、抽象的人或是神奇的人,我们可以在某一部分和他们产生连接,产生感觉和共鸣;我们会知道他们和我们一样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我们有着共享的情感和精神,有着人类共性的成长历程和梦想——我们就从成年后荏苒具有的儿童对成人的虚幻中走了出来。
真正了解生命,才能从本质上改善教育。尊重生命的特征,我们会惊喜地发现生命的智慧。
看了这本书,我更加尊重孩子的情绪和感受,试图去了解她无厘头的语言背后内心想法。在她需要我时给予帮助,在她不需要我时安静陪伴。知道爱,也学着怎样“给予爱”。
对于我自己的情绪问题,正视她的存在,学着去看到她背后的根源,看到了也就逐渐释然了。
《完整的成长》读后感 篇21
时间的河也许不汹涌却足够绵长,人生在这份永恒中仓促彷徨,有的怯懦,有的逃避,有的暴躁,有的苛责,也有的勇敢成就了英雄,执着超越了自己,大爱感动了人心。
找不到差异的原因,不理解已是成年的他人或自己不该有的情绪、心理、价值观……
《完整的成长》告诉我们,迷惑于现在,不如在童年寻找答案。
儿童自己创造自己。父母给予孩子生命,但他的成长从身体开始,经历情绪、感觉上升到心理、认知,再由精神升华却是在内在自己创造完成的,从而成就了一个独一无二的他。这个过程伟大而隐秘,常被外在不经意的干扰,割裂,甚至强制改变,从而成长停滞,某种情绪、认知被割裂在彼岸。
孩子被误解(也可能因恐惧、失落……)而哭泣,家长没有引领他认识这种情绪,使他在莫名的惶恐中多了一分焦躁,以哭泣宣泄而出,这是正常的儿童的反应。短时间的忍耐,这种哭泣没有停止的迹象,终于忍无可忍,一番训止,连疏通情绪的门也被关闭,世界里停留了一分焦躁,更没有今后面对这种情绪时的理解和解决办法,一种隐性的成长停滞了……即使多年以后。
这只是一个小小的诠释,情绪、心理、感觉、认知、精神……多少的成长都是相似的过程,有的得到了及时的认识、宣泄,正确的梳理、解决,使儿童成长后,再经历时已因为有过完整的体验而顺利解决。而没有体验过的.,就会指责别人。所以,心理医生在治疗时,多是引领患者回顾成长,找到断裂的点,从而连结疏通,这一切本可以在童年解决。
想营造儿童完整的成长,家长、老师要给予的就是陪伴和引领,给他爱和自由,让他的内在安全从容地完成这段伟大的人生历程。从而,我们也就不会再为成人后形形色色的人的差异而困惑了吧。
《完整的成长》读后感 篇22
我对孩子有着天生的喜爱和怜悯。对孩子的喜爱源于我是一名妈妈和老师,而怜悯则是因为常常看到很多的孩子因为不被理解或者缺乏有效的引导陷入迷茫和苦恼。
偶然的机会知道了孙瑞雪的教育机构,捧回《爱与自由》的书读了。随后又读到了她的《完整的成长》,似乎是续上了,更完整的了解了她的理论与实践。
孙瑞雪说:我们是搞儿童教育的,但我们要花大量的时间进行成人的了解和研究。因为,如果我们不成长,我们无法了解儿童,无法做这种高于我们意识形态的教育。成长需要寻找一个途径,观察儿童能帮助我们找到成长的路。我们必需与儿童一起成长。
非常幸运地遇到了这本书,觉得在书中找到了自己的情绪密码,也找到了通往孩子世界的美丽小路。
一切创造始于儿童的自我创造!
如果想做到这些,就用“爱与自由”去浇灌。
书中举了大量的实例,甚至包括作者的迷惘与解惑,用最真实的感受传达了她的一份担忧,一份责任。
虽然写的是0-6岁孩子的成长,但是对于从事小学教育的我们来说,有着很重要的借鉴的意义,让我们知道因为哪一部分的缺失,才造成了我们现在所教孩子的问题,有助于我们帮助孩子走出困境。现在想来我们班的一个典型特征的孩子,就是缺少了早期的体验学习过程,父母是非常利落能干的人,帮助孩子解决了一切可以动手的机会。刚入学时,孩子虽然活泼,可是手部及身体肌肉的协调感差,造成了不自信的状态,更不必说战胜困难的意志品质了。这些方面慢慢在学习上表现出不愿意思考,遇到稍有一点难度的题就放弃,不愿意写作业。于是我就对症下药,增加他的动手机会,并把他的任务难度系数降低,先解决自信心的问题。又经过长期的体验训练,帮助他进行内部的自我建构。终于有一天,迎来了他自豪地跟我说:“我现在的躲避球水平很好噢!”再后来,开始耐心而专注的作业。孩子,你终于完了一部分的自我建构,开始认识自己了,变成自己的主人啦!
我的女儿只有三岁两个月,美丽可爱,活泼伶俐,我也尝试着这样和她这样交往。
暑假里,我把她带到姥姥家,因为姥姥家里有年龄相仿的好几个小朋友,女儿可喜欢他们了。她的大姨喜欢她,独独邀请她做客,她不肯,声嘶力竭地哭,完全失掉了乖巧的`形象,勉强去了一次,就再也不肯去了。后来,大家就常常拿这件事逗她玩,只要说:“送你到大姨家。”她就大哭,屡试不爽。女儿不是太爱哭,再因同样的原因又哭了一次后,我试着询问:“你喜欢大姨吗?”她含泪点头。“你不想去是因为舍不得戚珩哥哥吧?”女儿大眼晴里珠子就断了线啦,小嘴儿一撇,又要哭,看来这就是她的伤心处了吧。我接着说:“你看,妈妈就是你肚肚里的虫虫,什么都知道,那么,我们就暂时不去大姨家了,要是去的话,妈妈和你商量,好吗?”她破涕为笑:“我以后再上大姨家。”好像,类似的哭就少了呢。
女儿暑假后就要开始她的集体生活了。孙瑞雪的幼儿园的理论是蒙特梭利,注意体验和经历,注重孩子的内部自我建构。体验就是学习!因为对“体验学习”的关注与重视,才进行了游戏课程的研究。如今,又见“体验”是那么的熟悉,却略带陌生。因为体验也需要“有向”,凡事皆体验我们没有那个时间和精力;体验要到个体,给孩子机会,不有意无意的替代。这也算是所说的上位吧!实践——理论——再实践——再理论,需要不断的继续学习和体悟,才能将它更好的应用在我的教育孩子当中。
这本书还得再读,因为真的很好。
《完整的成长》读后感 篇23
“完整”的成长,我们完整吗?——似乎还在发展,完善中。像书中最后一段所说:“人永远不会变成一个成人,他的生存是一个无止境的完善过程和学习过程。人和其他生物的不同点主要是由于他的未完成性。”看到这时就会想起身边所发生的`真实故事:
我朋友曾说过他姐姐的孩子,在小时候常被寄养于奶奶、爷爷家,而爸爸、妈妈为了生计忙于工作,到六岁时发现孩子有些自闭,不愿与人交流、沟通,同时与爸爸、妈妈的关系也是淡淡地。我身边的小孩儿,小时候不管吃什么都是切得碎碎地,或是打成汁喝,到现在四岁了咬一些青菜都很费劲。抛开小孩不讲,看看成人又如何呢?
闲娱时间朋友们出去玩、吃饭,在饭桌上有位朋友尽然说:“我不会用筷子。”天哪!不是吧,你都25岁啦。原来是小的时候奶奶常追随于喂饭,自己吃饭的时候很少,那使用勺子、筷子的机会更少。想想他们的童年是怎么过的呢?
再回头看看《完整的成长》发现,证实,童年是人生基础的奠定,人的童年不是跟随在父母及朋友、老师的指定、计划,而是跟随于自己的内心,遵循于内在自然发展规律。
像上面示例中的人,他在创造自己的时候,谁阻碍了他---成人;他在认识、感知自己身体时,谁控制了他---成人;他在体会情绪、情感时,谁抑制了他---成人;他在感觉时,谁又阻止了他---成人……难以想象,他的主人是谁?
相反,从《完整的成长》中我们获得:孩子的童年过得好与不好,影响着他成长后的人生、心理、身体。请记得,今后成人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想,而孩子也要在成人的角度,看到成人的问题。
给予这些时,他至少是朝完整靠近,不近乎完善只需完整。
《完整的成长》读后感 篇24
这几天仔细的看了《完整的成长》,由于之前并没有太多了解这本书的信息,所以看完后不禁惊叹。这是一本从儿童教育的角度来阐述另一个世界,一个每个人都拥有的内在世界的好书。
一切创造始于儿童的自我创造!
这里每个观点都是真理。然而每个观点在当今的教育中却显得那么的陌生!
人类因为拥有了内在世界,因而拥有了智慧,并且也透过这个丰富的内在世界创造出来一个丰富的外在世界。但多年来,有形的外在世界毫无疑问的占据着我们的时间与空间。而内在世界的探索却一度在生存的挑战中被遗弃。我们的父母亲没有清晰的告诉过我们如何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如何学习管理自己的情绪;我们的老师没有能量懂得我们的内心世界,当然也无法引领我们的精神成长。
但今天,这个世界似乎在一夜之间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开始从这个充满物欲与竞争的外在世界逐渐转向我们的内在。《阿凡达》现象的出现无疑默默的证实着这一切。那么,《完整的成长》在这个时候出现无疑是盏明灯。它如同十年前的《爱和自由》,为我们崭新的小生命指明方向。
即使,很多的父母与教育者由于对内在世界的陌生,而无法更彻底的领悟其中的意义,但我依旧坚定的相信这将是我们的必走之路。正如爱和自由十年前的陌生与今天的影响一样,这是一个深远的影响!对于父母与教育者来说,了解内在世界不仅是为了孩子,更重要的是为了透过了解自己的内在,而提升自己的生命状态。
当然,了解这个新世界,这不是件容易做到的事情,它需要我们有勇气、有好奇心,还需要一份持久与耐心。跟随着孙老师,跟随着爱和自由,这些年很艰难,但我却在这个新世界中创造了一个崭新的自己,为此,一切都值得!
所以,在此,若有时间,我将愿意与所有的父母与教育者分享,《完整的成长》带给我的一切!
《完整的成长》读后感 篇25
《完整的成长》这本书是由儿童教育专家孙瑞雪所编著的。这本书给我们阐述了如何让幼儿成为自己身体、情绪、感觉、心理、认知和精神的主人。
之所以读这本书是因为家里正好有两个上幼儿园的宝宝想通过这本书来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的确在这本书里我也找到了一些管理幼儿的方法,书里给我们列举了大量的案例给我们讲解如何关注孩子一点一滴的成长,在读这本书时脑子里总会浮现出自己儿子在日常生活中的事情,让我不断地反思自己平时教育孩子时的误区。
书里提到儿童是自己的主人,宝宝是如何慢慢唤醒自己身体的各部位的,如果在这一时期我们总是过度的禁止和限制孩子的行为那么儿童对身体最早的探索、开发和创造,人体所蕴含的潜能就不会被激发。比如孩子在两个多月时总喜欢吃自己的小手,很多妈妈总感觉很不卫生,制止孩子,其实这个时候是孩子发现认识和使用手的一个过程,这个时候就让他去啃,孩子稍大点我们怕他磕着碰着总是禁止他们最很多事情,这都是对孩子的禁锢,反复的活动四肢,让身体自由这就是儿童的第一自由,这对一个儿童来说非常重要。
人是情绪体,我们儿童尊重儿童就要尊重儿童的情绪并陪伴孩子情绪的成长,很多孩子在不高兴大哭的时候我们总是很焦虑想立刻制止孩子的.之一行为,其实当孩子哭时我们应该让孩子把这种情绪很好的流淌出来,让孩子认知自己的情绪并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
自己创造自己意味着不把创造自己的权利交给别人,意味着不被他人强制性的闯入的你的内在而塑造你,意味着不成为别人的复制品。让孩子成为他自己,这是人成长的核心,也是教育的最核心。
不同阶段的孩子有着不同的特点,通过读这本书让我在和自己孩子沟通和交流上找到了许多不错的方法,如果家里有0到6岁的宝妈建议读读这本书,个人感觉真的很不错。
【《完整的成长》读后感】相关文章:
《完整成长》心得体会10-07
完整的成长读后感10-06
读《完整的成长》心得体会09-09
《完整的成长》读书心得05-30
《完整的成长》读后感(通用8篇)10-06
完整的近义词09-28
完整抑或不完整,又如何?10-07
完整的教案03-10
完整抑或不完整,又如何的美文10-05
幼儿完整教案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