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走上海量阅读的快车道》有感

时间:2022-09-01 08:16:12 读后感 投诉 投稿
  • 相关推荐

读《走上海量阅读的快车道》有感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读《走上海量阅读的快车道》有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走上海量阅读的快车道》有感

  韩兴娥的《走上海量阅读的快车道》,语言朴实,道理浅显,案例通俗,使得我一口气就把它读完了。

  合上书,大脑中不断闪现着一个词语——海量阅读,要想丰厚学生的积累,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小学阶段就是要海量阅读。小学阶段不要求学生学习系统的语文知识,是要以激发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需要进行扎实宽厚的语言文字奠基为主,这些目标的实现都离不开海量阅读。

  反观我们学生的阅读量,一学期诵读20首左右的诗歌,细品课本上30余篇的短文,自由阅读7、8本童书。当然,学生也有课外阅读,通过“书香少年”评选时填写的统计表来看,读书多的可达70万字以上,读书少的也有20万字。这个数字看起来也不少,但与韩兴娥的学生一节课就背诵5首古诗,一学期背诵十几万字来比,我们的诵读量就实在小了些。我们的学生虽然自由阅读量不小,但都是课余阅读,多为默读或浏览,阅读的深度无法评估。如果比较一下学生的日常语言表达,韩兴娥的学生能出口成章,我们的学生却不能,便可窥见一斑了。

  我在思考,韩兴娥并不纠结于语言文字的细细品析,仅仅就是诵读量大,粗知大意,为什么她的学生语文素养就那么高呢?要知道,语文素养可不仅仅就是积累,还有理解与表达,如果大量阅读可以丰厚积累,那学生的理解与表达能力是如何培养起来的呢?

  我观看了韩兴娥教学的视频,发现韩兴娥与学生一起诵读时,虽不求甚解,但非常注重“粗知大意”。一段文字或一首诗,学生读后教师要提几个关键性问题引导学生“解其意”。例如诵读李贺的《马诗二十三首》“催榜渡乌江,神骓泣向风。君王今解剑,何处逐英雄。”时,韩老师问了“神骓是什么马”“君王会是谁”“为什么要解剑”等问题,学生凭借自己所知去理解揣测,甚至可以“主观腻测”猜一猜。如果有学生理解正确并讲出来,大家就理解了;如果学生讲不出来,教师就讲过大家听。出来理解诗意,还会补充到许多相关的材料或故事,这就需要教师要懂得多一些。看来“要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的说法确实有理。至于有些人拿“师不必贤于弟子”来否定教师博学的重要性,那应该是掩耳盗铃吧。

  我计划和我的学生也要多诵读,像韩兴娥老师那样“略解其意”地读。相信,日积月累,诗文会成为学生生命中一笔宝贵的财富。

【读《走上海量阅读的快车道》有感】相关文章:

走上辩论台教案03-13

读《经典阅读》有感04-06

读《阅读年选》有感05-01

阅读爱的教育有感04-04

读《语文补充阅读》之《高粱情》有感04-06

阅读《水浒传》有感03-17

读城南旧事的阅读心得04-01

毕业走上工作岗位的祝福语08-12

读稻草人阅读心得精选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