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教育是没有用的》有感

时间:2022-10-07 19:13:49 读后感 投诉 投稿
  • 相关推荐

读《教育是没有用的》有感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教育是没有用的》有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读《教育是没有用的》有感

读《教育是没有用的》有感1

  《教育是没有用的》这本书的作者,是教育专家林格。他用了近十年的时间,亲自走过1200多所学校,考察过20多个国家的教育状况,探究中国教育内涵发展与突破之路,被誉为“坚持用脚做学问的人”。书中的一些鲜活的案例和观点引起了我强烈的共鸣。

  有这样一个案例:以前农民种水稻需要人工插秧,就是把培植好的秧苗,按照事先牵好的绳索和格子,整齐地种植到农田里。这个方法在我国沿用了约三千年,农民插秧后腰酸背痛,苦不堪言,但是水稻并没有因此而增产。20世纪,我国开始了一项重大的农业改革,应用抛秧技术,把培育好的秧苗一把一把“天女散花”似的随意地抛向水田里,结果彻底解放了生产力,且实现了增产增收。

  “插秧”?还是“抛秧”?初看起来十分奇怪,勤劳的没有得到相应报偿,悠闲反而享受着丰收的果实,这似乎不符合“天道酬勤”的古训。细想想,密植插秧固然贯注了人们丰收的意愿,却破坏了秧苗自由生长的规律;反之,看似放任的抛秧却为秧苗提供了充足的空间,保护它的自然生长。

  原来,抛秧是一种比插秧更科学、更有效地方法。看来,抛秧不仅解放了人,而且也解放了秧苗!仔细一想,教育也同此理。我们的老师、家长如农民,我们的孩子就是秧苗,而今天的教育却更像是“插秧”,那么多的规矩,人为控制孩子的生长,结果老师和家长累得苦不堪言,而我们的孩子也“长势不良”、“产量低”。不是吗?

  现在的学校教育如同“插秧”。教育的根本是育人,不是训练人。而我们的学校总有许多的校纪班规,要求学生“不准这样”“禁止那样”,甚至连上课时学生的坐姿也有统一的要求。而至于学生的学习,学校早已经牵好了一根绳索,那就是上课、作业、考试,沿着这根绳索的目的就是为了考得更高的分数,考取更好的学校。

  现在的家庭教育更像是“插秧”。父母给孩子定好了各种各样的计划,学习这样,学习那样,要怎么怎么吃饭,该如何如何做事。甚至有的父母连孩子的未来都已经设计好,只希望自己的孩子按照自己早已经牵好的绳索按部就班地长大、生活。

  插秧式的教育,最终的结果是苦了老师和家长,害了孩子。学生完全为提高成绩而学习,夜以继日地做着老师布置的作业,没有时间去感受自然界的神奇,没有精力去感知世界的人文变化,机械地围绕一本书、一支笔、一张课桌度过天真的`青春。

  时代要求把儿童从片面追求升学率中解放出来,不用功课把他们的业余时间填满,给他们活动的自由,让他们有自由支配的时间,使他们的知识、情感、意志、能力及个性得到健康的发展。

  要创新就要有足够的时间去积累、去实践、去思考。有属于自己的天空。当然,我们教育者应该引导学生巧妙地安排时间,以真正达到解放的目的。

  教育,呼唤抛秧式!给孩子适宜的土壤,充足的条件,然后给孩子自由的空间,让孩子自主发展,孩子的生命终将长得生机勃勃、积极向上。

读《教育是没有用的》有感2

  教育专家林格在《教育是没有用的》一书中认为“教育”一事正如老子《道德经》中所言:“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可以为天地母。”孩子的成长过程也如同万事万物的发展“有其不可言喻的自身规律”,一个孩子到成人的历程究竟该如何去把握“就象电饭锅煮米饭,究竟是怎样熟的,我们并不知道……。如果在过程中,我们是揭盖,最后打开时,米饭一定已经夹生了。”林格先生在书中提倡的是一种“超然的评价方法”,既符合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的。在孩子成长中,教育更应当采取模糊的评价方法,“模糊的评价,实质上是上升到教育文化意义上的评价,是人性的回归。”

  反思自己在教学和班主任工作中,是否给予学生过多或者过于主观的评价,让学生对自己产生怀疑、不自信,或者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原本以为对学生的责任必然在于多提醒他们的过失,让他们时刻铭记不能再犯同样的错误。没想到,也许正是这样潜意识的压力,反而让他们更加摆脱不掉以往的坏习惯,反而给自己贴上了坏学生的标签。想想真觉得可怕。

  在教学中最常遇到的问题,就是学生兴趣培养与应试现实的矛盾。也就是说,作为一个中学老师,我和学生都无法回避中考这件初中生的一生中遇到的第一件“头等大事”。读了这本书,让我对目前的教育工作进行了积极而深刻地思考,可谓受益非浅。

  一.林格先生的“又好看、又好吃”的双效教育理论

  林格先生认为,“在新时期的养成教育理论实践体系指上下,成绩和分数应当是人学习成功之后顺带的结果而已。”所谓“又好看、又好吃”就是说,“终端考试成功并且解放了教育者,学生主动学,素质全面提高”的双效教育。

  初中生的年龄在12~15岁,这三年中一个孩子从童年进入了青春期,成为了青少年。孩子在这三年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作为老师,不仅要思考学生的“中考大事”,更是肩负起孩子思想的引导与教育大任。青春期的孩子面临最大的变化,就是“叛逆”,如何让学生在这三年里快乐地学习、健康地成长,是我最常思考的问题。

  林格先生认为“孩子的反叛,往往因为教育者说话太多”没有一个孩子喜欢“唠叨”的父母和老师,即使长辈们的出发点都是为他们好。在我们以往的教育观念中,教育者就是要“诲人不倦”。在学校里,老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回到家里,父母又耳提面命。这也是导致孩子在这一时期产生叛逆心理的重要原因。因此,“无声的行动”才是对孩子最好的交流,能够体现对孩子的爱和赏识。

  我班上有一个F大男孩,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叛逆,对身边的每一个人,包括老师和父母都充满敌意,情绪暴躁、易怒,经常和同学有矛盾,轻则骂脏话,重则拳脚相向。升入初中来到我的班级里,自然也成为了我的头痛对象。对于他的种种“恶习”,我每天都要几次找他谈话;然后再给他妈妈打电话,回到家中,他自然也少不了被妈妈狠批。无论是严厉的批评,或是温柔的鼓励,每次的狂轰乱炸后,他都毫无改善,照常捉弄同学,气跑老师。最后我也不得不投降,之前的路走不通,就一定要另寻出路。看完了《教育是没有用的》之后,我知道了有时候说的'越多,孩子会越叛逆。于是我尝试了“冷处理”,在对他的学习放松的要求的同时,尽量减少对他批评的次数,尽量不给他妈妈打电话,在班级活动中不忽视他,反而让他担任比较重要的工作,尽情发挥他在运动方面的特长,让其他同学和老师都更加认可他,让它慢慢地融入到集体中来。对于他的过失,我更加关注他的优点,在全班面前经常表扬,打电话给家长表扬他的进步等等。到现在为止,虽然还有一些坏习惯没有改掉,但是他真的进步了很多,见到老师能够主动问好,在课堂上也不会再干扰其他同学或者顶撞老师了,虽然学习成绩还不如人意,但是大家都说他是一个非常有礼貌的孩子。

  二、扞卫孩子的主动性

  格林先生认为,“教育者唯一要做的事情,是保护甚至扞卫孩子的主动性。”作为老师,要做到真正的“无为”,不刻意地去做什么,维护孩子的天性。格林先生在书中比较了国内和美国中小学生的教学状况,美国学生的“自由散漫”与中国学生的“勤奋严谨”形成鲜明的对比,甚至在80年代有人预言30年后中国的科技发展必然超过美国的观点。可是30年后的中美两国在科技知识领域成就的巨大差距,让我们不得不去反思,如此严格的教育究竟有什么问题?现在可不可以给我们的孩子彻底“松绑”?所谓松绑,即教育者的无为,让孩子学会自理,学会自觉管理。格林先生认为“人只要实现了自觉管理,就会为自己而努力,也就是说,当我们的孩子建立起了责任心,就很有可能迁移到学习上来,就会逐渐到学习上来,就会逐渐明确:我为自己学”。

  这一点我也是深有体会。在平时的教学中,相信每个老师都想把40分钟的课堂充分利用好,尤其在“有效性教学”理论提出之后,教师的教学更加重视高效。但是,高效的背后更重要的是学生能消化多少,他们获得了学习的快乐了吗?还是只有被动地接受老师安排好的既定的任务?如果一节课都是按照老师的预设的程序下来,没有有效的互动或者有趣的片段,只是完成了所谓的教学目标,这样算是一节成功的课吗?我想一定不是。记得某老师展示的一节复习课的公开课上,老师生怕复习的大量的内容讲不完,时间不够,提出的问题都找几个成绩好的学生回答以避免浪费时间,对于一些应该给与时间思考的问题也是一笔带过。我想,对于复习课来说,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的难度应该是倾向于中等学生的,如果这个程度的学生在复习课上没有得到查漏补缺的机会,这个复习课似乎也失去意义了。而且,这样的课多了,大部分的学生也就慢慢地失去了发言的兴趣,只有几个反应快的学生才能跟得上老师的节奏,这样长此以往,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动力,主动性就没有了,课堂只是面对少数学生了,这样也就违背了有效性教学的要求。

  人的智慧来自于反思。多读书真的能帮助我思考自己在工作中的成功与失败之处,并加以改善,希望自己能够继续坚持学习,坚持阅读,行教育之万里路。

读《教育是没有用的》有感3

  当一个新的生命诞生时,迎接这个幼小生命的第一个世界就是家,在家的呵护下,孩子学会了说话,学会了行走,生命成长的第一步从家开始了……

  家是教育的“第一土壤”。不同的家教造就不同的孩子。你们知道,家教好的孩子与家教不好的孩子区别在哪里吗?这一点,每个班的.班主任最清楚。那就是,不同在心灵。孩子喜欢谴责别人,也许是家长平时对他批评过多;孩子凡事喜欢抱怨,也许是家长总是挑剔他;孩子喜欢对抗,也许是因为家长对他有敌意和强制;孩子不够善良,也许是因为家长是一个缺少同情心的人;孩子胆小、羞怯,也许是他经常被嘲弄、辱骂;孩子不跟我们说心里话,也许是因为我们捉孩子的话柄,翻老账;孩子不辨是非,也许是因为我们的专制,没有给孩子自主和思考的机会;孩子很自卑,也许是因为我们对孩子总是失望,不能耐心鼓励;孩子嫉妒、敏感、怕受伤,也许是因为他的家庭没有宽容和温暖;孩子不喜欢自己,也许是因为我们对他缺少接纳、认可和尊重;孩子不上进,不努力,也许是因为我们对他要求过高,他做不到;孩子很自私,也许是因为我们对他太溺爱,要什么给什么;孩子不懂父母的苦心,也许是因为我们没有教会他理解别人;孩子懒惰和依赖,也许是因为您替孩子做的事和决定太多了;孩子撒谎、骗人,也许是因为我们不够宽容,喜欢惩罚孩子;孩子有暴力行为,也许是因为我们常用暴力来处理孩子的问题;孩子意志不坚强,惧怕困难,也许是因为我们没有给他锻炼的机会。那些家教好的孩子心是暖的,他们干什么事都有热情,也能干好。而家教不好的许多孩子,我们能感觉到,他们的心是冷冰冰的。

  读了《教育是没有用的》一书,让我明白了教育孩子不能短视,要对孩子要往后看30年。30年之后,你的孩子30多岁了,你希望他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有人引用长、宽、高的维度来描述。长,就是有一技之长,并能不断学习,养成终生学习的习惯。宽,做人宽容,能与人相处和合作。高,有一个健全的人格。一切成功都是做人的成功。所以作为家长,我们要把握好原则,以足够的耐心和宽容之心,用心教育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