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论语述而篇读后感(精选10篇)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论语述而篇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论语述而篇读后感 1
在《论语·雍也篇》中,我们认识了许多优秀的孔门弟子,而在《述而篇》中,我们则见到了孔子的一言一行,了解了孔子的待人接物之道,对圣人的思想光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身为师者,孔子对于教导学生有着自己的见解。这句话的前半句,是孔子的教育方式。到思索而不得,欲说不能言的时候再去开导学生,一来在疑难处指点适时启发,收效最大。经过苦苦思索,学生对于这个问题已经有了一定的.想法,只差最后一步来掌握其中精要,而不经思索便学其意,则只学到了“文意”而不能真正参悟。第二,这种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求而不得之时,学生的好奇心被完全激发,会更积极地寻求真理,探寻真相。相反,若没有苦思不得,被动接受知识,学生只被“灌输”而不能真正有所获。
“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显然,虽然孔子生在二十多年前,但他已经认识到了人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在今日看来,全世界都倡导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这种做法是很平常的。而在千年以前,中华大地尚是山清水秀,资源丰富,没有污染之时,能意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可谓是跨时代的思想,是具有预见性的。而从简单的取鱼、射鸟这一做法,我们也不难窥见更多。或许在生活的一点一滴中,孔子都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准则贯彻其中。顺应自然,不超出限度,行中庸之道,是孔子的生态观。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宁可清贫,不取不义之财,是孔子的处世之道。世人皆爱名利,而孔子在纷乱的俗世,却能端坐其中泰然处之,坚守心中的正义。耐于清贫,乐于困苦,也是孔子为了正义而付出的努力。贫苦不好受,给人带来了身体上的折磨与煎熬,但坚守正义,能带来精神上的满足与享受。在孔子看来,精神之“乐”,是远大于物质享受的,践行道义,是他毕生的追求。
谦虚好学,进退有礼。孔子的为人处世是十分值得我们深入钻研,并时刻践行的。圣人难为,但学习孔子的优秀品质能让我们成为更好的人。
论语述而篇读后感 2
在《论语·述而篇》中有这样一句话:互乡难与言,童子见……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它的意思是一个童子得到孔子接见,而孔子的其他弟子感到疑惑。这时候孔子便讲别人把自己弄得干干净净而来,便应当赞许它的干净。我认为孔子在此处更多的是对童子的赞许,时至今日,我仍认为我们应以发展的眼光去看待任何人。
追溯至三国时期,正当三分天下局势动荡之时,魏蜀吴均求贤若渴,在此环境之下,出现了《孙权劝学》的美传。而他劝学的对象就是曾有着号称“吴下阿蒙”的吕蒙。经孙权一番开导,吕蒙一改往日对兵书的不屑。整日沉溺其中,不出一年,江东便流传出了“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的名句。自此吕蒙在江东步步高升,成为东吴的得力干将,相比吕蒙在蜀汉军营中却坐镇的一位无比狂傲的悍将——关云长。提起关羽,在很多人心目中都是勇猛与正义的化身。这自然是毫无疑问的,不得不说罗贯中塑造的这个形象正面感太强。掩盖了他部分缺点,关羽在书中有一句经典名言:狂徒,天下英雄闻我名,无不闻风丧胆。首先显而易见,确实不枉称为战神关羽。其次就出问题了,正是因为关羽的狂傲也为他最后的失败埋下了伏笔。在关羽的眼中视天下英雄如草芥。在关羽攻打樊城之际,东吴派人夜袭荆州,而关羽不以为然,认为江东鼠辈何有如此谋略?可不久之后,荆襄九郡尽皆落入东吴之手,此次夜袭的将领便是吕蒙。关羽失去大本营后进退两难,实为狼狈,加上自己箭伤未愈只得先撤。四处逃避之下走投无路便有了败走麦城的悲剧,而最后他的首级被东吴一名将领斩下。他的名字唤作吕蒙,吕子明。就是曾被称为吴下阿蒙的那位不起眼的白袍小将。
从关羽的'失败和吕蒙的成功不难看出,时刻保持一颗谦逊的心与对他人的发展的肯定有多么的重要。在现在这个时代,“躺平”与“摆烂”不会使你感到丝毫的舒适,因为周围的人、事物一切都在迅速地发展进步着。适应与居安思危才应该是我们的代名词。
早在几千年前,华夏祖先已经有了如此具实际意义的前卫思想。我们更应以发展的眼光对待万物。
论语述而篇读后感 3
《论语》里记载的孔子与弟子的对话,可以看作是一个幽默风趣的老师与弟子的漫谈,其中偶尔点缀着几句隽永的警语。述而篇第七,也是论语中经常被人们引用的一章,其对孔子的形象有了更立体的描述,使我们对孔子做学问、做事的态度和待人接物的`准则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对于做学问,孔子一直否认自己是生而知之的,他认为:“文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就书本上的知识,有说,孔子说自己大概和别人差不多,但是身体力行地做一位君子,他还没有做到。我们从此看到孔子的谦和,这种做学问的态度,非常平实,丝毫没有矫揉造作的态度。“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从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就是对孔子为学境界最贴切的描述,他发愤用功到连吃饭都忘了。因为获得知识而内心感到满足,忘记了忧愁,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达到一种忘我的境界,是吾辈学习的榜样。那我们应该怎样进德修业呢?“至于道,据于德,依于人,游于艺。”在学习之前,我们应该树立一个远大的志向,指明我们前行的方向,为我们提供前行的力量。在学习中,用德来约束自己,作为发展的立足点。用仁来鞭策自己,作为根本。最后熟练地掌握礼、乐、射、御、书、数六艺,游憩于其中,得到全面的发展。
对于做人,孔子认为“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申明了自己的人生追求和价值标准。他提倡安贫乐道,认为贫苦的生活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可以是乐在其中的。同时他还提出,不义的富贵,如同天上的浮云一样,他是不会追求的。常言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从一个人与什么人交往,就可以看出他的一些品性。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孔子不愿与鲁莽冒失的人共事,他要找的共事人一定是遇事谨慎小心而且善于谋划的人。这也正是孔子做事的态度。
“人洁己以进,不保其往也。”体出孔子和善的待人接物的态度。尽管互乡这个地方交通闭塞保守,很难打交道,但孔子还是接见了互乡的一个童子,不拘泥于别人过去的过失,而是对有进取之心的人加以鼓励,本着“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
通过这一章的详细学习,孔子在我心中的形象更加明朗,立体。一个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的夫子形象跃然纸上,让我明了许多终身受用的道理。
夫子之风,流芳千古!
论语述而篇读后感 4
孔子是中国,也是全世界最早的教育家、思想家之一,他的学说二千多年来一直给我们智慧的启迪。他的思想学说,大都保存在《论语》一书中。诵读《论语》这样的古代经典诗文,就好像在与历史上一批最优秀的中国人谈话。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这些话每次听起来就像一杯冷饮,使我时刻保持清醒;也如一杯浓咖啡,让我感受到兴奋和动力。仔细读这些话,才能深刻领悟先哲们的聪慧、风骨、肚量、操守等优秀的人文精神。
“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我是班级的大队长,平时成绩还可以,但是其它学生也有他们的'长处。比如,有的人喜欢画画,有的人喜欢体育,有的人喜欢唱歌,这些优点都很难能可贵,也是我应该学习的。即使平时他们有不对的地方,我也应当作一面镜子,看一看我有没有,我还要站出来帮他们指出缺点,和他们共同进步。
“消逝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啊!日日夜夜不停地流去。”时光飞逝,我们应该珍惜每一天,等到长大了就不会因为虚度光阴而后悔。有的时候我会为了玩而应付作业草草了事。孔子的话使我明白,我们既要快乐健康地成长,也要多学本事,因为本领是一天一天积累下来的。时间找不回来,优秀的人懂得如何利用时间,懒惰的人只会打发时间。
我很喜欢《论语》这本经典诵读,它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经典是高尚的,是五千年历史长河的积淀,是永不过期的精神食粮,塑造了我们民族的品格和魂灵。
论语述而篇读后感 5
曾经尤其喜爱林清玄先生的散文,其中《生命的化妆》一文阐释了化妆的三重境界:面容、精神、生命。
“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兰芝的确美矣,临别前,上严妆,以饱满姿态遣归。子曰: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符合一种中庸之道——折中调和,诚然,一个不重外表整洁之人可能也疏于内心吧!通常我们讲上位者是怎样的存在呢?严肃吗?非也,凭余见知:面容祥和,姿态怡然,威严微露,笑意春风。如此才是真正的城府野心家,令人窥视不得,却忤逆不得,会无端生出几丝敬畏。好似画上了蛾眉以宝钿镶之,正式而宜然。在让仪容得当的同时,举止仪然,亦是增彩之妙,及以笑侍人。
此为面容之妆。
“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苏子瞻的生活情趣便是此,即使再贫苦,也要为心灵寻一片净土。宋朝流行哪四般雅事?点茶、插花、焚香、挂画。文人气颇重的宋代是人民幸福指数最高的时代。从服饰襦裙来看,也透出了一股精神上的灵气。正如子曰:“子在其闻勺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夫子谈道:欣赏音乐到了不知肉味的地步,即使超越人的基本物欲的精神境界。无需饮食,便可饱腹。常有人言:仙人只需静坐就可达到饱食的境界,正因为心中丰满,或许才无饥吧!大国工匠细致到常人所不能,就是因为深入精神之中,让所做之物有了灵魂,从而臻于佳境,再难忘返。夫子与《文王操》也是如此,或许那时也只剩下了流水淙淙,泉声越越了。明确一点,只有具备一定物质基础,才可追求精神充裕。
此为精神之妆。
“我曾见过的`生命,都只是行过,无所谓完成。”木心如是道。在我看来,探求生命的价值,为之不懈奋斗才是真正的化妆。子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之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夫子在生命的尺度上,如此追寻了15年,致力于传播思想,教化众人,架着木车“累累若丧家之狗”也在所不惜。《论语》云:“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夫子在家闲居整齐,和乐舒展,有人认为“申”是指人的精神的无限伸展状态。而“夭”是人的生命和身体坦荡自由的状态,先“申”后“夭”就是精神与生命的层垒之分。我认为,“精神”是热爱生活,而“生命”则是热爱生命中的光华与屈辱,让自己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最终化于大浪中,不喜亦不惧,用普罗米修斯的火种点燃热爱,拥抱阳光。
此为生命之妆。
《述而篇》予我良多,尤是“为生命化妆”。
宝髻松松挽就,铅华淡淡妆成。
论语述而篇读后感 6
漫步在论语大道之中,我听见一位位贤人穿过亘古的时间,以永恒的神念再现古老的智慧与哲思。我看见一位位巨人屹立在思想的高峰,给人点化心中的迷雾。追随他们虚幻的背影,我看见他们通往大道的密钥。一枚是谦卑,一枚是独省,最后一枚是心灵。而他们走向的乃是儒家大道——中庸之道。
你当自卑视己,切勿狂妄自大。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承认自己的无知,乃是开启智慧的大门,真正的智慧一定是否定性的智慧。只有谦卑,才能走出自我的偏狭。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韩愈《师说》里说:“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27岁时,向郯国国君学习古代典章制度。他甚至向七岁的儿童求教。“大项橐生七岁为孔子师。”正因为孔子学无常师,虚怀若谷,不耻下问,方成大家。只有谦卑,才能让我们做到自由而不放纵,独立而不狂狷,尽责而不懈怠。
要进行独省,只有在独自省察中,你才会听到来自你内心深处的.声音。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孔子的许多话看似在自言自语,其中都是一遍又一遍的追问自己,“何有于我哉?”只有对自己进行深入的思考,在一遍一遍地审视中炼化杂质,保留精华,我们才能无限地接近我们内心那个完美的自己,那个为之一生而奋斗的自己。
要想撬起世界,你必须把支点选在自己的心灵上。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仁德,从来都不遥远,它就在我们心灵之中。心中有仁,我要他来,他自然就会来。用良知去驾驭我们之所学,而不要因所学而蒙蔽了良知。心灵的强大才是真的强大。无论在顺境还是困境,都能彰显人性的光辉,克服人性的幽暗。心之所向,道之所往。顺从内心良知的召唤才能做一个真实的人,真正的人。
中庸之道。中,是中间值;庸,是寻常态。如果说前面三把密钥让我们打开了大道之门,那么迎接而来的就是中庸,一种思维选择。事无绝对,人无完人。世界并非非黑即白,非此即彼,我们往往都是在错误中选择,而真理往往就在两者之间。此为中。而寻常态也就是普遍的延续态。正是这普通的常态,与时间为伍,长久延续,无边无疆。此为庸。中庸之道,参悟真理,看穿天地。
《论语》是意蕴的一笔,《论语》是一路的行歌,引我们走向那浩瀚的天地长歌。
论语述而篇读后感 7
《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一部语录体散文集,是孔子的门人及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宋儒把《论语》和《大学》、《孟子》、《中庸》合成为“四书”。
其中,表示学习和思想的论证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学习了而不思考,就会迷茫;光思考而不学习,就会迷惑。
其中,一句很好的句子是“吾日三省吾身:与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意思是:我每天三次反省我自己:为别人做事是否尽心尽力了呢?与朋友交往是否诚实讲信用?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论语》虽然已经流传了千年,但是其中很多的名句在现在还用来警惕人们。你说:这样的好书,我们能不读吗?
论语述而篇读后感 8
一个作风严谨的人,有着习惯成自然的作派,人前不做作,人后不狰狞,即使在家里,衣着也不散乱,神情也不放纵,这不就是仁者所追求的“泰而不骄,威而不猛”么?孔子主张张弛有度,既不能张而不弛,也不能弛而不张。做事时精神张满,唯恐出现差池;闲暇时精神松弛,唯恐休息不好。只有充分地休息,才能保证充足的精力工作,这就是以弛保张,
人的能量是有限的,有铁打的意志,但没有铁打的身体,就像一部高速运转的机器,性能再好,也要定期检修维护。人也是一样,工作时精神高度集中,就像机器在高速运转。闲暇时精神为之放松,就像机器在检修维护。人的每次检修维护,都是为下次能量积聚作准备。如果本次休息不足,下次的能量积聚也就不完美。
老子说:“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就是说为了治理天下而爱惜自己的'身体,天下就可以依靠他了。作为一个普通人,如果为了把某项工作做好,把空闲时间用来充分地休息,而不愿用来拚酒或者狂欢,上位的人就可以放心地把这项工作交给他去做了。因为注意休息的人是在全力工作,而不注意休息的人是在凭兴趣工作,一旦兴趣索然,工作的积极性也就荡然无存了。
所以说,君子之修养,闲暇时精神放松,但不怠惰放肆,工作时专心致志,但不忙乱严厉,这就是君子所追求的中和之气。中和就是人身内在活动表现出来而又不伤人之本性,为外物所喜悦。
论语述而篇读后感 9
人常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是说人们专注于某一事物时,中枢神经会留有习惯性记忆,梦境中就会有所显现。梦中的境象,不像白天思考的那么集中,甚至完全相反,或隐或现地与之关联,这是人们发散思维在飞扬的结果。
孔子之所以在年轻时经常梦见周公,是因为他志深信笃的缘故。孔子恨不得一日之间恢复周礼,凡事皆以礼相衡,惟恐与之相悖,甚至诚惶诚恐,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到了痴迷的`程度。所以,孔子能与周公梦寐相见。
至于老来,孔子很少梦见周公,并不是他不专注于礼,而是心境已经平静了下来,不像年少时那样飞扬罢了。从人的生理特点讲,健康、理性的老年人是很少有梦的,
当人的身体出现状况时,譬如休息不好、心情紧张等原因,都可能导致多梦。老年人多梦,是一种亚健康的表现。
孔子因少梦而言衰,既是对自身信仰持之以恒的自豪,又是对精力不再充沛的悲叹。人总是要老的,不管向仁向智,有道是“天若有情天亦老,”人是自然万物中的一物,不可能脱离由壮及衰的自然规律,圣人也是难免,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人生不满百。”
人到老年,难免怀旧,这是由于体质精力渐衰,雄风不再的缘故,有人自豪,有人悲叹。自豪的人,因为一贯坚守而有信果;悲叹的人,因为力不从心而未尽善。不管自豪还是悲叹,只要坚持了、努力了,人也就不再遗憾,毕竟人没有超自然能力。
论语述而篇读后感 10
《论语》作为儒家经典,承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智慧与思想。在阅读《论语·述而篇》时,我深深被其中的哲理所打动,并有了许多感悟。
首先,我感受到了孔子的谦逊与包容。在《论语·述而篇》中,孔子并没有以高高在上的姿态教导弟子,而是以一种平和、谦逊的态度与他们交流。他承认自己的不足,并愿意向他人学习。例如,孔子曾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句话让我深刻体会到,无论我们身处何种地位,都应该保持谦逊,虚心向他人学习,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
其次,我感受到了孔子的坚定与执着。孔子一生致力于推广儒家思想,他始终坚守自己的信仰和原则,不为世俗所动。在《论语·述而篇》中,孔子多次强调“德”的重要性,他认为只有具备高尚的品德,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这种对道德的坚守和执着,让我深受启发。在当今社会,我们也应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坚守自己的信仰和原则,不为外物所惑。
此外,我还从《论语·述而篇》中学到了许多关于学习和做人的道理。孔子认为学习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我们应该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他强调“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种对学习的热情和执着让我深受感染。同时,孔子也注重做人的道理,他提倡“仁、义、礼、智、信”,认为这些是做人的基本准则。这些道理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应该时刻铭记在心,努力践行。
在阅读《论语·述而篇》的过程中,我还深刻体会到了孔子的生态观。他提倡顺应自然、不超出限度,行中庸之道。这种思想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应该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最后,我想说,《论语·述而篇》不仅是一部儒家经典,更是一部人生指南。它教会我们如何做人、如何学习、如何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仰和原则,也更加清晰地认识了自己的人生方向。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继续努力学习、不断进步,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努力奋斗。
总之,《论语·述而篇》是一部充满智慧和哲理的经典之作。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体会到了孔子的思想和智慧,也收获了许多宝贵的人生经验和感悟。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继续受益于这本书的启迪和指引。
【论语述而篇读后感】相关文章:
述责述廉报告(精选9篇)03-18
述职述德述廉报告02-14
园长述德述职述廉报告15篇01-10
医院述职述德述廉报告15篇02-24
校长述职述廉述法报告11-21
个人述责述职述廉报告01-13
医院述职述德述廉报告02-02
园长述德述职述廉报告01-07
最新的述职述德述廉报告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