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读后感

时间:2024-05-17 15:04:43 读后感 投诉 投稿
  • 《家》读后感 推荐度:
  • 《家》读后感 推荐度:
  • 《家》读后感 推荐度:
  • 《家》读后感 推荐度:
  • 《家》读后感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家》读后感【必备15篇】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家》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家》读后感【必备15篇】

《家》读后感1

  昨天看了一部电影叫做《外婆的家》,剧情一般说感人其实也还好,但是给我的感觉却很不一样,因为它就像描写我的过去的生活一样。

  我的外婆,一个盲人,一个生活在深山老林里的盲人,一个在深山里生活了几十年的盲人。你们或许很难想象她是怎么生活的,但是她的确就是这样生活过来了,菜园的菜不会比你家的差,家里不会比你的家脏,煮的饭也不会比你所吃过的任何一顿差。

  小时候,我很不能理解婆婆为什么要一个人住在那里,不与外界交流,妈妈一次次的请求把外婆接到家里去,都被拒绝。在我很小的时候,妈妈骑着自行车把我带到外婆家,那时候,我很不喜欢那里的人和事还有环境,感觉没有安全感,甚至夜里会听见狼的叫声。每次去我都会嚎啕大哭,记得有一次,妈妈把我放在外婆家一个礼拜,我哭着看着妈妈离开我的视线,整天就只知道发呆,躺在那张已经坏了的躺椅上,外婆家门前有两棵松树,两棵树之间构成一道空隙,我每天就望着他们想着妈妈什么时候能来接我回家,外婆很是勤快的'做饭洗衣,而卧,若无其事,甚至不喜欢在外婆的家里多呆一分钟,我一点都不喜欢这个长满草长满树的荒山野岭。在那几天中,外婆尽量满足我的需要,做我喜欢吃的龙虾,做我喜欢吃的糖醋排骨,那时候弄龙虾是件相当麻烦的事情,可是,为了我~~~外婆~~~

  过了几天,妈妈来了,接我走了,那时候的窝心里有种高兴,可是却也有种悲伤的情绪在纠缠,看着外婆看不见的双眼,我的眼角泛起了泪花,外婆走着路浮着拐杖,没走出一步都要探一下前方的不明物体。

  后来,我渐渐喜欢上了这个地方,喜欢上了这个青山绿水相依的深山老林,我喜欢坐在树下听着蝉鸣,喜欢拿着那张坏的躺椅躺在树林中间,茂密的树林挡住了强烈的阳光,你能想象出那种凉爽的感觉吗,以后那里就是我的专属度假村了,每年的夏天我都会去呆上一段时间,为了体验那种远离尘嚣的凉爽安逸,更重要的是我的外婆,我好想你。我学会做菜,外婆很喜欢我的青椒土豆炒肉丝,我的朋友以为我是因为爸爸妈妈工作忙才学会弄几道菜的,其实,是因为我的外婆,我总想外婆吃到我弄的菜开心的样子,那仿佛是我得到的最宝贵的财富。

  外婆家那边的铁路开通了,每天都可以听到轰隆隆的火车撞轨声,给那样人烟稀少的老林带来了一份热闹,于是我每次去的时候,喜欢躺在铁轨附近的树林里,看火车经过的情形,我喜欢在铁轨上刻上不开心和开心的事情,让火车带走我的喜怒哀乐,如今,不知道那里怎么样了,曾经的话语还在吗。

  外婆走了,安详的走了,走之前没有什么痛苦,我明白,外婆的一生都在这里,这样一个人烟稀少的老林,外婆的最宝贵的年华以及最苍老的年华都在这里,我小时候不明白为什么外婆不肯走不肯去她的子女们家中,现在我明白了,她已经和这边老林融为一体,不能分割,离开了她,外婆的生活将不知何去何从,我也热爱这片老林,它有着我的太多的童年记忆,快乐、伤悲。

《家》读后感2

  起初买《家》《春》《秋》的时候只是因为老师推荐,后来就沉浸在书柜里多时不得露面。近日终于重见天日,我也早该改掉这陋习,买来的书不即刻投入去读便就那么搁置了。

  书本啊,不能靠封面和猜想去选择读或者不读,直到这本书让我真正深刻的体会到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妄下定论会使人变得愚蠢。

  走近家的时候。

  我会以为故事里描述的是家庭的温馨,家庭的爱与欢乐,亦或是家庭遇到的挫折与崛起,再或者是描写家庭里每个人物丰富多彩的生活最后汇总在一起就成为了一个其乐融融的大家庭实则肯定不然,但就是想猜,这才有意思。

  当我渐渐走进家。

  从《激流》总序开始,这才了解到作者想要展现的乃是1931年其过去十多年生活的一幅图画。自然书中的生活只是那万千生活的一小部分,但已经可见那一股由爱与恨、欢乐与受苦所构成的生活的激流是如何地在动荡了。即使没有明确的指出一条路来,但他希望我们读者自己可以在里面去寻找。尤其序里最后的一句谁是谁非我不想判断,我还年轻我要活下去,我还要征服生活。我知道生活的激流是不会停止的,且看它把我载到什么地方去,看到这里动人心弦,我也渴望在这个年纪受到像鲁迅先生等先辈的点播与指引,于是我遇到了巴金爷爷,我明白这是写给青年一辈的警示与启发。

  在我在走进家的同时,它也在走进我。

  我带着容易代入剧情跌宕起伏一起支离破碎的心,悄然进入,渴望从中获得启发。

  直到后来,在高家大院里遇见了觉慧这般男子。说是启发不如说是与人物的共鸣。仅凭我目前所了解到的含义是一种没法做文章的略少和浅薄,可是我知道里面有很多宝藏值得去寻找,我还在慢慢学习和品读,所以还是比较倾向于谈谈人物的心理变化。

  觉慧这个人呢,和家庭里其他孩子比起来显得有些叛逆,思想观念有些不同,渴望捅破当时封建社会束缚人的窗户纸,对当时新青年杂志中的进步思想尤其好奇和认同。心里面明白世界更好的样子,人与人相处更好的方式,可是却深处在与理想违背的环境中,奈何挣扎奈何反抗,最后都是无可奈何的服从与缄默。他不想这样他说我是青年,不是畸人,不是愚人,我是青年。

  其中有一幕:在旧历新年万家欢乐的'时节,街上一片静寂。爆裂了的鞭炮残骸凌乱地躺在街心。他却听到街上的哭声,闻声寻去。遇到一个讨饭的小孩,穿着一件又脏又破的布衣靠着石缸低声在哭。沉默的对视后觉慧摸出两个半元的银币,放在小孩湿润的手里。

  也许你认为觉慧是美好的行善者,他充满着人性的光辉,他是闪耀的可是觉慧自己却这样想着:你以为你这样做,你就可以把社会的面目改变吗?你以为这样做,你就可以使那个小孩一生免掉冻饿吗?你,你这个伪善的人道主义者!而后他恐怖地蒙住耳朵向里面走去,颓然地倒在床上,接连地自语道:我吃醉了,吃醉了。

  这就是当时的觉慧,总觉得自己不足以改变这不堪的现状。我觉得共鸣就在这里,我的力量很微小,不足以改变什么,可是一点点的微光也是光,也是找到出路的希望。当黑暗统治着大地,有人渴望光明却依旧在黑暗中匍匐,有人就拿起了斧头要劈出一道光来。

  巴金先生说他写《家》是出于自己的积愤,他要向一个垂死的制度叫出:‘我控诉’。通过对青年一代或妥协或抗争的描写,揭露封建专制的腐朽,控诉封建礼教和迷信的罪恶,赞颂新青年的反抗斗争精神。我想巴金先生在用全力告诉我们一件事:青春是美丽的东西。请不要顾忌、不要害怕,更不能妥协,要反抗,要追求自己所爱的东西,珍惜它的一切可能性,因为青春大有可为!

  我想我似乎很明确地接受到了这本书带给我的指引,但还不够,永远相信好戏好在后面,青春的好戏也还在后头,愿你我吾辈且行且珍惜,与祖国一起强大!

《家》读后感3

  尊敬的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今天很荣幸在这里与大家分享我读的巴金先生的《家》之后的感想。初读《家》,也许这个故事并不吸引人。然而一本好书,是引人渐入佳境,一点点接近主人公,感受那个时代的气息。《家》,是我目前读过最令人身临其境,并且带来颇多感动的书。

  《家》描述的是,中国已经逐渐从沉睡中苏醒,在新思潮的带领下逐渐变革,金陵城的高氏一族却处于旧的封建家长制中,在时代的影响下,年轻一代开始觉醒、反叛。高家不能结婚逐渐衰弱下去,直至最终崩塌。其中,以长房的三兄弟觉新、觉民、觉慧为主,一个故事展现了这个家族的悲欢离合。

  巴金先生所写的《家》之所以打劫人心,不仅在于作者投入了他的爱情,融入了情感去写,更在《家》所表现的一个时代,新旧交替的时代以及这个时代中三代人的斗争。作者所描述的这个家,是这个时代的开端,亦是这个时代的结局。在高公馆中,有着雕梁画栋的房屋,迂回的行廊,精致的花园,时时可以听见欢声笑语,俨然一个人丁兴旺、诗礼传家的奢华的大家庭。可是这是一个华美却脆弱的表象,在暗地里,人人想着勾心斗角,互相排挤,而大难临头的时候,他们便一哄而散,这个家族只剩下空架子,孤零零地立着,既滑稽,又悲哀。这不过是一个血腥、专制的、腐朽的、自己挖成了自己的坟墓,自己又把自己埋葬了的旧封建家庭的代表。

  整本小说,仿佛满满地承载的是觉新、觉民、觉慧三兄弟的血泪,妥协或斗争。但在我眼中,这不仅仅是三个人,而是千千万成个人,小说的重心不在描写人物,而是在透过人物,写出他们身后的封建制度。青年们,少女们,在纸上的控诉,反抗甚至是少有的欢乐,都不免有阴云的笼罩,压迫,要使他们成为傀儡,成为旧礼教的牺牲品。

  有的人,譬如觉新,便成了这牺牲品之一。觉新作为长房孙,从小就被寄予厚望,而他也的确从不辜负父母的期望。他相貌清秀,自小聪慧,成绩也优异,觉新盼望着到国外留学,盼望着娶自己的表妹钱梅芬,却屈服于父母之命,媒灼之言,娶了素不相识的李瑞钰,同时与表妹分离。而恋爱的.结束,又成为了祸难的开始,从此觉新行尸走肉一般地上班、下班、在长辈与弟妹们之间周旋,他做的所有事都是为了维系这个岌岌可危的家庭,牺牲了爱情,牺牲了自我,最为可悲的是由于荒诞迷信的借口:避血光之灾。他将自己的妻子送到阴冷的城外生产,导致妻子死亡,他却连最后一面都不能见上。觉新总是在屈服,总是在让步,他总是“像傀儡似地被人玩弄着,像宝贝似地被人珍爱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觉新是这样一个让人不能不心痛、叹息,继而深思的人。觉新作出的牺牲,不仅仅是由于他的性格感性软弱,更是由于他作为“长房孙”,在年轻一辈和年长一辈的中间作为桥梁而不得不承担的责任。在那时,像他这样的青年必然还很多,他们一脚踏在旧时代的阶梯上,另一脚又踏在新时代的阶梯上,作出无谓的牺牲而试图将分裂的两代弥合在一起。他们不是不愿意接受新的思想,也浊是没有看见旧时代血腥的倾轧、斗争,只是因为他们舍不得旧家庭,也不希望看到新一辈离去,他们希望看到一个完整的家庭,哪怕这需要许多人为此牺牲自我,牺牲一切。作者在书中悲哀地说:“这般人是没有希望了,是无可挽救了。给他们带来新的思想,使他们睁开眼睛看到这个世界的真面目,不过是增加他们的痛苦罢了,这正像使死尸站起来看见自己的腐烂一样。”作者指责道:“思想是新的,行为却是旧的,你们都是矛盾的!”不知有多少人,有着如此的矛盾呢?

  小说中,还有其他的带有浓郁悲剧色彩的人物,比如鸣凤。她只是一个下人,一个小人物,可是作者却不惜耗费大量的笔墨,来描述她投湖自尽之前的心理活动。她在湖边的悲泣,是那样令人心痛不已。她哭诉,她从不曾伤害过一个人。她同别的少女一样,也有漂亮的面孔,有聪明的心,有血肉的身体,为什么人们单单要蹂躏她,伤害她,不给她一瞥温和的目光,不给她一颗同情的心,甚至没有人来为她发出一声怜悯的叹息!她悲伤,感到有一堵高墙隔在和和觉慧之间。最终的纵身一跃,一个美好的生命悄志声息地消逝在冰冷的湖水中了,可怜的鸣凤啊,她温柔、谦和、美好、聪慧,不过因为她是女人——被视作傀儡、玩物的女人,因为她是下人——被蔑视、践踏的下人,就遭到如此的厄运,被随意地送给别人,完全不被作为一个人来看待。平常,鸣凤也是同觉新一样,温和地默默承受一切,可让人没想到的是,她会有这样的勇气,以死来反抗专制的压迫。从这一点来看,全书中不是幼稚而大胆的觉慧,而是可怜可爱的鸣凤,在她身上,旧礼教的黑暗与青年的热血的碰撞达到了极致。从这矛盾中迸发的力量让人不能不惊叹、敬畏!这也正是巴金先生的作品的可贵之处,他是将自己的满腔热血投射到纸上,使每个人都有头脑,有思想,活生生地出现在我们面前。在巴金的笔下,许多年轻鲜活的生命在挣扎、呼号,为了权利,为了自由,他们抗争着。他们不仅仅是那个旧时代最鲜明的记号,今天或许仍然有许多这样的人,受命运捉弄,受权势压迫。即使我们不敢说,凭借主观的意愿就可以扭转局面,但是,看看觉新的例子,“无抵抗主义”和“作揖主义”可以生生断送一个人的青年,我们可以知道,面对压迫唯有奋起反抗,才有机会赢得胜利。巴金的《家》,我们不仅可以将它看作是对那个黑暗时代的控诉,更可以看作是对青春的呼唤,对奋斗,对斗争的呼唤。面对困境,我们要说:“我们是青年,不是畸人,不是愚人,应当给自己把幸福争过来!”

  《家》仿佛是一幅恢宏的画卷,展现了一个时代的精神面貌。一个混乱的时代,矛盾的时代。妥协者,让者都会沦为时代的牺牲品,只有勇敢无畏的抗争者,方可开辟一条康庄大道。让我们燃起全身的热血,无所畏惧地向前开辟属于我们的时代吧!

《家》读后感4

  读完《家》后,脑里浮现的是一个彩色的世界,但这些色彩并不美好

  “家”中的爷爷是黑色的象征,他始终被埋藏在心中的陈旧制度控制着。他一直被眼前人们奉承的眼前所蒙蔽,却不知道的身边人所表现出的尊敬只为了他的财产。他认为自己是这个家的中心,这个家中不能少了他,因此家中的人都听他的。他用这种言听计从去出卖自己孙子孙女的幸福,为了自己的面子让他们和自己不喜欢的人结婚。直到纸包不住火,他两个儿子在他眼前一个样背后一个样的做法被揭穿,孙子为了自己的幸福不在受他的摆布而离家出走时,他才从这个黑暗的家中发现了自己的错误,但这是已经太晚了。

  觉民和觉慧是家中最有思想的两个青年,他们有黄色的闪亮与朝气。尽管生活在一个黑暗的环境中,他们依然不屈服、不怕别人的嘲笑与讥讽,追求自己的`幸福。他们毕竟是受过学校教育的人,他们能接受到当时社会比较先进的思想,并且试着去感化他人。尽管受到了遇到了很多的困难,但最后他们都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去寻找自己的幸福。

  家中长子觉新的性格可以用绿色表示,他总想当个好人,谁都不得罪。爸爸死后,在爷爷面前,他希望当个乖孙子,什么事情都听爷爷的,但他也不想破坏弟弟们的幸福。他想用自己的力量去保护这个家,但是总是被人们误解。觉慧总麻他是懦夫,认为他没有自己的主见,在他年轻时,他连自己的婚姻都没有办法自己做主。就算有喜欢的人,他也不敢跟长辈说,最后害到两个人都受伤。在结婚后,看到妻子怀着孕还被破搬到外面住,他虽然很爱自己的妻子,却不敢顶撞长辈,违反那些无形的规矩。最后他害的两个女人都在痛苦中死去,他还是默默忍受,把一切的不满都咽下。

  鸣凤这个觉慧喜欢的女孩,她的一切都是粉色的。她对爱情有向往,她知道自己这个仆人不管怎样都不可能跟少爷觉彗在一起,但她依然信任他,希望他有一天可一把她带走这个地方。不过仆人的命运并不是掌握在他们自己的手中,当她知道自己要去给别人家的七十多岁的老爷当小老婆时,她跟少爷的许诺都不存在了,最后这个粉红色的女孩被那股黑暗的气息逼着自杀了。

  琴这个坚强的女孩,她也受过教育,有这比别的女孩先进的思想。还有书中那些和她一样的女孩像红色一样激烈坚强,她不像鸣凤一样不敢追求幸福,她虽然差点也失去自己喜欢的男生觉民,却还是努力守护自己的爱情。或许琴的生活环境跟鸣凤不同,但真正导致两个人走向不同道路的原因不是家庭和出生,而是意志和信念。

  那些四姨、五姨,就是仗着这些旧规矩生活的人。她们把在背后议论别人当成乐趣,把老爷当成自己的靠山。但他们没有错,她们只是无知,是被旧制度逼出来的可怜人,她们的心肠并不坏只是他们不希望成为这种制度的牺牲者,就干脆做一个顺从者。她们的颜色是“白”,没有主见没有思想的颜色。

  在这个彩色的家中,每个人承担的不同的角色。不过它却让我懂得了,命运的结果还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想得到一个什么颜色的人生选择权也在自己。什么制度都无法掌控一个人,只有信念、目标和理想才能指挥自己。

《家》读后感5

  《家》这部作品中,诸多人物性格鲜明且大多代表了在封建礼教与文化冲击的旧社会背景下的一类人。这其中,高觉新作为两种风气下冲突而成的产物,具有双重性格。二弟觉民,尤其是三弟觉慧却是新时代的反抗者,自成一派。

  关于大哥高觉新,显然,他是可悲的。青春梦想破灭——与所爱之人渐行渐远——妻子生产死亡,小说中主要通过这三件事来表现他的悲惨,作为显性事件,这些已经足够;深入阅读,高觉新最悲剧的地方并不在这三处,而是他一生懦弱妥协,任人排布,头脑虽清醒却不付出实际行动。不妨将他的一生比作化学反应,我想,封建礼教背景是反应物,他的懦弱不反抗则是反应必要条件,家中的人是催化剂,而他悲催的经历理所应当成为了生成物。真是可悲可叹,令人惋惜,毕竟“可伶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高觉慧,高觉民,作为与大哥的.对比,他们出现在文中。觉民较为中正的性格,具有进步思想,最终有理有节地争取到了自己所憧憬的爱情。与他相比,觉慧更加突出,他有自己的思想,他是高公馆大胆而幼稚的叛徒,他对封建制度、封建礼教、封建迷信嫉恶如仇,他崇尚光明的到来。同时,他也有些幼稚,他高估了自己反抗对这个腐朽不堪的社会的意义与价值,因为他对这个社会的本质缺乏足够的认识。这又何尝不是增加了小说人物的人情味呢?这使小说的人物更加真实。

  说实话,看到这时,我便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从出生起,我的母亲对我采取一种“放养”式教育。何为“放养”?并非放任不管,任我自由发展、自生自灭。而是在细致监督我的行为前提下对我所提出的个人意见或想法,大多数持肯定态度,也否定了少数不成熟的思想。比起同龄人父母对其“打压”式教育,这个教育方式在我上初中的时候就体现出了与其的不同,还记得初一初二时经常在数学课堂师生互动环节上发表自己的解题思路与技巧,能让老师在意外中给予肯定;进入高中,这种思维的活跃性更加有了深度。由于这种方式,我不断的“否定”他人,同时“肯定”自我。站在不同角度以辩证性思维思考问题,而不是一味地被动吸收与接受。与此同时,不断相信自我,充满自信,只要定下目标,便一定会做到,尽管有时也充斥着遗憾,但这是我目前最大的收获。

  “人类是一根有思想的苇草”,我们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正是由于它我们才必须提高自己,我占有多少土地都不会有用,由于空间、宇宙便囊括了我并吞没了我,有如一个质点;由于思想,我却囊括了宇宙。

《家》读后感6

  老舍的著作——《猫》,是我寒假最喜欢读的书。

  这本书里的散文和短篇小说向我们讲述了有趣的.故事,由浅入深,将历史、现实和自然景色、不同的社会气氛,风俗习惯……都结合在一起,生动活泼,且语言也琅琅上口,活泼传神。

  我觉得《猫》很值得我们阅读,老舍把我们不留意的事物全都写出来了,如母鸡、小麻雀、一块猪肝、善人……有的是某生物做的某事,有的是由此而想出的事情。他把每一篇文章都写得生动有趣,是人读着读着就会笑出来。有的文章一看就调人胃口,如当幽默变成油抹。再仔细地读完文章呢?同别的文章一样,使人赞叹不已!

  是啊,老舍的每一个灵动的文字都是一个美妙的音符,每一篇动人的文章都是一道永驻心底的风景。

《家》读后感7

  在浩瀚无垠的宇宙中,存在着一颗小小的星球——地球。在地球上,太阳散发出来的万丈光芒照耀着地球上的每一个角落。地球上每时每刻都有不同的景色毫无保留的展现出来,万紫千红的春天,鸟语花香的夏天,落英维纷的秋天和洁白无暇的冬天。而就在如此美丽的地球上生活着幸福的我们——人类。

  在我们小的时候,我曾认为自己的家乡美极了。虽然没有大都市的繁华,但它有的是僻静乡村的秀丽,那时的天是瓦蓝瓦蓝的,天才艺术家也不能形容出那样清澈的蓝。水是清的,清的可以看见小鱼儿在水里欢快地游动,相互嬉戏。最吸引我的还是那一根根高大挺立的树木,好似一位位英勇的将军,捍卫着自己的祖国。每天晚上放学时,我都要和伙伴经过那一直延伸到村口的树木。高大的树木散发着清新的气味,树枝和树叶在微风的吹动下翩翩起舞,那时候的风也是温柔的。

  过了几年后,人们的生活富裕了,可贪婪的人想要更加富有,于是打着“要想富,先修路”的旗号,将要修一条公路,对我们来说,修路的确是一件好事,但他们居然要伐倒那一排排英勇的战士。他们说干就干,没过几天,马路两旁的树不见了踪影,晚上放学回家时,再也没有以前那种轻松愉快的心情了。取而代之的则是不安和恐慌,我肯定:地球一定会向人类报复的。不久之后,报复来了。

  由于缺少了“战士”的保卫,风沙肆无忌惮地向我们袭来,到处都是黄色一片。空气中的沙粒毫不留情地拍打在行人的脸上,风在嚎叫着,仿佛在说:“愚昧的人类,看看你们做的`好事吧!你们毁了地球,我要报复你们!”沙尘暴仍在疯狂地嚎叫着。

  不仅如此,水资源的污染也比较严重。现在,无论什么地方,生活污水,工厂废水的随意排放随处可见,那一条条散发着恶臭的污水沟里,躺着的是被毒害的鱼儿的尸体。可怜啊!昔日清澈的河流,嬉戏的小鱼儿都失去了勃勃生机。由于人们的乱砍滥伐,鸟儿们的栖息地没有了。由于人们不懂得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北极冰川正在慢慢融化。这所有的一切都是我们的罪证。沙尘暴的侵袭,能源的枯竭,温室效应的产生,这都是地球对人类的报复!如果人类将继续执迷不悟,那么不久将来,世界上的人类将要永久的灭亡!愚昧的人们啊!赶快从无知中清醒过来吧!现在补救还来得及。假如昔日的废水经过处理后再排放或是处理后循环使用会是什么样子呢?假如没有我们人类的乱砍滥伐树木的行为,而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爱护花草树木,植树造林,那又会是什么样子呢?假如我们能够珍惜一点点资源,留意自己身边的小事,保护环境从一件小事做起。也就不会受到地球的惩罚了,我们的生活将会更加幸福!

  地球不是某一个人的,它需要我们大家来维持,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保护地球,则是保护我们赖以以生存的惟一的家园,则是保护我们永远的栖息地!

《家》读后感8

  在生活中,处处都有美德,处处都有“美德少年”美德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有句话说得好,美德有如名香,经燃烧或压榨而其香愈烈,盖幸运最能显露恶德而厄运最能显露美德也。

  最近,我看了一本书叫《肩挑一个家》。从一个故事读到最后一个故事,每一个故事带给人的都是一种不同的感受。我印象最深的一篇叫《一盏温暖的莲花灯》。

  这个故事讲述的是:一个女孩叫李晨瑶,她心地善良、充满爱心。别人有求与她,只要能做到的',都会帮忙。一天,她在一棵石榴树下看到了一位老奶奶,看起来很悲惨。这位老奶奶性格有点孤僻,不愿与人搭理。李晨瑶认为老奶奶一定有苦衷,她想了一条妙计,找了几个同学表演节目给老奶奶看,让她提出意见。慢慢的,他们成了老奶奶的知心朋友,是老奶奶感到了人间的温暖。有一天,大家一起去庙里。老奶奶送了他们一盏莲花灯,这盏莲花灯很精致,带给孩子们的却是温暖。

  读了之后,我被李晨瑶的爱心所震撼了,久久不能平静。我无比羞愧。有一次,我前面的陆伊倩问我借一支自动铅。我慢慢的从笔袋里拿出了笔,借给了她。我觉得这样已经很不错了,自己也是有爱心的。和李晨瑶相比,我顿时感到自己无比渺小,李晨瑶对一个素不相识、被人嫌弃的老人毫不犹豫地付出爱心,我不禁汗颜、羞愧。

  今后,我一定要做一个像李晨瑶一样充满爱心女孩,从小事做起。

《家》读后感9

  大雪纷飞,呼啸的风声和狂怒的雪花打击着路上的行人,一切都显得毫无生气,就像世界被风雪所统治,永远不会再回到明媚的春天。觉民和觉慧两兄弟在这样的天气里一起往家走,他们听着凄厉的风声,但并没有像其他人一样感到沮丧和麻木。这是因为他们是有“新思想”的年轻人,积极向上,充满希望,他们想要抓住自己的人生。当我初读这段文字时,我不得不被两兄弟的乐观情绪所感染,他们的力量在巴金笔下的描写下是那么鲜明而动人。然而,当我读完整本小说《家》后回顾这段开头,却不禁感到胸闷。因为觉民和觉慧的“敌人”比他们想象的更加可怕和强大,这个开头充满了巴金先生对现实的感叹和讽刺。

  巴金先生在序言里写:生活不是一场悲剧,它是一场搏斗。他要展开给读者看的是过去十多年生活的一幅图画。自然只是生活的一小部分,但我们已经可以看见那一股由爱与恨,欢乐与受苦所构成的生活的激流是如何地动荡了。

  在这生活的激流里,让我影响深刻的人物有两位,一位是高家的长房长孙高觉新。觉新的人生可以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他从小直至中学毕业。这个阶段的觉新是很幸福的,他还没有卷入残酷的命运,在那个时候,觉新是很出众的。“他生来相貌清秀,自小就很聪颖,在家里得着双亲的钟爱,在私塾得着先生的赞美……他在爱豆环境中渐渐地成长……在中学里他是一个成绩优良的学生……他对花香很感兴趣,大手毕业以后再到上海或北京的有名的大学里继续研究,他还小到德国去留学。”可见觉新在少年阶段是同他的弟弟们(觉民和觉慧)一样积极的,他也在憧憬着美好的未来。正如正文所写“他的脑子里充满了许多美丽的幻想。在那个时期他是为一般同学所最羡慕的人。”如果没有大的变故,觉民将一步一步朝着自己的理想迈进,走上人生的坦途。

  但命运却同觉新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他进入自己人生的第二阶段:因为长辈们在麻将桌上的矛盾,他失去了自己青梅竹马的恋人,与一个不相识的女子结婚,荒谬的是这段婚姻竟然是由抓阄来决定的,这可怕的做法可谓摧毁了觉新的一生。出国留学的梦想化为泡影,他在父亲的安排下过上大少爷应有的生活,也不得不承担起大少爷应负的责任,他必须得撑起这个家。“虽然他的肩膀还是那样稚嫩,可是他已被剥夺了青春,他必须要面对大家族里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有许多有形和无形的箭开始向他射来……在和平的,爱的表面下,他看见了仇恨和斗争,而且他自己也就成了人们攻击的目标。”最开始的他没有选择沉默,“他愤怒,他奋斗,他以为他的行为是正当的。然而奋斗的结果只给他招来了更多的烦恼和更多的敌人。”

  这个年轻人感到他的努力毫无成果,反而让他感到更加疲惫。他感到迷茫和无助,原本对美好未来充满憧憬的心变得畏缩起来。家里原本温暖如冬夜里的篝火,现在却变成了一只巨大的手把他从光明的地方拽走。无数的眼睛在他的头顶上监视着他,仿佛随时都会把他撕碎。作为高家的大少爷,他必须撑起这个家。于是他选择敷衍家人,按照她们的期望活着。“他牺牲了一部分时间去讨她们的欢心,只是为了想过几天安静的生活。”他苟且度日,抛弃了曾经的梦想,无助地在这个大家族里周旋。觉新采取的是“无抵抗主义”,这并不是他的初衷,但却是他无可奈何的选择。

  觉新在面对纷繁复杂的人生抉择时,过度沉湎于忍耐,屈从于陈旧的传统。因此,他本应追求的修学之梦破灭,深爱的梅小姐却另寻他人归宿,心爱的妻子更是在郊外惨遭不幸,甚至最终的依依惜别也未能成为现实。忍受陈旧传统的压迫,觉新的心灵受到了巨大的打击,使他对屈从的畏惧感油然而生。这种恶性循环让觉新不禁感慨:“我们生存在这个时代,似乎只有牺牲才是唯一的选择。”在我读来,觉新的悲剧不仅仅是受制于黑暗的旧传统社会,更是他个人懦弱的一种必然结果。他成为巴金先生笔下的一个典型,一个对“生活即悲剧”的顺从者。他与生活的搏斗不同凡响,在这湍急的生命河流中,觉新似乎注定只能沦为被吞噬的牺牲品。

  觉新的弟弟觉慧是另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人物。他作为高家的小辈在学堂里汲取着新的思想,与懦弱的哥哥不同,他是敢于同生活搏斗的,他追求个人反抗,人权平等和人道主义,他不屈服与封建家长制,敢对当家的大哥觉新怒吼,“你们的思想是新的,行为却是旧的。”幼年时期,他虽然过着少爷生活,却乐于与家中的下人接近,他对这些穷苦的人怀有深厚的同情。“五四”时期,他和二哥觉民从《新青年》等先进的杂志中接受了科学与民主。他参加学生运动,反对军阀专制,他抨击旧家庭,旧伦理道德,甚至与婢女鸣凤的相爱。觉慧身体力行地反抗者封建的枷锁,但他也不能幸免于悲剧,他被纯洁的鸣凤吸引,由衷的称赞鸣凤,“你真纯洁,只有你才像这轮皎洁的明月啊。”他喜欢这个可怜卑微的女孩,赞美鸣凤没有因为婢女的身份而丢失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但在文中,鸣凤对于自己信赖和深爱的三少爷觉慧仍是不敢靠近的,他们的感情在那样等级分明的社会中不得不隐藏起来。服侍了高家六年的鸣凤要被嫁给冯老太爷,忙碌的觉慧却没有察觉鸣凤的改变,他在窗边吻了鸣凤,她流着泪叫了句“三少爷”,花园里平静的水面响起两三声哀叫,从此便是天人永别。

  有人对这一情节批评觉慧,但我对此持不同意见。觉慧是典型的五四青年,他既秉持着新青年的进取精神,又受制于五四时期的历史限制和弱点。他的童年受到了严苛的纲常名教的影响,尽管他心怀激进,但个人力量始终显得微弱。在他看来,民主和平等是至关重要的事务,为此他奔波劳碌,却忽略了鸣凤,最终导致了鸣凤的自尽。对他而言,这是在与命运搏斗时留下的伤痕。换句话说,这样的痛苦是不可避免的.,是那个时代的青年们不得不忍受的。如果觉慧像觉新一样软弱,面对鸣凤的自尽,他可能会像他的哥哥一样屈服。然而,他没有。鸣凤之死使他更深刻地认识到封建旧传统的强大威力,也坚定了他与生活搏斗的决心。鸣凤的死让觉慧这个角色更加立体,读者能够看到他身上新青年的献身热情以及小知产阶级的弱点。我认为这正是巴金先生序言中所描述的爱与恨、欢乐与痛苦的激动人心之处。觉慧在现实面前的无力感使得他的搏斗呈现出那个时代革命英雄的色彩。

  《家》中有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比如家族的创始人和统治者高太老爷,他象征着家长制和封建社会的黑暗;还有外表光鲜却内心腐朽的高家五叔;还有从小被裹脚的淑珍,她的小脚成为母亲夸耀的对象,却遭到哥哥姐姐的嘲笑,她是这个家庭中封建社会的牺牲品;还有相信世界每天都在更新的琴小姐,她进入女校,渴望上大学,是与顺从命运的梅表姐不同的新时代女性。正是这些各具特色的人物共同构成了这个家庭。

  这个家,这段文字表达了社会的矛盾和变革,描述了新旧交替的情景。它并不像开篇所描绘的那样温暖和向往,而是充满了斗争和矛盾,新思想和旧传统相互冲突。然而,正是这些矛盾推动了社会的变革,从个体家庭到整个社会都受到了影响。巴金先生通过高家来反映整个社会,批判封建纲常对人的毒害,展示了这个不适应时代潮流的封建社会如何解体。巴金先生在历次重印的序言中反复强调,反封建的事业尚未完成。确实,我们仍然可以看到许多封建遗留的思想,但幸好那个黑暗的时代早已过去。我们应该继承新一代青年的积极、乐观和勇敢品质。像他们一样,在任何环境中都要保持对生活的热情,对未来的憧憬和向往,勇敢地迈向前方,不胆怯,不懦弱,坚持追求自己的理想。尽管阳光普照大地,但总有黑暗的角落;尽管社会再文明,但总有迂腐的危机。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要学会用五四精神的光芒驱散现实的黑暗,用实际行动保护和温暖自己的家园。

《家》读后感10

  家,多么温馨的字眼。当你孤独无助时,它是为你遮风挡雨的港湾;当你旅途迷失时,它是为你指引方向的灯塔;当你饥寒交迫时,它是給予你温暖与光明的栖息地。家,是一切爱的代名词!

  然而,巴金笔下的“家”却是明争暗斗不见硝烟的战场。正如他自己说,他要展示给读者的乃是描写十多年间的一幅图画。金陵首富高家,书香门第,辉煌鼎盛,但厚厚的帷幕依然遮掩不住它里面的骄奢淫欲、腐朽龌龊。当“最高统领者”高老太爷离世,这等鼎盛大家便似树倒猢狲散,一盘散沙。很快,衰败没落下来。

  纵观全篇,作者将几十号人物刻画的栩栩如生,故事情节安排的跌宕起伏,深深吸引着广大读者的眼球。而最让人喜爱的觉新和觉慧两兄弟,一个温和似水,一个热烈如火,水与火,冷与热,几经碰撞,激起阵阵涟漪。高觉新,高家长房嫡孙,显赫的身份地位,清秀的容貌仪表,有着远大的志向和美好的'爱情,但是他特殊的身份地位注定了他要承担起整个封建家族的使命,也注定了他不能像弟弟觉慧那样激进勇敢的反抗。

  最终,他丢失了梦想,葬送了爱情,苦苦地挣扎在新旧思想之间的夹缝中。他的思想被称作“作揖主义”和“无抵抗主义”。但是,不可否认,他的思想毕竟超越了封建礼教,他能够把新思想的理论和他的封建大家庭毫不冲突的结合起来,这是值得引人深思的。而另一重要任务觉慧,他是新生力量的代表,他对旧势力“不顾及、不害怕、不妥协”。他热心于结交新朋友,讨论新的社会问题。他敢于冲破封建等级观念,倾心于丫鬟鸣凤,而当一切曲终人散时,他又毅然决然离家出走,寻找光明,他这种胆大妄为的性格和他大哥觉新懦弱的性格形成鲜明的对比。

  除此之外,巴金先生的《家》中,最让人唏嘘不已的是几个可怜女子的遭遇,梅抑郁而亡,瑞玉悲惨离世,鸣凤投湖自尽,婉儿被迫出家。作者都表现出深切的同情和极大的悲愤,向腐朽的制度发出了强烈的谴责之声。

  《家》是“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一部,长期以来,它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反封建反礼教的思想内涵吸引着广大的读者,它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家》读后感11

  “人的身体可以被囚禁,人的心却不可以。”这是大多数人的想法。

  在辛亥革命后的时期,那个时代人思想受封建社会的影响都是腐朽,但也存在着新青年。

  觉慧的家族是封建旧家族,他家公馆有着悠久的历史不知经过几次更换门匾。里面究竟有着怎样的秘密,依旧不会为外人所知道。在觉慧印象里的'家有着黑漆大门,好似关住了他;当门开着时,好像一只怪兽的大口。里面像一个黑洞,这里面有着什么东西,谁也望不见。

  家是一个温馨的词,但在他眼里是“狭的笼”好似被密密麻麻的线缠住,无法挣逃开来。他常常想反抗束缚他的某个东西,可又不知反抗什么。在白天欢乐统治着公馆,在黑夜悲泣统治着公馆。

  无论白天或是黑夜世界都有两个不同的面目,为着两种不同的人而存在。在封建社会中,中国青年们受到陈腐的封建道德影响,没有自我,而觉慧和他的家族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

  他是矛盾的。他想挣脱旧思想却又被束缚在其中,他自己也很迷茫自己在挣脱什么东西,因为大家都是“无抵抗主义”。“我是青年,我不是畸人,我不是愚人,我要给自己把幸福争过来”。这是他的写照,也是唤醒自己和其他人的一场勇敢的斗争,在书里他做了先行者。

  他想反抗这一切,他想要反抗这一切,他要反抗这一切。不止为了封建的旧制度的思想,更是为了自我,和无数受着折磨的其他人。

  他是勇敢的,他反抗了,他离开了家,他挣脱开掉束缚着他的东西,一种新的感情渐渐抓住了他,他不知道究竟是快乐还是悲伤。但是他清清楚楚地知道他离开家了。他离开了旧的家庭,就像甩掉一个可怕的阴影,没有一点留念。封建制度对人的迫害和地主阶级对农民的残酷剥削,是罪恶的。而觉慧的反抗也是代表大多数人觉醒。

  “宁做沥血歌唱的鸟,不做沉默无声的鱼”,开始反抗命运的不公,寻求自我的反抗之路。

  那怕前方有多少荆棘,我想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弱的光芒;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家》读后感12

  最近,我读了《肩挑一个家》这本书,一看到书名,我的脑海里自然地就闪现出一个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形象来,然而,当我打开书本,细细阅读时,才发现自己错了,书里的主人公却是只比我们大一点、甚至和我们同龄的小朋友。他们每天所思考、所经历和所承担的事,却远远超过了我们的想像。

  你看,从小就是孤儿的薛馥华,能踩着三轮车带养父去看病;心里住着“小太阳”的胡继汕,含辛茹苦却乐观地照顾瘫痪的妈妈;聋哑儿童朱恩汉,已经会为爸爸的幸福着想,拼命打工赚钱,只为给爸爸买一套穿出去相亲的西服;身为小学生,却有着很多大人都无法比的宽厚善心的华灵,帮助了一位又一位贫困儿童;乖巧懂事的陈能,日复一日地重复着照顾有内风湿关节炎的.妈妈,再上学,再照顾妈妈的工作……

  这一个个真实生活中的“小”人物,一幕幕感人肺腑的情节,深深地震撼了我的心灵。他们小小的年纪,却用自己的坚强、乐观、勇敢、孝顺、善良,肩挑起一个家,甚至承担起一些成年人都无法做到的家庭、社会责任来,这与我们身边那些平时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对父母稍不满意就乱发脾气的小孩比起来,真是天壤之别呀。同时,我也领悟到,美德并不是一定要有什么英雄壮举,而是要从爱身边的人,做好身边的小事开始。

  这不,我已经开始向那些美德少年学习了。星期天,奶奶忽然生病了,妈妈要带我去看望。我灵机一动,以前都是奶奶照顾我、给我做好吃的,今天,我也给她做点吃的,相信奶奶一定会非常高兴,病还会好得快些呢。心动不如行动,我立刻打开冰箱,找出奶奶喜欢的番茄、鸡蛋、丝瓜等,还把一直不舍得吃的鳕鱼拿出来,拉着妈妈,和我一起精心制作了奶奶爱吃的番茄蛋汤、丝瓜饼和香煎鳕鱼。小心翼翼地摆放到多层餐盒里,送到医院,端给奶奶吃。看着奶奶吃得香香的样子,我忽然感觉自己也好“伟大”呀。其实,美德就是要从关心身边的人,做好身边的小事而开始的呀!

  同学们,让我们学习美德少年,从现在、从身边开始行动,每天帮家里打扫一次卫生、给爷爷奶奶捶一次背、替老师擦一次黑板、捧一次本子,帮同学解决一下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肩挑起起家庭、班级、社会中我们该承担的责任,人人都争当一位美德少年吧!

《家》读后感13

  翻开这本席慕容的《槭树下的家》的扉页,上面的小字记着购于20xx年末,那时的我还在上大学,买来闲时无聊打发些时间,当时读来是只是觉得她的文笔很细腻,让人感觉心灵顿时变得很安静。而现在再读时,已是而立之年,已结婚生子有了自己的家庭,才发现原来平凡的人生里竟然有着丰盈的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通过她的文字,你会发现她善于发现身边很多的美好,也许你我和她一样生活着,会出门散步,会忙着煮菜烧饭,会和家人一起玩乐……,但你是否已经被日常生活中的琐碎所淹没,而忽略了其中的美好。从她笔下的天地里,你会感觉到她那种对亲人、对朋友、对人生的热爱。

  在一个夏日的清晨,她被鸟的'鸣声吵醒。几十只小鸟在窗外的槭树上集合吵闹,那声音特别细又特别娇,可以听出来它们的雀悦和欢喜。而且孩子们也开始唱歌了,就在窗外的槭树下。仔细分辨,孩子们有的坐在矮墙上,有的是趴在树上,他们不时发出叽叽咯咯地笑声,那种极单纯的快乐。席慕容在文章中,把孩子们清脆和圆润的笑声比喻成“像荷叶上的露珠,风吹过来就滑来滑去,圆滚滚的,晶亮亮的,一直不肯安静下来……”

  在文中丈夫呵止孩子们“小声一点儿”。她把这平常人也都有过的,平平淡淡又细致入微地关爱当作了一杯美酒,细细地品味。她写道:“其实这时,我已经完全醒了,可是我愿意假装安静地躺在床上,享受他给我的关怀。”她描绘的画面永远是那样的温馨,纯粹,安静与感动。朴质的生命,原来可以这么的精彩与美丽。

  山坡上的野草,孤独的大树,匆匆的过客,顽皮的小孩,这些不起眼的东西,她都能注意到并且看出它们内在的美好品质。她描写的那些的平凡琐事,总能拨动人们的心弦,让你一同去发现世界中美好的一面。相对于那些卷帙浩繁、气势磅礴的巨作,席慕容的作品就像一股涓涓细流。带给你遐想,带给你甘香。

  她说:“在花前,我是个知足的人,没有一朵花不知道感谢。”她滤掉了生命的琐碎,只让最悠长的美来定格人生。她还原了生命最初的底色。

  如果你也被平时生活中的琐事所烦累,不妨读一读她的书,放松一下心情,对生活多一份体会,对所拥有的多一份珍惜。

《家》读后感14

  在这个暑假里,我看了许多精彩的书,有能让我管好我自己的,有往事随风,还有……其中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这本《日不落家》了。

  这本《日不落家》散文集出版于十年前,是1991年到1998年之间写成的,里面的作品都在九十年代完成的,属于作者高雄时期的中期。它前面的散文集是《隔水呼渡》,而后面的一本是《青铜一梦》,算是作者的第四本纯抒情文集。

  《日不落家》尽管没有前一篇那么诙谐自嘲,戏谑笑傲,却感慨更深,沧桑更长,不但对四个女儿更加疼惜,还加上对妻子善尽慈母之职的赞叹,因此在人伦的格局上更恢宏。

  让我印象深刻的故事是,一个八斤重的小小婴儿驻足,怕他有闪失,怕他不健康;在几千个日日夜夜里,等他终于长成了一个壮实的小家伙。我的宝贝儿,妈妈的的眼睛是否可以暂时从你身上移开,重新拣回自己的爱好,做回自己呢?

  宝贝儿,你知道吗?我始终当你是一个小大人,爱护你,并且,把妈妈所知道的'一切道理,均灌输给你,妈妈对人生的感悟,对你的爱,对你爸爸的爱情,以及对奶奶的尊重,统统一骨脑的送给你。现在,妈妈想要做回自己,宝贝儿,知道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片天空,你也一样哦。妈妈不要再沉迷于你稚嫩的小脸蛋中,在日复一日的平淡日子里,把自己给弄丢了!当然,妈妈依然爱你,并且,为了更好的爱你,妈妈要进步,每天进步一点点,做你的好榜样。

  今天,我读完了余光中的《日不落的家》,这个一辈子挥不去乡愁的老头儿,坐在电视前仔细观看着世界天气预报,并在密切留意自己四个女儿所在不同城市的气候中,思念飞出去的孩子们。写下了《日不落的家》,是的,孩子们长大了,总是要飞走的,因为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因为这个名字叫做父母的职业,它终其一生的职责就是使儿女们足够强壮足够坚强足够独立,并且最终狠狠心推开他们依赖的小手,迈出稚嫩的小脚步,离开父母,独自去闯天下。

  我看到了一颗父亲的心,在对儿女的记挂中渐渐丰盈,我不喜欢说“可怜天下父母心”,我觉得父母的心,一点都不可怜,他们在对子女的爱中,变得更加美好,充实,幸福,快乐;在不断地怅惘中,在想念中,体味着生命的轮回与印刻。你自我们而来,但从来不属于我,只是上帝派来陪伴我们走一程,之后,你就踏上你自己的路,并在早已安排好的命运中,体会人世间的一切感情,亲情,友情,还有爱情。

《家》读后感15

  这段时间,由于失眠,为了打发时间,拼命地读书,不让自己闲着。

  要读书,书从何而来。我的原则是,自己喜欢的书,应该放在书架里,而那些只适合读一遍的书,则应该在书店里品读。《家》便属于前者。

  《家》,是巴金二十七岁时写的一部长篇小说。小说描写了资产阶级大家庭高家的悲欢离合,觉新、觉民、觉慧高家三兄弟在封建礼教面前的麻木与反抗,瑞珏、梅、琴、鸣凤几个女人执着的爱情绝唱,让读者回味、深思。

  读完了小说,给我的文字上的第一感觉是朴实。我们能深刻理解一个二十七岁的青年能写出近二十万的小说实属不易,而这样的年龄写出来的文字,自然少些岁月的痕迹。但是这部小说却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因为它深刻揭露了那个时代的诟病。

  小说,我认为,除了精彩的情节打动人心外,最主要的是留下时代的烙印,让它成为历史的见证。

  如果你是那个时代的见证人,而你又有绝妙的'文字,那么你应该写下历史,让它成为永恒,而不至于让它在岁月的流里消失殆尽。

  再回到《家》,这本书里,我最喜欢的瑞珏。

  梅和觉新青梅竹马,表兄妹之间的婚姻在中国数千年的文化中再正常不过了,况且两人互生情愫,但有情人终未成眷属。因为梅的母亲和觉新的继母有了矛盾。

  取而代梅的是珏,这是一个温柔美丽的女性,觉新因为珏而忘记了和梅别离的痛苦。我想,但凡温柔、善良、知书达理的女人都能柔化男人坚硬的心吧。

  珏的善良,还表现在她对待梅的态度上。因为时局不稳,梅到了高家。梅的到来,唤起了觉新沉浸在心底、本已埋藏的感情,但是珏却大度地接纳了梅,和她成了好姐妹,她甚至想退出来成全这对昔日的恋人。梅当然不应允,觉新也不可能同意妻子更不同意自己做这种有辱门风、有伤道德的事,何况他对妻子的感情也是极深的。

  如果用智慧来形容珏,我觉得太城府了,因为珏就是这样一个善良的人。“人之初,性本善”,善良是人的天性和本能。

  天性和本能好比什么,好比习惯。我不知道该怎么诠释“习惯”这个名词,我想它应该是一个人最自然的状态,在举手投足、一笑一颦中散发本真,在待人接物、处世交往里刻画印象。譬如乡下人的淳朴,城里人的精明;女人的柔和,男人的阳刚;雷厉风行,温婉秀丽等等,都是习惯给予我们的气质。珏的善良,不刻意,不做作,那是一种习惯和自然。

  我的老师曾对我说过一句话,我觉得挺有哲理。他说,以有心做无心事,你会收到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结果。譬如,珏仅仅为博得别人对自己的好感而矫揉造作,我想,周遭的人大概不大会应和,相反,大家会嗤之以鼻。但,珏以她的善良赢得了大家对她的尊重、信任,而身处其中的她,却浑然不知。

  所以,我常常想,人应该做一个善良的人。善良会感动自己,感动周围,感动上苍,让冥冥之中注定的事情,在上苍的庇佑下,虔诚地皈依。或许,我们需要的是心灵的宁静。

  善良,并不一定带来自始至终的幸运,珏最后还是死了,不管她死于家庭纷争,还是旧思想旧制度,她在我心里是完美的。

  现在读书,渐渐地摆脱了先前的陋习。因为年轻时,文中主人公们的命运能紧紧抓住我们的思想,而现在,彷佛突然之间,透过浮华,醉心于文字透露出来的最朴素的东西。我想,这应该是年龄的杰作吧。

【《家》读后感】相关文章:

10-07

家读后感10-01

《家》读后感08-20

【精选】《家》读后感07-13

《家》读后感08-18

家的“歌唱家”作文10-07

家何处,处处家散文10-06

《家》读后感10-06

家的读后感09-28

家的读后感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