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 推荐度:
- 读《非暴力沟通》有感 推荐度:
- 非暴力沟通读书心得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范例(15篇)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非暴力沟通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1
20xx年,我度过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超长假期。草莓与我形影不离地相处了三个多月,我俩之间也由最初的相谈甚欢到后期的剑拔弩张。我逐渐意识到,她的说话方式简直是我的复刻版,这也是我俩剑拔弩张的原因,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惊慌。我突然开始反思自己,我与她的交流方式出了大问题!
著名的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发现了一种沟通方式,依照它来谈话和聆听,能使人们情义相通、和谐相处,这就是“非暴力沟通”。最近在朋友的推荐下,我有幸读了马歇尔·卢森堡博士的《非暴力沟通》这本书,并且尝试理解并运用这种沟通方式。
非暴力沟通的第一个要素是观察,即观察事实并表述你观察的结果,而并非轻易评论。比如,草莓某天看电视的时间已经超过了我们约定的三十分钟。原来我会生气的说:“你看电视怎么总是故意超时?言而无信!以后还想不想看了?你的作业写完了吗?你的.钢琴还练不练了……”结果就是她愤愤地关了电视,进入书房,心不甘情不愿的打开书或者挪开琴凳。她在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地学会了这种翻旧账,转移注意力的沟通方式,并且也用在了我和她爸爸的身上。
看完书后,我尝试着只表述观察结果“你今天看电视的时长已经到了我们约定的三十分钟”,“今天的英语作业已经完成,语文小卷还没写”听到这些,她并不反感,我们还可以心平气和地继续研究一下接下来要做的事情。
非暴力沟通的第二要素是表达感受,准确地表达我们的感受而非自己的想法。比如当我们的需要被满足时,可以用“兴奋、喜悦、甜蜜、感动、幸福、满足……”这样的词语,没得到满足时可以用“害怕、担心、焦虑、泄气、紧张、伤感、生气……”这样的词语准确地表达感受,让对方了解从而使沟通更为顺畅。比如,出门时,草莓跑到我前面,帮我打开单元门,等我出去再关上。现在我会跟她说:“谢谢你帮我开门,你的帮助然我感到很温暖!”代替了原来的“你真懂事!”“你真是个好孩子!”这样可以使她明确她的做法给别人带来的感受,而这件事并非是评价她的一个标准。
非暴力沟通的另一要素是提出你的请求,清楚地告诉对方我们希望他们做什么,而不是告诉对方不想让他们做什么。每天晚上睡觉前,草莓经常洗漱完毕后再去摆弄一遍她的小宠物们。让原本十分钟就可以结束的睡前工作拉长到了半小时。我现在会直接跟她说:“我希望你能在十点前躺在床上,保证你每天的睡眠时间。我希望你能安排一个合理的时间来照料它们。”
读完《非暴力沟通》后,我逐渐意识到,语言上的指责、嘲讽、否定、说教以及任意打断、拒不回应,随口而出的评价和结论,给我们的情感和精神上带来的创伤,甚至比肉体上的伤害更加令人痛苦。愿我能慢慢改变我的交流方式,若能带动周围的人,将是令我非常快乐的事情。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2
非暴力沟通---用心观察,用心倾听,用心感受;少一些猜测与评价,少一些否定与说教,少一些命令与指责;多一些观察与感受,多一些倾听与反馈,多一些鼓励与感激;客观真实的表述所听、所见、所想;坦诚交流,用爱主导学习与成长;满足彼此的需要与请求,让彼此更舒服与快乐;改善心境,滋养格局,修行人生。
从宏观层面系统的解密华为二十年来的.发展历程,以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融合全球最佳实践方法论,通过组织、人才、技术的持续动态变革,借助IT信息系统实现供应链、技术链、信息流、资金流、物流、业务流的全球高效协同平台搭建。惊叹其战略格局与人才格局,受人敬仰!
营销精华---策划,运筹帷幄。执行,需求(物质与荣耀)满足。营销,用户体验。
天命---人人都有自己的天命。天命就是倾听自己的心,用心感受生命,追随自己的心,让心回归世界之魂,用爱滋养着世界之魂,心就会为你指出藏宝之地,宇宙会合力助你实现愿望。愿望来至宇宙的灵魂,是我们在世间的使命。我们的使命是体验,既要看到世上的奇珍异宝,又要永远不要忘记勺里的那两滴油的幸福,这需要我们去创造、等待、抓住、放手,这就是生活---马克图布。不愧是经典寓言式小说!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3
在班主任徐老师的推荐下,趁国庆假期看了《非暴力沟通》这本书,看完内心的感受是庆幸,因为里面谈到的很多例子,现在看来我似乎都避开了。和孩子的沟通,在两年前确实是有很多问题存在,就像书中所说:“我并不认为自己的谈话方式是‘暴力’的,但我们的语言确实常常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我会把自己的主观评价强加给孩子,如:看到孩子书桌比较乱,就会评价孩子不爱收拾,出口的第一句话可能就是指责,孩子面对家长的.无端指责很容易出现情绪,进而更不愿意收拾,这样的沟通方式,不但不能达到想要解决问题的目的,反而让双方都产生负面情绪,得不偿失!
书中感受最深的是关于倾听的内容,曾经我是一个比较关注自我成长,重视事业的人,因此常常因为忙于工作和学习,忽略了家人,和孩子交流的机会很少,基本上就是过问一下学习情况,孩子和我也似乎无话可说,有时说着说着双方就会产生情绪,最后不欢而散。这令我很苦恼,于是专注于自己的事情,有“眼不见为净”的逃避行为。直到孩子到了小学中段,在学校容易发脾气,和同学也容易出现摩擦,老师也经常找我谈话,我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我很清楚,孩子的行为表现追根溯源一定会在家庭中找到答案,我开始反省自己的行为,并不断学习,如何更好地培育孩子,和孩子更好地交流,了解他内心所想,通过学习,我才发现自己已经好久没和孩子好好交流过了,我总是相信自己眼睛看到的,却从来没问过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为此,我开始做出改变,让自己慢下来,去观察、去感受、去倾听,并要求自己每天晚上和孩子聊天,了解孩子一天的经历、收获、烦恼等,刚开始孩子不太愿意说,或者避重就轻,应该是害怕我指责他吧,经过几个星期的坚持,孩子能感受到妈妈是真心想帮助他的,也愿意更多地分享了(前提是聊天没有主观评判,不批评、指责)。
我们更多地是聊学习和生活,以他的意愿,我会做到充分地尊重他,会聊他内心的想法,孩子现在很喜欢和我聊天,每次遇到情绪问题或困惑都会主动找我聊一下,我不会给他具体的方案,只是站在不同角度去分析问题,帮他理清思路,最后把决定权交给孩子。他很喜欢这样的方式,我也感受到这样的沟通让我和家人的关系更和谐,孩子的情绪也在慢慢变好。看了这本书发现,原来我一直在做的其实就是“非暴力沟通”,里面的很多坑我以前都踩过,幸好及时刹车并作出改变,否则孩子不知道是什么样子,想想挺后怕。
我们都是第一次当父母,没有人教我们怎样培育好孩子,所以很多家长都是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不断摸索,当然无可避免地也走了很多弯路,有了这样专业的书籍指导,我们会更快成长,尽快跟上孩子成长的步伐,并超越他们,达到可以引领他们的目标,这才是现代社会合格的父母。此时,我们正在培育孩子的路上努力前行,感恩遇到热心而专业的老师,我们一起携手,前面的路将更顺畅。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4
《非暴力沟通》是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写的一本书。
书中写了很多案例。但是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有关卢森堡博士去巴勒斯坦演讲时候的,现场进行的一次非暴力沟通。大的背景是,美国人在中东地区偏袒以色列人,给以色列人武器。以色列让很多巴勒斯坦人无家可归。而卢森堡博士是美国人。
卢森堡在演讲过程中,巴勒斯坦人发现他是美国人。就开始在下面窃窃私语,后来越演越烈。有的人就说“谋杀犯,滚出去”。后来,越来越多的人附和让他“滚出去”。
然后他开始和称他为“谋杀犯”男人开始沟通。
卢森堡:“你生气是因为你想要我的政府改变他使用资源的方式吗?”
男子:“天杀的我当然生气,你以为我们需要催泪弹,我们需要的是排水管不是你们的催泪弹,我们要的是房子,我们需要建立自己的国家!”
卢森堡:“所以你很愤怒,你想要一些支持来改善生活条件,在政治上变得独立?”
男子:“你知道我们带着小孩在这里住27年的。是什么感觉嘛,你对我们长期以来的生活状况有一点点认识吗?我听起来你感到很绝望你想知道我或者别人是不是能够真正地了解这种生活的滋味。她你想了解吗?我告诉我,你有孩子吗?他们上学吗?他们有运动场吗?我的儿子病了,他们在水沟里玩耍,它们的教室里没有书,你见过没有书的学校吗!”
卢森堡:“你在这里陪孩子,孩子是那么的'痛苦。你想告诉我。你所要的——正是所有父母想给孩子的好的教育以及健康的环境来让他们玩耍和成长?”
男子:“这是最基本——人权,你们美国人不是说不是说这是人权吗?何不让更多的美国人来这里看看你们给这里带来什么样的人群!”
卢森堡:“你希望更多的美国人来了解你巨大痛苦吗?便意识到我们政治活动的后果吗?”
持续了接近20分钟,他一直在表达。卢森堡倾听每句话,试图去理解他的感受,抚慰对方的情绪。后来男子开始愿意听卢森堡博士说。一个小时后,这个原来称卢森堡为谋杀犯的男子邀请卢森堡去他家想用分享的斋月晚餐。
就这一个案例深深震撼到了我。让一个要试图杀掉对方的人,接受自己。真是厉害!
怎么才能非暴力沟通呢?非暴力沟通有4个步骤:
1、陈述事实;
2、我的感受;
3、我要的感受是什么样的;
4、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的要求是什么?
举个例子:
一对夫妻中的丈夫最近每天晚上回家都很晚,而且满身酒气。妻子如果这样沟通的话效果应该比较好。首先说:“老公,你最近总是很晚回家,而且满身酒气。让我感觉这不是一个家,而是一个旅馆。但是我希望我们的是一个真正的家。你看这样行不行?每周你三天准时下班,大家在一起吃个饭。看这样可以吗?然后平时回家的时候最好不要满身酒气。”
陈述事实:丈夫很晚回家,满身酒气。
自己的感受:感觉这不是一个家,而是一个旅馆。
我需要的感受:我们的是一个真正的家。
具体要求:每周你三天准时下班,大家在一起吃个饭。
如果妻子这样沟通:妻子看到满身酒气的丈夫回到家直接就说你怎么又这么晚回家。你怎么不死在外面。我想冲突就爆发了。
通常暴力的来源是自己直接表达自己的情绪。不能让对方感受到你要解决问题,而是要发泄情绪。这样双方一旦不想忍让,冲突就来了。
所以要想称述事实,稳定情绪。然后表达自己的感受。最后提出具体的要求,和对方协商解决问题。只要对方想解决问题,最后都会有一个好的结果。最后就是不断复盘,总结冲突发生的具体情况,积累表达自己情绪的词汇库。才能更好的沟通。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5
外面在下雨,我在上班,对,在上班的时候写读后感有点不太地道。但雨声加上耳朵里穿来温馨流淌的轻音乐,内心是满满的感动和感恩。
这几年看了很多书,心变得越来越柔软,容易幸福的容易感动容易看到美好的东西。虽然作为人还是有很多难以消灭的弱点。这何尝不是一种体验。
本书像是看了第二次,又像是第一次看,把沟通建立在真诚的基础上,挖掘自己内心真正的想法。有一个朋友曾经跟我说,任何人的`交往都是有目的的。当时我还说,我不赞同这句话,当我能找到反驳你的理由时我再去反驳你。但,他是对的。无论这句话看起来多么自私。
我们痛苦,难受,伤心,开心,委屈。很多人把让自己有这种体验的原因归结在他人身上,未曾深深的去挖掘自己的内心,我到底想要什么,我到底害怕什么。关闭了走去自己内心的大门,却在别人面前搅乱是非。于是争吵,暴力,冷战。伤害了双方。
闭上眼睛,好好去问问心里那个声音。去用手感受一下急促的心房。去深深的呼吸。去接受自己。
再重新感受对方,不带任何提前预见的标签去体会对方。全身心的去帮对方找到他内心真正想要表达的东西。用更真诚合理的方式,相信很多僵局会被打开。
站在宇宙中心,呼唤爱。世界会更美好。
哈哈哈哈哈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6
说一下昨天晚上家里发生的事。因只有我参加了学习小组,孩子爸爸并没有参加,可能就和我不是很同步,做事比较鲁莽一些,不能做到积极倾听。
昨晚儿子洗脚的时候不小心把水撒了一地,孩子爸爸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打了孩子一下,并训斥:“干嘛呢你,地板怕水不知道啊!”孩子马上就委屈的掉眼泪了,但是又不敢哭出声,压抑着抽泣。我看到了后连忙对他说:“儿子,你是不是很委屈,如果是就大声的哭出来吧!”儿子听了我的话后就大声的哭了起来,我过去抱了抱他,拍了拍,对他说:“哭完告诉爸爸怎么回事就好了。”儿子哭了几声就不哭了,告诉爸爸:“我的.洗脚水打热了,我把2只脚放在盆边上,一只脚太用力,踩翻了。”爸爸很不好意思的说:“对不起,我以为你跟妈妈闹脾气,故意打翻的呢,爸爸错怪你了。请你原谅。”儿子点点头,算是勉强原谅了爸爸。
睡觉的时候我和儿子谈论这事,并表扬他没有对爸爸发态度,但是不要压抑自己的情绪,要表达出来。事后,我对爸爸也进行了沟通,怎么不分青红皂白就打了孩子,爸爸也特别后悔.其实他也在看书,但是同我一样,运用起来还是比较生疏,希望他将来也加入学习小组,我先自己努力变好,慢慢影响他吧。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7
在我读《非暴力沟通》之前,我一直认为暴力沟通就是大吼大叫吵架那才是,读了开头就知道我大错特错了,暴力沟通存在在我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和老公的沟通、老公和儿子的沟通、和客户的沟通、和同事的沟通等等,真的无处不在,我这样说你可能不太能理解,试想一个情景:老公一周每天都半夜回家还带着酒气,这个时候你沟通的时候第一句话是什么?我可能会说你还知道回来啊,你都不管儿子,只顾在外面喝酒。就是这样一句话其实就是暴力沟通,这句话里面除了指责还是带有情绪的在评判对方,只是一种情绪的宣泄,这句话讲出来起不到任何沟通的作用,反而会起反作用。
非暴力沟通的定义就是爱的语言,在我没读这本书之前我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也许我们自己不认为是暴力沟通,但是我们讲出来的话经常会引起自己和他人的痛苦,一般人都是条件反射式的暴力沟通,这本书就是要告诉我们不要做情绪的奴隶,重塑自己对于冲突的认识,打开爱和理解,从而实现非暴力沟通。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暴力沟通以及它的表现形式,只有了解什么是暴力沟通,才能转换自己学会非暴力沟通,表现形式如下:
1、评判。很多时候我们在沟通的时候都是评判大过于事实,比如老公把袜子丢在沙发上,你可能会说你怎么老是把袜子丢在沙发上,这就是一句评判,也许是偶尔的一次,也许是刚好脱了没有及时拿走,这是很明显的带有评判意味的话,职责他干嘛老是这么做,当这句话一出可能对方就会有情绪抵抗。我们经常会用我们自己的价值观去主观评判一个人的行为;
2、比较。比较是评判的其中一种形势,经常会听到生活中有很多人都会进行比较,比如父母对孩子之间比较、老婆对老公之间比较、媳妇对婆婆之间的比较等等,比较只会蒙蔽了我们爱的双眼,只看到缺点看不到优点;
3、回避责任。我们经常会说我不得不做某某事情,这个过程是对我们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动进项回避,淡化自己在这个过程中的责任,一旦我们意识不到自己是主人的时候,就会不自觉的推卸掉应承担的责任;
4、强人所难。经常听到父母说:你再怎么怎么样我就不怎么怎么样,这也是我经常对我儿子说的一句话,这完全就是在威胁,强人所难,典型的暴力沟通,今天听完也让我陷入深深的后悔中;
其次我们就需要了解实现非暴力沟通的要素:
1、区分观察和评判。我们知道评判是一种暴力沟通,那我们要改善这一点,第一要素就是观察,观察正在发生的事情,并说出观察结果,也就是事实,当你说出事实的.时候,对方听完的感受是没有抵触情绪的,因为这是正在发生的事实,沟通中并没有带有评判或者个人主观的评价;
2、体会和表达感受。我们要善于体会对方当时的真实感受,并且表达出自己的感受,更为真实的面对对方,这也是我的误区,我经常在沟通中会说:我觉得。其实在表达这句话的时候就是在表达自我评价的感受,并未考虑对方,未用同理心进行思考;
3、感受的根源是需要。任何暴力沟通都是一种需要未被满足,从而造成冲突,批评、指责和评论往往暗示着我们的期待,间接在表达我们尚未满足的需要。反过来,如果我们直接说出我们的需要,对方可能就会做出积极的相应。
4、请求帮助。清楚的表达出自己需要的目标,具体到事项,告诉对方,这个时候就可以很好的实现,可以得到对方很好的回应。比如丈夫天天不归家,我们可以像奇葩说的辩题那样说:希望你每周陪孩子12小时,这是对孩子成长最基本的陪伴,孩子需要爸爸的爱。这样的表达和对应的指责比较一下,或者用奇葩说的辩题方式就是如果你归家我就取消你爸爸的称号,这两者哪个听起来更舒服不言而喻。
学会非暴力沟通还有两个非常重要的点:
1、学会倾听。全身心的倾听,不急于给予对方建议,先倾听对方,全心全意体会对方的感受,结合当事人的感受给予反馈,非暴力沟通建议我们使用疑问句的方式给予反馈,有助于挖掘更深层次的需求;
2、培养对自己的爱。有一句叫做懂得爱自己的人才懂得爱别人,我们要学会在不得不做的事情上我们都可以改成我选择做什么,我选择做是源自于我自己的需要,当你考虑我需要的时候就会找到你内心真正的价值取向;
3、愤怒与感激。任何一次暴力沟通都是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产生的冲突,我们不需要压抑和忽视自己的愤怒,而是在这个过程中深入了解自己的愤怒,从而表达内心的渴望,用心去了解我们的需要。然后就是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发自内心的赞扬,表达感激之情,如果言不由衷反而会起逆反作用;
非暴力沟通就是要尊重事实,了解感受,表达需求,最后给予具体的要求和方法,寻求帮助。我最深刻的理解就是真实且不失礼貌,我们可以真实的表达自己,但是也要注重体会他人的感受,双方是以解决冲突达到最好的结果为目的,不是以宣泄自己的情绪为目的,如果都能学会非暴力沟通,这个世界上会少很多的悲剧。同时作为妈妈,我也呼吁大家利用非暴力沟通教育子女,语言暴力的伤害远远大过身体的伤害,因为我自己是语言暴力和身体暴力的产物,我深刻明白家庭教育对于一个子女成长有多么大的影响,希望看到此文的你可以减少暴力沟通并传递影响下去!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8
【是什么蒙蔽了爱?】
1、我们的注意力做出了某些选择,让我们忽视了对爱的觉知。
是什么使我们难以体会到心中的爱?当我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在想,它所设立的前提:我们心中是存在爱的。可是,却又为什么我们存在着这样的爱,却无法意识到他们的存在呢,正如我们面前摆放着一束鲜花,而我们却视而不见。
我在想,我们心中所存在的那一份爱的感受,如果能被单单纯纯的摆放在我们眼前,我们或者并不会去忽视他们的存在。可是,当这份爱的情感,出现在我们眼前,却被我们所忽视,他们的原因又在哪里呢?是否是因为其他的情绪吸引了我们的注意力呢?
我思考着,正如注意力具有选择性一样,在一个嘈杂的环境当中,当我们专注的去倾听我们想要倾听的声音的时候,于是其他的声音就会显得不那么的刺耳,进入耳朵内的,则大多数是哪部分你想要努力听到的声音。那么,当这份爱的情感,被与其他情感被一起摆放在我们面前的时候,那么我们的注意力又会被那种情感所吸引呢?正如一位老师所言,我们的思维被区分为弊导性思维和利导性思维,而如果我们的思维被停留在弊导性思维当中的时候,则那部分利导性思维则会被限制,那么当我们的注意力被哪些消极情感所吸引的时候,我们对这份爱的情感的注意力自然会慢慢减弱甚至被完全所忽视。
这告诉了我一点,爱是一种平和的能量,而一些的情绪当中却充斥着大量的冲动性导向,当他们同时出现的时候,很容易的就吸引住了我们的注意力,于是让我们被那部分情绪所吸引,而散失了我们对爱的觉知。
2、我们的感受被掩饰或者伪装了,于是我们被变形后的情感所牵引。
是什么使我们难以体会到心中的爱?在萨提亚的冰山理论中,曾经提及到感受以及感受背后的感受和想法,于是我在想,有这样的一部分人,他们把心中的那份爱的感受,直接体现在行为表面上,而也有这样一部分人,他们行为表面上的感受,那是一份被伪装后的爱,需要被分解被挖掘,才能把他们的这部分爱的感受显露出来。
小孩将朋友家的玩具带回家,妈妈的责骂声是愤怒感受后的行为反应,于是妈妈被愤怒的情绪所支配。妈妈为小孩的不问而取的行为所担心,害怕小孩违背正常的道德规范而学坏,希望小孩能成为一个自己眼里的好孩子。
3、我们所习得的让我们否认了自己的感受
是什么使我们难以体会到心中的爱?这也有一个角度,是在否认我们内在的情感的.结果。他们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呢?否认在精神分析当中是一种心理防御形式,但我们观察,一个人在日常的生活当中,不断的习惯性的在使用这样的形式,不停的去否认,那是一种什么养成?
家庭教育当中,如果一个强势的父母,他们以自己的感受为中心,坚持自己的判断自己的感受自己的价值观,于是不断的去压制孩子方面的感受,正是这种模式,使得孩子养成了否认的习惯。成年之后,遇到了比他强势的一方,于是自动退行为家庭当中孩子的角色,把对方当成家庭当中父母的角色,迎合来自父母方的感受,并否认了自己内心的感受;遇到了比自己弱势的一方,于是就自动退行为家庭当中父母的角色,把对方当成家庭当中小孩的角色,并完全坚持来自自己的感觉感受,并否认来自对方身上的感觉感受。并且这样的否认模式很容易的被传承下去,影响自己的子女。
4、我们采取的行为让我们觉得没有爱
有一点我在想,不是我们没有感觉到我们内在的那部分爱,而在与我们不知道如何去表达我们的那部分爱,像极了小时候,小孩做作业效率低下,除去从心理方面去考虑他的原因,还有小孩是否知道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才可以去提高作业效率,不一定是心理因素的原因,也有可能是不知道或者是方法方式不当引发的结果。所以,即便我们知晓内心所存在的那部分爱,如果我们不知道如何采取正确的方式,我们的行为反应也可以让我们看起来似乎没有爱的存在。
【为什么评判容易引发冲突?】
书中提及,批评,指责,辱骂,归类,比较以及评论等都是在评判人。可是为什么这样的行为容易引发我们在沟通上的暴力呢?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而评判是在用自己的价值标准去介入到对方的价值标准。
我们每个人所形成的价值观,时常是与我们的存在互相绑定的,是我们安身立命的根本。而评判时常是在用自己的价值标准去介入到对方的价值标准当中,并希望对方能够接受自己的评判,于是造成的结果,就是大家都要捍卫自己的自我价值,来强调自我存在感,想要挣脱寄与评判而带来的一种操纵感,希望能够自主而不是被他人所控制。这时常能够引发一些冲突。
【我们的表达需要注意什么?】
我们能够真实表达自己的感受想法,但仅止于此似乎并不合适,我们的表达需要与我们所沟通的人、事、环境所契合,我们所采取的需要区别与那部分不理智、冲动的行为方式。我们能不能表达出来是一部分内容,我们如何的表达又是另外一部分内容,都是我们需要学习的所在。与什么样的人在一起,能够包容你的所有,在什么样的关系中,你能够更容易的表达出你自己,很多的情况,不同的人不同的事,都会有所不同。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9
《非暴力沟通》这本书很多年前就买了,对于一个爱读纯文学类书籍的我来说,干货满满的工具书读起来有点困难。因为高一年级的老班们有一个读书会,于是责令自己两天读完——有压力才有动力呀,终于在读书会前1个小时读完。虽然有一种囫囵吞枣之感,但感同身受也的确帮助我更快的理解了作者所倡导的“非暴力沟通“的方法。
外国人写的心理学的书还是会存在文化的差异,语言翻译的转换让人不容易很快的理解消化。有些繁冗的内容阅读的时候就直接略过。作者重点谈到日常生活的我们从不认为自己的谈话方式是“暴力”的,但我们的语言确实常常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更可怕的是,我们并不自知。作者借用甘地曾用过的`“非暴力”一词,来指暴力消退后,自然流露的爱。这种沟通方式被称为“爱的语言”。看到这,谁不想继续看下去,究竟什么是爱的语言,难道我们对最亲的人说的话不是“爱的语言”吗?作者一语蔽之:非暴力沟通就是提醒我们专注于彼此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作者在书里用了十三个章节来生动形象的告诉我们如何进行“非暴力沟通”,如何才是“爱的语言”。
1.观察和评论——观察源于客观,评论源于主观。人太喜欢进行“道德评判”,太喜欢主观的标签化,而作者所说的观察是不带任何情绪的准确的表述。
2.体会和表达感受。中国人的内敛总会羞于表达感受,于是在揣测中参杂了各种主观情绪和臆断,这时候你需要闭上眼睛体会自己的情绪,然后准确的表达出来。句式应该是这样的:我感到……因为我……
3.请求帮助。就是要清楚地告诉对方,我们希望他做什么,这个请求要清晰明了且具体。
4.倾听的力量。当有人求助的时候,你要的不是立刻说解决的办法,而是倾听,体会。
5.爱自己。不试图分析自己或他人有什么毛病,而是用心了解自己的需要。作者特别的告诉我们,“不要做任何没有乐趣的事情”,学会用“选择做”代替“不得不”。深入理解我们行为的动机,学会用“我选择做,是因为我想。”这样的句式帮助我们探寻做事情的初心。
6.充分表达愤怒。在这里最重要的就是我们的心情并不取决于他人的行为,你需要体会,发现自己的需要,然后满足自己的需要。这时候你的愤怒才会有价值。
应该说翻完这本书,道理基本明白了,但更为重要的是在阅读的过程中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反思我们日常沟通的状态,哪些还需要改进,比如对孩子、对学生是不是容易一概而论,标签化。在和别人的沟通时,尽量不带着预设立场和感受,尽量保持冷静客观地聆听对方想要表述的内容。一语蔽之,这本书让我们平和心态,成为最好的自己,成为最舒适的重要他人。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10
准备读这本书的时候,刚刚结束九型人格学习不久,而且即将开始非暴力沟通工作坊学习,一旦自己开始意识到需要"慢下来"去觉察自己和身边的人,就会发现生活中忽视那一部分,往往是你最想逃避,也是最手足无措的时候。
虽然2型人的特点是善解人意,喜欢帮助他人,但是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是这个型的瓶颈,同时对于他人愤怒时的无力感,让2型人更加隐忍、憋屈。
学习完九型和正管课后,对于自己和其他的8个型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再来看这本书,让至少可以鼓励自己开始实践非暴力沟通,开始试着去用我信息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同时对于身边人的愤怒开始理解、接纳,做到不评判。
下面先来谈谈我是如何体会表达"我信息".
我此刻的生活如何?这个问题好像我很少去问自己,因为我总是在捕获周围人的需求,自己很少把关注点放到自己身上。因为不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所以也从来没有去想着了解自己未被满足的需求,看了《被讨厌的勇气》后,有了去使用非暴力沟通这种生命语言的勇气,在练习的过程中需要发自心里的感觉,而不是通过思考,做出选择。
原来我在和他人发生争执后,即使过了很长时间后,也很少去回顾,因为担心悲剧重演,所以自己特别逃避谈论痛苦。在学会用"我信息"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后,在刚开始也遇到几次对方说"不"的时候,刚开始我很沮丧,后来我坚信,自己的需要没什么不对。一旦你发现自己需要后,很难去把它深藏在心里,仿佛有个重担一直背负着。于是,我还是坚持表达了"我信息".虽然刚开始,使用的有些生硬,句式完全照搬,但是自己给自己打气,一定要说出来。说出来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后,不是需要马上需要对方做什么,更多的是需要向对方的倾听,被看见。正如,佛的建议:"不要弥补,在此即可。"
这本书中写到了如何进行非暴力沟通实践提到了三点:
1. 要精神纯粹。需要我们努力做的主要事情就是修炼自己。马歇尔每天都会停下来两次、三次或四次—---真的停下来,然后提醒自己:我想怎样与世界上的其他人相联系,冥想是个好办法。
2. 练习,练习,再练习。
3. 成为非暴力沟通支持团体中的一员真的很有帮助。
对上述的三点,第一、二条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坚持,对于第三条来说,期待着和读书会同频朋友们一起分享。
对于我来说,除了要学会及时用"我信息"去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还要尝试对于身边易怒的人带着"非暴力沟通之耳"进行观察,去接纳和理解他们的愤怒,而不做评判。
书中说:愤怒是份礼物,激发我们去了解引起这种反应的未被满足的需求。
以往身边的人发生愤怒的当下,我非常害怕、恐惧,自己总是想着逃离那个现场,不想去面对他们的愤怒。但是通过阅读,了解到愤怒应该被压制的想法是非常危险的。当我们认为愤怒是因为我们自身的问题时,我们就会倾向于压制愤怒,对其置之不理。这种应对愤怒的方法经常导致我们用对自己和他人都很危险的方式来表达愤怒。
其实我们需要去了解和帮助我们或他人达成那些自己没有满足的需要,因为这些未被满足的需要是我们愤怒的根源。
书中的比喻非常贴切,将愤怒比喻成"汽车仪表盘上的警示灯"----它提供了关于引擎的需要方面的有用信息。如果警示灯亮了,我们不会想这去隐藏这一情况,或不理会或忽略,而是想要减慢车速,弄明白这灯想要告诉你什么。
所以如何处理愤怒还是非常关键,分享书中提到愤怒处理的四个步骤:
第一步:是意识到愤怒的激发因素,或者被称为诱因,但其实并不是导致愤怒的原因。换言之,并不是简单的人们做了什么让我们愤怒,而是我们内心深处的什么东西与他们所做的事呼应---这才是愤怒的真正原因。
第二步:意识到诱因从来不是愤怒的真正原因。也就是不是简单的人们做了什么事让我们愤怒。我们对这件事的评价才是愤怒的原因。愤怒不直接与我们的需要和周围人的需要相连,相反的,它基于暗示对方所做之事有错或不好的思维方式。其实就是我们自己有了评判。
这一点,在《非暴力沟通》一书,马歇尔两次被学生打了脸,第一次他非常愤怒,第二次却不太愤怒。因为他对两次打人的同学有了评判就是个非常好的例子。
第三步:寻找愤怒的根源---需要
我们没有直接与我们的需要相连,而是在脑中开始思考那些没有满足我们需要的人有什么不对。对他人的这些评判导致了我们的愤怒,而这些愤怒实则是对未满足的需要的异化表现。
在这里,我们需要好好认识一下"评判",这句话我实在是太喜欢了。评判是对我们需要的自杀性的、悲剧的'表达。我们不是回归内心,与我们未被满足的需要相连,而是将注意力转到评判他人没有满足我们的需要有什么不对上。
举个例子,如果孩子放学回家没有带书回家,我心里就会暗暗想:"这个孩子太不负责任了,自己的事情都不能处理好。",我就会带着评判的语气问他,即使我没有将评判大声说出来,我的眼睛也泄漏了这种想法。:"为什么不带书回来,作业如何完成?"孩子感受到的是指责、埋怨。双方沟通的结果并不理想。
但是如果我放下评判,去体会我的首要感受是失望,担心,刚才表现出来的气愤是我的次要感受;我就会放慢脚步,在和孩子的沟通过程中,就会发自内心去询问:"书没带回来,作业怎么办?",孩子很强烈地感受到我语气中更多的是对于他不能完成作业的担心,而不是责怪。他看到大人这样对他,自然会放下防御,开始想办法去寻找解决办法。于是开始头脑风暴,想出了几个办法,大家开始把注意力放到了如何解决问题上。
我在这个场景中,我体会到感受的基本功能是为我们的需要服务。情感能够把我们释放出来,调动情感来帮助我们满足自己的需要。我在这个场景中的需求是信任。如果注意力转移激发了愤怒。带着愤怒,我们就无法了解这种需要了。愤怒是一种调动我们去责备、惩罚他人的情感。
第四步:在通过了解评判背后的需要,将愤怒转化成其他感受之后,实际对对方说出的话。
还是刚才那个场景,孩子没有办法完成家庭作业,我感到失望、担心。因为我看重孩子的责任感,需要信任。我需要孩子能想办法完成家庭作业。
通过对于愤怒管理和放下评判的学习,也呼应了《被讨厌的勇气》里的阿德勒的目的论,生气是一种可放可收的怒气,因为是我们的选择决定了我们的感受。
愤怒是非暴力沟通中非常宝贵的一种情感。它是一座警钟,提醒自己,我现在的思考方式几乎可以保证我的需要铁定不会被满足。为什么?因为我的能量没有与我的需要相连,愤怒时我甚至都意识不到自己的需要是什么。
愤怒是很有价值的。愤怒是种福气,一旦生气,我们就知道自己需要慢下来,看看我们是否告诉我自己,我们需要转化这些让我们生气的评判,了解自己的需要。
"慢慢来,你知道这是你的"我们都必须努力做到慢下来,
非暴力沟通和爱:
下面我想说说,这本书中关于非暴力沟通和爱的关系,当你在任何时候都能不带其他任何目的,真实坦诚展现自己,袒露内心的想法时,这便是一份礼物。
不去责备、批评或惩罚----只是"我在这里,这是我想要。这是我此刻的脆弱".对我来说,这种给予就是爱的体现。
而奉献爱的另一种形式是倾听他人,我们可以肯定自己,但不批评他人。我们可能没有意识的是,所有的人,处于痛苦中时,需要的都是关注和理解。
最后用一句话结束我的这篇读后感:也是封底的这句话:
带上非暴力的耳朵,真心倾听他人;拔掉语言中的刺,充分表达自己。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11
一、这本书讲了什么?
这是一本讲如何沟通的书。暴力沟通不是指说着说着就打起来了的沟通,而是指语言会引发自己和他人痛苦的沟通。如果我们留意生活当中的说话方式,就会发现,言语上的嘲讽、否定、说教、拒不回应、随意打断都能给人带来精神上的创伤。作者提倡非暴力沟通,并且指出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以下是一个简单的非暴力沟通的例子。妈妈对儿子说,房间里有3个袜子(观察),我不太高兴(感受),因为我需要房间的整洁(需要),你能帮我把它们放进洗衣机吗(请求)?很好地对应到了这四要素。
二、如何论证的?
全书先总述非暴力沟通的意义,而后对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分章节叙述。各章节详细的介绍如何客观观察、准确的体会和表达感受、正视自己的需要和具体的表达请求。每一章阐述观点的时候作者都会举例论证,当然举的例子也很接地气,章节末尾给出了所讨论主题的例子供读者练习。非暴力沟通四个要素中的前三个要素观察、感受、需要是请求的基础。其中,请求是指要提出具体的请求,必要时请别人确认。请求应该站在双方的角度,平等的请求不是命令,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利益而让别人做什么,而是以诚实和倾听的方式与人联系,这样请求被拒绝了也不会有什么怨恨和尴尬。
三、作者说的有道理吗
我认为还是很有道理的。生活中暴力沟通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包括与父母的沟通、与伴侣的沟通以及与朋友的沟通,我们的话往往让别人痛苦、难堪。我们经常忽略了客观的观察,其实这一点非常重要。那种带有评论的观察一说出口就让别人很抗拒。比如,“你总是不记得收拾好衣服”和“你今天没收拾好衣服”这两句话,情绪上明显后者让人舒服的多。恰当的表达自己感受也非常重要。比如,你这样做我感觉有点难过;比如,我今天感觉不开心。适当的示弱有助于解决冲突。
四、生活中受到什么启发
首先是应该客观的观察,不仅是观察自己,也要观察别人,观察应该基于看到的事实,而不是先入为主的评价。其次应该用心的感受需要,包括自己和对方的。这一点我感触很深刻,当别人给我说它的困惑、难过的时候,有时候我太急于说教和给出自己的意见了,这样很不负责任。按照书中的做法,我应该耐心的听他说,并询问和确认对方的感受以及需要。只有他充分表达和释放了自己,我才能正确的给出建议。或者别人根本不需要建议,等他们充分的表达自己,已经有主意了。受到启发的第三点就是准确的表达自己的需要和请求,让别人猜自己的想法不是一个好的习惯,我们应该说出需要,提出具体的请求,如果别人拒绝了,那也没关系,因为我们的请求是站在双方的角度来考虑的。
个过程中,有时我们会错误地使用了暴力的语言。也许大家都认为拳脚相加才是“暴力”,但读了《非暴力沟通》后我知道了,其实“暴力”分为“身体的暴力”和“隐蔽的暴力”两类。武力的“身体的暴力”大家比较熟悉,而通过语言和行为让对方产生精神恐惧、紧张和痛苦的“隐蔽的.暴力”,经常会被大家忽视。其实这种暴力才是我们要重视的暴力。但这种暴力比较隐蔽,有时往往连我们自己都很难察觉,可它发生在我们身边的频率却非常高。如果用心体会和留意一下自己日常谈话方式就会发现,我们的语言有的时候真的很像一把利刃,它会让自己身边的人受伤,痛苦甚至变得消极。当我们让孩子处于这种“隐蔽的暴力”中时,他可能早就遍体鳞伤了又如何能要求他们配合老师快乐地学习呢? 虽然语言有时会是“隐蔽的暴力”,但只要我们愿意它更可以成为“甜蜜的动力”。《非暴力沟通》向我们阐述了如何让我们与他人之间的沟通品质得到提升。今后,在与学生的相处中,我们应该要有意识地静下心来多倾听孩子们的想法,用善意的语言与他们沟通,理解行为背后潜在的需要。努力营造一种让学生觉得安全、信任,能相互接纳、彼此欣赏,相互关心的温暖的班级氛围。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12
这是一本讲沟通的书,本以为又是一部枯燥乏味、理论深奥的专业性极强的书籍,实际情况却恰恰相反,这是一本不经意间就阅读完的有趣的书籍,更让人产生意犹未尽之感,觉得这本书略显得薄了点,还可以写的更长点。
非暴力沟通令人很容易就想到了它的对立面——暴力沟通。但在很多人看来暴力和沟通本就是一对反义词。正如两位面红耳赤之人,最常见的方式不是针锋相对就是不言一语。这种情况下沟通显然很难,甚至沟通已经结束。但是不是没有面红耳赤或没有反对之声就没有暴力沟通了呢?答案是否定的,正如书中所说,大多数的暴力沟通并不一定需要诉诸武力,它有另外的容易被人忽略的表现形式。
沟通是需要技巧的,如果触碰沟通中的雷区,就会导致彼此的'疏远和伤害。让我们沟通陷入困境的原因,大家也都非常熟悉,诸如道德评判、逃避责任、进行比较、强人所难等,虽说熟悉,但是在沟通过程中却一次次的滑入其中而不知,最终导致沟通的失败。非暴力沟通提醒我们要专注于彼此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鼓励倾听,培育尊重与爱,让沟通使得彼此情意相通。
以道德批判为例。大多是识人易而察己难,我们也经常在日常生活中听到道德绑架一词,人们既能明显感受到其害之苦,但又在生活中以此伤害他人。自己在乎细节,如朋友不是过分的在乎,那他就是粗心大意。如果一位年轻人未给老人让座,那他就是缺乏爱心之人……这些问题就这样以一种“合理”的方式存在于我们的沟通语言之中,当我们还在沉醉于一片“为你好”的表述之中时,殊不知对方心理早已抵触不满。
如何有效避免这些问题呢?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仔细观察正在发生的事情,并清楚地说出观察结果,但不幸的是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将观察与评论混为一谈,当二者混为一谈时,人们更倾向于听到批评指责之声,逆反心理由此而产生。很多家长不就是在这样的沟通方式中与孩子的关系越来越紧张。孩子如果没有学习而是在看电视,那就会被视为懒惰或是没有上进心的人。试想在这样的沟通情景中,孩子听到的只能是评论,即使他听从父母的话关掉电视前去学习,内心也是带有极大的怨气。
“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只是如实的说出观察结果,而不带有感情倾向的评论,将会更有利于彼此的沟通。正如面对孩子看电视的行为,你可以说,放学后你已经看了1个小时的电视,长期这样我担心的你的视力和成绩都会下降,我担心你会因此而不开心。陈述自己的观察,表达自己的感受,体会对方的需要,不给对方压力进行沟通,才会令人更易接受。
那些被忽略的容易导致沟通出问题的细节,在本书中都较为详细的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表达。人心总是敏感的,希望阅读完本书后,自己能在生活和工作中能走出沟通中的误区,让沟通真正成为连接彼此的桥梁,而不是难以跨越的鸿沟。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13
尊重和合作,我总是习惯性命令小褚,当她达不到我心里的期望时,我会觉得这孩子没出息,不合作,我觉得我自己是书中的“控制型育儿方式”,看完这一章节,我觉得自己是否该放下自己的脾气,多跟小褚沟通,不是命令而是合作,多关心她真正的需要,和她一起成长。自我的需要也很重要,我们不能装伟大,“我为了你放弃了自己,放弃了一切”,在这样的情况下,孩子会有压力,自己也会暴躁易怒,学会尊重孩子,更要学会尊重自己,愿自己做个精神世界丰富的人,和小褚一起成长。
这半年来因为自己的事已经很久没有和小褚深入聊天了,哪怕只是抱抱她,除了机械式地送她上学,上课,都自认为她长大了,可以独立了。看着身旁熟睡的孩子,思绪万千……不知道自己错过了这半年小褚的哪些成长的因素。
贴标签,攀比,挑剔,我经常这样苛责小褚,“你真笨”,这是我老说她的,后来我发现当她和她妹妹在一起的时候,因为我的强化,她竟然真的觉得自己笨了,做事畏手畏脚的。我觉得我需要改变,从内心深处了解她真正的需要,和她好好交流沟通,趁她还小,多陪陪她,哪怕只是和她手拉手一起散个步……
觉得自己应该每天花点时间明确自己的育儿目标,是替小褚选择成为什么样的人,还是让她自己选择成为什么样的人?是把我认为对的东西不经沟通地强加给她,还是学会沟通,用行动去引导她健康成长?
书中练习一中“我希望和孩子保持什么样的关系?”——我的回答是“朋友,愿意和我交心的朋友。”怎么能让她愿意呢?沟通,行动,鼓励孩子学会自己做选择,也许未必正确,但至少得有信心对自己做出选择。
孩子需要倾听和理解,要看到行为背后的需要,有点羞愧。在小褚的成长过程中,我一直比较苛责,和家里亲戚的孩子在一起,发生矛盾,无论对错,我都是训她,因为觉得她是自己的孩子,现在想想“她会不会以后及时是对的也不敢和他人争辩”。互相倾听与理解,是我在和我母亲的相处过程中缺失的,她总是强加她的想法给我,而不知道我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所以在和小褚的相处中,只要不触及我的原则,我更希望我们是朋友,她可以把她最真实的感受与我分享,真正的需要告知于我。
我们可能一直看重孩子身体上的安全感,别磕着碰着,别受伤,别生病,而忽略了孩子情感上的安全感。上个周末休息在家,把她学习的桌子上搞得全是玩具,没有收拾,我看见了,一头恼火,让她收拾,她嘀咕了一下,我一下就火了,把她桌上的玩具找个垃圾袋全扔了,她一下哭了,读后感.我也没管她,自己到客厅坐着了。等我情绪稳定下来了我就到房间看她,看她把垃圾袋里玩具都拿出来收拾好了,一个人战战兢兢得坐在书桌前,我突然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失控了,我的粗暴让她害怕,让她对这世界没有安全感。看了这第三把钥匙,我要学会换到孩子角度去看问题,“也许她只是玩忘记收拾了呢?”“也许我好好和她沟通,她就会收拾干净呢?”我要努力创建一个安稳和谐的环境,让她身心放松,好好享受她这个年龄应该享受的。
第四把钥匙,有时确实这样,孩子对我生活的引领甚至超出了我对她的,她会在我心情不好的'时候抱抱我,给我写封信,给我不停地说话,有时我会觉得自己很幸福,有时我会觉得她很烦。我觉得我的孩子是个强有力的给予者,热情(我常打击她爱管闲事),我觉得理所当然的一些东西,看了这,我觉得我很惭愧,给予是相互的,我应该在坦然接受孩子的给予的同时反省自己,从中有所学习。
第五把钥匙,使用尊重的语言,小褚长这么大,我用过最恶毒的语言刺激过她,讲完我就后悔,我是疯了吗?从那之后我就很注意,在我情绪失控的时候我就会保持沉默,或者冷静下来内心问问自己真正需要表达的是什么?希望达到的目的是什么。“长颈鹿语言”我觉得是很必须的,和任何人沟通都这样,我不能强加我的主观判断在里面,我只陈述事实,然后再联结自己的感受和需要。这样的沟通才平等有效。
第六把钥匙,在成长中学习,孩子的成长是如此之快,我们确实无法什么事都做好应付的准备,和孩子一起,沟通商量进而做出决定,这是一种互相尊重,更是共同成长。我们要学会做一些选择,不能惧怕,这样不行,别沮丧,至少它是一次经历,会为你的成功总结经验的。
第七把钥匙,让你的家成为“无错区”,需要每个家庭成员换位思考,善意思考,互相照顾彼此的需要,学会表扬与赞美,而不是批评与指责,学会沟通合作,让家庭关系更和谐,让家真的成为孩子和家人心之向往的地方。
觉得认识师傅认识晚了,也许早半年看这本书,我的家庭关系,夫妻关系,亲子关系会和现在完全不一样,我一直就是“豺狗语言”,用自己的选择来对待亲人,自认为的为所有人好,远离了彼此内心的联结,心与心的交流。这样做,自己累,也失去了很多,心里有很多感受,但却词穷……
故事分享,分享的是故事,折射得不也是我们,如何和孩子共成长,让家庭更和睦,我想我得花很长时间去学习,去实践。看完这本书,我感触很深的几个词“纯粹”,“联结”,“倾听”,“控制”。纯粹得爱亲人,不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人,学会联结,学会沟通,倾听别人,倾听自己,控制自己的情绪,记住“暂停键”,记住长颈鹿语言,必须时时刻刻提醒自己,教育孩子的同时也要改变自己,让孩子和自己更近。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14
沟通无处不在,会用“爱的语言”进行有效沟通是所有教师必备的一项加分技能。然而大部分人在日常沟通中都只是出于习惯性的反应,而并非建立在察觉感受和需要的基础之上。马歇尔·卢森堡在其《非暴力沟通》一书中,分享了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教会我们如何正确进行有效沟通。
观察(Observation)
“观察”是对事实的客观陈述,不带任何偏见和评价。当我们在观察中夹杂着自己的评论时,他人往往会认为我们在批评他们,从而产生抗拒和防御心理。
在给孩子们订正作业时,常常会碰到需要订正好几遍才能订好的同学,面对这样的情况,有时我们会脱口而出“你怎么还没订正好。”不管说得多心平气和,这句话都会让对方感受到指责和不耐烦。倘若我们换个说法,告诉他“你订正了10分钟了。”让孩子自己意识到订正不够认真,效果会更好。
感受(Feeling)
感受和情绪是人与人交往之间最柔软真诚的.部分,我们要做是:客观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不带任何情绪。即:表情平和、态度冷静,声音适中、语速平缓。在教学工作中,我们要控制并保持自己的情绪稳定,减少消极情绪带来的负面影响。
需要(Needs)
清楚明了地说出自己的需求(我希望怎么样,我想要怎么样),而不是默认对方知道我们的需求或把自己的需求遮掩在情绪和感受的背后。
如直接明确地对学生说:我希望你多花一些时间在听音模仿和课文背诵上面。
请求(Request)
根据自身需求,勇敢具体地表达对对方的正面请求。“请求”不是命令,请求里有礼貌与尊重,且好达成、易上手。正面请求(可以怎么做)比遏制性的请求(不要这样做)更容易让人接受。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需要平等与尊重。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要学会倾听和感激。
“倾听”不仅包括倾听他人,也包括倾听自己。倾听他人时,我们要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断,一心一意地去体会他人。也许对方真正需要的是我们的陪伴和一个认真倾听的对象,而不是所谓的建议或我们的感受。倾听自己,我们则需要明确地知道自己需要什么,需要别人做什么。
此外,“人人都渴望赞赏和感激。”没有理所当然的好,一句发自内心的赞美和感谢能令人心情愉悦一整天,所以我们不要吝啬自己对他人的赞美和感谢。
最后,我相信,没有人喜欢被评判,也没有人会无故拒绝真诚的请求,掌握非暴力沟通的逻辑,才能不沦为情绪的奴隶。愿我们都能知足且上进,温柔而坚定,维持善良,坚守原则。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15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生活中的暴力沟通非常常见,站在制高点对他人进行道德评判,一味的比较,威胁他人,以不得不为幌子来回避责任。其造成的情感和精神上的创伤甚至比肉体的伤害更加痛苦。
卢森堡博士的《非暴力沟通》一书用切实可行的方法教会我们如何避免出口成伤。第一步是观察,讲事实而非评论。“你根本不照顾这个家庭”比“你一周有五天都晚上十一点才回家”更容易引起对方的反弹,让沟通失控。基于事实的沟通是尊重,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第二步是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感受。第三步是挖掘感受背后的需求,人们感受到生气的根本原因是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我们不该用责备自己或他人的形式来宣泄不满,这无助于解决你真正想解决的问题。最后说出自己的请求,明确自己需要什么,而不是不要什么,更利于直面解决问题。
我们是凡人,皆有七情六欲,在生气时会自然而然的`批评、埋怨他人,这种发泄并不利于我们解决问题,有时候发泄完还会有自责情绪,让生活更糟糕。可以试试在今后的沟通中用到“观察—感受—需求—请求”四步法,在情绪爆发前给理智留一点思考的时间;“打雷听声,听话听音”,真诚的倾听他人的感受,进行反馈。
很高兴你能看到这里,这说明你已经开始准备做出改变了不是吗?祝愿你既能摆脱情感的束缚,又能不麻木可憎,成为生活的主人,遇见更美好的生活。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相关文章:
非暴力沟通心得02-28
《非暴力沟通》的读书笔记范文10-06
非暴力沟通心得体会02-16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15篇07-08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10-06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09-29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05-17
非暴力沟通心得体会9篇03-13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范文10-07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