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读后感

时间:2024-05-22 16:39:55 读后感 投诉 投稿
  • 《呼兰河传》的读后感 推荐度:
  • 《呼兰河传》读后感 推荐度:
  • 呼兰河传读后感 推荐度:
  • 呼兰河传的读后感 推荐度:
  • 《呼兰河传》读后感100字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呼兰河传读后感[经典]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呼兰河传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呼兰河传读后感[经典]

呼兰河传读后感1

  不喜张爱玲,大抵她因她那睨睥红尘的姿态。不喜冰心,因为总觉她才具不够。杨绛先生,倒是很我脾胃,文字清丽又不失灵动。至于萧红啊,我只晓得,她是个纤细敏感的女子,人生欢乐不多,颇为命苦。今日这才拾起她的绝笔之作《呼兰河传》,读罢,更觉其人生荒凉悲苦。

  这部带着自传性质的小说,她开篇就写,“严冬封锁了大地的时候,大地则满地裂着口。”我蹙了蹙眉,寻思这下笔是不是有点过猛。读到那杀人杀物的大水坑,摇了摇头,这呼兰河这城,可关了一群单纯至自私的怪物。读至“那里边的人都是天黑了睡觉,天亮了就起来工作。一年四季,春暖花开,秋雨,冬雪,也不过是随着季节穿起棉衣来,脱下单衣地过着。”我又为这小城添增了四字“荒凉”与“平实”。我开始惶恐起来,我的人生轨迹不也如此吗?我的岁月岂不是这样被磋磨掉的吗?

  “大先生”鲁迅称萧红的文字是有“灵气的”。我初读并不以为然,总想她的文字过于随意,天真,干净,譬如她在章回一遍遍写“我的家很荒凉”,可不像孩童的喃喃自语?但只要仔细咂摸,就深感她文字哪里是天真,简直“老道”得可怕。譬如“生了就任其自然地长去;长大就长大,长不大也就算了。老,老了也没关系。……这有什么办法,谁老谁活该。死……挖个坑把人埋了。埋了以后,那活着的仍旧得回家照旧地过着日子。”

  萧红的文字,看起来真是素净天真,但正是这份“天真”,让笔下人物更显荒诞冷漠与张力十足。胡家二媳妇折磨童养媳,她道,“有几回,我是把她吊在大梁上,让她叔公公用皮鞭子狠狠地抽了她几回…人在气头上还管得这个那个,因此我用烧红过的烙铁烙过她的脚心。”她以为自己是为她着想,以为自己面慈心善,这种天真的残酷是不是更显得可怕可恨?至于那冷眼旁观、落井下石,却还标榜自己善良的.人们,可不就应了鲁迅先生所谓的“吃人”吗?

  萧红漂泊无定写童年,写得哪里有只是童年?萧红的童年,不见得有多欢喜,父亲暴虐,母亲寡淡,只要一个呵疼她的祖父。但有什么关系,毕竟有这么一个人温暖着她。所以,她笔下如同死城的呼兰河,有了明亮的色彩,“太阳在园子里是特别大的……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鸟就像上了天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于是,童年,祖父,后园,成为她人生少有的明媚色彩。

  当年萧红满心欢喜地对萧军讲:“三郎,我并不是残忍。我只是喜欢看你立起来又坐下,坐下又立起,这期间,正有说不出的风月。”及至她在书中写“满天星光,满屋月亮,人生何如,为什么这么悲凉。”人生何如,为什么这么悲凉?三十一年悲苦如浮萍的人生,在她心里,终沉淀成“平静的荒凉”。

呼兰河传读后感2

  “太阳在园子里是特别大的,天空是特别高的。太阳光芒四射,亮的使人睁不开眼睛,亮的蚯蚓不敢钻出地面来,蝙蝠不敢从黑暗的地方飞出来。凡是在太阳下的,都是健康的、漂亮的。”

  这是大作家萧红写的《呼兰河传》,选段是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的《祖父的园子》,看了这本书后我知道了虽然呼兰河的人民愚昧无知,但他们是乐观的、勇敢的,有顽强的生命力和对命运不屈抗争的精神。

  看过《呼兰河传》后,我就想到了外婆和外公,和他们家的.园子,那一段也是一个不错的时光。就想外公外婆是祖父,我是那萧红一样。

  那时的我,才只有六岁。那时爸爸和妈妈要去出差,没有时间管我,所以,只有我和外公外婆在家里。

  中午时,阳光明媚。我正在和外公一起看新闻,外婆在洗衣服。外婆衣服洗好,又去摘菜,我本就觉得新闻不好玩,越看越无聊,但得知外婆要去摘菜,我一下子起了兴趣,跑出去和外婆一起摘菜,虽然那时天气很热,我却依旧玩得很开心。

  外婆叫我把青菜给拔下来,本来很简单的事,却被我搞复杂了。一般都是直接把青菜连根拔起,我却把青菜的那一片片的菜叶一个个给拔出来,把茎留在了那儿。

  外婆过来看,笑了起来,问我:“这是什么?”我回答外婆:“一般都吃的是叶子,所以我把叶子拔出来,那管子样的东西一般不吃的吧。”外婆笑道:“傻孩子,虽然茎我们一般不吃,但是不能浪费呀,也要把茎拔出来,吃掉呀!”我恍然大悟,原来要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啊!

  每当看起《呼兰河传》时,我都会想起我小时候和外婆外公一起度过的童年时光,你也来看看《呼兰河传》吧!

呼兰河传读后感3

  在众多的现代女作家中,我觉得萧红(张乃莹)不像其她女作家那样幸福,她的生活、经历令人流泪。她的代表作《呼兰河传》写了她那美好的童年。与她成年后的生活真是一个天,一个地。

  此书语言简朴,大作家茅盾(即沈雁滨)评价它的艺术成就:“它是一篇叙事诗,一篇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书中有着萧红的特有的写作手法,极具个性地描绘了她小时候的'事、她的祖父、她的家。

  沉浸在萧红的回忆中,看她祖父教她念诗、看她捉弄祖父、看她邻居愚昧的迷信做法……

  《呼兰河传》是萧红的回忆就好像是《朝花夕拾》是鲁迅的回忆。可萧红的经历夹杂了各种情感,鲁迅写得像杂文,她写得似自传。二人虽相识,但流派完全不同。萧红的人生更丰富,但又更单调。其中凄惨的成份太多。她18岁时,最亲的人——祖父便离开人世,她父亲对他不好。1938年4月,与第三任丈夫端木蕻良结婚不久,就在香港病故了。悲惨的人生啊!

  话题远了,再回过来。萧红小时候我印象最深的事就是那小团圆媳妇的事,她只有十二岁,却活活地被无知、无情的婆婆连打带骂,加上迷信的做法残酷地折磨死了。结束了悲剧的人生……

  总而言之,这本《呼兰河传》值得大家去赏、去品。

呼兰河传读后感4

  萧红是一个当过亡国奴的人。

  因此,在她《呼兰河传》中平静的叙述中,透着一种苍凉,一种无奈,甚至一种绝望。

  清朝已亡,民国混乱。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中国,政府无力;中国人,缺乏组织。人,只能是一群会呼吸、会吃喝拉撒的生物。和他们养的鸡鸭鹅、羊马牛,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

  街心的大泥坑,折射出来的就是这样一种现状。

  德先生,赛先生。民主与科学,显然还没有抵达这个偏僻的东北小镇。因而,有病了,跳大神;有灾了,跳大神;但凡遇到什么事,都希冀用这种传统的古老的.方式来解决。殊不知,这岂不是一个死循环么?一个天真烂漫的,年龄才不过十三四岁的团圆媳妇,就是被这种愚昧害死的。她的死,集中体现了当时的中国社会缺乏人本思想和现代科学之下的愚昧和人性之恶。当那些道士在她濒死之时,仍以她的性命来敲诈勒索她婆婆的时候,我们就能够看到,那个时候的中国,不经过一次彻底的革命,是不会有出路的了。

  难产,瘟疫,兵匪,租税,肆意摧残着这些善良却又无知的人们。黑夜竟是如此的漫长。

  然而,黎明的曙光来临之前,总是要经历黑暗。东北沦陷了。做了亡国奴的人,何谈尊严与人权呢?

  越是经典,就越能长久的散发出人性的光芒。《呼兰河传》,虽是七八十年前的著作,但现在读起来,仍然让人感到心惊动魄。原来,新中国之前的那个中国,竟然是如此不堪。我们难道不应该为自己处在一个和平、繁荣、科学、和谐的时代而感到庆幸吗?

  做好自己分内的事,就是为这个时代加油。珍惜吧。

呼兰河传读后感5

  如果说小说一定以情节为标准的话,那呼兰河传的情节实在没有多少跌宕起伏,但如果从艺术感染力为标准的话,那本书显然是一座高峰.譬如作者描写儿时的那个园子,〝园子里就只有一棵樱桃树,一棵李子树,因为樱桃和李子都不大结果子,所以觉得他们是并不存在的

  小的时候,只觉得园子里边就有一棵大榆树.

  这榆树在园子的西北角上,来了风,这榆树先啸,来了雨,大榆树先就冒烟了.太阳一出来,大榆树的.叶子就发光了,它们闪烁得和沙滩上的蚌壳一样了.〞画面总给我以一种真实的温馨感.

  从文艺学的角度,诸多大家都对此书评论诸多,我浅显阅罢不足言之.但仔细思考,一本文学经典从来便不是以有趣和有用为目的的,它往往直击心灵最深处,让人莫名的为之感动.

  作者在描写劳动人民的生活,揭示他们的贫苦.愚昧.麻木的时候,讽刺幽致则使人感到悲凉.凄苦.但这种苦中又有种隐隐的温暖,可能就来自人物的一句笑话,但又不会像看漫画书一般笑,只是深切地感受到人物所遭受的一切,这也正是作者的讽刺幽默所产生的优郁的美感效应.这种美感效应,往往使内心的不羁被慢慢驯服,对历史和现实有更为成熟的认识.

呼兰河传读后感6

  “呼兰河就是这样的小城,这小城并不怎样繁华,只有两条大街,一条从南到北,一条从东到西,而且最有名的算是十字街了。十字街口集中了全城的精华。”

  书的开头,就这样将呼兰河城带入大家的视野,一座带有不动声色、荒凉底色的小城。这里的人们,糊里糊涂地过着清苦的生活。他们物质匮乏,为了能吃到猪肉,他们选择性的相信便宜的猪肉是淹死的猪,而不是瘟猪;他们精神生活贫乏,城里的一场大戏绝不轻易放过,即使人山人海,看不到戏台上在演什么,也要赶个马车,拖家带口的在呼兰河边呆个三天两晚的;他们认为人活着就是为了“吃饭穿衣”,人死了也就死了;他们爱看热闹却又麻木,他们生病了就扛,再不行就“跳大神”。

  “春夏秋冬,一年四季来回循环地走,那是自古也就这样了。风霜雨雪,受得住的就过去了,受不住的,就寻求着自然的结果。”

  你可以说他们无知、愚昧、麻木、没有精神追求,但别忘了他们生活在一个食不果腹的苦难年代。在那样的年代,小人物的命运如同浮萍。

  你看那小团圆媳妇,十二岁就到了老胡家。团圆媳妇来的第一天,大家都争着去看。高挑的个子,大大的眼睛,长长的辫子,开朗的性格,见了人就笑呵呵的,多好的一个姑娘啊!

  但她开朗的性格,竟成了大家口中谈论的毛病。因为大大咧咧,太不像团圆媳妇该有的'样子。于是,没几天,她的婆婆就开始打她。刚开始是断断续续的打,后来是不分昼夜的打;刚开始是为了给她点下马威打,后来是不分青红皂白地打,只要婆婆哪不顺气就打她,吊起来打,打的那叫一个惨烈!

  从此,十二岁的团圆媳妇总是说着想回家,夜里经常喊叫着从恶梦中惊醒,梦里她婆婆在打她。当她婆婆靠近她时,她以为又要打她,经常大叫着跑开。

  这一切,在我们现在看来,都知道这孩子有阴影了。可是在那个时代,她是病了,一种怪病。于是,她婆婆“跳大神”“请狐仙”“闹神闹鬼”“帖字符”,还有在众目睽睽之下,给团圆媳妇脱光衣服,在院子的大缸里,用滚烫的水洗热澡,以驱除身上的恶魔。

  大家都在看热闹,没有一个人理会一个姑娘的害羞和热水浇在身上的痛苦,她拼命挣扎,却无一人帮忙。等到她晕过去了,大家一忽而上,纷纷过来关心她的死活。她不想脱衣服的时候,她婆婆叫人喊着口号给她脱了,她晕倒在水缸被人抬出来时,她婆婆又说她光着身子不知害臊。

  那个年代的人们,人心是无知无畏呢,还是人心可畏呢?他们到底是善良的,还是麻木的?只是可怜了一个元气少女。

  洗完澡后,团圆媳妇昏睡了好久。“星星月亮,出满了一天,冰天雪地正是个冬天。雪扫着墙根,风刮着窗棂。鸡在架里边睡觉,狗在窝里边睡觉,猪在栏里边睡觉,全呼兰河都睡着了。”

  小团圆媳妇也永远睡着了。

  看完这一篇章,我失眠了一晚上,可怜的小姑娘。如果她生活在我们这个年代,将会是一个多么招人喜欢的孩子呀。可是在那个年代,她竟然被活活折磨死了,死在了她婆婆臆想的各种疾病,死在了呼兰河城人们的看热闹之中,死在了那个无知、麻木而又可悲的年代。

  “满天星光,满屋月亮,人生如何,为什么这么悲凉。”

  再看那冯歪嘴子。一个磨坊的磨倌,整日辛苦的劳作着。无论春夏秋冬,他总是打着梆子,半夜半夜的打,一夜一夜的打。他住在四处漏着风的磨坊里,窗子开着大洞,房盖透着青天,炕沿上的瓦盆能冻得跟小冰山一样鼓鼓的。

  生活清苦也就算了,毕竟在那个年代,像他这样的人,过着这样生活的也不是少数。但有一天,冯歪嘴子突然被人们得知,他有了媳妇,还生了孩子,她的媳妇还是邻里街坊都曾经夸赞的王大姐。

  这下呼兰城又热闹起来了,人们又开始品头论足,这样一个磨倌都会有媳妇有孩子,简直就是天理难容。那王大姐,曾经人人称赞,现在人人唾骂,啥也不是了。

  冯歪嘴子的掌柜,把他的媳妇孩子赶出了磨坊,他们住进了一间草房,刚出生的孩子就睡在草堆上。

  人们天天在他家房子外偷听,希望能听到他绝望的、悲惨的、活不下去的任何一点点信息,如果没有他们就臆想一个,第二天再传给别人。

  在大家看来,冯歪嘴子就是一个笑话,一个不自量力的人,一个应该活着绝望的人。他竟然还娶妻生子,竟然还生了二儿子,这完全不符合人们所认为的。唯一让人们觉得合理的是,冯歪嘴子的媳妇在生完二儿子后就撒手人寰了。

  人们都等着看冯歪嘴子的热闹,“可是冯歪嘴子自己,并不像旁观者眼中那样的绝望,好像他活着还很有把握的样子似的,他不但没有感到绝望已经洞穿了他,因为他看见了他的两个孩子,他反而镇定下来。他觉得在这世界上,他一定要生根的,要长得牢牢的。他不管自己有没有这份能力,他看看别人也都是这样做的,他觉得他也应该这样做。于是他照常地负责他那份责任。”

  你说冯歪嘴子这是一种坚强不屈的精神吗?我有点说不上来,更多的感觉只是一种无奈的坚挺。作为一个苦难时代的底层老百姓,他食不果腹,屋不挡风,凄凉至极,他只是一天一天像别人一样尽力活着而已

  萧红的人生底色是悲凉的,所以她的整部作品里感情荒芜,除了她与祖父之间的人间温情。人们都是麻木而机械地活着,“他们过的是既不向前也不回头的生活,是凡过去的,都算是忘记了,未来的他们也不怎样积极地希望着,只是一天一天地,平板地、无怨无忧地在他们祖先给他们准备好的口粮之中生活着。”

  “他们看不见什么是光明的,甚至于根本也不知道,就像太阳照在了瞎子的头上,瞎子也看不见太阳,但瞎子却感到实在是温暖了。他们就是这类人,他们不知道光明在哪里,可是他们实实在在地感得到寒凉就在他们身上,他们想击退了寒凉,因此而带来了悲哀。”

  读完整本书,反思自己,审视我们现在的社会与生活,一种庆幸感油然而生。庆幸自己生在新时代,生在一个能接受学习、教育,男女相对公平、物质丰富、崇尚科学的时代。

  所以,不能矫情,珍视当下。

呼兰河传读后感7

  呼兰河常年都被冰覆盖着,它在黑龙江,天气似乎只有冬天和夏天,而夏天也很短。尽管大半年被大雪封锁着,但是呼兰河依然是萧红的故乡,她非常热爱呼兰河。萧红读完小学后就离开了呼兰河,一直到她三十二岁离世的时候都没有再回到故乡了。所以她把她对呼兰河的热爱和怀念都寄托在这本书里,也把当时的世态炎凉写进了里面。

  萧红的祖上是张岱,她的母亲很早就死了,而她的父亲也对待她很冷淡,所以萧红一直都是和祖父生活的,她写的《呼兰河传》就是写和祖父生活的时候。萧红在呼兰县第二小学女生部读书,她的作文成绩十分突出,大概这就是萧红后来成为作家的原因之一吧!

  呼兰河和南方城市,比如深圳、广州、海南都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每年的庙会和拜神会,就是一个典型了。萧红的《呼兰河传》把它描写得十分真切,仿佛亲身体会到那里的寒冷。

  我最感兴趣的地方是呼兰河的庙会,那里有卖不倒翁的和卖“鸡哨”的,那里有一曲歌谣,上面说:小大姐,去逛庙,扭扭搭搭走的俏,回来买个搬不倒。这首歌谣多好玩啊,里面的“搬不倒”说的就是不倒翁。可是如今深圳都没有庙会了,广州和香港的庙会演变成了购物。逛庙会不就是购物吗?那不是没有什么区别吗?我想道,但很快就被另一个“新思想”打败:逛庙会卖的东西,购物商城没有;购物商城卖的东西,庙会没有。所以,它们还是很有些地方又是不同的。萧红所在的年代正在民国时期,中国还保留着许多现在没有的习俗。好看的“野台子戏”如今都差不多没有了!野台子戏就是在露天的广场上唱戏。社会发展了,尽管多了新的好东西,却丢了以前的.好习俗。现在,人们看京剧都在商城或戏场里,这些丢失的东西只存在了老人的回忆里,萧红把它们讲给了看过《呼兰河传》的人听。

  萧红家里有一个大花园,很漂亮。她去杂物室里探险、 去李子树、樱桃树上爬啊爬、去墙洞里捉蛐蛐……萧红在花园里进行各种自己喜欢的活动,好像怎么玩也玩不完。杂物室里有很多年代久远的东西,清朝的官帽,绣花鞋,丝线……萧红都会一一把这些拿起来玩一玩,把官帽扣在脑袋上,穿一会儿绣花鞋。不过,再怎么样也没有和祖父在花园里好,那时候的萧红真是无忧无虑。

  第五章里讲的是命运悲惨的团圆媳妇,年龄才十二岁。团圆媳妇在八岁时就被奶奶婆婆花了几十两银子订下了婚姻,她长得很高,别人都说她十四,其实她只有十二岁,按现在来说,她才六年级。萧红总是听见东屋那里有哭声,后来才知道是老胡家在打团圆媳妇,几年后打着打着,疯了。于是她的婆婆给她跳了好几次大神,简直是开创了跳大神的新纪元。他们还烧了替身,总不见好。最后没有了办法,就请了一个很厉害的大神来占卦,大神叫它们给团圆媳妇洗澡,要当众洗,婆婆就洗了。结果滚烫的热水把小团圆媳妇烫晕了,大神却忽然说:“一共要洗三次,还有两次要洗呢!”这回团圆媳妇的反应是很吓人的,她晕了以后,脸如火炭般热,眼睛半睁着,翻着白眼,露着一点白眼珠。大家都以为她死了,但是没有断气,没几天,她就死了。这个女孩的童年就这样结束了。我觉得团圆媳妇是被封建社会弄死的,看完了这一章可以想象得到以前呼兰河人的封建习俗是很强大的,团圆媳妇就是受害者之一。

  萧红有一位亲戚,名叫有二伯,他似乎是没有名字的,而名字,就叫有二伯。有二伯总是把“这个”说出“介个”。有二伯的性格有些古怪,很多地方都会体现他是古怪的:他和老厨子吵架时会莫名其妙的哭起来;老厨子明明看见他要跳井,结果他安安稳稳得在井边坐着;别人在吃东西,他就骂:怎么不给我?给了他,他又说:你有二伯不吃介个。这不是古怪的体现么?有二伯就是那么奇怪的。

  小小的磨房里住着冯歪嘴子,呼兰河长年都是寒冷的,而磨房又四壁透风,所以冯歪嘴子总是住得不是很舒服。尽管住在窄小的磨房里子依然结了婚、生了孩子。结了婚以后,她的妻子有一天死了,别人都替他难过,而他自己也很难过,但是在这个孤单的世界里,冯歪嘴子依然做着他的切糕,我行我素。

  萧红的童年是快乐的,她的祖父教给她许多东西,使她得到良好的教育;萧红的童年是有趣的,大花园里的花依然开得鲜艳,一直开到天边。

  《呼兰河传》中的人物是鲜活、真切的,直到今天我还能感到他们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怀着这样的心情,我读完了《呼兰河传》。

呼兰河传读后感8

  看电影《黄金时代》的时候了解到,萧红有一部分骨灰埋在圣士提反书院。从那以后,每次坐14路巴士经过离赤柱营区不远的圣士提反书院时都会条件反射地想到萧红。萧红是民国才女之一,那个年代不缺少英雄也不缺少才女,但萧红依然是特别的一个。读作品之前,知道文学界给与了萧红很高的文学地位,也对这部《呼兰河传》给与了极高的评价。所以,无法不去读。

  如果《呼兰河传》被定义为小说的话,萧红的这种写法真独特。前几章是全景式的描述,后半部分的每一章取一处景铺开陈述。整部作品没有贯穿始终的故事,文风看似随意和散漫,主题却一直在那里。哪怕我读这本书时间上拖了很久,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情节的不够引人入胜,但是我一定要承认,这是好作品。

  作家萧红是了不起的,不光因为她对作品结构的处理,我对她文字上的功力也钦佩不已。比如,她写呼兰河城东二道街上有几家扎彩铺。先把那扎出来给死人到阴间用的东西详详细细、栩栩如生地呈现出来。随着她的描述,我仿佛能看到那样一套东西在摆着。可你看接下来的那句话,“看热闹的人,人人说好,个个称赞。穷人们看了这个竟觉得活着还没有死了好”。实在太形象太贴切了,怎么能写的那么绝!我记得当时我忍不住笑了,可是笑过之后,感到特别地悲凉。这就是所谓的生不如死,可老天又不让人死,非要人活着穷受罪。萧红的时代,穷人们这么想,一个世纪过后,谁说穷人们不曾这样想过呢?另一处,写孩子买不倒翁。贴了一撮(原文是“座”)毛的是有毛不倒翁,比没贴毛的不倒翁贵二百钱。做母亲的舍不得钱,想买个没毛的回家再剪点儿狗毛贴,孩子非不让,只好买有毛的。孩子抱着欢喜一场,等到家一看,那撮毛不知什么时候已经飞了。孩子哭,母亲剪了狗毛贴上,孩子便总觉得不如原来的.好看。看到这一段,我又笑了,我想说,真真是天底下的孩子都如此,偏偏是萧红用最平白的语言写出了孩子的共性,而你一点儿都不觉得啰嗦。语言的魅力莫过如此,华丽也好,朴实也罢,总是能直达你的内心。

  作品的后半部分回到萧红自家大院及周边,她那一句句“我家(的院子)是荒凉的”如诉如泣。看萧红生平,知道因为是女儿,她从小不受父母待见,唯有祖父一直对她宠爱有加。萧红出身地主家庭,家境优渥,祖父又给了她无微不至的关爱,何以有满目荒凉之感呢?我想,童年的萧红应该是快乐的,她的荒凉之感应该来自于她成年以后所承受的种种苦难。但是我们要清楚,作为一个地主的女儿,她却从小对周围穷苦人的不幸有强烈的感受力,是非常不容易的。应该说这也反映出了萧红的人文情怀。一个有情怀的作家才能写出影响力持久的作品,语言有国界,时代在变迁,唯有情怀相通。

呼兰河传读后感9

  呼兰河处于这样的温暖中,而作者却偏偏不断强调我家是荒凉的,这种荒凉的温暖恰恰是邻居家的冷漠,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喂猪的,开粉房的,拉磨的,赶车的,单调的事业充斥着他们的生活,无聊寂寞,却自认为快乐。作者用大量的笔墨描写了赶大车的胡家。

  胡家的童养媳小团圆媳妇便是悲剧的化身,他是一个12岁的小姑娘,成天乐呵呵地,婆婆为了立一个下马威,总是无端打她,再加上邻居们的怂恿,结果他变成了婆婆心情不顺的发泄对象,最终被折磨的生了病。于是,老胡家听了跳大神的人的.话。给小团圆媳妇当众用滚烫的水洗了三次澡,几天后他终于死去了,而胡家的人最终的下场也是死的死疯的疯,跑的跑。

  后来,作者又将笔触转向性情古怪同人不大爱搭腔的佑二伯,还有那受尽人们冷嘲热讽命运不济的冯歪嘴和王大姐。悲剧接二连三,只有我家依旧是荒凉的,这样倒也好。

  这本书文笔真实,贴切生活,真的值得一读。

呼兰河传读后感10

  呼兰河是一座普通的小城,只有两条大街,街上仅有数的过来的几家店铺,两家学堂,里面住着普普通通的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合起这本书,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我仿佛又看见人们自娱自乐的活动,跳大神、扭秧歌、放河灯、野台子戏、四月十八的娘娘庙大会;仿佛看见了河面上的白菜灯、西瓜灯在漂移;仿佛听见笙、管、笛、萧的声音久久荡漾在萧瑟街道上;仿佛又想起了那个性情古怪的有二伯……

  我看到了当时社会上的黑暗,与人们的无知。小团圆媳妇原来是个乐观的十二岁小姑娘,却因为人们带以开玩笑的态度而被滚烫的水烫死。一个叫“冯歪嘴子”的人,与同院的王姑娘成家,却因大家的羡慕和嫉妒、冷嘲热讽、在绝望中离去。

  书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小团圆媳妇”,文中的小团圆媳妇实在是太可怜了。开始,胡家因为她的开朗无缘无故的打她,只是单纯的想来个下马威罢了。更可悲的是邻居竟支持说该打。终于她被折磨的生病了,可左邻右舍却还看热闹,提议用滚烫的热水医,可怜的小团圆媳妇啊!硬生生地被折磨死去。

  心痛着,悲愤着,那个时代的人是多么的愚昧啊!生活的.贫瘠并不可怕,知识的贫瘠才是最可怕的,它不仅仅是断送了一条鲜活的生命,更是夺去了无数人的良知!我庆幸生活在一个远离迂腐迷信的文明时代,一个摆脱愚昧落后的新时代!我生活的世界,身边难免也有些人,看到别人落难,不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反而幸灾乐祸;也有人,看见别人好而眼红,冷嘲热讽。但这个时代,更多的人拥有一颗包容的心,美好的心,在疫情面前,有不畏生死战斗在一线的白衣天使,有不惧困难辛勤工作的社区工作者和警察叔叔,有无数个奔波在外,为我们送上温暖的志愿者,他们谱写了一曲曲新时代的赞歌!

  “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飞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在萧红的笔下是那么的美好,也许就是这样积极乐观的美好心态才让萧红永不停止憧憬和追求的脚步,才成就了一位伟大的女作家吧。灰色的时代终将逝去,生活在新时代的我更应心存感激和希望,勇往直前,走向更辉煌的未来!

呼兰河传读后感11

  《呼兰河传》是作家萧红的自传,讲了许许多多她儿时的趣事。

  萧红在她祖父的园子里面那叫一个快活。看见一个黄瓜熟了,抓起来就啃,这时又看见了蝴蝶,丢下黄瓜抓蝴蝶去了。要睡觉便睡觉,要玩便玩,好不快活。还有一个储藏室,两件黑呼呼的房间,里面有无数个蜘蛛网和不计其数的老鼠,可那里却成了萧红的天地,她在里面翻找出许多“宝贝”,她用小刀和墨汁在墙上刻着,画着,也没人教导她。她还干了许多傻事:有一次她们家一只鸭子落井了,祖父便把它用黄泥裹起来烤着吃了,萧红十分爱吃。有很长时间鸭子不落井了,她便把鸭子赶到井里,这时祖父说,不用,直接考了就行了,但萧红不干,说落井的鸭子好吃,

  这个小城的东二街道的六七尺深的大泥坑让我印象特别深刻,不下雨就像粥一样,下雨了这泥坑就变成了河,大坑里淹死过许多的人,猪,狗,猫,马......这个大坑家家户户都知道,就是没有人说要把这个坑填平。

  在那个年代,不管多么善良,心里也有一些旧思想,文章的开头觉得还是非常轻松的,但是,读到后面,会觉得越来越沉重,在结尾的时候,萧红写到她的.祖父已经死了,而后花园真正的主人也不见了,这让我读了,觉得更加难过。

  读完了《呼兰河传》,我觉得我们要好好珍惜,自己眼前的东西,快乐的生活。

呼兰河传读后感12

  《呼兰河传》是30年代的著作,里面的人物对比鲜明,也被作者萧红描写得栩栩如生。慈祥与闲散的祖父,麻木倔强的有二伯,封建愚昧的胡家大儿媳妇儿,真可爱的小团圆媳妇,坚定执着的冯歪嘴子,就是这些人物才让这本书更加生动。这次我们就来谈一谈冯歪嘴子。

  冯歪嘴子是一个老实、善良的磨房劳工,夏天通宵的打棒子,秋天一到便开始做年糕。每当卖年糕的时候,便有一大堆人围在车边,人推人,人挤人,别提有多少人了。到了后来,冯歪嘴子成了家,与王大姑娘有了一个儿子,可在他们生下一个儿子后,同院的人便从开始的夸赞到说起王大姑娘的坏话来。看到这,我的心中便一阵阵跳起,就像海浪一样波涛汹涌。再后面,王大姑娘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冯歪嘴子便开始照顾起她来。他一致认为王大姑娘的`健康比金钱更加重要。最后,王大姑娘在生第二个孩子时不幸离世,可冯歪嘴子还是一天天的过着,看着两个孩子。这孩子就是他的精神支撑。

  冯歪嘴子一家那简单而幸福的生活,似乎藏着一丝对未来生活的期盼与眺望,这就是冯歪嘴子。

呼兰河传读后感13

  《呼兰河传》讲述了萧红居住的小镇呼兰河和萧红童年的故事。

  呼兰河这个小镇荒凉寂寞,萧红的童年同样寂寞。19岁时,她逃离了家庭,漂泊在外。

  《呼兰河传》中唯一让我感到温暖和快乐的是,当萧红和她的祖父在一起时,他慈祥的脸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他和萧红一起在后花园里玩耍,一起读诗。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萧红和他祖父的花园。

  花园里的一切都是自由的,植物是自由的,动物是自由的,人也是自由的.。萧红在花园里很开心,这可能是她一生中为数不多的温暖记忆之一。萧红在这里可以忘记一切不愉快的事情,和祖父在一起。玩腻了,就跑到爷爷那里闹一会儿,爷爷种花,她就种花;爷爷拔草,她就拔草;爷爷铲地,她就铲地。年轻的萧红经常把韭菜当野草割掉,把狗尾草当谷穗。她的祖父教她,她没有仔细看,玩别的。这一章是这本书中最温暖的,但大多数都很悲伤。

  其中最悲惨的是小团圆媳妇。小团圆媳妇被婆婆虐待,半夜能听到她的哭声。后来,大神跳出了小团圆媳妇的问题,很多人给了他家一个主意,她的病越来越严重。之后,一个真人来帮小团圆媳妇治病,婆婆只舍不得钱。最后,小团圆的媳妇被活活折磨死了。

  正如茅盾所说,“呼兰河传记是一首叙事诗,一幅丰富多彩的当地画,一串悲伤的歌谣。”萧红的童年是在这样一个悲伤的小镇上度过的。

呼兰河传读后感14

  我与妈妈去吃拉面。橙黄色的灯光打在套餐中的一小碟豆腐上,乳白色的汤汁像盛着晚霞般荡漾,胶冻状的豆腐轻轻颤动着,其上点缀着乱草般的柴鱼丝。尝了一口,妈妈说还是小时候北方的小葱拌豆腐好吃。于是我想起了傍晚挑担回家的豆腐小贩,火烧云,还有萧红笔下灰扑扑的呼兰河城。

  萧红描写的呼兰城色彩好像不是多么艳丽。可能是因为北方的城市本就气候极寒,有可能是因为这些都是她太久远的童年回忆,也可能是因为她蜗居在繁华都市中的孤独。不过灰黑的颜色并不代表它不美丽,那一闪而过的火烧云、戏台子还是令人印象深刻的。偶尔的锣鼓声只更突显了北部小城的寂静,似乎不用收拾行装也可到那处去一游了。但这些热闹与小萧红好像没什么关系。

  萧红以纯真的孩童视角来叙事。大泥坑子给人们带来不便却从没人想办法修补过它;明知购买的是瘟猪的肉却因为价格便宜而自欺欺人……从石板路上路过的人,即使穿成花团锦簇,在这灰扑扑的小城里走一遭,也显得有些狼狈了。这里的人们大多疲于奔命,作者却无意去赞颂劳动人民们的积极生活态度,而是以白描般的'手法诉说这滑稽的一切。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纸扎铺中的情景,满墙满屋荣华富贵的妄想,地板上却睡着衣衫破烂的手艺人……死过人的大染缸,也在被不停地使用着……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似乎很“圆滑”,适当地向生活屈服,又不服输地保持着骨子里那股劲。孩童视角的叙事较为温和,讽刺被掩盖起来了。

  作者的语言是非常值得学习的。朴实无华的叙事串起来却成了幅淡彩风景画。仔细琢磨,意蕴却又在其中。韧性中带着清新感,实在是别具一格。在平时的写作中,可以从叙事角度学习起。语言特点的养成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就算是模仿也是不简单的。萧红优美的语言经历千锤百炼,方呈现出这幅美丽风景。

呼兰河传读后感15

  五月份,我读了《呼兰河传》这本书,这本书写得十分好,它将一些我们日常生活中很少见的词语都用了上去,让人有一种很亲密的感觉。

  这篇文章主要讲的是萧红住的呼兰河小城,那是一个美丽而又温馨的地方。萧红的祖父和萧红总是在家里的后花园中,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嬉戏,玩耍,那园子里有着许多的昆虫,蝴蝶,蝴蝶有很多种,有白蝴蝶,大黄蝴蝶……萧红最爱和祖父玩了,而却非常讨厌祖母,因为祖母对她管教颇为严厉,有一次萧红在墙上贴了个东西,祖母便拿了一根针,去戳萧红,萧红疼的“哇哇”叫,这时祖父看见了,马上将她“救出”,从此,祖父变成了她的“好朋友”。

  在这本书中,景色描写萧红她十分的注意,几乎在每一页,都有一两处是在描写景色的,可见,“景色描写“在作文以及许许多多的.事情上,占有一个”银牌“的位置。而且,萧红在写这本书的时候,是以一种悲伤的情感来写的。

  在这本书中,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祖父了,因为祖父是一个“老顽童“,无论萧红怎么调皮,祖母怎么批评,他总是笑呵呵的,在与萧红在后花园中,他总是表现出一副无所顾忌的样子,与萧红一起玩耍,简直是个“小孩子”!

  我非常喜欢《呼兰河传》这本书,茅盾对这本书的评价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回味童年的画卷——读《呼兰河传》有感

  童年是快乐的,童年是梦幻的,童年是自由的。在这份短暂的时光中,留给我们最多的回忆,便是无忧无虑的生活和对一切新鲜事物的好奇心。读完《呼兰河传》后,我对童年有了新的感触。

  《呼兰河传》所描述的都是作者萧红对童年的回忆。在萧红的笔下重现了当年的情景:热闹的十字街,愚昧的跳大神,有趣的放河灯;可怜的团圆媳妇,胆大的二伯……每一章都充满着童心和诗趣,当然还有无尽的寂寞,让人看后深有感触、难以忘却。

  全书共七章,第五章令我印象最深,它讲述了拥有不幸遭遇的团圆媳妇。一开始团圆媳妇刚到老胡家,还是好好的一个人,但没过几天家里人便打起她来,而且越打越厉害,劝了也没用。打了好多天,团圆媳妇病了,他们又玩起了愚昧的跳大神的把戏,但不管用什么所谓的秘方团圆媳妇的病就是好不了。

  老胡家又准备了开水、大缸和公鸡,把团圆媳妇放进开水中,连烫了三次,不但病没好,反而把人给烫死了。看到这儿,我不由地感叹,这老胡家哪里是给媳妇看病,简直就是想把她折磨死。这真是愚昧的一家人,无知的一家人呀。我真为自己生活在新中国,成长在知识年代而感到庆幸与骄傲。

  通读整本书,正如矛盾先生所说的那样《呼兰河传》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全文字里行间都流露出萧红童年的自由与寂寞。

【呼兰河传读后感】相关文章:

呼兰河传简介10-06

呼兰河传心得12-31

阅读心得呼兰河传04-18

呼兰河传好词好句10-03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11-06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03-20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09-23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06-09

呼兰河传的读后感500字 读《呼兰河传》有感10-10

呼兰河传心得体会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