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二十四孝图有感 推荐度:
- 二十四孝读后感 推荐度:
- 二十四孝图读后感 推荐度:
- 二十四孝图读后感 推荐度:
- 二十四孝图读后感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读《二十四孝》有感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体会,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二十四孝》有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读《二十四孝》有感1
鲁迅先生写的很多文章都带有讽刺意义,这篇《二十四孝图》也不例外。中国自古以来就把“孝”做为百善之首,民间也流传着许多孝子的故事,而鲁迅先生的这篇文章却颇有深意,耐人寻味。
鲁迅先生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正处于白话文与文言文的交替的时期,可当时的中国但凡需要变革就会有一群“正人君子”和“绅士”们跳出来抵触,“只要对于白话来加以谋害者,都应该灭亡!”鲁迅先生不止一次的用这句话来表达自己对那些企图阻止中国前进和变革的人的愤恨,他渴望中国进步,更希望中国的下一代可以接受全新的知识和了解这个世界,他希望中国的教育能够得到全面的改革,而第一步就是推广白话文,可以让孩子们从小就读到更多的好书,学习更多的知识。我仿佛可以体会鲁迅先生的愤慨和期许,他想通过自己手中的笔为孩子们的未来撑起一片天空。
整篇文章写的是《二十四孝图》,乍一看,这应该是一本颂扬孝道的书吧,其实不然,鲁迅先生对这些所谓的孝子故事却是十分反感的,尤其是“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这两个故事:“我至今还记得,一个躺在父母跟前的老头子,一个抱在母亲手上的.小孩子,是怎样地使我发生不同的感想呵。……然而这东西是不该拿在老莱子手里的,他应该扶一枝拐杖。装佯,侮辱了孩子。”我的脑子里似乎也闪出了这样的画面,一个满头华发的老爷爷,却穿着小孩子的衣服,躺在耄耋之年的母亲的怀里,母亲手上还拿着“摇咕咚”,那场景着实让人可笑。“”郭巨埋儿“就更让我不能理解了,郭巨因为母亲疼爱孙子,自己总舍不得吃饭,把仅有的食物留给孙子,为了对母行孝,就永定埋掉自己的儿子,节省粮食供养母亲,当挖地三尺多时,发现了一坛黄金,上面写着:天赐黄金,郭巨孝子,官司不能夺,民不能取。这故事乍一看,觉得匪夷所思,为了养母亲竟然要埋了自己的儿子,埋着埋着竟然还挖出坛金子,可细读后我才了解鲁迅先生的用意,《二十四孝图》上的故事看似都是颂扬孝道,劝人为善的,可实际上这些故事全都是封建社会用来禁锢老百姓思想的工具,“那里面的故事,似乎是谁者知道的,便是不识字的人,例如阿长,也只要一看图画便能够滔滔地讲出这一段的事迹来。”而这一禁锢就是几百年,如此根深蒂固,不得不让人感叹呀!
鲁迅先生的这篇文章使我们进一步了解了封建社会的愚昧和封建教育的落后,揭露和批判了封建孝道虚伪凶残的本质,也给活在当下的我们予以警示。
读《二十四孝》有感2
曾有一个感动了全中国的故事(gùshì),它让天下的母亲收获慰藉。
“孝”是华夏文明的不可或缺的必要组成局部,更是中华儿女遵守的人生(rénshēng)准那么。《孝经》上说:“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就是说,假设一个人能真正做到亲爱自己的亲人,那么他必定会以同样的心态去对待别人。
正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由此可见,孝的传统美德意识已经似树根一般,牢牢地扎在民的心中,丝毫不可动摇。
我们中有谁知道,在美国人眼里,尊老爱幼、赡养父母是全世界做的最好的,而在美国是不可想象的,闻者感慨:我们自己丢掉、无视的,兴隆国度的人却要拾起来。对此,我们是否应该反思是否应该好好地珍惜古人为我们留下(liú xià)的这珍贵的精神财富。
《朝花夕拾》中有一篇(yī piān)叫《二十四孝图》的文章,给我印象非常深化,颇有感受。
作品着重分析了“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gùshì),指斥这类封建孝道不顾儿童的性命,将“肉麻当作有趣”,“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作品对当时反对白话文、提倡复古的倾向予以了锋利的鞭挞。 所谓《二十四孝图》是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但其中的“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尝粪忧心(yōuxīn)”令人发指。
先说说那个郭巨埋儿吧。说是晋代有个叫郭巨的,本来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为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养母亲,对母极孝。后来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忧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就和妻子商量:“儿子可以再生,母亲死了不能复活(fùhuó),不如埋掉儿子,节省粮食好供养母亲。”夫妻遂把儿子抱出,挖坑要埋。兴好挖出一坛金子来,才免了儿子一死。
郭巨虽有孝心,但杀儿之举,却有违人性,不合(bùhé)儒家“天地之性,人为贵”的人本观念。看似大孝,其实是残忍。古有为求神为父母治病捐躯的,也有割股肉以解父母想吃肉之念的,今有为父母治病献五脏的,极少有为父母去杀人的。为了节约粮食,就想把自己的亲生儿子杀了,一那么有违老母爱孙之心,二那么陷老母于不仁。所以后来有人把这种孝举,称为“愚孝。“
读《二十四孝》有感3
我是最没有资格谈孝顺的,在我的感觉中,对已去世的祖父母也好,对身体尚可的父母也好、都没有做到孝顺。
爷爷去世时候我还很小,只知道一味地跟着大人们哭,对爷爷印象并不深刻,只知道很高大、到老了都不驼背,说话嗓门大,把他石匠的形象表现的淋漓尽致,以至于看所有的电视、电影觉得里边的石匠都是我爷爷。
奶奶在我的生命中扮演了很多角色,是奶奶,是最亲的人,更是我小时候的保护伞。从小就跟着奶奶住,几乎每晚奶奶都给我讲很长的故事。小时候的礼仪、规矩都是奶奶教的。奶奶说:闲时莫论他人非;奶奶说:女孩子走路不要那么快,风风火火会把福气跑掉的,女孩子要是懒了会嫁不出去的;奶奶说:星星是有生命的,每一个人都能找到对应的星星;奶奶说:吃饭之前不能敲碗,吃饭时候不能吧嗒嘴;奶奶说:家里来客人了小孩子是不可以上饭桌的,要先给客人盛饭;奶奶说………。我会把这些都讲给我的孩子,让我的孩子再讲给他们的孩子,代代相传。离家读书后每次回去都能看见奶奶在家门口等我,小时候不懂珍惜,现在每每想起,都泪流满面。这个一辈子走路都不舍得踩死蚂蚁的小脚老太太生命的晚期被哮喘折磨的卧床不起,而作为孙子辈的我们却很少在床前伺候。现在耳边还经常回想奶奶说的话:你们长大后能享上你们的福吗,我总承诺:会的.,一定会的。可是长大了,有能力了,奶奶却远在天堂。
前几年妈妈住院,我也只是回去了一下,虽然在医院衣不解带的住了一周,但是妈妈的康复期我却只是电话问候。
安慰说是生活的无奈,安慰说以后的日子还长呢,会有时间尽孝的。父母真正要的是什么我真的要思考一下了:是一个电话、是时不时的给父母卡里打点钱,是生日时的问候,是强装笑颜的报喜不报忧,还是微信里铺天盖地的感叹……时间不会等我们,别在找理由了,有时间就回家看看吧,趁时光还好,父母未老。
读《二十四孝》有感4
读完《二十四孝》,我最喜欢“拾葚异器”这个小故事。它讲述的是一个叫蔡顺的人,年轻时失去了父亲,对母亲非常孝顺。当时环境不好,只好捡桑充饥。
有一天,蔡顺遇到了赤眉军。他们问他为什么要把红色和黑色的桑椹放在两个三明治里?蔡顺回答说,黑色是留给母亲的,红色是自己的。听了这话,赤眉军同情他的孝心。他给了他三桶白米和一头牛,让他回去为母亲服务,以表达他的钦佩。
这个故事感动了我很久:蔡顺对母亲的孝心虽然只体现在这么一件小事上,但却值得回味。
我也很佩服蔡顺和他的孝心,一切都是为了妈妈。看完这个故事,我仔细反思了一下,发现生活中有很多这样孝顺父母的'事情。虽然这样的小事很常见,更不用说引人注目了,但它们包含爱和孝道。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百善孝为先”,只要从蔡顺来看,我们就应该孝敬父母“拾葚异器”小事做起!
读《二十四孝》有感5
让我印象最深的便是求鲤卧冰的王祥,这样寒冷的天气,他究竟是怎么抵御严寒的呢?那就是爱!
这些孝顺长辈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尽全力实现长辈的愿望,那我想问,长辈们最大的愿望是什么?有人说会是享受儿女的一次洗脚过程;有人说会是一次与老伴一起刻骨铭心的旅行;还有人说会是看着一台崭新的电视机……而我会说是你与家人永久的陪伴。
刚才,我看了一部简短的动画片。一位花甲老奶奶每天朝思暮想,从旭日东升到夕阳西下,只为在有生之年与儿女重逢。瑰丽的太阳冉冉升起,彩霞像缕缕金丝浮游中天。在那熠熠生辉的阳光下,她仿佛看见儿女们带着孩子回归家乡的景象。老奶奶刚要上前迎接,儿女们消失得无影无踪。明镜般的月亮悬挂在天空,把银色的光辉谱写的大地上。繁星点点,老奶奶望洋兴叹:“忙吧!我等你们。”浩如瀚海的星空中,突然跳出一颗星星,来到老奶奶身旁,“你还好吗?”老奶奶凝视着它,“这不是老伴吗?”老奶奶自言自语,看着这熟悉的面孔,老奶奶感觉有了依靠,开始对它倾诉衷肠。一份份牵挂化成一滴滴泪水,湿润了奶奶的眼眶,滴进了她的胸膛。那天,老奶奶扛不住了,在人间仍留着对儿女的'期盼。
如今,社会人才逐渐增多,被公司调到其他城市、国家工作、深造也是家常便饭。与此同时,中国还正在面临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因此空巢老人的数量也是数不胜数。那些背井离乡的人们,你们有没有想过?钱没了可以再挣,而父母没了是不能偿还的。
不要等到失去了才懂得珍惜,远在他乡的儿女们,乘新年来临之际,回家看看家人,尽一份孝吧!
读《二十四孝》有感6
书中的24个故事《二十四孝》,每一个都很精彩,每一个都很感人。
就像第十七个故事——故事《哭竹笋》主要讲述了晋朝的孟宗。他年轻时父亲去世,母亲抚养他。在母亲的监督下,他终于取得了成就。孟宗很孝顺。有一年,母亲突然病倒了,难以咽下饭菜,只是很想喝竹笋煮的羹汤之类的东西。但那是冬天,哪里有新鲜的竹笋?孟宗跑到竹林里找啊找却找不到,他急得扶着竹子哭。这时,奇迹发生了,他泪流满面,长出了新鲜的竹笋。孟宗很高兴,挖了几棵树捧回家,精心做汤,妈妈喝了汤,病也治好了。
说竹笋汤治好了孟母的病,不如说孟宗的`孝心治好了孟母的病。孟宗的能力有限,在这样矛盾的情况下自然会不知所措。
但孝道仍然感动着天地,使冬天长出仙笋。无论这是真实的故事还是神话,孟宗的孝道都非常罕见!
总之,《二十四孝》这本书几乎每一个故事都如此引人入胜,令人惊叹。
读《二十四孝》有感7
这个学期一开始,石教师就让我们读一本书——《二十四孝》,我一听这本书的名字为什么叫《二十四孝》,书里面有什么资料?我带着问题打开了书本。
《二十四孝》里有许多故事,有:《孝感动天》、《戏彩娱亲》、《鹿乳奉亲》、《为亲负米》等二十四个故事。其中我觉得《刻木事亲》里的丁兰最孝顺。《刻木事亲》是讲一个叫丁兰的人,他的父母早逝,他就做了两个木像,每一天对着木像说心事,出门也要禀告,他的妻子很不理解,一天,丁兰出去了,他的妻子就好奇,用针去扎,没想到竟出血了,丁兰看到后追问,妻子说出了事实,丁兰批评了妻子。这个故事中,丁兰对木像都那么珍惜,我们也必须要更尊敬我们的父母,让他们每一天生活的幸福、开心、长寿。《二十四孝》这本书,主要是24个故事,每个主人公都很孝顺,如果我们能做到这样的境界,那么父母必须很开心、高兴,我们要争取做到这样的`境界,才能当一个孝顺的子女,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二十四孝读后感孔子曰:”孝,德之本也”,孝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孝是传统的中国文化;孝也是奠定和谐社会的基础。从古至今,中国五千多年的长史上不知留下了多少孝子的身影,万古长青!
最近老师给我们读了古代最具代表性的孝子,被当作故事流传至今的——《二十四孝》。
听著老师念《二十四孝》,我被里面的情节深深吸引了。其中有一篇讲的是闽子骞的后母因偏向自己生的两个小儿子,于是在做棉衣时,给两个小儿子用厚厚的棉絮却给子骞用芦花絮,后来父亲知道了,说要休了子骞后母,而闽子骞因为看到后母和弟弟报在一起哭,不但冰释前嫌,还跪求父亲不要休后母。读到这我的眼眶不禁湿润了起来,不说别人就说我吧,要是我是子骞,后母大冬天用芦花絮给我做棉衣,当父亲要把他休了的时候,我在一旁拍手都来不及,怎会跪求父亲不要休她呢?子骞的行为让我深深感到,后母大冬天让他受寒,平日也偏心,可他非但没一句怨言,还求父亲不休后母,这是何等孝顺啊!
读《二十四孝》有感8
品读完《二十四孝图》后,我不禁从内心深处发出感慨:“孝”,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自古以来,“孝”就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孝是做人的根本.因此,古人常说“百善孝为先”。从古到今,关于孝的感人事迹一直发生,件件都令我们深受震撼。
东汉时期,有一个人名叫黄香,他在九岁时母亲就去世了,所以黄香对父亲就更加孝顺、关爱了。严冬时,黄香就在父亲睡觉之前先钻进被子,用自己的身子把被子捂热,为的是让父亲能温暖舒适的睡个好觉;酷暑时,黄香就用扇子将枕席扇凉,为了让父亲睡的.凉快,自己不惜累的满头大汗。亲朋邻居知道后,都称赞黄香是个孝顺懂事的好孩子。
黄香长大后,当上了大官,但他体恤百姓,孝顺父母,百姓们都颂扬他:“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曾有一个感动了全中国的故事,它让天下的母亲收获慰藉。
20xx年,一个叫田世国的人用他的实际行动,诠释了母爱大如天的真理。在田世国得知其母患得尿毒症后,他便偷偷地去了医院做了血样检查,配型成功后,田世国瞒着母亲,毅然将自己的一个肾脏移植给她。
手术成功后,田世国的母亲恢复得很好,然而,她却始终不知自己换上的肾是自己儿子的。田世国说:“如果我妈恢复得比较正常,器官排斥的比较小,我想这就永远是个秘密吧”。这是一个美丽的谎言,更是一份拳拳孝子心!
“孝”是华夏文明的不可或缺的必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华儿女恪守的人生准则。《孝经》上说:“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就是说,如果一个人能真正做到敬爱自己的亲人,那么他必定会以同样的心态去对待别人。正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由此可见,孝的传统美德意识已经似树根一般,牢牢地扎在中国人民的心中,丝毫不可动摇。
我们中有谁知道,在美国人眼里,中国人尊老爱幼、赡养父母是全世界做的最好的,而在美国是不可想象的,闻者感叹:我们自己丢掉、忽视的,发达国家的人却要拾起来。对此,我们是否应该反思?是否应该好好地珍惜古人为我们留下的这宝贵的精神财富?
做“孝”不必轰轰烈烈,作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从身边的一些不起眼的小事做起,多一些为父母着想的地方,尽自己所能做一些令父母身心愉悦的事情。
大家共进一步,努力将中华传统美德—“孝”发扬光大!
读《二十四孝》有感9
鲁迅的《二十四孝图》是收录在《朝花夕拾》中的一篇文章,作者叙述了自身对于《二十四孝图》中对于“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孝道故事的看法,批判了这种封建制度下变形了的孝道。
百善孝为先,古人讲“孝道”摆在所有道德的.最前面。一个人品德怎么样,首先看这个人孝不孝顺,如果不孝顺,连官都做不了。自古以来流传的孝道故事有很多,给人很好的教育意义。但《二十四孝图》中存在的一些扭曲人们孝道的观念,鲁迅先生给与了强烈的抨击。“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是一种封建社会畸形的孝道,为了孝道就能枉顾子女性命吗?这种低级趣味的肉麻就是孝道吗?这些都属于愚孝,这些故事遗留下来的封建孝道观念毒害了一代代的人。我们为人子女的,孝道是天经地义的事,但要科学,而不是迷信,要观念要与时俱进,而非封建愚昧,更不能因为孝道而伤害到其他人。破除封建孝道的观念的虚伪和残忍,就是要我们有意识,而不是盲目尊崇。就像鲁迅认为的那样,只要自身孝顺父母做到心中无愧就行了。
作者对于封建孝道给与了无情的批判,同时,《二十四孝图》也能让人对孝道与更深的领悟。千万不要再出现“尝粪忧心”、“郭巨埋儿”这样的愚孝了。其实,我觉得让父母开心自在就是最大的孝顺了。
读《二十四孝》有感10
文章是作者由儿童读物谈到《二十四孝图》,回忆起儿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重点写了最令“我”反感的“老菜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件事,形象地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揭示了旧中国儿童的可怜,同时也启发着我们要孝敬长辈,尽到做子女的职责,比起旧中国的儿童,我们幸福多了。
然而,今天的我们对父母的孝敬做的'并不好。老而无养的现象时有发生,看着可怜,听着心痛。乌鸦还有反哺之恩,更何况我们还是人呢?虽然,我们现在不必如旧社会对父母惟命是从,但我们做儿女对父母的孝敬也是必不可少的。不孝,是道德的沦丧,是可耻的。是我们坚决反对的。
读《二十四孝》有感11
《朝花夕拾二十四孝图》是中国文学名家鲁迅的代表作之一。这部作品以二十四位历史名人为背景,生动深刻地描绘了他们奋发向上、追求真善美的伟大精神。它是一部反映人情世态、传承民族文化的杰出之作。
在阅读《朝花夕拾二十四孝图》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文化底蕴。作者所揭示的二十四位名人大都是为了保卫祖国、挽救灾难而奋斗的英雄,他们的事迹感人至深,给我们留下了太多太多可敬可叹的感触。
我认为,这部作品不仅在历史上有着极大的价值,而且对我们今天的生活和文化都有着重大的启示意义。它告诉我们,只有我们不断地进取与追求,才能在生命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高,让人生更加美好。
读《二十四孝》有感12
姑姑送给我一本书。这本书很特别,它的名字叫《二十四孝》。我马上打开,看了起来。我读了第一篇,《孝感天地》。这篇文章主要讲我国古代有一个圣贤的君主,他的名字叫舜。舜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农民家里,他很小的时候母亲就死了,父亲取了个后妈,后妈生了个弟弟叫象。从此,舜的后妈和父亲就不喜欢他了,并且虐待他。他父亲还扬言要杀了他。但是,当舜的父母亲生病的时候,舜马上回到父母身边。尽力服侍父母,还处处让着弟弟。
舜的孝心感动了天地,大象跑来为他犁地,小鸟飞来为他播种。舜在河里捕鱼,遇上了狂风暴雨,可是他却一点也没事。舜孝顺父母的事,感动了首领尧。尧就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舜,并且还把自己的`王位让给了舜。
读完这篇文章,我深深地被舜感动了。我要向他学习,在家做一个孝顺父母长辈的好孩子、在学校要尊敬老师、和同学要互相帮助团结友爱。
孝,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姑姑说:百善孝为先。作为一个中华民族的子孙,《二十四孝》是儿时必读的书。
读《二十四孝》有感13
读了《二十四孝》,我最喜欢拾葚异器这个小故事。它讲的是一个叫蔡顺的人少年时丧父,对母极孝。当时环境恶劣,只好拾桑葚充饥。
一天,蔡顺遇到了赤眉军,他们问他为什么要把红色和黑色的.桑葚分别装在两个蒌子里?蔡顺回答说黑色的留给母亲吃,红色的自己吃。赤眉军听了,很是怜悯他的孝心,送给他三斗白米,一头牛,让他回去侍奉母亲,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敬佩之意。
这个故事令我感动了许久:蔡顺对母亲的孝心虽然只体现在那么一点儿小事上,但却值得让人回味。
我也很敬佩蔡顺,敬佩他的孝心,事事都为母亲着想。读完这个故事后,我认真反思了一下,发现生活中其实有很多这样孝敬父母的事,这样的小事虽然很平常,更不引人注意,但它们包含了一颗颗爱心、一颗颗孝心。
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就是百善孝为先,我们应当孝敬父母,只要从蔡顺拾葚异器这一点点小事做起!
读《二十四孝》有感14
学校给我们发了一本书―《二十四孝》。我马上打开,看了第一篇―《孝感天地》。这篇文章主要讲我国古代有一个圣贤的君主,他的名字叫舜。舜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农民家里,他很小的'时候母亲就死了,父亲娶了个后妈,后妈生了个弟弟叫象。从此,舜的后妈和父亲就不喜欢他了,并且虐待他。他父亲还扬言要杀了他。但是,当舜的父母亲生病的时候,舜马上回到父母身边。尽力服侍父母,还处处让着弟弟。舜的孝心感动了天地,大象跑来为他犁地,小鸟飞来为他播种。舜在河里捕鱼,遇上了狂风暴雨,可是他却一点也没事。舜孝顺父母的事,感动了首领尧。尧就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舜,并且还把自己的王位让给了舜。读完这篇文章,我深深地被舜感动了。我要向他学习,在家做一个孝顺父母长辈的好孩子、在学校要尊敬老师、和同学要互相帮助团结友爱。孝,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妈妈说:“孩子,百善孝为先。作为一个中华民族的子孙,《二十四孝》是儿时必读的书。”
读《二十四孝》有感15
我喜欢鲁迅的文章,用时髦的说法,我算鲁迅的“铁粉”,但今天我却想就《二十四孝图》说说自己的想法。
《二十四孝图》中,鲁迅对当时反对白话文提倡复古的倾向给予了尖锐的抨击,甚至对反对白话文的人进行了诅咒“只要对于白话来加以谋害者,都应该灭亡!”作者还运用反复的手法加以强调。时下,我们都在使用白话文,我想这跟提倡白话文的前辈们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尤其鲁迅功不可没。我喜欢白话文,但我也欣赏文言文,文言文的'魅力有目共睹,但这与鲁迅提倡白话文不矛盾。
《二十四孝图》中的孝道故事,有的确实有悖常理,并不值得提倡。“以不情为伦纪,污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将肉麻当作有趣”,甚至于不顾及儿童生命的愚孝真的不该提倡,但我今天想从另一角度谈谈《二十四孝图》里的孝道故事。
最近一段时间,我经常看到一些报道,有子女不供养老人的,有子女打骂老人的,也有病死家中子女久不知晓的。这些报道,总会让人到中年的我不寒而栗。现在的社会,我们没有哪一个家庭会穷到要埋掉儿子才能供养老人一口饭食的程度。所以只能说这是人们忽视了孝道,忽略了老人的生活,我觉得我们有必要好好学习一下孝道故事。
鲁迅在文中特意批判了“郭巨埋儿”的故事,我对埋儿养亲的做法也厌恶至极,但娇枉过正,如果我们真的重视老人的饮食起居,前面提到的虐待老人的事件就不可能发生。
鲁迅找出了“老莱娱亲”的几个版本,老莱的做法难以让人接受,几年前我也这样想:老莱,一个七旬老人,这哪是孝啊,这明明就是耍丑,是在哗众取宠,如果有外人见到,就是在做秀。可是这两年,家里老人得了阿尔兹海默症,我在想,老莱父母是不是也得了这病呢?老莱“行年七十”,那么他的父母也应九十岁的高寿了,脑萎缩肯定是有的。他们跟三岁小孩儿智力又有什么差别呢?老莱的做法肯定使自己的“亲”好好“娱”了一次。
记得公爹坐在床上,嫂子拿颗棒棒糖问:“爸,我考考你,答对有奖,一加一等于几?”当嫂子将棒棒糖奖给答对的公爹时,我差点掉泪,一位退休的中学老教师,八十多岁的白发老人,因答对了一加一等于二,拿到儿媳奖励的棒棒糖,脸上笑得那么开心,转手还把糖送给我,这着实让人心酸。老莱不也一样吗?七十岁的老人,陪伴父母,甚至不顾自己颜面取悦父母,这是真正的孝啊!我们又有什么资格对他指指点点,妄加评论呢?我们又有几人能这么耐心,这么用心去花时间陪伴老人,取悦老人呢?
鲁迅虽学过医,但也许他并不知道这种老年病,他自己没有亲历也就不能理解老莱的孝了。我们读者也是如此嘲笑老莱,看来我们也应笑一笑自己了。
白话文要学,文言文也要读;愚昧要批判,孝道要提倡,不能因为是名家就盲从。这是我读《朝花夕拾》之《二十四孝图》的体会。
【读《二十四孝》有感】相关文章:
读二十四孝图有感10-14
读《二十四孝图》有感12-28
读二十四孝图有感[通用]01-21
读《二十四孝图》有感觉 篇10-04
读《二十四孝图》有感700字07-13
二十四孝读后感03-02
《二十四孝》读后感04-29
二十四孝图读后感09-21
二十四孝图的读后感11-19
《二十四孝图》读后感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