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余华《活着》有感

时间:2022-09-28 22:11:07 读后感 投诉 投稿
  • 余华的《活着》读后感 推荐度:
  • 余华活着读后感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读余华《活着》有感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读余华《活着》有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余华《活着》有感1

  阅读《活着》最值得我思考的问题便是:活着的意义究竟是什么、支撑福贵活下去的究竟是什么?没有了家人、生活拮据的福贵可以豁达生活的理由又是什么?对于这些问题我思考了良久,我所得出的结论是:支撑福贵活下去的便是曾经与家人的所有美好回忆,以及对于自己年少时所犯下的错误的赎罪。

  年少时的福贵是一个标准的纨绔子弟,好赌、风流、好色,满足了所有富家子弟的恶习,但是在破产之后,福贵真切的体会到了生活的不易,就如福贵自己所说的:我一个人往家里走去,走走哭哭,哭哭走走。想想自己才挑了一天的钱就累得人都要散架了,祖辈挣下这些钱不知道要累死多少人。到这时我才明白爹为什么不要银元偏要铜钱,他就是要我知道这个道理,要我知道钱来的千难万难。这么一想,我都走不动路了,在道旁蹲下来哭得腰里直抽搐。

  家产积累的.不易,福贵深刻的体会到了生活的苦,没有了雄厚的家产做支撑,福贵不再是当初那个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地主家的大少爷,他也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了,他也要学会耕地劳作,不再穿绸子做的衣服而是穿棉麻所做的衣服。

  福贵家中刚破产时正处于战争年代,被拉去当兵充数的福贵再一次体验了生与死,子弹从自己耳边飞过时会有劫后余生的庆幸,会感慨生命的无常,就如老全那样,前一秒还站在你面前和你说,这死去的人里面有四个是他认识的,下一秒的老全也变成了那些人中的其中一个。甚至这样说:如果有人死了,这没什么,如果你还活着那才是稀奇,你应该感谢老天爷还让你活着。

  在我看充兵是福贵的转折点,那段时间教会福贵的应该不止惜命,还有对于生命的敬畏。回到家后的福贵看到的依旧是那个贫穷的家,可是福贵却觉得很安心,甚至每晚睡觉是都要确定一下自己的身边是否还有家珍。那是一种真切的描写,一种让我看了会为之心疼的描写,福贵的改变是迫于生活对于他的改变,是深刻很无奈的改变。

  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活着?文章的后半部分福贵的家人接二连三的离去,有庆因为给县长的妻子献血过多而死、家珍因病去世,原本出嫁后应该过上幸福生活的凤霞最终因难产而死,最后的福贵一无所有,有的只剩下女婿二喜和孙子,可是福贵的所有运气好似在充兵时全部耗尽了一般,二喜因工离世,就连苦根也吃豆子被噎死了。福贵的活着让我看到的是一个人在绝望后对于生命的最终和对于可以活着的庆幸。

  作者以第三视角叙述,福贵在失去所有后还是可以那么的坦然,就好似在回忆着美好的事物,就好似并没有失去什么一样,可以那样精彩的叙述着自己的故事,福贵是懦弱的但也是勇敢的。在我看来,福贵的活着不再是我们所说的对于生活有许多期盼的活着,福贵只是为了生命最基本的要求而活着,只要吃得饱、穿得暖、有一头牛陪着也是好的,也是可以活着的,不论他人如何的嘲笑、如何的不解。

读余华《活着》有感2

  命运在福贵人生的道路上,设下了一道一道坎,就像是福贵祖上积累了几百年的孽债,都落到了他一个人身上。

  福贵,人活着才有希望,才能对死去的人念想。年轻时候犯过的错,总是有偿还的时候的。你现在只能坐在田埂上孤单的看着晚霞落尽,炊烟袅袅的村子里唯独少了你那一家,因为你的婆娘已入土,先你一步。

  这时候走过你身旁的风,能不能带你回忆起些许从前,凤霞拉着你手,咯咯直笑,若不是小时候的病,也许长大后的凤霞会让来你家提亲的人,踏破那门槛,可惜现实没有如果,凤霞因为是哑巴就让同村的青年笑话,因为穷走在新娘身边的时候让人厌恶,你能回忆起这段吗?你还记得你说的话吗?“你们要欺负就来欺负我,欺负凤霞太不应该了。”为何人心那么冷漠,为何要欺负凤霞?

  有庆半岁后才跟着他母亲回到你身边,那确实是一天好日子都没有过过,你想着不能委屈了儿子,要让他去读书,于是 你就和妻子商量着把凤霞送人,要留下那口米去换有庆的学费。可是凤霞也是你的孩子,有庆那是凤霞带大的`啊!离开了凤霞,那还是一个家么?有庆是怕你的,要不然为什么老是光着脚跑来跑去,那一来一回得有十里路,你看着有庆在乡间的野路上奔跑的时候,有没有担心过他搁着脚,因为你说他的鞋底老是破,再穿烂就要揍他,他怕,于是他脱了。有庆是个心眼多好的孩子,学校校长要输血,老师一号召,他立刻脱下鞋子就往医院跑,全校师生就独他的血型能对上号,抽血的时候,那畜牲一般的医生竟然没有顾着有庆早已发青的嘴唇,依然抽血不止,那有庆的血都让活活抽干了呀!那么小的孩子,那么好的孩子,就让黑心的医生害死了,“不够不够,还要还要”,不够你妈你怎么不去输血,还要你妈你怎么不去输血,他只是一个孩子好不好,你们能不能有点娘心,她校长是县长的女人,她的命精贵,那有庆就有理由让他牺牲来保她吗?

  凤霞难产死的时候二喜抱着她睡了一晚,你就坐在灶边一夜,后来二喜上工地带着苦根,你不时就往城里跑,去看女婿,去抱外孙。可是天作孽,二喜上工的时候让水泥板砸死,可怜的苦根当时还不知道死是如何一回事,只听到父亲叫了自己一声:“苦根!“像是把喉咙都要喊破,那声音是来自黄泉里上的回响吗?有喜他的不舍啊!我怎么能不伤心落泪?只知道跟着你外公去乡下过几天,哪会晓得这一去,父亲早已不在,家也回不来。苦根,听著名字都让我掉泪,一直盼望着家里的鸡变成鹅,鹅变成羊,再攒够了钱,和外公一起去买牛。但这一天,怕是无论如何都等不会来,家里穷,平常生病了连一颗糖都吃不起,那天你和外公下地回来就晕倒在床上,福贵以为你能休息下就好,说出去给你煮豆子吃,家里穷的平常都吃不到的豆子这下你吃的欢,等到福贵再进屋来看你,那身体从胳膊到腿都凉下去了,是病的,也是让豆子给噎死的。苦啊,这辈子。

  福贵的家人都去了,他那一辈的人也都去了,只有他依然活着,每天和一头叫福贵的老牛下地种田,看夕阳西下,也看人世沧桑。

  也许生命对于福贵来说,就是活下去。但对于我们,我的理解是活着要健康,也要知足!

读余华《活着》有感3

  看完这本书我很感动,最主要的原因不是余华写作手法文艺高超,而是全本描述的事真实感很强,形象,生动,富有乡土气氛。别认为我对这本书评价过高,因为事实确实如此,《活着》这本书感动了无数的人······

  刚开始认识余华是读他的《许三观卖桖记》,那本书让我受益良多,让我对余华这个人产生了极大的好奇和好感,这次看了《活着》我脑海里只想到改变、真实和感动。

  真的再说不出什么了。

  福贵是《活着》里的主人公,与他相关的还有妻子家珍、女儿凤霞、儿子有庆、女婿二喜、二喜的儿子苦根等等,这些挚亲的人都死在了福贵前面,他用自己的手一个个送葬了他们,中国过去几十年的一切灾难都降临在他的头上,死神的呼唤不止一次找上他。一次又一次的`死亡,仿佛一张白纸慢慢变黑,世界越来越冷、阴沉,一切的不幸好像有了眼睛一般盯上了福贵······但神奇的是,他仍然活着。后来他买了一头老牛,给他取名为福贵······

  故事讲完了,闭上书的那一刻我好像是从另一个世界中走了出来,在看《活着》的时候我仿佛身置其中,在福贵的身边看着一切所发生的事,天空忽明忽阴,我感受着人性的真、善、美,福贵对生的执着和人间的悲哀和幸福。

  愿天下和乐。

  愿人间真、善、美。

读余华《活着》有感4

  易中天先生在《文化与人》中曾说:"我们总是习惯于把王朝的兴衰、事业的成败、历史的更替和事情的对错都归结为个人的原因,归结为某个领袖人物或主导人物个人品质的优劣好坏。与此同时,历史人物也都按照一种简单的善恶二元论,而无一例外的脸谱化了,中国历史则变成了一个大戏台。"于是在这种英雄史观的诱导下,人们往往会选择性地忽视那些真正用汗水、血泪和泥土为我们构筑历史的人们。

  福贵就是其中之一。他的生活与我们相隔了半个多世纪,却在平凡和琐碎间闪烁倒映出我们的影子。就像作者余华所说:”人的体验和欲望还有想象和理解,会取消所有不同的界限,让一个人在他人的经历里感受到自己的命运。”这不仅是文学的神奇,更是活着的魅力。正是在这种神奇的洗礼下,我面对着脚上沾满了泥土、名叫福贵的这位老人,胸腔里涌动起心虚和感激两种情绪。

  在这个充斥着社交媒体的聒噪时代,人们总是在不经意间见证一个人的一生,太多的生老病死,浇灌出一颗颗不屑生命的心灵;太多的苦难或辉煌,湮没了对生活的敬畏。人人如同不识愁滋味的少年,一则故事,只言片语,便像登上了一座高楼,妄自尊大地指点起来。幸福,艰苦,平凡,伟大……这些简单的词语真的能够狂妄的被用来概括一个人的一生吗?当然不能!我们不曾经历他人的磨难,不曾感受他人的.痛苦,我们只是在他人的忏悔中领悟,在他人的救赎中信服,却不能任意评定他人的幸福。

  任何人都没有资格随意界定一个人的一生。就像是一棵在风雨洗礼中成长的参天大树,他在成长中经历的风霜雨雪和烈日艳阳,他在躯体上勾勒出的的一圈又一圈的年轮,他撑起的一片天空,还有他脚下生生不息的泥土,任何一颗微粒或尘埃,都有着他们自己的厚重的生活。

  《活着》中的主人公福贵见证了他父亲、母亲、妻子、儿子、女儿、外孙的死亡,他或许是不幸的。但就如作者所说,福贵是在主观的生活而不是旁人眼中的幸存。作者同时也用贺拉斯的话提醒我们:"人的幸福要等到最后,在他生前和葬礼前,无人有权说他幸福。”

  福贵生活在历史中,他被历史的大潮一次次无情的撞击,被动地向前走。他不曾引领历史,他不是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英雄。但他在平凡中坚强地活着,如同那个时代千千万万的农民百姓,为了活着而生活,他和命运“活着时一起走在尘土飞扬的道路上,死去时又一起化作雨水和泥土”。他就这样无声的、尽情地讲述着他的故事,让人透过他的话语,回到那个年代,感动于无数个生命在泥土中、农田里、山坡旁顽强到令人敬畏的活着。

  到这时我才明白我的心虚和感激从何而来,在这个春雨淅淅沥沥的午后,这位名叫福贵的老人,仿佛正站在我的面前,脚上沾满了象征生命的泥土。他和他沙哑的歌声渐渐远去,我看着他摇晃的背影,鼻子一酸,有点感动。

  感动于这位名叫福贵的老人,更感动于自己的活着。

读余华《活着》有感5

  汽车蜗牛般在陡峭的盘山公路上爬行,迎面而来的是石壁,石壁林立。倏然,峭壁的石缝间伸出一簇瘦瘦长长叶片的茅草,那边石缝间探出一朵小小黄黄的山花,更高处一棵老松从山崖间腾空出世,苍翠如伞的树盖悬挂在云雾缭绕的悬崖,悬崖石缝间鹰爪般的'树根,不屈不挠地深扎在一个个石缝里,支撑起那永不凋落的松针。

  我的心灵为之颤动——峭壁上石缝间竟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

  读余华《活着》有同感。作者以一种娓娓而谈的语言,似清清流水的小溪,缓缓地流进我的心田。人为什么活着?人怎样活着?只为活着而活着?活着是如此的艰难,活着是如此的沉重。活着就是要与恶劣的环境,人生之险恶搏斗着、对抗着、挣扎着,争取好好的活着。

  活着,就要战胜自我,征服死亡。在逆境中,以死来逃避现实的人是一时的勇士,死需要勇气,生更需要坚强;在逆境中,能忍辱负重,顽强地活着的人,方显英雄本色。

  徐福贵年轻时依赖父母,游手好闲,梦想靠来发家致富,结果是倾家荡产,一贫如洗。面对人生大起大落的逆境,徐福贵没有死,象石缝间的一棵野草活了下来。命运作弄他,厄运接二连三地打击他,先是丧父,接着丧母、丧子、丧女、丧妻,最后丧孙,老来形影相吊,与老牛相依为命,他把自己对亲人的思念,都寄语给了老牛:“今天有庆、二喜耕了一亩,家珍、凤霞耕了也有七、八分田,苦根还小都耕了半亩,……”看似平常语,满纸辛酸泪。

  人生的逆境,犹如生长在峭壁上,石缝间的生命,根扎入贫瘠,枝长对抗风雪。

读余华《活着》有感6

  再次翻开余华的《活着》,一种莫名的感动再次涌上心头。余华写得很平静,没有刻意渲染,我看得也很平静,面对富贵的一生经历,心中并没有波涛翻滚,这是那个社会中再平常不过的生命。

  活着,在语言里充满了力量,他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现实生活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在阅读这部小说的过程中,我几度落泪,并不是因为作者的写作手法有多么煽情,事实上,这部小说从头到尾都一直用一种平实得近乎冷漠的笔调进行冷静的叙述。然而正是这种朴实、平淡的语言,却能带给人们一种极大地感染力和震撼性。给我印象最深的一段话是家珍病重,自知时日无多时对富贵说的话:“我不想死,我想能天天都看见你们”。不想死,不是为了荣华富贵,也不是为了功名利禄,只是不想离开自己的亲人,只是怕死后再也见不到他们。这朴实的话语所表达的,不正是最真实的最感人的情感吗?

  这部小说的确让我感到沉重,我觉得《活着》是一部超越个体情感而站在人类关怀的高度进行的创作。人的一生都不会风平浪静,会经历无数坎坷风雨,但人就是要默默得为了活着而忍受。这个看似荒唐的理由却充满了对生命价值的肯定,任何理由都不是人放弃生命的理由,这个简单却又充满哲学的道理被余华用小说的形式进行了诠释。“老人和牛渐渐远去,我听到老人粗哑的令人感动的嗓音在远处传来,他的歌声在空旷的傍晚像风一样飘扬,老人唱道:少年去游荡,中年去掘藏,老年做和尚。”书的`最后似乎没有忘记又留下讲述者自己在慢慢降临下来的夜幕中说的一句令人回味的话,“我知道黄昏正在转瞬即逝,黑夜从天而降了。我看到广阔的土地袒露着结实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就像女人召唤着她们的儿女,土地召唤着黑夜来临”生活就是人生的田地,每一个被播种的苦难都会成长为一个希望。他们就是我们自己的驭手,不管身上承受着什么不管脖子上套着什么,不管肩上负载着什么。

  在艰难中活着,在活着中享受艰难!

  活着,就要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千万别为自己找什么借口,因为“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读余华《活着》有感】相关文章:

读余华《活着》有感10-28

读余华活着有感10-07

余华《活着》心得体会07-08

活着余华的读书心得03-31

余华活着读书心得12-19

余华《活着》读书心得03-10

【精品】读余华《活着》有感10篇10-28

余华《活着》读后感02-13

余华《活着》读后感10-07

余华的《活着》读后感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