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群读史记》读后感

时间:2024-10-10 17:39:55 读后感 投诉 投稿

《王立群读史记》读后感(通用6篇)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王立群读史记》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王立群读史记》读后感(通用6篇)

  《王立群读史记》读后感 1

  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播出了王立群教授的《王立群读史记》。看了第一讲后,就深深地被王立群教授诙谐幽默的语言、博大精深的知识、深入浅出的演绎吸引住了,为附庸风雅,我匆匆地买来了一套精装版《史记》。

  《史记》是我国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位列“二十五史”之首,全书分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共130篇,五十二万余字,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到汉武帝太初四年(前101年)约3000年间的历史,它的叙事简明生动,非常得吸引人。 我敬佩司马迁能把《史记》写得那么深动,敬佩《史记》当中的每一个英雄人物,敬佩中国拥有那么丰厚悠久的历史。直到今天,我虽然因各种原因还没有把《史记》读完,但收获还是不小的。

  《史记》是历史的“实录”,具有非常高的'文学价值。它的文学价值表现在运用真实的历史材料并且成功地塑造出众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在人物塑造上,司马迁真正做到了将历史、人物和主题统一起来,这样既写活了历史,人物也栩栩如生,看完了每一篇故事,好像每个人物就出现在我们的眼前。他还非常善于通过人物的言行举止来完成对人物性格的刻画。 在《史记》这本书中,让我印象最深的历史故事是:《五张羊皮的故事》。这则故事主要讲了:春秋战国时候,爱惜人才的秦穆公为了赎回具有聪明才干的百里奚,用五张羊皮去跟楚人交换他,最后,秦穆公赎回了自己最喜欢的大臣百里奚。读了这个故事后,我懂得了一个道理:凡事都要换一个角度去思考,就像文中的秦穆公一样,他如果用重金去赎回百里奚的话,楚人觉得秦穆公很看重他,一定不会轻易交换。但是如果用五张羊皮去交换的话,楚人必定会很轻视百里奚而同意交换。聪明的秦穆公就换了一个角度去思考问题,最终如愿以偿。我觉得我们应该向秦穆公学习,为达目的而采取迂回的策略。

  总而言之,在《史记》这本书中,我了解到了中国伟大的五千年的历史,同时,我还懂得了不少的知识,收获了不少。我认为,《史记》这本书真是值得一看。

  《王立群读史记》读后感 2

  《王立群读史记》开播了。作为一个历史爱好者,位于二十四史之首的《史记》我是必看的,我当然要看看“解读史记”的节目喽!

  这中间最令我有感触的是司马迁的生世。

  司马迁出生于一个史官家庭,他在父亲死后接替了父亲的官位,成了汉武帝身旁的一个起居注官。

  一次,汉武帝派了李夫人(他最宠爱的嫔妃)的弟弟李广利和名将李陵去攻打匈奴,好让李陵护卫,李广利得胜封侯。可李广利投降了匈奴,道出了李陵只有五千步兵的弱点,李陵战败被俘。

  汉武帝很生气,大家都说要严惩李陵,惟独司马迁一言不发,汉武帝问他是什么态度,他认为李陵是诈降。汉武帝听了很生气,将他打入死牢,罪名为“诬上”(欺骗皇上)。当时,“诬上”有三种惩罚方式: 1 、死罪, 2 、罚钱 50 万, 3 、接受宫刑。接受宫刑是莫大的耻辱,很多人宁肯死也不愿这样活着,可司马迁已开始写《史记》,为了写完《史记》,他开始了忍辱负重的生活。

  是什么造就了司马迁呢?是,是人生中的磨难,多一些磨难就多一些阅历,了解更多的人情世故。

  正因为遭受如此磨难,司马迁对死亡看得淡,他有是这样说的:“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

  正因为受到如此耻辱后,他才对历史的人物()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他在《萧相国世家》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刘邦诛灭韩信后,封萧何五千户,萧何很高兴,大宴宾客,他手下有一个叫召平的人,劝他:“你还是把家财都送给皇上吧!因为皇上是猜疑心很重,他会怕您谋反的,这样他就不会猜忌您了。”萧何忍痛捐出了财产。司马迁用五个字来形容“高祖乃大喜”。如果他不惹怒皇帝,不受到劫难,是很难用五个字这么准确地揣摩帝王心思的.。果然,萧何没受到打击,其余功臣如彭越、韩信等不是被杀,就是被贬。

  有挫折,才有更好的抗压能力。现在有大学生因为同学之间闹矛盾,工作太累而自杀,这都因为没有经过磨练,这些温室中的花朵从未经过困难,在家里享受众星捧月的待遇,自然会受不了困难。

  “有挫折才有”这就是我对挫折的理解。

  《王立群读史记》读后感 3

  今天开始休假,在开车回老家的路上听《王立群读史记》,其中我觉得很值得思考和学习的观点有:

  栗姬无疑曾经是个好运的女人,年轻貌美的时候就交给汉景帝,深得宠爱,又在薄皇后无子无宠的情况下,生下的黄长子被立为太子。看起来她的地位是无可动摇的,她的心里也一定是这样想的,再加上她单纯,幼稚,没有什么心机和政治头脑,于是为了吃醋而对常给老公进献美女的长公主冷漠,为了吃醋在皇帝病重托付的时候出言不逊。

  运气好的人最容易犯的错就是,以为自己会一直幸运,因为自己的幸运不会被别人抢走。而运气不好的人往往从更卑微的处境起步,但是更懂得筹划与经营;运气不好的人也更懂得舍弃可以不计较的,专注努力抓住最关键的。王娡就是很会经营,她是在生下一个孩子之后离婚改嫁,嫁给了汉景帝,生活的阅历一定已经给了她超过栗姬的成熟和智慧,有着一种与单薄的年轻貌美不同的成熟魅力。王美人的孩子是汉景帝的第10个儿子,但是她步步为营最后让自己的儿子成了太子,并且汉景帝晚年能够为了让她的儿子做一个平安太子而花费那么多心思。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帮助儿子PK赢比他年长的9个皇子,又要防止新得到皇帝宠爱的美女和皇子不会取代他们母子。

  能笑到最后的人也必须是个不与命运里改变不了的部分做无谓斗争,懂得抓住重点去改变你自己能够改变的方面的人。栗姬纠结得是和皇上之间的所谓专一的,山盟海誓,海枯石烂的爱情,她用无用的怨恨去与改变不了的命运做无畏的斗争,怨恨咒骂汉景帝,长公主,汉景帝宠爱的其他美人,汉景帝的儿子们。与栗姬犯了同样错误的就是同样结局悲惨的汉武帝的皇后陈阿娇。而 王娡是更看得清自己的处境,她不纠结于争风吃醋,步步为营地争取能够支持自己的人,把处境向有利于自己的方向转变。薄太后和吕太后都曾经面对被丈夫冷落的艰难处境,但是她们都懂得适时忍耐,适当谋划自己的人生。

  蒙曼对武则天的一句评价就是,“一般人是有好机会也不一定能抓得住;能人是有机会就能抓得住;而强人是没有机会也要创造机会的人”。无声胜有声,无招胜有招— 汉文帝和汉景帝

  他要面对的是后宫里机关算尽的.几代人,包括窦太后,他的姐姐长公主,他宠爱的美人们,他的儿子们;还有前朝有着各自价值观和打算的大臣们。 他默默地看着后宫,朝臣等一切的明争暗斗,默默地按照自己的打算随机应变地利用可以利用的资源,所有的这些人都成为他手里这盘大棋局的棋子,可见他是个 深谙权术的人 。

  不是每件事你都要各自折腾,四处亲历亲为的,你要学会用脑子,合理规划和利用资源。 懂得如何经营,比使蛮力要重要的多。不是你越辛苦,做的越多,就能得到的越多,离你的目标就越近。选择,方向,或者叫策略比你的努力要重要的多。

  《王立群读史记》读后感 4

  看完了王立群先生的新作《王立群读史记》,心中有一种感动,仿若穿越时空的界限,将项羽的影子投射在了我的心中,依稀看见那个时代的残血夕阳…… 项羽有太多的遗憾,或者说本该成为英雄的人却无法成为真正的英雄。但是他身上具有的素质断定了项羽这一生成就不了统一中国的帝业,辛苦打下的天下只能拱手让给刘邦。姑且不论项羽霸业未成的真正原因是什么,但是读完此书后,觉得项羽乃至楚汉争霸对现代企业管理有如下启示:

  1、单打独斗永远团队作战:“一个好汉三个帮”这句古语在项羽和刘邦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前者是失败的淋漓尽致,后者是成功的淋漓尽致。君不见,刘邦身边人才济济,文有张良、陈平、萧何等,武有韩信、樊哙、彭越等,也正是这些文臣武将充分弥补了刘邦个人能力的不足,形成了很好的互补型团队,最终成就了帝业。而反观项羽,绝对是当时的单打冠军,名副其实的霸王,但身边真正派得上用场的得力助手又有几人。我们能记住的好像只有“亚父”范增和“堂叔”项伯,前者说实话也不是什么高水平的谋士,后者更是“吃里扒外”,不下三次救助了深陷危机的“亲家”刘邦。

  2、最高领导人永远应当戒骄戒躁:项羽是霸业的创造者,同样也是霸业的摧毁者。由于自身能力超强,所以在项羽的眼中和心中几乎看不见能人,几乎看不到别人的长处。项羽的“不容逆耳”、“刚愎自用”、“心胸狭隘”、“所封不当”早就妇孺皆知。这里只想特别指出他性格上的一个致命弱点:易发怒。纵观《史记》,有关项羽的记载用得最多的两个词就是“怒”和“大怒”。整个《项羽本纪》记载了项羽一生中只有一次笑,那就是乌江自刎前的仰天大笑。实际上,项羽身上的弱点同样在很多企业的创业者和最高管理者身上或多或少都有所体现。无论如何,即使昨日如何伟大,如何成功,都应当戒骄戒躁,永远不要成为企业继续创造辉煌的绊脚石。

  3、战略永远>战术:对照项羽和刘邦,项羽是一个缺乏战略大局观的'人,而刘邦在张良等人的辅助下则步步为营,很好地实现了起初的战略布局。荥阳会战就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在这场耗时28个月的楚汉争霸中最长的一场战役中,项羽的疲于奔命就是“只重战术、没有战略”和“注重一城一池,没有大局观念”的鲜明体现,虽然荥阳大战从表面上看是以项羽的胜利而告终,但是真正的胜利者却是刘邦,除了双方“中分鸿沟、楚河汉界”,韩信还控制了整个黄河以北的广大区域,形成从北面、东面包围项羽的态势,为最终的十面埋伏奠定了强有力的基石。

  4、虚心学习竞争对手的优点:论个人天赋,项羽应当强于刘邦。但为什么二流的刘邦最终战胜了一流的项羽,关键因素之一就是刘邦的“三善”:善听、善用、善赏罚。翻译成现代汉语,刘邦是一个从谏如流、善于倾听;能将合适的人放在合适岗位;奖赏分明的优秀领导人。而反观项羽,这三个要素没有一项能得“及格分”。因此,最终的胜负可想而知了。这点同样适用于现代企业和企业家,重视竞争者研究,无论是系统的“对标”、“竞争者分析”还是“竞争者情报收集”永远都应当是企业的一项重要工作。因为,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王立群读史记》读后感 5

  读完《王立群读史记》,仿佛经历了一场波澜壮阔的历史之旅。在王立群教授的精彩解读下,那些尘封在古老史册中的人物和故事,如璀璨星辰般重新在我们眼前闪耀。

  《史记》作为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以其宏大的历史叙事和深刻的人物刻画,被誉为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而王立群教授凭借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独特的讲解方式,让这部经典著作更加通俗易懂,也让我们对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书中一个个历史人物形象鲜明,呼之欲出。项羽的勇猛与刚愎自用,刘邦的睿智与用人之道,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会看到项羽在巨鹿之战中破釜沉舟的果敢,也会看到他在垓下之围时的悲壮;你会看到刘邦从一个小小的亭长逐步崛起,最终成就帝业的传奇历程。这些人物的命运起伏,不仅是个人的选择,更是时代的缩影。

  王立群教授在解读历史人物时,不仅仅局限于他们的功绩和成就,更注重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他让我们看到了历史人物的复杂性和多面性,他们不是单一的英雄或反派,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感有弱点的人。例如,秦始皇嬴政,他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展现出了非凡的政治才能和雄才大略。但同时,他也有着残暴多疑的一面,焚书坑儒等行为给中国文化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除了人物刻画,书中对历史事件的分析也十分精彩。从诸侯纷争到秦的统一,从楚汉相争到汉朝的建立,每一个历史事件都被深入剖析,让我们了解到其背后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这些分析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也为我们提供了思考现实问题的借鉴。

  读完《王立群读史记》,你会深刻地感受到历史的魅力和价值。历史是一面镜子,它可以让我们看到过去的兴衰荣辱,也可以让我们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通过了解历史,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认识世界,也可以更加珍惜现在的和平与繁荣。

  总之,《王立群读史记》是一本值得一读再读的好书。它让我们在轻松愉悦的阅读中,领略到了历史的博大精深,也让我们对人生有了更多的思考和感悟。

  《王立群读史记》读后感 6

  王立群,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古典文献学博士生导师,“中国《史记》研究会”顾问,“中国《文选》学会”副会长。这本书是根据王立群在“百家论坛”讲述《项羽》时的文案整理而成的。作者说项羽失败的故事不是九集电视讲座所能讲清楚的,因此,又把自己多年对项羽失败的思考作为《附录》收在这本书的后面,便于读者深入了解历史真相。

  一、演绎故事,评说史实

  本书用故事演义的形式,分九个部分讲述了项羽的一生。在叙述方式上,作者恰当地把《史记·项羽本纪》中的历史记载插入其中;并对一些文言词语作了解释;同时对故事发展过程中的关键事件用黑体字做出提示或评价,从而为读者阅读本书,甚至进一步阅读《史记?项羽本纪》提供了方便。

  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作者解释和评价文言古籍的方法和故事演义衔接的很自然,整篇文字阅读起来流畅无碍,丝毫不因文白夹杂,字体不一使读者产生厌烦。由此可见作者文学教授的文字功力,像这样的著作,深入不易,浅出也难,作者却使二者得到相得益彰的协调。一方面把历史真相用故事演义方式讲述给大家;另一方面又为人们的深入阅读提供了方法。

  二、综合分析,臧否人物

  本书的主人公项羽是一位理想性的历史英雄;也是唯一的一位因事业失败,身首异处后,倍受后人称赞的历史英雄;更是的一位红颜知己为其献身的历史英雄。在这位历史英雄无奈离世后,一代奇才司马迁为之树立本纪,更有无数的文人骚客为之挥洒笔墨。令人惊奇的是,在这样一个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文化氛围中,战胜他的人——刘邦、韩信、张良等人在人格方面说却没有他有英雄的光彩。对这样一位的历史人物,要做出公允的评价是有难度的。本书的作者却在演义故事的过程中,结合历史事件的发展,从政治表现、人物性格、军事策略上对项羽做了分析后评价道:“项羽是人臣之才,却错居人主之位。是可用之才,而不是用人之人。”这是他的悲剧,也是历史的悲剧。

  三、深入阅读,走近历史

  项羽失败的主要责任是自己,作为项羽团队中的其他人是否应该承担责任呢?在本书的《附录一谁还该为项羽的败亡负责》中,作者分析了作为项羽谋士的范增;作为项羽集团重要将领的'龙且;作为项羽骨鲠之臣的周殷等人在关键时刻没有尽到个人应负的责任,致使项羽的事业处于被动。特别是周殷在垓下之战的紧要关头,举兵投降刘邦,使项羽的陷入重围之中,以致兵败丧身。同时作者也指出了,作为刘邦阵营中的韩信的态度,也是项羽败亡的一个主要原因。为了更进一步了解历史真相,在本书的《附录二影响项羽败亡的因素还有那些》中,作者指出,历史上的偶然性事件对历史发展的影响;也提出了政治幼稚、军事被动使项羽失败的主要原因。在本书的《附录三咏项羽》中,作者指出项羽作为一个不朽的艺术典型,在传统诗歌、绘画、戏剧、散文等领域中,这位失败的英雄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这是一段激荡人心的历史,这是一个令人回味的时代,这是一个受人尊敬的英雄。作者成功的把枯燥地历史演绎成通俗易懂得故事,使人们了解这段历史,认识了项羽这位历史英雄;并且从文化角度阐述了项羽留下的历史影响。为人们继承和发展这笔珍贵的文化遗产提供了借鉴。

【《王立群读史记》读后感】相关文章:

王立群读史记读后感10-19

读史记有感09-17

读《史记》有感04-28

读《史记》有感06-09

少年读史记读后感06-10

《少年读史记》读后感11-22

《史记》读后感02-22

(优秀)读《史记》有感11-18

《史记》读后感03-07

史记读后感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