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百年孤独读后感(通用5篇)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名著百年孤独读后感(通用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名著百年孤独读后感1
百年孤独,一个很孤独的名字。
全书讲的是何塞·阿卡迪奥·布恩迪亚家族生长在拉丁美洲的一部兴衰史。与书名相合,从十九世纪中期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拉美是孤独的。在这片印第安人世代繁衍生息的纯洁土地上,却被殖民热潮带来的欧洲人复制“成功”的经历,被硬生生地拖入了永不前进、徘徊停滞的怪圈。
而这就一如马孔多小镇的故事。
从何塞·布恩迪亚夫妇因为斗鸡的出走开始,马孔多小镇的上升期开始了。吉普赛人在这段时间频频来访,为马孔多带来了知识和宗教。何塞和奥雷里亚诺在接触新鲜的金属冶炼、天文观测知识时,都把这些铭刻进了一生的岁月里。在上校最后的日子里,不断溶化又熔铸的小金鱼成了他唯一的依靠。一切都显得如此美妙,像是蛋糕上的樱桃。对更多知识的渴望促使何塞向外面的世界投入更多的幻想,“世界上正在发生不可思议的'事情,咱们旁边,就在河流对岸,已有许多各式各样神奇的机器,可咱们仍在这儿像蠢驴一样过日子。”就在他开辟大路的路程上,家人都认为他疯了,把他吊在大树上。而那吉普赛先知留下的羊皮卷则隐隐提示着未来将要发生的事。
当马孔多小镇上的人们逐渐增多,房屋逐渐高筑,长子阿尔卡蒂奥从海上归来时,吉普赛人因为超过人类知识的极限而被上帝抹去,不再造访。马孔多进入了下降期。这时开始,由于原来维系家族和睦理解的祖母乌尔苏拉的神志不清,家族陷入了一片混乱。丽贝卡的搬出、奥雷里亚诺第二的放荡与夫妻不睦、欧洲人以香蕉园为借口的全面入侵、上校的参战及十七个被杀绝的儿子……马孔多和布恩迪亚家族全然没有之前的进取之意,变得孤独、自闭。家族里的每一个人,都显得痛苦而沉郁、不善表达。他们并不是恶劣,而是丧失了心。那截暴风洪水时灾难性的列车后,四年十一月零二天的大雨,还有马尔克斯上校一句孤独沧桑的话语——奥雷里亚诺,马孔多在下雨。
自这四年开始,一切都乱了。直到长着猪尾巴的第七代被蚂蚁吞噬,布恩迪亚家族才衰败地终结。“马孔多这个蜃景似的城镇,将被飓风从地面上一扫而光,将从人们的记忆中彻底抹掉,羊皮纸手稿所记载的一切将永远不会重现,遭受百年孤独的家族,往定不会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现了。”
最引人深思的,显然是洗尽万遍都不肯消褪的孤独。
对于这样的孤独,我曾经有一种出于个人的理解。何塞是家族的第一代,他的出走创造了马孔多。而他却有不可抑制的封闭与自大。上校和阿尔卡蒂奥第二同样是这样的人。乌尔苏拉是典型的保守主义者,对变化不顾时好时坏,不是一概消灭就是迫于形势被动接受。别的人的内心深处总藏着莫大的恐惧,恐惧去与他人相爱。缘何孤独?我想是缺乏爱与被爱的力量。
然而对人物再次观察,两个蕾梅黛丝总是给予我震撼。第一个梅梅(上校妻子)并不缺乏这力量,相反,上帝赐予了她过分多的爱。而她却芳年早逝。第二个梅梅(美人儿蕾梅黛丝)根本不了解什么是爱人,在白衣包裹中羽化成仙了。她们与这笼罩在所有人心上的孤独毫无瓜葛,却都离去的如此早。从某种意义上,这两个人注定不属于这家族。
在经过对作者的演讲、拉美历史的了解之后,我产生了第二种理解。作者说:“拉丁美洲既不渴望,也没有任何理由去做一个随波逐流的小卒。”拉丁美洲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饱受折磨。书中的描写是真实的,五次战争和十七次军事政变是确实存在的。作者写此书的目的是鼓励拉美人民转变自己保守、封闭、盲目的思维方式,告别“孤独”,学会爱,团结起来。他渴望一个乌托邦,“一个崭新的无边界的乌托邦将会诞生。在那里,没有人可以决定别人怎么去死;爱情将成为现实,幸福将成为可能”。
但这鼓励不单单指向拉美人民,我们都应该拥有克服孤独、争取爱、给予爱的勇气。
上校在战役结束的疲惫中叹:“我们打了这么多年仗,一切只不过是为了别把我们的房子涂成蓝色。”而我们工作学习的目的,也是为了留住彼时没有孤独、只有满满的爱的心。
名著百年孤独读后感2
孤独的力量是可怕的。书中描写的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都在孤独中死去,他们的经历大致是相同的,在马孔多这一片土地上,没有进步,没有创新,每天重复上演同样的剧情,生活在那里的居民注定是不快乐的。政客们的虚伪,统治者们的残忍,民众的盲从和愚昧,拉丁美洲的历史是不断重复着的怪圈,不是前进,而是徘徊。荷塞·阿卡迪奥·布恩迪亚与妻子乌苏拉以非凡的.胆识和开放的精神,开创了马孔多的繁荣。因为马孔多隐没在宽广的沼泽地中,与世隔绝。他决心要开辟一条道路,把马孔多与外界的伟大发明连接起来,他曾向妻子抱怨说道:“世界上正在发生不可思议的事情,咱们旁边,就在河对岸,已有许多各式各样神奇的机器,可咱们仍在这儿像蠢驴一样地过日子。”可惜的是,他却被家人绑在一颗大树上,几十年后才在那棵树上死去。荷塞死去了,连同马孔多的文明。之后的几代人,也重复上演着同样的悲剧,导致马孔多狭隘、落后、保守直至没落,到最后整个马孔多就被一阵来历不明的风刮走了,从地球上消失了。
读这本书的时候心情是压抑的,因为整本书几乎没有向上的积极气息,有的只是孤独和颓废。才发现自己是这么地害怕孤独,讨厌孤独。我们每天都生活再一个日新月异的世界里,科技发达,文明进步,我们马不停蹄地向前奔跑。于是我们开始反思,是不是节奏太快了?是不是步伐太仓促了?是不是该停下来,寻觅一份安静,让心灵歇歇脚?可是只有停下来才会发现,原来我们不停地往前赶才是我们想要的,我们只有不停地创新,不断地进步,我们才会快乐。
名著百年孤独读后感3
花了几个月时间,终于又一次读完了这部鸿篇巨著——《百年孤独》。
查了下,我在XX文库上传的中文西班牙语版doc中的中文版是老翻译家高长荣的作品,他的文笔很流畅,确实相当水平。有时候读到了他翻译的一些句子,不由地佩服之极。当然不知道是打字输进题目孤独还是他的版本题目孤独,有不少删节,有些是被*的,也有些地方有个人以为孤独的一些明显的错误,我不自量力地都更正了,现在想想汗颜之至。
曾记得我第一次读《百年孤独》的中文版是高中的时候,那时候语文课外读本有黄锦炎的译本第一章。刚刚读到,感觉那是个很怪的文体,故事情节离奇,人物杂七杂八,有点吓人的感觉。当然对德雷克等人在加勒比的历史有点了解,对拉美的地理历史也略知一二,所以,粗略的读完了,并未有什么想法,反而阔别孤独了它。
大学和工作期间,各读了一遍中文的,读到后来,布恩蒂亚家族不断重复的名字让人相当头痛,故事又一次熟悉了。现在又读了一遍西班牙语,又读了一遍中文。年纪也大了点,想法就产生了不少。
其一,孤独感;总是感觉,出了校门,孤独感日益增强,不仅仅是由于孤独身边少了这么多熟悉的同学,换成了有直接利益冲突的同事,上级,下级,客户。还要面临社会的竞争,现实的刷选,*的骚扰,父母的代沟。交心的朋友和真心的爱人又是那么难以寻觅到,有时候又不珍惜这些缘分,总之,孤独感在增长是种自然成熟但又未成熟的标记,也是最有生命力,动力,最有想法时候的标记。孤独不代表孤独,不代表否定,而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凡是都要相对而论。当你彻底孤独了,那就离毁灭不远了;假如没有一点孤独,那么离死亡也就近了;布恩蒂亚家族的历史何止一百年,而是一个缩影,一个人孤独的缩影,一个民族的缩影,一段历史的缩影。小时候总是不会孤独,但是渴看孤独,真正把你放到一个透明的世界里,没有了那种感觉,人也是活不了的(比如,现在的隐私泄露到了一定的阶段);到了老时,身边没有一个人,孤独的死往才是最大的悲哀。《百年孤独》就是让你在里面感受了人的这一个萌发孤独毁灭的`过程。个人以为孤独好的文章就能让读者发现自己,融进文中,然后久久回味着,这也许就是名著成名的一个很关键的因素。
第二,情;读外文小说,真能感觉到了中西文化的差异。人与人交流总离不开一个字--情;褒义的情主要有三种,亲情,友情和爱情,反过却有两种:陌生人,敌人。可能新时期的我们,民族遗传的留少了点,外国文化的吸取多了点,但是还是能找到些共同的影子和差异的小点。《百年孤独孤独幽客》里讲了是一家人,开始肯定是亲情,读者在家中的角色可能不一样。个人的角色是孩子,所以把乌苏娜与自己的母亲和奶奶相比较了,把阿卡迪奥和布恩蒂亚等后代当成了自己,能清楚孤独地找到那些熟悉的背影;有时候发现了还能感动一把,父母亲情的气力是无私的,高尚的,伟大的;祖辈的气力则是厚实的,热和的,值得回味。平辈之间则和平时差孤独,不能过了那个利益线。对于陌生人和敌人,中外差孤独。可能我已经体会不到差异了,所以差异不写了,只能意会吧。
任何情可以看做友情,只有理解了才能成为朋友,而理解的双方可以是任何人。有时候老师和学生相互理解,欣赏,就超越了师生关系,爱人之间,假如从交心的朋友开始,稳定性肯定很高;父母与孩子之间,长辈与晚辈之间,假如成了朋友,那么代沟肯定很小。小说中或多或少都提及了这个话题,最明显的例子是:小奥雷连诺与他的大姥爷阿卡迪奥成了莫逆之交,其他具体例子我就不举了。人物关系复杂化后,开始出现伦理混淆,但是有一点可以确定,那就是情这根线牢牢的系住了每一个人。凡是谋篇布局好的小说,人物再怎么复杂,脉络很清楚孤独,关系也很清楚孤独。
爱情也是百年孤独孤独中的重重之重。一方面,布恩蒂亚同姓结婚是要生猪尾巴的孩子的,一方面,唯逐一个真爱的结晶却真的长了猪尾巴。这就是爱情的奥妙,也是可悲之处。爱是孤独的,百年孤独里的爱最孤独了,人也是孤独的,所以人总是布满孤独着那种欲看。乱轮之爱从开始就在里面植根了。但是看到最多的是当相思,当相思的双方都是异常孤独的人:我爱的人尽不领情或铁石心肠的背面却是爱我的人我一点不喜欢,由于孤独爱不是交易,不是你对他好他就会对你好的一种同等孤独关系。这也是人的一种追求吧,花了一生追得手了,攀上了爱情的高峰,要么走下坡路,要么寻找下一座高峰,留在上面也只能高处不胜冷。可能孤独的极点真是瞬间的,而关系的维持才是最重要的。第二十章就讲述了这个题目孤独,小布恩蒂亚与阿姨阿玛兰塔的挚爱在现实眼前尽管牢不可破,但是也布满孤独着未知因素。就像博学的加泰罗尼亚学者讲的:时间兴头一过,真爱也是浮云。
第三,这个词是敏感词暂时不论,中西有差距,又有相同之处,老外确实想得开,新时代的中国人也慢慢想开了。《百年孤独》里的性,也似走了极端。
第四,历史的重复;百年孤独的马贡多很多人以为孤独是一个地方的缩影,比如拉美的缩影。我个人以为孤独,比缩影更重要的是,这个地方的人在重复着先辈们的事情,是人类社会的缩影。无论是娶妻生子,代代相传,生老病死,人本来就是依靠自己的后代不断延续着整个种族的生存,这个和动物没什么区别,还是追求一种社会的承认,都是在重复着,其他和生活相关的,都是如此,知识的学习获取,孤独的经历,技术的进步,到习惯的养成,思想的成熟,等等,都能在前代找到相似的影子。人就在不断的重复中取得了所谓的进步,也可以说是退步,由于孤独每进一步的代价也是异常昂贵的,反思的人越多,说明里进步在流血,不管是先辈的血还是下一辈人的血。《百年孤独》获得诺贝尔奖就是由于孤独其反思,其总结,其展看。布恩蒂亚家族的后人,名字都差孤独,本身就是种重复,在寻找真爱,寻找答案,寻找那种渴看的生活路上,越走越近,也越走越远,终极孤独被一阵风刮走了。
《百年孤独》中的历史:从印第安人在美洲发展着自己文明,到西班牙人发现美洲,然后开始血腥的殖民统治,200年后,拉美风风火火地搞起了独立,接受了欧洲的思想却产生了具有当地特色的政体,考迪罗(军阀)横行,战争不断,生灵涂炭,拉美沦为了各方势力的斗鸡场,彻底沦为政治的?*铩F湮拿ぢ示痈卟幌拢其人民的善良反而助长了这个风气,其各种制度和法律在不断地重复着悲剧的产生,终极孤独走向一个万劫不复的地方。很多事情都会推倒重来,然后又开始一个新的循环?赡芟乱桓霾级鞯傺羌易逑衷谡在马贡多开始了新的生活,寻找新的出冢然后香蕉公司发展。
最后,只能想到这么多;一直在关注马尔克斯的写作技巧,我并不是想做什么作荚冬但是他的技巧确实有独到之处;他的文笔很细腻,来源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深沉聪明孤独,做了这么多年的记者,见闻广博,加上自己专心孤独体会,写出来的文章确实面面俱到,感人至深。他有一个外婆外公,打小就给他讲述听不完的故事;他父亲和母亲又是情种,所以爱情方面,马尔克斯有异人的天赋;哥伦比亚的民风历史也给了他灵感,加上不断持续的毅然而然地学习,终成一代大家。
名著百年孤独读后感4
读完这本书,我所明白的第一个道理就是:做任何事都不能做一半就妄加猜测与评论。读书亦是如此。在《百年孤独》的后半本中,仿佛隔着纸张都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孤独气息,而这在前半本是没有的。所以,在读完这本书之后,一种更为奇妙的感受在我的脑海中产生了。
在这一本书中,大多数的篇福是在描写布恩迪亚家族的兴衰。从开始时的五世同堂,到最后的一个人被蚂蚁食用殆尽,最终奥雷里亚诺化作一道光,布思迪亚家族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
故事中的第一代主人公做了个梦,梦到马孔多会变成一个玻璃大厦林立的美丽城镇,但镇上却没有布思迪亚家的人。这似乎就预视了布思迪亚家的结局。坦白地讲,就算家族里的最后一个人没有在一阵光中消灭,这个家族也是难以长久的。家族中每一个人物身上都有着大量的致命缺陷,每个人之间似乎都有看不可化解的矛盾。到了家族的第七代。整个家族已然是风中残烛,只剩下了两个家人。而在布思迪亚家人丁最为兴旺的时候,能有十几个人一同聚在屋中吃饭。每个人的死都是他自己造成的,如疯子一般追寻“真理”的第一代何塞死在了大树下。第二代的.两人一个因为暴虐而被枪决,一个在发动战争后走向孤独的死亡。而第三、四五代人们,他们总是做出一些能将自己置之死地的事,导致了家族的最终悲剧。
在这个故事中,吉卜赛人梅尔基亚德斯似乎是作为上帝般存在的,他所写的手稿,精确无误地预言出了整个布恩迪亚家的命运。仔细想来,布恩迪亚家所有的兴衰都与他有所联系,是他向第一代何塞卖去了各种科学炼金设备,引来了无数的商人到达马孔多。但也是他,用自己的灵魂引来了第四、五代何塞的死亡。似乎所有事情都怨他,但又似乎所有事情都不怨他。他的确是一位谜一样的人物。
其实《百年孤独》带给人的直观道理并不多,但却都夸张而引人深思,比如保守派的不守信引发了几十年的战争;想靠幸运换取财富的第五代何塞等,细细地品味完毕,才发现这本书真的是一个宝藏。
这本魔幻现实主义的巨作,请恕我无法将它全盘托出,如果你想真正的了解它,那么就自己阅读和欣赏它吧!
名著百年孤独读后感5
费尔南达死后四个月,儿子何塞·阿尔卡蒂奥才从罗马赶回来,他本以为可以回来继承一大笔遗产,从而彻底摆脱在外面这些年过的穷困潦倒的生活。可是,家的破败打破了他的美梦。他只有在家里得过且过,苟且偷生。几个附近的孩子成了他孤独时可以颐指气使的对象。然后有一天他们意外地发现,已故高祖母乌尔苏拉的床底下的地面闪着金黄。于是撬开地面,发现了三大袋黄金。还没等何塞·阿尔卡蒂奥尽情挥霍,财富就被那几个孩子洗劫一空,何塞·阿尔卡蒂奥也被他们淹死在浴缸里。
阿玛兰妲·乌尔苏拉带着丈夫加斯通回到马孔多。这个日渐萧条败落的家乡却是她在外多年梦魂牵绕的所在。一回到家她就兴致勃勃地着手振兴这个人迹罕至、鬼魂出没的家。可是加斯通却不以为然。他对马孔多没有任何感情。他在等待阿玛兰妲·乌尔苏拉厌倦,那样他就可以带着她离开这里,去往繁华之地。可是阿玛兰妲乌尔苏拉似乎根本没有要走的迹象。最后加斯通只好独自离去。
奥雷里亚诺和阿玛兰妲·乌尔苏拉相爱了。他们爱得如痴如醉,无所顾忌。这个家族只剩下他俩,而他们却浑然不知彼此竟是至亲:一个是外甥,一个是姨妈。在相爱中他们忘却时空,忘却一切。一个新的生命孕育了,这个生命是布恩迪亚家族百年以来唯一爱情的结晶。初生婴儿被发现长着“猪尾巴”,这是高祖母乌尔苏拉最担心的事,因此她在世的时候是坚决反对近亲结婚的,因为家族中曾经诞生过长猪尾巴的人。阿玛兰妲·乌尔苏拉死于产后大出血。悲伤欲绝的奥雷里亚诺四处求助朋友,却发现身边没有一个人可以倾诉。回家后发觉,初生的婴儿被潮水般的蚂蚁吞噬。在那一瞬他想起了梅尔基亚德斯羊皮卷卷首的提要:家族的第一个人被捆在树上,最后一个人正被蚂蚁吃掉。
没等奥雷里亚诺完全破译羊皮卷,马孔多就被飓风所消灭。“经受百年孤独的家族不会有第二次机会在大地上出现。”
看了三遍,总算把全书的脉络梳理得有点清晰了。这本书的'魅力在于作者的超自然手法。一开始,读者就会被书中缤纷多彩的拉丁美洲风情所吸引。吉普赛人的有趣把戏,当地的奇异习俗,布恩迪亚家族祖先迁徙至马孔多经历的磨难,马孔多的兴旺与衰败。书中,死人会现身,人鬼可以对话,失眠症会传染以至于整个村子的人失去记忆,牲畜因为人的发情而多产,雨季可以持续4年多,活人可以生活在阴惨惨的鬼城。这些荒诞不经的故事情节增加了全书的魔魅、奇幻,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会有不知身处何处的错觉。
布恩迪亚家族是孤独的,每个人都与生俱来打上孤独的烙印。这孤独流淌于家族百年的血脉中,而且日益严重,最后让家族归于毁灭。这或许是在揭示一个事实,世界本来就是孤独的。上帝创造了人不是为了使人类聚合——那样人类就太过强大而无法主宰。于是世界有了战争,有了灾难;家庭有了猜忌,有了离间。
如果不是看了三遍,我绝对要把书中那些重复的名字搞混。男人要不叫做阿尔卡蒂奥,要不叫做奥雷里亚诺。其实那些相同的名字一个可能是祖父,另一个可能是孙子。为了看懂,我只得罗列了一个详细的名单,从第一代的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到第六代的奥雷里亚诺。谁和谁,生了谁。发生在第一代周围的事情,又会在最后一代身上重演。兴与衰,成与败,总是在不断地轮回。原来我对拉丁美洲的历史知之甚少,《百年孤独》给我展现了一个浓缩的拉美世界——那是一个孤独的世界。在那片广袤的土地,蕴含着无穷的神秘,创造过辉煌的古代文明,但她的近代史却充满了耻辱与压迫,血腥和悲剧。自十九世纪中期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一个多世纪,那里经历了百年的风云变幻。在加西亚。马尔克斯用梦幻般的语言中,创业的艰难,文明的渗透,民主与共和之争,内战的爆发,垄断资本主义的入侵等足以影响拉美的大事,却浓缩在一个小小的名叫马贡多的乡村中,浓缩在一个叫做布恩迪亚的家族中。作者眼中的拉丁美洲近代历史,是一个不断重复的怪圈,看似前进了,却实际上又回到原点。这大约可以解释书中的那些人那些事总是在不断重复的原因。
这部书的独特之处还在于,无法归纳出一两个主角。自上而下100年,连同那个刚出生的长了猪尾巴的婴儿算进去整整七代人,其中六代人都是作者用心去刻画过的,尽管所占篇幅有多有少。书中的男人,每个人都很奇怪,似乎没有一个正常。不是因疯癫而被绑在树底下,就是成天制作小金鱼,或是痴迷于羊皮卷的破译。至于书中的女人,我比较喜欢的是一头一尾两个女人——乌尔苏拉和阿玛兰妲。乌尔苏拉。她们是真实的,而不是虚伪的。乌尔苏拉不懂羊皮卷,但她却有朴实的真知灼见。她的高寿让她几乎见证了家族的全部兴衰。我也喜欢几个蕾梅黛丝包括祖母蕾梅黛丝、美人儿蕾梅黛丝和梅梅。最不喜欢费尔南达,她做作、虚伪、自私;也不太喜欢老处女阿玛兰妲,她不善良,报复心理太强。丽贝卡这个吃墙壁灰的怪异女子让我一想起就毛骨悚然。桑塔索菲亚是个不幸的女子,生育了布恩迪亚家族的三个后代,一辈子孀居,为着这个家操劳。庇拉尔·特尔内拉和佩特拉·科特斯,这两个女子同样在家族中是没名没分,后者甚至没有留下一男半女,但却活得潇洒滋润得多。庇拉尔·特尔内拉的寿命竟长达150岁以上!
范晔所翻译的这部巨作应该来说可读性很强。文笔极其优美,让我一而再沉浸在故事情节中。其他版本我没看过。不过觉得有一些小小的不足就是有几处把辈份给搞错了。如191页倒数第九行“奥雷里亚诺第二没有放过款待堂兄弟们的机会”,这里应该是“堂叔们”。同样,204页第八行“十七个堂兄弟”也应该是“堂叔”。还有一处,第268页第四行的“伯父”应该是“祖父”。
全篇的读后感罗嗦了那么多,主要是现在有这个激情。如果读了以后再过若干时间,对文字的印象就会淡漠下去,也就没有如此清晰的脉络了。
【名著百年孤独读后感】相关文章:
名著百年孤独读后感08-07
名著《百年孤独》读后感07-28
《百年孤独》经典名著读后感12-13
名著百年孤独读后感范文09-29
名著《百年孤独》读后感(精选18篇)10-19
名著《百年孤独》读后感(通用10篇)10-07
名著《百年孤独》读书心得通用三篇08-05
名著《百年孤独》读书心得范文三篇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