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名著读书心得 推荐度:
- 教育名著读书心得体会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教育名著读书心得15篇【优秀】
我们心里有一些收获后,不如来好好地做个总结,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有利于我们不断提升自我。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能感染读者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教育名著读书心得,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育名著读书心得1
近日读完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心里总涌动着一股暖流。李镇西老师高超的教育智慧、朴素的而执着的教育情怀、高尚的人格魅力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前行的路。
李老师对教育故事的叙述行云流水、自然真切,浓浓的师生情包蕴在字里行间。从饱含深情地文字中,我似乎窥见了李振李老师教育成功的秘密只在一个"爱"字。读这本书,最为打动我的是李老师对学生深深的牵挂及与学生心与心的交融。李老师用真情和学生沟通,一颗真诚的心感染者无数颗幼小的心,向善、向美地成长。高考落榜的宁玮到外地打工,她同李镇西老师的书信让我一次次泪眼模糊,李老师对宁玮的牵挂也牵动了我的.心,我在心底里呼唤"愿好人一生平安".李老师不仅关心呵护自己的学生,对于素不相识的中学生杨守丰、闻晓春等也倾注了浓浓的师爱。读到杨守丰顽强地学习拼搏,但最终被病魔夺走了年轻的生命时,我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情愫泪水潸然而下,我不知道是杨守丰坚强的精神感动了我还是李老师那温婉真情的表述感染了我。读《爱心与教育》心情五味杂陈,有喜、有悲、有笑、有泪。《爱心与教育》全文没有深奥难懂的理论,一则则真实感人的教育案例凝聚着李老师博大的教育情怀和对教育现象细致而深入的思考。合上这本书,诸多的内容和细节都记不清了,但李镇西老师对教育事业的钟情、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爱已深深地植根于我的心中。
开卷有益,读教育著作不仅仅是为了感动,更多的是我们教育行为的改变。读完《爱心与教育》对我最大帮助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学到了一句受益终生的话——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第一次读到这一句话是在李老师转化万同的案例中。那一刻,我惊羡于李老师追求完美的思想境界,"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这不仅是一句承诺,而且是一种甘于付出的奉献、是一种宽广的胸怀。这一句话太精彩了!我决心以此句话为导向,引导我班的孩子慢慢学做一个"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的人。我想,如果一个孩子心中萌生了这样的思想,他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中,都会竭尽全力做有意义的事情,哪怕是一个甜甜的微笑、一句亲切的问候。如果人人都有了这样的意识,在一个班集体里生活学习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啊。
二、李镇西老师教会我包容问题学生,之前,对于问题学生心生厌恶,在情感上很难理解他们。当他们做错了事情,经常采取训斥与批评的方式,很少考虑他们内心的感受。从李老师转化万同的案例中我发现了自己曾经的冷漠,对于犯错误的孩子感情基调是讨厌、是恨,那是极其错误的教育方法,是无效的教育。如果能像李老师一样从根本上去了解问题学生的成因,去倾听问题孩子内心的声音,他们犯错误的几率一定会逐渐减少的。我们当老师的不能只喜欢优秀的学生,那些脾气暴躁、性格掘强、有毛病、有缺点的孩子是最需要老师去关心、去帮助的。
李镇西老师犹如一盏明灯照亮我快乐前行,我向往那盏明灯。
教育名著读书心得2
假日里,每逢和煦的阳光温暖的环绕,和心爱的书儿有个约定,浸透爱的海洋中,感动一缕一缕袭来,似芳香扑鼻、似甘酒纯露。《爱的教育》此书以孩子的口吻,孩子的笔触、孩子的眼光来写孩子的生活和思想。更贴近孩子的内心世界,也更能被孩子们所接受。作者以日记的方式通过一件件平凡、细微的事情,娓娓地记叙各种情感,同为教师,我为之钦佩、为之憧憬的是师生之间浓浓的情愫。童真、善良和那般闪着母性的力量让我为之震撼!
20xx年,新教师开学典礼,我深刻记得教育局领导说过,教师分为教书匠和教育者。第一年的我,不折不扣是一名教书匠,我以教书匠的身份穿行于整个校园之间,拿着比较可观的收入,做着自认为比较艰苦也不讨家长喜欢又十分严峻的活。我每天早晨只是牢记着自己的职责要“礼貌待人”,然后亲切地和每位孩子、家长问好。我只是看管好孩子的安全饮食、安全午睡。陪着孩子们玩,陪着孩子们闹,然后又满怀“这一天,总算是安全的”,这样的念头把孩子交到家长手里。
当我曾经有一段时间里面对班级里面常规差的孩子,我开始恐慌了,一开始大部分的孩子都不曾听我,所以每堂课之前我总是先来一个下马威,警告所有的人:谁要是乱讲话,我就不带他出去玩。谁要是不举手发言,我让他下课继续回答问题。谁要是上课做小动作,我就让他不用吃点心。谁要是欺负小朋友,我就让他类似与这样的警告还有很多很多,但是我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孩子们有的依旧我行我素,下课顶多被我那几个下马威制伏一会儿,可是这样的时间总是短暂的,我不会过于严厉;对于个别的孩子上课的确战战兢兢了,很拘谨,可是很显然由于思绪过于紧绷,思维自然也迟钝了这些麻烦事儿让我很无助,面对刚出社会一切都很忐忑的自己,内心是很迷茫的,没有方向感的。但是前方似乎让我看到了希望,也让我久久感动。面对同事之间亲如家人,一口一个“姐姐”,一个“妹妹”,让我觉得自己和他们的心其实贴得很近。在很多时候,这些姐妹会告诉我怎么去适应这个新环境、如何有效去管理好班级的常规,以及我可以做些什么来弥补自己的不足。这些同事之爱,伴着我开始有了些许思考。第二年的我,有幸参加园领导给予的班主任培训机会,仿佛是工作时一种精神上的洗礼。慢慢地,我不再那么浮躁,慢慢静下心来,经常在晚上又一次的修改自己的文案
—2—工作,在文字、照片间,似乎多了一种力量。我也在回忆一个同为教师朋友的话,“保证自己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光里,让他们是快乐的”。这句话让我沉思,也让我思考到更多,为什么常规差?为什么孩子不听劝?为什么孩子回答不出问题来?为什么孩子喜欢欺负同伴?答案归根究底在于我,我没有给他们带来快乐,我没有站在一个同龄人的眼光去看待他,假如我是一个六岁的孩子,那么我的思维就和那些孩子是一样的,我没有理由挑剔他们调皮、任性、不会讲故事、不会画画、爱打人。因为这时候的我正是他,学会换位思考,当童心触碰童心,孩子就会是孩子,不带束缚,也会成长,更会快乐。
曾经有一次谢昊(一个腿部患有疾病,需要靠穿鞋套支撑才能走路的孩子),问我可不可以像其他孩子那样不穿鞋套时,我的心很痛。面对孩子天真无邪的眼睛和面孔,我不忍心告诉他:“你永远不可能脱掉鞋套走路了”类似于这样的话,我只是安慰他长大了脚就会好了。心疼之于,午睡醒后我偶尔会给他满是被鞋套挤压的.茧子脚按摩一下,等需要小便了我会轻轻抱起他去厕所,总是想尽自己的能力给他更多一点呵护。每一天,我都感动于每个清晨,这个孩子给我的一个大大的拥抱,让我看到一个开朗乐观的他,很感动。
当培训期间面对几天没见的孩子们时,突然间孩子们的一句句“老师,你去哪里了”、“老师。我想你了”;当每天有一群孩子争先恐后,习惯性地想坐在上课离我最近的地方;当每天总有一个孩子习惯性地贴在我怀里说:“老师,我爱你,你辛苦了。”原来爱已在一次又一次的感动中悄悄走来,孩子们爱我,我爱孩子们。
读罢《爱的教育》中零星的几个篇幅,书中的老师,拥有着一个母性光辉的力量,我发现我还做得远远不够,从此一个有关于“绝非教书匠,而做教育者”和“爱的自愿使命”在我心中燃起。
现在的我懂了,老师应当是呵护孩子的母亲,无论犯了多大错误都会原谅孩子的母亲、甘愿为孩子操脆心的母亲!虽然离这样的伟大还很遥远,但是我会以这样的念想时时鞭笞自己!
教育名著读书心得3
《每个孩子都能成功》这是一本西方教育名著,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著名的学习问题专家托马斯·阿姆斯特朗先生,他进行了20xx年深入的调查研究写成的经典教育专著,实际上根本没有天生的所谓学习上不行的孩子。
本书中谈到一个叫比利的孩子,总是喜欢发明令人匪夷所思的玩意儿,例如让水沿着水槽流下,带着乒乓球滚入洞槽,轮番撞击数只铃铛鸣叫,使一头玩具小猪旋转起来,最后进入玩具鳄鱼嘴里。这样,一个鳄鱼似的小切削器便被启动了,你可以在里面削铅笔。他发明的一些其他机械,也是既富创造性又有实用性。然而,比利还是被勒令退学了,他似乎不会按学校的规定的方式办事,他甚至不会计算房间的面积。
还有一个活泼好学的六岁小男孩,当他第一天入校时是多么兴奋。他已经习惯了把时间花在操场上和朋友们踢足球、追逐、藏猫猫,玩得不亦乐乎。对于他来说,入校的.第一天是一个特别有纪念意义的日子,他满怀期待。他希望能够四处探索,了解更多有趣的事物。他期待着在学校里可以随处嬉戏、欢笑,与其他小伙伴们自由交流。然而,现实情况却出乎他的意料。他发现自己被困在一个长时间坐在教室里的世界里,他必须努力理解老师复杂的讲解,眼睛紧盯着书本上那些陌生的数字和字母。当他在老师面前表达自己的失望和困惑时,老师建议他去专家那里进行检查。于是,他接受了一系列的深入检查,结果被认定为有学习障碍的孩子。
实际上,在中国的现实生活中,像《每个孩子都能成功》一书中描述的那些外国孩子并不少见。在一本名为《每个父母都能成功----李圣珍老师的教育胜经》的报告文学中介绍了一位叫李圣珍的北京教师。多年来,她已成功地将来自全国各地超过50个家长和教师认定为在学业上无望的差生转变成了备受喜爱的好孩子。这些孩子在来到李老师之前,在学校考试几乎所有科目都不及格,有的孩子在小学四年级还不会超过20个数字,有的孩子一见到书本就想撕……在李老师的教育下,这些孩子在学业上焕然一新,取得了巨大进步,他们中的一些人成为了班级前五名,有的成为了三好学生,甚至有的考入了国内重点大学,还有的赴世界一流大学留学深造。与托马斯先生类似,李圣珍是中国教育界誉为“拯救差生的圣手”的本土教育家。在谈到她的教育经验时,她令人惊叹地说道:世界上根本不存在不愿意学习好的孩子,学业差只是教育不当的结果。注:此为原创内容。
我们可以将“学业残疾”这一概念替换为“学习差异”。有许多孩子被误认为有“学业残疾”,实际上并非真正的残疾,而是因为他们有独特的学习方式,这点老师和家长并不了解。此外,有数百万的孩子在学校中无法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或者患有学校恐惧症或对教室感到厌倦,这是因为没有人真正了解和开发他们在学校应该展现的东西,也就是他们特有的天赋和才华被教师和家长的傲慢和偏见所忽视了。教育是一门神秘的科学,需要耐心地探索和仔细地分析。《每个孩子都能成功》这本书认真分析了学习这一重要的教育现象,揭示了许多具有学习天赋的孩子被送进“学业残疾班”的悲剧根源。尤其是介绍了家长如何发现孩子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并提供了七种不同的方法来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成绩。这样的独到指导无论对于正在经历学习厌恶的孩子的家长,还是差生的父母,或者是学习成绩优秀的孩子的家长来说,都有开阔思路、纠正偏见的效果。我推荐大家阅读这本书。
教育名著读书心得4
这个寒假,我一口气读完了《爱的教育》这本书,其中,每月故事《六千英里寻母》让我十分感动。
《六千英里寻母》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意大利男孩玛尔可的母亲为了还债,漂泊到了远在美洲阿根廷的一家商店做女佣,逐渐和家里失去了联系。十一岁的玛尔可十分想念母亲,他说服了父亲,独自一人历经千难万险来到阿根廷,可是店主死了,母亲也不知流落到何方。玛尔可没有放弃,通过不懈的努力和人们的帮助,他终于找到了妈妈,他的出现也使母亲从垂死边缘找回了生命价值,从此他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是什么让他找到了母亲?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一路走下去?那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母子情和玛尔可坚强的毅力!
玛尔可是坚强的,他为了自己的目标,明知道前途艰险,但出于对妈妈的爱,他一往无前地向着远方前进……有志者事竟成,他不仅找到了母亲,而且还拯救了他的母亲!
读了这个故事,我为玛可尔对母亲深深的爱肃然起敬。再想想自己,经常和妈妈闹点小别扭,真是太不应该了!真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感到羞愧呀!从他的身上,我看到了爱的力量,更学会了爱身边的每一个人。
我要学习玛尔这种永不放弃的精神。
教育名著读书心得5
前几个星期,我挤出时间,读完了《每个孩子都能成功》一书。这是一本西方教育名著,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著名的学习问题专家托马斯?阿姆斯特朗先生。他进行了15年深入的调查研究,终于写成的经典教育专著,他的研究成果表明,实际上根本没有天生的所谓学习上不行的孩子。绝大部分也是世人带着有色眼镜看待的结果。
本书中谈到一个叫比利的孩子,总是喜欢发明令人匪夷所思的玩意儿,例如让水沿着水槽流下,带着乒乓球滚入洞槽,轮番撞击数只铃铛鸣叫,使一头玩具小猪旋转起来,最后进入玩具鳄鱼嘴里。这样,一个鳄鱼似的小切削器便被启动了,你可以在里面削铅笔。他发明的一些其他机械,也是既富创造性又有实用性。然而,比利还是被勒令退学了,他似乎不会按学校的规定的方式办事,他甚至不会计算房间的面积。
还有一个活泼好学的六岁小姑娘,当她第一天入校时是何等地激动。她已习惯于把时间花在小池边与朋友们画画、戏水、堆砖和唱歌,在入校第一天这么一个有纪念意义的日子里,她充满了期待,她期待能在四周走动走动,她期待能了解一些事物,她期待学校能随处歌唱、玩耍,她还期待着能与其他伙伴在一起自由自在地交流。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她发现自己生活在一个不得不长时间坐在座位上的世界里,在那儿,她必须去解析老师复杂的说辞,眼睛必须一眨不眨地盯着味道怪异的书本上那些细小而又弯弯曲曲的.数字与字母。当她在老师面前表露出自己的失望与迷惑时,老师就建议她去专家那儿做个检查。于是,她就接受了挑、串、刺等一系列深入检查后,又被人认为是彻头彻尾的“痴呆生”。
现实中,像《每个孩子都能成功》一书中的描述的这些外国孩子,在我们中国的现实生活中又何尝少呢?在报告文学《每个父母都能成功----李圣珍老师的教育胜经》一书中介绍的北京的一位叫李圣珍的老师,好几年来,她已经将来自全国的50多个家长和老师认为在学业上无可救药的差生转变成了人见人爱的好孩子,来李老师家之前,有的孩子在学校考试几乎门门都不及格,有的孩子上到小学四年级,数数还超不过20,有的孩子一见到书本就想撕------。在李老师的教育下,这些孩子在学业上全部脱胎换骨,全都有了长足的进步,有的一跃成为班上的前五名,有的当上了三好学生,还有的已经考上国内重点大学,有的还赴世界一流大学留学深造。同托马斯先生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李圣珍,这位被中国教育界誉为“拯救差生的圣手”的本土教育家,在谈到她的教育经验时,她语出惊人:世界上不愿意学习好的孩子根本不存在,学业差只是教育不当的结果。
“学业残疾”这一概念应该换成“学习差异”,成千上万的被认为有“学业残疾”的小孩,并不是真正的残疾,而是他们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而老师和家长并没有认识清楚。而且,数以百万计的孩子,之所以在校学习未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患有学校恐惧症或厌倦教室,是因为没有谁认识以及开发他们应该在学校表现出来的东西,也就是说他们特有的天赋与才华被教师和家长的傲慢与偏见彻底泯灭和忽视了。 李圣珍常说:教育是一门神秘科学,需要耐心地探求和细心地分析。
《每个孩子都能成功》一书正是认真探析了学习这一重要的教育现象,它揭示了许多十分有学习天赋的孩子却被送进学业残疾班的令人震撼的悲剧根源,尤其是介绍了家长如何去发现你的孩子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以及介绍了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成绩的七种不同的方法。这样的匠心独到的指导,无论是对孩子正在接受厌学煎熬的孩子的家长,还是差生的父母,或者是学习成绩优秀的小孩的家长,都有开阔思路、纠正偏差的效果。
20xx.12.5
教育名著读书心得6
寒假里,我主要阅读的书籍是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读完此书发现,虽然现在教育形势发生了很大改变,但苏霍姆林斯基那辉煌的教育思惟对现在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苏霍姆林斯基不愧为伟大的教育理论大师,针对教师的困惑和不解,好象与教师面临面地交流一样,读完后,有恍然大悟的感觉。本书一起头就提出了值得教师深思的问题:“为什么在一年级就起头出现后进的,考试不合格的学生?而到了二、三年级甚至有后进得无可救药的学生呢?”是这些学生太笨,是他们上课不专心听讲,仍是从教师自身寻找原因?
因为曾经碰到过如许的学生,所以我忍不住陷入了沉思:作为教育者,我们是否做到了教育的公允性?是否做到了面向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弱势群体。学生再幼稚,也有他小我的思惟和情操,有他奇特的思维和心灵。他们不是我们恩赐或施展小我魅力的对象,更不是期待我们塑造的苍白魂灵。我们应该多一份关爱,多洒一些阳光给那些“后进”得“无药可救”的后劲生。苏霍姆林斯基曾提到,对那些学习有坚苦的学生,要走到他们跟前,看看他们有什么坚苦,提出专门为他们准备的习题。学习差的学生脑力劳动的结果若何,不能要他们光听别的学生流利的.回覆,记黑板上的内容,而要设法使他们独立思考,因为思考的过程已经包含对知识因素的利用。要促使他们在每一节课上,在脑力劳动中哪怕获得一点点前进也好。
说说容易做做难。我觉得我做得就不是很好,因为我给学生上着同样的课,提着同样的问题,做着同样的功课,考着同样的试卷。我想,我做得不是很好,是我窘蹙教育素养的原因吧。而苏霍姆林斯基在《教师的教育素养》中恰好提到,提高教师教育素养的主要路子是读书,读书,再读书,读书是教师的精神需要。而我呢,大部分时间忙于上课,批改功课,管理班级,教育孩子,有几多时间煞有其事地捧着教育名著或教育杂志阅读呢?所以今后,我要象要肄业生那样要求自己: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
教育名著读书心得7
这个暑假,我把《爱的教育》这本书读了好几遍。我看了好多故事,有父亲给儿子写信的,有小主人公恩利科写同学之间、学校、校长、车祸,冬天等其他故事。让我感触最深的是父亲给儿子写的信中的一句话,那就是:那是劳动的双手,你不能说劳动人的衣服脏。
让我最感动的是《少年英雄》这篇很感人的'故事,故事里一个小男孩为了保家卫国弱小的治安,而牺牲了。这个故事深深地打动了我幼小的心灵,这让我有了目标,有了前进的希望。车有了目标可以前进,人有了目标,为什么不能努力去实现呢?所以,我希望长大后可以像伦巴底小哨兵一样保卫祖国,可以把祖国建设的更强大!
最后,我要对小朋友们说多看这本书,会让我们有爱心、有信心、有目标、有决心,能让我们受到教育的书。
教育名著读书心得8
一位教育专家说过:
如果孩子生活在赞赏中,他便学会自信;如果孩子生活在批评中,他便学会谴责;如果孩子生活在敌视中,他便学会好斗;如果孩子生活在恐惧中,他便学会忧心忡忡;如果孩子生活在安全中,他便学会相信自己周围的人;如果孩子生活在受欢迎的环境中,他便学会钟爱别人;如果孩子生活在互相帮助中,他便学会关心他人;如果孩子生活在亲情、友谊中,他便会觉得他生活在一个美好的世界。
每个学生的心中都有一个积极、乐观、进取、勤奋、坚强、勇敢、好学、豁达、善良、聪明的自我,不是孩子消极悲观自卑,而是外界压抑的结果。多给学生说“我希望、我建议、你觉得、你能行”,尊重孩子是贯彻素质教育的前提。彻底改变评语中“该生”怎么样,写出“你”的特点、对你的建议、对你的期望,要点燃学生心中的信心。不能再出现学生高高兴兴进学校,而一部分学生“双差”而出。
教育要为学生的一生负责,决不能仅仅为了考试,我们在培养一个人,一个将来在社会立足的人,一个要有创造性能力的人。这是教师神圣的责任。家庭教育很重要,但问题是家长缺少教育观念!家长会一定要给家长讲清楚:
1、尽量多表扬孩子,轻易不要批评他们,因为他们已经长大。
2、多关心孩子的学习、生活和进步,不要因为考试失误而责备学生。
3、多了解孩子的心理、交往和想法,一定要尊重孩子,家庭成员之间要民主,要谈心,要沟通,但决不能对孩子放任自流。
4、不要在孩子面前议论教师,不能在别人面前说孩子的缺点,坚决不能给孩子下结论。
5、多给孩子一些锻炼的机会,让他们学会待人接物、学会关心、学会尊重别人、学会负责。
6、一定要给孩子做表率,经常与学校沟通。
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尊重知识、尊重社会,学会尊重、学会关心可以作为高一德育培养的目标的主要目标!
青年教师应努力实现三个突破:首先突破课堂关,要熟悉教材,善于组织课堂,掌握一定的教学技巧;其次突破知识关,要大量做题,研究高考,明确每节课该讲什么,重点是什么,能围绕中心讲课,提高教学技巧,做一名优秀的“演员”;第三突破教学关,讲解深入浅出,方法灵活多样,“教”“学”并重,有思路、有深度、有高度,做一名优秀的“导演”。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学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学的学生——新教学观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有机统一,教学是一种对话、沟通,是合作、共建,是以教促学、教学相长。
教师不仅仅是传知解惑,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让学生会学而不是学会知识;教知识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从知识的发生过程中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培养学生学习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教学的关键。
新教学观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潜力,在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会、会学。这种参与不仅仅是简单的课堂提问!
新教学观首先要求教师要吃透学情,要知道学生需要什么、学生在什么情况下能发挥潜力!兴趣、方法、习惯、性格、个性、心理品质、目标、非智力因素等都值得重视。
小学教育的核心在于唤起他们的信心,激发他们的`兴趣,培养基本的学习行为习惯,懂得为人处事的基本道理,进而掌握基本的知识(知识决不是第一位的目标)。
教育名著读后感8
书是知识的宝库,陪伴我快乐的成长。如果要问我读过的众多书中,最喜欢哪一本书的话。我一定会说,我最喜欢《爱的教育》。
《爱的教育》是一本日记体的小说,作者是著名小说家艾得蒙多?德?亚米契斯,他以一个小学生的名义,写下了安利柯九个多月的四年级生活。爱是整篇小说的主旨,就在最平实的字里行间,融入了种种人世间最伟大的爱:老师之爱,学生之爱,父母之爱,儿女之爱,同学之爱……每一种爱都不是惊天动地的,但却感人肺腑,引人深思。
夏沔尊先生在翻译《爱的教育》时说过这样一段话:“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由此可见,《爱的教育》不仅能教育孩子,而且能教育那些正在教育别人的人。
在看《爱的教育》时,我每每被书中的那些平凡人物的平凡事迹所感动,流出了泪水。《扫烟囱的孩子》、《班长》、《穷人》、《虚荣心》、《感恩》、《嫉妒》、《争吵》、《告别》等等和我们小学生有关的故事中,歌颂了我们应该具备的纯真感情,同时书中也表露了从家庭、学校到整个社会,都在营造一种良好的环境,潜移默化地培养我们要爱祖国、爱人民。
我最喜欢的就是《千里寻母》这一篇文章,这篇文章记录了马珥珂不畏艰险从意大利跑到南美洲寻找妈妈,几经周折,最终使妈妈成功做完手术,一家团圆的故事。这让我不禁想起了中国神话故事《沉香救母》,这些故事都表达了母子之间的亲情。赞扬了“百善孝为先”的高尚品质。
还有安利柯与同学们告别似的情景,最令人感动。同学们互相赠送礼品,与自己的好伙伴道别。安利柯也和他最好的伙伴戴洛西、小石匠等人恋恋不舍地道别。尤其是他们相处了近一年的老师,老师一直把他们当做孩子一样看待,自己的孩子要走了,心情也很复杂,他最后送给同学们的话是:“同学们,我永远不会忘记你们的!”同学们也异口同声地回答:“我们也绝对不会忘记您的!”我马上也要面临这一时刻了,小学中与同学们度过六年的时光,我怎么能忘记呢?想起马上要的同学和老师分离了,我也有多么的不舍啊!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感情似乎比对任何感情还要深。
有一次我在散步的时候,看见了一位老爷爷,他身穿一件褪色的军大衣,足蹬一双破布鞋,蓬头垢面,手里还拿着一个破碗,原来这位老爷爷是乞丐。我当时还有二十元钱,可是我还准备给姥姥买生日礼物呢。我给不给这个老爷爷呢?我该怎么办?看着老爷爷那么可怜,我顿时想起了《爱的教育》中的一个小片段:一个小同学的钱丢了,许多大学生都把自己买文具,吃饭的钱借给了他,这个小同学的脸上露出了感激的笑容。我想了想,那么多人把吃饭和买文具的钱都给了一个小男孩,我这些钱算什么呢,何况给姥姥带的东西不一定非要买,比如可以做小卡片,给她一个拥抱等等,一定比买礼物还要珍贵。我终于还是把钱放到了这位老爷爷的碗里。老爷爷的眼睛湿润了,他不停地对我说“谢谢”,我又帮助了一个有困难的人,我也很开心。原来人间自有真情在,我一定要好好学习,将来帮助更多有困难的人。
《爱的教育》的主旨是要让人间处处充满爱,就像《爱的奉献》中唱的那样:“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爱是一种感受,是一种信仰,是一种追求,我无法用准确的文字形容爱的定义,但是我知道,拥有爱的人,付出爱的心,人生必定是充实而无憾的。
教育名著读书心得9
今天,我读了一本书,名为《爱的教育》,里面有很多个爱的故事,马尔科为了寻找自己的.母亲,跑遍了七个城市,并最终救活了自己奄奄一息的母亲,母子一家终于团聚到了一起。
一个聋哑女因女老师的指导,会看别人嘴巴的变化而知道别人在说什么,因女老师一字一拼音的耐心教,她会生硬地说话,到最后过上了正常人的生活。
还有卡罗纳把自己最心爱的扭条小火车送给了自己的好朋友。小男孩为了自己妹妹的安全而跟比自己高大,力大的人打起来。后来卡罗纳的母亲意外死亡,老师给卡罗纳一个安慰,让卡罗纳有了生存下去的希望。
一份关心,一份祝福,再加上一份安慰,就可以让一个人有了生存的机会。我们应该去学着关爱别人。
教育名著读书心得10
在这个暑假里,我读了一本有意义的课外——《爱的教育》。它是你荡涤心灵的一泓清泉。
这是一本以日记形式写的书。它不但可以给你带来温暖,而且可以驱散你的种种不快。只需一个简简单单的“爱”字,不需要令人厌烦的说教,就能让你学会爱——爱家长、爱老师、爱同学、爱祖国。这本书最为神奇的是作者以一个四年级小学生的视角,向大家介绍了自己的小伙伴们——品学兼优的德罗西、正直的.卡罗纳、热情的科列帝、刻苦的波列科西等人。而书的另一部分则是爸爸、妈妈和姐姐写给这位四年级学生的信。信的内容十分丰富,每封信都透出家人那份真挚的爱,让你感到家的温馨。除此之外,老师布置的“每月故事”又是荡涤心灵的优秀作品。从一个个故事中,让我们和主人公一起,学会勇敢、学会坚强、学会热爱自己的祖国。这里有个故事很让我感动:是讲一个“小抄写员”,因为他的家境很贫困,尽管父亲多年来一直辛苦工作,也没改变。他的父亲除了白天在铁路上工作以外,晚上还从别处接一些抄写文件的活,每天都要工作到很晚。有一天,作者让父亲歇歇,并说自己可以代他抄文件。父亲不让,怕影响孩子的学业。于是,每次等父亲睡熟时,他就悄悄地起床,帮父亲抄写文件。时间一长,父亲就知道了,他没说什么,只是摸了摸孩子的头。是的,一切尽在不言中啊!
一成不变的阅读,会让生活变得枯燥无味,而有选择地阅读一些有意义的书籍,会让生活变得多姿多彩,更会给人带来全新的面貌,终身受益。
名著《爱的教育》读后感范文我和妈妈一起读了一本好书,这本书的名字叫《爱的教育》。我深深地被小说中的一个个平凡人物而又不平凡的思想品质而感动。这本小说没有任何的豪情壮语,也没有任何虚伪的说教,却通过对生活的朴素的描写,使人感受到一个最根本的东西——爱。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雪球》这个故事;主要内容是:一天放学后,同学就如小鸟一样飞出教室,飞到大街上。许多小孩都在玩打雪仗,白花花的雪球漫天飞舞。刚下的雪,水气比较大,团出来的雪团简直像石头一样硬。“停止!停止!这样太危险了!”一个路过的绅士大声地劝阻着。就在这时,一个老人突然惨叫一声,用手捂着眼睛在那踉跄着。原来这位老人被雪球打伤了眼睛,眼镜片都被打碎了,玻璃扎到了眼睛,那只眼睛恐怕要瞎了。原来是卡洛斐在干的,他不敢承认错误逃走了,围观的人们都非常气愤。在卡隆的帮助下,卡洛斐不想承认错误的念头被打消了,他最后壮着胆子向那个老人赔不是,并用自己的零花钱给老人买了许多营养品,最后,这个慈祥的老爷爷原谅了卡洛斐。
卡洛斐他是一个敢于承认错误的孩子,而老人是一个和蔼、慈祥、可亲的人,他不追究卡洛斐的错误,不责怪他。
读完了这个故事,我深受感动。从中我看出来卡洛斐是一个知错就改勇于承担自己的错误的孩子。今后我们要做一个不管做了好事还是坏事都要自觉承认是自己干的,特别是犯了错误就要勇敢地去承认,而不是逃避。
教育名著读书心得11
今天我终于读完了这本《爱的教育》。
这本书是由来自意大利的亚米契斯写的,全书共有100篇。主要写了主人公:恩利科,卡隆,泼来可西,校长他们身边发生的各种各样感人的故事以及10则老师在课堂上宣读的精彩的“每月故事”。
故事讲的是恩利科四年级时发生的事情。就是快放假的六月里,发生了一件谁也想不到也不希望发生的事情:曾经教过恩利科两年的红头发老师去世了!当这个消息传到他耳中时他做梦都没想到那次放学回家在楼梯口碰到她,竟然是恩利科和她最后一次见面的机会。这是昨天早上校长把这件不幸的`事告诉了我们。
因为泼来可西曾经也是这位老师的一名学生,所以,校长的话还没说完他就已经伏在桌子上大哭了起来。
放学后,我们去老师家送葬。她曾经教过的学生也都去了。他们有的手里举着蜡烛,有的举着花圈,有的手捧鲜花花束。
柩车上已经放满了鲜花,我们耐心地等着,不一会儿,棺材抬出来了,当放上柩车时,人们都放声大哭起来…….这一个温柔,敬业,和蔼的老师将和他们永别了!
读完了这本书让我觉得:世界上处处都充满着爱,无论是祖国,父母,师长,朋友的爱,只要真心地,真诚地去寻找自己所要的爱,那爱一定会出现在你的眼前,并有着感人肺腑的力量。
教育名著读书心得12
名著《给教师的建议》一书是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给从事教育事业的教师的,全书共100条建议,每一条建议都是教育家给教师指路的,阐述着教书育人的真理,确实给我们教师在教学方面提供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教育名著《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给教师的建议》一书给我们展现了教师教育人生态度的一种凝练,使我们明确怎样去做一个优秀的教书育人者。通过学习《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使我们不知不觉的穿过时空隧道走进了1918年12月28日,去详细了解作者的出生地,工作的地方,使人有一种急于认识这位大教育家的欲望。苏霍姆林斯基从出生到上小学一直到工作,成为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他总是积极向上的,勤恳的,一生写作了41部教育专著,1200篇童话,生前被评为乌克兰功勋师,获得2枚列宁勋章,多枚马卡连科奖章。
应该说,苏确实是一个非常伟大的人,他把自己的全部的生命活力都投入到了前苏联的教育事业上,这一点是公认的,是我们现代教师应该学习的精神。当前,国际上的各种竞争例如经济、科技、军事等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又赖于教育去培养,所以尽快造就具有良好心理素质和广泛适应能力的各种人才就成为教育改革和现代学校关注的中心课题。
而今,我国的中学生正处于新旧体制常常发生碰撞,许多问题不可能尽如人意和适时解决,各行各业的改革都步履艰难的背景下,受应试教育的驱使中学生被迫投入竞争,随着父母离异的、破损家庭的增多,以及社会环境的某些消极影响,造成了中学生的种种心理问题。面对中学生存在的各种心理健康问题,仅仅靠原有的教育教学与德育工作难于应付局面。为了改变学校教育的被动状态,社会、学校、家长都在呼唤心理学直接参与学校教育工作。陈学诗、沈渔村、李心天等一批专家、学者呼吁“为促进人们的心理健康,建立健全人格、预防心理疾病”⑤应“广泛开展心理卫生科普宣传和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中小学增加心理卫生课”⑥,所以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教育面临的新课题新任务。通过有效的途径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学生的心理得以正常发展。心理困惑得到疏导,不良心理与行为得到矫治,学生表现出良好的心理素质。学习积极性高、思维活跃,学习上没有心理负担与压力,爱学、会学并富有创造性。个性健全发展,能够适应学校、社会的要求,完善自我。在此基础上,教学质量大面积提高。
《给教师的建议》成书于十九世纪初期,虽然在时间上和我们相隔很远,但其内容中闪现的教育理念是和我们在同一时代的,尤其是书中要求教师培养和谐的全面发展的学生,强调学生应该善于自我表现的理念等等。总之,书中有许多建议是我们教师今天应该借鉴的。
<一>改变自己的知识结构新课程呼唤综合型的教师。
多年来,学校教学一直是分科进行的,教师的角色一旦确定,不少教师便画地为牢,把自己禁锢在学科壁垒中,不再涉猎其他学科的知识,教数学的不研究数学在物理、化学、生物中的应用,教语文的也不光顾历史、地理、政治书籍,这种单一的知识结构,远远不能适应新课程的需要。探究性学习给教师的定位是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探究性学习是指从学科领域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真实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教师作为学习的引导者,应做的包括:指导研究题目的选择,指导研究活动的计划,参与具体活动的进行,指导研究结果的提炼、处理。这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必须有广博的`知识面、理论水平、认识能力等等。
<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据专家分析。
未来的课堂上,知识将由三个方面组成:教科书及教学参考书提供的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师生互动产生的知识。新课程将改变教科书一统课堂的局面,教师不再只是传授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也将被激活,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的比重将大大增加,这种学习方式的改变必然导致师生关系的改变,使教师长期以来高高在上“传道、授业、解惑”的地位发生改变,教师从知识的权威到平等参与学生的研究,从知识的传递者,到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领导者。我们知道,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的角色,是不被淘汰的,但是,与以前不同的是,它不再是教师唯一的角色。
教师在课堂上所扮演的角色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按照新课程的要求,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建立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与宽容的课堂气氛。作为学习的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并且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这就要求师生之间建立一种平等的、融洽的新型师生关系。
业务笔记《多媒体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不仅是一种演示工具,也是一种交流工具,但最终将成为辅助学生学习的高级认知工具,并带动教育的全面改革,也助使物理教学在教学观念、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等方面都要发生深刻的变革。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对文本、声音、图形、图像、动画等的综合处理,编制系列学科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同时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教学丰富的媒体表现形式、强大的教学交互功能、可无限扩展的知识信息链接以及方便自由的自主性学习特性来实现多媒体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有机整合。对于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等方面,都有着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优势。
1、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演示,能活跃气氛,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的效率。
在利用课件演示方面,可以使用现成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或多媒体素材库或上网搜索,选择其中合适的部分用在自己的讲解中。例如,在教授物理兴趣班的活动课教学中“声音”一节时,利用网络下载“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课件,其中导入部分有留声机发声振动、雷电发声、鹰抓老鼠、蝙蝠发出声波反射等课件;在“声音的传播”中用了留声机音乐(声源)、声波动画、人耳结构等。以上课件都配之以声音、动画、文字说明,生动逼真的再现了声音的发生、传播、接收的机理,演示出课堂教学无法企及的过程,是课堂教学很好的辅助。
2、关于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在教学整合的反思反思:
随着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发展,绝大多数实验都能通过软件虚拟(模拟)进行,确实很理想化、很方便、也很美观。然而在教学中只能起辅助教学的作用,如果过分依赖和渲染,会误导学生,以为只能在电脑上实现。一定要明确通过软件虚拟(模拟)进行,只能作为常规实验的补充。
无论是演示实验还是学生动手实验,甚至课外小实验,都希望尽可能以真实器材、简易(学生容易获得的)器材来实现,返璞归真,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来探寻规律,来分析实验数据,来认识实验误差,以提高对物质世界的组织结构与运动规律的认识,提高学习的兴趣,培养观察和创造思维。
教育名著读书心得13
我在寒假期间非常幸运地读到了张文质先生的著作《教育是慢的艺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张文质先生是福建闽侯人,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学者和诗人。他于20xx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并成为“生命化教育”的倡导者和负责人。多年来,他一直专注于对“生命化教育”理论的研究和实践探索,并始终扎根于中小学课堂,积极推动中国基础教育的变革和发展。
在研究和实践过程中,他创办了1+1读书俱乐部,推广1+1式的读书理念。通过学习,让我深深感受到了“教育的魅力在于激励与唤醒”,首先我们要做教育中的有心人。平时,我们要更细致、耐心些,多一些等待、思考与克制。其次要广泛阅读,努力付诸实践,积累经验,构建自己的认识平台。
张文质先生在《教育是慢的艺术》一书中,详尽而又灵动地提炼、诠释了生命化教育的理念。教育是慢的艺术”这个观点后,很多人都提出了质疑,因为这天这个时代确实是泥沙俱下、万马奔腾的年代。
但是张老师认为:好的教育肯定是慢的。慢工出细活“这样的教育在我们任何人看来”或许都会觉得都是一种理想中的教育,教育是慢的艺术,张老师很显然给出了他自己的宣告。
张老师对我们的教育感到忧虑,因为教育过于追求速度,表现在课堂上那些飞速展示又快速消失的PPT;表现在教师能够完美流畅地应对大量学生,却无法叫出每个学生的名字;表现在教师和校长们每天都忙于处理各种琐碎事务;表现在教师冷漠地面对那些困惑的学生目光。就像作者所描述的那样,我们的学校里也存在着这种令人痛苦的快节奏。教室里座位整齐,学生们熙熙攘攘,仿佛一场工业化大生产的景象。
老实说确实难以看到具有生命个性的人。这也难怪作者所推崇的叶澜教授不断的发出呼唤,呼唤教育创新要有“具体个人”意识,呼唤要在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中“人”的转向要从“抽象的人”到“具体个人。说到底快就是到了我们的课堂上都看不到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了。
慢又是一种什么样的课堂、什么样的教育呢?作者眼里慢是像W老师那样的:”教师身体动作是慢的,说话的语速是慢的,等待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是慢的。“又如作者所说的,日本的佐藤学认为:”教育往往要在缓慢的过程中才能沉淀一些有用的东西。“在平时教学活动中,速度要放慢,慢下来教师才能注意到每位学生的困难并及时给予帮忙,多给他们带给创造、交流经验、合作学习的机会,逐渐增强自信心和自我潜力。教育,作为一种慢的艺术,需要留足等待的空间和时间,需要有舒缓的节奏。高频率、快节奏、大梯度,不利于学生的有序成长和发展。
张文质老师倡导的“生命化教育”,在当今教育界为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生命化教育”,简单地讲,就是把对学生的的理解、关爱、信任、成全,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体现出来;它不是仅仅停留在理念上的表达和理解,它务必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体现出来。
“生命化教育”的实现包括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起主观作用的,就是教师。教师要关注每个独立的学生个体,不仅仅要尊重、善待学生,还要研究学生特点;在注重全体学生知识获得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根据学生不同的认知风格,带给与之相匹配的教学方法;关注学生异常的情绪变化,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注重情感交流;注重师生互动交流,引发思考……客观条件,就是课堂环境,教学空间。
在《教育的艺术之慢》一文中,张文质提到了美国教育家博耶的观点:“学校还是小的好。”那么,我们该如何定义“小”呢?据博耶所言,最佳的学校规模应该是能够让每个师生都能够互相称呼对方的名字,也就是说,学校的人数应该控制在二三百人左右。博耶还指出:“当班级的学生超过30人时,教师的注意力就会从关注个体转向对整个班级的控制。”这些见解实在令人深思。然而,博耶必定无法想象,在中国,有许多“名师”竟能够连一个学生的名字都叫不出来,却仍然能够以出色的方式进行教学。更不用说一些更加厉害的“名师”,他们可以在体育馆里面面对数千名观众,在叫不出任何一个学生名字的情况下,依旧能够展现出非凡的教学魅力。也许,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反而成为了中国教育与美国教育截然不同的独特之处,具有着难能可贵的价值。
如果教学课堂环境无法提供保障,首先对教师组织课堂带来了困难,也限制了信息的多样化传输,使得所谓的“生命化教育”变成了空话。而单纯强调教学质量,并以此作为衡量教师绩效的标准之一,并不公平,因为能够让课堂充满活力的老师毕竟是少数。而以“生命化教育”为理念,就需要在教育过程中实现主观与客观的结合;既要重视教师的主观作用,又要创造良好的环境关注学生独立个体的需求,将“生命化教育”具体落实到每一个教育细节和实际操作中。
教育是慢的艺术。在教学上,教师要慢慢地去感悟,就像为人父母,育人的经验也是慢慢感悟出来的。一个好教师,应是偶有所得,有些独特的理解、独特的发现,然后顺着这种正道,终成大器。教育是些潜移默化、潜滋暗长的东西。功利的教学都是短暂的,不关注长远的,不关注正确的教育价值取向的。我们的教学研究,也是慢的艺术,有所发现,有所用心,慢慢地去做。这个慢,就是让学生感受、体验过程,构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个慢,就是不急于求成,要有足够的期盼,足够的耐心,减少教育浮燥与功利,这才是真正的教育。
教育名著读书心得14
寒假期间,闲暇之余我翻开了《不要输在家庭教育上》这本书。很快我就发现这的确是一本难得的教育理论与实践结合恰到好处的著作。读后感触颇多,现就自己的一些感想与大家分享,希望和大家一起在孩子的教育上相互补充不足,共同进步,为孩子的成长共同创造美好的环境。家庭是人生的第一环境,父母是孩子天然的老师。亲情的纽带,使家庭教育具有著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不可代替的地位和作用。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引导孩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帮助孩子走向成功;反之,必然使孩子滑向反面。因此,父母应该尽好教育子女的责任与义务,当好孩子的首任老师。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明了环境对人影响的作用不可忽视,这种影响包含了与教育相促进和相矛盾两方面,对儿童的'身心发展有时可能是有利的、积极的,有时可能是不良的、消极的。所以,父母要努力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为孩子健康成长提供的基本保证。
家庭教育是一种生活教育,是寓教育于家庭日常生活之中的。孩子的模仿力、可塑性极强,父母是孩子首先学习的对象。父母生活的态度、思想观念和文化素质时刻影响著孩子,孩子的言行举止真实地反映父母教养子女的态度,“孩子是父母的镜子”。这是通过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的言传身教、耳濡目染而实现的。因此,为人父母,如果希望自己的孩子品德高尚,自己就不要做违背道德准则的事;如果希望孩子尊重师长,自己首先必须尊重他人、孝敬老人;如果希望孩子有责任心,自己应当对家庭负责、对孩子负责;如果希望孩子好学上进,自己就应该提高自身素质,注重知识的学习积累和更新;如果希望孩子守秩序、守规则,自己就不要闯红灯。
教育名著读书心得15
《爱的教育》不仅是一部教化学生,要求学生要学会勤劳、正义、感恩、善良、爱心等美好的品质;也是一部教师和父母看的读物——这本书充满了童心,让为人师者或者为人父母者知道如何对待孩子,如何引领孩子认识这个世界。
夏丏尊先生翻译的这本《爱的教育》不仅包括了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反映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重要性;也包括孟德格查的《续爱的教育》,阐述了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要逐步进行自然教育,让孩子在自然世界里成长。
在《爱的教育》这本书中,安利柯由三年级升上了四年级的这一年里对身边所发生的事情和认识的人的记载。在这本四年级小学生的日记里,表现了小孩子之间的真诚与善良,表现了下层劳动者子弟的坚强、乐观与勤奋;还洋溢了浓浓的师长之爱和父母之爱。
《爱的教育》塑造了很多善良可爱的形象,他们正是我们处在那个年龄段的佼佼者,是所有小学生学习的榜样。正直的卡隆是我最喜欢的孩子,他惩罚了欺侮驼背的耐利的坏孩子,充当了耐利的保护人;他为无意中把墨水瓶扔向先生的克洛西支持公道,甚至顶罪,他乐于助人,善良又正直,是所有小朋友喜欢的对象。而优秀的带洛西虽然是一位富商的儿子,但是从来不把自己的绅士地位当做一回事——他勤奋、聪明、好学,而且富有正义感,年年拿一等赏,是那种明明可以考背景,却偏偏要靠实力的人,是所有孩子羡慕的对象。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来自下层劳动者的儿子:专营买卖的“商人”卡洛佩、卖菜人家的孩子克洛西、铁匠的儿子泼来可西、柴店的儿子克莱蒂等等,他们尽管贫苦,但是都是些善良、勤劳、有着金子般美好心灵的好孩子。
在展现童真美好恶同时,作者也不忘表现人性之中最常见的丑恶:嫉妒、虚荣、恃强凌弱。总爱穿漂亮衣服的'华梯尼竟然向一个盲少年炫耀自己的计时器;而勿兰谛简直承包了这本书中所有的坏角色:欺负弱小的同学、不尊重先生、令母亲伤透了心,是坏少年的典范,是反面教材,是人人唾弃的对象。
而《续爱的教育》则是上初中后的安利柯在养病期间,与舅父相处所领悟的人生哲理。舅父一直强调要有健康的身体、坚强的意志,要有正确的价值观。这段时期的教育都是通过自然景物表现出来的,结合舅父大段大段的说教,读之使人醍醐灌顶。
不管是《爱的教育》,还是《续爱的教育》,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它们不仅是孩子打开心灵之窗的钥匙,也是启迪教师、父母的航标。作者:黄丽嫦
【教育名著读书心得】相关文章:
教育名著阅读心得12-07
《教育名著》阅读心得03-21
《爱心与教育》教育名著读书心得03-18
教育名著读书心得04-19
教育教学名著读书心得(爱的教育)09-25
名著爱的教育读书笔记精选09-16
名著《爱的教育》读书笔记09-23
《爱的教育》名著读书心得09-29
关于教育名著读书心得09-27
关于教育名著读书心得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