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我们这些大人有感

时间:2022-10-07 10:23:20 专题读后感 投诉 投稿
  • 相关推荐

读我们这些大人有感

  丰子恺在我的印象中,就是一个很有名的画家。丰子恺的画,看似稚拙,却用寥寥几笔就勾画出一个温情而深刻的意境。朱自清曾说:“我们都爱你的漫画有诗意,一幅幅漫画,就如一首首小诗,带核儿的小诗,我们就像吃橄榄似的,老觉着那味儿。”

  没有想到,丰子恺的文也写得那么精彩,不是饕餮大餐,而是属于那种自然清新的农家小菜,字里行间散发着质朴的味道,看似有点孩童般的稚真,再品却藏着人世大道,那是一种大彻大悟,那是一种超凡脱俗,那种境界让你不自觉抬起头仰望与崇敬,但又不是高不可攀,伸出手,你可以感知到生命的色彩在岁月的痕迹中——熠熠生辉。

  走进《家》这篇文章,我被深深地触动。我意识中的“家”仅仅是家人在一起长期生活的地方。那里有父亲、有母亲、有孩子,是一个温暖的避风港。它不仅是栖身之所,更是情感的归宿地。但在丰子恺的笔下,他又跳出了这样常识的认识,觉得这样的“家”依然不是真正的家。最后他得出的结论是没有“家”,很显然这不是指外在的一种家的形式,而是在他的精神世界里,突破了“家”的樊笼,做到了精神的自由。因此他的无家,是一种超脱,而不是一种悲哀,这是一种更高的人生境界。正所谓: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

  在《做父亲》这篇文章中,丰子恺原想为长闲的春昼找些点缀而买下小鸡,怎奈刁巧的挑担者吃准购买者的心态,硬是虚高价位,一桩两全齐美的生意就这样看似黄了。他在安慰痛哭的孩子之时,猛然意识到了一个做父亲的纠结:春天是如此的烂漫光明,孩子是如此的天真纯洁,而这个父亲却在这样一幅美好的画面中,添上了如此不和谐的一笔,对还是不对呢?没有答案,却给所有的父亲,或者读到此文的大人留下了很多思考的空间。在中国的商道文化中,交易是需要讨价还价的。在苏州也有一句俗语叫作:苏州人杀半价。意思就是商家开价后,买家起码还掉一半价格,才会买到比较实惠的商品。事实上,在这种讨价还价中进行的交易充满了尔虞我诈的斗智斗勇。人的信任感是非常低的。丰子恺是知晓这样的文化背景的,因此他也想把应对这种交易的技巧传授给孩子,以期望自己的孩子不要受骗上当,这是每一个父母护子的本能。但是他不是普通人,终究看出了这里的套路,终究不忍心让纯洁的孩子染黑,因此中断了说教。遗憾的是他心中的那份质问到今天依然是无解的。

  看着一篇篇温淡如菊的小文,内心是柔软的。我仿似找到了一位知己,我恍悟孩子对大人意味着什么——人的本真就在儿童澄澈的眸光之中。这份感知必会影响未来我对孩子的态度,感谢遇到这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