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罪》读后感

时间:2022-10-06 12:12:32 专题读后感 投诉 投稿
  • 相关推荐

《心理罪》读后感

《心理罪》读后感1

  前边挺吸引人的,最喜欢第一章的宿舍里平凡生活的描写,在宿舍看代入感有点强,吓着了。不过后边就开始戏剧化了,主角越来越神化,每次只身犯险总能化险为夷,我心都提到嗓子眼,挂了咋办特别是在地下暗河里那段,这更像是方木传。推理情节(特别是到后边)感觉有些不太符合常理,比如魏巍假装植物人,这个可以逃掉医院的`检查程序?就算是为了塑造方木的强大敌人,魏巍也有点神乎其神了,反观前边第七个读者开始的几章可能要比这个真实一些。主角学生时代之后的感情线简直太牵强,尤其是城市之光那章,气的我直接跳过了。还有,虽然这本书讲的是心理罪,跟心理扭曲有关,可能是没怎么感受过,感叹心理扭曲的可怕之时也对案件作案动机的强加性表示怀疑。我还是更喜欢东野圭吾老先生的推理小说,案情不是为了表现个人而发生,而是生存,而是掩盖,而不是变态地挑衅警方:快来抓我啊。不喷,总的还是喜欢雷米大大的,毕竟写这么大一个故事,而且其间串联线索也还说的过去,不太深究的话。

《心理罪》读后感

《心理罪》读后感2

  《城市之光》,雷米《心理罪》系列第四部,说实话,也是最值得让人读完引人发醒的一部小说。

  根据5月4日的陕西的精神病虐杀幼童事件(请容许我使用虐杀这个词),我不知道都看到了什么,有暴力倾向的精神病人的监管不力,路人袖手旁观的冷漠,甚至是主流媒体的对事件的`简之有简的报道。

  我们生活在这个充满了戾气的社会,不要说自己没有暴力的倾向,每个人当面对公平的时候会有什么反应,成都街头暴打女司机的事件还不够清楚吗,最开始对打人者的谴责,一直到事实一步步的还原,换来的又是什么,现在的媒体,为了吸引眼球,从来不会搞清事件的真相后做报道,而我们这些人呢,一味的盲从,只看表象不深挖事实真相,为什么,是因为我们生活在这个社会,对于这些暴力的事件所关心的只是暴力的过程,而不是暴力的背后。

  现在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道“城市之光”,每个人都在向往一个和谐安详的社会。实际上,你就是“城市之光”的光源,你就睡这个社会的基石。网络上有各色人等在抨击我们的制度,在质疑人们的道德,可是说实话,当你抨击别人,质疑别人的时候,你想过你自己该做一些什么。都说社会道德沦丧,可是你自己有没有道德,都在质疑体制,你是不是想进入体制。抛开这些,首先把自己做好,其次让自己身边的人做好,那就是你应该做的。

  如今拜佛的人多了,可是你是为了什么拜佛,最不愿意听的就是佛保佑我什么,佛保佑不了你什么。有因就有果,佛是什么,佛只是比你看的清这个自然法则的人,在自然法则下,你和佛是一样的,佛只是指引你遵守自然法则的指导者,不是指定自然法则的神。记住一句话:不以善小而不为之,不以恶小而为之;人在做,天在看。

《心理罪》读后感3

  一个人到底有多少面,哪一面才是真正的自己。这世间最可怕的事情,莫过于心理罪。

  看过一本《心理罪》,讲述了一名男子因无法面对自己的未婚妻在自己面前被人谋杀,开始整日的和自己心里构造的人对话。那是他的未婚妻,一团空气,可她就那样安慰自己,沉醉其中。

  甚好这名男子只是活在他的世界,别人对他只能用一句“神经病”说他。可是,前不久,新闻报道一名17岁的女孩,一家人在外出时由于自己未系安全带,紧急刹车时她撞向了正在开车的父亲,方向盘意外打动,车毁人亡,只剩下了她。

  也许是心里的内疚与自责,她把所有的原因归结于是他叔叔要夺家产杀死了她家人,还一直她。然后她开始疯狂的报复,推小叔下楼,饭菜里下毒,气死即将病危的奶奶,整个家庭被她的言行所牵动着。

  如果我们战胜不了内心的恶魔,它将占据我们的'世界,让我们在黑暗中前行,甚至犯下可怕的心理罪。

  也许我们心尖一个小小的邪念,将就是一条生命,它足以摧毁你。

  很多事的发生,我们都无法预料,多给自己些阳光,照亮前行的路,不要沉醉在自己的过往之中,无法自拔。只要能战胜心中那个可怕的恶魔,我们便可向着光明前行。

  心理罪很可怕,但真正可怕的是你无法压制你内心中那么多面的自己,找不到真正的自己。

《心理罪》读后感4

  “我想,每一个写作者都应当具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在你写下文字的同时,要对那些可能会受你的文字影响的人们负责。所以,恐怖也好,悬疑也好,永远只能是外衣。

  我们要用作品表达出对人性善良一面的追求与赞美,扶助羸弱者,警示骄横者,给苦苦徜徉于尘世间的饮食男女们些许安慰。”这是心理罪的作者雷米写的一句话。在所有的书中唯有《心理罪》让我欲罢不能,而《心理罪》的所有系列中我最喜欢的是《城市之光》,印象最深的是一个连环杀手自喻为城市之光,讲网络上所谓的坏人绑起来,让城市中所有的人通过网络投票的方式来决定他们的生死。

  每个人都有讨厌的人,也会有自己的缺点。当有一天别人的.缺点被放大。你会不会是其中一个愤怒的批判别人中的一个,当你的一个小小的恶念亦或是一个小小的举动决定了别人的生死的时候,你会不会感到害怕。读后感·在如今的网络世界,许多的人有意或者无意的做了键盘杀手,盲目跟风,谁又能知道你的小小一句话会不会成为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草。

  不要成为背后的凶手,人性的冷暖,恶魔或天使总是在我们的一念之间。永远不要觉得自己的一句随意的话不会对别人造成伤害。自己对自己的选择一定要慎重。不要随波逐流,对别人保留善意。不要因为可以对自己的话不负责任就随意批判,不要不了解事实真相,就自己想象,不要觉得自己的举动不会对别人造成伤害,设身处地的为别人着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个微笑是最温暖的举动。一句没关系,谢谢是最动听的话。

  不要吝啬,善于给予。愿这个世界美好,愿你我生而为人请务必善良。

《心理罪》读后感5

  终于有时间写写读后感了,以前很少看刑侦类小说,接触的仅限于福尔摩斯探案集,动画片柯南,还有那种一分钟破案的书,CSI和一些电影。心理罪是从微博上看到的,然后就把前传,一至四部下下来看了看。

  书中的主人公方木是一个很有魅力的角色,从一个大学生成长为一名警察是经历了很多事情之后蜕变而成的。方木不像其他刑侦小说中的主人公一样,一出场就是一副智商突破200,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无所不能的名侦探。在前传中他还是个青涩的大学生,有点逗逼,有点中二。可是一连串发生在身边的杀人案无形之中像一张网一样,网住了所有和一本书有关联的人,方木发现了这一点,并且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从这一刻开始,方木变得沉默,目光犀利而尖锐。作者着重从心理角度去刻画人物,方木就像普通人一样会有无助、焦躁、愤怒的时候。这一切才让方木这个人物显得真实。

  一至四部分别讲述了四个大故事,若论故事的磅礴大气,跌宕起伏我觉得写得最好的是第三部暗河。第四部城市之光的结尾比较震撼。整个小说中不乏恐怖血腥场景的描写,一边抖还一边在那看,我一定有抖m倾向。暗河这一部中有几个特别敲打人心的场景,一个是愚昧的村民们可以集体处决他人的生死,并且觉得这样做自己不需要负任何责任。让我想起了在中国一些偏远地方的农村,想起了《盲山》这部电影。在这些地方,法治未及,公权和个人的私权都是由村长或村里人共同决定的,如果公权由大家决定,那叫民主。如果私权比如生命权都能由大家决定,那叫民粹。犹记得方木眼睁睁看着村长处决了一个村民而无力阻止的那种深深的震惊和愧疚感。村长对方木说:我不杀你,我可以让被处决的人永远从村里消失,你们警察想查也查不到这个人,但你不一样,我如果杀了你,你的家人会四处寻找你,就有可能找到村里来,我不希望那样。那个时候方木突然觉得世界颠倒了,地狱和天堂翻了个,魑魅魍魉光明正大的行走在世间。被蒙着眼睛绑着手带出村子的方木在心底怒誓到,他要让这被颠倒的世界重新翻转回去,把魑魅魍魉重新送回地狱。还有一个场景是郑霖和他二个兄弟为了救三个被拐卖的女孩而落入熔炉中,三条好汉,三个警察,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爆发出了一声怒吼既是对兄弟之情的`意气,职业的忠诚,也对良心的忠贞。整个暗河的故事,特别是最后方木发现村民、官员、警察内奸三者勾结在一起,相互保护,相互照应,而自己却无能为力的那种深深的无奈感描写的淋淋尽致。那句“我输了,彻底输了”让多少人唏嘘不已。当然主人公之所以充满魅力,在于他那种坚韧不拔,顽强斗争的精神和缜密的思维,最终用自己的方式将罪犯送入了地狱。时刻信守着“我是警察,我是方木,我是责任”的诺言。

  虽然书中方木经常被打的鼻青脸肿,他不是那种五官赛过布拉德,可以拳打哥斯拉,脚踩奥特曼式的人物,主要是人格魅力不可挡,不过也还是有猪脚光环的,猪脚不死定律依然成立,即便是第四部的结尾,而且塑造的颇有孤胆英雄的氛围。书中一些犯罪描写也有瑕疵和说不通的地方,不过不妨碍叙事的精彩和人物的刻画。总之是一部值得一看的小说,可以让人明白何为兄弟,何为责任,何为牺牲。

《心理罪》读后感6

  这是一本讲述心理犯罪故事的小说。让我在感叹自己生活平静的同时,也对那些犯罪者们的心理产生了深刻的了解,读后感油然而发。

  很多时候的犯罪都是那些心理承受能力很差的人被社会压力压迫的没办法喘息,从而找到的一个发泄口,他们自认为社会对不起他们,挤压后产生的心理扭曲。我甚至觉得他们有些可悲,但是即便再可怜他们也逃脱不了法律的.制裁。

  作者在这本书中创造了一个血肉丰盈的人物——方木,整本书讲述了他命运多折的人生,从一个无忧无虑的大学生,一步一步走到深谙人性的资深警察,经历了形形色色的罪恶,和变态杀人狂斗智斗勇,揭露人性的丑恶,代表着正义的一方。

  我第一次知道,一个年仅20岁的少年也可以那么深沉寡言,我思考过,如果是自己遇到了那样可怕到如同地狱一般的事件时,我能不能坚持下去,我现在或许可以信誓旦旦的告诉别人,“我可以,区区小事怎么可以难得到我”,那是因为我生活在一个和平幸福的环境里,我没有体会过那样的害怕,那样的绝望,而一旦这种事情降临到我的身上……我甚至都不敢去想象,背负着生命的代价而活着,太沉重,也太悲伤。

  我第一次知道,“警察”这两个字背后包含着的意义,有多么神圣,我想为以前对警察的误解道歉,这让我感到非常的羞愧和无地自容。

  这本书里有太多太多的东西需要我学习,我的读后感也不会,更不能只有这么短的几行字,每多看一遍,我就会产生新的感受和想法,我觉会觉得自己变得更加成熟。

《心理罪》读后感7

  黑夜每天都会唐突地如约而至,它侵袭着每个角落,包围着每个角落,肆无忌惮,妄想让每一片光明都无处躲藏,星星想要保护这片城市,以柔和的不容置疑来驱逐这片黑暗,而它的光亮却显得有些微不足道,被照亮的地方少之又少。城市里灯火通明,每家每户都亮着灯,以最直接的方式宣布对黑暗的厌恶,但这种方法实则无效,在灯火所不达的上方,夜会显得异常黑暗......

  我站在楼上,以一个奇怪而又美妙的角度俯视这片城市,我不禁渐渐失神,这片城市和那片城市会不会是同一片,也许,所有的城市都很像,那我在黑暗到来之际会更像谁?是他?还是他?

  丝丝伤感突然袭来,记忆的匣门也在不经意间悄悄打开......

  我再次思考起那本我不只思考过一次的小说——心理罪。

  虽然这是国内最专业的侦探小说,虽然这里有着大量吸引我的侦查学和犯罪心理学知识,但最吸引我的却是里面的主人公方木。他毅然决然地一次次站出来充当正义的砝码,来维护他心里的正义。我最欣赏他的是能把“惩恶扬善”的“大众英雄”绳之以法。

  如果这个城市中有一道光,这道光可以随时用镰刀挥向恶者的头颅,每个恶者都怕成为他的目标,而每个善者却希望成为那柄镰刀上的刀刃,当这架代表公平正义的天平开始倾斜时,应当如何选择?用黑暗消灭光明同样的方法消灭黑暗吗?以德服人在黑暗面前也许显得矫情,但一彼之道还施彼身就正确吗?以罪恶打击善良谁都知道是错的,那善良报复罪恶呢?如果,有掌控别人命运的机会,你,会变成恶魔吗?

  这些问题我思考过多次,但我想真正被伤害过的可怜人不会思考太多。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抚平心灵的创伤谈何容易,但更多人选择的并非是不在别的人再重蹈覆辙,相反,他们似乎更愿意看到别人受更深的伤害以来寻求心灵的慰藉。如果你的面前放着一只名叫打着正义的`幌子来报复别人和宣泄情绪的熟鸭子,我想你不会乐意让它飞走。这,也许就是人性的弱点。

  也许有人说,自己也是无辜的,自己也是受害,极少人才会有“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人三尺又何妨”的胸怀。但我不知道我是否有资格反驳一句——别说你无辜,别为自己犯的罪找任何理由,当你在黑暗中选择视而不见的那一秒起,你,已经成为了黑暗的一部分!

  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从古至今邪恶无处不在,有邪恶的地方就会有正义,但正义如果使用不当却反而会滋长邪恶,如何取舍,皆在你的一念之间。

  作为星星,你无法驱逐想要驱逐的所有黑暗,但却能在真正意义上减少一丝黑暗;作为灯火,你只能自欺欺人,你以为你做到了,实则,窗户之外,城市之外,夜,更加幽邃......

《心理罪》读后感8

  说要写读后感,其实我也不知道说点什么好。

  比《心理罪》优秀的小说有很多很多,书里涉及的又是比较冷门的犯罪心理画像。很多人说,一点也不懂关于心理学方面的知识,觉得虚构的作品太夸张,看小说和网剧时总觉得不靠谱,倒不如小时候的包拯、柯南,对逻辑推理的信服远大于悬乎的心理画像。

  一开始,我也是这么认为的。

  看这套书之前,我做了好长时间的心理建设。因为我胆儿小,之前看《他来了,请闭眼》吓得晚上连厕所都不敢去。当我看完第一本《第七个读者》的时候,坦白说,有点嗤之以鼻。文笔普通,案件也不复杂,很容易就猜出了罪犯。我一度认为是作者功力不够,驾驭不了复杂的推理过程,才把重点放在心理画像上。

  简单介绍一下犯罪心理画像,没错,是我百度的。犯罪心理画像,就是在侦查阶段根据已掌握的情况对未知的犯罪嫌疑人进行相关的行为、动机、心理过程以及人员心理特点等分析,进而通过文字形成对犯罪嫌疑人的人物形象及活动征象的描述。

  庆幸的是,我没有看完第一本就放弃。不是因为后来的案件有多么复杂,破案的过程有多么精彩,我觉得,作者高明之处在于,他将读者放在一个心理画像的'成型过程中,读者不再是局外人,或者高高在上的审判者,而是可以窥探到凶手或者受害者的内心,在抽丝剥茧的过程中,不忍大于愤怒。当我第一次为一个受害者流泪的时候,我承认,我爱上了这部小说。每读完一个故事,内心都会觉得很沉重。我曾经开玩笑和小伙伴说,我读完一本书再看看路上的行人,都会觉得生活好不容易。

  我一度认为这种沉重感和我读完东野圭吾的书是一样的,但仔细一想,又不一样。读东野圭吾的故事,那种沉重感是灰暗的,没有光的,就好像他书中的人物,真相大白,可是幸存的下来的人却永远留在或迷茫或悔恨当中。《心理罪》的沉重来自感同身受,那些孤独和恐惧就好像自己亲身经历了一样。可是,字里行间充斥的救赎感,让你没有办法憎恨故事里,哪怕可以称之为恶魔的凶手,更多的是同情,以及对正义和希望更强烈的信任和向往。就像书里说的,亮着灯,就意味着生活,意味着希望。

  整套书共有五本,讲述了主人公方木十年成长的故事。从一个在侦查方面有点天赋的懦弱的大学生,成长为内心坚定的警探。他说,以暴制暴解决不了任何问题,信仰暴力只会带来更惨烈的暴行,如果这架天平从来都是倾斜的,那么就让我当一颗砝码吧。五本书贯穿始终的,是对正义强烈的敬意。作者在描写犯罪现场的时候,经常会提到的一个词是“仪式感”。其实,作者通过方木向读者传达的敬意,又何尝不具有“仪式感”呢?无论是在大火中一声不吭的乔教授,还是至死都保持持枪姿势护着身后小孩的丁树成,无一例外让我肃然起敬后热泪盈眶。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第四本《暗河》中牺牲的三位警察。他们最后掉进了装满铁水的熔炉,被永远铸进了一个大铁块当中。用书里的话说,别说尸体了,就连DNA也被破坏了。

  可是,这难道不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永垂不朽么?

  我特别喜欢第五部的书名——《城市之光》。

  暴力固然强大,然而,更强大的,是勇气及彼此的原谅。作者如是说。所有的牺牲,都是为了在黑暗中点亮一盏灯。所有的牺牲,都是为了让更多的人走进阳光里,真实的笑,放肆的哭。

  《心理罪》不是一部侦探小说,是一部与正义有关的启示录。

  最后——都去看书吧!

《心理罪》读后感9

  犯罪心理学指的是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研究犯罪主体的心理和行为以及犯罪对策中心理学的一门学问。本书从犯罪心理结构,犯罪心理成因,犯罪心理预防及矫治等16章内容来丰富其主要内容,给受众详细地介绍了有关犯罪心理学的知识。

  其中讲到不同年龄与性别的犯罪心理时,作者从少年、成年男性、老年以及女性犯罪心理进行分析。文中深入到年龄特征﹑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的矛盾﹑个性特征﹑行为特征,这四大类型挖掘不同年龄与性别的犯罪心理。其中少年犯罪行为特征的突出特点是具有模仿性和易受暗示性。少年往往处在心理和生理发育不够成熟的阶段,少年极其容易模仿他人或者受他人暗示而发生违法犯罪行为。例如电影﹑电视﹑小说﹑游戏中的某些暴力﹑色情的情节,常常成为少年的模仿对象。

  群体犯罪是文章中提出的又一关键词。当然群体犯罪心理自然也离不开个人的犯罪心理,它不是由几个简单相加的个体犯罪心理构成的,而是总体构成之间相互影响作用的结果。社会在逐渐地发展,伴随着和谐社会的到来,其中不免有动荡的时刻。社会上的闲散人员,相互之间勾结在一起,策划并实施共同犯罪的案例屡见不鲜,构成了群体犯罪。群体犯罪心理既是成员之间相互交往和心理上互动的表现,又是社会动乱,社会压力负效应产生的结果。

  变态犯罪心理在新闻里时不时的播出,给社会上带来了舆论的热议。在互联网信息时代里,我们的视野中充斥的变态犯罪事件也是有所增加。变态心理犯罪的类型主要分为:人格障碍与犯罪,精神发育迟滞与犯罪。精神病患者的犯罪是变态心理犯罪中比较常见的,也往往是最让人束手无策的犯罪,其手段十分残忍,造成的危害社会的后果也比较严重。

  针对各式各样的犯罪心理,对于犯罪心理的矫治就显得尤为重要。犯罪心理的'预防从外部因素讲要净化文化环境,政府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减少社会压力。从内部因素讲要培养积极﹑健康﹑正面的心态,养成好习惯,拥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当发生了犯罪时,如何加以引导?运用亲情、友情或爱情去关爱犯罪者,都能起到一定的效果。

  读了《犯罪心理学》这本书,增加了我对犯罪心理学相关知识的了解。我国目前青少年的犯罪率是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如何抑制这种趋势是需要运用《犯罪心理学》的知识去实践的。所以读完这本书,我最深的一个感触是,我们应该想办法把书中的知识用来指导实践,真正的做到学以致用,才是学有所用。

《心理罪》读后感10

  也许很多人认为研究犯罪心理会容易让自己心里扭曲,我却对它充满了兴趣。研究犯罪心理不单纯是对人的心理思维的研究,也是一种对人性的拷问。同是犯罪,有过失的有故意的。怎样对这些犯罪行为进行区分呢?除了当时的情况不同之外,犯罪行为的性质通常是由一种心理因素而定的,这种心理一定是出现在犯罪行为之前的,它们支配并且影响着犯罪人的犯罪行为,这种心理因素就是我们所谓的犯罪心理。做一项研究已非易事,更别说是极其特殊的犯罪心理研究,剖析犯罪心理必须要先了解犯罪需要在罪犯的配合之下来完成,然而罪犯往往会对这一项研究相当抵触,导致研究难以进行,再者这些行为是难以模拟的,使得相关人员只能依靠工作经验和证据材料进行剖析。不过,这写问题都阻挡不住研究前进的脚步,犯罪心理学就在慢慢摸索下形成了自有的理论和体系,为后来者的学习提供了一个极大的便利,这本书就是这样的一个引导者,带领我们走进犯罪心理学的世界。

  电视中常常看到的例子,一个地位卑微的人,常常被有钱人捉弄嘲笑,他心里嫉妒怨恨这些有钱人。一天,他正因爱人的死去而悲痛时,一个以前经常嘲笑他的人又对他百般侮辱,甚至包括他死去的爱人。他忍无可忍,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趁此人家中无人,潜进去杀掉了他。可见,形成犯罪心理的因素是非常复杂的。不仅仅是取决于罪犯本身的意识,也和社会大环境息息相关。然而仅仅有犯罪一事,还是不足以引发犯罪的。从朦胧的犯罪意图到明确的侵害目标,最后到决定执行三个环节,这就需要一些条件,犯罪人已有犯罪意识后,一些刺激诱使这样的一向转为决定;犯罪机遇的出现使得犯罪成为可能。这些条件可能是偶然出现的,也可能是人主动制造的。

  犯罪心理的.变化不仅仅出现在犯罪行为发生之前,也会出现在犯罪行为进行之时,这样的变化导致犯罪行为的变化,就如抢劫犯抢劫人的钱财,若被劫人乖乖配合则相安无事,若大声呼救强烈反抗,劫犯就可能因为慌张气氛而伤及人命。犯罪心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罪犯主题情绪的转变而发生变化,这其中可能包括主体需求的转换和满足,生理条件的限制以及认识的提高等等。

  犯罪心理,我们不仅要研究它,也要预防它的形成,加强自我心理素质,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远离外界的消极因素。同时,家庭和学校要给孩子们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社会也要树立良好的风尚,净化文化环境,预防犯罪,就从预防犯罪心理的形成开始。

【《心理罪》读后感】相关文章:

心理罪读后感(精选12篇)10-26

心理罪读后感(通用12篇)10-28

《罪马》的读后感10-06

《罪马》读后感04-28

罪马读后感04-29

(热)罪马读后感10-24

《罪马》读后感(合集)09-10

罪马读后感(15篇)11-30

读《罪马》有感08-08

《罪马》读后感范例(10篇)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