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青年教师自主成长的秘诀》有感 推荐度:
- 《青年教师自主成长的秘诀》读书心得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教师成长》读后感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教师成长》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师成长》读后感1
悠闲的假期中,在满室茶香的陪伴下,我读完了《教师成长密码》这本书。书中时刻围绕“教师成长”这一中心,记录了优秀教师的优秀文章,分享了他们的成长故事,给做为年轻教师的我以很大的震撼和启迪。
细细品味《教师成长密码》这本书,看到了教育界的很多教师像一位老朋友一样把自己的成长故事娓娓道来与我们分享,说实话,不是很感人,不是太典型,但很生动。
如:赵桂海老师《最朴素的,也是最高尚的》一文,用最朴素的文字来告诉我们“师德的最高境界不在那些上纲上线的条条框框里,也不在那些歌功颂德的豪言壮语中。它就存在于我们对待职业的朴素态度上,闪耀在我们平日里朴素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字字珠玑,言简意赅。“生活是朴素的,朴素的生活境界亦是师德的.最高境界。”无论人们给教师戴上多么大的光环,它也就是一种职业,一个不平凡但很伟大的职业。
肖盛怀老师的《记忆深处的两个巴掌》像是一记重磅砸在我的心里,类似这样的事情好像也经历过。当然,动手是不允许的,有时候语言暴力更容易伤害学生,回过头想一想,有没有不够亲切,有没有不够随和,有没有刻薄犀利,有没有不够理解?这些,对于学生是那么重要,自己做的够好吗?
《用心磨练教育艺术》这个题目起得好,我想说的是,教育确实需要艺术。在学校,有很多这样的优秀教师和班主任,用心的爱每一个孩子,在教育中充满艺术,在滴水间渗透教育,这是一件有趣的事情,是体现每位教师不同风采的艺术。我默默的感受着,欣赏着,学习着,这些需要自己琢磨和提升,去变通为己用的精华,再升华为艺术,需要磨练,需要时间。
感受最深是当是王金凤老师交给我们的“赢得学生爱”四招。第一招:先入为主夸自己;第二招:挥洒自如讲好课;第三招:以身作则守信用;第四招:真心实意爱学生。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我的眼前就浮现了一个个生动的形象,对呀,那些平日学生喜欢的老师,爱戴的老师,就是这样做的,其实,说白了就是一句话,这就是教师的“个人魅力”。
掩卷沉思,我还不够优秀。作为年轻教师,自己还需很多努力。在未来的道路上,我一定谨记这成长的密码在学习中进取,在历练中成长。
《教师成长》读后感2
新时代的教师要从技术性的熟练者向反思性的实践者转变。他们必须是“工匠性”与“专家性”兼备的专家。作为匠人,教师的世界是由“熟练的技能”、经验、“直觉或秘诀”构成的;而作为专家,教师的世界则是由“科学的专业知识”、技术、反思与创造性探索构成的。二者的互相结合才能形成教师真正的力量。
新时代的教师也要从空洞的理论家向理论的实践家转变。所谓好教师,不是没有问题的教师,而是敢于挑战的教师。仅具有丰富经验的教师,仅有空洞理论的教师,仅靠单打独斗的教师,都不是教育实践家。只凭借自上而下规划或指标的设计,也难以造就教育实践家。
新时代的教师更要从知识的灌输者向内心的倾听者转变。课堂上教师的中心活动是倾听,倾听学生内心的声音,倾听教材所蕴含的声音,倾听教师自身内在的声音,使得教师能够完全的.接纳学生,接受教材的课题、接受内部的声音。
现代社会讯息万变,每个人都需要不断地学习和进步才可以跟上时代的步伐。学生一直在变,每一代人都有各自不同的价值观和特点,教师更不能停滞不前,两耳不闻窗外事。如何不被这个时代淘汰,如何能更了解学生更贴近学生,就需要我们教师不断地学习和自我成长。
教师的人生就是持续学习的人生。向自己的学生学习、向教材学习、向周围的同事学习、向社会学系、从自身的经验中总结学习。正式这样学习的过程和步伐,造就了一位成熟的教师。教师的成熟都是通过自身认真工作,体味工作中积累得来的。
中考和高考正在不断地教育改革,教育改革风暴不断向教师袭来。我们每一位教师回到自己的本职岗位,努力养成教师的自我修养,找到一线教师的尊严,获得教师的自我满足感和自豪感。教师的本职工作不仅仅是教学,更重要的是学习。教师要同时具备匠人和专家的双重属性,尽全力将工作做好,或用最先进的知识和最高的智慧来工作。
《教师成长》读后感3
《教师如何快速成长》这本书的作者罗树庚老师,用轻松明快的笔调,把教师成长这个大主题说得非常明朗。在教师成长的各个阶段阅读此书,都能得到启发。
作为一个刚刚走上岗位不到两年的年轻教师,我非常庆幸在前辈的推荐下阅读了此书,这让我对于自己的教师生涯有了更强的动力和更明确的方向。
这本书总结了教师专业发展必备的六大要素:内驱力、学习力、行动力、沟通力、研究力和反思力。
首先是内驱力,教师的快速成长源于自我内心的觉醒。当我看到内驱力这一章时,有一句话引发了我的深思:“你在为谁工作?”看到这句话的一瞬间我就想起某一次讲座上听到的另外一个相似的问题:“是你需要这份工作,还是这份工作需要你?”
因为教师工作的繁琐,我听到过不少人抱怨被安排了这么多的杂事,抱怨这份教师工作远不是外人看来那样轻松,仿佛这份工作是自己不得已才做的,仿佛是在为别人而工作。其实,就像书里说的,“不论是从养家糊口赚取工资的角度,还是从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角度出发,我们都是在为自己工作。”说到底,我们不是为学校工作,不是为家长或者学生工作,我们都是在为自己工作。
拥有强大内驱力的教师一定是一个“太阳”型的教师。
就像一个小太阳,每天的状态都很稳定,自带能量,走到哪里哪里亮。这样的教师不需要外界鞭策,而是拥有自己的行为准则,能够做到静心教书,潜心育人。想要有强大的内驱力,我们必须改善自身的心智模式,把平凡、普通、琐碎的工作与责任感、担当精神紧密联系,让自己成为一台发动机,如此才能像太阳那样,拥有生生不息的能量源。
第二种核心素养是学习力,这包括了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和学习能力。
学习是一个默默积累的过程。书中形象地用两种植物做类比,其中一种是火红花。在火红花最初成长的八个月里,它只有拇指般大小。但是到金秋十月,火红花就像着了魔法,它的枝叶花冠一天扩展3米。仅几天的时间,火红花便能迅速覆盖一亩地的面积,并绽放出光芒四射的大红花。对于个人的成长而言,我们个人的成长学习也就像火红花的沉潜。作为教师,我们的'沉潜就是苦练基本功,博览群书,醉心教学。现在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人类知识的增长速度已经超越了我们个人的学习速度。如果不能静下心来学习、阅读,那么只能面临与时代脱节的命运。
第三是行动力,任何事情,只要开始去做,就不算太迟。
书中告诉我们,“对于教师而言,模仿是成长的开始”。模仿不是一成不变的,因为课堂是一段永远无法完全复制的奇妙旅程。就算拿着一样的教学设计,因为教师个人因素,因为学情等因素的不同,上出来的课一定是不一样的。对于教师而言的行动力,还有“留心收集学生的学习轨迹、思维轨迹和思想火花”。在工作的初期,每天忙着处理各种事务,虽然总是在做事情,但是每当一个人静下来的时候,就会觉得不知这样忙碌的意义何在。
第四点是沟通力,交往与沟通是而且永远都是教学的核心。
教育不只是知识的传递、技能的获取,更重要的是师生、生生间群体生活时情感的激荡、真情的体验。我们最怕遇到“特殊”学生或是家长,遇到了就会有所抱怨。其实,与特殊学生、家长打交道,对于老师来说,正是成长中可遇不可求的良机。既然已经遇到问题了,那么不如坦然一些,将解决问题当做研究问题,或许会有额外的收获。
交流的基础是学会换位思考,重点是不要把认知冲突上升为情感冲突。简单来说就是对事不对人,意识到家长与教师是教育观念产生了不同的认知,而不能上升到双方在情感上产生相互排斥的地步。
第五是研究力,我们常听到这样一句话“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
研和教其实是理论和实践的关系。我们需要带着研究的情态去工作:一边实践,一边研究;一边研究,一边反思总结。所以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不仅仅是教授某一门学科,我们要经常研究学科知识结构、学科培养目标、学科评价体系,要有既见树木,更见树林的智慧。
最后是内省力,有这样一个教师成长公式:成长=经验+反思。
著名教育家加里宁曾说过:“教师每天都仿佛蹲在镜子前面,外面有几百双精锐的、富有敏感的,善于窥视你优点和缺点的孩子的眼睛,在不断地盯着你。”现在作为一个一年级的新教师,我每天都面对着班上四十多面“镜子”,我时刻都在从这些“镜子”里反观自己工作的得与失,从这面“镜子”中我也获取了许多具有参考价值的信息。
这本书实在是让我受益良多,不禁感叹真的要坚持阅读,要选好书阅读。“一个人会读书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一群人会读书就可以改变一所学校的命运。千千万万个会读书的老师,就会改变无数个孩子的命运,进而改变国家、民族的命运。”我不知道要多努力才可以改变孩子的命运,但是我愿意以书做舟,不断实践、反思,让孩子在知识的海洋里自在舒展地成长!
《教师成长》读后感4
近期我读了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肖川同志写的《教师的幸福人生与专业成长》一书。书中的内容简约但却精辟,使我经历了一次思想的洗礼;书中的观点通俗而又深刻,让我的境界得以一次升华。作者以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视界,睿智的语言,给我上了关于教育学习、专业成长、人生幸福的一堂课,发我深省,令我受益匪浅。
通过这本书,让我的看法彻底改变了。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教师的幸福人生=自己的专业成长,这二者呈正比关系。近几年来,一片改革的呼声总传诵着“新课改不仅减轻学生的压力,也替老师分忧”,可我们感到不仅没有减负、减压,反而压力与负担是与日俱增,是我们真的已经不合时宜了吗?读了此书后才明白,原来在人们即使拥有了金钱、爱情、知识、领导力等等,也不能感觉到生活的100%圆满,那么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呢?是我们对待工作的心态。只有我们的心态是积极的,我们才会感到生活达到了圆满,我们才会走上幸福的人生之路。何谓积极的心态?就是接受现实,悦纳自我,心存感激,追求卓越。而一个人只有拥有乐观的心态,才有进取的人生态度,也才能跨出迈入幸福生活的第一步。
不错,“心中有盼头,手中有事做”,才是幸福的`。来吧,让我们一起去发现身边的幸福:在课堂中我们会得到幸福。因为只有在教学中我们才能够体现出做一个教师的真正价值,自己的教育智慧被发挥,教学研究的能力被提高,这样才会有成功之感。另外每天再给自己留一点时间阅读,与伟人、名人对话,提升自己的才华,锤炼教育的智慧,在阅读中寻找无穷的幸福。这时的我们才会真正感到幸福。学生中我们会寻找幸福。虽然孩子们淘气贪玩,反复叮咛的话儿不听,纠正几遍的错误,接连又犯;桌椅摆放歪了,作业又忘了写了……但我知道,这就是孩子,孩子怎能不犯错?孩子各有差异,怎能整齐划一?我会悄悄地告诉自己:少一点挑剔,多一些理解;少一点批评,多一些微笑——让学生在我们的理解中成长,让我们在自己的宽容中幸福。
掩卷而思,有时我们确实无法看清自己工作和生活之间的关系,常常以为“工作就是为了生活”,却忽略了“工作就是生活”。既然我们选择了这份工作,既然我们抓到了这样一副牌,与其抱怨这副牌怎么如此之差,不如就打好我们这副牌。也许在不断动脑出牌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会收获另外一种幸福。
《教师成长》读后感5
说起读书,自己也很惭愧,因为读的书不多。对于学校开展的读书活动,自己也多半是为了完成最后的读书笔记,所以才不得不读书的,虽然自己也知道读书的好处,而且也知道自己也确实需要读点书,但总是静不下心来读一本书。
可是最近一段时间,我读了淘继新写的《读书与教师生命成长》的报告,感触颇深。陶继新,是《中国教育报》资深记者,近几年来陶继新先生总在大声疾呼 “走进经典,与大师同行”,《读书与教师生命成长》就是他在全国很多城市作的关于读书的报告,前一段时间也就是暑假里,曾在利津讲过,没能参加实为遗憾。没成想在网上搜到了,我如获至宝。报告中,他从《论语》中内含的教育原理开始,分十个专题论述了教师为什么读书?读什么书?怎样读书?报告用生动的语言向人们论述了读书是我们教师生命成长的必需,是授业、解惑的基石,是完善人格的要求,也是珍爱生命对自己负责的具体表现。“取法乎上”乃读之“众妙之门”,通过读书,可以拉长生命,学会取舍有道,学会在这充满憧憬的时代立于不败之地。一个个读书者的故事引人入胜:生于忧患的孔范今教授,心如止水的杜维明教授,淡泊名利的李秀伟,游刃有余的刘振东,养学深厚的于漪……他人高尚的`操守与道德修养,近乎完美的人格,以及读书教学相得益彰而形成的渊博学识,严谨治学的态度,忧国忧民的大家风范,让人折服,令人崇敬,成为我们学习效仿的楷模。
以前,我曾经认为,凭自己掌握的这点知识,教个小学应该没问题,可是现在我总有一种诚惶诚恐的感觉。人物远虑,必有近忧。社会在飞速发展,教育在不断进步。在新的课程标准下,“教师要成为学者型、专家型、研究型的教师”,“要从经师向人师转变”已成为基础教育发展的必然。如何实现这一转变呢?加强学习是做科研型教师的必由之路。
以前讲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得备一桶水,现在的教师应该具备源头活水,作为当今教师,还应掌握教育规律,熟悉学生学习基础和学习习惯,有较高的驾驭课堂的能力和教学艺术,会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等。这都需要加强学习。
教师要成为一名合格教师,必须要养成爱读书的习惯、理论学习的习惯、积累经验的习惯。尤其现在,教师必须读书,这是生存的需要。
我们必须读书,读书就存在读什么和怎样读的问题。我们平时读书盲目性太强,造成了时间和精力的极大浪费。另外读书的面太窄,认为只有与我们学科知识以及教育教学理论有关的书才对我们有用,这是十分错误的。我们应做到有选择的去读,选择那些能唤起我们进一步阅读和写作冲动,能够让我们亲近书籍和人类精神生活的有价值的书去读,而且读的视野要宽一点,专业书籍要读,中国古典名著、世界名著、一些好的诗歌散文也要读。陆游说得好:“功夫在诗外”,这是高度凝炼和智慧的表达。有些真正有价值的书我们不仅要读,而且要反复读,精心研读,就像西方虔诚的信徒用一生来读“圣经”一样。我们每个教师都需要读几本常读常新的好书。
读书,让我们拥有源头活水,滋润学生求知若渴的心田;读书,让我们与大师对话,与哲人交流;读书,让我们增加善念和怜悯;读书,让我们扩大智慧和见识;在读书中,塑造教师的人格魅力,全面提升教师品味教师的读书习惯会影响学生一生。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把每一个学生领进书籍世界,培养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灯,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
当今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方法不断改进,知识面在不断拓宽,我们面对的学生都是具有挑战性的学生,因此教师必须不断学习,终身学习。有句话叫“因睿智而精彩”,课堂需要教师的智慧,智慧不是知识或常识,不是聪明或经验,智慧如水一般渗透,如光一般普照。教育智慧、教学智慧、交谈的智慧来自长期不断的读书、学习、实践,在实践中注重体验与感悟,并善于积累而成。当我们教育无力时,不要更多地抱怨学生不开窍,而是因为我们用“旧钥匙”开“新锁”了。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让我们都来读书吧,让读书成为我们一生的幸福。
《教师成长》读后感6
经过一学年的继续教育,结合工作实践,观察身边教师的成长之路,有几点感想。
一、 优秀教师都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成就感
王铁军教授所带领的研究团队运用整合研究的方法,对江苏省近30位名教师、名校长研究显示,名教师、名校长都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进取精神,具有强烈的时代意识和开拓精神,有非凡的人格魅力和远见卓识,他们都是主动发展。例如:江浦县五里村小学的杨瑞清校长,1981年从晓庄师范学校毕业后,她怀着实践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坚定信念,毅然放弃到城里工作的机会,主动要求到偏僻而简陋的江浦县五里村小学工作,一干就是20年。从创办"行知实验班",到办"行知小学"再创办乡村大教育,直到创造以赏识教育为特色的农村新型学校,他殚精竭虑,矢志不渝,写下了140多本近600万字的日记,记录了他学习和实践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历程。特别是在他担任校长的两年中,先后丧父母,失女儿,再后患癌症,手术仅两个月又全身心的投入工作,他的精神感召了他的同事们,教师视他为精神支柱。 我校的几位业绩突出的老师也具有事业心和成就感。
二、只有夯实基本功,做好一个合格老师,才能成为好教师
要成为一名名教师,首先要立足于做好一个合格老师。 在我看来,当前要成为好老师应着力提高"五个能力":一、是教材解读能力;二、与学生交往能力;三、是课堂组织管理能力;四、突发事件处理能力;五、是试卷编制能力。五个能力缺一不可。
三、立足课堂,力争做骨干教师
课堂,是老师劳作的田地,课堂是实现我们教师人生价值的舞台,了解教师应当从课堂开始;教书育人从课堂开始。 所以,为一名教师,首先必须得立足于课堂,把根深扎于学科课堂的沃土,课堂对于教师来说,是永恒。 一堂课,怎么说上得好,怎么说上得不好,很难有一个标准了的或者说公式化了的评判意见。俗话说:教无完法,只要得法。但是但凡好课,必然循循善诱,启发引导,教师教得轻松启智,学生学有兴趣,富有成效。一堂课应该有一个良好的框架,总体而言,思路要清晰,条理要明确,主题要明确。课堂学习的形式灵活适应学生特点,学生学有效果,实现学习目标。
四、名教师都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现代社会人际交往频繁,关系复杂多变,能否创造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环境,是学校事业成功的关键因素。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提升教师的亲和力;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开发学生潜能,形成优势互补的态势;有利于增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感情;有利于扩大交流信息。名教师、善于广交朋友,处理关系,把握信息,从而把握成功的机遇。
《教师成长》读后感7
往往越是重要的知识,在存在方式上就越为抽象,学习起来更为艰辛,应用起来就更为费事。虽然我们经常讲学习过程是乐在其中,但并不因此而否认学习不痛苦,只是学习的痛苦与学习的幸福并不冲突而已,这或许就是现在的流行语“痛,并快乐着”的意思吧。理论阅读应该是教师不可放弃的责任。教师的确很忙,但这种忙碌靠时间是无法偿还的,它需要教育智慧去击碎它。在教育日常生活中,需要成倍的体力劳动才能够替代相应的脑力劳动;同样的道理,相应的脑力劳动如果没有完成,就可以转化为成倍的体力劳动。所以,教师越是繁忙时,就越有理由、越有必要去进行理论阅读。
在这儿之所以强调理论阅读,一方面是要求教师能够在学科知识与教学知识上有更深的造诣,另一方面是希望借助理论阅读来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同时规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原本就不应该存在的感性行为。教师的课堂教学工作总是断断续续的,它需要教师有意识地用自己的教育智慧把断断续续的教学工作串起来。当教师把日常教学生活串起来后,不但教师的教育智慧才能够得到体现,而且我们才能够完整地理解教育教学过程。但是,串联工作本身却是艰辛的,甚至偶尔会觉得无聊,特别是当我们看不到这幅教育画卷何时才能成功时就更是如此了。不管你是通过写教学日记的方法,还是乐于对教学生活本身进行叙事,你在串联教学工作的过程中,既需要有足够的教学知识来整合这些故事,还需要有教育整体的思路来勾勒你人生中最为精彩的教育画卷。
如果我们只是简单地学习他人的知识与经验,即使我们还会不时地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我们仍然不可能在教育实践这条路上寻找到富有创新意义的教育智慧。所以,我们还需要在教育科研与教学实验这条路上有所尝试。对待课堂教学生活,我们既需要完成自己的教育使命,更需要在课堂教学这个岗位上,体现出自己的教育价值。对于他人知识与经验的学习与应用,的确有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可要真正地展现自己的教育价值,还需要教师主动地行进在“从事一些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教师成长》读后感8
“我国中小学教师缺乏的主要是文化精神、文化眼光,一种自觉的价值追求,一种坚定的对于社会、人生和教育的理想和信念,一言蔽之,缺乏思想。究其原因是文化底蕴不够丰富,学识积累过于单薄,缺乏对人类历史文化和人性的深度的理解,特别缺乏对中国历史的洞察和对西方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度理解。其后果是,中小学教师付出的大量劳动停留在低层次的“教书育人”上,缺乏对学生精神上的引领,缺乏对于自身工作的高远立意,缺乏对于“课本知识”所承载的价值观和心理结构的深刻洞察。说极端一点,把“教育”浅化为、庸俗化为没有灵魂的认知结果的堆积。”
以上是《教师的诗意生活与专业成长》中的一段话,读到时令我心痛和深思了良久。或许其言辞的尖锐也刺痛了你的心,觉得所指太失偏颇。但痛定思痛,平心静气地想想,身处如今这样一个浮躁功利的时代,现实其实真的在把我们的文化和思想一点点击垮,不是缺乏,而是丢失,不是没有,而是忘了。该如何去改变?我想,作为每一个有良知的教师,其实我们也都在努力地追寻了,懂得好好去珍惜了,力所能及地在自己的岗位上让“‘教育’少一些浅化、庸俗化的没有灵魂的认知结果的堆积”,让我们自身拥有“一种自觉的价值追求,一种坚定的对于社会、人生和教育的理想和信念”。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谈谈我在近年教学中所作的一点探索和实践。
人美版第五册有一节课叫《怪兽》,当它成为一节美术课的课题时,该如何去诠释和演绎呢?
怪兽,是一个现代孩子既熟悉又陌生的事物。
熟悉,是因为现在太多有关国外的怪兽文化,尤其是影视作品,已充斥和冲击着孩子们的生活,甚至有些怪兽还成为了孩子们膜拜的对象。陌生,只是因为远离得太久。孩子们不知道,在我国古代悠久灿烂的文化长河中,怪兽早已是老百姓耳熟能详的祈福事物,它远比外国文化中的怪兽出现得早,更比那些凶猛、恐怖的外国怪兽亲切可爱得多,其内涵更丰富、更具价值。
通过对教材、课标的深入研读,我得出了这样一个思路:本课的教学设计从教学目标出发,并着重以下两点思想的融入:
1.拓展审美。让学生学会对表面看似凶猛、丑陋的事物探究其本质,看到它独特的美。在生活中学会不以貌取人,多看到别人的长处。
2.拓展视野。现代儿童,是动画片、游戏中成长起来的一代,受快餐文化、外来文化影响很深。通过了解优秀的传统文化,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摒弃外来文化的糟粕,学会沉淀,潜移默化中把人类优秀的传统文化代代相传,把美好祝福送给每一个人。
诚然,这些美好的想法的实现是需要过程的,但我就是这么去做的。
在具体的教学中,我首先设计了“画动物比赛”和“变魔术”环节,教师通过把学生画的动物进行错位组合,在黑板上快速“变”出了一个奇怪有趣的形象,一下子就牢牢地吸引了孩子们的视线,产生了强烈的学习兴趣。而这一新颖的教学形式其实是对本课学习难点的巧妙突破,学生在一个直观生动的过程中初步了解了怪兽创作的'基本方法:把不同特征的动物进行巧妙组合。“猜猜它是什么?”我的话音刚落,“怪兽”,孩子们的反应也快极了。带着对“怪兽”更大的好奇和充满探究的心情,孩子们满怀兴趣地进入了新课的学习。接着,通过“认识中外怪兽”、“寻找怪兽特征”等环节使孩子饶有兴趣地了解了“镇墓兽”等等怪兽文化,一个个争先恐后地分析那些或头顶尖角、耳朵大大或身形奇异、背长双翼的怪兽。尤其了解到中华民族的象征——“龙”其实也是怪兽之一后,他们不仅耳熟能详地纷纷介绍龙的特征,并且对怪兽产生了美好而深厚的感情,课堂气氛也达到了高潮。此时,我不失时机进入了“赏析怪兽作品”环节,与孩子更加深入地探究怪兽的表现方式、变化规律,启发儿童抓住动物形象特征进行组合创造怪兽。随之进行的“谁的年兽最特别”环节,一幅幅想像独特的年兽作品纷纷诞生。因为此时的孩子,心中已经装满了自己的“年兽”,他们迫不及待地希望向大家展示自己或可爱或威猛的丰富多彩的“年兽”,他们都在把自己美好的新年祝福带给大家,他们也已经从学习过程中最初热情的好奇者成为了积极主动的创造者,从盲目的.“奥特曼迷”变成了有思想、有正义感的“龙的传人”。
整课教学,通过运用新颖感人的教学设计,营造了愉悦宽松的教学气氛,形成了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不仅深化了主题,而且使孩子的学习兴趣不断高涨,纷纷大胆想像,主动创造得以不断引发。与此同时,我和孩子们也在这一次小小的“文化传承之旅”中进行了最快乐和美好的精神洗礼……
《教师成长》读后感9
前不久,我阅读了徐世贵、纪文杰老师的《青年教师自主成长的秘诀》。我对教师职业素质、行为规范、教学准备与实施等方面有更新的认识。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深知自己在许多方面还存在着问题,经过这一次阅读之旅,我的内心充盈着沉甸甸的收获,特别是在课堂氛围的营造方面,我深受启发。
今年我任教三年级和五年级的英语。三年级的学生和五年级的学生对我来说是两种不同画风,前者天真烂漫,对一切新知识充满了好奇,后者更加沉稳安静,思维不够活跃。因此,如何在“参观动物园的嘈杂”和“观看电影般沉默”这两种课堂氛围之间找到平衡,对我来说是一个大课题。我希望我的课堂既能富有激情、活力,也能安全有秩序。那如何才能形成这样的生态课堂呢?《青年教师自主成长的秘诀》中所述:学习“道法自然”,研究生态课堂,就是要使课堂回归自然,尊重学生成长的规律,尊重课堂教学的规律。
著名数学家杨乐在凤凰卫视专题节目中提到:“学校、家庭、社会对学生的期望太高、太急、太迫切,成才是一个很长的过程,是一个比较自然的过程。”生态课堂注重学生的和谐发展,没有盆景工艺式的缠扎,没有训技强化般的鞭打,而是以创新的教学方式造就学生张扬的.个性、开放的思想、创新的品质。
读了《青年教师自主成长的秘诀》,我体会到营造优良的生态课堂,要做好以下两件事:
第一,相信学生,让学生充满自信。
不相信学生是营造生态课堂的重要障碍之一,其主要表现是误认为学生基础、能力差,老师讲得口干舌燥他们还听不懂、学不会,如果让他们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肯定会更糟糕。对于这一点我深有体会:五年级英语知识更多,课时又较少,我为了按时完成教学任务,在很多环节留给学生的时间太少了。回想我的课堂,在《Hobbies》这一节课中需要学生会介绍自己的兴趣爱好,这个话题对孩子们来说很愿意去表达,有的说“I like watch films.”有的说“I like football.”我明白他们的表达意思,但是前者表达是错误的,后者又达不到涉及这一单元的知识要点。我急于教会他们like后面提及动词要用动名词形式,应该是“I like watching films.”这个单元要求用喜欢做的事情做介绍而不要说自己热爱的某物……我不相信学生能够按照我的要求表达,一开始就给出了句型模板,让他们少了很多表达的机会。可能孩子们也看出了老师对他们的不信任,长此以往也失去了表达的自信和乐趣。其实,我们给学生一个机会,他们会还我们一个惊喜。我们得有静待花开的耐心,克服急于求成的心理。不抱怨学生、多从自身教法上找原因。这样孩子们才能充满自信,恢复活跃的课堂氛围。
第二,尊重学生,让课堂和谐安全。
有一次上课,一位学生对我说:“老师,我们喜欢你的笑容。”我问为什么,她说:“看到你笑,我们心情愉快,上课也带劲些!”可见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是生成良好教学的土壤和空气。师生之间的交往,不限于教与学,更有教师和学生的心灵交流。在三年级课堂上,有一幕我记忆犹新。这学期第四单元《My family》需要孩子们用来介绍自己的家人。有一位胆怯的小女孩儿很伤心,她紧张地说:“自己没有妈妈,不知道怎么介绍。”让她说出这件伤心的事,我心中有点过意不去,更不忍心批评她没能正确表达。为了缓解她的紧张与尴尬,我微笑着向我让班上的同学们来扮演她的家人,孩子们都很开心,也在无形中消解了这位小女孩的难过情绪。从那以后,我更加留心观察到这位女孩的表现,她变得自信、开朗,回答问题时也更加响亮了。我由衷地为她感到高兴。试想一下,若是当时我严厉地批评了她不懂得灵活表达,一句一句读给她复述,这种僵硬地方式会让她更加自卑与胆怯吧?
只有建立民主、尊重、信任、平等、安全的师生关系,才能为学生营造安全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师可以更多地给学生提供“团组式”的学习方式,孩子在团体当中互相学习,产生一种归属感,更有利于他们智慧的碰撞与思维的发散。
《教师成长》读后感10
今年的读书节和去年的读书节,我都借了李镇西老师主编的“新教师成长日记”丛书,一本是刘国营写的《情到深处》,一本铁皮鼓写的《冬去春又来》,读了很有启发,由于去年没有看完就还上了,因此这次又借来看了,并且坚持每天晚上睡觉前看半个小时,20多天过去了,两本书快看完了,真是受益匪浅。“新教师成长日记”丛书的作者,都是没有什么“知名度”(至少写书的时候还没有)的普通老师,刘国营老师才是毕业刚5年的地理老师,正在送第一届高三毕业班,他们现在所带的班级可能也还谈不上是通常意义上的“优秀班集体”,书中展示的是这些老师成长的艰辛而富有探索意义的“过程”,而不是“功成名就”的“结果”。认真阅读,会从他们的日常教育叙事中“亲临”他们实践的现场,感受他们的情感和思想,把握他们成长的轨迹,有种恍然大悟:原来“钢铁”这样炼成的!同时也情不自禁地想到自己:其实我也可以这样做呀!
李镇西老师说的好,“新教师”不仅仅局限于刚参加工作的教师,更指不守旧,不固守常规,积极学习,不断更新自己,每天都有新面貌的教师。将“新教师”与一般教师区别开来的决定性因素不是工作年限,而是他们是否有自己的教育思想,是否不满足现状、一直充满工作和生活的激情。从刘国营老师和铁皮鼓老师的文字中可以看出,他们的工作和我们一样都是琐碎而辛苦,都是为人真诚正直,富于爱心,对班主任工作一丝不苟,不过他们对每天平凡的工作进行了思考并记录了下来,可以说是“反思型教师”。他们也由原来传统的“我说你听”、“我教你服”的师生关系逐渐过渡为新型的师生关系,那就是时兴“尊重”,倡导“互动”,从日记所展示的一些故事中,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他们从心里尊重学生,尽可能地不侵犯和伤害学生的.心灵世界,同时又平等地和学生进行着精神的交流和交融,期待着在这种和谐的精神互动中,达到师生双方的共同成熟和进步。其实我也经常在思考,在我来到青岛一中之前的7年里,也是我刚毕业参加工作的7年,我带的是一所县中里比较优秀的一批学生,师生相处得非常融洽,到现在还和其中的许多人保持密切的朋友般的关系。但现在我才发现,其实并没有真正地走近一个学生的内心,倾听他的真实想法。或者说,以前的我,充其量是一个比较负责任的学科教师,现在的我,对班主任工作才刚刚上路,对于班主任专业化发展和班级建设还有很长的路,我校有很多有着丰富经验的优秀班主任,从奖学金班、实验班、普通班到艺术班,从他们身上,我也在逐渐学习班级管理的一些方法,也在不断摸索学生的特点。
老子是中国两千多年前天才的智者,他在五千言《道德经》第六十章中云:“治大国,若烹小鲜。”意思是说;“治理一个国家好像煎小鱼一样,不可乱翻动。翻得多,小鱼要碎,损坏鱼型。烹时要掌握火候,要恰到好处,这样煎成的鱼好吃亦好看。”语极简单,然哲理深刻,耐人寻味。我们暂且不管老子的本意是“无为而治”还是其他,仅从他的比喻上就可以给我们很多启发:一个国家的治理可以像烹饪一样简单直接,何况我们小小的班级呢!班级管理也像是做一盘菜,用心去体会,也可以做出“色、香、味”俱全的佳肴来。
《教师成长》读后感11
读了《教师的幸福人生》一书,仔细寻找着《教师的幸福人生与专业成长》一书的亮点,才慢慢的被其吸引,寻找到几个关键词句:
1、幸福感悟:
幸福其实只是一种心境;幸福是一种独特的内心感受,是任何人都无法替代的一种体悟;幸福可以是一种平淡,能享受平淡的人便是享受着幸福的人;幸福源于一种心态,幸福是一种无形的、意味深长的东西,幸福是一种信仰,
2、 “教师的幸福”
教师的幸福是关涉到学校发展的一个核心话题,其幸福指数的高低突显出教师生存状态的好坏。
教师的真正意义的幸福最终必须回归到自己的教育幸福上来!教师的幸福人生需要我们用幸福的汗水甚至是泪水来滋润。身影疲惫,额头苍老,当一切成为往事的时候,倘若我们能够坦然地迎接自己教育过的每一位学生的笑脸,那才是教师幸福的最高境界!
3、拒绝倦怠。书中引用了苏轼的“此生归路愈茫然”的词句表明了他迷茫;困惑的心境。不可否认,失志不俞的追求固然可贵,也深知“有志者、事竟成”的含义,但是在周而复始的工作中,当竞争、挑战和压力迎面袭来,当期望和落差不期而遇时,人便会觉得倦怠。做教师尤其感到如此。亲眼目睹很多老师天天都有批不完的作业、天天都有不听话的问题学生出现、天天都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需要去处理,分身乏术。
而与此同时,每月、每天甚至每秒都有新的'理念需要去学习,多如牛毛的培训和考核等待着我们去完成。
讲不完的遇到公开课,对于我来说更是一次心灵的“战役”,一次战胜自我的“战役”。我甚至一度非常怀疑和后悔为什么当初会考师范。但是每次面对纯真可爱的孩子,我真的无话可说,我释怀了,站在讲台上没有任何多余的想法,只是想尽可能的把所学的知识教给他们,尽可能的把话说的规范些、严谨些,因为,我知道,家长和孩子是多么信 任老师,那么多双期盼的眼睛看着我们,或寄托、或向往、或渴求。
联想自己的老师,治学非常严谨,孜孜不倦,培养一代一代国家的栋梁。而每次看到他们以自己的学生而骄傲时,我的精气神就油然而生。他们是不能割舍的一份责任,是我生命中的一部分,我珍惜、我爱戴、我奋发、我进取。
《教师成长》读后感12
近段时间读了不<教师的专业成长>这篇文章后,我深有体会.书中说到:教师的专业成长=经验+反思。这个公式简单而又明确的概括了教师的成长不仅教师自身的努力,更需要实践经验的积累,科学的自我反思,这样教师才能快速的进步和成长!教育是教育人的事业,是一种实践性的研究活动,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将教育实践、研究和学习融为一体,做中学,开展行动研究,不断获得实践性知识,从而得到专业提升。
我是一个有着13年教龄的教师,在这些年里我总是努力认真的做好本职工作,也经常性的.进行反思、总结,积累了一定的教育经验,但我深知自己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还不够专业和成熟。看了此书让我感触颇深,让我更明确行动研究对教师的成长有着巨大的作用,因为行动研究能把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整体性提高,让教师从经验中学习,将教、学、做合而为一,这对于教师获得“实践性知识”,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及研究能力,实现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统一,切实增强专业素质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我知道每一位教师的经验都是通过自身的努力在教育教学中获得的,是一种实践性知识,它是无法通过陈述和传授获得的,我将在以后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以研究者的身份和思想来面对我的教育教学工作,思考我在教学中面临的种种问题,及时的发现问题,进而反思其原因及症状和探索解决问题,这样不断地反思、探索和创造,不断地有所感悟、体验和持续积累,我才能获得丰富的经验,成为一个真正的专业型的成熟教师。
让我们一起不辞辛劳、潜心研究、不断反思和探索,迈向专业成熟之路吧!
《教师成长》读后感13
阅读之美,美在感悟;阅读之美,美在温故知新。《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是两年前从京东上一本书。当时接触这本书源于书的题目,因为内心一直有一个疑问:怎样的读书才算最好的修行?作者常生龙是河南武陟人,曾荣获“全国教育改革创新管理贡献奖”、“20xx年度推动阅读十大人物”等荣誉称号。心中更加好奇,一鼓作气读起来。这一读竟然发现这本书是一“微型书库”,作者阅读一本书生发个人思考和体会写成一篇文章,文章的后面附了数篇延伸阅读书目,使读者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瞭望远方”,同时又可以就感兴趣的内容拓展阅读其他书籍,这样一片海阔天空的书景令人陶醉。
今天再读仍有许多收获。重新审视梳理一下自己两年来的阅读生活,兼及读书与教师成长的关系等话题。
一、成长无捷径,阅读很重要
作者在《名师成长之路》中所谓“大量地、广泛地、坚持不懈地阅读,是教师成长为名师的秘诀”。他转述闫学老师的话说,总结自己的成长经历,没有什么捷径,无非就是阅读。吴正宪说:“本领不是天生的,只能不懈努力,拜书本为师。教师的专业成长并无捷径。”张贵勇也说:“其实,名师的成长没有捷径,无非是苏霍姆林斯基一直提倡并践行的阅读、反思、实践”。该书的作者常生龙,40岁那一年,也就是20xx年,他获评特级教师殊荣。这个时候,他给自己确定了一个新的人生目标,每周看一本书,并撰写至少一篇3000字以上的读后感。从20xx年到现在,他坚持了十二年时间。十二年来,他阅读了600多本书,写了300万字的读书笔记,20xx年10月出版的《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20xx年9月出版的《给教师的5把钥匙》20xx年元月出版的《让教育更明亮》便是其中的精华。
作为特级教师又任教育局长,他持之以恒的读书精神和每周看一本并坚持写读后感的做法,让我很受启发,确切的说是很受振动,4年前,从“新浪博客”上结识了常生龙先生,天天拜读他的博文,在作者的感染下,我坚持读书、写博文。目前,自己的博客点击率近29万。14年7月暑假开始撰写读书心得,是为了给上小学的女儿做个榜样。坚持一个月后,逐步觉得读书能让内心静下来、充实起来。然后就定时、定计划充分利用每晚8—10的时间,和女儿一起读书。如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艾德勒、范多伦的《如何阅读一本书》、朱永新的《新教育》、马克斯·范梅南的《教育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等,相互监督、共同阅读把读后感上传到博客中,比较满意的会投稿给《灵宝教研》,16年上半年《灵宝教研》刊发了两篇读书心得,给了我和女儿莫大的鼓励。
让书香成为家的味道。河南名师韩素静在《陪伴是最好的教育》说:每月拿出80元作为专项购书费,对于一个家庭来说,1000元改变不了家庭的生活质量,但如果多1000元的书呢?是否就会从家里再散发出一种别样的芳香。
时间管理,读书成长的保障。利用好零碎时间,去做“重要不紧急”的事。读书的重要性很少有人怀疑,但大家抱怨工作太忙,抽不出时间来阅读。关于时间管理,有个著名的四象限理论,说人每天面临四种事:紧急又重要的、紧急但不重要的、重要但不紧急的、不重要也不紧急的。很多时候,正是“重要不紧急”的事儿,拉开了人和人之间的差距。如何判断一件事是“重要不紧急”还是“紧急不重要”呢?那就是这件事对你十年后的人生有没有影响。应腾出时间去做关系长远的真正的大事。去读书,去锻炼身体,去规划未来,去提升技能,去教育孩子,如此,你的人生才会越来越美好。
作者转述闫学老师的话说当读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时,就不愁没有时间。阅读应像呼吸一样自然。朱永新曾说,晚上少看一点电视,翻几页书应该可以做到;节假日休息时,推掉一两个应酬,就有了整块时间;时间抓起来就是黄金,抓不起来就是流水。是的教师很忙,白天上班,晚上时间可以利用,晚上睡前读15—20分钟,每分钟读300——400字,一页书700到900字,每天可以读10页。睡前读几页书,伴着书香入睡,睡梦也带着甜蜜!
本学期由于种种原因,我担任九年级全年级的化学课,平均每天6节课,还兼任学校教务处工作。为了使读书习惯坚持下去,3月5日参加了“爱上阅读打卡”活动,截至今天,已坚持打卡66天。
在过去的66天,我每天读书,打卡。读了周国平的《传承高贵》、奥贝尔的《读懂孩子——学生心理手册》、李镇西的《爱心和教育》《教育的智慧》、威金斯的《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正在读的杜威的《我们如何思维》,发表了62天的打卡日记。过去的62天,写了5篇教育随笔、4篇读书心得、8篇感悟心得、2篇活动体会共19篇文章。读书打卡、与心灵对话,一种积极的力量,战胜疲劳、心情愉悦。读书是修行,收获幸福!
作者曾说写作是一种“再阅读”。读书时最愉快的感觉,是突然发现作者表达的某个思想我也有,但是他表达的非常好,引发我进一步思考,这是一种自我发现,是你本来已经有的东西被唤醒了,是最愉快,是最大的收获。如果你把阅读时被唤醒的东西表达出来,这就是写作了。
高效的读书方法=(阅读划线摘抄)×已有知识。要写好读书笔记,首先要认真阅读一本书。读书笔记主要有三种形式:分别是书评、读后感和札记。和书评、读后感相比,札记更适合刚开始写读书笔记的人们用来练笔。很多教师喜欢读书,但就是苦于不知道该如何写读书笔记,不妨从札记开始。在看书的过程中,遇到一些比较好的语句,就直接将其记录下来。你之所以觉得它好,一定是有原因的,这些原因也不一定要写得很完备,两三句话,意思到了即可。这样一边记录,一边写上自己的点滴感受,一点也不累,书读完了,记录的文字也就出来了。
耐心与坚持,读书成长的最好陪伴。书读多了,肚子里才有货。在需要表达时就不会感到“囊中羞涩”,也不会感到语言干瘪,缺少灵性!回想自己的20xx年,读了31本书,写了23篇读后感,其中《读书引领学习开智慧教育之门》一文20xx年12月30被省级媒体公众号“河南教师”采用。
写作与实践相随,与阅读同行,与思考为伴。知识只是奠定教师课堂教学的底气,而思考和写作却会给教师带来灵气,一个有底气和灵气的教师在课堂上才会大气,才会表现出教育机智。
二、读出真自我奠定多元色
作者说:读书的过程,实际上是在两个方面不断探索的过程。一个方向是向外,读那些所谓有用的书,也就是接受正规教育,获取专业知识,这样可以改变外在的命运,及改变在社会上的地位。不断地探索与自己生活工作相关的'领域,建构起自己对世界的认识。另一个方向是向内,读那些所谓无用的书,那些哲学心理人文方面的书籍,未必能改变你的外在命运,但能改变你的内心世界,使你拥有智慧,信仰丰富的心灵生活,拥有一个强健的灵魂,因此也改变了你与外在命运的关系,从而在精神上立于不败之地。不断探索自己的内心,尝试正确地认识自己。
读到一本好书,就如同邂逅一位伟大的老师。就像周国平在《论教育2传承高贵》中说:阅读是与历史上的伟大灵魂交谈,借此把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占为己有”。你可以在不同的书的世界里体验不同的生活和精神世界。一旦和一本本书在一起“活上了一回回”,你就会成为“心灵的巨富”。你那收获,如果用物质的现金比喻的话,就好像拥有了几家银行存款,需要多少都能随时支取。
作者的《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和《给教师的5把钥匙》及《让教育更明亮》就属于这类好书。
在作者的亲切鼓励、书籍引导下,养成了读书思考的习惯。读书心得先后四次在《灵宝教研》发表,也带动了家人和同事爱书、读书。先后四次,在市初中化学教育教学研讨会上,分享自己的教育教学做法;17年暑期,在教研室、教师进修学校汇报、分享自己专业成长故事。特别是自己的叶雨新浪博客,一直坚持到现在。
三、“五个一工程”——遇见更美的自己
只有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永远做升级版的教师。正如作者所说,经历了大学阶段的学习,取得了教师资格证书,迈上了教学的讲台,这些都仅仅说明你具备了从教的基本资质,要想成为一名学生喜爱的好教师,还需要你在教育教学的岗位上持续不断地修炼。
今年的元月份,在“强红瑞名师工作室”第九期名师论坛《读书与成长》中,市一中强红瑞校长推荐自己专业成长的“五个一工程”很受启发,在强校长的影响下,制定了自己的“五个一工程”:
1、每日一修一练一运动(每天读书15分钟,练字15分钟,跑步15分钟)。读书修行,日行万步路、夜读10页书。
2、每周一文一思(每周写2篇文章)。关于师生关系、高效课堂、家庭教育,只读书不应用于工作实践,相当于“两脚书橱”。
3、每月一书一结(每月至少读一本书、写一篇心得和月总结)。月小结可以复盘读书、写作的情况。
4、每期一学(每期至少外出学习一次)。拓宽视野,在单位里面待久了,视野会局限。
5、每年一次专业成长讲座。讲座是最好的学习,可以督促、鼓励自己对自己的做法进行梳理和提升。
在这“五个一工程”中,坚持每天阅读是基础前提,“不停的思考”是核心,“不停地实践”关键,只有读的深入,才能做得精彩。“日子一天一天地走,书要一页一页地读。清风朗月水滴石穿,一年几年一辈子地读下去。就像微波,从内到外震荡着我们的心,徐徐地加热,精神分子的结构就改变了、成熟了,书的效力就凸显出来了。”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让我们都来读书吧,邂逅更美的自己!
《教师成长》读后感14
看了肖川教授的《教师的幸福人生与专业成长》一书让我认识到,幸福是人类的一种美好的一种体验,教师的幸福是对教育中生存状态的一种高级的、愉悦的情感体验。学生是教师的幸福源,当学生在难题面前时的豁然开朗,当学生精神的意气风发时,当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发展时,教师都会有一种愉悦的情感体验,这就是教师的幸福表征。
书中讲到,幸福人生的四个有:第一、心中有盼头。即有目标、有追求、有所成就、有所向往。真正好的老师一定能不断地唤起学生对于未来热烈的憧憬与向往,能把人生美妙的前景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带着美好的期待、美好的渴望成长。第二、手中有事做。有事做意味着社会需要你,有实现人生价值的岗位,爱岗敬业。第三、身边有亲友。人是社会的动物,需要有情感的归属。人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可和欣赏,这是所有人一个共同的需要。怎样使学校成为一个温暖的家、温馨的家?怎样融入一个相互支持、相互欣赏的团队?更多地欣赏和鼓励我们的同事,更多的关爱,提出建设性的意见。第四、家庭有积蓄。经济上的富有是重要的,我们经常说富贵吉祥,首先是"富"然后才是"贵"。当我们在经济上富有的时候,就会显得大气,不会过分地斤斤计较,不会过分地在乎那些名和利。
教师对学生实施教育的过程也是教师的专业不断成长的过程。教师的专业成长即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指教师在整个职业生涯中,通过专业训练、获得教育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能够专业自主,逐步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和执教素质,成为一个教育专业工作者的发展过程。教师应该在自己的专业发过程中积极创造幸福和享受幸福。这种发展不仅意味着教师教育能力的强,而且还是教师个人整体素质的发展,而发展本身就能带给人幸福感。
因此,对一个教师来说,专业成长受益最大的人是他自己,其次才是他的亲人、他的学生、他的同事和学校,最后才是整个社会、整个人类。马克思说,"每一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每一个人的发展其本身都是对人类的一个贡献。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发展自我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职责和使命,任何一个有智慧的人,都一定会深切地关注自我的成长。
在肖川先生的'书中,可以领会到,教师的专业成长必是拥有丰富的知识和一颗爱心,一颗容易共情的心。知识通过两个途径获得,一是前人的研究和经验总结,二是自身的体验与感悟。人类历史已有几千年的记载与积淀,那些研究与经验正是文化的形成与组成部分,通过学习与教授让文化得以传承,同时在学习与教授的过程中完成亲身的体验,得出自己的感悟,既丰富了文化的内容与形式,使文化的积淀更深更厚,同时又将文化溶于了自身,个性真正地成长并且鲜明。没有丰厚的文化底蕴,育人就无从谈起,充其量不过是照本宣科地教书匠罢了。教师的专业成长不仅要会出努力与汗水,还要有享受和自由。肖教授认为职业幸福感来自于自身的充实和闲适。一个享受不到快乐与成功的教师恐怕也只能带给学生痛苦与挫败。而真正能够体验到充实与闲适的教师,绝不仅仅是拥有物质的丰富与满足,还必将从文化中提取积极的精神追求与信仰。由此来确立自己应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如何成为这样的人。这一自我的确立,才能真正体验到精神思想中的充实与闲适。
《教师成长》读后感15
最近读了《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20xx年第12期中《教师专业成长的几个因素》。作者围绕“自主学习、同行互助、专业引领、专题研讨、自我反思、网络研讨”六个方面对教师的专业成长展开了论述。
教师专业化成长是时代和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时代在进步,科技发展迅速,要求教师学会利用各种技术手段来促进自己的教学手段、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等的变革,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使得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对于教师而言,促进自身专业化成长与发展是非常必要的。
九年前的那个炎炎夏日,一声声“老师您好”的问候,把我带上了三尺讲台,我很快进入角色,整天乐呵呵地教学研课,但因为基本教育素养不足,尽管我花了九牛二虎之力,第一学期我班的考试成绩很不理想,在家长评老师的活动中,也没有得到很好的成绩,这给我原有的自信浇上了一盆冷水。
第二学期开始,我憋着一口气非要让自己迅速成熟起来。各门学科中,语文是最具综合性的科目,知识内容涵盖面大,除了大量阅读专业知识的书籍,我给自己制定了涉猎各种教育科学知识的阅读计划:李镇西的《做最好的教师》、甘国祥的《破译教育的密码》、朱光潜的《谈美书简》、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等,而且学校还经常让我们读一些教育期刊。作为语文教师,吃透教材是必修课,每次备课时我总要反复阅读课文,阅读教参,从网上搜集各种资料,把“二次备课”真正落实到位。
由于个人的摸索具有局限性,所以组织教师间的互动切磋就很有必要,而我校就为青年教师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平台:集体备课。我们以年级组为单位,教师们把各自在教学中遇到的困惑和疑难问题放在一起集中讨论,共同寻找解决的办法。分享与积累课程资源,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交流一下,就能产生无穷的思想与智慧。每个教师在备课前,往往依据课程标准,做一些前期准备,有针对性的搜集一些相关的教学资源,如典型案例、课堂设计、课件和教辅资料等,集体备课为教师提供了展示与交流这些资源的平台,参与者通过广泛的交流和分享,就可以互同有无,有选择的处理资源信息,并把有用的课程资源归纳充实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去,集体备课,不仅达到了资源共享的目的,而且,还可以不断积累和丰富教学的课程资源。
我们在日常工作中,经常开展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我们在教研课中以主评和专家评为主,讨论教育过程中每个环节学生的表现,出现的问题,引导教师根据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反应;反思活动设计目标、选择的内容是否合适;反思每个环节所采用的教育手段;反思教育过程中还有哪些不足等等。通过分析、评价,老师们对活动中的'很多闪光点,共同借鉴学习。针对活动中出现的各种现象,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深入分析。这不仅为教师增加说的机会、提高说的技巧、激发说的智慧、升级说的水平,而且对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起到了催化作用。
一个教师要想真正地成长起来,还要经常“自我反思”。正如那条著名的公式所揭示的:成长=经验+反思。反思是一种教师改进教学策略、不断提升自己教学水平的好方法,是不断提高自身教育教学素养的过程。通过反思正确地认识自己,通过反思客观地评价自己,进而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自觉性。青年教师要想使自己的业务能力不断地提高,让课堂中的成功或失败等能为以后的教学提供借鉴,也就是使经验得以提升、失误得以避免,实现这些最好的办法就是多写教学反思。教学反思要写得失、写师生、写教于学、写特点,若把这些记录下来了,就是一篇好文章。
只要教师能面对挑战,用专业精神支撑自己,做到善于学习、善于反思、勇于实践、勤于研究,就一定能在滋润受教育者心田的同时,自身的价值也得到升华,就一定能实现自身的专业化成长,早日成为一名研究型的教师。
【《教师成长》读后感】相关文章:
《教师成长》读后感02-11
教师成长读后感10-06
教师成长读后感02-12
教师成长的秘密读后感10-07
《读书与教师成长》读后感10-06
教师成长的秘密读后感09-08
教师成长读后感范文05-09
教师成长规划总结04-26
教师成长总结范文06-07
《教师成长密码》读后感(精选6篇)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