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 推荐度:
-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 推荐度:
-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体会 推荐度:
- 《爱心与教育》的读后感 推荐度:
- 李镇西老师《爱心与教育》读后感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实用15篇)
当我们对人生或者事物有了新的思考时,好好地写一份心得体会,这样能够给人努力向前的动力。你想好怎么写心得体会了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1
在弥漫着浓浓年味儿的春节期间,除了大饱口福,还不忘加餐精神食粮。这不,拿在手里的是这样一本书,书名是《爱心与教育——素质教育探索手记》,作者是鼎鼎大名的。
打开书,一页页翻看下去,因为是手记,所以读的过程并不艰涩。相反一个个充满温情、行云流水的故事开篇了就想一读到底:把汪斌父亲送的鸡蛋每天煮一个带给汪斌吃;夜里背周慧到山顶的住院部治疗;给学生过生日、送书籍、写祝辞,为贫困的学生买菜票;跋涉三十多里带着学生来到伍健劳作的田头大声呼喊“伍健你好”;一而再再而三地给后进学生关爱与引导;与陌不相识朋友的书信交往、心灵对话……并且越读越感到这种师生之爱,在逐渐扩展!
“让人们因为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成为李老师及所有被老师影响的人的共识,可谓达到了爱的最高境界。在读故事中再来反刍咀嚼书名,其实的素质教育探索并不空洞,并不理论化。他无非是把孩子当作人,当作完完整整的人,不只是分数、不只是成绩单,并且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把每一个学生培养成幸福的人。所以当有人问他好老师的基本条件时,他总是不假思索地回答:拥有一颗爱孩子的心!
的博客名是“风中芦苇在思索”。名字源于帕斯卡尔的一段著名的话——“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是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思想形成人的伟大。”
思想决定行动。的可贵更在于他始终坚持在教育第一线,并身体力行实践着自己的观念、丰厚着自己的思想。这里特别推荐的是他转化后进生“万同”的故事。万同来自于离异的家庭,不良的家庭环境荒废了万同,使他在整个街道具极高的“知名度”。而对这样的孩子,付出比其他孩子更多的行动:抓住教育的良机经常与万同聊天,让万同体会“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注重“集体”这个有力的教育工具,帮万同赶走了社会上的小痞子,召唤回万同那颗孤独流浪的.心,使万同感受到“每位同学才是我真正的哥儿们”;为抑制他课堂上的好动行为,独具匠心地布置给他手抄长篇小说的任务,万同整整抄了五本作文本;遵循苏霍姆林斯基的思想——“让每一位孩子抬起头来”,又差异对待万同,为他一个人制定了学习要求,如语文课只要“能读完全文,会读写三个以前不认识的字”便是成功,并和科任老师一起合作大幅度降低评价要求从而让万同体会自己每天的进步,体会得“优”的喜悦。在的智慧行动下,在集体目光的关注下,万同最终成了全校国旗下的讲演者,自己独立写讲稿,自己在全校面前演讲。当然这并不是最重要,重要的是万同感受到,自己能抬起头来了!
我想,像万同那样更困难更反复的案例在我们身边可以说绝无仅有,教育的难度可想而知,但是用行动创造了转化后进生的神话,也给我们的后进生转化工作注入了信念。我们清晰地认识到,虽然万同成不了大学生,但他能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劳动者,能不危害社会并对社会有所贡献,能说的工作没有在挽救人的灵魂吗?诚如自己的内心感言:我从来没有奢望过万同能够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但他能在参军后不远千里克服重重困难来看我,我就非常知足了。让更欣慰的是,万同已经是我们国家“最可爱的人”了。
有朋友曾问写《爱心与教育》用了多少时间,他说:“两个多月”。朋友顿时瞪大了眼睛:“嗬!两个多月就写成了一本畅销书,真是快枪手啊!”他连忙纠正说:“不,其实严格说,这本书我写了16年。因为从参加工作起,我几乎每一天都在写。”
读完此书,深深感悟:“思考”、“做”并“写”下来,做自己的教育家。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2
再读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为李镇西老师那充满爱心、民主、真诚、人性的教育所折服。就这样,在陶醉中、感叹中,带着自己的心去读,带着自己的梦去读,带着自己的实践去读,带着自己的思考去读。当我静静地阅读他的一个个小故事时,像走入了他的班级,跟他一起经历了那一桩桩平凡但又耐人寻味的事情。读完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内心的感受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震撼”。只有一个真实的人才能够写出那么一本真实的书。
“爱心”充满了李镇西老师《爱心与教育》这本书的每一个角落,我被他的爱心所震憾;被他用全身心的爱心投入到教育事业所震撼;被他的一幕幕真实的、感人的故事所震撼;为他的所教的学生而感到自豪和骄傲。从而让我深深体会到“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就如李老师在书中所说的“只有童心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爱心和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我们对学生充满真挚的情感,无疑会使学生亲近我们并乐意接受我们的教育,但仅此于此是远远不够的。爱的教育,最终目的应该是使学生在感受到老师无私的爱后,再把这种爱自觉地传播给周围的人,进而爱我们的社会,爱我们的民族,爱我们的国家”。
李老师在手记二、三、四中主要写了:后进生的转化,优秀生的培养,青春期教育的尝试三个话题。其中,后进生的转化这个话题,引发我深深地思考。他在书中分析了后进生后进的原因:
1、家庭方面的原因
①教育方法不当:要么是溺爱,;要么是粗暴,;要么就是放任,养成了懒惰也养成了散漫。
②家长行为不正:工作懒散、趣味低级、生活平庸、……如此等等都是在对孩子进行着负面的“启蒙教育”。
③家庭离异:,夫妻经常打架、吵架、无疑会在孩子心中投下生活的'阴影,扭曲他们的道德是非观念。由父母离异而造成的家庭破裂,使一些子女失去了应有的家庭温暖和教育,使不少孩子渐渐成为学校中的“后进学生”。
2、学校方面的原因
①教师的歧视,冷落,疏远。
②教学的失误。这主要表现在教师教学上的“一刀切”。
③多次尝试失败。面对他们第一次“失败”,教育者并未予以应有的心灵抚慰和学习帮助,以至于沉重的自卑感成了第二次失败的前奏。
3、个人方面的原因
①街头结交。
②身体状况。体质较弱或身体某些方面的疾病,自然会导致孩子的学习成绩不佳,以至成为“后进学生”。
③智力状况。个别学生反应迟钝、接受能力较弱,也是他们学习落后的原因。
以上只是粗略地将“后进生”的成因作了个大致的划分。作为教育者,我们在研究“后进生”时,却应该也必须把着眼点放在学校教育方面。
谈心。最常规的武器,这是用的最多的办法。平等尊重,找准时机,讲究语言……没有功利的谈心。用平等培养平等,用尊重铸造尊重。
写《家校联系本》。填《报喜单》。每当新学期开始,我便印制好一叠《学生进步报喜单》,然后在每周末发给本周进步明显的“后进生”,让他们带回去向家长报喜。我常常利用节假日,邀约班上的“后进生”和他们的“帮助人”一起去公园或野外游玩,当学生把你当朋友的时候,当学生对你说悄悄话的时候,你的教育就开始走向成功了。定期(比如每周或每月)由全班学生评选“本周进步最大的同学”,或者评选“感动班级月度人物”,并对进有关同学发奖或《报喜单》。发表格,每日九问:一问影响同学学习没有?二问今天上课开小差没有?三问今天学习上提出什么问题没有?四问今天的复习预习功课没有?五问今天做过什么不文明的事没有?六问今天说过脏话没有?七问今天战胜弱点没有?八问今天有进步没有?九问今天有什么遗憾没有?
让每一个“后进学生”都找一个与自己各方面情况接近的同学作为竞争对手,在纪律、学习等方面展开比赛,并定期让全班评比。经常向全班学生布置写《××同学进步大》的作文,后在班上大张旗鼓地朗读或张贴这样的作文,以形成一个催人向上的集体舆论氛围。定期荐书。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3
我从未敢亵渎过教育的神圣,并始终将它视为一种高尚的存在。我的整个中学时期都对老师充满着无比的敬佩之情,这不是夸张的说法,不是对老师的溢美之词,更不是矫情,而是我这颗种子在老师的爱心与汗水的悉心浇灌下开出了花儿来。我最终选择师范类的专业也与此有着莫大的关系。但我除接触课本外,几乎未曾主动涉猎教育学类书籍,今日恰逢教育学老师布置了这项“作业”,便得已真正地来读一读与这“高尚的存在”相关的书籍。
该读什么呢?由于我对这类书籍了解甚少,只觉得龙应台的《目送》及《孩子你慢慢来》很有教育意味,可以择以阅读,但我却又明白这些还不能完全归类于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学类书籍,于是准备另寻几本。在打开百度搜索之前,我的脑海里又忽然闪过《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班主任》、《做最好的老师》、《刻意练习》等书名——我在微信朋友圈里见过,我母校高中的(张)校长在朋友圈里分享了他购置的书籍并推荐我们进行阅读,于是我有这个印象。搜索过后,面对浩如烟海的“教育学类书籍”,我仍然未决定好要阅读哪本。“索性去问一下张校长吧”,我心想。
于是在微信里询问了他的建议,他向我推荐了《终身成长》、《刻意练习》、《认知天性》这三本“当下最火的书”,并称“这三本书会改变你的认知”,所以我很期待阅读。一个多星期以前,也同样是通过朋友圈,我得知《做最好的老师》的作者、中国著名教育家李镇西老师来到我的家乡讲学,虽未能到场聆听,却也很是激动,我便再次搜索了李老师的著作。《爱心与教育》一书赫然映入我的眼帘,这个标题仿佛有一种神奇的力量,让我拥有想要立刻翻开这本书阅读的冲动,我似乎找到了我一直在寻找的。
“《爱心与教育》是著名教育家李镇西的成名作、代表作,其以手记的形式,叙述了李镇西老师教书育人的感人故事。”这是对这本书的总体简介。也有人称此书是真正的“例证式教育”,是的,书中不胜枚举的真实案例,一桩桩,一件件,无一不是李镇西老师倾付真心、施与爱心的体现。我不知道大多数人如何看待,但于我而言,相较于长篇大论的理论叙述,我更喜欢平铺直叙的事例描写。这些真实发生的事情,来源于生活,所以我们更易于走进文字的背后,当它被赋予了教育的意义,便高于生活。
我从网络上找到了这本书的阅读资源,于是闲暇时便一页页的阅读着,像一棵幼苗一点一点地汲取着地下的水源,又像一枝花朵一点一点地吸收着灿烂的阳光。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也在逐渐成长。
《爱心与教育》的引言部分从素质教育谈起,李镇西老师在“素质教育”一词还未被正式提出时便有了这样的理念:仅仅关注学生成绩而忽视其综合素质的应试教育必将为时代所抛弃,社会真正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人,是有独特心灵世界、有充分主体意识的人,而不是“被动接受教育的客体”和“考试机器”。
这些理念可以说超越了那个年代,却又显示出无比的前瞻性和正确性。但在为师之初,他也曾有过打学生的错误行为,事后他进行了自我教育和反思,并开始有意识地自觉寻求理论帮助。这时,他接触到了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要相信孩子》,这本“薄薄的小册子”也成了他“教育理论真正的启蒙读物”。在随后的日子里,他发现自己的想法与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念有许多共通之处,他也从中受到了众多启迪。按照李老师自己的描述,苏霍姆林斯基的思想是在他“教育生涯的早晨投下的第一缕金色的霞光”。
后来“素质教育”的提出,一下子照亮了李镇西老师十几年教育实践中潜在而朦胧的思想萌芽,他进而提出了他的“素质教育观”——素质教育是“民主、科学、个性”的教育!“民主”的教育便是要发自肺腑地爱每一个学生,要把自己视为学生的朋友和同志;“科学”的教育是要遵循教育自身的规律,同时要符合学生心理的实际和他们的认识发展规律;“个性”的教育是要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性及其精神世界,尊重学生未来的发展。在李老师看来,“民主”是学生观,“科学”是教育观,“个性”是人才观。如此种种论述,赢得了我对李镇西老师的崇敬与景仰之情,因为我从中看到了所谓“人性的光辉”,而这也是一位真正的教育者所应该具有的。
纵观全书,最使我印象深刻的便是手记一:“爱心与童心”这一篇章了。这一篇章又可以细分为五个小部分,除第一部分外,每个部分都详细描述了自己与学生相处过程中的点点滴滴,有生活中平凡的小事,也有所谓的“大事”,但始终不变的是李老师对待每件事的态度和背后透出的教育理念。如果要用一个词来概括这一篇章给我的感受,那一定是“感动”!不,甚至可以用“震撼”来形容!李镇西老师的思想境界是如此之高,但他却把自己的身段放得很低。他形容自己是一个“有童心”的人,所以他可以和学生们整天“泡在一起”,也真正成了孩子们的朋友;所以在他因工作劳累过度,患上了严重的神经衰弱症而不得不去住院的时候,学生们从其他老师那听到了这个消息,教室里哭成一片;所以一批又一批的`学生去他宿舍询问他的身体情况,然后又是因担心他身体而眼角含泪。
学生也是人,不会无缘无故地对别人好,唯一的,对方给予了他们直抵人心的关怀与爱。李老师由于对学生很好,家长也很感动。学生汪斌的家长有一次给他提来了一筐鸡蛋,说让他补补身体,李老师心想他怎么能收学生家长的东西呢?(这与如今某些老师的想法和做法相比可谓高尚地多)于是推让了很久,但家长硬是要他收下,他只好收下了。
收下后总觉得不安,便想了一个处理鸡蛋的办法——每天定时煮一个鸡蛋给汪斌吃,持续了整整一个月。还有一件事,一个学生在开学报到的第一天夜里突然肚子疼得厉害,她的室友赶忙来报告李老师,那时已是半夜了,但他没有犹豫,急忙用自行车载着生病的学生去医院,为了把学生送到位于山顶的住院部,他一步一步地把学生背上去,然后守在病房,望着输液瓶里的点滴,一夜未眠......
其实,他对学生的付出与关爱还远不止这些。那么可能有人会问:他为何要对学生如此付出呢?何苦呢?又何必呢?他自己的解释是:他无以报答学生的厚爱,他所做的这些都只是在“还债啊”!
让我感动并言之为震撼的不仅仅是李老师对学生的爱,更有学生对李老师的信赖与感恩!李镇西老师为学生做的一切,学生们都看在了眼里,也永远记在了心里。于是学生们不止一次“爱屋及乌”——因为爱他,进而爱他的家人。李老师的爱人生了孩子后,他当时带的那个班级竟背着他每人从家里拿一些鸡蛋来,趁他外出开会的时候,把鸡蛋送到她爱人床前!当班里的学生听说了李老师的妹妹因病住院了,他们会策划“秘密行动”——“背着”李老师去医院给他的妹妹送慰问品......
李老师与学生间这种似乎“你来我往”的情谊体现在他与学生相处的几乎每个时刻,虽然有的事件很平凡,但却因其真实与“平易近人”而着实打动了我。我受感动的还有一点在于:我在一些事件里仿佛看到了自己与同学老师(尤其是我的高中老师)的身影。这使我记忆的匣子被悄无声息地打开,回忆之海被掀起阵阵涟漪。我虽不是李镇西老师的学生,但所幸我也拥有过许多待我很好的老师。所以当我阅读到相关事件的时候,我便会不自觉的联想到自己以前同那些老师相处的经历。在书中描写宁玮的那一部分,我不知落泪了多少次!宁玮的经历我仿佛能感同身受一般,同时也为了她那时而遭遇的不幸而揪心......
其实关于本书,我们能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件件李镇西老师与学生相处的故事,更能透过这些事情窥见背后传达出的教育理念。感动背后,是我们对教育的反思,要向李镇西老师学习,真正地走到学生中间,其实也就走到了学生心里,这样的教育又如何不会成功呢?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们从书中或李老师的讲座里学到的终究是精神层面的理念,要想踏实地干教育,还得将理论付诸实践,毕竟我们面对的是有血有肉的人,是这个竞争残酷的现实世界。作为一名师范专业的学生,我在读了本书之后并没有觉得老师更加神圣,反倒应是教育神圣。而且,我觉得我身上的担子更重了,作为一名未来的人民教师,干的是一个看似小小的职业,坚守的却是一份伟大的事业!
最后,就像本书引言部分的第一句话说的那样,让我们“高扬民主、科学、个性的教育旗帜”,向成为一位真正的教育者迈进,向实现中国新教育的时代迈进!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4
读完李镇西老师所著的这本书,我被他的爱心所震憾;被他用全身心的爱心投入到教育事业所震撼;被他的一幕幕真实的、感人的故事所震撼;为他所教的学生而感到自豪和骄傲,从而让我深深体会到“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
整篇文章里,没有华丽的辞藻装饰,没有惊天动地的伟大壮举,全是记载着李老师与他的学生们之间发生的最平常的事,可这些事又极其的不平凡!给学生送上生日祝福,为贫困学生捐款,这些我们大多数老师也做过,可是有几个能像李老师这样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下来?而且我们有几个能做到像李老师这样对学生是一种纯粹的、不带任何功利目的的爱呢?大多时候,我们老师对学生的所谓“爱”,是否建立在某种“功利性”的成分上呢?这些值得我们好好地去反思。
作为一名幼师,关爱孩子是非常重要的。当小班的孩子刚入园时,很多孩子会因离开温暖的家庭环境而感到不适应,他们会通过痛苦和焦虑的情绪来发泄自己的内心感受。我没有批评他们,而是选择与孩子们一起玩游戏,给他们讲故事。渐渐地,孩子们开始喜欢上幼儿园,也喜欢上了我这个老师。这是我工作的第一个学期,幼儿园教师给我的印象是他们刻苦、忙碌,但又不厌其烦地做好每一项工作。我有时像一位老师,有时像一位朋友,有时又像一位母亲,教导孩子们如何吃饭、穿衣,同时也教他们认识世界,做人的道理。虽然感到压力很大,时间总是不够用,工作也很忙碌,但是我没有任何怨言,因为这些天真活泼可爱的孩子给了我很多快乐和满足感。我能够体验到作为一名幼儿教师的崇高使命。我记得爱尔维修曾经说过:“人生来时都一样,只是因为环境不同,特别是幼年时期所处的环境不同,有些人可能会成为天才。即使是普通的孩子,只要受到适当的教育,也会成为优秀的人。”幼儿时期是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幼儿时期接受的教育对孩子今后的'道路起着决定性作用。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我深刻意识到我从事的职业承载着孩子成长的方向,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承载着国家和民族未来发展的方向。然而,仅有爱心是不够的。李镇西老师多年前就意识到了这一点。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思考。在思考这些问题的同时,我也想到,虽然这本书中提到的许多案例都有具体的背景,甚至特定的时代背景,但现在社会发生了很多变化。我们不应该僵固地重复过去的方法,而是要重视其中所体现出的教育者的爱心,对教育的深入思考,以及对学生个体的关注。这些应该成为我们从事教育工作的出发点。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5
在这个假期中,我拜读了李镇西的《爱心与教育》这本书,深深被李镇西教师深邃的教育思想、独树一帜的教育观点、广博厚重的文化功底所打动,我的教育理论及人格魅力再次得到升华。 《爱心与教育》是李教师的教育手记,分为“爱心和童心”、“与顽童打交道”、“优秀生的培养”、“教育是心灵的艺术”和“沉重的考虑”几个局部。在这本书中,李教师的字字句句都高扬民主、科学、个性教育的旗帜,处处诠释着一个大大的“爱”字。爱是当好一个教师最根本的条件,感情不能取代教育,但教育必须充满爱的情感。
李教师从教17载,对学生的爱全身心地投入,贯穿到教育教学的细枝末节。这种爱细致入微,滴水不漏,这从李教师不管接手哪个班,都精心给每个学生过生日,在生日这天送他们一本励志的`书,一本笔记本、自创一首诗、或开个生日宴会等表达出来;李教师对学生的爱亲和、实实在在、不掺一点杂质,这表如今李教师经常把想家的同学或有特殊情况的同学请到家大吃一顿,学生在这里无拘无束,有种回家的感觉,假期师生一起出去郊游、在草坪上和学生摔跤,斗鸡,打扑克等等,学生推心置腹地称李教师为兄长。李教师的爱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这突出表如今对差生的转化上,更展示出了李教师过人的教育智慧,既有心贴心的情感交流又不失严父的温情,对不同的问题学生投其所好,如对上课好思想溜号,自控才能很差的学生,李教师帮他出主意,就是对自己“每天十问”,如一问今天学习任务完成了吗?二问明天的新课预习了吗等。连问十个问题,并且要坚持这样做;如对根底很差,上课听不懂又捣乱的学生,李教师便送给他一本《烈火金刚》,教师讲课他也有事做这样就不打搅别人听课了。他以自己的心灵赢得学生的心灵,与这些学生同喜同悲,吃喝玩乐,打成炽热一片,再玩世不恭的顽童也会被李教师伟大的爱心所俘虏,孩子们于是敞开心扉,心甘情愿承受李教师的谆谆教导,李教师用自己博大厚重的爱融化了一块块坚冰,让每一位孩子抬起头来走路。
想想我们在工作中又是如何对待差生的,虽不是暴力加棍棒,那对优生和差生的态度也是亲娘和后娘!结果呢?不但没把差生从“泥沼”中拉回来,而且心离我们越来越远。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6
这些日子深知自己对教育理论的匮乏,同时为了提高自己的作为一名教师的修养自身的理论修养,提高我们自身的教育理念,我在寒假闲暇之余,打算到书店买几本关于教育心理学方面的书籍来给自己进一步提高。当我走过喧哗热闹年味十足的大街,漫步走到一家书店虽是春节期间,人们很多都去走亲访友,但是这里也不乏有许多学习之人,有很多人来这里挑选自己喜爱的图书,还有的为自己的孩子来挑选等等之类。当我看到熙熙攘攘的人群,来到书店街来寻找我心目中的'导师——教育中书籍。面对着许多压力更感觉着自身学习的必要的必要性。问了这里的人员,来到教育书籍的书架前来挑选自己喜爱的教育书籍。
面对琳琅满目的书籍顿时使人感到无所适从,不知挑选哪一本书较好,这时我无意间发现了李镇西老师写的有关爱的教育书籍《爱心与教育》深深所吸引,《爱心与教育》里面有很多有关如何转变差生的经典案例,有时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大部分老师都喜欢班里面听话的学生。对班里的差生很是反感,也有事对他们的行为也是束手无策,差生在许多老师眼中也基本上变成无可救药的学生,他们经常在班级里是比较份子,有的时候在上课的时候还带头给老师搞一个对抗活动。
但是李镇西老师写的《爱心与教育》是一本成功的“实例教育学”。此书既有精深的教育理论的阐述,又有典型的案例的分析和剖析。尤其李镇西对“逆境”学生的关怀,那些缺少关爱的学生更是爱护有加,特别是对“后进”学生的转化工作,如何改变他们的缺点,让那些调皮的学生能够进一步的迎头赶上,和对“优秀”学生的培养问题,李镇西老师都做了教育方法的阐述。
同时他更注重对“中学生健康心理教育的养成,他认为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不但有健康的体魄而且有健康的心理,成为一个合格的中学生。加强对学生素质教育的培养,首先是让学生充满感情的教育。对每一个学生拥有爱的教育,一个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必须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做一个真诚的人道主义者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一个受孩子衷心爱戴的老师,这样的老师才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同样李镇西老师要求教师的教育应全面提高人的素质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根本宗旨也是教育的归宿提高全民素质。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7
就这样,在陶醉中、感叹中,带着自己的心去读,带着自己的梦去读,带着自己的实践去读,带着自己的思考去读。时时反省自身,反省自己与李镇西老师之间的差距。踏上三尺讲坛六年有多,随着岁月的流逝已变得毫无棱角,常常以“平平淡淡才是真”安慰自己。只到捧读完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我才真正意识到:实际上所谓的单纯是苍白,是肤浅;所谓的平淡是平庸,是无为。
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这本书在三大方面给自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是他的爱心,二是他的做有思想的教师,三是他的对教育的反思。
(一)爱心
“爱心”充满了李镇西老师《爱心与教育》这本书的每一个角落,我被他的爱心所震憾;被他用全身心的爱心投入到教育事业所震撼;被他的一幕幕真实的、感人的故事所震撼;为他的所教的学生而感到自豪和骄傲。从而让我深深体会到“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就如李老师在书中所说的“只有童心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爱心和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我们对学生充满真挚的情感,无疑会使学生亲近我们并乐意接受我们的教育,但仅此于此是远远不够的。爱的教育,最终目的应该是使学生在感受到老师无私的爱后,再把这种爱自觉地传播给周围的人,进而爱我们的社会,爱我们的民族,爱我们的国家”;“教师真正的尊严,从某种意义上讲,并不是我们个人的感受,而是学生对我们的道德肯定、知识折服和感情依恋”。他爱得真实,爱得彻底,爱得伟大。
只有爱,才能激起学生心中那些美好的情感,才能为国家、社会创造更多温暖与和谐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做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就如李镇西老师在书中说的“我们对学生的爱不应是居高临下的‘平易近人’,而是发自肺腑的对朋友的爱”“爱心和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我也非常赞同李老师说的,假如没有爱学生的心又何来的教育好学生呢;假如没有爱心和童心,又何来与孩子打成一片,更好地教育孩子呢,说爱心和童心是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也是再恰当不过了!拥有一颗爱心,真心付出,孩子们也同样对你真心喜欢。
爱心还表现于对学生的赞美与宽容,尊重孩子的成功,哪怕只有一点点的成绩,不要吝啬赞美,你会发现他们脸腮甜甜的微笑让人陶醉,这种无名的爱融入彼此,也教育了他们要继续努力争取更好的成绩;犯了过错,要细心教导,让他们感受老师是因为爱他们才教导他们的,这种爱不需要言语来表达,他们也能感受到老师的一颗爱心,于是,他们就会注意下次类似的错误。因为有了爱心,让孩子努力争取,改错,会发现,这样的教育更有意义,也让人更容易接受!也就是说,我们不仅需要有颗爱人的心,更要的是一颗智慧的爱心!因此,成功的爱的教育,不仅是老师爱学生,更应是“学生在感受到老师无私的爱后”,养成一种爱的素养,将“小爱”发展成“大爱”,将“独爱”发展成“众爱”,在这些爱中,当然也包括“爱的回报”!如果每个人都能象李镇西那样爱学生,或者学到他一半,那我们的教育或许会发达得多。读完书后,我深感:在教育这条路上,我还需要更多的磨练,更多的学习,更多的理性思维,更多的积极探索……
(二)做有思想的教师
成功的爱的教育,不仅是老师爱学生,更应是“学生在感受到老师无私的爱后”,养成一种爱的素养,将“小爱”发展成“大爱”,将“独爱”发展成“众爱”,在这些爱中,当然也包括“爱的回报”!如果每个人都能象李镇西那样爱学生,或者学到他一半,那我们的教育或许会发达得多。读完书后,我深感:在教育这条路上,我还需要更多的磨练,更多的'学习,更多的理性思维,更多的积极探索……
(二)做有思想的教师
“李镇西是中国的苏霍姆林斯基式的教师。”这是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女儿苏霍姆林斯卡娅对李镇西的评价。读罢此书,我感觉受到了一次灵魂的洗涤,掩卷深思,李镇西老师演绎的对教育和学生的挚爱背后是依靠他的教育思想做支撑,他用自己的行动实践着自己的教育思想。所以,我觉得我们学李镇西,最重要的是学他“做有思想的教师”。不能否认现在确实涌现出一批像李老师这样有思想的教师群体,但数量极少。大多数教师仍然扮演着“教书匠”的角色:重复着别人说过的话,复制着别人写过的教案,模仿着别人上过的课。李老师说:“当教师的一定要有自己的教育思想,说自己的话。”这句简短的话语,值得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认真的反思。要形成较为成熟的教育思想必须经过认真学习,多读教育理论专著,多向名家和大师学习,多参加一些沙龙类的讨论,多进行自我反思总结。
李老师曾感慨地说:“苏霍姆林斯基的思想,是在我教育生涯的早晨投下的第一缕金色的霞光。”李老师的成功也正是得益于对教育家思想的汲取和积淀。我们向教育家学习,不光要学习教育名家的理论和思想,还要学习他们持之以恒地学习和总结的毅力。李老师几十年如一日地一直坚持写《教育日记》、《教育手记》和《教育随笔》,这份艰辛地付出才有了今天这份丰厚的回报。反思我自己,与李镇西老师相比,真感到汗颜!大师的成长并不都是一帆风顺的。他们往往都经历过“昨夜西风凋敝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迷茫、彷徨,经历过“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痛苦的学习积淀过程。与其天天盼机遇的垂青、幻想一鸣惊人,不如脚踏实地认真学习和反思总结。如果我们还想进步,如果我们还不甘沦落为可悲的“教书匠”,那就让我们快快行动吧。
(三)对教育的反思
除了“爱心”和“做有思想的教师”,书中还震撼我的是李镇西老师对教育的深思。以前我也想过该怎样帮助那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想过该如何在课堂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想过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也想过该如何让学生喜欢我……但我从未想过,学生到底为什么来上学?当我读到教育就是要“每一个从他手中走出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时,我深深震撼了,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但这已深深融入到李老师的血液当中,成了李老师的教育追求。李老师对爱的执著也深深打动了我。真的,跟李老师比起来我感到卑微和惭愧,回想以前,面对个别学生的顽劣、松散和不听话,我总是忍不住会烦躁,会发怒。可每当发过脾气,总会有一点自责:他们毕竟还只是孩子!
于是,每次我又都会找借口亲切地同他们聊聊天,似乎这样心里才有一点平衡。现在想起来,孩子们曾经给过我多少尊严和宽容啊!和他们的爱比起来,我们这些老师甚至是大人的爱附加了太多的东西,显得那么单薄!我喜欢随意的生活,尽管我工作的也踏实认真。但读完李老师的书后让我明白“随意或许是一种美丽,而执著却是一片更灿烂的云彩。”反思过去的“随意”与“从容”,越来越觉得我的随意是低层次的,我的从容包含着更多的惰性。读了这本书,让我的心灵受到一些激荡,让我渐趋平庸的心不再麻木,让爱心与童心在我的心中留存的更久吧!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8
暑假闲行,从书店购得一本李镇西老师所著的《爱心与教育》,茶余饭后,捧在手里细细的读。或许是因为职业相同,因而心灵相通吧,抚卷沉思,对李镇西老师的“爱心教育”充满感想,而对自己以后的职业道路,也有了新的期望。
《爱心与教育》讲述了一个“爱心天使”与一群“顽童”之间的故事,这些故事的情节可能并不曲折,内容可能并不华美,但却谱写出了人类最为朴实的爱的依存——爱,是相互的,爱,可以感化一切。在格林童话里,七个小矮人一遍又一遍的拯救了美丽的白雪公主,但他们却无法改变爱慕虚荣、贪恋美貌的王后,因为她不懂什么是爱,这便是爱的依存。而在《爱心与教育》中,李镇西老师用他洞察一切的眼光看到了每一名“顽童”的内心世界,他用爱心来转化“后进生”,用爱心来鼓励“优秀生”,用爱心来消除懵懂顽童的任性和自我,用爱心与每一个孩子共同嬉戏共同成长,同样的爱心,但却有着不同的含义,也有着不同的情感释放。每一种付出,都将获得回报。当“顽童”们终于懂得了是他们“气病了老师”,是他们给老师制造了一个又一个难题,而最终从被动的接受爱到主动的付出爱,则爱的依存得到了彻底的升华,这一刻,爱是伟大的,虽然它很朴实。
爱心,可以将身份迥异的两个群体变成真正的“哥们”,而同时,爱心也可以让教育变成一种艺术。在《爱心与教育》中,李镇西老师表现爱心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从“学生的秘密行动”到“为学生举行生日晚会”,从“当一回‘福尔摩斯’”到帮学生“回绝情书”,扎根于爱心的教育勾勒出了一幅幅美好的画卷,在“顽童”们的成长记忆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记。这一切都清晰的表达了李镇西老师的`教育观——教育是在“教”这一目标指引下投入的爱心行动,在这一过程中,献出爱心是教育的真正主体。带着如梦初醒的思绪,我的脑海中忽然浮现出这样一幅画面:有一群孩子,环坐在一名老师的周围,他们或思考、或对视、或捧书、或远眺,他们的眼神里没有忧愁,只有对未来无限的期望,画面就这样定格着,从春到秋、从冬到夏。
大爱虽然无痕,但爱的回报有迹。反思自己走过的职业道路,一种沉甸甸的痛渐渐涌上心头。通过《爱心与教育》这本书,我终于懂得了爱不是单方面的付出,面对学生,只有先了解他们对爱的期盼,爱的付出才能对症。爱学生、爱事业、爱家庭,只有先将自己深入的沉浸于其中,才能获得爱的回报,进而,也才能感受爱的依存,提高生活的质量。教育需要理性,而爱,更需要理性。改变自己,从这一刻做起,爱教无痕,随心而行。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9
寒假,我捧起了《爱心与教育》一书,认真研读,书中的内容深深地吸引着我,李老师运用许多学生的原话真实地写出他怎样地爱学生,学生又是怎样地爱他,真是感动人。
李老师和学生间的一个个故事都体现了他为人师表的尽心,超越了一般父母对子女的爱。他对学生的爱是一种真正的爱。一般的老师是难以做到的,他对学生的爱,不但是爱优秀生,而且更爱差生。尤其我在书中读到他从不忘记学生的.生日,还在学生生日时给学生送上一份生日礼物;在课间经常和学生一起活动;在课余时间或假期中带领学生一起走进大自然;对班级中的优生、中等生、差生坚持按号轮流家访等等,李老师在教育岗位上处处闪耀着爱的火花。
李老师在书中这样写道:“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什么?”“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他还说:“离开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师爱是教育工作中不可缺少的良剂。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基础教育阶段的儿童处于生命中最主要的集中学习时期,他们缺乏社会经验,各方面处于形成阶段,有着多方面的需求和发展,充满生命活力和潜力。这段时期的教育影响远远越过该阶段而扩展到终身。因此最需要老师对学生的爱,懂得儿童时期对生命的独特价值,并善于开发其生命潜力。如果一种教育未能触动人的灵魂,无法引起人的共鸣,不足以震撼人的情感,那就不是成功的教育。师爱的最高境界是友情,具有爱心和知识,对学生来说,他们喜欢前者。学生们特别渴求和珍惜教师的关爱,师生间的真挚的情感,必定有着神奇的教育效果。爱学生就让我们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吧。
这本书给我一种领悟,一种发现!将心比心,以心换心,用爱去赢得爱,用爱去化解许多的矛盾。爱我们身边的人,无疑是播下爱的种子,让他们也懂得去爱护和关心别人,尤其是当老师的我们,面对的是正在成长,性格还没有定型的孩子,他们最需要的是爱的滋润,我们给予他们的爱心也一定会影响到日后他们对待别人的态度。曾几何时,看到书上有几句话:“不会对别人宽容的人,对自己也不会宽容的;不会爱别人的人,别人也不会爱你的!”总相信你负出的爱越多,你也会获得越多的爱。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10
我一直是一个简单的人,拒绝复杂和深刻。拒绝的原因,恐怕是懒惰的原因吧!工作了三年,感觉像是在撑船,沿着同一条水道,从这个渡口到那个渡口,只是所载的人不同而已。风景平淡得很——于是常常安慰自己“平平淡淡才是真”。
这学期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立刻被他的深邃和激情所打动。我第一次意识到,实际上所谓的单纯是苍白,是肤浅;所谓的平淡是平庸,是无为。书中最震撼我的是李镇西老师对教育的深思。以前我想过该怎样帮助那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想过该如何在课堂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想过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也想过该如何让学生喜欢我……但我从未想过,学生到底为什么来上学?
当我读到教育就是要“每一个从他手中走出的人都能幸福的渡过一生。”是我深深震撼了,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但这以深深融入到李老师的血液当中,成了李老师的教育追求。他不仅仅在学生在校期间尽职尽责,即使在学生离开学校后仍牵挂着他们。从此,在紧张的工作中,他的心灵深处多了一份惦念和忧思,他常常收到许多学生来自大学的信,每当这时,他忍不住想:“宁玮现在在什么地方呢?”“仿佛一放下电话,宁玮就会失踪似的。于是不停的问,不停的追忆,不停的叙说……”所以他会为高考落榜的学生写信——“这个世界如同一个茂密的大森林:有高大的乔木,也有茂盛的灌木,有参天的巨树,也有缠绕的藤萝,有鲜艳的花朵,也有青翠的小草……但都在阳光下展现自己的勃勃生机。”让他的学生幸福地渡过一生——这是一种多么广阔的胸怀,多么博大的爱啊!
李老师对爱的执著也深深打动了我。李老师做的许多事情都很普通,其实许多老师都曾做过。为什么李老师能成为名师?而我们却在日常工作中变得越来越平庸,这当然有本身素质的差异,但更重要的是对教育的一份执著,对爱的一种坚持。正如李老师所说“爱心与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他把教育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把带给学生一生的幸福当成一生的追求,而我们只是把教育当成自己谋生的工作。正如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好事。一个老师创造一个感人的场面并不难,但一个老师,能够长期像李镇西老师对待每一个学生,难!在万同的身上,我们看到转化一个后进生有多难。更看到了一个为人师者的爱心,耐心,信心。万同的每一点变化,无论是朝着哪一个方向,都牵动着老师的心。而万同身上所体现的反复,足以考验最有耐心的老师,只有爱心的坚持才能创造这样的奇迹。
读李老师的书让我明白“随意或许是一种美丽,而执著却是一片更灿烂的云彩。”反思过去的“随意”与“从容”越来越觉得我的随意是低层次的,我的从容包含着更多的惰性。读了这本书,让我的心灵受到一些激荡,让我渐趋平庸的心不在麻木,让爱心与童心在我的心中留存的更久吧!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11
关于李镇西这位著名的教育家,早就听说过,只是没有读过他的书。最近,买了一本他的"素质教育探索手记《爱心与教育》",刚一看,就被深深地吸引住了。这部书是李镇西老师在工作第一线,辛勤探索素质教育的结晶,以手记的方式记录了一个个令人感动的教育故事。
说实话,我才只看完了他的手记一,就被其中所记录的教育故事深深地打动,几次不知不觉地热泪盈眶。如果说,单纯的理论套套谁都懂,那么李镇西老师触动读者心弦的则是一个个朴实真挚、载满真情的案例,记录着他与学生之间的情与爱。
李镇西老师说,素质教育绝不仅仅是教育技术层面的事,他首先是一种充满感情的教育,是充分体现教育者爱心与童心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
因为有了这颗爱心与童心,李镇西老师几乎整天都和学生泡在一起,把一位学生家长送给他的一筐鸡蛋用煤油炉一天煮一个,全部又让这位学生吃了;他在一个风雨交加的日子里,背着一位患病的学生步行上医院,他还在每一个学生的生日里给他们送上自己的贺卡……老师在用爱心感动着学生,学生同样用童心来回报老师。
是的,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感情的教育,一个受孩子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只有童心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这首先让我联想到了我的中学班主任老师,他和李镇西是属于同一个年代的人,对待学生严格,有爱心,有着满腔的热情,他把正直、善良传授给学生,他把青春把爱心统统奉献给了学生。回忆十几年的学生生涯,我很自豪成为了老师的学生,尽管十几年过去,当初老师眼中那个单纯朴实的学生已经结婚为人母,可是,我永远都会记得老师的崇高形象,人的一生能够遇到几位这样的老师呢,然而我却遇到了,我是幸运的。老师的一生很平凡,但他的教育人生却是永远星光璀璨,在他的生命中能够拥有像我一样牵挂他的学生,他也是幸福的'。
读着李镇西老师的故事,回忆着最尊敬的老师,我不断地衡量自己,其实,我真的差得太远了,自认为自己是一个有爱心的老师,也接受着家长和孩子们的对我的"有爱心的老师"的赞许,可是,当面对这样一面镜子的时候,我真的觉得很惭愧,如果我真的有爱心,班级里就不会有像小雯那样一个特殊的孩子,因为我的爱心不够,导致与其家长产生的问题也就存在;如果我真的有爱心,班级里那些特殊生就不会一直那样没有起色;想想我曾经的工作,想想我曾经的失败,对比李老师这颗高尚的仁者之心,真是相形见绌,惭愧万分。
冰心说:"有了爱,就有了一切!"只要心中有爱,这个世界上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那么对于教育也同样,只要自己有充分的爱心,就没有解决不了的矛盾,如果问题依然存在,只能说明爱心不够。
"以心灵赢得心灵,以人格塑造人格"这是李镇西老师的教育名言,也是其教育的宗旨和指导思想。《爱心与教育》这本书也正是作者爱心与智慧的升华,也是一曲用爱心来谱写的教育之歌!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12
几年前就拜读过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就感受到了李老师对学生很有爱心,对后进生有耐心,有很好的教育方法,现在再次品读,又有新的收获。
李老师工作二十多年了,对教育事业的心始终如一,他对教育事业的真诚的热爱使我很汗颜,他对教育有一种深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两种情感融成了他对教育的事业心,而我只是把教育当成了一种职业,并没有多大的教育热情,从书中我也感受到了自身的最大不足。不管哪一行业,不投入热情,是都不会取得成功的。我们应把教育当成自身的事业,全身心投入,而不单单把它当成一种职业,这是我的收获之一。李老师说:“苏霍姆林斯基的思想,是在我教育生涯的早晨投下的第一缕金色的霞光。”今后,我会真诚地热爱我的事业,热爱我的学生,把教育当成事业全身心投入工作,我不管能否有所成功,但我会努力的!谢谢您的支持和鼓励!
李老师书中有这样一句话:“教育技巧或者教育艺术而言,我有很多致命的弱点,因而在我的教育历程中,有不少至今想起来还令我脸红的失误,但,只有一点我可以毫无愧色地说:我有一颗童心!这颗童心使我深深地爱着我的每一个学生;这颗童心不止一次使我和学生一起欢笑,一起流泪;这颗童心,使我自然而然地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也让我的学生常常不知不觉地拨动我的琴弦。”这段话道出了他走进学生心灵的秘密:童心。这也让我深思:自身到底还保留几分童心?能否经常和学生一起游戏?能否和学生一起看儿童书籍?能否倾听孩子的心声?我们习惯了经常板着面孔教训学生,却不知这在不知不觉地拉开了与学生的`距离。李老师主张“用心灵赢得心灵”、“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孩子的感情世界。而要走进孩子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孩子当作自身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确实只有拥有一颗和学生一样的童心才能与学生走得更近,才能走进学生心灵深处,是教育活动以最小成本取得最大利益。其实拥有童心并不是要求我们和他们一起玩苏,而是只要你不是总以大人的眼光、心理去看待他们的言行、思想就行了,如我们大人总觉得动画片里演的都是很天真的事,当孩子看得津津有味时,我们却走开了,这就是没童心的一种表现。
常常有人问我:“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什么?”我总是不假思索地回答:“拥有一颗爱孩子的心!”我要永远记住要用爱心、热心、耐心、童心去做好教育!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13
《爱心与教育》是备受赞誉的教育家李镇西的经典之作。这本书以亲身经历为基础,讲述了李老师感人至深的教育故事。通过一系列描述李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动人故事,展现了他作为教育者的真挚关怀,超越了普通父母对子女的爱。他对学生的付出是无私的,不仅关心优秀生,也倾心照顾后进生。李老师曾说过:“爱不等于教育,但教育永远不能离开爱!”这个触人心弦的名言凝聚了他多年从教经验的思考成果,在厚厚一本《爱心与教育》中的每一章节、每一页、每一句都生动地阐释了这句话的真谛。
《爱心与教育》中最触动人心的故事是什么?是每天为汪斌煮鸡蛋,还是特别感人的生日祝福?是宁玮给我们带来的感慨,还是对伍建传达给我们的感动?这些都是,但对我来说,毫无疑问,最能打动我的是万同的故事。在我看来,教师制造一个让人感动的场面并不难,但一个教师能够像李镇西老师对待万同那样长期以德报怨,那才难!万同的教育转变手记长达五十页,是我迄今为止见过最详实、最感人的关于后进生转变的记录。在阅读过程中,我被不断打动,也一直在思考,我能有多少耐心去对待象万同这样的学生,去面对他身上那些令人无法预料的反复行为?在万同身上,我看到了转化一个差生有多困难,更看到了作为教师的爱心、耐心和信心。万同的每一个变化,无论往哪个方向,都牵动着教师的心,而万同所展现出来的反复足以考验最有耐心的教师。
李镇西老师不论是对“后进学生”的转化,还是对“优秀学生”的培养,李老师的爱无不渗透其中。他到底有怎样的魔力,缘何让学生们对他终生难忘。是高深的思想,是非凡的.能力还是独特的个性?这是值得让我认真思索的问题。是啊,一个专业知识扎实,人格魅力不同寻常的老师也许会吸引学生,让学生去敬畏他,喜欢他,但能够达到李镇西老师这样跟学生成为一生的知己的老师却为数不多。当一位老师开始真正爱自己的学生的时候,他就会凭借这种深深的爱,去注视他们成长中的每一个细节,去感知他们的苦恼和困惑,甚至为解决这些问题而费尽心血。正如他所说:“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感情的教育。一个受孩子忠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富有人情味的人。”
爱学生,爱学生不仅仅是口号而已,而是一种行动与态度。作为教师,我们需要善于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感受他们的欢乐、愤怒、悲伤等情感。我们应该抓住每一个机会,教导学生如何去热爱世界、国家、学校、家庭、父母、自己以及身边的每一个人。只有在充满仁爱的环境中,我们的班级才能更加团结,学校才能更加繁荣,家庭才能更加和睦,社会才能更加和谐。这样才能避免那些善良正直的孩子走上错误的道路。
《爱心与教育》应该怎么读?我以为,应该带着自己的心去读,带着自己的梦去读,带着自己的实践去读,带着自己的思考去读。时时反观自身,反观自己与李镇西大师之间的差距,我们才能走出浅薄,走出自满,走近学生,走进教育!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应该以李老师为榜样,用自己的爱心去感化学生,去赢得学生的尊重和喜爱,真正做到“以心灵赢得心灵,用人格塑造人格。希望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当我们的学生离开校园的时候,带走的不应该只有知识,更重要的是对理想的追求。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14
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我想,自己内心的感受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不是“感动”,而是“震撼”,起初是想当做故事书来看的,然而,当我静静地阅读他的一个个小故事时,我竟从一名读者逐渐变成那走入他的班级,仿佛跟他一起经历了那一桩桩平凡但又耐人寻味的事情。
要说这么本为什么这么吸引我,我想唯一的原因只能是他的故事让人感到真实,而只有一个真实的人才能够写出那么一本真实的书。我一直认为,最有资格评价一名教师好坏的只有他的学生。书中的学生是这样描述他眼中的李老师的――“是啊!我们尊敬李镇西老师,但决不仅仅因为他是一名老师,更在于他是我们的“镇西将军”,是我们的“老李”。我们因为他具有正直、纯朴、勇于进取、敢于创新等实实在在的品质而尊敬他,因为他那杰出的才华而佩服他,因为他那令我们折服的教育思想感激他,当然,还有他的激情,他的幽默,他的“孩子气”……都让我们感到亲切因而敬重他。但这一切决不是对他的顶礼膜拜,而是在三年朝夕相处、互相了解的基础上,产生的朋友般的真挚情意。我们把他当作一个有血有肉、感情丰富甚至有缺点的人,而不是把他看作一个至高无上、完美无缺的神;我们更多的是把他当作知心朋友,而忘了他是老师。正因为这样,我们将永远拥有一位实实在在的朋友——老李,而不是只在高中三年拥有一个班主任和语文老师。还有一个多月,我们就要高中毕业了,李镇西老师将不再是我们的“老师”了,但他将永远是我们真诚的朋友!”我想作为一名老师,能够得到学生这样的一段评价远远比一张荣誉证书来得不易,而文中的“老李”这一称呼应该比“优秀教师”这样的称号来得更让人觉得心暖吧!
书里面的故事都渗透着李老师的汗水,我能够感受到他是如何与他的学生一起努力去把班级搞得有声有色。
托尔斯泰说过:“在这个世界上,常被别人关心、爱护,就能学会用自己的爱心去关心爱护别人”,“我们应该扩大内心的爱”。所以我们当老师的一定不能让自己的爱打折,在学生最需要关心爱护的时候充分体现自己的爱心和善举,“投桃报李”不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老话吗?相信学生也会用同样的爱心和善举来回报这个世界的。
《爱心与教育》这本书不是流水线上下来的机械拼凑,不是坐在书斋里的玄妙之思,不是讲席上的高声布道,而是从血管里流出来的文字,是被汗水浸泡过的文字,是蘸着泪水与欢笑的文字,每一页都写着这样的字眼:“爱心”、“良知”、“思考”、“责任”、“忧患”……
这是我一直在寻找的文字:没有屠龙的玄虚,没有弄巧的文笔,没有油滑的高调,没有剪切的痕迹……这是我所熟悉的文笔:朴素中闪烁着华美,流畅中渗透着忧虑,峻急中深藏着思考,舒展中流动着智慧……这样的文字是生活之树上最大的果,实践的枝头最美的花!一个教师,能够做到书里面所写的这些已经相当不易了,我一直固执的认为,能够做到这一点的人是相当少,怎样悲观的估计都不过分,而且到现在,爱心越来越成为教师身上的稀缺元素。在做到这些的同时,又能够有丰厚的理论素养,能够以一种高度的自觉意识来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就更属凤毛麟角!
《爱心与教育》最能打动人的故事是什么?是每天煮给汪斌的鸡蛋,还是特别感人的生日祝福?是宁玮带给我们的感慨,还是对伍建的那份爱传递给我们的感动?都是,但是最能打动我的,毫无疑问,是万同的故事。在我眼里,一个教师“制造”一个感人的场面并不难,师道中不乏煽情高手,但一个教师,能够长期地像李镇西老师对待万同这样地对待一个学生,难!这份长达五十页的转化一个学生的教育手记,是我迄今为止见到过的最翔实最感人的后进生转化手记。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被感动,不断地在想,我有多少耐心来对待万同这样的学生,来对待他身上的这些让人难以预料的反复?这么一问,羞愧无比!后进生是不幸的。因为他们长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难以健康、快乐、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如果我们能还他们以健康、快乐、自信、向上,那该是多好的教育!一路阅读中,我在问自己:如果万同是我的学生,我会怎么做?我相信我也是一个有爱心的老师,我也会如李镇西老师一样耐心细致地对待他,谈心,讲道理,但我会容忍他太多的反复吗?我想不会,我会伤心,会愤恨,会觉得万同是不可教育的学生,我自己已经尽了力,而“教育不是万能的”。
读完了《爱心与教育》,受其感染,我又特意爬到网上浏览了尽可能见到的关于李镇西的'帖子,李老师的博士导师是苏州的朱永新教授,教授有句名言: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形成自我教育的人格。无疑李镇西是教授的理想学生,在《爱心与教育》里,他更象一个孜孜以求的学生,学生成了他每日必照的镜子,学生成就了李镇西,李镇西也培养了形色不一,成就不一,前途不一的学生。成为李镇西的学生是幸运的,我能够感受到杨嵩苦求成为他的学生,黄金涛不悔成为他的朋友,万同内心里要成为一个好人的愿望,这和李镇西的人格魅力有关系,而这种魅力强烈影响了他的学生成长。教授说过:教育需要激情,需要全身心的投入与无私的奉献。网络里有一篇火药味极浓的“镇西走了”,然而就在4月里,李镇西重新回到了讲台,回到了学生中。听其言,观其行,作为一个普通教师无法不升出由衷的赞叹和喝彩,李镇西太少,我们理当珍惜。我是教体育的,无法体验到班主任和语文老师这个双职工的艰辛,但是《爱心与教育》中真实的文字却在我掩卷之后不断冲撞我的灵魂。班主任是和家长最密切的教职岗位,最能得到家长的殷殷嘱咐,受人之托,忠人之事也就罢了,但是李镇西关爱他的学生竟到了无意复加的程度,学生生日、困难、交友、病痛、困惑、犯错都成他切入学生心灵的最佳的契合唯其心灵沟通,学生如彼之十指的那种要命的感觉,真的让我们汗颜。
李镇西的教育思想已自成体系,从《爱心与教育》中可以看出不断试验、不断修正的轨迹,无论是“未来班”还是万同的转变,都可以得出一个素质教育最本质的目的,教育不是为了分数,教育是为了育人。联系到我的工作,体育是学生心情最放松的课程,似乎学生会做广播操,能运动一下就算可以交代的了。但是,读过《爱心与教育》,我先是产生了羞愧的感受,细细想来体育的育人教学竟是大有可为的。体育可以培养学生的积极进取作风,可以培养学生自信自强精神,哪怕是一次惨痛的失利也能成为挫折教育的良机。学生对体育具备一定程度的兴趣,我国体育界里有值得敬佩崇拜的精英,叶乔波、罗雪娟、刘翔,女排这些叱咤世界体坛的名将本身的拼搏精神就值得学生学习。体育是身体素质的教育,兼具对学生心理的正确引导,进而促使其道德品质经锤炼而得升华。体育好的王铜一度成为李镇西褒扬教育的亮点,体育有纪律、有游戏规则,而缺点因此处而消失,优点却可因此而扩散开来。
《爱心与教育》是李镇西在教学长河中跋涉的成果,没有对教育的爱,就不会有足以令人动容的这许多案例。教书育人,说的容易做的难,李镇西做到了,我呢?我们呢?我将继续为之长考!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15
最近读了李镇西老师的《教育与爱心》,深感李老师的人格魅力令人敬佩。书中真实而感人的例子让我印象深刻,让我觉得作为他的学生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情。李老师以其真诚和爱心为我们勾勒出了高贵的教育,也教会了我们如何为人、如何做一个好老师。
一、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
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而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做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去了解他们最关心和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他们有哪些快乐和痛苦。教师对学生真挚的爱是感染学生的情感魅力,这种爱不应该是居高临下的,而应是发自肺腑的对朋友的爱。当我们故作尊严,甚至以牺牲学生的尊严来换取自己的尊严时,学生根本不会买我们的帐,只会向我们投来冷漠的眼光;而当我们“无视”自己的尊严,努力追求高尚的品德、出色的教育、真诚的感情,并随时注意维护、尊重学生的尊严时,学生会把他们全部的爱心和敬意奉献给我们。教师对学生爱的表达是无微不至的,又是不由自主的:学生失意的时候,给他一点鼓励;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给他一点帮助;学生悲伤的时候,给他一点安慰;学生高兴的时候,走到他们中间一起分享快乐……当我们把爱心自然而然地献给学生时,学生会不仅把我们当做老师。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是我们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一道防线。
二、用心灵赢得心灵
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全体学生就必然面向为数不少的后进生。教育者对后进生的爱,绝不应是为了追求某种教育效果而故作姿态的“平易近人”,而是教育者真诚情感的自然流露。苏霍姆林斯基告诫教育者:不能让儿童那种“成为一个好人”的愿望的火花熄灭。即使是那些被自己认为“一无是处”、“无可救药”的学生,其心灵深处或多或少也有美好的道德的萌芽。对后进生的转化,与其向他们“灌输”,不如引导他们发现自己身上的善良之处、高尚之处,帮助他们树立“我是一个有缺点的好人”的道德自信。这种做法,绝不仅是一种教育技巧,而首先是一种有真诚而产生的相互信任。而当我们真正走进学生心灵时,将是无比幸福的,而他们也乐于主动向我们敞开心扉时,我们的教育之舟便已驶入了成功的港湾。
三、激励优生超越自我
教师对学生的感情是需要培养的'。我们都希望自己班上的学生既有优异的学习成绩,又具备突出的工作能力,因为这样的学生可以成为老师的得力助手。然而,那些被称为“好学生”的学生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容易满足现状,缺乏上进心,有时过于骄傲自负,追求虚荣,面对困难和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较低,以及一些个性方面的特点。因此,培养优秀学生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引导优生树立志向。告诉优生,取得好成绩不仅意味着将来拥有更多责任,也要在现在比别人付出更多努力;帮助优生了解自己。引导优生超越单纯的考试分数和名次,通过与其他杰出的年轻天才进行比较,通过冷静地分析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成功和失败经验,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全面而准确地认识自己,并有针对性地发展自己的优势。
2、培养学生保持童心的教育方法是让他们在与班上同学平等相处的过程中,发现和学习同学们身上值得借鉴的优秀品质。通过参与同学们的服务活动,使他们体验到奉献所带来的幸福感。同时,在面对分数和荣誉时,教育优生要以淡然的态度面对,互相谦让,从而培养他们豁达而淡泊的心态。
3、激励优胜超越自我。尽可能多地让他们在各个方面实践,以发现并发展自己以前没有意识到的潜质,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一点一滴的小事中战胜自我,甚至有意识设置一些难题去“折磨”他们,让他们在一次次自己与自己“过不去”的过程中,体验到人生的乐趣与辉煌,从战胜自我到超越自我。
对于孩子,要教导他们,有时很困难,有时也很容易,只要真正爱他们,他们会爱你得更深、更真切。当爱存在与师生之间的时候,就无坚不摧。作为一个教师,当然需要渊博的知识,也需要扎实的基本功本领,但更需要爱。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相关文章:
《爱心与教育》心得04-02
《爱心与教育》教育名著读书心得03-18
读《爱心与教育》心得10-07
《爱心与教育》读书笔记03-16
爱心与教育读书笔记02-11
爱心与教育读书笔记07-03
爱心与教育读书笔记08-09
《爱心与教育》读书笔记08-25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09-26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