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读后感

时间:2024-11-30 11:35:26 专题读后感 投诉 投稿

《庄子》读后感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庄子》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庄子》读后感

  《庄子》读后感 篇1

  《庄子》是一部充满哲学智慧和想象力的经典作品,讲述了关于生命、自然和人类社会等方面的思考。于丹教授的解读,深入浅出,让人深受启发。

  庄子的思想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对社会现状和道德规范进行了大胆的挑战和反思。他认为人们过于注重外在的虚荣和物质的追求,而忽视了内心的真实感受和价值的真正所在。这使得我们重新审视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倡导回归内心的平静和淡泊,追求精神的自由和独立。

  于丹教授的解读方式独特,她将庄子思想与现实生活相结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了庄子思想的内涵。她强调了庄子思想中的`“无为而治”,即不要过度干预自然和他人,遵循自然规律,尊重个体的自由和独立,让人感受到一种返璞归真的境界。

  个人在阅读过程中的感悟也颇多。庄子的思想让我意识到,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我们很容易迷失自我,追求物质和权力的崇拜,而忘记了生命的真谛。我们应该学会关注内心的感受,寻找生命的意义,做到真正的内心强大。

  总之,《庄子》的解读让人受益匪浅,它让我重新审视了生命、自然和人类社会,让我深刻理解了庄子思想的内涵和价值。在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中,我将更加注重内心的修养,遵循自然规律,追求精神的自由和独立,让生命更加充实和有意义。

  《庄子》读后感 篇2

  《庄子》心得这本书是我在大学里读过的,当时感觉受益匪浅。今天重新读,更有当初的感觉。

  庄子的文章哲学思想深邃,读后很受启发。他的文章风格独特,想象丰富,文笔轻灵飘逸,语意深远,妙趣横生,可以说,他的文章是文学宝库中的'瑰宝,是思想海洋中的奇珍。

  庄子的文章结构错综复杂又富有情趣,在纷乱的先秦诸子中,庄子的文章风格显得别具一格,极富魅力。

  在《庄子》心得中,有很多地方都深刻揭示了生活的哲理,闪烁着智慧的火花,读后使人的心灵受到极大的震撼,思绪会受到极大的启迪。

  读完庄子这本书,使我感受到了人生的短暂,应在这有限的时间里,尽情施展自己的才华,以实现人生价值。这样才不枉费自己的一生。

  心得体会中的一些文章令人深思,也令读者懂得更多为人处世的道理,真是受益匪浅。

  这本书里的故事令人回味无穷,有些故事里蕴含的哲理,也许一辈子都不会明白。

  读完这本书后,我感觉我的心灵受到了洗礼,思想得到了升华,对我今后的生活和工作都起到了很大的启发作用。

  《庄子》读后感 篇3

  作者是清末大儒王先谦,字益吾,长沙人。同治四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光绪元年。大考二等。后任国子监祭酒、江苏学政。复历典云南、江西、浙江乡试,搜罗人才,不遗余力。“长沙阁老,季清巨儒,著书满家,门庭广大”,这是长沙近代著名学者和教育家李肖聃先生对王先谦的评价。

  王先谦一生着力于庄子研究,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同时,提出了自己的.许多见解,最终撰成《庄子集解》,流传百世。

  这本书作为读庄子入门。巧的是,我在网易公开课看复旦大学陈引驰教授讲《庄子精解》,在推荐购买的书目时,陈老师也推荐王先谦的《庄子集解》。与老师不谋而合,非常高兴。三民书局以“新善本”为名,推出的一系列仿古丛书。

  本书印刷精美,看着爱不释手。但内容非常难懂,今年计划读三遍左右。这是第一遍读,花了一个月不到的时间,将全书朗读一遍并注音。

  这一遍读下来收获不多,只记得王先谦在前言里写的“喜怒哀乐,不入于胸次”。我实在是既没有记性,也没有悟性。只能多多下功夫。好好学一学。

  《庄子》读后感 篇4

  读《庄子》,总会感觉自己心里坚持的信念在一瞬间坍塌。

  《马蹄》这一篇,在一定程度上是消极的。但事物总有其矛盾之处。庄子的言论之中总有贬斥孔子、伯乐等众多名家大儒的内容,但庄子仍是一位名人,后人仍对他的思想趋之若鹜。究其原因无非是他的.思想带给后人的惊异,但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创新。

  我们要学的,要做的,便是取其精髓。

  人活在这世上,匆匆的一生中被着许许多多的规律束缚,但这些规律究竟是什么?尊善灭恶?但,何为善?何为恶?这些都是说不清楚的。人的心灵在一瞬间便会闪出无数的念头,但表面却可以纹丝不动,人们的有些举动只是做给外人看的。

  纵观千古,功成名就的人何其之多,他们中的哪一位有的都是自己的思想。而我们今天的思想却固化了,有一些东西一定是对的,有一些东西一定是错的。但是何为对?何为错?何为美?何为丑?何为成功?何为失败?正如天之大,地之广,但天与地也不过是这广阔宇宙中的一粒微尘。

  我们要做的不是人云亦云者,而是敢于打破,敢于真正创新的人。一方自由,首先心要自由,人才会自由,思想才能自由。

  《庄子》读后感 篇5

  读完《庄子这一班》,书中的每一则故事趣味盎然,以及倾诉不尽的奇闻妙事。让我了解庄子是一位心无挂爱、洒脱安闲的人。

  故事内容中有说到鲁国有一位名叫单豹的人,住溶洞饮泉流,少私寡欲,七十岁了还有婴儿的容色,却不幸遇饿虎,被虎吃掉躯身了;还有一位叫张毅的古 人,住在闹市,日子繁忙热络,却遭病毒腐蚀身体内部而过世了。人无法挑选出世,更无法挑选命运,但是不幸仅仅一个进程,只需咱们好好看待自己的人生,从失 败或是不如意的事情中,对自己充满信心,人生就是宽广的路途。例如:创造大王爱迪生通过无数次失利才创造照亮漆黑的电灯;他们就 像一个不倒翁,推倒了仍是会自己站起来,只需不畏艰难、尽力爬起来的'人,最终必定能成功。

  咱们日子在实际的社会中,贫富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大,提示人们莫忘照料贫穷的人,多多尽自己的力气,去协助需求捐助的人,才能够到达最高的境地。 书中说到海龟有海龟的高兴;井蛙也有它的快活,但是把自己拘谨在狭小的日子空间里,就无法了解国际,看看国际是多么之大、多么广阔呀!

  只需咱们踏出胸怀的一大步,多探究这国际,打开胸怀去承受的人、事、物,信任会有更夸姣的未来。

  《庄子》读后感 篇6

  庄子的智慧:不掺和,过好自己

  在诸子百家之中,最让诸侯们厌烦的不是唠唠叨叨的孔子和孟子,也不是朝三暮四的苏秦与张仪,而是庄子。

  庄子喜欢说寓言解决问题,见到楚王的使者时也是这样打发人家的。

  春秋战国的人才市场是乙方市场,知道庄子有才华,楚王便派人来请他做官。

  使者来的时候庄子正在濮水边钓鱼,得知使者的来意后,庄子便问使者:

  “我听说楚国有一只神龟,活了三千岁。国王用锦缎将它包好,珍而重之地放在竹匣中,供奉在宗庙的大堂上。你说,这只神龟,它是愿意死去留下龟壳放在庙堂上得到供奉呢,还是宁愿活在烂泥里拖着尾巴爬行呢?”

  使者想了想,说:“当然是宁愿活在烂泥里拖着尾巴爬行了。”

  庄子说:“那你们回去吧!我也是喜欢在烂泥里拖着尾巴活着。”

  春秋战国是乱世,乱世也是机会很多的时代。

  面对这个机会很多的'时代,庄子抱定的是不掺和主义——你们只管折腾你们的,我该怎么过,还怎么过。

  今天有不少朋友选择宅在家里,其中恐怕有相当一部分人秉承着和庄子一样的人生哲学。

  在某些情况下,不掺和主义是一种相当了不起的智慧。

  《庄子》读后感 篇7

  《秋水篇》开篇说,秋天的江水涨起来后,河伯觉得万众一心,心潮澎湃,得意洋洋。然而,当他游到北海,发现大海的浩瀚时,他才发现自己的认知是狭隘的,然后他就像海若那样求教,就会出现上面所说的七问七答。要多读书,多体会,体现庄子的辩证思维。然后这篇文章阐述了六个小故事,也很有趣。下面简要介绍其中的三个。

  1、夔怜蚋,蟑怜蛇,蛇怜风,风怜眼,眼怜心。

  ——这是一连串的'羡慕,但每个角色都仅限于自己看到的样子。其实这种情况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经常发生。其实,真实的情况并不是你想象的那样。

  2、孔子游匡,数次被宋人包围,琴声不断。

  游水不避蛟龙,是渔夫之勇;

  鲁星不避虎者,猎人之勇也;

  把宝剑摆在面前,视死如生,这是烈士的勇气;

  知贫者有命,知有消逝之时,临危不惧者,是圣人之勇。

  从,继续!我的生活尽在掌握!

  ——《庄子》中对孔子周游列国的悲惨境遇有很多描述。有人说庄子总是贬低孔子。事实上,一方面,这是事实。这些事会晚一些讨论。这个故事就是孔子围攻匡国的场景。孔子不仅表现出了豁达和听天由命的境界,这里的境界是非常高的。后来,围城的人发现他们认错了,因为有一个羊祜,长得跟孔子很像。

  3.公孙龙问韦某。引出“井底之蛙”和“邯郸学步儿”两个成语

  ——这两个成语我小时候就知道,但《庄子》里的描述却精彩绝伦,非常形象。

  《庄子》读后感 篇8

  从朋友处借得《庄子》心得一书,此书有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通过庄子每一个不同的寓言故事来讲述,偶尔看看这样的书对净化人的心灵有一定的帮助。 在今天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人在功名利禄的路上走得太远,以至于都忘了自己内心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快乐,心灵的'快乐,心灵的闲适放松。这些离我们太远了! 如今媒介如此发达,资讯如此快速,科学给了我们无穷力量的时代,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每一个人的人格在今天更健康,更明朗。也许,我们在心智上的残缺更多了。 人有肢体上的残疾,也会产生心理上的残疾,我们之所以看不到心理上的残缺,那是因为心理上的残缺,不像身体上的残疾那么容易被人看见。这种残缺有可能是在某一个偶然的情况下自己犯的一个错误,也有可能是在某种时刻自己受到的一个打击,从此不知不觉就积淀下一种毛病。

  庄子告诉我们,在天地之间,如果一个人真的顺应生命形态,就首先要把这些遗憾和残缺都接受下来,不要委屈,不要较劲,而应该想的是怎么样去改良它,是自己更好。庄子在最后还讲到,人生只要掌握好六个字“不要怕,不要悔”,做人前半生不要怕,后半生不要悔!只要你不怕任何磨难都能闯过去,而懊悔的事情往往都是过去式。 是啊! 生命有限,流光苦短,其实人生无非是尽心尽力,仅此而已!!

  《庄子》读后感 篇9

  蝴蝶在飞,承载着一种逍遥。

  丹青满纸荒唐,是对道追求的喧嚣吗?是对尘俗的浮躁。

  百年孤独,孤独,总有透彻的眼神,柔和的心灵,却从未孤独过百年。

  庄周梦蝶,梦见的是一个只飞翔的境界,美如水,平凡的外表并不惊艳。

  庄子是一个远离更远的世界,从不老去,从不犹豫,美得像桃花园一样不知所措。

  比如钓鱼,在濮水上,不是名声,而是宁静,即使是空手而无意中,它在九天外的风中飘动。即使有时不小心得到了一些名声,他也会把它扔到江湖上,相位的诱惑也不能阻止他的心,无意中洒下不守规矩的心。

  就像午睡一样。大多数人不如庄子。看着美丽的风景,向往它,蝴蝶自然会腾空。它没有梁山伯和祝英台那么悲伤。它只是为了挽起几缕青色,无思无暇,无忧无虑,无忧无虑,自由地飘浮着这种“肆意”和“无法无天”,但无论他如何,复杂的翅膀都是他不羁不怯的天堂。

  醒来,也不慌不忙,心里也会开花,在路上,一朵朵绽放。

  比如送丧,在山野里,鼓盆而歌,只为送,互相帮助多年的.妻子。回去,回去,没有风雨,没有感情。人死是一个过于残酷的现实。

  庄子笑了,像婴儿一样,纯洁,完美的心,死亡是一种和平,回到自然,自然回到一个安静的世界。没有悲伤,没有失望,有一件事叫做道,有一种生活叫做放手。

  《庄子》读后感 篇10

  大家!我觉得爱看书的人很多,今天我来给大家推荐一本好看的书,叫《庄子说》,庄子说,顾名思义就是庄子说的话,讲的道理。

  那么,《庄子说》里面的庄子是谁呢?是战国时期的`宋国人庄子呀!庄子的哲学是自由的哲学,是把生命放入无限的时间、空间去体验的哲学。

  我非常喜欢这本书,里面不仅有着有趣的故事,还有着丰富的知识。书内图文并茂,语句通顺,还有文言文与现代文两种语言。

  这本书有很多个故事,其中我最喜欢的故事是《庄子三剑》。这个故事是讲赵王沉迷于剑术,因此有五百多位剑客来投奔赵王。一天赵王提议让剑客们以后相互比剑,因此五年之后剑客们死伤了两百多人,诸侯见赵王沉迷剑术,打算夺取赵国的土地。太子见了,便很担心,之后太子请庄子来劝说赵王。赵王知道后说:“七天之后请庄子来比剑。”

  七天之后,庄子拿着三把剑来参赛,分别是天子之剑、诸侯之剑与庶人之剑。庄子说:“天子之剑代表着仁爱,礼;诸侯之剑代表着智慧,勇敢;而庶人之代表着杀戮,无情。”之后庄子又说:我发现大王最近喜欢庶人之剑我看是可惜了。"赵王听完了这句话,马上恍然大悟,不沉迷于剑术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俗伤身的”利器“非常多,如酒、色、名等,沉迷于剑术也是一种。

  讲了这么多,你有被《庄子说》这本书里的故事、知识、还有这么多名言所吸引了吗?如果你也觉得这本书有趣的话,那么快来看一看吧!

  《庄子》读后感 篇11

  在中国古代的文学史上,有一类书可以称之为“奇书”。这类书既是思想深邃的哲理之书,有闪耀着文采精华;既充满诗意的感性文字,有包蕴着深邃的哲学思辩,超凡脱俗。在这类“奇书”中,最有趣,最有灵性的作品莫过于《庄子》了。

  在中国历史上有无数的仁人贤士,可谓是百花尽放,各有千秋。但在这百花之中,我最看好庄子。

  庄子是继老子道家学派的又一大思想家,是一个让人猜解不透、与众不同的人。他懂的一切,却没有割舍一切,他知道人类有着无穷的缺陷和疾病,但他自己却没有隐居山林,过孤独而清净的生活。他做的事是唱着歌悠游于人间。

  庄子追求绝对的思想自由。《逍遥游》便是代表之一。充满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追求人生的最高境界。“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没有任何限制的.绝对自由。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抛弃了个体的思想,身心的束缚,而获得宇宙天地的大智慧,与万物永恒同在。不必苦心追求事物的究竟、是非的标准,远离那些不值一顾的烦恼,一切自然就好。

  《庄子》读后感 篇12

  最近听了于丹对庄子的诠释,更有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如沐春风。

  庄子,名周,是殷商的保留地——宋国崛起的文学大师,他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作家。

  庄子的人生观是一种无忧无虑的人生观,似乎不吃人间烟火,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安静的灵魂家园,以“无”的深层内涵消失了世界上所有的权利和功绩。

  虽不过,我也读过《论语》、《孟子》等古典名著,而《庄子》也从中受益匪浅,听了于丹教授的讲解,别有一番感触。她“用白话解读经典,用经典解读智慧,用智慧解读生活,用生活解读人性”,让古典文化进入成千上万的家庭,让经典文化融入人们的生活,在当今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无疑给每个人一剂良药来提高自己的修养,缓解社会压力。

  如今,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庄子的无为而治提供了更深入的思考:人类应该是自然系统的子系统,服从规律的安排。“人赢天”是人类理想的英雄主义。事实上,这是永远无法实现的,需要一种平静的生活态度,一种良好的精神状态,顺其自然,无为而治,在不为中有为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天下大同,兄弟是孔子、孟子、庄子等圣人留给后代的不可磨灭的真谛。

  欣赏“无欲则刚”的境界,向往一种精神的天堂,让自己每天都处于淡泊宁静的幸福状态,真的很惬意!

  《庄子》读后感 篇13

  今天,我读完了《童话庄子.逍遥游》,这是一本既有趣又有知识的书,我很喜欢。

  为什么说有趣呢?因为在书中,作者用“抓蝴蝶”作为线索,让本书主角施小惠找到了那个庄子的童话世界,这本书也非常奇怪,里面的许多人物,都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历史人物,如,施小惠是惠施,小梁是梁山伯,小祝是祝英台......

  除了这个有趣,还有后面施小惠坐上“箭头”与小人“阿倍”一起去见黑暗魔王的故事。这个故事也非常有趣,原本去见那么恐怖的黑暗魔王,施小惠去,却像去一个童话世界一样。这个故事也体现了施小惠的勇敢、冷静的品质。

  除此之外我还学到了许多知识,像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庄周梦蝶等知识,这本书也让我知道了庄周是一个童话人,从庄周的各各方面来看,他也应该是一个慈祥和蔼的老爷爷。

  看完了这本书,我懂得了做人一定要勇于创新,要尝试各种不同的东西,才能创造自己的幸福时光。

  这本书很好看,我要推荐给更多人,让他们也体会体会这本书为我们带来的快乐!

  《庄子》读后感 篇14

  《马蹄》篇第二段,庄子描绘了原始社会时期的生活景象,那是他向往的人的自然本性的`时代。因为那时候人和花草树木、飞禽鸟兽共生共长,与万物生活在一起,所以那个时候哪里有君子和小人的区别呢。

  等到圣人出现时,就玩空心思推举仁义,而使得天下人开始怀疑,人们也才有了分别。这里面有些经典比喻如下

  “白玉不毁,孰为珪璋?道德不废,安取仁义?”,白玉不破坏掉,怎么能雕琢出珪璋呢;道德不被废除,哪里哪来的仁义呢。

  后面还有,“性情不离,安用礼乐?五色不乱,孰为文采?五声不乱,孰应六律”,一切原来都是自然的,如果不离、不乱,哪里来的看似高大尚的礼乐、文采、六律呢。

  最后说,“夫残朴以为器,工匠之罪也;毁道德以为仁义,圣人之过也”。跟《骈拇》篇传达出的思想一样,本来自然纯朴的,都是后来人为添加的。

  虽然我们无法也不可能回到与鸟兽同居的生活状态,但是庄子反对圣人所谓的仁义礼乐,逐渐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而不得达到自由通达的状态。

【《庄子》读后感】相关文章:

庄子的名言07-25

庄子的语录03-09

关于庄子的名言02-12

庄子经典语录12-06

庄子名言名句【经典】10-19

庄子名言名句06-02

庄子经典名句及解释11-28

《庄子》教学设计11-09

庄子励志名言05-21

庄子读后感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