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明节科学活动教案 推荐度:
-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宇宙的奥秘》含反思 推荐度:
- 小班科学活动《春天的花》教案 推荐度:
-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奇妙的水》教案 推荐度:
- 中班科学活动设计神舟飞船教案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科学活动教案(精选20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科学活动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科学活动教案 1
活动目标:
1、常规训练―认规则,培养幼儿的记忆能力。
2、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大学具块一个,自制大单榫、双榫插接棒各一根
活动过程:
一、导入方法
幼儿做律动导入。
二、展开方法
(一)认识彩图正方体画面的排列规则
教师在幼儿对三型学具常规训练的基础上,对幼儿进行六型学局的常规训练。幼儿打开学具时为粉底色常规排列画面。
1、教师用大型学具块进行演示:粉底色朝上,向上翻转一次成为黄底色。告诉幼儿:黄底色,黄底色上是星星画面。要求幼儿将15快学具翻成黄底色。
2、幼儿动手操作,按教师示范的动作双手翻转学具成黄底色。教师巡回,随时知道幼儿双手翻转的协调性。
3、教师对幼儿的操作活动进行评价。
4、幼儿以上方法步骤,教师让幼儿依次翻转成蓝底色、绿底色和粉底色。
5、教师演示:粉底色向左翻转一次成为白底色。告诉幼儿:这是白底色,白底色上是图形画面。要求幼儿将15块学具翻成白底色。
6、幼儿动手操作,按教师示范的动作将学具翻成白底色。教师随时指导。
7、依据以上方法,教师让幼儿将学具翻成橘黄底色。
8、教师对幼儿的操作活动进行评价小结。
(二)识记单榫插接棒
1、教师用大单榫插接棒一边示范一边讲解单榫棒的特点。要求幼儿拿出红色单榫棒放在桌子上。
2、幼儿动手操作,拿出红色单榫接插棒放在桌子上进行观察,教师巡回指导。
3、教师让幼儿将红插接棒放入格子内。注意每层放三个,没个插接棒的插槽朝上。
4、幼儿动手操作,将红插接棒排放在格子内,教师巡回指导,帮助个别幼儿摆放。
5、依据以上方法步骤,教师分别让幼儿拿出单榫黄插接棒、蓝插接棒和绿插接棒进行验证。然后再分色放入格子内。
(三)识记双榫插接棒
1、教师用大双榫插接棒一边示范一边讲解双榫插接棒的特点。
2、幼儿动手操作,拿出双榫插接棒和单榫插接棒放在桌子上观察比较,教师巡回指导。
3、教师让幼儿将插接棒放入格子内,注意双榫插接棒放在盒子两边的.格子中,每层放四个,每个插接棒的插槽的插槽朝上。
4、幼儿动手操作进行摆放。教师巡回指导,帮助个别幼儿摆放。
三、结束方法
教师给出各种指令,幼儿按指令取放插接棒。例如:教师指令:拿出一根双榫插接棒。要求幼儿迅速拿出放在桌子上,并及时表扬拿得又对又快的幼儿。
科学活动教案 2
教案目标:
1、感知物体间的大小差异。
2、尝试使用一些工具改变各种食物的大小,并愿意表达操作过程。
3、认识一些常见工具,培养初步的自我保护意识。
教案准备:
1、各种食物:芹菜、黄瓜、胡萝卜、桔子切成两半的火龙果。
2、各种工具:勺子、幼儿使用的剪刀、安全的小刀。
3、大的记录表一张。
教案过程:
一、认识各种食物。
1、师:今天老师带来了许多好吃的东西,你们看有些什么呀?
2、师:你们吃过这些东西吗?你们喜欢吃吗?
二、认识瓶上标记。
1、师:好吃的东西要大家一起分享,你们看,瓶宝宝的肚子空空的,肯定怎么样?(饿了)我们把好东西送给瓶宝宝吃,好吗?
2、师:这个瓶宝宝说话了,它说“我最喜欢吃芹菜了,请你喂芹菜给我吃。”那你们看这个瓶宝宝喜欢吃什么呢?(认瓶上标记)
三、初次探索,尝试喂瓶宝宝吃东西。
1、师:瓶宝宝又说话了,它说“等会你们喂我吃东西的时候要注意卫生,不能把好东西掉在地上,能做到吗?”喂的时候可以和我说说话:“瓶宝宝,我喂芹菜给你吃。”
2、师:现在请每个小朋友拿一个瓶宝宝,先看看它喜欢吃什么,再想办法喂给它吃。
3、幼儿操作。
幼儿尝试将食物放进贴有这种食物图片的瓶子里。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幼儿边操作边讲述操作过程。
4、交流与讨论:
(1)你的瓶宝宝吃到东西了吗?为什么?(引导说出“瓶子口太小,食物太大。”)
成功的幼儿来讲讲:你用了什么办法让你的瓶宝宝吃到东西的?(我把长长的芹菜掰成一小块一小块,)如幼儿不会讲,引导语:这颗芹菜怎么样?(长长的,)瓶子里的芹菜是怎么样的?(小小的),你怎么把芹菜变成小小的,为什么要这么做?
小结:你真能干,用手把长长芹菜掰成一小段一小段让瓶宝宝吃到芹菜,谢谢你!
没成功的幼儿:谁来告诉我是原因你的瓶宝宝没吃到东西呢?这里可引出的问题:食物大,食物硬。根据幼儿的问题教师想好预设回答,特别强调帮助幼儿找出原因所在瓶子的口太小,食物太大。
小结:原来是瓶子的口太小,食物太大太硬,瓶宝宝才吃不到好吃的东西呢。
(2)师:那有什么好办法能让瓶宝宝们都能吃到这些大大硬硬的东西?
幼儿:小刀,剪刀等等
师:今天老师也给你们准备了一些工具,看有什么?(剪刀、刀、调羹),
四、再次探索,进行“大变小”的实验。
1、交代实验操作要求。
(1)师:我们用这些工具试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我们在用刀和剪刀的时候要注意保护好自己,也要保护好别人。)
(2)师:现在我们请这些小工具来帮帮忙吧,请小朋友们选好瓶宝宝,找到他们爱吃的食物,把它们变成小小的喂给瓶宝宝吃吧。
小工具在框里,小朋友可以自己选,要注意安全哦。
2、幼儿操作。
(1)、幼儿尝试运用各种工具使食物大变小,并把食物对应放进贴有这种食物图片的瓶子里。
(2)、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幼儿边操作边表达实验过程。
3、交流与记录。
(1)、师:你把大大的食物变成小小了吗?瓶宝宝吃到食物了吗?
(2)、师:你用什么办法把长长的`芹菜变成小小的喂给瓶宝宝吃的。用剪刀剪什么?
(3)、根据幼儿回答选择图片记录。
(4)、幼儿看着记录表,学着说一说。教师继续引导幼儿用粘贴的方式进行记录,并引导幼儿看着记录表完整表述实验过程——“我用刀(剪刀、勺子)把黄瓜(芹菜、火龙果)变成小小的,喂给瓶宝宝吃。”
小结:今天我们小朋友真能干,学会运用小剪刀,小刀,调羹,和手来让食物变小,在平时我们的生活中,对不同的食物我们也要运用不同的工具让它们变小变短呢,如(是否结合生活中的来说说)
五、自然结束活动。
师:“瓶宝宝吃了这么多好吃的东西,非常高兴。小朋友一起拿着瓶宝宝和他们去做游戏吧!”
科学活动教案 3
活动设计背景:
自然界中充满着神奇有趣的科学现象,就拿"风"这一自然现象来说,一年四季天天都和我们会面,是孩子们从能来到户外的那一刻起就能感受到的现象。现在正是孩子们探索风的好季节。在幼儿园,会听到孩子们在议论:大风把垃圾吹得到处都是,清洁工人又要重新打扫了;昨天我看见广场有放风筝的,飞的可高了;今天风大有点冷,妈妈又给我多穿了衣服……从孩子的话中,发现"风"是孩子需要的、感兴趣的内容。追随孩子的经验和生活,就让孩子围绕"风"自主生成一系列的探索"风的秘密"的活动。
活动目标:
1、感受风的存在,探索风产生的原因及基本特征,并尝试制造风。
2、初步了解风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萌发探索自然现象的欲望。
教学重点、难点:
探索风产生的原因及基本特征,并尝试制造风。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请家长配合,和孩子一起收集一些关于"风"的资料和知识。
2、物质准备:风车、扇子、电风扇、吹风机、塑料瓶、塑料玩偶、针筒、视频《风的危害》和《风能的利用》、风的音效、各种植物头饰。
活动过程:
一、感受风的存在
1、设置情境小朋友,今天我们要请一位特殊的朋友和我们一起活动,请小朋友猜一猜他会是谁呢?打开门欢迎我们的朋友和我们一起活动吧!门外什么也没有,我们的朋友在哪里呢?
2、激发兴趣引出主题请小朋友闭上眼睛感受一下,你能猜出我们的朋友是谁吗?
二、尝试制造风探索风产生的原因
1、提问:我们今天请来的是我们的"风"朋友那风是哪里来的?
(幼儿自由回答)
2、投放各种材料,请幼儿尝试用各种方法"制造风"。
3、交流讨论
(1)你是用什么方法"造"出风来的?(幼儿边回答边演示)
(2)幼儿互相尝试同伴造风的方法,进一步感觉风的形成。(边尝试边思考)
(3)为什么一扇、一捏、一挤、风叶一转动就会有风呢?(幼儿自由讨论)
教师小结:当我们一扇、一捏、一挤压、一开开关风叶转动时,空气就流动了,空气一流动就产生了风
三、风的基本特征请幼儿相互合作,两人互相对着扇风,请幼儿看看、闻闻、摸摸风是什么样的?
小结:风是摸不到、尝不到、闻不到、看不到的一种气体。
四、游戏:大风和小风幼儿分别戴头饰扮演各种植物,听音效用肢体表现小风来时植物怎样动,大风来时植物怎样动。
五、通过短片了解风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1、观看短片《风的危害》后提问:风对人类有什么危害呢?怎样减小风灾?
2、观看短片《风能的利用》后提问:风对我们人类有什么好处?生活中哪些地方需要风能?
六、教师总结,以游戏《风车和风儿共游戏》结束活动风车想请小朋友与风儿一起做游戏,大家快举起你的风车一起欢迎我们的风朋友和我们一起游戏吧。(幼儿随音乐玩)
活动延伸:
请家长带幼儿去户外放风筝或去参观风能发电。
教学反思:
新《纲要》指出:幼儿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好和探索欲望以及尽量为幼儿创设条件,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体验发现的乐趣。我设计的这节科学探究活动,一开始就利用魔术箱变魔术这一孩子感兴趣的现象深深吸引住了孩子的眼球,激发了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使幼儿“无心”的好奇转化成了“有意”的求知动力,促使幼儿对科学活动的探索欲望。
活动中,教师首先紧紧围绕活动目标,设计了具有观察性、开放性和层次性的提问,如在活动的对于环节中,把塑料袋变鼓,使幼儿感知到我们的周围有空气,把充满气的气球松口吹到幼儿的头发上,让幼儿通过观察,对比,知道了流动的空气形成了风,不动的空气不是风。活动就这样把幼儿引入到科学的氛围之中诱发了幼儿的积极思维。其次,《纲要》中强调:“教师应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活动中,幼儿通过“做中学”活动的重要环节,选择材料制造人造风,让风车转起来,在动手、交流与表达中获取知识,并在此过程中习得学习的方法。
最后,生成新的问题:怎样让羽毛飞起来?引领幼儿再次深入地进行探索,给幼儿留出探索的余地和延伸的空间。整个活动,给予幼儿较宽松的氛围,教师只是充当了活动中的支持者,鼓励者,合作者,引导者,用心倾听幼儿的表述,并及时的梳理与小结。幼儿始终是主体,他们通过观察、动手、探究,梳理出新的知识经验使他们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当然,在幼儿的科学活动中,我们应该加强对幼儿思维能力的培养,增强他们的独立性、探索性,使幼儿把学习任务放到完整的环节中去完成,真正掌握科学知识,走进科学,也让科学之光,能照亮孩子成长之路。
科学活动教案 4
目标:
喜欢参加集体游戏。
辨别“一个”“许多”,感知两者的关系。
能按指挥行动。
准备:
玩具方向盘,每个幼儿一个。皮球,每个幼儿一个。
过程:
布置“停车场”。
出示一个玩具汽车,说说汽车要休息了,停在哪里?知道集中停汽车的`地方叫“停车场”。
教师带领幼儿布置停车场,教师当停车场指挥,幼儿各拿一个方向盘当小司机,做开汽车的动作,玩一玩。要求“汽车”要听指挥行动。
停车场有许多车。
“汽车”都停在停车场内,一个幼儿代表一辆汽车,“指挥”问:停车场里的汽车多不多?让幼儿感知有许多辆汽车。
一辆一辆开走了。
“指挥”发出信号,让小司机将汽车开出停车场,每辆汽车出场时,要让小司机说:我开走了一辆车。汽车都开走了后,让幼儿看一看、想一想:停车场的许多汽车到哪里去了?知道“许多”分成了一辆、一辆。
一辆一辆开回来。
“指挥”发出信号,让小司机都把车开回停车场,进场时要说:回来一辆车。汽车都进场后,看一看,停车场里怎么又有许多车了?知道一辆、一辆合起来是“许多”。
科学活动教案 5
活动目标:
1、通过"买菜"活动,了解常见菜的特点,体验买菜的快乐。
2、在操作与游戏中,使幼儿获得分类、数数及数物对应的经验,并促进交往能力的发展。
活动准备:
1、课前带领幼儿进行买菜的实践活动及开展买菜的角游活动。
2、若干蔬菜、肉类、水产品的实物。
3、幼儿用卡片、篮子、电话机等。
活动过程:
一、回忆交流买菜的经历。
(了解常见菜的特点,共同分享买菜的快乐)
师:前几天,陈老师带我们一起到菜场上去买菜了,你们觉得开心吗?那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1、 播放课件师:看了刚才的录象,谁来说一说,你那天买了什么菜?为什么买这种菜?你是怎么买的呢?
2、 幼儿交流(教师引导幼儿从菜的名称、特征、营养、买菜的经验等方面加以交流)
3、师小结:菜场上的菜可多啦,有的.买了蔬菜,有的买了鱼,有的买了肉类。因为每样菜都有它不同的营养,所以,我们小朋友要样样菜都爱吃,我们的身体才能长得棒。
二、给菜宝宝分家。
1、师:今天,送菜叔叔把送往菜场上的菜都混在一起了,这样,买菜的人就觉得很不方便,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吗?(让幼儿回忆菜场上的菜是怎么摆放的?引导幼儿说出把菜分类放开)
师:按小朋友的办法要安好几个家,可陈老师只安了三个家,你们同意不同意?(与幼儿一起讨论,了解蔬菜类、肉类、水产品类中的常见菜。)
2、幼儿操作活动"给菜分家"
师:现在请小朋友帮助叔叔把菜送到菜场去,送菜时看清楚你拿的是什么菜,应该放在哪个家?并把家里的菜放整齐。
3、 教师带领大家巡回检查
三、角游:买菜准备(创设菜场环境)
(一)协商4名幼儿为卖菜的叔叔阿姨,老师和其他孩子为买菜人
(二)"顾客"每人一蓝子,内有数物卡。
1、师:刚才我们把菜送到了菜场,可菜场上还没有叔叔阿姨卖菜呢?怎么办?(协商4名幼儿做卖菜人)
2、电话铃声介入:阿姨:"你是中2班的陈老师吗?我是厨房里的阿姨,今天厨房里的菜不够了,阿姨请中2班的小朋友帮帮忙、买点菜,行吗?"
3、阿姨给我们开好了购菜的"菜单"(老师出示两种"菜单"):看看菜单上说的是什么?看清楚了以后,你可以自己按菜单直接去买菜,不行的话可以问菜场上的叔叔阿姨怎么买?(引导幼儿观察讨论,理解菜单的含义)
4、幼儿游戏(对第一次很快完成任务的幼儿给其提供第二次机会,难度加大)
5、买完菜的幼儿相互交流:你买了什么菜?买了多少?也可相互检查是否正确。(还可以鼓励幼儿向客人老师去交流)
科学活动教案 6
活动目标
1.幼儿通过探索,发现借助松香粉,线经过摩擦可以产生声音,培养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
2.培养幼儿对科技活动的兴趣及探索愿望。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各种线(棉线、丝线、毛线、尼龙线、小线);糖、面粉、玉米面、松香粉、盐;纸、水彩笔。
活动过程
探究的问题:线可以发出声音吗?
幼儿讨论。
(1)我用手指弹线绳。
(2)我用手指捋线绳。
试一试。
(1) 哪种材料可以使线发出声音。幼儿用各种材料和方法捋线,使线发出声音。
① 用手指蘸盐捋线
② 用手指蘸糖捋线
③ 用手指蘸玉米面捋线
④ 用手指蘸松香粉捋线
(2) 说一说我的实验结果。
① 用手指蘸盐捋线,不能发出声音。
② 用手指蘸糖捋线,不能发出声音。
③ 用手指蘸玉米面捋线,不能发出声音。
④ 用手指蘸松香粉捋线才能发出声音。
(3)幼儿记录实验过程。
玩一玩。
(1)能不能使其他线也发出声音呢?
(2)运用比较的方法,试一试哪种线发出的声音最大,哪种线发出的声音最小。
注意事项
1.材料不能混用。
2.提醒幼儿不能品尝各种材料。
3.边实验边记录,使记录与结果相符。
4.由于松香粉的附着力强,建议每次实验后洗手、换线。
拓展线索
1.制作玩具乐器。
2.组织器乐演奏会,幼儿用自己制作的.松香发声筒演奏。
活动反思
新《纲要》指出:幼儿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好和探索欲望以及尽量为幼儿创设条件,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体验发现的乐趣。激发了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使幼儿“无心”的好奇转化成了“有意”的求知动力,促使幼儿对科学活动的探索欲望。
科学活动教案 7
教学、学习目标及相对应的课程标准:
1. 知识与技能: 通过实验观察自己或他人的指纹图样,让学生认识每个人指纹的独特性,学习一些观察与研究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2. 过程与方法:能通过对自己指纹的观察,学会发现和提出问题,提出合适的问题。能根据问题,制定简单的科学探究活动方案。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观察、研究和实验中培养学生乐于合作,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科学学习中让学生养成注重事实,尊重他人意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认识每个人的指纹具有独特性。提出合适的问题,制定研究的方案。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透明胶带、剪刀、白纸、表格、放大镜、图画纸、印泥、橡皮泥、水彩笔、铅笔等。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 “魔术“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不喜欢看魔术表演?接下来老师就来给大家表演一个小魔术。不过表演魔术可是需要助手的,你们谁愿意来做老师的助手呢?不过老师要选的助手是有条件的。出示课件。
(一、我是班中最高大的男生,我的手很大,手指很粗,力气也很大。 二、我是班中最小巧玲珑的女生,我的手和手指很小,力气也很小。)
请两位同学上台,老师请他们留个手印做纪念。取白纸在白纸上印手指印。
师:老师把这两个手指印调换一下,现在不知道是谁的手指印了。不过没有关系,老师很快就能分辨出来。(教师给大家做一个实验:把少量碘酒倒在金属瓶盖里慢慢加热,移近白纸,白纸上便会出现清晰的棕色指纹。)
师:现在看到了什么?(教师把分辨出来的手指印向同学们展示一下)老师的魔术是不是成功了。给老师一些掌声吧。你们知道这手指印是什么吗?(指纹)。
2. 出示幻灯片(导入奇妙的指纹一课)。
二、 新授
(一) 研究指纹
1. 提出问题。
师:指纹这么奇妙,你们都想研究关于指纹的什么问题呢?
(学生提出问题,教师直接在课件上展示出来。)
2. 筛选问题。
师: 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可是真多啊!现在请你们仔细分析一下我们的问题,哪些我们可以在这一节课上就能解答呢?
(引导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筛选)
问题:
(1)我的指纹是不是一样的?
(2)我的指纹和同学的一样吗?
(3)我和老师的指纹是不是一样的?
(二) 拓印指纹
1. 导入。
(1) 你们是否知道你的指纹在什么地方呢?谁能给老师指一下?
(学生指出自己指纹的位置)
(2) 那好我们就开始研究吧!(找一位学生,拉着学生的手走到教室的一端)用放大镜观察一下吧!(再走到教室的另一端)在灯光下观察一下吧。(面向全体)我想在酒精灯上加热一下大家说行不行啊?在液体里泡一下可以吗?
(3) 这样观察太麻烦了,谁能给老师想一个办法?(引导学生说出把指纹拓印下来研究)
2.拓印指纹。
(1) 为了研究的方便,我们要把指纹印下来。和自己的同学讨论一下,怎样才能把我们的指纹印下来呢?(学生讨论)
(2) 教师提出要求
·小组成员互相帮助
· 注意纪律,不要大声喧哗。
· 注意卫生
(3) (学生利用自己的方法进行拓印,教师巡视指导)
(4) 考察学生的方法,及时的发现并给予表扬。
(5) 展示一下自己拓印的指纹。
3. 研究问题。
(1)分小组研究问题。讨论交流研究方法和在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教师布置要求:①搞好分工。②注意纪律。③做好记录。
(2)集体解决问题。
鼓励学生动起来。可以向其他的同学借指纹;也可以向老师借指纹。
(3) 教师巡视指导,提醒学生做好纪录。
4. 交流答案,展示研究成果。
(引导学生将研究的方法、过程、研究的`结果和遇到的问题都说出来。其他学生认真地倾听。)
5. 指纹的分类。
① 教师出示三种指纹类型,主学生观察它的形状和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哪种物品十分相像?根据自己的观察,给这种类型的指纹起出自己喜欢的名字。(适时的表扬学生的回答)
② 总结出:人的指纹大致可以分成三类:弓形、箕形、斗形。(幻灯出示三种类型指纹的特征)
③ 引导学生观察自己的指纹属于哪种类型。
6. 知识扩展。
(1) 师:现在到了奖励的时间了,老师这有一本有关于指纹知识的小册子。这上面有我们刚才在课堂上没有解决的问题的材料。你们想不想看一看呢?这是一本赠给热爱科学,乐于思考的孩子的。你们是不是这样的孩子呢?请班长代表全班同学到台上领下去。
(2) 指纹画创作
① 向学生展示一些中外有趣的指纹画。
② 鼓励学生自己创作指纹画。(播放一段音乐,让学生进行指纹画创作)。
③ 展示自己的指纹画。(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指纹画进行评价)
(3) 特色作业
① 回到家后把爸爸、妈妈的指纹拓印下来做一个家庭指纹档案。
② 研究一下自己的趾纹。看一看你的趾纹和你的指纹有什么相似或是不一样的地方。
三、 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个我们本来很熟悉但又不太详细的知识,它是我们的朋友——指纹,有关于它的知识,你们还想再继续研究吗?那么,这项研究就交给你们了,老师祝你们成功。下课。
科学活动教案 8
活动背景
自从体育区有了各类民间体育玩具后,孩子们个个玩得不亦乐乎。在玩耍过程中,我发现他们对转陀螺游戏情有独钟。于是我便从幼儿的兴趣、需要出发,生成了主题活动“有趣的转动”,并在科学区提供了各种形状的纸片和积木,让幼儿制作、探究。有趣的是,我发现孩子们在制作、玩耍时,一般都会选择圆形的纸片制作陀螺,选择其他形状纸片的幼儿少之又少。其实,只要中心点确定正确,不管什么形状的纸片都能旋转起来,而且在旋转时都会呈现出圆形。为了使幼儿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得有关转动的感性经验,我设计了“旋转的纸片”这一活动,旨在让幼儿在猜猜、做做、说说中探索、发现各种形状的纸片在快速转动时都会呈现出圆形,同时借助这一载体,使幼儿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
活动目标
1、探究、发现各种形状的纸片在快速转动时都会呈现出圆形。
2、在讨论、记录、交流中积累和提升有关转动的经验。
3、乐意针对问题作进一步的探究,体验愉快的情绪和探究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圆形、椭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的纸片(中心有小孔)、可制作陀螺的塑料小棒、蜡笔等各若干。
2、实物投影仪。
3、猜测记录表人手一张。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激发探究兴趣
1.投影展示各种图形,幼儿观察讲述都有哪些图形和我们玩转陀螺的游戏。
2.请幼儿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什么形状的纸片比较适合做陀螺。
二、在做做、玩玩中发现圆形的纸片在转动时也是圆形的'
1、提出制作与观察的要求:先选一张圆形的纸片把它做成陀螺玩一玩,看看它转动起来是怎样的。
2、幼儿制作、玩耍陀螺,引导幼儿观察陀螺转动起来是怎样的。
3、请幼儿说一说陀螺转动起来是怎样的。
幼A:我的陀螺转动起来是歪歪斜斜、摇摇摆摆的。
幼B:我的陀螺先是慢慢的,后来越转越快,最后就停下来了。
幼C:我的圆形陀螺转起来也是圆形的。
幼D:陀螺转动起来它的形状有点模糊。
(评:在这里,教师因势利导,让幼儿根据自己的经验先选圆形的纸片制作陀螺,这样既有利于幼儿习得制作陀螺的方法,也有利于引导幼儿更多地关注陀螺在转动时发生的一系列变化,为下面的环节作好铺垫。)
三、在猜猜、试试、说说中发现不同形状的纸片在快速转动时都呈现出圆形
1、出示记录表,介绍记录方法: “问号”表示想一想,“小手”表示试一试。把我们的猜想画在问号下面,等一会儿把尝试后的结果画在小手下面。
2、让幼儿猜一猜三角形、椭园形、正方形的纸片转动起来是什么形状的,并把自己的猜想记录在表格中。
3、个别介绍自己的猜想。
幼A:三角形转动起来是三角形、椭圆形转动起来是椭圆形、正方形转动起来是正方形,不会变的。
幼B:它们转动起来都会变成圆形。 幼C:转动起来会变成花形。 幼D:正方形会变成圆形,三角形还是三角形.
(评:“猜测与假设”有助于激活幼儿的思维。动手前先动脑,幼儿的思维会处于一种激活状态+这无疑对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起到了重要作用。在这里,我对幼儿的任何猜测都不作评价,而是留待他们在接下来的环节中,通过自己的操作来发现与验证。)
4、实验验证并记录结果。引导幼儿仔细观察不同形状的纸片在快速转动时是什么形状的,并把实验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5、表达与讲述。一方面请猜想与实验结果一致的幼儿进行交流,另一方面特意请刚才猜想错误的幼儿到上面来展示自己的验证结果,从而帮助幼儿自我建构正确的知识。
幼A:我试下来发现三角形、椭圆形、正方形的纸片转动起来都是圆形的。
幼B:我猜对了,这些图形转动起来都是圆形的。
幼C:我发现三角形转得很快很快的时候,当中是圆圆的,边上还有一圈花边呢!就像一个荷包蛋。
幼D:三角形不容易转起来的。
幼儿E它们在快要停下来的时候,就又回到原来的样子了。
(评幼儿在探究之后,都有一种表述的潜力’和倾向,通过对探究过程与结果的表达和交流,以及与同伴间相互的信息交换,孩子们不但建构了有关图形转动的正确知识。还在无形中获得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6、结合幼儿的讲述,教师简单小结。
活动延伸
1、请幼儿去活动区试试其他的物体在快速转动时,形状会发生什么变化。
2、在纸片上涂上美丽的颜色,在区域中观察、感知陀螺转动后色彩的变化。
科学活动教案 9
活动目标:
1、初步感知春天的天气和花草、树木的特征,能发现身边自然景色的变化。
2、乐意在老师的引导下观察初春的景色,喜爱春天。
活动准备:
1、选择花草树木、变化明显,并有迎春花的地方。
2、散步时带领幼儿观察发芽的树。
3、《幼儿画册》(第一册P28)和配套挂图。
活动过程:
1、春天真舒服--到户外感受春天的天气。
带幼儿到户外晒太阳,鼓励幼儿表达阳光照在身上的感觉,感知春天来了,春天真暖和。
2、花草、树木怎么了--观察春天的花草、树木。
(1)、带领幼儿观察迎春花,通过看一看、闻一闻、说一说,知道春天来了,迎春花最早开放。
(2)、与幼儿边走边欣赏春天的花草、树木,知道春天的`花是无颜六色的,小草变绿了,大树长出了绿芽芽。
3、我找到了春天--表达自己的发现。
(1)、你们找到春天了吗?它藏在哪里?
(2)、引导幼儿运用恰当的词汇表达。
(3)、带幼儿到户外游戏。
延伸:
在日常生活中,继续引导幼儿在户外观察、寻找春天。
科学活动教案 10
一、活动内容:
科学:纸站起来了
二、活动目标:
1.通过幼儿自主探索,大胆寻找让纸站立与叠高的方法。
2.通过操作,了解简单的力学原理。
3.主动参与讨论,并乐意在集体中表达自己在操作中的发现。
4.对xx有浓厚的兴趣,热爱生活乐于探索。
5.能用较清楚的语言讲述自己的观察和发现。
三、活动准备:
PPT图片数量多的纸相机记号笔四、活动过程:
一、出示PPT,引起幼儿的兴趣。
师:有一个人我不知道小朋友认不认识,今天我把他的照片带来了,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好吗?
出示刘谦的图片,这是谁呀?(刘谦)你知道他最大的本领是什么吗?(变魔术)请幼儿来说说看他所知道的关于刘谦的事。他厉害吗?(厉害)你想和他一样厉害,变成一个出色的魔术师吗?(想)老师也想。要不今天我们也来变一变魔术,好吗?(好)那我们就一起开始吧。
二、引入情境,激发幼儿的兴趣。
出示一张白纸,"今天我们就来变一变关于纸的魔术。"让幼儿观察白纸,说出白纸的一个特点--软,立不起来,好象没力气一样的。"软软的纸站得起来吗?(站不起来的)那现在请你自己动动脑,动动手,来试一试,变一变,让纸站起来,好吗?"
1.幼儿第一次尝试。
2.尝试后交流,教师记录幼儿将纸站立的方法。
提问:
①你是用什么办法让纸站立在桌子上的。(请幼儿进行解释和示范)。
②为什么这个方法能让纸站在桌子上呢?
③我刚才看见有几个小朋友也用这个方法让纸站起来,但是后来又倒了,这是怎么回事?
④有不一样的方法吗?
⑤他这个方法和刚才的有什么不同?
3.幼儿第二次尝试刚才小朋友想出了几种让纸站立的方法,现在老师请小朋友用这几种方法都去试一试,待会你来告诉大家,哪一种方法可以让纸在桌子上站的最稳。
4.尝试后交流
①你觉得这几种方法中哪一种方法可以让纸在桌子上站的最稳?
②为什么?
三、引导幼儿综合利用刚才的.办法,将纸搭建的更高。
1.教师:刚才我们想出了不同的可以让纸站立的方法,而且也讨论了哪一种方法可以让纸站得更稳,现在老师为每个小朋友准备了很多彩色的纸,干什么呢?老师要请你利用这些纸来变变变,搭房子,看看谁是神奇的魔术师,房子搭得又高又稳。
2.幼儿尝试3.交流搭建的不同方法。交流刚才在搭的时候有没有遇到困难,你是怎样解决的。
(1)教师:谁来介绍一下自己搭的小房子。(教师将事先拍好的照片放出来)(2)你向小朋友来介绍一下自己的搭房子的办法。
(3)你刚才在搭房子的时候有没有遇到困难,你是怎么解决的?谁有更好的办法来帮助他解决这个问题?
四、延伸活动:幼儿合作搭建刚才小朋友搭的都很好,都是神奇的魔术师,待会我们到教室里大家一起设计图纸,和刘谦一样用更多的纸来变变变,搭更高的楼房好不好?
活动反思:
中班科学活动《站起来》,目标是探索纸站起来的多种方法,知道借助外力能让纸站起来并分享站起来的方法,在前两个环节使用夹子和橡皮泥探究让纸宝宝站起来的方法,在这两个探究环节中我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探索空间,积极激发孩子探究兴趣,在探究多种纸宝宝站起来的方式,从夹子到橡皮泥难处层层递进,整个活动的难点是:在没有任何事物的帮助下探究纸宝宝自己站起来的方法,孩子惯性思维定势纸宝宝两个环节下来有东西帮助,所以在没有任何帮助下孩子就觉得没有办法让纸宝宝站起来,这和第一环节探究纸宝宝的特性相呼应,纸是可折、可揉、可卷的。从这个方向看到孩子的思维一下得到解放,不受任何的束缚,有广阔的想象空间,孩子也找到纸宝宝站起来的方法。活动的重点是激发孩子探究的兴趣,我们也看到动手操作探究中孩子的兴趣及其浓厚。因此,在这两次活动中可以看出孩子的积极投入、享受探究的过程,并乐于分享自己的探究结果。整个活动实现了“玩中学、”“做中学”以幼儿自由发现、自主探索为活动核心,基本做到孩子在前,教师在后;尝试在前,指导在后;操作在前,结论在后。
科学活动教案 11
一、活动目标:
1. 通过尝试活动,使幼儿发现肥皂的外形特处和用途。
2. 引导幼儿尝试运用各种感官司感知多种多样的肥皂。
3. 通过吹泡泡活动,增添幼儿的乐趣。
二、活动准备
1. 形状、颜色、气味不同的洗衣皂、香皂、药皂、婴儿皂每组一份。
2. 脏手绢若干,脸盆四只。
3. 吹泡泡玩具人手一个。
三、活动过程
(一)、 尝试一:引导幼儿观察肥皂的外部特征,运用多种感官感知多种多样的肥皂
1. 请小朋友试着摸一摸、看一看、闻一闻,筐中的肥皂是什么形状、什么颜色、什么味道。
2. 幼儿动手尝试,教师引导、鼓励幼儿运用不同的感官司进行尝试。
3. 请幼儿相互说一说自己的发现,并鼓励幼儿把自己的发现介绍给大家。
4. 师生共同部结:肥皂有各种各样的颜色,各种各样的形状,各种各样的味道。
(二)、 尝试二:洗手间
1. 提供四盆水,肥皂若干
教师提问:手绢脏了,你们能把它变干净吗?
2. 幼儿尝试洗手绢,教师个别指导,同时引导幼儿观察洗的过程中手绢和水的变化,感知肥皂的用途。
3. 讨论:肥皂的用途。
4. 总结。
(三)、 尝试三:游戏“吹泡泡”
出示吹泡泡玩具,幼儿动手尝试,引导并鼓励幼儿吹出又大又多的泡泡。
小朋友在欢乐中结束活动。
探索求知:信息是如何传递的
1、 活动目标:
1)幼儿能够积极的从不同途径、用不同的方法收集传递信息,
2)幼儿在活动中了解信息传递的`不同渠道,学习使用不同的信息工具。
2、 活动准备:幼儿通过查询、采访等方式了解相关知识。
3、 活动过程:
1) 交流:我所知道的信息传递的方式。可启发幼儿从物体发信号、用声音发信号、用文字发信号等几个方面考虑。如:通过手势、旗语、烟火等物体发信号;通过吹号、打铃、敲鼓、广播电话等声音发信号;用信鸽捎带、邮局传递、发传真、发电子邮件等多种文字形式发信号。
2) 教师配图讲述有关人们传递信息的故事。如:古时候长城的烽火台上燃烟火传递敌情;抗日战争时期,用放倒消息树的办法报告敌人的去向等。
3) 讨论:现在人们怎样传递信息?引导幼儿了解常用的通讯工具。
4) 组织幼儿玩通讯游戏传电话:教师将幼儿分为两组,分别向每组的第一个人说一句悄悄话,开始后,再一个一个的往后传,各组最后一个报告电话内容,传的又快又准的一组为胜。
4、 活动延伸:
1) 组织幼儿自己操作电脑。
2) 在活动区内提供半成品材料,学习制作这些通讯工具,为幼儿开展角色游戏提供道具。
科学活动教案 12
设计思路:
《纲要》中指出:“教育活动内容要平贴近生活,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影子是幼儿几乎每天都能见到的,影子时大时小、时隐时现等各种各样的变化,都引起幼儿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探索影子秘密的最好方法,就是让幼儿亲自去做一做,看一看,玩一玩。因此,我设计了“有趣的影子”这一活动。
活动目标
1、尝试探究光与物体的远近和影子之间的关系,感受影子有趣的变化。
2、进一步发现物体挡住光线会产生引起,体验影子带来的乐趣。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在户外活动中已初步感知阳光下会有物体的影子,玩过“踩影子”的游戏。
物质准备:剪纸动物的头饰、手电筒若干、背景板块、大记录板、纸箱、剪刀若干、剪纸、笔若干
活动过程
一、寻找动物的.影子,激发幼儿对影子的兴趣
指导语:“今天我们班来请来了好多神秘的小客人,你们看是谁呢?”
二、找一找、玩一玩,感知物体挡住光线产生影子的现象,获得光和影子的感性经验
指导语:“还有好多小动物也带来了自己的影子朋友,我们一起跟他们玩一玩,看看有什么有趣的发现?”
1、找一找、玩一玩影子。
2、分享交流探索过程与结果。
提问:你的影子朋友是谁?你和影子朋友玩的时候有什么有趣的发现?
三、幼儿探究光与物体的远近和影子之间的关系,感受影子有趣的变化
1、幼儿猜测:手电筒的光离小动物近影子变大,还是离小动物远影子变大?
2、幼儿记录自己的猜测。
3、分享交流自己的发现。
小结:当手电筒的光离动物近时,影子就会变大。手电筒的光离动物比较远时,影子就会变小。
四、幼儿探索在动物的影子上看到眼睛的方法,进一步发现物体挡住光线会产生影子
1、自由讨论、交流,猜测“长眼睛”的方法。(出示大记录表)
2、幼儿记录猜测“长眼睛”的方法。
3、探索、验证在动物的影子上看到眼睛的方法。
4、根据实验情况交流自己的发现。
5、再次实验验证,寻找答案。(教师用手演示有洞,影子就会有眼睛)
6、师幼共同梳理获得的经验:有孔以后光就会从洞里钻过去,我们的影子宝宝看起来就有眼睛了。
五、观看手影表演,激发幼儿继续探究影子的兴趣
活动延伸
幼儿探索体验手影游戏。
科学活动教案 13
设计意图
孩子们对玩水有着浓厚的兴趣,经常会看到他们把一粒石子、一片树叶等投进水里,百玩不厌。为了进一步激发幼儿的探索精神,我结合大班《幼儿园快乐与发展课程》一书设计了此活动――《沉浮》。
活动目标
1.幼儿感知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2.大胆探索、尝试便物体沉或浮的'不同方法,发展探索精神;
3.初步学习两人合作进行实验,培养合作能力。
活动准备
人手一份活动材料,包括石子、牙膏皮、橡皮泥、空药丸盒、泡沫板、塑料吸管、记录表(见附图)、铅笔;盛水的水盆若干个,积木块若干,塑料插片若干。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出示材料,激发幼儿操作的欲望。
二、活动过程
(一)教师提出尝试问题:如果把这些材料放进水中,会发现什么现象?
1.幼儿尝试。
2.幼儿介绍尝试结果。
教师总结:石子、牙膏皮、橡皮泥这些物体沉到了水底,我们把这样的现象叫一一沉;空药丸盒、泡沫板、塑料吸管这些物体浮在了水面上,我们把这样的现象叫一一浮。
(二)教师提出尝试性问题:“怎样让沉在水底的物体浮在水面上?”
1.幼儿尝试。
要求:幼儿两人友好协商,一人尝试,一人记录。
2.尝试结论:改变橡皮泥的形状(捏成带边的薄片状),可以使橡皮泥浮在水面上;石子、牙膏皮放在泡沫板上可浮在水面上……
(三)教师提出尝试问题:怎样让浮在水面上的物体沉到水底?
1.幼儿尝试。
要求:幼儿两人互换尝试。鼓励幼儿大胆运用不同的材料和方法进行尝试。
2.尝试结论:塑料吸管插在橡皮泥上
可使塑料吸管沉到水底;橡皮泥装在空药丸盒里可使空药丸盒沉到水底;石子放在泡沫板上可使泡沫板沉到水底……
(四)教师提出尝试问题:
小班的小弟弟和小妹妹在收玩具时,不小心把塑料插片和积木块混在了一起,你能用什么办法帮他们把积木很快分出来?
幼儿尝试回答:把混在一起的积木块和塑料插片倒入水中,沉下去的是积木块,浮在水面上的是塑料插片。
教师实验演示,验证答案。
活动延伸
老师把这些材料放在科学区,活动结束后,小朋友可以来继续进行尝试。
科学活动教案 14
活动目标
1.了解蜜蜂、蜻蜓、蝴蝶等昆虫基本特征和习性。
2.了解昆虫和人们的关系。
3.知道爱护益虫,消灭害虫。
活动准备
1.趣味练习:正确说出昆虫的名字
2.趣味练习:制作夏季昆虫
活动过程
一、趣味练习导入课题
1.教师:小朋友,你知道哪些昆虫呢?请你说一说。
2.教师:你们看看图片上这些昆虫,你们想知道这些昆虫更多的秘密吗?
二、观看昆虫图片,了解主要特征和生活习性
1.图上这些昆虫它们叫什么名字?
2.它们是什么样子的?
(头上有什么?数一数有几队翅膀?有几对脚?)
3.它们生活在什么地方?吃什么?
4.它们有哪些地方是相同的?它们共同的名称叫什么?
5.还知道哪些昆虫?他们是什么样子的?
小结:画面上的.这些虫子有一个共同名字叫昆虫。
昆虫的身体分头、胸、腹三部分。头上有触角、嘴和眼睛;胸部长着三对脚,背上一般长着两队翅膀;
腹部一节一节的两侧有气孔,是呼吸用的。有些昆虫(如七星瓢虫)
有一对翅膀变硬了,还有些昆虫只有一对翅膀(如蚊子。)
三、分辨益虫、害虫
1.你喜欢哪些昆虫?不喜欢哪些昆虫?为什么?
2.有哪些昆虫是益虫?哪些是害虫?为什么?
3.蝴蝶是益虫还是害虫?为什么?
教师:蝴蝶在幼虫时有吃嫩菜叶等害处,变成蝴蝶后有传播花粉、可观赏等益处。
四、讨论怎样对待昆虫
1.我们该怎样对待昆虫?
2.小结:我们应该保护益虫,不随意捕捉和杀死益虫。要注意环境卫生,
不乱倒垃圾,随地大小便,不让脏水积聚使害虫无法生存等。
五、趣味练习
制作夏季昆虫手册,说说昆虫的秘密。
科学活动教案 15
【活动目标】
1、初步指导瓶子和瓶盖的作用,能选择瓶口的特征(大小、有无螺纹)选择适当的瓶子。(重点)
2、尝试拧紧瓶盖,获得用拧、按的技能,发展手部的动作。(难点)
【活动准备】
1、手偶巧虎。
2、收集的各式瓶子。
【活动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小朋友,你们看今天我们班来了谁啦?巧虎妈妈带着巧虎要去旅游了,准备了好多的东西放在瓶子里,可是不小心瓶盖都没有了,这下怎么办?没有了瓶盖,瓶子好用吗?为什么?
2、幼儿讨论瓶盖的作用(没有瓶盖,东西会掉,不卫生,不方便)
二、幼儿动手操作,尝试根据某种特性选择瓶盖。
1、我们一起来帮帮巧虎妈妈吧,帮她的瓶子找到合适的瓶盖。
2、幼儿操作完交给巧虎妈妈检查是否正确
3、提问:怎么为瓶子找到好朋友瓶盖呢?为什么这个瓶盖刚好盖在这个瓶子上呢?(找一个没有配对成功的,你的瓶子为什么没有找到好朋友盖子呢?再试试,这个可以吗?为什么不行呢?
师小结:瓶子和瓶盖正好是一样大小的。
三、幼儿尝试拧、盖的的方法去盖瓶盖。
1、师:我们换种方法,把瓶盖盖紧瓶子。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呢?
2、幼儿操作。(请一位该好的小朋友,你的瓶子盖住了吗?怎么用小手把它盖住的.?)
3、提问:你们发现瓶盖与瓶口之间的额小秘密吗?里面一圈圈的是螺纹,有螺纹的要用拧。
4、请一位盖的小朋友。提问:你的瓶盖是拧上去的吗?那你是怎么盖上的?没有螺纹的瓶子不用拧的方法,用盖。
四、游戏:送回家
现在小朋友们帮巧虎妈妈的瓶子都找到了瓶盖,我们先把它们送回家吧。巧虎妈妈谢谢各位小朋友。
【教学反思】
教师引题还是较为成功,抓住幼儿的注意力。但当幼儿回答瓶盖的有些作用后,教师的引导性不够,还是较为直接的告诉幼儿瓶盖的其他作用,而且在这一环节师小结也不够科学、到位,体现不出科学的严谨性。在第二环节幼儿自动操作的时候,场面混乱,当教师抛出问题的时候,只有部分幼儿在进行参与,个别幼儿已经开始玩自己的瓶子。如果教师能在这里巧妙的说句话或者在设个环节,将幼儿的注意力在拉回来,效果也许会好些。在第三环节,在老师的引导下,个别幼儿回答了盖紧瓶盖的方法,教师也做了一定的小结。之后应该再请幼儿试一试,加强幼儿掌握盖紧瓶盖的方法。
最后一个环节,教师请小朋友送回瓶子宝宝的时候,应该讲清楚内容,交代清楚该怎么送回,秩序也会更好些,而不是简单的一句送回家,结果幼儿就全部乱糟糟的往箩筐里乱放。
科学活动教案 16
活动目标:
1.喜爱鸟,了解"爱鸟周"的意义。
2.感知鸟的多种多样,认识鸟与人类、自然环境的关系,有爱护鸟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活动准备:
1.录音机、鸟叫的.磁带。
2.教师和幼儿共同收集有关鸟类的图片并布置在活动室内。
3.教学挂图:《各种各样的鸟》。
活动过程:
一、欣赏鸟鸣,激发幼儿观察、了解鸟的兴趣。
1.出示小鸟。
教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种小动物,它来和我们做好朋友的,你们猜猜它是谁? 、
2.播放录音,让幼儿聆听清脆悦耳的鸟鸣声。
教师:你听到小鸟在唱些什么吗?
二、观察小鸟,感知鸟类的多种多样。
1. 引导幼儿运用已有的经验讲述。
教师:你喜欢鸟吗?为什么?你认识哪些鸟?
2. 幼儿自由观察室内鸟及其相应活动的教学挂图,认认自己熟悉或喜爱的鸟。
教师:你喜欢什么鸟?为什么?
三、了解"爱鸟周"的意义。
1.观察教学挂图,引导幼儿了解鸟对人类的用处。
教师:鸟能为人类做许多事,你知道哪些鸟能为我们做什么事呢?
2.介绍 "爱鸟周"鸟类中大部分都对人类是有益的。他们有的可以捕杀害虫,有的可以捕杀鼠类。他们对农业、对森林和果园都有益处,所以鸟类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我们国家在每年的4月底5月初的一周在全国开展"爱鸟周"活动,号召全国人民都来保护、爱护鸟类。
3.小结。
教师:鸟类是我们的好朋友,我们应该有爱护鸟、保持生态平衡、保护环境的意识。
科学活动教案 17
(一)活动目标:
1.通过不同的水的变化,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的的兴趣并萌发初步的探索欲望。
2.在幼儿实验的过程中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3.乐意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所看到的现象并愿意和同伴交流。
(二)活动准备:
两杯红色的水,一杯透明的水,白糖。小勺(此材料幼儿人手一份)
(三)活动过程:
1.看一看,想一想
谈话导题:“小朋友看看,老师手里有什么?请小朋友想一想,如果老师把手里的红色的水倒在透明的水里,会有什么现象呢?”(教师把事先调好的红色的饱和的糖水倒在透明的水里,请幼儿仔细观察有什么现象?为了让幼儿观察方便,在透明杯子的后面衬上一张白纸。幼儿可以看见红色的水沉到了透明的水底,成了两层,非常好看。)
2.试一试:
导语:“小朋友,那么你们想做这样好看的水吗?现在请你们用桌上的水来试一试,看看你们能不能做出这样奇妙的水来。”(教师给幼儿分别提供一杯透明的水和一杯红色的水,请幼儿倒一倒,看看能不能倒出两层的水来。)
3.说一说:
导语:小朋友,你们好看的水做出来了吗?和老师做的水一样吗?(教师请幼儿大胆说出自己实验的方法和结果)
导语:“小朋友知道为什么你们的水不能象老师的一样好看吗?请小朋友看一看老师的红水和小朋友的红色的水有什么不一样的。”请幼儿仔细观察:小朋友的水很稀。老师的水很浓,象是蜂蜜一样,粘粘的。告诉幼儿:“因为老师在水里加了好多好多的糖,这么多的糖在水里化了,水就变重了。而重的东西是要沉底的,所以红色的.水会在下面,透明的水就变成了两层。”
4.做一做:
请小朋友用自己桌上的东西(一杯红色的水和白糖,一杯透明的水)制作奇妙的水。教师指导幼儿将白糖用小勺盛到透明的杯子里,要强调白糖一定要放多,一直到糖在水里不能化了为止。将放有白糖的红色的水慢慢倒在透明的水里,请幼儿仔细观察,奇妙的水做出来了吗?
(五)活动建议:
本活动可以放在大班上学期进行,活动应采取分组教学的形式进行,以方便教师进行指导。
(六)活动评价:
科学活动《奇妙的水》很适合大班的孩子,大班的孩子好奇心强,也很想自己有机会动手制做出他们自己喜欢的东西。本活动难度不大,但很容易看出结果,使孩子们通过成功的结果加强他们的自信心。通过本活动使幼儿在观察、比较和动手操作能力等方面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也使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科学活动教案 18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发现糖和盐能溶解于水的现象,同时发现搅拌能加快溶解。
2、使幼儿知道有的物体在水里能溶解,有的物体在水里不能溶解。
3、培养幼儿对溶解这一现象产生好奇心和激发幼儿产生浓厚的观察兴趣。
活动准备:
1、每位幼儿一个杯子,一把小勺。
2、每组一个大盆、一把大勺、抹布两条。
3、实验材料:白糖、红糖、盐、奶粉、果汁粉、大米、大豆、石子、温水。
活动过程:
一、情景故事“小鸭子买糖”导入。
1、故事内容:一只小鸭子相帮妈妈做事,妈妈让她帮忙买一袋白糖,小鸭子答应了。小鸭子高高兴兴地买了白糖,到了河边,一不小心,把糖袋子弄破了,糖都撒倒了河里,小鸭子会游泳,连忙到河里去捞,可是她在河里翻了个遍,也没有找到白糖,小朋友你知道白糖到哪里去了吗?
二、实验操作:溶解现象。
1、教师示范实验
(一)观察糖在水里的溶解现象。
小朋友想一想,小鸭子袋子里的白糖和盐哪儿去呢?(河水里去了)
(1)先用小勺舀一勺白糖放入空杯子里,让幼儿看看杯子里的白糖颜色和形状。(白色的、颗粒状。)
(2)让幼儿尝尝温水的味道,是无味的。再向盛白糖的杯里倒入温水,让幼儿观察白糖在水里,教师用小勺搅拌几下,这时幼儿观察,白糖有啥变化?(白糖不见了)那白糖到哪儿去了呢?(跑到水里了)
(3)让幼儿尝尝杯子里的水有什么变化?(变甜了)
(4)教师小结:白糖在水里过一会不见了,水变甜了,我们就说白糖在水里溶解了。
(二)幼儿操作进行实验。
1、认识操作材料。
教师介绍桌面上的材料。(红糖、果汁粉、大豆、大米、石子、奶粉、温水、杯子、小勺子、盆子、大勺子、抹布等)
2、幼儿动手操作实验,进一步探索。
(1)教师提出操作要求:老师为每位小朋友准备了一个杯子、一把小勺。每组都有好多实验材料放入碗里,一大盆温水,一把大勺。操作实验时自己自由选择一样材料放入杯子里,每组的小朋友所选的材料应不同,在向杯里倒入温水,用小勺搅拌,看这些东西在水里是不是像白糖和盐一样,在水里就不见了,溶解了。操作时要注意互相合作,不要争抢。
(2)教师提醒幼儿把盛有在水里能溶解的东西的碗放在老师桌子的左上角,把盛有在水里不溶解的东西的.碗放在老师桌子的右上角。
(3)每组选两名幼儿,说说各组实验探索结果。(谁在水里溶解,谁在水里不溶解。)
(4)教师小结:小朋友真能干,都发现了有的东西能在水里溶解,有的东西不能在水里溶解。
三、各种糖的试验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糖呢,你在吃过什么糖?
老师出示各种各样的糖,请小朋友来试一试,他们在水里会不会溶解呢?
幼儿实验,说一说做一做,最后请幼儿把糖水喝掉。
四、活动结束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像糖和盐这样在水里能溶解的东西有好多;像大豆、大米、石子这样在水里不能溶解的东西也有好多。在生活中,请小朋友们观察哪些东西也能在水里溶解,与你的爸爸妈妈或者小伙伴们一起分享吧
科学活动教案 19
活动设计思想:
孩子们都觉得彩虹很神奇,彩虹只有在雨后才能看见,晴天的时候都是躲起来看不见的,小朋友都会好奇的问:“彩虹那么漂亮,只有雨后才能看见它,晴天看不见。为什么彩虹要躲起来呢?”针对孩子这个大胆的提问,于是我就设计了这个课题,让孩子在尝试的过程中了解到为什么彩虹雨后才能看见它。
活动目标:
一、让幼儿感知道彩虹的基本特征,初步了解彩虹的成因。
二、通过实验激发幼儿对自然科学产生兴趣。
三、学习与同伴交流实验结果。
活动技术支持:
水、盆子、镜子、喷雾器、杯子、彩虹的图片
活动过程与方法:
一、通过谜语,引出课题。
谜语:“一座长桥架天空,五颜六色真好看,晴天找它看不见,雨后天晴就出现。”(谜底:虹)
二、出示图片,帮助幼儿回忆彩虹的特征。
(一)你们见过彩虹吗?在什么地方彩虹就会出现呢?
(二)彩虹是什么形状?彩虹有什么颜色?
三、实验:自己做彩虹
(一)幼儿分组讨论,需要些什么东西制作彩虹。
(二)请小朋友自己选者喷雾气、镜子、水、盆,透明杯子、白纸等尝试做彩虹,教师从旁指导。
教师指导:
1.教师利用喷雾气在空中喷雾,幼儿背对太阳观察现象。
2.利用装着水的透明杯子对着太阳,也能产生彩虹的现象。
3.把小镜子的一半斜插进水中,在镜子对面放一张白纸,使阳光能反射到白纸上,白纸就能出现彩虹了
四、交流讨论:
(一)问:你的做的彩虹出现了吗?
(二)问:你用了什么用具制造出彩虹的?小结:彩虹是由器重颜色形成的弧形彩带,就像天空中架起的一座桥桥。彩虹有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喷雾里的色彩、白纸上的色彩、杯子中的`色彩都是太阳的颜色,太阳给水珠、镜子、杯子折射后显出的七种颜色,这些颜色混合在一起就是太阳光。夏天雷雨过后或阵雨过后,天空就会出现小水珠,太阳照在这些小水珠上,天空中就会出现美丽的七色彩虹。天空晴朗,没有下雨的时候就不会有彩虹出现了。
五、活动延伸:
1.请小朋友想想还有没有其它制造彩虹的方法。
2.请家长和小朋友一起查找有关彩虹的资料。
活动创新之处:
一、运用尝试的方法,提供幼儿尝试的机会,使幼儿在操作过程,学会借用工具避免了局限性。
二、给幼儿交流的机会,使幼儿能从交流中、观察中、操作中、小实验中发现问题,并大胆提出问题。
活动结果预测:
幼儿能从玩中学,能自由讨论、发表意见,自由选者工具制造彩虹,符合了幼儿爱动手、动脑,爱探索的特点,效果较好。
科学活动教案 20
活动名称:
会变化的影子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影子是随着光源的移动而移动等方位变化特征,学会简单的测量方法。
2、通过探索活动,培养孩子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孩子学习的兴趣,好奇心和求知的欲望,发展孩子的观察力,思维力和想象力。
活动准备:
1、小电筒每人一个,玩具、胶水瓶、不倒翁娃娃每组一个;
2、水彩笔每组一只、小镜子每组一面、记录纸每组一张。
活动过程:
1、教师讲故事《树荫》导入主题,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
为什么太阳火辣辣的,小熊躺在树荫下却很凉爽?后来被什么东西烫醒了,你们能告诉小熊它遇到的问题吗?(激发孩子探索影子的奥秘。)
2、教师通过小实验让孩子观察,使孩子懂得影子产生的条件,初步了解影子是随着光源的移动而移动的。
(1)教师在事先准备好的桌子上放一个“不倒翁”娃娃、玩具、胶水瓶,用电筒从玩具的左边照射过去,让孩子知道影子产生必须要有光的照射物体。而且物体必须是不能透光的。
(2)将电筒的光线从左边移动到玩具的右边,顶部,请孩子们一边观察,一边讨论影子的变化过程。让孩子初步领会影子是随着光线的移动而移动的。
3、运用各种操作资料,让孩子自己动手操作。
孩子每人拿着小电筒,充分运用各种操作材料来寻找影子,进一步理解影子产生的条件及变化的特点。孩子们在操作过程中发现了影子的许多秘密。(如:影子一会儿在前面,一会在后面,一会在左,一会在右等等)。
4、帮小熊解决问题:
孩子通过小实验,帮助小熊想出了许多好办法(如叫小熊在树荫下睡觉时,要定时换位置,或搭个小帐篷等)。
5、游戏:捉影子,测量影子
教师带领孩子们到户外,把孩子们分6个小组,每组选一名能力强的孩子用镜子反射阳光,照在墙上、地上,其他小孩用手捕捉,用脚踩。之后用水彩笔去测量影子的长度,看看捕捉的影子有几支水彩笔那么长,并做好记录。
活动延伸:
1、教师带领孩子观察幼儿园内榕树,早上、中午、下午的影子,然后用粉笔将其影子的轮廓画下,再作比较。
2、布置孩子们回家和父母一同玩影子的游戏,使孩子们能发现更多有关影子的知识。
活动反思:
在日常生活中,虽然许多科学的奥秘、原理,现在还不被孩子们所理解,但是他们所表现出来的'兴趣和求知欲望会成为他们学科学,爱科学的巨大推动力。讲故事和观察教师操作实验能激发孩子探索影子活动的兴趣。然后让孩子们自己动手进行操作,自己亲身实践到小实验中,有助于拓宽孩子的探索思路,在反复操作和比较中,使孩子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动手能力都得到很好的发展。
在这一节科学教育活动中,孩子们始终主动地,有创造性地,在轻松愉快的、无拘无束的“玩”中学习。在操作中探索和发现问题,得到答案,拓宽孩子们的探索思路。真正体验到“我能行”的积极情感。应注意教师在幼儿自己实践时巡回指导,先指导胆子小的孩子,再指导中等的,最后指导能力强的。
【科学活动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活动教案06-21
科学活动教案(经典)07-23
科学活动教案(经典)08-02
科学的活动教案11-25
科学活动教案[精选]08-02
科学活动教案【经典】08-05
科学活动教案模板05-05
科学活动教案[精华]07-20
实用的科学活动教案07-20
(合集)科学活动教案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