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2-07-25 11:05:01 教案 投诉 投稿
  • 中学开学第一课语文的教案 推荐度:
  • 小学语文《观潮》教案 推荐度:
  • 小学语文教案 推荐度:
  • 语文上册教案 推荐度:
  • 高中语文《师说》教案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精选】语文教案范文8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欢迎大家分享。

【精选】语文教案范文8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认识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正确读写“天性、宇宙、真切、脊梁”等词语。

  ★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的意思。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在反复朗读与想象练说中再现文章第三自然段所描述的美丽画面。

  ★通过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教学难点:

  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含义。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搜集季羡林的生平事迹。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颂花导入 了解作者

  1、导入。今天我们学习我国语言大师季羡林所写的《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2、交流、了解德国及作者季羡林。

  二、初读全文 整体感知

  1、学生初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流畅,并想想课文主要内容是什么?

  2、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先写作者对德国的印象—爱花,再写两次到德国的所见、所闻、所感。

  3、学生自学生字词,结合课文相关语句及生活体验理解“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的意思。

  4、读自己喜欢的语句及段落。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养花吗?花带给我们无穷的享受,它瑰丽无比,花香四溢!所以很多民族都爱花,德国就是爱花的民族,这个民族爱花与众不同!今天让我们跟随我国语言大师季羡林爷爷一同走进20世纪的德国,继续学习第25课,请大家齐读课题《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二、整体感悟

  课文主要写了季羡林爷爷两次到德国的所见、所闻、所感。德国给作者留下怎样的印象?(爱花、爱美)齐读课文第一段。季羡林爷爷在德国留学十年,对这个爱花的民族有着深厚的情感,让我们怀着

  三、精读感悟

  1、精读“初到德国”

  (1)德国养花与众不同,作者第一次到德国看到德国人养花养在什么地方?请看大屏幕: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找出德国人养花的地点和目的的句子,读一读,想一想与我们养花有什么不同之处。

  学生自学后交流汇报。

  (2)德国人养花养在什么地方?(他们都是把花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

  ①与我们养花有什么不同之处?(中国养在屋子里,他们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板书:屋里 花的脊梁)他们这样养花的目的是什么?(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②真是这样吗?季羡林爷爷对德国人这样养花感到吃惊!出示:“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自由读一读,读出吃惊的语气,指名读)

  ③由于吃惊,季羡林爷爷就打听女房东。出示:我曾问过我的女房东:你这样养花是给别人看的吧!她莞尔一笑,说:“正是这样!”

  (师引读,做“莞尔一笑“的动作,再师生合读) 3)“正是这样”女房东说的是怎样的呢?作者在德国的大街小巷看到了什么?(板书:街道)自由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出示:走过

  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上,应接不暇。指名读,评价。

  ①你觉得德国街道窗户前的花怎样?(花多,花美)从哪些词语感受到的?(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花的海洋)理解词语。展示画面。板书: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②师:听老师朗读,大家闭上眼睛想象:说说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

  ③此时你走在这样的街道上,你的心情会怎样?(高兴愉悦、神清气爽)带上我们此时的感受,再来读这段话,相信你会读得更好。)

  生读,评价。

  (4)季羡林爷爷看到德国人把花栽种在窗户外面,在街上又看到这么美、这么多的花,感受颇深。他有什么感受?出示: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①自由读一读,你明白了什么?“颇”是什么意思? “耐人寻味”什么意思?是什么境界耐人寻味?(板书: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③联系上文同桌相互说说对“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理解。原来在奇丽的景色背后,竟隐藏着如此崇高的思想境界呀!齐读。

  ⑤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我们身边“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例子。

  过渡: 季老第一次到德国感受到了德国街道奇丽的景色,感悟了德国“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崇高境界,第二次到德国又有什么见闻和感受?

  2、研读“再到德国”

  1)齐读最后一段。

  2)作者第二次到德国最深的印象是什么?出示句子:“变化是有的,但美丽并没有改变”“美丽”指什么?(鲜花是美丽的',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也是美丽的)什么发生了变化?(城市面貌)唯独什么没变? (“花养在临街窗户的外面”的习惯没变;“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景象没变;“德国人爱花之真切”没变;“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境界没有改变。)

  3) 指导朗读:四五十年过去了,德国街道窗户外花还是那样美、那样多,德国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依旧没有改变,你对德国充满怎样的情感?(崇敬、赞美、敬佩)怀着这样的情感齐读。注意读的时候,在“美丽”后稍有停顿,“没有改变”要拉长读重。

  4)季羡林爷爷把这当做了自己的第二故乡,他发出由衷的感叹——出示句子,齐读: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板书:奇丽的景色 奇特的民族)(多么与众不同的民族,多么了不起的民族呀!让我们大声齐读,读出对德国的敬佩,注意把奇丽、奇特拉长读重。

  5)季羡林漫步异乡,置身于花的海洋,他被这个民族的崇高境界深深感动了,触景生情,感叹之余,内心涌起了另一种情思。出示:

  “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作了一个思乡的梦。”

  ①在梦中,作者又回到四五十年前,仿佛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德国街道窗户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景象,想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

  ②作者人虽在德国,却心系祖国,看到德国“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震撼了,他对祖国寄予由衷的希望,作者的希望是什么?

  四、回顾总结

  一会功夫,我们就把季老的文章读完了,给我们留下怎样的印象?(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作者两次到德国抓住了感受最深的东西,写下了《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篇优美的文章,但两次写法不一样,第一次到德国主要写了作者所见的奇丽景色和所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再到德国主要写了作者的所感---“变化是有的,但美丽并没有改变”。这样写就是我们常说的抓住重点、详略得当的写法。

  所以季老才写出了这么美的文章。你们想像季老那样写出好文章吗?先积累一些优美的词句,好吗?我们在回过头来,把你喜欢的语句、段落美美地读一读,读出内心的感受,尝试背下来。抽生读背。

  五、拓展升华

  大家积累了这么多优美的语言,也像季老一样到过不少的景色优美的地方,那些地方一定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想像季老一样把它写出来吗?请看大屏。读要求后,学生伴乐写作。

  板书设计:

  25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屋里:花的脊梁

  初到德国: 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 爱花

  街道:花团锦簇 姹紫嫣红 奇丽的景色

  奇特的民族

  再到德国:美丽并没有改变

语文教案 篇2

  《故乡是北京》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产生热爱家乡、热爱首都北京的情感;感受山区的孩子在收获季节采摘的乐趣。

  2.懂得父母等亲人关爱自己,自己也应当关爱他们。

  3.懂得做人做事要自尊自强,有一颗善良的热情的心。

  4.学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默读课文;能够结合生活实际展开想象和联想;能够结合课文内容写一段话。

  5.学习略读课文,粗知大意指导学生识字写字,进行口语交际和习作。

  教学重点:

  1.使学生产生热爱家乡、热爱首都北京的情感;感受山区的孩子在收获季节采摘的乐趣;懂得父母等亲人关爱自己,自己也应当关爱他们;懂得做人做事要自尊自强,有一颗善良的热情的心。

  2.学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默读课文;能够结合生活实际展开想象和联想;能够结合课文内容写一段话。

  3.初步做到端正、整洁的使用硬笔书写正楷字,写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教学难点:

  1.学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愿意和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发挥自己想象力、,学习有创意的阅读。

  2.能够结合生活实际展开想象和联想,激发创作兴趣,结合课文内容写一段话。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课文,知道作者是怎样赞美北京的,感受作者爱家乡、爱北京的深厚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学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默读课文,知道北京市一个古老而又充满现代化气息的国际大都市,感受作者爱家乡、爱北京的深厚感情。

  2.能够结合生活实际展开想象和联想;能够结合课文内容写一段话。

  教学难点:

  感受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强烈的热爱故乡北京的感情知道作者是怎样赞美北京的,能够结合生活实际和搜集材料写一段话。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我们生活在首都北京,首都北京是很多人向往的地方,我们身为首都的小主人,谁能把自己了解到的北京给同学们介绍一下?

  北京的名胜古迹有__________________

  北京的民俗文化有__________________

  北京的风味小吃有__________________

  其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认真读读课文,看看课文是怎样介绍北京的'.(不认识的字看课后生字表)

  二、新授

  1.这首诗歌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你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的?

  2.为什么作者说“唱不够”、“道不尽”?

  北京是一座有着三千年历史的古城,名胜古迹数不胜数重点指导第二小结朗读,体会北京的历史悠久同时北京又是一座现代化程度很高、发展非常迅速的城市有感情的朗读第三小结,体会北京充满现代化气息

  3.北京市民居住有哪些特色?咱北京人的饮食偏爱是什么?为什么不写高楼大厦、生猛海鲜?

  4.有感情地读读你最喜欢的段(为什么喜欢它)。

  5.再看全文,体会这篇课文的写作结构是按照总——分——总的结构,尤其是最后一节与开始的第一节完全相同,但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再一次表白对北京的爱,抒发作者唱也唱不够、说也说不完的热爱故乡北京的情结。

  6、想不想用你得笔也去描写咱们的故乡北京,去过( )名城也走访了不少( )( )地告诉你,我还是最爱咱们的背景不说( )的( )也不说( )的( )唱不够( ),道不尽( )单想那( )、( )便生出一片热爱北京的浓浓情。

  自己说一说,写一写。

  7、默读课文,提出自己不懂得问题。

  小结:这篇课文,是一首诗歌,把它谱成曲子,就成了一首京味歌曲,想欣赏吗?会唱的可以跟着唱。

  三、作业

  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课后反思:这是一篇表达作者对北京的热爱的课文,字里行间表达了作者对北京的热爱,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有些困难,如:细悠悠、密茸茸、脆生生等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会12个生字及新词,认读3个字用硬笔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并注意良好写字习惯的培养。

  2.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教学重点:

  规范端正、整洁的书写12个生字。

  教学难点:

  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识记汉字,激发识字兴趣。

  教学过程:

  一、谁愿意给大家读读课文?

  有的同学都背下来了,背给大家听听,评一评谁背的最好

  二、课文还为我们带来12个生字朋友,用以前的识字方法,看谁记得又快又好。

  记住字形

  坛 旋 韵 佳 浓

  边记边组词

  府 厨 厦

  肴 浆 耸

  指导书写

  你认为那个字最难写,老师和你一起写强调写字格式、要求抄写词语

  三、布置作业

  1.听写生字词,检查一课的知识学生掌握情况;作业辅导。

  2.听写字词

  甜丝丝、脆生生、细悠悠、密茸茸、京腔京韵、名厨佳肴、甘美芬芳、大厦、高耸、耸立、旋转、客厅、浓厚、豆浆、厨房。

语文教案 篇3

  这个单元主要训练学生跟踪式阅读的能力。在处理教材与课外材料的关系上,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教材所提供的材料,充分挖掘其价值,并由此归纳出跟踪阅读的方法。这样再迁移到课外广阔的天地,学生就不会觉得无以适从了。

  处理教材所提供的材料时,我们还应该注意到课文由三个部分组成:一系列的新闻报道、一篇解说词和相关的辅助阅读资料(诸如图表、小资料、旁批等)。这就提示我们在进行跟踪式阅读时,可以有意识地寻找不同文体、不同方式的材料。用比较阅读的方法,通过比较来挖掘所给材料的价值,使跟踪式阅读更有效果。

  所以,我在安排教学内容时,立足于对文本本身的挖掘,让学生通过反复阅读,了解新闻的特点、解说词的特点、辅助性资料的作用等,然后通过比较,体会到这一主题事件的意义,尝到跟踪阅读的甜头。然后再归纳出跟踪阅读的方法,并做了很具体的要求,这样,再让学生将目光投射到广阔的课外天地中,去寻找他们自己所感兴趣的主题,进行跟踪式阅读的训练。

  当学生真正学会了跟踪式阅读的方法后,他们的阅读视野和阅读效能将放到最大,其意义将不言而喻。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跟踪阅读的意识,学习跟踪阅读的方法。

  2.学习收集、整理、归纳信息,解读文本。

  3.在阅读过程当中净化心灵,完善人格,在阅读中成长。

  [教学重难点]

  掌握跟踪阅读的方法并自主向课外迁移。

  [教学安排]六课时

  1.了解新闻的特点。

  2.了解解说词的特点。

  3.比较新闻和解说词的异同。

  4.归纳跟踪阅读的'方法。

  5.自主进行跟踪式阅读,课内向课外迁移。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通读八则新闻

  1.学生认真阅读前八则新闻,初晓大意。

  2.用一句话概括整个新闻事件。

  八则新闻报道了小金丝猴从遇险得救到不治身亡的全过程。

  3.小组讨论:这八则新闻的标题有哪些特点?它们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

  标题的特点:有单行标题。也有双行标题;简练概括了新闻的主要内容;有的标题旬式整齐,讲究匀称等。标题之间的联系:按时间顺序写出了事件的始末。

  4.归纳:新闻标题的特点和作用。

  标题是新闻的“眼睛”,主标题旨在提示消息的主题或重要新闻事实,副标题用以补充说明情况或指出内容范围、内容提要等。

  (新闻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一点也不陌生。但如何更有效地阅读新闻,学生并非很清楚。所以,我们不能只停留在让学生自己看这一浅层次上,而有必要教给学生阅读新闻的方法。此环节意在让学生发现新闻标题的特点和作用,这样,在跟踪阅读新闻报道时,学生可以通过新闻标题很快理清事件脉络,提高阅读效率。)

  二、细读八则新闻

  1.仔细阅读八则新闻的第l自然段,思考这一段与标题的联系、与后文的联系。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发现和看法。

  (在交流中,学生可能会发现这l自然段在内容上是对标题的扩充,对新闻内容的浓缩;在形式上各则新闻的第1自然段都差不多。这时,教师便可出示新闻导语的概念。)

  2.归纳新闻导语的特点。

  导语是新闻的纲领和中心所在,读者可以从导语中得到整个新闻的总印象。其特点是简明扼要,重点突出,概括性强。

  (在新闻的五个组成部分中,除简洁明了的标题外,导语便是对新闻主要内容的概括了。学生掌握了导语的特点,便可有效地加快阅读新闻的速度。)

  3.介绍新闻的其他组成部分:主体、背景、结尾。

  主体: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经过、结果、原因等要素。

  背景:与事件相关的背景资料。

  结尾:是整个新闻消息的结束语,它用于提示事实的意义,指出事件发展的趋向,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新闻有五个基本组成部分,在此教师要加以小结,让学生有完全清晰的印象。)

  4.学生任意选择其中一则新闻,划出新闻的五个组成部分。

  (了解了新闻的组成部分,再进行当堂练习加以巩固。特别要对学生指出的是,这五个组成部分是一般新闻所具有的,但有些新闻可能没有背景部分,有的新闻的结尾就包含在正文中,没有单独成段。)

  第二课时

  一、列时间表理清事件过程

  1.学生阅读课本第160页的时间表及旁批,在前三则新闻报道中,找出与表内各项内容相符之处,作上记号。

  (此步骤意在让学生体会运用表格的好处:直观清晰,很快就理清了事件的发展脉络。为后面的自制表格作基础。)

  2.依照时间表的样式,学生勾画出后五则新闻中的时间及事件,完成整个事件的时间表。

  (提醒学生注意:除正文外,不要漏掉课文中所提供的资料图表。)

  3.各小组合作完成一份时间表,并与其他小组相互交流。

  教师点评。

  (此步骤则是让学生学会利用表格理清脉络,依照时间顺序,将事件的过程一一列在表格中,还训练了学生的筛选信息和概括信息的能力。)

  二、初步交流跟踪阅读的感受

  1.在小组内交流:在所列时间表里,你最关注或最感兴趣的是哪些事件?为什么会对此关注或产生兴趣?你认为这个事件有哪些“特别”之处?

  参考:①营救对象特别: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濒临灭绝的“国宝”野生小金丝猴。②营救规模特别:除饲养员外,各界人士都投入了营救行动中,新闻媒体、环保志愿者、儿科教授,甚至是产妇、小学生、普通市民等都积极参与了营救。③营救方式特别:产妇授乳,枕巾当尿布,住恒温箱,儿科主任会诊等。④营救意义特别:体现了人类对弱小生命的关爱,引发我们对生态平衡的思考等。

  (跟踪阅读的最终目的应该是能对整个事件有自己的理解、感受和评论,通过前面的步骤,学生已经了解了事件全过程,在此。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去感受体验事件的意义及带给人的感受。)

  2.假如你只看到了你所关注或感兴趣的那则报道,你由此还想知道哪些情况?你会通过哪些途径去了解情况、获得信息呢?

  (此环节的设置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会有目的有条理地搜集跟踪阅读的资料。对同一主题的新闻报道往往是大量的,如果没有明确的目的和清晰的思路,搜集资料就会变得杂乱。)

  3.教师小结。

  第三课时

  一、阅读《生命的救助》

  1.学生自由、有感情地朗读解说词《生命的救助》,感受字里行间的深情。

  2.在这篇解说词中,着重描写了这一事件中的哪些过程?

  ①发现垂危小金丝猴的过程。

  ②转送护理的过程。

  ③“楚楚”得名的过程。

  ④“楚楚”生病,专家抢救的过程。

  ⑤“楚楚”离去后,科学家们使之“再生”的过程。

  3.各小组任选一处细节,想象拍摄情景,并分工配音朗读。

  4.全班评比,比一比哪一组最棒。

  (解说词是配合拍摄画面的文字,所以,应该让学生尝试用想象去拍摄,进入角色去朗读解说,这样才能体会到解说词的特点。)

  二、比较新闻和解说词的异同点

  将这几处细节与新闻报道中相关内容进行比较,找出异同点。

  相同点:都是对这一事件过程的描述。

  不同点:新闻报道语言平实客观,没有过多的渲染,旨在报道事实,而且新闻报道来得快。而解说词描写细腻,渲染烘托,画面感很强。突出人类对这个弱小生命的关爱,还触发了我们的参与、感受和思考等。一般都在事件已经结束后,时效性不及新闻强。

  (对于同一事件,新闻报道和解说词各有所长。通过比较能让学生明白这两种方式的特点,而且还让学生在跟踪阅读中去搜集不同文体、不同方式的资料进行对比阅读。)

  第四课时

  归纳跟踪阅读的方法:

  1.根据某一主题收集相关资料,可将各种文体、各种形式的资料都收集起来。

  2.资料分类。

  一般可分为三类:事件发展过程的资料;介绍相关知识的背景资料;人们对此事件的感受和评价类的资料。

  3.将分类的资料分别进行整合,制作读书卡片。

  ①主线——列出时间表,清晰展现事件全过程。

  ②背景线——提炼出关键词或拟出简短标题,做成资料卡,以备查询。

  ③评价线——整理人们的各种观点的要点,制成评价卡。

  4.自选一个角度或一个主题,谈自己的阅读感受。可制作“感想卡”,也可写“读后感”之类的文章,还可鼓励学生以此事件为话题,写成作文。

  5.各小组分工合作,将读书卡片和自创作品装订成“跟踪阅读成果报告”。

  (这节课的内容是关键。掌握跟踪式阅读的方法,才能将课内知识迁移到课外,极大扩充学生的阅读视野,使学生在跟踪式阅读中得到最大的收获。时间卡、资料卡、评价卡、感想卡的设置,既可独立完成,也可分工完成,给学生以极大的发挥空间。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第五、第六课时

  迁移阅读,当堂训练,巩固方法。各小组交流成果报告,教师指导并评价。

  方式(仅供参考、选择):

  1.教师发放一组跟踪式阅读材料(如《“勇气号”登陆火星》《伊朗大地震》《新时代的英雄——杨利伟》等相关主题资料),让学生当堂训练,并完成跟踪阅读成果报告。

  2.各小组自选跟踪阅读的主题,列出计划,进行跟踪阅读训练,最后形成跟踪阅读成果报告。阅读主题可以是大家所关注的事件,也可以是大家感兴趣的作家作品。

  (对于语文水平较低的学生,建议采用第一种方式,即教师找好某一主题的一系列材料,当然以新闻报道为主,在课堂上让学生分组进行阅读训练,在此过程当中,教师也便于对学生的每一个学习步骤进行指导。对于语文水平较高的学生,则建议采用第二种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由他们自己选定主题,列好小组学习计划,进行跟踪式阅读训练。教师则可帮助各小组选择合适的主题,参与其中,与学生一起搜集相关的材料,共同完成阅读报告。)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要点:

  1、理解本文巧妙的构思。

  2、体会诗中拟人、反复的修辞方法对表达诗人感情所起的作用。

  3、理解诗中破折号和省略号的用法及其作用。

  4、了解周总理为革命为人民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尚品德;领会广大人民对周总理深切的怀念与崇敬、爱戴之情。

  教学设想:

  1、以读代讲,在读中理解诗意。

  2、详细讲解时代背景,可以让学生回家向父母祖父母了解当时的一些情况,以利于学习本诗。

  3、指导在课堂上背下全诗。

  4、让学生欣赏一些其它怀念周总理的作品,如《大地之子》、李瑛的诗等。

  5、进一步体会诗歌的特点。

  第一课时

  新授课

  教学目的及要求:

  1、了解时代背景,了解周总理为革命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尚品德;领会广大人民对周总理深切的怀念和崇敬、爱戴之情。

  2、理清结构线索。

  3、朗读全诗。

  教学重点:1、2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这样一个人,全中国人民都觉得他是自己的亲人和朋友;他博学多才,对科教文卫、工农兵商各个领域都给予过具体而及时的指导;他精力过人,在全国各地党委、政府被夺权,公检法被砸烂,军队被严重冲击的`情况下,他力撑危局,事无巨细,都亲自处理;他廉洁一生,无儿无女无遗产,联合国破例为他的逝世降半旗致哀。

  二、简介人物及时代背景:

  1、周总理:

  因为时代的原因,学生对周总理的事迹了解的很少,让学生做好预习很重要。课堂上简单介绍一些事件:

  (1)周总理生前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为世界和平事业所做的丰功伟绩。

  A南开上学时提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B长征中的一些故事

  C国共两党谈判

  D万隆会议

  E莫斯科会议等

  (2)伟大的人品和简朴的生活

  2、.写作背景:

  1976年1月8日,我们敬爱的周总理与世长辞了。他的逝世引起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无限悲痛。——十里长街送总理——1976年4月5日“天安x事件”——1977年1月,在总理逝世一周年的日子里,全国各族人民开展了各种悼念活动,尽情倾诉对总理无限的哀思与深情的怀念。《周总理,你在哪里》这首感人肺腑的优秀抒情诗就是在这个时候创作出来的。由于它以艺术的形式表达了人民对周总理的深厚感情,抒发了人民的心声,因而很快就传诵开来。

  3、柯岩:当代女作家

  三、学生介绍一些资料(自己准备材料)

  四、有感情的朗读,并理清结构

  第二课时

  体会赏析课

  教学目的及要求:

  1、朗读中进一步体会诗的内涵、意境。

  2、理清本诗的感情和结构线索。

  3、在朗读中体会诗中拟人、反复的修辞方法对表达诗人感情所起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范读

  二、理清诗歌感情和结构线索:

  你在哪里——他刚离去——找遍整个世界——就在这里——在人民心里

  (感情的开端)(感情的发展)(感情的回荡)(感情的迸发)(感情的升华)

  三、学生自读体会

  四、指导朗读体会感情线所及朗读基调

  五、.总结结构及主题:

  板书:

  怀念、寻找——你在哪里

  高山 呼应、

  总 大地拟人、

  理处处不在 森林反复等

  永处处在 大海多种

  生 整个世界(广)修辞方

  天安门广场法的综

  在这里,在这里——活在人民心里(深)合运用

  对革命赤胆忠心为人民鞠躬尽瘁

  主题——为人民鞠躬尽瘁,为革命日夜操劳,人民对总理无限崇敬,对总理深切怀念。

  六、自读体会

  第三课时

  .总结课

  教学目的及要求:

  1、理解诗意,体会.写作特点。

  2、进一步了解周总理的高尚品德。

  3、指导背诵全诗。

  教学过程:

  一、朗读

  二、了解.写作特点:

  1、构思巧妙(以“呼唤”为线索,展开一幅幅动人的画面)

  2、成功的运用了拟人和反复的修辞方法(结合思考练习二)

  三、分析练习(参考P13——14)

  四、指导学生背诵

  要求:按结构提示记忆

  五、开展朗读比赛,培养学生有感情地说话的能力。

语文教案 篇5

  教材简析

  口语交际趣味性强,通过比眼力交流观察感受,学生充分体验到观察的乐趣,我的发现通过三个例句和一组对话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观察的重要性,成语故事讲的是胸有成竹的典故,重点是最后一个自然段揭示成语的内涵。

  教学目标

  1、培养观察习惯,注意观察顺序。整理观察内容,注意行文条理。

  2、自主合作探究了解观察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3、培养观察习惯,注意观察顺序。整理观察内容,注意行文条理

  教学重难点

  整理观察内容,注意行文条理。积累观察所得,丰富知识储备。这是本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准备(包括媒体):准备一篇适合本单元主题的阅读短文。

  学生准备:做好预习:

  教学过程

  一、初次观察,拟制标题

  1、让全班学生观察三幅画,

  然后请学生说说,每幅图画讲了什么内容,最好用一句话概括,并给这三幅图各拟上一个标题。

  二、再次观察,交流看法

  组织全班同学进行讨论、交流。

  三、三次观察,比比发现

  激发学生第三次观察,看有没有新的发现,看谁的.发现多,看谁的能力强。

  四、四次观察,畅谈感受

  教师引导学生畅谈观察的感受,一句话即可。

  【学法指导】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要细致,反复看,多角度,

  五、拓展

  回归课文,鉴赏观察

  1、带领学生,再回过头来,进入本组课文中,

  2、学习名家是如何敏锐地观察的,鉴赏名篇是怎样将这种观察变成具体的描写文字的,从而加深我们对课文的印象,使观察与阅读和鉴赏结合起来,增加观察的宽度。

  作业布置

  必做【同步达标】:

  将交际的内容写成一篇小文

  选做【创造实践】:

  将日积月累试着编一首小诗。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了解小说内容,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科幻小说的魅力

  2、把握小说主要情节,了解小说主要写作手法,悬念的设置和对比手法的运用。

  3、领略小姑娘的崇高精神,感悟文章主旨。

  教学重难点:

  领略小姑娘的崇高精神,感悟文章主旨。

  一、导入:

  上周六,我们班组织了一次旅游——文成九溪一日游,大家都说说看,我们都带了什么去旅游?(防晒用品、零食、相机、钱等)可是有人去旅游却带了别人的眼睛,这是怎么一回事呢?请大家翻开课文23课《带上她的眼睛》,一探究竟。

  二、概括大意,梳理情节,了解悬念技法。

  1、谁能解答老师刚才的问题。

  2、刚才我们将故事大概说了一遍,这是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条理很清晰。作者有没有按照这个顺序来写?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

  明确:设置悬念,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让读者阅读时充满期待。

  3课文作者刘慈欣,乃悬念大师,文章在许多地方尤其是小姑娘言行举止上种下悬念,请找到一处,揭晓谜底。

  三、了解小姑娘的精神品质,感受人物的伟大

  1、过渡:当所有谜底都揭晓,悬念都解决后,再来回顾这个故事,此时涌上你心头的是什么感受?并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

  例如:沉重压抑,如此年轻美好的生命,被永久地禁闭在地心,一辈子无法与外界联系。孤独到极致,也残忍到极致。

  感动敬佩,最后的'留言没有诉苦,没有绝望的嚎啕,只有平静的叙述,勇敢的承担。这份坚强,勇敢,和为科学事业无私奉献的精神,让人肃然起敬。(鲁迅: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小结: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曾说过,思想形成人的伟大,正是这份勇敢坚强乐观,愿为科学事业献身的精神才铸就了小姑娘的崇高。

  2、请同学们带着这份感动敬佩再来读一读小姑娘最后的留言“……今后,我会按照研究计划努力工作的。将来,也许会有地心飞船找到“落日六号”并同它对接,但愿那时我留下的资料会有用。请你们放心,我现在已适应这里,不再觉得狭窄和封闭了,整个世界都围着我呀,我闭上眼睛就能看见上面的大草原,还可以清楚地看见那里的每一朵小花呢……”

  四、从“我”和小姑娘的对比中感悟主旨

  1、过渡:同学们刚才的感受都是围绕小姑娘来谈的,但是却忽略了文章中另外一个重要的人物,谁?“我”,小说以“我”的视角叙述故事,“我”是参与者,我是见证者,我也是改变者。有人说,表面上看,是“落日六号”内部的小姑娘被围困了,然而实际上是“我”被激活了。你赞同这个观点吗?

  明确:赞同,小姑娘虽然身体被困地心,心灵却是诗意的自由的,“我”虽然身体是自由的,心灵却是麻木封闭的。小说的末尾,“我”觉得地球变得透明了,“我”能感受到她的心跳,听到她的歌声,“不管走到天涯海角,我离她都不会再远了”,说明两个主人公已经交融在一起了,“我”被激活了,真正地打开了被世俗封闭已久的心灵,重新拥有了对生活的热爱和诗意。小说通过“我”和小姑娘的对比以及“我”前后变化,凸显了主旨。

  2、运用对比词,写下感悟。

  五、总结:

  这个故事发生在未来,却能让我们真实地感受到了这个世界的身影,当我们汲汲于名利,忙碌工作,执着于眼前的苟且时,不要忘了寻找生活里的诗意,不要忘了带上她的眼睛,让心灵去旅行。

  六、板书设计

  带上她的眼睛 刘慈欣

  让心灵去旅行。

语文教案 篇7

  教材简析

  “语文七色光一”中的“练”是让学生认识汉语拼音的大写字母,学习音序查字法。“日积月累”中的词语是描绘我们伟大祖国的一些短语;“知识窗”列出了4条的世界之最;“听”中,通过让学生听录音,更多地了解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这几项活动内容都围绕本单元的主题,突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设计理念

  体现语文学习的综合性和实践性。营选轻松、愉悦、竞争的学习氛围,在自主、实践中,让学生获取更丰富的知识。结合文本内容,进行适当的拓展,让学生体会语文天地的广阔,激发学生学语文、爱语文的情感。

  教学目标

  1.认识汉语拼音大写字母,记住《汉语拼音字母表》,为查字典作准备。

  2.正确朗读6个短语,达到熟练背诵,以丰富学生的词汇量。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4个长句。了解祖国之最,激发爱国情感。

  4.认真听、记录音资料,给文中的“娃”涂上颜色,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感受学习语文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

  1.准确识记汉语拼音大写字母。

  2.积累好词、佳句,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传统的情感。

  4.使学生了解祖国的悠久历史,感受祖国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魅力,从而达到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祖国文化的目的。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红花若干朵、词语卡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同学们,龙龙和文文要带我们去乐趣无穷的“语文七色光”乐园啦!在“语文七色光一”里,共设有4关,让我们和龙龙、文文一起闯关,享受“语文七色光”给我们带来的学习乐趣吧!在闯关过程中,谁表现得优秀,就能得到一朵从七色光乐园中采来的小红花。大家有没有信心共同闯关?(板书:语文七色光一)

  二、合作交流,学习新知

  1.第一关:字母关。(课件出示关卡名称,师板书)

  龙龙解说:在刚上一年级时,我们就学习了声母、韵母,现在我考考大家还认不认识这些字母宝宝。课件出示:

  ɑbcdefg

  hijklmn

  opqrst

  uvwxyz

  (1)学生自由读一读,老师范读,学生自读后展示读。

  (2)课件出示大写字母(红色,在小写字母上方)。大家把书翻到第9页,读一下“练”的题目要求。我们现在看到的就是《汉语拼音字母表》,这些红色的字母就是大写字母,它们的读音和下边的小写字母一样,如果我们记住了大写字母的.读音、形状和它们在字母表中的顺序,查字典时就很方便了。

  (3)识记大写字母字形。

  在闯“字母关”这一环节中,记住字形最重要。现在小组合作,用最快的方法识记,现在开始!(学生合作,师指点)

  汇报学习结果:

  ①先记字形相同的;

  ②再记字形不同的。

  (4)试着背诵,。教师教唱《字母歌》,帮助学生记忆。评出优秀小组和优秀个人,奖励小红花。(课件出示龙龙:“你们表现真棒!”)

  (没有背下来的学生,可在课后继续巩固。)

  2.第二关:词语关。(课件出示关卡名称,师板书。)

  (1)文文解说:同学们,在闯这一关时,要注意把词语读得正确、流利,这样我们就能看到许多

  丽的图片。我在前面等你们呀!(播放课件,显示文文入关。)

  (2)生自由读“日积月累”中6个短语,要求达到正确、流利。展示读,师生共评。

  (3)结合多媒体课件,联系生活实际,初步理解“丰富、物产、辽阔、悠久”等词的词义。

  (4)连线游戏。课件出示:

  丰富的美丽的辽阔的勤劳的悠久的智慧的

  历史民族物产人民土地城市

  (闯过这一关就会得到小红花!)

  (5)记忆背诵,奖励。

  同学们在闯关过程中,既锻炼了眼力,又锻炼了朗读、记忆能力,你们进步得可真快!

  (6)拓展延伸,丰富积累。

  请你试着填一填。

  ()的海洋()的森林()的祖国()的未来

  三、

  这节课我们和龙龙、文文一起在“语文七色光一”中共闯了两关,认识并记住了汉语拼音大写字母,又掌握了描写我们伟大祖国的词语,共同感受了祖国的富饶、辽阔。我们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将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

  第2课时

  一、激趣导入

  上节课龙龙和文文带我们畅游了“语文七色光”乐园,同学们共闯了字母关、词语关。这节课我们继续闯关。七色花已经绽放,有趣的知识在前面等着我们,快出发吧!(板书:语文七色光一)

  二、合作交流,学习新知

  1.第三关:句子关。(课件出示关卡名称,师板书)

  (1)学生自由读《的世界之最》中的4个句子。(要求:读通顺、流利)

  (2)讨论交流:从这4个句子中,你知道了什么?

  师生相互交流,体会祖国的历史悠久、地大物博、文化精深。(随机观看课件中的图片。)

  (3)展示读,看谁读得正确、流利。

  (4)拓展:你还知道的哪些世界之最,用一句话讲听。

  (,,奖励表现突出的同学小红花。)

  2.第四关,听力关。(课件出示关卡名称,师板书)

  (1)课件播放。文文:“同学们,过了句子关,我们离语文七色光乐园中最美的花园就更近了!现在我们共闯听力关,一定要认真听啊!”

  (2)播放录音资料,学生认真听。

  我是娃

  我叫王伟华,是个娃。黄皮肤,黑头发,眼睛乌黑亮又大。写的是方块字,说的是普通话。

  我家住在黄河边,一年四季美如画;我的祖国是,56个民族是一家。我的祖国多辽阔,还有五千年灿烂的文化!

  我是人,我是娃!(3)听后交流:娃都说了什么?

  小组合作,交流补充。

  (4)渗透熏陶:我们都要像文中的王伟华一样,写方块字,说普通话,做一个有志气的娃!

  (5)动手实践:小组合作,把这个可爱的娃涂上颜色,让他更可爱。涂后交流、展示、赏析。

  (6)拓展应用。课件播放:文文:“同学们,你们的普通话说得怎么样?敢不敢和王伟华挑战?看看谁更棒!”大屏幕出示录音材料中的文字,学生有感情地读一读。(展示读后评出小红花得主。)

  照着娃说的样子,你也说一说。(提示学生,说时把名字和家住哪里,那里怎样变一变,其余的话可以不变。)

  三、

  (课件出示:龙龙和文文走出第4关,来到一个美丽的花园里和小朋友们一起游戏。)

  通过大家合作交流,共同努力,我们终于闯关成功,来到这美丽的花园里。现在我们一起想一想,这两关里我们又有哪些收获?谁来说一说?(生交流后展示说)

  语文知识可真有趣!我们要爱语文、爱生活、爱祖国!

  板书

  四、布置作业

  用标准、流利的普通话,给爸爸妈妈复述短文《我是娃》。

语文教案 篇8

  《秋天》是何其芳于三十年代初创作的一首优美的抒情诗。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诗人用情味深长的语言描写农家生活,展现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三节诗组合成三幅既流动又整合的秋天意象,抒发了对秋天的喜爱与赞美之情。诗文的语言情景交融,富有诗情画意,学习此文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更能激发学生热爱美好生活,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设计理念:

  这首诗的内容简单易懂,所以教学的重点是通过让学生反复诵读,在读中理解诗意,体会情感,品味语言。教学中采用诵读法,讨论法,想象法等教学方法,使学生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我想体现的是阅读与口头表达和写作相结合,整体感知与深入探究的结合,在深入感受的基础上,从书本向生活,由课堂向课外的延伸。

  教学目标:

  1、感知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在诗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品味、揣摩诗文优美的语言,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3、培养学生热爱美好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重点难点:

  1、诵读诗文,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2、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课前准备:

  1、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写出生字并正确注音。

  2、准备录音带、录音机、微机或投影仪。

  3、师生共同准备秋天的图片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一场场凉丝丝的秋雨过后,城市开始换上了它秋天的行装,金黄成了它的主色调。同学们当中有谁喜欢秋天这个季节,能说说为什么吗?

  (学生自由发言后)师:是的,很多人都喜爱秋天,爱它的叠翠流金,爱它的落叶缤纷,爱它的菊香满园,也爱它的天高气爽……但是相信你们所体味到的秋天只是城市中的秋天,乡村中独有的秋天是另一个世界,今天,就让我们随着理查德.克莱德曼的钢琴曲《秋日的私语》一起走进现代诗人何其芳的《秋天》,去领略乡村的秋之风采。

  二、听读课文

  1、师配乐诵读诗歌。

  【设计说明】赏秋,旨在培养学生听的能力,初步感受诗中美的意境、语言、旋律、情感,得到美的陶冶。

  2、相信大家都会被诗中所描绘的美景深深打动。那么诗中描绘了哪些美景呢?

  3、你们所描绘的景色又分别组成了三组画卷,谁能给三节诗起出漂亮而整齐的名字?

  明确: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少女思恋图。(教师板书)

  【设计说明】说秋,旨在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初步感受课文中秋天的美好,同时锻炼学生的总结、归纳的能力。

  4、师:通过你们的总结,相信在你们的脑海中已经组合成了三副美丽的画卷,现在就请你们闭上眼睛再次感悟秋天的美好吧。师再次配乐朗诵。

  三、初读课文

  1、资料助读:作者简介。

  2、学生齐读诗文。

  【设计说明】读秋,旨在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感。

  3、指名朗读。

  师:学诗歌的关键是朗读,谁愿意为大家朗读一下?读的时候注意语调、语速。

  指名朗读。

  师:要把握好诗文的语调,掌握好语速关键是要把握诗文中孕育的思想感情,本文抒发了怎样的感情呢?

  明确: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4、小组合作:一人朗读,其他三人点评得失。

  5、师小结,生回顾。看大屏幕上一组秋景图,配乐齐声诵读全诗。

  四、研读课文:

  1、师:诗文语句优美生动,引发人们的想象,产生了独有的意境,这是因为作者用了大量的比喻和拟人,并且启动了听觉、视觉、味觉等多中感官,请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并说说对这些句子的理解?

  明确:伐木声丁丁飘出幽谷——从听觉的角度,写出了幽谷的深、静。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饱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写出了丰收之景;“稻香”从味觉角度,让人满口生香,暗示稻子成熟,展示丰收的图画。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栖息”运用拟人的修辞,概括秋天在农人家里的状况,将虚无的东西具体化,写出了松弛、娴静的氛围。

  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轻轻”显示出渔人悠闲与自得的心情。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游戏”一词虚实相生,渔人是在渔船上游戏,并不在乎打了多少鱼,更是在感受秋天,游戏秋天,写出了那份闲适。

  “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梦寐”是朦胧的意思,写出了少女的情怀,牧羊女的感情似喜似羞。

  “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比喻,一层意思说,青鳊鱼像乌桕叶;另一层意思,江岸上乌桕树,树叶婆娑,倒映在江面,就好像网起的是乌桕叶的影子。用倒装句体现渔民悠闲的心情。

  【设计说明】品秋,旨在使学生充分发挥个性化理解,在交流中既锻炼口语组织能力,又互相启发,加深理解和感悟。

  2、师:在对诗文的进一步理解下,让我们再齐读诗文,读时注意重音。

  师:同学们在读的过程中,都明确了读时应重点突出的字,但却千篇一律的把音读得很重。重读不是一定要把音读重,而是在读的过程中或轻或扬或缓或急,达到预期的表达效果。

  学生自由朗读,并品味诗句的`读法。

  师:哪位同学能根据你的理解读一下诗文,并说说这样读的理由?

  诵读建议:

  伐木声丁丁飘出幽谷——为了突出幽谷的深、静,“飘”可以读出拖音;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饱食”、“稻香”展示丰收的图景,要重读。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栖息”表明秋天舍不得离开农家,说明农家丰收了。“栖息”要重读,读出丰收的喜悦。

  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浆——“轻轻”显示出渔人悠闲安适的神态,“轻轻”要读出这种心情。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游戏”写出渔民捕鱼时欢快的情景,可读的欢快一点。

  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梦寐”写出了少女的情怀,她的眼里都是秋天,心里一定微颤着喜悦与梦想,要重读,且“眼里”要轻读,表明诗歌将结束。

  【设计说明】诵秋,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学习朗读的技巧;进一步深入理解诗文,品味优美的语言以及独有的语境。

  3、师:请大家再次齐读诗文,可以背诵的同学,请背诵诗文。

  五、拓展延伸

  比较阅读。资料:(美)狄金森《秋景》。比较此诗与课文的异同。

  【设计说明】培养学生比较与欣赏能力,在比较中,更容易理解不同诗人不同的诗风,不同诗作不同诗味。

  六、教师小结

  在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以及听觉、视觉、味觉等多种感官的运用下,原来秋天可以变的这么惬意,悠闲,可以变的这么富有诗意,更可以编织进这么多美丽的情怀和美丽的梦想。同学们,生活在城市中的你们呢?对城市的秋天有没有独到的见解呢?

  七、作业

  写一篇作文《岛城的秋天》。提示:可以运用拟人等多种手法,充分展开联想,写自己熟悉的、热爱的别于书本的美丽秋天;或选取诗文中一个诗节或几句话,发挥想象力,进行再创作。

  【设计说明】从课本中得到启发,由课内到课外,发挥学生想象联想能力,培养创新精神,激发表达兴趣,享受写作带给自己的快乐体验。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语文教案05-04

语文的教案02-07

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10-15

语文下册教案01-31

语文写作教案12-03

语文阅读教案03-08

关于语文的教案02-02

语文优秀教案02-04

《语文园地》教案02-22

语文识字教案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