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海》教案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云海》教案(通用12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云海》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云海》教案 1
一、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课文,感受作者热爱大自然,感悟人生的思想感情。(重点、难点)
2、学习作者抓住自然景物特点进行形象而细致描绘的手iuofa,品味其艺术魅力。(重点)
二、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三、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徐志摩曾带领我们于泰山之巅观赏雄伟、壮观的云海,今天,我们将透过一位女作家的视角,观赏另一种风格的云海。(板题)
2、作者简介:唐敏,原籍山东,1954年生于上海,1959年随父母迁居福州。曾当过知青,后相继在福建图书馆、作协福建分会、厦门市文联工作。1979年以来发表了若干散文、小说。其中中篇小说《太姥山妖氛》、散文《女孩子的花》等产生过一定影响,已出版《青春缘》等散文集,曾多次获国内外文学奖。1990年因小说《太姥山妖氛》入狱。近年来著作不断,《走向和平》等作品一再轰动文坛。唐敏与一些作家一起进行着散文创作的新探索:让散文深入到人的内心世界,展示个体对外在世界的独特感知和人的自然性灵。著有《远山远水》、《心中的大自然》、《诚》、《青春梦》等。
3、学生自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完成自主学习1、2题。核实重点字词:怄气(òu)婆娑(pósuō)懊悔(ào)汩汩(gūgū)霓裳(nícháng)纤纤(xiānxiān)憧憬(chōngjǐng)粗犷(guǎng)。
4、初步把握课文,完成合作探究3题,将不会的地方标示出来。
5、合作探究:
互动1:作者笔下的云有什么特点,找出相关句子进行赏析。
明确:变幻多端、形态美、富有动感。
互动2:作者青年时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你从哪些句子中可以读到?
明确:与世隔绝,人与人交往少。(文中记叙性的话语中找)
互动3:
年少时我为什么喜欢云?而成年之后却没有了当年的那种激情?结合温馨提示探究。明确:年少时我是在宁静中度过的,与人交往的很少,有隔世之感。单调、乏味的生活,使我格外关注天气,也因此喜欢上了云,把整个身心都融入到了云海之中。而成年之后晚饱经沧桑,以彻底地融入了世俗,没有了心静,自然也没有了当年爱云的激情了。
6、小结全文:本文回顾了自己青年下乡当知青时在山中的.一段生活,以为线索,选用、的修辞手法,融情于景,对山中云海进行了描述,表达了作者之情,抒发了的人生感悟。
7、拓展延伸:
1、写出你所知道的描写“云”的诗词名句。
2、要体现自然景物的特点,就必须进行形象而细致的描绘。你能模仿本文第3段的写法也写一写天上的云彩吗?
板书设计:
云海
唐敏
云:变幻多端
形态奇特热爱大自然
富有动感
人:年少——超凡脱俗融入自然怀念旧时光
成年——融入世俗难得宁静
教学反思:
本文写云的句子富有趣味、独具特点,学生比较易于理解,这也是本文能够吸引学生的地方,学生可以通过对写云句子的赏读,感受到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但是学生因为对于“上山下乡”那段历史不了解,对于作者在艰苦岁月中获得的宁静心情不能产生共鸣,因此难以理解对青年时代观云日子的怀念,以及作者抒发的人生感慨。这就需要引导学生重点分析作者宁静的心态。
《云海》教案 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及写作意图,把握本文主旨,积累优美句子。掌握文中用到的修辞方法及其作用。
过程与方法:朗读与默读,整体感知文意,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赏析描写云海的句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热爱大自然、感悟人生、抒发自我内心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把握本文主旨,掌握文中用到的修辞方法及作用。
【教学难点】
比较探究《日出》、《泰山日出》、《云海》,总结写景散文的写法;理解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欣赏图片,激情导入
二、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1、作者:
唐敏:唐敏,原籍山东,1954年生于上海,1959年随父母迁居福州。曾当过知青。1979年以来发表了若干散文、小说。长篇小说《诚》、圣殿,散文集《女孩子的花》、《青春梦》、《青春缘》等。
2、写作背景:
唐敏,15岁就随父母下放到农村,回城后又再次响应“上山下乡”的号召到了农村 ,还在深山公路测量队里干过活,这样的.经历使她获得了常年与自然打交道的机会,从而保持了自然本色的天性.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
2、学生朗读课文,并给加点的字注音:
怄气(òu) 婆娑(pó suō) 懊悔(ào) 汩汩(gǔ gǔ) 粗犷(guǎng)
霓裳(ní cháng) 纤纤(xiān xiān) 憧憬(chōng jǐng) 旋涡( xuán)
3、整体感知:
①、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本文主要写了作者早年在山区工作时,观赏到的云海变幻莫测的景观,以及人们在云海中的超然感受,体现了作者对云海的喜爱、怀念,对大自然的热爱。
② 试着给文章划分一下层次,每一部分的主要意思是什么?
第一部分(1-2):“我”喜爱云的原因。
第二部分(3---9):
分为两部分:(一):(3-5):形象的写出了云的多姿多彩,流露出作者对云的喜爱之情。
(二)(6-9):记叙了在云海中嬉戏的情景,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第三部分(10):描写了作者对年少生活的回想和向往,抒发自己的感想。
四、研读课文
1、找出描写云、云海的句子或段落, 并以下面的句式来分析赏析:
我喜欢------,原因是 ---------
重点赏析第三自然段、第五、六、七、八自然段
2、默读课文第一部分,怎样理解“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很少,报纸送到高高的山上,读起来也有隔世之感”?
暗示作者工作地点偏僻,生活单调无味,但作者常年与自然打交道,保持了自然,本色的天性,形成了作者达观、通透的心态.
3、朗读第三部分思考:年少时我为什么喜欢云?而成年之后却没有了当年的那种激情?
年少时我是在宁静中度过的,与人交往的很少,有隔世之感。单调、乏味的生活,使我格外关注天气,也因此喜欢上了云,把整个身心都融入到了云海之中。而成年之后晚饱经沧桑,以彻底地融入了世俗,没有了心静,自然也没有了当年爱云的激情了
五、总结写作方法
1)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融为一体。
2)描写形象、生动(拟人、比喻)
3)语言幽默诙谐。
六、比较探究
《日出》、《泰山日出》、《西部地平线上的落日》、《云海》三篇散文对我们的写作有何帮助?怎样才能写出一篇精彩的写景散文来?
七、作业
1、把文中第三自然段进行断句
2、摘抄文中你喜欢的语句,并说说你为什么喜欢
《云海》教案 3
文本分析:
这是一篇写景的略读课文,主要描写的是作者在慕田峪长城看到的云海。
全文共7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交待了我和朋友去慕田峪长城,意外看到了像黄山那样的云海。第2-5自然段写我看到的景象。第6-7自然段写太阳出来了,阳光照着长城周围的一切,在阳光下,山更青了,云更白了。
课文语言优美,词汇丰富,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积累。
教学要求:
认读8个字。
默读课文,能说出作者在慕田峪长城所见所闻。
摘录文中描写云海的词语或句子,并读一读。
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描写云海的千姿百态,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出示慕田峪的图片,请大家介绍有关的内容,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进行补充。谈一谈看完图片听完介绍后的感受。慕田峪以其独特的构造,良好的植被闻名于中外,而更让人惊叹的是在那里可以看到像黄山那样的.云海。今天我们就随作者一起去那里大饱眼福。齐读课题。(同时提示“慕”的写法)
二、自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1、读课文,借助课后认读字表,读准字音。(倏朔沁暇倩的字音)
检查生字读音情况:
暮春 扑朔迷离 倏来倏去 沁人心脾 倩影 御敌 清馨 拾级而上
2、说说在预习中你理解了哪些词的意思?
提问:
暮春:春季的末期
扑朔迷离:比喻事物错综复杂,难于辨别。
倏来倏去:极快地来来去去。
沁人心脾:形容花香、凉爽的空气等,带给人清新、爽朗的感觉。
清馨:清香。
目不暇接:东西太多,眼睛看不过来。
倩影:
3、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这个环节我认为可以在落实一些,思考、说一说、写一写、读一读。
三、细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1、默读课文,说说作者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用不同的符号在书中画出来。
2.学生自学,边读边批画。
3.小组交流
四、集体汇报,感受理解。
(一)作者看到的:
1.“方圆几公里的范围内,聚集着一片茫茫的白云。周围的群山时隐时现,远远望去,宛如一个小岛出没在波涛滚滚的白浪之间。”
(1)都读读这句话,边读边想像,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2)学生充分发言后,出示带点词语的句子。(抓住“几公里”、“茫茫”、“时隐时现”、“宛如”这些词语谈体会、朗读。)
2.“远处的云雾洁白如雪,……令人目不暇接。”
(1)这几句话给你什么感觉?(千姿百态体态轻盈……)
(2)怎样才能读出这种感觉呢?
自己练习读——评读
3.将这一段中作者看到的景象连起来读一读,体会壮观的景象。
4.“我们正谈着,一大片白云慢慢飘来,……真像是当年御敌报警的‘狼烟’。”
(1)谈感受
(2)读出自己的感受。
5.“白色的云团在山腰浮动,墨绿色的山峦远近高低,层层叠叠,融在蓝天白云之中,构成了一幅浓淡相宜的水墨画。”
边读边想像当时的画面。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理解语言文字,同时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挖掘语言文字以外的内容。)
(二)作者想到的:
“我忽然想到,在祖国辽阔的土地上,该有多少黄山,该有多少云海奇景啊!”
(1)作者想到了什么?(想到了黄山,由黄山想到了祖国辽阔的土地。)
(2)把你理解到的读出来。
(三)把作者看到的、想到的结合起来读一读。
(四)画出课文中描写云海的词语或句子,读一读。
五、布置作业。
抄写课文中描写云海的词语或句子,然后背一背。
课后拓展:
积累词语:倏来倏去 扑朔迷离 绚丽多彩 雪浪滚滚
千姿百态 凭高远眺 缥缈虚幻 难以名状
挺拔苍劲 起伏不定 感触万千 目不暇接
慕田峪长城位于北京市怀柔区境内。距北京城73公里。北京著名长城景点之一,是明朝万里长城的精华所在。慕田峪长城的构筑有着独特的风格,这里敌楼密集,关隘险要,城两侧均有垛口。慕田峪长城旅游区群山环抱,风景秀丽。春季,群芳争妍,山花烂漫;夏季,满山青翠,流水潺潺;秋季,红叶漫山,果实累累;冬季,白雪皑皑,银装素裹,一派北国风光,在中外享有“万里长城慕田峪独秀”的美誉。慕田峪长城1987年被评为新北京十六景之一,1992年被评为北京旅游世界之最。2002年被评为4A级风景区。
《云海》教案 4
一、说教材
《云海》是北师大版语文八年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比较·探究中的课文。本单元的课文以散文为主,写的都是作家、诗人仰望苍穹的所见所闻所感。在本单元的学习中,重点是培养学生在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情感,体会散文的典型写法,并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来体悟人生的`大境界、大情操。
《云海》一文是回忆性散文,这是不同于前几篇文章的地方,文章的突出特点是抓住景物进行形象而细致的描写,作者融情于景的写法值得学生借鉴。
二、说学情
学生在前几篇课文的学习中,对散文的`写法有了初步的了解,也能够初步把握鉴赏散文的基本着眼点,学习本文是,学生不难理解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但是对于作者对青年时代生活的怀念之情把握不准确,尤其难以理解作者于艰苦的岁月中获得的宁静心态,抒发的宁静难得的人生感悟。
三、说教学目标
在考虑散文的特点,尊重学生知识积累和情感体验的基础上,我将本文的目标定为:
1、反复诵读课文,感受作者热爱大自然,感悟人生的思想感情。(重点、难点)
2、学习作者抓住自然景物特点进行形象而细致描绘的手法,品味其艺术魅力。(重点)
四、说教法学法
新课改要求教师转变角色,变知识的传授者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我在本课教学时,采取自读圈画法、合作探究法、适时点拨法,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知识。
根据以上的教学方法,主要体现以下的学法:
(一)预习清障法,通过课前预习使学生初步了解课文,扫清文字障碍,有利于提高听课的效率,使课堂效果事半功倍。
(二)自主悟读法,通过学生自己的个性阅读和感悟,加深其对文章主旨及感情的理解,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
(三)合作交流法,合作交流有利于形成学生不同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和性格特征的优势互补,不仅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而且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对成功的渴求。
《云海》教案 5
一、教学要求:
1.认识“崎、岖、廓、跨、撞、袅、黎、橙、缤、锦、绽、弧”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黄山云海日出的奇幻与壮美。
3.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对祖国大好山河的热爱之情,激发学生爱美的情感。选出喜欢的段落背诵下来。
二、教学难点:
1.在读中理解、积累词句。
2.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感受黄山云海日出的奇幻与壮美。
三、教学准备:
安徽黄山的风景视频、配乐朗读的音乐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启发谈话:在日常生活中,或是电影,电视里我们都看过红日东升的情景。在浩瀚的大海上看日出,使人心胸豁达;在辽阔的草原上看日出,令人精神舒畅;当我们爬上高山看日出又会是一种怎样的感受呢?
2.揭示课题:今天,就让我们跟着作者方瑞华一块去爬黄山,一起去感受黄山的云海日出吧!
(板书课题)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指导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先自由地、放声地读读课文,用横线划出生字词,多读几遍,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交流同学们自主发现的好词佳句,集体品读。
结合出示词语进行积累:
崎岖 盘旋缭绕 变幻无穷 帆樯林立 光怪陆离
稀薄 景象万千 缤纷灿烂 晶莹剔透 金碧辉煌
绽露 瞬息万变 眼花缭乱 心神飞扬 云烟袅袅
3.谁来简单地说一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归纳。
4.提出疑难之处。
(三)再读课文,真切感悟
1.默读课文。学习要求:
把课文分为“云海”和“日出”两部分,并说说你印象最深的`是哪部分?
2.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课文哪些段落描写了黄山的云海和日出的景象呢?
(课文3、4自然段描写的是黄山云海的景象,5-7自然段描写的是黄山日出的景象。)
3.学习“云海”
(1)谁对黄山的云海印象最深刻?试着读读。
(2)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了云海的神奇、韵味?细细品读课文,找出那些令你深有感触的语句,将它们划下来,读给大家听。
(3)闭上眼睛想像一下,你们仿佛看到了怎样的云海景象?
全班交流,教师点拨。
(4)重点指导积累叠词:
明晃晃、光闪闪、白茫茫、亮闪闪。
你们还能说出像这样的词语来吗?
(5)(出示黄山日出视频)指导朗读:在脑海中想像着黄山云海的神奇景象,带着自己的感受朗读课文。(配乐)
4.学习“日出”
(1)请大家自由地读读这几段,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日出时的变化。
小组交流,指名说,教师点拨,出示日出视频。
(结合板书:……红色光点……圆弧……玛瑙盘……)
(2)哪些语句写出了黄山日出的壮美?找出来多读几遍,读给大家听。
(3)重点积累:
清风习习、云烟袅袅、松涛阵阵、人语轻轻。
同桌试着说说这样的词语。
(4)指导朗读:(配乐)喜欢黄山日出的同学一起读读描写日出的段落,要把你们的喜爱之情读出来哦!
(四)背诵积累,拓展延伸
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们既感受到了黄山云海日出的神奇与壮美,也领略到了作者的语言魅力。让我们把这么美的语言变成自己记忆中的珍宝吧,你想用什么方法?
(背诵、摘抄积累……)
1.看谁在最短的时间内能把自己最喜欢的语句记下来。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熟读成诵。
2.向学生推荐相关的课外美文,丰富积累。
(五)板书设计
云海日出
(奇幻 壮美)
云海:……像……似……
日出:……红色光点……圆弧……玛瑙盘……
《云海》教案 6
一、教学目标
1、 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2、 理清课文层次,了解作者的观察和表达方法。
3、 感情作者的语言美,积累语言。
4、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对祖国大好山河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层次,理解课文内容。
2、掌握文中景物描写的方法(如动静结合)。
三、教学难点
能通过朗读,感受黄山云海日出的奇幻与壮美。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有很多神奇而壮观的自然现象,如果你能仔细观察,一定会被它迷人、秀美的景象所陶醉。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下黄山“云海日出”的美景吧。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翻到第30课(板书:云海日出)。黄山位于安徽省南部黄山市。1990年12月被录《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主峰莲花峰海拨1864.8米。黄山常年雨量充沛、林木茂盛、云蒸雾涌,自然景色变幻莫测。黄山可以说是无峰不石、无石不松、无松不奇,它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 “黄山四绝”闻名于世,成为全人类的瑰宝。明代的地理学家徐霞客曾说“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后来也有人用“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来高度赞美它。下面我们一起随着作者方瑞华的笔触,走进黄山。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首先 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注意文中的生字新词,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思考两个问题
(1)、课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呢?
(2)、课文主要介绍了黄山的哪些景色?
(三)分析课文,真切感悟
(1)课文从大体上看,可以分为“云海”和“日出”两部分,那么课文的哪些自然段是写云海的,而哪些自然段又是写日出的呢?(课文3、4自然段描写的是黄山云海的景象,5-7自然段描写的是黄山日出的景象。)
2、学习“云海”
(1) 云海究竟是怎样的景象呢?指名读第3、4自然段。(评价)
(2) 根据刚才我们同学所读的内容,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了云海的神奇,它 们分别说出了云海的哪些特点?
a我们看见北面山谷中明晃晃、光闪闪的一片,似乎是放在深山空谷中的亮闪闪的大镜子,又如无边无涯的白茫茫的水面。那就是云海。这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把什么比作什么?
b师拿镜子演示,与图片对比,说说共同特点?(平、静、大) c这就是作者对云海日出的'静态描写,突出云海的静态美(师板书静态描写:平稳光洁、漫无边际)。
d老师在这就中发现了一些很有意思的词,谁发现了?(明晃晃、光闪闪、亮闪闪、白茫茫),指导朗读这一句。
3、“山峰时隐时现,变幻无穷,云朗上下翻滚着,一会儿像万马奔腾,一会儿又似帆樯林立,光怪陆离,景象万千,把黄山点染得有几分仙气。”
a 云海的景象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b请生回答(云由静态变得动起来了)。 c这一句出现了哪种修辞(比喻) 师问:在这里作者把云海的景象比喻成棉絮、轻纱,万马奔腾、帆樯林立,这些又表现了云海的哪些特点呢?(质地轻盈、光怪陆离、景象万千)这样的美景让我们看得出了神,忽然梦幻之中。”(置身梦幻)
4、刚刚欣赏完云海,你能用一个词来形容吗?(美丽、神奇等) 4学习“日出”
(1)师读第5自然段。
(2)叠音词的家族可真多,在这里我们又和它们碰面了,是哪些词呢? (清风习习,云烟袅袅,松涛阵阵、人语轻轻)
(3)等着等着,一会儿,朝霞出来了,呈现在人们眼前是她的新装: “橙红艳丽,缤纷灿烂,像一幅悬挂在天边的织锦。”
(4)同学们,如果此时,一轮红日冲出云雾,霞光瑞气照彻天际,那又将是一番怎样奇异的景象呢?齐读第7自然段。这一段,作者从哪两方面描写日出的变化的?
生:从颜色和形状来描写太阳的变化。
生:形状的变化:红色光点---圆弧---半圆-----大半圆——一轮玛瑙盘;颜色 变化:红色---胭脂色---鲜红欲滴——金碧辉煌。
师:真是美丽壮观啊。那么日出的形状变化有什么特点呢?
生:速度快,我是从“蓦地、一瞬间、很快、一眨眼.......”看出来的。
师:颜色形状变化的快,让人眼花缭乱。 师:由此看出作者为我们描摹了日出时的瞬息万变。
(5)看到太阳后,我们的心情是怎样的?有感情朗读第七自然段。
(四)拓展延伸
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们感受到了黄山云海日出的神奇与壮美,接下来让我们欣赏一组云海日出图,感受一下祖国的大好河山。
六、板书设计
云海日出
云海: 静态描写 动态描写
日出:光点→圆弧→半圆→大半圆→玛瑙盘
《云海》教案 7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认识11个生字,读记有关生词。积累词语。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理清课文层次,了解作者的观察和表达方法。
4.感悟作者的语言美。积累语言。
过程与方法
1.借助工具书,认识生字,理解词语。
2.通过默读,自读自悟或合作探究、讨论交流,理清课文内容,理清作者的叙述层次。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发现美、感悟美的能力,受到美的熏陶。激发对自然、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理清课文层次,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感悟作者的语言美,学习作者的观察和表达方法。
教具准备:
幻灯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品读、美读。
教学流程:
一、情趣导入
二、图片感知
展示图片,使学生直观感受黄山“云海”“日出”的壮观景象。
师相机对部分图片做简单的解说,进一步加深印象。
三、整体感知
那么作者是怎样向我们描绘黄山云海日出的呢?
1.学生朗读课文。
(1)标出自然段。
(2)认读生字,同桌相互检查。
(3)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
(4)同桌分段轮读课文,读通读顺。
2.默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怎样来写的?
3.理清文章层次。
四、合作探究
师:本篇课文以写景为主,辅以抒情。请大家在阅读中感悟吧!
1.默读“云海”和“日出”两部分,把喜欢的句子画上记号。(动态美的画上“—”,静态的画上“﹏”)
2.品读,感悟景物的`特点。
(云海:变幻莫测、景象万千 日出:瞬息万变、美丽壮观)
3.边读边现象,感悟作者的语言美和描写的意境美。
4.再次默读,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一是观察和描写有一定的顺序。二是动态和静态描写相结合。三是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句和拟人句。)
《云海》教案 8
课前预习:
1、熟读课文,积累词语及优美的描写日出的句子。
2、积累古代诗人留下的描写“日”的诗句。
相关课程标准:
“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掌握重点字词。
2、了解作者及写作意图,把握本文主旨:积累优美句子:掌握文中所用到的`修辞方法及其作用。3、理解日出的象征意义。
3、揣摩语句,感受作者热爱大自然,感悟人生抒发自我内心的思想感情。
评价任务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2、阅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入:(板书课题)
《云海》同步练习
【语言基础知识】
1、漂亮的书写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请把下面这句话正确、规范、美观地抄写在方格内。
落日慈爱地注视着人间,好像有些贪恋,不愿离去。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混沌( )( )鬼蜮( )什物( )汩汩( )纤纤( )酝酿( )( )颤抖( )模糊( )自省( )
3、选字填空。
惊___(赅骇) (震振)___撼(弧孤)___线
懊___(诲悔)辉___(皇煌)山___(颠巅)
4、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独处自省:
适逢其时:
回光返照:
5、读下面这段文字,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森林是雄伟壮丽的,遮天bì( )日,浩瀚无yín( )。风来似一片绿色的海,夜静如一dǔ( )坚固的'墙。那就是森林,地球尚未造就人类,却已经造就了它,植物世界骄傲的代表。
【语言表达训练】
6、《西部地平线上的落日》文章写了哪两个地点的不同落日?作者分别有怎样的反应?
7、“偶尔有走错路的一团云,慌慌张张一头撞到山上。“轰”地一下,胖乎乎的云变成晕头晕脑的丝缕状,随后拖长了身体,又瘦又薄地从山头上漫过。好不容易脱身出来,巨大的身躯已经损失了许多,万分懊悔地向远方溜走。”加点的词语什么表达作用?
《云海》教案 9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意图,把握本文主旨,积累优美句子。掌握文中所用到的修辞方法及其作用。
2、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讨论揣摩优美句子的含义,品味文章的艺术魅力。
3、感受作者热爱大自然、感悟人生抒发自我内心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积累优美句子,掌握文中用到的修辞方法及作用。
教学难点
感悟人生抒发自我内心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一、预习指导
1.作者简介:
唐敏,原籍山东,1954年生于上海,1959年随父母迁居福州。曾当过知青,后相继在福建图书馆、作协福建分会、厦门市文联工作。1979年以来发表了若干散文、小说。其中中篇小说《太姥山妖氛》、散文《女孩子的花》等产生过一定影响,已出版《青春缘》等散文集,曾多次获国内外文学奖。1990年因小说《太姥山妖氛》入狱。近年来著作不断,《走向和平》等作品一再轰动文坛。唐敏与一些作家一起进行着散文创作的新探索:让散文深入到人的内心世界,展示个体对外在世界的独特感知和人的自然性灵。著有《远山远水》、《心中的`大自然》、《诚》、《青春梦》等。
2.给加点字注音
怄气( )婆娑( )懊悔( )汩汩( ) 霓裳( ) 纤纤( )憧憬( ) 粗犷( ) 苍穹( )
3.词语解释:
霓裳羽衣:
纤纤:
婆娑:
汩汩:
粗犷:
4.读课文理清课文结构:
( )云——赏云——( )云——宁静难得
二、自学指导
1.年少时的我为什么喜欢云?而到了成年之后为什么找不到当年赏云嬉云的那种激情了?
2.怎样理解“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很少,报纸送到高高的山上,读起来也有隔世之感”?
3.文中多处运用了拟人 ,如“胖乎乎的云变成晕头晕脑的丝缕状,随后拖长了身体,又瘦又薄地从山头上漫过”“万分懊悔地向远方溜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怎样理解“云海汩汩地围着山头,大有海中孤岛的虚幻感”?
5.认真朗读结尾一段,结合全文分析“我”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三、课堂检测
本文主要写了作者早年在山区工作时,与同伴们( )的快乐情景,着重描述了( )的景观,以及人们在云海中如入仙境的超然感受。表达了作者对( )和( )的热爱。
四、拓展训练
1.文中的云仿佛是作者的朋友,似乎在和人们捉迷藏。请结合你在实际生活中的观察,以“云是······”的形式写出两个句子。
云是 , 。
云是 , 。
2.结合课文中写云海的语句,仿写你在雾中的一个片断。
板书设计
《云海》教案 10
课前预习:
1、 熟读课文,积累词语及优美的描写日出的句子。
2、 积累古代诗人 留下的描写“日”的诗句。
相关课程标准:
“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掌握重点字词。
2、了解作者及写作意图,把握本文主旨:积累优美句子:掌握文中所用到的修辞方法及其作用。
3、理解日出的象征意义。
4、揣摩语句,感受作者热爱大自然,感悟人生抒发自我内心的`思想感情。
评价任务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2、 阅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导入:(板书课题)
二、预习检测:
1、 学生读读自己收集到的作者及背景资料。
2、 给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释词语。(出示多媒体)
3、 古代诗人 留下了许多描写“云”的诗句,请同学说一说。
三、整体感知,了解文章整体内容:
1、朗读课文,思考:文中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① 观赏云海的心情;
② 变幻莫定的游云;
③ 观赏“漏斗海”;
④ 到云海中去洗澡。
四、问题探究:
1、作者所处在怎样的环境,这一环境使作者的注意力集中在何处?
明确:作者处环境的宁静和孤寂。由于所处环境的宁静与孤寂,使人将注意力集中在天气的变化上。
2、简单的怄气说明了生活的什么?
明确:单调。
3、每日所见云的变化,再次表现出人的什么?
明确:孤独感,引起下文。
4、如何理解“云是天空的`吉普赛人“?
用拟人手法写出云的来去匆匆、飘忽不定的特征。
5、我对云海有着怎样的心情?
明确:喜悦
6、作者在描述人们在云海中欢闹的场景。那些情景写得有趣?哪些句子写出了作者的心情?
7、找出本文的中心句。
六、再读课文,思考问题:
1、年少时的“我”为什么喜欢云?而到了成年之后为什么找不到当年赏云、嬉云的那种激情了?
“我”的青春是在宁静中度过的,与人的交往很少,有隔世之感。单调无味的生活使“我”爱上了云,把整个身心融入了云海之中。而若干年后的“我”饱经沧桑,已融入了世俗,难得心静,自然就没有了那种赏云、嬉云的激情。
2、怎样理解“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很少,报纸送到高高的山上,读起来也有隔世之“感”?
工作的地方在为烟不见的山上,整天不与世俗之人打交道,不了解社会世俗,仿佛一个置身世外的仙人,即使读到报纸又能怎样?还不是不能与社会人流融为一体?此句点明了作者的工作地点偏僻,生活单调无味,却很宁静。
3、文中多处运用了拟人,如“胶乎乎的云变化成晕头脑的丝缕状,随后拖长了身体,又瘦又薄地从山头上漫过”“万分懊悔地向远方溜走”,这样怎么写有什么好处?
用带有孩子气的词语写云彩,把云彩写活了。
4、怎样理解“云海汩汩地围着山头,大有海中孤岛的虚幻感”?
作者把自己所工作的山比作“孤岛”,而在这种孤寂的环境之下看到多姿多变的云海,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与满足,也是作者的期盼,写出了作者渴望美好的生活的情感。
七、作业:
观察秋天的云,写一篇200字左右的日记,以备课上交流。
【教学反思】
亮点:
1、注重了整体把握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2、结合作者的背景、经历去理解文章流露出的情感,做到读文知人。
不足:课堂上气氛不够活跃,对学生的启发引导还不够。
《云海》教案 11
〔教学目标〕
1.能从课文的字里行间体会黄山云海的神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热爱祖国的情感。
2.用摘抄的方法积累、内化课文中的好词佳句。
3.认识6个生字和多音字“攒”。
〔教学重点、难点〕
从课文的字里行间体会黄山云海的神奇和作者的感受。
〔教学准备〕
黄山云海的相关资料及音像制品。
〔教学时间〕
1课时。
〔阅读建议〕
本课是略读课文,教学目标要整合集中,建议采取“摘抄名句,品味特点,体会情感”的教学策略指导学生阅读。
1.读通课文,摘抄名句。
让学生自读课文,反复练读,通过同学互测等形式促使读通课文。然后静心默读,用不同的`符号标记出自己认为好的词句、段落和不能理解的地方。
2.精读名句,交流体会。
本环节针对学生标记出的词句、段落展开教学,重点体会词句体现出来的黄山云雾的特点和作者的感受,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形象。
如:“它时而如风平浪静的湖水,时而像波涛诡谲的大海,时而轻如丝绢,时而气冲霄汉”。
可朗读体会: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以语气的轻重缓急来体现云雾的变幻不定。
可想象体会:让几名朗读好的同学倾情朗读,其他学生闭目想象,把文字变成画面。
可画画体会:用简笔画画出云海的“风平浪静”、“波涛诡谲”、“轻如丝绢”、“气冲霄汉”。
可推敲词句体会:去掉原句中的四个“时而”可以吗,为什么?
3.拓展体会。让学生谈谈自己见到云雾或者是游览名山大川的感受。
4.积累内化。摘抄自己认为好的名词佳句,积累下来。
5.识记生字。
《云海》教案 12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习文章形象而细致地描写自然景物的方法。
积累优美句子,掌握文中所用的修辞方法及其作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诵读和讨论,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分析文章中的拟人化描写,体会作者的情感渗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独特感悟。
激发学生观察自然、感悟生活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分析文章中的拟人化描写,学习作者用人物的感受来描写云海的方法。
品味文章中的优美句子和修辞方法。
难点:
品析文章语言,理解修辞方法的运用和作用。
理解作者在不同人生阶段对云海的不同感受。
三、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云海的图片和视频。
预习作业:
熟读课文,积累词语及优美的.描写云海的句子。
了解作者的背景资料,思考作者所处的时代对其写作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展示云海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感受云海的壮观和美丽。
提问:你们见过云海吗?有什么感受?引入课题《云海》。
作者及背景介绍:
介绍作者唐敏的生平、创作背景及主要作品。
引导学生思考:作者所处的时代对其写作风格有何影响?
整体感知:
学生朗读课文,初步感受文章的内容和情感。
提问: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引导学生归纳文章大意,划分层次。
深入研读:
第一部分:分析作者喜爱云的原因,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
第二部分:重点研读作者对云海的描写,分析拟人化手法的运用和修辞方法的作用。引导学生找出描写云、云海的句子或段落,并进行赏析。
第三部分:分析作者在云海中嬉戏的情景,体会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能在云海中找到乐趣?这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第四部分:分析作者对年少生活的回想和向往,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在不同人生阶段对云海的不同感受。
合作探究:
年少时的“我”为什么喜欢云?而到了成年之后为什么找不到当年赏云、嬉云的那种激情了?
如何理解“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很少,报纸送到高高的山上,读起来也有隔世之感”?
文中多处运用了拟人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分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小组代表发言,全班交流。
拓展延伸:
提问: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经历?在观察自然景物时有什么独特的感受?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大自然的感悟。
课堂小结:
总结本文的学习要点和作者的写作风格。
强调观察自然、感悟生活的重要性。
布置作业:
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观察秋天的云,写一篇200字左右的日记,描述云的形态、颜色以及自己的感受。
【《云海》教案】相关文章:
《云海》教案12篇03-02
云海的作文04-06
黄山云海作文02-18
描述云海的唯美句子04-30
【荐】黄山云海作文3篇09-04
黄山云海的导游词3篇06-23
关于看日出云海的简短心情句子12-17
《西部地平线上的落日》《云海》教学设计10-22
黄山云海导游词(通用13篇)11-14
教案中班教案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