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过万重山漫想高一上册语文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过万重山漫想高一上册语文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教育学生牢固树立首创精神,在现代化建设中不畏艰险,勇往直前,为振兴中华而奋斗。
2.学习课文在行文上善于联想、思路开阔的特点。
3.体会文中哲理性极强的议论语句,引导学生理清思路。
教学重点:
理清文章的思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所赞美的内在精神;文中的联想和想象;本文富有哲理
性的语句。
教学设想:[课前准备]墙报上开辟“三峡园地”,介绍三峡风光、三峡工
程以及有关三峡的诗文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时艺术化地涉及“音、画”,强化朗读、情境模拟表演、即兴演说、系列组图欣赏等综合实践方法。
课堂上教师要利用多媒体的交互性,尽量有机插入与课文主旨有关的新信息,引导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点拨分析理解一些关键语段,让学生运用各种感觉,发散思维,主动探讨,各抒己见,给“表现”的机会,体验研读文本后的成功的喜悦,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促进学生持续发展。这样既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1、美文诗话导入开讲引入相关美文、诗话,营造出“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氛围,敲响学生向“新思维”进军的第一个情感音符。
(一)先用多媒体跳出一段字幕背景:
三峡,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三峡,华夏文明的一处摇篮!
一幕幕精彩历史在这里驻足!一个个盖世英雄于此地流芳!
(二)再引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中一段话──在国外,曾有一个外国朋友问我:“中国最有意思的地方很多,你能告诉我最值得去的一个地方吗?一个,请只说一个。”这样的提问我遇到过许多次了,常常随口吐出的回答是“三峡”!
(三)快速展示《长江三峡》风景导游图,随图播出李白诗歌《早发白帝城》,配乐《长江之歌》,师生共同朗诵,由末句“轻舟已过万重山”,明确课题《过万重山漫想》,简要释题。
2、由李白的《朝发白帝城》导入,“轻舟已过万重山”说明船过三峡时速度之快。课题“过万重山(长江三峡)漫想”,“漫想”指没有限制的、不拘形式地随意想。“漫想”二字已清晰地告诉我们文章的组材方式。“过”体现的是空间,线索;“漫想”反映的是时间,组材。
人们一旦面对奇景,惊叹之余,总喜欢追根溯源,遥想当年。这是很自然的联想。看长城,会想秦始皇时代人们是怎么造长城的。同样,过三峡,也会想到很多很多。想象力的丰富奇幻,思路的活泼开阔,是与一个人的渊博的学识是分不开的。刘征(原名:刘国正,是当代著名的诗人、作家和教育家、中华诗词学会的副会长、全国中语会名誉理事长)的想象是依据历史知识的推理,有根有据地想象的。我们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确是思路开阔的重要条件。
二、学生快速阅读,作记号,查字典
三、指名学生分节朗读课文
1.问:漫想的起点在何处?终点又在何处?作者是在什么情形下开始漫想的?
起点——夔门;终点——船过三峡。
带着神往之情的作者在穿过三峡时面对奇景感慨之极,头脑出现了空白,然后跳出了古怪的念头。这个过程就是我们常说的“触景生情”。写景部分请同学朗读(第2节)
2.面对的是怎样的“奇景”?投影填空:“万重山”之景的观感:狂暴的江流,连绵起伏的高山,高山缺口处伸出几道光束所营造的神气境界。
作者在这里用了多种修辞以突出过万重山的观感。而这观感更详尽的则来自刘白羽的《长江三峡》,三峡各自特点总特点
瞿塘峡(夔峡)雄、奇风光神奇雄伟壮美
巫峡秀、奇
西陵峡(巴峡)滩多特险充满险情
3.齐声朗读写景部分,体会想像一下这雄、奇、险的万重山。
四、分析课文
1.找出课文中说明作者产生联想的句子(在结构上起重要作用体现作者思路的句子)。
①头脑里一无所有。就在这原始状态的空白中,一个古怪的念头跳了出来。
作者“一个古怪的念头”缘何跳出来?熟读第二段后再反复思考和体味。
②于是,我的思绪,如同被疾风牵引着,无边无际地延展开去。
从而引发了一场上下几千年的“漫想”。1-3节是文章的第一部分,也可叫作“引子”;话题就此打开,遐想展翅飞翔……
③再想下去。
④我的思想向着更遥远的空间和时间飞去……
⑤我的思路被隆隆的爆破声打断。
2.作者的思路沿着“历史——现实——未来”这样一条线索展开的。
提出了“天问”式的疑问☆第一个穿过三峡的是谁?
☆在这个总题目下,作者首先肯定了这个人的存在而不着眼于落实到具体的某个人,然后宕开一笔,延展开去,寻找一连串问题的答案:
他穿过三峡是在什么时候?——比春秋战国时期“自然还要早一些”。
那个时候,穿过三峡用的是什么交通工具?——毫不含糊地使用原始的独木船。
他是否真是第一个?——绝然不是第一个;在他之前必定已有许多个半路折回者,中途遇险者……
他站立在独木船上,拿起竹篙的时候会想起什么?——只是想走出去,去扩大生活的世界。
作者通过一连串的设问,在他的想象里为我们塑造出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的有血有肉的光辉形象。这个人敢为人先,不怕危险,不顾旁人的讥笑和阻拦,毫不含糊地登上独木船,面带微笑,勇往直前,而鼓舞他穿过三峡的力量就来源于那个“只是……”的想法。这是一种朴素而又伟大的思想,是历史前进、社会发展的方向。作者在完成了对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的刻画之后,又将他漫想的触角伸向茫茫的江水,并向凿开三峡、洋洋东去的江水发问:可曾想到后来竟会变成“人的胯下坐骑么”?从而反衬出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的伟力。
由此,作者进一步联想到另外一些“第一个人”:
①第一个使用石器的人。 ②第一个燧木取火的人。
③第一个弯弓射箭的人。 ④第一个骑上马背的人。
⑤新长征中“无量数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
行文至此,作者笔下的“三峡”已经成为一种象征,代表着人类已经跨越和将要跨越的各个领域的高峰;第一个穿越三峡的人也成为一个象征——代表着人类创造历史的意志和力量。正是难以数计的这样的人,构成了历史的脊梁。作者的“漫想”就因为从“实在的三峡跳到了抽象的“三峡”,意境由此而开阔、深邃。
3.作者讴歌什么,期望什么?不怕风险、勇于开拓的精神。
在建设现代化的事业中,我们需要的正是那种敢于第一个穿过“三峡”的精神。
五、专题情境实践
(一)作者是怎样描述三峡风景的?
提示:提名一位学生朗读课文第2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欣赏一组三峡沿途风光图,使学生在听觉与视觉的感应下,对雄伟、神秘、惊险的三峡特色有所领悟,自然引入对“漫想”的理解。
(二)“漫想”是“不加拘束地想”,“三峡”究竟有什么样的魅力能让作者产生绵绵的“漫想”呢?请同学们结合第2自然段中的关键语句回答。
提示:文中的排比句、比喻句、夸张句、设问句及动作描写的句子可以让学生品味。
(三)“漫想”又不能不受拘束,它得紧紧立足于眼前的景物。课文是怎样将眼前的实境与心中的漫想恰到好处地交织在一起的?大家能找出文中有关漫想的语句吗?
提示:这些句子既点明游踪的线索,又交待漫想的思路,使全文融为一体,起到了过渡衔接的作用,使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四)“漫想”随着行程展开,作者首先想到的是──第一个穿越三峡的人是谁?既然是第一个,总会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挑战者会遇到哪些困难?
提示:涉及“物质条件、个人素质、精神压力”等方面的困难可以引导学生用四字短语来概括。
(五)如果回到那个时代,如果大家就是旁观的、嘲笑的、反对的人,而我就是那位挑战者,请同学们作个情境模拟,想象一下你们对我会有什么样的言语举止呢?
提示:教师尽力做好交谈环境的创设者,文本对话教学的引导者,关注学生的情感、心灵,让学生学得主动、生动、灵动,有真情、真趣、真意,让学生的生命充满生机与活力。
(六)挑战者前行的路上,他要面对的是什么样的地形条件呢?你觉得文中哪些词语写得很精彩?
提示:指名两个学生用改写人称的方换朗读第9自然段,其他同学带着问题提朗读,然后让学生交流品味语言。
(七)文中一再强调同一句话:“他不知道,也没有想。”你认为第一个挑战者到底有没有想过这些困难呢?请大家发表看法。
(八)为了更好地体会挑战者当时的心情,谁愿意扮演挑战者作一番《登独木船宣言》?
(九)“只是想走出去,扩大生活的世界。”这是支撑挑战者的理想。于是“他用竹篙一点,船开动了”。这里用了“一点”,而不用“一撑”、“一拨”、“一划”等词语,对刻画人物的精神有什么帮助呢?
(十)当勇士在我们面前时,我们除了崇敬和赞叹还能说什么呢?此时此刻,作者的“思想向着更遥远的时间和空间飞去”,让我们齐读11自然段、男女生轮读12自然段并思考他又想到了什么?
提示:学生明确作者由“第一个穿越三峡的人”联想到了历史上无数个第一人。文中的“三峡”不单单实指长江三峡,还象征人类行程中难以数计的困难。
六、思考:
1.文章结尾作者为什么能感到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曾经感到和未曾感到的喜悦?
2.文章从“艰险”到“喜悦”,包含着一个什么哲理?
七、继续分析课文
1.齐读课文最后两段(第三部分)
作者收束了他的遐思漫想,运用记叙和抒情的笔触,描绘出万重山过后那种宽阔、平静、恬然的自然景象。江水一泻千里,天空开阔,地面平旷,沙鸥在自由飞翔。这景象,与文章开头所描写的江流狂暴、高山起伏、神奇莫测既是鲜明对照,又构成前后呼应。只有在这个时刻,在穿过三峡之后,才能真正体味到成功的喜悦。
☆为什么作者能感到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曾经感到和未曾感到的喜悦?
作者在事业上有首创者甘苦的体验,面对三峡,他能想像到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曾经感到开拓通道的胜利喜悦。至于今日畅游三峡的喜悦又是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未曾感到的喜悦,而这种喜悦正是他给后人创造的幸福。因为,我们今天所从事的伟业,毕竟是古人说无法想象的。毛泽东还想象着“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何况几千年的人们。这样写,既显示了今人与古人的相通,又显示了今人对古人的超越,既显示了继承,又显示了发展。
2.文章从“艰险”到“喜悦”,包含着一个什么哲理?闯过艰险的征途就有胜利的喜悦。
八、结束语
同学们,原本带有神秘与幻想之感的21世纪已充满竞争气息地站在我们面前,面对这样一个世界,你在“一课一得”中能对“三峡精神”写点新的注脚吗?让我们拿起新的武器——科学技术去穿越更多的“三峡”!
九、课后比较本文和《长江三峡》在写作方面的异同。
①内容②表达方式③语言特点
词句赏析
1.船出了夔门忽然落进……变得狂暴了。
忽然,写出感情变化之大;落进,写出水势落差之大。
后两句则从感觉上写出河面变得窄小,水流变得汹涌。
2.第一个穿过三峡的是谁?第一个,是的,……无边无际地延展开去。
设问——回答,字里行间演绎着的是作者对这一问题的思考的轨迹,表现了作者对人生的严肃的探索精神。
《过万重山漫想》阅读练习
能使用工具的人类的出现,据说距今已有两三百万年。不要小看第一个使用石器的人,第一个燧木取火的人,第一个弯弓射箭的人,第一个跨上马背的人,他们越过了人类儿童时代一座又一座真正的“三峡”——不,他们的步履更为艰难,他们的业绩更为伟大。人类在漫漫的行程中,每一分钟都在向着难以数计的未知的领域进军,都有难以数计的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开拓道路。于是,历史昂然向前。
行程是艰险的。历史在前进中,不免有挫折,有迂回,有后退,有失败。自然也就不免有清谈者,有酣睡者,有摇头者,有叹气者,有彷徨者,有哭泣者。但是他们不是历史的脊梁,他们像蛛丝一般无力,绊不住历史的脚步。
千百年后,假如三峡无恙,也还会有人从此穿过。从千百年后看今天,也如同今天看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一样。在那时的人看来,完成我们今天从事的业绩,会跟玩积木一样轻而易举了。但是,他们不会嘲笑我们,他们会崇敬我们的精神。至于我这篇平凡的文字,那时是早已泯灭的了。然而,如果他们从考古的废墟上发现了它,我敢断定,他们会说:“这个人,没有说谎。”
我凭舷眺望,江水滔滔,一泻千里,向东流去。天渐渐开阔,地渐渐平旷,忽然飘来几只沙鸥,雪片一样白,闪电一样快,在船头画了个圈儿,不见了。
船已经穿过三峡,我感到了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曾经感到和未曾感到的喜悦。
——刘征《过万重山漫想》
24.下列有关选文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中的“三峡”是指人类历史上难以数计的未知领域。
B.第二段中的“酣睡者”是指那些安于现状、不求开拓探险的人。
C.第三段中“他们会崇敬我们的精神”是指我们今人创造的事业比古人更伟大。
D.第五段中“曾经感到的喜悦”是指通过艰苦探索掌握并利用自然规律领略了无限风光的喜悦。
25.有关选文内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感悟到人类具有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伟大力量。
B.作者联想到远古时期人类进化史上许多的“第一个”,并且高度评价他们的业绩对人类历史的作用。
C.结尾收束于作者穿过三峡并对历史和现实经过严肃思考之后的喜悦之中。
D.作者吊古思今,表达了只赞赏历史上“第一个”的感情。
26.对第四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句表明作者收束漫想,回到眼前。
B.景物描写既写出了作者穿过三峡所见到的开阔景象,又写出了作者开阔的心境。
C.“飘”和“画”两个动词刻画出了沙鸥飞翔时的轻盈飘逸,给人以美感。
D.本段与课文开头的景物描写形成呼应,结构完整。
27.联系课文,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作者讴歌的是一种不怕困难、勇于开拓的首创精神。
B.课文联想丰富,思路开阔,颇具逻辑性。情感丰沛,富有哲理。
C.课文说理抒情是其表,写景状物是其里。
D.作者突破时空局限,课文融现实、历史、未来于一体,给人以启迪。
参考答案:
(三)24.C 25.D 26.B 27.C
《过万重山漫想》练习题
一、基础知识检测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正确的一项是( D )
A.耸峙(zhì)光束(sù)竹篙(gāo)千仞(rèn)
B.怯弱(qiè)唠叨(dāo)疾风(jī)眺望(tiào)
C.词藻(zǎo)啃噬(shì)混饨(hún)翎毛(líng)
D.燧木(suì)脊梁(jǐ)追溯(Sù )蜀(shǔ)
2.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A )
A.嘘唏斑烂廖廖可数万刃之颠B.欧歌镣铐耸恃摧山拆地
C.隧木取火绚丽走头无路眼花缘乱D.叱咤缀学娇健多姿凝神暇思
3 .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 .连绵起伏耸峙云霄暗然失色华丽词藻
B .惊心动魄毫不含糊劈头盖顶不可端睨
C .不盈不溢燧火取火筚路蓝缕凭舷眺望
D .江水滔滔推山坼地步履维艰三峡无恙
3.选词境空( D )
(1)我凭栏眺望,江水( ),一泻千里,向东流去。
(2)我的思路被( )的爆破声打断。
(3)人类在( )的行程中,每一分钟都在向着难以数计的未知领域进军。
A.茫茫隆隆滔滔漫漫B.茫茫隆隆馒漫滔滔
C.滔滔茫茫漫漫隆隆D.滔滔隆隆漫漫滔滔
【过万重山漫想高一上册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劝学高一上册语文教案10-15
沁园春长沙苏教版高一上册语文教案10-15
读伊索寓言高一上册语文教案10-14
鸿门宴高一上册语文教案10-14
我想语文教案01-31
八年级上册语文《过零丁洋》教案03-15
语文上册教案模板08-16
人教版语文上册教案01-31
《烛之武退秦师》高一语文上册教案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