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体教案

时间:2023-01-20 11:23:34 教案 投诉 投稿

长方体教案15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长方体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长方体教案15篇

长方体教案1

  设计说明

  本节课本着“让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贯穿课堂的始终”的原则,让学生充分自主学习,通过研究、讨论、操作,从而得出结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1.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条件。

  在教学设计中,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一个问题的解决是学生认识上的一个跨越,只有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学生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所以在把长方体的展开图展现在学生面前时,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让学生的思维在思考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完善。

  2.以动手操作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时,先让学生动手展开长方体,展示出6个面。通过对比长方体与其展开图,深刻地体会长方体各个面的面积之和就是它的表面积,掌握长方体6个面之间的关系,抓住推导长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的关键,然后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探究长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不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有助于学生形成探究性的学习习惯,培养创新意识。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长方体纸盒

  学生准备 长方体纸盒、剪刀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手工课上,同学们要做一个长方体包装盒,老师提出了制作要求:长是7厘米,宽是5厘米,高是3厘米。做一个这样的长方体包装盒至少要用多少纸板呢?(学生交流)

  2.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新知识——长方体的表面积。

  设计意图:在新课的开始,创造一个动手操作的活动,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引出新知,为新课的学习作铺垫。

  ⊙启发引导,探究新知

  1.建立长方体与其展开图之间的对应关系。

  (1)课件出示长方体纸盒(6个面都是长方形),提出探究问题。

  ①把这个长方体纸盒展开后,在展开图上你能找到长方体纸盒的各个面吗?

  ②你能根据长方体的长、宽、高确定展开后每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吗?

  (2)组织学生四人一组,展开长方体纸盒并做好标注。

  (3)学生展示长方体纸盒的展开图,说明每个长方形与原长方体长、宽、高的关系。

  方法一 全部拆开,把相对的面摆放在一起组成三大部分。

  方法二 把长方体纸盒剪成面积相等的两大部分。

  方法三 把长方体纸盒的6个面剪成上、下面和4周三部分。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把长方体展开的过程,进一步了解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培养空间观念,为下面探究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作铺垫。

  2.探究长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课件出示例题:做一个这样的包装盒至少要用多少纸板?(单位:cm)

  (2)理解概念。

  ①思考:求至少要用多少纸板就是求什么。(所有面的面积之和)

  ②呈现概念:长方体6个面的面积之和叫作它的表面积。

  (3)探究算法。

  ①思路点拨:求至少要用多少纸板就是求这个长方体6个面的面积总和是多少,也就是求它的表面积。

  ②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计算。

  ③算法展示。

长方体教案2

  教材分析:

  《纲要》中将科学领域的目标之一定位为:“能从生活和游戏中获得有关物体形状、数量等方面的感性经验,并尝试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及数学方法解决日常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体验数学的重要与有趣。”同时强调:“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即强调幼儿园数学教育生活化。由此我们感到,无论是教育内容还是教育方式,只要能激发幼儿对数学的兴趣,并能与幼儿生活息息相关,有益于幼儿的发展,就值得我们大胆尝试。

  目标:

  1.在认识面与体的特征的`基础上认识正方体和长方体,感知他们的特征,能区分正方体和长方体。

  2.能运用观察、比较的方法感受形与体的不同,发展空间知觉。

  重点:感知正方体和长方体的特征,能正确区分正方体和长方体。

  难点:能运用观察、比较的方法感受形与体的不同。

  准备:正方体、长方体制作材料纸各一张,正方体、长方体积木、纸盒若干。

  过程:

  一.认识正方体

  1.老师带来了一些小宝贝,是什么呢?

  师:教师出示正方体的物品 ,有意识地让幼儿看清楚每一个物体,初步感知共同点。2.瞧,这些宝贝对小朋友们说:我们都有一个相同的地方,你知道是什么吗?

  师:根据幼儿的回答,出示正方形让幼儿观察比较,了解形与体的区别。

  3.帮助幼儿认识正方体,了解其基本特征。

  正方体有几个面? 这6个面都是什么形状的?这些正方形大小都一样吗?教师将正方形的六个面一一撕下、比较并记录下来。

  师:帮助幼儿分析了解形与体的区别,知道正方体与正方形的关系,知道正方体是由六个大小一样的正方形组成,有六个面。

  二.幼儿探索长方体的基本特征,并记录

  1.出示长方体,那这又是什么呢?

  师:幼儿根据已有的经验猜测,基本都会认定为长方体。

  2.幼儿自由探索、记录长方体的六个面。

  师:为了幼儿不按既定的思维模式,教师有意识地提醒幼儿:记录的时候仔细看看,它有几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吗,还是几个面?

  3.幼儿讲述自己记录的长方体

  4.小结:有六个面,并且全是长方形的六面体或对应的两个面是正方形、其他四个面为长方形的六面体均为长方体。

  三.找找生活的正方体和长方体

  闭上眼睛想想,你在哪里看见过正方体和长方体?活动室、家中、社区等。

  幼:幼儿闭上眼回忆的时候,教师给予语言提示,帮助幼儿回忆、梳理

  四.按特征标记将正方体与长方体分类。

  出示贴有正方体与长方体标记的两个篮子。“这里有两个篮子,篮子上分别贴有什么样的标记?”(正方体、长方体。)请你们把桌子上的各种形体送进带有特征标记的篮子。幼儿共同检查

  幼:共同互相检查过程中可能会有矛盾,掌握得好的幼儿自然能将对方说服。

  五.延伸活动

  出示正方体长方体展开图,这两张可能是什么图?为什么?我把它们放在区角,你们去试一试吧。

  幼: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来解答,巩固所学。

长方体教案3

  教学目标:

  1.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初步掌握各自特征和内在联系。帮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实践中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

  2.在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互联系和变化规律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师:我们学过哪些基本平面图形?长方形和正方形之间有什么关系?

  2.出示一张纸。师:这是什么图形?(长方形)如果把这样大小的许多纸重叠在一起,你们看,是什么形状?(长方体)

  3.师:在日常生活中,长方体形的物体我们常见到,如保健箱、粉笔盒等等,你们能说出一些来吗?(砖、墨水瓶盒子、教科书……)

  师:长方体和正方体在日常生活中与我们联系很多,在工农业生产中用途很广。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它。

  板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二、示范操作,认识面、棱、顶点

  1.拿出一根萝卜,用刀切一刀,要求学生观察并且动手摸一摸切出的面。在学生感受的基础上,告诉学生这叫做“面”。

  2.将切出的萝卜平面朝下,再垂直切一刀,取出其中的一块,出示给学生看。

  师:这块萝卜有几个面?两个面相交的边叫什么呢?(棱)

  3.继续切,把萝卜一面平摆在桌面上,再垂直切一刀,出现了一个新情况,让学生观察后回答,有几个面,有几条棱。

  师: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

  师:刚才我们通过切萝卜的活动认识了物体的面、棱、顶点。

  4.教师出示长方体模型,学生取出长方体实物,进行观察,并且摸一摸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然后回答:一个长方体有几个面?几条棱?几个顶点?

  【评析:教者在帮助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时,教学上有以下几个特点:1.通过出示一张纸复习长方形特征,再由许多张同样大的纸重叠起来,使原来的长方形出现了“厚度”,使它起了质的变化,成为长方体。使学生认识到两者有内在的联系,又有原则的区别,学生重新构建的知识自然得体。2.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等知识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教者通过实物演示等教学活动让学生动手摸一摸、看一看、议一议、数一数、想一想,使多种感官协同参与教学过程。在学生亲自感受的基础上获取的基础知识印象深刻,记得牢,用得上,不易忘。】

  三、认识长方体

  1.要求学生认真观察手中的长方体实物,并自学课本,同时在黑板上出示下列自学题:

  (1)长方体有几个面?每个面是什么图形?哪些面的面积相等?为什么?

  (2)长方体有几条棱?哪些棱的长度相等?

  (3)长方体有几个顶点?

  2.讨论后,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简要板书。

  (1)长方体有6个面,都是长方形。把上下面、左右面、前后面称为相对的面,相对的面面积相等。

  (2)长方体有12条棱,同方向的棱长度相等。

  (3)长方体8个顶点。

  3.接着教师出示有一组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告诉学生这也是长方体,在它的6个面中有一组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板书:在长方体中,也可能有一组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4.指导学生进行想象。

  (1)师:①以上我们学习了有关长方体的知识,回忆一下看,长方体有哪些特征?根据这些特征,联系生活实际中你们见到的一些实物,说说它们的面、棱、顶点(学生根据教师的提问各抒己见,进行讨论)。②谁能说说教室这个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

  (2)出示长方体模型。①师:你能看到长方体的哪几个面?②一般我们能看到长方体的三个面。③出示透视图。告诉学生:这幅图称为长方体的透视图。

  (3)尝试练习:判断下列图形中哪些是长方体,说明哪些不是长方体,为什么。

  【评析:长方体有几个面?什么样的面?有几条棱?几个顶点?通过学生观察学具,教师演示教具,学生自学课本并在课本上圈圈画画,再经过课堂讨论后,归纳总结,得到解决。这些知识的获得是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的结果。教师教得生动,学生学得活泼,饶有兴趣。】

  5.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1)指导学生观察模型,指着模型的一个顶点问:相交于一个顶点的有几条棱?是哪三条棱?告诉学生: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习惯上,我们把横的棱长称为长,纵的棱长称为宽,竖的棱长称为高。

  (2)教师取出一个长方体模型,让学生指出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再把同一模型换三个位置,分别由学生指出它的长、宽、高。

  (3)要求学生拿出各自带着的录音磁带盒,要求:①在教师规定的统一摆放位置,分别量出它的长、宽、高各是多少厘米。②让学生在各自不同的摆放位置,量出长、宽、高并报出数据,让其他学生猜出报数据学生测量时的摆放位置。

  (4)尝试练习(略)。

  四、认识正方体

  1.以练习二十二第4题,长方体的长、宽、高都是5厘米的立体图形为例,告诉学生:“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叫做正方体,也叫做立方体。”

  2.学生取出正方体学具,教师要求学生动手量一量12条棱的长度,观察6个面的形状和大小。教师提出问题:发现了什么?

  经过讨论,让学生阅读课本,根据课本的叙述,要求学生讲出:(1)正方体的特征。(2)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关系。

  五、总结比较

  师:我们分别学习了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请取出按照练习二十二第5题要求制作的纸样,再请大家比较比较:

  1.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特征?

  2.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3.两者的关系怎样?

  【评析:长方体长、宽、高的基础知识和正方体的有关基础知识以及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内在联系,教师都是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自然引入和过渡的,既自然又得体,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特点。】

  六、巩固练习

  1.判断。

  (1)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 )

  (2)长方体的六个面都是长方形。( )

  (3)正方体是由六个正方形组成的.图形。( )

  (4)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

  2.看图填空。(单位:分米)

  (1)右图是一个( )体, 它有( )个面,( )条棱,( )个顶点。

  (2)右图左边的面是( )形,长是( ),宽是( ),面积是(),它和( )面的面积相等。

  (3)( )面的面积是15平方分米。

  (4)要做一个这样的长方体框架至少要( )分米铁丝。

  3.讨论。

  出示一叠纸。

  (1)先拿去一部分,剩下的纸是什么形状?

  (2)再拿走一部分,剩下的纸是什么形状?

  (3)剩下一张纸,是什么形状?

  (4)为什么上课前我们说一张纸是长方形,而现在说一张纸是长方体?(以前我们不研究纸的厚度)

  七、游戏

  出示两个同样的长方体容器,要求两名学生往里倒水,使容器里的水的形状为长方体,看谁倒得快。

  【评析:本课的知识点多,纯属概念性的,巩固练习时,学生易产生厌倦情绪,为此,教者改变了传统方式,根据教学目标另行设计了一套练习题,使学生在填填、写写、画画及游戏中,不知不觉地巩固了基础知识。】

  教学本课之前,先布置学生在家里预习,同时准备些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形状带来。再让学生把准备的长方体拿出来,如有的拿烟盒、有的拿牙膏盒、有的拿菊花盒等,同桌共同探讨,看它有几个面,几条棱,几个顶点,让学生自己板书。再拿出你的正方体观察一下,正方体的情况是怎样的?让学生对比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异同?长方体和正方体是一种什么关系?还让学生探讨长、宽、高的含义。联系实际让学生说一说在我们身边有那些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实物。先说长方体,学生纷纷举手回答:有的说笔盒、音响、还有肥皂、书、黑板等;正方体有魔方、积木等。最后让学生动手制作长方体和正方体。

  所以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就是把学生推到了主动学习上来,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在合作、探讨的过程中,有利于学生开动脑筋。

长方体教案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能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空间和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长、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

  教学难点:

  运用公式计算。

  教学用具:

  1立方厘米学具。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什么叫物体的体积?

  2、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3、什么是l立方厘米、l立方分米、l立方米?

  二、导入新课

  1、导入

  我们知道了每个物体都有一定的体积,我们也知道可以利用数体积单位的方法计算物体的体积。

  要知道老师手中的这个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你有什么办法? (用将它切成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的小正方体后数一数的方法。)

  说明:用拼或切的`方法看它有多少个体积单位。但是在实际生活中,有许多物体是切不开或不能切的,如:冰箱、电视机等,怎样计算它的体积呢?他们的体积会和什么有关系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板书课题)

  2、新课

  (1)请同学们任意取出几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在小组里合作摆出一个长方体,边摆边想:你们是怎么摆的?你们摆出的长方体体积是多少?

  (2)板书学生的:(设想举例)

  体积每排个数排数 排数 层数

  4 4 1 l

  8 4 2 1

  24 4 3 2

  (3)观察:每排个数、排数、层数与体积有什么关系?

  板书:体积=每排个数×排数×排数×层数

  每排个数、排数、层数相当于长方体的什么?

  因为每一个小正方体的棱长是l厘米,所以,每排摆几个小正方体,长正好是几厘米;摆几排,宽正好是几厘米;摆几层,高也正好是几厘米。

  (4)如何计算长方体的体积?

  板书:长方体体积=长×宽×高

  字母公式:V=a b h

  三、练习

  1、一个长方体,长7厘米,宽4厘米,高3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

  2、导出正方体体积公式

  根据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你能想出正方体的体积怎样计算吗?

  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a a a=a3读作a的立方

  3、一块正方体的石料,棱长是6分米,这块石料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4、看表计算

  正方体 棱长 体积

  0.9m

  2.4dm

  1.6CM

  长 宽 高 体 积

  12m 5m 4m

  1.5dm 0.8dm 0.5dm

  8 cm 4.5 m 3cm

  请同学们摆一个体积是24立方厘米的长方体,摆后说一说长、宽、高各是几厘米?

  长方体体积=长×宽×高 提问:长方体的长、宽、高不同,体积相同这是为什么?

  四、小结

  这节课学会了什么?

  怎样计算长、正方体的体积?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有没有其他的方法?这个问题我们下节课研究。

长方体教案5

  目标:

  1、初步认识长方体,知道长方体的一些基本特征。

  2、能正确区分长方体和正方体。

  3、在操作活动中,努力学会独立完成任务。

  过程:

  一、出示礼盒(复习正方体)

  1、在这个盒子里装着一些小宝贝,会是什么呢?请小朋友上来摸一摸。

  2、瞧,这些宝贝对小朋友对说:我们都有一个相同的地方,你知道是什么吗?

  3、正方体有几个面?

  4、这6个面都是什么形状的?

  5、这些正方形都一样吗?

  二、出示长方体

  1、嘘,告诉你们一个小秘密,在这些正方体中,还藏着一个小宝贝呢,你知道它藏在哪吗?请你来找一找。

  2、它是谁呀?(一块糕)

  3、它和正方体一样吗?它是什么形状的?

  4、原来它是长方体,这个长方体有几个面?请小朋友来数一数。

  5、教师总结:长方体有6个面。

  6、这6个面都是什么形状的?它们都一样大吗?

  7、小结:这个长方体6个面都是长方形的,它们不一样大,有的大,有的小。

  三、出示特殊的`长方体

  这个盒子是什么形状的?有几个面是正方形的?

  小结:有的长方体6个面是长方形的,有的长方体中2个面是正方形的。

  四、寻找长方体中哪2个面是相等的,请幼儿每人一个长方体观察。

  师总结:长方体中相对应的2个面是一样大的:上下、前后、左右。

  五、回忆生活中哪些物品是长方形的。

  六、出示教师收集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物品,请幼儿说一说哪些是长方体,哪些是正方体。

  七、幼儿操作:给正方体涂上红颜色,给长方体涂上绿颜色。

长方体教案6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和掌握长方体的特征,理解长、宽、高的概念。

  2、能会计算长方体的棱长总和。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及分析综合和抽象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

  4、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

  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三、教学难点:

  初步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形成表象。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教学设施及相关课件,长方体实物模型两个(其中一个两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长方体的框架一个。

  五、学具准备:

  学生每人准备一个长方体形状的纸盒和一把尺子。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师: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了几位老朋友,同学们看,你们认识它们吗?(屏幕上显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你们能说出它们的名称吗?

  生:逐个说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

  师:这些图形都是咱们前面所学过的平面图形,现在你们再看这些图形,和前面那些图形一样吗?(屏幕上显示:正方体、圆柱体、圆锥体、长方体。)

  生:不一样。

  师:(指着图)像这样的图形,就是立体图形,今天,我们一块来研究立体图形中的一种图形(屏幕上显示:一个长方体)长方体。(板书课题:长方体的认识)

  二、探究新知:

  1、面的认识:

  师:根据同学们以前所学习的知识,谁能说说长方体的大概样子呢?

  生:它的大概样子是长长的,方方的。

  师:请同学们在这些图中,找出长方体(出示课件)第几个是长方体?

  生:回答。

  师:在日常生活中,你发现哪些物体是长方体?

  生甲:烟盒,牙膏盒,药盒等。

  生乙:电冰箱,收音机,微波炉等。

  生丙:砖,床,衣柜,教室等。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物体是长方体,只要同学们仔细观察,就能发现很多很多。现在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学具,跟着老师一块儿摸一摸(教师拿着长方体教具引导学生摸长方体的面)你摸到了什么?

  生:我摸到了长方体的面。

  师:它的面是怎样的?

  生:是平平的。

  师:这样平平的面到底有多少呢?请同学们注意观看屏幕(出示课件)。

  生:6个面。

  师:你们手中的学具也是6个面吗?数一数。

  生:6个面。

  师:对,这是我们对长方体的第一个发现,长方体有6个面。(板书:6个面。)这6个面到底有什么特征呢?请同学们再注意观看屏幕(逐个出示:上下两面重合,左右两面重合,前后两面重合。)

  师:现在,你看到长方体哪两个面怎么样了呢?

  生:上下两个面完全重合在了一起。

  师:说明这两个面怎么样呢?

  生:说明这两个面的形状、大小完全一样。

  师:现在哪两个面又重合在了一起?

  生:左右两个面完全重合到了一起。

  师:说明左右两个面怎么样呢?

  生:说明左右两个面大小完全一样。

  师:接下来哪两个面会重合到一起呢?请同学们猜想一下,想出来了请举手。

  生:前后两个面会重合到一起。

  师:这位同学到底猜想的对不对呢?咱们一块来看大屏幕(显示:前后两个面重合。)这位同学猜想的对吗?

  生:对。

  师:通过刚才的观察,你发现长方体6个面都是什么形?

  生:6个面都是长方形。

  师:是不是所有的长方体6个面都是长方形呢?现在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学具仔细观察一下。

  生甲:我的长方体学具6个面都是长方形。

  生乙:我的长方体学具4个面是长方形,有两个面是正方形。

  师:一般情况下长方体6个面都是长方形,在特殊的情况下有两个面是正方形。

  师:通过刚才的观察及电脑演示,我们就可以得到长方体面的特征。(师板书:6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下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两个面大小相同。现在请同学们齐读长方体面的特征。

  生:齐读。

  2、棱的认识:

  师:(拿出教具边指边说)两个面相交的一条边,我们把它叫做长方体的棱。现在请同学们拿出长方体学具,用手摸一摸长方体的棱,你有什么感觉?

  生:有割手的感觉。

  师:看着棱,你发现了什么?

  生:棱把相邻的两个面分开了。

  师:长方体的棱有多少条呢?数一数你的学具。

  生:12条。

  师:(拿出长方体棱长框架,师引导学生有顺序地依次数出长方体棱长。)12条。这是我们的第二个发现,长方体有12条棱。(板书:12条棱)

  师:现在,大家一块来研究长方体的棱有什么特征呢?请同学们拿出你手中的学具,边观察边用直尺测量,思考一个问题:1、长方体12条棱按长短可以分成几组?怎样分?带着这个问题,四个人为一小组,边讨论边分。(师巡视)

  师:讨论好的小组请举手。

  生甲:我们小组把12条棱分成了三组,最长的4条分成了一组,较长的4条分成了一组,最短的4条分成了一组。每组棱长度相等。

  生乙:我们小组分成了两组:最长的4条分成一组,剩下的8条分成一组。

  (师:到底这两组同学分的对不对呢?请同学观看大屏幕,显示1:最长4条分成一组,最短4条分成一组,剩下4条分成一组。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分成。显示2:最长的4条分成一组,剩下的8条分成一组。)这两组同学分的对吗?

  生:都对。

  师:12条棱一般情况下分成3组,每组有4条棱长度相等。特殊情况下分成2组,一组有4条棱长度相等,另一组有8条棱长度相等。相等的棱是相对的,也可以说成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长方体的棱的特征我们就可以总结为(师边说边板书: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

  3、顶点的认识:

  师:(拿出教具边说边指)三条棱相交的'这一个点,我们把它叫做长方体的顶点。拿出你们的学具,摸摸长方体的顶点,有什么感觉?

  生:有扎手的感觉。

  师:这样的顶点有多少个呢?现在请同学们观看屏幕(显示:长方体的顶点)数一数,长方体有几个顶点?

  生:8个顶点。

  师:是不是所有的长方体都有8个顶点呢?拿出你们的学具数一数。

  生:8个顶点。

  师:对,第三个发现,长方体有8个顶点。(师板书:8个顶点)

  师:(出示课件)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相等吗?(边说边用鼠标指三条棱)

  生:不相等。

  师:相交于一个顶点的这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边说边用鼠标指长、宽、高)。

  师:习惯上,长方体的位置固定以后,(出示学具边说边用手指)我们把底面中较长的棱叫做长,较短的棱叫做宽,和底面垂直的棱叫做高。现在,请同学们看着老师的学具,老师用手指,同学们说出它的长、宽、高。(师把教具竖放、横放、侧放、让学生说出长、宽、高)

  师:实际上,长方体的长、宽、高是根据长方体所放的位置的不同而改变的。现在咱们来做一些练习题。(电脑出示:练习题1)

  三、课堂巩固

  判断:(正确的在括号里面画“√”,错误的在括号里画“×”。)

  (1)长方体的六个面一定是长方形。( )

  (2)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 )

  八、板书设计:

  长方体的认识

  6个面都是长方形(特特殊情况有两个面是正方形)

  相对的面大小相等

  (12条)棱: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

  (8个)顶点

长方体教案7

  一、活动目标

  1.通过与长方形的比较,了解形与体的异同

  2.探索与发现长方体有六个面,8个角,12条边,知道正方体是最特殊的长方体。

  3.学习有效点数的多种方法。

  二、活动准备

  1.记录单,不同长方体盒子三个,各种长方体小盒子每个幼儿人手一个

  三、活动过程

  (一)导入

  1.已有经验导入,复习长方形的特征

  师:(出示长方形)这是什么形状?它有什么特征?

  2.根据幼儿的回答记录

  师:有几条边?几个角?几个面?

  (二)初步感知长方体

  3.出示长方体,引导幼儿进行观察比较长方形和长方体的异同

  师:带来一个新朋友,它和长方形有什么不一样?(厚薄)他们有什么地方是一样的?(有面,有边,有角)

  (三)仔细观察,认识长方体的基本特征

  4.提出启发性问题,幼儿自由猜测

  师:它有几个面呢?

  5.幼儿使用长方体盒子自由探索

  师:请你们拿出自己的小盒子,它是什么形状的?(长方体)它有几个面呢?请你们数一数。(提醒幼儿数的过程中既不重复数,又不漏数)

  6. 个别幼儿在集体面前交流讨论,找出有效的数面的方法,数出面的个数

  师:长方体有几个面?你是怎样数的?数给大家看?有没有人用不一样的方法数的?数一数。(记录)

  7.探索面的形状,发现特殊的长方体

  师:长方体的面是什么形状的?(长方形)是不是每个面都是长方形?一起来看一看。有没有其他形状?(请幼儿观察自己的'盒子)你发现了什么?(幼儿自由讲述,教师总结)有两个面的是正方形也是长方体,所有的面都是正方形的也是长方体,不过它是特殊的长方体,它还有一个名字叫正方体。

  8探索长方体的边和角

  师:长方体除了有面还有什么?那有几个角几条边呢?数一数。(幼儿探索并交流,教师记录,引导幼儿使用有效的点数的方法)

  (四)总结交流

  9.师幼一同小结,梳理所得经验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长方体),它有(6个面,12条边,8个角),有的面是长方形,有的面是正方形,6个面都是正方形的长方体也叫(正方体)。我们今天观察的小盒子是(长方体),建筑工地的积木有长方体的吗?生活中还有很多东西是长方体的呢,以后你们可以找一找然后和你的好朋友分享。

  四、活动反思

  此次活动中,环节处理较清晰,符合数学活动的基本流程。我在与幼儿交流的时候回答问题的语言不够清楚准确,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影响了幼儿科学探究的兴趣和乐趣。活动中我发现很多幼儿已经有了一些长方体的具体经验,这需要教师加以利用和引导,让幼儿进一步思考和探究,激发他们科学探究的兴趣,这也是科学领域教育教学的重要任务和目地。

长方体教案8

  学习内容:

  P58~59页的内容

  学习目标:

  1、通过活动,我巩固了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 通过活动,我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理方案。

  3、 通过活动,我具备了分工合作的能力,以及统筹的`能力。

  学习重难点:

  我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独学检测

  小组展示在自学中不懂的问题。

  三、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1、 如果要粉刷教室的墙壁,我们需要调查哪些数据呢?

  (1)教室的长、宽、高 教室5个面的面积

  (2)门的长、宽 2个门的面积

  (3)黑板的长、宽 2个黑板的面积

  (4)窗户的长、宽 4个窗户的面积

  2、 为什么要调查这些数据?我们要粉刷的面积是哪些?

  3、 根据上面的数据算出要粉刷的面积。

  4、到底要买多少涂料?怎样购买呢?

  5、 算一算粉刷教室需要多少涂料?花多少钱吗?

  6、 汇报计算方法。

长方体教案9

  长方体、正方体的知识是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领域的重要内容。原《大纲》要求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数学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是:

  (1)通过观察操作,认识长方体、正方体,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

  (2)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数学课程标准》与《大纲》相比,增加了许多新的内容和要求,真正落实了几何教学要重视空间观念的培养的要求。首先,重视空间观念的培养。空间观念的主要内容包括”能够由实物的形状想象出几何图形,有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的形状,进行几何图与其三视图、展开图之间的转化“,这是一个包括观察、想象、比较、综合的过程,是建立在对周围环境直接感知基础上的、对空间与平面相互关系的理解和把握。不仅是一个思考过程,更是一个实际操作的过程。无论是做长、正方体的模型还是画出图形,都要在头脑加工和组合的基础上,通过实际尝试和动手操作来实现,所以,《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操作、经历过程,同时,增加了长方体、正方体展开图的内容。其次,在对长、正方体表面积的认识上,《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要结合具体的情境,探索并掌握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淡化了概念的记忆和理解,强化了对测量的实际意义的理解,以及对测量过程的体验。通过具体的长、正方体具体表面积的测量,让学生掌握测量的方法和知识,了解测量的必要性,而不把”测量“当作单纯的图形面积计算。第三,《大纲》教材中,把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以及它们的表面积、体积计算安排在同一单元,由于内容比较多,计算枯燥、复杂,且表面积与体积计算混在一起,再加上学习的主要目的是识记图形特征、掌握计算技能,使学生感到难学,没有兴趣。

  本册教材把这部分内容分成两个单元:本单元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包括平面展开图)及表面积计算;第七单元学习长、正方体体积的计算。这样安排的主要目的有三点:第一,加强长方体、正方体特征及平面展开图的认识,充分发挥这些内容在发展学生空间观念方面的重要作用;第二,利用展开图的知识,促使学生自主理解、建构表面积计算的知识。第三,减少表面积和体积计算的复杂性和相互干扰,减轻学生负担。

  本单元教材在内容设计和编写思路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重视动手操作,让学生在操作、体验中学习。

  过去的教材在认识立体图形的特征时,虽然也有操作活动,但是不够充分,仅仅是为了得出结论而操作。本教材在设计这部分内容时,进一步加强了操作活动,并把操作、体验、探索的学习过程作为活动的目标之一。如先用细棒和珠子搭成长方体、正方体模型,然后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棱及顶点的特征;再如,长方体、正方体展开图的认识。过去平面展开图的学习只是作为计算表面积的准备,在讲表面积时只作一个简单介绍。现在将平面展开图单独安排一课时,先后设计了动手剪长方体、正方体盒子、展示剪开后的平面图形、找平面展开图中相对的面等活动,这种立体与平面之间的相互变换的认识活动,不仅有助于进一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立体图形转化为平面图形的清晰表象。为自主探索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做准备,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二、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学习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如,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时,设计了自己数面、棱、顶点的个数,自己归纳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它们的异同点;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时,让学生自己剪长方体纸盒;在学习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时,先让学生试算,然后交流各自的计算方法,最后由学生自己归纳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这样编写,给学生创造了自主探索的空间,使学生学会知识,培养自主探索的意识和能力。把数学学习的过程真正变成学生自主建构新知的过程。

  本单元主要内容包括: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及简单应用。共4课时。结合单元内容,安排了”包装磁带“的综合应用活动。

  本单元的教育目标是:

  1、通过观察、操作,认识长方体、正方体以及它们的展开图。

  2、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解决表面积计算的问题。

  3、在探索长方体、正方体特征以及它们展开图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并试图寻找其他方法;能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尝试解释所得到的结果。

  5、能主动参与观察、操作、尝试计算、交流等数学活动,获得自主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和经验,增强数学学习的信心。

  第1课时,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

  教材首先选择了学生非常熟悉的物品,让学生从中找出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的物体,再自己举例,丰富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的直观认识。接着,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教材共设计了两个活动。活动一,先观察长方体、正方体模型,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三个概念,以及长方体、正方体面的基本特征。再让学生观察用细棒和珠子搭成正方体、长方体框架,并数一数各有几条棱、几个顶点。然后,通过说一说”正方体的棱有什么特点?长方体的棱有什么特点?“丰富学生关于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为抽象正方体、长方体棱的特征做好准备。活动二,、归纳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教材设计了把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在表中的.活动,并呈现长方体、正方体特征的表格。在”议一议“中提出了”正方体和长方体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哪些不同的地方?“的问题,通过讨论弄清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关系,得出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教材最后介绍长方体的长、宽、高及正方体的棱长等概念。教学中,要给学生充分的观察、思考、交流、自主探索的空间。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面、棱的特征时,分别采取先通过观察、数、讨论等方式认识长方体面、棱的特征,再让学生自己发现、交流正方体面、棱的特征。再如,长方体、正方体特征的,可先让学生在空白表上自己,再进行交流、归纳,让学生自己出长方体、正方体的异同点,真正理解为什么说”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第2课时,长方体、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

  教材设计了两个活动。活动一,认识长方体的平面展开图,设计了三个层面的活动。

  1.”把一个长方体纸盒剪开,铺成一个平面“。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亲身体验”立体“变成”平面“的过程。2.展示剪开的平面图,使学生直观看到,一个长方体剪开变成平面图形后,可以有不同的形状。同时认识这些平面图形都叫做长方体的平面展开图。3.观察自己剪的展开图,找出展开图上相对的面,并用不同的符号表示出来。从而认识平面图各部分与原来立体图各面之间的对应关系,发展空间观念。活动二,认识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在认识长方体展开图的基础上,设计两个层面的活动。1.让学生剪开正方体纸盒,并在展开图上将相对的面涂上相同的颜色。2.交流涂色后的平面展开图,并用语言描述展开后的形状。

  第3课时,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

  教材选择了学生熟悉的给长方体礼品盒贴彩纸的事例,提出了”至少需要多少彩纸“的问题和”自己试着算一算“的要求。让学生把已有的长方形面积计算和长方体平面展开图的知识迁移到长方体表面积计算中来。然后,交流学生个性化算法的过程中掌握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认识并理解表面积的概念。由于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比较简单,所以,在”试一试“中由学生自主探索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理解”给礼品盒表面贴彩纸“的意思就是把长方体的6个面都贴上彩纸,然后再鼓励学生自己试着计算。交流时,要给学生充分展示不同计算方法的机会,肯定学生合理的计算方法,并在比较中,使学生学会比较简单的计算方法。不要求一定列出综合算式计算。

  第4课时,解决问题。

  教材选择了学生身边的学校粉刷教室墙壁的现实问题,用文字和情境对话的方式给出教室的长、宽、高和门窗、黑板的面积等有关数据,提出了”需要粉刷多少平方米?“和”自己试着算一算“的要求。让学生把长方体表面积的知识灵活应用到解决问题中来。然后,在交流学生个性化算法的过程中,认识到计算粉刷教室墙壁的面积时,要减去地面面积、门窗面积及黑板的面积,从而学会灵活运用长方体表面积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在”试一试“中设计了计算制作没有盖的长方体铁皮水箱的实际问题,再次给学生创造应用长方体表面积计算的方法灵活解决现实问题的素材。

  综合应用--包装磁带,安排1课时。

  教材共设计了两个探索活动。活动一,包装6盒磁带。教材首先提出了”把6盒磁带包装在一起,可以怎么摆放?“的问题,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用磁带实际摆一摆,然后交流不同的摆放方法。接着设计了两个问题。

  (1)估计一下哪种包装方式更节省包装纸。

  (2)实际测量一下,哪种包装方式用纸少。教材选择了三种比较典型的磁带摆放方式,让学生分别实际测量它们的长、宽、高,计算它们的表面积,也就是用包装纸的面积。并将相关数据填入表格中。通过实际测量、计算,用数据证明哪种包装方式用纸最少。活动二,包装8盒磁带。教材提出”包装8盒磁带,哪种方式更省包装纸?“的问题,先让学生想一想有几种包装方式,再比较哪种方式更省包装纸。通过两个活动,使学生认识到:重叠的面越大、越多时,其表面积就越小,也就越省包装纸。实际活动中,学生可能还有其他摆放的方法,教师要给与关注。也可以让学生实际测量一下。

长方体教案10

  教学目标

  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能够辨认这些图形.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直观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知道图形的名称.

  难点:辨认这些图形.能够区别长方形与长方体,正方形与正方体.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下图中有多少个长方形?多少个正方形?多少个三角形?多少个圆?(投影片)

  (二)学习新课

  1.初步认识长方体.

  (1)出示长方体实物(装墨水瓶的纸盒、火柴盒)

  师:同学们看这个纸盒和火柴盒,谁知道它们是什么

  形状?学生能回答可由学生回答,不能回答老师告诉学

  生,并板书:长方体.

  (2)看一看、摸一摸.

  让学生拿出一个长方体实物,看一看它的形状,摸一摸每个面.

  师:长方体有几个面?怎样正确地数出?(长方体有上、下两个面,前、后两个面,左、右两个面,一共有六个面)

  师:长方体每个面是什么形状的?相对的面一样吗?(长方体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相对的面完全一样)

  教师再出示一个长方体实物.(其中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

  师:这也是一个长方体.它有几个面?每个面是什么形?相对的面一样吗?(这个长方体有六个面,有四个面是长方形,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一样)

  (3)举例.

  日常生活中,你还见到过哪些东西的形状是长方体?

  (4)小结.

  师: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我们知道长方体有6个面,相对着的两个面的形状相同,有的长方体的6个面都是长方形的,有的长方体有两个面是正方形,其余4个面是长方形.

  板书:6个面长方形(也可能有两个面是正方形)

  教师出示长方体实物,变换摆放方向,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认识长方体.如下图:

  2.初步认识正方体.

  (1)出示正方体实物(魔方玩具、方积木块)

  师:谁知道它们是什么形状的?边说边在黑板上板书:正方体.

  师:正方体有几个面?每个面都是什么形?

  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正方体数一数有几个面,再拿一个正方形的纸放在正方体的每个面上比一比.师生共同得出正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正方形.

  板书:6个面 正方形

  3.认识长方体图和正方体图.

  师:现在我把长方体和正方体画成图,你们认识吗?

  教师出示已画好的长方体图和正方体图,让学生说出它们各自的名称,并贴在板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左面.

  4.辨认长方体和正方体.

  (1)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一想:长方体是什么样子的?正方体是什么样子的?

  (2)选图形(投影片)

  (三)巩固反馈

  1.教科书 p.23做一做.

  先让学生说一说中间一行的每一个图形的名称,再让学生把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实物和它所对应的几何图形用线连起来.然后集体订正.

  2.在长方体下面画√.

  3.在正方体下面画√.

  4.数一数.

  长方体有( )个 正方体有( )个

  长方形有( )个 正方形有( )个

  5.动手摆.

  教科书练习七第2,3题.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这节课的教学任务是使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一些感性认识,知道它们的名称,能够辨认就可以了.由于是初步认识,因此不要对学生提更高的要求.

  首先通过实物对长方体有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通过看一看、摸一摸,知道长方体有几个面?各是什么形?继而概括出长方体的特征.然后教师通过变换长方体的摆放方向,从直观上加深对长方体的认识.最后教师再出出示长方体图,让学生抽象的认识长方体.体现了对学生思维深刻性的培养.

  通过选图形、数一数、摆一摆三个层次的练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已学过的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进行概括、迁移,在比较中识别长方体和正方体,辨认长方形和长方体、正方形和正方体.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高度的发散状态,达到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的目的.

长方体教案11

  学习目标1.探索并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及正确的计算。

  2.结合具体情境,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学习

  重点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及正确的计算

  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

  教师活动

  一.复习

  1.出示长方体纸盒,

  说一说:怎样知道这个盒子的表面积?

  盒子的.表面积,是指盒子哪些部分的面积?

  二.巩固练习

  1.出示长方体,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

  说一说,比一比,纠正学生的几种错误算式。比一比哪种方法简单。

  归纳:

  (长×宽+长×高+宽×高)×2

  2.出示正方体,计算表面积

  归纳:棱长×棱长×6

  3.练一练2

  ①出示饮料盒

  ②让学生理解求商标纸的面积,实际就是四个面的面积。

  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可以多样的。

  4.练一练3

  让学生结合实际想一想,一个电视机布置要做几个面。

  5.练一练4

  让学生在交流中理解求墙壁的面积不用计算,

  同时还要减去门窗的面积。学生活动

  1.学生独立思考

  2.集体反馈。

  3.学生观察,并找出盒子的表面积。

  学生找出长方体的长、宽、高。

  独立计算长方体的面积

  集体反馈。

  说一说长×宽是指哪一个面?

  宽×高是指哪一个面?

  长×高是指哪一个面?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集体反馈

  说一说自己的计算方法。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1.独立解决问题。

  2.集体反馈。

  学生尝试计算。

  板书设计

  长方体的表面积

  长方体的表面积:

  (长×宽+长×高+宽×高)×2

  正方体的表面积:

  棱长×棱长×6教学反思

  教学中给学生提供实际操作与观察、想象与形成表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等机会,都是值得教师重视和运用的。

长方体教案12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2、能力目标:指导启发学生运用观察、测量等方法,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有关特征,开发学生智能。

  3、情感态度目标:通过观察、摆弄实物帮助学生建立起空间观念。

  教具学具:

  教师准备:墨水盒、牙膏盒、魔方、乒乓球等。

  学生准备:边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每组至少8个)、长方体和正方体实物。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请同学们来回忆:我们学过了哪些平面图形?(生答)这些图形都是由什么围成的?(线段)。课前老师曾让同学们把数学书最后两页的组合图形纸板沿虚线内折,然后围起来,你围成了什么形体?举起来让大家看看。(长方体和正方体)长方体和正方体与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有什么不同?(它们是由面围成的,有一定的厚度。)

  师:像这样由面围成的图形,都占有一定的空间,我们把他们叫做立体图形。比如:(出示实物)墨水盒、魔方、牙膏盒、皮球、灯罩等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立体图形。你能不能举出几个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例子?(学生举例)

  那么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哪些特征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认识长方体各部分名称

  师:长方体有什么特征呢?要探讨这个问题,首先让我们来认识一下长方体各部分的名称。请同学们拿出准备的长方体学具或实物,用手摸一摸,你摸到了长方体的哪一部分?然后打开书20页,看看你摸到的部分在长方体中叫什么?看谁最先找到答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面、棱、顶点)

  师:请同学们放下书,看老师的演示,边看边用手摸摸长方体学具,感觉一下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电脑演示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2、认识长方体的特征(分组合作学习)

  师:认识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下面我们就来研究长方体的这几部分各有什么特征?(出示学习提纲):1、长方体有几个面?这些面是什么图形?相对的面面积有什么关系?2、长方体有几条棱?每组相对的棱长度有什么关系?3、长方体有几个顶点?请同学们根据学习提纲自由选择方法合作学习21页内容。看看你用了哪些方法,都学会了什么?(研讨)

  师:谁能把你们的学习结果汇报一下。

  生: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师:你有这样的长方体吗?(有,出示)哪是相对的面?有几组?(指实物回答)

  生:长方体相对的面面积相等。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我用剪子把相对的面剪下来比较。(师电脑演示“相对面相等”)

  师:说说棱的特点。

  生:长方体有12条棱。

  师:可以分成几组?

  生:可以分成3组,每组有4条,每组的'4条棱长度相等。(教师演示“相对棱相等”)

  师:你用什么办法来证明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生1:用尺子量的。

  生2:(出示:长方体棱的框架)如果相对棱不相等,这个长方体就会变形了。

  师:噢,你用的是反证法来说明。

  生:老师我把长方体的棱分成了4组,每组有3条,就是从一个顶点引出的3条棱。

  师:这种分法也是正确的,而且很独特。谁再说说长方体的顶点?(长方体有8个顶点)(演示“顶点”)

  1、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师:刚才我们把三条棱相交的一点叫做顶点,这也就是说过长方体的一个顶点有三条棱,这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什么?请同学们看书后回答。

  2、认识长方体直观图

  师:下面请同学们再次拿出长方体学具,将它放在眼前的不同方位,观察:你看到了长方体的几个面?都是什么图形?

  生:(1个、2个、3个)都是长方形的。

  生:不对,从我这里看,它的左面和上面就是平行四边形。

  师:同学们观察的非常细致。(电脑演示直观图)我们在作图时,除了前面和后面外,其它各面都画成平行四边形,但实际上是长方形。(师边说边作图,并强调看不见的棱用虚线来表示)

  3、自学正方体

  师:想一想:如果将长方体的长、宽、高调整,使长、宽、高相等,会得到什么形体呢?(教师演示将长方体变成一个正方体)它也叫立方体。出示魔方:它有什么特征呢?(出示自学提纲):1、正方体有几个面?大小怎样?2、正方体有几条棱?长短有什么关系?3、正方体有几个顶点?请同学们边观察边自学22页。(汇报、板书)

  4、比较二者的异同

  师:同学们观察学具看板书,谁能说说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学生叙述,师用两种色笔分别圈画。)通过以上比较,你发现了什么?(长方体的所有特征正方体都具有,而正方体的特征长方体不一定全有。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正方体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我们可以用这样的图来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师演示集合图)

  三、过渡:这节课,我们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实物与图形,归纳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还分析了二者的关系。下面我们来做做练习,检验自己是否对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了明确的认识。

  四、巩固应用(电脑出示)

长方体教案13

  教学目标:

  1、经历观察、交流、归纳等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过程。

  2、知道长方体、正方体各部分名称,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以及长方体、正方体之间的关系。

  3、积极主动参与数学活动,在总结和归纳长方体、正方体特征及关系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学习体验。

  教学重点:

  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教学准备:

  课前每个学生准备一个正方体和一个长方体的物体(或是两个长方体纸盒)、尺子。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出示实物图。让学生找出图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物体。

  师:同学们请看,这些物体你们认识吗?你能从中找出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实物吗?

  生:墨水瓶……的形状是长方体的。

  生汇报,教师进行分类。

  说出生活中见到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物体。

  师: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

  生:牙膏盒的形状是长方体,骰子的形状是正方体的。

  生:……

  指名发言要更多倾向于学困生。

  二、自主探究。

  1、认识面、顶点、棱的特征。

  指出面、棱和顶点。

  师:生活中这样的物体有很多,拿出你准备的长方体,像老师这样摸一摸你有什么感觉?

  生:上面有平平的面,还有边和尖尖的角。

  师:这个平平的面我们就叫做长方体的.面、面与面之间的边叫做棱,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也可以试着让学生说一说他们的名称)教师板书。

  拿出正方体物体:你们指出面、棱和顶点吗?(学生没有的可让学生看老师的到前面来指)

  再让学生指一指长方体的。

  面的特征。

  师:数一数长方体有几个面?正方体有几个面?

  生:长方体有6个面、正方体有6个面。

  师:你是怎么数的?这些面有多少特征?

  (让学生按照一定的规律来数)

  生:……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

  师:你用什么办法验证你的猜测呢?(可以在小组内说一说)

  生用一定的方法验证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

  生:我用算的方法来验证……

  生:我用剪的方法验证,是这样做的……

  生:我用画的方法……

  顶点、棱的特征。

  师:观察用细棒和珠子做成的正方体和长方体。

  师:长方体和正方体分别用了多少根小棒、多少颗珠子?(珠子也就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顶点”,所用的小棒就相当于“棱”。)

  生:正方体用了8颗珠子12根小棒,证明正方体有8个顶点,12条棱。

  生:……

  师:说说你的怎么数的?它们的棱各有什么特点呢?

  让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来数。

  整理特征。

  师:刚才我们通过观察找到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你能把它们的特征整理在表格中吗?

  名称 面 顶点 棱

  正方体 6个面,所有的面完全相等。 8个顶点 12条棱,所有的棱的长度都相等。

  长方体 6个面,相对的面完全相等。 8个顶点 12条棱,可以分成3组,每组4条棱的长度相等。

  学生先自己整理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2、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师:仔细观察表格,正方体和长方体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哪些不同的地方呢?

  生:正方体和长方体都有……,不同的地方是……

  学生汇报得出: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认识长、宽、高。

  师:相交于一个顶点有三条棱,这三条棱的长度谁知道叫什么名字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

  师:拿出你准备的长方体,这样放着谁能说出它的长、宽、高?如果这样放呢?(变换不同的方向说出)

  师:你们看图说出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多少吗?

  师:你能测量长方体的长、宽、高吗?

  完成练一练第一题。

  师:正方体的棱长有什么特点?那正方体每条棱的长度都叫做正方体的棱长。

  练一练第二题。

  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内容?

  三、巩固新知。

  练一练的第三题。

  师:看练一练的第三题,谁能把题读一读,然后回答。

  生:……

  师:前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呢?……

  生:……

  板书设计:

  名称 面 顶点 棱

  正方体 6个面,所有的面完全相等。 8个顶点 12条棱,所有的棱的长度都相等。

  长方体 6个面,相对的面完全相等。 8个顶点 12条棱,可以分成3组,每组4条棱的长度相等。

长方体教案14

  教学目标:

  1、在摆长方体,数据整理、观察讨论等活动中,经历探索长方体体积公式的过程。

  2、掌握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知道公式的字母表达式,会计算长方体的体积。

  3、在探索长方体体积公式的活动中,感受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教学重点:

  探索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掌握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课前准备:

  每组准备1立方厘米的小方块,一张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设疑激趣

  1、你能说出下面长方体的体积各是多少吗?你是怎么知道的?(出示课件)

  预设:第一个图是直接数出来的,第二个图可以通过计算得出,第三个图让学生说出每排摆几个,摆了几排,摆几层。

  2、请同学们想一想长方体体积的大小可能与什么有关系。(预设:长方体体积的大小可能与它的'长、宽、高都有关系。)

  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板书:长方体体积的计算)

  二、引导探究,自主建构

  (一)探究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1、自主探索:动手操作,用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摆出不同的长方体(自主选择小正方体的个数)

  小组合作,请同学们认真听完老师的要求后再动手。

  温馨提示:

  用棱长1cm的小正方体摆出几个不同形状的长方体,每摆出一种就在报告单上记录下它们的数据。注意分工合作。

  学生活动。

  图号。

  每排小正方体的个数。

  长。

  排数。

  宽。

  层数。

  高。

  小正方体的总数。

  体积(立方厘米)

  ①

  ②

  ③

  ④

  2、交流评价

  哪个小组愿意汇报一下你们的研究成果?(边说边演示)

  预设:每排小正方体的个数X排数X层数=小正方体的总数

  这些长方体的体积都等于它的长×宽×高。

  师:具体给大家说一下

  预设:比如第一个长方体用长5乘4乘2等于体积40,第二个……

  师:谁有同样的发现?再来说说

  (二)用字母表示长方体体积公式。

  1、师:如果用字母V来表示长方体的体积,用a来表示长、用b来表示宽,用h来表示高,你能用字母表示长方体的体积公式吗?

  板书:V=abh

  (三)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的应用

  1、小结:现在大家知道了长方体的体积等于长乘宽乘高。由公式可以知道求长方体的体积只要知道什么就可以了?(长、宽、高)

  2、关于今天的学习,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三、强化训练,应用拓展

  1、基础训练:

  (1)解决问题。(出示例题)

  一块砖的长是24厘米,宽是12厘米,厚是6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先估算体积再独立计算。)

  2、综合训练

  (1)练一练第1题。分组完成。

  (2)练一练第3题,先谈注意问题再解答。

  3、拓展训练

  游泳池长25米,宽10米,如果游泳池内注入400立方米的水,问游泳池里的水深多少米?

  四、自主反思,深化体验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新的收获呢?

  板书设计: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V=abh。

长方体教案15

  本课时是即将学习的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也是学生认识立体图形的开始,对进一步学习立体图形及积累探究知识的方法和策略起到重要的作用。针对上述内容,本课时的教学在设计上主要有以下两个特点:

  1.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不断积累感性经验。

  经历观察的过程,积累感性经验。学生在观察物体的基础上,借助看一看、摸一摸等活动,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理解它的直观图,这样既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又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2.教给学生探究知识的方法和策略。

  教师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数学知识,这样做的意义是将学生的独立思考、展开想象、自主探究、交流讨论、分析判断等活动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不断获得和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长方体和正方体模型

  学生准备 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 各种规格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纸板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长方体的认识(1)

  ⊙创设情境,设疑导入

  课件出示下面各图:

  提问:你们认识这些图形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都是平面图形。

  教师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各种实物。提问:这些物体是平面图形吗?(不是)

  师:这些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它们都是立体图形。在立体图形中,有一种叫作长方体,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一下长方体。[板书课题:长方体的认识(1)]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平面图形,观察、辨认实物,进一步了解图形的分类,交代学习目标,导入新课。

  ⊙动手实践,探究新知

  (一)探究长方体的特点。

  1.实物感知,形成表象。

  师:同学们已经认识了长方体,谁愿意到前面来把长方体形状的物体给大家找出来。

  师:除了讲桌上的这些物体,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长方体形状的物体?

  (学生列举出生活中各种长方体形状的物体)

  师:(指讲桌上的物体)为什么说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长方体呢?长方体有哪些特点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究。

  2.面的认识。

  师:(出示一个长方体)大家知道,长方形是由线段围成的封闭图形(边说边把长方体展开)。你们看,长方体是由什么围成的?

  (1)学生很容易说出:长方体是由面围成的。(板书:面)

  师:(用手摸长方体的一个面)同学们看,这就是长方体的一个面。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纸盒,摸一摸长方体纸盒的`面。

  (2)学生摸完后教师提问:你有什么感觉?

  师:现在请你按照一定的顺序数一数,长方体一共有几个面?

  (3)指名说出数的结果。(板书:6个)

  师:(结合手中的教具介绍)根据长方体面的位置,我们分别把它们叫作前面、后面、上面、下面、左面、右面。认真观察这6个面,你发现了什么?

  (启发学生说出:相对的两个面完全相同)

  师:我们把这样的两个面称为一组相对的面。找一找,长方体一共有几组相对的面?

  (指名回答后,让学生在教师的长方体上指一指是哪三组)

  师:现在,你们拿起自己准备的长方体纸盒进一步观察,看一看长方体的6个面各是什么形状的。

  (4)学生通过观察得出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6个面都是长方形(板书:6个面都是长方形);另一种情况是有4个面是长方形,另外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板书: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5)让学生分组测量长方体前后、左右、上下面的长和宽,引导学生发现:长方体相对的面的长和宽分别相等。

  师:由相对的面的长和宽分别相等可以知道,相对的面的形状、大小怎么样?

  (启发学生说出:相对的面的形状、大小完全相同)

  师:是不是这样呢?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我们来验证一下。

  (6)课件演示:屏幕上先出现6个长方形,再慢慢围成一个长方体,并将围成的长方体旋转一周,然后依次抽象出长方体的后面、下面、左面,再分别与它们相对的面比较,使学生直观、形象地看到长方体相对的面完全相同。(板书:长方体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7)师生共同总结长方体面的特点。

  3.棱的认识。

  师:现在我们继续观察,同学们用手摸一摸长方体两个面相交的地方有什么?(学生可能说有一条边)

  (1)课件演示:屏幕上先分别闪动长方体的前面和上面,再闪动两个面相交的边。

  (2)教师指出:我们把两个面相交的边叫作棱。(板书:棱)

  师:按照一定的顺序数一数,长方体一共有多少条棱?

【长方体教案】相关文章:

长方体教案01-20

《长方体的认识》教案02-16

《认识长方体》教案02-17

长方体的认识教案04-02

《认识长方体》教案15篇02-17

《长方体的认识》教案15篇03-02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教案12-30

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教案03-08

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教案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