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酒问月教案

时间:2024-04-11 19:12:13 志升 教案 投诉 投稿
  • 相关推荐

把酒问月教案(通用6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把酒问月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把酒问月教案(通用6篇)

  把酒问月教案 1

  一、教学目标:

  1、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2、背诵课文,学习佳句。

  3、学习对月光的写法。

  二、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

  背诵课文,学习佳句。

  四、教学内容:

  李白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把酒问月》这诗题就是作者绝妙的自我造象,那飘逸浪漫的风神唯谪仙人方能有之。题下原注:“故人贾淳令予问之”,彼不自问而令予问之,一种风流自赏之意溢于言表。

  悠悠万世,明月的存在对于人间是一个魅人的宇宙之谜。“青天有月来几时”的劈头一问,对那无限时空里的奇迹,大有神往与迷惑交驰之感。问句先出,继而具体写其人神往的情态。这情态从把酒“停杯”的动作见出。它使人感到那突如其来的一问分明带有几分醉意,从而倍有诗味。二句语序倒装,以一问摄起全篇,极富气势感。开篇从手持杯酒仰天问月写起,以下大抵两句换境换意,尽情咏月抒怀。

  明月高高挂在天上,会使人生出“人攀明月不可得”的感慨;然而当你无意于追攀时,她许会万里相随,依依不舍。两句一冷一热,亦远亦近,若离若即,道是无情却有情。写出明月于人既可亲又神秘的奇妙感,人格化手法的运用惟妙维肖。回文式句法颇具唱叹之致。紧接二句对月色作描绘:皎皎月轮如明镜飞升,下照宫阙,云翳(“绿烟”)散尽,清光焕发。以“飞镜”作比,以“丹阙”陪衬俱好,而“绿烟灭尽”四字尤有点染之功。试想,一轮圆月初为云遮,然后揭开纱罩般露出娇面,该是何等光彩照人!月色之美被形容得如可揽接。不意下文又以一问将月的形象推远:“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月出东海而消逝于西天,踪迹实难测知,偏能月月循环不已。“但见”“宁知”的呼应足传诗人的惊奇,他从而浮想联翩,究及那难以稽考的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月中白兔年复一年不辞辛劳地捣药,为的什么?碧海青天夜夜独处的嫦娥,该是多么寂寞?语中对神物、仙女深怀同情,其间流露出诗人自己孤苦的情怀。这面对宇宙的遐想又引起一番人生哲理探求,从而感慨系之。今月古月实为一个,而今人古人则不断更迭。说“今人不见古时月”,亦意味“古人不见今时月”;说“今月曾经照古人”,亦意味“古月依然照今人”。故二句造语备极重复、错综、回环之美,且有互文之妙。古人今人何止恒河沙数,只如逝水,然而他们见到的明月则亘古如斯。后二句在前二句基础上进一步把明月长在而人生短暂之意渲染得淋漓尽致。前二句分说,后二句总括,诗情哲理并茂,读来意味深长,回肠荡气。最后二句则结穴到及时行乐的主意上来。曹操诗云:“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此处略用其字面,流露出同一种人生感喟。末句“月光长照金樽里”,形象鲜明独特。从无常求“常”,意味隽永。至此,诗情海阔天空地驰骋一番后,又回到诗人手持的酒杯上来,完成了一个美的巡礼,使读者从这一形象回旋中获得极深的诗意感受。

  全诗从酒写到月,从月归到酒;从空间感受写到时间感受。其中将人与月反反复复加以对照,又穿插以景物描绘与神话传说,塑造了一个崇高、永恒、美好而又神秘的月的形象,于中也显露着一个孤高出尘的诗人自我。虽然意绪多端,随兴挥洒,但潜气内转,脉络贯通,极回环错综之致、浑成自然之妙;加之四句转韵,平仄互换,抑扬顿挫,更觉一气呵成,有宫商之声,可谓音情理趣俱好,故“于古今为创调”(王夫之《唐诗评选》)。

  把酒问月教案 2

  【教材分析】

  《把酒问月》是一首应友人之情而作的咏月抒怀诗诗人以纵横恣肆的笔触,从多侧面、多层次描摹了孤高的明月形象,通过海天景象的描绘以及对世事推移、人生短促的慨叹,展现了作者旷达博大的胸襟和飘逸潇洒的性格。

  【学情分析】

  学生对李白的作品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且已具备了进行诗歌鉴赏的能力,因此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学习与讨论学会本诗。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写作背景。

  2、体会重点词语和语句。

  3、领悟作者在诗中的感情,把握文章主题。

  教学重点及解决措施

  【教学重点】

  1、分析鉴赏重点语句的内容和情感。

  2、清楚了解诗所表达的内容,把握主题。

  【解决措施】

  从整体感知入手,在朗读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加学习的乐趣,让学生深入到作品中去找答案。

  难点及解决措施

  【难点】

  通过分析把握诗的主题,学会赏析诗歌的方法。

  【解决措施】

  教师加强对重点语句、诗歌主题的讲解,用全面讲解、重点突破的方式让学生体会字面之下情感的倾述。

  教学方法与准备

  【教学方法】

  朗读法,点拨法。

  【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熟读诗文,会写生字词,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初步感知诗文内容和情感。

  学习过程(五环节)

  导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课堂导入

  二、目标展示

  三、自主学习

  四、合作探究

  五、课堂小结

  六、当堂达标

  “酒入愁肠,七分化作月光,余下三分呼为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大家来猜一猜,他写的诗人是谁呢?

  对于李白的作品,大家都不陌生,现在打开《助学》第201页,默读“预习积累”2(1)题。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李白的一首《把酒问月》,去领略伟大诗人的`浪漫风采。(板书:课题,作者)

  1、了解作者及其写作背景。

  2、体会重点词语和语句。

  3、领悟作者在诗中的感情,把握文章主题。

  一、了解文题。

  《把酒问月》题下原注:“故人贾淳令予问之”,是一首应友人邀请而作的咏月抒怀诗。此诗写月,紧扣“问”字,表达情感。前承大诗人屈原的《天问》,对后世之作又有很大的影响,宋代大词人苏轼的《水调歌头》的开端“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就是化用了此诗的开头两句。

  二、检查预习

  1、为下列字注音:皎 丹阙 嫦娥 栖

  2、解词。

  ①丹阙:红色的宫阙。

  ②白兔捣药:古代神话说月中有玉兔捣药。

  ③绿烟:遮蔽月光的云影。

  ④嫦娥:古代神话说,后羿的妻子嫦娥,偷吃了后羿从西王母那里得到的不死药,飞升奔月。

  ⑤但见:只看到。

  ⑥宁知:怎知。

  三、读诗歌,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诗歌。

  2、个别朗读。

  3、结合注释,理解全诗大意。

  4、个别回答。

  5、教师展示诗歌大意,生自看。

  这亘古如斯的明月,究竟是从何时就高挂在青天上的呢?我现在停下喝酒,仰望苍穹,发出了疑问。多少人想要飞升到月中以求长生不老,都是徒劳,明月却依依不舍伴随着人们行路。月出像明镜飞升,下照红色的宫殿楼台,云影散尽,清辉焕发。只见到一轮明月在夜间从海上升起,又怎会知道她为何在拂晓隐没在西天云海中?月中白兔年复一年不辞辛劳地捣药,(和谁一起享用呢?)嫦娥在月宫里孤独地生活着,到底谁来陪伴她呢?生活在当今的人们不曾见过古时的月亮,现在的明月也曾经撒下清辉照见古人。古人今人世代交替就像流水一样,他们所看到的都是这一轮明月。只希望在唱歌饮酒的时候,皎洁的月光能长照杯中,使我能尽情享受当下美好的人生。

  6、全班齐读。

  依据提纲,探讨下列问题:

  1、开头二句有什么好处?

  2、“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道出月与人的什么关系?

  3、“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描写了怎样的意境?运用了什么写法?

  4、“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是作者的一次反问,突出表现了作者对什么问题的思考和感叹?

  5、“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是诗人的第二次发问,突出表现了作者对什么问题的思考和感叹?

  6、哪些诗句表现了物是人非的意蕴?你从中读出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悟?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怀?

  7、总结诗中明月的形象。

  答案:

  1、 开头二句语序倒装,以一问摄起全篇,极富气势感。“停杯”二字生动地表现出他的神往与迷惑杂糅的情态。

  2、 这两句写出了明月既无情又有情、既亲切又神秘的人格化的特性,蕴含着诗人向往而又无奈的复杂心境。

  3、这两句写月色之美。浓重的云雾渐渐消散,月亮皎洁得有若悬挂在天际的明镜,散射出清澄的光辉,照临着朱红色的宫门。诗人以“飞镜”为譬,以“丹阙”、“绿烟”为衬,将皎洁的月光写得妩媚动人,光彩夺目。

  4、这两句借明月的夜出晓没来慨叹时光流逝之速。

  5、在对神兔和仙女寂寞命运的同情中,流露出诗人自己的孤苦高洁的情怀。

  6、“今人不见古时月……共看明月皆如此。”表达了自然漫长稳定、人世短暂多变的人生哲理和感慨。全诗表达了诗人孤苦高洁而又旷达博大的胸襟和飘逸潇洒的情怀。

  7、全诗塑造了一个崇高、永恒、美好而又神秘的月的形象,从中也显露着一个孤高飘逸的诗人自我。

  教师总结:

  全诗感情饱满奔放,语言流畅自然,极富回环错综之美。诗人由酒写到月,又从月归到酒,用行云流水般的抒情方式,将明月与人生反复对照,在时间和空间的主观感受中,表达了对宇宙和人生哲理的深层思索。其立意上承屈原的天问,下启苏轼的《水调歌头》。情理并茂,富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把酒问月教案 3

  一、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把酒问月》的作者、创作背景和诗歌内容。

  2. 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兴趣和热爱。

  4.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体会诗歌的美感。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月亮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月亮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诗歌背景介绍:介绍《把酒问月》的作者、创作背景和诗歌内容,帮助学生了解诗歌的历史背景。

  3. 诗歌赏析:逐句分析诗歌的内容,讲解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4. 学生朗读:让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诗歌的主题和意义,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6.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欣赏其他关于月亮的诗歌,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美学价值和人文精神。

  四、教学评价:

  1. 通过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观察学生对诗歌的理解程度和表达能力。

  2. 课后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月亮的诗歌或散文,检验学生的创作能力和审美情趣。

  五、教学反思:

  1. 思考本节课的教学方法是否合适,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分析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了解学生对诗歌的理解程度和审美能力。

  3. 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为下一次教学提供改进的方向。

  把酒问月教案 4

  教学目标:

  1. 理解《把酒问月》的基本内容和艺术特色。

  2. 感悟诗中表达的哲理思考和情感体验。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4. 引导学生进行创意写作,尝试表达个人对自然和人生的感悟。

  教学重点:

  1. 诗歌的意象分析与理解。

  2. 诗人情感态度的把握和表达方式。

  教学难点:

  1. 诗中隐喻和象征手法的理解。

  2. 学生个性化感悟的引导和表达。

  教学准备:

  1. 课件(包含诗歌全文、作者介绍、相关背景资料)。

  2. 多媒体设备,用于播放诗歌朗诵和背景音乐。

  3. 学生预习指导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通过播放李白的《静夜思》引出诗人对月亮的特殊情感。

  2. 简要介绍李白的生平和浪漫主义诗风。

  二、诗歌赏析

  1. 朗读诗歌,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

  2. 逐句解析诗句,讨论诗中的意象和象征。

  (1)“青天有月来几时?”探讨月亮的永恒与人生的.短暂。

  (2)“我今停杯一问之。”分析诗人的情感转变和对答月亮的行为。

  (3)“人攀明月不可得”等句,讨论人生追求与梦想的主题。

  3. 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4. 探讨诗中蕴含的哲理和情感。

  三、主题讨论

  1. 分组讨论《把酒问月》中的主题思想。

  2. 每组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创意写作

  1. 学生个人创作,以“我对月亮说”为题,写一段文字表达自己对月亮或人生的感悟。

  2. 选几位同学的作品在班上分享,进行点评和交流。

  五、作业布置

  1. 背诵《把酒问月》。

  2. 完成一篇关于月亮的散文或诗歌创作。

  六、课堂小结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情感体验的重要性。

  把酒问月教案 5

  教学目标:

  1. 了解诗人李白及其诗歌风格。

  2. 理解《把酒问月》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3. 培养学生对自然美景的感受能力和审美情感。

  4. 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引导他们尝试创作简短的抒情诗。

  教学重难点:

  重点:《把酒问月》的艺术特点,包括意象、比喻和象征手法等。

  难点:把握诗中的情感变化,理解作者通过月亮抒发的哲理和情感。

  教学准备:

  1. 课件(包含诗人简介、诗歌原文、注释、相关图片等)。

  2. 学生准备纸笔,用于记录感想和创作。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展示一张美丽的月夜图片,激发学生的情感。

  2. 简单介绍月亮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意义,引出月亮与诗歌的关系。

  二、诗人简介

  1. 讲述李白的生平轶事,特别是他的豪放不羁和浪漫主义情怀。

  2. 强调李白诗歌的特点,如想象力丰富、语言奔放等。

  三、诗歌赏析

  1. 朗读《把酒问月》,让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 解释诗句中的难词和典故,确保学生对诗意有基本的理解。

  3.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象征,如“青天”、“海外”等。

  4. 探讨诗中的情感变化,从饮酒赏月到对人生、宇宙的思考。

  5. 讨论李白如何通过月亮表达自己的孤独、自由以及对超然境界的向往。

  四、课堂互动

  1. 分组讨论:每组分享对《把酒问月》的理解和感受。

  2. 个别发言:邀请几位学生谈谈他们对诗中某一行或意象的看法。

  五、创作练习

  1. 鼓励学生尝试创作自己的咏月小诗,可以模仿李白的风格,也可以发挥个人特色。

  2. 提供一段时间让学生创作,然后选几首作品在班上分享。

  六、作业布置

  1. 完成自己的咏月小诗,下次课提交。

  2. 阅读其他唐诗中的咏月诗,比较不同诗人的表现手法。

  七、课堂小结

  总结《把酒问月》的主要艺术特点和情感内涵,强调通过诗歌感受美、表达情感的重要性。

  把酒问月教案 6

  【教学目标】

  1. 理解《把酒问月》的诗意,把握诗中的情感与意境。

  2. 分析诗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3.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激发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兴趣。

  4. 引导学生体会诗中所蕴含的哲理,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教学重点】

  1. 诗中情感的表达和意境的营造。

  2. 诗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分析。

  【教学难点】

  1. 深入理解诗中隐喻和象征意义。

  2. 体会诗中哲理,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

  【教学准备】

  1. 课件(包含《把酒问月》的诗文、注释、背景资料等)。

  2. 相关的音乐和图片素材,用于营造课堂氛围。

  3. 学生预习指导,要求学生提前阅读诗歌并尝试理解其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播放一段古风音乐,展示一张月亮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简要介绍李白和唐代诗歌的背景。

  二、诗歌赏析

  1. 全班朗读《把酒问月》,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

  2. 分组讨论诗歌的含义,每组选出代表分享自己组的理解。

  3. 教师点评各组的.分享,给出自己的解读,并结合课件详细讲解诗句的含义。

  三、艺术特色分析

  1. 让学生找出诗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并讨论其作用。

  2. 分析诗中如何通过月亮来抒发诗人的情感和哲思。

  3. 探讨诗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如何营造出深远的意境。

  四、情感体验与拓展

  1. 鼓励学生谈谈自己对月亮的感受,以及在夜晚面对月亮时的思考。

  2. 布置创作作业:写一首以月亮为主题的小诗,或绘制一幅描绘月夜的画作。

  五、课堂小结

  1. 总结《把酒问月》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

  2. 强调古典诗歌在现代生活中的意义,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关注自然,培养诗意的生活态度。

  【作业布置】

  1. 背诵《把酒问月》。

  2. 完成创作作业,下次课上交并进行展示。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对《把酒问月》的学习,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了李白诗歌的魅力,还尝试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和创造性表达。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个性化解读,同时教师也应适时提供指导和帮助,确保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把酒问月教案】相关文章:

把酒祝东风09-28

《学与问》教案04-02

学与问教案01-06

《学与问》优秀教案02-09

《问银河》优秀教案02-13

学与问教案15篇01-06

学与问教案(15篇)01-26

课文《问银河》优秀教案08-26

落玉语,把酒情作文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