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推荐度:
-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推荐度:
-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15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1
教学目标:
1.观察、联系生活情景,理解加减混合运算的含义和运算顺序。
2.发展初步的计算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在教师知道下能提出并解决问题,体会生活里数学问题的多样性和问题的不确定性。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通过观察情境图并交流感受,理解加减混合运算的'含义和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通过联想理解加减混合运算的含义。
一、揭示课题,认定目标。
1.看教师演示无序上下车情境。
指名说说车上人数增减情况。
思考为什么不能确定车上人数增加变化情况。
2.看教师演示有序上下车情境,说说车上人数的增减情况,猜一猜车上人数大约有多少人。
3.明确本课学习目标。
二、目标驱动,自主学习。
看教学情境图,思考问题。
(1)从刚才的图中,你看懂了什么?在小组里说一说。
(2)你能用学具来摆一摆刚才乘车的情况吗?
(3)你能用一个算式来表示图的意思吗?
三、全班交流,提炼建模
1.交流答案。
2.认定目标。
3.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加减混合的算式怎样计算呢?
4.一起读一读课前读过的儿歌。
四、分层练习、内化提升。
必做题
1.基础练习,想想做做1。
学生看图说说是什么意思,然后再列式计算。
2.基础练习,想想做做2。
指导学生说清图意,再解答。
3.综合练习,想想做做5。
指导学生先看清图意,再与同桌交流一下看到了什么。
选择一组数量进行列式。
交流图意。
课堂小结
学生总结本堂课的收获与体会。
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2
教学目的:
1、能够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2、通过实际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3、通过学生的猜一猜、摸一摸、转一转、说一说等活动,增强学生间的交流,培养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能够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教学过程:
一、引入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可能性”举例子说明。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
教案《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可能性》教案》,来自网!
关于“可能性”的`知识。
二、实践探索新知
1、教学例3(比较两种结果的可能性大小)
(1)观察、猜测
出示小盒子,展出其中的小球色彩、数量,(四红一蓝)
如果请一位同学上来摸一个球,你们猜猜他会摸到什么颜色的球?
和同桌说一说,你为什么这样猜?
(2)实践验证
学生小组操作、汇报实践结果。
汇总各小组的实验结果:几组摸到红,几组摸到了蓝色。
从小组汇报中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况?
小结:摸到红色多,摸到蓝色的少,因为盒中球红多蓝少。
(3)活动体验可能性的大小
小组成员轮流摸出一个球,记录它的颜色,再放回去,重复20次。
活动汇报、小结
实验过程中,要让学生体会到两点:一、每次摸出的结果是红色还是蓝色,这是随机的,不以人的主观意愿而变化。二、但摸的次数多了以后,在统计上就呈现某种共同的规律性,就是摸出蓝的次数比红多。
(4)小组实验结果比较
比较后,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出示多组的实验结果,虽然数据不一致,但呈现的规律是相同的
2、教学例4
(1)出示盒内球(一绿四蓝七红)
(2)猜一猜,摸出哪种颜色的球可能性最大,摸出哪种颜色的球的可能性最小?为什么?
3、P106“做一做”
图中每种颜色进行了分割,此时学生可以用数份数的方法来看三种颜色所占的区域大小。
利用前面学过的分数的知识让学生说一说每种颜色占整个圆面的几分之几,为以后学习可能性的精确值做铺垫(因为概率与这些分数相等)。
三、练习
P1094
第4题,是一种逆向思维。并体现开放性,如第1小题,只要红比蓝多,就能满足条件。第2小题,只要蓝比红多,都满足条件。
P1095
教学反思:
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3
多彩的“分数条”教材第96~97页的内容
1.通过实践活动,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借助数形结合,提高学生分数大小比较及简单分数加减法的计算能力。
2.激发学生参与数学实践活动的兴趣,提高动手操作水平,发展合作交流能力,积累比较分析、探究交流等数学活动经验。
理解“1”是可以由几个不同的几分之一合起来的,一个几分之一是可以由几个更小的几分之一合起来的。
课件、各色直条、自制带有分数的正方体。
师:同学们,之前我们已经认识了一些分数,你能试着说几个我们已经认识的一些分数吗?
学生回答交流。
师:同学们都能很快地说出一些我们已经认识的分数,今天我们就用彩纸来玩一些关于分数的小游戏,最后我们要把游戏的胜利者封为分数之王,大家有信心赢得游戏的胜利吗?那么就让我们开动脑筋来玩这个游戏吧!(板书课题:多彩的“分数条”。)
一、活动准备
1.折纸,继续认识几分之一。
(1)出示一张长方形直条,用“1”来表示它的长度。
(2)对折一次,每一份是它的几分之一?“1”有几个2(1)?(将黄色直条粘贴在黑板上。)
(3)在刚才的基础上再对折一次,打开,你看到了什么?“1”有几个4(1)?(将绿色直条粘贴在黑板上。)
(4)继续再对折一次,打开,你看到了什么?“1”有几个8(1)?(将蓝色直条粘贴在黑板上。)
(5)继续再对折一次,打开,你看到了什么?“1”有几个16(1)(将紫色直条粘贴在黑板上。)
(6)小结:通过前面的操作,你发现了什么?
我们怎样来表示这些彩色的纸条?(板书:分数条。)
(7)讨论:①将“1”铺满,需要几个表示2(1)的纸条?
②将“1”铺满,我们还可以怎样做?(课件出示。)
教学预设1:用相同颜色的纸条拼。
教学预设2:用不同颜色的纸条拼。
(8)讨论:①将2(1)铺满,你会怎么做?
教学预设1:用相同颜色的纸条拼。
教学预设2:用不同颜色的纸条拼。
②将4(1)铺满,你会怎么做?铺满8(1)呢?铺满16(1)呢?
2.认识分数骰。
(1)出示分数骰,观察:这些分数骰和我们平时见到的骰子有什么不同?
(2)分数骰子的六个面分别为4(1)、4(1)、8(1)、8(1)、16(1)、16(1)。
学生试玩,说说分别转到了哪个分数。
(3)下面就让我们用骰子和分数条来玩一玩游戏。
二、抢“1”游戏
1.课件出示抢“1”游戏的规则。
(1)同桌两人轮流抛骰子,朝上的一面是哪个分数,就将表示这个分数的彩条贴在自己的白色正方形里面。
(2)谁先把自己的“1”铺满,谁就得1分。一共玩5次,得分高的同学获胜。
2.两个学生上台演示游戏过程,边玩边结合游戏规则说说自己的游戏过程。
教学预设:在游戏的过程中会发现,玩到后面时抛出的分数所表示的分数条铺不下,例如前4次是4(1)、4(1)、8(1)、4(1),第5次又是有4(1)的一面向上,这样一来就超过了“1”。
(让学生想一想解决的方法)
如果出现超出的情况则视为无效,继续进行下轮抛掷,直到正好铺满“1”为止。
3.同桌两人按照操作要求进行游戏。
4.随机选择5份铺满“1”的作品,展台出示:观察这5份作品,你有什么发现?
预设:(1)它们都拼成了“1”;(2)它们拼成“1”的'方法不同。
5.操作后交流:在刚才的操作过程中,你遇到了什么问题?你是怎样处理的?
预设:我发现表示几分之一(例如4(1))的分数条用完了,我是用……
三、清“0”游戏
1.刚才的游戏好玩吗?下面我们仍然用刚才的分数条,玩一个新的游戏。
游戏规则:(1)每人各用两个4(1)的分数条共同把“1”铺满。
(2)同桌两人轮流抛骰子,朝上的一面是哪个分数,就从自己的直条中拿走相应长度的彩条。
(3)谁先把自己的彩条全部拿走,谁就得1分。一共玩5次,得分高的同学获胜。
2.两个学生上台演示游戏过程,边玩边结合游戏规则说说自己的游戏过程。
教学预设1:在游戏的过程中会发现,形如:正方形骰子4(1)的面向上,而分数条上没有表示4(1)长度的直条,怎么办?(让学生想一想解决的方法。)
将2(1)换成2个4(1),再拿走一个4(1)。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有多种方法,例如将2(1)换成4(1)+8(1)+8(1)等,合理即可。可以多问一问学生能怎样换。
教学预设2:例如最后只剩下16(1),而正方体的骰子代表8(1)的一面向上,则这种情况无效。继续进行下轮抛掷,直到正好向上的面为16(1)为止。
3.同桌两人按照操作要求进行游戏。
4.操作后交流:在刚才的操作过程中,你遇到了什么问题?你是怎样处理的?
预设:怎样用较小的分数条表示较大的分数条。通过游戏,你对分数又有哪些新的认识?有什么体会?
“多彩的‘分数条’”一课属于数学四大板块中的“实践与综合应用”课,这一类课要求学生在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知识,掌握一般的变化规律,使学生能够根据信息源收集、发现必要的数学信息,通过各种实践活动探索信息源,在动手操作和教师的指导下逐步学会辨别,选择有用的数学信息,提高独立整理、分析新信息的能力和应用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4
设计说明
本节课主要探究的是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这是在学生知道了长方形和正方形边的特点,理解了周长的实际意义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突出了以下两点:
1.注重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实践探究的能力。
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探究,引导学生动手量一量,动笔画一画、算一算,通过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既发展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又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2.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学生利用对周长含义的理解,充分发挥自主性,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出它们的周长。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让学生汇报自己的学习成果,恰到好处地进行引导,从而归纳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题卡 学情检测卡
学生准备 直尺 彩笔 题卡
教学过程
⊙激趣引入
1.复习旧知。
师:同学们还记得上节课我们学过哪些知识吗?谁能说一说周长指的是什么?
(学生回答老师的提问)
2.引入新课,揭示课题。(课件出示)
师:刚才我们看到美羊羊和喜羊羊分别沿着长方形和正方形走了一圈,谁走得远?应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
(要算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才能知道)
师:同学们说得真棒,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的情境引入新课,使学生既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又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让学生带着兴趣去学习,带着问题去探究,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实践探究
1.引导学生探究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1)课件出示教材48页上面例题。
师:这是我们学过的什么图形?怎样才能求出它的周长呢?
学生动手操作,先量一量,再计算。
(2)组织学生集体交流结果和方法。
师:你测量了哪几条边的长度?你是怎样算出这个长方形的周长的?
(请学生充分表达,展示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预设
方法一:先量出4条边的长度,再加起来。
5+3+5+3=16(厘米)
方法二:先分别量出长和宽的长度,再把2个长和2个宽加起来。
5×2+3×2=16(厘米)
方法三:先把1个长和1个宽加起来,再乘2。
(5+3)×2=16(厘米)
(3)理解计算方法。
针对只测量长方形的一条长和一条宽的同学提问:你是怎样想的?
在交流中明确:长方形的特征是对边相等。
(4)对比评价。
师:你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引导学生对比和评价不同的计算方法。
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5
课题:
小数的大小比较第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一位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从中进一步学习简单的数学推理。
2.通过运用一位小数大小比较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培养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习惯,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一位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教学难点:
运用一位小数大小比较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课件出示教材第90页主题图,谈话引入:今天天气真热,童童想到冷饮店买些冷饮。请大家观察价目表,看看这里有哪些品种的冷饮,价钱分别是多少?
学生看图,教师指名说说每种冷饮的名称和价钱。
教师整理板书:雪糕0.8元,冰棍0.6元,冰砖1.5元,蛋筒2.2元。
提问:通过这些商品的价钱,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学生自由提出问题)
2.谈话:童童想买雪糕和冰棍,她想知道哪个贵一些,你能帮她比一比吗?揭题:怎样比较小数的大小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内容。
二、交流共享
1.教学例3。
提问:如何比较0.8和0.6的大小?
课件出示:0.8 ○ 0.6
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并选派代表交流、汇报想法。
想法一:0.8元是8角,0.6元是6角,8角大于6角,所以0.8>0.6。
想法二:0.8=8686,0.6=,>,所以0.8>0.6。 10101010
出示两个正方形,让学生在正方形中分别涂色表示0.8和0.6,再比一比。(得出0.8>0.6)小结:两个小数都是零点几的,我们可以比较它们的小数部分,十分位大的这个小数就大。
2.试一试。
提出问题:比一比雪糕和冰砖的价格,并和同学说说你是怎样比的。
出示:0.8 ○ 1.5
(1)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小组选派代表汇报想法。
想法一:0.8的整数部分是0,1.5的整数部分是1,那么0.8肯定小于1.5,所以雪糕便宜。
想法二:0.8写成分数是88,
想法三:因为8比15小,所以0.8
(2)谈话:同学们说得很多,这些方法都能比较出它们的大小,我们还可以用数轴来表示这两个数。
(出示数轴图)提问:你能在数轴上标出0.8和1.5的位置吗?
学生在教材中的数轴上标出两个小数的位置。
学生汇报交流,并说说自己的想法。
小结:两个小数的整数部分不相同时,可以先比较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这个小数就大。
(3)引导:在数轴上标出0.6,比较0.6、0.8和1.5这三个数哪个,哪个最小。学生独立标出位置,并比较大小。
(4)任意选两种冷饮,比一比价格,再说说你是怎样比的'。
学生在小组里交流,主要比较以下四种情况:
0.8○2.2 0.6○2.2 1.5○2.2
组织学生在班级中交流比较的方法,师生共同讲评。
比一比:四种饮品,哪种冷饮最贵,哪种,你是怎么知道的?(指名回答)
3.小结小数的大小比较方法。
提问:我们在比较小数的大小时,可以采用什么方法来比较?你有什么好的想法?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再全班交流,最后教师总结。
(1)采用换算单位法,把较大的单位换算成小的单位。
(2)数轴比较法,先把这些数依次在数轴上标出,然后比较其大小。
(3)整体比较法,即位数相同,从位比起,相同数位上的数谁大这个数就大;位数不同,先看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这个小数就大。整数部分相同的时候,就比较十分位上的数,十分位上的数大,这个小数就大。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91页“想想做做”第1题。
(1)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
提问:从图中你能知道两条彩带各长多少厘米吗?(6厘米和9厘米)
再问:用分米作单位,这两条彩带分别长多少?
再问:你能比较这两个小数吗?(0.6分米
(2)要求:先写出小数再比较大小。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并说说想法。
2.完成教材第91页“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先根据图中的涂色部分写出小数,然后比较大小。
指名汇报,汇报时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比较方法。
3.完成教材第91页“想想做做”第3题。
让学生先回顾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再独立完成,完成后指名汇报。
4.完成教材第91页“想想做做”第4题。
让学生先在数轴上标出数,然后按顺序把三个数填入括号内,最后集体交流,说说比较的过程。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6
教学片断: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和竖式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1页例2。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学生布置联欢会会场的画面。)
让学生看情景图,描述布置联欢会会场的情景,续编布置联欢会会场的故事,并从中提炼出数学问题:一共有23盆花,每组摆5盆,最多可以摆几组?还多几盆?
二、尝试解决问题
教师:算式怎样列?为什么这样列?(板书:23÷4=)
教师:怎样进行计算呢?请同学们用23张圆片表示23盆花,按照布置会场的要求分一分。(小组合作的'形式。)
(展示学生分圆片的结果。)
教师:这3盆还能不能再分?为什么?
学生:题目要求每组摆5盆,现在只剩下3盆,给每组再分一盆,不够了,所以不能再分。
教师:23盆花,每组摆5盆,摆了4组,还剩3盆,这里剩下的3盆,就是余数。
教师:这道题的得数怎样写呢?
(让学生先说一说。)
教师:写除法得数时,要先写商4,再在商的后面打6个小圆点,写上余数3。
(板书:23÷5=4……3)
教师:这里商4表示什么?(4组)(板书单位名称“组”。)
这里余数3表示什么?(3盆)(板书单位名称“盆”。)
教师:这道题的竖式会写吗?请同学们自己在草稿本上试着写一写。
(指名学生演板展示竖式的写法。)
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重点讨论竖式中各步表示的意思,介绍竖式中的余数。
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7
(一)单元目标
1.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观念。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2.使学生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单位。
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测量。
4.在实际操作中,增强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操作技能,发展实践能力。
(二)单元内容分析
本单元的内容有:毫米、分米的认识、千米的认识和吨的认识。
单元内容结构如下:
具体内容安排:
例1
结果不是整厘米时引入毫米,发现厘米与毫米之间的关系,与1毫米厚度的实物作比照,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例2 m
课桌的长度时引入分米,发现分米与厘米、米之间的关系,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例3
在境中认识千米,明确千米与米的关系,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例4
际测量、走一走等活动感受1千米的长度,进一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例5
单位换算。
例6
否同时过桥的问题,认识质量单位吨,同时明确吨与千克的关系。通过讨论1吨有多重,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例7 吨与千克的单位换算。
学生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及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在这一单元中,将要学习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及质量单位“吨”,通过学习,学生对常用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会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这部分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因此,本单元的教学不仅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三)单元课时安排
7课时
第一课时 毫米、分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科书P2-5例1、2及相应的"做一做"中的练习一的第1、2题。
三维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通过直观演示和学生自己操作,使学生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让学生知道米、分米、厘米、毫米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2、会用毫米、分米做单位度量物体的长度。
3.初步渗透辨证思维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十进制关系。
2.难点: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具准备:
师:一把米尺、直尺和一根带子。
生:一把小尺子、一根带子、一枚一分硬币。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复习米、厘米
(1)我们已经学过哪些长度单位?
1米、1厘米大约有多长?
2、复习量法:
(1)量物体的长度一定要注意把物体的一端对着尺
子的什么刻度线?
(2)认整厘米
A.判断:这种量铅笔的方法对不对?
B.错在哪里?
C.订正:
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先把铅笔的一端对着尺子的"0"刻度线。
D.认整厘米,再看铅笔的另一端,你能看出铅笔是几厘米?8厘米是整厘米数吗?
E.小结:象8厘米这样的结果是整厘米。
二、引入新课:
这张纸条还是整厘米吗?不是整厘米量出来的数精确吗?如果要得到比较精确的结果该怎么办?
小结:
这个比厘米更小的单位就是毫米。
(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毫米的认识
1、出示米尺放大图
提问:米尺放大图上有一些什么样的格子?每一大格表示多少?每一大格里又有多少小格?
2、认识1毫米
(1)从观察中你知道一毫米是怎么得到的?
(2)这个放大图上的每一毫米都是放大的。
(3)实际的1毫米有多长?请拿出尺子来随便找1小格看看。
3、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1)用1分硬币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拿出1分硬币,说出厚度在哪里。并和一小格比一比--1分硬币的厚度是1毫米。
师:我们看见食指和拇指之间留下了一条缝,这条小缝的宽大约是多少?
举例:你还见过什么东西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2)用厘米作对比出示1厘米长的纸条,量出长度。
4、毫米和厘米的关系
(1)出示米尺放大图: 看看1厘米里有多少毫米?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2)师领着学生数毫米
(3)1大格有几毫米?1大格还可以说是几厘米?
小结:所以1厘米等于几毫米?
5、用毫米量。
师:用毫米做单位量物体的长度,与用米、厘米量物体的长度量法相同。
(二)分米的认识。
1量纸条。
量教师发的10厘米长的纸条。
师:10厘米就是1分米。
2、用手势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用食指和拇指在纸条上比量出1分米的长度,移出手势说:"1分米大约这么长。
3、厘米、分米的关系。
师:这么长是几厘米?这么长还可以说是几分米?
所以1分米等于多少厘米?
(板书:1分米=10厘米)
4、分米和米的关系。
画出1米长的线段。
提问:1米等于多少厘米?100厘米里有几个10厘米?
1个10厘米是几分米?2个呢?10个呢?
这条线段的长是几分米?还可以说是几米?
小结:10分米和1米怎么样?(板书:1米=10分米)
三、巩固练习:
1、P3、4"做一做"
2、P5页 1、2题。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1厘米是多少毫米?10厘米是多少分米?1米是多少分米?
板书设计:
毫米、分米的认识
1毫米 1分米
1厘米=10毫米 1分米=10厘米 1米=10分米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米和米以内长度单位的换算
教学内容:练习一的第3-7题。
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加深对毫米、分米的认识。
2.能力目标:会进行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及计算。
3.思教目标: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加深学生对长度单位间十进关系的认识。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及简单的计算。
2.难点:不同单位的数相加、减。单位不相邻的两个数的换算。
教(学)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知识准备
1、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请你按从大到小的顺序
排列。
2、填空
1米=( )分米=( )厘米
1分米=( )厘米 1厘米=( )毫米
你们是怎么想的?
二、导学阶段:
1、教师发7厘米的纸条。注意提醒学生量的方法。这张纸条长多少?如果改用毫米做单位,该怎样表示呢?
先讨论,再各抒己见。
学生想的方法可能不同,有的用进率推算出来,有的用数的方法,只要是正确的,教师都要予以肯定,但要让学生明白:用进率推算比较简便。应该这样想:
1厘米=10毫米,7厘米就是7个10毫米,所以
7厘米=70毫米。
(板书:1厘米=(10)毫米)
2、量一量课桌高度。
提问:
这个课桌的高度是多少厘米?谁能说一说用分米作单位怎样表示?你是怎样想的?
用迁移类推的方式就可推出80厘米=8分米。
自己做,订正时说说是怎样想的。
教师说明:
长度间的十进关系正、反两方面都可以用。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一的第3、4 题。
(1)第3题
(2)第4题
重点观察第1小题:
1米-2分米=( )分米
师:长度单位不同,不能直接计算,要把1米变换成10分米再计算。
2、小测试:
5分米=( )厘米
43毫米+17毫米=( )毫米
4分米=( )厘米=( )毫米
60米=( )厘米
22分米+8分米=( )分米=( )米
30厘米=( )毫米
90毫米=( )厘米
45分米-36分米=( )分米=( )厘米
86厘米-46厘米=( )厘米=( )分米
3、第5-7题练习。
四、小结。
板书设计:
米和米以内长度单位的换算
7厘米=(70)毫米
80厘米=(8)分米
1米-2分米=10分米-2分米=8分米
教学后记:
第三课时 千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科书P7千米的认识及"做一做",练习二的第1-2题。
三维目标:
1.使学生在学习了米、分米、厘米及毫米的基础上认识长度单位千米,知道千米在实际中的应用,知道1千米(公里)=1000米。
2.初步建立1千米(公里)的长度观念。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知道千米在实际中的应用,知道1千米(公里)=1000米。
2.难点:初步建立1千米(公里)的长度观念。
教(学)具准备:卷尺。
教学过程:
一、知识准备:
师:我们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
具体表示一下1毫米、1厘米、1分米及1米的长度。
二、导学阶段:
师: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比较大的是米。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还常用到比米大的长度单位,那就是"千米",千米也叫公里。比如,我们说一辆汽车每小时行驶60千米,
从某地到某地的路程是100千米等等,这些都是用千米做单位的。
1、 出示P7第一幅图
说明:公路上路牌上的"21千米"指的是从这里到叶镇的路程是21千米。“23千米”指的是从这里到灵山还有23千米。
2、出示第二幅图。
教师:同学们你们都喜欢体育吗?谁知道通常体育场的跑道1圈是多少米吗?2圈呢?
那2圈半是多少米呢?1000米用较大的单位表示就是1千米。(板书:1000米=1千米)
那么1千米到底有多长呢?
教师带学生到操场上,量出100米的距离。
分组以人或树为起点量出100的距离,并仔细观察一下。
按一般的步行速度走一走,并计时。
想象一下10个100米有多远。
告诉学生10个这样的'长度就是1千米,一般步行12
分左右的距离大约是1千米。
3、教科书P8"做一做"
组织学生尽量实际做一做。
三、巩固练习:
练习二的第1-2题
第1题连线。
说说这些交通工具每小时大约行多少千米。
第2题填合适的长度单位。
板书设计:
千米的认识
1千米又叫1公里
1千米=1000米
教学后记:
第四课时 千米和米长度单位间的换算
教学内容:教科书P8例5及"做一做";练习二中的第3-6题。
三维目标:
1.使学生加深对千米的认识,知道长度单位在实际中的应用。
2.会进行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及简单的计算。
3.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长度单位间的换算
2.难点:长度单位间简单的计算。
教(学)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 知识准备:
1、填空
1千米=( )米
1000米=( )千米
4米=( )分米
1分米=( )厘米
6厘米=( )毫米
500毫米=( )分米
二、导学阶段;
1、教学例5:
出示例5:
3千米=( )米
出示问题:
1千米是多少米?
3千米是几个1000米?
谁知道例5的空格里应填多少?你是怎样想的?
出示: 5000米=( )千米
问:多少米是1千米?5000米是几个1000米?空格里填几?
做"做一做"中的题目。
师:题里给出的两个条件单位名称一样吗?你是怎么想的?
三、巩固练习
练习二中的第3-6`题。
1、第3题 独立完成。
2、第4题
独立完成。指名说说推理过程。
3、第5题
说说图意再独立做。
5、第6题小组讨论,全班反馈。
板书设计:
千米和米长度单位间的换算
3千米=3000米
5000米=5千米
教学后记:
第五课时 吨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1页的内容
三维目标:
1.使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知道吨在实际中的应用,初步建立1吨重的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2.能进行重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教具、学具准备:
将书上大米袋示意图制成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教师:我们都学过哪些重量单位?
让学生描述一下1克和1千克具体有多重。
2.5000米=( )千米 4千米=( )米
1000克=( )千克 8千克=( )克
二、新课
1.教学吨的认识。
教师:我们以前学过克和千克这两个重量单位。比如,一袋糖重500克,一袋盐重1千克。这节课我们要学习一个比千克还要大的重量单位(引出新课)。
出示书上第一个直观图。引导学生说一说图意,然后教师指出: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重量,通常用吨作单位。
教师:谁能说一说还有什么物品用吨作计量单位?1 吨到底有多重呢?
教师直接引出:1000千克就是1吨。
板书:1吨=1000千克
教师:假设三年级同学平均每人重25千克,10个同学的体重是多少千克?40个同学的体重是多少千克?是几吨?
教师:你还能说出哪些东西大约重1吨?
2. 教学千克和吨的换算。
4吨=( )千克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推算,不用写出推理过程,启发学生想出:1吨是1000千克,5吨是5个1000千克,5个1000千克是5000千克。所以5吨是5000千克。
3.做“做一做”中的题目。
让学生独立完成,给有困难的学生一定提示。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推理过程。
三、小结
四、课堂作业
教师还可以再给出几个例子让学生说出合适的单位名称。
教学后记:
第六课时 有关重量单位的混合练习
教学内容:练习三的第1-4题
三维目标:
1.加深对吨的认识。
2.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重量单位的简单换算。
3、培养学生仔细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重量单位间的进率。
2.难点:重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教(学)具准备:
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000千克=( )吨
1吨=( )千克
4000克=( )千克
5000克=( )吨
8吨=( )千克
6千克=( )克
二、练习:
练习三的第1-4题。
1、第1题连线。说说为什么。
2、第2题 补充
4吨=( )千克
20xx千克=( )吨
1吨-30千克=( )千克
8000千克-7000千克=( )吨
独立做,并说出推理过程。
3、4米 Ο 1500毫米
3吨 О 4050千克
提示:
单位不同的两个数能直接比较大小吗?怎么办?
4、第3题
教师解释"载重2吨"是什么意思。说说题意,小组讨论,口答。
三、小结:
今天我们主要学习了什么内容?1吨是多少千克?1000千克是几吨?
四、第4题
回家与爸爸妈妈合作完成。
板书设计:
有关重量单位的混合练习
1000千克=`1吨 1吨=1000千克
教学后记:
第七课时 生活中的数学
教学内容: 教材第一十四页的内容
三维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千米和质量单位吨,牢记单位之间的进率。
2、能联系生活,理解生活中处处存在这些数学知识。
4、培养学生学会观察生活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能联系生活,说出生活中的数学。
教学过程
一、复习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
1、复习长度单位:
(1)让学生说一说你认识了哪几个长度单位。
(2)举例子说一说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1千米的长度。
2、复习质量单位
(1)让学生说一说你认识了哪几个质量单位。
(2)举例子说一说1克、1千克、1吨有多重?
二、联系生活,了解生活中的数学
(一)自学课本第一十四页的内容
1、学生看书第十四页的内容。
2、各学习小组交流,你看到了什么?
3、全班交流
师:请各小组代表汇报你们组发现了什么?
生:我们组发现一辆汽车限载重量8吨,……。
(二)学生汇报社会调查情况
师:请同学们汇报这两天来你通过什么方法,发现生活里存在我们学过的长度和质量知识。
生1:我爸开摩托车的速度一般是每小时40千米,我家到学校的路程大约是2千米。
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8
教学目标:
经历探索口算整百数乘一位数的算法的过程,会口算整百数乘一位数。
在具体情境中应用数学方法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探索算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于日常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出示挂图,谈话: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图中的两位小朋友正在干什么?你知道了什么?
根据搜集到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二、自主探究
谈话:同学们提出了很多问题,现在我们先来一起解决其中的两个问题。
1、解决“小女孩要跑多少米”的问题
⑴问:求小女孩要跑多少米怎样列式?
学生口答,教师板书算式。
⑵谈话:请同学们先想一想怎样计算400×2,结果是多少?再在小组里交流。
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9
教学内容:
教材第3-4页的例3、例4,以及试一试、练一练,练习一第5-8题。
教学目标:
1.能在盈与亏、收与支、升与降、增与减及相反方向运动等现实的情境中准确地应用负数,进一步理解负数的意义。
2.通过用正数和负数表示一些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在现实情境中应用负数,体验负数。
教学难点:
用正、负数表示相反方向的量,体验负数的意义。
学习指导:
一、自主准备
你知道生活中有哪些相反意义的量?试着举例用正数或负数来表示。
二、自主探究
1.阅读课本第3页的例3。从表中你能知道些什么?(大声地读一读,并说一说表中的数所表示的意义)
2.从例3的学习中,你知道( )和( )是一对具有相反意义的量,通常情况下,怎样用正数和负数来表示?
3.填写课本第3页的试一试。
4.阅读课本第3页的例4。思考:如何用图来表达学校、邮局、公园之间的'相对位置?(在下面画一画)
5.如果把向东走2千米记作+2千米,那么向西走2千米可以记作什么?
三、自主应用
1.电梯上升15米记作+15米,下降10米记作( )米,-20米表示电梯( )米。
2.公交车上的售票员将下车3人记作-3人,上车4人记作( )人,-5人表示( )人。
3.知识竞赛抢答的评分规定:答对一题得10分,记作+10分;答错一题扣10分,应记作( )分。王明答对12题,答错3题,他得了( )分。
四、自主质疑
你认为本节课应学会什么?你还有什么疑问?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
同学们,通过自主学习,你知道本节课应该学会什么?(揭示课题)
二、交流提升
1.交流第3页的例3
(1)课件出示例3,通常情况下,盈利用正数表示,亏损用负数表示,全班交流:从表格中你知道些什么?
(2)小组交流:对照表格,说一说一至六月份每个月的盈利或亏损情况。
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10
教学内容: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九单元《数学广角》例1、例2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了解生活中的一些简单搭配现象,提出不同的搭配方案。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及排列的有效方法。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用数学语言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3、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养成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渗透符号化思想,以及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
自主探究,掌握有序搭配方法和有效排列方法并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怎样搭配、排列可以不重复、不遗漏。能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
并能清楚表述思维过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具卡片,小组活动记录单等
教学程序:
一、激趣导入:
1、交代本节课内容,板书课题。
2、明确数学广角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兴趣和学好的信心。
二、探究新知:
(一)例1(搭配问题)
1、课件出示例1,创设情境:聪聪过生日,参加生日聚会,有几种搭配衣服的方法呢?
2、学生小组合作,利用手中的学具摆一摆,找出有几种搭配方法,并试着用连线的方式表示搭配的结果。
3、汇报小组活动结果,学生边汇报教师边演示课件
4、教师点拨:怎样保证不重复不遗漏,怎样算出有多少种搭配方法。
5、完成做一做:学生小组活动,填写记录单汇报,课件演示。
6、完成115页1题,课件出示,学生快速算出有几种搭配方法,再分别说一说,课件演示
(二)例2(排列问题)
1、教师提出问题:课件出示例2,引导学生小组活动
2、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利用手中数字卡片摆一摆,填写小组活动记录单。
3、汇报交流,想一想:怎样记录更清楚,保证不重复不遗漏。
4、教师点拨:排列的注意事项
5、完成做一做:学生小组交流后汇报
6、完成116页4题:小组内利用卡片摆一摆,填写记录单后汇报。
(三)小结:搭配和排列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三、巩固练习
1、115页2题:学生回答,课件演示
2、115页3题:课件出示,学生口答
3、116页6题:学生操作后汇报,课件演示。(视时间而定,可口答,
也可留在课后)
4、智慧闯关(4关):课件出示,学生口答
5、机动题(根据时间,可留在课后)
四、总结:
谈谈本节课学习收获。
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11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几分之几,会读、写几分之几。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能比较分母相同的分数的大小。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
3、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二、教具、学具准备:
正方形纸,彩纸条。
三、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4。
1、学生小组合作。
每个学生将一张正方形纸平均分成4份,根据自己的意愿涂出几份,写出涂色部分是正方形的`几分之几,再在小组内交流。
2、全班交流。
让学生说出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它的1/4,2份是它的2/4,3份是它的3/4,4份是它的4/4。
3、引导学生讨论交流,理解。
四分之几是由几个四分之一组成的,它与四分之一比,只是取的份数不同。
(二)教学例5。
1、让学生把1分米长的彩纸平均分成10份。
2、把1条彩纸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它的几分之几?
板书:1/10
把1条彩纸平均分成10分,2份是它的几分之几?
板书:2/10
3份是它的几分之几?
让学生类推出十份之几就是几个十分之一。
3、小结:
像2/4、3/4、2/10、7/10这样的数,也是分数。
4、让学生再说出一些其他分数。
5、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6、完成教科书第94页的做一做第1题。
(三)教学例6。
1、出示例6第一组图2/5和3/5。
1)猜想:哪个分数大一些?
2)让学生同桌一级,分别在长方形纸上涂色表示出2/5和3/5,再把它们放在一起进行比较。
3)演示2/5和3/5比较重叠过程,让学生直观感受。
2、出示例6第二组图。
让学生独立探究、完成6/6和5/5的比较,再跟小组的同学说一说是怎样比较的?
3、小组讨论,通过上面两组数的比较,你发现了什么?师生共同小组同分母分数比较大小的基本方法。
4、完成教科书第95页做一做第2题。
(四)作业:
教科书第97页第4、5、6题。
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12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课本(试用本)三年级第一学期P54—55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知道轴对称的含义。
2、会判断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能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3、在观察、思考、和动手折的过程中,认识和找出对称轴,发展空间想象能力。
4、领略自然界的美妙与对称世界的神奇,激发数学审美情趣,领会数学美。
5、通过小组协作和交流活动,提高协作学习的意识和研究探索的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动手操作,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
教学难点:
按对称轴将轴对称图形画完整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剪刀,彩纸
教学过程:
一、生活经验,引入新知:
1、出示图片
2、问:这些图形美吗?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反馈:它们都是对称图形。
追问:什么叫做对称?
预设:1)左右相等。2)左右图形大小相等、形状相同。……
3、判断:上面的图形是不是从下面剪出的,为什么?
反馈:第一组是,第二组不是,因为第二组图形左右不对称。
总:生活中也有不少对称现象。
4、想一想:我们学过哪些图形也是对称的?
生:反馈。
找一找:打开袋子,找一找对称图形。
学生反馈。
预设1:1、3、5、6、7、8
预设2:1、3、5、7、8
2)问:你有办法证明你的猜想吗?
反馈:对折。
小组合作:验证猜想。
总:像这样对折后,左右两边图形能完全重合的叫做轴对称图形。
出示课题:轴对称图形。
二、巩固新知,认识对称轴:
1、拼一拼:用两个平行四边形平成一个轴对称图形。
反馈:
2、下面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用方格纸判断)
反馈:小火车并不是轴对称图形。松树和五角星是轴对称图形。
问:你是如何用方格纸判断图形是否对称的?
生:对准图形的顶点判断。然后数方格。
总结:图形对折以后,两边的部分能完全重合。它的这条折痕所在的直线,我们叫它对称轴(板书)
【策略说明:通过“观察、分类、验证(折)、”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认识轴对称图形,知道轴对称的含义。培养学生探索与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
三、数对称轴,拓展思维
1、找一找,数一数
交流反馈。
问:观察表格你发现了什么?
反馈:图形的边越多,对称轴就越多。……
2、做一做:设计一个轴对称图形,比一比谁剪的对称轴最多?
【策略说明:通过欣赏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剪一个轴对称图形,让学生感受和谐的对称美,让学生感到轴对称就在我们身边,同时陶冶学生的'情操】
七、总结
今天,我们在课堂上体会了怎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八、作业布置:《练习册》P71—72
【板书设计】
轴对称图形
对折后两边能完全重合的图形
2条4条0条无数条1条
画轴对称图形要点:先找对称轴,然后找对称点,再连线。
【策略说明:通过欣赏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剪一个轴对称图形,让学生感受和谐的对称美,让学生感到轴对称就在我们身边,同时陶冶学生的情操】
七、总结
今天,我们在课堂上体会了怎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八、作业布置:《练习册》P71—72
【板书设计】
轴对称图形
对折后两边能完全重合的图形
2条4条0 无数条1条
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13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2.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观察、操作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知道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教学难点:
三角形高的确定及画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练习纸等
教学过程:
一、找一找,初步感知三角形的特征
师:从这么多图形中的'找到三角形,在生活中对三角形并不陌生,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三角形的特性。(板书:三角形的特性)
二、动手操作,构建概念
1.画一画,探索三角形的定义
(1)师:你们会画三角形吗?现在就在练习本上画一画吧。(学生画三角形)
(2)师: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对比、评价一下你们画的三角形。讨论: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
(3)师:同学们说了自己的想法,到底谁说的更准确呢?别着急,老师先请大家帮个忙,判断老师邀请来的图形朋友是不是三角形好吗?(出示下面图形)
(4)全班交流,说说这些图形哪些是三角形,为什么?
学生汇报预设:图①不是,因为它有四条边。图②不是,因为有一条边弯曲了,不是线段;图③不是,因为没有封闭起来;图④不是,有一条线段多出一部分了;图⑤是三角形;
(5)师:要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三角形需要哪些条件呢?引导学生概括出三角形的定义,教师板书: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重点讨论理解“三条线段”、“围成”。
2.自学课本,认识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
师:同桌互相指一指,说一说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并在自己画的三角形里标出各部分的名称,
指名说出三角形的边、顶点和角。
3.介绍三角形的字母表示法。
师:为了表达方便,用字母A、B、C分别表示三角形的三个顶点,这个三角形可以表示成三角形ABC。让学生给自己画的三角形标上字母,起个名字。
三、动手操作、学习三角形的高
1.情境引入
师:同学们订校服。
2.认识三角形的高和底
师:什么叫做三角形的高呢?课件出示
3.学画三角形的高。
师:现在同学们已经认识了三角形的高,你会画三角形的高吗?
(1)学生在练习纸上画三角形的高。指名学生板演,并讲解画高的方法,教师适当给予点评。
(2)尝试在三角形上画出另外两条高。讨论:三角形有几组高和底?
(3)全班集体评价,总结三角形高的画法及注意事项。
4.巩固练习
师:请你选择一个喜欢的三角形,画出已知底边上的高。教师选出几幅作品让学生集体评价。注意指导学生如何画直角三角形的高。
三、实验解疑,探索三角形的稳定性
1.联系生活,寻找三角形的特性
老师带来了一些图片,看看生活中的三角形。为什么这些地方要用到三角形呢?
2.游戏激趣,发现三角形的特性
游戏:拉一拉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哪种图形更牢固?(板书: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3.解决问题 ,应用三角形的特性
四、巩固运用,提高认识
1.填空谁最棒。
(1)由三条线段( )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2)三角形有( )条高、( )条底。
(3)三角形具有( )性。
2. 思维大比拼。
小白兔和小猴子都用篱笆围了一个菜园,谁的方法更牢固些?为什么?
五、总结评价,回顾全课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学到了哪些知识?
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特性
——具有稳定性
定义: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顶点、三个角。
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14
一、谈话情景导入
师:朋友们!你们去过遵义吗?去过哪些地方?
生1:去过,去过遵义会议会址。
生2:去过遵义姑妈家。
生3:去过遵义游乐园。
课件出示遵义游乐园的一处场景
师:这是遵义游乐园,你们从这幅图上看到了什么?
生:看到了木马、风车。
(利用学生喜欢的游乐园场景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的设计符合儿童心理特征和年龄特征。)
二、复习角
师:你们能在这幅图中找出角吗?
生积极主动的找到了很多角。
师:你们生活中哪里还有角呢?
生:桌子上有角;
生2:窗户上有角;
生3:安全出口牌上也有角;
生4:书本上也有角
(让学生在图中找角,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在生活中找角,大幅度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师:这个角是什么角,老师手中拿的这个图形的角是什么角呢?
生:直角(师把直角图形贴在了黑板上并指书上也有直角)。
师:前面我们认识了直角,这节课我们来学习锐角和钝角。
揭示课题并板书:锐角和钝角二、探究锐角和钝角
出示不同三角形的图片
师:请同学们把这些图片进行分类(学生进行分类活动)
师:请一个同学上来分一分
师:你为什么要这样分呢?
生:按照角的大小来分的;
(让学生动手操作对这几个图形进行分类,让学生在分类的过程中初步熟知锐角与钝角有什么特点,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师:现在我们把这两组角与直角比,有什么发现呢?
生:这组角比直角小,这组角比直角大。
(老师将这其中的一个锐角和一个钝角画了出来,同时也把直角描了出来。)
2、引导学生认识锐角和钝角
师:咱们给它们取个名字叫老大和老二,那你们认为哪个是哥哥那个是弟弟好呢?
生:这个是弟弟,这个是哥哥。
师引导学生论得出:这个就叫锐角,这个就叫钝角。
3、深入认识锐角和钝角
师:同学们真聪明,知道了锐角和钝角,请看这是什么角呢?
生1:直角
生2:钝角
生3:锐角
师:有三种结果,那到底是什么角呢?同学们想个办法准确的判断一下。
生:可以用三角板的直角量一量;
师:请一个同学上来量。(用投影仪展示)
通过学生测量反复2次,这个角的一条边与直角板上的一条边重合后,另一条边在直角板上的另一条边的外边,说明这是一个角是比直角大的角,叫钝角。
(让学生用肉眼观看,判断得出了三种不同的结论,让学生出现了矛盾,激起了学生的认知冲突,这样更积极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完成的欲望)
三、联系生活,解决问题
1、找游乐园里的锐角与钝角(课件出示游乐园,场景图)
(先找出了很多)
2、找游乐园里物体中的锐角和钝角
(生找出了相应的锐角和钝角)
3、找出生活中哪里有锐角和钝角
生1:红领巾的三个角有一个钝角和两个锐角。
生2:老师眼镜框上有钝角;
生3:凳子上有锐角
生4:文具盒上有锐角
生5:玩具上有锐角和钝角
4、说说这些角的名称
(生说得很好)
5、用纸折角
(学生折出了各种各样的锐角和钝角)
6、用手臂比划角
(学生用身体的很多部位比划出了不同的锐角和钝角,在生活中找角、物体中找角、用纸折角、用手臂比划角、用身体划角)
四、总结
师:小朋友们,如果你是锐角、钝角或直角,你想向在座的朋友说点什么?
生1:大家好,我是锐角请大家多多关照。
生2:我是钝角,请大家为我准备更多的三角板,让我认识更多的角。
生3:我是锐角,请大家别碰我的尖,会刺手的。
生4:大家好,我是钝角,我愿意和大家交朋友。
师:小朋友们好,如果我是锐角,我比直角小,如果我是钝角,我比直角大。(拓展小结,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把自己溶入到了知识中,又起到了化龙点睛的作用)
课中体现了以下特点
1、从资源开发的角度看
教师能充分利用挖掘资源(情境中找角、生活中找角、图片中找角、手臂中找角、人体中找角)帮助学生抽象和构建各种角的特征,使学生在不同的情景中认识各种角。
2、从三维目标角度看
(通过让学生指出角,分类,描角,比大小等)使学生对锐角、钝角有了非常明确的概念,从而使学生技能达标率较高(如能正确量角、判断角、比划角等特别是人体上找角)
3、知识构建的过程与方法来看
表面上似乎是少了一些,看上去只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际上学生的思想过程与方法是突出非常清晰的,就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非常高,参与意识较强,特别在练习部分中的游戏部分更为突出。
较好地渗透了品德教育内容(如遵义会议会址,教后的你想对老师谈点什么)。
更好地体现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数学知识又为生活服务,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理念,属于数学学习生活化特点。
4、突破误区(即一说到任务深,就要用多媒体,就要怎么样、怎么样,但这节课中多媒体的出现并不多,却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总之,课中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的作用,教学中体现了学生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数学知识服务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教学中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观察能力和组织能力,教学中双边活动非常到位,真正实现了课堂中学生爱学习,乐学数学的效果。
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15
教学内容:
练习十四相关题目。
三维目标:
1、通过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充分体会时、分、秒的实际意义。
2、通过练习,学生比较熟练地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
教学重、难点:
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完成练习十四相关题目
第2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让学生说一说每一题是怎么比较的,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比较,只要说得有道理就行。
第3题,读读书上的三个例子,并要求学生收集类似的信息。
第4、5题,学生计算经过的时间。如果部分学生有困难,让他们借助钟面模型加以演示、理解,教师给予适当的帮助。
第6题,要求学生先估计,再实际进行验证,验证的数据可以由学生和家长一起完成。
第7题,事先让学生找几个自己感兴趣的节目,想办法把它们开始和结束的.时刻都记录下来。
二、补充题目。
1、1分=( )秒4时=( )分9分○9秒36分○2时
5分=( )秒150秒○2分400分○4时10分○1时
2、电影《神奇的宇宙》从2:05开始,到2:50结束,这场电影放映了多长时间?
3、你会提问题让同学们算经过的时间吗?
填一填说一说
一、教学内容:P67及相关练习
二、三维目标:
1、使学生巩固时间的认识和计算,养成从小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好习惯;
2、加强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逐渐培养学生从不同渠道获取信息的意识和能力。
三、教学重点:
巩固时间的认识和计算,逐渐培养学生从不同渠道获取信息的意识和能力。
四、教具准备:
时钟模型、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制作作息时间表
1、师:说一说什么时候上早仔自习,什么时候出早操,什么时候上第一节课?
师:像这样比较固定的事情发生的时间就可成为作息时间。
2、出示学校课程表的结构
学生回忆自己每天要做哪些固定的事情,一般在什么时候做
3、仿照课程表的设计思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作息时间表。
4、引导学生互相交流、比较,看看别人的作息时间表中有哪些比自己合理的地方。(如是不是自己睡觉太晚了,起床太晚了,是不是有很多时间白白浪费了等等—)
5、学生进一步休整自己的作息时间表
师:你们都会制定一个合理的作息时间表了,但严格地遵守自己制定的作息时间表更为重要。希望你们能督促自己在以后的生活中更加合理、有效地安排和利用时间。
二、以小组为单位,统计完成某些共同事件所需的时间。
1、统计小组成员完成家庭作业所需的时间。
列出统计表后,对表中的数据进一步分析和讨论,如有的同学用的时间少很少,而有的同学花很长时间,原因是什么,
请作业做得又快又好的同学介绍一下经验。
师:希望你们能从刚才的事件中养成按时、认真完成家庭作业的习惯。
2、统计每位同学的睡眠时间。并说一说计算睡眠时间的方法。根据统计结果看看谁的睡眠时间最长,谁的最短,大家的睡眠时间是否够。请大家课后想办法去查一查。
3、统计同学们每天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和看电视、看书的时间。
4、 小结:一寸光阴一寸金,请你们是时间生活中要合理地安排学习、锻炼、娱乐、休息的时间。
三、巩固练习。
练习十四第8、9、10题。
【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相关文章:
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07-26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01-13
三年级上册的数学教案01-10
数学s版三年级上册教案01-06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01-05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2-01
三年级上册数学复习教案01-07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1-07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