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发问的精神教案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发问的精神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发问的精神教案 篇1
发问的精神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提倡“发问”精神对学习的指导意义和重要作用。
(2)学习理解运用正面论证和反面论证相结合的论证方法论述中心。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同学们平时提倡并实践“勤学好问”的精神。这好问就是善于动脑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这就是“善学者必好问”的道理了。今天我们学习《发问的精神》这篇课文(板书课题),正是阐明这个道理的。
(2)预习新课
通过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来思考、讨论或完成下列问题,以便对全文进行整体把握(可以用投影等手段出示给学生)。
①这是一篇提倡发问的议论文。课文的论证思路是什么?根据课文内容的安排,文章可以分为哪几部分?
②本文层次清晰,首尾呼应,前后照应,试举例说明。
③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找出来说说它们的作用。
④本文多处运用反问的修辞方式,有什么特色?找出来说说它的作用。
⑤这篇文章,作者是写给谁读的?从哪些文句中看得出来?
(3)研习新课,阅读全文
请若干学生依次阅读全文,同时检查同学们对本课词语的预习情况。
(4)解答问题
①本文论证的思路是什么?根据论证的思路,给课文划分段落并概括段意。
明确:课文首先提出论题,接着展开正面论证,提出有关发问重要的论点,用牛顿、瓦特、释加牟尼、孔子由于好问终于取得了伟大成就的事例进行论证;其次,从反面论证,假设“何必多问”的反面论点,用逐层深入讲道理的`方法论证这论点的不正确。这样,正反结合,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
分析并归纳段意如下:
第一部分:(1—3段)引出话题“发问的精神”。
第二部分:(4—9段)从正面论证发问精神的可贵(以事例论证为主)。
第三部分:(10—14段)从反面论证“何必多问”说法的不正确(以道理论证为主)。
②本文层次清晰,首尾呼应,前后照应,试举例说明。
(5)作业(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运用反问句来加强语言的表现力。
(2)能够独立分析梳理课文的议论层次。
教学过程:
(1)检查作业情况
让学生回答作业题解,教师指导并修正
(2)讲读课文,研习要点。
首先,在学生各自结合问题阅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再经过小组讨论、补充、完善,最后在回答问题时,经过老师的指导与修正。
① 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找出来并说明其作用。
明确:课文先用正面论证的方法,提出正面论点:发问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动机。一切知识的获得,大都是从发问而来;新发明、新创造也常常由发问开端。然后加以论证,从而直接论述了中心论点:发问的精神是可贵的(以事例论证为主)。
课文再用反面论证的方法,假设了反面论点“何必多问”,然后加以论述,论证反面论点的不成立(以道理论据为主),强调了发问精神的重要性。
可见,课文用正、反两方面论证的方法,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
②本文运用反问的修辞方式,有什么特色?找出来说说它的作用。
明确:课文运用反问的修辞方式,强调了语气,造成文章的波澜。归纳起来有两个特色:一是变化着使用标志反问的词语。如:“岂不会把错的、伪的当作了对的、真的……?”“何必多问?”“他能够成为万世景仰的圣人,难道真是天生的?”“壶水滚沸,谁不常常见到?”二是几个反问句并列使用。如:“你忍心让你的智慧之门永闭吗? 你愿意永远盲目地让别人带着你走吗?你愿意永远只做两脚书柜吗?”这样,关联上文,增强语势。
③这篇文章是写给谁看的?从哪些文句可以看出?
明确:这篇文章是写给学生读的。如“事物的道理,不比课本的文字,老师的讲解,看了听了就懂。”“书本的记载,老师的讲解,大都是前人思想和研究的结果。”从这些文句中可以看出。
(3)归纳小结
在老师引导的基础上,先让学生谈论体会,发表见解,最后,经过老师修正、明确、打投影片如下:
这篇课文议论的问题是关于发问的精神。作者倡导发问,认为发问十分重要,发问的精神可贵。举例子从正面论述,讲道理从反面论述。这样正、反结合,突出论证了中心,使文章的说服力、针对性更强。
(4)作业(略)
发问的精神教案 篇2
学习目标
1.学习“发问的精神”。
2.学习本文引出论题后,先从正面论证自己论点正确,又从反面阐述相反观点不正确的写法。
3.学习本文在正反论证过程当中采用举例和讲道理论证的方法。
[学习重点]
学习本文在正面论证过程当中列举事例,归纳出论点的方法。
[学习难点]
学习本文在反面论证过程当中讲述道理,逐层递进的方法。
[学习活动]
“读读、问问、议议、说说、讲讲”
[学习时数]
二课时
导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自习时完成)
1.阅读课文,查工具书,解释课文词语。
2.思考阅读提纲的编写。
二、新课导入
1、总结前课“所学”,引入新课学习。
2、板书课题,简介作者:
启凡(1913-1986),原名贾必陶。湖南人,长期担任编辑工作。30年代前后,常有文章在《中学生》杂志等刊物上发表。《发问的精神》就是其中的一篇。从课文有关语句可知本文是作者当年专门为中学生写的。
3、学习提示:
学习本文引出论题后,先从正面论证自己论点正确,又从反面阐述相反的观点不正确的写法;学习本文在正面论证过程当中列举事例,归纳出论点,反面论证过程当中讲述道理,逐层递进的方法
三、学习活动(一)
1、说说本文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
2、默读课文,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默读思考——生生交流——师生交流)
讨论并归纳: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3段):讲道理,设比喻,引出论题“发问的精神”。
第二部分(4~9段):从正面论证发问精神的可贵。
第一层(4段):提出正面论点“发问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动机”。
第二层(5~8段):列举四位名人的事例,论证了发问的精神的可贵。
第三层(9段):小结,强调人要求知识、明道理,不能不勤于发问。
第三部分(10~14段):从反面论证“何必多问”说法的不正确。
第一层(l0段):提出“何必多问”的反面论点。
第二层(11~13段):从三个方面讲道理,逐层深入阐明了反面论点的不正确。
第三层(14段):小结,再次强调要能发问,勤发问。
四、学习活动(二)
请同学们从第一部分中提出一个“问题”并请一同学作答。如:
1、第2段用了一个比喻,把什么比作封锁在秘库石室里的珍奇,把什么比作钥匙?
2、运用比喻来说理有什么好处?
五、学习活动(三)
依次讨论下列问题
1、课文第二部分举了哪些事例论证正面论点的?事例是怎样与上下文紧密联系的?
2、请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事例。
3、第9段“我们虽然不一定人人能成为大科学家大思想家”能否改成“大思想家大科学家”或别的称谓呢?
深层探讨
第二部分似乎在论证和用词上有不妥这处,你敢“怀疑”和“发问”吗?如:
1、你觉得课文第2部分选用这四个例子是否很妥贴?为什么?
(如果不能,你能为课文补充今人好问的例子吗?)
2、文中用了“蒙受”一词,你认为妥帖吗?
六、小结
本文的第一部分通过讲道理,设比喻,引出“发问的精神”的论题,接着第二部分列举了四位名人的事例,论证了正面论点:“发问精神的可贵”。既然如此,我们每个同学都应该敢于怀疑,大胆发问。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课文第一、二部分,这节课我们一齐学习课文的第三部分。第三部分写法与第二部分不同,第二部分是先提出论点,然后列举事例,最后归纳论点。第二部分的论点是正面的。但是第三部分的论点却是反面的,是错误的,需要你去证明这个论点是不正确的,作者是什么写的呢?
二、学习活动(一)
1.课后练习二:第三部分怎么提出了什么反面论点的?分几个层次对反面论点作分析论述,指出其“漏洞”的?又用哪些词语把几个层次串联在一起的?
三、学习活动(二)
师生研读下列问题
1.第11段是怎样论证反面的论点不正确的?
2.第12段是怎样论证反面的论点不正确的?
3.第13段是怎样论证反面论点的不正确的?
4.提问:第14段的三个问句是什么问句?它们分别承接哪些段落?
5.提问:本文多处运用反问的修辞方式,请从课文中找出,谈谈反问句的使用有什么好处?
6.提问:篇末“那么,你万不可忘记带那把钥匙”句中的“那把钥匙”指什么?它与前文哪些语句相呼应?
三、小结
本文议论了关于发问的精神。作者提倡发问,认为发问精神非常可贵。阐述这些看法,主要采用了提出正面论点和提出反面论点相结合的方法。在提出论题后,先提出正面论点,列举事例从正面论述,然后提出反面论点,用讲道理逐层深入论证,正反结合,强调发问的重要,发问精神的可贵,提高人们对“发问精神的认识。”
发问的精神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了解正面论证和反面论证点的有关常识。
(二)能力训练点:
学会运用正反对比论证论点的写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勤于发问精神。
(四)、教学重点:
学会正面谁与反面论证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五)、教学难点:
如何紧扣论点选择典型论据。
二、学法引导
(一)、教师教法:启发、点拨法
(二)、学生学法:自主、合作、探究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导入:坚持并善于学习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民族素质的体现,中国人自古就有勤学好问的传统美德。“吾生也有涯,吾知也无涯”“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活到老,学到老”“吾日三省吾身”都是对勤学不辍精神的赞美和褒扬。但我们往往“勤学”,却忽视了“好问”。针对这种情况,启凡先生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写了一篇文章《发问的精神》。我们今天来读一读,看看是否仍然对我们具有启迪的作用。(放图片展示课题)
2,简介作者:
(展示图片)
启凡(1913-1986),原名贾必陶。湖南人,长期担任编辑工作。30年代前后,常有文章在《中学生》杂志等刊物上发表。《发问的精神》就是其中的一篇。从课文有关语句可知本文是作者当年专门为中学生写的。
(二)、学习活动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说说本文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展示图片)
A我们日常所见所闻接触的事物里有很多的道理。
B。发问的精神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
C。发问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动机。一切新发明,新创造也常常由发问开端。
D能发问,勤发问的人,头脑自然会日益丰富,眼光自然会日益敏锐。
讨论后明确:选C,“A”只是引出论题的“引子”;“B”运用了一个比喻,只是形象地说理;“D”是作为证明论点的理论论据使用的。
2、研读课文(展示图片)
A、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概括大意。
B、本文的论题是什么,是怎样引出的?
C、默读第二部分,思考这部分的论点是什么?课文举了古今中外哪些事例来论证?列举的事例是怎样与上下文紧密联系的?
D、课文第三部分提出怎样的反面论点?从几个方面论证的?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论证的内容是什么?
E、本文是作者当年写给谁的?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
方法:默读思考----生生交流----师生交流
(问题一、学法:列阅读提纲。本文层次清晰、表达周密,段与段、句与句之间都注意顺着次序前后照应。学生可边读课文,边列出段落层次提纲,理清作者论证的思路,把握观点。问题2、3、4学生讨论后,选代表发言,师点拨。(展示图片))
讨论并归纳:分成三个部分。(展示课件图片)
第一部分(1~3段):讲道理,设比喻,引出论题“发问的精神”。
第二部分(4~9段):从正面论证发问精神的可贵。
第一层(4段):提出正面论点“发问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动机”。
第二层(5~8段):列举四位名人的事例,论证了发问的精神的可贵。
第三层(9段):小结,强调人要求知识、明道理,不能不勤于发问。
第三部分(10~14段):从反面论证“何必多问”说法的不正确。
第一层(l0段):提出“何必多问”的反面论点。
第二层(11~13
段):从三个方面讲道理,逐层深入阐明了反面论点的不正确。
第三层(14段):小结,再次强调要能发问,勤发问。
3、质疑:
(1)、质疑阅读课文时没有解决的问题。
(2)、质疑教师引导的问题:A、本文的.论点与《怀疑与学问》一文的论点有何异同。
B、课本第一段“其实这是一种损失”中“这”指什么?为什么说它是一种损失?
C、所举四个事例有何共同点?
文中的反问句,第14段:一系列的问句,都用陈述句表达出来,效果有什么不好?(朗读法。本文多处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方式,通过语气的强化来强调情感,并造成文章的波澜。反复朗读,细细体会它的作用。)
4、拓展延伸:(二选一)
A、为什么同样有发问精神的人,会取得不同结果?
B、[实践]以“我尝到了发问的甜头”为题,进行三分钟演讲。要求“列举出自己学习、生活中由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而获得新知识、懂得新道理的事例,证明发问精神的重要,培养学生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作口头议论的能力。
四、总结
本文议论了关于发问的精神。作者提倡发问,认为发问精神非常可贵。阐述这些看法,主要采用了提出正面论点和提出反面论点相结合的方法。在提出论题后,先提出正面论点,列举事例从正面论述,然后提出反面论点,用讲道理逐层深入论证,正反结合,强调发问的重要,发问精神的可贵,提高人们对“发问精神的认识。”
五、作业:
在前一阶段抗击“非典”的战役中,我们的白衣天使们无私奉献,把爱留在了人间。我们才得以有今天的相聚、今天的温暖。那么,我们是否应该发扬无私奉献的精神呢?
1、观点明确。
2、要恰当的运用事实或道理来论证。
3、语言要流畅,吐字要清晰。
发问的精神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提倡“发问”精神对自己学习的指导意义;
(2)学习运用反问句来加强语言的表现力的方法;
(3)领会作者怎样既从正面论证了自己的观点正确,又从反面论证了相反的观点不正确,这一正面和反面论证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教学建议
反问的修辞手法
文中多次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反问是通过语气的强化,来强调观点,强调感情,并造成文章的波澜。
课文中的反问句运用有两个特点:
一是变化着使用标志反问的词语。例如:①我们若是一味吸取,不去审问,岂不会把错的、伪的当作了对的、真的,使那些对的、真的反而永不可见?②也许有人会说,知识和道理,可以从书上读到,老师也会给我们讲解,只要努力学习,牢牢记住就成了,何必多问?
二是几个反问句并列使用,关联上下文,增强气势。例如:你忍心让你的智慧之门永闭吗? 你愿意永远盲目地让别人带着你走吗?你愿意永远只做两脚书柜吗?
连用了三个反问句,语势强烈,有力地强调了所要表达的意思。
过渡
文中在举例前,先指出名人的共同特点,并用“这样的人,古今中外都有的是”来开启下文。
在列举事例之后,文中第九段用“够了,够了,不必多举了”作为过渡,紧接着用“举出这几个人物,无非是要证明发问精神的可贵”这一句话归结到中心论点上。这样,上下文过渡自然,论点与论据配合紧密,事例论证层次清晰。
论证方法
本文的论证方法是对比论证。作者认为,发问就是善于动脑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是求知识、明道理的途径,也是新发明、新创造的开端。为了证明这个正确的论点,作者列举了外国的`牛顿创立了“万有引力”说,瓦特发明蒸汽机,释加牟尼创立佛教;中国的孔子每事问的事例,从正面加以论证。接着,作者针对“也许有人会说,知识和道理,可以从书上读到,老师也会给我们讲解,只要努力学习,牢牢记住就成了,何必多问?”的糊涂见解,又举了几个例子,从反面加以论证。这样,通过一反一正的对比论证,论点鲜明突出,大大增加了说服力。
写作特点
本文是写给青年学生的,写的平易通俗。文章一起笔就从日常生活谈起,引出议论的中心:。然后用了六个段落来正面论证,有道理论证,也有举例论证。四个事例都具有启发性,是学生所熟悉的。论证结束,用了一个段落进行小结。然后引出反面的认识,指出其“漏洞”,接着用三个段落逐层分析三个“漏洞”,最后做总结。全文脉络清晰,且环环相扣,思路缜密,论述严谨。
正反论证
本课采用正反论证相结合的方法,正面举例论证发问精神的可贵,又从反面讲道理逐层深入地阐述“何必多问”说法的错误,从而证明了“发问”是求知、明道理的途径,又是新发明、新创造的开端的问题。
【发问的精神教案】相关文章:
《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教案02-27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03-06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03-17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设计04-15
精神消费03-09
工匠精神03-31
精神作文03-26
日神精神04-22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最新教案设计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