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教案(通用15篇)
作为一名老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孔乙己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孔乙己教案1
[教学目标]
1、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教育学生珍惜现在的学习生活
2、在具体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描写中,去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从而揭示孔乙己悲剧生活的社会根源。
[教学重点和难点]:把握主题
[教学时数]三教时
第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同学们,你们以前学过鲁迅的哪些小说?(学生回答教师提示),鲁迅一生写了33篇小说,最喜欢的是《孔乙己》,巴金先生也说,孔乙己写得多么好,日本一位作家也说,孔乙己是最完美的艺术典型,凡读过《孔乙己》的人,无不在心中留下孔乙己这个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又遭到冷酷现实凉薄的苦人儿的形象。鲁迅先生怎样运用鬼斧神工之笔来精心塑造这个形象呢?请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孔乙己》。
二、时代背景介绍
具体内容见教学用书。
三、讲析课文
1、检查预习,正字注音(出示幻灯片先让一位程度中等的学生注音,然后集体订正)
阔绰(chuò)阔气。绰:宽绰,如绰绰有余
羼(chàn)混和,掺杂
绽出(zhàn)突露出来。比较“绽”“淀”字
间或(jiàn)偶然,有时候。注音“中间”读jian
拭(shì)擦
蘸(zhàn)在液体粉末或糊状物里沾一下就拿出来
打折(shé)打断
附和(hè)(言语动作)追随别人(多含贬义)。比较:和平he
不屑置辩(xiè):认为不值得争辩
颓唐(tuí)精神萎靡,不振作
戕害(qiāng)伤害。戕:杀害。
2、请一位同学表情朗读课文前3段,要求其他同学思考下列问题
⑴努力掌握叙述和描写的中心⑵作者是怎样描写社会风情的。
请学生回答思考题,教师出行引导和评价
要点提示:⑴开头三段先说酒店的大概情况,写出孔乙己生活在怎样一个社会环境。
⑵作者描写社会风情的有三处:
A、把“短衣帮”与“穿长衫”的喝酒形象作对比,突出了贫富悬殊、等级森严的社会现实。B、从“我”的职务的变换,可以窥探掌柜冷酷势利的一面。C、掌柜是一副凶脸孔,主顾也没有什么好声气:冷酷的酒店氛围,以小见大,更见世态的炎凉
3、提问:前3段的描写与叙述,对于孔乙己的出场有何作用?
——揭示了孔乙己不幸的社会根源(自由回答)
4、教师要求学生回忆小说的三要素,并附带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5、学生集体朗读前3个自然段,强化对孔乙己所生活的环境的认识和理解。
6、布置课外作业
⑴阅读课文第4-8自然段,看看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刻划孔乙己形象的。
⑵完成“理解分析”第一题
板书设计
孔乙己
1-3自然段交待了社会环境
┌环境
小说三要素─┤人物
└故事情节
第二教时
[教学目标]
1、抓住课文,让学生了解孔乙己的身世和他的悲惨遭遇,领会造成孔乙己悲剧的原因
2、教育学生不要“死”读书教材分析:
[教学过程]
一、分析人物性格。
先找一位基础比较扎实的学生朗读课文第4-8自然段,其他的同学认真分析孔乙己的性格怎样表现出来的。
提示:1、要求学生回忆表现人物性格的常用的方法(外貌、动作、语言等描写),然后确定这几段所用的人物描写的方法。
2、师生共同分析这几种描写方法所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A、要学生在第4自然段中找出能概括孔乙己特殊身分的一句话,并着手分析其性格特征
B、找出肖像描写的语句进行分析
C、找出有关孔乙己个性化的语言描写进行分析
D、提问:孔乙己教“我”识字,分茴香豆给孩子们,这些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地?
二、理解课文多次描写“笑”的含义。
教师讲述、提问:课文几次写到笑,各有什么不同的含义,其中有些人是以哄笑取乐的。想一想:⑴为什么那些人对一个不幸者没有同情,没有帮助,相反只知道哄笑取乐?
⑵以哄笑声来写孔乙己的悲剧,有什么特殊的艺术效果?
⑶体会“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这句话在课文中反复出现的效果。
这个问题难度较大,可用“双体互促”小组讨论的形式来解决。
三、分析第7自然段中“孔乙己自己知道不能和他们谈天,便只好向孩子们说话”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中所起的作用。孔乙己为什么不能与“他们”谈天,孔乙己与孩子们说话,表现了他什么样的心境?
提示:这一句话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文章第七八段写了孔乙己和孩子们说笑,更足以表现孔乙己境遇的凄凉和心灵的孤寂。
四、分析孔乙己将要弄到讨饭的原因,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科举制度的毒害。
1、首先要学生在书本上找出答案
2、教师再作深层次的分析,使学生深刻意识到科举制度的罪行
五、学生集体朗读课文,努力体会作者的悲剧色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
六、布置作业
1、预习课文9-13自然段,进一步分析孔乙己的性格特征和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
2、完成理解分析第三题
《孔乙己》说课稿
一、教学内容
《孔乙己》是初中第六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小说,本单元是初中阶段最后一次体裁为小说的课文阅读,主要是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孔乙己》是一篇短篇小说,却极其深刻地反映了孔乙己一生的悲剧和整个社会的世态。它揭露了为封建科举制度所残害的读书人的痛苦,是一篇讨伐封建制度以及封建文化教育的战斗檄文。小说充分运用外貌、语言、动作等方面的描写,鲜明地表现了孔乙己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成功塑造了孔乙己这个封建下层知识分子的形。教这一课不仅能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小说的思想内容,而且还能启发学生怎样欣赏小说。
二、教学目标
教授本课主要是培养学生欣赏小说的兴趣和基本方法,从而培养和提高他们对小说的欣赏能力,为今后更好地阅读和欣赏小说打下基础。孔乙己是我国现代文学长廊里很突出的一个人物形象,可以这样说,只要成功地解读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欣赏《孔乙己》这篇小说的目的就能达成。因此,我们把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认知目标:进一步了解通过外貌、动作、语言等描写及侧面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2、能力目标:从理解作品塑造人物形象方法及作品的社会意义的角度入手,初步学会欣赏小说的基本方法。
3、情感目标:感受作者对孔乙己“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感情,感觉作者对封建文化教育的忧愤之情。
这样的教学目标,为学生提供了欣赏小说的方法和途径之一——通过筛选关键语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评价人物的社会意义,理解小说的主题。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及教学对象,对孔乙己性格特点的分析是教学重点,而由于学生对小说的背景和小说所反映的当时的社会现实缺乏了解,因此,分析造成孔乙己悲剧的社会原因是教学难点。
三、教学方法
文学鉴赏本来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精神活动。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眼光,不同时代的人的眼光更是千差万别。为此教学中,可设计几个讨论性的问题,让学生对小说中人物性格、主题、阅读感觉进行充分的讨论。学生的回答,只要是经过认真思考的,表达出来又能自圆其说的,我们就肯定。课堂中形成了一种“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师生互动,使学生一反被动、静止的状态而富于强烈的参与意识,最大限度地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四、教学环节
基于上述教学目标和教法设想,在教学环节上设计如下:
1、提示课题,了解时代背景——为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小说主题提供基本条件。
小说所写的是清朝末年的事。一九一一年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反动腐朽的清王朝,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并没有完成,旧的封建教育制度根本没有改变。一些封建复古主义者顽固地维护着封建思想和封建文化教育制度针对这种现状,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鲁迅在“五四”前夕,写下了这篇白话小说。
对于这一背景材料,如果说条件允许的话可预先布置学生从网上或书籍中搜集,课内交流补充。后来由于怕时间紧,就没有让学生在课内交流,而是由我直接以此导入新课。
2、分析人物的悲惨命运,尤其是现代文阅读教材的处理,要改变旧有观念,改变每文必分析结构层次,每课必讲授写作方法的做法。教师应当想尽办法调动学生求知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和认知,因而更富于有效性。比如,对本文的信息顺序也可作适当调整,首先设计这样的个问题:
小说最后一名写道: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你认为孔乙己到底是死了,还是活着?为什么?
设计这个问题,目的有两个:一是激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并能以课文为依据陈述观点,培养筛选能力;二是为分析孔乙己的性格及其社会原因打好基础。
通过这个问题的讨论,学生从结局入手,对孔乙已的悲惨命运、性格特点作了思考分析。
3、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孔乙己性格特点及其社会原因。
分析孔乙己的性格,是为突破“社会原因分析”这个教学难点做准备,同时,通过对孔乙己性格的分析,让学生初步掌握从分析人物性格入手欣赏小说的基本方法。为此,可要求学生深入具体课文,快速阅读找出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方面语句,圈点主要词语、句段分析孔乙己好喝懒做、迂腐守旧、穷困潦倒、死要面子、自命清高、自欺欺人、心地善良的性格特点。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从文中筛选重点语句,进行分析、归类,加以论述,多角度分析孔乙己的死因。
4、 评价孔乙己这一典型形象的意义。
为了使学生对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有更深刻的认识,对《孔乙己》这篇小说的主题有更深刻的理解,也为了使教学更有层次感,更为了让学生初步了解从分析小说典型形象的社会意义入手欣赏小说的基本方法,可设计这一环节,让学生在对下列问题的讨论中,理解孔乙己这一典型形象的意义。具体问题如下:
①对孔乙己这一人物是否同情?为什么?
②对孔乙己这一个物是否怨恨?为什么?
③者为什么要刻画孔乙己这个典型形象?
5、教学小结。
教学小结具备两大功能,一是反馈课堂教学效果,二是整理课堂教学思路与方法。为了充分发挥教学小结的这两个功能,可设计下面的问题,让学生在讨论中完成对本课的教学小结:
①学了《孔乙己》这篇以后,你在阅读小说方面有什么收获?
②你对封建科举制度有什么新的认识?
《孔乙己》教学反思
教师在课堂上往往会遇到这样的意料之外:超常的发挥(学生真切的感悟、体验)。教师对这种现象的处理是否恰当,将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奇怪的是当学生有超常表现的时候,我们的教师往往会漠然处置,甚至冷言相对。为何?因为教师在过分地追求教学思路的逻辑性与连续性,为的只是顺利完成教师预先设定的教学目标,而教学的终极目标仍旧是让学生“在单位教学时间里获得最多的知识”。教师的法宝(知识)怎会有错?但是最具讽刺的事实是,结果恰恰截然相反,学生不喜欢语文课的多了,语文成绩始终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学生阅读的现状更是让人担忧。因为我们的语文课已经使语文这门学科失去了她本身具有的独特魅力。
我在一节公开课上也遇到了这样的尴尬。在教学目标,内容,思路,教法,学法等的设计上,自认为从学生角度的思考还是比较多的:
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考虑了“课程标准”的要求,语文教材的内容,学生原有的语文基础和知识积累,以及自我的教育教学经验等诸因素,并尽量依照《课标》规定的三个维度: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来制定的。我想以多样性丰富行为为前提的教学过程,为教学目标的实现可以提供极大的可能性,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设空间,搭建平台。如:学生在回答孔乙己两次出场哪一次给自己印象深的问题时,有说第一次的,也有说第二次的,且都能在原文中找到依据并自圆其说;在对孔乙己语言的赏析时,各抒己见,发言非常精彩。学生思想的火花可以在此碰撞,并绽放出绚丽的光彩。
在教学内容上,经反复研读课文,我把这节课定位为:力争有开放性,拓展性的特点。从整体上说,我这节课问题的'设置一环连一环,层次感较强,有一定的深度,条理清晰。
在教学方法上,我这节课定位为:不一味追求“热闹”,不是不须的就不使用多媒体技术。教法上:这节课我主要采用了“点拨法”教学。主要是引导学生“沉入文本”“读”懂文本,让学生与文本、作者对话,注重学生的思考过程,从而实现对小说主人公较全面的认识和鉴赏。
学法上:课堂上着力引导学生学会鉴赏人物的方法:圈划、朗读、比较、感悟、联想、表达。另外,我还设置了一个学生自由寻找文章内其他赏析点的环节,使学生对这节课所学的内容和方法深化并会运用。给学生一个思考的空间,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
在课堂评价上,我对学生一贯倾向于要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一贯以鼓励为主的评价方式。
这样的教学设计与思路,不可谓没有竭力考虑到学生,不可谓没有精心,精细。然而,当一个学生在回答“你读了‘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这句话有何感受?”时,非常激动地说了这样一句话:“我感到很冷!……”好一个“冷”字!我心里一惊,虽禁不住赞叹,但是我没有停下自己的脚步,而是从容的,按自己的设计去完成这节课的“任务”。本应拍手叫绝的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本应是师生共赴的一次美丽的约会就此擦肩而过!如果我此刻抛开“我”的“设计”,按学生的思路做调整,就一定会是一次精彩的对话!
由此,我想了许多。在二期课改的大背景下,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日常教学中屡屡发生的类似的现象,已经到了反省和必须改变的时候了。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设计,应该是有弹性的,留有“空白”的。语文教学的预设与生成,应该是矛盾的统一体。中国画的“留白”和书法的“飞白”给人留下了无限的想像空间,具有了独特的写意的美。这是西洋画所无法比拟的。这正如一篇好的文章可以有实写,也应有虚写,有实笔也应有虚笔一样。实与虚的互补,映照才是完美的境地。语文课又何尝不应该是这样呢?语文学科的确定性的一面我们应该重视,但是她的不确定的一面更不容“忽悠”。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语文的学习过程应该是:有多元的结论,有开放性的过程和多向性的思维。
连绵不绝的大山给人巍峨的美感,而山谷中的小溪与野花同样沁人心脾,美不胜收。教师在课堂上的“冷漠”,忽略学生的主体意识,忽略学生的生命意识的教学,非但不能教给学生语文的知识技能方面的东西,反而更不可能教会学生认识和懂得语文学科中所闪现的人文人性的美,认识和懂得文学与人生的审美价值,更不能体验到阅读带来的身心的愉悦。
要摆正教师和学生的位置,有识之士已呼吁了多年,然而现状不容乐观。因为观念不改变,现状永远也不会改变。只有教师的教学行为有所改变,学生的学法才会有所改善。在课堂上留有“空白”,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意识,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对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语文学习的能力,对学生思维的发展,乃至终身发展等都有着不可忽略的重要作用。唯有这样,我们才能期待那一次次美丽的约会!
孔乙己教案2
教学目标:
一、认识封建教育、科举制度的罪恶,学习鲁迅反封建的战斗精神。
二、理解运用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体会环境描写在刻画人物表现主题中的作用。学习本文遣词造句的简炼、精确。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运用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塑造人物形象。
难点:对孔乙己人物性格的理解。
一、导入:
我们在初中阶段已经学过鲁迅的哪些小说?(学生回答)在鲁迅先生写的33篇小说中,巴金先生曾赞叹说:《孔乙己》写得多么好啊!”日本有一位作家也说,孔乙已是一个最完美的艺术典型。孔乙己到底是怎样的一个艺术形象?鲁迅先生又是怎样塑造这个形象的?下面让我们一起总进《孔乙己》
二、解题
本文写于1918年冬天,发表于1919年4月的《新青年》,后来收入短篇小说集《呐喊》。在当时的文化教育领域,虽然在1906就废止了封建科举制度,但封建复古逆流仍然很猖獗。封建教育仍然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鲁迅先生针对现状,写了二十多年前的社会现实,启发人们将其与当时现状进行对照,懂得批判与取舍。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要求:
1、找出生字新词。
2、试从课文中找出反映以下内容的话。
①孔乙己的特殊身份。
②孔乙己对人们的作用。
③孔乙己的结局。
四、品味小说中几句意味深长的话。
1、反映孔乙己特殊身份的句子:
“孔乙已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惟一的人。”
明确:“站着喝酒”表明孔乙己生活贫困,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都和短衣帮一样;“穿长衫”表明他不愿与“短衣帮”为伍,硬摆读书人的架子;“惟一的”点出了孔乙己的特殊性,他与上层人、下层人都有距离。
2、反映孔乙己对人们作用的一句话:
“孔乙已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明确:孔乙己的'存在只是为无聊的人们提供一个取笑的对象。说明孔乙己地位低下,境遇凄凉。
3、反映孔乙己结局的一句话:
“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明确:“大约”表示是“我”的猜测,但孔乙己当时已无力维生,加上二十多年也没有见到,在那样冷酷无情的社会里,孔乙己肯定是活不下去的,所以用的确表示“我”猜测的结论。
五、分析孔乙已的性格特征
1、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如下语句。小组讨论,各抒己见
△孔乙已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惟一的人。
△孔乙己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
△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
△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
△他便给他们茴香豆吃,一人一颗。
2、指名学生归纳孔乙己的性格特征。
明确:科举失败又以读书人自居,生活贫困爱面子又常受人嘲笑,迂腐可笑却又不失善良本性,是一个既可悲又可笑的没落的读书人。
六、布置作业
思考:
1、小说的前三个小节并没有写到孔乙己,它们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2、孔乙己的形象有什么社会意义?
小结:课文较长,利用第一节课,把时间主要放给学生,让学生读中悟出主要内容,抓住几个重要句子来抓文章的灵魂。学生对文章的内容把握的较好,可是对深层含义把握不透,适合在第二节课时做好引导。
孔乙己教案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积累“阔绰、颓唐、间或、不屑、置辩”等词语。
2、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3、体会小说精巧含蓄的布局。
过程与方法
1、学习用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来展示人物思想性格的写法。
2、品味小说辛辣深刻的语言,理解社会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3、探究小说人物的性格内涵,体会孔乙己形象的思想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作者对腐朽罪恶的封建科举制度和病态冷酷的社会的揭露和批判。
教学重难点
1、把握小说主题。
2、分析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学习小说多角度鲜明、生动刻画人物的写法。
3、结合时代背景,深层领会小说的思想意义。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反复诵读,仔细揣摩鲁迅小说含蓄、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以深刻理解人物形象,进而整体把握内容。
2、质疑探究法 小说从多个角度鲜明生动地刻画人物形象。教学中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深入分析和思考小说人物的性格内涵,理解作品的思想意义。
3、比较阅读法 将本文与《范进中举》对照比较,了解封建末期知识分子的心态。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投影仪、孔乙己画像“咸亨酒店”的图片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大凡读过鲁迅小说的人,几乎没有人不知道《孔乙己》的;大凡读过《孔乙己》的人,无不在心中留下孔乙己这个遭到社会凉薄的苦人儿的形象。据鲁迅先生的朋友孙伏园回忆,鲁迅先生自己也说过,在他创作的短篇小说中,他最喜欢《孔乙己》。他为什么对《孔乙己》如此钟爱,而孔乙己又是怎样一个艺术形象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小说——《孔乙己》,去体味它复杂的情感内蕴。(板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
1、写作背景
《孔乙己》写于1918年冬天,当时以《青年》为阵地,虽已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但是封建复古的逆流仍很猖獗。科举制度虽于1906年废除,但是培植孔乙己这种人的社会基础依然存在,孔孟之道仍然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这样就有可能产生新的“孔乙己”。要拯救青年一代,不能让他们再走孔乙己的老路。鲁迅选取了社会的一角——鲁镇的咸亨酒店,艺术地展现了20多年前社会上的这种贫苦知识分子的生活,就在于启发读者对照孔乙己的生活道路和当时的教育现状,思考当时的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和科举制度。
2、为什么酒店取名“咸亨”呢?
“咸亨”一词,最早见于《易经》。 《易经》中有“品物咸亨”之句。据《尔雅 释诂》:“咸,皆也”。“亨”是通达顺利的意思。 “咸亨”合在一起,就是一切通达顺利。
在纪念鲁迅诞辰一百周年之际,绍兴的咸亨酒店又重新开张了。
3、关于“孔乙己”原型的几种说法:
(1)《孔乙己》中的主角孔乙己,据鲁迅先生说,实有其人,此人姓孟,常在咸亨酒店喝酒,人们都叫他“孟夫子”,其行径与“孔乙己”中所描写的差不多。
(摘自孙伏园《鲁迅先生二三事孔乙己》)
(2)他本姓孟,大家叫他孟夫子,他的本名因此失传。他读过书,但终于没有进学,又不会营生,以至穷得几乎讨饭。他替人家抄书,可是喜欢喝酒,有时连书籍纸笔都卖掉了,穷极时混进书房里去偷东西,被人抓住,硬说是“窃”书不能算偷,他常到咸亨酒店喝酒,可能住在近地,却也始终没人知道,后来他用蒲包垫着坐在地上,两手撑了走路,也还来吃过酒,末了便不见了。
(摘自陈根生的《孔乙己》从生活到艺术)
(3)作者的本家,名叫“四七”。此人喜欢喝酒,抽鸦片,但能写得一手好字。经常穿着破旧肮脏的竹布长衫,头上歪戴瓜皮帽,到处游荡。他好骂人。却经常被人打。 ———————(摘自陈根生的《孔乙己》从生活到艺术)
(4)相传当时绍兴城内有一个名叫“亦然先生”的,此人生活贫苦,为谋生计只得以卖烧饼油条度日,但不肯脱下长衫,又不愿大声叫卖。小贩们吆喝一声,他跟在后面低低叫一声“亦然”,令人啼笑皆非。孩子们常围着哄笑,异口同声叫他“亦然先生”。从此亦然先生也就此扬名绍兴了。 “亦然先生”卖完大饼,就缓缓踱到咸亨酒店,掏出几枚铜钱,要一碗酒,一碟茴香豆,慢慢边喝边嚼着茴香豆。孩子们见了纷纷赶来讨豆吃,他就每人一颗地分给孩子们,直到碟中的茴香豆所剩无几,就用手盖住碟子,嘴里还念念有词:“多乎哉?不多也——————”。
(摘自黄道富《咸亨酒店与孔乙己》)
三、检查生字新词预习情况
1、查字典,读准下面加点字的音。
颓唐(tub) 附和(he) 分辩(bean) 不屑置辩(die)
咸亨酒店(hang) 砚(yam) 荤菜(hen) 羼水(Chan)
拭(shy) 蘸(Zhan) 惋惜(win) 阔绰(Chou)
舀水(you) 涨红(hang) 绽出(Zhan) 哄笑(hang)
间或(jean) 着了慌(Zhao) 打折(she) 门槛(ken)
2、查工具书,解释下面词语。
①、不屑置辩:认为不值得辩论或申辩。屑,值得。
②、颓唐:精神萎靡不振,情绪低落。
③、分辩:辩白,辩解。
④、格局:布置的格式。⑤、缠夹不清,搅扰、夹杂不清。
⑥、之乎者也:“之、乎、者、也”是文言文里常用的语助词,常用来形容丰文不白的话或文章。含讽刺意味。
⑦、大抵:大概。
⑧、君子固穷:语出(论语)意思是“君子能够安于穷困,不因穷困而丧失其道德意志。固,固守,安守。
⑨、营生:谋生,筹划如何生活。
⑩、附和:(言语、行动)追随别人(多含贬义人)
四、速读课文,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
开端:(开头3段)介绍鲁镇咸亨酒店的大概情况,做为孔乙己出场的背景。
发展:4—9段)写孔乙己第一次出场,表现孔乙己是大伙的笑料。
高潮和结局:(l0-13段)写孔乙己第二次出场,表现孔乙己被打折腿后的遭遇。
五、小结
课文塑造了孔乙己这样一个悲剧形象,深刻揭露了腐朽的封建社会制度和科举制度的罪恶。
六、作业
1、熟读课文。2。完成研讨与练习二、三题。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作为中华民族20世纪的文化伟人,作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的鲁迅,以文艺实现他改变“愚弱的国民”精神的启蒙主义抱负。在他一生所创作的三十多篇小说中,他最喜欢的是收在小说集《呐喊》中的《孔乙己》。巴金也说《孔乙己》写得好。日本有一位作家说孔乙己是最完美的艺术典型,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孔乙己这个不朽的艺术形象。
二、合作探究——分析孔乙己形象
1、小说是从哪些方面对孔乙己进行个性刻画的'?
(1)概括介绍: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种矛盾现象充分说明孔乙己的特殊身份和性格特征。
(2)肖像描写:
①第一次出场:写他“身材很高大”,说明他尚有劳动能力;“青白脸色”说明他穷困潦倒。营养不良又不肯劳动的结果;脸上“时常夹些伤痕”,是他穷困而偶然偷窃被人打伤的标志,也是他走向没落的重要标志。“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既表明他年龄较大而又精神委顿颓唐。他那件长衫“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说明他穷酸潦倒,懒得出奇的经济状况和性格特征。
②第二次出场:“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着一件破夹袄”说明他衣食无着,穷途末路。“盘着两腿,下面垫着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满手是泥”说明他被打折了腿,丧失生活能力。
断腿前后肖像的对照,更显出他遭遇的悲惨。
(3)语言神态描写:
①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说明他以读书人自居,卖弄学问。迂腐可笑的性格。
②孔乙己睁大眼睛说【泡面作文】,“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说明他死要面子,怕人嘲笑。
③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说明他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死要面子的性格。
④孔乙己看着问他的人,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说明孔乙己自命清高。
⑤“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亡笼上了一层灰色,嘴里说些话;这回可是全是之乎者也之类,一些不懂了。说明孔乙己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至死不悟。
(4)动作描写:
①“便排出九文大钱”既表现他拮据而穷酸的本相,又对酒店卖弄分文不少,自己是规矩人。并对短衣帮的耻笑表现出若无其事,这一“排”的动作,恰如其分地显示了他的心理。
②“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说明穷困潦倒到极点,“摸”字表明了他悲惨的境地。
2、归纳孔乙己的性格。
孔乙己地位低下但追求功名,穷困潦倒但好喝懒做,迂腐不堪死要面子而自欺欺人,遭人嘲笑但又孤芳自赏、自命清高,凄苦惨绝但麻木不仁至死不悟,同时又有质朴善良的一面。
三、精彩研读
1、对次要人物的描写与分析
(1) 掌拒:“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东西了!’”四次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
以追逐利润为目标的经营者,为赚取利润不择手段。自私冷漠贪婪
(2)短衣帮
“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你怎么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两次出现“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快乐的空气。” “谁晓得,许是死了。”
靠出卖劳力维持生计。没文化、愚昧、麻木、缺乏同情心
(3)小伙计
我想,讨饭一样的人,也配考我吗?便回过脸去,不再理会。
年幼单纯,不谙世事,受大人影响,为生计也变得冷漠无同情心
(4)丁举人
“是自己发昏,竟偷到丁举人家去了,他家的东西,偷得的么?”“先写服辩,后来是打,打了大半夜,在打折了腿。”
爬上去的“读书人”有权、有势、有钱。凶狠、残忍、仗势欺人
2、文章通过对鲁镇酒店和次要人物的描写,你觉得孔乙己生活在一个怎样的社会环境?
孔乙己生活在一个 充满黑暗、腐朽、麻木、冷漠、虚伪、势力的封建社会环境中。
3、学生合作探究孔乙己矛盾表现的思想原因和社会原因,深刻理解孔乙己形象。
思想原因:思想僵化,因循守旧,深受科举制度的毒害。
社会原因:是吃人的封建社会和封建科举制度。
四、研读探讨,理解文意
1、学生阅读课文的前三语段,也即“序幕”部分,思考:小说一开始没有直接写孔乙己,而是介绍咸亨酒店的格局和顾客的情况。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小说开头对咸亨酒店的介绍,交代了孔乙己生活的社会环境,渲染“短衣帮”与“穿长衫的”两大泾渭分明的社会群体,表现了社会严重的阶级对立,人和人之间冷酷的关系,这样一个势利、冷酷、虚伪的社会环境,为我们渲染了一种冷漠、悲凉的社会气氛,为情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预示着人物悲剧的必然性。咸亨酒店可以说是当时中国黑暗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缩影。
2、学生通读课文第4~12语段,也即小说的主体部分。合作探究:
(1)文中有几处写到众人的哄笑?他们为什么而笑?作者用众人的笑来贯穿孔乙己的故事,有什么用意?
文中四处写众人的哄笑。他们意识不到自己与孔乙己同处于社会底层,麻木不仁,自私冷酷,对孔乙己这样一个不幸者不但没有同情与帮助,相反只知哄笑取乐,在劳累而苦闷的生涯中寻求片刻的快乐。
用众人的哄笑贯穿孔乙己的故事,烘托和加强了小说的悲剧效果,使孔乙己的悲剧更笼上一层令人窒息的悲凉的意味,以乐境写哀,更令人悲哀。表示孔乙己的悲剧不是个人悲剧而是社会悲剧,作品反封建的意义更加深刻了。
(2)孔乙己到咸亨酒店仅仅是为了寻口酒喝,以此来麻醉失落的灵魂吗?请大胆谈出自己的看法。
孔乙己到酒店不仅是为了寻口酒喝,以此麻醉灵魂深处的隐痛,他可能另有所求:
①他只有站在“短衣帮”这个社会群体中才能显示他读书人的身份,他要在这里寻求人们对他的“读书人”社会地位的肯定和认可,以抚慰他那因没考中秀才而产生的悲哀;
②“不拖欠酒钱”是为了表现他想在酒店这个小社会里寻求人们对他品行的认可;
③“教小伙计认字”是要求得到人们对他学识的认可;
④孔乙己在别的酒店那里承受的是冷酷无情的嘲笑,只有在孩子们中间才能寻求到一点温暖;
⑤他每次用辩解来掩饰自己的劣迹,同时也是为了想寻求一个读书人的自尊。
五、写法点拨
1、小说对孔乙己的描写,哪些地方是正面描写?哪些地方是侧面描写?由这些描写看出孔乙己是怎样的一个人?
正面描写:孔乙己的外貌、绰号的来历、面对众人嘲弄时的语言、神态、动作等。
侧面描写:孔乙己的身世、被丁举人打折了腿。
由这些描写看出孔乙己是一个麻木不仁又至死不悟的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也是冷酷社会的牺牲品。
2、作者没有采用小说常用的第三人称的写法,而是以“小伙计”的口吻来叙述。这样安排角色的作用是什么?
本文要在短短的篇幅中交代孔乙己的一生,是件不容易的事情,而以一个小伙计“我”的角度审视观察周围世界,既方便叙述,减少叙述文字,又显得客观、真实、可信。连一个12岁的小伙计都鄙视孔乙己,更能说明这个社会对不幸者的冷漠,有利于表达一种悲喜交融的气氛。另外,小伙计涉世未深,还不像掌柜的那样冷酷,表现出对孔乙己的同情。
3、讨论:“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它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这句话一方面深刻说明孔乙己可有可无、可笑可怜、无足轻重的地位,显示他的寂寞与悲哀;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人们的冷漠、麻木,对他人漠不关心、毫不同情。
4、讨论:小说的结尾:“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既然是“大约”,为什么又说“的确”,这是否矛盾?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小说结尾意味深长。孔乙己既然是个可有可无的小人物,没有人关心他,谁也不能确切知道他是死了,还是活着,只能说“大约”。
孔乙己是个好喝懒做的人,只要有一口气,就是爬也要爬到咸亨酒店来喝上一口酒的,然而从初冬到年关,到第二年端午,再到中秋,又到年关,始终没见孔乙己来,看来孔乙己并非“许是死了”,而是“的确死了”,这是很合乎逻辑的。结尾处看似矛盾的词语更加含蓄、深刻地表现了孔乙己的悲剧命运,无疑也加强了小说对吃人的封建制度的控诉和鞭挞的力量。
5、讨论归纳小说的主题思想。
分析后归纳:这篇小说,通过对孔乙己后半生几个悲惨生活片断的描述,成功地塑造了封建末世备受科举制度摧残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形象,控诉了封建制度的罪恶,揭示了国民冷漠、麻木的状态。
七、小结
小说通过孔乙己一生的悲剧,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对读书人的毒害,控诉了科举制度的罪恶,揭示了封建社会的时态炎凉,人们冷漠麻木、思想昏沉的精神状态以及社会对于不幸者的冷酷,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病态。
板书设计
孔乙己教案4
一、教学设计思路
《孔乙己》被李长之先生列为鲁迅小说“完整的艺术的”八篇小说之首,刘再复称它是“精细的象牙雕刻……雕刻出一个世界”。两千多字的篇幅,浓缩了深广的现实内容,几乎小说中的任何一点,都可以引申开去。这样的一篇课文,希望仅用三课时就分析得透彻,是有难度的。既要整体上把握全文,又不遗漏教学要点,那就得选择恰当的切入点,并且由一个或几个主题贯穿每一堂课。
第一课时,建议从第⑨节切入,着重扣住“快活”两个字,打通④-⑧节,分析孔乙己的身份,外貌与性格;第二课时则可以抓住全文最后这句话(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作为切点,提问设疑:孔乙己到底死了没有?这样,在理解⑩-⑿节的基础上,自然地过渡到人物外貌、动作等等的前后变化,从而突破板块式的段落界限,在整体阅读中整体地把握孔乙己的迂腐性格与悲剧命运。第三课时一方面巩固前两课的知识,一方面解决几个看似零散却又关键的问题,包括人物生活的环境,小说叙述的视角,以及读者所持的态度等等。
二、教学要点提示
1、了解小说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
2、从理解作品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入手,初步学会赏析小说的基本方法。
3、感受作者对文中不幸人物无情的批判和无限的同情。
教案实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了解外貌、语言、动作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2、以讨论的方式,理解孔乙己的复杂性格。
二、教学过程
1、简介写作背景引入。
本文写于1918年冬,发表于1919年4月的《新青年》,后收入小说集《呐喊》。鲁迅本人曾说过,整一部《呐喊》十四部小说里,他最喜欢《孔乙己》。孔乙己是怎样一个人,又是如何遭到社会的“凉薄”,学习本文后,可以有明确的答案。
2、教师朗读课文第⑨节:“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问题一:孔乙己使哪些人快活?
问题二:孔乙己的.哪些方面使人快活?
3、听录音①-⑧节,思考以上两个问题。
4、四人小组讨论,明确:
问题一:感到快活的人包括酒客、掌柜、孩子、“我”。
问题二:
①语言被嘲笑[第④⑥⑧节]
从他的语言特征看,满口“之乎者也”,不分场合地使用难懂的文言词语,甚至对着孩子也引用“多乎哉,不多也”《论语》中的语句,表现了他的迂腐不堪与自命清高。
“窃书不能算偷”这句话,在事实面前,仍徒然地换弄语词,自欺欺人,可见人物的迂腐和爱面子。
②行为被嘲笑[第⑧节]
分茴香豆片段:“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下腰去说道……直起身来又看一看盘,自己摇头说……”俯仰之间,一个卑微、善良的读书人穷酸之态毕露无遗。
③外貌衣着被嘲笑[第④节前三句]
长衫“又脏又破”,“脏”说明他的好喝懒做,“破”反映他的穷苦困顿。胡子“花白”与上一句“皱纹”共显其老;“乱蓬蓬”与下一句长衫的“破”都示其贫;“夹些伤痕”则暗示了他常常因偷窃而挨打。
④遭遇被嘲笑[第④⑥节]
分角色朗读第⑥节中的对话。
其中“你脸上又添新伤疤了”句,“新”说明刚挨打不久,“又”说明挨打不止一次,即偷窃行为不止一次了。
如果说因偷窃挨打留下的伤痕直接留在孔乙己脸上,那么未中秀才、未进举人的伤痕,一直印在他的心里。然而他心中的伤痕更是人们乐于取笑的:“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
5、孔乙己究竟具有哪些性格特点?
学生回答,明确:
迂腐[回字的四种写法,满口之乎者也]
爱面子、自命清高、自欺欺人[穿长衫,偷书却不承认]
善良、天真[教“我”写字和分茴香豆]
守信[从不拖欠酒钱]
6、综观全文,用自己话给孔乙己下一个定义。
学生各抒己见,言之成理皆可。最后提供一些经典的观点作为参考:
鲁迅——孔乙己是一个遭社会凉薄的苦人。
叶圣陶——潦倒、不幸的读书人。
李欧梵[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历史转折时期,落后于时代的,固守着过去价值观的被侮辱、被损害的读书人。
刘再复[美学家]——贫贱而悲惨的“多余人”,失去人的尊严与资格、被社会所吃的下层知识分子。
钱理群[北大教授,鲁迅研究专家]——值得同情与焦虑的,有着悲剧性、荒谬性地位和命运的知识分子。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对孔乙己生死问题的假设和探究,进一步把握其悲剧性格。
2、由孔乙己的命运出发,分析造成他悲剧性的社会根源。
二、教学过程
1、由朗读引入。
打开课本,至91页,齐读全文最后一节:“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问:孔乙己究竟死了没有?
速读全文,从文中找出有说服力的证据。
2、四人小组讨论。
结论:孔乙己一定已经死了。
3、陈列理由。
①前后两次外貌描写的对比变化[第④⑾节]
首次出场末次出场
身材高大盘着两腿,下垫蒲包
青白脸色脸上黑而且瘦
穿一件长衫穿一件破夹袄
分析:从发展的趋势看,孔乙己的处境每况愈下,不久便会死去。
②当时天气状况与孔乙己的穿着[第⑾节第一句]
分析:“……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而孔乙己只穿一件破夹袄,看来难以捱过这个冬天。
③孔乙己三次“辩”的不同[第④⑥⑾节]
一辩二辩三辩
第④节第⑥节第⑾节
睁大眼睛说,不屑置辩颓唐,不十分分辨
争辩好象恳求
分析:孔乙己的言谈行为都旨在维护一个读书人的体面,尽管事实上早已受尽侮辱嘲弄,斯文扫地,却从不肯放下面子,丢弃自尊;所以明知别人是逗乐取笑,也全力与之争辩,或摆出超然的姿态,来表明自己比短衣帮高出一筹。可最后一次他竟然“不十分分辨”,甚至有恳求的眼色,平日的生命力已消失殆尽了,距死期也不远了。
④“排”与“摸”
“排”是指一个接一个按着次序摆。这里形象地写出了他摆阔、炫耀的心态㈠。而“摸”
出四文大钱,反映了他境遇的窘迫,已近末路。
⑤孔乙己“品行比别人都好”,欠酒钱,“不出一月,定然还清”[第⑤节],而十九个钱一直未还,一定已经死了。
⑥孔乙己“好喝懒做”[第⑤节],“好喝”即嗜酒,甚至甘愿忍受众人的嘲笑,仍然经常来酒店喝酒,他不再来喝酒,想来已不在人世了。
4、同桌讨论:种种迹象都证明孔乙己已经死去,那么造成他非自然死亡的原因是什么呢?
明确:直接原因——偷窃挨打,困顿而死
制度因素——科举制度的牺牲品
社会因素——民众的麻木、冷漠、缺乏同情
性格因素——好喝懒做、偷窃
原因似乎是多方面的。可是民众的“冷漠麻木”正是他们用传统等级观念来衡量他人(试想丁举人满口之乎者也,只会使人肃然起敬);而孔乙己的好喝懒做也是因为他怀抱旧式知识分子的价值观,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将自己视作国家、社会不可或缺的“君子”,纵然未能通过科举一展才华,但也决不可与芸芸众生为伍。
归根结底,孔乙己死亡的根本因素是旧的的社会制度。
㈠也有观点认为“排”字反映孔乙己的贫穷,钱来之不易,故付帐时小心清点记数。同样是买酒喝,阿Q从城里中兴回来,一走近酒店柜台,就从腰间伸出手来,“满把是银的和铜的,在柜上一扔”。“扔”字活生生地描绘出阿Q得意洋洋的炫耀情态。一“扔”一“排”,一暴发一窘迫,符合人物身份。
孔乙己教案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阔绰、颓唐、间或、不屑、置辩”等词语。
2、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3、体会小说精巧含蓄的布局。
能力目标
1、学习用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来展示人物思想性格的写法。
2、品味小说辛辣深刻的语言,理解社会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3、探究小说人物的性格内涵,体会孔乙己形象的思想意义。
德育目标
了解作者对腐朽罪恶的封建科举制度和病态冷酷的社会的揭露和批判。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1、把握小说主题。
2、分析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学习小说多角度鲜明、生动刻画人物的写法。
3、结合时代背景,深层领会小说的思想意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自主预习
一、导语设计
大凡读过鲁迅小说的人,几乎没有人不知道《孔乙己》的;大凡读过《孔乙己》的.人,无不在心中留下孔乙己这个遭到社会凉薄的苦人儿的形象。据鲁迅先生的朋友孙伏园回忆,鲁迅先生自己也说过,在他创作的短篇小说中,他最喜欢《孔乙己》。他为什么对《孔乙己》如此钟爱,而孔乙己又是怎样一个艺术形象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小说——《孔乙己》,去体味它复杂的情感内蕴。(板书文题、作者)
《孔乙己》拓展练习
一、 (20xx?江苏省苏州市)阅读《孔乙己》一文的3、4、7、8自然段、完成下列题。(9分)
1、孔乙己的出场总是伴随着各种笑声,然而这些笑声往往是与轻松、欢乐无关的。请仔细品味选文中的“笑”,说出你的理解和感悟。 (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的性格中包含着柔情和顽强这两个看似对立的方面。而鲁迅笔下的孔乙己的个性也是不止一面的。请联系上面文字,说出你对此的理解。(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的句子都用到了“总是”这个词,请结合上下文,分析它们在语境中不同的表达作用。(3分)
①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叫人半懂不懂的。
②我担心父亲有一天会垮下来。然而,父亲的精力却很旺盛,脸上总是挂着笑容,在屋场上从这头走到那头。
《孔乙己》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较好地调动了学生的情感,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课堂发言精彩纷呈。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边对话和结合文本对作品的深入解读是本课的亮点。
总结本课教学,我觉得较好地处理了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教学策略问题。教学设计将课内与课外结合起来,使学习不仅仅是课内的事。课前,我布置了两个任务,一是在文章中划出人物描写的内容,从不同角度去把握人物的遭遇,思考人物的结局。二是结合文本,寻找依据,就孔乙己的结局写作一篇小论文,阐述自己的观点。这是要求学生们能够带着准备的头脑走进课堂。课上,重视对话与生成,努力使课堂成为生命的对话、情感的互动。课后,布置拓展阅读,带着对封建末世多方面的思考走进《范进中举》。本课教学从探究问题开始,到产生新问题结束,自然引导学生进入下一课的学习。
二是宏观设计问题。从宏观上讲,本课教学重视小说学法指导和阅读思维训练。根据小说特点以人物研究为核心,从人物看社会。怎么看呢?先根据人物遭遇,从现象看;再探究内在原因,从本质看,即从现象到本质,从感性到理性。
三是微观处理问题。其中,第一是重视营造沉浸的氛围。教学从听、读开始,以听、读结束,中间将听、说、读的训练结合起来,对人物结局的探究这一主要问题贯穿全课。第二是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深入地研读文章。主要问题有两个: (1)孔乙己必死无疑吗(悲剧的必然性)?(2)悲剧由谁造成?三是重视角色体验。教学中安排学生尝试转换角色,把自己当成孔乙己,设想弥留之际的孔乙己想起周围一切时,会想到什么,对他临死造成最大冲击。
孔乙己教案6
教学目标:
1、理解孔乙己这一形象所揭示的社会意义。
2、学习小说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3、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4、培养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教学课时: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了解孔乙己的性格特征。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新课
我们在初中阶段已经学过的鲁迅的哪些小说?
在鲁迅先生写的33篇小说中,巴金先生曾称赞说:“《孔乙己》写得多么好啊!”日本有一位作家也说,孔乙己是一个最完美的艺术典型。孔乙己到底是怎样一个艺术形象呢?鲁迅先生又是怎样塑造这个形象的?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小说。
二、解题
本文写于1918年冬天,发表于1919年4月的《新青年》杂志,后来收入短篇小说集《呐喊》。
在当时的文化教育领域,虽然在1906年就废止了封建科举制度,但封建复古逆流仍然很猖獗。封建教育仍然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鲁迅先生针对现状,写了二十多年前的社会现实,启发人们将其与当时现状进行对照,懂得批判与取舍。
三、放课文朗读录音
要求:1、找出生字词。
2、试从课文中找出反映以下内容的活。
①孔乙己的特殊身份。
②孔乙己对人们的作用。
③孔乙己的结局。
四、品味小说中几句意味深长的话
1、反映孔乙己特殊身份的句子。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的人。”
明确:“站着喝酒”表明孔乙己生活贫困,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都和短衣帮一样;“穿长衫”表明他不愿与“短衣帮”为伍,硬摆读书人的架子;“的”点出了孔乙己的特殊性,他与上层人、下层人都有距离。
2、反映孔乙己对人们的作用的一句话:
“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明确:孔乙己的存在只是为无聊的人们提供一个取笑的对象。说明孔乙己地位低下,境遇凄凉。
3、反映孔乙己结局的一句话:
“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明确:“大约”表示是“我”的猜测,但孔乙己当时已无力维生,加上二十多年也没有见到,在那样冷酷无情的社会里,孔乙己肯定是活不下去的,所以用“的确”表示“我”猜测的结论。
五、分析孔乙己的性格特征
1、灯片显示以下语句,学生分析讨论。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的人。
△孔乙己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
△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
△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
△他便给他们茴香豆吃,一人一颗。
2、指名学生归纳孔乙己的性格特征。
明确:科举失败又以读书人自居,生活贫困爱面子又常受人嘲笑,迂腐可笑却又不失善良本性,是一个既可悲又可笑的没落的读书人。
六、布置作业
思考:1、小说的前三节并没有写到孔乙己,它们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2、孔乙己的形象有什么社会意义?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理解小说主题。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简单回顾上课时内容,导入新课。
二、提示与思考
1、小说的前三个小节有什么作用?
2、酒客、掌柜、伙计等人是怎样对待孔乙己的?
3、孔乙己的读书经历说明了什么?
4、丁举人是通过科举爬到上层的读书人,他是怎样对待孔乙己的?
三、交流、讨论后明确
1、小说前三个小节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人物活动的社会环境。
由时间推算,我们可知当时封建科举制度还未废除。
由以两种不同方式喝酒的顾客可以看出当时贫富对立和阶级对立的'状况。
由“我”职务的变动可以看出当时人际间的世态炎凉。
2、孔乙己不能与长衫酒客为伍,短衣帮酒客虽然也处在社会底层,但他们仍肆意讥笑孔乙己。唯利是图的掌柜以取笑孔乙己为乐,就连一个12岁的小伙计都鄙视孔乙己。这些,都充分说明在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下,人们对科举不幸失败者的冷酷。
3、孔乙己读了一辈子书,却连“半个秀才也没捞到”,既不能进学,又没有学会营生,反而养成了好喝懒做的恶习,说明了封建教育对读书人的毒害。
4、丁举人对同是读书人的孔乙己毫无怜悯和同情,在孔乙己写了“服辩”之后仍将他“打了半夜”,“再打折了腿”,不仅揭露了丁举人的凶残冷酷,也尖锐地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本质和罪恶:培养残酷的统治者。
四、学生讨论归纳造成孔乙己悲惨遭遇的原因
学生讨论后明确:
1、社会原因。
(1)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
(2)封建等级制度和封建思想侵蚀下,民众的麻木不仁。
(3)以丁举人为代表的封建统治者的残酷摧残。
2、自身原因。
热衷科举、好喝懒做、麻木不仁、至死不悟。
五、理解小说主题
组织学生集体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结合自己对本文的认识进行思考分析。
六、布置作业
思考课后练习题三、四。
第三课时
课时教学重点:
理清小说结构线索,品味小说的语言特色。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理清小说结构
1、指名回顾小说情节的四个组成部分。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2、按照小说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划分课文结构。
开端(1~3段):介绍咸亨酒店,交代环境。
发展(4~9段):孔乙己的经历和性格。
高潮(10~11):孔乙己被打折腿的悲惨遭遇。
结局(12~13):孔乙己的悲惨结局。
二、理清小说的线索
明确:小说以“我”(小伙计)的所见所闻作为线索,选取了孔乙己一生中几个分散的,然而又是典型的生活片段构成小说情节。
讨论分析:使故事显得真实亲切,使情节集中,增加故事的悲凉,表现作者对孔乙己的同情。
三、体会“以笑写悲”的巧妙构思
提示与思考:小说中多次写到旁人的说笑、哄笑,有什么作用?
讨论明确:酒店中的人们也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他们麻木不仁、自私冷漠,他们意识不到自己与孔乙己一样同样受着统治阶级的奴役,所以他们对孔乙己这样一个科举的不幸失败者不但没有同情和帮助,相反只有无情的嘲弄,以求得他们劳累而苦闷的劳动生涯中片刻的快乐。这种麻木的笑使孔乙己的悲剧更添悲凉之感。它表明,孔乙己的悲剧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社会的悲剧。这样,就更加深了小说反封建的意义。
四、品味小说的语言特色
引导学生揣摩以下加点词的意味:
1、便排出九文大钱。
2、他从破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
3、坐着用这手慢慢地走去了。
4、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五、布置作业
小说的结尾并没有明确交代孔乙己的死去,你认为孔乙己死了没有?请展开想像,写一篇短文来明确交代,300字左右。
板书设计:
孔乙己
鲁迅
丁举人、何家
吊打
取笑没有进学取笑
酒客孔乙己穷得快要讨饭掌柜的
被打折了腿
哄笑
“我”、孩子们
孔乙己教案7
教学目标:
1、深刻理解小说所揭示的主题思想。
2、学习用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来展示人物思想性格的写法。
3、探究小说人物的性格内涵,体会孔乙己形象的意义。
教学重点:
1、分析孔乙己人物性格和其形象意义。
2、掌握小说主题。
教学难点:
结合时代背景,分析造成孔乙己悲剧的社会原因。
教学方法:
朗读法、质疑探究法、比较阅读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孔乙己画像和咸亨酒店的图片资料
课时布置: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鲁迅先生一生共写了33篇小说,主要收录在《呐喊》《彷徨》两部文集中,其中他自身最喜欢的是《孔乙己》;巴金先生曾热情地赞叹说:《孔乙己》写得多好啊!日本有一位作家也说,孔乙己是一个最完美的艺术典型。孔乙己到底是怎样的一个艺术形象?这篇小说为什么能得到如此高的评价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小说。
二、资料助读
多媒体显示:
《孔乙己》写于1918年冬天,当时以《新青年》为阵地,虽已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但是封建复古的逆流仍很猖狂。科举制度虽于1906年废除,但是培植孔乙己这种人的社会土壤仍然存在,孔孟之道仍然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这样就有可能发生新的孔乙己。要拯救青年一代,不能让他们再走孔乙己的老路。鲁迅选取了社会的一角──鲁镇的咸亨酒店,艺术地展现了二十多年前社会上的这种贫苦知识分子的生活,就在于启发读者对照孔乙己的生活道路和当时的教育现状,考虑当时的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和科举制度。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
1、同学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
2、概括孔乙己的六个生片断,说说孔乙己的身世和遭遇。
⑴众人取笑孔乙己脸上又xx添了新伤疤;
⑵众人讥笑孔乙己考不中秀才;
⑶孔乙己为偷书作辩白;
⑷孔乙己教小伙计识字;
⑸孔乙己给小小朋友们分茴香豆;
⑹侧面交代孔乙己被打断腿。
3、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
四、问题研讨,分析孔乙己的形象,深刻理解文章的主题
1、四人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分析孔乙己形象:
⑴可笑的性格、孤独的人生、严酷的命运。
①填写句子,探究孔乙己性格中的矛盾表示:
多媒体显示: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但又xx的人。
孔乙己是以读书人自居但又xx的人。
孔乙己是竭力争辩维护清白但又xx的人。
孔乙己是穷困潦倒偶尔偷窃但又xx的人。
孔乙己是热心教小伙计识字,给小朋友分茴香豆但又xx的人。
孔乙己是个被人讥讽但又xxx的人。
孔乙己是个使人快活但又xxxx的人。
②孔乙己的一生是孤独的,他为什么不与人交流?他人为什么笑他?
③文中从哪些方面揭示孔乙己严酷的命运?
⑵研讨孔乙己悲剧发生的原因。
课堂争辩:孔乙己悲剧的原因。
辩题:
正方:孔乙己悲剧主要是自身原因,他是一个时代落伍者。
反方:孔乙己悲剧主要是社会原因,旧时代扼杀了孔乙己。
要求同学结合课文内容,通过争辩理解孔乙己悲剧发生的原因。
⑵讨论小说的主题:
孔乙己这篇小说的主题,有的人说是批判封建科举制度;有人说是揭示社会革新中小人物的凄惨命运;有人说是批判冷漠、麻木的国民性。写一篇短文,说说你的看法?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导入课文
请小组推举代表在班上朗读个人习作,师生一起点评。
二、揣测关键语句,理解人物刻画方法
同学通读全文考虑:小说是从哪些方面对孔乙己进行个性刻画的?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外貌描写、动作描写。
三、理解小说精巧的构思
学习小组合作研讨:
1、文中有几处写到众人的哄笑?他们为什么而笑?作者用众人的笑来贯穿孔乙己的故事,有什么用意?
2、孔乙己到咸亨酒店仅仅是为了寻口酒喝,以此来麻醉失落的`灵魂吗?
3、作者没有采用小说常用的第三人称的写法,而是以小伙计的口吻来叙述,这样布置角色的作用是什么?
四、扩展引申,对比阅读
请同学阅读《范进中举》一文的节选,与课文进行对照,比较分析两文人物性格和主题思想上的差别。
多媒体显示:
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xx念了一遍,自身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他爬将起来,又xx拍着手大笑道:噫!好了!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众人大眼瞪小眼,一齐道:原来新贵人欢喜疯了。老太太哭道:怎生这样苦命的事!中了一个甚么举人,就得了这个拙病!却是如何是好?众邻居劝道:老太太不要心慌,我们而今派两个人跟定了范老爷。这里众人家里拿些鸡蛋酒米,且管待了报子上的老爷们,再为商酌。
五、课堂小结,激励号召
同学们,那衣着长衫的孔乙己的形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面对时代的革新,有勇气脱下长衫,才是一个全新的人,一个与时俱进的人。愿孔乙己的长衫给我们的启示历久常新。
六、安排作业
请你设想一下,孔乙己用手爬着走出咸亨酒店后的情况,以走出咸亨酒店的孔乙己为题缩写小说。
孔乙己教案8
【教材分析】
一个穿长衫的知识分子,一个只能站着喝酒的可怜人,这就是让人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孔乙己。鲁迅塑造的“孔乙己”揭露和批判了整个封建制度和文化,否定了专制制度下无价值的奴性人生。
文章开头细致地介绍了鲁镇的酒店的格局:靠柜外站着喝酒的多是短衣帮,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慢慢坐喝的是穿长衫的,他们比较阔绰。从这个酒店可以看出当时的中国有两个不同的等级:出卖劳力为生的短衣帮和以地主、读书人、有钱人为主的长衫客。而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站着喝酒”说明他根本没有资格象那些身穿长衫的阔绰者一样,踱进酒店去慢慢地“坐喝”,只能与“短衣帮”为伍;但他长期为应试科举而埋头苦读的生活使他手无缚鸡之力,不管孔乙己本人是否意识到,他实际上连加入“短衣帮”的本钱与资格都已丧失,成了人人轻视与耻笑的对象。通过渲染酒店顾客中“短衣帮”和“穿长衫的”这两大泾渭分明的社会群体,实际上凸显出孔乙己是游离于这两大社会群体之外的多余的人而存在的。
象“孔乙己”这样一个社会上多余的人,他是如何生存着的呢?文章透过一个小伙计的眼光来看,“我觉得生活有些单调,有些无聊。掌柜是一副凶脸孔,主顾也没有好声气,教人活泼不得;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所以知今还记得”。后文还写到咸亨酒店的掌柜和顾客都把孔乙己当作笑料,为了取乐,他们常常打趣、讽刺孔乙己。九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中《喜剧的氛围,悲剧的内容——重读<孔乙己>》一文中说“孔乙己之所以被人记得,之所以存在,之所以有存在的价值,就是因为他是人们单调、无聊和苦闷生活的一个笑料,能够给人们一点‘笑’的满足 ”。在教学中很多老师将“笑”作为分析文章的重点,认为以喜写悲,在喜剧的氛围中展示悲剧的内容,以“笑”写泪更增添了孔乙己的悲剧色彩。但是,文章中孔乙己难道仅仅是充当了别人的笑料吗?
【学情分析】
初三学生阅读时虽能带着问题,从课文中筛选信息,但缺少的是进一步深入文本灵魂,对文本作细心的体察感悟。文本中很多能充分展示人物内心世界的细节,如不加以关注,将非常可惜。此课引导学生关注细节,如通过从文中的“手”的细节描写,深入理解孔乙己当时无奈挣扎的生存状态。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细读文本的习惯,也能帮助学生深入领悟文章主旨。
【教学目标】
1.掌握刻画人物的方法。
2.了解孔乙己性格特征。
3.分析孔乙己悲剧的原因。
【探究性学习重点】
1.掌握文章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2.探究孔乙己性格的复杂性,孔乙己悲剧的原因。
【教学方法】
质疑,讨论,探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预习,记录质疑。
设计意图:让学生直接与文本对话,呈现出一个个需要学习、探究的问题,诱发他们自主探究文本的强烈欲望,产生与文本对话的强烈期待。
二、作者简介
最能广泛地反映生活的文学体裁是什么?是小说。读者最多,对人们生活影响最大的文学体裁是什么?是小说。什么是小说?
明确:
1.小说概念
小说就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相对完整的故事情节或事件场面及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2.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3.性格小说
性格小说是以人物性格刻画为中心结构,不必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的小说。如《孔乙己》、《在烈日和暴雨下》。
凡读过鲁迅小说的人,几乎没有不知道《孔乙己》的;凡读过《孔乙己》的人,无不在心中留下孔乙己这个遭到当时社会冷遇的苦人儿的形象。大作家巴金说,《孔乙己》写得好啊!日本一位名作家说,孔乙己是最完美的艺术典型。据鲁迅的朋友孙伏园回忆,鲁迅先生自己也说过,在他创作的短篇小说中,最喜欢《孔乙己》。
设计意图:解决:①文本体裁—小说;②拉近学生与孔乙己的距离
三、学习字词
咸亨酒店 附和 不屑置辩 阔绰 羼水 蘸着 打折腿 间或 颓唐 戕害
设计意图:解决:相关字词的音、形、义
四、问题讨论
1.一句话概括全文内容。
明确:通过“我”——咸亨酒店小伙计的口述,记叙了清末下层知识分子孔乙己一生的不幸遭遇和悲惨结局。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让学生明确故事发生的地点是鲁镇咸亨酒店,时间是“这是20多年前的事”,由此理解孔乙己生活的时代背景。
2.咸亨酒店里几种类型的人是如何对待孔乙己的?
在等级森严、贫富悬殊的.社会里,从酒客、掌柜和“我”对待孔乙己的态度中感受遭受凉薄的孔乙己。孔乙己的命运让世人唏嘘。叶圣陶说:“孔乙己是潦倒不幸的读书人。”刘再复(美学家):“贫贱而悲惨的‘多余人’,失去人的尊严与资格,被社会所耻的下层知识分子。”钱理群(北大教授)说:“值得同情与焦虑的,有着悲剧性、荒谬性地位和命运的知识分子。”掌柜对长衫客:极力逢迎,恭敬侍候,对短衣帮:不讲情义,恣意剥削,对小伙计:凶狠无情。说明掌柜虚伪、势利、冷酷,媚富欺贫,唯利是图。鲁迅塑造的中国社会里这一群看客的形象让人觉得面目可憎,鲁迅说中国的群众都是“戏剧的看客”。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初步理解文本社会环境。让学生对这样的一个人群所构成的中国社会有一个深刻地了解。在孔乙己的极力挣扎中,让学生同时去分析各种类型人的特点。
五、作业:
1.掌握文中生字词的音、形、义;
2.熟读课文,勾画描写孔乙己的句子,分析孔乙己的典型性格。
第二课时
一、听写字词并注音
咸亨酒店 附和 不屑置辩 阔绰 羼水 蘸着 打折腿 间或 颓唐 戕害
设计意图:①检查学生对字词音、形、义的掌握情况,突出提示“漂渺”一词现在的通常写法;②为利用学生所写字词构成完整板书做准备。
二、试从课文中勾画出反映以下内容的语句
1.孔乙己的特殊身份。
2.孔乙己对人们的作用。
3.孔乙己的结局。
明确:
1.反映孔乙己特殊身份的句子:“孔乙已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惟一的人。”“站着喝酒”表明孔乙己生活贫困,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都和短衣帮一样;“穿长衫”表明他不愿与“短衣帮”为伍,硬摆读书人的架子;“惟一的”点出了孔乙己的特殊性,他与上层人、下层人都有距离。
2.反映孔乙己对人们作用的一句话:“孔乙已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孔乙己的存在只是为无聊的人们提供一个取笑的对象。说明孔乙己地位低下,境遇凄凉。
3.反映孔乙己结局的一句话:“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大约”表示是“我”的猜测,但孔乙己当时已无力维生,加上二十多年也没有见到,在那样冷酷无情的社会里,孔乙己肯定是活不下去的,所以用的确表示“我”猜测的结论。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的筛选信息的能力。语文教学要强化双基,而双基只有在具体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才能在学生的心田扎下根。
三、研讨
1.理解章法
小说的前三个小节并没有写到孔乙己,它们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小说前三个小节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任务活动的社会环境。由时间推算,可知当时的封建科举制度还未废除。由两种不同方式喝酒的顾客可以看出当时贫富独立和阶级对立状况,“我”的职务变动也可以看出当时的世态炎凉。
设计意图:理解文本作出这样的结构安排,既是突出中心情节的需要,同时又是表现主题的需要。
2.分析形象:就文中的“手”的细节描写分析孔乙己的不断挣扎的生存状态。
明确:
①作为一个好逸恶劳的懒散的人而存在。
例句:“孔乙己显出极高兴的样子,将两个指头的长指甲敲着柜台”
“长指甲”可以让人看出孔乙己的生活状态不同于靠辛勤的劳动来过生活的短衣帮。留着长长的指甲的都是些生活安逸或者养尊处优或者好逸恶劳的人。这样的一双手写得一手好字,曾替人家抄过书,但这样的人却生活得并不安逸,相反很是困苦。这样的长指甲只能是好逸恶劳、懒散过日的“标记”了。
②作为一个迂腐守旧的知识分子而存在。
例句:“孔乙己刚用指甲蘸了酒,想在柜台上写字,见我毫不热心,便又叹一口气,显出极惋惜的样子。”
“用指甲蘸酒写字”是孔乙己作为一个读书人,想尽办法、利用一切机会向别人在证明自己的价值。虽然没有进学,但还是极力要证明自己的学识。问小伙计识不识字,教小伙计“回”的四种写法,没有笔,用长长的指甲代替;没有墨,蘸酒代替。无奈,换来的是别人的冷漠。孔乙己的迂腐成为了别人的笑料。更可悲的却是:“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可见得他就算能够充当笑料,能“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能使“店内外都充满快活的空气”,也不过是可有可无的取笑对象。多了他人们多了一个人取笑,少了他人们还是一样过。
③作为一个穷酸的善良人而存在。
例句:“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腰下去说道,‘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
孔乙己唯一的下酒菜是一文钱的茴香豆,但是他分给孩子们一人一颗吃,他是善良的。但他毕竟生活窘困,面对不懂事的孩子吃了还要吃,他也不得不用手罩住他那仅存的下酒菜,这时读书人在维护他的体面。一句“多乎哉?不多也。”更足以展现穷酸之下不忘显示读书人的身份的迂腐。鲁迅写“孔乙己”的主要用意是“描写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孔乙己是个多余的人,是个“苦人”,是个“弱者”。因为多余,他连自己正式的名字都被一个半懂不懂的绰号代替,店里的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没有人尊重他,也没有一个与他有共同语言的人。在孔乙己病态人生中,这一内容可以说是他的性格亮点。在人情世故涂抹了他心灵的单纯,世态的凉薄冷却了他心灵的热情,人性的凶恶和残酷磨钝了性格中的善良之后,生存的状态便不可避免的是走向了人生的末路。
④作为受尽凉薄的可怜人而存在
例句:“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不一会儿,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一双曾经留着长指甲的手,一双曾经用来写字的手,一双带着善意的手,此刻满是泥,成了代步工具。再也不可能保留知识分子的体面,再也不能让自己的闪光之处得以施展。文不能,武不得,活干不了,孔乙己与短衣帮相比更为悲惨。
小结:孔乙己一个好逸恶劳、穷酸潦倒、饱受摧残的苦人儿形象。
设计意图:地位低下但追求功名,穷困潦倒但好吃懒做,迂腐不堪死要面子自欺欺人,遭人嘲笑但自命清高,凄苦惨绝但麻木不仁的苦人儿。
5.探讨主旨:
造成孔乙己悲剧的原因何在?
明确:自身原因:热衷科举、好喝懒做、麻木不仁、至死不悟。
社会原因:科举制度的毒害;民众的麻木不仁;统治者的摧残。
设计意图:正确理解文章的内容,解决教学中的难点。
课堂小结:
孔乙己之所以挣扎着生存下去,只是靠“文化”,文中“长衫”这个意象就是文化的象征。孔乙己不管别人如何看他,他始终穿着那件又脏又破,而且是多年也没有洗也没有补的长衫,但这种没有和权力、金钱相结合的文化没有实际的用途,文化本身并没有能够让他在这样的社会中生存下去。他的文化最终也随着他的生命而结束,连同他那好逸恶劳的手一起埋葬。像孔乙己这样的知识分子怎样才能改变自己的生存状态呢?充当单纯而愚蠢的知识分子社会不接受不认可,充当别人的笑料不是最终解决的办法,偶尔的挑战与反抗更不能改变命运。问题只有通过改变国民性的弱点,这也是鲁迅先生一直期待完成的。
设计意图:深入探讨文章主题。让学生真正读懂鲁迅。
四、作业
运用“我看孔乙己是_____(概括其特点或性格)的人,因为文中_____(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写一段文字,进行鉴赏。
附:板书设计
苦人儿:孔乙己
孔乙己
好喝懒做
死要面子
热衷功名
悲惨死亡
掌 柜:唯利是图
小伙计:势利
众 人:麻木不仁
丁举人:残忍
冷漠的社会
孔乙己必死无疑
孔乙己教案9
教学目标:
1、通过情节感知人物的特征,通过批注进一步理解人物形象。
2、梳理人物之间的关系,明确人物所处环境的特征。
3、根据情节和人物形象分析,推断作者的情感倾向。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通过情节感知人物的特征,通过批注进一步理解人物形象。
(2)梳理人物之间的关系,明确人物所处环境的特征。
难点:根据情节和人物形象分析,推断作者的情感倾向。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经典的一篇文章,也是鲁迅先生最喜欢的一篇短篇小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小说。
回顾,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二、读课文并感知
1、明确这篇课文的主人公是孔乙己。
2、感知孔乙己是一个怎样的人?
人物简介(用一两个词说说孔乙己的特征,并在文中找出依据)
可引导学生在文中找现成的词语或者在情节中感知
(表象上:老,脏表现上:死要面子,迂腐,好喝懒做,讲信用,友好,善良等。学生可能答——被人取笑等,告知其读懂老师的题目要求)
二、梳理关系,批注理解
1、除了孔乙已,小说中还塑造了哪些人物,他们与孔乙已什么关系?(他们对待孔乙己的态度行为)
图表:中心,孔乙已,四周,“我”(取笑,厌恶),掌柜(取笑,催欠钱),短衣帮(取笑,看不起),穿长衫的(取笑,看不起),邻舍孩子(取笑)丁举人(打折)
说明:“我”是咸亨酒店的小伙计,是故事发生发展的见证人和参与者,设置的优点是增加小说的真实感,表达的亲和力。
2、孔乙己可笑吗?
(可笑,可怜,可恨等)
找出相关的'句子作分析式批注,交流(推测人物行为表现后可能存在的原因)
三、咬文嚼字,主题探究
1、孔乙己身上有优点有缺点,但为什么周围的人对待他的态度惊人的一致?这些人组成的是怎样的社会缩影?
研读1-3节内容,(1)短衣帮和穿长衫的同到咸亨酒店喝酒,喝酒的目的是否有些不同?(热热的喝了休息;慢慢地坐喝)(2)短衣帮和穿长衫的喝酒的状态一样吗?(姿态:站着;坐着,(倘肯,大抵,踱,要就要菜)(3)我和掌柜,我们和客人之间什么样的关系?(生厌,不信任)
小结:人:冷漠,自私社会:贫富,等级
2、小说结尾写道“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你认为孔乙己死了吗?(作者塑造这个人物,是否已经决定了他的命运?)为什么,从文中找依据,交流。
四、板书及作业小结
1、板书“笑声中的悲剧人物”
2、作业:
(1)想象孔乙已死亡时的一幕,写作,200字左右。
(必须要有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的运用)
(2)书写包含人物(对立,强弱)关系的一个场景,体现你的情感倾向,300字左右。
(1)、(2)作业中完成一项即可。
(3)、课外阅读鲁迅小说《阿Q正传》
孔乙己教案10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自己最喜欢的一篇小说,也是多年入选中学语文课本的一篇传统课文。全文仅3000多字,可是从以乐境写悲哀的精巧构思到12岁小伙计的独特视角,从精巧含蓄的社会环境描写到看似矛盾的结尾处理,可圈可点处俯拾即是,为读者留下了许多值得探究的课题,回味无穷。然而,文章虽精美,却难以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因为小说反映的社会生活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去甚远,理解上存在一定的难度。这种情况下,教师的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小说篇幅不长,但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要完成对本文人物、主题、写作技巧的全面的'、理性的分析恐怕仍是不切实际的。只有准确定位自己的教学目标,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因此我确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了解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和病态社会的冷酷的小说主题。
2、了解小说的社会环境描写及其作用。
3、掌握刻画人物的描写方法,深入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传统课文的教学一般难度较大,学生对文章主旨更是雾里看花,难一捉摸。主要问题在于学生难以了解和体会当时的时代背景,但文章的主旨又跟作品的时代背景密切相关,因此,本人准备了视频断片在上课第一时间播放给学生欣赏,有利于缩短时空距离,真切体会当时的时代概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深入探究的兴趣。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本节课教师讲解过多,以致削弱了学生积极思考的热情,应该放手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中加深理解、有所感悟,才能真正提高阅读的质量。
孔乙己教案11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语言目标:语言目标若干词语的理解与积累。
思维目标:熟读课文,理清故事情节的脉络;理解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重点熟读课文,理清故事情节的脉络;理解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难点熟读课文,理清故事情节的脉络;理解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流程
环节预设
时间教师学生设计意图
导入2分钟导入语
见ppt①勾连带入文本
整体
感知6分钟初读课文
圈点勾画思考:概述初读后对孔乙己的整体认知。读书思考,总结概括
把握内容,理清结构层次8分钟再读课文,整体把握小说内容和结构。见ppt③思考:划分结构构层次,概括段意层意把握小说情节内容与结构层次;
整体认识孔乙己形象特点18分钟朗读课文有关部分,完整认识孔乙己形象的特点;从孔乙己周围人的态度看社会,看与其命运的关联。
见ppt④⑤思考:具体表述孔乙己有哪些特点;说出孔乙己活动场所的特点,认识环境与人物命运之间的关联。
小组研讨,集体研讨。对主要人物孔乙己性格特征,以及人物活动主要场所特征,形成整体认知。
总结6分钟①一句话概述文本内容;②一句话概述孔乙己的外貌特征;③一句话概述孔乙己的生活环境。
见ppt⑥小组研讨,集体汇报:发表观点。把握文本内容重点;提升总结概括能力。
板书
《孔乙己》鲁迅
一、前三段为第一部分。(环境)
二、第4段到12段是第二部分。(主体)
三、第13段第三部分。(尾声)
孔乙己:悲凉酒客:冷漠不幸
掌柜:刻薄丁举人:残酷不争
课时安排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①解析小说语言的内涵,理解小说主题的深刻性。
②解析人物描写手法的运用,提升生动形象塑造人物的能力。
教学
重难点
解析人物描写手法的运用,提升生动形象塑造人物的能力。
教学流程
环节预设时间教师学生设计意图
导入1分钟鲁迅先生运用鬼斧神工之笔精心塑造了孔乙己的形象,这节课继续研讨。直接进入
专题研讨30分钟思考1: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孔乙己性格的言行来品析。见ppt⑧
思考2:品读文中对孔乙己“手”的细节描写,体会人物的生存状态。
见ppt⑨
思考3:读这个句子“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有怎样的体会?
思考4:品读“大约”“的确”交代孔乙己结局用词的合理性。见ppt?
思考5:总结孔乙己悲剧的根原。
见ppt?自读课文,圈点勾画,思考问题;小组讨论,集体研讨。
自读课文,圈点勾画,思考问题;小组讨论,集体研讨。
再读课文总结归纳;发表自己的看法。体会小说通过语言、行为塑造人物的艺术特色。
体会小说描写方法的表达效果。
品读重点语句,理解小说的主题。
体会作者的语言的'准确与艺术性。
养成总结的习惯,提升总结归纳的能力。
总结6分钟思考6:想对孔乙己说点什么呢?概括小说主题。
见ppt参与讨论提升把握主要信息的能力。理解小说主题。
作业
布置3分钟①鲁迅先说:在他写的小说中,他最喜欢《孔乙己》为什么?
②设想一下,孔乙己用手爬着走出咸亨酒店后的情况,以“走出咸亨酒店的孔乙己”为题续写小说。见pp?
要求:二选一①拓展延伸:查阅资料,思考辨别,写出想法。
②想象力创造力的训练。①尝试探讨:养成探索问题的习惯;提升对探索问题的兴趣、能力。
②想象力创造力的训练。
板书
《孔乙己》鲁迅
孔乙己:可笑孤独迂腐悲惨
科举、社会:无情冷漠残酷吃人
教学反思一、理念:文本只是一个例子,教师应抓住文本,放眼文外,引导学生广泛涉猎相关的语言资料,拓展学习空间,激发学习兴趣,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强化语文基础:抓住基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提升语文能力,培养人文素养。二、课堂:《孔乙己》课文比较长,教学中力图以生动的语言、昂扬的激情来感染学生。还比如:由于课文篇幅较长,如果一下子全部朗读,费时费力,且不一定有效果。可采用跳读,抓住重点段落(比如: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细读文本,还可以进行换位体验式的朗读,学生在朗读中得到丰富体验。三、策略:抓住小说文体的特点,抓人物形象、抓环境、细节描写,还有通过关键词句的揣摩品味,细读文本,让学生感受文本所承载的人文气息,感受浓郁的语文味。良好效果的语文课,是教师智慧的结晶。
孔乙己教案12
【设计思路】
1、《孔乙己》是鲁迅先生“于廖廖数页之中,将社会对于苦人的冷漠,不慌不忙地描写出来,讽刺又不很显露,有大家作风”的小说力作,将其纳入文学作品的欣赏单元,颇有意味,因为可以挖掘的地方、可供鉴赏的角度很多。
2、尝试“探究性学习”,初步获得鉴赏小说的方法。指导学生利用材料集中探究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和矛盾性,深入探究悲剧来源的复杂性。教师放弃权威角色,与学生共同探讨,起着启发、引导、帮助的作用,在探究中培养学生的语言品析能力和思维能力,尝试一种探究的乐趣。
3、抓住矛盾性和复杂性是解读鲁迅系列悲剧小说的钥匙,并学会利用相关的材料撰写鉴赏文章。
4、鉴赏文学作品不是一蹴而就,需要长期的积累、历练。激发兴趣,培养初步的鉴赏能力,是本次阅读训练的要求。文学鉴赏能力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培养。
【学习目标】
1、学会利用材料,从多角度、细节处探究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以及探究悲剧来源的复杂性,初步学会赏析小说的基本方法。
2、抓住矛盾性和复杂性是鉴赏鲁迅系列悲剧小说的钥匙,并学会利用相关的材料撰写鉴赏文章。
3、在鉴赏中初步学会思辨,思考社会中人的命运与性格、社会等的联系。
【学习重点】
学会利用材料,从多角度、细节处探究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以及悲剧来源的复杂性,初步学会赏析小说的基本方法。
【学习难点】
学会利用材料,全方位深入探究悲剧来源的复杂性。
【课前准备】
1、分发积累A卡,指导学习本卡的生字难词。
2、准备积累B卡,收集有关评价《孔乙己》一文的材料,以备探究学习之用。
3、准备积累C卡,收集有关封建科举考试的材料,以备探究之用。
【指导学习过程】
一、整体感知
1、教师导入:过去我们阅读小说,评价人物,总是简单地判为“好人”和“坏人”,这就像京剧的脸谱“忠”、“奸”分明,犯了评价的幼稚病;而分析人物的悲剧,喜欢简单的贴上标签或无限拔高。真正理解人物、读懂小说,还要抓住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和矛盾性,探究悲剧来源的复杂性。
2、学生利用积累卡,自读课文,了解内容,解决生字难词。
3、师生讨论(重在讨论的过程,答案不求统一)
①小说为什么将酒店作为孔乙己活动的环境?
②酒店小伙计“我”是否可有可无?
二、初步探究
孔乙己是怎样的一个人,具有哪些性格特点?
1、师范读,学生重点感受孔乙己的言行举止。
2、论:用“可的人”,概括出孔乙己的形象。
(创设开放的问题情境,训练学生利用材料,品析课文,从多角度、多层次和细节处探究孔乙己形象。)
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可笑的人,可悲的人,可怜的人,可恶的人,可气的人,可爱的人……(学生观察人物的角度不一样,得出的看法也不一样。由浅入深,从片面到全面,就是一个认知水平提高的过程。让学生去发现,去探究,去补充,教师起引导者和帮助者的作用。)
3、找出依据:让学生细读课文,筛选信息,找到句子,支持自己的看法;可以重点抓住一、二点,给予精心品析。
①讨论:孔乙己是一个“可笑的人”(引导学生探究孔乙己的可笑,在于自相矛盾)
可笑之一: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巨大反差,尴尬可笑)
可笑之二:“窃书不能算偷……”(迂腐、狡辩)
可笑之三:便排出九文大钱。(装阔、炫耀;书呆子的一丝不苟)
可笑之四:……
②讨论:孔乙己仅是一个“可笑的人?”还是……(可恶的人)。
典型处:可惜他又有一样坏脾气,便是好喝懒做。坐不到几天,便连人和书籍纸张笔砚,一齐失踪。
③讨论:在他的可笑、可恶之外,还有……(可爱之处)。
可爱之一:他说,“读过书……我便考你一考。茴香的茴字,怎样写的?”(真心诚意)
可爱之二:他便给他们茴香豆吃,一人一颗。(善良、爱心)
④讨论:孔乙己是可笑、可恶、可爱的一个人,他还是……(可悲、可怜的人)
可悲之一:众人都不知道他的名字,取一个绰号唤作“孔乙己”(卑贱的人)
可悲之二: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多余的人)
可悲之三:……
⑤进一步讨论:为什么孔乙己的可笑带着泪水,可恶不使人恨,甚至是可爱中透着凉意?(因为他的可笑、可恶、可爱中包藏着深深的可悲。)
A、可笑中的可悲:
a、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穷死不肯脱下象征读书人身份的破烂长衫,多么可悲。)
b、窃书不能算偷。君子固穷。多乎哉,不多也。
(典型的孔乙己式语言,透着迂腐,发着酸气。鼓励学生积极品味语言,提出新解。)
B、可恶中的可悲:不会营生→好喝懒做(这是一个深入点,性格可恶,还是封建教育制度的可恶。)
C、可爱中的可悲:热心考“茴”字和分给孩子茴香豆。
(这是一个难点,引领学生感受一个落魄读书人的孤独与凄凉。)
讨论、小结:(引入瞎子摸象的故事,启发学生思考如何正确评价人物?)评价一个人物不能像瞎子摸象一样,摸着一个地方就说是全象,而要多角度、多层次,全面深入地评价一个人。孔乙己是可笑、可恶、可爱、可悲的,这组成他悲剧的性格,交织成他悲剧的人生。
4、讨论得出。鉴赏要点:①学会利用材料,帮助落实重点,从多角度、细节处,品析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三、深入探究
讨论:可恶与可爱,可笑与可悲,组成了孔乙己悲剧性格;悲剧性格演绎悲剧人生,他的人生悲剧还由什么原因造成的?
1、引入有关封建科举考试的材料和《范进中举》的`精神片断描写,从感性和理性两个方面,帮助学生理解科举制度的罪恶,了解天堂地狱一考之间,懂得封建教育思想的弄人,以及“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罪过。在更大的文化背景下,理解孔乙己的悲剧来自封建科举制度,他是这一制度的牺牲品,是制度的悲剧。
引导学生继续探究孔乙己的悲剧还由什么原因造成?
⑴讨论:环境使然,在课文中寻找,这是怎样的一个社会环境。
①掌柜是一副凶脸孔,主顾也没有好声气(冷漠)
②几次写到“笑”,一是围绕孔乙己因偷被吊打的“笑”。二是嘲笑孔乙己连半个秀才没捞到,三是孔乙己被打折了腿,仍要取笑。(无情、冷酷)
③念念不忘“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
④……
小结:这是一个冷漠、无情的社会,是造成孔乙己悲剧的另一个重要原因,这也是社会的悲剧。
⑵讨论:人们是如何看待孔乙己的?(笑料、多余的人)
孔乙己的自我感觉、自我认识如何?(至少是个读书人,高人一等)
从这种反差中,我们可以认识到孔乙己的精神处于一种什么状态?(麻醉,被毒害,精神悲剧)
⑶讨论:小说为什么三番五次写到“笑声”,这似乎与小说的悲剧气氛不相符合?
以乐写悲,一倍增其悲。这种笑声,其实是反复渲染人们对可怜的孔乙己的逗弄赏观、取笑作乐,人性到了这种地步,其实也是人性的悲剧。
3、讨论得出借鉴要点:学会利用材料,帮助攻克难点,全方位深入探究悲剧来源的复杂性,感受《孔乙己》一文中彻头彻尾的大悲剧。
四、扩展探究
学习课文之后,初步获得鉴赏小说的方法,找到“抓住矛盾性和复杂性”是鉴赏鲁迅系列悲剧小说的钥匙,并利有相关的材料撰写鉴赏文章。
(1)列举系列鉴赏题目给学生,选其一课外完成,做到口子小,挖掘深。
1、我看杨二嫂(抓住其复杂性来分析,重新认识杨二嫂)。
2、祥林嫂的悲剧(参阅《祝福》及相关材料)。
3、孔乙己与范进比较欣赏A、B、C(参阅《范进中举》全文)
4、……
(2)要求学生学会选择相关材料(专家、学者的品析文章,读者的读后感)、平行材料(人物命运或性格类似的作品)等进行参考、比照、分析,撰写鉴赏文章。
附:
积累A卡
1、注意音形义
阔绰(chuo):阔气孱(chan):混合、掺杂踱(duo):慢慢地走。(注意文中的含义)蘸(zhan):沾折(she):断不屑(she)置辩:认为不值得与人分辩。
2、释义
“短衣帮”与“长衫主顾”上大夫孔乙己
积累B卡
一、关于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
在人们的心目中,孔乙己只是一个非常可笑的人物,一个可以解闷取乐的工具。这“可笑”,首先表现在他的外貌的奇特和思想的迂腐上面:孔乙己是酒客中间唯一的“读书人”,又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单从这幅独特的肖像看来,也约略可以判定,这是一个颓唐不堪、没有前途的书呆子了。不是吗?旧社会的生活对这个人物显得是那样残酷无情,几乎把他逼到了穷途末路,变成“讨饭一样的人”了,可是他不愿意抛弃那件“破长衫”,还要摆出“读书人”的臭架子,穷酸相,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以表示自己比别人高明几分。可是,别人不但不把他放在眼里,反而借此逗笑取乐。当别人直截了当地揭穿了他因偷何家的书被吊着打的时候,他一面“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一面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接着就说了些“君子固穷”“者乎”之类似通非通的话,于是,便引得众人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孔乙己是自尊的,可是别人却故意要去刺痛他,问他为什么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手,这就使他“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回答不出,于是,“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这是一幅多么可笑,然而又是多么可悲的画面呵!一面是灾难、痛苦和不幸;另一面是无聊的逗笑和取乐,把“乐趣”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面,封建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和无情,通过这幅“可笑”而又可悲的画面,不是暴露无遗了吗?含着眼泪的笑,以喜剧形式出现的悲剧,这是鲁迅在这篇小说中所表现的独特的艺术风格。
孔乙己诚然是“可笑”的,但在这“可笑”的背后,却隐藏着弱小者的寂寞而痛苦的灵魂。
孔乙己,这个浸透了封建思想的旧社会的牺牲品,在他的品性中,难道没有一点可取之处么?他的凄凉的结局,难道不能引起人们的丝毫的同情和关怀么?
孔乙己在那群无聊的酒徒和小市民中间是找不到丝毫的人间的温暖的。成人社会的冷酷无情,逼着他把自己的真诚的感情转移给孩子们,他也迫切地希望着从孩子中间获得一些温暖和谅解。他真心诚意地考小伙计“茴”字的四种写法,给孩子们每人一颗茴香豆,这些地方使我们发现他的迂腐的个性中还包含着诚恳和善良。可是即使在孩子们中间,孔乙己也还是找不到丝毫人间的温暖。
孔乙己是封建科举制度奴役下的一个可怜的牺牲品,黑暗王国里的一个被侮辱与被践踏的卑微的小人物。他的迂腐无能,是受封建文化、科举制度毒害的结果。他虽然已经沧落在社会的最低层,但对仕途的梦想,却并没有完全幻灭,他念了一辈子书,到了须发花白的年纪,还只是个“童生”,连个秀才都不是,却只知道“茴”字的四种写法,既不能进学,又不会营生。人们哪个还瞧得起他,早把他看成一钱不值的废物了,可是他还自得其乐,满口“诗云子曰”,表示自己至少是个读书人,比人高出一头,在某种程度上,有点阿Q相。这真是个精神悲剧。鲁迅用他的锐利的笔,就是这样透过孔乙己的灵魂,把封建文化、科举制度的道德文明的虚伪与无耻,以及它对历代知识分子的严重精神戕害,冷静而深刻地剖析出来了。
显然,鲁迅在描绘这个被旧社会扭曲了灵魂的“多余的人”的悲惨一生的时候,是交织着爱及憎两种相当复杂的感情的。孔乙己不是坏人,在他身上还保留着善良、诚实的品性,在这地方,鲁迅寄予他深切的同情;可是,作为一个背负着没落阶级不可挽救的悲剧命运的人,鲁迅就给以严厉的鞭挞,毫不容情地把他从历史舞台中葬送出去,替他唱出了一支无限辛酸的挽歌。
(张德林《含泪的笑》)
二、关于小说的主题思想
作品把故事从头到尾都安排在群众熙攘的咸亨酒店门口,不厌其烦地描绘群众中爆发的一阵阵哄笑,这就是把孔乙己身上的封建教育毒害放在喜剧的笑声中进行辛辣的批判,更重要的是作者细致描绘、反复渲染了社会人们对这个可怜弱者的逗弄赏玩,取笑作乐,这就把一个更大、更严重的社会悲剧触目惊心地推到读者面前。“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增其哀乐。”(王夫之《姜斋诗话》)鲁迅深通艺术辩证法,在《孔乙己》中出色地运用喜剧的形式表现悲剧的内容,因而使悲剧越发显得深沉哀痛,撼人心魄。所以《孔乙己》不仅是一篇“愤怒讨伐儒家教育的战斗檄文”,实在还是一幅描写中国封建社会人民群众思想昏沉、精神麻木的生活风俗画。
可见,孔乙己受封建教育和科举制度的毒害并不是小说《孔乙己》的全部内容。因为那店堂内外的一阵阵愚妄、麻木的哄笑声,就不是封建教育所能概括得了的。作者把孔乙己摆在酒客、掌柜、小孩子的日常闲谈、戏弄中不动声色来刻画,他的悲剧在社会群众的哄笑中逐步展现出来,这样的艺术构思就使《孔乙己》的主题势必比“抨击封建教育和科举制度的毒害”更为深广。
(陈根生《谈谈〈孔乙己〉的主题》)
三、关于小说中一些词语、句子等的分析
“窃书不能算偷……”
“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这是小说里所写的孔乙己争辩时所说的话。
“偷”“窃”“偷窃”三个词同义,一个是口语词,一个是古语词,一个是书面语词。在这里三个词分别运用,各得其所,既符合语境条件,又有助于刻画小说所规定的人物的特定性格。小店里人们取笑孔乙己,系日常对话,用口语词“偷”。孔乙己为了辩解而用古语词“窃”,故意在字面上做文章,似乎“窃”与“偷”本质不同。这固然是为了摆脱窘境的辩解,也同他开口闭口“之乎者也”的性格特征相吻合,更显出这个没落的封建文人的迂腐和可悲。故事叙述人“我”的叙述不用“偷”而用“偷窃”,特意把“偷”和“窃”连了起来,点破孔乙己的辩解,同时也符合叙述语言(不是人物对话)的语境条件,符合“我”作为懂得几个字(居然能写出茴香豆的“茴”字)的店小二的身份。词语的恰当运用适应了语境条件和刻画人物性格的需要,使篇章前后和谐统一。如果把原文的“偷”与“窃”互换,或者把“偷窃”换用为“偷”或“窃”,既不合语境条件,也会破坏人物性格的一致性,影响意思的确切表达和篇章前后的和谐统一。
(王尔龄夏康达《〈孔乙己〉难句解》)
四、关于孔乙己出场时肖像描写的作用
孔乙己的长衫描写,作为塑造形象揭示性格的点晴之笔,可谓力透纸背、入木三分。确实,如果鲁迅先生只写孔乙己站着喝酒而不写其穿着长衫,就很难简明地揭示出主人公思想意识和其所处的经济地位之间的矛盾,奇峰般地凸现出他迂腐寒酸的性格。这长衫是人物灵魂的标签,是主人公悲剧命运的广告。
(田又生《孔乙己的长衫哪里去了》)
不管怎么说,孔乙己的长衫不见了。长衫怎么被脱下的,任凭大家去合理地想象。但必须明确的是,它要与文章的主题思想、与人物的性格命运紧密联系。孔乙己死死不肯脱下长衫,是为了摆读书人的架子,是幻想跻身上流社会。这就说明孔乙己中了封建教育“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毒害极深;“一心向上爬”的封建等级观念浓厚,是至死不悟的。他企图以一件长衫来抬高自己的社会地位。可是孔乙己毕竟是一个“没有进学”,连温饱也无法解决,靠“钞钞书”,甚至“偶然做些偷窃的事”来苟延余生的读书人。丁举人借孔乙己偷了他家的东西之机,一顿惨无人道的痛打,既残酷地打残了孔乙己的肉体,也打破了他那件本来就破破烂烂的长衫。孔乙己的长衫是被丁举人无情“剥”下的。
(何国森《长衫到哪里去了》)
积累卡C
一、科举制度简介
隋以后各封建王朝设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由于分科取士而得名。汉代已有考试取士之法,但系临时措施,并未形成定制。随文帝废除世袭贵族垄断的九品中正制,这从当时来说是历史的一大进步,因为它使下层的有才之士脱颖而出。隋炀帝时始置进士科,一直延续到明清。清朝的科举考试,一般童先生在县或府里参加院试,考取的为“生员”,叫“进学”,也就是中了秀才;秀才再到省会参加三年一次的乡试,考中的为“举人”;举人的选拔考试,中者就是进士。明清两朝的考试内容以《四书》、《五经》的文句为题,规定文章的格式为八股文,解释须依朱熹的《四书集注》等书,以“一孔之见,一人之注”的集中和权威,极大地束缚了古代知识分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对人才的桎梏,科举制度已经走向反面。科举制度的最大恶果就造就了一大批追求功名而死读书,读死书的“孔乙己式的人物”,抱着“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人生信条,屡败屡考,屡考屡败,穷困潦倒一生,成为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由于科举考试制度对人才的极大桎梏,以及与社会发展的不相适应,光绪三十一年,推行学校教育,科学制度废除。
二、《范进中举》精彩片断集粹
1、次日,行香挂牌,…………范进磕头下去了。
2、次日,范进少不得拜拜乡邻。…………一顿夹七夹八,骂的范进摸门不着。
3、报录人见了道…………再为商酌。
4、胡屠户道:“我那里还杀猪!…………范进又谢了领居
孔乙己教案13
教学内容
本文在教材第28—35页。本文是鲁迅先生的一篇著名小说。文章通过对一个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较深的迂腐窘迫而又自命清高的旧知识分子的刻画,反映了当时整个社会的环境和当时整个国民的心态,表达了对整个封建社会的控诉和鞭挞,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病痛。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学习掌握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环境。
2.认真研究当时的社会环境,以便更好地了解人物的性格以及作者要表达的情感。
3.理解小说的情节结构,了解作者的精心布局。
4.学习外貌、语言、神态、动作、细节描写等写作技巧。
◇过程与方法
1.学生先查找文章中的生词,为读懂文章作准备。
2.先看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环境,大致了解文章的线索。
3.在教师的指导下对人物进行分析。
4.通过分析人物找出决定人物命运的原因。
5.研究作者的情感及其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当时的社会环境,培养他们对现在的社会制度的认同感。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同情和理解弱者。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
1.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
2.分析人物性格。
3.学会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
4.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作者的情感。
难点
1.通过了解人物所处的环境,理解当时的社会现实。
2.通过对比分析人物性格,学会各种描写人物的方法。
3.抓住中心思想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教学突破
1.认真分析非主要人物对主要人物的态度和影响。
2.把人物和当时的环境联系起来进行分析。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搜集本篇文章的作者及其文章风格的有关资料。
2.把故事发生的背景资料准备好,上课时给学生进行说明。
学生准备
1.在课前把课文认真阅读一遍。
2.回顾自己学过的鲁迅的文章。
教学步骤
(第1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介绍作者和他的文章风格、社会背景。 1.认真听讲,与自己的了解进行对照。
2.让学生回答故事发生的开端和线索。 2.回答教师的提问。
3.对人物进行分析,让学生找出描写方3.分析人物,学习描写方法。法。
一、讲解背景资料,导入新课(约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提问:鲁迅原名xxx,xxx人,是中国现代伟大的xxx,无产阶级
1.回答: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我们学过的他的文章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我们学过他的'作品有——。本文写作时间是。鲁迅文章风格大都是批判旧社会和反动势力,也揭露下层社会国民的麻木和病痛。故事发生在封建社会即将灭亡的19世纪末,下层人民生活十分困苦,当时仍然存在科举制度。1906年科举制度废除。
2.让学生从前三段中找出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主要人物。环境在前三段主要指人文环境,试让学生归纳出来。对此问题教师要进行指导,进而提问:文章的线索是什么?‘
3.让学生分析长衫主顾和短衣帮的区。别,通过对比发现问题(主要在第一和第二段)。然后让学生通过分析故事发生的环境了解人物的性格。教师最后说明小小的咸亨酒店其实是当时整个社会的一个缩影,作者构思的巧妙之处正是通过“解剖麻雀”来达到见微知著的目的。书》等。鲁迅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本文写于1918年冬。学生听教师讲解后对鲁迅及其文章风格有一个清楚的了解,并对故事发生的社会环境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对旧社会的文化制度也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2.从第一段推测时间是在19世纪末,地点是咸亨酒店,主要人物是孔乙己;人文环境主要是社会分化、等级对立、世态炎凉等;文章的线索是作者的见闻。
3.回答他们不同的特征:“长衫”和“短衣”,“房里”和“柜外”,“坐喝”和“站喝”,“荤菜”和“素菜”,“不好侍侯”和“容易说话”,对比鲜明,说明贫富悬殊,等级对立,人际关系紧张,不易沟通,人们只关心自己的生活,反映出世态炎凉;小酒店实际上是社会的大舞台,预示着悲剧即将上演。
二、斟酌字句,分析主要人物(约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让学生分析作者以第一人称写的好处,提醒学生分析细节,我为什么换r专管温酒的无聊的工作?掌柜说我干不了这事,这事指的是什么事?它说明了什么?掌柜因为我不会羼水差点辞退我,说明了什么?教师指导学生思考。
2.重点分析孔乙己。先让学生找出描
1.回答:以第一人称写显得真实。不是因为我不会舀酒,而是因为我不会羼水。在教师指导下回答:羼水意示黑心掌柜和对下层人民的剥削和欺骗;“我”的经历说明当时社会环境的恶劣和人们之间关系的紧张。
2.回答第四段第二和第三句话:身材高大写他的外貌的句子:他身材高大说明什么?他的脸色为什么是青白色的?为什么时常皱纹间有伤痕,胡子乱蓬蓬的说明了什么?长衫又脏又破说明什么?教师让学生联系下面的段落进行回答,然后分析:他的特殊身份表现在哪一句话?既然是站着喝酒表明他贫困,那他为什么不和短衣帮一样脱掉长衫呢?况且他的长衫又脏又破。这是对人物性格进行的深层分析,教师应结合文章进行必要的引导。
3.文章的前三句作者使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这个难题可以不要求掌握)作者在文章中说“因为他姓孔一·叫作孔乙己”这句话说明他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和形象是怎样的7说明他可以依靠劳动来养活自己;他的脸色青白说明他营养不良,生活窘迫;有伤痕说明他经常被别人打;胡子,乱说明他懒散;长衫脏破说明他懒惰且没钱买;他的特殊身份表现在第四段第一句话。归纳回答:他的特殊身份表明他虽然生活拮据但放不下读书人的臭架子,自命清高,也说明他不屑与短衣帮为伍;与短衣帮之间因为这件长衫(是读书人的表现)而不能沟通。
3.学生的回答可能五花八门,记住是白描的写作手法即可。这句话说明他在人们心中无足轻重,人们只是把他当作笑料和一个穷酸的书呆子。
三、从语言、神态、动作等描写分析人物(约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让学生讨论文中为什么用“排”字。教师可以给出自己的看法,并不一定作出最后的结论。
2.提问:本来偷和窃是一样的意思,孔乙己说“窃书不能算偷”以及“君子固穷”等等说明了什么?他为什么先是“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然后说一些难懂的话?
3.从第五段看出什么?他的人品怎样?让学生自己归纳出。教师指出,要对人物进行全面评价,防止片面和偏激。
1.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学生的回答可能不太合理,需经教师的讲解方可理解。
2.说明他受到“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封建思想毒害很深。(学生回答他自命清高也可以)他红脸是因为被人揭穿感到羞愧,说难懂的话是自我解嘲和用来掩饰自己。
3.归纳出:他受封建思想毒害很深,鄙视劳动,四体不勤。这是他的缺点,…决定了他的经济地位,但他人品还好,这又是不可否认的优点。
孔乙己教案14
教学目的:
一、认识封建教育、科举制度的罪恶,学习鲁迅反封建的战斗精神。
二、理解运用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体会环境描写在刻画人物表现主题中的作用。学习本文遣词造句的简炼、精确。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运用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塑造人物形象。
难点:对孔乙己人物性格的理解。
教学时数:三教时。
第一教时
一、激发兴趣,引入课文。
本文写于1918年冬,发表于1919年4月的《新青年》,后收入短篇小说集《呐喊》。
凡读过鲁迅小说的人,几乎没有不知道《孔乙己》的。凡读过《孔乙己》的人,无不在心中留下孔乙己这个遭到社会凉薄的苦人儿的形象。鲁迅先生自己也说过,在他创作的短篇小说中,最喜欢《孔乙己》。他为什么最喜欢《孔乙己》呢?孔乙己究竟是一个怎样的艺术形象?鲁迅先生怎样运用鬼斧神工之笔来精心塑造这个形象的?学习本文之后就可得到明确的回答。
过去有人说,古希腊索福克勒斯的悲剧是命运的悲剧,莎士比亚悲剧是主人公性格的悲剧,而易卜生的悲剧是社会问题的悲剧。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有道理的。那么,孔乙己的悲剧是什么样的悲剧呢?悲剧,往往令人泪下,然而,读了孔乙己的悲剧,眼泪往往向肚里流,心里有隐隐作痛之感。这又是为什么呢?学习之后我们可得到回答。
这篇文章是举世闻名的著作,情深、意深、含蓄、深沉,必须认真阅读,积极思索,好好领会。
二、检查预习,点出传神之笔。
谁能准确地回答:作品中的主人公姓甚名谁?文中哪一句话形象而概括地刻画了作品主角的特殊身份?这是一种怎样的特殊身份?
学生回答后,点明:“孔乙己”是“绰号”,不是姓“孔”名“乙己”。孔乙己三字出自旧描红簿,因为他姓孔,别人便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大意是“上古大人孔氏一人而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下一个绰号,叫作孔乙己。一个人活在世上,连姓名都不知道,以“绰号”代名字,可想而知这个人物的命运不佳,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
文中“孔乙已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句话形象而概括地刻画了作品主角的特殊身份。“站着喝酒”,说明生活贫困,经济拮据,与“短衣帮”同处于社会底层的经济地位;“穿长衫”,为的是要摆读书人的架子,显示比“短衣帮”高贵。在他身上,显现出与常人不同的十分明显的特征,使人一看,印象深刻。作者运用了“画眼睛”的方法写出人物的基本特征,做到了“以一目尽传精神,以一斑而窥全豹”。这是贯通全文的点睛之笔。这个形象一出现就展示出悲剧的兆头。
三、讲读分析第一部分(第1节至第3节)。
1.指名朗读第一部分。
提问思考:孔乙已是在怎样的环境里活动的?
学生回答,点明:活动的环境是清朝末年的咸亨酒店(小说点明“——这是凹多年前的事……”由创作小说的1918年上溯20多年,是19世纪末,也就是清朝末年。)酒店有特殊的格局,多种的喝酒方式。
这个场所是清末社会的缩影,它等级森严、冷酷势利。(咸:xián全的意思;亨hēng通达顺利。咸亨:出自《易·坤》的“品物咸亨”。旧时店铺老板用这类吉利的字眼做招牌,取财源茂盛的好兆头。)请同学一一找出阶级差别相对照的词语,说明等级森严。
一“坐”一“站”;一“里”一“外”;一“长”一“短”,一“荤”一“素”,鲜明地揭示了贫富悬殊,世态炎凉。
2.从哪些语句看出这个场所的势利与冷酷?
读文中有关语句,体会:
掌柜的对长衫主顾的巴结,对小伙计的凶脸孔,对短衣帮“羼水”的冷酷。“羼水”这一细节深刻揭露老板对穷人榨取手段的卑劣和冷酷势利、唯利是图的本质。“单调”、“无聊”,“活泼不得”。死气沉沉的气氛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炎凉的关系。(对“幸亏”进行换词练习,如“幸好”“多亏”等。)
3.作者为什么要用那么多笔墨来描绘环境?又为什么要写柜台、温酒、喝酒?
这样写,目的在于揭示主角所处的社会环境,创造不平等的冷酷的气氛,预示孔乙己悲剧的必然性。
写柜台与附近的人们,是为描写孔乙己作铺垫,因为从他们的眼里、话里可以看出孔乙己是怎样一个人。勾画特定的环境,特定的社会背景,为的是演好社会中这个下层人物的悲剧。
4.就在这冷酷势利、等级森严的环境里,一个“笑”字引出了主人公的出场。为什么小伙计居然也可以“笑”呢?是“欢笑?是玩笑?是取笑?是讥笑?还是嘲笑?
就在读者不解之时,作者用极省俭(白描)的语言亮出了孔乙己的形象。三个附加语(“站着喝酒”、“穿长衫”、“唯一”)一下子刻画出这个人身上的可笑的矛盾,他是这环境里独一无二的笑料,给人以世情凉薄之感。
板书设计:
咸亨酒店(缩影) 孔乙己苦人儿
等级森严壁垒分明势利冷酷
“长”“里”“坐”“荤” 站着喝
(笑)→ 而 凉薄
“短”“外”“站”“素” 穿长衫
孔乙己身上的这种矛盾,决定了他的生活内容;他的语言、行动,又必然使他在鲁镇人们心目中成为可笑的人。他为什么穿长衫,又为什么只能站着喝酒呢?那就得认真剖析了。
四、布置作业
1.熟读第一部分。
2.根据鲁迅第一部分的描绘,用漫画的笔法给孔乙己画像。
第二教时
一、讲读分析第二部分(第4节至第9节)。
1.交流漫画作业,加深对孔乙己的印象。
2.指名朗读第4节至第9节的内容,思考:
(1)孔乙己一出场就成为人们嘲笑的对象,他为什么会成为嘲笑的对象?别人嘲笑他时,他怎样答对?表现出他怎样的思想性格?
学生回答,点明:从他外貌特征看,他既穷困潦倒,又要摆读书人的架子,显示出比“短衣帮”高贵。受“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封建思想毒害,总脱不下那件破长衫。既穷又懒,衣服又脏又破,那件长衫十多年不补,不洗。付酒钱时还要“排”。一个“排”字,传神地刻画出他摆阔的情态。“夹些伤痕”,又说明在他身上发生过某些事件。
从他语言特点看,满口“之、乎、者、也”,难懂,表现他的迂腐不堪。当别人揭他“偷”的疮疤时,他的表现是“不回答”,逆来顺受;当别人再挑衅时,他“睁大眼睛”辩解;别人揭穿事实后,他窘得“涨红了脸……”自我解嘲以维护自己的尊严。这样抓住特征进行描绘,使一个心灵受到侮辱的形象,跃然纸上。
性格刻画入木三分。比如,在他被侮辱之时,他仍要表现出高人一等,知书识理,满口“窃书不能算偷……”以表现自己的斯文。可见,迂腐可笑到何等程度。
(2)孔乙己为何只好向小伙计说话?向孩子们说话?孩子对他采取什么态度呢?从教写字和吃茴香豆的事情中反映出他怎样的思想性格?
孔乙己感到孤苦寂寞,只好和孩子们说话,以求得安慰。他社会地位低下,和劳动人民一样处于社会底层,而又由于迂腐和品行不端,更为低下,连小孩都看不起他。一个“配”字,极其深刻地揭示了他十分低下的社会地位。
教写字和吃茴香豆二事,反映了孔乙己的善良,也进一步刻画其麻木不仁,迂腐可笑。“回”的四种写法,其实很少这样用,但孔乙己是受科举制度愚弄毒害的知识分子,常把一些无用的字看作学问与本领,可见毒害之深。热衷于功名利禄,对小伙计不仅夸耀,而且灌输做掌柜往上爬的思想(“多乎哉?不多也”的来历:别人说孔子多才多艺,孔子说:“多吗?不多啊。”)
这部分三个细节特征,①站、穿;②排;③关于茴香豆,活画出孔乙己性格的基本特征:善良,卑微,迂腐,想向上爬又不善于钻营,生计日窘却又好吃懒做,特别看不起体力劳动。作者塑造了这个下层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传神。
(3)在写哄笑的场面中,作者插叙了什么内容?起何作用?
插叙孔乙己的身世和品行,对他的社会地位、经济状况、受腐蚀的思想性格作比较完整的介绍(好喝懒做;偷窃;不拖欠等等)。
插叙节省笔墨,用最少的话说明应该说明白的事,控诉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4)读第9节。从“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的语句中,体会孔乙己是个无足轻重的人,多余的人。话虽一句,却无限辛酸。
二、布置作业:
1.练习四。
2.熟读第4节至第9节。
第三教时
一、讲读分析第三部分。
1.启发思考:孔乙己好些天来,他的遭遇如何呢?
(1)指名朗读第10节。正音解词。
打折(shé)服辩(fúbiàn)
(2)学生回答:他被打折了腿。
2.思考:这件事深刻地揭露了什么问题?作者运用怎样的描写手法来叙事写人的?
孔乙己不仅精神上受侮辱、损害,而且肉体上遭摧残。
文章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一个有功名,爬上去,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横行霸道,欺压人民;一个没有进学,跌下来,受折磨。丁举人有地位,有权势,本性凶残,手段毒辣,私设公堂,草菅人命,先“正名”,后动刑,接着再慢慢地折磨,明明吃人,却不担吃人罪名,冷酷而暴虐。
作者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从喝酒的人与掌柜的对话中叙事写人。
3孔乙己最后一次出场是怎样的情景?与第一次出场比较,肖像、声音、神态、动作有何变化?
(1)指名读第11节。
(2)抓关键词语说明。
(板书)
别人对他的嘲笑、哄笑、说笑仍然是一样,无丝毫同情与怜悯,有的是冷漠、寡情与势利。
4.教师点明:从欠钱未还,从提到而不谈到、不看到,写出孔乙己的悲惨结局;通过“我”的估猜,写孔乙己的默默无闻死去,分外辛酸。无人过问,又无确实消息,“大约”“的'确”,写出其悲剧结局的必然性。孔乙己在取笑声中登上生活的舞台,又在嘲笑声中离开了生活的舞台。社会如此冷酷,令人毛骨悚然。
二、总结。
1.请同学就人物性格与主题思想进行归纳。
孔乙己是封建社会科举制度摧残下的一个可怜的牺牲品。迂腐,好喝懒做,偷盗,中封建思想意识的毒而不自觉,毫无社会地位,但精神上又接近不了“短衣主顾”,脱不了那件长衫,成为鲁镇的多余的人,废物。他身上的这种矛盾决定了他特有的语言行动,成为可笑的人。他是清末受封建教育、科举制度毒害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典型。
孔乙己这个被压迫被损害者,作者对其迂腐,坏习气进行了批判,对其善良予以肯定,对其悲惨遭遇寄予同情,哀其不幸。
作者通过对孔乙己命运的描述,控诉封建社会的罪恶,揭露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鞭挞丁举人之类的冷酷暴虐。作者平平淡淡写来,刻画得维妙维肖。放在社会悲剧里写出乡村潦倒文人的性格悲剧,笔触平淡,寓意深刻。整个悲剧是在人们的笑声中进行的,既是社会的悲剧,又是主人公性格的悲剧。文中没有排山倒海的冲击,可人们读后却感到心里有阵阵的隐痛。作者运笔确实收到鬼斧神工之效。
2.体会细节描写的作用。文中的细节描写,使人物性格突出,形象鲜明。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均做到个性化。用词精确,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三、布置作业
1.看幻灯,讲述故事情节,讲述时注意运用传神的词句。
2.抓住孔乙己肖像特征和语言动作,分析他的思想性格。
3.谈一点读后的感想。
教后:
1.讲“咸亨”含义很有必要,表示酒店老板生意兴隆,财源茂盛的愿望,能给学生以当时社会的实感。
2.学生读书比过去仔细,没有一个同学把“孔乙己”误认为是真实的姓名,而且较快地体会到一个人活在世上,别人不知其姓名,只用绰号来代替,必然命运悲惨。有同学联系到《阿Q正传》中的阿Q。
3.有同学提出:“短衣帮”的“唠唠叨叨……”不好,引导他们读课文,弄清作者的意图,不是写短衣帮的不好,而是揭露老板的贪婪,冷酷。
4.要学生辨“踱”的含义,体会清闲自在、踌躇满志的神态。
5.“幸而”换词,学生换了“幸好”“亏得”“还好”。
6.有同学说孔乙己这个人应该用“穷酸”二字来概括,理解得较好。
7.把“不屑置辩”与“排”放在一块儿讲,一神情,一动作,均形象地刻画了孔乙己的自命清高,有异曲同工之妙。
8.“不屑置辩”与“颓唐不安”是绝妙的对照。
9.“笑”是文中艺术化的一种手段。孔乙己的可笑,是为了抨击使人麻木的封建文化和吃人的封建制度。
10.反复写“笑”,表现了高超的艺术才能。孔乙己生活的环境冷酷,遭遇悲惨。作者以“笑”贯串全文,使悲剧的内容在“喜剧”的气氛中进行,悲喜互为映衬,增添了悲剧的色彩。
孔乙己教案15
知识与能力
1.通过学习掌握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环境。
2.认真研究当时的社会环境,以便更好地了解人物的性格以及作者要表达的情感。
3.理解小说的情节结构,了解作者的精心布局。
4.学习外貌、语言、神态、动作、细节描写等写作技巧。
学习目标
借助关键字词替换还原比较凸显人物性格,渲染场景氛围揭示小说主题。
抓住独特的“叙事结构”“变换视角”设计主问题,挖掘小说人物丰富性。
巧用作品的矛盾语激疑置换体验人物的悲剧,进而探究作者的独具匠心。
截取视频片段呈现相关画面再现真实场景,设置情景另眼假想人物遭遇。
教学重点
分析人物形象,探讨小说的主题。
教学难点
理清文中“看/被看”的关系,揭示矛盾的根源。
教学步骤
(课前播放《孔乙己》配音视频。)
一、图片导入引人物
(出示咸亨酒店的图片。)
导语:同学们,现在咸亨酒店的大门在我们面前缓缓打开,站在大家面前的是谁?(生答:“孔乙己”,出示今日的咸亨酒店的图片。)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跟随鲁迅走进他的小说《孔乙己》,听一听小说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出示课题《孔乙己》。)
二、初读课文说感受
在,我从眼睛中,看到了的一个孔乙己。
(先让学生找出哪些人物,然后分组寻找说感受,从不同的视觉解读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
三、再读课文“看”人物
思考:这样的人,他的的命运最终会如何?请找出具体的句子。
(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分析:这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句子,鲁迅运用了他特有的“非语法性”修辞手法,揭示了孔乙己的命。
探究:请你找出具体的句子佐证:1、孔乙己的确死了。2、大约孔乙己死了。
(一)分析孔乙己“的确”死了。
思考:找出文中证明孔乙己存在价值的句子。
——“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存在价值:孔乙己似乎只是一个“被看者”的角色,是一个多余人。)
(提示:1、生活环境;2、人际关系;3、性格悲剧。)
1、哪里“看”——社会环境:等级森严的鲁镇酒店(咸亨酒店)
①曲尺大柜台:外面是短衣帮,里面是长衫主顾(踱坐喝);只有孔乙己是穿着长衫站着喝酒。(暗示悲剧:读书人的身份与科举落第的对比。)
②多次被打:使得身心羞辱并丧失生活能力。
2、被谁“看”——人际关系:被人“哄笑”与“念叨”
四次哄笑,描写的实际上是众人四次戏弄、嘲笑孔乙己的情景,而孔乙己尴尬狼狈、穷于招架的样子他们很开心。众人的冷酷、麻木、对弱者的践踏由此可见一斑。
(讲述第一次与第四次哄笑时,播放电影视频,让学生真实感受孔乙己“排”“摸”的不同镜头。随文分析这是一些怎样的人?)
①短衣帮:在封建社会中,处于备受压迫的社会底层,同样可悲可怜。
②小伙计:一个孱弱、饱受歧视却又参与歧视的孩子。
③掌柜:挖苦并反复念叨孔乙己还欠他十九个铜钱。
④众人:围观。
孔乙己是一个当时社会中找不到自己位置的苦人和弱者,用众人的哄笑来贯穿这样一个令人心酸的故事,烘托和加强了小说的悲剧效果。这些哄笑是麻木的笑,这使孔乙己的悲剧笼上了一层令人窒息的悲凉的意味。一面是悲惨的遭遇和伤痛,另一面不是同情和眼泪,而是无聊的逗笑和取乐,以乐境写哀,更令人悲哀,表示孔乙己的悲剧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社会的悲剧,作品反封建的意义就更加深刻了。
3、孔怎“看”——性格悲剧:精神与现实的落差(固守读书的.人的“身份”丧失生存的能力)
正面写孔乙己的外貌及绰号的来历;孔乙己面对众人嘲弄时的语言、表情和动作等描写。
分析:“窃”与“偷”;满口的文言词汇;对待钱的动作。
4、作者“看”——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由这些描写可以看出,孔乙己贫困潦倒却又想保持读书人的架势,善良而又无能,可怜而又可气,是一个时代的落伍者和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也是当时冷酷社会的牺牲品。
(二)分析孔乙己“大约”死了
(提示:“大约”可以从时间推移的角度入手分析,因为没有亲见。)
侧面了解孔乙己:好吃懒做不肯自食其力;偷丁举人家的东西被打折腿丧失劳动力。推断“许是死了”。
长久不见孔乙己:抓住时间词(自此以后——年关——中秋——第二年的端午——中秋——年关),推断孔乙己“大约”死了,可见其悲剧。
四、今眼再看“孔乙己”
1、写作背景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继《狂人日记》之后发表的第二篇白话小说,也是他自己最满意的一篇小说,鲁迅先生后来亲自将它译成日文。《孔乙己》写于1918年冬天,当时科举制度虽已废除,但孔孟之道仍然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这样就有可能产生新的“孔乙己”。要拯救青年一代,不能让他们再走孔乙己的老路。鲁迅选取了社会的一角——鲁镇的咸亨酒店,艺术地展现了20多年前社会上的这种贫苦知识分子的生活,就在于启发读者对照孔乙己的生活道路和当时的教育现状,思考当时的社会生活。
2、现实意义
孔乙己不只局限于中国封建社会。今天,从东方到西方,多少人是根据自己的思想、理想、幻想或价值观而生活,而他们自己又不了解或醒悟他是生活在梦幻中,他生活着的社会根本不能容纳像他那样的人。这样,我们更能感受小说的意义的丰富,而且具有很普遍的世界性意义。
3、小说主题
小说通过对孔乙己的悲惨遭遇的描写,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有力地控诉了科举制度的罪恶。小说也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人们精神的麻木。
引出小说的概念: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与个人生活。
五、另眼假想“孔乙己”。
【孔乙己教案】相关文章:
孔乙己教案01-08
《孔乙己》教案01-23
《孔乙己》教案(15篇)02-20
《孔乙己》教案 15篇03-13
孔乙己教案15篇01-08
孔乙己教案(15篇)01-08
《孔乙己》教案15篇01-23
精选孔乙己教案四篇05-30
语文课文孔乙己的教案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