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泰山记教案 推荐度:
- 《登泰山记》优秀教案 推荐度:
- 登泰山记教案一等奖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登泰山记》教案(精选13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登泰山记》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登泰山记》教案 1
教学目的:
一、分析文章的结构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
二、掌握有关文言字词和特殊句式。
教学重点:
对文章思想内涵的了解
教学难点:
掌握有关文言字词和特殊句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抽学生朗读文章的第二自然段。
二、讲授新课:
1、抽学生朗读文章的第三自然段。
2、窜讲文章的第三自然段:
提问:文章的第三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主要描述泰山日出的动人景象,是文章描写的一个重点。作者是按照时间顺序写出了日出前、日出时和日出后的不同景色,展示给读者一幅泰山日出迅速变化的画面。
三、窜讲有关重点字词:
戊申晦(晦,农历每月最后的一天。今常用义为:昏暗,夜晚。)
稍见雪中白若樗数十立者(“稍”,逐渐,渐渐。今常义为:稍微,略微。句意为:渐渐看见云雾中数十个白色的骰子似的,那是山呀。)
与子颖坐日观亭而待日出——省略句,省略了主语“余”其句意为:我与子颖坐在日观峰上的亭子里等待日出。极天云一线异色——天边有一条云带呈现出奇异的颜色。亭东自足下皆云漫——亭东从脚下都有是弥漫的云雾。(云:云雾,名词。漫:弥漫,布满,动词。判断句用皆表判断。)
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东海也。太阳升起来,纯红如朱砂的颜色,太阳下面有红光,跳动地承托着它。有的人说:这就是东海。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日,绛缟驳色,而皆如偻——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得到了阳光的照谢,有的得不到。红白两种颜色相错杂,都好像俯身曲背的样子。
总结:这一部分描写日出的情景。按时间顺序写,依次写了待日出,日将出,日正出和日出后的景色。(第三段是按照时间的推移描写景物的变化。
待日出: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
日将出:稍见——云中白若樗数十立者,山也。须臾——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日正出: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
日出后: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如偻。
讲解第四自然段
抽学生朗读第中自然段
向学生回答第四然段段落大意。
第四自然段主要介绍了泰山的人文景观,行以日风峰为参照物写其周围的高山建筑群,再写返回途中的道中石刻,表现了泰山的古老风貌。
讲解有关字词:自唐显庆以来。“以”连词连接“来”。句意为从唐朝显庆年间以来。
不当道者。当:在。不在路上的石刻。皆不及往——都有来不及去看。
翻译:日观亭的`西面有祭示泰山之神的东岳大帝的庙宇,又有一座碧霞元君祠。历代皇帝行宫在碧霞行君祠的东边。这天我们还观看了路上的的石刻,从盲显庆以来,那些远古的石刻的字迹全都磨损不清楚或缺失。偏僻的,不在路旁的石刻,都来不及看。
(介绍古迹,表现泰山古老的风貌)
讲解第五自然段:
抽学生回答:第五然段主要写了什么?介绍泰山的自然景观。这是作者游山之后对泰山的总体印象。以雪与人膝齐结束。
讲解有关字词和句式:生石罅(生的前面省略主语:树。生后面省略介词于。句意为:树生在石头的缝隙中。)至石观数里内无树。(至:距离。至石观峰的几里内没有树。)(少圜:圜通假字通圆,很少有圆的)
翻译:山上石头多,土少,石头是青黑色的,大多是方方正正的,很少有圆的。杂树少,松树多,松树长在石头的缝隙中,都是平顶。遍地冰雪,没有瀑布,没有鸟兽的声音和踪迹。到石观峰的几里以内没有树,而积雪很厚,和人的膝盖平齐。桐城人姚鼐记。
全文五段以登山为线索,记叙了泰山的地理位置以及登山的时间,路程,有重点地描写了沿途所见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
作业设计:课后第二、三大题
板书设计:
登泰山记
总写泰山地理形势泰山地理位置
周围山川形势
记叙登泰山的经过时间路径
山顶所见
描写泰山日出日出前———风、雪、云
日出时——形、色、光
日出后——色
介绍泰山人文景观建筑
古迹
介绍泰山自然景观
《登泰山记》教案 2
一、教材内容剖析。
《登泰山记》是人教版高中语文试验修订本第二册第六单元第三课,这是一篇课内自读课文。经过一个多学期的训练,学生已基本具备了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学生课前经过充分预习,是完全能读懂的,这也真正体现了自主学习的特点。这篇课文叙述了作者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文章以精练的语言,生动地描写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象和日出时的雄浑景象,写出了泰山的神秀壮丽,能唤起人们对泰山的向往,感受到祖国山河的壮美。作者姚鼐,为清代影响最大的散文流派“桐城派”的领袖,这篇文章基本贯彻了姚鼐的“义理、考据、词章”三结合的创作理论。因此,学习本文应该从宏观上把握好重点和难点,同时还要注意拓展文化视野,提高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描述。
(一)知识目标。
1、进一步积累文言词法、句法和文学文化常识,能熟练朗读。
2、欣赏精彩的写真片断,品味形象而优美的语言。
(二)能力目标。
1、学习文章笔法简练的特点,提高鉴赏能力。
2、了解姚鼐及“桐城派”的散文创作理论,提高分析评价能力。
(三)情感目标。
了解泰山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陶冶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分析。
(一)教学重点。
1、疏通全文,加强重点字词句的落实,全面理解课文内容。
2、理出文章写景顺序,把握文章的思路和结构,熟读全文。
(二)教学难点。
通过文章简约的语言,体会姚鼐及桐城派的散文创作的特点,并作出一定的评价。
四、教学对象分析。
1、教学对象:
高一学生。
2、学生特点:
(1)知识能力储备:
高一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但还需注重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理解并掌握词类活用,为进一步阅读奠定良好的基础。但阅读不止如此,还需着重培养欣赏评价文学作品的能力。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了解更多的文学文化知识,培养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
(2)个性心理特征:
在高中阶段,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逐步加强,学生渐渐地能够用理论作指导来分析综合各种事实材料,从而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领域。高一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得到了进一步提高,且竞争意识不断加强。教师应加强理论指导,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同时,加强师生、生生的协作交流。
3、学法:
自主学习;协作式学习。
五、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
(一)策略:
课堂组织策略:采用渐进分化式,提出问题,逐层展开,分层次教学。
学生控制策略:及时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了解完全任务,掌握获取知识的手段和途径,正确控制自主学习,达到认知的意义建构为目的。
(二)教法:
1、谈话法: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围绕自身的中心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从中明确研究方向,相互学习,集思广益。
2、成果展示法:将小组通过对材料的收集、整理和内化而形成的学习成果展示出来,从而让学生获得学习的成功喜悦,激发学习热情。
3、检测法: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通过练习检测学生的预习效果,及时巩固书本知识,从而更好地分析课文内容。
六、教学环节在新课程改革下的解读。
1、情境导入。
播放《泰山风光片》的片段,创设情景,铺设好情感场,使学生在音、形、像等多元信息的刺激下,感受泰山的神秀壮丽,唤起对泰山的向往。正由于这种情感内驱力的作用与影响,学生此时定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学习需求与学习动机。
2、检测反馈。
事先已要求学生充分预习本文,在此基础上,就文言常识设置一定的练习来检测学生的预习效果。检测分为五部分:文学常识、字词注音、重点字词解释、词类活用、特殊句式。检测时强调字不离句,句不离篇,一方面使字词知识得以巩固,一方面从整体上把握课文思路,初步扫除文字和理解上的障碍,为下面分析课文内容奠定基础。
3、研读课文。
(1)整体感知,理清文章思路。
引导学生用最精练的语言归纳出文章每一段内容要点,画出登山线路。
(2)细读课文,领会文章内容。
精读文章重点段落,体会泰山日出的美景,了解泰山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
(3)配乐朗读。
伴随着音乐的节奏,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一过程的设置,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深层次的理解,为进一步鉴赏课文奠定基础。
4、创设问题情景。
在完成对课文基本内容的学习后,引导学生如何鉴赏文学作品。学生结合以往学习经验提出了从几个方面来鉴赏这篇文章,教师帮助梳理,最后确定为本课堂的三大学习主题。这样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动性,同时又为学生意义建构夯实了基础。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学由疑开始",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符合新课程要求。
5、汇总交流。
学生利用网上资源进行自主探究和协同学习,学生就自己研究的某一问题在专题网站的讨论板上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展开同学之间的讨论、交流,着重体现了学生对问题深入全面的理解,语言表达能力的加强,思维条理性的提高,同时,也使学生学会了合作,提高了协作学习的能力。在这个环节中,学生间也相互分享各自的学习成果,达到自我教育、相互学习的目的。
6、成果展示。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相互间合作,达成共识,形成集中性意见,同学通过学习完成建构,达不成统一意见的,课后可以进一步引申思考,在讨论板中表述自己观点。这样也充分利用网络学习的宽度和持久性,体现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九、登泰山记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我们伟大祖国辽阔的土地上孕育了众多的奇山异水,它们以雄峻秀美的自然风光和广博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着古往今来无数的文人墨客,留下了数不胜数的名篇佳句。
今天我们来学习姚鼐的《登泰山记》,教师运用声情并茂的语言同步解说。
1、课前认真预习这篇课内自读课文。
2、每一位学生打开《登泰山记》专题网站,浏览教学目标。
3、点击“泰山介绍”后,再点击“泰山图片”欣赏泰山的图片,然后再点击“影片欣赏”,欣赏一段泰山风光片。渲染气氛,通过优美的语言将学生带入到美的意境中。熟悉专题网站。
(二)创设情景,铺设好情感场。
使学生在音、形、像等多元信息的刺激下,感受泰山的神秀壮丽,唤起对泰山的向往。正由于这种情感内驱力的作用与影响,学生此时定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学习需求与学习动机。
检测反馈下面来检测一下大家的预习效果,请大家打开检测反馈,迅速完成检测。教师对学生完成练习的情况进行鼓励表扬。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完成检测。然后对照正确答案,检验自己预习的效果。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下积极思考。检测时强调字不离句,句不离篇,一方面使字词知识得以巩固,一方面从整体上把握课文思路,初步扫除文字和理解上的障碍,为下面分析课文内容奠定基础。
(三)教师的表扬创设竞争的学习氛围。
1、研读课文。
教师:
(1)请同学们用最精练的语言归纳出文章每一段内容要点,画出登山线路。
(2)精读文章重点段落,体会泰山日出的美景,了解泰山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
(3)请一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学生积极思考,每一段分别由一位学生简要概括它的内容要点。最后请同学口述登山线路。
2、接着细细品味文章中多处描写的泰山的日出美景及泰山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
3、随后一名学生朗读了这篇课文,其他学生在此过程中充分体会泰山的美、作者写作的特点,积极思索该如何进一步鉴赏课文。利用这一过程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深层次的理解,为进一步鉴赏课文奠定基础。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做好学生的指导工作,及时加以鼓励、评价、表扬学生,提高其积极性。在学生遇到疑难问题时,及时加以引导,点拨,保证学生学习的目标更加明确,促使学生在研读课文的过程中从教师的评价中获得动力,从其他同学的成果中获得经验,彼此形成友好竞争的氛围,不断地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这是成功教育。
(四)创设问题情景。
师:
1、我们该如何进一步鉴赏这篇课文呢?请同学们带着问题,结合我们以往鉴赏一篇文章的经验,提出自己的见解。
2、帮助学生确定三个研究主题。学生通过预习、研读课文的环节,提出了一些问题,以其中的三个为代表:
(1)怎样从语言、结构、描写手法等多角度分析《登泰山记》的艺术表现手法?
(2)结合姚鼐的散文创作理论,本文是从哪些方面来体现他的创作理论的?
(3)以姚鼐为代表的“桐城派”的散文创作特点有哪些?并作出一定的评价。
在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确立所要重点研究的三个主题。明确目标,缩小信息搜寻的范围,提高效率。
由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思考问题,研究所关心的问题,真正做到把课堂交给学生,学生是课堂的主体的地位得到充分的体现。这样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动性,同时又为学生意义建构夯实了基础。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学由疑开始",符合新课程要求。尤其是对第三个主题作出一定的评价培养学生多角度、辨证地看待问题的能力。
(五)网上学习探究。
1、教师指导学生:“请同学们自由选择三个主题中的一条或多条,积极使用网络资源,在网上搜索所需材料,自主完成自己对主题的研究的计划”。
2、教师及时对个别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在线辅导:如,怎样搜索到自己研究主题的相关材料;如何对自身搜集到的材料进行筛选,分类,整理,整合为自己所能用的材料。
(1)学生比较主题,最终确定自身研究的主题,进入不同的主题讨论板上。
(2)通过多种途径搜集资料。查找本专题网站上是否有相关的材料;使用搜索引擎输入本专题的关键字进行搜索:如输入桐城派字样搜索桐城派创作的相关资料。
(3)对自身搜集到的材料进行筛选,分类,整理,整合为自己所能用的材料。
教师跟踪学生研究过程,及时加以引导,使得学生研究围绕主题进行。学生从教师的评价中获得动力,从其他同学的成果中获得经验,彼此形成友好竞争的氛围。
学生在搜集、整理,加工、应用网络资源的同时发展自身自主的学力,如获取有关信息与资料的能力、利用和评价有关信息与资料的能力等。
(六)小组汇总交流。
教师一方面帮助学生整合材料,提交独特的观点,做好动作比较慢的同学的辅导工作,另一方面关注各个讨论板上已有的观点,围绕学习目标,和学生一起辨别、分析这些见解的正确性、合理性、有效性。另外要及时关注学生对这些观点的总结,并提出建设性见解。
1、在自己所研究专题的讨论板中署名发表自己的观点,寻找共同点和不同点,相互补充学习,交流彼此的学习心得。
2、和同学、教师一起,发表见解,紧紧围绕本堂课的学习目标,辨别、分析这些见解的正确性、合理性、有效性,能大胆质疑,提出建设性见解。
3、综合各个讨论板的讨论,积极参与多个讨论板的讨论,如果自身只研究了三个主题中的一部分,则通过浏览其他主题讨论板认真学习,适当提出见解。学生利用网上资源进行自主探究和协同学习,学生就自己研究的某一问题在专题网站的讨论板上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展开小组讨论,集体汇报交流,着重体现了学生对问题深入全面的理解,语言表达能力的加强,思维条理性的提高,同时,也使学生学会了合作,提高了协作学习的能力。在这个环节中,学生间也相互分享各自的学习成果,达到自我教育、相互学习的目的。
(七)成果展示。
教师参与整理,把三个主题研究的成果展现给每一位学生并加以总结:“每一位同学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自身学习的特点,积极参与整个过程,自主学习,提高了自身的水平,也出色地完成预定的目标。”
学生总结:
1、本文语言明净简洁,雅淡清丽,无废词冗句;结构上有主有次,有详有略;描写时点面结合,突出重点,泰山日出那部分描摹得生动形象,色彩鲜明。全文短小精悍,读来朗朗上口。
2、文中写泰山的地理形势,登山路径,南北西东,方位距离,无不显示作者的学问和考据的功夫;语言明净简洁,描摹细致,可以看出作者锤炼语言的功力;全文写出了泰山的神秀壮丽,能唤起人们对泰山的向往,感受到祖国山河的壮美。这些都完全体现了作者“义理、考据、词章”相结合的散文理论。
3、姚鼐是“桐城派”的集大成者,“桐城派”的文章,内容多是宣传儒家思想,语言则力求简明达意,条理清晰,“清真雅正”。但“桐城派”的创作拘泥形式,过于追求古雅,他们的指导思想受时代的局限,有些文章的内容甚至是反动的。
(八)作业。
教师:对论文加以点评。推荐优秀论文争取发表。写一篇不低于800字的鉴赏《登泰山记》的小论文。
《登泰山记》教案 3
教学目标
一、领会泰山的地理特点和时令特点,学习本文行文描景方法,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二、体会形象优美简练的语言特色,欣赏精彩的写景片段。
教学重难点:
领会景物特征,欣赏精彩的写景片段。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工具:
电脑多媒体设备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了解文章内容,领会冬季泰山特征
一、导语激趣(媒体展示“五岳独尊”为背景的课题)
名山大川向来备受文人骚客旅行家冒险家挑战者的欢迎,有“五岳独尊”之誉的泰山也不例外。泰山素以“雄”著称,有拔地通天之势,擎天捧日之姿。历代帝王尊崇它,把它当作江山永固的象征;历代文人礼赞它——孔子有“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感叹,杜甫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妙悟,这些无不激起人们对泰山的向往,清代文人姚鼐就曾经冒着风雪不远万里赶来登山并给我们留下了一篇脍炙人口的《登泰山记》。
二、作者简介(课件展示)
《登泰山记》选自《惜抱轩诗文集》,姚鼐(1731—1815),字姬传,一字梦谷,安徽桐城人,著名的散文家,清代桐城派奠基人之一。曾任刑部郎中(记名御史、四库全书馆纂修竺职。辞官后,先后在江宁、扬州等书院讲学四十多年。著有《惜抱轩全集》、《九经说》等书。他因室名惜抱轩而被人称为“惜抱先生”。他所选编的《古文辞类纂》,在近代是一部家传户诵的文章总集。他的文笔雅洁、严谨,自成一格。
桐城派:清代中叶影响最大的散文流派,创始于方苞,经刘大櫆、姚鼐的发展,形成完整的理论,三人并称“桐城三祖”,姚鼐被称为领袖,他秉承了“文道合一”的主张,讲究义理、考据、词章三者兼长,注重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写景散文尤有独特成就。
三、整体感知
1.熟读课文,概括各段内容
明确:第一段:总写泰山的地理形势,点出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观峰的地理位置。
第二段:记述登山经过,着力写登山的艰难和到达山顶后所见的景象。
第三段:主要描写泰山日出的动人景象。
第四段:介绍泰山的人文景观。
第五段:介绍泰山的自然景观。
小结:文章思路:交代泰山位置——记述登山过程——描绘日出美景——返记人文景观——补写自然景观。循序渐进,一线贯穿。文章主要写了两个方面的内容:登山和观景,作者通过所感所见从不同的视角写了风雪中的泰山特点。
2.再读课文。本文是一篇游记,请思考:
①本文从登山到观景一共有几天的游程?
明确:两天。依据一:运用天干地支和书下注解推出丁未和戊申两天的具体日期。
依据二:第三段中游者登上山顶后所观之景是“晚日照城郭”,而第四段中写“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由此可推出他们在山顶宿了一晚,而且极有兴致。
②登山路线如何?(展示登山线路)
明确:有两条。一条是作者与友人从泰安南麓登——中谷——中岭——西谷——山巅(全程45里);一条是古人登山路径既从泰安——东谷——天门(山巅)
四、具体研读
㈠分析第二段
1.请一生读,师生评价。
2.此段泰山给我们留下了哪些深刻的印象?
明确:首先,泰山是古老而险峻的。依据是:第一,作者不畏风雪不远万里不放弃机会,可见倾慕泰山已久,足见泰山的魅力;第二,既然泰山上有石级,有郦道元、古人、世人的记述传闻,沿途有名胜就知其古老闻名了;第三,山路上“迷雾冰滑,蹬几不可登”更是令人胆颤心惊;其次,泰山是雄奇高远的。石级“七千有余”已显其高,全程45里,其远不言而喻;山顶上落日、白雪、青山、流水、城郭,尽收眼底,好一幅绚丽壮观的夕照图,怎不神奇?
㈡赏读第三段
1.大家放开声音读,老师巡视。
2.泰山日出景象,提问:泰山日出有何特点?作者是如何描绘的?
明确:泰山日出场面壮阔宏大,景象变化多姿,绚烂多彩;作者是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了日出前、日出时和日出后的不同景色,展示给读者一幅雄伟壮丽的奇景。(学生回答后展示日出经过)
待日出——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主观心情:满怀逸兴,心情急切盼日出)
日出前——大风扬积雪击面。自亭东足下皆云漫。(四周迷蒙为日出作铺垫)
日将出——稍见山峦微露,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聚焦云色变幻)
日正出——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兼绘日色云状)
日已出——西峰“降皓驳色”“而皆若偻”(掉转镜头扫描承照阳光的山色山形)
小结过渡:此段景物描绘极有层次性,手法高妙——正面描写侧面烘托,比喻生动有趣,给人以想象的依托。文章写到此,泰山的详景应该已经见到了,那么文章最后两自然段有什么作用?
㈢分析最后两个自然段(分析后放映泰山雪景,从图中进一步体会泰山冬景特点)
从行文看,最后两个自然段对泰山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是略写。这些静物无论在哪个季节都能看见而且是人人皆知的,所以作者略写。但作者略写这些仍让其发挥了作用:写人文景观突现了泰山的古老风貌,和悠久的历史文化,而风雪中不在道旁的石刻“皆不及往”,交代了冬季泰山的安静险峻,也给游者留下了一丝遗憾。从写法上看它与第二自然段相照应,行程有始有终,文章脉络清晰。补写将泰山的特点进一步完整的表现出来而不显罗嗦。
第五段写自然景观更见作者功力。这一段完美地写出了冬季泰山的特征,这段写景补充让人对冬天泰山的了解更全面。先看三多三少:石与土,石头较之于土坚硬,显得刚劲有力,多石少土,突出了泰山的阳刚之气;平方意为方方正正,有棱有角,而圜则显得柔和流畅,少了伟丈夫的气概,多平方少圜,泰山雄伟之势自出;杂树给人零乱之感,松却傲霜斗雪,令人钦佩,风雪中那生长在石头罅隙里的松树,屹立在泰山之巅更显得庄严肃穆,泰山也因此平添十分魅力。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给了泰山一种晶莹凝固静穆的美;“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则写出了大雪中泰山的人迹罕至和安静神秘。这是作者游山之后对泰山的总体印象。此段并非只为体现桐城派的考据特色,看似平淡无奇,实际上不可缺少。
总结过渡:冬天泰山作者登上去了,雪后天晴的泰山、积雪后的泰山日出和积雪中的泰山给了作者独特的感受,也给了我们美的享受。既然作者是从第二段开始登山,那么文章第一自然段是否是多余的?
㈣分析第一自然段(展示泰山地理)
明确:文章开篇介绍“泰山之阳”“其阴”“古长城”“日观峰”的.位置由面——线——点为下文的描写登山所见营造氛围埋下伏笔;也正因为泰山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得天独厚的人文自然景观才吸引着四方游客,吸引着作者顶风冒雪而来,作者对祖国河山的感情由此可见一斑。没有此段后面的内容就显得突兀而模糊。
总结:本文只有八九百字却充分表现出雪后登山的特殊情趣。用笔巧妙,貌似闲笔却无一处闲笔;详写处浓墨重彩生动形象,略写处一笔带过却又紧扣事物特征,这是本文的写作艺术之一——章法严明剪裁得当。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领会本文语言特色,掌握基础知识
导语:
这篇山水游记生动地描写了泰山雪后初晴和日出时的雄浑景色,写出了泰山的神秀壮丽,唤起人们对泰山的向往,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放映与文中有关的泰山景观)上节课我们对课文巧妙而严谨的行文已有所见识,而有人说登泰山记是一篇具有高度艺术成就的优秀散文,达到了晶莹澄澈明润无暇的境界。那么你的观点呢?
一、请说出你喜欢的句子或段落并作赏析
㈠句子:
⑴“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一句话就清楚地交代了一长段复杂的旅途生活。简洁生动地点出了季节、路程,并照应了第一段的古长城。四个动词用得更是形象传神:风雪言“乘”,好像作者驾驭风雪,比“冒”“顶”多一份主动;河言“历”,山谷言“穿”,城墙言“越”,不仅符合描写对象的特点,而且准确生动,富于变化,写出了作者千里迢迢赶来登山的迫切心情。
⑵“苍山负雪,明烛天南。”这是初登山顶时刹那间的感受。“负”字以动写静,显出雪的厚度,又用拟人手法,使雪山奕奕有神;“烛”字名词活用为动词,显出雪光的亮度,写出日光和雪光相映的奇景。用语新颖、传神,形象、生动。
⑶“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这是在山顶上远望和俯视所得的画面。作者纵目远眺,夕阳照耀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好像自然天成的山水画,设喻形象。“居雾”以静写动,写出雾的轻呈停聚不动的状态,使人感到一种宁静气息;“若带”以小喻大,写出云雾的具体形状,烘托出泰山的高峻雄伟。
⑷“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这句写的是旭日初升时从日观峰俯瞰群山所见的景象。“绛皓驳色”写色彩,抓住了时令特点(山上都是积雪,故而被日光照着的地方是红色,未被照着的地方是白色);“而皆若偻”以拟人手法赋予山峰以人的情感,烘托出日观峰的雄伟气势凌驾于群峰之上。
㈡段落:
⑴山顶所观极有层次——由上而下“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壮阔)“晚日照城,汶水、徂徕如画”(雄浑)从远到近——“半山居雾若带然”(高峻)
⑵日出过程描绘按时间顺序极有层次(略讲)
二、总结写法特点:
1.写景抓住特征,巧妙烘托。
2.语言简洁,描写生动传神
小结:本文无论从清晰的思路,还是简洁明净的语言,亦或是色彩鲜明、生动的描景,都可见桐城派古文家锤炼语言的功力,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三、请同学们充分发挥想象用现代散文的笔法描绘出作者在泰山之巅看到夕阳晚照图或日观亭上所见的旭日东升图。时间:10分钟。字数:300字左右。(10分钟后交流)
(对照网上下载的文章做评价)
四、课后作业:阅读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上网查找今天泰山有关景观的文字报道,比较后思考:泰山的生态环境有何变化?
五、基础知识检测(见课件)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和字形全部正确的一组( C )
A.汶( wén )水南麓( lù )
B.樗( cū )蒲石磴( dèng )
C.瀑( pù )水石罅(xià )徂( cú )徕须叟(yú )
2、为下列加点的词选择正确的义项。
(1)极天云一线异色( A )
A.尽B.尽力C.至多D.非常
(2)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D )
A.成分不纯B .辨正是非C.不允其议D.颜色错杂
(3)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B )
A .不正B .偏僻C.冷僻D.僻静
3、下列各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C )
(1)最高日观以西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2)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
(3)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
(4)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A.(1)(2)是山峰名,(3)(4)是亭名B.(1)(3)指山峰,(2)(4)指亭
C.(1)(3)(4)是山峰名,(2)指亭
D.(1)(4)指山峰(2)(3)是亭名
4、下列句子不是判断句的一句是( D )
A.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B.中谷绕泰山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C.稍见云中白若樗蒲数十立者,山也
D.是日,观道中石刻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为“阳”;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为“阴”。
B.城墙有内外之分,里面一道为“城”,外面一道为“郭”。“望晚日城郭”一句中,“城郭”泛指城墙。
C.农历每月初一为“朔”,十五为“望”,最末一天为“晦”。
D.桐城姚鼐记,以桐城标明自己所属文学流派。
《登泰山记》教案 4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积累“阴、阳、乘、烛、以、及”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并疏通文意。
2、指导学生通过反复阅读欣赏精彩的写景片段。
3、体会本文简明生动的语言风格。
教学重点及难点
1、积累相应实词、虚词。
2、背诵全文。
课时分配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杜甫的《望岳》写出了泰山的高峻,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清代桐城派奠基人之一姚鼐的《登泰山记》,领悟泰山的高峻雄伟。
二、作家作品
姚鼐(1731—1815)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也称惜抱先生,清乾隆二十八年进士。曾任兵部主事、刑部郎中、记名御史等,参与编修《四库全书》。辞官后,先后在江宁、扬州等地讲学四十多年。著有《惜抱轩诗文集》、《九经说》等书。他编选的《今体诗选》《古文辞类纂》,历来负有盛誉。在创作方面,姚鼐师承刘大櫆,刘大櫆师承方苞,三人都是安徽桐城人,又都以古文辞著名,世称桐城派(但后来的桐城派作家并不都是桐城人)。姚鼐治学以经为主,兼及子、史、诗文,作品多为书序、碑传之类。他的文笔雅洁、严谨,自成一格。桐城派是清代散文的主要流派,创始人是康熙时的.方苞,方苞注重文章的“义法”,主张以“清真雅正”之文,载孔孟、程朱之道,刘大魁师事方苞,并发展了他的理论,强调“义理、书卷、经济”,要求作品阐发程朱理学,同时又主张在艺术形式上模仿古人的“神气”“音节”“字句”。姚鼐是刘大櫆的弟子,他的口号是“义理、考据、辞章三者不可偏废”。实际上是以“考据”“辞章”为手段来阐发儒家的“义理”。
三、整体把握
1、听课文录音,正音。
2、朗读课文。
3、默读课文,结合书下注释疏通文意。
补充注释:泰山之阳,
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古时称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
当其南北分者:在,正。
乘风雪:趁,冒着。
余始循以入:相当于“而”,表顺承。
及既上:等到。
苍山负雪:背负。
明烛天南:名→动,照。
戊申晦:农历每月最后一天。
稍见云中白若摴
蒱数十立者:依稀看见。
绛皓驳色:或红或白,颜色相杂。
尽漫失:模糊缺失。
极天云一线:尽。
僻不当道者:偏僻。
四、整体感知,理清文章思路
1、全文有五段,每一段的内容要点是什么?学生发言、明确;
第一段:总写泰山的地理形势,点出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观峰。
第二段:记述登山经过,着力叙写登山的艰难和到达山巅后所见的景象。
第三段:集中描写泰山日出的动人景象。
第四段:介绍泰山的人文景观。
第五段:介绍泰山的自然景观。
2、讨论:作者是从何地动身?登山的方位在何处?简述第一天行程和第二天所观之景。明确:作者从泰安动身,西南麓(日观峰之南)登山。第一天:从南麓循中谷入山,经天门,越中岭,再循西谷达到极顶,其时天色已晚。第二天:晨五鼓往日观峰日观亭观日出,然后参观名胜古迹,最后补记泰山极顶的景物特点。
3、思路(板书)交代泰山位置——记述登山过程——描绘日出美景——返记人文景观——补写自然景观。循序渐进,一线贯穿综观全篇,文章紧紧围绕作者的游踪进行,叙述了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以精练的语言,生动地描写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色和日出时的雄浑景象,写出了泰山的神秀壮丽,能唤起我们对泰山的向往,感觉到祖国山河的壮美。
五、布置作业
1、巩固重点字词,完成练习二。
2、背诵课文。
3、思考:作者是如何准确写出登山路径的?如何精彩描绘泰山日出美景的?
《登泰山记》教案 5
【教材定位】
《登泰山记》是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的第16课文的第二篇课文,这是一篇山水游记,叙述作者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全文不到五百字,却充分展示了雪后登山的别样情趣。文章以精练的语言,生动地描写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色和日出时的雄浑景象,写出了泰山的神秀壮丽,能唤起人们对泰山的向往,感受泰山的壮美。
在阅读这篇课文的时候,我们要在读通、读懂的基础上,梳理文章的行文脉络。体会文章善于取舍,将小细节与大印象结合,描写、叙事简洁明快的特点。
【素养目标】
1.了解姚鼐的生平及创作,了解“记”的文体特征,积累文化常识。
2.积累文言实虚词,疏解文意,理清本文思路。
3.欣赏精彩的写景片段,品读简明生动的语言风格,学习借鉴作者景物描写技法。
4.理解作者托物言志的写法,引导学生认识作者反对束缚人才、追求个性解放的积极意义。
【教学重难点】
体会语言精炼、用词生动、修辞巧妙等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杜甫一首《望岳》带我们领略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巍峨。今天,让我们跟随作家姚鼐,走近别样的泰山风光,一起学习《登泰山记》。
二、知人论世
1.了解作者—姚鼐
姚鼐,字姬传,一字梦谷,清代桐城人,杰出的散文家,桐城派集大成者。他因室名惜抱轩而被人称为“惜抱先生”,著有《惜抱轩全集》,他所选编的《古文辞类纂》在近代是一部家传户诵的文章总集。
2.了解写作背景
乾隆三十九年(1774),姚鼐四十二岁,以养亲为名,告归故里,途经泰安,与挚友泰安知府朱孝纯(字子颍)同上泰山,登日观峰之后,写下了这篇游记。
3.解题
①“登”,即由低处向高处行进;
①“泰山”,山名,有“五岳之首”之称。
②“记”,古代一种散文题材。
4.了解“泰山”
泰山,又名岱山、岱宗、岱岳、东岳、泰岳,为五岳之一,位于山东省中部,绵亘于泰安、济南、淄博三市之间,总面积2.42万公顷。主峰玉皇顶海拔1532.7米。
泰山被古人视为“直通帝座”的天堂,成为百姓崇拜,帝王告祭的神山,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说法。自秦始皇开始到清代,先后有13代帝王依次亲登泰山封禅或祭祀,另外有24代帝王遣官祭祀72次。山体上留下了20余处古建筑群,2200余处碑碣石刻。
5.了解文体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通过记人、记事、记物、记景,来抒发作者的感情和主张。“记”在唐代进入文苑,宋代其内容得到拓展,形式更加稳固,明清时主体性色彩更加浓厚,逐渐成熟稳固。
“游记”是“记”的一种。它是通过叙述游览过程、描写游览见闻来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表达对社会、人生的感悟的一种散文体裁,形式灵活自由。
6.了解“桐城派”
清代中叶影响最大的散文流派创始于方苞,经刘大櫆、姚鼐的发展,形成完整的理论,三人并称“桐城三祖”,姚鼐被称为领袖,他秉承了“文道合一”的主张,讲究义理、考据、词章三者兼长,注重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写景散文尤有独特成就。桐城派在清代文坛上影响极大,对矫正明末清初的文风,促进散文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三、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一)预习检查:
1.明确字音
汶水(wèn)济水(jǐ)徂徕(cúlái)
樗蒲(chūpú)绛皓(hào)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思考1】文章的行文线索是什么?
明确 以游踪为主线,以时间为辅线。
四、文本研究
【思考1】研读第一段
活动一:解释下列词语
①阳:山的南面
②阳谷:山南面谷中的水
③当:在
活动二:问题探究
1.概括本段的内容。
明确总写泰山的地理形势,点出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观峰。
2.找出下面句子中最有变现力的词语,并分析其效果。
(1)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
明确 “皆”。两个“皆”字,点出了山南山北众多支流纵横交叉、终归一河的景色,句子显得顿挫有力。
【思考2】研读第二段
活动一:解释下列词语
①乘:趁,这里有“冒着”的意思
②限:界限,这里指城墙
③磴:石级
④循:顺着
⑤崖限:像门坎一样的山崖
⑥几:几乎
⑦负:背
⑧烛:照
⑨居:停着
活动二:问题探究
1.概括本段的内容。
明确记述登山时间、同伴、路线,着力叙写登山的艰难和到达山巅后所见的景象。
2.找出下面句子中最有变现力的词语,并分析其效果。
(1)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明确 “乘”“历”“穿”“越”“至”。几个动词蝉联而下,既吻合描写对象,又充分表现了旅途的艰苦,活画出了作者风尘仆仆的神态,写出了急于登泰山的浓厚游兴。
(2)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明确 “四十五”“皆”“石”“七千”。这些词写出了山势高拔,道路漫长,登山艰险,兴致勃勃诸多内容。
(3)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
明确 “迷雾冰滑”“几”“登”。从云雾障目和冰滑难登中突出了登山之艰险,把风雪中登山的特点进一步明确了。
(4)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明确 “负”“烛”。作者不言冰雪覆盖青山,却说青山背负着雪,赋予静态的青山以人的动态,用语新颖、传神。进而说苍山上的雪像蜡烛一样照着天南,形象、生动地描绘出了积雪的光彩。
(5)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明确 “照”“画”“居”“带”。作者纵目远眺,夕阳照耀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好像自然天成的山水画,而山腰间停留着的云雾好像飘带一般。“半山居雾”,不仅把动态的物写成静态,使人感受到那种特有的宁静气息,而且设喻新奇,给人以美的'享受。
3.试概括这一部分景物的特点。
明确高峻、壮阔、雄浑。
【思考3】研读第三段
活动一:解释下列词语
①晦:阴历每月的末一天
②五鼓:五更
③极天:天边
④采:同“彩”
⑤绛皓驳:大红、白、杂色。
⑥偻:驼背
活动二:问题探究
1.概括本段的内容。
明确 集中描写泰山日出的动人景象。
2.找出下面句子中最有变现力的词语,并分析其效果。
(1)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明确 “扬”“击”“皆”。作者写日出,先造声势,用五更时分的风雪交加、云雾弥漫来衬托日出景象的瑰丽。
(2)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
明确 “丹”“红光”“动摇”“东海”。作者用如丹砂一般红的色彩,写出朝阳的无限生气和令天地一变的力量。旭日如丹,倒映在海面上,上下辉映,一片红艳艳,海浪翻滚,红波摇动,犹如承托着太阳一般。这富有想象力的描写,把太阳跃动而雄浑的形象表现得气势磅礴,奔放豪迈,造成了令人神往的境界。语调应高亢激昂。
3.试概括这一段描写了怎样的胜景?
明确作者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了日出前、日出时和日出后的不同景色,展现出一幅泰山日出迅速变化的画面。
日出前: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
日出时: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日出后: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从形状、色彩和光的角度,描绘了一幅绚丽壮美的日出图景。
【思考4】研读第四段
活动一:解释下列词语
①行宫:皇帝出外巡行时居住的处所
②漫:磨灭
③失:缺失
活动二:问题探究
1.概括本段的内容。
明确 介绍泰山的人文景观。
2.这一段列举了哪些人文景观,有何好处?
明确
(1)人文景观:有建筑——岱祠、碧霞元君祠;有古迹——道中石刻。
(2)好处:这样写可以表现泰山之历史悠久。
【思考5】研读第五、六段
活动一:解释下列词语
①圜:同“圆”
②罅:裂缝
活动二:问题探究
1.概括本段的内容。
明确介绍泰山的自然景观和做结。
【思考6】分析手法
活动:找出文中几处使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体会特点和作用。
明确①“苍山负雪,明烛天南。”这是初登山顶时刹那间的感受,作者不言冰雪覆盖青山,却说青山负白雪,赋予静态的青山以人的动态,用语新颖、传神。进而说苍山上的雪像蜡烛一样照着天南,形象、生动地绘出了积雪的光彩。
②“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这是在山顶上远望和俯视所得的画面。作者纵目远眺,夕阳照耀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好像自然天成的山水画,而山腰间停留着的云雾好像飘带一般,使人感到那种特有的宁静气息,而且设喻新奇,给人以美的享受。
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这一比喻写出了西海诸峰的特点,更显出日观峰的雄峻,且赋予山峰以人的情感,形象而生动。
【思考7】读完这篇文章你有何感悟?
明确示例一: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非有志者、非有力者、非有情者而不能至,不能悟也。不经风雨,怎么能见彩虹。要想得到美的感受,非付出艰辛的代价。
【思考8】分析特点
1.桐城派刘大櫆提出了古文写作的“因声求气”说:“神气者,文之最精处也。”姚鼐认为“神理气味者,文之精也”。请诵读品味文章的前两段,解说作者在其中寄寓了怎样的内在精神——“神气”?
明确 在第一段中,泰山雄浑壮丽,表现的神气:向往和征服。在第二段中,登山时间是寒冬腊月,表现的神气:迎难而上,不畏艰险。山顶所见表现的神气:历经艰险,始得奇观。
2.姚鼐首次系统地提出和阐述了义理、考证(考据)、文章(辞章)三者相统一的观点,树立了桐城派文论的纲领和旗帜。请结合全文内容证明此观点。
明确
①义理方面,不仅寄寓了“神气”,还描写泰山本身蕴含着厚重的历史文化传承。
②辞章方面,全文脉络分明,结构有序,语言节奏分明,描写形象。
③考证(考据)方面,写出了泰山重要的地理位置,介绍了登山路线和泰山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并且说明了汶水与长城的位置,是寓考据于文辞的典型。
【思考9】对比阅读
游黄山日记(徽州府)(节选)
徐霞客
初六日,天色甚朗,觅导者各携筇上山,过慈光寺,从左上。石峰环夹,其中石级为积雪所平,一望如玉。疏木茸茸中仰见群峰盘结天都独巍然上挺数黑级愈峻雪愈深其阴处冻電成冰坚滑不容着趾。余独前,持杖凿冰,得一孔,置前趾,再凿一孔,以移后趾;从行者俱循此法得度。上至平冈,则莲花、云门诸峰,争奇竞秀,若为天都拥卫者。由此而入,绝谳危崖,尽皆怪松悬结,高者不盈丈,低仅数寸,平顶短鬣,盘根虬干,愈短愈老,愈小愈奇,不意奇山中又有此奇品也!
松石交映间,冉冉僧一群从天而下,俱合掌言:“阻雪山中已三月,今以觅粮勉到此。公等何由得上也?”且言:“我等前海诸庵,俱已下山,后海山路尚未通,惟莲花洞可行耳。”已而从天都峰侧攀而上,透峰罅而下,东转,即莲花洞路也。余急于光明顶、石笋矼之胜,遂循莲花峰而北,上下数次,至天门。两壁夹立,中阔摩肩,高数十文,仰面而度,阴森悚骨。其内积雪更深,凿冰上跻;过此,得平顶,即所谓前海也。由此更上一峰,至平天虹。矼之兀突独耸者,为光明顶。由矼而下,即所谓后海也。盖平天矼阳为前海,阴为后海,乃极高处;四面皆峻坞,此独若平地。前海之前,天都、莲花二峰最峻;其阳属徽之歙,其阴属宁之太平。
余至平天矶,欲望光明顶而上,路已三十里,腹甚枵,遂入矼后一庵。庵僧俱踞石向阳。主僧曰智空,见客色饥,先以粥饷。且曰:“新日太皎,恐非老睛。”因指一僧谓余曰:“公有余力,可先登光明顶而后中食,则令日犹可抵石笋矼,宿是师处矣。”余如言登顶,则天都、莲花并肩其前,翠微、三海门环绕于后;下瞰绝壁峭岫,罗列坞中,即丞相原也。顶前一石伏而复起,势若中断,独悬坞中,上有怪松盘盖。
问题: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山上的松树特点鲜明,树身不高而树形奇特,被旅行家徐霞客称之为奇山之中的奇品。
B.作者从莲花峰一路北下直到前海,然后又经过一段特别狭窄的山路,才到达天门。
C.智空和尚招待作者吃了粥,又帮他安排了登山路线、午饭时间和住宿的地方,非常周到。
D.光明顶前有一块巨石,先伏后起,像是两截,在山坳里突出悬空,上面还长着怪松。
明确B
分析:“从莲花峰一路北下直到前海,然后又经过一段特别狭窄的山路,才到达天门”错误,结合文章第二段游踪可知,作者“循莲花峰而北,上下数次,至天门”,然后“凿冰上跻;过此,得平顶,即所谓前海也”,可见,作者是从莲花峰到天门,然后再到前海。
五、技巧点拨—分析本文的艺术特色
【任务引导】本文写景记游,始终围绕作者的活动进行,从自京师“乘风雪”而来到“观道中石刻”而归,作者对整个流程的记述有条不紊,循序渐进。
【写法分析】分析本文的艺术特色
(一)章法严明,剪裁得当。
(二)善于抓住景物特征,巧妙进行烘托。
(三)用笔简洁,词语精当。
(四)句式多变,用此灵活传神。
六、明晰主旨
通过记叙自己在农历除夕气候恶劣的条件下与友人一起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描绘了壮丽雄浑的泰山景象,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登泰山记》教案 6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积累一定的文言实词,进而疏解文意。
2.理清本文思路,体会描景特点。
3.欣赏精彩的写景片段,品位形象而优美的语言,学习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通假、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现象,掌握游记顺序,赏析景物描写片断。
难点:结合本文写景状物进行艺术审美,借鉴本文的修辞手法和描写技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相关链接】
一、作者介绍
姚鼐(1732—1815),字姬传,一字梦榖,清代桐城(今属安徽)人,因书斋名惜抱轩而被人称为“惜抱先生”。清代杰出的散文家,桐城派集大成者。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三祖”。乾隆二十八年(1763)进士,曾任刑部郎中、《四库全书》纂修官等。乾隆三十九年(1774)辞官,就在这一年辞别京师南下途中登上泰山,写了《登泰山记》。
二、桐城派
桐城派是清代散文影响最大的一个流派,对于散文创作有一套完整的理论和鲜明的主张,其创始人是方苞,刘大櫆和姚鼐继承并发展了他的理论,三人并称为“桐城三祖”(因这三人都是桐城人,又都以古文辞著名,世称桐城派)。桐城派的文章,内容多宣传儒家思想,尤其是程朱理学;语言力求简明达意,条理清晰,“清真雅正”。桐城派主张学习《左传》《史记》等先秦两汉散文和唐宋古文家韩愈、欧阳修等人的作品,讲究“义法”,要求语言“雅洁”。代表作品如方苞的《送左未生南归序》《武季子哀辞》、姚鼐的《登泰山记》等。桐城派散文特点:提出“义法”主张。“义”指文章的中心思想,“法”指表达中心的形式技巧。“文章风貌一般简洁平淡,而鲜明生动不足”。
三、写作背景
姚鼐参加纂修的《四库全书》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开馆纂修。乾隆三十九年(1774),姚鼐以养亲为名,告归田里,道经泰安与挚友泰安知府朱孝纯(字子颍)于此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傍晚同上泰山山顶,第二天即除夕(当年十二月小),五更时分至日观峰的日观亭后,观赏日出,写下了这篇游记。
四、题目解说
泰山又名岱山、岱宗、岱岳、东岳、泰岳,位于山东省中部,总面积24200公顷。主峰玉皇顶海拔1545米,气势雄伟磅礴,有“五岳之首”、“五岳之长”、“天下第一山”之称。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为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
泰山被古人视为“直通帝座”的天堂,成为百姓崇拜,帝王告祭的神山,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说法。自秦始皇开始到清代,先后有13代帝王引次亲登泰山封禅或祭祀,另外有24代帝王遣官祭祀72次。古代文人雅士更对泰山仰慕备至,纷纷前来游历,作诗记文。道教、佛教视泰山为“仙山佛国”,神化泰山,在泰山建造了大量宫观寺庙。
五、文体解说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有三种形式:
①碑记:古代一种刻在石碑上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
②游记:是一种描写旅行见闻的散文体裁。
③杂记:是古代因事见义,杂写所见所闻不多加议论的散文体裁。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1、认读字音
(1)汶水(wèn)(2)济水(jǐ)
(3)磴(dènɡ)(4)徂徕(cú)(lái)
(5)皓(hào)(6)绛(jiànɡ)
(7)鼐(nài)(8)罅(xià)
(9)樗蒱(chū)(pú)(10)岱祠(dài)
2、理清结构
二、精读课文
(二)、诵读第1段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1)其阴,济水东流(东: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
(2)阳谷皆入汶(阳:山的南面,水的北面)
(3)阴谷皆入济(阴:山的北面,水的南面)
(4)当其南北分者(当:介词,在)
2、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作者是怎样写的?
本段交代了泰山的地理位置和环境。作者采用由“面”到“线”再到“点”的写法:先写汶水和济水的分流,这是“面”;再引出两水的分界线(古长城),这是“线”;然后以古长城作为参照物点出泰山的最高峰——日观峰的位置,这是“点”。这个“点”为下文叙述登山线路和观日出作好了铺垫。
二、诵读第2段,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1)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以:介词,在)
(2)自京师乘风雪。(乘:这里是“冒”的意思)
(3)历齐河、长清。(历:经过)
(4)越长城之限。(限:界限)
(5)至于泰安。(至于:到、到达)
(6)是月丁末。(是:这、此)
(7)郦道路元所谓环水也。(所谓:所说的)
(8)余始循以入。(以:表修饰)
(9)道少半。(少:不到)
(10)复循西谷。(循:沿着)
(11)崖限当道.(当:动词,挡住)
(12)世皆谓之天门云。(云:助词,无意义)
(13)苍山负雪,明烛天南。(负:背负;烛:名词作动词,照。)
2、作者详写写登山的过程,说出作者的登山线路以及文章的写景特点。
登山路线:由南麓—入中谷—道少半—越中岭—循西谷—至山巅。
写景特点:先写由京师到泰安,点明游览的时间和节令;再写由山麓到山顶,详细记述路程的远近、山路的石级、经由的路线、古人登山的情况以及相关的一好处费地理知识;最后写到达山顶后所见景象,由远及近、由上而下地写出了泰山的高峻、雄浑和壮丽。
3、作者是怎样描写山顶所见之景的?
作者用“苍山负雪,明烛夕照”写出从曲折的山径并在冰雪与迷雾之中初至山头时刹那的感受。然后远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水如画”,俯视“半山居雾若带然”。作者视野由远及近,由上而下,既层次分明,又照应前文。写山、水、雪、雾、日光、城郭,这么多的内容,寥寥几笔就勾画出来了。正是这些山、水、雪、雾、日光、城郭交织着,才构成一幅壮丽、优美的山水画,表现出冬季泰山静穆、森严的美。
作者用词及其生动形象。“负”“烛”两个动词,把山与雾拟人化,写出了山静中的动态、雾动中的静态。“烛”名词作动词,使雪白耀眼的景象更形象。把半山凝聚的云雾比作飘带,形象有趣。这部分通过对雪、日、雾三种富有代表性的事物的描写,鲜明地勾勒出冬季泰山的雄浑景象。
三、诵读第3段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1)戊申晦,五鼓。(晦:农历每月最后一天。五鼓:五更)
(2)大风扬积雪击面。(扬:卷起)
(3)亭东自足下皆云漫。(漫:弥漫)
(4)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稍见:逐渐看见。)
(5)须臾所五采。(采:同“彩”)
(6)正赤如丹。(正:纯正)
(7)回视日观以西峰。(以:助词,表示方位)
(8)绛皓驳色,而皆若偻。(绛:大红;皓:白;驳:杂;偻脊背弯曲的样子,引申为鞠躬的样子。)
(9)极天云一线异色。(极:尽。)
2、文章通过写景物变化描写泰山顶上的日出,是按照什么顺序写景物变化的?描写了怎样的胜景?
四、诵读第4、5段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其远古刻尽漫失。(漫失:模糊或缺失)
(2)僻不当道者。(僻:偏僻;当:在)
(3)多平方,少圜。(平方:古义:平整,方形的。今义:①指数是2的乘方。②平方米;圜:同“圆”)
(5)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至:距离)
2、本段写了观日出后的游览,主要写了哪些人文景观?有什么好处?
人文景观:建筑:岱祠、碧霞元君祠;古迹:道中石刻。
好处:先以日观亭为参照物写周围的建筑,再写返回途中所见的道中石刻。这样写,不仅展现了泰山的古老风貌,凸显了泰山的人文内涵,也使文章显得丰富深刻,体现了“桐城派”重考据的文风。
3、第五段是如何描写泰山的自然景观的?
自然景观——写土质: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圆;写树: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至日观数里无树;写雪:冰雪,雪与人膝齐;写水:无瀑水;写鸟兽:无鸟兽音迹。
作者这样写给人留下了泰山总体印象:一是泰山苍劲峻峭;二是泰山之冬的静美;
【问题探究】
1、本文有怎样的艺术特色?
(1)抓住景物特征巧妙烘托。本文描写景物很少直接描写,而是采用侧面烘托的手法。如写泰山的高峻,先用“其级七千有余”暗暗点出,然后借于山顶俯视的“半山居雾”和在日观亭时“足下皆云漫”的图景侧面烘托。又如写雪,除“冰雪”“雪与人膝齐”等正面描写之外,又以“明烛南天”“绛皓驳色”等进行侧面烘托,既给人以想象的空间,又生动有趣。
(2)语言简洁、生动。本文全文不到五百字,却充分展示了雪后登山的别样情趣。比如从京师到泰安,只用“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简洁生动地点出了季节、路程,并照应了第1段中的古长城。又如写登山的情形,用“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不仅简洁,而且生动形象。第5段介绍泰山的自然景观也能体现语言简练、生动的特点,寥寥几句,就把泰山的多石、多松、冰雪覆盖的景色描写了出来。
(3)比喻、拟人的运用。本文有几处使用了比喻和拟人的手法:
①“苍山负雪,明烛天南”。这是作者初登山巅的感受。作者不说冰雪覆盖青山,却说青山背负着雪,赋予静态的青山以动态,用语新颖传神。进而说苍山上的雪照亮了天南,形象生动的`绘出了积雪的光彩。
②“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这是作者山巅远望和俯视所得的画面。作者纵目远眺,夕阳照耀着泰安城汶水、徂水好像自然天成的山水画,而且停留在山腰间的云雾好像飘带一般。特别是“半山居雾”,不仅把动态的雾写成静态,使人感受到那种特有的宁静气息,而且设喻新奇,给人美的享受。
③“绛皓驳色,而皆若偻”。“或得日可否”的山峰,色彩各有不同,而形态却是相同的:“皆若偻”。这一比拟不仅写出了西南诸峰的特点,更显出日观峰的雄俊,并且赋予山峰以人的感情,形象而生动。
2、本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课文洋溢着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与赞美之情。文中泰山那雄伟多姿的景色,美不胜言,使人心旷神怡。作者不顾条件恶劣,克服种种困难,登山一览的高昂情绪也很感动人。在作者笔下隆冬时节风雪弥漫的泰山优美绚丽,毫无冷落萧条之感,作者顶风冒雪,豪情满怀,胸襟开阔,既无孤芳自赏的清高,也没有“独钓寒江雪”的凄楚、孤寂的情怀。文章的基调是积极的、乐观的、豪迈的,使人读了不仅能欣赏到自然的美,也能领悟一些人生的真谛。古代记漩散文能收到这样的效果,是很可贵的。
【课堂练习】
1.下列划横线词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汶(wèn)水济(jǐ)水徂(cú)徕
B.绛(jiàng)皓石罅(xià)膝(qī)齐
C.若偻(lǚ)少圜(yuán)摴蒱(chūpú)
D.须臾(yú)山巅(diān)姚鼐(nài)
【答案】B(膝xī)
2.对下列划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京师乘风雪。乘:冒着
B.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循:沿着
C.其远古刻尽漫失漫:流失
D.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几:几乎
【答案】C(漫:磨灭)
3.下列句中划横线词语,古今意义基本相同的一项是()
A.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B.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C.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D.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
【答案】A(B项“至”是动词到达,“于”是介词,到;C项“下”指脚下,现多用于对朋友的敬称;D项“平方”并且呈方形,今常用为数学名词)
4.选出与“明烛天南”中的“烛”用法相同的一项()
A.腰白玉之环
B.孔子师郯子
C.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D.其阴,济水东流
【答案】.A(名词作动词)
5.下列句子不是判断句的一项是()
A.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B.中谷绕泰山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C.稍见去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
D.是日,观道中石刻
【答案】D
6.对下列句中省略成分补充,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多石,(山)少土
B.石苍黑色,(石)多平方,(石)少圜
C.(山)少杂树,(山)多松
D.(山)生石罅,(树)皆平顶
【答案】D“山”改为“树”
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为“阳”;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为“阴”。
B.城墙有内外之分,里面一道为“城”,外面一道为“郭”,“望晚日照城郭”,句中的“城郭”泛指城墙。
C.农历每月初一为“朔”,十一为“望”,最末一天为“晦”。
D.桐城姚鼐记,以桐城标明自己所属流派。
【答案】D(“桐城”指籍贯)
8.对泰山日出这段文字分析鉴赏有误的一项是()
A.先从日出前的风、雪、云写起,与上文“苍山负雪”照应;“大风扬积雪击面”,这是日出前在寒山之顶的感受,十分真切。
B.作者抓住日出时色彩变化的这一特点,以鲜明的色彩勾勒出了日出的雄伟、壮丽的景象。
C.作者回头看西边山峰,是由高向低俯视,“絳皓驳色”,显示了“红装素裹,分外妖烧”的日出美景。
D.本段上文是泰山夕照图,本段是泰山日出图,前者着力指“静”状,后者有意给“动”态,动静相宜,相辅相成。
【答案】C
9.情景式句式默写
(1)作者开章写道“.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这一笔把山和水联系起来了。
(2)“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的两个“皆”字,顿挫有力,把泰山的水景由两条河铺开成面写去,点出了山南山北众多支流纵横交叉、终归一河的景色。
(3)“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从云雾障目和冰滑难登中突出了登山之艰险,把风雪中登山的特点进一步明朗了。
10、翻译下面句子。
(1)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处在那阳谷和阴谷南北分界处的,是古长城。
(2)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
逐渐看见云中立着几十个白色的像骰子似的东西,那是山。
(3)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那些偏僻不对着道路的石刻,都赶不上去看了。
《登泰山记》教案 7
教学目标:
⒈理清本文思路,体会描景特点。
⒉欣赏精彩的写景片段,品位形象而优美的语言,学习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解题
介绍作者和“桐城派”
三、整体感知
⒈听课文录音,跟读课文
⒉质疑解难,并归纳文言知识点
四、具体分析
㈠导语激趣:
我们都有过旅行的经历,山光水色,美不胜收,可我们常有“乱花渐欲迷人眼”之感;人文风物,丰富灿烂,可我们又有“身在宝山不识宝”之憾。这时,我们便想到了导游。导游,能带领我们探幽发微,得自然之精妙;能引导我们寻根问祖,得文化之精髓。导游之功在于“导”,阅读《登泰山记》,请你也当一回导游,带领我们去领略泰山的山水之美,文化之美。㈡广告激兴根据课文第一段内容,参考有关资料,写一段介绍泰山的文字,为泰山作广告,激起游客的兴趣。
示例:
泰山,古称岱山,又称岱宗。位于山东省中部,总面积426平方公里。主峰玉皇顶,海拔1532.8米。泰山的南北面,各有一条大河。南面,有向西流走的汶水;北面,有向东流去的济水。南北水域的分界处有春秋战国时齐国所筑的长城遗址。泰山的最高处是日观峰。
泰山雄伟壮丽,气势磅礴,有拔地通天之势,擎天捧日之姿,历来有“五岳独尊”之誉。泰山自然景观独步天下,旭日东升、晚霞夕照、黄河玉带、云海玉盘被称为泰山四绝。泰山受到历代帝王的尊崇,把它当作江山永固的`象征;泰山受到历代文人的礼赞,山上留有上千处题咏刻石,泰山是我国文化艺术的宝库。
杜甫有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登山泰山极顶,能识尽泰山真面目,无限风光尽眼收。
㈢设计线路
根据课文第二段内容,让游客从南面登山,设计好登山线路。
明确: ⒈中谷登山:
泰安城——中谷——中岭——西谷——山巅(全程四十五里)
⒉东谷登山:
泰安城——东谷——天门
㈣安排游程
根据课文内容,为游客安排好冬季二日游。
明确: 第一天:从泰安城出发,登山至南天门,观赏泰山晚霞夕照, 宿 山顶。
第二天:五鼓起身,在日观亭看泰山日出,上午游岱祠、碧霞 元君祠、皇帝行宫。下午返程途中观道中石刻及泰山松。
㈤重点景观介绍
根据课文内容,向游客介绍泰山的重点景观。要求解说得诗情画意,让游客陶醉,让游客留连忘返。
明确:⒈ 苍山负雪图(泰山夕照图)
①课文描述: 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②请学生用现代散文的语言描述这种奇观。
示例:
登上山顶,极目远望,群山背负着白雪,苍茫圣洁;虬枝上挂满了银条,粉妆玉砌。山的连绵增添了雪的气势,雪的洁白增添了山的明净。雪光折射到西南天空,给暮色增添了明亮;晚霞映照着群峰,给白雪覆上了一层淡红的轻纱。红妆素裹,分外妖娆。半山的云雾丝丝缕缕,缠绕山间,像粉妆女子轻歌曼舞。山水雪雾相融合,日光城郭相交织,形成一幅壮丽优美的山水画。
⒉ 泰山日出图
①课文描述: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②请学生用现代散文语言描述日出奇观。
示例:
冬日清晨,天色刚泛出鱼肚白。一行人便搀扶着登上日观峰,脚下云雾漫漫,耳畔松涛阵阵,坐在日观亭上,有腾云驾雾之感。远方的山峦在雾气中隐现,似海市蜃楼,近处的山峰在云涛中出没,似博戏争赌。注目东方,海天之间浮出一条彩线,顷刻时,彩线扩大了它的范围,变为绚丽的彩带,彩带慢慢扩大为红色的海洋,红光汹涌着,摇荡着。太阳像是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儿从海中升起。一刹那间,这深红的东西,便发出令人目眩的光亮,云彩被染红了,雪峰被染红了,日观峰上的游人也沐浴在红色的朝阳中。
㈥返程谈感受旅游,“除了你的脚印,什么也不要留下;除了你的回忆,什么也不要带走”,作别泰山,你留下什么样的美好回忆呢?谈谈个人的感受。明确: 泰山地理图――雄俊 泰山路线图――险俊 泰山日出图――壮丽㈥质量回馈 旅游回来后,旅游公司搞了个旅游质量回访调查,请你对该公司的导游提出看法和建议,并写上理由。提示:对导游景观的介绍进行评价。五、总结全文这是一篇山水游记,叙述作者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文章以精练的语言,生动地描写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色和日出时的雄浑景色,写出了泰山的神秀壮丽,唤起了我们对泰山的向往,感受到了祖国山河的壮美。
《登泰山记》教案 8
教学目的
一、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积累一定的文言实词,进而疏解文意。
二、指导学生理清本文思路,体会描景特点。
三、指导学生欣赏精彩的写景片段,品位形象而优美的语言,学习写作方法。
教学设想
一、安排两课时教学。
二、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朗读环节,知道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理清思路。
三、利用预习的效果教学,重点突出一些疑难字、词、句,采用课堂讨论的方式解决,教师适当点拨。
四、结合练习一的回答,达到教学目的二、三,应是本文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利用电视或电脑录放泰山风光与雄姿,并请去过泰山的同学说说自己是怎样登泰山的。那么古人是怎样登泰山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姚鼐的《登泰山记》
二、作者介绍(投影)
《登泰山记》选自《惜抱轩诗文集》,作者姚鼐,字姬传,一字梦谷,清代桐城人,杰出的散文家,桐城派集大成者。他因室名惜抱轩而被人称为“惜抱先生”,著有《惜抱轩全集》,他所选编的《古文辞类纂》在近代是一部家传户诵的文章总集。
桐城派:清代中叶影响最大的散文流派创始于方苞,经刘大櫆、姚鼐的发展,形成完整的理论,三人并称“桐城三祖”,姚鼐被称为领袖,他秉承了“文道合一”的主张,讲究义理、考据、词章三者兼长,注重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写景散文尤有独特成就。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教师范读课文,提示学生注意朗读节奏,依据节奏推知句意。
2、默读全文,要求学生参阅注释,理解文章大意,并提出自己难以理解的词句,教师点拨,学生讨论,揣度词义,并将重点词语形成板书。
泰山之阳——阳: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为阳,这里指泰山的南面。
其阴——阴:山的北面,水的南面,这里指泰山的北面。
乘风雪——乘:趁,这里有“冒着”的意思。
长城之限——限:界限,这里指城墙。
遂至山巅——巅:顶峰,颠峰。
半山居雾——居:停留。
戊申晦——晦:阴历每月最后一天。
极天云一线——极:尽,尽头。
绛皓驳色——驳:杂,错杂。
尽漫失——漫失:模糊、缺损。
僻不当道者——僻:偏僻。
明烛天南——烛:名词作动词用,照。
3、指导学生准确理解课文内容,画出作者登山线路图,进行比较,看谁画得准确。
四、整体感知,理清文章思路
1、全文有五段,每一段的内容要点是什么?学生发言、明确;
第一段:总写泰山的地理形势,点出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观峰。
第二段:记述登山经过,着力叙写登山的艰难和到达山巅后所见的景象。
第三段:集中描写泰山日出的动人景象。
第四段:介绍泰山的人文景观。
第五段:介绍泰山的自然景观。
2、讨论:作者是从何地动身?登山的方位在何处?简述第一天行程和第二天所观之景。
明确:作者从泰安动身,西南麓(日观峰之南)登山。
第一天:从南麓循中谷入山,经天门,越中岭,再循西谷达到极顶,其时天色已晚。
第二天:晨五鼓往日观峰日观亭观日出,然后参观名胜古迹,最后补记泰山极顶的景物特点。
3、思路(板书)
交代泰山位置——记述登山过程——描绘日出美景——返记人文景观——补写自然景观。循序渐进,一线贯穿
综观全篇,文章紧紧围绕作者的游踪进行,叙述了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以精练的语言,生动地描写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色和日出时的雄浑景象,写出了泰山的神秀壮丽,能唤起我们对泰山的向往,感觉到祖国山河的'壮美。
五、布置作业
1、巩固重点字词,完成练习二。
2、背诵课文。
3、思考:作者是如何准确写出登山路径的?如何精彩描绘泰山日出美景的?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领略了泰山的高峻、雄伟,那么作者是如何登上这“五岳独尊”,游是如何精彩地描绘险峰之上那“无限风光”的呢?
二、精彩片段分析
讨论:1、第二段作者详写登山的过程,精读,说出作者的登山路线,写景特点。
明确:(板书)
先写:京师——泰安,点明时间和节令。
再写:山麓——山顶。
路程:四十五里(远)
石级:七千有余(高)
路线:中谷——西谷——山巅(险)
最后顶景: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壮阔、上)——晚日照城,汶水、徂徕如画(雄浑、下)半山居雾若带然(高峻)——(远——近)
2、文章通过景物变化写泰山顶上的日出,是按照什么顺序写景物变化的?描写了怎样的胜景?
作者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了日出前、日出时和日出后的不同景色,展现出一幅泰山日出迅速变化的换面。(板书)
日出前: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
日出时: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日出后;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色彩点染——绚丽壮美
3、全班齐读第三段,体会写法特点和感情。
总结:通过描写山顶所见景观和日出胜景,表达出作者的喜悦心情,抒发了热爱祖国山河,赞美祖国山河的强烈感情。
4、找出文中几处使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体会特点和作用。
明确:
(1)“苍山负雪,明烛天南。”这是初登山顶时刹那间的感受,作者不言冰雪覆盖青山,却说青山负白雪,赋予静态的青山以人的动态,用语新颖、传神。进而说苍山上的雪像蜡烛一样照着天南,形象、生动地绘出了积雪的光彩。
(2)“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这是在山顶上远望和俯视所得的画面。作者纵目远眺,夕阳照耀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好像自然天成的山水画,而山腰间停留着的云雾好像飘带一般,使人感到那种特有的宁静气息,而且设喻新奇,给人以美的享受。
(3)“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这一比喻写出了西海诸峰的特点,更显出日观峰的雄峻,且赋予山峰以人的情感,形象而生动。
三、写作特点
讨论、交流、举例分析。
明确:
1、章法严明,剪裁得当。
2、善于抓住景物特征,巧妙进行烘托。
3、用笔简洁,词语精当。
4、句式多变,用此灵活传神。
归纳总结;
本文无论从清晰的思路,还是简洁明净的语言,亦或是色彩鲜明、生动的描景,都可见桐城派古文家锤炼语言的功力,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四、齐背课文,进一步体会以上特点。
五、布置作业
1、熟练背诵课文。
2、完成练习一(3)
3、写一段冬季雪景片段,具体生动地写出景物特征。
《登泰山记》教案 9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清代桐城派。
2.积累词句,增加文言储备。
3.把握游记,品赏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不畏艰难险阻,勇于攀登的品格。
教学方法:
阅读品赏 教学时数:一节
步骤和内容:
课前:分发学案,布置预习。
一、导入:(由学生齐读杜甫《望岳》引入课题。)
屏幕:展示图片——泰山远景,显示文字——杜甫《望岳》。 师:泰山,是五岳之尊。在生活中,我们谈起五岳或泰山,每每不禁生发出敬仰之情。巍巍泰山,以其苍茫的雄姿和博大的人文底蕴,牵动着我们多少情怀!屏幕上是我们初中时就熟悉的一首咏泰山名作,请大家齐读一遍。
生大声齐读。
师:在唐代诗人杜甫的笔下,泰山是设想时能让我们“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心胸激荡,放飞思维的,那么在清代作家姚鼐的笔下,又是怎么样的情形呢?这一节课里,让我们追随作家的脚踪,领略泰山的独特之美。
二、展示教学目标
(屏幕:教学目标。师读出,强调)
三、简单介绍清代桐城派。
师:对于桐城派,结合课后小短文及课下注释,有四点我们要重点关注。(屏幕:文字展示)
清代桐城派
清代中期影响最大的散文流派。
学者型散文流派。
主张散文写作讲究义理(有思想有情趣)、考据(材料真实准确)、辞章(结构巧语言精)三者兼长。
代表作家作品:姚鼐《登泰山记》
师:尤其是第三点,课后短文中涉及的“义理”是指文章表达要有思想有情趣,“考据”是指文章中使用的材料真实准确,“辞章”之文章的结构、语言要精巧。
(注意提醒学生理解“义理、考据、辞章”的含义) 生:结合课本相关内容,了解识记。
四、文章阅读品赏
1、引导学生分组朗读,梳理文言词句。
师:学习文言文,讲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懂文意,积累文言字词句的知识。
本文我们已经做了预习,下面我想请两位同学朗读这篇文章,检查一下预习情况。
(提问两位同学分别朗读文章前两段和后四段,纠正读音停顿的问题。易错音:汶wèn水、济jǐ水;与知府朱效纯/子颖/从南麓登、碧霞元君祠cí、雪与人膝xī齐)
2、检查关键文言词句的'解释和翻译问题 屏幕:出示问题 (1)解释下列词语
泰山之阳 (山的南面,水的北面) 自京师乘风雪 (冒着)
戊申晦 (农历每月最后一天) 明烛天南 (名词活用作动词,照) 少圜 (通“圆”)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在) 余始循以入 (而) 或得日,或否 (有的)
石苍黑色,多平方 (平的方的)
师:依次提问多个学生,并明确关键词意或补充活用类型。 (2)翻译句子(根据时间,机动安排) (屏幕)展示问题: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生解答,师总结:处于那南北分界处的,是古代的长城。(注意提醒“当”字的理解)
(屏幕)展示问题: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为之天门云。
生解答,师总结:现在所经过的从中岭到山顶那些挡在路上的崖壁,世人都称它们为天门。(注意提醒“崖限当道者”为定语后置)
3、把握游记,品赏感情。
(1)老师引导复习游记的基本知识:游记及其三要素(游踪、景象、观感)。
(屏幕展示)游记的三要素(游踪、景象、观感) 师引领回忆:
从题目就能看出本文是篇游记,这种问题初中和高一时已学习过。 游记是通过叙述游览过程,描写游览见闻的景物状貌,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表达对社会、人生感悟的记叙文。我们常把作者交待的游览时间、路线成为“游踪”,把作者表达的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称为“观感”。那么作者如何记述他这次游览呢?
《登泰山记》教案 10
教学目标:
1.鉴赏本文简练的语言。
2.在反复诵读中了解泰山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
教学过程和步骤:
一、试读全文
1.提示以下句子的音节组合:
当其/南北分者
与知府/朱孝纯/子颖/由南麓/登
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大风/扬积雪/击面
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
极天/云/一线异色
是日/观/道中石刻
其远石刻/尽漫失
至/日观/数里内/无树
2.以下几处凡须连读以明确语意的,用底线标示:
余始循以入
磴几不可登
望晚日照城郭
极天云一线异色
视日观以两峰或得日或否
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
至日观数
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二、第一段导读
1.汶水,济水怎样分流?诵读原文语句。
“泰山之阳,?阳谷皆入济”。首先介绍泰山突兀于汶、济二水之间,山南有汶水潺潺西流,山北有济水淙淙东去,“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点出了万壑争流的壮美景观,名山傍水,分外壮观。
2.古长城横亘于哪里?诵读原文语句。
“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这句既点出古长城在泰山南北山谷的分界处,成为两水分界线,又写出泰山形势之险,依山筑城。
3.怎样介绍日观峰?诵读原文语句?
“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以古
长城作为参照物,写日观峰,既点明泰山最高点,也为这次泰山之行树起了一块指路牌。
4.小结:这幅泰山地理概貌图,犹如电影的远景镜头,又如绘画中的鸟瞰图面。作者系用由“面”(两水)到线(古长城)再到点(日观峰)的写法,为后文的叙述设下伏笔。
5.诵读。要求层次分明,字音清晰。前两句重音在“阳”“阴”“阳谷”“阴谷”上;后两句,前句轻读,后句重读。
三、第二段导读
1.由三人分读第二段,并全段由几幅画组成?
2.为第一层内容拟标题:旅游路线图?/p>3.划出自京师至泰安的有关动词,品味其作用。
“乘”,好像风雪随作者驾驭,比“冒”“顶”多一份生动。“乘风雪”乃全文点睛之笔,作者悄悄埋下一条贯穿全文的伏线,为登山之难,览之豪兴创造了条件。“历”“穿”“越”“至”,一气读来感到作者不辞漫长的旅途和行程的艰辛,正顶着风雪由远而近,快速行进,以归返自然,纵情登山揽胜。其游兴之豪,向往之切溢于言表。
4.为第二层
内容拟标题:登临泰山图。
5.划出自山麓至山顶的途径,品读登山之险。
作者从南麓出发,取道泰安城下的中谷,半道经由中岭,复循西谷,到达山顶,重点表现一个“登”字。作者好像一个导游,引导我们一道攀登,突出“险”字。“成如容易却艰辛”,山高达四十五里,石级竟七千有余,从中岭到山巅,有不少山崖像门户一样挡着山路,人们称之为“天门”,峰峦险峻,雾重冰坚,攀行何其艰难,正如作者在《岁除与子颖登日峰观日出作歌》一诗中所写:“坚冰登滑澄如脂”“攀空险才到顶”,登山充满苦趣,但乐趣亦在其中。
6.为第三层内容拟出标题:晚清文照图
7.登山固然艰难,但登上极顶,那陡然呈现的泰山气象万千的景色,又激动着姚鼐的心。
作者用落日、青山,流水,白雪,城郭组成一幅其妙无比的泰山夕照图,尺幅千里呼之欲出。你能把这幅瑰丽的风景画描述出来吗?学生自由朗读,描述画面。
提示:
座座青苍的山峰,身披皑皑的白雪,通明的银光照亮了南天,苍山与白雪相互衬托,雪光与日光交相辉映,凭高俯瞰,远处古老的泰安城郭恬静地沐浴着夕阳余辉,汶水和徂徕山相依拥抱,宛如自然天成的山水图画,环绕山间的云雾宛如轻柔的腰带在飘荡,朦朦胧胧,恍恍惚惚,似动非动,别具风味。当我们和作者一起沉浸在这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的审美氛围之中时,我们又禁不住问姚鼐,你说是画,又像哪一幅?作者没有回答,因为这群山的青色,积雪的'白色,夕阳的余辉构成的场景只存在于每一个人想象的画面上。而这一明朗而开阔的画面,又正是自然景物使作者心花怒放的形象概括
8.你认为这幅风景画中哪些词语用得精妙?
苍山负雪:不言冰雪覆盖青山,却说青山背负着雪,承受着大自然撒下的雪景,由被动变为主动,赋静态的青山以人的动态,表现了冰雪之盛,使人想象到苍山宛如一位富有强大生命力的巨人,匍伏在那里,背上披着一层厚厚的银装,多么富有神韵。
明烛天南:“烛”是一种光化反应。雨天的晴日,直射雪山,而雪山又把所吸收的光
能反射天南,绘出积雪映照南面天空的夺目光彩,呈现出雪光与日光争辉的奇景。
《登泰山记》教案 11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积累“阴、阳、乘、烛、以、及”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并疏通文意。
2.指导学生通过反复阅读欣赏精彩的写景片段。
3.体会本文简明生动的语言风格。
教学重点及难点
1.积累相应实词、虚词。
2.背诵全文。
课时分配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中国版图上自古有五座大
山最为有名,被称为“五岳”,它们分别是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中岳
嵩山,而其中的泰山又被誉为“五岳”之尊。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清代姚鼐的《登泰山记》,领悟泰山的高峻雄伟。
二、作家作品(参见课文注释及教师教学用书)
三、整体把握
1.朗读课文,正音。
2.默读课文,结合书下注释疏通文意。
补充注释: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古时称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
当其南北分者:在,正。
乘风雪:趁,冒着。
余始循以入:相当于“而”,表顺承。
及既上:到。
苍山负雪:背负。
明烛天南:名→动,照。
戊申晦:农历每月最后一天。
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依稀看见。
绛皓驳色:或红或白,颜色相杂。
尽漫失:模糊缺失。
极天云一线经:尽。
僻不当道者:偏僻。
3.理清思路:
问:
全文共5段,每段要点是什么?
学生默读,讨论,明确:
第1段:总写地理环境,点出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观峰的位置。
第2段:登临泰山,重点记叙登山的艰难及到
达山顶后所见景象。
第3段:重点描写泰山日出的美丽壮观。
第4段:人文景观。
第5段:补记自然景观。
四、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一、二。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大体了解了文意,把握了
作者的思路。作者如何详写登山过程以及泰山日出的`美景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讨论的内容。
二、登山过程和路线。
问:作者如何详写登山路线和经过呢?
默读课文,分析讨论
明确:作者先从北京到泰安,历经齐河,长清,泰山西北谷,长城。
作者登山的路线是:
南麓、中谷、中岭、天门、西谷、山巅。
最后见到了山顶的美景:“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半山居雾若带然。”
学生用原文复述课文。
三、泰山日出
问:文章是怎样描写泰山日出的?
明确:文章通过景物变化写泰山日出,以时间为序,依次写出了日出前后景物的变化,展现了一幅泰山日出的美景。
例如写云,日出前是“足下皆云漫,”稍后是“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然后又有“红光动摇承
之”。
写山,日出前是“白若摴蒱数十立”后是“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四、文中比喻,拟人手法的运用。
1.“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这是初登山顶时刹那间的感受,作者不说冰雪覆盖青山,却说青山背负白雪,赋予静态的青山以动态,用语新颖、传神。然
后说泰山上的雪像蜡烛一样照着天南,形象生动地绘出了积雪的光彩。
2.“望晚日照城
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这是在山顶上远望和俯视所得到的画面,作
者纵目远晀,夕阳照耀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好像自然天成的山水画,而山腰间停留的云雾
好似飘带,使人感到那种特有的宁静气息,而且设喻新奇,给人以美的享受。
3.“回视
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这一比喻写出了日观以西诸峰的特
点,更显日观峰的雄伟,且形象生动。
五、总结
本文充分体现了姚鼐的散文风格,尤以泰山日出一段最为精彩,极受人们推崇。通过对其它景物的描写,来烘托所要描写的景
物,这种写作手法也很值得我们借鉴。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选取一观
察点,描写日出。
附:板书设计
《登泰山记》教案 12
[教学目标]
1.理解常用文言词语“阴”“始”“望”“坐”“视”“或”的用法。
2.理解词类活用现象:西、东、道、阴、烛
3.辨别通假字:采、圜
4.理解文章记叙的内容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
[教学重点]
本文详略恰当的特点。
[教学难点]
侧面烘托的手法。
[媒体设计]
多媒体课件以声音画面渲染气氛,突出教学目标。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五岳”都是哪些山吗?对了,是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五岳”之中,泰山是“三山五岳”之首,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下泰山的地理位置和美丽如画的泰山日出。
二.介绍作者、作品。
姚鼐。清代散文家,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桐城人,乾隆二十八年进士,曾任刑部郎中,充山东、湖南乡试考官,会试考官。主讲于梅花、紫阳等书院40余年。是桐城派散文的集大成者。其散文简洁精练,温润清新,有文采,形象性强。
本文是一篇冬日登泰山的游记,重点记登山路径和泰山的景色,观日出一段尤其精彩,泰山,亦称岱山、岱宗。泰山山脉绵亘于山东省东部,主峰玉皇顶在山东省泰安市城北,海拔1524米。山峰突兀峻拔,雄伟壮丽,有南天门、日观峰、经石峪、黑龙潭等名胜古迹。记,文体名,即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一类的.文章,是古文中运用最广泛的一种文体。
三.句读:下列句子中停顿不当的一项是( )
A 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
B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C 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苦带然
D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
四.分析一二段。
1.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
阳: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西:向西,名词作状语。
阴: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东:向东,名词作状语。
2.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当:在。其:指泰山。
3.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历:经过。限:界限。至于:到达。
4.道皆砌石为磴 磴:山路上的石台阶
5.余始循以入 循:沿着、顺着。以:而。
6.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道:走路,名词作动词。遂:于是
7.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
及:到。限:本义门槛,名词作状语,像门槛一样
8.明烛天南 明:明亮。烛:照耀,名词作动词。天南:定语后置,南边的天空。
9.望晚日照城郭 晚日:傍晚的太阳。
(二)一词多义的解释。
1.居
A 半山居雾若带然
B 自吾氏三世居是乡
C 居十日
D 居庙堂之高
E 令女居其上,浮之河中
F 其居仅仅足
意思:停留;居住;过;处在;坐;住所
2.限
A 越长城之限
B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
C 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D 皆不可限以时月
E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
意思:界限;像门槛;阻隔;限制;限度。
3.乘
A 自京师乘风雪
B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C 于是乘其厉声以呵
D 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意思:冒着;乘坐;趁;量词,一车四马为一乘
4.道
A 道少半,越中岭
B 循东谷入,道有天门
C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D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E 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F 万户侯岂足道哉
意思:走路;道路;道义;政策,方法;取道;说
(三)内容分析
1.泰山位于何处?“我们”登山的目的是什么?
答:课文一、二句;目的地:日观峰。
2.用“其级七千有余”“明烛天南”“半山居雾若带然”,从侧面点出了泰山的什么特?
答:高峻。
3.从文中找出记叙登山路线的词语。
答:自、历、穷、越、至于;循以入、道、越、复循、遂至
4.作者描写了哪些景色?
答:“苍山负雪,明烛天南。……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五.作业:读诵一、二段
第 二 课 时
一.补充注释:
1.戊申晦,五鼓
戊申:干支记月,即当时的十二月。晦:月末一日,即二十九日,农历每月初一是“朔”,十五为“望”,十六为“既望”。五鼓:古代五时钟,以打更击鼓报时,一夜分为五更,每更两小时,晚七点起更,五鼓相当于五点钟。
2.大风扬积雪击面 扬:卷起
3.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自:从
4.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
稍:依稀。
5.正赤如丹 正:纯正
6.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承:承接
7.其远古刻尽漫失 尽:全
8.僻不当道者 僻:偏僻
9.生石罅 罅:裂缝,前面省略“于”。
(二)一词多义解释
1.或
A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
B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C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
D 或曰:“六国破灭,率赂秦耶?”
意思:有的;或许;有时;有人
2.极
A 极天云一线异色
B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乎游之乐也
C 初极狭,裁通人
D 何使我至于此极也
E 南极潇湘
F 屋极有窗以达气
意思:尽头;尽情享受;非常;最困苦的地步;望尽;顶点
3.视
A 回视日观以西峰
B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C 子孙视之不甚惜
D 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E
意思:看;审察;对待;眼力,目光;比照,比较
4.坐
A 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
B 以谋叛坐之,并其部属四百余口尽杀之
C 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D 停车坐爱枫林晚
意思:与“站”相对;判罪;座位;因为
5.始
A 余始循以入
B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C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D 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意思:开始;最初;才;开头、开端。
(三)指出下列带点词语的词性活用情况
1.泰山之阳,汶水西流
2.道少半,越中岭
3.明烛天南
4.其阴,济水东流
5.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
6.山多石,少土
(四)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之。
1.须臾成五采
2.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
3.南声函胡,北音清越
4.至莫夜月明
5.其级七千有余
6.汝识之乎
7.余固笑而不信也
8.有大石当中流
五.内容分析:
1.课文是怎样描写泰山日出的?
答:日出前—风、雪、云;日出时—形、色、光;后—色。正面描写:泰山日出美如画(壮观);侧面描写:而皆若偻——泰山(高峻)。
2.第四段写了泰山的自然景观,也写了人文景观,试列举这些人文景观,并说这样写的好处?
答:列举:有建筑——岱祠、碧霞元君祠;有古迹——道中石刻。这样写可以表现泰山之历史悠久。
3.第五段是如何描写泰山自然景观的?
答:写土质—多石,少土,石黑,多平方,少圜。写树—多松,生石罅,平顶;日观数里内无树。写雪—冰雪,与人膝齐。写水—无瀑布。写鸟兽—无。
六.作业:课后练习,背诵全文。
《登泰山记》教案 13
教学目的
一、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积累一定的文言实词,进而疏解文意。
二、指导学生理清本文思路,体会描景特点。
三、指导学生欣赏精彩的写景片段,品位形象而优美的语言,学习写作方法。
教学设想
一、安排两课时教学。
二、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朗读环节,知道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理清思路。 利用预习的效果教学,重点突出一些疑难字、词、句,采用课堂讨论的方式解决,教师适当点拨。 结合练习一的回答,达到教学目的二、三,应是本文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步骤
作者介绍《登泰山记》选自《惜抱轩诗文集》,作者姚鼐,字姬传,一字梦谷,清代桐城人,杰出的散文家,桐城派集大成者。他因室名惜抱轩而被人称为“惜抱先生”,著有《惜抱轩全集》。
桐城派和方苞
中国清代散文流派。创始人方苞。继承发展者虽众,影响最大的`主要是刘大櫆和姚鼐。因方、刘、姚都是安徽桐城人,世称桐城派,时在乾隆末期。桐城派的文论,以义法为中心,逐步丰富发展,成为一个体系。方苞谓“义”,即言有物,指文章的内容;“法”,即言有序,指文章的形式。他的义经法纬之说,是要求文章内容和形式统一,古文当以“雅洁”为尚,反对俚俗和繁芜。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教师范读课文,提示学生注意朗读节奏,依据节奏推知句意。
2、默读全文,要求学生参阅注释,理解文章大意,并提出自己难以理解的词句,教师点拨,学生讨论,揣度词义,并将重点词语形成板书。
泰山之阳——阳: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为阳,这里指泰山的南面。
其阴——阴:山的北面,水的南面,这里指泰山的北面。
乘风雪——乘:趁,这里有“冒着”的意思。
长城之限——限:界限,这里指城墙。
遂至山巅——巅:顶峰,颠峰。
半山居雾——居:停留。
戊申晦——晦:阴历每月最后一天。
极天云一线——极:尽,尽头。
绛皓驳色——驳:杂,错杂。
尽漫失——漫失:模糊、缺损。
僻不当道者——僻:偏僻。
明烛天南——烛:名词作动词用,照。
3、,进行比较,看谁画得准确。
四、理清文章思路让学生准确理解课文内容,画出作者登山线路图。
1、全文有五段,每一段的内容要点是什么?学生发言、明确;
第一段:总写泰山的地理形势,点出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观峰。
第二段:记述登山经过,着力叙写登山的艰难和到达山巅后所见的景象。
第三段:集中描写泰山日出的动人景象。
第四段:介绍泰山的人文景观。
第五段:介绍泰山的自然景观。
2、讨论:作者是从何地动身?登山的方位在何处?简述第一天行程和第二天所观之景。
明确:作者从泰安动身,西南麓(日观峰之南)登山。
第一天:从南麓循中谷入山,经天门,越中岭,再循西谷达到极顶,其时天色已晚。
第二天:晨五鼓往日观峰日观亭观日出,然后参观名胜古迹,最后补记泰山极顶的景物特点。
3、思路(板书)
交代泰山位置——记述登山过程——描绘日出美景——返记人文景观——补写自然景观。循序渐进,一线贯穿
综观全篇,文章紧紧围绕作者的游踪进行,叙述了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以精练的语言,生动地描写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色和日出时的雄浑景象,写出了泰山的神秀壮丽,能唤起我们对泰山的向往,感觉到祖国山河的壮美。
五、布置作业
1、巩固重点字词,完成练习二。
2、背诵课文。
3、思考:作者是如何准确写出登山路径的?如何精彩描绘泰山日出美景的?
【《登泰山记》教案】相关文章:
登泰山记教案12-29
《登泰山记》优秀教案10-25
《雨中登泰山》教案03-22
《登泰山记》教学设计【精选】09-19
《登泰山记》教学设计10-15
《登泰山记》教学设计07-24
登泰山记的作文(精选32篇)01-25
(集合)《登泰山记》教学设计08-21
《登泰山记》教学设计11篇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