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推荐度:
-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推荐度:
-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汇编15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9—100页的例1。
教学目标:
1、 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
2、 使学生初步了解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过程,学会整理简单的数据,会看简单的统计表和统计图,会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3、 使学生体验解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能发现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4、 体会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良好学习品质。
教学重点:
绘制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教学难点:
根据统计图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你们知道全球有多少人?中国有多少人吗?那你们知道自己所在的区有多少人吗?
下面我们一起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
见课本99页的例1某地区的城乡人口统计表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根据统计表,分别完成两个单式条形统计图
见课本99页的统计图
2、根据两个条形统计图你能发现哪些信息?如果要在一个统计图中描述这些信息怎么办?在学习复式统计表时是怎么把两个单式统计表合并的?
3、投影展示学生绘制的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板书课题: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4、讨论交流:
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单式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区别?
5、全班汇报交流。
分析:
(1)那年城市人口数最多?那年最少?
(2)那年乡村人口数最多?那年最少?
(3)那年城乡人口总数最多?那年最少?
(4)你还能得到哪些信息?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 完成102页的做一做
2、完成练习十九的第1题和第2题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
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估算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101页例2,课堂活动以及练习十九第5~8题。
【教学目标】
1.掌握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估算方法,并能熟练进行相关估算。
2.在尝试练习中掌握两位数的估算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掌握具体的数量关系。
3.在解决问题中学会用数学眼光看待生活现象,并在探索算法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对数学的认识。
【教具学具准备】
主题图片、视频展示台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回顾知识
1.口算:80÷490÷30800÷20 120÷4540÷903200÷802.
2.求下面各数的近似数。23866721(省略千位、百位后面的尾数)
3.估算:79÷459×42 183÷6310×194.
提问: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该怎样估算?
教师:今天我们继续探讨估算除法。
(板书:估算除法)
[点评: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估算经验,做好知识的孕伏工作;同时为分散本节课的.知识难点做好铺垫工作。]
二、独立尝试、合作研究
1.出示例2主题图:从重庆出发,普通客船每时行20km,大约( )时可以行207km。口头列式并解答,说一说你是怎样估算的?
要点:将207km看作200km,200÷20=10(时)
2.出示例2第一组信息。提出问题,连贯的说一说条件和问题。
从重庆到三峡大坝全长624km,如果乘坐普通客船每时行23km,去三峡大坝大约需要多少时?
(1)列式并说一说为什么用除法?要点:624里有几个23就要行几时(为小结数量关系“路程÷速度=时间”作好铺垫)。
(2)说一说你是怎样估算的?要点:可以把624看成600,把23看成20,再口算。也可以把624看成620,把23看成20,再口算。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梳理并板书。624÷23≈30(时) 624÷23≈31(时) 600÷20=30620÷20=31
3.独立尝试练习,例2第二组信息。
从三峡大坝到重庆全长624km,如果乘坐高速快船每时行52km,回重庆大约需要多少时?
(1)列式并估算。
(2)说一说你是怎样估算的?若有不会的同学,可以请教同桌、同组同学或老师。
(3)集体交流——分两个方面。
第一,为什么用除法?(624里有几个52就要行几时)
第二,你是怎样估算的?(把624看成600,把52看成50,再口算) 624÷52≈12(时) 600÷50=12
[点评:让学生在猜测中学会迁移能力,并在与同学的交流中达成对猜测能力的认同感,在不断地观察和交流中,从具体逐步过渡到抽象。学生在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中逐步上升为估算知识的理性思考。]
三、小结提升、完成板书
小结:(1)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怎样估算?被除数看作整百数(或几百几十数),除数看作整十数,再相除。
(2)从解决上面的问题中你发现了怎样的数量关系?路程÷速度=时间。
四、练习巩固、熟练估算
1.第102页课堂活动。
(1)180÷90=2(时)为什么这样列式?路程÷速度=时间。
(2)581÷7=83(千米)又能发现怎样的数量关系?路程÷时间=速度。
(3)762÷75≈10(时)怎样估算的?
2.教科书第103页5~8题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3
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应为学生创造想、说、做的机会,允许他们畅谈自己的想法,使不同的观点激烈交锋,在摩擦碰撞中闪耀出智慧的火花,实现知识的学习、互补和再创造。因此,在本节课中,我不直接给出平角和周角的定义,而是通过转动活动的角,让学生讨论:当两条边在一条直线上时和当两条边完全重合时所形成的图形是不是角?为什么?一个简单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思维冲突,使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在积极的思辩中形成正确的认识,从而使学生自己得出了平角和周角的定义,真正掌握了平角和周角的特征。
教学背景分析:
《平角和周角》是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第七册第四章的内容。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角的基本特征,知道了角的各部分名称,并且对锐角、直角和钝角有了一个表象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让学生转动活动的角来认识平角和周角,从中体会到各种角之间的关系,为进一步学习角的度量打下良好的基础。从接受能力而言,四年级的学生更容易记住直观可见的事物和通过自己探索得出的结论。因此,在本课中的我特意设计一个“转转转”的游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得出直角、平角和周角的关系。
本课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与技能:通过转动活动角感受角的形成过程,认识平角、周角。进一步加深对几种常见角的认识,掌握角与角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探索数学奥秘的兴趣,渗透事物间是变化的,联系的思想。
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
教学内容: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第七册第四章
教学重点:认识几种常见的角,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认识平角和周角。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活动角。
教学进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看一看、说一说。
同学们你们喜欢到游乐园去玩吗?好!现在老师就带你们去游乐园玩一玩,不过在玩的过程中要思考一个问题:你发现了哪些角?播放一段录像后让学生说一说。
2、转一转、说一说。
(1)让学生拿出活动的角,并说一说它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2)你能用这个活动的角分别转出锐角、直角、钝角吗?先同桌试一试,然后找学生分别进行演示。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认识平角。
(1)刚才大家分别转出了锐角、直角、钝角,如果继续往下转,当转到两条边在一条直线上时所得到的.图形是不是角呢?为什么?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
(2)播放课件,演示平角的形成过程,从而建立平角的概念。
(3)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地方有平角?
2、认识周角。
(1)讨论:如果继续往下转,当两条边完全重合时所形成的图形是不是角呢?为什么?
(2)播放课件,演示周角的形成过程,从而建立周角的概念。
(3)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地方有周角?
3、认识各种角之间的关系。
让学生将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按照角的大小排列顺序。
三、趣味练习,巩固新知。
1、游戏:我说你做。
(1)老师说出各种角,学生用手中活动的角依次转出来。
(2)老师用活动的角转出各种角,学生分别说出这是什么角。
(3)同桌互相玩这个游戏。
2、找一找。
播放课件,出示一些奥运会男子单杠比赛的图片,让学生说说发现了什么角?
3、游戏:猜猜看。
让学生分别猜出钟表2点、3点、5点、6点、12点时,时针和分针分别成什么角,学生猜完后教师将隐藏的答案拉出,猜对时全班同学鼓掌,猜错时全班同学拍桌子,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
4、游戏:转转转。
(1)转出直角。
在体育课上,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口令:“向右转”,教师边说边伸出右胳膊做示范,让学生观察转出了什么角?(直角)然后让全班同学集体试一试。
(2)转出平角。
老师发令:“向右转,再向右转”让学生说说两次向右转之后你转出了什么角?还可以怎样发令也能转出平角呢?(两次向左转、一次向后转)
(3)转出周角。
讨论:怎样发令才能转出周角?先同桌说一说,然后找学生来发令,全班同学一起转。
(4)直角、平角和周角之间的关系。
在做游戏的过程中你都转出了哪些角?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让学生说一说。
四、出示课题,进行小结。
1、今天我们又认识了哪两种角?(平角和周角,板书课题)
2、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3、关于角你还想知道什么?(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感受学无止境。)
布置作业:
回家后找一找在你的生活中哪些是平角?哪些是周角?
板书设计: 平角和周角
锐角﹤ 直角 ﹤ 钝角 ﹤ 平角 ﹤ 周角
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1、能够充分利用教具、学具,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看到了角的形成过程,学到了各种角的特征;让学生充分体验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体现,师生互动,教师发掘了学生的肢体语言的丰富内涵。
2、课上让学生利用活动角的学具,利用自己的肢体语言,把角的特征讲述得明白透彻,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学生们在一整节课中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展示出自己的个性。
3、本节课围绕新课标教学,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还利用多种形式让学生们动起来,实现了资源共享。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4
一、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第121122页,练习二十八第13题。
二、教学目标:
1、认识直线、线段和射线,能正确识别直线、线段和射线,掌握它们的联系和区别。
2、认识角和角的符号,知道角的顶点、边和角的大小。
3、学生可以用画图工具来角。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射线和角;知道角的顶点、边。
难点:总结画角的方法;角的大小比较方法。
四、教学设计理念:
基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课程的生成性,以小组学习的形式,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基础上,师生共同生成新知识。
五、教具和学具准备:
教具:三角板一副、小黑板、投影片、活动角。
学具:学生三角板一副、活动角。
六、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师:孩子们,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地方运用了线。例如:木工师傅、建筑工程师、缝纫工人、我们的课间游戏活动跳皮筋等。在我们以前的学习中已见到过线。现在就请孩子们在纸上画一条线(板书:线)
生:操作。(期望:学生能够画出:直线、曲线、线段)
(补救方案一:如果学生都画出直线,教师出示曲线凸现直线的直)
师:你两(生1画的是直线,生2画的是曲线)画的线有什么区别吗?
生:(一直,一曲。)(板书:直)
师:我们把这种线叫做什么?(直线)
师问生1:你画的这条直线还可以像这样一直画下去吗?(可以)
师:那么,我们能量出直线的长度吗?(不能)为什么?(没有尽头,无法量)
师:所以,我们可以总结出直线有什么特点?(无限长、没有端点。完成板书)
师讲述:我们在画直线时,只画出其中一部分就可以了。(板画: )
过渡:在实际的生活、学习中,我们很少用无限长的直线,只用其中的一段。展示生3所画的线段(有明显的两个端点)。
(补救方案二:如果没有学生画出线段,由教师画线段)
师:这条线与直线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都是直的、直线没有端点、线段有两个端点)(板书:两个端点)线段可以量出长度吗?为什么?
师讲述:实际上这种线是直线的一段,我们以前把它叫做什么?(线段)在数学中科学的说是:直线上两点之间的一段。(板书:直线上两点间的一段)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射线
引言:刚才我们进一步认识了直线和线段,下面我们来看看这条线。
如果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就得到了一条新的线。(教师版画: )
大家看,这条线有什么特点?(直、有一个端点、无限长)(板书:一个端点、无限长)(如果学生不能说出无限长,引导学生可否把无端点的一边无限延长?)
师讲述:这种只有一个端点的线称为射线。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射线的例子,比如:手电筒发出的光、电灯射出来的光线、太阳射出来的光线,都可以把它们看成是射线。
师出示小黑板:判断下面图形,哪些是直线?哪些是线段?哪些是线段?
引导学生想象:从一点可以引出无数条射线,为学习角做铺垫。
师:我们已经知道,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就得到一条射线,看,这里有一个点(投影)我从这个点引出了一条射线,从这一点能不能再引出一条射线?还可以吗?
让学生想一想:从这一点可以引出多少条射线?(无数条)
(师演示后只留下两条射线。)
2、认识角
师:孩子们,这个图形,我们以前好象见过,叫什么?(角)(板书:角)
(补救方案三:如果学生说不出来,出示三角板,让学生指一指三角板的三个角在哪儿,形状是什么样)
师:请孩子们试着画一个角。再画几个。在小组内交流你自己是怎样画的?
学生操作后讨论。
(学生可能说:画两条线。进一步引导:是两条什么线?教师补充是共同用一个端点的两条射线)
那么我们先画什么?再画什么?(板书:一点 两条射线)。师生同时画一个角。
师:根据你们画角的方法,试着说一说什么样的图形是角?
生在小组内交流,汇报。(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完成板书)
师:根据你们总结的角的概念,以后我们要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角,该怎样判断?(看它是不是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在定义中的一点、引出两条射线下面加着重号)
师讲解:我们把这一点叫做角的顶点,这两条射线叫做角的边。(板书:顶点、边、边)
师出示小黑板:判断下面哪些图形是角?并请学生上台来指一指角的顶点和边。
过渡:在以后我们研究的图形中往往是很多个角,例如:以前学习的正方形、长方形就有四个角,那么我们怎样来区别它们呢?出示小黑板。
师讲解:角通常用符号 来表示。(板书)读作角。(生读)角的符号和以前学过的小于符号 < 有一点像,但不完全一样,角的符号第二笔是平的,以后在书写时要注意。(学生练习)角多了,为了叙述方便,我们可以给它编上号,在角的符号内写1、2、3、4,分别记作23 4
3、角的大小比较
师:出示活动角
我这里有两根硬纸条,现在并拢在一起,大家看,我把两根硬纸条怎样了?
师把=根硬纸条叉开。(生可能说分开、张开、叉开、撑开等)
师:看起来,同学们心里明白是怎么回事了,我们就说成这两根硬纸条是叉开了。
师讲述:现在把两根硬纸条看作是角的两条边, 1两条边是这样叉开的, 3两条边呢?(叉开的`比 1大) , 2两条边呢?(叉开的比 3小)
教师利用活动角的投影片演示,使学生知道角的两条边叉开得大,角就大;叉开得小,角就小。出现在投影片上。
师问:看起来,角的大小跟角的什么有关系?(两条边叉开的程度)
师出示小黑板:下面的角谁比谁大?(属于直观的判断)
在投影片上比较,着重比较的过程。
(三)巩固扩展
师: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三角板,随意的比较角的大小,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你比较的是哪两个角?结果是怎样的?是怎样比较的?
生操作后回报。
师引导:两重合一观察。
(四)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共同研讨了些什么问题呢?(完成板书课题:直线 射线 线段和角)你能用吗?试试看。
(五)布置作业
书上第126页练习二十八第1、2、3题。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5
一、单元教学内容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P56——P70
二、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垂直与平行的概念,会用直尺、三角尺画垂线和平行线。
2、使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3、通过多种活动,使学生逐步形成空间观念。
三、单元教学重难点
重点:垂直与平行的概念;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难点:画垂线、画平行线、画长方形和正方形、画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
四、单元教学安排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7课时
第一环节 平行
1、每个同学先独立思考,把可能出现的图形用铅笔画一画,小组长组织大家把可能出现的图形汇总。
2、教师巡视,参与讨论,了解情况。
3、集中显示典型图形,强化图形表征。
(1)展示其中一个小组的展示板。
(2)除了展示板上的这几种情况,其他小组还有补充吗?
4、整理图形,把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图形通过电脑来展示,并编上序号。这些图形,同学们能不能对它们进行分类呢?可以分成几类?为什么这样分?
6、根据研究需要,按照“相交”和“不相交”的标准进行分类。(重点讨论第3幅图,直线向两头无限延伸,因此应该是相交的)
总结:在同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两种:相交和不相交。相交又有成直角和不成直角的情况。
7、我们把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也可以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记作a∥b,读作a平行于b。
(这里我们要强调一定是在同一平面内,举出反例异面直线也不相交的反例,但不是平行的关系。)
8、你能说一说生活当中在哪里见过平行的位置关系吗?
第二环节 垂直
1、师黑板上把毛线拉,表示直一条直线,再拿出另一条毛线拉直,表示另一条直线,并与第一条相交。想一想两条直线相交成几个角?各是什么角?(如第4幅图)
2、如果教师转动其中一条直线,使∠1变成直角,那么这其余三个角会变成什么角?
3、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垂足。记作a⊥b,读作a垂直于b。
(这里要再次强调是在同一平面内,举出异面垂直的关系)
4、你能说一说生活当中在哪里见过垂直的位置关系吗?
(三)巩固发散
1、教材P57 做一做
(四)评价反馈
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平行与垂直(在同一平面内)
平行:a∥b 垂直:a⊥b
教学反思:通过观察、操作等学习活动,学生经历了认识垂直与平行线的过程,掌握其特征。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6
教学内容:
小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目标定位:
1、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经历探究小数的大小比较方法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并能掌握大小比较的一般方法来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
2、在独立自主、合作交流的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猜想、验证、比较、概括的思维能力。
3、进一步体会数学和生活的联系,渗透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的思想,通过多样化的探究材料,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探究并概括小数大小比较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
有效地协调好同整数大小比较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3、72是由( )个一,( )个十分之一和( )个百分之一组成的。
2、0.48是( )个0.01,0. 62是( )个0.01
3、在小数中,以小数点为界,前面是( )部分,后面是( )部分。
4、小数点右边第一位是( )位,第二位是( )位,第三位是( )位。
二、新知引入
(在黑板上贴出小长方形的卡片)
1、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卡片,这可不是一般的卡片,每张卡片的后面都藏有一个数字。提问:如果这两组卡片分别代表两个整数,你觉得哪个整数会比较大?为什么?
2、随即,在两个方框中间都点上小数点,提问:现在你觉得哪个小数会比较大?
3、学生猜测大小。(预设:前面大;后面大;不能确定)
4、揭题。这就涉及到我们今天要探究的内容:“小数的大小比较”并板书课题。
三、展开探究
(一)初探,建构。
1、出示跳远成绩单。
老师这里有一张从我们校运动会上带来的跳远成绩记录单,很遗憾,有点残缺,但根据里面的信息,你能确定什么吗?
项目:男子跳远
姓名:小红小明小强
成绩:2.84米3.05米2.□8米
名次
2、学生反馈:小明跳得最远(第一名)。
3、你是怎么比较出来的?小结:从比较小数的整数部分找到第一名。
4、那么第二名又是谁呢?假如小强是第二名,□会是怎样的?(预设:□里会填8或9)
5、□里填9是2、98米,你能用以前学过的知识来验证2、98就比2、84大吗?(独立思考片刻后)
师:现在将你的想法在小组里交流,看哪个小组想到的方法最多?
预设:(根据生成进行引导出:几个小数单位组成)
A、从整数部分比起,一位一位地比。
B、从计数单位比。2.98里面有298个0.01,2.84里面有284个0.01,298比284大
C、把米转化为厘米。2.98米=298厘米,2.84米=284厘米。298比284大。
D、利用分数和小数的关系。2.98=298/100,2.84=284/100……
6、小强是第二名,□里还可以填8。要比较2.88和2.84的大小,怎样比就能很快地比出来?
7、那小强如果是第三名,你又会有哪些想法?(□里填0到7)
(二)回顾,验证。
1、想知道它们的大小就把它们翻过来看一下。请两位同学上来当助手。
(有目的性地选择一位男同学一位女同学,分别选择一组数代表男同学和女同学。)
2、要很快地知道这两个小数的大小关系,你觉得应该怎样翻?
□□。□□ □□。□□□
3、翻开整数部分10之后,问:比出来了吗?为什么?那该怎么做?
对于十分位的翻牌设计如下——(让一生先翻牌,翻之前问:你希望自己的十分位上的数字是几?你希望他那个数位上的数字是几?翻牌后再询问另一生:你现在希望自己这个数位上翻到几?)游戏结束了吗?为什么?
对于百分位的翻牌设计如下——(让另一生先翻牌,翻了之后提问:你现在是否觉得胜券在握了呢?为什么?——引导学生说出几种可能性)
根据回答依次翻开10.58 10.57□
翻牌之后,提问:你为什么感到很沮丧?你不是还有一位没有翻出来吗?如果是9呢,刚才你们不是很喜欢9的吗?(根据生成进行评价)
如果更改数字为10.58 10.58□结果可能会怎样?方框里是0呢?
如果两个数字是10.58 10.587不添加新的数字怎样能使第一个数大?(可以该变数的位置,也可以改变小数点的位置)
4、回顾:我们刚才是怎样进行小数的大小比较的?把你的想法跟你的同桌交流一下?
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先比较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那个数就大;整数部分相
同的,再比较十分位上的数,十分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
(板书方法)
5、比较:小数的大小比较跟整数的大小比较有什么区别吗?
四、应用
1、在○里填上“>”、“<”或“ =”。第25页
3元○2、6元6、35米○ 6、53米4、723 ○4、79 0.458 ○ 0.54
2、先在直线上表示下面各数,再比较每组中两个数的大小。
0.09、0.12、0.28、0.3、0.4、0.04
(数轴上的数,越往右越大。)
3、判断
(1)10.8 >1、08( )
(2)2、31和2、299比大小,因为2、299的位数多,所以2、31<2、299。( )
(3)514、5米>5、451千米( )
(4)7、15<7、□6,方框里只可以填2~9。( )
五、拓展,深化。
用数字卡片2、 3、 4和小数点(不重复不遗漏使用),能够组成多少个不同的小数?能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吗?(先独立思考,有困难的在小组里合作交流)
六、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或遗憾?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7
教学目标:
1. 结合现实生活,学会根据给定东、西、南、北中的一个方向辩认其余三个方向。
2. 使学生知道地图上的方向,并且会看简单的路线图。
3. 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4.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教学重、难点:
在具体的情境中,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出其余三个方向,会看简单的路线图。
教具:小黑板 字条(打印)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今天老师第一次来到石良完小,谁能给帮老师一个忙。介绍一下 校园的情况,分别找一找校园的东西南北各有什么建筑?我有一些了解了,感谢同学们的介绍。
一、 课前小游戏,导入新课(复习东南西北,起立,指说)
现在,上课(师生起立问好) 咱们来个小竞赛,看哪个小队的同学反应快,回答流利、干脆。准备好了吗?想一想,你现在是面对什么方向,(三个小队分别说)?再一个问题:你的.前后左右各是什么方向?为什么老师提同样的问题,而你们的回答却不一样? 这节课咱们来研究方向与位置。(板书)
二、联系实际,自主探究
1.刚才,同学们给我介绍了校园的情况,我也找了几个建筑物,你们知道它在校园的哪个方向吗?(厕所 操场 科技楼 食堂)(东 西 南 北)从你现在的位置来观察,它在你的哪个方向?从你的前后左右四个方向来找一找?
2.为了让我更清楚地认识校园,请同学们再帮我一个忙。把校园这四个建筑物填在课前老师发给你的图上,制成一个平面图。利用你们已有的经验,开始独立完成。(生独立完成平面图,师巡视指导)
3.请3个学生把不同结果板演到小黑板上,并让学生讲解为什么要这样做,讲明白是面对哪个方向,这个方向是什么建筑?后面?左面?右面? (转身,分3个方向演示小黑板,并标上方向。演示完成后再把小黑板集中摆放。)
4.同学的平面图都有道理,但为什么不一样?同一个校园,平面图却不一样。怎么办?所以必须统一规则。在国际上人们绘图或者平面图时,规定按上北,下面就应该是(学生说,师板书到中间)以后再绘图的时侯就必须按这个方位。 再把校园这四个建筑物按到方位图上。哪个平面图是符合这个标准?为了看的更明白,再加上方向标。
5.这两个图怎么变一变让它也符合标准?(旋转,也标上方向标。)
三、实践应用
1. 实小平面图
通过这个图,你说一说知道学校的哪些情况?
2 做一个学校周边环境平面图
师:同学们课余时间可以制作一个平面图。调查一下学校周边的情况?(板书东埠 西埠 下河头 石良集 )把它们写到另一张纸上,做成一个平面图。
板书设计:略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8
教 材 分 析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当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本课所学内容就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简单事例,让学生尝试从优化的角度在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的方案,初步体会统筹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在解决问题中的运用。
学 情 分 析
四年级学生在数学知识和技能方面已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是其思维能力尚停留在形象化和表面化,对于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也不能灵活运用,所以在教学时,教师应做好课前准备,让学生提前了解烙饼的方法和时间。
教 学 目 标
1、通过生活中的简单事例,使学生初步体会到优化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
2、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中的策略的多样性,初步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化方案的.意识。
3、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优化思想。
教学难点: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9
本册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十亿”“百亿”“千亿”,认识自然数,掌握十进制计数法,会根据数级读、写亿以内和亿以上的数,会根据要求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数感。
2.会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会进行相应的乘、除法估算和验算。
3.会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在100以内)和几百几十乘一位数,整十数除整十数、整十数除几百几十数。
4.认识直线、射线和线段,知道它们的区别;认识常见的几种角,会比较角的大小,会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能按指定度数画角。
5.认识垂线、平行线,会用直尺、三角板画垂线和平行线;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6.结合生活情境和探索活动学习图形的有关知识,发展空间观念。
7.了解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8.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初步了解运筹的思想,培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0.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1.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第一单元大数的认识
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知道亿以内及以上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2.掌握数位顺序表,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写大数,会比较大数的大小,会将整万、整亿的数分别改写成用“万”和“亿”作单位的数,会用“四舍五入”法把一个大数省略万位或亿位后面的尾数,求出它的近似数。
3.在认数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数感。
教案
课题亿以内数的认识(例1)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知道生活中有比万大的数
2、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类推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知道数级、数位。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揭示各计数单位间的关系的过程,掌握数位顺序表,理解位值的概念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大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寻找数学信息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
教学难点掌握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教具准备图片和计数器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
1、我们以前都认识过哪些数?
2、数数:
1)从689一个一个的数到712。2)从420一十一十的数到540
3)从910一十一十的数到10004)从200一十一十的数到1000
3、在生活中你见到过哪些比较大的数?
4、出示图片:
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我们经常用到比万大的数。
北京市人口:13819000人
请学生试着读一读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更大的数,板书课题:亿以内数的认识
二、探究新知
1、请学生拿出计数器,一千一千地数,当数到10个一千时问:一千一千地数,10个一千是多少?
强调:千位上的10个珠子怎么办?
2、请学生10个10个地数,当数到10个一万时问:是多少
利用计数器问:怎么表示10个一万?
3、照这样继续数下去
10个十万是多少?
10个一百万是多少
10个一千万是多少
学生在计数器上数数。
师:一、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都是计数单位。
想一想: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是什么关系?
4、把所学数位按数位顺序表排列起来
亿级万级个级
亿千百十万千百十个
万万万
位位位位位位位位位
13819000
↑
表示8个十万
每个计数单位都要占一个位置,按照我国计数的习惯,每4个数位是一级。
说一说其他数位上的数各表示多少?
三、巩固新知
1、做一做的1题数数
2、做一做的2题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万以上的数。
3、练习一的第1题
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五、作业:做一个数位顺序表
板书设计
亿以内数的认识
亿级万级个级
亿千百十万千百十个
万万万
位位位位位位位位位
13819000
↑
表示8个十万
个人修改
让学生写出生活中常见的一些数
现在请同学们想一想:千万位左边一位是什么位?它的计数单位是多少?老师明确说明:千万位左一位是亿位,它的计数单位是亿。在计数器上显示“亿”。
教后反思:
教学效果不错,绝大多数学生已掌握
教案
课题亿以内数的读写法(例2、例3)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掌握亿以内数的读写法,概括出读写的方法。2、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根据以有的知识,通过合作、讨论探究,学会读写亿以内的`数。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亿以内数的读写方法
教学难点中间、末尾有0的数的读
教具准备卡片和计数器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
1、看卡片,读数,说组成
3564、407、1000、570、603、7216、10000、3003、5400、4009、5800、6040、5708、40009
读数的方法是什么?
3、计数器上显示数,学生写出来。
五千零四八千九百六千三百四十三、八千零六十八,九千零一
写数的方法是什么?
4、这节课我们赖学习:亿以内数的读写法(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例2读出下面各数
千百十万千百十个
万万万
位位位位位位位位
2496
24960000
6407000
85000300
读作:_______
学生自己试读,讨论怎么读?
问:1)含两极的数怎么读?
2)万级数的读法与个级数的读法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3)数位上出现0有该怎么读?
师归纳:个级的数表示的是多少“个”,万级的数表示多少“万”
4)问:怎么读亿以内的数?
师总结归纳:先度完级,再读个级,万级的数要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万”字,每级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其他数位有一个0或连续有几个0,都只读一个05)完成做一做
2、例3
20xx年有六千八百五十万少先队员参加了“手拉手”活动,三千零八十万人参加了“保护母亲河”行动。
千百十万千百十个
万万万
位位位位位位位位
六千八百五十万:
三千零八十万:
一千五百六十九万三千
六百七十二万三千一百一十三
四万零九十
学生试着写数
讨论:含有两级的数怎么写?先写哪一级,什么时候写0?
完成做一做写数
问:怎么写亿以内的数?
师归纳:先写万级,再写个级,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写0占位。
三、巩固新知
1、练习一的2、3读出数
2、练习一的第7题写数
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五、作业:练习一5、6、9个人修改
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经过学生的回答,教师简明概括,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亿以内的数的读法
教学效果不错,绝大多数学生已掌握
教案
课题亿以内数的读写法练习课型练习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练习,巩固亿以内数的读写数的方法,使学生能正确地读写数。2、培养学生对大数的数感和分析判断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巩固亿以内读数和写数方法的过程,提高学生正确读写数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能正确地读写亿以内的数
教学难点能正确地读写亿以内的数
教具准备题卡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
1、你们都想当小老师吧!今天我们就比一比谁是“优秀小教师”。
每人发一张学生课前做的练习卡。
2、内容:判断题:
(1)万级的计数单位是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
2)读出下面数
4872530100031680000
8600009012000605
(3)写出下面各数
四千二百七十万一百万七千
七万零九十一千零五十万零三十
二、判断反思:
(1)请小老师判断第一题。
反思:
①第一题涉及哪些数学概念?
②谈谈你对数位的认识。
③谈谈你对计数单位的认识。
④谈谈你对数级的认识。
(四位一分级,分为个级、万级、亿级)
⑤你对这三个数学概念还有什么疑问吗?
⑥提问: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
(2)请小老师判断第二题。
①观察第一、二小题你有什么想法吗
②观察第三、四小题你觉得应该提醒同学们注意什么??
③谁能对亿以内数的读法进行总结?
(3)请小老师判断第三题。
①想一想怎样写出亿以内数?
②有什么需要提醒同学注意的地方吗?
(4)就亿以内数的读写法你有什么建设性的意见?也就是怎样能迅速、快捷、避免错误。
(5)请你对自己评价一下,是否是一个好老师。
三、巩固练习:
要想当一个好老师光给别人挑出问题是不够的,自己必须概念清晰。下面请你们自己测试一下自己。
1、出示书中的图片练习P94题,P108题,P1111题。
2、通过这组练习请你为自己打分。来读
判断下面那些说法不合理。
珠穆朗玛峰高8848米;
我今天卖出二千万根冰棍;
我们学校有500多人;
我们学校有十万人。
3、用0、0、0、1、2、3、4这七个数字按要求组成七位数。
读两个0;读一个0;所有的0都不读;读三个0。
4.第12页第12题;第14题;
5、合作小组用自己做的转盘练习读、写数。
四总结:请你谈谈当一名好老师的感受。
五、作业:第12页的13题
转盘练习读、写数。个人修改~~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0
教学内容:
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情况。(课文第58页的例4,“做一做”及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 学生通过观察,能够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
2、 使学生经历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
3、 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初步的'概括和表达能力。
4、 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5、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及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
教具准备:
课件、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研究“两数相乘,其中一个因数变化,它们的积如何变化的规律。
1、研究问题,概括规律。
(1)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时,积怎么变化。
课件一:为响应学校“节省零花钱,牵手好朋友”的号召,实验小学与希望小学开展了“手拉手,献爱心”的活动,学生们捐出了自己的零花钱,准备为希望小学的小朋友们买一些图书和学习用品。请你们帮忙算一算,一个美术颜料6元,买2盒要花多少钱?20盒呢?200盒呢?
学生完成计算,想一想发现了什么?你能根据每组算式的特点接下去再写两道算式吗?试试看
6×2=
6×20=
6×200=
组织小组交流。
教师出示课件二进行集体交流
教师出示课件三:根据8×50=400,直接写出积。
16×50=
32×50=
学生自做后教师演示
归纳规律:两数相乘,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时,积也要乘几。
(2)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时,积有怎么变化?学生完成下列计算,想一想有发现了什么?
教师出示课件四,学生小组合作计算
80×4=
40×4=
20×4=
引导学生概括:两数相乘,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时,积也要除以几。
(3)整体概括规律
问:谁能用一句话将发现的两条规律概括为一条?
引导学生总结规律。
教师出示课件五
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要乘(或除以)几。
2、验证规律
先用积的变化规律填空,再用笔算或计算器验算。
教师出示课件六:
12×8= 40×21=
12×16= 40×7=
12×32= 20×21=
12×64=
自己举例说明积的变化规律
3、应用规律
完成例4下面的做一做和练习9的1-——4题。
学生完成后,教师出示课件7—10进行集体订正
二、研究“两数相乘,两个因数都发生变化,积变化的规律“。
1、独立思考,发现规律
完成下列计算,说规律。
18×24=432
(18×2)×(24÷2)= (18÷2)×(24×2)=
2、组织全班交流,概括规律: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另一个因数除以(或乘)几,它们的乘积不变。
三、巩固新知
教师出示课件11根据12345679×9=111111111,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积。
集体订正
四、总结:
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第59页4、5。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1
教材分析:
《角的分类》是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角的度量》中的第三课时的内容。关于角,学生在二年级《角的初步认识》里已有了初步的接触,但大多是直观的描述。本课时是在学生初步认识角、会用量角器量角的基础上,认识两种特殊的角:平角和周角;会根据角的度数区分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和周角。通过观察、动手实践、探究掌握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之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
认识平角、周角;掌握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的度数范围及大小、倍数关系。
教学难点:
运用图中隐藏的平角解决问题。
教学实录:
一、谜语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个谜语,听:“一件东西手中握,东摇西摆风拂过,热天打来冷天缩”,打一个生活用品。这是什么呀?
生:扇子
师:同学们真聪明,今天我也带来一把扇子,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扇子里的数学知识。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平角和周角。
师:下面我慢慢儿地打开这把扇子,同学们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你要有什么发现可要赶紧说。
师慢慢打开扇子。
生发现角,教师随着学生的回答板书:锐角、直角、钝角。
当师打开到平角时,有生认出平角。师:对,这就是一个平角。板书:平角。
师:你认为什么样的角叫平角?
生:两条边成一条直线时就是一个平角。
师:如果把这个平角画下来,你会画吗?
请一学生到讲台上画一个平角。
师:同学们认为他这样画可以吗?
生思考。
师:我认为这是经过这点的一条直线,怎样让大家看出这是一个平角而不是一条直线呢?
生:还需要再画上平角的形成轨迹。
师补充。
师:这是一个平角,可是这样画平角还不够规范,下面看老师来规范得画一个平角。(指明角的顶点和两条边。)
师:继续打开扇子。生发现周角,师板书:周角
师:关于周角你知道它的什么知识?它有什么特点?
生:周角的两条边靠在一起了。
师:用数学语言说周角的两条边重合了。
结合刚才画平角的过程,你认为怎样画周角最规范。大家说,老师画。
学生在练习本上画出平角和周角,指一指它们的顶点和边。通过画,让学生明确平角与直线、周角与射线的本质区别。
2、生活中的平角和周角。
师:生活中除了在扇子里见到平角和周角,在看表时也经常见到。看表中几点了?时针和分针组成了一个什么角?
生:六点,组成一个平角。
师:你能举一个这样的例子吗?
生思考后举例。
师:看(课件中的.)这个大风车,在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叶片就组成一个平角;每个叶片旋转一周会形成一个周角。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只要我们在生活中注意观察,会发现许多这样的数学现象。
3、探究五种角的度数范围及关系。
(1)问题提出。
刚才我们打开扇子一周,发现了这么多的角,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角的知识(板题:角)
下面我们再来回顾一遍扇子的打开过程,看屏幕,不仅仅要说出是哪一种角,还要看它们的形成过程,发现五种角之间的关系。
师:好,我这儿有两个问题,一能不能用度数来描述这些角?二这些角之间有哪些关系。同学们先自己思考,再小组交流,注意每个结论都要说出理由。
(2)学生小组活动,师巡视。
(3)汇报:
师随生回答,板书各种角的度数。
生:锐角小于90°,直角等于90°,钝角大于90°小于180°。
平角等于180°。
师:你怎么知道平角等于180°?
生1:在量角器上有一个平角,就是180°
生2:把两个三角尺的直角拼在一起,就是180°。
师让生操作验证:a让学生都来观察量角器上的平角;
b动手用两个三角尺拼一个平角。指出平角的顶点和两条边在哪里。
生:周角等于360°,把两个量角器拼在一起就是一个周角。
学生操作演示,指周角的两条边。
师:那这些角之间有哪些关系呢?
生1、两个直角等于一个平角。生边说边拿起两个三角尺拼成的平角说。
师:你的眼光真独到,发现了平角和直角之间的倍数关系,还有吗?
生2:一个周角等于两个平角。生拿起两个量角器拼成的周角说。
生3:我还要补充:一个周角等于四个直角。我是通过度数发现它们的关系的:180÷90=2,360÷180=2,360÷90=4
师肯定同学们的做法。
师:同学们有高有矮,那这些角呢?你能给它们排排队吗?
生4: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
(4)师:这些角中你认为哪些角比较特殊?为什么?
生认为周角、平角和直角比较特殊,它们都有确定的度数。
三、应用拓展
师:刚才我们研究了五种角,下面我想让你用学到的知识来解决一个问题,看这幅图仔细观察,除了∠1到∠4还有其他的特殊角吗?
生发现相邻的两个角组成一个平角。
师:那如果知道∠1=130°,你能算出其他三个角的度数吗?
学生独立思考。
汇报:∠1=∠3;∠2=∠4、
师:我也看着∠1=∠3;∠2=∠4、,可数学是一门非常严谨的学科,你能说出根据吗?
生:∠2=180°—130°=50°……
师:180°在题目有没有里直接告诉你?(没有。)看来,在解决问题时,不但要用直接告诉我们的条件,还要善于发现题里的隐藏条件,隐藏条件也非常重要!
生计算出结果。
四、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生1:我认识了平角和周角;知道了各种角的度数。
生2:我还知道了它们之间的关系。
生3:在解决问题时要善于发现和运用题目里隐藏着的条件。
师:我用一首诗来总结了一下:
一周二平四直角,关系密切不得了。
钝角介于平直间,锐角不大比直小。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2
教材分析:
《年月日》是苏教版四年级的课程。时间单位是较为抽象的计量单位。年、 月都是较大的时间单位,理解一年或者一个月的时间有多长,需借助一定的想像力。因而教材注意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初步了解年、月、 日的有关知识。
学生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虽然年龄小,但他们对本节课的内容已经有一定的感性经验,一部分学生已形成初步的知识水平,因而本节课主要是通过让学生自主探 索、合作交流,在积极的环境中学到知识。
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参与活动,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 这就需要通过教师的精心设计,把教师的教反映在如何引导学生学的 一个优化过程。《年、月、日》教学设计就是要让学生充分参与活动、经历过 程,从而发展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教学目标:
1、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初步建立大小月、平年、闰年的概念; 知道各月的天数和闰年的判断方法。
2、培养学生合作、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从中体验探究的乐趣。
3、通过收集材料等活动,使学生感受数学知识就在身边,产生对数学的 亲切感。
4、通过对历史年份的认识,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掌握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发现并掌握闰年的判断方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不同年份的年历卡
教学流程:
一 激趣导入
师:老师听说呀,我们班的小朋友都喜欢说儿歌,有一首儿歌叫《太阳、地球、 月亮》,还记得吗?咱们一起来朗诵一下好吗?
学生朗诵:太阳大,地球小,地球绕着太阳跑。地球大,月亮小,月亮绕着 地球跑。
师: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它们究竟是怎么转的。 (电脑显示三球转动图。师生一起观看。)
师:谁能告诉大家地球绕太阳转一周需要多长时间? (板书:年)
师:小朋友们了解的知识真不少!月亮绕着地球转一周大约需要多长时间呢? (板书:月)
师:地球在绕太阳转的同时, 自己也在不停地旋转,地球自己旋转一周,又需 要多长时间呀? 对了,一天也就是一日。(板书:日)
有关年、月、日的知识很多很多,小朋友们想知道吗?今天这节课就请小 朋友自己去研究有关年、月、日的知识,有没有信心? [儿歌引入新课,轻松有趣,激发了学生探究新知的信心。]
二、 自主探究
1、 研究一个月有多少天
(1)观察、比较年历得出一个月有多少天
师:要想研究年、月、日的知识,我们得学会观察年历,现在请小朋友们打开 书,看看书上是哪一年的年历?仔细观察,你能发现什么呢?
师:咦,我们小朋友的节日是几月几日呀?找找看星期几?国庆节又是几月几日啊?又是星期几呢?
师:刚才小朋友们由1993年的年历知道了这年有12个月,有些月有31天, 有些月有30天等等,那么其他年份是不是也这样呢?现在请小朋友们拿出课 前自己收集的年历比比看,又有什么发现?
(学生发言:我收集的年历是1996年的,上面30天、31天的月份与1993 年的一样,但是2月有29天) 学生答31天的月份有几个月,哪几个月时,教师追问:还有谁能告诉老 师3l天的月份有几个月,有哪几个月?一起告诉老师3l天的有哪几个月?(板 书:31天:一、三、五、七、八、十、十二各月)
师:那么谁来告诉大家30天的又有哪几个月的?其他小朋友看看是这样吗? (板书:30天:四、六、九、十一各月)
(2)大、小月的记忆方法 师:习惯上我们把每月31天的月份称为大月、每月30天的月份称为小月。(板 书:大月、小月)大月有几个?小月呢?
师:我们怎样能很快记住哪些月是大月?哪些月是小月呢?有什么好方法呢? 打开书看看,书上有哪些记忆的方法? (学生看书,小组交流)
师:谁说说的?书上有哪些记忆的方法? 拳头图 儿歌 当学生说用拳头图帮助记忆时,第一步:先让学生介绍,然后演示。第二 步: 电脑显示拳头图,大家一起数。强调:数到凸起的都是大月,凹下去的除 二月外都是小月。第三步:小朋友们,你数给我看,我数给你看。
师:我们可以用拳头图帮助记忆,还可以用儿歌帮助记忆,你自己还能想出什 么好的记忆方法呢?大家讨论讨论。 (学生发言)
师:课后小朋友们还可以编些儿歌,想些好方法帮助记忆大月和小月。 [观察年历、发现问题、合作解决,在开放性的教学氛围中得到一些开放性 的结果,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3)练一练。
师:刚才我们通过各种方法记住了大月、小月,现在老师想考考大家,看谁记 得牢。九月是大月还是小月?八月呢?
师:现在,我们做个小游戏,老师说月份,如果是大月男生站起来,如果是小 月女生站起来。 三月 六月 七月 十二月 二月
师:唉啊,二月究竟是什么月啊?二月是大月吗?是小月吗?对了,二月不是大月,也不是小月,是个特殊月,有多少天啊? (学生发言:有的年份二月28天,有的年份二月29天。) [一个小游戏,发现了问题,与前面知识发生了冲突,为探究新知奠定了 较好的思维基础。]
2、研究:平年、闰年的判断方法
师:我们把二月28天的这一年叫做平年,二月29天的这一年叫做闰年。 (板书 28天:平年二月 29天:闰年二月)
师:请小朋友们观察一下书上1993年的年历,1993年是平年还是闰年呀?你 怎么知道的?再请小朋友们观察一下手中的年历卡,告诉大家是哪一年的?是 平年还是闰年?你怎么知道的? (学生发言)
师:要知道哪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都要查年历吗?如果老师问你1925年是平 年还是闰年,没有年历怎么办呢?小朋友们想知道新的判断方法吗?
师:老师帮小朋友们统计了一张表格,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一下这张表,有什 么发现呢?引导学生得出四年一闰。
师:通常4年里有三个平年,一个闰年,我们称为四年一闰。 猜想:咦!这个闰年的年份数会不会与四有什么关系啊?先猜猜看,然后 小组讨论讨论。 验证:闰年的年份数除以4没有余数,平年的年份数除以4有余数。
小结: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一般都是闰年。
判断:1925年、20xx年、1949年是平年还是闰年? [多媒体出示表格,帮助学生发现了规律,解决了问题,优化了教学过程, 提高了教学效率。]
师:请小朋友们再看一看1900年,它是平年还是闰年呢?谁说的? 师:1900年是平年,不是闰年,为什么呢?听了时光老人的话你就会明白了。 电脑显示时光老人对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又闰的诠释。 得出: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
师: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一般都是闰年这句话中的一般能改成一 定吗?
练习:这几个年份中,哪些是平年,哪些是闰年? (电脑显示) 1980年 1600年 20xx年 20xx年
3、研究一年有多少天
师:我们已经知道一年中各月的天数,那么你能算出平年全年的天数吗?算算 看。
师:谁能一下子说出闰年全年的天数的?怎么想的.? 板书:365天平年 366天闰年 [一年有多少天的探索,会碰撞出许多创新的火花,关键看教者的引 导和调控。]
三、巩固提高
1、填一填
①一年中有( )个大月,( )个小月。
②七月份有( )天,八月份有( )天。
③四月份有( )个星期零( )天。
④今年一、二、三月一共有( )天。
2、辨一辨
①36个月就是3年零6个月。( )
②每年都只有4个小月。
③1400年是闰年。()
④单月是大月,双月是小月。( )
3、想一想
一个人出生以后已经过了10个生日,猜猜他可能多少岁?
四、归纳延伸
今天.,小朋友们通过自学研究知道哪些知识?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其实,解决问题的方法很多很多,我们可以在课堂上共同研究解决,还可 以通过什么方法解决呀? (课后去图书室查资料、上网获取信息等等。)
那么,刚才的几个问题就请小朋友们课后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解决,好吗? [拓宽了课堂的空间,使人感到课已尽而意未尽,而铃声并不代表探索活 动的结束。]
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为建湖县首届青年教师三人行教学论坛活动而设计的一节课, 整个过程充分体现了自主探索,发展学习,不断创新的思想,受到老师们 的称赞。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有这样几个收获:
一、创设情境要有利于帮助学生学。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转变小学生要我学为我要学的主要因素,是 让学生学会、会学,切实掌握学科知识的可靠保证。教学中,从三方面创设了 情境:
(1)儿歌引入课题,轻松自然;(2)创设悬念,设置认知冲突,解决二 月份为什么有28、29天;
(2)创设问题情境,探究平年、闰年的规律。这些 都有利于增强学生探索的信心,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教师的安排要有利于引导学生学。 教学活动中,我安排了两个活动让学生探索:
(1)从教材1993年年历卡 的观察中寻找规律,再拿出自己带来的年历进行验证,得出大月、小月的月份;
(2)当学生理解四年一闰的规律后,让学生提出猜想,从而得出年份数 与4的关系,这样安排有于学生合作探究,引导学生获取知识,享受成功。
三、练习设计要有利于巩固学生的学 , 练习的多样化,讲求精心设计,拾级而上。我设计了三个层次
(1) 是再现知识的基础练习;
(2)强化新知的方式练习;
(3)发展新知的拓宽练习。特别是最后一个开放题的讨论,为课的成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因为一个人已过了10个生日,他出生可能是在闰年二月二十九日或是其他日期,而四年才一闰,这样答案不是唯一的,引起全班学生讨论和争论, 自然地巩固了所学的知 识,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2、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理解优化的思想,形成从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的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重点:体会优化的思想
难点: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图片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同学们想一想,生活中有哪些事情可以通过合理安排来提高效率?
2、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数学广角。板书课题:数学广角
二、探究新知
教学例3
1)出示情境图片:
码头上现在同时有3艘货船需要卸货,但是只能一条一条地卸货,并且每艘船卸货所需的时间各不相同,那么按照怎样的顺序卸货能使3艘货船等候的总时间最少呢?
2)观察图,说说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问:要使三艘货船的等候时间的.总和最少,应该按怎样的顺序卸货?
学生讨论
3)可以有哪些卸货的顺序?每种方案总的等候时间是多少?
列出表格,问:从表中你有什么发现吗?
引导学生思考汇报
4)找出最优方案
三、巩固新知:
1、书后做一做
小名、小亮、小叶同时来到学校医务室。要使三人的等候时间的总和最少,应该怎样安排他们的就诊顺序?
2、有210人选举大队长,有三位候选人甲、乙、丙,每人只能选之中1人,不能弃权。前190张票中甲得75张,乙得65张,丙得50张,规定谁的票最多谁当选。若甲要当选,最少还需要多少张票?
四、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补充练习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4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学质量的高低和有效的教案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下面要为大家分享的就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希望你会喜欢!
一、教学内容
两种常见的数量关系P52——P53例4、例5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单价、数量、总价以及速度、时间、路程的含义,在具体生活情境中理解和掌握这两组数量关系。
[2.认识这些常见的数量关系中各种不同数量的求法,会应用这些常见的数量关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初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术语的能力和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观点。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初步认识单价、数量、总价以及速度、时间、路程的含义,在具体生活情境中理解和掌握这两组数量关系。]
难点:初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术语的能力和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观点。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谈话:同学们,这有一些物品的价格信息,请你来做售货员,算一算要花多少钱?(出示教材P52 例4)
(二)探索发现
1、教学例4
(1)篮球每个80元,买3个要多少钱?
(2)鱼每千克10元,买4千克要多少钱?
学生尝试列式解答,指名汇报并板书。
[师:说一说,这两道题的条件有什么共同的特点?都是求什么的问题?
总结:两道题都是讲的买商品的价钱问题,题中篮球每个80元、鱼每千克10元,这样的每一件商品的价钱是单价(板书:单价),买3个、买4千克这样买的件数是数量(板书:数量),求一共用的钱是总价(板书:总价)。]
师:找一找,数学书的单价是多少?你还知道哪些物品的单价。
师:说一说第(1)题中篮球的单价、数量、总价各是多少,怎样求总价?(2)题呢?
[从上两题中你能发现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关系吗?生概括并板书
想一想如果知道总价、数量怎样求单价呢?生汇报
如果知道总价和单价又该怎样求数量呢?生汇报
总结:我们在识记这一组数量关系时,只要记住“单价×数量=总价”就可以根据乘法算式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就能想出“总价÷数量=单价”“总价÷单价=数量”]
2、教学例5
出示例题,独立解答
(1)一辆汽车每小时行70千米,4小时行多少千米?
(2)一人骑自行车每分钟行225米,10分钟行多少米?
学生尝试列式解答,指名汇报并板书。
师:说一说,这两道题的条件有什么共同的特点?都是求什么的问题?
[总结:两道题都是讲的行程问题,题中每小时行70千米、每分钟行225米,这样的在一个单位时间里行的路程,是速度(板书:速度),所用的4小时、10分钟是行走的时间(板书:时间),求出的280千米、2250米,这样的一共行的路是路程(板书:路程)。]
师:说一说第(1)题中汽车的速度、时间、路程各是多少,怎样求路程?(2)题呢?
[从上两题中你能发现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吗?生概括并板书。
想一想如果求速度,又该知道哪两个条件呢?怎样列式?生汇报
如果求时间,又该知道哪两个条件呢?怎样列式?生汇报]
总结:我们在识记这一组数量关系时,只要记住“速度×时间=路程”就可以根据乘法算式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就能想出“路程÷时间=速度”“路程÷速度=时间”
(三)巩固发散
教材P52-P53 做一做,指名汇报
(四)评价反馈
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两种常见的数量关系
单价×数量=总价 速度×时间=路程
总价÷数量=单价 路程÷时间=速度
总价÷单价=数量 路程÷速度=时间
[教学反思]
通过学习,学生初步认识单价、数量、总价以及速度、时间、路程的含义,并在具体生活情境中理解和掌握这两组数量关系。认识了这些常见的数量关系中各种不同数量的求法,会灵活应用这些常见的数量关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5
统计教案
一、复习分段整理数据
出示第1题,让学生读懂题目,再独立完成
全班交流:
(1)是交流自己所用的方法,比如可以每统计一个数据之后把该数据做一记号
(2)交流统计结果,检查自己做对了没有
(3)交流自己统计的时候有没有出现问题,其他同学可针对性地提出改进办法
最后要提醒学生注意检查的习惯:数据提供的是20个学生的记录,那在后面的表格中,也应该要有20个“合计”,否则就是遗漏或是重复了。
看统计好的表格,说说你从这表格中读懂了哪些信息?
二、条形统计图:
1、看图:
出示第2题:先让学生读懂题目
回答问题一:这一周的用水量,哪天,哪天最低?
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回答问题二:怎么评价一周的用水量呢?(一般可用用水总量或是平均每天的用水量)想一想:哪种方法更清楚?怎么求平均每天的用水量呢?请你算一算
算完后问:有没有哪天正好是这个平均数“9吨”的?
从条形统计图上看一看,它在整体中处于一个怎样的水平?(不高不低)
从这份条形统计图中,你还想到了什么问题?
2、画图:
出示第3题。先请学生说说各类食品具体所指,按要求分类整理,制成统计图。
完成统计表后继续完成条形统计图,注意不要遗漏了制作时间和直条上的数据。
比较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说说你认为它们各有什么好处?
(统计表能清楚地反映各类数据
条形统计图不仅能反映出各类的具体数据,还能清楚地看出各类之间的多少关系,更加的直观。)
三、游戏规则的公平性
出示第4题。判断3个游戏规则:
1、正方体的三个面写“1”,三个面写“2”。“1”朝上甲赢,“2”朝上乙赢
让学生说说是否公平?为什么?
(1和2都有3次出现的机会,是公平的。)
2、正方体的四个面写“1”,两个面写“2”。“1”朝上甲赢,“2”朝上乙赢
(1有4次出现的机会,2只有2次,是不公平的。)
3、正方体的六个面分别写1~6,朝上的数小于3甲赢,否则乙赢
理解“否则”:小于3的只有1和2,否则就是指剩下的3、4、5、6,有4个,所以是不公平的。
小结:像这样的游戏要判断是否公平,主要看什么?
(决定输赢的'次数是否相等)
四、思考:
小明和小刚同时各抛一枚硬币,这两枚硬币落地后如果朝上的面相同,算小明赢;朝上的面一正一反,算小刚赢。这样的游戏规则公平吗?为什么?
可先让学生猜一猜。再互相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全班交流的时候,适当板书:
正正、正反;反反、反正有2次出现是一样的,2次是不一样的,所以是公平的。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相关文章: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03-07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2-22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1-14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1-14
四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教案02-01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2-28
幼小衔接数学上册教案12-15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01-14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15篇07-20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