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3-06-02 19:33:29 教案 投诉 投稿
  • 中学开学第一课语文的教案 推荐度:
  • 小学语文教案 推荐度:
  • 语文上册教案 推荐度:
  • 小学语文《观潮》教案 推荐度:
  • 高中语文《师说》教案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精选语文教案模板汇编7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精选语文教案模板汇编7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本诗是儿童曲《快乐的节日》的歌词,诗歌内容贴近儿童生活,语言生动形象,旋律欢快、活泼,多年来一直是孩子们爱唱的歌曲之一。诗文运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反映了少先队员们欢庆自己节日时快乐、幸福和自豪的心情,表达了他们长大后决心报效祖国的志向。

  全诗以“乐”为线,心情之乐、成长之乐、理想之乐、场面之乐,贯穿全诗,生动地描绘了少年儿童欢庆节日时的快乐心境和欢乐热闹的情景。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用欢快的语调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能随着优美的曲调歌唱。

  3、感受自己生活的快乐和幸福,并有追求美好生活和理想的愿望。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体会“快乐的节日”中儿童的欢乐心情,理解诗句含义。

  设计理念:

  新课程倡导“阅读为本,读中感悟”的新理念。本课设计以读为主,以情导读,在反复的吟诵中感悟理解内容,体会情感,感受韵律美。更力求体现自主学习、重在感悟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教师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促进者的作用,让学生有充分的自由空间,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学习。

  设计思路:

  阅读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教学活动中将"读"的练习贯穿于到整个过程,抓住重点词语感悟文本,并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来深化情感。

  这首优美的诗歌语言精练,课文留有多处旁白,教者应抓住契机,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启发入境

  过渡:上一堂课,老师和小朋友们一起去学习了新课文,我们还认识了许多新朋友呢!今天它们都来了,谁来和它们打招呼?

  1、认读词语

  课件出示:

  祝贺希望理想敬爱歌唱

  羽毛丰满勇敢健康飞翔

  (开火车读齐读)

  2、今天就让我们再次来感受节日的快乐吧!

  (课件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二、图文结合,感悟课文

  (一)精读第一小节

  1、指名朗读第一小节

  小朋友们从那一句感受到了快乐?

  2、我们像春天一样,来到花园里,来到草地上。

  你是怎么从这句话里感受到快乐的?我们会到花园和草地上做哪些有趣的事呢?

  (我可以在花园里捉迷藏,可以在草地上打滚,这些都很好玩,让我很开心。)

  3、鲜艳的红领巾,美丽的衣裳,像朵朵花儿开放。

  (1)出示:课文插图

  瞧!他们的心情怎么样?

  (2)课件出示练习:鲜艳的()美丽的()

  (3)这里把小朋友们比作了美丽的花儿!这样的句子你会说吗?

  出示:弯弯的月亮像_________

  _________像__________

  (4)学习生字:艳巾

  4、快把这种快乐的心情读出来吧!

  (举行朗读比赛)

  (二)精读第二小节

  过渡:孩子们在这美好的节日里,戴着鲜艳的红领巾,穿着美丽的衣服,打扮得这么漂亮,花儿、白杨树、小鸟都感受到了大家快乐的心情,向大家表示祝贺呢!

  1、齐读第二自然段

  思考:它们同美丽的小鸟,向我们祝贺,向我们歌唱。“它们”指谁?

  2、这里是把花儿、白杨树、鸟儿都当作人来写,这叫拟人句,我们要学习这样的说法和写法。

  (1)如果你是点头的花儿,哗啦啦的白杨树,美丽的小鸟,你会向小朋友们祝贺些什么?(节日快乐、取得好成绩、学到了很多知识、祖国有希望……)

  (2)这么多的祝贺让节日的花园和草地显得更加美丽热闹,想想还有谁也来为少先队员祝贺呢?

  3、它们在祝贺我们天天进步,天天快乐!它们歌唱美丽的春天,伟大的祖国。所以它们都说(引读——有了我们,可爱的祖国就更有希望。)

  (1)着重号:希望。(指名读齐读)

  为什么说我们是祖国的希望?长大后你能为祖国做些什么呢?

  (2)小朋友们想象真丰富,这么多的朋友都来庆祝我们节日,你们感觉怎么样?(热闹,心情愉快,特别开心)

  4、那就请你用朗读把这样快乐的心情也传给老师吧!(指导朗读)

  5、祖国把重担托付给我们所以有我们就充满希望。你们的本领真大呀!你能承担这么重大的责任吗?请用朗读把你的决心表达出来。(男女生读)

  (三)精读第三小节

  过渡:(课件出示第三小节的内容)节日是快乐的,过着快乐的节日是幸福的!老师能和一群小伙伴过着快乐的节日也想起自己童年快乐的生活真高兴!你们有没有想过是谁送给我们这快乐的节日?

  引导学生理解词语:丰满、勇敢、理想。

  1、为什么要感谢祖国?

  2、是我们的`祖国给了我们幸福的生活。没有祖国妈妈的培养、爱护,就没有今天的幸福生活。那我们怎样报答祖国妈妈呢?请你对着我们的祖国的说说你的理想。

  3、小鸟羽毛长大,长全了我们就说是“羽毛丰满”了,(丰满:着重号)这时候它们才能飞向蓝天,那我们什么时候能飞向我们的理想?

  4、小结:小朋友们也一样,随着身体、知识、思想等方面都比较成熟,就能独立生活,建设祖国,保卫祖国。

  5、请同学们告诉我们伟大的祖国你们自己的理想和决心吧!读第三小节。

  (指导读齐读)

  (四)精读第四小节

  过渡:这真是个快乐的节日呀!所以我们——(引读第4自然段)

  1、从这一小节你感受到了小朋友们什么心情?

  2、“伙伴”指的是什么?“快乐时光”又指的是什么日子?

  3、指导用愉快的语气读第4节。

  三、欣赏歌曲,想象说话

  1、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歌不但读起来好听,而且唱起来也非常好听,想听吗?我们一起来听。

  2、出示课文播放歌曲,学生跟唱。

  3、学生听曲子,想象自己快乐节日的情形,并说一说是怎样欢度节日的。

  4、配乐诵读全文:同学们真有想象力,一个说得比一个棒。让我们带着快乐的心情把这篇诗歌朗读一遍,好吗?

  四、总结全文,升华内涵

  1、小朋友们,除了用歌声来表达我们节日的快乐,快乐外,你还想用什么方法表达你节日的快乐呢?

  (学生回答:读歌曲、唱歌曲、表演歌曲、画画……)

  2、说说学习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总结:我们感受到生活是多么甜蜜,我们是多么幸福。在这节日里我们尽情享受快乐,这都是伟大的祖国妈妈给大家带来的无尽的关心和爱护。让我们在优美的音乐声中,用你喜欢的方式尽情享受祖国妈妈带给我们的快乐节日吧!

语文教案 篇2

  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想象文中所描绘的情景。

  3、正确认读本课十个生字,会写七个。

  过程与方法:

  1、 学生反复诵读,展开想象来理解课文,体验情感。

  2、 展开小组讨论,对课文的思想内容及情感进行体验、交流。

  3、引导学生学习课外读物,扩大学生阅读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和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重难点分析:

  读韵文,想情境,感受那静谧、和缓、诱人、自然的乡村风光,激发学生对淳朴的农村生活、对大自然挚爱的情感。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或图片、磁带、录音机。

  教学过程与设计说明:

  教学过程

  设计说明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学生齐背上学期学过的《花篱笆》一课。

  师:这篇课文给你留下哪些印象?(学生自由抢答。)

  师:课文把咱们带进了那沁着新翻泥土气息、飘着草木清香的乡村,多美啊!今天想不想和老师走出城市,再到静谧的乡村去玩一玩呢?

  小组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江南生活的图片、照片或资料。 教师补充一些图片资料,有条件的还可制成课件播放。

  师:一位作者还把江南生活写成诗歌,想不想读一读?板书课题。

  结合学生的知识积累,调动学生的经验世界,为更好地学习课文奠定基础。

  课前搜集资料,制成资料卡片,丰富了学生对江南生活的了解,唤起学生热爱乡村生活的情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培养了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这一做法,也将综合学习三中制资料卡片的学习方法渗透、落实到了平时的阅读教学中。

  二、自主合作,读文识字

  1、师:同学们快快打开书,认认真真地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借助拼音朋友,可以,也可以请教老师或同组同学,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 (师巡视指导,特别关注识字能力较差,接受较慢的学生) 2、学生互助识字,交流识字方法。 3、同桌互读课文,教师检查课文朗读情况。4、去掉拼音让学生读课文。5、小组长利用自制的生字卡片,检查组内识字情况,力求做到“组内所有的人认识所有要求认识的字”,全读对的同学奖给一张小笑脸。

  尊重其个性化的选择,培养其自主识字能力、合作意识及良好的识字习惯。

  去掉拼音让学生读课文,强化学生对生字的再认。

  建立小组评价机制,把检查识字情况安排在小组内进行,注重面向全体学生,充分调动了学生识字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再读课文, 读中悟,悟中读。 1、 师:刚才大家读得可真好!读完课文以后,你有什么想法?想说些什么?

  2、学生再次自由读文,小组交流自己的感受。

  3、小组汇报,全班交流。

  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来谈想法,不要脱离文本。要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想象课文情境。同时,教师要尊重学生个性化的见解或感受,只要学生能够自圆其说,有一定的道理,就应该得到肯定。

  4、随机指导朗读。配乐读。

  5、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画画。

  6、齐读课文,背诵课文。

  这一开放性问题的'提出,把学习的主动权充分交给了学生,既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又有利于学生自己在读中品味和体验,留给了学生读书、感悟的余地。

  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画画,把对语言的感悟变成有形的画面,使文章主题得到升华,也是对课文的进一步感悟。

  四、指导生字书写。 1、分析记忆字形。教师一方面要鼓励学生开动脑筋记忆(如:编有趣的儿歌来记忆),同时要从汉字的构字特点方面予以指导(结构、偏旁等)。

  若遇到学生难认的字可从汉字的起源去指导。

  2、书写指导。指导学生按笔顺规则写字,并注意学生的握笔姿势和写字姿势。

  教给了学生识字的方法,培养了自主识字的能力。

  从汉字的起源去指导,既激发学习汉字的兴趣,又对学生进行了文化的熏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字的感情。

  五、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1、让孩子课下去搜集描写乡村的其它文章。

  2、把自己搜集到的材料整理在“采蜜集”上。

  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丰富语言积累,发展语感。

语文教案 篇3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和主要情节。

  2.体会农家少年的淳朴善良,好客能干和“我”的乐土之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童年生活犹如一幅五彩绚烂的图画,犹如一个个欢快活泼的音符,有说不尽的乐趣,道不完的喜悦(请多名同学说出自己童年的趣事,不做阐发,意在勾起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

  (二)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熟悉小说脉络。

  学生阅读归纳,教师点拨:小说按看戏前、看戏中、看戏后三部分组成。其中,看社戏是主体部分,可分四层:看戏前的波折——看戏中的见闻感受——看戏——偷吃罗汉豆。

  2.再读课文,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看看课文的情节是如何发展的。

  明确: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看社戏前的波折(详写)——夜航去看社戏途中(详写)——赵庄看社戏(详写)——看社戏后归航偷豆(详写)——六一公公送豆。

  (三)深入探究:

  作者说“平桥村”是他的乐土,请你说说有哪些让他感到快乐的人、事、物。

  小组讨论后发言。

  (淳朴好客的大人小孩,钓虾放牛看戏,悠闲的乡村生活……)

  (四)课后学习:

  1.继续熟悉掌握一些字词:

  归省:xǐng 行辈:háng 惮:dàn 絮叨:xùdāo 怠慢dài

  撺掇:cuānduō 凫水:fú 潺潺:chán 歌吹:chuī 蕴藻:yùnzǎo

  家眷:juàn 皎洁:jiǎo 漂渺:piāomiǎo 纠葛:jiūgé

  2.诵读“一出门……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社 戏(第2课时)

  学习目标:

  1.理解社戏之乐在何处

  2.通过优美语段体会本文风情美,从欢快活泼的写人、叙事、描景中领悟作者对童年自由生活的'留念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复习上堂课内容。

  (二)重点赏析:

  1.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文中的写景部分,体会美丽景色对愉快心情的衬托作用:景美,小伙伴们纯真的友情更美。

  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表现美丽景色的?

  引导学生明确:(1)嗅觉,如豆麦和水草发散出清香;(2)视觉,如月色朦胧,淡黑的起伏的连山;(3)听觉,如似乎听到歌吹了;(4)想象,如料想便是戏台。

  2.课文最后一段虽很简短,但实在是文章的画龙点睛之笔,蕴含着深刻的含义。那一晚的戏,看得人昏昏欲睡,气得小伙伴们破口大骂;那一晚的豆,也只是滴着露水,带着泥土气息的普通罗汉豆。那么,文中为什么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一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究竟好在哪里呢?原来“看社戏”和“偷豆吃”是“我”在平桥村这块乐土感受最强烈,印象最深刻的两件乐事,它们给“我”的少年时代带来最美好、最愉悦的心灵感受,使我永远不能忘记那里人们朴实、真诚、善良和聪明能干,也不能忘记美丽动人的江南水域风光,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亲密,这一切都是“我”在“那夜”以后的城镇生活,人生旅途中再也不曾感受到的。因而,这一段意味深长的话,既表达了“我”对乐土生活的赞叹,又抒发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三)拓展延伸:

  许多童年时代的美好东西现在已经没有了,比如以前过年时的一些传统活动,自己炒瓜子花生,蒸馒头团子,正月十五自己做兔子灯……其实现在的物质生活比过去好多了,但总觉得那时的东西要比现在的地道,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呢?

  教师先讲述一个这样的故事,然后让学生回忆自己类似的童年经历和感受。

  教师总结: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互相帮助是快乐的根源。

  (四)课后学习:

  回去跟父母或其他长辈了解现在已经淡化或消亡的民俗风情,选一个自己喜欢的记录下详细过程,制成海报或黑板报。

语文教案 篇4

  【学习目标】

  1、认识“莲、哭”等13个生字。会写“她、他”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体会夏夜的美。

  【学习重点】

  1、会认13个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难点】

  边读边体会夏夜的美。

  【导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图画引入创意境

  1、出示图画1:

  同学们,观察这幅图画,说说你看懂了什么?

  2、还有什么问题吗?

  3、请同学生们闭上眼睛,静静听老师讲这个故事,听听从故事中你学到了什么?

  (老师配乐朗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认读本课生字、新词

  你们喜欢这个故事吗?愿意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吗?让我们一起打开课文,齐读课题。

  (教师板书课题)

  1、借助拼音自读课文,圈画生字。

  2、同桌小伙伴互读生字:

  互查字音,一起翻阅词卡记忆。

  3、教师出示生字卡片:

  指名请学生读字组词,大家评定。

  4、开火车读字读词,比谁快。

  5、随机指名读课文,纠正字音。

  三、感悟文意,感读课文

  1、理解第一部分:

  ⑴ 看图读文:

  睡莲和小蚂蚁在说什么?同桌同学练读他们的对话。

  ⑵ 指名读对话。

  ⑶ 从他们的对话中,你知道什么啦?

  ⑷ 这时候,小蚂蚁什么心情?

  ⑸ 找到你的`好朋友两个人演一演。

  ⑹ 戴上头饰分角色朗读课文。

  ⑺ 教师做导演,女生读睡莲的话,男生读蚂蚁的话。

  2、理解第二部分:

  ⑴ 小蚂蚁回到家了吗?

  ⑵ 他是怎样回到家的呢?

  自己读课文第七至第十三自然段。

  ⑶ 出示第二幅图:

  谁看着图给大家讲讲下面的故事。

  ⑷ 出示头饰分角色朗读:

  这些小动物们到底说了什么?到底做了什么呢?请同学们戴上头饰演一演。自己先练,然后全班展示。

  ⑸ 看课题,题目是夏夜多美,读了这个故事,你们说夏夜美吗?

  四、实践活动

  1、连一连,说一说:

  青青的 小路青青的 ( )

  绿绿的 草坪绿绿的 ( )

  弯弯的 假山弯弯的 ( )

  2、自由组合说夏夜:

  按观察对象分组,星空组、花园组、池塘组、街道组……每组先互相说,两选出代表向全班说,其他组补充说。

  3、评出描绘夜最美的小组,获行“睡莲奖”。

语文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整体感悟课文内容,通过比较阅读提高审美情趣。

  2、过程和方法: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品味揣摩语句。

  三、课前准备。

  1、学生:强调课文预习,自读课文,圈点生字词。勾画出文中不理解的句子,提出疑难问题。

  2、教师:

  (1)准备课前说话训练的资料(尊老爱幼的故事),安排学生作准备。

  (2)可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教学内容。

  (1)整体感悟课文内容。

  (2)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孝敬父母、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也体现着人世间美好的情感——亲情。其实,在我们成长的过程当中一直都沐浴着亲情。哪位同学能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都感受到了哪些亲情?

  学生举例回答,教师予以肯定。

  像在日常生活中全家人一起吃饭、看电视、聊天,等等。哪怕是一家人一起散步这样平常的小事,也能体现出浓浓的亲情。《散步》这篇课文就为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出示学习目标并板书课题。)

  (二)感知课文内容。

  1、检查生字词。

  2、教师可配乐范读课文,学生体验作品的语感和情感。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或仿读)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

  4、带问题朗读课文。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

  (1)课文写了哪几个人物?主人公是谁?

  (2)在散步过程当中发生了什么事?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概括。(用文中的语言也可以)

  (三)教师导学。

  “读”是学生接触课文的开始,也是学生自主与文章进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所以,在这一部分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深入到文章中去,理解、品味而不要流于形式。

  (四)教师小结。

  文中描绘的就是一家四口外出的事,而四口人又是以“我”为纽带组建起来的。散步过程当中所发生的事,只要意思对即可,给予肯定。用文中一个词来概括“分歧”。

  (五)自主合作探究。

  1、教师引导:精读课文,想一想在散步过程当中“分歧”是怎样解决的?

  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析,若遇到有深度或理解不透的地方大胆提出来,共同探讨学习。

  2、提示质疑:

  (1)母亲为什么偏偏要走大路?

  (2)“我”为什么感到责任的重大?

  (六)小结。

  大路平顺,便于老人行走,况且母亲身体不好。文中第2段交代了母亲的身体情况,为下文进行埋下伏笔。“我”为什么感到责任重大?学生根据课文可能回答,因为一切都取决于我。本段中告诉了我们:“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巳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总是听我的。”引导学生认识到在这个家庭中,“我”正好处在中间,上有老下有小,如果一旦抉择错误就会伤害家中成员的感情,破坏家庭的和睦,破坏家中这份浓浓的亲情。(这个祖孙三代人家中包含着祖孙情、母子情、夫妻情、父子情)正是由于这四种亲情纠缠在一起,而他们又取决于“我”,所以“我”感到了作为中年人责任的重大。

  1、教师引导:展开想像,体验感受一下,假如你是文中的“我”,毫不犹豫地依从了儿子走小路,那么,母亲会怎样想?

  学生四人小组交流,在班里谈感受。

  2、过渡“”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如果处理不得当,就会产生家庭矛盾。通过这件事情,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不管做什么事情应先考虑老人的感受,先照顾他们。他们辛苦了一辈子,不容易。之中的“我”决定顺从母亲而委屈孩子,原则是一个“孝”字。当上有老,下有小,两头无法兼顾时,应该顾老的一头。这正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过渡)设想一下:晚饭后,全家人在一起看电视,爷爷奶奶喜欢看戏曲节目,爸爸妈妈喜欢看时事报道,你喜欢看动画片,而遥控器在你的手中,你该怎么办?

  (七)学生讨论归纳。

  教师对于学生的回答要给予肯定和完善,并希望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继续遵循这个道德准则。

  过渡:文中的“我”做得很好,尊敬母亲走大路,母亲同时也为儿子解决了这个难题,改变主意,走小路。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1)我们可以感受到母亲对小孙子的什么感情?

  (2)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什么样的家庭?

  (3)分别用两个字概括出“母亲、妻子、我”是什么样的人?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鼓励学生各抒己见,言之成理即可。

  (八)重点研读。

  1、过渡:

  “我”和妻子是如何背着母亲、儿子走过那条小路的?为什么说“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请同学们齐读课文最后一段,体会这段话的深刻含义。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探讨一下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这部分讨论旨在让学生自主探究,通过交流合作,最终挖掘出课文主旨。对于学生的讨论和作答,教师应鼓励、肯定,积极引导,适时点拔。

  文中“我”和妻子就代表着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既要赡养老人,又要抚养孩子,肩负着承前启后的责任,体现了“我”对生活的一种责任感、使命感。整个世界也就是由老年人、中年人、孩子组成。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乃至全世界又何尝不是这样?所以说背起的是整个世界。这样大词小用,透露出作者大有深意,他想说的意思,超出了事情本身。“我”背母亲,妻背儿子,从表面上看,“我”害怕他们摔着,其实也就是对老的尊敬,对小的爱护。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珍爱,生命就像一只永不熄灭的火炬一代一代往下传递。

  这部分是对课文的咀嚼和消化阶段,也是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最佳时机,所以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用暗示等方式鼓励学生,适时启发。尽可能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2、重点研读后,全班学生齐声朗读最后一段。请同学们速读课后短文《三代》,思考问题:

  ① 这篇短文写了什么事?

  ② 《三代人》、《散步》相互比较,哪个故事更感动你,说说你的理由?

  3、教师引导:

  学生读后,小组交流,教师鼓励,并因势引导:编者为何把《散步》作为本文的范文呢?肯定《散步》有比《三代》更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我们可以把两篇文章通过比较,体会《散步》写的精彩之处,可以从语言、写作方法等进行比较。(学生答案会多种多样,所以要求学生举例说明缘由,只要说得有道理即可。

  4、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归纳:

  ①《散步》比《三代》多一些景色描写。

  文中有两处对初春的描写,这段描写在全文中起到衬托的作用。第一处是对南方初春田野的描写:“大块小块的新绿”“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新绿”、“嫩芽”、“冬水”的水泡分明是春的气息的透露,它显示了不可遏制的生机,这是对生命的高歌,对生命的礼赞。第三处描写母亲所望到的小路远处景物:金色的菜花,整齐的桑树,水波粼粼的鱼塘。这些都写出春的气息,春天在召唤,生命在呼唤。字里行间留露的正是一种对生活的酷爱,对生命的珍爱。

  ②在散步中两两对称的句子很多。

  “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子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等。作者运用对称的句子,互相映衬,使我们读起来很有情趣。语言朴实,但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

  ③以小见大的写法:

  通过描写生活中的小事情散步,反映出尊老爱幼这个社会大主题。

  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都学到了什么?在思想上感悟到什么?

  我们学习这篇文章,就是想让同学们懂得家庭成员之间要互相谦让,互相体贴,互敬互爱,这样才能使你的家庭稳定、幸福!同时也让我们珍爱亲情,珍爱生命!最后我们一起唱首歌,来感受这人间最美好的感情——亲情。教师放歌曲《常回家看看》,学生齐唱。

语文教案 篇6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天上的街市》是新编九年义务教育语文第三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是一个新诗单元,教材编者称之为“诗海徜徉”。单独设立一个“新诗单元”,这在初中语文教材编辑史上还是第。这反映了人们对诗歌,尤其是对新诗在观念上的一些变化。

  本单元编选中外九位现代诗人的十首诗歌,可以说都是精品佳作,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天上的街市》选自郭沫若第一部诗集《星空》。《星空》写于五四以后诗人最苦闷的时期。当时诗人正在日本留学,其间于1921年4月和次年暑假两度回国。面对当时中国现实,诗人感到失望和痛苦,他痛恨黑暗的现实,向往光明的未来。但五四期间那种勇猛的反抗精神和烈火般的热情已经消退,有的只是“潮退后的一些微波,或甚至是死寂”(郭沫若语)。所以,在《星空》中,诗人流露出较浓重的失望和悲愁情绪,虽然表现了要求奋飞、新生和自由的愿望,但另一方面又包含了逃避现实、独善其身的消极情绪。这是《星空》给人的整体阅读印象。而《天上的街市》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妙世界。(1)《天上的街市》诗内有丰富的想象,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描绘出想象中的理想生活。有写实的诗句,有想象的诗句,而想象的正代表着诗人的向往和追求。(2)《天上的街市》由街灯联想到天上的明星,又由明星联想到天上的街灯,再由天上的街灯联想到天上的街市,于是想象便在作者一连串的联想当中放飞了,而这个联想的“中介”便是比喻。“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两个比喻,两层联想,把我们引进了想象中的天上的街市。(3)《天上的街市》对牛郎织女的传说的全新诠释,这个反传统的创作,形象地抒发了诗人的理想和追求。

  《天上的街市》编入本单元的第一篇,因为它很好体现新诗的特点,它能让学生很快进入学习新诗的领域。

  2、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教材编排意图及本课特点,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2)尝试联想和想象的写作方法。(3)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强烈的爱憎情感和渴望自由追求光明的理想。(4)领略这首诗所表现的意境美和情感美。

  3、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新诗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文字浅显、明白,形象鲜明,意境深邃。由于文字上没有障碍因而往往深入不下去,对诗歌的理解浮在表面上,反过来要埋怨新诗“没劲”。这首诗节奏和谐,音韵优美,读来琅琅上口,语言清新朴素,描绘出一幅浪漫温馨的天国乐图。根据这一提示,教学目标(1)(2)应确定为本课重点。在朗读中感受音乐美,绘画美、情感美为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教学诗歌,要以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从精炼的诗句中解诗读歌的丰富内涵来。为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也为了培养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在教学实践中,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1)适当介绍诗人在创作《天上的街市》(1921年)前后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情绪,以帮助对诗歌内容的理解。(2)围绕朗读来设计教学,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在朗读中想象诗歌的图画美,在朗读中品析诗歌的情感美。(指导诵读)。(3)启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天上的街市》有丰富的想象和由此及彼的联想,因此指导学生也要通过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去品味诗歌的意境和蕴含。(4)比较——把《天上的街市》对牛郎织女的描写与民间传说中的牛郎织女的故事做比较,从两者生活状况的不同上去理解诗人的理想和追求。在教学手段上,采用配乐朗读磁带。

  三、说学法

  叶圣陶先生指出:“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苦练习,领悟之源广升,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1)诵读法。反复诵读逐步加深理解。诵读时注意节奏和重音。(2)想象法。在诵读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想象在自己脑海中构建出天上的街市的具体形象在意念中创造出一个与诗歌内容相一致的生动而丰富的境界。(3)比较法。比较诗歌与民间传说的异同,了解诗人对自由、美满生活的渴望和追求。

  四、说教学程序

  好的教学设想必须通过教学实践来体现。为此,我是这样安排教学程序的。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用民间故事导入。教师或学生讲故事均可。故事中的牛郎织女过着被禁锢,被束缚,难得一见的不幸生活。然而在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里,我们将会见到与此完全不同的牛郎织女……。然后板书课题。

  (二)、出示目标,整体感知

  在学生积极性已被调动,课堂气氛比较活跃的情况下,我因势利导,出示教学目标。让学生对作者、时代背景做一些介绍。通过朗读,理解领悟全诗,立意在通过天街美好生活的描绘,表现其对黑暗社会的痛恨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三)、理解内容,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诗歌的学习不是被动的而是有目的,通过读来领会内容、探索问题。为了能抓住实质问题,我不按照逐段来分析,而依照:学读——想读——析读来分析课文。

  1、学读

  (1)、学生听朗读带或老师的范读,然后自己试读,在书上标记节奏和重音。

  (2)、指名读,教师评点、指导,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和重音。

  (3)、配钢琴曲《星空》,全班小声读,享受诗歌的音乐美。

  2、想读

  (1)、在四人小组内交流课外收集的关于星空的想象的传说、故事、诗文。

  (2)、教师示范(出示牛郎织女行空图):我看见牛郎骑着牛儿,脸上写满了幸福温暖,他在想什么呢?在想织女昨天的新花样织出来了没有?织女是个巧手的女子,也是个倔强的女子,什么事情不做到最好决不罢休。不过牛郎今天给她带的这本《中国织染》一定可以帮助她的。天河浅浅的,眨眼功夫牛郎就望见那似锦的云霞和云霞中春花般的织女……

  (3)、学生交流自己“看到”的画面。

  (4)、配乐,沉醉在想象中默读。

  3、析读

  (1)、夜幕降临,刹那间,远远的街灯全亮了;而这时,夜空中的星星也一下子现出了它美丽的容颜。试着读这一节,读出你看到这幅流光溢彩的美景时的心情。

  ①老师示范读,指导朗读技巧:怀着惊喜的'心情去读,重读“明”“闪”“明星”“现”“点”“街灯”。②学生练习读。③学生演读。

  (2)、①请学生读自己写的表现天街美丽富足的文字,其他同学闭目听。②作者在想象这一切的时候,有着怎样的心思呢?试一试,把你的心思读出来。③指名说出朗读时的体会,教师点拨:有一点向往、有一点赞叹、有一点想飞的感觉。④女生齐读。

  (3)、①诗中的牛郎织女和传说中的牛郎织女的故事有什么不同,请用你的朗读表现出来。②学生轻声读。③指名学生读,在点评中引导学生总结:牛郎织女生活的幸福温馨是通过重读“浅浅的”“不甚”“来往”“闲游”“提着灯笼在走”表现出来。④在注意重音的同时,尝试用语音语速来表现牛郎织女生活的幸福美好。⑤指名朗读好的同学读。⑥师生交流听读时的感受。点拨引导学生明确读三、四节的要领:要读得轻柔舒缓,仿佛是坐着小船在微波荡漾的湖面上摇曳,有一种沉醉其中的感觉。

  (4)、背诵。

  (四)、总结扩展,领会内涵

  本诗的重点是学习联想和想象的写法,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1、介绍联想和想象这两个概念。

  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由当前的事物回忆起有关的另一事物,或由想起的一件事物又想另一件事物,都是联想。如诗中由“街灯”想到“星星”是联想。

  所谓想象,就是在原有情感形象的基础上创作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这些新形象是已积累的知觉经过加工改造而形成的。如诗中由“天上的街市”想到“牛郎织女的自由生活”是想象。

  2、仿照示例写句。

  发挥你的联想和想象,续写下边的句子。

  例: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

  (1)、牵牛花开放了……

  (2)、笼中的小鹦鹉……

  (3)、月光照在地上……

  (4)、我不在父母身边的时候……

  五、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能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它是教学内容的简缩,通过板书学生能直观抓住要点摒弃繁琐。我的板书就力求显示这点,进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语文教案 篇7

  一、提出中心意思:美德最美。

  二、具体论述美德最美。

  1、以两种人为例,论述人生“内在美”的重要。

  2、通过颜色之美、形体之美和行为之美的比较,论述“最高的美”是行为之美,即美德之美。

  3、通过某些老人和年轻人的对比,进一步强调美德最美。

  三、勉励人们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让美放射出真正光辉。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

  学生活动内容、方式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十七世纪英国伟大的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的《论美》。一说到美,我就情不自禁地想到这样两件事。

  1.1946年,二战刚刚结束,德国历经战火的城市,到处颓垣残壁,一片惨象。一天,有两个美国人访问了一户住在地下室的德国居民,然后,这两个人有一番发人深思的谈话:“你看他们能够重建家园吗?”“一定能!”“你为什么回答得这样肯定?”“你没看到他们在地下室的桌子上放着什么吗?”“一瓶花。”“对,任何一个民族,处在这样一个困苦的境地,还没有忘记美,那就一定能在废墟上重建家园。”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

  学生活动内容、方式

  2.《红楼梦》第二回《贾夫人仙逝扬州城,冷子兴演说荣国府》中,有一段冷子兴的叙述:“那周岁时,政老爷试他将来的志向,便将世上所有的东西摆了无数叫他抓,谁知他一概不取,伸手只把脂粉钗环抓来玩弄,那政老爷便不喜欢,说将来不过酒色之徒。”这是贾宝玉抓周的一个镜头,贾政的评价完全是唯心的,倘从唯物的角度出发,一个周岁婴儿,抓取脂粉钗环是理所当然的,因为脂粉钗环色彩最美,不仅贾宝玉,李宝玉、张宝玉也照样如此。

  可见,不管身处绝境的民族,还是一个不懂事的孩子都爱美,但是怎样认识美呢?我们今天要学一篇关于“美”的经典之作:《论美》。

  二、学生质疑,师生共同析疑,解疑。

  1.师:美的分类有: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等等。美无处不在,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培根这篇文章仅533字,主要谈了哪一方面的美呢?——人的美(板书)

  明明谈的是“人的美”,为何起“论美”这么大的题目呢?

  提示:一篇文章的理解不要忘了出处,这本书的书名就是《培根论人生》。作者作了说明:“系关于人性及人生问题之研讨”,体现了文艺复兴后欧洲人的价值观,在这样的总标题下,“论美”也必然只涉及“人”的领域。(注意不是谈自然美,艺术美。)

  2.这篇文章的语言简洁、含义深刻,含金量很高,同学们在预习中一定有不少问题要提出来讨论,现在请一个同学读课文,其他同学思考一下有哪些问题要提出来。

  估计要展开讨论的问题,有难度的、有共性的有:

  (1)第二段写“美貌的人并不都有其它方面的才能。因为造物主是吝啬的,他给了此就不再给彼。”后面又列举一连串二者兼备的人,是否自相矛盾?

  ——其实不矛盾,因为培根用词时极有分寸:“并不都有……许多……此话也不全对……”说明绝大多数人是美貌和才能不能两全的,但大千世界,情况是多种的,不排除有两全之人。思维多么周密,言辞严谨,貌似自相矛盾,实则无懈可击,不愧是个哲学家,在议论文中有时候留有余地反而无懈可击!

  (2)“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为什么?

  ——形体是一个人的整体形象,体形。颜色指五官相貌,主要是脸部,是局部的。而行为之美,指举手投足的动作神态,是后天的,是内在美的折射表现,所以在三者中最高。这三个层次都属于外形美,但层次有别,不在同一个审美层次上,故作者“仔细考究起来”,看法很有新意。

  (3)“最高的'美是画家无法表现的,因为它是难于直观的。这是一种奇妙的美。”奇妙在何处?

  ——“最高的美”应指内在美,比如德行,画家怎么画得出来呢?“奇妙”在于会起变化。在内在美的照射下,一个人假如原来外貌较丑,人们也会对他改变印象,觉得他美。如:“简·爱”、“卡西莫多”,这种审美心理的变化简直如同化学反应一般,怎么不奇妙呢?体育运动员不少从形体到颜色都不美,但当他站在领奖台上,听着国歌,看着国旗的激动神情,就觉得美。

  (4)“美是不能制定规范的,创造它的常常是机遇,而不是公式。”

  ——这句话的精髓是美是相对的,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的人对什么是美各有自己的看法,没有统一的美的标准。“情人眼里出西施。”

  例△中国唐朝以胖为美,体胖者生在今天就是机遇不佳,而杨贵妃机遇太好。

  △伏尔泰:几内亚人认为,美就是黑得油亮的皮肤,深陷的眼睛和扁平的鼻子。

  △德行的美也不是绝对的,各个国家国情不同,各阶段情况不同,如在日本是正派的事到了罗马就不正派。

  (5)“有些老人显得很可爱,因为他们的作风优雅而美。”“可爱”一词是否恰当?

  ——人到老年,因饱经世事而乐观、豁达、开朗,笑对生活的一切,外貌是无美可言了,但性格和精神世界令人可敬可爱。

  例:有的老人性格可爱得像个老顽童,对下一代呵护有加,舍生忘死,无私奉献精神使他变得可爱。

  教师:17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说过:女人不是因为美丽才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美丽。女人如此,男人、老人亦如此。

  (6)文章的开头结尾似乎自相矛盾,开头:美德只要朴素外表的衬托就行,只要有美德,打扮并不华贵也行。结尾:“只有把美的外貌与德行结合,才能……真正光辉。”究竟要不要外貌美?

  ——不矛盾。全文始终强调内在美的重要性,外貌不美的,机遇不好,要加强修养,让宝石发光,对“世上的许多美人”呢?不要倚仗年轻美貌,“只有二者结合才是最佳选择”。联系作者生平,从小出入宫廷,看惯了上流社会的贵族贵妇人们是怎样注重外形美的,所以结尾的号召是有针对性的。

  ——至此文章的疑难问题得到解决,文章的主旨也应该清晰了:内在美胜于外形美,二者结合,美才放射真正光辉。

  三、请同学们选取文中最精彩的句子做一张“美的格言卡”,你准备选哪句?

  (估计选比喻句多,师:文章论美,语言本身也美,仔细推敲起来,恐怕就美在大量比喻,具体形象唤起我们的想象。没有这些比喻,文章会像干瘪的水果,尽管还有些营养,但引不起人们的食欲。)

  四、同学们,培根的《论美》写于400多年前的英国。

  此刻,当我们用一个当代中国青年的眼光来重新审视培根的观点,你认为它过时了吗?这篇文章无论在遣词造句还是思想观点方面还有没有值得修正、补充和发展的呢?

  估计会有的反应:

  1.没有过时,内在美胜于外在美永远不会过时。即使开放如美国,克林顿当总统时发现有绯闻还是差点下台的。

  2.外在美与内在美可并重,因为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可以讲究点包装打扮,更何况现代科技手段为人的外形美创造了种种可能性。(整容术)

  ——但是任何科技手段都无法使我们的内在美得到任何一点弥补,因此培根此文的现实意义永远不会过时,将伴随人类社会始终。

  ——那么有没有提升内在美的美容术呢?——读书,培养优雅作风、德行

  3.“美是不能制定(绝对)规范的,创造它的常常是机遇,而不(常)是公式。”

  ——这样更严密,原文太绝对。

  如:公认的规范还是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在第一次政协会上讨论,绝大部分小组不约而同地选定了现在的五星红旗。

  和谐是美,黄金分割是美,《蒙娜丽莎》是美,都是公认的。

  4.内在美或不美真的会直接影响到这个人的外在美不美?

  ——如:一个人心胸狭窄,仇恨焦虑,闷闷不乐会影响皮肤,生出皱纹,加快衰老。相反,一个开朗豁达的人,拿得起放得下就青春常在。广告不是说:“女人的容颜,是由内而外的保养”么?所以面对半瓶酒,我们应该怎么说?——还有半瓶酒。

  3.仿照例句,以“美”为话题,另造二个句子。

  爱,是冬日里的一缕阳光,是饥饿时的一块面包。

  美,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美,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确】如:美,是蓝天上的一朵白云。美,是沙漠中的一片绿洲。

  4.结合“晚秋的景色是最美好的”这句拉丁谚语,谈谈对中央电视台“夕阳红”节目中“最美不过夕阳红”含义的理解。

  【明确】这里的秋天与夕阳红都象征老年。夕阳瑰丽多姿,温馨从容,老人尽管岁至暮年,但是,因为作风优雅,生活充实,其风采依然属人世间至善至美者。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语文教案05-04

语文的教案02-07

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10-15

语文《赵州桥》的教案05-25

关于语文的教案02-02

语文下册教案01-31

语文优秀教案02-04

语文《氓》教案02-23

语文识字教案02-23

《语文园地》教案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