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班科学教案 推荐度:
- 《沉与浮》大班科学教案 推荐度:
-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 推荐度:
-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 推荐度:
- 六年级科学教案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精华】科学教案模板汇总六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科学教案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科学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新的物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
在教学过程中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探索电流热效应跟电阻、电流大小以及通电时间的关系,使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所教的学生是普通学生,思维反应比较慢,需要逐步引导,又因长期受应试教育影响,学习常常是“只听不动手,听了又忘记”的怪圈中重复。所以需要花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来改变他们的不良学习习惯。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焦耳定律。
知道利用和防止电热的场合和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索电流的热效应跟电流、电阻、通电时间的关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实践活动。
能表达自己的观点,初步具有评估和听取反馈意见的意识。
【重点与难点】
重点:电流产生的热量跟电阻、电流、通电时间的关系。
难点:理解焦耳定律。
【教学准备】
学生电源、导线、开关、电阻丝、烧杯、温度计、水、焦耳定律演示器、焦耳定律演示课件(flash课件)
【板书设计】
四、电与热
1、电流的热效应:电流通过导体时电能转化成热能。
2、为什么电炉丝热得发红而导线却几乎不热呢?
3、演示实验:探究电流产生的热量与什么因素有关。
结论:电流产生的热量的多少与电流、电阻、通电时间有关。
4、焦耳定律:
英国物理学家焦耳通过大量的'实验,于1840年精确地确定了电流产生的热量跟电流、电阻和通电时间的关系,即焦耳定律。
内容:电流流过导体时产生的热量,跟电流的平方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正比,跟通电的时间成正比 。
公式:q=i2rt
符号的意义和单位:i—电流—安(a) r—电阻—欧(ω)t—通电时间—秒(s) q—热量—焦(j)
5、电热的利用、危害和防止。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说明
·课前活动
播放关于电能应用的录像
·引入新课:
介绍生活中的电热器。
提出问题:热量是从哪里来的?
设疑:电炉丝通过导线连入电路里,电炉丝热得发红而导线却几乎不发热,这是为什么?
提出问题: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跟什么因素有关?
科学教案 篇2
沙子的秘密
设计依据:
通过实验的形式让幼儿清楚的看到沙子是不溶于水的一种自然物。丰富感性经验,感知干沙与湿沙的不同。幼儿通过亲身实践,发现问题,找出答案,运用比较法加深对沙的认识。观察现象会让幼儿觉得好奇、神秘,在这种心理驱动下幼儿能积极、愉快地掌握知识,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幼儿的主体性得到了体现,通过沙路与水泥路面的比较,幼儿能初步了解现象与事物的特征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幼儿通过亲身实践、师幼之间互相传授经验这两条途径,验证沙的特性,体验玩沙的乐趣。分组玩沙的环节,能让幼儿进行各种在沙中的操作活动,同时,在教师分组进行指导下,幼儿能更好的玩沙,并得到一定的玩沙经验。通过鼓励的形式,让幼儿想出多种除了教师提供的玩沙游戏。最后让幼儿自己来说一说玩后自己对沙的亲身感受。
活动目标:
1、感知沙子的不溶于水等的特性,说出干沙与湿沙的不同。
2、初步了解沙与建筑物的`关系。
活动准备:
水、水桶,磨具、筛子、各种玩沙工具等。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用比较的方法来了解沙是不溶于水的一种自然物。
T:沙放在水里有什么变化呢?
(小朋友自己做实验,把水倒进桶里,用小棒搅拌并观察)
教师小结:沙不溶解于水。并联想不溶解于水的物体。
二、探索感知沙子的特性及干沙与湿沙的不同(重点)
1.教师和幼儿一起赤脚分别在干沙和湿沙上自由活动,做一做各种动作。
T:小朋友喜欢干沙还是湿沙?为什么?踩在沙上有什么感觉?
2.让幼儿两人一组用筛子筛沙子,边筛边观察。
T:筛子里的沙子哪去了?小石头会漏下去吗?沙子是什么样的?
1、 教师小结
T:沙子是由许多细小的颗粒组成的,沙能流动。
4.请幼儿用力踩踏刚翻的新沙。
T:发生了什么现象?为什么?
5、小结
T:通过我们的小脚用力踩在沙子上,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沙粒与沙粒之间有一定的空隙。
6、沙与水泥的结构不同,走在上面的感觉也不相同
T:那么用力踩水泥路面会陷进去吗?为什么在沙路上骑车费力,在水泥路上骑车省力?
7.谈话
T:小朋友喜欢怎样玩沙?请你来玩一玩!
(请给本幼儿进行玩耍)
8、教师小结
T:沙子有各种各样的玩法,可以挖、装、筛,可与水混合玩等。
三、幼儿自由玩沙中的各种游戏,探索玩沙的技能,教师分组指导(难点)
1.用各种深浅不同的模子做蛋糕,看谁做得又快又好。帮助幼儿掌握这样几方面的技能:沙的湿度,用手压沙的力量。
T:做蛋糕的这组小朋友要注意利用好磨具,蛋糕不碎最重要的还是压,要压的紧!
2.挖井、造房子等,丰富经验:
T:想做建筑师的小朋友在挖土时要细心、耐心,及时整修,沙土要压紧。
3.筛沙子
T:筛沙子组的小朋友要将沙放在手指、手心上抖动,观察手指、手心上会留下什么?沙还可以放在哪些部位抖动?
科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水葫芦叶柄部位膨大海绵体充满空气是浮在水面上原因。
水生植物都有根茎叶等器官,它们生长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
过程与方法:
用简图画出水生植物主要形态特征,能看懂维恩图表达方式。
在观察中提出问题,探究水葫芦浮在水面秘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研究水生植物兴趣,体会到水生植物也是一个个活生生生命个体。
【教学重点】利用维恩图总结水生陆生植物作为生命体共同特征。
【教学难点】探究水生植物适应水生环境结构特点。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几种常见水生植物,其中最好有水葫芦和金鱼藻,一个水槽,一张记录纸。
【教学过程】
一、认识常见水生植物
1.陆地上生长着许多植物水中也生长着许多植物。出示实物或图片,这就是两种常见水生植物水葫芦和金鱼藻。你课外调查到水生植物有哪些?你曾经看到过哪些水生植物?(补充认识水花生、浮萍、莲、菱、菖蒲、茭白等。)
二、观察水葫芦和金鱼藻
1.观察记录:塑料袋中装有水葫芦和金鱼藻,分发给各小组,要求放入水槽中(为了使金鱼藻能沉在水底有利于观察和简图记录,可在其底部粘橡皮泥),观察它们在水中样子,并用简图把它们画下来。
2.思考:把橡皮泥去掉,比较观察水葫芦和金鱼藻在水中有什么共同之处?对,都能浮在水面上,会有什么秘密呢?
3.探究:尝试剖开水葫芦叶柄,我们会有什么发现?这种海绵状气囊结构很轻,所以能浮在水面上(适应水生植物环境)。其它水生植物是不是也有相似结构?请课外继续探究。
三、比较水葫芦和金鱼藻
水葫芦和金鱼藻有哪些相似之处?(除了形态结构特征外,还可以稍作拓展,如它们都会繁殖后代,都会死亡等。)它们是水生植物,它们生长需要什么条件?
四、比较水葫芦和狗尾草
水葫芦等水生植物与陆生植物狗尾草等又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与前堂课学生总结陆生植物唯恩图进行比较,再次填写维恩图,完成对植物生命体特征梳理。(都有根茎叶、都会繁殖后代、寿命都短、都是草本植物,都需要阳光、水分和空气等)
科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着许多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并可以通过实验等手段解决这些问题。了解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能力目标:
培养观察、记录、描述和分析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和评价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本课题主要以学生的探究实验为主,因此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比较合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引导、指导和辅助的作用,将学习的主动权留给学生,使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的活动中深刻理解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学生求实的探索精神。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及突破
重点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
难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2.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
教学突破:要想使学生理解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就要让学生亲身体验从实验中得出结论的过程,所以在本课题的学习过程中,以学生的探究活动为主,教师起引导作用,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化学实验的认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引导设问:我们的生活处处都离不开化学,化学使我们的生活多姿多彩。那么化学又是以什么为基础建立的呢?
讲述:大家是否还记得《西游记》中太上老君的炼丹炉?我们不要小看这个炼丹炉,其实古代炼丹和炼金的作坊就是今天的化学实验室的前身。
导入新课: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许多的化学成果与创造都是在实验室中反复地实验而得出的,所以说要想学好化学就必须重视化学实验。(板书:课题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二、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边做实验边完成下表)
陈述:既然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今天我们就通过探究一个小实验来体验一下化学的奥秘。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研究,讲述:在点燃蜡烛前,请大家开动脑筋,运用各种手段仔细观察蜡烛的组成、形状、颜色、气味、质地、密度等,并做好详细的记录。(提示学生用水作为参照物来研究蜡烛的密度)
(1)蜡烛是石蜡和棉线做的灯芯组成的;一般蜡烛为圆柱形、乳白色、固体;特殊的蜡烛,如生日蜡烛,有多种颜色和形状,但那是添加染料后形成的;蜡烛一般都具有轻微的气味。
(2)如果用小刀切下一块蜡烛放入水中,会发现蜡烛浮在水面上,说明蜡烛的密谋比水小。]
对学生的回答表示充分的肯定,让学生结合蜡烛的这些性质,点燃蜡烛,观察燃烧着的蜡烛有哪些特点。
燃烧着的蜡烛有没有声音?形状有没有什么改变?[蜡烛点燃后,可以持续安静地燃烧,不会发出响声音,且蜡烛在燃烧过程中缓慢地变短。]
蜡烛的'火焰有什么特点?[蜡烛的火焰在轻微地闪烁,在火焰的上方有黑烟生成。如果没有风,火焰可以一直保持轻微的闪动。蜡烛的火焰可以分成三层:最里面一层火焰较为暗淡,底部呈淡蓝色,为焰心;第二层火焰较明亮且呈圆锥形,为内焰;围绕在最外面的第三层火焰呈黄色,明亮而不耀眼,为外焰。
蜡烛靠近火焰的地方在形状、温度、质地上有什么变化?[在靠近火焰的地方,蜡烛是湿热的,而且很软,可以用手任意捏塑,而距离火焰较远部分蜡烛仍是冰冷的,硬的。燃烧着的蜡烛顶部受热溶化形成一个凹槽,溶液化后的液态石蜡储存于凹槽中,浸没着灯芯。]
把一根火柴梗平在蜡烛的火焰中约一秒钟表,取出火柴梗,火柴梗有什么变化?这说明了什么?[可以看到处于火焰最外层的先变焦,第二层变化次之,最里层变化最小;这说明火焰的温度是从里向外依次升高的,即外焰的温度是最高的,焰芯的温度是最低的。
充分肯定学生在实验探究中的表现,继续引导:现在我们再来观察一下蜡烛燃烧后生成了哪些物质。首先将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的上方,观察烧杯壁上有什么现象发生。片刻后取下烧杯,迅速中倒入少量的澄清石灰水,振荡,又有什么现象发生?推测蜡烛燃烧后可能生成了什么物质。
[(1)将烧杯罩在火焰上方后,过一会儿,烧杯壁有水雾生成。
(2)向烧杯中倒入澄清的石灰水,振荡后,石灰水变浑浊。
(3)说明了蜡烛燃烧时有水和二氧化碳生成。]
5.指导学生:现在请大家熄灭蜡烛,会发现有一缕白烟从灯芯飘出,立即用点燃
的火柴去点白烟,看看有什么现象会发生。[火焰会顺着白烟重新将蜡烛点燃]
提问:通过探究这个小实验,大家得到了什么启示?有什么感受?[第9页]
总结本课时的教学内容。
练习:
1.某同学对蜡烛(主要成分是石蜡)及其燃烧进行了如下探究。请填写下列空格
(1)取一支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它放人水中,蜡烛浮在水面上。结论:石蜡的密度比水。
(2)点燃蜡烛,观察到蜡烛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层。把一根火柴梗放在蜡烛的火焰中约1s后取出可以看到火柴梗的()处最先碳化。
结论:蜡烛火焰的()层温度最高。
(3)再将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烧杯内壁出现水雾。取下烧杯,迅速向烧杯内倒人少量澄清的石灰水,振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结论:石蜡中一定含()、()元素。
科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认识在轮轴的轮上用力能够省力,轮越大越省力;在轴上用力费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在大小差别更大的轮轴上挂重物的实验分析,认识轮越大越省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积极了解轮轴在生活中的应用,发展研究简单机械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实验了解轮轴作用和轮的大小对轮轴作用的影响
【教学准备】大螺丝刀1把、阀门式水龙头一个;每组钩码1盒、2段棉线、1个铁架台、1个大轮、1个小轮、一个轴(简易机械盒)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水龙头是我们每家每户都有的`一种工具,他能有效控制水的流量。我请一位同学来拧开这个水龙头;
出示水龙头图片,并指出轴、轮所在位置;像水龙头这样,轮子和轴固定在一起,可以转动的机械,叫做轮轴。
二、轮轴作用的研究
1、设计家在设计水龙头的时候都是有一定目的的,那么水龙头上的轮有什么作用呢?
2、请学生尝试拧开去掉轮的水龙头,然后说一说轮的作用。
3、用一个轮轴装置来研究轮轴的作用。
实验操作:
(1)把一些大小不同的轮和轴分别固定在一起,安装在支架上,在轮和轴的凹槽内装上棉线,把钩码分别挂在轮和轴上,试试看,能发现什么?
(2)学生分组实验并做好实验记录(书本P10)。
4、小队成员汇报数据,并进行交流和思考,发现了什么规律?
(挂在轮上的钩码更少,证明在轮上用力能省力)
5、轮轴作用的运用(小游戏):猜猜胜者是谁?请几对同学上台来进行游戏。
一个同学握住螺丝刀柄,一个同学握住螺丝刀轴,2人按不同方向转。
三、轮的大小对轮轴作用的影响。
1、刚才我们通过实验和游戏了解了在轮轴的轮上用力是比较省力,那么如果轴固定不变,把轮换大些会怎么样呢?
2、示范操作实验:把更大的轮和轴(不变)固定在一起,先在轴的棉线上挂3~5个钩码,然后请学生尝试在轮上加钩码,使轮上的钩码刚好能拉起轴上的重物。
3、在小队内开展实验活动,用不同大小的轮和轴进行实验,并请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填入书本(P11)的表格内。
4、交流讨论数据表,说说你是按什么顺序进行收集数据的?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按轮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进行实验,然后进行对比;发现轮越大,越省力,轮越小,越费力的规律)
四、巩固与应用
1、找一找,说一说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应用轮轴?说说它们给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那些方便。
2、这些轮轴的作用是什么?他们是省力的还是费力的?(方向盘、轱辘、门把手、扳手、牛顿盘)其中牛顿盘在旋转时是拧轴,属于费力的轮轴。
科学教案 篇6
一.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能够从“玩”中提出问题。
(2)会提问题。
2.知识与技能:
找出与科学家发明创造的相似之处,认识科学是什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起我们也能做科学的信心,立志做一位小科学家。
二.教学准备
学生自备:自带各种玩具。
三.教学过程:
(一)导课:
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发明家爱迪生。
(二)自主学习:
1.讲科学家的故事:
(1)同学们相互讲;
(2)学生阅读P5的爱迪生发明电灯的故事;
(3)老师讲青霉素的发现和滤毒罐的发明故事。
2.将爱迪生发明电灯的过程与我们吹泡泡的`游戏比较,有什么相似的地方?把它记在书后的活动记录上。
(1)学生比较并记录;
(2)学生相互交流;
3.玩自己带来的玩具。
(1)玩一玩从自己家里带来的玩具,能提出什么问题呢?
(2)学生分组研究;
(3)汇报交流;
(4)得出结论。科学就是这样的。原来科学离我们这么近。我们也能做科学家。
4.看P6上的一幅图,说一说科学是什么?
(1)学生观察研究;
(2)师生讲座后得出:
自然界→提出问题→观察测量 查问资料→思考→得出结论。
5.观察我们周围的事物,每个小科学家提出10个科学的问题,记在书后P74页的表格里。提出后最好能够想办法解决这些问题。
附板书:2.做一位小科学家
自然界→提出问题→观察测量 查问资料→思考→得出结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04-06
科学教案范文04-06
关于科学教案07-24
必备科学教案07-26
关于科学教案07-26
有关科学教案02-06
冬天科学教案02-14
科学教案模板03-27
大班科学教案:神奇的力_大班科学教案07-02
大班科学教案:有趣的蛋_大班科学教案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