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通用14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青山不老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治理、归宿、三番五次、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资料。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教学重难点】
了解课文的资料,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领悟老人植树造林、绿化家园、造福后代的精神。
【教学准备】
1、教学课件。
2、了解我国晋西北地区沙化现象以及植树造林的状况。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链接专题,激情导入。
师:同学们,《这片土地是神圣的》一文中印第安人对他们那片土地深深的眷恋之情,令我们感动。在祖国的晋西北,有这样一位老人,他也用自己的方式深深地珍爱着他生活的那方水土。此刻我们学习《青山不老》这篇课文。(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请同学们去读一读自学提示,拿起笔标上序号,说说学习这篇课文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2、出示学习目标。
3、自由读课文,要求:
⑴认真快速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划出你认为比较难理解的词和句子。
4、反馈交流:
⑴交流比较难理解的词和句子。
⑵课文主要讲了什么资料?(课文讲述了一位老人将毕生的精力用于植树造林工作,以此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同时造福子孙后代。)
三、再读课文,感悟“奇迹”
过渡:正是这样的一位古稀老人,在年迈之时却创造了一个奇迹,大家再读课文,找找老人创造了什么奇迹。
学生交流: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板书:创造奇迹)
学生回答,教师出示句子:
①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点拨:一亩约667平方米,普通教室一般60平方米,那同学们来计算一下3700亩林网相当于多少个教室的面积。
看到这样的一组数据,你心里有什么想法吗?这一连串的数字背后是老人15年、5000多个日日夜夜的枯燥岁月;这一连串的数字面前却是满山遍野的绿。这就是——生:“奇迹”,一个了不起的奇迹!
请同学们一齐再来读一读,把这一奇迹展示出来。
过渡:课文的哪些部分还具体写到了这一奇迹?请找出来。(第1自然段和第5自然段)
②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这两个“全”让你感受到了什么?读着这些句子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你能够用一个词、一句话来说说。
多美的景色啊,谁能用声音来展现这样的画面——指名读
小结:一个81岁的老人竟然能够用自己的双手把一片荒芜之地变成这样一片绿色的林海,这简直就是一个奇迹。
③杨柳、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它的凶猛。这山已失去了原先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树构成一层层的梯。老人说:“这树下的淤泥有两米厚,都是好土啊。”是的,保住了这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
“如臂如股”什么意思?“劲挺”呢?
点拨:你觉得这是一些怎样的树?它们的作用是什么?你能用课文中的话来说吗?
要是没有这些树,没有这树林,会怎样?
小结:是呀!保住了这片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那守住了这土,我们就守住了什么?(庄稼、家园、期望……)这难道不是一个奇迹吗?
四、奇迹背后
过渡:那么老人是在什么样的状况下创造奇迹的?
(一)体验绿洲所处大环境的险恶。(学习第二自然段)
⑴轻声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说说你从哪儿感受到了这个地方的险恶。
点拨A什么叫“肆虐”?——任意地残杀或迫害。课文中指什么东西在哪里肆虐?B除了狂风肆虐,还有什么肆虐?(干旱、霜冻、沙尘暴等与生命作对的怪物。)
(2)那么你们明白晋西北的.环境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恶劣吗?老师这儿有一则资料,我们一齐来看:
(出示资料)师读(晋西北气候恶劣,植被稀少,土地沙漠化日趋严重,属于沙尘暴高发区,素有“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无风三尺土,风起土满天”的说法。右玉县老城12米高的城墙如今已被黄沙埋没,人能够沿坡直接上到城墙;五寨县许多村庄,由于风沙侵害,每一二十年就被迫搬迁一次。
(3)结合注释理解“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的意思。
在这样险恶的大环境下,这个手端一杆旱烟袋的瘦小的老头坚持15年植树造林,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怪不得作者这样赞叹: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二)体验老人生活条件的艰苦(学习第三自然段):
我们一齐读读,体会老人生活的小环境条件怎样?
(81岁、就剩一人、五人离世、老伴去世)
五、深究课文,领悟“青山不老”
1、导语:一位平凡的山野老农,放下与女儿欢聚、颐养天年的幸福,每日耕耘在荒山野岭中,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创造了这个奇迹呢?快速默读全文,能够找找文中的句子来回答,也能够用自己的话说。
“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取,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学生交流对这句话的理解
面临享福与吃苦的抉择,老农毫不犹豫地选取了吃苦,选取了开辟山沟、改造山林的艰苦之路,因为他明白自己还有许多事没有完成,这条山沟还需要他,需要他不断种树绿化,因此他愿意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这山沟,将自己的生命都奉献给这青山。
2、那作者对老人又是怎样评价的呢?
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另一种东西”是什么呢?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是什么意思?但是老人能和山水永远存在吗?老人能像日月一样发出光辉吗?请大家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到底是什么能与山水共存、与日月同辉?
指导朗读:老农不仅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更为宝贵的东西──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这就是“另一种东西”,这一切将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带着这份感动,让我们一齐再读一读这句话。
3、老人的这些精神不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老人的离开而消失,它将永远根植于我们心中。只要老人的精神不老,这青山会老吗?你是如何理解“青山不老”的?
六、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如今这位老人已离开了我们,应对这一片青山,你想对老人说些什么?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篇2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读课文,这一课的阅读提示是“默读课文,想一想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状况创造的;联系课文资料,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这一提示为我带给了这篇课文学习的流程:默读—思考—交流。
学习目标:
1.识“虐、踞、淤”,理解“肆虐、风雨同舟、三番五次、归宿、山川共存、日月同辉”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老人所创造的奇迹,说说“青山不老”的含义,领悟老人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老人所创造的奇迹,说说“青山不老”的含义。从这位老农身上看到了我国人民保护自然、改造山林、绿化祖国的坚定决心。
2.领悟老人对青山的一片深情。
课前准备:
相关图片资料,课件。
教学过程:
一、播放课件,激情导入
1.中国地图,认识晋西北的地理位置。
2.播放我国晋西北地区土地沙化的课件资料(或出示相关图片资料),引导学生畅谈感受: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3.出示一幅如诗如画的山林图。
4.那我们一齐走进课文,《青山不老》,请大家与老师一同板书课题:青山不老。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打开书68页,请大家用较快的速度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资料。好,请读书吧!
2.老师先检查一下大家对生字的认识。谁来认读生字词语。强调:“肆虐,盘踞”等词的读音,你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吗(看课件理解一些难的词语)“肆虐”这个词不容易记住,我们起来写写吧。
3.课文主要讲了什么资料呢请大家试着用老师出示重点词,说说课文的主要资料吧!
山野、肆虐、山沟、奇迹、创造、绿洲、价值、造福。
小结:这种方法叫重点词概括法,我们以后能够用这种方法概括文章的主要资料。
三、以文入情,感受奇迹
抓“奇迹”:
1.师:青山为证,绿树为凭。老人绿化造林,执著地坚守着大山。从他的事迹中,哪个词能够概括你受到的震撼板书:
奇迹
2.快速默读全文,看看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⑴先用笔画下来,在感动你的地方写你的上感受。
⑵写完了吗四人小组内汇报感受。
3.指名学生汇报:
⑴出示:
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他还有宏伟设想,还要载树,直到自己爬不起来为止。
这是一个怎样的奇迹呀3700亩林网有多大的面积我们学校大约有40亩,相当于几个我们学校那么大(100个)。可见有多大啊!引导学生想象,然后齐读。
师:这么浩大的工程是谁创造的老农为创造这片绿洲所付出的千辛万苦,为改造山沟所作出的巨大贡献,板书:山沟。多么令人敬佩啊!带这种感情齐读。
⑵课文的哪些部分还具体写到了老人创造这一奇迹的呢找出来进行交流。
出示:第1自然段课文的句子。
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这景色美吗请轻轻地读读这句子,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这么美的山林是谁创造的
(窗外满山的杨柳浓密葱郁,在风的吹拂下,高低起伏,犹如海上的波浪。作者用比喻的方法,描述了漫山遍野绿意盎然,林间松涛阵阵,叶间微泛绿波的画面,这是老人用了15年的心血投身山林,为改造山沟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啊。)
指导朗读:我们该用怎样的情绪去读(赞美,满腔的欣喜。)
这么美的句子能背下来吗试试看,能背的同学请站起来背吧。你一个人能背吗请试试看。
抓“环境”:
这一奇迹究竟是在什么样的状况下创造出来的,学生读课文,概括。
1.出示:我明白这条山沟所处的大环境。
⑴让学生联系课文,结合注释,学习第2自然段,了解恶劣的自然环境。看课件
⑵出示:“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理解意思。
⑶如果当时你在这情景中,你会有怎样的感受让学生想象。
⑷这真是让人感到恐惧。老师与大家齐读这段好吗师读前半句,你们读后半句
⑸这位瘦小的老头,就在如此险恶的地方,竟创造了这块绿洲,板书:绿洲。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阿!我们再来齐读这一句吧。
出示:就在如此险恶的地方,我应对这个手端一杆旱烟袋的瘦小老头,竟创造了这块绿洲。
3.我还明白这个院子里的`小环境是怎样的(学习第3自然段)
尽管老农生活条件艰苦,甚至自己的老伴和奋斗者相继离世,这位平凡的山野老农,放下与女儿欢聚,颐养天年的幸福,依然不懈地努力进行改造,是什么支撑老人在那里植树造林,守候一生。
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取,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抓“看法”:
1.作者对老人是什么看法呢从中找出来,齐读课文6、7自然段。
2.师:从贫瘠的山沟到如今葱郁的青山,老农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了出来,这就是他生命的价值。因此当告别老人的时候,“我”不由得想到──
生读:(出示: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3.“另一种东西”是什么东西
“另一种东西”,表面上指的是老农创造的这片绿洲,事实上还包含着开辟山林,绿化家园的精神和造福后代的情怀。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创造了这片绿洲,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好处在茫茫青山中得到无限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是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老的。
板书:
老人精神
4.“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是什么意思
生:“与山川共存”就是说和山山水水一齐共同存在。
生:“与日月同辉”就是和太阳月亮那样一齐发出光辉。
5.同学们理解得不错。但是老农能和山水永远存在吗老农能像日月一样发出光辉吗请大家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到底是什么与山水共存,与日月同辉呢
生:我觉得老农创造的这片青山,能够与山水共存。
生:我觉得老农创造奇迹的这个精神更值得永远流传,要明白15年时间对于一个人来说也不算短,老农既要克服恶劣的自然环境,又要克服艰辛的生活条件,这是多么不容易的事情啊!
生:是啊!老农应对困难能够迎难而上,坚持不懈地努力改造,这种精神会永远闪光。
生:更重要的是老农这样含辛茹苦地做,并不是简单地为了自己,而是为了这个山沟里的人们,甚至能够说是为了人类,在作出自己的贡献,这种舍小家为大家的气概又有多少人能做到这难道不是宝贵的财富吗
师:是啊,老农不仅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更为宝贵的东西──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是老人执著地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啊!这种东西不会随岁月的流逝,年龄的增长,老人的年迈,离开而消失。它将永远根植在我们心中,这一切将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带着这份感动,让我们一齐再读一读描述作者感受的话。
6.这位普通的老人让我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还有什么是不老的(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不会老的)有了老人精神熏陶下的人们对青山的呵护,我们的青山怎样会老呢它将越来越茂盛,越来越广阔的遍布祖国大地,万古长青。
7.同学们,这位老人15年如一日地植树造林,造福后代,他的精神永垂不朽,学到那里,相信大家又很多的话想对这位老爷爷说吧,赶快拿起笔写写吧!
我想轻轻地对这位爷爷说:___________________。
看着这片树林,我想大声地告诉世界:________________。
请谁来读读呢(指名学生读)
四、课外拓展。
1.我们把这位可敬的老人推荐为“感动中国”的候选人,请你替他填一份简历。
姓名:性别:年龄:住址:
主要外貌特征:
生活习惯:
主要感人事迹:
2.巩固小练笔:你如果有机会来到这座青山,看到老人创造的绿洲,又看到了老人的铜像,站在铜像前,你会从心底里对这位可敬的老人说什么
题目:青山是不会老的
以“是啊,敬爱的老人,青山是不会老的。”为开头,以“望着这片生机勃勃的绿,我能够想像……望着这片生机勃勃的绿,我能够想像……望着这片生机勃勃的绿,我能够想像……”把自己站在铜像前默默地对老人说的写下来。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潜力目标
(1)识“炕、虐、踞、淤”,理解“肆虐、风雨同舟、三番五次、归宿、山川共存、日月同辉”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这篇课文的主要资料。
2.过程和方法目标:
(1)能透过阅读引发思考,敢于质疑。
(2)能够利用导读解决疑难,培养略读课文的阅读方法。
(3)能够运用写作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并从中获得感悟。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透过本课的学习,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重难点】
1.能透过阅读捕捉文章中的重要信息,解决疑难。
2.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预设流程】
一、导入课文
师:滋养我们黄种人的土地是肥沃的,这片土地孕育了一代代勤劳朴素的中国农民。这天我们将跟随记者梁衡走访一位晋西北的农民,在课文《青山不老》中了解他的故事。(板书课题)
二、自读课文,提出质疑,初谈老人印象
1.自读课文
师:1、请选取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
2、把你认为比较难理解词句多读几遍。
2.再读课文,初谈印象
师:青山是不会老的,但养育青山的人是会老的。文中作者所要拜访的就是一位老人,这是一个怎样的老人呢?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找出答案。(画出描述老人的词句)
生:瘦小、让人同情、敬佩、伟大
3、深入课文,重识老人
师:老人果真如同学们刚刚所说的那样吗?让我们走近老人,拜访这位护林使者。
(一)感受老人人生的酸楚
师:谁来说数这个老人给你留下的第一印象?
生:1.外表:旱烟瘦小
2.年龄:65——81
3.居住环境:孤独
师:找——体会——归纳,你感受到了什么?
(二)感受老人的壮举
师:这样的老人在中国的晋西北还有很多,可仅凭这一点,不会让作家写成这篇文章。那么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呢?
·预设一
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师:读完这句话你明白了什么?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十五年如一日”的执着
师生:①十五年,他失去五位与他共同坚守岗位的护林伙伴,多少泪水——读
②十五年,他失去了与他朝夕相处的老伴,却来不及说一声再见——读
③十五年,多少次梦中惊醒,多少次泪如雨下,却无助孤独——读
体验绿洲所处环境的险恶和老人所处的环境艰苦:
⑴这样的一片绿洲在祖国大地上随处可处见,能称之为是“了不起的奇迹”吗?(在什么状况下创造的?)
⑵轻声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说说你从哪儿感受到了这个地方的险恶。
①根据学生交流状况,随机用课件介绍晋西北的干旱、霜冰、沙尘暴。
②结合注释理解“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的意思。
⑶在一片荒无人烟,穷山恶水之地,老人15年如一日地上山植树造林,创造出这座青山,这确实是“了不起的奇迹”啊!
⑷那么,老人的生活环境又是怎样的呢?
你能想象出老人战胜恶劣环境的困难树种的一个场景吗?
(2)“8条沟、七条带、3700亩”的顽强
①多少崎岖坎坷,多少次跌倒又爬起,他绿化了——
②3700亩,那是一条一条的,像互相挽住的臂膀,绵延多少坡,怀抱多少坎啊!读——
(3)升华:这就是一个用瘦小的'身躯扛起来的一个奇迹,读——
预设二
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师:读完这段话,你觉得这段话的资料怎样样?
生:(优美、树木郁郁葱葱、绿意盎然)
师:让我们带着这种美认真地读一读。让你感受到了什么?出示杨树、柳树课件欣赏,让学生感受林海的美观。引导板书(美丽壮观)
预设三
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它的凶猛。这山已失去了原先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树构成一层层的梯。
师:你体会到什么?
预设:树的茁壮、顽强、勇敢
生:一层层的树经历了一次次的泥沙的侵袭,一层层的梯就是他们与泥沙抗争的有力证明。老人铁锹下的孩子,就像这老人一样顽强而永不言弃。
师:保住了这些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老人创造的是一个——学生接“了不起的奇迹”。
感受老人的悲情
四、照应前面,总结课堂,领悟“青山不老”
师:老人已是81岁高龄,看着他的背影,你想说些什么呢?你能把体会写下来吗?
生: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取,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老人愿意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这山沟,将自己的生命都奉献给这青山,这是一种为了造福人类无私奉献的精神。
师: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是老农创造的这片青山,能够与山水共存;
是老农创造奇迹的这个精神更值得永远流传;
是老农应对困难能够迎难而上,坚持不懈地努力改造,这种精神会永远闪光;
是老农这样含辛茹苦地做,不是简单地为了自己,而是为了这个山沟里的人们,甚至能够说是为了人类,作出自己的贡献,这种舍小家为大家的气概永远流传。
师:此刻你明白为什么说青山是不老的吗?
师:老农不仅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更为宝贵的东西──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这就是“另一种东西”,这一切将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带着这份感动,让我们一齐再读一读这句话。
师:你们说得都很好,这就是我们对课文中“青山不老”又一个新的认识。同学们,只要有千千万万的人具有老人这样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这青山会老吗?
教学反思: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脉络清晰,重点突出,即透过了解老人创造的奇迹,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感受老人与青山共存的精神。
这篇课文的难点是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从老人创造的奇迹到老人身上所体现的精神。透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明白了略读课文不像精读课文那样严格细致,只要求粗知大意,但并不意味着就能够马马虎虎,草草了事。粗知不是浅知,粗知不是少知。粗知是相对精读课文而言,略读课文少了识字、学句、学词等许多头绪,教学目标更为集中,教学重点更为突出,但在阅读方法上,也不排斥精读文章的重点,精彩之处还是要引导学生细细品读。
略读课文就应有更多的自主阅读的时间,把在精读课上学到的阅读方法加以迁移运用,在这节课上还就应有更多的小组交流自己读书心得的机会。在以后的教学中会更加努力。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资料。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教学重点:了解课文资料,理解语言背后所蕴含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印第安人对土地的眷恋与珍惜之情深深地打动了我们,相信这天我们认识的一位老人对青山的一片深情也能让大家感动不已。
2、这天我们学习:16青山不老(板书课题)
3、让同学们谈谈对课题的理解。(如:青山永远不会衰老;青山会永远年轻;青山会永远长存,绝不会枯竭等。那为什么青山会不老呢?难道文中就只是说青山不老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让学生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看看老人创造了什么奇迹。
1、读一读。
治理、归宿、荡漾、领悟、肆虐、盘踞、绿洲、三番五次、风雨同舟
理解“风雨同舟”并找近义词。
2、文中的山野老农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也就是透过15年的艰苦奋斗和不懈努力,将原先狂风肆虐、沙尘暴盘踞的山沟改造成了绿意荡漾的青山。)可用教室相比形象教学3700亩林网,约70300间教室。让生感受到:这些根本就让人意想不到的甚至觉得不可能实现的事情偏偏就是事实,这确实是个奇迹。
三、精读课文,领悟情感
1、思考:老人是在什么状况下创造这一奇迹的?并朗读体会。
(主要包括两方面:险峻恶劣的自然环境和简陋艰辛的生活条件。另外包括老农年老、瘦小;同伴相继过世;老伴去世;女儿三番五次来接他。可他开辟山林、绿化家园的决心毫不动摇,他宁愿吃苦也要坚守在山沟里植树造林,改造山沟,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从而让生觉得这确实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2、你觉得老人这样做傻不傻?他这样做是为了他自己吗那他为了谁?(保护家园,造福人民与子孙)你为他感动吗?
3、所以,在作者告别老人时,作者不由得想到:也许老人进去后就再也出不来了。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让生谈谈对这些话的理解。带着对老人的无限敬佩读一读。
教师点拨:老人的生命不仅仅仅是指转化为他所创造的一片绿洲,还包含了老人开辟山林、绿化家园、保护环境和造福后代的精神。老人用自己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好处在茫茫青山中得到无限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种精神将永垂不朽,老人的生命价值无限。)也就是老人有限的生命得到了无限的延长。
4、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创造了这片绿洲,以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好处在茫茫青山中得到无限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是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老的。这位普通的老人让我们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或:因为青山饱含了种树人(山野老农)绿化环境、保护家园、为民造福的精神,这种精神将永垂不朽,子子孙孙将会继承和发扬这种精神保护好家园,青山就会长得更加茂盛,所以青山是不会老的。
四、交流感悟。
如:
1.你想对山野老农说些什么?对山林改造者的敬佩。
2、想对自己或同学说什么?
3、讲一讲自己身边保护环境的事例。
4、学习篇末点题的写作方法。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资料。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教学重难点:
了解文章的资料,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
教学准备:
1.课件。
2.了解我国晋西北地区沙化现象以及植树造林的状况。
教学时间:1课时
一、激趣导入
1、播放我国大西北土地沙漠化和沙尘暴等视频。
2、播放改造大西北后的森林视频图片。
师:美吗?在这美丽的林海背后,凝聚着一位可敬老人毕生的心血和执著的追求。他为青山披绿衣,青山为他献钟情。这天,让我们一齐去认识一位81岁的老人,他从65岁开始创造了一个青山不老的奇迹。
2、板书课题:青山不老。读题。
二、初读课文,感受奇迹。
1、师:请同学们用最快的速度自由读课文。
2、用一句话向大家形容一下这天我们要去认识的这位老人。
板书:老人81岁瘦小
师:青山为证,绿树为凭。课文讲了老人绿化造林,执著地坚守着大山的事情。课文中,哪个词能够概括你受到的震撼?(板书:奇迹)
师:什么样的事才称得上奇迹?你能举个例子吗?
出示: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指读,理解,指导读,比赛读。
师:我们的学校大不大?一亩约667平方米,我们的学校大约占地20亩,3700亩约等于多少个珠光小学?180个。想一想,我们学校全种上树是什么样貌?180个珠光小学全种上树是什么样貌?你能想象老人种了多大面积的树林吗?
引导学生想象,然后齐读。
3、课文的哪些部分还具体写到了这一奇迹?请找出来。(第1自然段和第5自然段)(1)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师:这段话中有两个“全”,让你感受到了什么?你能读一读这段话吗?
指导读这段话。
第3句话是一个什么句?(比喻句)把________比作________。
还有谁能用朗读把我们带进一片茂密的林海中去?
(2)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它的凶猛。这山已失去了原先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树构成一层层的梯。
师:你觉得这是一些怎样的树?它们的作用是什么?你能用课文中的话来说吗?
4、体验绿洲所处环境的险恶。
师:这样的一片绿洲在祖国大地上随处可见,为什么称它为“了不起的奇迹”呢?老人是在什么样的状况下创造奇迹的?
①轻声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说说你从哪里感受到了这个地方的险恶?
学生用文中语句回答,或者用自己的话。结合注释理解“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的意思。
理解后,朗读。
“大环境”──险恶。(板书)
②“小环境”──艰苦。(板书)
你从哪些地方看出艰苦?指导朗读相关语句。
师小结:在一片荒无人烟,穷山恶水之地,老人15年如一日地上山植树造林,创造出这座青山,这确实是“了不起的奇迹”啊!
四、回到题目,理解“老”与“不老”;深究课文,领悟“青山不老”。
师:透过读书,我们明白了在大环境险恶、小环境艰苦的状况下,老人创造了这个“青山不老”的奇迹。
1、“老”字的意思大家都明白吧,谁来说说看。
《说文解字》中也是这样解释的:“七十曰老,言须发变白”,告诉了我们“老”的本义。默读课文,你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老人确实年岁大了、老了?
预设交流点:
(1)65岁那年,他组织了七位老人开始治理这条沟,此刻已有五人离世。(板书:离世)
(2)他可敬的老伴,与他风雨同舟一生;一天他栽树回来时,发现她已静静地躺在炕上过世了。(板书:过世)
(3)他已经81岁,明白终有一天自己也会爬不起来。(板书:81岁)
(4)老人拄着拐杖,慢慢迈进他那个绿风荡漾的小院。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许老人进去后就再也出不来了。(板书:再也出不来了)
2.这样一位年迈的老人,作者却说他“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这是怎样回事呢?
①课件出示句子: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②指导:“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是什么意思?
师:有什么不理解的吗?(“另一种东西”是什么东西?“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是什么意思?)
师:想一想“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的字面意思是什么?
(“与山川共存”就是说和山山水水一齐共同存在。“与日月同辉”就是和太阳月亮那样一齐发出光辉。)
师:同学们理解得不错。但是老农能和山水永远存在吗?老农能像日月一样发出光辉吗?请大家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到底是什么与山水共存、与日月同辉呢?
生可能的回答:老人创造的这片青山,能够与山水共存。老人创造奇迹的这个精神更值得永远流传,要明白15年时间对于一个人来说也不算短,老农既要克服恶劣的自然环境,又要克服艰辛的生活条件,这是多么不容易的事情啊!老人应对困难能够迎难而上,坚持不懈地努力改造,这种精神会永远闪光。更重要的是老农这样含辛茹苦地做,并不是简单地为了自己,而是为了这个山沟里的人们,甚至能够说是为了人类,在作出自己的贡献,这种舍小家为大家的气概又有多少人能做到?这难道不是宝贵的财富吗?
师:作为一位普通的老人,他为什么要放下与亲人颐养天年的生活坚持十几年如一日地植树造林?他为什么要这样做?老的是什么?不老的又是什么?老的`是人,不老的是精神。什么精神?愚公移山的故事。他是现代的愚公!我们要学习他什么?在我们以后的人生中,应竖立起这种思想和理念。
师:是啊,是老人执著地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坚韧不拔的精神啊!
这种东西不会随岁月的流逝,年龄的增长,老人的年迈、离开而消失。它将永远根植在我们心中,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
有了老人精神熏陶下的人们对青山的呵护,我们的青山怎样会老呢?它将越来越茂盛,越来越广阔的遍布祖国大地,万古长青。请看大屏幕!(屏幕用打字机打字的形式出示近年来土地沙化减少,植被增多的数据。)
师:从贫瘠的山沟到如今葱郁的青山,老农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了出来,这就是他生命的价值。因此当告别老人的时候,“我”不由得想到──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这位普通老人让我领悟到──引读并出示“青山是不会老的”。
带着这份感动,让我们一齐再读一读描述作者感受的话。这位普通的老人让我领悟到──(生齐读)青山是不会老的!
五、拓展,进行环保教育
课件放环境受到破坏的图片。你们看到了什么?看到这些,再想想老农十五年来创造的奇迹,你想对老农说什么?还想对别的什么人说点什么吗?
引导:
15年的努力能够创造奇迹能够把黄沙变绿洲,我们只要努力去做一件事都会创造奇迹的。
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向老人学习,爱护环境,植树造林。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透过比较阅读,感受老人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体会“青山不老”的含义。
3.揣摩文中描述环境及事例的语句,进行读写练习,领悟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透过比较阅读,感受老人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体会“青山不老”的含义。
教学难点:
1、揣摩文中描述环境及事例的语句,进行读写练习,领悟表达方法。
2、对含义深刻句子的理解
教学准备:
学生能围绕课前导语预习课文;教师做好文本、生本的预读和教学课件的设计。
教学过程:
(一)走向青山,感受环境
1、我们都生活在风景秀丽、气候宜人的地方,可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还有这样的一面——读下列词语:狂风呼啸、天昏地暗、飞沙走石、寸草不生、黄沙满天、天寒地冻
2、读着读着,你的头脑中浮现出怎样的景象?请用一两句话把你脑海中的景象写下来。
3、有一位作家叫梁衡,他在青山不老一文中也有一段描述环境恶劣的文字,他是怎样写的呢?打开课文,找一找。
(二)走近青山,初识老人
1.交流对话,学习运用环境衬托的表达方法
(1)同样是描述恶劣环境,作者的描述与我们的有什么不同?
(引用县志——记载一个县的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文教﹑物产、气候等的专书。一般20年左右编修一次。)
(2)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吗?从哪里明白的?
(3)为什么要引用县志(告诉我们古往今来那里的环境就十分恶劣)
(4)肆虐、盘踞告诉我们运用了比喻、拟人的方法
2.聚焦数字,发现“奇迹”
在如此险恶的地方,历经十五之后,你又会看到怎样的景象呢?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读着这样一段美美的文字,仿佛自己身处何处呢?书中说这是一块绿洲(板书)
比较这两段文字,你有怎样的感受和疑问?(怎样差别这么大,谁创造的?)
带着自己的疑问,请同学们小声的.读课文,在文中圈圈画画,找找答案。
谁创造的?创造了一个怎样的奇迹?
从哪读出了奇迹?(数字)十五年有多久?(五千四百多个日日夜夜)3700亩有多大?(10、20、150多个晋一小)再读读这句话。
3.激活想象,领悟运用典型事例的表达方法。
(1)怎样创造出来的?(1、一整天有没做别的事,没有。只有种树。每一天清晨,这样的每一天是十五年的每一天,是五千四百多个的每一天,融入了老汉的十五的心血2、在亲人朋友纷纷离世的状况下,融入了老汉十五年的酸甜苦辣、十五年的风风雨雨)
(2)十五年里老人所经历的风风雨雨难道就只有这三件事吗?他还可能遇到哪些困难与挫折?(树苗被风沙破坏、枯死、存活率低、摔倒受伤)这么多事情都能够写,可作者写了吗为什么仅仅写了书中这三件事(1、树没了能够再种,能够亲人好友离去了,就再也不能回来,这三件事更令人心痛,对老人影响最大,我们读出了老人的执着2、亲人好友离去了,说明老人的年龄越来越大,亲人好友离去了,说明老人越来越孤独。女儿劝他颐养天年,他却不去,我们读出了老人生活的艰辛,老人种树造林的决心无论多老,无论多寂寞,他都选取种树)
让我们再读读这段文字,应对这位瘦小的老人,你有什么想问他的?是啊,作家梁衡就是这样一次又一次地询问着老人,老人也不紧不慢地回答着,但是这样的对话文中写了吗没有.他仅仅用最朴实的最简练的语言写了三件事,这三件最为典型的事例.透过典型事例我们感受到这奇迹的了不起,老人的了不起。
4、小结写法:除了典型事例,本文还用环境衬托奇迹的了不起,老人的了不起.这些都是写人文章常用的写作方法。
(三)结合预习,质疑问难
1、看完树,我们与老人在村口道别,读——
2、对于作者的感受,你有不理解的地方吗?
(四)走出青山,定格记忆
1.写新县志,铭记老人。
山是过去那座山,过去那里,出示县志,如今那里,出示两段话。县志却还是过去的县志,让我们改一改。如果写一份新的县志,能够写什么?
2、结束语:同学们,县志记载的是历史,寄托的是未来。老人终将会离我们而去,作为之后人的我们,该如何继承老人的遗志,为环保事业作出贡献呢?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1、能认读虐、踞等生字,理解“肆虐、归宿、盘踞”等词语。
2、理解老人创造的奇迹
3、说说青山不老的含义,领悟老人植树造林、绿化家园、造福后代的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老人创造的奇迹,理解青山不老
【教学难点】:理解青山不老
【教学过程】:
一、揭题,初读课文
(1)揭题
(2)大声读课文,读准生字,读通课文。
(3)学习生字词
(4)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二、再读课文,理解了不起的奇迹
1、老人创造了怎样了不起的奇迹
2、老人在什么环境下创造了了不起的奇迹
三、研读课文,感悟老人的精神
1、结合课文内容,说说老人在植树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与痛苦?在困难与痛苦面前,老人仍然种树,说明老人具有什么精神?
2、老人为什么非要种树?
3、议一议,“另一种东西”指什么,“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的是什么?
四、总结课文,说说青山不老。
五、课堂练习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脉络清晰,重点突出,即通过了解老人创造的奇迹,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感受老人与青山共存的精神。课上完了,我结合学校提出的“高效”课堂的精神,反思自己这节课的得与失。
一、目标明确,重点突出
我紧紧抓住课文的三个问题: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样的奇迹在怎样的环境下创造的,说说青山不老的含义。整个课堂就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且层层深入,感受老人的精神。教学过程清晰,流畅,重点突出。
二、课堂动静结合,学生自主学习
课堂以大问题统领,“课文主要写了一个什么故事”,“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老人在怎样的环境下创造了奇迹”,“老人为什么一定要种树”,“为什么青山是不老的”。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通过默读走进文本,思考问题,通过有感情地读、悟,领会老人不屈的种树精神,保护家园,造福他人的`无私情怀。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完成了学习任务。
三、巧设铺垫,难点突破水到渠成
这篇课文的难点是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从老人创造的奇迹到老人身上所体现的精神,我设计了一个过渡性的问题,即老人在15年的种树岁月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和挫折,并以排比句的句式呈现,“老人15年如一日地种树,面对一切困难与痛苦,他不改初衷。当五位志同道合的老人相继离世时,他继续种树;当风雨同舟一生的老伴过世时,他仍在种树;当唯一的女儿三番五次地要接他去享清福时,他还是选择种树;……”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学生马上能理解老人身上执着的精神,紧接着追问老人为什么要如此执着地种树,通过默读相关的语段,学生也能快速地理解老人身上的保护家园,造福他人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在此基础上,说说为什么青山是不会老的,就水到渠成了。
四、重视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
选词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用一个词概括大、小环境的特点等设计,是让学生在充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句,进行理解概括,既训练了学生的概括能力,体现了语文的工具行。
五、课堂反馈及时
课堂上还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了反馈,课堂的最后5分钟,出示自己设计的课堂练习题,要求学生当堂完成。这些练习针对性强,是本堂课的重点,学生完成的情况较好,说明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了有效的学习。
存在不足:
1、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较单一,引导语表达不够准确,过渡语的表述缺乏深情。
2、在理解大环境的险恶的时候,未设置相应的情境,若给学生出示一些相应的表示环境的图片,会给学生很直观的印象,可以更快地理解险恶的环境。
3、教师在课堂上的关注面太狭窄。
4、课堂上学生的朗读较多,但是老师缺少有感情的读的引导,齐读的形式较多,未让学生读出应有的情感。
在我看来,“高效”的课堂更注重学生对知识本身的掌握情况,从高效来看,在这一节课中似乎有了一点儿踪影,可是高效的语文课中的文本的情感如何落实,而且是有艺术性地展开,我的课堂中是缺失的,这也是我的困惑,情感的感染势必要创设一些情境,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可是一堂课40分钟,要实现高效,应怎样处理呢?今后要积极摸索。
万变不离其宗,让学生以更多的时间亲历文本,与文本对话,是我必须要做到的,今后还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上出更好的课。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重难点】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内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看图导入,认识“植树”。
1、记得我们学过一篇文章——《白杨》,高大挺秀的白杨树挺立在戈壁滩上,阻挡风沙的侵袭,为铁路立起一道坚固的防线。
2、出示沙尘暴的图片。
3、引导学生谈感受。
师:我国的晋西北,土地沙漠化日趋严重,属于沙尘暴高发区。沙尘暴给当地居民的生活、生产带来了极大的不利影响。植树造林成了保护家园,绿化家园,美化家园的重要举措。今天,我们去认识一位晋西北的老人,感受他将荒山变为青山的感人故事。
4、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了解我国晋西北地区沙化现象,使学生有初步的感性认识,懂得我国晋西北地区环境整治工作迫在眉睫、刻不容缓,进而认识植树造林的意义,为下文理解老农改造山林、美化家园的坚定决心和可贵精神做下铺垫。)
二、了解内容,感受“奇迹”。
1、自由读读课文,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理解部分词语。
3、思考: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请从文中找出有关的句段加以说明)
4、师生交流。
课件出示句子:“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点拨要点:引导学生抓住数字,朗读体会,让学生感受老人创造的奇迹,继而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课件出示句子:“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点拨要点:作者用比喻的方法,描写了漫山遍野绿意盎然,林间松涛阵阵、叶间微泛绿波的画面,喻示着老人投身山林、为改造山沟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再通过朗读课文描写了院子外面绿意盎然的山林景观,促使学生在头脑中浮现出一幅改造山林、美化家园的喜人画卷,从而深刻的感受老人绿化山林、改造山沟所取得的成绩。)
三、朗读句子,品味“艰辛”。
1、师:奇迹是喜人的,但是,奇迹的背后,又是怎样的艰辛?
2、再读课文,思考问题:老人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了这样的奇迹的?从课文中找出相关语句,读一读,体会老人植树的艰辛和精神的可贵。
3、师生交流。
4、点拨要点:
①、山沟的自然条件十分恶劣。
②、老人年老、瘦小。
③、生活条件艰苦。
④、同伴、老伴相继逝世。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朗读感悟、想象理解,使学生认识到正是由于山沟所处的自然环境非常恶劣,老农才坚定了改造的决心;尽管老农生活条件艰苦,甚至自己的老伴和奋斗者相继离世,但他依然不懈地努力进行改造,造福大家。通过老师的`引领,使学生从对他们所取得成绩的惊叹转移到对老农以及其他山林改造者的敬佩,以此来深化理解课文。)
四、领悟“背影”,深化人物。
1、师:多么可爱可敬的老人!他的高尚,他的坚持,让来访的作者产生了由衷的敬意。临别时,作者有段精彩的描写。
2课件出示句子:“老人拄着拐杖,慢慢迈进他那个绿风荡漾的小院。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许老人进去后就再也出不来了。”
师:一个酸字,蕴含着作者太多太多的情感!想想:作者为什么会“酸”?
3、师生交流。
(点拨要点:酸,一为“也许老人进去后就再也出不来了”,作者感到伤感,二为老人的精神,老人的付出,老人的坚持让作者感动不已。)
4、师:老人深知:保住了这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为了改造山林、绿化家园,为了造福子孙,老人就这样在山沟里默默坚守着。
5、出示老人背影图,师配乐深情朗读:望着老人瘦小的背影,多少往事涌上了心头:那一次,狂风大作,老人顶着大风,扶起那倒下的一棵棵树苗;那一次,老伴静静地躺在炕上过世了,料理完丧事,老人又扛起铁锹走进了山沟里;那一次,女儿又来接他到城里去享清福,老人只是摇头,他说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6、看到老人的背影,你还想起了什么?请用笔写下来(可仿照以上排比句式)
7、学生小练笔。
8、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此设计意图有三:一、以一个“酸”字做为突破口,引导学生感悟作者对老农的感情,联系上下文,再次深化老人保护自然、改造山林、绿化家园上的坚强决心,以及为此付出的巨大努力,引起学生的再次共鸣。二、引导学生进行小练笔,是对课文句子的再次练习和对文本的拓宽,对学生也是一次不错的练笔的机会。三、大大的强化了老人的形象,使得老人的形象、老人的精神更加的立体化,更加的深入学生的心里,为后面学生对关键句子的理解做好铺垫。)
五、理解文意,升华主题。
1、师:把贫瘠的山沟变为如今葱郁的青山,老农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这片青山,这就是他生命的价值。当告别老人的时候,除了感动,一番肺腑之言涌上了作者心头。
2、出示句子:“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这位普通老人让我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
3、点拨要点:“另一种东西”,表面上指的是这片绿洲,事实上还包含着开辟山林、绿化家园的精神和造福后代的情怀。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创造了这片绿洲,以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无限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是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老的。这位普通的老人让我们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
4、有感情的朗读。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理解“另一种东西”的深刻含义,感悟老人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片绿意盎然的青山,而更应该是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决心和不畏艰辛的高尚精神,课文最后一句“青山是不会老的”是统领全篇的中心句,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作者的感悟和这句话的含义,点明文章所表达的意旨。)
六、拓展延伸,影响你我。
1、师:今天,我们的心灵因一位平凡而又不平凡的老人而震撼。地处不同,年龄不同,我们不可能像老人一样扛起铁锹走进山沟,但是,绿化家园,美化家园却是我们和老人一样的情怀。我们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保护环境,美化我们的家园。
2、作业、
①、为学校的花圃、宣传栏、植物园、饭堂等地方设计宣传标语,号召大家保护环境,节约资源。
②、爱护环境,我从小事做起:
用如下句式写写:
爱护环境,我从拧紧水龙头做起。
爱护花草
……
整理好,尝试成为班级环保公约。
(设计意图:学生从这位普通的山野农夫身上看到我国人民在保护自然、改造山林、绿化家园上的坚强决心,以及为此付出的巨大努力,继而引导学生不单从精神上敬佩他,更应该从行动上效仿他,从身边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保护环境,美化我们的家园,使语文课堂更好的向课外延伸。)
【板书设计】
青山不老 精神永存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篇9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词,并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理解老人所创造的奇迹,说出“青山不老”的含义。
4、领悟老人植树造林的精神,感受老人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与决心。
二、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语言文字背后所蕴藏的含义。
2、领悟青山不老的含义。
三、教学准备:
相关图片资料、小黑板
四、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提出疑问
1、师:上一课中,印第安人对土地的眷恋与珍惜之情深深地打动了我们,这节课,我们将去感受一位老人对青山的一片深情。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提出疑问:青山不老什么意思?这也就是我们本节课要弄明白的一个话题。在课题上加上一个醒目的问号。
(二)自读课文,初步理解青山不老
自读课文,思考问题:(出示阅读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语句。
2、青山不老什么意思?
3、课文中哪些语句是写青山不老的?
(三)再读课文,深入理解青山不老。
1、课文中是写谁让这青山不老的?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15年在人生之中是长还是短?人生苦短能有几个15年,而在老人这15年中却干了多少事啊!)齐读此句话,引导同学想象。(这一连串的数字背后是老人15年的枯燥岁月;这一连串的数字面前是满山遍野的绿。)此时你觉得这位老人在你面前是什么样的形象?让我们带着对老人无比崇敬的感情读读这句话。
2、绿色对于我们并不陌生,可对于生活在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晋西北来说却是难得一见的,那么,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呢?大环境:自然条件恶劣;小环境:生活条件艰苦。
3、此时,你认为青山不老仅指树木苍翠,绿意盎然吗?还指什么?你是从哪些语句读出来的,默读课文,迅速在书中找一找。理解重点句“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老人要把一生奉献给山沟,要把生命奉献给青山) “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同在、与日月同辉了。(老农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造福人类的奉献精神。这一切将与山川同在,与日月同辉。)让我们带着对老人的崇敬再读一读这句话吧!
5、回归课题,理解课题,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6、指导写法。
(四)畅谈感想,深化主题
(课件出示图片)巍巍青山常绿
白发老人沉思
1、面对这位老人,你想说些什么?
2、师总结:同学们,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植树造林、绿化荒山,是每个公民的责任,让我们像晋西北的老农一样,珍惜自然资源,共营生命绿色!
(五)课堂作业
1、读记词语。
2、背诵自己最喜欢的语段。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治理、归宿、三番五次、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教学重难点:了解课文的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领悟老人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
教学准备:
1、教学课件。
2、了解我国晋西北地区沙化现象以及植树造林的状况。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出课题。
1、板书“青山”, “青山”让你联想到了什么?在文中指的是什么?
2、板书“不老”,为什么说“青山不老”呢?
3、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篇课文,再次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
(1)认真快速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划出你认为比较难理解的词和句子。
(2)读了课文后,你对 “青山不老”又有什么新的认识?同时产生了哪些问题?
1、反馈交流。
(1)交流比较难理解的词和句子。
(2)交流你对“青山不老”的新认识。
三、利用“阅读提示”再读课文,感受老人伟大奇迹。
1、先解决“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自由读课文,边读边划下有关的内容,并用自己的话概括。
2、可以学生自学或小组讨论。
3、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1)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课件展示林海,这段话中有两个“全”,让你感受到了什么?指导读这段话。
(2)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
点拨:一亩约667平方米,普通教室一般50平方米,你能想象老人种了多大面积的树林吗?这是怎样的一个奇迹?
请同学们一起再来读一读,把这一奇迹展示出来。
(3)杨柳、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它的凶猛。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老人说:“这树下的淤泥有两米厚,都是好土啊。”是的,保住了这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
点拨:你觉得这是一些怎样的树?它们的作用是什么?你能用课文中的话来说吗?
指导朗读:是啊,有了老人才有树,有了树,才包住了这片青山。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
小结:保住了这片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老人创造的是一个??学生接“了不起的奇迹”。
4、那么老人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奇迹的?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1)体验绿洲所处环境的险恶。(学习第二自然段)
①轻声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说说你从哪儿感受到了这个地方的险恶。
②用课件介绍晋西北的地理、经济,西伯利亚大风、干旱、霜冰、沙尘暴。
③结合注释理解“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的意思。
(2)体验老人生活条件的艰苦和年纪的大(学习第三自然段)。
我们一起读读,体会老人生活条件的艰苦和年纪的大。
课文还有哪里还提到老人的年纪大?学习后面文中的一句话:老人拄着拐杖,慢慢迈进他那个绿风荡漾的小院。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许老人进去后再也出不来了。读一读。
(3)小结:同学们,在这片荒无人烟,穷山恶水之地,年老古稀的老人15年如一日地上山植树造林,创造出这座青山,这确实是“了不起的奇迹”。板书“了不起的奇迹”。
四、感受老人的精神,领悟“青山不老”。
1、读到这儿,你知道“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吗?你能把体会写下来吗?
学生交流感悟;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用前面学生提到的不理解的句子进行小结,(出示句子让学生朗读)从而解决问题。
⑴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老人愿意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这山沟,将自己的生命都奉献给这青山,这是一种为了造福人类无私奉献的精神。)
⑵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是老农创造的这片青山,可以与山水共存;
是老农创造奇迹的这个精神更值得永远流传;
是老农面对困难能够迎难而上,坚持不懈地努力改造,这种精神会永远闪光。)
2、小结并指导朗读:老农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更为宝贵的东西──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这就是“另一种东西”,这一切将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带着这份感动,让我们一起再读一读这句话。)
3、总结:你们说得都很好,这就是我们对课文“青山不老”又一个新的认识。同学们,只要有千千万万的人具有老人这样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这青山会老吗?读最后一句话。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篇11
【教学目标】
1、通过初读课文,了解老人创造了怎么样的奇迹,了解奇迹是在何种环境下创造的。
2、通过大、小环境和老人创造的环境的对比,体悟“青山不老”的内在含义。
3、感受老人的精神,产生对老人的崇敬感,有传承老人的精神的愿望。
【教学重点】
1、知道老人创造了怎么样的奇迹,了解奇迹是在何种情况下创造的。
2、感受老人的精神,产生对老人的崇敬感,有传承老人的精神的愿望。
【教学难点】
知道“青山不老”的内在含义
【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
1、本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关于“奇迹”的文章。齐读——“奇迹”(意思?)——是“谁” ,做了什么事, 创造了“奇迹”?
2、自由读课文,要求:
⑴ 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我们常常会用抓住主要人物、找准关键字词、理清主要事件的方法来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⑵ 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课文讲述了一位山野老农,用了15年的时间,创造了一片绿洲,造福了子孙后代。)
(3)字词正音(指名读,纠正或表扬——齐读。)
二、合作探究
1、预习得很认真,接下来我们就真正走近这位老人,走进这不老的青山。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学习略读课文,我们一般可以从哪里入手?(课文前的链接导语)请大家默读链接导语,划出其中问题,课件出示:
(1)、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2)、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
(3)、创造奇迹的是一位怎样的老人?他15年里过着怎样的生活?
(独立思考2分钟后,小组合作探究,解决这些问题)
三、交流反馈
了解奇迹
(一)老人到底创造了一个怎样的奇迹呢?学生找出相关句子,课件出示句子
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窗外是参天的杨柳……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杨树、柳树,如臂如股……树却顶住了它的凶猛。
变色字词——重读
读读这些数字,你体会到什么?(15——时间长,8/7/3700——树多)
请大家一起来读一读老人创造的这片奇迹!
(二)“奇迹”实在怎样的环境下创造的?
(多媒体出示图片——“这样的画面大家熟悉吗?”在外面眼里随处可见的景色却被称之为“奇迹”,的确令人费解。——只有当我们知道了老人实在怎样的环境下创造了“奇迹”,我们才能真正感受到“奇迹”。——老人所居住的地方是中国的晋西北那里的环境怎样?)
(1)课件出示句子
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的地方。
是干旱、霜冻、沙尘暴等与生命作对的怪物盘踞之地。
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
我们一起去体验一下中国晋西北的大环境,(课件出示图片)这里长年被干旱笼罩,河水干涸,植物枯竭;严寒来临的时候,冰霜封锁了大地;更可恶的是那沙尘暴,铺天盖地席卷而来,在村庄周围肆意弥漫。——所以,作者在这里用来两个词来形容,一块说——“肆虐,盘踞”。
“肆虐”是什么意思?(恶劣的自然灾害在这里任意破坏)
“盘踞”是什么意思?(它们岂止肆意破坏,它们还赖着不走)
是啊!在中国的晋西北,恶劣的自然灾害来势凶猛。请用你的声音读出它的凶猛,老师读“这是中国的晋西北”,同学读句子。
(3)过去的晋西北,在老人长满老茧的双手改造之下,如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你体会到什么?——奇迹
对比来读一读老人创造的这片奇迹。
(三)创造奇迹的是一位怎样的老人?他15年里过着怎样的生活?
①过去环境恶劣的晋西北如今成为绿洲,真是一个令人惊叹的奇迹。这样的奇迹是谁创造的?
②瘦小老头,年过花甲开始种树,老伴和同事相继去世,请你用一个词或者一句话来说说老人15年里过着怎样的生活?(多媒体出示句子)带着感情来读一读老人与他所过的生活。
他是一位瘦小的老头。/他65岁开始治理这条沟。他已经81岁。
他每天早晨抓把柴煮饭……抽袋烟睡觉。/与他风雨同舟一生的老伴去世了。
他组织了七位老汉开始治理这条沟,现在已有五人离世。
③就是这样一位孤单的、瘦弱的老农,用了15年的时间,在环境如此恶劣的'晋西北创造了“奇迹”。此时此刻,这奇迹还是普通的奇迹吗?如果让你在这奇迹前面加一个形容词,你觉得这是怎样的奇迹?(了不起无人能及 )
④请怀着对老人的敬意,用温柔的、缓慢的声音来读一读老人创造的“奇迹”。
四、体会“青山不老”
1、女儿多次来接他,这位老农为什么不去城里享清福,而要坚持植树呢?
书上那些句子能回答“老人为什么如此执着地植树”?
2、生回答,多媒体出示句子:
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3、分组朗读老人的执着。
老人把自己的生命转化为什么东西了?——树——谁是真正与山川共存?——老人——老人的什么?——精神——什么精神?——执着种树的精神——完整说出来——老人执着种树的精神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4、同学们,你们看,此时这青山仅仅代表了这葱郁的树吗?——还代表了老人执着的精神,老人的生命已化作绿树、精神化作树根,深深扎进泥土,守护这片土地,所以作者说“这青山是不会老的”。
5、让我们饱含着对老人的敬意、对青山的感叹,齐读课题两遍。
五、真情表达
以“是啊,敬爱的老人,青山是不会老的——”为开头,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
六、板书:
青山不老
大环境
恶劣
小环境
艰苦
无私奉献
七、总结
同学们,生命对于我们只有一次,地球对于我们也只有一个,热爱生命就要热爱地球,热爱家园。从今天开始,从现在开始让我们像那位晋西北的老人那样坚持保护环境、节约资源,让青山不老,绿水长流!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篇12
【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教学重难点】
解文章的内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
【教学准备】
1、教学挂图,课件。
2、了解我国晋西北地区沙化现象以及植树造林的状况。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播放课件,导入新课
1、播放我国晋西北地区土地沙化的课件资料(或出示相关图片资料),引导学生畅谈感受: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谈话:上一课中,印第安人对土地的眷恋与珍惜之情深深地打动了我们,这节课,我们将一起去认识一位81岁的老人,他从65岁开始在晋西北这块土地上创造了一个青山不老的奇迹。
齐读课题。
评:通过看图或其他资料,初步感知我国晋西北地区环境整治工作迫在眉睫、刻不容缓,感受更加直观。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阅读提示,明确要求:
⑴默读课文,思考: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
⑵联系课文,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2、小声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了解课文大意。
3、检查学生自学情况,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评: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前的提示,明确要求,教给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三、指导阅读,感受奇迹
1、自由读课文,根据提示思考问题,勾画答案,批注感受。
2、学生交流: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⑴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作者用比喻的方法,描写了漫山遍野绿意盎然,林间松涛阵阵、叶间微泛绿波的画面,喻示老人投身山林、为改造山沟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⑵15年啊,绿化了的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
引导学生想象,这是怎样的一个奇迹?
⑶课文的哪些部分还具体些到了这一奇迹?学生自读课文一至五自然段。
3、讨论:老人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奇迹的?
⑴大环境──险恶。
你从哪里感受到了这个地方的险恶?
学生用文中语句回答,或者用自己的话。
(如有条件可用课件补充介绍晋西北的地理、经济、西伯利亚大风、沙尘暴等资料。)
⑵小环境──艰苦:
你从哪些地方看出艰苦?
指导朗读相关语句。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篇13
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教学重难点:解文章的内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
教学准备:
1、教学挂图,课件。
2、了解我国晋西北地区沙化现象以及植树造林的状况。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出示文字,感受今昔的变化
1、学习第一小节
生自由读,交流读后的感受
作者运用了()的手法,把()比作(),把()比作()。
2、你知道吗?绿意盎然的山沟却是——
出示第2小节
3、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4、板书课题:青山不老。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要求学生用较快的速度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
2、学习生字词
3、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以文入情,感受奇迹
1、抓“奇迹”。
师:青山为证,绿树为凭。老人绿化造林,执著地坚守着大山。从他的事迹中,文中哪个词可以概括你受到的震撼?(奇迹)
2、自读“阅读提示”,明确要求:
⑴默读课文,思考: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
⑵联系课文,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3、自由读课文,根据提示思考问题,勾画答案,批注感受。
4、学生交流: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①“大环境”──险恶。
你从哪里感受到了这个地方的险恶?
学生用文中语句回答,或者用自己的话。
(课件补充介绍晋西北的地理、经济、西伯利亚大风、沙尘暴等资料。)
②“小环境”──艰苦
你从哪些地方看出艰苦?
指导朗读相关语句。
5、交流: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①引导:从贫瘠的山沟到如今葱郁的青山,老人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了出来,这就是他生命的价值。因此,当告别老人的时候,我不由得想到了──引读“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与日月同辉了”,这位普通老人让我领悟到──引读并出示“青山是不会老的”。
②指导:“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是什么意思?
老农能和山水共存,像日月一样永放光辉吗?联系上下文想想,作者为什么这样说。
小结:是啊,老农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更为宝贵的东西──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这一切将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带着这份感动,让我们一起再读一读描写作者感受的话。
③总结: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创造了这片绿洲,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无限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是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老的。这位普通的老人让我领悟到──(生齐读)青山是不会老的!
四、再读全文,积累拓展
1、读课文,积累自己喜欢的语段。
①阅读,勾画。
②同桌交流。
③大声诵读。
2、交流读后感受。
引导:你想对老农说什么?还想对别的什么人说点什么吗?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篇14
(一)教材分析
本文选自梁衡的“新闻四部曲”之一《没有新闻的角落》,以“我”进村采访的所见所闻为线索,聚焦大山深处的普通人。文章叙述了一位山野老人,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用十五年的时间在晋西北沙漠,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的感人故事,由衷地赞美了老人崇高的精神境界和不朽的生命意义。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抓关键句,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因此把学生学习重点放在阅读策略上,围绕略读导读关键问题“课文为什么要以青山不老为题”展开,在读找、讲、思、议的过程中,通过关键句,解读“青山不老”的两层意思。
(二)教学目标
1、能借助鱼骨图,讲清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会通过抓关键句,评析语句内涵,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并能用事实表达自己的观点,发展提升阅读力。
3、能体悟老人的高大形象和高尚情怀。
(三)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20XX年为了庆祝祖国60华诞,全国举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而出人意料的是,一位晋西北的山野老人,一个手端一杆旱烟的瘦小老头却得到了很多人的提名,推荐人是著名的新闻记者---梁衡。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梁衡写的人物报道:青山不老。
来,我们一起读课题。
第二板块:出示单元导读页,明确学习目标
1、首先我们得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2、《青山不老》这篇略读课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呢?请同学们快速读课文,从文中找出关键句,并画出来。
3、交流。
第三板块:抓关键句,把握主要观点
1、作者是怎么一步步得出这个观点的呢?请你边读边找关键句,完成《语文作业本》第一大题。
2、校对作业本题目。我们发现这张鱼骨图的上面一排讲的是老人15年来——克服的困难,下面一排讲的是老人15年来——创造的奇迹,他所创造的奇迹其实就是——这片青山。
3、现在你能借助这个鱼骨图简要地说说文章写了关于老汉的什么事?
作者在讲好这个故事的时候,又提出了自己的观点——青山是不会老的。
第四板块:抓关键句,学习表达观点的方法
1、“青山是不会老的。”这句话至少包含了两层意思,请你默读课文,找出关键句,谈谈自己的观点,“青山为什么不会老的?”
2、学生交流。
预设一:学生谈到青山本身是不会老的。
请你从文中找到老人的青山会长久不老的依据。
学生找出关键句,进行交流。
我们怎样根据找到的句子,完整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呢?我们先来看看作者是怎么示范的。
指名读。如果把这段话分成两部分,怎么分?前面在写什么?后面在写什么?师生合作读这两部分。
所以,作者的方法就是:先把事实说清楚,再发表自己的观点。
现在以四人为一小组进行交流:根据刚刚找到的关键句,运用作者这种方法,把你的观点说清楚“老人的青山为什么不会老?”
这是我们找到的“青山不老”的第一层意思,那另一层呢?请你用同样的方法,找出关键句,谈谈自己的观点。
预设二:学生谈到老人的精神不会老。
请你从文中找到老人精神不会老的依据。
交流学生的想法。
3、是啊,老人在这么险恶的环境、艰苦的生活下,用了15年……
你们从哪里看出这是了不起的奇迹?作者运用了……(一连串的数字)
也许同学们对这些数字没有感觉,我们来看:三千七百亩林网相当于148个鹤浦小学,4万多个普通教室……通过这一连串惊心动魄的数字,你觉得作者想要表达什么?
请你带着这个感受读读这句话。我们一起读。
同学们,在老人十五年如一日的坚持下,以前这里风沙四起,如今这里……以前这里是怪物盘踞之地,如今这里……以前这里的大风能逆吹牛马使倒行,如今这里……这就是了不起的奇迹。这就是奇迹背后的故事。
5、现在,请你连起来说说青山不老的另一层含义。
6、相信现在你会回答《语文作业本》第二题了。请把它完成吧!
7、同学们,老人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他不朽的精神,让我们带着对老人的崇拜之情再读读这句话——十五年啊……
此时此刻,这位普通的`老人让我们真正领悟到——青山……
第五板块:总结全文,情感提升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抓关键句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也学到了用事实来表达观点的好方法。
其实这样的植树英雄还有很多,课后可以去了解《从伐木劳模到植树英雄--马永顺》、《吕梁“植树英雄传”》、《“野人”张侯拉》……正是有这些植树英雄,我们的大地才会青山不老,绿水长流!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根据本单元的语文要素,这篇课文的重难点就是通过抓关键句理解“青山不老”的两层含义,并初步了解用事实阐述观点的方法。因此,我依托导读中的关键习题和作业本中的鱼骨图,再次巩固运用第三单元学过的“有目的地阅读”策略进行整体感知,借助鱼骨图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接下来通过以一扶一放形式,让学生自主学习抓关键句,学习作者用事实表达观点的方法,循序渐进地理解“青山不老”的两层含义,从而掌握阅读方法。
这节课的重点:一是再次操练和巩固之前学过的阅读策略,让学生学以致用;二是整节课的教学紧紧围绕本单元的语文要素的落实,通过扶放,有重点地让学生在实践中反复操练,逐步学会抓关键句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用事实表达观点的方法;三是将《语文作业本》落实到课堂学习中,关键习题与课文教学紧密结合。
一开始我在教学设计时往往找不准“着力点”,教学往往会偏向课文内容的讲解,忽视方法的学习,所以最后学生的学习效果总是差强人意。在磨课团队的帮助下,我们关注单元语文要素,聚焦“语言文字运用”,找准“着力点”,设计层层递进的语文活动,整节课才能突出重点,实现一课一得。通过一次次磨课,我领悟到课堂教学扎实有效,学生才能真正的学有所得。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12-28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02-28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精选5篇)07-17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精选18篇)11-18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15篇)03-03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15篇02-21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15篇03-10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15篇03-24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15篇)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