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学开学第一课语文的教案 推荐度:
- 小学语文《观潮》教案 推荐度:
- 小学语文教案 推荐度:
- 语文上册教案 推荐度:
- 高中语文《师说》教案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必备)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一、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积累一定的文言实词,进而疏解文意。
二、指导学生理清本文思路,体会描景特点。
三、指导学生欣赏精彩的写景片段,品位形象而优美的语言,学习写作方法。
教学设想
一、安排两课时教学。
二、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朗读环节,知道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理清思路。
三、利用预习的效果教学,重点突出一些疑难字、词、句,采用课堂讨论的方式解决,教师适当点拨。
四、结合练习一的回答,达到教学目的二、三,应是本文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利用电视或电脑录放泰山风光与雄姿,并请去过泰山的同学说说自己是怎样登泰山的。那么古人是怎样登泰山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姚鼐的《登泰山记》
二、作者介绍(投影)
《登泰山记》选自《惜抱轩诗文集》,作者姚鼐,字姬传,一字梦谷,清代桐城人,杰出的散文家,桐城派集大成者。他因室名惜抱轩而被人称为“惜抱先生”,著有《惜抱轩全集》,他所选编的《古文辞类纂》在近代是一部家传户诵的文章总集。
桐城派:清代中叶影响最大的散文流派创始于方苞,经刘大櫆、姚鼐的发展,形成完整的理论,三人并称“桐城三祖”,姚鼐被称为领袖,他秉承了“文道合一”的主张,讲究义理、考据、词章三者兼长,注重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写景散文尤有独特成就。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教师范读课文,提示学生注意朗读节奏,依据节奏推知句意。
2、默读全文,要求学生参阅注释,理解文章大意,并提出自己难以理解的词句,教师点拨,学生讨论,揣度词义,并将重点词语形成板书。
泰山之阳——阳: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为阳,这里指泰山的南面。
其阴——阴:山的北面,水的南面,这里指泰山的北面。
乘风雪——乘:趁,这里有“冒着”的意思。
长城之限——限:界限,这里指城墙。
遂至山巅——巅:顶峰,颠峰。
半山居雾——居:停留。
戊申晦——晦:阴历每月最后一天。
极天云一线——极:尽,尽头。
绛皓驳色——驳:杂,错杂。
尽漫失——漫失:模糊、缺损。
僻不当道者——僻:偏僻。
明烛天南——烛:名词作动词用,照。
3、指导学生准确理解课文内容,画出作者登山线路图,进行比较,看谁画得准确。
四、整体感知,理清文章思路
1、全文有五段,每一段的内容要点是什么?学生发言、明确;
第一段:总写泰山的地理形势,点出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观峰。
第二段:记述登山经过,着力叙写登山的艰难和到达山巅后所见的景象。
第三段:集中描写泰山日出的动人景象。
第四段:介绍泰山的人文景观。
第五段:介绍泰山的自然景观。
2、讨论:作者是从何地动身?登山的方位在何处?简述第一天行程和第二天所观之景。
明确:作者从泰安动身,西南麓(日观峰之南)登山。
第一天:从南麓循中谷入山,经天门,越中岭,再循西谷达到极顶,其时天色已晚。
第二天:晨五鼓往日观峰日观亭观日出,然后参观名胜古迹,最后补记泰山极顶的景物特点。
3、思路(板书)
交代泰山位置——记述登山过程——描绘日出美景——返记人文景观——补写自然景观。循序渐进,一线贯穿
综观全篇,文章紧紧围绕作者的.游踪进行,叙述了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以精练的语言,生动地描写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色和日出时的雄浑景象,写出了泰山的神秀壮丽,能唤起我们对泰山的向往,感觉到祖国山河的壮美。
五、布置作业
1、巩固重点字词,完成练习二。
2、背诵课文。
3、思考:作者是如何准确写出登山路径的?如何精彩描绘泰山日出美景的?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领略了泰山的高峻、雄伟,那么作者是如何登上这“五岳独尊”,游是如何精彩地描绘险峰之上那“无限风光”的呢?
二)、精彩片段分析
讨论:1、第二段作者详写登山的过程,精读,说出作者的登山路线,写景特点。
明确:(板书)
先写:京师——泰安,点明时间和节令。
再写:山麓——山顶。
路程:四十五里(远)
石级:七千有余(高)
路线:中谷——西谷——山巅(险)
最后顶景: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壮阔、上)——晚日照城,汶水、徂徕如画(雄浑、下)半山居雾若带然(高峻)——(远——近)
2、文章通过景物变化写泰山顶上的日出,是按照什么顺序写景物变化的?描写了怎样的胜景?
作者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了日出前、日出时和日出后的不同景色,展现出一幅泰山日出迅速变化的换面。(板书)
日出前: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
日出时: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日出后;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色彩点染——绚丽壮美
3、全班齐读第三段,体会写法特点和感情。
总结:通过描写山顶所见景观和日出胜景,表达出作者的喜悦心情,抒发了热爱祖国山河,赞美祖国山河的强烈感情。
4、找出文中几处使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体会特点和作用。
明确:
(1)“苍山负雪,明烛天南。”这是初登山顶时刹那间的感受,作者不言冰雪覆盖青山,却说青山负白雪,赋予静态的青山以人的动态,用语新颖、传神。进而说苍山上的雪像蜡烛一样照着天南,形象、生动地绘出了积雪的光彩。
(2)“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这是在山顶上远望和俯视所得的画面。作者纵目远眺,夕阳照耀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好像自然天成的山水画,而山腰间停留着的云雾好像飘带一般,使人感到那种特有的宁静气息,而且设喻新奇,给人以美的享受。
(3)“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这一比喻写出了西海诸峰的特点,更显出日观峰的雄峻,且赋予山峰以人的情感,形象而生动。
三)、写作特点
讨论、交流、举例分析。
明确:
1、章法严明,剪裁得当。
2、善于抓住景物特征,巧妙进行烘托。
3、用笔简洁,词语精当。
4、句式多变,用此灵活传神。
归纳总结;
本文无论从清晰的思路,还是简洁明净的语言,亦或是色彩鲜明、生动的描景,都可见桐城派古文家锤炼语言的功力,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四)、齐背课文,进一步体会以上特点。
五)、布置作业
1、熟练背诵课文。
2、完成练习一(3)
3、写一段冬季雪景片段,具体生动地写出景物特征。
本文来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材(人教版)教案系列丛书《语文第二册教案》,本文署名马彦英。
附:
桐城派
中国清代散文流派。创始人方苞。继承发展者虽众,影响最大的主要是刘大櫆和姚鼐。因方、刘、姚都是安徽桐城人,世称桐城派,时在乾隆末期。桐城派的文论,以义法为中心,逐步丰富发展,成为一个体系。方苞谓“义”,即言有物,指文章的内容;“法”,即言有序,指文章的形式。他的义经法纬之说,是要求文章内容和形式统一,古文当以“雅洁”为尚,反对俚俗和繁芜。刘大櫆发展了方苞关于“法”的理论,进一步探求散文的艺术性,提出了“因声求气”说。姚鼐是桐城派的集大成者,强调“义理、考证、文章”三者合一。桐城派的文章在思想上多为“阐道翼教”而作;文风上简明达意,条理清晰,清真雅正,颇具特色。方苞的《狱中杂记》、《左忠毅公逸事》,姚鼐的《登泰山记》等,都是代表作品。桐城派在清代文坛上影响极大。对矫正明末清初的文风,促进散文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
方苞(1668~1749)
中国清代散文家。字凤九,一字灵皋,号望溪。安徽桐城人。康熙四十五年(1706)进士。五十年,被牵连进戴名世《南山集》案入狱。赦出后隶汉军旗籍,入直南书房。累官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曾写《狱中杂记》,揭露当时司法制度的黑暗与残酷,具有现实意义。他是桐城派散文的创始人。提倡写古文要重“义法”,重“清真雅正”。他在行文时始终以此为宗旨,文章写得雅洁精练,没有支蔓芜杂的毛病,开创清代古文的新风貌。方苞尊奉程朱理学和唐宋散文,因而发表很多文章反对黄宗羲、颜元的反程朱理学的思想,在当时影响极大。著有《望溪先生文集》18卷,《集外文》10卷,《集外文补遗》2卷。
刘大櫆(1698~1779)
中国清代散文家。字才甫,一字耕南,号海峰。安徽桐城人。桐城派散文代表作家之一。他极重文的神气。在布局谋篇、行文写作上喜欢铺张排比。辞藻气势,较方苞、姚鼐为盛,而雅洁淡远则不如。在描写山水、刻画景物的文章中,又以篇幅长大、描绘详尽取胜。代表作有《观化》、《息争》、《焚书辨》、《书荆轲传后》、《黄山记》等。著作有《海峰先生集》16卷,《论文偶记》1卷。
《海峰先生诗文集》书影
姚鼐(1732~1815)
中国清代散文家。字姬传,一字梦偲,室名惜抱轩,人称惜抱先生。安徽桐城人。乾隆二十八年(1763)进士,曾任刑部郎中,充山东、湖南乡试考官,会试同考官。主持梅花、紫阳诸书院讲席共40年。姚鼐继承方苞、刘大櫆、姚范的古文之学,成为桐城派散文的集大成者。他继承方苞的义法论和刘大櫆的声气论,在理论上又有所发展。①提倡义理、考证、文章三者的合一以“相济”。②总结文章的“神理气味”、“格律声色”为八大要素。③概括文章的阳刚、阴柔两大类的风格,认为两者不能偏废。姚鼐的文章与欧阳修、曾巩相近,简洁清淡,纡徐要渺,雍容和易,一如其人,在桐城派诸家中,最富有情韵。实际上是偏于“阴柔”之美。他的议论文如《伍子胥论》、《李斯论》,序跋如《老子章义序》、《海愚诗抄序》,书信如《答翁学士书》,记传如《登泰山记》,都可看出他的风格。其缺点是气力不能健举,规模不够阔大,缺少现实内容。他的诗清拔淡远,尤工近体,但为文名所掩。著有《惜抱轩全集》88卷,所辑文总集《古文辞类纂》,世以为精当,流传很广。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了、子、门、月”4个字。认识2个笔画“、”和4个偏旁“广、户、穴、尸”。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本课生字。
2、通过学习课文,体会农村发生的变化及小学生喜悦的心情。
课前准备:课件、生字卡片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生字,会写“了、子”2个字。认识2个笔画“、”和4个偏旁“广、户、穴、尸”。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课时重难点】
认字、写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激趣揭题。
1、小朋友们,今天老师要带你们走进美丽的小山村,请睁开明亮的小眼睛好好看一看。(播放课件)
2、你都看到了什么?(新房、青山、花草树木……)
3、是啊,小村庄很美,课文写得也很美,咱们一起来读一读。
二、初读课文。
1、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多读几次,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一位学生读,及时纠正字音。
3、四人小组识记生字,互听互查。
4、谁来提醒一下其他小朋友,记这些生字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广”字头,“穴”字头是本课新认识的偏旁,“座”是平舌音,“门”读第二声,“们”读轻声,“亮”在“漂亮”一词中读轻声,“房子”的“子”也读轻声……)(课件)
5、你们都记住了吗?让小青蛙来考考你。(课件)
三、学习课文。
1、(课件)小朋友们,房子多吗?
自由读课文,从课文的哪个地方你可以看出房子很多?(一座房、两座房、三座房、四座房。)
2、这几个词不是指只有四座房,是小朋友在数新房,那应该怎么读呢?
3、房子怎么漂亮?请一个小朋友读一读,随机学习“瓦、墙、门、窗”
如果把它改成“青的瓦、白的墙、宽的门,大的窗”,读起来好听吗?
(不好听,课文里这样写更有韵律美,也更有亲切感。)
4、同桌练读,指名赛读,齐读。
5、“青青的、白白的、宽宽的、大大的”这些词叫做叠词,你还能说出几个?(课件)
7、齐读“一座房……大大的窗。”
四、指导书写。
1、出示“了、子”。请你读读这两个字,观察一下,你发现了什么?你能把这两个字的每一笔的笔画名称说出来吗?(学习两个新笔画“横撇”和“弯钩”,让学生书空。)
2、观察田字格中这两个字,怎样能把这两个字写美观?(“弯钩”写在竖中线上,“子”字的“横”写在横中线上,稍微向上倾斜。
3、教师范写,引导学生观察两个新笔画的写法。
4、出示“门、月”,指名读。问:你是怎样认识这个字的?在哪里见过这两个字?
5、用说笔顺的方法识记这两个字。(提醒学生“门”的第一笔是“点”。)
6、观察田字格中的字,你想提醒老师和同学在写这个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7、教师范写,学生指出老师写的字有哪些优点和不足。
8、放手让学生练写,教师巡视,遇到问题及时指出。
9、评价:展示写得好的学生的'作品,引导学生正确评价它人的作品。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复习巩固本课生字词,书写“门、月”2个字。
【课时重难点】
会写“门、月”,背诵课文,练习说叠词。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出示卡片,让学生认偏旁、生字。
2、游戏:给娃娃带帽子
3、齐读“一座房……大大的窗。”
二、学习课文。
1、房子周围有什么呢?指名读“三座房……树成行。”
2、小朋友自己读,多读几次,说说你读懂了吗?(课件)
(“花果香”是指房子前面的鲜花盛开了、果树结果了,发出一阵阵香味;“树成行”是指房子后面的树木很多,而且一行一行排列得很整齐:再引导学生说出“花果香”、“树成行”说明房子周围的绿化环境很美,给人一种舒服的感觉。)
3、在这样的环境里读书,你感觉如何?通过朗读把它表达出来。
(自由练读,小组读,男女赛读。)
4、那么多房子,那座房子最漂亮?
(生齐读“要数我们的小学堂。”)
5、谁知道为什么在这个村子里,我们的小学堂最漂亮呢?
6、小结:农村的新房很多,很漂亮,叔叔阿姨们特别关心小朋友,所以把学堂盖得那么漂亮,咱们是多么幸福啊!一起读读这两句。
7、读得真好,我想你们一定明白了叔叔阿姨的心意。齐读全文。
8、课文写得那么好,看谁最聪明,能够把它背下来。试背,指名背,齐背。
三、课外延伸。
1、我们的学校也很漂亮,小朋友看看。(课件)
2、能学课文的样子,也来夸夸我们的学校吗?四人小组讨论。
3、集体交流
4、师出示自编诗歌,学生齐读。
(我们的学校真漂亮,宽宽的门,高高的楼,长长的走廊,大大的操场。我们的学校真漂亮,房前屋后花儿香,校园四周树成行。我们从小学本领,长大为国献力量。)
5、试着把自己编的小诗写下来。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我的发现教学,培养学生边读边想象的习惯。
2、积累对联。
3、通过趣味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1、通过我的发现教学,培养学生边读边想象的习惯。
2、积累对联。
3、通过趣味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我的发现
1、生读对话,反复读,思考:
这段对话告诉我们什么?
2、生反馈。
(读文章,边读边想象,能在头脑中形成画面。)
3、师生共同再读《观潮》,边读边想象,争取在头脑中出现画面。
4、总结。
二、日积月累
1、生自由读,思考:
这些句子有什么特点吗?
2、生反复读,背自己最喜欢的。
3、生上台表演。
4、师生齐读,再背。
三、趣味语文
1、好读书,不好读书。好读书,不好读书。
⑴ 生试着读,看应该怎么读。
⑵ 生读后,思考:
这样读有什么意思?哪种读法更有道理。
⑶ 师生小结。
⑷ 再读。
2、练习:
⑴ 生自由读:
分析每种读法的意思。
⑵ 师生再读。
⑶ 生收集其它这样的.例子。
【学法指导】架设课外知识与教材联系的桥梁,创设情境,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注重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语文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描绘春天大自然中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景象,通过描写春天有许多美妙的声音,来吟唱大自然美妙的声音。这些声音是悠扬的、是激越的、是振奋的。我们用双耳倾听,春天的声音是微妙的、是含蓄的。所以我们要用心感受。
教材设计理念:
课前先让学生寻找春天的足迹,或拍照片、或收集图片、或寻找描写春天的古诗、散文、儿歌,让学生对春天有初步感知,体现资源共享。课上放有关春天声音的录音,引发学生学习欲望,在课中用自主合作方法练习读文,在读中感受春天的美丽。本节课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造想象的能力。
教学目标:
1、采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读课文的'兴趣,将课文读流利,读熟。
2、激发学生想象,春天里还有哪些美妙的声音?拓展学生的知识,培养其审美情趣。
3、感受春天的美好,升华对春天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课文内容。
教具准备:
录音(流水声、鸟叫声……)词语卡片、课文制作的多媒体课件、钢琴曲。
课时: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先谈话后听录音引入课题。
“同学们:老师让你们回家收集有关春天的图片、古诗、散文、儿歌,你们找到了吗?”“好!一会我们就一快欣赏。今天老师又给你们带来了新朋友。”拿出录音机放录音“你们听这是什么声音”(流水声、鸟叫声、虫子叫声)“听到这些声音,你们想到了什么?”是啊!春姑娘已悄悄来到了我们身边,她给大地带来了生机。这些奇妙的声音奏响了美丽春天的交响乐,这些声音就是“春天的声音”。(板书课题)
二、看看读读
1、播放课文插图制作的多媒体课件。
2、小朋友,图中都画了什么呢?(生说图意)“这是一副多么漂亮的春景图呀!你们知道吗,图上小动物发出的声音更好听,不信你听!”
3、打开书读课文
三、读中识字
1、请同学们自己试着读书,圈出不认识的生字。
2、自己解决不认识的字,可以自己看音节拼、问同桌、小组合作研究、还可以问老师。
3、出示词语卡片,学生试读。(会读的站起来读)
四、指导朗读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一读,可以自己读、默读、大声读、同桌互读。
2、画己喜欢的词或句,说说喜欢那一句话,为什么喜欢,然后再读一读,要求读出喜爱之情。其他同学认真听、大胆评议。
如果有学生觉得自己会读的更好,就再读一遍,让大家评议,进行一次擂台赛。
3、最后全班同学采用配乐朗诵方法齐读课文。
五、延伸拓展
春天多么美好呀!把你们画片、儿歌、古诗拿出来和我们大家一同分享吧!小组交流选出代表,到前面展示。(渗透环保教育)
六、实践活动
说一说,你还听到过哪些春天的声音。
画一画,将你眼中的春天画下来,并给她取个好听的名字。
找一找,春天在哪里。
结语:春光明媚、鸟语花香,春天给人们带来了新的希望,难怪古人说:“一年之计在于春”希望小朋友珍惜春天美好的时光,好好学习将来为我们的祖国增光添彩。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3个字。认识两种笔画和两个偏旁“犭”和“宀”。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学会识别“前、后、左、右”四个方位。
4、认识有关“影子”的一些现象。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朗读和背诵课文。
信息资料
1、课件或挂图,生字卡片。
2、手电筒、玩具,每组一份。
3、铁丝。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趣味揭题
1、游戏:同学们,我们一起到操场上去做“踩影子”的游戏好吗?在踩影子的过程中,要注意观察,用脑思考:你发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教师和学生一起游戏,边玩边引导学生观察,启发学生发现影子的特点。再回到课内交流,揭示课题。)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有趣的游戏,让学生对影子有了更感性的认识,让他们深刻地体会到,语文课的丰富多彩,在愉快的环境中引发学生探求知识的热情。回到课内的交流,为学生提供了口语交际的空间,热烈的教学气氛为教学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2、板书课题:影子。问:谁会读这个词?你是在哪里认识“影”字的?怎样记住它的?(齐读课题,指导读好“影”的后鼻韵母,“子”的平舌音,读好轻声。)你见过影子吗?在哪里见过?都什么时候能见到影子?看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从已有的识字经验入手,指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学词,增强学生对识字的信心和有成就感。从学生的认知出发,交流已有的生活经验,让他们畅所欲言,发展语言和思维的同时引发了对影子的`兴趣。)
对话平台
初读
1、你们想知道课文是怎么写影子的吗?请打开书自己读一读吧!(自由读文)
2、在读书中遇到不认识的字该怎么办?(让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可以用笔圈上,借助拼音帮忙,也可以请同学帮助,还可以请教老师、家长,……)
(渗透学习学法。引导学生自己解决读书中遇到的问题,让他们学会读书,学会学习,激发他们在生活中不断地交流、探讨的愿望。)
3、现在就用你自己的方法读书吧!(边认字边读课文。)
4、组内互评。
5、指名读文,集体评议。
(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在朗读的评价中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识字
1、出示生字卡片:狗、它。问:这两个字你认识吗?它们的偏旁是什么?怎样记住这两个偏旁和这两个字?
2、拿出生字卡片组内交流识字方法。(教师参与其中,指导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认识汉字。)
3、汇报:请小老师介绍认识这11个生字的经验,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要提醒大家一下。
4、开火车认读生字生词。
5、游戏:摘苹果。苹果树上的苹果后面藏着生字宝宝,摘到苹果把字读正确就得到苹果了。
(在识字教学中,要调动学生的识字积累,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进行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学习。)
熟读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边读边想,你读懂了什么?
(给学生大胆发言创造机会,指导说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好习惯。)
3、自由选择读,你喜欢哪部分就读哪部分。
4、多种方式练读。(自由读,个别读,同桌对读,小组读,你读我评,男女生赛读……)
感悟
出示课件或挂图,指导观察:影子都像什么?为什么说影子像小黑狗?影子是好朋友?说影子是个“小花狗”行不行?为什么?
(创设情境,让学生真实地体验到影子的特点以及课文语言的形象生动,培养语感,激发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热情。)
写字
1、出示田字格中的字:“飞”,看看这个字像什么?(鸟扇着翅膀在飞。)组词。指导认识新笔画“横斜钩”。
2、出示“九”,和“飞”比较一下,“飞”字里的“横斜钩”和“九”字里的“横折弯钩”有什么不同。
3、教师示范“飞”字的写法。
4、练写。(教师加强巡视和指导,对个别写得不成功的同学要多加鼓励和提示。)
5、展示学生作品,提出意见和建议。
第二课时
对话平台
导入
1、游戏:小小擂台赛。(分组认读字词比赛。)
(学习汉字是一个反复的、长期的过程,用游戏的方式增加汉字与学生见面的机会,在不断的复现中达到巩固认字的目的。)
2、齐读课文。
讨论
1、演示课件或挂图,影子可调皮呢,它和太阳捉迷藏玩呢!它是怎样捉迷藏的呢?互相说说你的想法。
2、汇报。(太阳在后,影子在前,太阳在前,影子在后,太阳在右,影子在左,太阳在左,影子在右。)
演读
影子可真调皮,你能读出它的顽皮可爱吗?(边表演边朗读,充分展示课文活泼、俏皮的语言风格。)
(重视朗读,以读为本,边读边演,让学生在读中放飞激情,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和学习语文的乐趣。)
背诵
1、边想象课文内容边自由练习。
2、教师引背,小组赛背,男女生一替一句背,齐背。
3、加上动作、表情背诵,展现出影子的可爱和你喜欢影子的感情。
(变“讲台”为舞台,最大限度地使学生的思想感情得以升华。)
操作
1、拿出手电筒和玩具分组做影子的实验,看看发现了什么。(教师参与其中。)
2、每组派一个代表汇报结果。
(实践出真知,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在积极的讨论交流和细心的观察中弄明白影子的奥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思维能力定会迸发出火花。)
练习
课件出示课后练习“我会说”:我的前面是_____。我的后面是_____
我的左面是_____。我的右面是______
1、同桌练说,互听互评。
2、谁想说一说,说给全班同学听,大家评议。
写字
1、出示“马、鸟”,分别给这两个字组词。
2、观察这两个字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3、学习新笔画“竖折折钩”,用铁丝演示“竖折折钩”,让学生明确这一笔画是一笔写成的。
4、教师范写,提示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5、学生先描红再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6、组内展评,夸夸自己或别人的字,学习别人的长处。
拓展
1、画影子。要注意太阳公公和影子的位置,画完了评评谁画得好,画得准。
2、课下接着做“踩影子”游戏,想一想怎样才能让你的影子在前?在后?在左?在右?再想一想影子还有哪些变化?
3、读《学习园地三》的儿歌《东西南北》并观察学校方位。
(将语文学习和其它学科知识进行整合,使语文学习变成一种综合性学习。同时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走进思考。)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8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师生之间的深厚情意,激发学生对老师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理解“我们为什么要把一株紫丁香栽在老师窗前”,体会师生之间的深厚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CAT。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2、齐读课题,质疑。
3、简介紫丁香,学生边听边看画面。
二、整体感知
1、教师配乐朗读全文,学生边听边看录像。
2、学生自由朗读,边读边把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3、学生质疑。
三、全心品读,体会情感
1、学习1~2小节:
⑴默读。
⑵说说读完后体会到了什么?
⑶思考:
我们为什么要把一株紫丁香栽在老师窗前?
⑷自由练读,指名读,议读,评读。
2、学习3~5小节:
过渡:紫丁香是怎样和老师做伴儿的呢?
⑴出示学习建议。
⑵小组合作学习,找出写紫丁香怎样和老师做伴儿的句子做上记号,读一读,互相讨论。
⑶学生汇报、交流,教师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诗句的意思:
①“绿叶儿在风里沙沙,那是我们给您唱歌。”
想像它在唱什么歌?理解“疲倦”一词的`意思。
②“满树盛开的小花,那是我们的笑脸,感谢您时时把我们挂牵。”
理解“挂牵”一词的意思。回顾生活体验,想想老师是怎样关心我们的。
③夜深了,紫丁香还会怎样陪伴老师?怎样理解花香飘进老师的梦里?
⑷指导朗读,指名读,师生评议。
3、小结:
同学们为什么要把一株紫丁香栽在老师窗前?
四、总结全文
1、回顾课文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你想对自己的老师说些什么?同桌互相说一说,然后再写在小绿叶儿上。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这块琥珀的特点和价值,认识琥珀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阅读科普读物的兴趣和能力。
2.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琥珀的形成及特有价值。
2体会文章的叙述顺序。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探究
1、检查预习
指名读课文,读后思考讨论:
l.课文中讲的这块琥珀有什么特点?(透明的琥珀里有一只苍蝇、一只蜘蛛躺在里面。)
2.那么,这块琥珀有什么价值呢?(人们可以知道,在远古时代,世界上已经有苍蝇和蜘蛛了,这为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提供了依据。)
二合作交流
启发谈话:
这篇课文的作者通过仔细观察这块琥珀的样子,运用了丰富合理的想象,告诉了我们这块琥珀的形成经过及发现过程。自由朗读课文,画出生字词,不明白的同桌交流。
三品读体验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2.读后讨论:“约摸”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一万年前要用上“约摸”这个词?
(“约摸”,大概估计。从课文中可以看出这个松脂球挂在一棵老松树立过了几千年,后来地壳发生变动,松树腐烂,松脂球淹没在泥沙下面又过了几千年,这样合起来肯定超过一万年了。)
3.老师小结:因此,科学家的推测和估算是有根据的。
4.指名读第2-11自然段。读后思考:
(1)我们知道,琥珀是古代松柏树脂的化石,要形成琥珀,必须具备的第一个条件就是要有松柏树,从课文中找出描写松树的句子。
(2)课文中有几处写了太阳光的热?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
(3)为什么科学家想象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夏天的晌午,“太阳光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森林?”(因为松树、柏树只有在天气很热的时候才能渗出树脂,而夏天的晌午正是太阳光最热的时候。)
5.老师小结:因此,炎热的夏天是科学家想象琥珀形成必须具备的第二个条件。
6.课文中还有一句写“海在很远的地方翻腾怒吼”,科学家想象的根据是什么?(由松脂球变成化石,要经过很长时间,而且要淹没在地层里面,所以科学家想象,离森林很远的地方有海在翻腾怒吼,这就为下文琥珀出现在海滩上伏下了一笔。)
7.指名读第3-4自然段。
8.老师小结:作者对苍蝇的出场,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细致地描写了小苍蝇的外貌、动作、心情,写得活灵活现。
9.指名读第8自然段。
10.老师小结:作者对蜘蛛的描写,突出地刻画出了它小心翼翼的动作,生怕惊飞了苍蝇而挨饿的心理,写得十分传神。
继续学习课文
1.思考讨论:科学家是根据什么想象就在“蜘蛛刚扑过去,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呢?
(松树渗出的一滴树脂能同时包住一只苍蝇和一只蜘蛛,这滴松脂一定是很大的。而蜘蛛要吃苍蝇又必然要挨得非常近。这样就出现了千载难逢的巧遇。这是完全可能的,因而想象是有根据的,十分的合理。)
2.老师小结;松脂把两只小虫包在里头,再加上松脂继续地往下滴,又把原来的`盖住了,就积成了一个松脂球。
3.思考讨论:松脂球是怎样变成了化石的?
(后来经过很长的时间,地壳发生变化,陆地沉下去,海水漫上来,森林被海水淹没,松脂球淹没在泥沙下面,这就形成了儿石。)
启发谈话
对于这块琥珀的形成,科学家的想象也很合理。
思考讨论:
1.这块琥珀是怎样被发现的?(风吹浪卷到岸边,孩子踩着后挖了出来,孩子的爸爸认出这是一块琥珀。)
2.渔民看到这块琥珀,为什么说“这是很少见的?(一块琥珀包裹两只虫子是很少的,再次表现出了这块琥珀的不可多得,极有价值。)
六、齐读最后一段
四、巩固延伸
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老师小结:
这块琥珀给科学家们提供了研究的依据。既然在一万年前形成的琥珀里已经有苍蝇和蜘蛛,那么苍蝇和蜘蛛的存在一定有一万年以上了。这是这块琥珀在科学研究上的价值。
板书设计:琥珀
时间———形成松脂球(松树、炎热、巧合)
形成化石(时间之长、地质变化、陆沉水浸、海沙淹没)
被人发现——科学价值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语文教案05-04
语文的教案02-07
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10-15
语文阅读教案03-08
语文桥的教案01-13
语文《咏柳》教案11-09
《语文园地》教案02-22
语文《氓》教案02-23
语文识字教案02-23
语文下册教案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