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3-11-14 09:38:17 教案 投诉 投稿
  • 中学开学第一课语文的教案 推荐度:
  • 小学语文《观潮》教案 推荐度:
  • 小学语文教案 推荐度:
  • 语文上册教案 推荐度:
  • 高中语文《师说》教案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语文教案汇编10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10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语文教案汇编10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要求:

  1、巩固复习学过的生字,读一读,写一写。了解汉字部首的表意作用。

  2、读一读,积累词语。

  3、说饶口令。

  4、阅读欣赏。了解倒影的常识。

  5、做吹泡泡的游戏,观察泡泡的大小、形状、颜色,再说一说。

  重难点、关键:

  1、正确书写汉字,积累词语。

  2、学会观察,并有序、通顺的说,培养学生的观察以及表达能力。

  课时划分: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教学语海拾贝及阅读欣赏部分,巩固复习学过的生字,能够正确书写,并积累词语,读中认识倒影。

  教学过程:

  一、有趣的汉字

  1、学生读一读课中的生字。

  2、指名读一读,其它正音。

  3、以第一组为例,引导学生观察。

  (1)引导学生从字型上观察,找出它们的异同点。

  (2)指名反馈:第一组的字都和木字有关。

  4、学生同法观察其它组生字,并说说自己的观察结果。

  5、教学小结,引导学生从部首或部件的表意作用,理解汉字,另外也可以用类推法归纳同类的字,帮助自己系统的识记汉字。

  二、词语超市

  1、学生自由读一读。

  2、思考:这些词语有什么特点?

  3、学生反馈,教师小结。

  4、读中积累。

  三、写一写

  1、出示要求书写的生字,学生读一读。

  2、引导学生观察每一行的共同点。

  3、第一行全包围,第二行上下结构,第三行左右结构。讨论书写时应遵循什么规律。

  4、指导书写,教师巡视辅导。

  四、说绕口令

  1、学生自由拼读。

  2、教师板书鼻韵母。

  3、集体比赛读饶口令。

  五、阅读欣赏

  1、读儿歌。

  2、讨论:傻鸭子为什么扑了一个空?

  3、教师出示山的倒影图,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倒影。

  4、学生再读儿歌。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组织学生开展吹泡泡游戏,并指导学生观察泡泡的大小、颜色、形状,再说一说。培养学生的观察以及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一、教师读题,明确要求

  1、教师:这一次的'语文生活让我们干什么?

  2、平时我们都玩过吹泡泡的游戏,只是我们没认真的观察过。

  3、教师提出吹泡泡活动过程的要求。

  (1)仔细观察。

  (2)活动中注意礼让,注意活动的安全。

  二、吹泡泡活动

  三、说一说

  1、学生先在小组内说一说,扩大说的面。

  2、指名说一说,学生评议:哪些地方说的好,值的学习,哪些方面说的不够,要更正。

  3、再指名说一说。

  4、教师小结。

  四、读一读儿歌,体会吹泡泡的乐趣

  泡泡

  宝宝吹泡泡,

  泡泡跑了,

  宝宝追泡泡,

  泡泡爆了炸宝宝。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学习第二段,进一步感受中朝两国人民的深厚友谊。

  2、能用“唯—”、“深情厚谊”造句。

  3、能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教学重点:学习第二段,进一步感受中朝两国人民的深厚友谊。

  教学难点:激发情感,感受中朝两国人民的深厚友谊。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如果说前面3个自然段主要是叙事的话,那么接下来的3个自然段是什么?抒情。如果说前面3个自然段是在车站与朝鲜亲人话别,那么后面这3个自然段的抒情又是在什么地方呢?——列车上。

  二、指导学习第二段。

  1、教师引读:

  1)朝鲜人民为志愿军付出了血的代价,志愿军为朝鲜人民的抗美救国流血牺牲,在朝鲜的三千里江山,有多少优秀中华儿女鲜血洒落。因此,在志愿军眼里,朝鲜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在朝鲜人民眼里志愿军也是——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列车徐徐出站,中朝入民依依惜别。隔着鸭绿江,从心底里高声呼唤——

  (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

  2)列车隆隆向前,战士们还在诉说着自己的心愿——

  (列车呀,请开得慢一点儿,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的亲人,让我们在这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

  3)列车越驶越远,战士们从心底发出呼唤——

  (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

  2、讨论:列车将要载着志愿军回到祖国,此时此刻,志愿军会说些什么?

  三、总结全文,讨论:为什么课题“再见了”放前?(突出特定的难以忘怀的场面)

  四、轮读或分角色朗读全文。

  五、作业。

  1、将文中有关的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2、用“唯一”、“雪中送炭”造句。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认6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句子,理解句子的意思。

  第一课时

  一、复习有关部首字,引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部首字,今天我们这节课就用到了这些部首字。下面我们来学习《识字学词学句(二)》

  1、出示“穴、足、皿、衣、月”等字卡认读。

  2、揭题: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些由这些部首组成的生字。

  二、自学生字

  自己一组一组地自读字、词、句。借助拼音读准生字的读音。比一比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记住本课生字。

  “窝”是由部首字“穴”和一个简单的字“呙”组成,注意“穴”的形变。

  “踩”是由部首字“足”和一个学过的字“采”组成,注意做部首时“足”变为“”。

  三、检查自学情况,识记字形

  1、读生字卡片。

  2、挑选自己喜欢的词句读给大家听一听,全班评议谁读得好,并说出为什么。

  3、分组读字、词、句,组内互相评议。

  四、该句子,了解词句的意思

  1、学习第一组内容:

  (1)学生自由读字、词、句,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

  (2)提出不懂的词语,小组讨论。注意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理解词句。

  (3)指导学生用适当的语气读句子。如“我家门前的'大树上有一个鸟窝。”要读出惊奇、欣喜的语气;“早晨,打开窗帘,阳光立刻射进房间里。”“立刻”要重读,语速要读得稍快些。

  (4)出示课件,识记字形:

  窝:上边是部首字“穴”,下边是一个简单的“呙(guō)字;

  帘:上边是部首字“穴”,下边是“巾”。

  要注意“穴”做部首时的形变。

  2、学习第二组至第五组内容:

  (1)总结学习第一组的方法:自由读,说一说读懂了什么;提出不懂的地方,小组讨论解决;有感情地朗读句子;识记字形。

  (2)学习上述方法,自学第二、三、四、五组内容。

  (3)检查自学情况。

  第二课时

  一、复习

  l、指名读字、词、句,评议。

  出示本课的生字。

  2、认读生字卡片。

  3、说一说本课生字的部首是什么。

  4、用生字口头组词。

  5、形近字组词

  格(格子)彩(精彩)盆(盆景)踏(踏步)

  胳(胳膊)踩(踩坏)盘(盘子)踢(踢球)

  二、指导书写生字

  1、复习部首字“穴”、“足”等的写法。

  2、逐一指导书写生字。重点指导以下几个生字:

  “踩”:注意“足”的形状变化,右半边“采”不要写成“”。

  “袜”:右半边是“末”字,不要写成“未”。

  “膊”:右上部笔顺是:。

  “盘”:上部占格三分之二,注意“舟”的笔顺。

  3、按课后范字描红、临写。

  三、完成课后练习

  做课后第3题时,先让学生说一说部首字做部首时的变化,再照样子组成新字读一读。

  四、扩展练习

  1、让学生说一说还有哪些字做部首时样子变了,说给小组同学听一听,也可以写一写。

  2、用生字卡片做“找朋友”的游戏,练习用字组词。用词语卡片做“连句子”的游戏,练习用词组句。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实践创新

  将词语补充完整

  ()的鸟窝踩坏()

  ()的盆景连忙()

  ()的胳膊喜欢()

语文教案 篇4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诗人杜甫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并初步了解杜甫的诗歌创作风格。能力目标——加强朗读教学,提高诗歌朗读水平。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意境,品味诗中的美点,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情感目标——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陶冶美的情操和青年杜甫所表达的雄心壮志、远大抱负及豪迈情怀。

  2学情分析

  《望岳》是杜甫的早期作品,描绘了泰山高大雄伟、神奇秀丽的景色,表达了初见泰山高兴,兴奋、惊叹、仰慕的心情,抒发了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以及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慨。感受泰山的高大雄伟、神奇秀丽,体会诗人的形象是教学重点和难点。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主要是品味诗中的美点,把握诗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教学难点特别是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领会青年杜甫所表达的雄心壮志及豪迈情怀。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望岳

  一、导语设计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诗歌到了唐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佳作浩如烟海,名家灿若繁星。比如我们熟知的“大李杜”——李白杜甫。今天,让我们走近被后人称为“诗圣”的杜甫,聆听他的沉郁顿挫的历史鸿音。

  二、杜甫简介及诗歌创作背景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诗中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杜少陵。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为我们留下了1400多首诗歌。沉郁顿挫是他诗歌的特点。这些诗篇像一面面镜子,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自唐以来,他的诗歌即被公认为“诗史”,诗人本人也被看作一代诗宗,被尊为“诗圣”。杜甫出生于一个“奉儒守官”的家庭里。祖父杜审言是唐初著名诗人,父亲杜闲曾做过奉天县令。这样一个家庭给了他一定的文化熏陶。杜甫七岁即能作诗文,十五岁时便在文坛上初露头角。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正是他刻苦学习的自述。二十岁后,他开始了漫游生活。他南游吴越,北越齐赵,饱览了祖国壮丽的河山,开阔了他的视野和心胸,并在洛阳与李白等同时代的著名诗人结为肝胆相照的朋友。这个时期的生活和创作,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和情调。代表作品就如本文《望岳》。

  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此诗即写于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时,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

  三、朗读,赏析诗歌意境

  1、听录音范读(以乐配诗),注意语气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再请学生个别朗读,要求学生能整体把握诗歌韵味。

  3、反复朗读,品味诗歌意境。

  4、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诗歌内容,小组回答,互相补充,教师可适当归纳总结:四联要点如下: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开篇以设问起句,写意中遥想,久慕其名,而未得亲历其境。“岱宗”,即泰山。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称为岱宗。“夫如何”,到底怎么样呢?“夫”,在这里无实在意义。接句自问自答,以夸张手法,极写“齐鲁青未了”的气势,放眼望去,一片青翠苍郁,绵延不绝。“齐鲁”,春秋时两诸侯国,后用为该地域的简称。泰山北为齐,泰山南为鲁。“青未了”,形容泰山山脉绵延深远,青翠苍郁,从齐到鲁看不到尽头。这一句是远望,摹写泰山卧齐鲁大地,突出了岱宗的雄伟宏阔的气势。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三四句以南北分割“昏晓”的景象写泰山高耸云端、万仞摩天的高伟雄俊。这里是近望,赞叹大自然把天地间的神奇秀美的景色都聚集在泰山了。泰山的山峰把世界分成两大部分:阳坡是睛朗的清晨,山后仍是沉沉的暗夜。这奇伟壮观的景象真是鬼设神施,造化所钟。“造化”,指天地自然。“钟神秀”,天地间神奇秀美皆聚泰山。“钟”,聚集的意思。

  “荡胸生曾云,决眦人归鸟。”这两句是想像之辞。诗人由远望、近望进而想到泰山气象万千,云气层生,一定会震荡人们的心胸。使之豁然开朗;站在泰山之上,眼光也会更加敏锐,连一掠而过的归鸟也收入眼底。这两句写主观感受,反衬出泰山的雄伟壮丽及其感人力量。“荡胸”,心头涤荡,胸襟为之开豁。“荡胸”,句的意思是,山上层云叠起,冲击涤荡着心胸,胸襟为之开豁。“决眦”,眼睛睁大,眼角欲裂,形容极力张大眼睛。“眦”,眼眶。“入”,收入眼里,看到。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结尾两句写有望岳而引起的决心。因泰山之雄伟而引出一览无余而后快的心绪,抒发了诗人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博大胸怀。“会当”,应当,一定要。“凌”,登临,登上。“绝顶”,最高峰。“览”,俯视的意思。这两句既写了泰山的巍峨高耸,也表达了诗人的壮志和毅力,能开阔读者的眼界和心胸。

  四、诗歌炼字、写作艺术点拨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应当以鼓励为主,不要动辄评判,更不要轻易否定。如“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钟”将大自然人格化、拟人化,把大自然写得有情有义。“割”字锤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割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五、诗歌主旨归纳

  表达了诗人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陶冶美的情操和青年杜甫要攀登人生顶峰的雄心壮志及豪迈情怀。它激励着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永往直前。

  六、背诵、吟咏全诗,进一步领会诗歌精华。

  望岳

  课时设计 课堂实录

  望岳

  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望岳

  一、导语设计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诗歌到了唐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佳作浩如烟海,名家灿若繁星。比如我们熟知的“大李杜”——李白杜甫。今天,让我们走近被后人称为“诗圣”的杜甫,聆听他的.沉郁顿挫的历史鸿音。

  二、杜甫简介及诗歌创作背景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诗中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杜少陵。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为我们留下了1400多首诗歌。沉郁顿挫是他诗歌的特点。这些诗篇像一面面镜子,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自唐以来,他的诗歌即被公认为“诗史”,诗人本人也被看作一代诗宗,被尊为“诗圣”。杜甫出生于一个“奉儒守官”的家庭里。祖父杜审言是唐初著名诗人,父亲杜闲曾做过奉天县令。这样一个家庭给了他一定的文化熏陶。杜甫七岁即能作诗文,十五岁时便在文坛上初露头角。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正是他刻苦学习的自述。二十岁后,他开始了漫游生活。他南游吴越,北越齐赵,饱览了祖国壮丽的河山,开阔了他的视野和心胸,并在洛阳与李白等同时代的著名诗人结为肝胆相照的朋友。这个时期的生活和创作,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和情调。代表作品就如本文《望岳》。

  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此诗即写于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时,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

  三、朗读,赏析诗歌意境

  1、听录音范读(以乐配诗),注意语气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再请学生个别朗读,要求学生能整体把握诗歌韵味。

  3、反复朗读,品味诗歌意境。

  4、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诗歌内容,小组回答,互相补充,教师可适当归纳总结:四联要点如下: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开篇以设问起句,写意中遥想,久慕其名,而未得亲历其境。“岱宗”,即泰山。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称为岱宗。“夫如何”,到底怎么样呢?“夫”,在这里无实在意义。接句自问自答,以夸张手法,极写“齐鲁青未了”的气势,放眼望去,一片青翠苍郁,绵延不绝。“齐鲁”,春秋时两诸侯国,后用为该地域的简称。泰山北为齐,泰山南为鲁。“青未了”,形容泰山山脉绵延深远,青翠苍郁,从齐到鲁看不到尽头。这一句是远望,摹写泰山卧齐鲁大地,突出了岱宗的雄伟宏阔的气势。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三四句以南北分割“昏晓”的景象写泰山高耸云端、万仞摩天的高伟雄俊。这里是近望,赞叹大自然把天地间的神奇秀美的景色都聚集在泰山了。泰山的山峰把世界分成两大部分:阳坡是睛朗的清晨,山后仍是沉沉的暗夜。这奇伟壮观的景象真是鬼设神施,造化所钟。“造化”,指天地自然。“钟神秀”,天地间神奇秀美皆聚泰山。“钟”,聚集的意思。

  “荡胸生曾云,决眦人归鸟。”这两句是想像之辞。诗人由远望、近望进而想到泰山气象万千,云气层生,一定会震荡人们的心胸。使之豁然开朗;站在泰山之上,眼光也会更加敏锐,连一掠而过的归鸟也收入眼底。这两句写主观感受,反衬出泰山的雄伟壮丽及其感人力量。“荡胸”,心头涤荡,胸襟为之开豁。“荡胸”,句的意思是,山上层云叠起,冲击涤荡着心胸,胸襟为之开豁。“决眦”,眼睛睁大,眼角欲裂,形容极力张大眼睛。“眦”,眼眶。“入”,收入眼里,看到。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结尾两句写有望岳而引起的决心。因泰山之雄伟而引出一览无余而后快的心绪,抒发了诗人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博大胸怀。“会当”,应当,一定要。“凌”,登临,登上。“绝顶”,最高峰。“览”,俯视的意思。这两句既写了泰山的巍峨高耸,也表达了诗人的壮志和毅力,能开阔读者的眼界和心胸。

  四、诗歌炼字、写作艺术点拨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应当以鼓励为主,不要动辄评判,更不要轻易否定。如“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钟”将大自然人格化、拟人化,把大自然写得有情有义。“割”字锤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割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五、诗歌主旨归纳

  表达了诗人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陶冶美的情操和青年杜甫要攀登人生顶峰的雄心壮志及豪迈情怀。它激励着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永往直前。

  六、背诵、吟咏全诗,进一步领会诗歌精华。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一个要求会认的生字“窖”,掌握四个要求的生字“窖、蚯、蚓、藤”。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二、过程与方法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我”和爷爷向往、热爱春天的情感,感受生活的美好。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我”和爷爷向往、热爱春天的情感,感受生活的美好。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理解课文,感受冬至后万物萌动的生气勃勃的状态。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融入作者描绘的情境中,品味语言,感悟作者对春天的向往与热爱。 教学方法

  质疑,激发读书兴趣。在默读中感悟,在交流中体悟。

  课前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查阅有关冬至的资料,了解什么是冬至以及它的特点。搜集和冬至有关的谚语。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交流信息,自然引入。

  (1)背诵《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师:这琅琅上口的节气歌不仅韵律优美,而且包含了劳动人民的智慧。你知道它的含义吗?

  (2)学生交流关于节气的信息。

  预设: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并且是很重要的一个节气。冬至这天,白昼最短,黑夜最长。 冬至是冬天最冷的时候,过了冬至开始“数九”,九九八十一天后,就真正感受到了春天。

  二、新课学习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读课文。

  (2)指导学习字词:

  地窖 蚯蚓 呓语 藤条

  “窖“字容易写成宝盖头;注意“藤”字的正确笔画。

  苏醒:昏迷后醒过来。

  呓语:梦话。

  严严实实:严密,没有缝隙。

  2.自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你读完的感受如何?

  (1)小组交流。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答案。

  (2)全班交流。

  课文主要讲了小时侯的“我”,从冬至开始就做着春天的梦:冬至过后,万物萌动,大地复苏,一切生命都焕发出生机。人们盼望着春天,迎接着春天。

  感受:冬天就要过去,春天的脚步越来越近了。

  作者特别向往春天,对生活无限热爱。

  冬至指的是什么?

  3.默读课文,概括段意。

  (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每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2)交流:

  第一自然段:冬至是怎么回事。

  第二自然段:冬至过后,春天悄悄地走来。

  第三自然段:冬至的等待。

  第四自然段:冬至的梦。

  第五自然段:冬至的记忆。

  4.品读课文,畅谈感受。

  (1)提出中心话题,学生自读学习,做好批注。

  话题:为什么说冬至的梦是“温暖的梦、希望的梦”?你是从文中哪些地方感受到的?细读课文,边读边勾画出相关内容,并作出批注。

  (2)学生自己学习。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自觉批注的习惯。

  (3)小组交流。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

  (4)全班交流。

  (5)选择自己喜爱的段落朗读。

  师:作者在文章的字里行间都表达出对春天的渴盼与热爱,请选择你喜欢的段落放声朗读吧,在朗读中让我们回味我们心中的那个梦。

  5.品味语言,领悟表达方法。

  (1)再读课题,重温梦境。

  师:“冬至的梦”究竟是怎样的梦?

  是温暖的、美好的、让人怀念的??

  (2)细细品味,感悟情之源头。

  思考:文中两次提到梅花图,分别写出了我和爷爷怎样的情感?

  鼓励学生谈出自己的理解,可以结合具体的.语言。

  在春天来临前的等待中,爷爷用美丽的梅花图来计数,九九八十一天,八十一瓣梅花,多美好的事情。从这里看出爷爷是个热爱生活的人,也是一个勤劳而善良的老人。

  (3)带着情感,再次走进课文,感情朗读。

  三、结论总结

  在春天来临前的等待中,爷爷用美丽的梅花图来计数,九九八十一天,八十一瓣梅花,多美好的事情。从这里看出爷爷是个热爱生活的人,也是一个勤劳而善良的老人。

  四、课堂练习

  1.读读写写

  地窖jiào 蚯蚓qiū yǐn

  藤条téng 严严实实 盼望 向往

  渴望怀念 记忆 苏醒 涌动绽出 返青 拔节

  2.近义词

  盼望——( ) 希望——( )

  慈祥——( )覆盖——( )

  五、作业布置

  1.教师为学生展示一些其他关于“冬至”的诗歌,推荐朗读。

  2.学生展示搜集到的与“冬至”有关的谚语等。

  3.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六、板书设计

  冬至的梦

  温暖的梦、希望的梦

  向往春天,热爱生活,怀念爷爷

  盼春 爱春思念

语文教案 篇6

  【学习目标】

  1、理解文章蕴含的深刻哲理,认识生命的本质和生命的意义,培养积极的人生观。

  2、反复阅读,整体把握课文。

  3、比较阅读,了解鉴赏的方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学习重点】

  1、把握文章主题,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观。

  2、培养鉴赏能力,提高阅读水平。

  【学习时间】

  1课时。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读

  1、借助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

  2、诵读课文,画出富有哲理的句子。

  二、课堂阅读

  1、引领学生读懂课文

  ⑴ 导入:

  多年来我们习惯于老师讲,学生听。今天我们不妨打破这个格局,老师不讲,大家先做,看看能否完成教学任务。

  ⑵ 请大家对照讲义一(讲义一:把课文内容写在页前的2/3,留有1/3的空白给学生写点评),针对画线的句子或自己感兴趣的语句写出你的点评。

  ⑶ 交流评议(理解的正误,文采的优劣)。

  A、“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

  经过奋斗的人,在回顾生命历程时,虽然没有遗憾,心境平和宁静,但却有几分怅惘和虚无。

  B、“他消融了,归化了,他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

  经过奋斗的人,在回顾生命历程时,虽然没有遗憾,心境平和宁静,但却有几分怅惘和虚无。

  C、“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

  因为生命让我们承受了人生特有的愉悦和美丽。

  D、“快乐固然兴奋,痛苦又何尝不美丽?”等等。

  ⑷ 归纳课文主题。

  生命诞生于自然,最终又归于自然;生命的真谛在于战胜困难、享受欢乐、不断前进的过程。

  ⑸ 放声朗读课文,将自己喜欢的语段或富有哲理的语句多读几遍。

  ⑹ 然而,现实中却有两种戕害生命的暴力行为层出不穷:一是不尊重与伤害他人生命的暴力行为;二是青少年的自我伤害行为。对此你们有什么看法?(教师随机点评)

  2、比较阅读,领会议论性散文与议论文的区别:

  ⑴ 阅读法国作家蒙田的《热爱生命》,用他的生活态度为讨论作个小结。

  作者是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靠迅速抓紧时间,去留住稍纵即逝的日子”,要求人们珍惜生命,利用生命,享受生命。

  ⑵ 比较两篇文章的异同,说说你更喜欢哪一篇。

  相同点:两篇文章的主题相似,都谈到积极进取的.生命观。

  不同点:

  A、文体和表达方式不同。一篇是议论性散文,具有抒情性、形象性和哲理性的特点。它给读者一种富于理性的形象和情感,从而提供一个广阔的思索和联想的空间。它往往蕴含深邃的哲理,熔情感、哲理、形象于一炉。而议论文则是侧重于运用概念、判断进行逻辑论证,文学性和情感性较弱。课文通过形象的比喻生动地表达生命的意义;这篇文章通过对比论证,批判悲观厌世虚无主义的人生观,给人以警醒;倡导积极乐观的人生观,给人以启迪。

  B、作家风格不同。冰心,我国现代文学著名作家,以细腻、清新的诗歌、散文见长。蒙田,法国文艺复兴后期最重要的人文主义作家,与培根、莎士比亚等伟大作家一样,是一位不朽的人物。作品“明哲善辩”“精于心理分析”“文风简朴”。

  C、语言风格不同:前者细腻、含蓄、清新;后者朴素、明辩,富有逻辑性。

  ⑶ 齐读《热爱生命》

  热爱生命

  [法国]蒙田

  我对某些词语赋予的特殊的含义。拿“度日”来说吧,天色不佳,令人不快的时候,我将“度日”看作是“消磨光阴”,而风和日丽的时候,我却不愿意去“度”,这时我是在慢慢赏玩、领略美好的时光。

  坏日子,要飞快去“度”,好日子,要停下来细细品尝。“度日”“消磨时光”的常用语令人想起那些“哲人”的习气。他们以为生命的利用不外乎在于将他打发、消磨,并且尽量回避它,无视它的存在,仿佛这是一见苦事、一件贱物似的。至于我,我却认为生命不是这个样的,我觉得它值得称颂,富有情趣,即使我自己到了垂暮之年也还是如此。我们的生命来自自然的恩赐,它是优越无比的,如果我们觉得不堪生之重压或是白白虚度此生,那也只能怪我们自己。

  糊涂人的一生枯燥无味,躁动不安,却将全部希望寄托于来世。

  不过,我却随时准备告别人生,毫不惋惜。这倒不是因生之艰辛或苦恼所致,而是由于生之本质在于死。因此只有乐于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之苦恼。享受生活要讲究方法。我比别人多享受到一倍的生活,因为生活乐趣的大小是随我们对生活的关心程度而定的。尤其在此刻,我眼看生命的时光无多,我就愈想增加生命的力量。我想靠迅速抓紧时间,去留住稍纵即逝的日子;我想凭时间的有效利用去弥补匆匆流逝的光阴。剩下的生命愈是短暂,我却愈要使之过得丰盈充实。

  三、课后拓展

  1、搜集关于“生命”的格言、警句。

  2、品味下列语句,写出你的理解。

  A、“我们的生命受到大自然的厚赐,它是优越无比的。”

  (生命是经过数十亿年的时光演化而来的。是自然的哺育,也是自然的杰作。无可比拟。)

  B、“生之本质在于死。”

  (有生就有死,没有死也就没有生。死亡是生命的另一种形式)。

  C、“只有乐于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之苦恼。”

  (因为好好享受过生活,对死亡就不感到遗憾。)

  D、“生活乐趣的大小是随着我们对生活的关心程度而定的。”

  (关心生活,才能感受到生活的乐趣,更好地享受生活。)

  E、“剩下的生命愈是短暂,我愈要使之过得丰盈充实。”

  (用“丰盈充实”的生活使生命相对延长。)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掌握本文真实自然的描写方式,感受本文朴实语言中所含的复杂感情。

  2.准确认读课文中疑难字词,并掌握它们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本文的教学主要从找出文章线索人手,然后围绕这个线索按照段落顺序逐步讲解,所运用的方法主要有问题法、讨论法、教师范读、演讲法等。

  情感态度价值观

  引导学生体会父母、长辈对自己的爱,使其懂得审视自己的行为,珍惜亲情,探寻与父母、长辈相处的最佳方式。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 1.学习本文真实自然的描写方式,感受本文平实的语言中所饱含的深情。

  2.对学生进行相关的情感教育。

  难点: 1.本文的线索是吃的东西,这一点较不常见,对此应稍作分析。

  2文章对母亲的描写不多,却感人至深,其原因何在?

  教学突破 : 对学生情感的教育不能用说教的方式,可通过演讲,引导学生自己明白体会。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查阅资料,掌握作者情况及作品背景。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文章大意,准确认读课文中疑难字词,并掌握它们的意思。

  第一课时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1.从文题入手,创建情景,导入课文 ( 1.)讲述让自己悔恨的往事,进入新课学习

  2.分析课文第l、2自然段

  3.朗读课文,在教师指导下研读l、2自然段

  4.让学生默读课文,熟悉文章内容

  5.默读课文,理清文章线索,思考相关问题

  一、创建情景。导入课文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师:在学习本课之前,我想请大家回忆一下,有没有什么事情让你们至今想起仍悔恨不已呢?

  2.鼓励学生举手讲述,注意对学生的心结进行开导。

  3.师:本文题为永久的悔,它的作者 是当代语言学家季羡林老师,写这篇文章时季老师已年近九十,却还在对一件往事耿耿于怀,可见这件事在他的内心深处有着怎样的地位。那么,让这为九十多岁的老人难忘,始终无法释怀的到底是一件什么样的事呢?(板书课题)

  1.低头沉思,回忆往事。

  2.举手讲述让自己至今懊恼不已的往事,注意情节的完整性。

  3.听教师讲述,了解文章的创作背景,对本文的学习产生兴趣。

  二、分析课文第l、2自然段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让学生齐读课文第l、2自然段。

  2.师:作者心中永久的悔是什么? 抽学生回答。 板书: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1.朗读课文,注意读出感情。

  2.思考回答。 生: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3.思考回答。

  3.师:为什么说它是作者心中永久的悔? 抽学生回答。 板书:最深切、最真实、最难忘。

  4.师:作者在第1段用了两个成语俯拾皆是和唾手可得,它们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抽学生回答,总结。

  5.让学生用上面两个成语造句,并加以点评。 生:因为它最深切、最真实、最难忘。

  4.思考回答。 生:这两个成语说明作者后悔的事有很多,但却能不假思索地说出让他感触最深的事,因为它一直在他心中,是作者无法解开的心结。

  5.用俯拾皆是和唾手可得造句。

  三、让学生默读课文,熟悉文章内容,明了文章线索(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请学生默读课文。

  2.师:刚才大家都阅读了课文,对文章 的内容有了大致了解。请大家思考一下,作者这篇怀念母亲的文章是围绕什么展开的?

  1.默读课文,熟悉文章内容。

  2.踊跃回答。 生:全文是围绕吃的东西展开的。

  3.师:很正确,具体有哪些吃的呢? 抽学生回答。 板书:白的黄的红的

  4.师:不错,白的、黄的、红的`就是本文的线索,它贯穿文章始终。作者为什么要以吃的为线索呢?这一点作者在文中作了说明,请大家找出来。

  5.抽学生朗读相关语句。

  6.师:因为孩子最容易关心吃的东西,所以作者对小时候的记忆总与吃的 联系在一起,这一点可以理解。但 为什么母亲吃不到好东西这件事也会让他想起母亲呢? 组织学生讨论。

  7.让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并加以总结。

  3.思考问题。 生:白的麦子面,黄的小米面和棒子面,红的高粱饼。

  4.阅读课文,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

  5.朗读:.第一,我作为一个孩子容易关心吃的东西。第二,除了。黄的以外,所有我在上面提到的好吃的东西,几乎都与母亲无缘。

  6.分组讨论,每组选一个小组长,作好 讨论记录。 生:母亲之所以只吃红的是因为她把白的和黄的让给了我,这让我感动至深。 生:母亲艰辛一生,作者儿时无法体会,成人时又无法报答,内心悲凉。

  7.汇报讨论结果,在教师点拨下明确。

  四、本课小结

  本课熟悉了课文内容,明确了文章线索,对第l、2自然段进行了分析,知晓了作者心中永久的悔是什么,初步感受了母亲对我的关爱和我对母亲的怀念。

  五、板书设计

  永久的悔

  季羡林

  最深切、最真实、最难忘--永久的悔: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线索:白的黄的红的

  加入初二学习小组 更多超值免费资料不容错过!

  第二课时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1.阅读3、4自然段,对作者家境和母亲形象有初步认识

  2.阅读5-8自然段,初步感受母亲对自己的关爱

  3.重点研读9-11自然段 ,进一步感受母子情深

  4.辅导学生完成课堂练习

  一、阅读理解3、4自然段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让学生阅读第3、4段,思考这两段主要讲了什么,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抽多名学生回答,并总结。

  3.师:这两段篇幅不长,却将作者父辈生活的艰辛深深地印人读者脑海。文中有些词语极富表现力,请大家找出来。

  4.指导学生用这些词语造句,以加深理解。

  5.师:母亲的基本情况是怎样的? 抽学生回答,将内容板书(见板书设计)

  6.师:如何理解这个五里路,就是我母亲毕生所走的最长的距离?(组织学生讨论)

  1.阅读3、4自然段,思考这两段在文中的作用。

  2.生:这两段主要讲述了作者贫困的 家境,将母亲的大致轮廓也勾勒了出来,为后文的展开铺垫了感情基 调。

  3、生:立椎之地、孤苦伶仃、无依无靠、 举目无亲、背井离乡、千辛万苦

  4.用上述词语造句。

  5.生:娘家姓赵,十分贫穷;不识一字,连名字都没有;走过的最长的路就是从娘家到婆家的五里路。

  6.讨论这一句话中所饱含的深情

  二、分析阅读5-8自然段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让学生细读5~8段,掌握其内容。

  2.师:吃白的是最高标准,其次是黄的和红的,作者家平常都吃些什么呢? 抽学生回答。

  3.师:但我却偶尔可以吃到点白的或黄的,有哪几种途径可以得到呢? 抽学生回答,将内容板书(见板书设计)。

  4.让学生齐读第7段,注意读出感情。

  5.组织学生讨论:文中母亲在中秋节给我半块月饼的事是整篇文章唯一一处对母亲行为的描写,语言极其 朴实,却让人感触甚深,为什么会有这种效果呢?

  1.细读第5-8段。

  2.思考回答。 生:白的与我们家无缘,黄的与我们缘分也不大,终日为伍者只有红的。

  3.生:可以从家境较好的大奶奶那里得到一小块馍馍;中秋节母亲会想办法给我弄一点月饼;为二大爷割牛草也可得到一点黄的。

  4.齐读第7段,体会文中流露的母子情深。

  5.分组讨论,汇报交流讨论结果,在教师指导下领会文中自然流露的母亲对儿子的关爱情。

  三、重点研读9一ll自然段,进一步感受母子情深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饱含深情地朗读我在她身边呆到六岁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

  2.抽一个学生朗读第10自然段。

  3.师:这两段是本文最感人的部分、每 次读来都让人有一种辛酸的痛.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 待,年少时对母亲的恩情理解得并不深刻,等到知道报答时却已不能,这里包含了作者多少的无奈啊!指导学生领悟这两段作者平实的语言中蕴含的深情。

  1.听教师朗读,感受其感情基调。

  2·充满感情地朗读第10自然段。

  3.领悟作者平实的语言中所蕴含的深情,联想自己的情况,体会父母对自 己的爱。

  4.以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 待为题组织一次小型演讲会,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4.踊跃发言,说说自己平日是如何与父母、长辈相处的,从哪些小事中可 以反映父母对自己的爱。检讨自己 的不足,并思考应该如何去回应、去 报答父母、长辈的关爱。

  四、完成课堂练习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疑难字词练习(见随堂练习设计)。

  2.指导完成课后思考与练习。

  1.掌握相关知识。

  2.发挥主观能动性,完成课后习题。

  五、本课小结

  这节课主要按段落顺序对课文进行了较为详尽地分析,使学生对文中质朴语言所蕴含的复杂情感有了深入体会,明白了文章之所以动人应在于情而非文。学生通过此课的学习,认识到父母及长辈对自己的关爱,懂得思索探寻与他们相处的最佳模式,莫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待,空悲切。

  六、板书设计

  永久的悔季

  羡林母亲:娘家姓赵,十分贫穷不识一字,连名字都没有走过的最长的路就是从娘家到婆家的五里路毕生与红色的高粱饼子为伍一辈子都没有笑过,日日夜夜盼着自己的儿子回来,直到去世。

  线索

  白的:大奶奶给;中秋节母亲想办法弄

  黄的:为二大爷喂牛讨得

  红的:

  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一般的纪念性的文章都会围绕被怀念的对象展开,但本文语言平实,对母亲的描写着墨极少,只有一处行为描写和一处语言描写,却同样能触人心弦,让人潸然泪下,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可让学生课外模仿作文。

  练习设计

  随堂练习设计

  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错别字。

  (1)他非常懒,总爱去邻居家憎饭吃。

  (2)年少的他懵懵懂懂,做了很多错事,其中有二件让他至今后悔不已。

  (3)那个工作对他来说垂手可得。

  (4)他拿出一个馒头,扳了一块给我。

  个性练习设计

  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母亲不知有多少个日日夜夜,眼望远方,盼望自己的儿子回来啊!然而这个儿子却始终没有回去,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请随意想像一个片断(如村边眺望、临终思念等)对母亲的心理活动进行描写。

  教学探讨与反思

  1.文中有许多成语,让学生把握运用,对于写作水平的提高有一定作用。

  2.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可以从理清文章线索人手。

  3.本文写得极其朴实,没有对母亲作过多的描写,只一块月饼和一句话语,就将母爱展露无遗,看不出任何修饰的痕迹。在教学过程中应让学生明白,自然真实的情感流露才会出最好的文章。此外,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是一个重点,可通过演讲的方式进行。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细读课文,结合自身感受,体会作者情感。

  2.进行说说练习。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老师的情感。

  教学准备:课件演示。

  学具准备:树叶、红色彩笔、白纸一张。

  教学过程:

  一、课件导入:

  师:今天老师从美丽的大自然中给你们带来一件礼物,想看看是什么吗?(课件演示出示一张红枫叶)

  板书:贴图:(红枫叶)

  师:哪一位同学愿意用一个词来说说它的颜色?

  (火红)板书:火红的。

  师:齐读课题

  读完题目,你有什么想法?

  师:同学们非常爱动脑筋,提出了自己想知道的事情。只要我们认真读书,认真思考这些问题都能得到解决。

  二、初读课文:

  师:读课文(自由读)

  1、圈出不认识的字,并用自己的方法解决生字。

  2、师范读课文:

  师:这么美的枫叶,老师也想读读课文,可以吗?

  师:谁愿意评评老师的朗读?

  三、细读课文:(小声自由读)

  ①读完课文:你认为这篇课文都写了枫叶的什么呢?

  ②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1、学习第一段:(指读)

  思:你最喜欢哪些词语?(寻找、走来走去、火红)

  ①用动作大字,什么叫寻找。

  ②仿走来走去说()来()去,并说一句话。

  ③用火红的()进行词语搭配。

  师:火红的还可以来说什么呢?

  师:小作者找到她想要的`枫叶了吗?

  2.学习第二段(自由读)

  思:①读后你知道了什么?

  ②理解然而一词的意思。

  ③读出小作者在不停地找的感情。(练读指名)

  3.学习第三段(师读)

  思:①你从老师的读中体会到了什么?(高兴)

  ②学生自由读。

  ③你还读出了什么?(枫叶的红,枫叶的样子)

  板书:比()还红,比()还红。

  四、进行说话练习:

  补充A、比()还红。比()还红。

  B、我找到一张结白的纸,它比()还白比()还白。

  师:小作者找到枫叶干什么呢?

  五、学习第四、五段(自由读)

  师:老师的节日是哪一天?你想对老师说什么呢?

  可以在九月十日说给老师听一听。

  六、动手画:

  师:课文学完了你们的问题也得到了解决。还知道了什么呢?

  师:我非常想看看文中的枫叶,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动笔画枫叶)

  七、齐读全文(激情饱满的读课文)

  八、动手拼一拼

  用小组采集的树叶进行拼图并参观。

  九、小结:

  师:今天我们在小作者的带领下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同时也看到了小作者与老师之间深厚的感情,我也很愿意成为大家的朋友,你们愿意做我的朋友吗?愿我们在校园的生活中快乐的度过每一天!

  板书:

  火红的比( )还红比( )还红。

  对老师

  送给老师的爱。

语文教案 篇9

  教材简析:

  《月牙儿》是第一单元“快乐读书屋”的一篇课文。以“月牙儿像什么”这句富有情趣的话3次设问,记述了妈妈、爸爸、“我”对月牙儿形象的感悟,语言朗朗上口,具有很强的节奏感。

  设计理念:

  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快乐读书屋”课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构建有生命力的课堂教学环境,使每个孩子的个性得以张扬,释放每个个性世界的潜能。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2、认识8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熟读成诵。

  教学准备:字卡、根据生字编写的语段《兔爸爸割草》和儿童诗《云》的投影片。

  教学时间:一课时。

  一、自读感知。

  1、自读课文。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感知全篇内容。

  2、伙伴互动。

  与同桌或前后桌学习伙伴分节轮流读文,比一比谁读得正确、流利。

  3、赛读评议。

  个人与个人、小组与小组或男生与女生之间进行赛读,在读中赛,在赛中读,激活学生的朗读欲望。读后,进行自评和他评,如哪儿读得最好,哪儿读得超过了别人,哪儿读得有不足。

  4、集体交流。

  了解学生自主读书的情况,引导学生质疑问题,如读了课文有什么感受?有什么发现?有没有不懂的地方?

  二、自我展示。

  给学生搭建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让他们发挥各自所长,多角度地拓展延伸课文内容,以此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情感投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语言的美、内容的美、大自然的美。

  1、我会背:争做小演员。把《月牙儿》这首诗背诵下来,并加上适当的动作进行表演。

  2、我会读:争做小播音员。有感情地朗读课外儿童诗歌《云》。

  3、我会写:争做小作家。题目《月儿圆圆》《太阳》《星星》《云彩》。要求自选一题,模仿《月牙儿》的写法,展开丰富的想象,把你对它们的喜爱表现出来。可以课后找一两个好朋友合作完成;喜欢画画的还可以画一画。

  活动过程。选择展示项目——自由展示——师生共同评出优胜者。

  三、检查识字。

  1、字卡开火车认读或看生字表认读。

  2、读含有本课生字的语段,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巩固识字成果。(微风中,兔爸爸翘起短尾巴,挥动着镰刀在割草,嘴里还不停地哼着歌谣,眨眼间割了一篮子。)

  四、推荐作业:

  课外选读一首写太阳、月亮、星星的儿童诗。

语文教案 篇10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习生字新词。

  2、初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一、揭示课题

  1、齐读课题。

  2、思考:

  你是怎样理解“只有一个 地球”这个课题的?

  课文为什么要以“只有一个地球”为课题呢?

  板书:只有一个地球

  二、检查反馈学生的自学情况

  1、检查字词的学习情况。

  (1)组词

  渺( ) 矿( ) 赐( ) 慷( )

  秒( ) 旷( ) 场( ) 康( )

  慨( ) 滥( ) 睹( ) 堵( )

  概( ) 监( ) 赌( )

  (2)理解词语

  慷慨:本文指不吝惜。

  节制:控制或者限制。

  渺小:微小。

  遨游:任意游历。

  璀璨:形容光彩鲜明耀眼。

  和蔼可亲:态度温和,可以亲近。

  枯竭:用尽,断绝。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

  3、说一说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些有关地球的知识?向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整体感知课文。)

  4、再读课文,找到不理解的地方,用笔标画在书中。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1、课文每个自然段主要写的是什么?

  2、试着给课文分段,想想每一段的段意以及分段的依据。

  (课文共分为四个段落。分段的依据:根据不同的内容分段。)

  第一段:(1——2自然段)介绍地球上人类活动的范围很小。

  第二段:(3——4自然段)介绍地球的自然资源是十分有限的。

  第三段:(5——7自然段)介绍人类不能指望在破坏了地球以后移居到别的星球上。

  第四段:(8——9自然段)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

  3、指名分段读读课文。

  四、教师小结

  五、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增强保护环境的自觉性。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只有一个地球》,初步了解了课文的内容。那么,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人类对地球的破坏?为什么说如果地球破坏了,“我们别无去处?”下面,我们就来深入地学习课文。

  二、逐段学习,落实训练。

  (一)讲读第一段

  1、我们大家生活在地球上,我们的地球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跟随宇航员一起到太空上看一看地球。

  请你在书中划出相关的语句,进行讨论。

  板书:美丽而渺小

  2、关于“美”,思考:

  (1)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地球美?

  (2)作者用什么方法写出地球的美?

  配合挂图指导学生。从中找出:“蓝色”“白色的纹痕”“水蓝色的纱衣”。

  理解分析比喻句“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的含义。(在这句话中,作者把地球比作母亲和摇篮都是说明有了地球才有了人类和一切生命。)

  3、学习关于“小”。

  用学习“美”的方法学习关于“小”。

  要求:看图、读文,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寻找答案,全班进行交流。

  教师在学生讨论交流讨论后进行归纳总结:

  (1)列数字:半径6300公里。

  (2)打比方:一叶扁舟。

  (3)作比较:地球——宇宙

  4、理解“人类活动范围小”,方法同上。

  5、指导朗读课文第一段。

  6、教师小结:通过对这一部分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地球是美丽的、壮观的,然而它又是渺小的。我们人类所生活的范围更是很小很小。我们应该珍惜它、爱护它。但是有些人却根本不了解我们所生活的环境,不了解我们所拥有的自然资源也是有限的,是不能够随意破坏的。

  (二)讲读课文第二段

  1、快速阅读,找出中心句。

  板书:自然资源有限

  2、讨论交流:

  投影出示:

  (1)文中列举了哪些自然资源?他们有什么不同?

  (一类是不能够再生的,一类是能够再生的。)

  (2)课文从哪几个方面讲了人类对地球的破坏?(一类是不加节制地开采有限资源,二是随意毁坏可以再生的自然资源、滥用化学品,使它们不能再生。)

  (3)这些破坏会导致怎样的后果?(发挥学生的思维,联系生活实际讨论。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巡视,检查小组的讨论记录。)

  3、填空(进行拓展训练。)

  地球上水资源本来是(可以再生的),但是,因为人们随意破坏水资源,向江河里排放各种废水、废物。不但使清洁的水资源不能够再生,还会使人害病,鱼类灭绝。给人类的生存带来严重的威胁。所以,我们要保护资源。

  (三)讲读第三段

  1、学生自学。(请你在书中画出本段的中心句)。

  2、交流自学效果。(教师把握住“其它星球不适合人类居住”这个要点。)

  3、指名朗读。

  (四)讲读第四段

  1、指名读,思考:这段主要讲了什么?

  板书:精心保护地球

  2、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只有一个地球。请你有感情地朗读出你对这一段的理解。

  3、自由读课文的最后一段。想一想第一、二句与第三、四句是什么关系?(因果关系。因为地球只有一个,如果他们被毁坏了,我们别无去处。如果地球上的各种资源都枯竭了,我们很难从别的地方得到补充。所以,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让地球更好地造福于我们的子孙后代。)

  三、对照板书,总结全文。

  1、对照着板书,你能说说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吗?(课文一层一层地说下来,最后发出保护地球、保护环境的呼吁。)

  2、课文为什么以“只有一个地球”为课题呢?

  四、品味课文的内容,畅谈学文后的感受。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在我们的生活中,怎样做才是保护环境呢?把自己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听到的记录下来。

  第三课时

  教学目的:

  总结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及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分别是什么?

  (课文介绍了我们居住的地球的有关知识,提醒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让地球更好地造福于我们的子孙后代。)

  二、总结课文的写作特点。

  1、课文内容生动、形象。作为一篇科普读物,作者运用的是多种多样的说明方法。你能从课文中找到这样的例子吗?

  (1)运用列数字的方法。说明地球在茫茫的宇宙中是那样的渺小,人类的活动范围是很有限的。

  (2)运用比喻的方法。说明地球的美丽,是人类和地球生命能够生存的环境。

  (3)运用分类别、举例子的方法。说明地球上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一是不能再生的资源被不加节制地开采;二是能够再生的资源遭到破坏。

  2、教师小结:这些说明方法的运用,不但向读者介绍了科普知识,更能使大家警醒,承担起保护环境的责任。

  附: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为什么地球上人类活动的范围很小,为什么不能破坏地球的自然资源,为什么不能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采取以下做法:

  1、通过自学引导学生逐段进行讨论学习。

  2、利用多媒体素材辅助教学,使学生获得更形象、直观的印象,感触更深。

  3、联系实际谈感想说体会,完成课后布置的作业,使课程面向社会实践,让学生认识环保的极端重要性,自觉担负起保护环境的责任,用实际行动使我们的家园变得更加美丽。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语文教案05-04

语文的教案02-07

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10-15

语文桥的教案01-13

《语文园地》教案02-22

语文识字教案02-23

语文《氓》教案02-23

关于语文的教案02-02

语文下册教案01-31

【精选】语文教案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