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学开学第一课语文的教案 推荐度:
- 小学语文教案 推荐度:
- 语文上册教案 推荐度:
- 小学语文《观潮》教案 推荐度:
- 高中语文《师说》教案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实用的语文教案集锦【8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欢迎大家分享。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看问题因角度不同,常会有不同结果的道理。
2、了解本文中心论点的提出方法:引一个具体实例,并作简要分析后引出。
能力目标
1、能感受本文围绕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论证思路。
2、能感受文章运用摆事实论证的方法及其好处。
情感目标
懂得确立创造性思维方式的重要性,努力成为具有创造精神和创造力的人。
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2、难点:理解并运用事实论据。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具准备
录音机
教学设计思路
在对文章进行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分析文章的行文思路和写作特色,最后进行总结归纳。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查字典,解释下列词语。
汲取:吸取。
推敲:传说唐代诗人贾岛骑着驴做诗,得到“鸟宿地边树,僧敲月下门”两句。第二句的“敲”字又想改用“推”字,犹豫不决,就用手做推、敲的样子,无意中碰上了韩愈,向韩愈说明原委。韩愈想了一会儿说,用“敲”字好(见于《苕溪渔隐丛话》卷十九引《刘公嘉话》。后入就用推敲来比喻斟酌字句,反复琢磨。
根深蒂固:比喻基础稳固,不容易动摇。
孜孜不倦:勤勉的样子。
持之以恒:有恒心地坚持下去。
锲而不舍: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
轻而易举:形容事情容易做。
一事无成:连一样事情也没做成;什么事情都做不成。
2、阅读全文,思考自读提示和课后练习中的问题。
二、导入
前两年高考作文题,就是以本文的开头的图形为题,它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出示四种图形。听课文朗读。
三、分析课文
1、提问:不看课文,请回答“从下列四种图形中,找出一个性质与其他三个不同来”,并说明理由。
讨论并归纳:
(l)答A。因为A是唯一没有角的图形。
(2)答B。因为B是唯一一个仅由直线构成的图形。
(3)答C。因为非对称性图形只有C一个。
(4)答D。
因为D是唯一一个由直线与曲线构成的图形。
结论:这些答案都是正确的.。
2、提问:这个问题说明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说明了很多人都局限于“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个观点是错误的。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的。
3、提问:为什么说“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讨论并归纳:因为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
4、提问:创造性的思维又有哪些必要的要素呢?
讨论并归纳:
(1)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2)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
(3)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5、提问:本文为了证明“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列举了哪两个事例?试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补充一两个事例。
讨论并归纳:
(1)约翰·古登贝尔克将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组合起来发明了印刷机和排版术。
(2)罗兰·布歇尔把电视接收器作为试验对象,发明了对战型的乒乓球游戏,从此开始了游戏机的革命。
补充事例(略)
6、提问:创造的灵感是怎样产生的?
讨论并归纳:这种非凡的灵感,往往产生于这样的过程:关注极其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并对它反复推敲,逐渐充实而形成的。
7、提问:“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即使他们不知道将来会产生怎样的结果,但他们很清楚,小的创意会打开大的突破口,并坚信自己一定能使之变为现实。
8、提问: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关键在哪里?
讨论并归纳:关键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
9、提问:按议论文的三段式结构给课文编写阅读提纲。
讨论并归纳:
提出问题。(1~2段)从四个图形,提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论题。
分析问题。(3~12段)
第一层(3段):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第二层(4~5段):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吸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第三层(6~8段):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并举例说明。
第四层(9~12段):拥有创造力的主要根据。
解决问题。(13段)总结,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的关键所在。
10、提问:本文用什么顺序论证怎样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这个中心论点的?
讨论并归纳:按照逐层递进的逻辑顺序进行论证的。
四、小结
本文按照逐层递进的逻辑顺序论证了怎样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这个中心论点。
五、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一、二、三题。
语文教案 篇2
教材简析
《狐假虎威》写的是一只狐狸狡猾地骗过老虎,不但使自己逃脱了危险,而且还借着老虎的威风让其他动物纷纷逃窜的故事。《狐假虎威》是一个传统的寓言,成语“狐假虎威”比喻凭借别人的威势吓唬欺压他人。
设计理念
以读为本,引导学生读中感悟,读演结合,把文本的内容演绎成情感丰富的角色对话和情境表演,让语文课堂洋溢快乐,充满情趣。
教学目标
1.通过寓言故事,知道成语“狐假虎威”的意思,对课文中的狐狸和老虎有自己的认识。
2.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并表演这个故事。
3.认、写生字表中的生字。
教学准备
1.《狐假虎威》课件。
2.生字卡、词语卡。
3.狐狸、老虎和其他动物的头饰。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故事激趣,引入情境
今天,我给小朋友带来了一个有趣的动画片,你们想一饱眼福吗?师播放《狐假虎威》课件。
1.同学们,你们喜欢这个故事吗?这个故事已经编入我们的课本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6课《狐假虎威》。板书课题,读题。
2.读了课题,你们想说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多读几遍课文,读正确、通顺。
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检查是否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3.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三、细读课文,感悟文本
1.学习第1自然段。
(1)齐读第1自然段,看看这个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2)想象一下,此时老虎心里在想什么?自己读一读,看谁能读出老虎的凶猛、狐狸的紧张。(生练读)
2.学习第2~4自然段。
过渡:狐狸被老虎抓住了,它甘愿成为老虎口中的美餐吗?
(1)指名读第2~4自然段,看看故事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在危急时刻狐狸做了些什么?体会“眼珠子一转”和“扯着嗓子说”所表达的意思后朗读狐狸的话。(“眼珠子一转”写出了狐狸的诡计多端,“扯着嗓子说”写出了狐狸装出理直气壮的样子。)
(3)听了狐狸的话,老虎有什么反应?联系上下文理解“犹豫不决”和“冷笑一声说”后朗读狐狸的话。(“犹豫不决”写了老虎似信非信,拿不定主意;“冷笑一声说”写出了狐狸装作胸有成竹、毫不在乎的样子。)
3.学习第5自然段。
(1)默读第5自然段,画出描写狐狸和老虎表情动作的词,读一读,想一想,它们各自在想些什么?
(2)指名读,引读。在读的过程中理解“神气活现”“摇头摆尾”“半信半疑”“东张西望”等词语。
(3)此时森林中的`动物有什么反应?是狐狸吓跑了森林中的动物吗?它们怕的到底是谁呢?哪位同学能用自己的话把事情的真相告诉老虎?
四、拓展延伸,说写训练
1.自主选题,自由说话,师生评议。
(1)狐狸,我想对你说……
(2)老虎,我想对你说……
2.课外练笔。
展开想象,续编故事:一年以后,受骗的老虎又遇到了狐狸……
第2课时
一、感情朗读,培养语感
1.自由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
2.指名读,师生评议。
二、体验角色,自主演练
1.想一想。你对哪个角色最感兴趣?想扮演它吗?
2.读一读。画出描写你最感兴趣的角色的句子,反复朗读。
3.说一说。说说你对“狐狸”或“老虎”的认识。
4.演一演。你认为该怎样表演好这个角色呢?自己演练演练吧。
5.学生自主选择角色,选择合作伙伴进行排练。
6.指名戴动物头饰表演,评选最佳演员。(自我推荐,同学评选,说明推荐评选理由,在推荐评选中引导学生加深对狐狸和老虎的认识)
三、巩固识字,指导书写
1.检查、巩固认读生字(在反复朗读中学生已经认识了这些生字,可再指名认读,开火车认读生字卡、词语卡。)
2.指导写字。
(1)观察字形特点。“狐”右边的“瓜”不能写成“爪”。“冷”的部首是两点水,第2笔是提,起笔重,收笔轻;右边偏旁是“令”而不是“今”。“信”字注意“言”字三横的长短变化。
(2)教师范写,学生书写。
(3)看清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学生在《写字》中练写。
3.将自己喜欢的词语写在自选词语货车上。
语文教案 篇3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古代诗歌体裁的有关知识。
2.培养学生朗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
3.能够准确背诵并默写,能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过程与方法: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反复朗读中启发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重点:
诵读;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像感悟诗歌内容。 ●教学方法:
1.朗读法。指导学生注意节奏和韵律反复朗读,带感情地朗读,在朗读中体会诗的内涵,品出诗的情味。
2.联想、想像法。这四首诗语言优美、精练,内涵丰富,留有极大的想像空间,鼓励学生充分展开联想和想像,从形神入手,领会感情。
3.讨论、点拨法。教师艺术地设问,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
●课时安排:二课时
●课前预习:
1.给生字注音。(10个以上)
2.试读课文。(3次以上)
3.划分各首诗歌的朗读节奏。
4.了解作者和作品,包括:
(1)解释题目的含义。
(2)简介作者和作品。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观沧海》《次北固山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谁知道在我国的唐代、宋代、元代分别有哪种文学体裁发展得最有成就?(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唐诗、宋词、元曲)的确,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四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二、《观沧海》
1.解题;简介作家作品
(1)作者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善诗歌,以慷慨悲壮见称。
(2)作品简介
题目《观沧海》中,“观”的意思是“远望、眺望”,沧海:大海,这里指渤海。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竭后山。他跃马扬鞭,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心潮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触景生情写下这首壮丽的诗篇。
从诗的体裁看,它是一首乐府四言诗,从表达方式看,它是一首抒情诗。
2.朗读指导与训练
(1)把握四言诗的诵读节奏。
提示:诗歌节奏可以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节拍,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2)教师范读,要求字正腔圆,感情饱满。(或播放录音)
(3)学生齐读,要求准确整齐,有节奏感
3.整体感知课文
①学生借助注释,疏通诗歌内容。补充内容:
水何澹澹:何,多么。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以观沧海:以,表目的连词。
山岛竦峙:竦,高。峙,挺立。高高地挺立。
萧瑟: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幸甚至哉:幸,庆幸。至,极点。庆幸得很,好极了。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若,像。其,它,指沧海。
②难点点拨: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是古诗文中“互文见义”。即文字上只交待一方,而意义彼此互见。句中不但说:“日月之行”,也说“星汉之行”;不但说“星汉灿烂”,也说“日月灿烂”。合起来说,“日月星汉之运行与灿烂,均若出于沧海之中”。
4.合作探究
(1)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像的?
(3)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4)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重点提示: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观”字统领全篇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动静结合,描写大海全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描写静景,表现了岛上的勃勃生机;“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描写动景,表现了大海的'磅礴气势。
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
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是虚景,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
诗人面对迷人的海上风光,展开了丰富奇特的想像。这四句是全诗的高潮,创造了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运行不息的太阳月亮,星光灿烂的银河,竟都包蕴在这沧海之中,何等气魄。
此诗前一部分写大海景象,视野广阔,也能见出诗人胸怀之博大,但跟后一部分比,气象则略逊一筹。“日月之行”四句写大海,全用虚写,却表现了大海有包容天地的气概,更显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
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主题:本诗作者描写了大海的壮丽景色,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抱负。
难点点拨:说说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大海的形象正是诗人形象的化身。诗人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为即将挥师南下统一中国解除了后顾之忧。(当时曹操已削平北方群雄,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纺一北方,如果消灭南方割据势力,就可以实现荡平宇内,一统天下的宏伟目标了。)在踌躇满志的时候,他借大海的形象抒发了建功立业的愿望,写出了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雄浑诗句,表现自己的伟大抱负,阔大的胸襟。
5.小结:“诗言志”诗人写沧海,抒发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这种感情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全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字里行间洋溢着饱满的激情。写景的十句中,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实景给人身临其境之感,虚景以其新奇激发读者的想像,诗人以沧海自比,表现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
6.背诵全诗.
三、《次北固山下》
1.解题;简介作家作品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且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一联闻名。
作者王湾,生卒年不详,只知道他是洛阳人,先天元年(712)中了进士,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不得归家,故有此作。
题目《次北固山下》中,次,是停泊的意思。从诗的体裁看,它是一首五言律诗,从表达方式看,它是一首抒情诗。
2.介绍律诗的有关知识:
律诗共八句。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四联。
押韵,每联的尾字押韵。押韵的字叫韵脚。
颔联、颈联一定是对偶句。
3.朗读指导与训练
(1)把握五言诗的诵读节奏。
提示:五言诗一般是三个节拍,二二一或二一二。如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2)教师范读,学生齐读,整体感知
4.合作探究
(1)这首诗描绘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初春。青山、绿水、潮平、风正、江春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哪两句诗集中表达了这种感情?
思念故乡。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3)想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如果你身临其境将会有怎样的感受?
“阔”是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似乎江面与岸齐平,船上人视野也因之开阔。“悬”是端直高挂的样子,风“正”表明顺风,同时又是和风,因此帆便端直高挂了。
(4)“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历来被人称道。请选一个角度,作简要分析。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能够认读本课20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学习多音字“转、漂、好”
2、 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感悟其中的道理。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
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认读生字,最大限度地激发孩子们汇报学习成果的浓厚兴趣,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有趣的故事中,让学生感悟做事要多观察,多思考,不能盲从别人的做法,要弄清事实之后再去做的道理。
二、课前准备:情境图、生字卡片等
三、教学过程:
环节
教 学 过 程
设计意图
引入新课
出示情境图:一个小男孩望天
说一说:小男孩在干什么?(学生各抒己见)
你们的想法太好了,那么小男孩到底在干什么呢,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就知道了。
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鼓励学生大胆发言,使学生怀着期待的心情打开课本。
初读课文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读生字,读通课文。
2、认读词语卡片。
3、小组合作认字,并奖励小星。
4、老师检查认字情况。(可开火车读)
5、认识三个多音字。
由于本课新字词比较多,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多次认读生字,加深印象。
理解课文
1、指名读课文(可分段读)其他同学认真听,读后给予评价。
2、老师这里有几个问题,用你们聪明的小脑袋瓜儿帮老师想一想好吗?
(1)小查理仰着头,是怎样站着的?
一动不动(板书)
(2)看到小查理一动不动的`仰着头,别人是怎样做的?(在文中找一找,把找到的句子读给组内的同学听,看看你们找的准不准)
班内交流:胖太太……(带着自己的情感态度读)
街上的人……
(3)那么小查理到底在干什么呢?(读读最后一段,要读出你自己的感情来呀)
3、谁能带着自己对课文的理解给大家读一读这篇课文。
学会倾听,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及时纠正。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让学生在充分的个性朗读中,体验文中的感情,领悟其中的道理,感受出文中人们的可笑与无知。
拓展延伸
老师发现有很多同学读完这篇课文都笑了?你为什么会笑呀?把自己的想法说给你的同学听吧。
(课下记在你的小本本上,这是你的收获呀!)
让学生在笑的同时感受文中的道理,使自己受到深刻的教育。
指导书写
1、了解生字的字型、字音、字意。
2、注意字的结构,重点区分“买——卖”,强调“止”的笔顺。
3、独立描红写字。
在同学的配合和老师的帮助下学会生字,注意提醒学生正确的写字姿势。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一、学习写游记要体现景物的地点特点和时令特点
二、文章语句简练的特色。
教学重点及难点
一、学习写游记要体现景物的地点特点和时令特点
二、以自读为主,因为文章语言浅显。
教学时数
三教时
第一教时
教学内容步骤
一、作者简介
姚鼐(17311815)字姬传,一字梦谷,住室名惜抱轩,也称惜抱先生,清代著名的散文家。他是安徽桐城县人,又是桐城人刘大槐的学生,是清代著名文派桐城派的奠基人之一。曾任刑部郎中(记名御史、四库全书馆纂修竺职。辞官后,先后在江宁、扬州等书院讲学四十多年。著有《惜抱轩全集》、《九经说》等书。他编选的《古文辞类纂》,从历代作品中精选各类文体的名作,作为学习古文的范本,流传很广。他的文笔雅洁、严谨,自成一格。
桐城派是清代散文的主要流派,创始人是康熙时的方苞,方苞注重文章的义法,主张以清真雅正之文,载孔、孟、程、朱之道,刘大魁师事方苞,并发展了他的理论,强调义理、书卷、经济,要求品阐发程、朱、理学,同时又主张在艺术形式上模仿古人的神气音节字句。姚鼐是刘大木魁的弟子,他的口号是:义理、考据、辞章,三者不可偏废。实际上是以考据辞章为手段来阐发儒家的义理。因为上述三人都是安徽桐城人,所以人们称他们为桐城派(但后来的桐城派作家并不都桐城人)。
本文是姚鼐在1774年冬游泰山后所写的游记。文章紧扣深冬时令和泰山的特点,形象地描绘出峥嵘苍劲的泰山。体现出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文章的顺序是:总写泰山的位置,记述登山的过程,山顶看日出,返回记建筑和观石刻,补记自然景观,循序渐进,有如一线贯穿,引人入胜。文章写景用笔不多,但能传出景物之神。侧面烘托为本文的`主要写法。
二、全篇理路解说
泰山山脉绵亘于山东省中部,从东平湖东岸向东北延伸至淄博市南,长约200公里;俗谓登泰山,指的是攀登它的主峰玉皇顶。玉皇顶则位于泰安市城北,古称东岳;亦称岱山、岱宗,主要景点有南天门、仙人桥、日观峰、舍身崖等,著名建筑有岱祠、碧韦元君祠等。这些都跟文章理路有关,所以先做交代。
一般人游泰山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在日观峰看日出,因此,本文先以汶水和济水为参照物,指出泰山山脉的地理位置,再以古长城(齐长城)为参照物指出日观峰的位置,这就预示了作者将有登山之举。以下是文章的主体部分:
按游踪写,分两大层:前一层记登山及观日出;后一层记泰山古建筑、石刻、地质状况及动杆物等,皆游中所见。在记游踪时也标明了时间,如登山是12月丁未日(28日),望晚到达山顶;观日出是戊申日(29日)五鼓,日出后再参观古建筑及石刻等。文章脉络十分清晰。
《登泰山记》记述了作者同友人登泰山的两天游程,再现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色,是山水游记中一篇脍炙人口的杰作。
全文共五段,以登山为线索,记叙了泰山的地理位置以及登山的时间、路程,有重点地描写了沿途所见的景物。
第一段:总写泰山的地理形势,点出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观峰的地理位置。(作者采用由面到线再到点的写作手法:先写汶水和济水的分流,是面;再引出两水的分界线古长城,是线:然后以古长城为参照物,点明泰山的最高峰日观峰的位置,是点。这个点,为下文叙述登山路线和观日出作好了铺垫。
第二段:记述登山经过,着力写登山的艰难和到达山顶后所见的景象,这是本文叙写的重点之一。先写由京师到泰安,点明游览的时间和节令;再写由山麓到山顶,详细地记述路程的远近、山路的石级、经由的路线,古人登山的情况以及相关的一些地理知识:最后写到山顶后所见的景象,由远及近,由上而下地写出了泰山的高峻、雄浑的壮阔。
第三段,主要描写泰山日出的动人景象,是文章描写的一个重点。作者是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了日出前、日出时和日出后的不同景色,展示给读者一幅泰山日出迅速变化的画面。
第四段:介绍泰山的人文景观。先以日观峰为参照物写其周围的高山建筑群,再写返回途中所见的道中石刻,表现了泰山的古老风貌。
第五段,介绍泰山的自然景观。这是作者游山之后对泰山的总体印象。以雪与人膝齐结束。
三、讲授文章第一自然段。
1、字词:
古今异义:阳阳谷皆入汶(阳,山的南面,水的北面称阳,现无此意,今一般用于阳光,表面等。句意:泰山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汶水。)
虚词:
当:当其南北分者(在,在的地方,介词。)
词语活用:西、东向西,向东,方位名词作状语。)
句式: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者也。判断句。)
文段翻译:
泰山的南面,汶(WEI)水向西流;山的北面,济水向东流。泰山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汶水,泰山北面的水都流入济水,在南北面山谷的分界处,是古长城。最高处是日观峰,在城南十五里的地方。
作业设计:熟读课文。
板书设计:登泰山记姚鼐
讲授文章第一自然段。
字词:
古今异义:阳阳谷皆入汶(阳,山的南面,水的北面称阳,现无此意,今一般用于阳光,表面等。句意:泰山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汶水。)
虚词:
当:当其南北分者(在,在的地方,介词。)
词语活用:西、东向西,向东,方位名词作状语。)
句式: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者也。判断句。)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学会“课、了、的、不、要、里、皮”7个生字;认识偏旁言字旁、白字旁和基本笔画横折提;理解“上课”“小鸟”等词语;会用“我们”看图说一句话。
2、会正确朗读课文。
3、知道上课要专心听讲,说话要有礼貌。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了解大意,看图说话。
2、学习“课、了”2个生字,认识言字旁及基本笔画“”(横折提),理解词语“上课”。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用卡片认读字词:女、子、大、上、你、好、我们。
2、指名认读音节:shu bu yao ke le chao kou dai qiu shui xiao jiao niao。三拼音音节要多读几遍。
二、揭示课题。
让学生借助拼音自己读出课题。
三、指导看图说话。
1、图上画的是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
2、丁丁在干什么?
3、丁丁上课专心吗?你从什么地方看出来?
四、拼拼读读。
1、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把带有拼音的字读正确。
2、指名按课文顺序读带有拼音的字,要求:一是读正确,二是组词读。
3、重点正音。
4、指名试读课文。
5、教师范读,领读。
五、教学生字词。
1、让学生读读课文中的句子,找出要学的生字。
2、教学新笔画和新偏旁。(用拼音出示)
---heng zhe ti ---yan zi pang ---bai zi pang
3、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学习新知识,哪些字自己学会了,谁来学做小老师。如:“了”是“子”少一横;“要”是“西”“女”的'组合……
4、指导书写。(先自学书上的笔顺分析。)
课:利用熟字“果”学习,注意“”(横折提)与“”(横折弯钩)的区别。
5、口头组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朗读、理解课文。知道上课应专心听讲,不做小动作。
2、学习“的、不、要、里、皮”5个生字,认识白字旁,理解词语“小鸟”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用卡片指名认读生字和词语。
2、指名上黑板写出言字旁,并说出“横折提”这个新笔画。
3、指名四人分句读课文。
二、讲读课文。
1、朗读理解课文第一、二句话。
①指名读第一段。这两句话说了一件什么事?
②这里怎样称呼小鸟,为什么不用“叫”而用“吵”?(这里用“你”,像称呼人一样称呼小鸟。用“吵”,表达“我们”不愿让小鸟的叫声影响大家学习的心情。)
③为什么用“请”?(表明“我们”是懂事、有礼貌的孩子,用“请求”不叫表明要专心学习。)
④朗读指导:
a.第一句的逗号处,要有较短的停顿,语气要连贯。
b.“请你不要吵”应读得轻些、慢些,读出亲切、有礼貌的语气。
2、朗读理解第三、四句话。
①指名读第二段,想想这儿有几句话?
②这两个句子同上面两句话有什么一样,什么不一样?
③为什么要请皮球睡觉,怎么让皮球睡觉?(“我们”要专心听讲,认真学习,不去摸皮球,不做小动作。可指导学生用“因为”说话。)
④词句训练:
好好:表示尽力地、尽情地的意思。第二个“好”念轻声。
我们上课了:这是个“什么人干什么”的句子。可让学生口头说说这样的句子。
⑤朗读指导。“好好”可读得慢些,以示强调。
这篇课文说了两件事。第二件事另起一行写。第一件事,即第一自然段,读完要多停顿一会儿。如果句号处停一拍的话,这儿就要停两拍。齐读课文。
四、指导书写。
要:上下结构,下面部分要略宽些,“女”的一横要长,以横中线下面一点的地方起笔,略往上翘些。
皮:第一笔横钩,第二笔长撇,第三笔的竖要在竖中线上,下面“又”的横撇要横在横中线上。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正确朗读课文,用“我们”练习说一句话,说说“上课该怎么做”,并完成其他作业。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听写生字词。并用“皮、课”口头扩词。
2、指名朗读课文,要读得正确流利,特别注意节与节之间的停顿。
二、行为指导。
1、读了课文看了图,你觉得丁丁是个怎样的孩子?
2、读课后第五题。
评评读读,搞清上课应做到两条,即:
①上课专心听讲。②积极举手发言。
让学生逐条自我评定,做到的涂红书中的一朵小红花。做的特别好的送一朵大红花。
提出要求:像丁丁一样上课前把玩的东西放好。
三、指导做课堂作业第三题。
1、读题,搞清题目的要求。
让学生看图,用“我们”自由练说一句话。
指名试说,共同评议、纠正。
第一幅图:上课了,我们赶快走进教室。
第二幅图:上课了,我们专心听老师讲课。
再用“上课了,我们。”练习说话。(可将说话内容扩展到其他学习、学校课余活动等。)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如何通过任务的描写揭示人物内心世界及性格特征。
2、能力目标要展现人物个性特征,需用准确生动的描写方法。
3、情感目标感受童真童趣的美好。
4、德育目标珍惜亲人之爱。
教学重点
通过人物的描写来揭示人物性格特征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结构的巧妙之处(设置悬念、安排线索、巧做铺垫)
学习方式
研讨式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整理字词、归纳结构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一)字:积攒z ǎn 俨然y ǎn 凛然l ǐn 咄咄d u ō龇z ī 戳c h u ō 镶嵌x i ān g 依靠y ǐ偃y ān 哧溜c h ī l i ū 水渍z ì 霎时s h à 掖y ē
(二)多音字s āi 塞到y à 轧制l ūn 抡起塞s è 堵塞轧z h á 轧钢抡s à i 边塞g á 轧帐l ú n 抡动
(三)词积攒:一点一点地积存。俨然:形容很像。凛然:严厉、严肃。咄咄逼人:形容说话伤害人,令人难受。艳羡:羡慕。横刀立马:形容非常英武。张牙舞爪:形容野兽的凶相,多用比喻人的凶恶样子。霎时:形容短时间。克制:克服。
二、学生读课文(教师指导正音)
三、初步感知
(一)课文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回忆性的文章大体结构一般是“总----分----总”,据此文章分为三部分。
1、(1)童年过年的魅力,引起下文(设置悬念)
2、(3—17)写我买花脸,演花脸及因演花脸惹祸和遭惩罚(设置铺垫)
3、(18)总结对于孩子来说过年的魅力更深一层的缘故,照应开头。(一线贯穿)
(二)、文章的主要内容(学生概括总结)作者叙述了自己在一年过年时候得到花脸并因此闯祸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怀念。
(三)、总结全文收获
四、作业:
1、整理笔记
2、作训练题
教后记: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研读探讨、总结收获
教学过程:
一、课文围绕“花脸”共写了几件事?(学生总结归纳)
(一)绘花脸(2)——为下文作铺垫(最喜欢)
1、写花脸抓住了特征描写(形、色、眉、眼、头、胡须、对比)
2、语言描写:①“我”:喜欢、渴望又胆怯的心理
(二)买花脸(3--4)(体现童真童趣)
②小伙计:可看出小伙计的精明强干(维妙维肖,符合人物身份)
③舅舅:慈爱,理解一颗童心神气的表演
(三)演花脸(5-17)表演惹祸惹祸后惩罚
二、学生讨论、总结收获
1、思想上
2、写作上
三、学习了本文后联想自己的童年生活,回想一下在你的思想海洋中有没有几朵晶莹美丽的小浪花,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想一想、说一说,并提炼出其中的积极意义。
四、把以上的叙述用精彩的笔墨写成一篇回忆自己童年生活经历的文章。注意用上今天的写作收获。
五、作业:
1、整理笔记
2、做练习巩固
语文教案 篇8
一、导入新课
《天上的街市》写的是美丽的夜景引发了作者无尽的遐思,想像出天上的一幅美丽、幸福、自由的生活图景,抒发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今天我们来学习郭沫若写的另外一首诗《静夜》,也是写于1921年,在日本留学时的一个夜晚,面对朦胧的月色,引发了诗人的联想和想像,抒发了诗人无尽的情怀。
二、朗读课文
①教师范读,可配背景音乐:钢琴曲《星空》,并投影出示朗读节奏、重音。
学生边听边注意老师朗读的声音的大小,速度的快慢,节奏的强弱和语气的轻松舒缓。
②学生模仿,自由朗读课文,然后再集体朗读。
三、探究学习
(一)小组讨论,理解内容与写法。
1、 首诗写了哪些景物?突出了夜晚的什么特点?
2、 这首诗的两个小节之间有着什么内在联系?
3、 这首诗的结构与《天上的街市》有哪些异同?
4、 你最喜欢诗中的哪些句子?为什么?
(二)通过班级讨论交流,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明确:
1、第一节写的是:月光──松林──白云──疏星。这些景物构成的景象:月光朦胧,笼罩着松林大地,团团的白云遮掩着月亮和星星。给人的感觉是──朦胧、恬静的美
第二节写的是:天河──海雾──鲛人──流珠。给人的感觉是——空灵、美丽。突出了夜晚的“静”。
2、第一小节是写景(实写),第二小节是想像(虚写)。第一节的景物描写,是想像的基础,而没有了第二节的想像,第一节的景便没有活力,没有生气。有了第二节的想像,才使看似平淡无奇的景变得空灵、美丽。
3、两首诗的结构大致相同,都是先写景,以写景为基础,再展开想像。不同的是《天上的街市》在写景部分由“街灯”、“明星”的联想把读者的视线由人间转到天上,为第二小节具体描绘“天上的街市”做了铺垫。而《静夜》则是靠第二小节的“天河何处”结束写景,转而想像的。
4、本小题属于开放性题目,可重点引导学生多角度思维,
A、如喜欢第一小节的诗句,可扣住写景的细腻形象,像“笼罩”一词,写出村外的松林沐浴在淡淡的月光下,朦胧而又神秘。“漏出了几点疏星”的“漏”,写出了淡淡月光照耀下的`团团白云,而白云之间的空隙里,有隐约可见的闪烁的几颗星星。
B、如喜欢第二小节的诗句“天河何处”,则可以抓住诗人跳动的思绪,由普通的乡间夜景一下子把读者的思绪带到了广袤的宇宙之中,使全诗的境界得以拓宽和提升。但紧接的“远远的海雾模糊”又把读者刚刚放飞的心绪往回收拢,模糊的海雾中有什么?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语文教案05-04
语文的教案02-07
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10-15
语文《咏柳》教案11-09
语文下册的教案03-29
语文备课教案08-07
语文写作教案07-12
语文《赵州桥》的教案10-10
语文桥的教案01-13
语文下册教案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