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时间:2024-01-28 07:31:08 教案 投诉 投稿
  • 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1

  活动目标:

  1、让小朋友对身边的现象产生兴趣,关注周围的事物。

  2、声音产生和转播的原理,并有保护耳朵的意识。

  准备材料:

  小股和鼓槌,小提琴,三角铁,水槽,水,白纸,少许沙粒

  活动过程:

  在实验之前对小朋友提出要求,请小朋友认真的听,细心的看:

  1、你看到什么?

  2、你听到什么?

  实验一、声音的产生

  1、先请小朋友看清楚在老师没有拉响小提琴的时候琴弦是怎样,然后老师拉响小提琴的时候请小朋友注意听到什么,看到什么?(如果小朋友回答不出来,可以提示观察琴弦)。

  2、把一些小物体,如豆粒放在鼓面上,然后敲鼓,请小朋友听声音,观察鼓面的小豆颗粒有什么现象发生?(小豆都在跳动,原因是鼓面的振动引起小豆的'跳动)

  3、老师敲响三角铁,然后请一两个小朋友触摸三角铁,然后告诉小朋友们有什么感觉(有震动)在请小朋友用手摸之前说清楚要求:“请你摸摸三角铁,有什么样的感觉。”然后老师再敲响三角铁,请小朋友用力按住三角铁,阻止它的振动,请小朋友听还有没有声音?(没有)

  告诉小朋友,声音是因为震动而产生的,如果阻止物体振动声音就马上消失了。

  实验二、声音的传播

  1、请小朋友所有把耳朵都趴在桌子上,然后用手挠桌底或者敲桌面,请问小朋友有什么发现?(声音可以在桌子这样的固体传播)

  2、老师在水中敲响三角铁然后请一两个小朋友把耳朵贴住水槽,然后问他能不能听到声音,请他把结果告诉所有小朋友;老师再在水中敲响三角铁,请所有小朋友倾听,能不能听到声音?(告诉小朋友声音可以在水这样的液体传播)

  3、老师播放一段音乐,请小朋友听,能不能听到声音?(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可以提示小朋友,我们周围有什么是看不见的?(空气)

  4、引导小朋友思考声音在空气中是向什么方向传播的——老师讲话是不是只有前面或者后面的小朋友才能听见啊?我们平时起床的铃声是不是在所有角落都能够听到啊?那么声音是响什么方向传播的呢?(四面八方)

  实验三、声音怎样在物体中的传播

  把一个小鼓立在桌面上,然后在鼓的右面(或者左面)立一个纸屏,在纸屏上吊一个小球,老师敲鼓的左面,请小朋友观察纸屏和小球有什么现象发生?(告诉小朋友,当物体振动发声时,会引起周围空气的振动形成声音的波浪,声波从鼓的左面传到右面引起鼓右面的振动,又传到纸屏从而引起小求的振动,所以就看到这样的现象了)。

  最后,请小朋友注意保护我们的耳朵,因为声音传到我们的耳,我们才能听到。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2

  【教学目标】

  1、通过感受丰富的声音,理解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2、通过实验、观察,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3、聆听不同动物的发声,认识动物不同的发生方式。

  【教学重点】

  观察和发现物体发生的共同特征,分析和归纳物体发生与振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

  将物体发生时的振动现象可视化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实验记录表、教学ppt。学生材料:塑料袋、钢尺、音钹、塑料瓶、泡沫屑、水、水槽、音叉、水鼓。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激趣导入,感知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1、谈话:同学们,在我们周围,每天,都有各种各样的声音伴随着我们,刚刚叮铃铃的铃声告诉我们上课了,生活中到处都有声音,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这些是什么声音,传递了什么信息?

  2、播放音频:闹钟声、汽车喇叭声、狗叫声、打雷声。

  3、提问:这是什么声音,这个声音表达了什么意思?

  4、学生汇报所听到的声音,以及这个声音表达的意思。闹钟声-起床时间到了汽车喇叭声-有汽车来了,注意安全狗叫声-有陌生人来了

  5、小结:看来,声音可以向我们传递信息,不停的声音传递着不同的信息。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声音,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奇妙的声音王国,去探索有关声音产生的奥秘。

  6、板书课题:声音的产生

  二、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一)通过让塑料袋发出声音,初步认识声音的产生与物体运动有关

  1、提问:(出示保鲜袋)同学们,刚刚听了那么多声音,现在你能用保鲜袋制造一个声音吗?

  2、提问:你有什么办法?

  3、(示范)学生代表说一说:准备用什么方法让塑料袋发出声音?

  4、全班活动,要求:看谁的发现最多;制造声音时注意声音的大小。

  5、教师控制:开始!—停!

  6、提问:谁能把你使用的方法展示给大家看?用一个“动词”概括使塑料袋发出声音的动作方式,是什么?

  7、学生汇报,教师板书“动词”。

  8、交流:通过敲、打、拍、吹、摩擦等动作方式都可以使塑料袋发出声音,不同的方式都可以使物体运动产生声音,那么声音到底是怎么产生的呢?。

  (二)通过探究不同物体发声的运动,归纳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1、追问:现在你认为物体必须怎样才能发出声音?

  2、学生交流讨论

  3、谈话:(出示实验器材)为了研究这个问题,老师给大家准备了几样实验器材。仔细看看都有些什么?这些物体不动时,它会发出声音吗?你有什么办法分别让它们发出声音呢?

  4、学生观察实验器材并思考,由学生介绍实验材料,并演示让它们发出声音的方法。讲解实验方法并出示实验记录表

  5、教师随机指导,完善并讲解正确的实验操作方法。

  6、提问:要想知道这些物品为什么都可以发出声音,我们就要观察研究这些物品发出声音时的共同特点。因此,要注意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和总结:一个物体发声时,它的运动轨迹有什么变化?

  7、讲解实验记录单并举例示范。举例:摸着喉咙,发出“啊—”的声音,用手感受。我们可以用简笔画的形式画出喉咙在发声时的运动轨迹。

  活动二:通过探究不同物体发声的运动,归纳声音产生的原因我的验证过程

  8.ppt出示实验要求:看,发声物体有什么现象产生?摸,对于现象不明显的发声物体,用手摸一摸,感受一下它的运动。画,画出发声物体发声时的`运动轨迹。说,不发出声音时的状态和发出声音时的状态。

  9、实验:按要求进行下面5个发声实验,观察物体发声时的现象,并跟着它发声时的运动轨迹来画图,完成记录单。

  10、小组汇报,教师适时作出引导,使学生注意观察发声物体运动轨迹的变化。

  11、提问:通过这几个活动,对于“物体必须怎样才能发出声音?”你有什么想法?

  12、学生思考并回答。(预设学生回答,上下左右快速运动)

  13、小结:物体受力以后,上、下、前、后、左、右做快速地来回往复运动,我们称之为振动。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所有的物体在不发出声音时处于静止的状态,在发出声音时处于振动。

  14、谈话:既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那么停止物体的振动,声音就会消失吗?是不是这样呢?怎样改变上面的实验去证明?哪位同学来试试?

  15、学生示范如何使发声中的音钹、钢尺、喉咙、矿泉水瓶停止振动。

  16、交流:通过刚才实验,你观察到什么现象?这说明了什么?

  17、小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有振动就有声音;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三、运用“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原理,解释音叉激水和水鼓现象

  1、描述:物体的振动产生声音,这些振动有时还能带来很奇妙的现象(展示音叉和水鼓)

  2、演示1:依次走到部分同学耳朵边,用锤子敲击音叉的侧面。演示2:用鼓槌敲击鼓面

  3、提问:你听到了什么?

  4、学生回答。(声音)

  5、思考1:敲响音叉后,接近水面,会有什么情况发生呢?思考2:在鼓的表面倒上一点水,用鼓槌敲击水鼓又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呢?

  6、教师演示音叉激水,敲击水鼓

  7、追问:物体的振动带来了什么神奇现象?你如何用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解释刚才的现象呢?

  8、学生汇报。

  9、小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四、认识动物不同的发声方式

  1、谈话:物体振动能够产生声音。那么,大自然中的动物又是通过什么方式发出声音的呢?

  2、播放视频《动物的叫声》。

  3、交流:通过刚才的视频,你了解到了什么?

  4、学生汇报,教师PPT总结哺乳动物、昆虫、鸟类、蛇类、鱼类发声的方式。

  5、小结:无论人、动物、还是生活中的各类物体,声音都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五、拓展应用

  1、拓展练习:解释贝多芬的的故事:晚年利用振动感受音乐。

  2、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3、谈话:声音是怎样传到我们耳朵里的?声音的变化有什么特点呢?

  六、课堂小结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相关文章: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教学反思10-07

《声音的传播》教学反思10-06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精选7篇)04-17

小学科学《声音的产生》教后反思10-06

小学科学《声音的产生》教后反思范文10-06

《声音》中班教案10-07

声音是怎样传播的四年级科学教学反思10-07

《听听,秋的声音》教案10-06

大班教案《什么声音》10-07

各种各样的声音教案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