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03-09 08:38:35 教案 投诉 投稿
  • 中学开学第一课语文的教案 推荐度:
  • 小学语文教案 推荐度:
  • 语文上册教案 推荐度:
  • 小学语文《观潮》教案 推荐度:
  • 高中语文《师说》教案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语文教案通用(6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通用(6篇)

语文教案 篇1

  1.1 教学目标

  (1)学会发现现代汉语中的病句。

  (2)学会分析病句产生的原因。

  (3)学会修改病句,在语言的运用中避免出现病句。

  1.2 教学重点、难点

  (1)辨析现代汉语中的病句。

  (2)学会分析病句产生的原因。

  1.3 教学形式和课时

  (1)教学形式是课堂讨论。

  (2)本课总课时为2课时。

  二、第一课时教学步骤

  2.1 教学要点

  列举生活中的出现的病句,探究语病的“病因”。

  2.2 教学过程

  (1)内容导入──主持人的“脱口误”

  以多媒体显示引子中的病句,并略加分析。例如:①*这样的说法简直是空穴来风。(“空穴来风”──有了洞穴才会有风进来可,比喻消息和传说不是完全没有原因的,这里意思相反)。②*在目前状况下,进行股票投资是否有没有风险呢?(“是否”、“有没有”──只需要留一个)。③*我国人口众多,盲人数量也是世界上最多的国家。(“数量――是――国家”──主语和谓语不搭配)。

  (2)病句的辨析──诊断“病情”

  学生讨论“如何发现病句?”教师归纳总结:

  A. 仿造类比法。例如:①*“天然安睡宝”让你在睡眠中改善颈椎病。(可按照此句仿写:“改善胃病”,“改进颈椎病”,“完善颈椎病”──可见动词和宾语不搭配)。②*这个经验值得文教工作者,特别是中小学教师的重视。(可按照此句仿写:“值得他们的学习”,“值得我们的参观”--可见多了”的“字)。

  B. 主干紧缩法(结构梳理法)。例如:③*杜绝汗味的根本是双管齐下。(可采取提取句子主干的方法:“杜绝汗味”(主语)“是”(谓语)“双管齐下”(宾语),显然不可搭配)。④*过去几万名地质队员经过数十年才能做到的`事情,资源卫星几天内即可完成。(提取句子主干:“事情”(主语)“完成”(谓语),显然不可搭配。应改为“过去几万名地质队员经过数十年才能做到的事情,资源卫星几天内即可做完”)。

  C. 语感审读法。例如:⑤*不管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都极端不利,登山队员仍然克服了困难,胜利攀登到顶峰。(读起来就觉得“不管……都……”很别扭,不顺畅。应改为“尽管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都极端不利,登山队员仍然克服了困难,胜利攀登到顶峰”)。

  D. 逻辑分析法。例如:⑥*凡是有杰出成就的人,都是在艰苦环境中磨练成才的。(“凡是……都……”在逻辑形式上表达“全称肯定命题”,表示毫无例外。显然扩大了表述对象的外延。应改为“大多数有杰出成就的人,都是在艰苦环境中磨练成才的”)。

  (3)教师举例归纳──寻找病句的“病因”(病句的三种类型)

  A. 搭配不当。成分与成分之间存在着不合情理的搭配关系。常见三种情况。A1主语和谓语搭配不当。例如:①*杜绝汗味的根本是双管齐下。(应改为“杜绝汗味的根本方法是双管齐下”。加“方法”作主语;或“杜绝汗味要双管齐下”。改判断句为陈述句,“杜绝汗味”作主语,“要双管齐下”作谓语)。A2. 动词和宾语搭配不当。例如:②*“天然安睡宝”让你在睡眠中改善颈椎病。(应改为:“天然安睡宝”让你在睡眠中治愈颈椎病。由“治愈”作谓语)。A3. 定语、状语与中心词搭配不当。例如③*中西合璧的主持风格,强烈的收视魅力。(定语与中心词搭配不当。应改为“中西合璧的主持风格,显著的收视效果。”)。④*未来的通信会更加多样、快捷和共享。(状语和中心语搭配不当。应改为“未来的通信会更加多样、快捷和享用广泛。”)。

  B. 成分残缺或赘余。成分残缺是在一个结构中缺少必要的成分,或与之相反,在一个结构中重复出现某个成分,造成结构重叠和语义重复。常见两种情况:B1.成分残缺。例如:⑤*这也使得君来酒楼在开业不久就引来业界瞩目的重要原因。(应改为“这也是使得君来酒楼在开业不久就引来业界瞩目的重要原因。”补足动词谓语“是”)。⑥*在我报考大学的时候,就已经下了攻读博士学位的决心。(应改为“我在报考大学的时候,就已经下了攻读博士学位的决心。”将“我”提到最前边作主语。或“在报考大学的时候,我就已经下了攻读博士学位的决心。”将“我”放在“就”的前边,同样是作主语)。B2. 成分赘余。例如:⑦*营造更好的、彰显成功人士的好楼房。(应改为“营造彰显成功人士的好楼房。”或“营造更好的、彰显成功人士的楼房。”总之都去掉重复赘余的一个“好”)。⑧*《史记》所写的人和事,都是真人真事。(应改为“《史记》所写的都是真人真事。”去掉多余的“人”和“事”)。

  C. 语序不当。词语在句子中的位置不恰当。常见四种情况:C1. 名词的多项定语次序不当。例如:⑨*许多附近的居民都来看表演。(应改为“附近的许多居民都来看表演。”)。C2. 动词的多项状语次序不当。例如:⑩*这期研讨班是北京大学和山东大学联合于今年5月底举办的。(应改为"这期研讨班是北京大学和山东大学于今年5月底联合举办的。”)。C3. 虚词的位置安排不当。例如:⑾*我们如果不能实事求是,事业就会受到损失。(应改为“如果我们不能实事求是,事业就会受到损失。”)。C4. 时间、空间或逻辑关系的顺序不当。“时间顺序”是指由以前到现在再到将来,如果是一件事情则按照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的顺序表述。“空间顺序”是指由上到下,由外到内,由远及近,先中间后两边等顺序表述。“逻辑顺序”是指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等顺序表述。例如:⑿*由于会议开得及时,促进了工作,抓住了关键,解决了问题。(应改为“由于会议开得及时,抓住了关键,解决了问题,促进了工作。”)。

语文教案 篇2

  教材分析:

  《颐和园》是一篇写景的游记。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恰当的比喻,再现了颐和园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秀丽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喜爱之情,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好教材。课文重点段落是二、四自然段,学生不易把握的是介绍的景物较多,比较分散。同时作者对颐和园中的景物只进行概括性的描述较为抽象,学生对颐和园景物没有感性认识,不容易理解

  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游记感知不多,写作手法接触较少,应加以指导。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5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1个会写。正确读写:“大殿、长廊、绿漆、神清气爽、金碧辉煌、堤岸、隐隐约约”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叙述的顺序。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自己喜欢的部分。

  4、了解祖国灿烂的文化,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5、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2至5自然段开头一句的作用,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

  2、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课文,积累、运用语言。

  训练重点领悟并学习作者按游览地点变化、抓住特点写景的方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一、提出学习目标

  1、导入新课

  (出示颐和园全景图)

  同学们,在我们首都北京的西北郊有一座世界闻名的皇家园林,你们知道是哪里吗?

  教师板书课题并强调“颐”的笔顺。

  2、提出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中的句子。

  (2)、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颐和园的?

  (3)、再读课文,小组自己解决有关词语方面的问题。提出不懂的问题。

  (4)、能结合对课文的学习,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二、展示学习成果

  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

  提出展示要求:

  1、小组内按学困生--中等生--优等生的顺序进行展示。

  2、别人展示时,其他同学要学会倾听,并做好点评。

  (一)基础知识展示(小组内)

  1、这节课,我学会的词语有:“大殿、长廊、绿漆、神清气爽、金碧辉煌、堤岸、隐隐约约”等词语。

  2、我会用“耸立”和“隐隐约约”等词语各说一句话。

  3、我会流利地朗读课文。

  4、我会解答(课后思考题、每课一练的题目)。

  5、我会思考(提出问题,特别是有价值的问题)

  (1)、作者写了颐和园哪些地方的景色?

  (2)、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颐和园的?

  (3)、从课文中找出能够体现作者游览顺序的句子。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作用。

  6、老师小结:这些有价值的问题就是我们下一节课的学习目标。

  (设计意图: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颐和园景色优美;颐和园很大,占地范围广。找出能够体现作者游览顺序的句子便于理解课文,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作用,欣赏颐和园的美丽景色。)

  (二)练习:

  1.组词。

  堤( )阁( )漆( )昆( )殿( )爽( )

  提( )各( )膝( )混( )臀( )大( )

  栽( )堂( )廊( )

  裁( )党( )郎( )

  载( )赏( )朗( )

  第二课时

  一、承接上课时,导入本节课学习目标。

  二、学文悟情展示

  (一)汇报交流:

  1、生1:我从课文中找出能够体现作者游览顺序的句子,并体会到它们在课文中的作用:

  ①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②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③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④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我体会到这些句子在课文中的作用:这些句子都是过渡句,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些句子清楚地交代了作者的游览顺序;(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及十七孔桥。)这些句子可以帮助我们给课文分段。游记这类文章的特点是“移步换景”,一般是一处景观为一段。

  生2:课文开头就点明了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颐和园景色优美;颐和园很大,占地范围广。

  生3:我从“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知道这一句说明长廊的位置:离大门不远。还说明长廊的特点是长,“一眼望不到头”。作者是用具体准确的数字来说明长廊的长的。“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

  生4:画的内容包括“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这说明画的内容丰富,题材广泛。体现了我国古代文化园林艺术的灿烂和劳动人民能工巧匠的智慧。

  生5:。“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这句说明了长廊两旁的花木品种多、数量多;“开”和“谢”是一对反义词,形象地说明了长廊两旁鲜花常开的`景色特点。 “使人神清气爽”的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这句话间接地说明了长廊是昆明湖边的一处美景。长廊在昆明湖的右边。

  生6:作者游完长廊,站在万寿山脚下,抬头一看都看到了佛香阁:八角形宝塔,建在半山腰,三层顶上所铺的黄色琉璃瓦闪闪发光。排云殿:一排排、金碧辉煌。

  生7:作者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不同的三个方向望,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葱郁的树丛;黄色、绿的琉璃瓦屋顶;朱红的宫墙,组成了一幅古色古香的风景画。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生8: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这段话是抓住了昆明湖“平静”的特点来描写的。描写得很具体、形象。“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这个比喻句写出了昆明湖水面平静、水波不兴的特点。“绿得像一块碧玉”写出了湖水晶莹透亮如碧玉一般的特点。湖水非常绿,也说明昆明湖湖水的水质好。”“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说明湖面非常平静。“滑”字与上面的“镜子”一词相得益彰。这是以动的画面反衬出昆明湖的静。这段文字的形象性很强,闭上眼睛,想一想,在头脑中就能浮现出昆明湖平静的美,给人以一种安逸、舒适的感觉。

  生9:作者从万寿山下来,在昆明湖畔都看到了长长的堤岸;几座样式不同的石桥;倒垂的杨柳;湖心小岛,十七孔桥。十七孔桥有十七个桥洞,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并且这么多狮子姿态不一,各不相同。石柱上雕刻着众多的狮子且姿态不一,狮子“姿态不一”的特点,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设计意图:颐和园到处都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画的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按游览的顺序欣赏,能够体现了我国古代文化园林艺术的灿烂和劳动人民能工巧匠的智慧。)

  2、学生展示朗读能力。

  (三)创造性展示(以小组形式全班展示)

  1、小组朗读课文的一段话。

  2、小组展示自己赞颐和园的一段话。

  3、给游客当导游,介绍颐和园。

  (设计意图:语言的学习需要不断地朗读,感觉,最后形成对语言的一种直觉的感受力,那就是语感。因此,在教学时应该有层次地进行朗读指导,不断地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觉。)

  三、激发知识冲突(适时进行)

  (1)颐和园给作者留下了什么深刻印象?

  (2)作者有什么希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

  (设计意图:相信学生,才能给学生表达的空间。释放学生,才能让学生有创造的空间。要学会交流、学会倾听,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

  四、知识拓展延伸

  1、交流有关颐和园资料。

  2、推荐阅读书目:《中国名胜经典》。

  (设计意图:拓展他们的创造性,构建开放的课堂格局,使学生学得愉快、学有所获。)

  五、练习:课文用优美的语言描写了颐和园的迷人景色,下面句子中带点的词可以换成什么词?换了以后句子的意思相同吗?

  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

  远远望去,岛上一片葱绿,树丛中露出宫殿的一角。()

  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玻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

语文教案 篇3

  教材简析

  《狐假虎威》写的是一只狐狸狡猾地骗过老虎,不但使自己逃脱了危险,而且还借着老虎的威风让其他动物纷纷逃窜的故事。《狐假虎威》是一个传统的寓言,成语“狐假虎威”比喻凭借别人的威势吓唬欺压他人。

  设计理念

  以读为本,引导学生读中感悟,读演结合,把文本的内容演绎成情感丰富的角色对话和情境表演,让语文课堂洋溢快乐,充满情趣。

  教学目标

  1.通过寓言故事,知道成语“狐假虎威”的意思,对课文中的狐狸和老虎有自己的认识。

  2.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并表演这个故事。

  3.认、写生字表中的生字。

  教学准备

  1.《狐假虎威》课件。

  2.生字卡、词语卡。

  3.狐狸、老虎和其他动物的头饰。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故事激趣,引入情境

  今天,我给小朋友带来了一个有趣的动画片,你们想一饱眼福吗?师播放《狐假虎威》课件。

  1.同学们,你们喜欢这个故事吗?这个故事已经编入我们的课本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6课《狐假虎威》。板书课题,读题。

  2.读了课题,你们想说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多读几遍课文,读正确、通顺。

  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检查是否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3.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三、细读课文,感悟文本

  1.学习第1自然段。

  (1)齐读第1自然段,看看这个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2)想象一下,此时老虎心里在想什么?自己读一读,看谁能读出老虎的凶猛、狐狸的紧张。(生练读)

  2.学习第2~4自然段。

  过渡:狐狸被老虎抓住了,它甘愿成为老虎口中的美餐吗?

  (1)指名读第2~4自然段,看看故事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在危急时刻狐狸做了些什么?体会“眼珠子一转”和“扯着嗓子说”所表达的意思后朗读狐狸的话。(“眼珠子一转”写出了狐狸的诡计多端,“扯着嗓子说”写出了狐狸装出理直气壮的样子。)

  (3)听了狐狸的话,老虎有什么反应?联系上下文理解“犹豫不决”和“冷笑一声说”后朗读狐狸的话。(“犹豫不决”写了老虎似信非信,拿不定主意;“冷笑一声说”写出了狐狸装作胸有成竹、毫不在乎的样子。)

  3.学习第5自然段。

  (1)默读第5自然段,画出描写狐狸和老虎表情动作的词,读一读,想一想,它们各自在想些什么?

  (2)指名读,引读。在读的过程中理解“神气活现”“摇头摆尾”“半信半疑”“东张西望”等词语。

  (3)此时森林中的动物有什么反应?是狐狸吓跑了森林中的动物吗?它们怕的到底是谁呢?哪位同学能用自己的话把事情的`真相告诉老虎?

  四、拓展延伸,说写训练

  1.自主选题,自由说话,师生评议。

  (1)狐狸,我想对你说……

  (2)老虎,我想对你说……

  2.课外练笔。

  展开想象,续编故事:一年以后,受骗的老虎又遇到了狐狸……

  第2课时

  一、感情朗读,培养语感

  1.自由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

  2.指名读,师生评议。

  二、体验角色,自主演练

  1.想一想。你对哪个角色最感兴趣?想扮演它吗?

  2.读一读。画出描写你最感兴趣的角色的句子,反复朗读。

  3.说一说。说说你对“狐狸”或“老虎”的认识。

  4.演一演。你认为该怎样表演好这个角色呢?自己演练演练吧。

  5.学生自主选择角色,选择合作伙伴进行排练。

  6.指名戴动物头饰表演,评选最佳演员。(自我推荐,同学评选,说明推荐评选理由,在推荐评选中引导学生加深对狐狸和老虎的认识)

  三、巩固识字,指导书写

  1.检查、巩固认读生字(在反复朗读中学生已经认识了这些生字,可再指名认读,开火车认读生字卡、词语卡。)

  2.指导写字。

  (1)观察字形特点。“狐”右边的“瓜”不能写成“爪”。“冷”的部首是两点水,第2笔是提,起笔重,收笔轻;右边偏旁是“令”而不是“今”。“信”字注意“言”字三横的长短变化。

  (2)教师范写,学生书写。

  (3)看清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学生在《写字》中练写。

  3.将自己喜欢的词语写在自选词语货车上。

语文教案 篇4

  一、师生问好

  二、导入

  1、出示挂图(本来吴老师自己制作了课件,由于电源不稳定不能用)

  问:看到这张图,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过年

  图上都有些什么?

  周蕾:包饺子、蒸馒头

  虞灿:吃糖

  引导学生看图

  2、回忆自己过年时的高兴的事情

  胡振宇:玩花炮

  谢天赐:甩花炮

  罗非凡:堆雪人

  李昊:打雪仗

  师:总而言之,过年是非常的高兴。今天我们学习识字四,课题是什么?

  学生:忙年(师板书)

  三、朗读课文

  1、人们是怎样忙年的?自己把课文读2遍。

  2、指名朗读,回忆以前提出的要求:声音响亮、把字读准。

  刘晋朗读,学生评价

  3、再自由读课文

  指名读(吴泽盛)

  齐读

  老师读(读完后学生鼓掌了)

  齐读(比较好)

  师:表扬大家

  四、认读生字

  师:看一看,课文中有几个生字?会认字有几个?

  老师将生字卡贴在黑板上,“我贴一个,大家读一个”

  (第一排)馒、糖、酒、粥、腐

  (第二排)初、扭

  (第三排)宿

  全体认读

  问:老师为什么要这样排?

  唐琳雅:可能是……

  唐鹏:第一排都是吃的,第二排与吃无关

  万鹏:第一排都是吃的`,第二排与身体有关(师:“扭”表示身体的动作,“初”与身体无关)

  师:哪个字是你最熟悉的,说说看?

  学生:米+唐=糖

  理解“糖瓜粘”

  谢天赐:糖里面有瓜的味道

  万鹏:有糖,还有瓜

  周蕾:有糖、有瓜子

  老师解释,讲《祭祀灶王》的故事

  问:还有哪个字你最熟悉?

  柳烨:扭,提手旁加上一个“丑”字

  师:“丑”的反义词是什么?

  学生:美

  取下会认字,认读

  师:生字宝宝都到课文里去了,再读读(学生自由读课文)

  配上动作读课文

  指名读(胡振宇)

  学生读课文,万鹏上台做动作

  学生起立,齐读课文,要求配上动作

  学习会写字

  出示卡片、认读、组词(郑琬茹、彭方武、付升)

  课后记:

  因为是识字课,所以把教学主要定位在识字和写字上,读课文只要求把课文读准读通,以读文来帮助识字。对课文的内容也就没有深入地去考虑。

  一上完课,靓靓就特意找到我,跟我谈课。她提了两点建议:一是老师可以谈谈自己原来过年的感受,现在的学生对过年没有太多欣喜感觉,老师的体验可以接近学生和文本之间的距离;二是可以让学生谈谈自己在过年玩乐的时候,父母们是怎样忙碌的,帮助学生体会“忙年”中的“忙”。

  说得真好啊!特别特别感谢靓靓!

语文教案 篇5

  学习目标

  了解作者及写作年代,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理解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体会本文清新淡雅的意境和严整而富于变化的语言。

  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掌握白描写作的手法。

  体会人物语言的妙处,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导入新课:

  冬季最令人高兴的莫过于下雪了,那飘扬着的雪花,凝聚着对大地的热爱,从无垠的天幕洒落,在我们头顶飞舞,抚摸着我们,感化着我们,让我们享受热烈、静穆、自由。下雪啦,多好!

  雪带给我们的感受?--静穆、纯洁、纯净、阔大而辽远--

  上学期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咏雪》,谢道韫一句"未若柳絮因风起",成为咏雪的佳句,谢道韫因此被誉为"咏絮之才"。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明末张岱的小品《湖心亭看雪》。阅读课文,动脑思考,看看张岱是如何抓住"看"字写雪的。

  作者简介:

  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侨寓杭州。其家自曾祖以来,均为显宦。他早年过着精舍骏马,鲜衣美食,斗鸡放鹰,弹琴吟诗的`贵公子生活。喜游山水,通晓音乐戏剧,一生未曾仕宦。明亡后,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从事著述。著有《石匮书》《史阙》《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琅yuan集》《快园道古》《夜航船》等。其小品文多回忆个人经历的生活琐事。同时也是对晚明社会文化风俗的出色平述。其中表现出对乡土和故园的怀念,也流露出不少伤感情绪。描写细腻生动,风格流丽清新,极富诗情画意。在晚明小品中独树一帜(《明清名家小品精华》第583页)。文体:《湖心亭看雪》是一篇小品文。

  理清文章线索:

  叙事是本文的线索,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记叙文的要素--看雪的时间、目的地、人物、事件?

  明确: 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大雪三日之后的更定时分;

  目的地--西湖湖心亭;

  人物--作者、及两个金陵人?(舟子、小童);

  合作探究:

  (一)既然题目是《看雪》,现在我们就共同来品味张岱眼中的雪世界。请大家在文中找出描写雪景的句子并加以评析。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通过听觉写景,写出了大雪后一片静寂,湖山封冻,人鸟瑟缩不敢外出,寒噤不敢作声,连空气仿佛也冻结了。一个"绝"字巧妙地从人的听觉和心理感受上画出了大雪的威严。这不禁让我们联想到唐人柳宗元《江雪》中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视觉)二者虽写法不同,但达到了同样的艺术效果。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前一句作者连用三个"与",生动地写出了天空、云层、湖水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写全景,突出天地茫茫,阔大辽远之势,即着眼于"大"字。移步换景,变换角度,作者又连用"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表现了随着小舟的缓缓行进,湖中景物依稀可辨的景象,同时它们的排列由大至小,突出"小"字。

  本段文字写景所用手法为白描,你能否在我们学过的课文中举出一两个例子并加以分析。

  品味白描手法的妙处:

  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这种写作手法就是白描。

  一切景语皆情语,情以景生,景以情存,情景相生。本文写景有两句,先从大处下笔,"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描写雪后西湖全景,设造了静寂、空旷、混沌的境界;接着,作者落笔眼前,写西湖近景:"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使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出了眼前景物的渺小,微弱,与旷远莽苍的大自然进行对比,渲染了"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栗"的一种人生情绪。作者写景,使用白描手法,不渲染不雕饰,简洁朴素自然,如一幅写意山水画卷。人物云天、高低远近、浓淡疏密,人与自然在精神世界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和谐。然而,宁静之中,我们仍然感受到作者内心深处的漂泊无依、茫然、无奈的伤感。

  本段文字写景,却又不止于写景,透过这个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让我们不难感受到作者那种人生天地间如"苍海一粟"的深沉感慨。有孤独、落寞之感慨;有超凡脱俗的闲情雅致。此正谓:景中含情,情景交融。(学生再朗读体味)

  你能在文中再找出一些能表现作者此种情怀的词或句子吗?并分析。(独、痴)

  (二)难道真的无人拥有如此情趣吗?看来不是,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还有谁有这样的闲情雅致。(湖心亭对座饮酒观雪的两个金陵人)

  作者在巧遇时的心情如何?

  --惊喜、愉悦(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这一惊叹虽发之于二客,实为作者的心声,但作者并不说自己巧遇知音的愉悦、惊喜,反写二客,此正正所谓"文如看山不喜平",足见作者用笔之巧。(强饮三大白)自己本不善饮,但对此景,当此时,逢此人,却不可不饮,而且连饮三大杯,由此我们可以想象"酒逢知己千杯少"的名句

语文教案 篇6

  12.树林和草原

  屠格涅夫

  教学目标:

  1.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感情

  2. 学习写景的语言特色。

  3. 学习写景顺序。

  重点难点

  重点:课文写景语言的特色

  难点:课文写景顺序的特色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内容:

  这是一篇自读课,教学以学生自学为主。在学生自学前提下,结合“思考与练习”理清景物描写的顺序及景物的.特点,品味语言,并把握一些生词及多音字。

  教学过程

  一、 整体感知

  1. 作家作品简介

  学生交流自己查的资料

  教师补充:《猎人笔记》是屠格涅夫的成名作,也是他的第一部现实主义力作。它是一部形式独特的写集。其第一部写《霍里和卡利内奇》最初发表于《现代人》杂志,1852年,作者将先后刊出的21篇特写汇编在一起,外加一篇未曾发表的新作《两地主》,以《猎人笔记》为名出版,本文选自最后一篇。

  2.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扫除阅读障碍。

  3. 基础知识训练。

  4. 默读课文,完成思考与练习

  二、赏析课文

  1.品味语言

  作者以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俄罗斯草原独特的夏日风光。请你把你认为精彩的修辞句子从文中找出来。

  2.课文采取第二人称写法,你认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引导:

  可拉近读者与主人公的距离,作者不必现身说法,却能使读者在一组组电影镜头似的画面中达到与主人公沟通的目的,具有身临其境的独特感受。

  3.找出描写草原的句子

  A.“沾满了露珠的发白的草原

  B.“草地很快变干了”

  C.“青草、灌木丛,周围一切顿时变暗”

  --描写角度:以时间为顺序

  4.学生质疑,合作解答

  A.“这是怎么的呀?”有何作用?

  B.“二十开外已经什么都看不见了,狗在黑暗中隐隐发白。”

  三、作业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2-07

语文教案语文教案05-04

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10-15

语文《赵州桥》的教案10-10

语文写作教案07-12

语文下册教案07-15

语文备课教案08-07

关于语文的教案02-02

语文下册的教案03-29

语文教案[经典]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