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小班社会教案《妈妈不见了》

时间:2025-02-28 14:59:56 银凤 教案 投诉 投稿
  • 相关推荐

幼儿园小班社会教案《妈妈不见了》(精选6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幼儿园小班社会教案《妈妈不见了》,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幼儿园小班社会教案《妈妈不见了》(精选6篇)

  幼儿园小班社会教案《妈妈不见了》 1

  设计意图

  小班教案《妈妈不见了》适用于小班的社会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能结合自己的感受来描述妈妈的典型特征,能有意识的注意妈妈的特征,愿意与同伴、老师互动,喜欢表达自己的想法,快来看看幼儿园小班《妈妈不见了》教案吧。

  活动目标:

  1、能有意识的注意妈妈的特征。

  2、能结合自己的.感受来描述妈妈的典型特征。

  3、愿意与同伴、老师互动,喜欢表达自己的想法。

  4、教会幼儿做个胆大的孩子。

  活动准备:

  1、挂图4号。

  2、故事磁带。

  活动过程:

  一、完整欣赏故事。

  1、引入:有一个小女孩叫菲菲,一天她和妈妈到公园去玩,发生了一件事情,发生了什么事情呢?我们一起来听听下面的故事。这故事的题目叫我把妈妈弄丢了。

  2、引导幼儿认真的欣赏故事。师:请小朋友认真的听故事,听听故事里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

  3、提问:故事里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菲菲小朋友把妈妈怎么了?(菲菲把妈妈弄丢了)。

  4、谁来帮助菲菲找妈妈?菲菲最后找到了妈妈了吗?我们再来听一遍故事。

  二、结合挂图,欣赏故事。

  1、出示第一幅挂图。

  (1)、菲菲怎么会把妈妈弄丢的?

  (2)、菲菲把妈妈弄丢了,她是怎么做的?

  2、出示第二幅挂图,欣赏故事。

  (1)、警察叔叔来帮助菲菲找妈妈,假山前的那个人是菲菲的好妈妈吗?

  (2)、为什么不是呢?

  3、看第三幅图,欣赏故事。

  (1)头发短短的阿姨是菲菲的好妈妈吗?为什么呢?

  (2)菲菲的妈妈的头发是什么样子的呢?

  (3)、对菲菲微笑的那个阿姨是菲菲的妈妈吗?

  (4)、菲菲最喜欢妈妈的什么?

  4、看第四幅挂图,欣赏故事。

  (1)、菲菲的妈妈对菲菲说过了什么?

  (2)菲菲在什么地方找到了妈妈?

  三、与幼儿谈话,我和我的好妈妈。

  1、听玩故事以后,我们都知道菲菲的妈妈总是背着一包,包里装着好吃的东西,头发长长的,香香的,还有一点卷,笑起来甜甜的,会唱歌,会轻轻的和菲菲说话。你们的妈妈是一个什么样的妈妈?

  2、你有没有把自己妈妈弄丢过,你最后是怎样把妈妈找到的?

  幼儿园小班社会教案《妈妈不见了》 2

  一、教学目标

  引导幼儿理解与妈妈走失时的正确应对方法,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帮助幼儿掌握基本的求助技巧,如向警察、保安等可靠人员寻求帮助。

  培养幼儿在突发状况下冷静思考、积极应对的能力。

  二、教学准备

  相关动画视频,内容为小朋友在商场与妈妈走失后的不同应对情景。

  警察、保安等角色的头饰,以及商场、街道等场景道具。

  自制的 “求助卡片”,上面写有家庭住址、家长电话等信息。

  三、教学过程

  导入(3 分钟)

  通过播放一段小朋友在热闹商场中与妈妈手牵手购物的动画视频,引起幼儿兴趣。播放至小朋友一不留神妈妈不见了的情节时暂停,提问:“小朋友们,视频里发生了什么呀?如果是你,妈妈不见了,你会怎么办?” 引导幼儿自由发言。

  讨论与学习(10 分钟)

  继续播放动画,展示视频中小朋友慌张乱跑和向保安求助这两种不同应对方式的结果。播放结束后,组织幼儿讨论:“哪种做法是对的呀?为什么?” 引导幼儿明白乱跑可能会让自己更加危险,而向保安、警察等可靠人员求助是正确的选择。

  教师总结:“当妈妈不见了,不要害怕,也不要乱跑,要在原地等待,或者找警察叔叔、保安伯伯帮忙。” 同时展示警察、保安的头饰,让幼儿认识这些可以求助的对象。

  情景模拟(15 分钟)

  布置商场、街道等场景,邀请幼儿分别扮演小朋友、妈妈、警察、保安等角色。

  场景一:幼儿扮演的小朋友在商场与 “妈妈” 走失,鼓励 “小朋友” 尝试运用所学方法应对,如在原地等待或向 “保安” 求助。“保安” 询问情况后,帮助 “小朋友” 联系 “妈妈”。

  场景二:在街道上,“小朋友” 与 “妈妈” 走散,“小朋友” 向 “警察” 说明情况,“警察” 通过查看 “求助卡片” 上的信息,帮助 “小朋友” 找到 “妈妈”。

  模拟结束后,对幼儿的表现进行点评,表扬表现出色的.幼儿,鼓励其他幼儿下次做得更好。

  总结与延伸(2 分钟)

  再次强调与妈妈走失后的正确应对方法:原地等待、找可靠的人求助、不跟陌生人走。

  建议家长在日常生活中,与幼儿进行类似的模拟游戏,强化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同时,给幼儿制作 “求助卡片”,让幼儿随身携带。

  幼儿园小班社会教案《妈妈不见了》 3

  一、教学目标

  让幼儿清楚在与妈妈走散时应保持冷静,不惊慌哭闹。

  帮助幼儿记住家庭住址、家长姓名和电话等关键信息,以便求助时使用。

  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其能清晰向他人说明自己的情况。

  二、教学准备

  收集相关绘本故事,如《汤姆走丢了》,并制作成 PPT。

  准备纸、笔,用于幼儿制作简单的 “家庭信息卡”。

  小奖品,如贴纸、小徽章等。

  三、教学过程

  故事导入(5 分钟)

  借助 PPT 讲述《汤姆走丢了》的故事:汤姆和妈妈去超市,他被货架上的玩具吸引,一抬头发现妈妈不见了。汤姆很害怕,开始大哭。但他想起妈妈说的话,努力让自己冷静下来,最终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找到了妈妈。故事讲完后,提问幼儿:“汤姆一开始是怎么做的?这样对吗?后来他是怎么找到妈妈的?” 引导幼儿思考。

  讨论与学习(10 分钟)

  组织幼儿讨论:“如果我们在外面和妈妈走散了,应该怎么让自己冷静下来?” 鼓励幼儿分享自己的想法,如深呼吸、心里想着妈妈会回来找自己等。

  教师引导幼儿记住家庭住址、家长姓名和电话等重要信息,并教幼儿如何清晰地表达这些信息。例如,“我叫 [名字],我妈妈叫 [妈妈名字],我家住在 [家庭住址],我妈妈的电话是 [电话号码]。”

  制作家庭信息卡(10 分钟)

  给每位幼儿发放纸和笔,教师示范如何制作简单的 “家庭信息卡”,在卡片上写下自己的名字、家庭住址、家长电话等。

  幼儿动手制作,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幼儿完成卡片制作。制作完成后,让幼儿互相分享自己的`卡片信息,练习表达。

  角色扮演(5 分钟)

  邀请幼儿进行角色扮演,一名幼儿扮演走丢的小朋友,其他幼儿扮演路人。“小朋友” 要向 “路人” 清晰地说出自己的家庭信息和求助需求。对于表达清晰的幼儿,给予小奖品奖励。

  总结(2 分钟)

  总结与妈妈走散时保持冷静的重要性,以及记住家庭信息和清晰表达的方法。鼓励幼儿在生活中遇到类似情况时,勇敢运用所学知识保护自己。

  幼儿园小班社会教案《妈妈不见了》 4

  一、教学目标

  使幼儿认识到在与妈妈不见后,可以向警察、保安、工作人员等多种可靠人员求助。

  引导幼儿了解不同求助对象的工作场所和职责,增强对周围环境的认知。

  培养幼儿主动求助的意识和能力。

  二、教学准备

  拍摄警察在警局工作、保安在小区巡逻、商场工作人员服务顾客等视频片段。

  制作警察、保安、商场工作人员等角色的图片及简单介绍卡片。

  准备幼儿熟悉的社区、商场、公园等场景的`图片。

  三、教学过程

  视频导入(5 分钟)

  播放拍摄的视频片段,向幼儿展示警察、保安、商场工作人员等的工作场景,引起幼儿兴趣。播放结束后,提问:“小朋友们,你们在视频里看到了谁呀?他们在做什么?” 引导幼儿回忆并描述。

  认识求助对象(10 分钟)

  展示警察、保安、商场工作人员等角色的图片及介绍卡片,向幼儿介绍他们的工作场所和职责。例如:“警察叔叔在警察局工作,他们会保护我们,帮助我们解决困难;保安伯伯在小区、商场等地方巡逻,保障大家的安全;商场工作人员在商场里,为顾客提供服务。如果我们和妈妈走散了,都可以向他们求助。”

  结合社区、商场、公园等场景图片,提问幼儿:“在这些地方,如果妈妈不见了,你可以找哪些人帮忙?” 引导幼儿思考不同场景下合适的求助对象。

  情景游戏(12 分钟)

  创设不同场景,如商场、公园、小区等,在教室里布置相应场景道具。

  邀请幼儿分别扮演走丢的小朋友、警察、保安、商场工作人员等角色。“小朋友” 在不同场景中向对应的 “求助对象” 求助,“求助对象” 要询问情况并给予帮助。

  游戏过程中,引导幼儿注意不同求助对象的语言和行为特点,如警察会询问小朋友的姓名、家庭住址等信息。游戏结束后,对幼儿的表现进行评价和指导。

  总结与强化(3 分钟)

  总结可以求助的对象及其特点,强化幼儿的记忆。鼓励幼儿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勇敢向可靠的人求助。

  幼儿园小班社会教案《妈妈不见了》 5

  一、教学目标

  让幼儿深刻理解与妈妈走失可能带来的危险,提高安全意识。

  引导幼儿掌握一些预防与妈妈走失的方法,如紧跟妈妈、不随意乱跑等。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自我约束能力。

  二、教学准备

  收集幼儿与家长在商场、公园等场所走失的真实案例图片或视频(经过处理,避免引起幼儿过度恐慌)。

  制作预防走失的`方法图片,如 “紧紧拉住妈妈的手”“在指定地点等待妈妈” 等。

  安全知识小画册若干。

  三、教学过程

  案例引入(5 分钟)

  展示幼儿与家长走失的案例图片或视频,简单讲述案例内容,如:“在这个商场里,有个小朋友因为看到喜欢的玩具,就自己跑过去,结果和妈妈走散了,他又害怕又着急。” 引导幼儿观察图片或视频中小朋友的表情和周围环境,提问:“小朋友走丢后看起来怎么样?走丢可能会遇到什么危险?” 让幼儿讨论并发言。

  讨论危险与预防方法(10 分钟)

  组织幼儿讨论与妈妈走失可能遇到的危险,如遇到坏人、迷路受伤等,引导幼儿充分认识走失的严重性。

  展示预防走失的方法图片,向幼儿讲解:“为了不跟妈妈走丢,我们要紧紧拉住妈妈的手,在商场、公园等地方,不能自己乱跑。如果和妈妈约好了在某个地方等,一定要在那里乖乖等着,不能离开。”

  邀请幼儿分享自己有没有类似差点走丢的经历,以及当时是怎么做的。

  游戏巩固(12 分钟)

  开展 “我是安全小卫士” 游戏,将幼儿分成小组,模拟在商场、公园等场景中活动。教师扮演妈妈,带领 “小朋友” 们 “逛” 场景。过程中,教师设置一些 “诱惑”,如漂亮的花朵、有趣的玩具等,观察幼儿是否能做到不随意乱跑,紧跟 “妈妈”。

  对于能遵守规则、预防走失的小组,给予表扬和奖励,如发放安全知识小画册。游戏结束后,再次强调预防走失的重要性和方法。

  总结(3 分钟)

  总结与妈妈走失的危险以及预防方法,鼓励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时刻注意,做个安全小卫士。提醒家长在带幼儿外出时,也要加强看护,避免幼儿走失。

  幼儿园小班社会教案《妈妈不见了》 6

  一、教学目标

  帮助幼儿学会清晰、准确地向他人表达自己与妈妈走散的情况和求助需求。

  培养幼儿的勇气和自信,使其在需要时能主动向他人求助。

  引导幼儿理解求助过程中的礼貌用语和基本礼仪。

  二、教学准备

  录制不同小朋友向他人求助的视频,包括表达清晰和不清晰的对比案例。

  准备一些小道具,如电话模型、写有求助话语的卡片。

  制作礼貌用语和求助礼仪的简单动画。

  三、教学过程

  视频导入与讨论(5 分钟)

  播放不同小朋友向他人求助的视频,播放结束后,提问幼儿:“视频里的小朋友在做什么?哪个小朋友的求助方式更好?为什么?” 引导幼儿观察并讨论,发现清晰表达和礼貌求助的重要性。

  学习求助表达(10 分钟)

  教师示范正确的求助表达:“您好,我和妈妈走散了,我叫 [名字],不知道妈妈在哪里,您能帮帮我吗?” 并强调使用礼貌用语 “您好”“谢谢” 等。

  给幼儿发放写有求助话语的卡片,让幼儿模仿练习,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幼儿的发音和表达。

  邀请个别幼儿上台展示求助表达,其他幼儿认真倾听并给予评价,如声音是否响亮、表达是否清晰等。

  学习求助礼仪(8 分钟)

  播放礼貌用语和求助礼仪的'简单动画,如要看着对方的眼睛说话、说话要有礼貌、接受帮助后要表示感谢等。动画结束后,与幼儿一起讨论求助时的礼仪要点。

  进行情景模拟,教师扮演路人,幼儿扮演走丢的小朋友来求助。教师引导幼儿注意礼仪,如主动打招呼、正确的站姿和坐姿等。对于表现好的幼儿,给予肯定和鼓励。

  互动游戏(7 分钟)

  开展 “求助小能手” 游戏,幼儿两两一组,一人扮演走丢的小朋友,一人扮演帮助者。“小朋友” 向 “帮助者” 求助,“帮助者” 根据 “小朋友” 的表达和礼仪表现给予回应。然后角色互换,继续游戏。游戏结束后,评选出 “最佳求助小能手” 和 “最佳帮助小能手”,给予小奖品奖励。

  总结(5 分钟)

  总结求助时清晰表达、使用礼貌用语和注意礼仪的重要性,鼓励幼儿在生活中遇到与妈妈走散等困难时,勇敢、礼貌地向他人求助。提醒幼儿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幼儿园小班社会教案《妈妈不见了》】相关文章:

找妈妈小班社会教案08-18

妈妈不见了作文03-14

小班社会教案好妈妈(精选15篇)03-21

幼儿园小班教案:大树妈妈04-03

幼儿园小班社会教案06-12

幼儿园小班社会教案(精选)07-06

幼儿园小班社会教案[精选]07-05

【精选】幼儿园小班社会教案07-10

《袋鼠妈妈》幼儿园小班游戏教案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