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刿论战》教案 推荐度:
- 曹刿论战教案 推荐度:
- 曹刿论战教案 推荐度:
- 曹刿论战教案 推荐度:
- 曹刿论战教案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曹刿论战教案范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曹刿论战教案范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曹刿论战教案范文1
教学设想
采用诵读法,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语感和理解能力。在文言文教学中,加强学生的诵读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既可以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语感,又可以引导学生在诵读中体会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对于其中的一些名句警语,也可以通过诵读加以积累理解。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二、朗读课文,解决读音和停顿问题
1.教师范读课文,或放朗读带。
要求学生在听读时,注意自己感觉读得不准的字音,以及停顿不对的句子。
3.解决有关字音问题。
曹刿(gùi) 又何间焉(jiàn) 肉食者鄙(bǐ)
牺牲玉帛(bó) 小信未孚(fú) 登轼而望之(shì)
吾视其辙乱(zhé) 夫战,勇气也(fú) 望其旗靡(mǐ)
4.解决有关句子的停顿。
主要注意以下句子的朗读节奏: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三、朗读课文,疏通字词障碍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标记出自己感觉理解上有困难的词语和句子。
2.结合课文注释,学生相互讨论交流,自己初步解决部分难词难句。
3.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解决难词难句。
(1)注意以下词语和句子: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当官的人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其中呢?
肉食者鄙:当官的人目光短浅。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衣服和食物这些用来安身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受。、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祭祀用的牺牲玉帛,不敢虚报夸大,一定如实反映。,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虽然不能详细审察,但一定按照
实际情况处理。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这是忠心为人民办事,可以凭借这点一战。
公将鼓之:庄公准备下令击鼓进攻。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第一次击鼓时,士兵们鼓足了勇气;第二次击鼓,勇气便
有所衰落;第三次击鼓时,勇气就差不多耗尽了。
(2)引导学生总结虚词“以”在课文中的用法:
“以”字在第1段出现的次数较多,主要是作介词,表示“凭借”、“根据”等。
四、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基本内容.
1.把握课文写作思路。
要求学生思考如下两个问题:(1)这篇文章有几条线索?(2)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明确:(1)有两条线索,一条是事件发展的线索(迎战——备战——胜战——评战);一条是人物活动的线索(请见——请问——参战——释疑)。(2)本文虽短,但能紧扣题旨
“论战”,运用对话的形式,有条不紊,逐层展开,阐明曹刿是怎样论战的。全文共三段,每段为一部分。第一部分写曹刿拜见鲁庄公。,第二部分写曹刿指挥战斗的经过。第三部分写曹刿阐明取胜的原因。
注意,在学生概括时,可以引导学生注意每部分内容都可以以“曹刿”作为主语,保持内容的连贯性。
2.把握课文中心内容。
首先指名学生复述课文基本内容,然后思考:这篇文章的关键词语是什么?中心内容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明确:这篇文章的关键词语是“论战”。这一点可以由标题判断。中心内容是:扣住曹刿这一中心人物,围绕“论战”记叙了长勺之战的基本经过,阐明了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五、布置作业
熟读全文,并争取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指名学生背诵课文,引入新课
二、讨论本文写作的详略安排
1.学生讨论:这篇文章的'内容详略是如何安排的?
学生讨论后归纳:本文详写人物的语言,即“论战”,略写人物的行动,以及战斗的具体经过。就人物而言,详写了曹刿,略写了鲁庄公。
2.学生讨论: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详略呢?
明确:突出主要人物,突出中心内容。
三、讨论曾刿的性格特征
可以采用问题组合的方法讨论曹刿的形象特征。问题设计如下:
1,学生迅速默读第一部分,思考:曹刿是一什么身份的人?
2.曹刿认为赢得战争的条件是什么?你对他的看法有何评价?
3.学生迅速默读第二部分,思考:在战斗中,鲁军反攻的时机选在什么时候?
4.曹刿是如何帮助鲁庄公选定这个反攻时机的?
5.迅速默读第三部分,思考:曹刿选定反攻时机的根据是什么?
6.综合考虑:你认为曹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学生讨论后归纳。
四、讨论鲁庄公这一人物形象
可以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中有关鲁庄公的内容,然后结合下面两个问题评价:
1.根据课文回答:鲁庄公懂得军事吗?
2. 有人说,鲁庄公是一个昏君。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结合课文发表你的看法。
对于以上两个问题,注意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要注意肯定
学生答案中的合理点,逐步引导学生的回答趋向统一。
五、课文学习小蛄
六、布置作业
曹刿论战教案范文2
学习目标:
1.古今义不同的实词及“夫”的用法和判断句式。
2.记叙战争的方法及剪裁上详略恰当的特点。
3.了解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并联系实际进行思想教育,培养青少年机智沉着的品质。
学习重点:目标1
学习难点:目标2、3
一、课前先学:
1、了解《左转》和写作背景。
2.给下面的字注音:
刿( ) 又何间( )焉 鄙( ) 弗( )敢专也 小惠未遍( )玉帛
小信未孚( ) 公与之乘( )辙( ) 轼( ) 旗靡( )
3.词语解释:
未能远谋( ) 忠之属也( )
公问其故( ) 一鼓作气( )
4.句子翻译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5.曹刿认为作战的根本是什么?
6.在齐军败走之时,曹刿为什么反对马上乘胜追击?
7、你认为长勺之战,弱鲁战胜强齐的原因有哪些?
二、课堂探究
1.理清线索,给课文分段。
一条是事件发展的线索:
一条是人物活动的线索:
2、分析课文
(1)“齐师伐我”的“伐”是什么意思?齐国军队为什么要“伐”鲁国呢?
(2)曹刿的身份怎样?
(3)“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句中的“肉食者”指什么?
(4)“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中的“远谋”二字是此文的关键,贯穿全文。从曹刿的这句话里可见他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5)“乃入见”是个省略句,省略了什么成分?
(6)“何以战”是个介宾前置的句子。这三个字唤起下文分析战争的条件,突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鲁庄公认为要作哪几方面的准备呢?
(7)对于这三方面的准备,曹刿的评价是“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对于第二个准备,曹刿又是如何评价的?
(8)为什么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
(9)小结:第1段,写的是曹刿请见,论战前准备,显示了曹刿热爱自己国家、深谋远虑的品质以及鲁庄公“勇于纳谏”的胸怀。
第2段
(1)这次战争是由谁指挥的?根据何在?
(2)反攻的时机选在什么时候?曹刿是怎样帮助庄公选择时机的呢?
(4)小结:第2段叙述的是曹刿指挥作战的情况,作战的过程写得非常简略,突出写了曹刿“谋”的作用,为下文“论战”打下伏笔。曹刿临阵从容,胸有成竹,善于掌握时机,所以才击败敌人,获得战争胜利。
第3段
(1)鲁国获胜后(“既克”),“公问其故”的“故”是什么意思?
(2)曹刿是如何回答的?
(3)小结:第3段写曹刿论述战胜齐国的原因。
归纳总结全文
1、归纳中心。
2.题目为“曹刿论战”,这是一篇记叙文还是议论文?
3、分析曹刿人物形象。
拓展延伸:
品读课文,鉴赏《左传》的艺术特色
1.关于人物塑造
(1)曹刿:课文集中体现了曹刿作为一名军事家的.“远谋”。曹刿请见,表现了他的爱国热情;曹刿问战,表现了他的政治远见;曹刿参战,表现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曹刿论战,表现了他过人的谋略。
(2)鲁庄公:课文集中表现了鲁庄公作为国君见识的“鄙”。鲁庄公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无能;他急于求成,急于攻击,说明他军事上的无知。
但他不是一个昏君,鲁庄公备战见曹刿,三问三答,实事求是,虚心听取意见;鲁庄公作战用曹刿,亲自参与打仗,表现了他礼贤下士,任人唯贤;鲁庄公战后问曹刿,不因胜而自喜,表现了他为求真知而不耻下问。
2.关于比照映衬
用比照映衬的手法,使曹刿的形象鲜明生动。以曹刿与“乡人”的对比突出曹刿的政治热忱。从曹刿与鲁庄公的对比中,突出他的深谋远虑。
3.关于详略
哪些详写?哪些略写?为什么?
课题的中心是“论战”,文中紧扣“论战”来写。曹刿论战前的政治准备和作战中的战术以及总结胜利原因详写。从这些言论中表现了他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因此详写。对无助于表现曹刿性格的事,如战争的起因、双方实力、战斗场面和战后处理一概不写。而一些与“论战”有关的事,也只是一笔带过,使文章能衔接就可以了。
曹刿论战教案范文3
教学要点:
一、认识要想取得战争的胜利,战前必须做好政准备——取信于民的道理,在作指挥上,必须重视士气、详察敌情、正确运用战略战术,善于掌握有利战机,语文教案- 曹刿论战。
二、了解本文记叙战争详略得当的特点。
三、掌握课文中一些字词的用法。
教法与学法: 启发式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及要求:
一、 在掌握重点字词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二、 熟读课文。
教学重点:
一、 在掌握重点字词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二、 熟读课文。
教学难点:
题解,了解本文的作者、出处及历史背景。
教学过程:
一、 题解:
1、作者及出处:
本文选自《左传》,题目是后加的。《左传》传说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是根据鲁史写的编年体史书,保存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下二百多年间的许多史料。
2、历史背景:
春秋初期,齐桓公借口鲁国曾经帮助过同自己争做国君公子纠,出兵进攻鲁国。当时,齐强鲁弱,鲁国处于防御地位。本文记叙了曹刿向鲁庄公献策,并在长勺之战中帮助鲁庄公采取正确的战略,终于战胜了强齐的史实。“长勺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以小胜大、以弱胜强著名战例之一。
二、 给出重点字词,引导学生自读理解课文。
(课堂练习)
1、重点字注音:
guì móu jiàn bó zhé jié mǐ
刿 谋 间 帛 辙 竭 靡
2、重点词解释:
齐师伐我——军队; 又何间焉——参与;
肉食者鄙——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衣食所安——养;
小惠未徧——同“遍”,遍及、普遍; 牺牲玉帛——指猪牛羊等祭祀品;
神弗福也——赐福、保佑; 小大之狱——案件;
忠之属也——尽力做好本分的事; 可以一战——可以凭借;
公将鼓之——击鼓; 公将驰之——驱车(追赶);
彼竭我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故克之——战胜。
课堂小结:本文通过记叙曹刿对战争的有关论述和指挥长勺之战的史实,说明要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并掌握战机才能取胜的道理,表现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军事才能。
布置作业:
1, 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课文,注意句中停顿。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及要求:
一、 检查上节课重点词的掌握情况、课文的自读理解情况。
二、 小结每段所述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词的掌握情况、课文的自读理解情况。
教学过程:
一、分析 第1段
1、(课堂练习)朗读
2、检查重点词
3、(课堂练习)学生串译
4、提问检查:
①战争的时间、国家?
②表现战争性质的句子?“齐师伐我”(即对鲁国来说是正义之战)
③庄公的态度?“公将战”
④刿请见的原因?
直接原因-“齐师伐我”
根本原因-“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⑤这一举动表现了曹刿的什么品质?爱国
⑥刿分析战前准备“何以战”是通过与庄公的几次对话完成的?三次
⑦刿否定了什么作法?肯定了什么作法?怎样肯定的?
“衣食分人和祭神弗加”;“断狱以情”;“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⑧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在战前准备上,曹刿重视的是什么?人民的支持
⑨这又反映了曹刿的什么战略思想?“取信于民”
⑩表现庄公“鄙”的句子是什么?“公将战”,“衣食所安”“牺牲玉帛”“公将驰之”
5、小结:
本段写了两层内容,概述战前曹刿求见庄公,通过与庄公的对话,明确作战的先决条件是取信于民,突出了曹刿的远谋。
二、 分析第2段
1、(课堂练习)朗读
2、检查重点词
3、(课堂练习)学生串译
4、提问检查:
①刿与庄公二人的表现分别是什么?表现出各自的什么特点?
刿:“未可”,“可矣”,等待时机,观察时机――善于抓住有利战机
公:“将鼓之”,“将驰之”――盲目指挥,“鄙”
②体现刿指挥正确的句子?“齐师败绩”,“遂逐齐师”
③本段表现了刿的什么能力?决断能力
④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段介绍了战争的哪两个过程?反攻和追击
5、小结:
讲述战争经过。
三、 分析第3段
1、(课堂练习)朗读
2、检查重点词
3、(课堂练习)学生串译
4、提问检查:
①表现庄公“鄙” 的句子?“公问其故”
②一“未可”为何?“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
③齐人三鼓后为何“可矣”?“夫战,勇气也,……彼竭我盈”
④二“未可”为何?“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⑤后为何又“可矣”?“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⑥总结有利于反攻和追击的最佳时机是什么?
反攻时机——“彼竭我盈”之时
追击时机——其“辙乱旗靡”之时
⑦从本段可以看出曹刿的战术思想是什么?
曹刿论战教案范文4
【教学过程】
一、唤醒体验,积累梳理
1.说读与整理。建议同学们采用“说读”方式,两人为一组,借助课文语言进行信息判断、唤醒体验和建立联系,即边读边想边说,说出知识积累、情节内容、人物特点、表达艺术和新的感悟,说给同伴听,同伴给予订正和补充。也可以一边说一边将“说”的内容整理到笔记上。还应总结复习方法,与大家共享体验。
结果呈现:
作者作品:本文选自《左传·庄公十年》,所写“齐鲁长勺之战”,是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之一。《左传》是阐述《春秋》微言大义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载了春秋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情况。本书语言洗练优美,尤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长于通过对话和行动描写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语言点:通假:“徧”通“遍”,普及。古今异义:“牺牲”此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祭品,今指为正义事业而献身或放弃、损害一方的利益。“鄙”此指见识短浅,今为品质低劣。“再”,此指第二次,今义指表示将要重复的动作。活用:“鼓”名词用作动词,击鼓。一词多义:“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中的“间”与“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的“间”分别为“参与”和“夹杂”之义。
2.鉴赏与分析。试以“《曹刿论战》的魅力在于____”为话题,写一段赏析文字。
结果呈现:
例一:“曹刿论战”的魅力在于其传奇色彩,首先,曹刿作为一介平民在齐鲁战争爆发之际求见国君,而且竞想见即得见,见到国君又对政事国策毫无顾忌地指出画脚。战场上鲁庄公竞对曹刿言听计从,最终曹刿指挥军队大获全胜。而其战后之“论”,可谓高屋建瓴,有理有据,精彩绝伦,令庄公和读者赞叹不已。大敌当前,即便布衣平民也会忧心如焚,甚至像曹刿那样去“问战”以至共赴国难,这也许不足为怪,但是像曹刿那样对政事国策的评论能做到是非分明,褒贬有据,在战场上能审时度势、机智果断、指挥若定,那就非具有政治韬略和军事才能的人不能为之了。曹刿并非一般的平民?抑或为藏于民间的隐士?
其次,鲁庄公贵为一国之君,在敌人大军压境之际不会不召集文臣武将进行作战部署,共商御敌之策,但能平心静气地接受一介平民的一再“质问”,而在战场上对曹刿“唯命是从”,战后又“不耻下问”,请曹刿释疑解惑。其人是愚昧糊涂、胸无城府、眼光短浅、才能粗鄙的“肉食者”,还是一位胸怀大度、从善如流的“明君”,抑或表里相悖,二者兼而有之?
例二:《曹刿论战》的魅力在于其高超的叙述艺术。一方面,既能以简约洗练的语言呈现复杂战争过程;又能做到主线清晰,重点突出,详略有致。另一方面,通过精彩的画龙点睛般的人物语言描写展现人物形象,透视人物政治观念和军事思想。
方法感悟:①要“知书达理”。清楚课文出处,整体了解该书的基本内容,进而“通达”课文的人情事理。②沉淀内化。重视特殊的文言现象,做到眼到、心到、口到、手到。③善用联想。运用纵横联系和比较的方式,不断丰富语言积累。④取精用弘。以统观和抽纳为手段,反刍学习体验,领略作品魅力。
二、辨误求正,务本寻真
1.通过失误分析,体会翻译要求,正确理解文意。出示语句的错误理解,引导学生做出判断并进行纠正。
①“夫战,勇气也”:大丈夫打仗,靠的是勇气。
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大大小小的监狱,虽然不能一一视察,但一定按照实情处理。
③“忠之属也。可以一战”:这是尽了本职的一件事,可以打一仗。
结果呈现:
第①句“夫”是发语词,无实在意义,议论或说明时,用在句首。第②句属于古今异义词翻译出错。“狱”,指案件,而非监狱。“虽”是即使之义,表假设。第③句是省略成分没有补出,“可以”是可以凭借什么,应把“以”后面的“之”补出来。
2.尝试对《曹刿论战》做历史方面的解读。
请学生对本文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问:如“齐师”为何要“伐我”?曹刿果真作为一介平民的话,究竟会不会有资格和机会晋见国君,质询政事国策并得到耐心解答?长勺之战的胜利完全归功于具有政治远见和军事指挥才能的曹刿一人吗?
材料一:据《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荒淫无道的齐襄公被杀后,他的两个弟弟小白和纠争夺国君之位。鲁国为帮助纠而射杀小白,小白装死,结果使鲁国放慢了护送纠回国的速度。小白率先到达,被立为齐桓公。齐桓公即位后,便发动对鲁国的报复行动,派军队在乾时挡住并大败鲁军。于是鲁庄公下令训练军队,赶制各种兵器,疏浚曲阜以北的洙水,以防齐军进攻。政治上也做了些取信于民的工作,当齐军逼近鲁北部边境时,鲁庄公便动员全国力量对齐作战。
材料二:春秋时期有天子、诸侯、卿、士、庶人、奴隶等阶层分类。“乡”指诸侯国统治中心的城市及其近郊。“乡人”即“国人”,主要成分是“士”,一般有“禄田…‘隶子弟”和“牛马臣妾”,并有一定的政治权利。
结果呈现:
①“齐师伐我”的原因。在齐国公子纠和小白争夺国君的过程中齐、鲁两国结下仇怨。长勺之战之前齐鲁有过一次交战,以鲁国失败而告终。
②长勺之战的胜利并非曹刿一人之功,鲁庄公战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为夺取胜利奠定了基础,动员全国的力量对齐作战,很有些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的气度。齐国军队人多势众,不久前又刚打败了鲁国,狂妄轻敌也是鲁国取胜的一个客观原因。
③曹刿的身份应该属于“士”,有参与政事军事的资格,所以曹刿能轻而易举地晋见国君,并能得到信任和重用。其政治思想和战略战术得到了庄公的认可才会对其言听计从。
3.辨析人物地位,探究写作意图。
采用辩论的方式辨析两个人物在文章中所处的地位,进而领会作者写作立意。文题为后人所加,可以更换。出示两种观点:有人认为主人公是鲁庄公,用意在于阐明国君应如何任用贤能和从谏如流;另一种认为是曹刿,意图在于说明战争取得胜利的政治基础和战略战术的重要性。以观点不同分为两组,先认真准备,再进行辩论。
结果呈现:
甲方:主人公是鲁庄公。其一,本文是以鲁庄公的行为为线索展开叙事。开头是“公将战”,中间是“公与之乘”,结尾“公问其故”。其二,文章借曹刿的政治主张和战略战术得到鲁庄公的认可、采纳,进而取得长勺之战的胜利,说明作为国君要夯实政治基础,就需取信于民、依靠广大人民,礼贤下士,任用贤能,才能取得军事上的胜利,才能治理好国家。
乙方:主人公是曹刿。这次长勺之战最终能取得以少胜多的战绩,是由于曹刿运用了“一鼓作气”“敌疲我打”“明察敌情”等战略战术?本文的主要篇幅是描写曹刿的言行。以鲁庄公为衬托,突出表现曹刿的智慧才能,意在阐明取信于民和战略战术是战胜敌人的根本和关键所在?
甲方:主人公是鲁庄公,曹刿有政治远见,庄公不也是做到了“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吗?曹刿如果得不到国君的信任和重用,他就没有施展智慧才能的机会,一切都是枉然。文章用大篇幅描写曹刿不假,但曹刿旁边总有一个鲁庄公在场。
乙方:主人公是曹刿,本文以战争进程为线索展开故事,表现曹刿的言行。鲁庄公属于那种政治军事上缺少远见和谋略的人,经过了曹刿的“点拔”他才认识到取信于民的重要性,缺少智慧和主见在战场上表现得更为突出。
方法感悟:①领会人物的地位,需要看人物在事件中的作用,看人物的.言行所体现的思想价值。同时所用的笔墨的轻重多少,也是分辨人物地位的主次轻重的重要角度。②揣摩写作意图,需要厘清事件的前因后果,研究事件所包含的意义,同时需了解写作背景、作者的思想观念等价值取向。③辩论要观点鲜明,是非分明,不能模棱两可,但又不应脱离实际,牵强附会。④辩论讲究观点与论据的一致性,讲究论据的典型性和说服力,做到持之有据,言之成理。
三、求同比异,求新入深
同课内先秦叙事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进行比较,分析两文相同相异之处,获得对文本的深入理解,从而构建“先秦叙事散文”阅读理解的思路和策略。注意选择贯穿性的比较话题,运用有效的研究方法,合理安排任务分工。在班上展示同学们的研究结果。
结果呈现:
1.思想内容:都表现贤臣谋士辅佐君王在政事或军事上取得显著成效的内容。一是取得了长勺之战的胜利,一是讽劝齐威王纳谏使齐国国力逐渐强大起来,都表现了国君察纳雅言、任用贤能的重要意义。
2.人物特点:曹刿和邹忌都是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为国分忧、勇担责任的贤臣良士,都具有非凡智慧和卓越才能。不同在于,曹刿表现出的是超凡的政治远见、危难之中的果敢和审时度势的气度;邹忌表现出的是讽劝君王巧妙绝伦的策略与技巧,如以家之小事喻国之大事,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充满政治智慧。两个国君,都能察纳雅言,从谏如流。在这方面鲁庄公可谓不拘一格,而齐威王未必那么大度,从邹忌煞费苦心的“讽”可窥其一斑,但从其下令进谏、广开言路来看也不失为一位开明的国君。
3.行文构思。两文呈现事件过程的构思有异曲同工之妙:《曹刿论战》始终抓住曹刿与鲁庄公的答对,呈现出“两否一肯”“两阻一许”“一问两论”的形式。这种悬疑迭生、张弛不断、抑扬曲折的行文脉络,也产生了扣人心弦的艺术效果。《邹忌讽齐王纳谏》从头到尾采用了三层排比的手法,如“三问”“三答”“三比”“三赏”“三变”,使文章内容跌宕起伏,引入入胜,又因果相陈,水到渠成,具有深长意味。
方法感悟:①拓展学习视野,有创意地利用资源。要摆脱单篇课文的局限,转换观察视角,把课文放在种类中,理性地认识此类作品所具有的特征和学习价值。②将比较和归纳提炼之法运用其中。以文章体式、事件性质为基础,寻找多个比较点,通过归纳提炼求同比异以彰显共性和个性。⑧培养自己全面、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借助相关材料,通过归纳、比较和分析、判断、推理,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力求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并能做到言之成理、言之有据;并在还原作品原生价值的过程中,吸收诸子叙事散文思想艺术的营养。
曹刿论战教案范文5
一、教学目标
(一)认读生字,能准确朗读并背诵课文。
(二)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会翻译课文。
(三)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体会其中蕴涵的道理。
二、课时安排
2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活动导引
课前预习。要求如下:
1.读准音,在文中圈画应积累的生字并标记读音。
2.读顺文,能够准确划分句子内部的停顿,流畅、清晰地朗读课文。
3.读懂意,了解一些词语的句中义,并能够了解文章大意。
导入新课:
司马迁在《刺客列传》中记叙过曹刿的故事。曹刿即曹沫。
曹沫者,鲁人也,以勇力事鲁庄公。庄公好力。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鲁庄公惧,乃献遂邑之地以和。犹复以为将。
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而盟。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动,而问曰:“子将何欲?”曹沫曰:“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甚矣。今鲁城坏即压齐境,君其图之。”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坛,北面就群臣之位,颜色不变,辞令如故。桓公怒,欲倍其约。管仲曰:“不可,夫贪小利以自快,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授,不如与之。”于是桓公乃割鲁侵地,曹沫三战所亡地尽复于鲁。
(出示文言,教师讲述故事大意)
曹刿,不但勇力过人,而且智慧亦有过人之处。
(二)诵读活动
1.教师范读课文。
活动策略:
朗读时语速稍慢些,突出句子内的停顿,最大限度地便于学生理解课文。
2.同桌或前后桌的两位学生为一组,互相听、读,诵读全文。
诵读要求与策略:
能准确、清晰地读文,能指出其他学生朗读中的失误与不足。
(三)读文正音
1.学生端坐,师生齐声朗读。
2.请学生认读下列词语。
曹刿 又何间焉 小信未孚 下视其辙 望其旗靡
(四)读文欣赏
1.请学生自读第1段,结合注释,翻译句子,了解大意。
学生活动要求:
同桌或前后桌的两位学生为一组,互相听、译。要能准确、清晰地读文;能指出对方朗读、翻译中的失误与不足。
2.明确段中重要词语的解释。
齐师伐我:伐,征伐、攻打。史称“春秋无义战”,这是对统治者而言的,追究这场战争的起因,鲁庄公也是不光彩的;但当齐国大军压境,就鲁国人民而言,奋起抵抗,反侵略的爱国意义就非常清楚了。
曹刿请见:请,请求,动词。见,拜见,动词。
肉食者:周代礼制规定,天子食用牛;诸侯平时食用羊,朔日(每月初一)才能食用牛;大夫平时食用猪、犬,朔日才能食用羊。这是当时生产力低下的必然结果。
孟子说“七十者可以衣帛食肉”,可见当时,一般庶人很难吃到肉。
所以,肉食者就指有官职的'人,当政的人。
肉食者鄙:鄙,鄙陋,相当于孤陋寡闻,这里指目光短浅。
何以战:即“以何战”,凭借什么作战?以,介词,凭,用,靠。
牺牲玉帛:这是四种祭神的供品,都是名词。牲,指牛、羊、猪。牺,指纯色的牛、羊、猪。帛,指丝织品。
神弗福也:福,赐福,保佑,动词。
忠之属也:这是忠于职守的一类事情。忠,竭力做好本分的事情。
可以一战:就是“可/以之一战”,可以凭借这个条件与敌人打一仗。
3.了解第1段对话的层次并背诵。
学生活动策略:
可以利用对话的形式,两个学生为一组,逐层练习背诵。
先试背,
教案《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曹刿论战》教案》,
再齐背,还请学生有感情地背。
4.小结第1段。
(五)课堂小结
运用对话的方法,围绕着“远谋”这条贯穿全文的线索组材。曹刿的“远谋”表现在,他使鲁庄公明白,战争的决胜条件是民心的向背。
(六)课后作业
1.熟读课文。
2.背默第1段,熟记词语的含义及特殊用法。
第二课时
(一)活动导引
1.请学生提问并回答重点语句的含义。
2.背诵第1段。
(二)诵读活动
齐读第2、3段。
(三)交流活动
1.请学生自读第2、3段,结合注释,翻译句子。
2.请学生明确字、词语的含义。
公与之乘:乘,乘一辆战车。
春秋时期,战车是方形的,大约宽3米,驾上马以后,全长也有3米左右,就是说一辆战车大约占9平方米的路面。
车上有三个乘员。指挥战车的指挥人员(主帅或将),一个是右,也叫戎右,即车右,是保护指挥人员的;一个是御,也叫御戎,即御马驾车的人。
每辆战车后一般跟有15名徒步的士兵。在主帅和各级将领的战车上,插旗安鼓。主帅车上插旗两面,一般将领车上只插一面,用以标志主将和各级将领所在的位置。鼓是铜制的,主帅击鼓,发出攻击的命令,各级将领闻声击响各自车上的鼓。在战鼓齐鸣的号令下,所有战车一起冲上前去,所有的徒步士兵也一起冲上去。
公将鼓之:鼓,击鼓,动词。
齐人三鼓:三鼓,击了三次鼓,文言中数词与名词直接连用,翻译时要将量词补充出来。
3.探讨、交流第2、3段的内容要点。
教师辅助策略:
同桌为一组,交流意见并将文中内容进行概括。
4.齐读第2、3段。
5.背诵第2、3段。(出示背诵提示)
学生活动策略:
按照战斗的进程先试背,再齐背,然后请学生有感情地背。
(四)提高升华
曹刿是个有远谋的人,在长勺之战中表现了他的战略思想和指挥才能;他认为战争胜利要取信于民,得到人民的拥护,战斗中要抓准战机,在“彼竭我盈”时反攻,在“辙乱”“旗靡”时追击。这就是曹刿的战术,是著名的以少胜多的“长勺之战”的取胜之道。
但是,为什么作者要在战前写“其乡人”对他的劝阻?
学生活动要求:
沉思默想,调动积累,学生间相互提示、补充、丰富。
(五)小结全文
学生活动要求:
能够概括本文主要内容,理清每一段的层次。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体会其中蕴涵的道理。
教师辅助策略: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适时引导、及时评价。
(六)课后作业
背默3、4两段。
板书设计
曹刿论战
伐……战前,民心向背
战……战中,抓准战机
克……战后,有勇有谋
【曹刿论战教案】相关文章:
曹刿论战教案01-27
曹刿论战的教案03-05
《曹刿论战》教案10-28
曹刿论战作文06-08
曹刿论战教案(15篇)02-13
《曹刿论战》教案14篇02-21
《曹刿论战》教案精选15篇01-26
《曹刿论战》教案(精选14篇)06-29
曹刿论战教案15篇01-27
《曹刿论战》教案(15篇)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