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思教学设计

时间:2022-10-12 05:34:03 专题范文 投诉 投稿
  • 相关推荐

秋思教学设计

  秋思教学设计(一):

秋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自主阅读,借助注释等理解古诗的意思。

  2、揣摩关键词句,在反复诵读、想象中完形诗歌形象,感受形象中蕴含的意境,体会诗人的秋思情怀。

  3、能诵读诗歌,自主积累描述秋的诗句。

  设计理念:

  本诗诗句浅显但诗境悠远,诗蕴深刻。本课教学设计着力体现“两重”:重诵读品悟,重内化积淀。即透过反复吟诵、想象补白、情景描述、比较阅读等策略丰盈诗歌意象,立足“诗言”,理解诗意,体悟诗境,从而触摸诗句背后的内蕴。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背景资料。

  教学过程:

  课前演讲:展示搜集到的描述秋天的诗词。

  [教学意图]:不仅仅调动学生已有的语言积累和已有的知识,更引出他们对新知识的学习兴趣。

  一、导入新课。

  1.在你眼里,秋天是一个怎样的季节?(生自由描述)然而,在诗人张籍眼里,秋天却是树叶飘零、残荷片片、萧条凄凉的季节.这天,我们一齐来学习他一首古诗《秋思》(板书课题)。

  [教学意图]:渲染秋天凄的氛围。

  2、张籍,唐代诗人。他出身贫苦,常年过着四处奔波、漂泊异乡的生活。在唐朝安史之乱时兵荒马乱,民不聊生,离家十年的诗人身陷洛阳城,却不知战乱中的家人是否安全,急切地盼望得到家人的信息,正在此时他在洛阳城里遇到了故人,并托他捎信给家人。在此情此境下,写下了这首诗。齐读课题。

  [教学意图]:了解诗人的写作背景。

  3、“秋”是指――秋天,“思”是指――思念。秋天的思念是悠长的,把思读得长一些。再读课题。

  二.初读知意。

  1.请同学们反复读古诗,要做到字音读准确,句子读通顺。想想你仿佛能看到怎样的画面,从中能感悟到什么。(学生反复练读)

  [教学意图]:明确读诗要求,引出本堂课的中心问题。

  2、(投影出示古诗)谁能把这首诗正确地读给大家?(指名朗读)

  3、(弹多音字的拼音)要注意这些多音字的读音。

  4、(投影出示生字“洛”)你会怎样记住这个生字?(生自由回答)

  5、这个字写时要注意什么呢?(生观察后回答,师指导书写)

  [教学意图]:扫清读诗障碍,识记生字。

  6、读诗不同于读课文,不仅仅要读通顺还要读出他的韵味。请同学们再读古诗,注意停顿,要读出这首诗的韵味,想想你仿佛能看到怎样的画面,从中能感悟到什么。

  7、谁来展示你的朗读?(指名朗读)

  [教学意图]:结合本堂课的中心问题,在读通诗句的基础上练习读出诗的韵味。

  三.入境悟情。

  1、请同学们结合注释再读古诗,想想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从中感悟到了什么。能够在你的书上写一写,组织好语言再和你的同桌说一说。(生自读自悟再交流)

  [教学意图]:在读通诗句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感悟诗的内涵,培养学生的理解潜力,同时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从中感悟到了什么?此刻就将你的收获说给大家听。(生自由汇报)

  3、(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随机指导以下资料)

  Δ见:

  古人说“秋风惹愁思,落叶断人肠”。离家十年的诗人站在瑟瑟的秋风里,他看见的是什么呢?(生回答)

  诗人见到了许许多多,可此时是他“见不着”的又是什么?(生回答)

  是的,在这洛阳城里,诗人见不到亲人的欢声笑语、见不到乡亲的把酒言欢,他看到只有那飘零的落叶,枯黄的小草,凋谢的百花

  同学们,如果你就是张籍,应对此情此景你的情绪会怎样?

  Δ意万重:

  孤单、寂寞、悲伤、无奈的张籍好不容易有机会能够写一封家书捎回家,这是怎样的一份家书呀!落笔之前,张籍会想到什么?他想表达哪些意思?

  假如你就是张籍,会对亲人、朋友写些什么呢?

  这么多的话想说,真能够说――千言万语,用诗中的话说,就是什么?(意万重)反复读“意万重”。

  秋风落叶唤起思乡梦,小桥流水的故土,你是否已改变了容颜?有多少话,想对你们诉说,这真是(出示前两句诗指导有感情朗读)

  Δ恐:

  书成封就之际,似乎已经言尽;但当捎信的行人就要上路的时候,却又忽然感到刚才由于匆忙,生怕信里漏写了什么重要的资料,于是又匆匆拆开信封。从“恐”这个字你体会到了什么?(生回答)

  对诗人的心理刻画入微。而这种并不确切的“恐”,促使诗人不假思索地作出“又开封”的决定。──千言万语,惟恐遗漏了一句。

  Δ“又开封”

  从“又”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生回答)

  诗中还有哪个字表达了同样的意思?(“复”在那里是“又”的意思?)同样的意思,尽量用不同的词来表达。

  当家书最后“开封”之后,你能想像诗人又是怎样做的?

  意万重,说不尽。情难理,又开封。这真是――(学生齐读古诗“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师指导。)

  [教学意图]:在见”与“不见”的比较中,以具体的景来感知内心的情,以有形的物来映衬无形的思。在一遍遍说话、朗读中,将学生带入了古诗的意境。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反复品味:见秋风、意万重、说不尽、又开封,把诗人那种千言万语诉之不尽的复杂情绪,在反复的阅读中进行揣摩、体会。

  四.情感朗读。

  1、(播放音乐,课件演示。)秋风瑟瑟,秋意浓浓。放眼望去,大地一片枯黄。花谢了,草枯了,大雁南飞了,老槐树那茂盛的绿叶,也化作片片蝴蝶,飘飘悠悠地往下落。是呀,又到了落叶归根、全家团聚的时间了,但是……诗人心头泛起一阵酸楚,我什么时候才能回到我那魂牵梦绕的故乡啊?故乡的亲人啊,你们一切都可安好?诗人提笔要写一封信,给远在家乡的亲人,表达自己思乡怀亲的情绪,但是要说的话太多了,竟不知从何说起。信写好后,又担心匆匆写完的信不能把自己的意思完全表达出来,当送信人要出发的时候又打开已封好的信查看。信短而情长,思绪绵长而心绪纷乱。这就是《秋思》一个游子说不尽、叙不完的思乡情。(板书“思乡情”,师范读古诗。)[教学意图]:理解诗意,体会诗魂,创设情境,引导读诗。

  2、请你也来感受张籍这说不尽、叙不完的思乡情。自己练习朗读,把你的体会充分地展示出来。(学生自由练读)

  3、(指名读并评析)

  4、古诗以它精炼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其丰富的内涵,就让我们记住这精美的语言。合上书,看板书提示齐背这首诗。(生齐背)

  [教学意图]:创设情境,让学生借助想像融情入境与诗人进行情感的对接,从诗句中读出自己真实的感受呢,进而体会作者的内心感受。

  5、这首诗作者因见秋风引发了意万重,又复恐说不尽,所以又开封。整个这个过程是一件完整的事,可见这首诗是透过叙事来抒情的。(板书:叙事抒情)

  [教学意图]:了解写作特点。

  五、比较阅读。

  1、同学们,这思乡怀亲的,何止张籍!那时候山遥路远,交通不便,离别容易相聚难啊!离乡的人们只好把满腔的思念化作文字,写进诗中。你们看!(课件出示《天净沙秋思》)这首诗都描述了什么呢?你能体会到什么?我们自己读读。(生自由练读)

  2、谁来读(指名读)其他同学边听边结合注释想想这首描述了什么。你能体会到什么?

  3、这首诗都描述了什么呢?你体会到了什么?(生回答,说出大概就能够)你能体会到什么?

  4、仔细观察这两首诗有哪些异同?(生回答)

  5、异:张籍的秋思是叙事抒情,《天净沙秋思》是借景抒情;

  张籍的秋思是七言绝句,《天净沙秋思》是小令。(也是一种诗体)

  同:都表达了远离家乡的游子强烈的思乡之情。

  [教学意图]:迁移延伸课文资料,课内外有机结合,透过比较了解诗歌的不同体裁,感悟诗人的思乡怀亲之情。

  6、思乡的诗写了千百年,这天还在写,思乡的诗读了千百年,这天还在读。总有一天你们长大了,也许要远离家乡,追寻自己心中的梦想,你们会觉得故乡在我们心中永远是最温馨、是最不能割舍,最让人魂牵梦绕的地方,让我们合上书再读一读这首动人的诗篇。

  六.积累延伸。

  1、默写《秋思》。

  2、想象《秋思》中描绘的画面,将《秋思》改写成一个小故事。当作练笔。

  3.搜集表达思乡情感的诗词、歌曲,在班级展示。(选做)

  七、板书设计:

  秋思

  (唐)张籍

  见----意万重-思乡情

  恐----又开封-(叙事抒情)

  秋思教学设计(二):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借助注释、课后练习、插图,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做客他乡的旅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二)过程与方法:

  借助注释、课后练习、插图,联系生活实际,透过反复诵读,感悟、品味诗中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丰富的情感。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激发学生诵读古诗的兴趣,感受古诗的优美。

  2感受浓浓的亲情,珍视与亲人之间的完美情感。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古诗,感悟、品味诗中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丰富的情感。

  教学难点:透过有感情地反复诵读,抓住诗中所写的日常生活片断,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1、在这秋高气爽的季节,这天,我们切合时宜地来学习一首和秋季有关的诗——《秋思》。

  2、板书:秋思。齐读。

  3、释题:说说你对“秋思”的理解,再带着你体会到的感情读题。

  4、质疑:对了这一诗题,你又有什么想要问的吗?

  二、初读,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读,评读。

  3、反复朗读,思考:这首诗写了一件什么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4、互动交流。

  三、品读,感悟情感。

  1、默读,思考:你从这首诗的哪些地方体会出作者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2、互动交流:(见秋风;意万重;复恐、不尽;又开封)

  3、带着自己的体会,感情朗读。

  4、指名读。

  四、回读,总结、积累。

  1、回忆诗中描述的日常生活片断,反复朗读。

  2、背诵古诗。

  3、师总结:《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真切细腻地表达了做客他乡的旅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怀念。

  五、拓展延伸。

  1、搜集其他写“秋天”、“思乡”的诗词、佳句。

  2、给家人写一封信,传达你对家人的浓浓亲情。

  秋思教学设计(三):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做到课堂之上熟读成诵。

  2.理解重点词语,感悟文章资料,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3.透过适当的回顾与拓展,深入感悟古诗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资料,透过多层次的朗读,理解重点词语,感悟作者的思乡之情以及作者的表达手法。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在这一单元,我们被浓浓的亲情包裹着,《迟到》中爸爸那温暖的眼神,《秋天的怀念》中妈妈那声嘶力竭的呼喊,《被袋里装的是什么》中那一沓沓的家信,都让我们深深的感动。这天,让我们随着这秋日的落叶一齐梦回唐朝,与唐朝著名诗人张籍一同吟诵一首古诗——《秋思》

  1、板书课题。

  2、一首诗的诗题就像是诗的眼睛,它能告诉我们很多信息,所以咱们在读诗之前必须的好好读读题目!

  3、指名读。并说说你读到了什么?

  4、师:是啊,这是张籍在秋风乍起,落叶纷飞时抒发自己思念之情的一首诗。在宋代王安石眼中思念是那春风又吹绿的江南岸,在唐代李白眼中思念是那皎皎的明月,那在唐代张籍的眼中思念又是什么呢?让我们一齐到诗中去品味一下吧!。

  二、初读古诗,读懂诗意。

  1、自由朗读古诗,按照自己的速度和节奏读,注意要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2、指名读诗。正音:见重

  3、全班齐读。

  4、师:这首诗同学们都读得字正腔圆了。老师也想来读一读。

  师:同学们,老师读得怎样样?(分析师生读法不同,再练读。)

  5、师:同学们,古诗的朗读有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讲究节奏,这种节奏就是古诗所特有的美——韵律美。同学们,你们也能这样有节奏的读这首诗吗?自己在小组里面试试吧!

  6、小组练读。指名小组读,齐读。

  师:真不错。可单单会读还不够,咱们要想读好诗,还要做什么准备啊?对,还要理解诗意。此刻请同学们根据自己掌握的自学方式,自由研读古诗吧!弄懂诗意。

  7、指名交流诗意。

  三、再读古诗,品悟诗情。

  1、师:秋风又起,客居洛阳的张籍准备写一封家信抒发自己万重心意。捎信人即将出发,我又拆开了缄上的信封,赶快再添上几句,说不尽的心事,无奈太匆匆。诶,我突然发现全诗28个字中没有一个“思”字,那诗人的思念你们是从哪里读出来的呢?诗人把思念藏在哪儿呢?捧起书,拿起笔,再读读诗句,哪些词的背后藏着诗人深深的思念呢?2、学生自由读悟。3、交流。预设:洛阳城里见秋风。

  师:但是秋风看得见吗?

  生:看不见。

  师:那作者看见的是什么?

  生:是叶子飘落、草黄了、雁子往南飞……

  师:是呀,落叶要归根、雁子要南飞,作者也想家了。那他看不见什么?

  生:父母、孩子、妻子……

  师:站在凄凉的秋风中,作者见到的是秋风后面那不可见的——家。那么,就请你把悲哀、思念---融入到你的朗读中吧。读:

  张籍的家在哪?在洛阳吗?有谁明白?

  生:交流张籍资料。(课件出示)张籍的老家是吴郡,也就是此刻的江苏苏州。幼时家境贫寒,10岁的时候就离家外出,成年后考取功名,开始四处游历做官,创作这首诗的时候,他正独自一人居住在洛阳。又是一年秋风至,望着萧瑟的秋风,诗人不禁感慨万分,挥笔写下了这首《秋思》。大家想一想,那时,诗人伫立在街头,看见漫天飞舞的黄叶,他的内心会怎样?你能用一个词来表现诗人的情绪吗?

  师:十年哪,那瑟瑟的秋风绞碎了诗人思乡的心,再读。

  师:诗人难以回乡,愁肠百转,他纵有千言万语又该如何倾述呢?

  生:写家书。

  师:可这是一封怎样的家书呀?他表达的是什么情绪呢?

  欲作家书意万重。(板书:意万重)

  师:是呀,十年了,那是多少个日日夜夜呀?年迈的父母、翘首遥望的妻子、幼小的孩子,家中的一切一切,张籍只能把这深深的思念化在信中,那他会在信中说些什么呢?同学们拿起笔来,把张籍想说的话写下来吧!(课件出示小练笔)

  师:我看同学们都写得差不多了,来哪个小张籍愿意把你的思念读给大家听。

  (师生互动交流,生读完写句再读诗。)

  师:把我们所有的话加起来张籍觉得够吗?(不够)

  是呀,纵有千言万语也表达不了诗人的心,这真是——(欲作家书意万重)让我们用朗读来表现“意万重”吧!齐读前两句。

  领悟: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师:秋思,秋思,思还藏在哪里呢?(板书:说不尽又开封)

  师:捎信人立刻要走,所以匆忙之间----(指板书,生读:说不尽),因为意万重,所以----(指板书,生读:说不尽)

  3、师:我们再来看“封”字。“封”是什么意思?那里的意思是把信封上。那“开封”就是----“又开封”就是-----把信合上,打开,又合上,又打开……诗人为什么要重复这样的动作?

  4、师:(课件)我们来看一下这幅图。诗人张开手要从捎信人手中拿回家书,在要回这封信的同时,他会和捎信人说什么?

  5、交通不便,信息不通,家书就是诗人与家人沟通的唯一渠道啊!这封价值抵千金的家书,作者怎能轻易的就把它发走啊。在发走之前,他怎能不又开封呢!读——(课件: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6、他还会和捎信人说什么?

  7、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诗人年年想回去,却年年不得行!这封饱含着万重意的家书,作者怎能轻易的就把它发走啊。在发走之前,他怎能不又开封呢!读——(课件: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8、他还会和捎信人说什么?

  9、故人万里无消息,便拟江头问断鸿。有多少话要问,有多少情要表达!这封分量沉甸甸的家书,作者怎能轻易的就把它发走啊。在发走之前,他怎能不又开封呢!读——(课件: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师:张籍呀张籍你已经看了一遍又一遍,为何呀?——生: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四、回读,深化情感。

  师:是呀,小小的一封家书怎能承载一个游子浓浓的乡愁呢!信带走了,可带走的仅仅是信吗?那他还带走了什么?

  生:带走了作者的心……

  师:此刻陪伴张籍的只有——洛阳城里的秋风。于是一首千古绝唱就在张籍脑中诞生,这就是《秋思》(音乐响起)生读诗;

  1、这一份刻骨铭心的思念呀!千百年都不会变,看,当年迈的母亲思念自己远在他乡的孩子时,她会轻轻的吟诵——师诵读。

  2、当漂泊在外的游子疲惫、孤独的时候,她会轻轻吟诵——生诵读。告诉远方的亲人,她虽身在他乡,却心在故乡。

  3、当独自在家的孩子想念远方的父母时,他会轻轻吟诵,齐诵《秋思》。用这首诗带去自己的思念。

  五、拓展升华。

  1、师:同学们这思乡怀亲又何止张籍而已。那时候交通不便,信息不通,离乡的人们只好把满腔的思念化作文字写进诗里。瞧,这是唐朝另一位诗人岑参的《逢入京使》,和张籍的这首诗比较着读读,看看你能读懂些什么?(课件出示)

  2、学生自由读,交流。

  3.全班交流。

  4、师:同学们真了不起,短短的时间就读出了这两首诗中共同的情愫——思乡之情。是啊,张籍的思念是那封抵万金的家信,岑参的思念是一句淡淡的“平安”。就是这极平常、极平淡的事物、动作,却承载着一种不平常、不平淡的思念之情。难怪王安石会这样评价:“看似平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六、总结。

  1、师:同学们家乡的山水总让游子们魂牵梦绕,家乡的亲人更让游子们牵肠挂肚。也许这天你们还不能完全领会,但是孩子们你们终将长大,闯荡天涯,那时候你们必须会懂得这种无法割舍的牵挂。因为家是我们永远的向往。让我们再一次吟咏这首传世之作吧!

  2、配乐背诵。

  作业:

  1、将这首朴实的诗带到远方的亲人耳边,为他们背诵这首诗,寄托你的思念之情。

  2、课外阅读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的《乡愁》,你会发现“思念、乡愁”这种情感的另一种内涵!

  秋思教学设计(四):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借助注释、插图理解古诗意思,反复朗读,联系生活实际感悟,品味诗中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丰富情感,揣摩诗人的表达方式。

  3、感受古诗语言的韵律美、意境美,自主积累思乡的诗词。

  重点:借助注释、插图理解古诗意思,反复朗读,联系生活实际感悟,品味诗中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丰富情感,揣摩诗人的表达方式。

  难点:体会诗人表达的丰富情感,揣摩诗人的表达方式。

  设计理念:

  “思乡”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思乡情是人类亘古不变的情愫,悲秋又是古今文人共通的情怀。见秋而生乡愁也就成了文人千古不变的题材,唐朝诗人张籍的《秋思》正是这种题材的一首古诗。诗人因“见秋风”而“作家书”再“寄家书”,表达了诗人浓浓的思乡情。诗的字面意思,学生借助插图、工具书等能够理解,但是由于年龄和生活经历等原因,要真正走进诗人内心,真切体会那无法排解的思乡情却很难。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本课设计主要采用以下几个措施:一、以优美的语言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萧瑟的秋景中,渲染情绪,为古诗的学习奠定情感基调。二、以诗解诗,以诗悟诗。透过张继的一首《秋思》带动一组悲秋思乡的古诗学习,意在以意思意境相近的古诗帮忙学生生对古诗的理解感悟,同时到达加大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果,丰厚学生经典文化底蕴的目的。三、以读促悟,以悟促读。设计一个个情境,让学生入情入境地读,在读中感悟,悟后读情,让思乡情在一次次朗读中深入学生心中。四、补充资料,辅助理解。补充一些写作的背景资料有利于帮忙学生走进诗人的生活和内心世界,更好地体会古诗情感。

  教学过程:

  一、见秋生情,读题定调。

  1、读“秋”想画面

  板书“秋”字生读;读着“秋”字,你眼前出现了什么画面,想到了什么?

  2、古人眼中的秋天

  在我们眼中,秋天带给我们的丰收的喜悦,但是在有一些古代文人的眼中,却似乎很少有这份喜悦,此刻让我们透过古诗去看看古代文人眼中的秋天吧!

  出示一串写秋的诗句:

  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海上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出门未免流年叹,又见湖边木叶飞。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生读。

  问:这些诗人眼中的秋天是怎样一幅景象?(生答)

  萧瑟的秋风,枯败的草木,飘飞的落叶……构成的一幅秋景图给你怎样的感觉?

  这萧条肃杀的秋景勾起一多少游子的思乡情怀啊!这天,我们来学习唐代诗人张籍的《秋思》,走进张籍的内心世界,去体会一个游子那颗思家念亲的心。

  3、补充课题,引导读题,读出浓浓的、悠长的味道。

  二、读通古诗,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地把古诗读3遍,前两遍争取把古诗读通顺、读流利,把字音读准。第三遍争取读出诗的节奏感,韵律感。

  2、展示读

  指名读古诗,评价是否读出了节奏和韵律。

  3、师生合作复沓读。

  4、古诗的语言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我们此刻说的白话有所不同,请同学们借助注释、插图理解古诗意思,把这首古诗翻译成白话?(指名说说意思)

  5、你从诗中读懂了什么?

  三、品读古诗,感悟诗情

  1、品味秋韵,感秋愁

  是什么让张籍产生了思乡的情怀?(见秋风)

  秋风是见得着的吗?

  那么诗人见到了什么?(漫天飞舞的落叶、瑟瑟摇摆的枯木、风吹落叶遍地翻滚……)

  洛阳城里,落叶在秋风中漫天飞舞,打着旋儿,零落遍地;路边的败草在风中瑟瑟摇摆;天上大雁南归而去。张籍呀张籍,站在凉意渐浓的秋风中,你的心中涌起的是怎样的思绪呀?(指名说说)

  这是怎样的一种愁绪呀!让我们走进另一位诗人马致远的秋思,去品味那一份别样的愁绪。

  出示马致远的《秋思》,师读生想画面。

  听着听着,你的眼前出现了什么画面?你的内心有种怎样的感受?为什么?马致远的情绪又是怎样的?

  萧条的秋景,瘦弱的老马,浪迹天涯孤独的游子,此情此景怎一个“愁”字了得?请你用朗读把这一份别样的忧愁表达出来吧!(自由读,指名读,)

  离愁渐远渐无穷,逢秋向晚肠寸断,寸寸都是游子愁。你看(生齐读马致远的《秋思》)

  2、读写结合,悟深意

  你若是客居他乡的游子,此时此刻,应对此情此景,你想做什么?

  张籍应对此情此景又做了什么呢?我来问问诗人。

  看着学生,问:秋风乍起,你——生答:欲作家书意万重。(2—3人)

  你想要家书中说些什么呢?快拿起你的笔,把你想说的话在家书中尽情倾述吧!

  指名说说家书的资料。

  情境导读:

  这也想说那也想问,想说的话太多太多,这就是——欲作家书意万重。

  心中的牵挂太多太多,千言万语,千头万绪竟不知从何说起,这真是——欲作家书意万重。

  一封家书承载了游子几多思念几多牵挂,这实在是——欲作家书意万重。

  3、说不尽,又开封

  我是送信的使者,信给了我你就放心吧,我必须会尽快把信交到你的家人手中。什么?你要我把信给回你?这是为什么?(生用自己的话回答再用诗句回答)

  古代的通讯不像此刻这么便捷,客居他乡的游子与家人联系的唯一方式就是写信,而这承载着悠悠思乡情的家书不知要经过几多辗转,几多时日才能到达家人的手中。那么,家书在古代文人心目中的份量有多重呢?

  出示诗句: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书去魂亦去,兀然空一身。

  生读,你读懂了什么?此刻你还觉得家书只是几张薄薄的纸吗?那是什么?

  情境导读:

  这悠悠的思乡愁,切切的游子情全靠这家书一封来传递,难怪诗人会——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那悠悠的思乡愁,切切的游子情,怎是一封家书所能道尽的呀!难怪诗人会——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这说不尽的是什么?轻轻一开开出的又是什么?

  这首诗,抓住写信寄信这么一件小事却表达出一个游子浓浓的思乡念亲之情,在表达方法上可谓高明。王安石曾这样评价张籍的诗.

  出示诗句: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四、想像画面,拓展升华

  1、《秋思》寥寥数字,却字字饱含一个游子对家乡对亲人浓浓的思念,让我们再一次用心品读这首诗,边读边想像画面,去体味那份游子情怀。

  师生合作读,然后说画面。

  2、读着古诗你心中产生的什么疑问?

  张籍为何思家不归家呢?让我们来看看他的资料,也许你会从中找到答案的。读、说再次引读全诗:或许是公务繁忙,或许是生活困顿,张籍思乡却不能归,一年将尽,秋风乍起,他情不自禁地吟道——生读全诗

  又一年过去了,秋风又起,他不由再次吟诵起——生读全诗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诗人离开家乡已是十年,家乡已多年未亲近,但是对家乡的思念却越来越浓郁,而这思乡情中或许带着丝丝无奈。因此每当秋风吹过,他都要深情地吟诵起——生读全诗

  思乡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是人类共同的情怀。自古以来有多少游子抒发过对家乡的深深思念。

  出示古诗: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薛道衡)

  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张九龄)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杜甫)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马戴)

  明月有情应识我,年年相见在他乡。(袁枚)

  家在梦中何日至,春生江上使人愁。(卢纶)

  江南几度梅花发,人在天涯鬓已斑。(刘著)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

  生读积累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它古诗。

  2、继续积累其他表达思乡情怀的诗句,体会诗中蕴含的情感。

  3、发挥想象,把《秋思》改写成一个小故事。

  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以一首《秋思》带动了一组古诗的教学,既加大了课堂的容量,又比较巧妙地以诗解诗,以诗悟诗,教给了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丰富了学生的积累,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为学生的生命增加了厚重的一笔。课堂上发挥了教师的主导地位,也突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能够自己理解感悟的放手给学生,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自读自悟,在与同学的交流碰撞中提升。在学生学习的瓶颈处,老师巧妙点拨,帮忙学生走出困境。读是本课教学的一大特色。有个人读、齐读,有师生合作读、个性展示读,也有情境引读……

  课堂上动静结合,书声琅琅,淡淡的思乡情随着朗诵读声在教室里飘散弥漫。读写结合也是本课教学的一个亮点,在理解“欲作家书意万重。”时让学生提笔写家书,很自然地将学生的情感与诗人的情感融为一体,帮忙学生更好地感悟了诗人的情感。诗人资料的使用也恰到好处,在学生体会了诗人思乡情感的基础上,拓展诗人的生平资料,使本诗的情感由个人情感上升至爱国爱民的情感高度,把诗人高大形像在学生的心中,提高了本课的情感格调。

  当然,教学是遗憾的艺术,本课亦如此。本课拓展学习了马致远的《秋思》,本意是用意境相似此诗来帮忙学生理解张继的《秋思》,但是马致远的《秋思》难度过大,并没有到达预期的教学效果。由此可见,以诗解诗,以诗悟诗,在选取诗的时候要注意用以辅助的诗的难度不能太大。

  秋思教学设计(五):

  一、创设情境导入

  1、播放歌曲《故乡的云》。

  2、你能听出这首歌抒发了一种什么感情吗?

  (思乡之情是古代诗人常常会抒写的一种真挚的情感。)

  二、理解诗题,简介作者

  1、板书课题,简介作者。

  2、“秋思”怎样讲?作者思什么?

  三、自读古诗,了解大意

  1、观察诗中插图,想象图中画的是什么意思。

  2、自由读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3、指名试读,指名评价,全班齐读。

  4、再读全诗,结合注释理解每句诗的大意,把不懂的词句做上标记。

  5、班级交流:你读懂了哪些诗句?还有什么难以理解的地方?

  四、品读古诗,感悟诗情

  1、抓住重点词句导读:

  体会“见”、“意万重”、“恐”、“又开封”等词的含义。

  2、引导学生想象诗中的画面和蕴含的故事,体味诗中的情感:

  诗人这样做是因为什么?从他的行为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3、读完此诗,你被什么感动了?你最感动的是哪些词句?

  4、感情朗读。

  五、拓展延伸

  1、把此诗改写成一个小故事。

  2、课外搜集、积累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

  【板书设计】

  秋思

  唐张籍

  见秋风

  欲作书

  意万重

  恐不尽

  又开封

  秋思教学设计(六):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借助注释、插图理解古诗意思,反复朗读,联系生活实际感悟,品味诗中描绘的

  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丰富情感,揣摩诗人的表达方式。

  3、感受古诗语言的韵律美、意境美,自主积累思乡的诗词。

  重点:借助注释、插图理解古诗意思,反复朗读,联系生活实际感悟,品味诗中描绘的意

  境,体会诗人表达的丰富情感,揣摩诗人的表达方式。

  难点:体会诗人表达的丰富情感,揣摩诗人的表达方式。

  设计理念:

  “思乡”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思乡情是人类亘古不变的情愫,悲秋又是古今文人共通的情怀。见秋而生乡愁也就成了文人千古不变的题材,唐朝诗人张籍的《秋思》正是这种题材的一首古诗。诗人因“见秋风”而“作家书”再“寄家书”,表达了诗人浓浓的思乡情。诗的字面意思,学生借助插图、工具书等能够理解,但是由于年龄和生活经历等原因,要真正走进诗人内心,真切体会那无法排解的思乡情却很难。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本课设计主要采用以下几个措施:一、以优美的语言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萧瑟的秋景中,渲染情绪,为古诗的学习奠定情感基调。二、以诗解诗,以诗悟诗。透过张继的一首《秋思》带动一组悲秋思乡的古诗学习,意在以意思意境相近的古诗帮忙学生生对古诗的理解感悟,同时到达加大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果,丰厚学生经典文化底蕴的目的。三、以读促悟,以悟促读。设计一个个情境,让学生入情入境地读,在读中感悟,悟后读情,让思乡情在一次次朗读中深入学生心中。四、补充资料,辅助理解。补充一些写作的背景资料有利于帮忙学生走进诗人的生活和内心世界,更好地体会古诗情感。

  教学过程:

  一、见秋生情,读题定调。

  1、读“秋”想画面

  板书“秋”字生读;读着“秋”字,你眼前出现了什么画面,想到了什么?

  2、古人眼中的秋天

  在我们眼中,秋天带给我们的丰收的喜悦,但是在有一些古代文人的眼中,却似乎很少有这份喜悦,此刻让我们透过古诗去看看古代文人眼中的秋天吧!

  出示一串写秋的诗句:

  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海上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出门未免流年叹,又见湖边木叶飞。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生读。

  问:这些诗人眼中的秋天是怎样一幅景象?(生答)

  萧瑟的秋风,枯败的草木,飘飞的落叶……构成的一幅秋景图给你怎样的感觉?

  这萧条肃杀的秋景勾起一多少游子的思乡情怀啊!这天,我们来学习唐代诗人张籍的《秋思》,走进张籍的内心世界,去体会一个游子那颗思家念亲的心。

  3、补充课题,引导读题,读出浓浓的、悠长的味道。

  二、读通古诗,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地把古诗读3遍,前两遍争取把古诗读通顺、读流利,把字音读准。第三遍争取读出诗的节奏感,韵律感。

  2、展示读

  指名读古诗,评价是否读出了节奏和韵律。

  3、师生合作复沓读。

  4、古诗的语言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我们此刻说的白话有所不同,请同学们借助注释、插图理解古诗意思,把这首古诗翻译成白话?(指名说说意思)

  5、你从诗中读懂了什么?

  三、品读古诗,感悟诗情

  1、品味秋韵,感秋愁

  是什么让张籍产生了思乡的情怀?(见秋风)

  秋风是见得着的吗?

  那么诗人见到了什么?(漫天飞舞的落叶、瑟瑟摇摆的枯木、风吹落叶遍地翻滚……)

  洛阳城里,落叶在秋风中漫天飞舞,打着旋儿,零落遍地;路边的败草在风中瑟瑟摇摆;天上大雁南归而去。张籍呀张籍,站在凉意渐浓的秋风中,你的心中涌起的是怎样的思绪呀?(指名说说)

  这是怎样的一种愁绪呀!让我们走进另一位诗人马致远的秋思,去品味那一份别样的愁绪。

  出示马致远的《秋思》,师读生想画面。

  听着听着,你的眼前出现了什么画面?你的内心有种怎样的感受?为什么?马致远的情绪又是怎样的?

  萧条的秋景,瘦弱的老马,浪迹天涯孤独的游子,此情此景怎一个“愁”字了得?请你用朗读把这一份别样的忧愁表达出来吧!(自由读,指名读,)

  离愁渐远渐无穷,逢秋向晚肠寸断,寸寸都是游子愁。你看(生齐读马致远的《秋思》)

  2、读写结合,悟深意

  你若是客居他乡的游子,此时此刻,应对此情此景,你想做什么?

  张籍应对此情此景又做了什么呢?我来问问诗人。

  看着学生,问:秋风乍起,你——生答:欲作家书意万重。(2—3人)

  你想要家书中说些什么呢?快拿起你的笔,把你想说的话在家书中尽情倾述吧!

  指名说说家书的资料。

  情境导读:

  这也想说那也想问,想说的话太多太多,这就是——欲作家书意万重。

  心中的牵挂太多太多,千言万语,千头万绪竟不知从何说起,这真是——欲作家书意万重。

  一封家书承载了游子几多思念几多牵挂,这实在是——欲作家书意万重。

  3、说不尽,又开封

  我是送信的使者,信给了我你就放心吧,我必须会尽快把信交到你的家人手中。什么?你要我把信给回你?这是为什么?(生用自己的话回答再用诗句回答)

  古代的通讯不像此刻这么便捷,客居他乡的游子与家人联系的唯一方式就是写信,而这承载着悠悠思乡情的家书不知要经过几多辗转,几多时日才能到达家人的手中。那么,家书在古代文人心目中的份量有多重呢?

  出示诗句: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书去魂亦去,兀然空一身。

  生读,你读懂了什么?此刻你还觉得家书只是几张薄薄的纸吗?那是什么?

  情境导读:

  这悠悠的思乡愁,切切的游子情全靠这家书一封来传递,难怪诗人会——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那悠悠的思乡愁,切切的游子情,怎是一封家书所能道尽的呀!难怪诗人会——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这说不尽的是什么?轻轻一开开出的又是什么?

  这首诗,抓住写信寄信这么一件小事却表达出一个游子浓浓的思乡念亲之情,在表达方法上可谓高明。王安石曾这样评价张籍的诗.

  出示诗句: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四、想像画面,拓展升华

  1、《秋思》寥寥数字,却字字饱含一个游子对家乡对亲人浓浓的思念,让我们再一次用心品读这首诗,边读边想像画面,去体味那份游子情怀。

  师生合作读,然后说画面。

  2、读着古诗你心中产生的什么疑问?

  张籍为何思家不归家呢?让我们来看看他的资料,也许你会从中找到答案的。读、说再次引读全诗:或许是公务繁忙,或许是生活困顿,张籍思乡却不能归,一年将尽,秋风乍起,他情不自禁地吟道——生读全诗

  又一年过去了,秋风又起,他不由再次吟诵起——生读全诗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诗人离开家乡已是十年,家乡已多年未亲近,但是对家乡的思念却越来越浓郁,而这思乡情中或许带着丝丝无奈。因此每当秋风吹过,他都要深情地吟诵起——生读全诗

  思乡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是人类共同的情怀。自古以来有多少游子抒发过对家乡的深深思念。

  出示古诗: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薛道衡)

  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张九龄)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杜甫)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马戴)

  明月有情应识我,年年相见在他乡。(袁枚)

  家在梦中何日至,春生江上使人愁。(卢纶)

  江南几度梅花发,人在天涯鬓已斑。(刘著)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

  生读积累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它古诗。

  2、继续积累其他表达思乡情怀的诗句,体会诗中蕴含的情感。

  3、发挥想象,把《秋思》改写成一个小故事。

  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以一首《秋思》带动了一组古诗的教学,既加大了课堂的容量,又比较巧妙地以诗解诗,以诗悟诗,教给了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丰富了学生的积累,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为学生的生命增加了厚重的一笔。课堂上发挥了教师的主导地位,也突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能够自己理解感悟的放手给学生,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自读自悟,在与同学的交流碰撞中提升。在学生学习的瓶颈处,老师巧妙点拨,帮忙学生走出困境。读是本课教学的一大特色。有个人读、齐读,有师生合作读、个性展示读,也有情境引读……

  课堂上动静结合,书声琅琅,淡淡的思乡情随着朗诵读声在教室里飘散弥漫。读写结合也是本课教学的一个亮点,在理解“欲作家书意万重。”时让学生提笔写家书,很自然地将学生的情感与诗人的情感融为一体,帮忙学生更好地感悟了诗人的情感。诗人资料的使用也恰到好处,在学生体会了诗人思乡情感的基础上,拓展诗人的生平资料,使本诗的情感由个人情感上升至爱国爱民的情感高度,把诗人高大形像在学生的心中,提高了本课的情感格调。

  当然,教学是遗憾的艺术,本课亦如此。本课拓展学习了马致远的《秋思》,本意是用意境相似此诗来帮忙学生理解张继的《秋思》,但是马致远的《秋思》难度过大,并没有到达预期的教学效果。由此可见,以诗解诗,以诗悟诗,在选取诗的时候要注意用以辅助的诗的难度不能太大。

  秋思教学设计(七):

  教学目标:

  1.以“读”为主线,读通读顺、读出节奏、读懂诗意、读出感情。

  2.以“思”为主导,引导学生品味诗句意蕴,体会作者情感。

  3.以“思乡”为主线,引导学生感受张籍的思乡情,古今诗人的思乡情。

  4.透过主题拓展,积累诗句提升情感。

  教学重难点:

  1.读出层次,读出感情。

  2.以“思”为主导,品味诗句蕴藏着的情感。

  教学流程:

  课前谈话

  师:听说同学们积累了不少古诗,这天老师想来考考你们。

  出示月夜图。

  看着这轮明月,你想到了李白的什么诗?《静夜思》

  一轮明月勾起了李白浓浓的思乡愁绪。这种抒发思乡之情的古诗称为“思乡诗”。(板书:思乡)思乡诗是古诗中一个很重要的题材,老师收集了几组有关思乡的诗句,一齐读一读。(齐读)

  这天咱们来学习一首个性出名的思乡诗,是由唐朝诗人张籍写的一首七言绝句《秋思》。请同学们看老师写下题目。(板书:秋思)

  一、初读设疑,切入“思”情

  1.读诗题。

  师:请读诗题。(生读)

  师:读得很正确,满怀愁绪地读一读。(再读)

  师:题目也能读出味道来。

  2.书写指导。

  师:诗人张籍的“籍”笔画较多,我们一齐观察一下。要把这个字写正确写漂亮,需要注意什么呢?(学生交流)

  师:这个字上下结构,书写时结构要紧凑,竹字头写扁些,下面要写得饱满。让我们在田字格中写下最漂亮的“籍”字。

  3.解诗题。字写清楚是第一,写漂亮是一种水平。我发现不少同学是水平很高了。此刻把笔放下,让我们将目光再次聚焦诗题——秋思。你们读懂题目了吗?

  (“思”是思念家乡;“秋”是秋天或者秋景抑或是秋风。)身在异乡的游子总是满怀思念愁绪。

  4.初读设疑。同学们发现了,诗题传递出一份浓浓的思念情愫。那张籍是如何在这首诗中埋下思念的种子呢?请拿出课文,自由朗读《秋思》。注意,仔仔细细地读上两遍。读诗之前,老师有个温馨提示。

  (课件出示)要求:吐字清晰,字音正确,读通句子。(请一位学生读。)

  明白要求了吗?好,自由读《秋思》,开始。

  5.正确朗读,解多音字“重”。

  师:谁愿意第一个来读给大家听?(指名读)

  师:诗中有一个多音字,你注意了吗?

  这个字有两个读音,一个念“zhòng”,一个念“chóng”,在那里该怎样念呢?我们先来看看不同读音的意思再做决定。(课件出示)重的读法和意思。

  你们认为该怎样念?

  为什么在那里念“chóng”?

  (你可真会读书,注释中有提到,借助注释理解诗意这是学习古诗的一种方法。)那你能读一下这一句吗?(指名读)请你也来读。(指名读)大家一齐正确地读一遍。(齐读)

  6.读出节奏。

  师:同学们,读古代的诗词,我们不但要把它读得正确,读得有节奏,而且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这天咱们来一次合作,我读第一句,你们读第二句。好吗?

  (课件出示)带节奏的古诗。

  师:好,你们自己试着读一读,争取读出你的味道和感觉。明白吗?按自己的节奏读。(生自由读)

  有谁愿意再给大家吟诵一遍。

  二、品读古诗,探寻“思”源

  过渡语:不错,有那么一些味道了。同学们,这首《秋思》仅28个字,却抒发了诗人浓浓的思乡愁绪。到底是什么引发了诗人的思乡情绪,让他提笔作家书呢?请大家默读古诗,快速找出原因。

  品读“见秋风”

  师:都说“秋风惹愁思,落叶断人肠”,原先是这场秋风拨动了诗人的愁绪。请你来读这一句。请你再读这一句。读着这句诗,你们有什么疑问吗?(生谈)我也疑惑了,风本无形,诗人为什么说看见秋风了呢?请你想象一下,诗人独自站在洛阳街头,瑟瑟秋风中,他看到了什么呢?

  (预设1生:看到飘落的树叶。师:是飘零的落叶拨动了诗人的心弦呀。你都已经读出画面了。除了落叶飞舞的情景,诗人还看到了什么呢?)

  (预设2生:看见别的人一家团聚。师:看到他人和家人团聚,诗人会想起些什么呢?(生谈)我想这对离乡的游子来说更是一种深深的刺痛,因为和别人的团聚相比,他就显得更为——孤单了。这正是他当时的情绪啊。

  师:又是一年秋风至,诗人伫立街头,看着漫天飞舞的黄叶,看着他人团聚的温馨场面,他的内心会怎样?你能用一个词来表现诗人的情绪吗?(孤独、忧伤、寂寞……)

  你真是诗人的知己啊,就请你读,读出他的孤独;

  都说知音难觅,诗人有你这位朋友,必须会感到温暖的。请你用朗读表达出来;

  张籍的寂寞深深埋于心底,也请你读出来。

  师:一阵秋风,一份愁绪,就是这种感受,这种感觉,我们一齐带着这种感觉再来读一读《秋思》。试着把诗人内心的那份孤独与寂寞的情绪读进去,读到诗的字里行间去。放开声音读,按自己的节奏读。(生自由读)

  师:好,谁再来读一读《秋思》(指名读)

  三、悟读古诗,品味“思”意

  (一)品读“意万重”

  师:同学们,站在这个街头,孤独的诗人思绪万千,此刻他最想做的是什么呢?(板书:作家书)

  出示:欲作家书意万重

  师:诗人提笔想写封家书,千言万语便涌上了心头。他想起了谁?想对他说些什么呢?(生自由交流)

  师:是啊,正如你们所说,诗人一提笔,许许多多的人,许许多多的画面,都浮此刻了脑海。你们都感觉到了诗人内心的那份牵挂与思念。此刻,请你提起笔,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帮他将这份意透过文字表达出来。

  小练笔:张籍提起笔,千言万语涌上心头,

  他对年迈的父母写道:

  他对和睦的兄长写道:

  他对乖巧的小妹写道:

  ……

  师:好,同学们,请停下手中的笔,让我们一齐来听听诗人的心声。谁先来!

  学生指名交流。

  师:我想,刚才同学们所说的,必须也是诗人想说的,那这些就是诗人想说的所有的心里话吗?

  (回环读)

  这份对父母的牵挂,三言两语怎能写得完呢?这正是——欲作家书意万重

  敦厚的兄长多年未见,不知近况如何呀?儿时的快乐时光怎能一一书写出来呀!这正是——欲作家书意万重

  故乡啊故乡,我是多么想回来看看你呀。一齐读——欲作家书意万重

  (二)品读“说不尽”“又开封”

  1)师:这份浓浓的思念和牵挂怎是几张薄薄的纸所能承载的呀,正如他自己说的——复恐匆匆说不尽(板书:说不尽)

  师:“说不尽呀说不尽”,说不尽的是什么?(思念牵挂问候……)

  师:用上一句的3个字,那就是——意万重

  师:千言万语浓缩成了三个字,这是一份多么厚重的思念呀!正是因为意万重,正是因为说不尽,诗人才会——行人临发又开封

  (板书:又开封)

  2)师:同学们,请看黑板,“封”是什么意思?(信)

  “开封”是什么意思?(打开信)

  “又开封”是什么意思呢?(又把信打开)

  师:把信封好,拆开;再封好,又拆开。诗人为什么要做这样的动作呢?(生谈)

  师:因为说不尽,所以——“又开封”

  师:明白“行人临发又开封”中的“行人”是什么人吗?(捎信的人)

  是专门送信的人吗?

  补充资料:古时候并没有邮政局,也没有邮递员。老百姓的家书要么由家中的仆人传送,要么就是托人捎带。诗中就应属于什么状况?(托人捎带)你们明白吗?对于游子来说,遇到一位能够捎家书的人,是多么不容易呀!

  师:张籍“又开封”是在什么时候?大家来看这幅图。诗人将千言万语化作书信交给行人,行人收好信件刚要离去,诗人叫住了他,拆开信件,看还要补充些什么,这正是——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行人坐上马鞍,准备启程,诗人又大步跑上前叫住他,要回书信查看,他担心自己对家人的话没有说完呀,这正是——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行人不明白,诗人为何要反反复复查看这封信呢,他说——(模拟“行人”和张籍的对话。

  “行人”:张籍啊张籍,你怎样如此麻烦,为何反反复复拆信查看?天色已经不早,我得启程赶路了。

  张籍:)

  师:应对行人的发问,诗人会怎样说呢?

  学生交流。

  师:同学们,你可能不明白诗人此时的心态,他独自一人漂泊他乡,已经十年没有回家了。如果你对他有更多的了解,或许会有新的体会。

  补充资料:张籍简介

  张籍,中唐著名诗人。其文学成就极大,但仕途却并不顺利。原籍吴郡(此刻的江苏苏州),之后迁到和州乌江(今安徽省和县乌江镇)。由于家境贫寒,他很小的时候就远离家乡,四处求学、作诗,也数度回到故里,一向没有找到立身之所。大约三十岁左右,得到韩愈的赏识和推荐,之后凭借自己的才华考取功名,却又默默地做了十年九品芝麻官。

  创作这首诗的时候,他在外漂泊又已近十年。十年来,他无时无刻不想起故乡,想起家中年迈的父母,想起儿时一齐玩闹的兄弟姐妹,但是这一切都只能深深埋藏于记忆深处了。而这一封家书不明白要何时才能送到远隔千里的家人的手中。

  师:读了这段材料,我们再联系杜甫写下的诗句“家书抵万金”,此时的诗人会是怎样的情绪呢?假如你就是诗人,应对行人的发问,你会说些什么?

  (生交流)

  师:在外漂泊与家人联系,只能靠这封家书啊。这封饱含着万重意,价值抵千金,分量沉甸甸的家书,诗人怎能轻易地就把它发走啊。在发走之前,他怎能不开封呢!来,我们齐读后两句——

  师:听着你们的朗读,老师也忍不住想吟诵一回,能够做我的听众吗?

  师吟诵。你们也一齐来,用朗读把诗人的这份思乡情传递给远方的亲人吧。

  师:诗人因秋风而起思乡之意,欲提笔却难诉万千离愁。最后,捎信人带着这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信渐行渐远,诗人一向站着,望着“行人”远去的方向……

  这一刻,诗人的感受,他的朋友——孟郊也深深懂得,他曾写下这样的诗句(课件出示:书去魂亦去,兀然空一身。《归信吟》)孟郊说当家书被带走的那一刻,自己的心好像也被带走了。就像诗人此刻身在洛阳,心却早已回了故乡。这是一份深入骨髓的思乡情呀!让我们再次吟诵《秋思》(配乐朗诵)。

  四、拓展延伸,凸显“思”情

  1.师:同学们,这思乡怀亲的,何止张籍与孟郊。那时候山遥路远,交通不便,离别容易相聚难啊!离乡的人只好把满腔的思念化作文字,寄托于这封薄薄的家书了。你们看——

  课件出示:

  师:一封家书寥寥数字,却重比千金。李绅写下了——

  开拆远书何事喜,数行家信抵千金。

  ——李绅

  师:在游子的心中,大雁也是那可爱的信使呀。难怪杜牧说——

  凭君莫射南来雁,恐有家书寄远人。

  ——杜牧

  师:望眼欲穿的家书等得游子心都碎了,陆游曾写下——

  写得家书空满纸!

  流清泪,书回已是明年事。

  ——陆游

  五、默写古诗,沉淀“思”意

  1.师:借家书抒发思乡之情的古诗还有很多很多。故乡是游子心中永恒的家,而乡愁又是诗人心中难解的结啊。诗人张籍将对故乡的思念与牵挂藏到了书信的背后,就这样化作了这首《秋思》。最后,让我们一齐将这首充满诗人思乡愁绪的《秋思》默写下来,以表达我们内心的一份祝福。(生默写古诗)

  2.作业链接

  根据古诗资料和插图发挥合理想象,将《秋思》改编成一个小故事。

  六、板书

  秋见秋风

  作家书思乡

  思说不尽

  又开封

  秋思教学设计(八):

  一、创设情境导入

  1、播放歌曲《故乡的云》。

  2、你能听出这首歌抒发了一种什么感情吗?

  (思乡之情是古代诗人常常会抒写的一种真挚的情感。)

  二、理解诗题,简介作者

  1、板书课题,简介作者。

  2、“秋思”怎样讲?作者思什么?

  三、自读古诗,了解大意

  1、观察诗中插图,想象图中画的是什么意思。

  2、自由读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3、指名试读,指名评价,全班齐读。

  4、再读全诗,结合注释理解每句诗的大意,把不懂的词句做上标记。

  5、班级交流:

  你读懂了哪些诗句?还有什么难以理解的地方?

  四、品读古诗,感悟诗情

  1、抓住重点词句导读:

  体会“见”、“意万重”、“恐”、“又开封”等词的含义。

  2、引导学生想象诗中的画面和蕴含的故事,体味诗中的情感:

  诗人这样做是因为什么?从他的行为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3、读完此诗,你被什么感动了?你最感动的是哪些词句?

  4、感情朗读。

  五、拓展延伸

  1、把此诗改写成一个小故事。

  2、课外搜集、积累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

  【板书设计】

  秋思

  唐·张籍

  见秋风

  欲作书

  意万重

  恐不尽

  又开封

  (评价分析)

  诗歌是讲求意境的,而古诗更有语言高度精炼概括的特点,思维跳跃,因此留给读者的想象空间十分大。在这个教学设计中,教师引导学生想象诗中的情境,透过设身处地想象来体味诗人的情感。如首句“洛阳城里见秋风”,“秋风”是不可见的,那么作者见到的是什么?引导想象诗外之境,从而感悟到正是萧瑟的秋景勾起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本课教学设计比较完整,教学效果就应比较活跃。如果在教学中能真正调动所有学生参与思考的用心性,多给学生创造口头表达的机会的话,会提高学生参与语文课堂的兴趣的。

  秋思教学设计(九):

  教材分析:

  本诗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第九册第二组教材中的一首诗。唐朝诗人张籍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小小的片段——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十分真切细腻地表达了客居他乡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信短而情长,思绪绵长而心绪纷乱,能让学生在短短28字中感受到思乡怀人诗的独特魅力,进一步学习祖国语言文化的精髓。

  教学目标: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能够做到当堂背诵。

  2、理解重点词语,感悟文章资料,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3、透过适当的回顾与拓展,深入感悟古诗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深入主题,理解资料,透过多层次地朗读,探索诗的内涵,感悟作者的思乡之情以及作者的表达手法。

  教学难点:

  表达方法的归纳与应用。

  教法设计:

  从分析情感入手,引导学生体会思乡诗的写法,学习思乡诗的鉴赏方法。

  学法设计:

  联系实际,体会古诗情感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生分析:

  学生已步入小学高年级阶段,透过四年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一些学习古诗的方法,但在感悟诗的内涵和情境方面有些浅显。又由于年龄的原因,学生对古代交通不便、信息不通的不了解,都会造成和诗人情感上的隔阂,这些也将成为学生学习的障碍。因此,品读过程中创设良好情境,交代作者及写作背景,是很必要的。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师:第五课的古诗词三首,我们已经学习了《泊船瓜洲》。在王安石眼中,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那他是借助什么来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的?

  生:明月。(齐答)

  师:借一种景物来表达一种思想感情,这种表现手法就应是——

  生:借景抒情。

  师:《泊船瓜洲》表达的是思乡情,所以它是古诗中的一种——思乡诗。好,我们这天再来学习一首思乡诗,是由唐朝诗人张籍所写的一首七言绝句——《秋思》。

  (板书课题)

  二.反复诵读,切入主题

  师:请大家齐读题目——

  生:秋思。

  师:谁能解释诗题的意思?

  生1:秋天里的思念。

  生2:在秋天思念家乡

  师:“思”是思念家乡,“秋”是秋天,秋季或秋景。谁能把题目的意思再说一下。

  生:作者在秋天的景色中思念自己的家乡。

  师:秋风萧瑟,黄叶飘零,张籍在1000多年前的那个秋天写下了这首思乡之作。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朗读《秋思》这首诗,认认真真读上四遍,看看在张籍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诗中的多音字,做到吐字归音,字正腔圆;读后两遍的时候,要注意把它念通顺,注意诗句间的停顿。明白吗?

  生:明白。(齐答)

  (生自由读课文《秋思》。)

  (课件出示《秋思》这首诗。)

  师:好,谁来读一读?其他同学注意听,听他有没有读准了。

  生:(朗读)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师:读得字正腔圆,真好!“意万重”里的“重”是多音字,他念得很准确。来,我们读一读,洛阳城里见秋风,预备起。

  (生齐读)

  师:再来一遍,预备起。

  (生齐读)

  师:很好!谁再来读一读《秋思》?请同学们注意听,他在读诗句的时候是怎样停顿的。

  (生朗读)

  师: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这位同学在哪个地方停顿了一下?

  生1:他在“洛阳城里”后面停顿了。

  生2:他在“见”后面停顿了一下。

  生3:在每一句第二个、第四个、第五个字后面都有停顿。

  师:总结的真好(出示有停顿符号的古诗),我们一齐来读一遍。

  (生齐读)

  师:很好,大家在读古诗时,不但要读准确,有节奏感,还要读出诗的韵味。你们试着读一读,争取读出你的味道和感觉来。

  (生自由读《秋思》。)

  师:同学们,诗读到这儿为止。那大家看看,诗人是借什么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呢?

  生1:(犹豫)是洛阳城。

  生2:不对,是秋风!

  师:哦,作者是因为“见秋风”,而表达了“思乡情”。

  (板书‘见秋风’‘思乡情’)

  师:请大家再默读古诗,看看作者到底把自己的全部思念都寄托在什么之上?

  (生默读)

  生:我觉得作者是因为看到了秋风才引起了思乡之情,并不是把思乡之情寄托在秋风上。

  师:那他寄托在哪里了?

  生1:寄托在信里。

  生2:寄托在家书里。

  (师板书“作家书”)

  师:把对家乡的思念都寄托在家书之中。作者写家书,这是写景还是讲述一件——

  生:事。

  师:用事来抒发感情,就不是借景抒情,而是——

  生:借事抒情。

  师:我们也能够称为——叙事抒情。(板书)

  三、深化体会,品悟诗情

  1.理解“洛阳城里见秋风”

  师:刚才有同学说,作者是因为看到了秋风才勾起了思乡之情,诗中的原句是——

  生:洛阳城里见秋风。

  师:嗯,“见秋风”,那老师就有疑问了,秋风无形,他怎样能看得见呢?

  生:我想是风吹落了树上的黄叶,被作者看见了。

  师:深秋已至,黄叶纷飞。落叶尚且要归根,人却——

  生:不能回家。

  师:对。作者还看见了什么?

  生1:还看见风吹翻了野草。

  生2:风吹动了屋檐下的灯笼。

  生3:风吹动了作者头上的头巾。

  生4:还吹动了他的长袍。

  师:说的真好。秋风吹落了黄叶,吹翻了野草,吹动了谁家门前残破的灯笼,吹皱了母亲亲手缝制的长袍,也吹醒了作者多少年来不曾相忘的思乡之情。站在萧瑟的秋风中,作者想——家。请大家看课本上的插图,哪个是诗人?

  生:右边穿蓝长袍的。

  师:大家仔细看图,猜猜诗人有多大年纪了?

  生:就应五六十岁了。

  师:是啊,他须发花白,背已经驼了。明白诗人在外漂泊了多少年吗?

  (生摇头)

  2.理解“欲作家书意万重”

  (课件出示张籍资料。)

  师:张籍,祖籍江苏苏州,小时候家境贫寒,十岁时就离家外出,后考取功名,开始四处游历做官。写这首诗的时候,他正一个人居住在洛阳。又是一年秋节至,望着萧瑟的秋风,诗人不禁感慨万分,挥笔写下了这首《秋思》。请大家想一想,那时,诗人伫立在街头,看见漫天飞舞的黄叶,他的情绪会怎样?

  生1:他必须很孤独。

  生2:很孤单。

  生3:就像王维一样,“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他很寂寞。

  生4:心里空荡荡的,因为不能回家。

  生5:肯定很难受。

  师:这么多的愁苦,他最想向谁倾诉?

  生:家人。(齐答)

  师:不能直接对面倾诉,就只好选取——

  生:写信。

  师:可这是一封怎样的家书呀?请从诗中找出原句。

  生:欲作家书意万重。

  (板书:意万重)(课件出示诗句)

  师:“意万重”是什么意思?

  生:想说的话很多,可又不知从何说起。

  师:是呀,离开家这么多年了,年迈的父母、无依的妻儿,家中所有的一切,都是他魂牵梦绕想见到的。此刻,张籍只能把这深深的思念化在信中,那他会在信中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拿出练习本,把张籍想说的话写下来吧!

  (课件出示小练笔)

  师:谁来说一下张籍的肺腑之言?

  生1:他会写,父亲,母亲,你们身体还好吧?我不在家,不能照顾你们,是孩儿不孝,你们必须要保重啊!

  师:多淳朴的语言,却是游子一份浓浓的牵挂。谁还有?

  生2:爸爸妈妈,你们身体好吗?我虽然不能回家,但我日日夜夜都在思念你们。快到中秋了,我们却不能团圆,我让人给你们带些银子,去买一些月饼,就当儿子的一片孝心吧。

  师: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还有吗?

  生3:父亲,母亲,你们好。很久没回家了,我很想你们。今年的中秋节我回不去了,可明年,我必须早早赶回去,和家人早日团圆。还有写给妻子的,夫人,你辛苦了,我不在家,是你照顾父亲母亲,真的很感谢你。

  师:写的真好!父母妻儿都听到了千里之外张籍的心声。但是,就是把我们所有的话加起来,张籍觉得够吗?

  生:不够。

  师:是呀,千言万语也表达不了诗人的心,这真是——

  生:欲作家书意万重。

  3.理解“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师:信写好了,张籍寄信时,情绪又如何呢?你能从诗中找出这个字吗?

  (课件出示诗句)

  生:恐。

  师:谁能解释“恐”?

  生:担心。

  师:担心什么?

  生1:想说的话没写完。

  生2:是不是漏掉什么了。

  师:所以他就——

  生:又把信打开了

  师:我们一齐来读——

  生:(齐读)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师:“开封”是什么意思?“又开封”呢?

  生:“开封”就是把封好的信拆开。

  “又开封”就是把信合上又打开,又合上又打开……

  师:诗人把信打开几次?

  生1:两次。

  生2:就应是好几次。

  师:张籍第一次把信打开,为何呀?——生:复恐匆匆说不尽。

  张籍第二次把信打开,为何呀?——生:复恐匆匆说不尽。

  张籍第三次把信打开,为何呀?——生:复恐匆匆说不尽。

  张籍呀你已经看了一遍又一遍,为何呀?

  ——生: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4.品悟诗情

  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跟着老师一齐品味古诗,感受张籍的思乡情怀。

  (师配乐范读,生闭目感受。)

  师:请同学们睁开双眼,如果你感受到了诗人浓浓的思乡情怀,就用你的朗读告诉大家。

  (三个同学相继配乐朗读)

  师:大家一齐来朗读,把这浓浓的思乡情传递给所有在外漂泊的游子和他们日思夜想的家人吧。

  (生齐读。)

  师:作者因秋风勾起思乡之情,下笔成书却言有尽而意无穷。这种离愁你能用背诵告诉给大家吗?

  (全班齐声背诵)

  四、诵读提升,深化情感

  师:信带走了,可带走的仅仅是信吗?张籍此刻的情绪,他的朋友孟郊也深深懂得,他曾写下:书去魂亦去,兀然空一身。

  (点击课件呈现《归信吟》。生读诗)

  师:魂已去,空一身啊!此刻陪伴张籍的只有——

  生1:只有他自己。

  生2:只有空荡荡的街道。

  生3:只有洛阳城里的秋风。

  师:同学们,怀有这思乡情绪的又何止张籍和孟郊。古代交通不便,信息不通,远家离乡的人们只好把满腔的思念化作文字写进信里,融进诗里。课前大家收集了很多有关思乡的古诗,谁来展示一下你的收集。

  (生交流思乡的古诗,进一步感受乡愁。)

  师:老师那里也有几句思乡诗句。

  (课件出示)师生配合读。

  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唐.张九龄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唐.杜甫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唐.马戴

  明月有情应识我,年年相见在他乡。——清.袁枚

  师:同学们,故乡的山水总让游子们魂牵梦绕,故乡的亲人更让游子们牵肠挂肚。也许此刻你们还不能完全体会,但是你们终有长大的一天,去闯荡天涯,去打拼自己的事业,那时候,你们必须会懂得这种无法割舍的牵挂。因为家是我们永远的向往。让我们再次深情吟诵这首思乡的传世名作——《秋思》!

  (师生同诵)

  师:这节课就上到那里,下课!同学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

  板书设计:

  秋思

  唐张籍

  见秋风意万重

  作家书————思乡情(叙事抒情)

  说不尽又开封

  秋思教学设计(十):

  一、教学目标:

  1、会读写本课生字新词。

  2、学习透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古籍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3、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默写《秋思》。

  二、重难点:

  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三、准备:课件(PPI)。

  四、教学流程:

  一、激情导入:

  师:故乡的月总是那么圆,故乡的人问题无比的亲!王安石借春风问明月,何时才能荣归故里?那么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的纳兰性德又是如何表达胸中溢满的情怀呢?这节课就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描述思乡情感的诗词。

  二、学习《秋思》

  1、自由读古诗

  2、生讨论交流诗的大意。结合重点词随机点拨引导。

  3、生再读,说说有什么体会,从哪里体会到的?

  生汇报时相机点拨:

  (1)秋风真看得见吗?诗人见到的是一幅怎样的景象?(感受萧瑟、冷清氛围)

  (2)“家书”是什么意思?古人说,家书抵万金,假如你给家中写信,会写些什么?(生自由交流)

  (3)简介张籍。假如你就是诗人,就是远离故土、思念家乡的诗人,你还会在家书中写些什么呢?

  (4)这么多的话想说,真能够说千言万语,用诗中的话说,就是什么?(意万重)(引导生反复读)

  (5)秋风落叶唤起思乡梦,小桥流水的故土啊,你是否已改变了容颜?有多少话,想对你们诉说。情感朗读前两句诗。

  4、指名读后两句,说说体会。

  (1)“开封”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当信快要送出的时候又“开封”?为什么会恐“说不尽”?

  (2)你就是诗人,在这落红遍地的时节,给家乡的亲人写了一封家书。临出发前,又将封好的信拆开,你当时心中会说什么?那一刻,你的神态,你的举止又怎样?(感情朗读。)

  (3)从这个“开”字,你读懂了什么?

  5、诵读提炼

  千言万语说不尽,千愁万绪难落笔,这正是(生齐读全诗)

  意万重,说不尽。情难理,又开封。这真是(齐读)

  这就是《秋思》,一个游子说不尽,叙不完的思乡情。(齐背)

  6、小结:这一次又一次的封信、拆信、封信的过程,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对家乡亲人的挂念。

  三、学习《长相思》

  1、看插图,同桌说词意。并找出描述景物的词语。

  2、指名结合注释说大意。

  3、抓意象,山水风雪行。

  (1)说说“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的意思。

  (2)想象这种情景。

  (3)能用自己的词语形容“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吗?(千山万水、风雪交加)

  (4)指导朗读,读出边塞军旅的千辛万苦。

  4、品意蕴,故园无些声。

  (1)“此声”指什么声音?将士们听到这种声音有什么感受?故园指什么?

  (2)师:故园没有这样的风雪交加,故园不会这样的卧不成眠,故园不会这样的寒冷孤寂;故园,有的是宁静详和,有的是亲人关爱,有的是温暖舒适……这一切的一切交织在一齐,融成了一个字,一个包容作者此时心中一切所想所思的字,那就是——(碎)

  (3)从这一个“碎”字,你读出了作者一颗怎样的心?再读下阕。

  5、有感情地朗读全词。

  四、课堂小结

  1、体悟这两首诗词表达方法之妙。

  2、乡愁,是游子心中难解的结;故乡,是游子心头永恒的家。多年以后,当我们离开家乡,远离故土,我们的心中,会情不自禁地涌起。再次激情诵读《秋思》《长相思》。

  五、课外拓展:

  课后收集表达思乡之情的诗词、交流。

  六、板书设计

  见秋风意万重

  秋思

  说不尽又开封思乡

  跋山涉水

  长相思

  梦断风雪

【秋思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秋思的教学设计03-12

秋思教学设计03-23

《秋思》教学设计06-12

张籍秋思教学设计03-28

秋思教学设计15篇05-14

秋思教学设计(15篇)05-30

《秋思》教学设计(15篇)06-16

《秋思》教学设计15篇06-12

秋思张籍教学设计07-19

《秋思》教学设计15篇(经典)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