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激变玄武门》观后感
当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吧,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观后感了。那要怎么写好观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激变玄武门》观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激变玄武门》观后感 1
虽然四处标榜自己爱历史,但归根结底,我爱的不过是历史故事,对于历史变迁、政治民生,并没有什么特别关注与喜爱。
我是在看电视剧时对玄武门之变这一政治巨变产生了无法遏制的好奇,翻了一部史书还觉得不过瘾,要把相关的史料通通看一遍,也不肯放过相关的影视作品。简单来说,就是我对历史的印象,一开始基调就定的很不严谨。
这两天看了央视的纪录片《激变玄武门》,很是符合我的口味,讲历史,但并不拘于正史,开拓引申之处很多。历史留白引后人无限遐想,一旦引申必有争议。这则纪录片形式的历史故事,讲述的情节很简单,初唐年间,战功赫赫野心勃勃的秦王李世民与稳居东宫的太子李建成之间手足相残,这一政变最终以李建成、李元吉身死,李世民控制住父亲李渊并登上帝位而告终,其后便是千古美名的贞观之治。
我最初读到的版本中,秦王性宽厚,不愿也不忍兄弟相残,数次容忍兄弟对他的迫害,直到情势不得不你死我活,还再三犹豫,在文臣武将的死命劝说下才发动了玄武门之变。
在这部纪录片中,虽然没有抹黑秦王的意思,却在无形之中为他一向光明正伟的形象添上了些许阴影。最有名的毒酒事件、还有太子私运甲胄、杜文干叛乱之事,这其中多多少少存在不合常理的地方。李建成究竟是否是个无能无德之人、是否真的与元吉一同谋求迫害秦王已经无从追究,因为无论他做了什么做过什么,在他失败的那一刻,都已被历史掩埋了真相。
我的立场一开始被一些“二凤”ncf而推向了从结局看来可怜又可悲的太子那边,但看到最末,却不由对这局戏里的所有人都充满同情。李世民一生励精图治,他文成武德,将历经战乱的中原大地重新振兴,从十八岁开始半生戎马,二十七岁夺取政权后则做了半世明君,他的后半生是否活在弑兄杀弟的阴影之中,是否因为发动了玄武门之变这件不那么光明磊落的事情而惶惶不安,以至于要向天下人、向他退位的父亲、向九泉之下的兄弟和侄子们证明,夺得帝位,这一路的`牺牲都是值得的。
总的来说,纪录片中,我十分赞同的几个观点:首先是,李建成没有采取极端手段,杀了这个功高震主的二弟,一来可能他的确如史书记载性宽简,不忍心对小了自己十岁的亲弟弟下杀手;二来最重要的一点,他身为太子,继承大统乃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他没有必要冒天下之大不韪去杀弟迫父,他所需要做的只是稳住,慢慢削弱李世民的羽翼,等待继位那一天就好。而反过来,对于李世民来说,他的兵权被夺,身边的亲信也被一一剪除,处境只会越来越差,他如果听凭一切发生,那么即使保全自己的性命,余生也将活在受制于人之中,所以他是那个到了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的人。李建成的失败不在于他没看清自己的处境,而在于他没有看清自己兄弟的处境,或者说,他不够了解自己的弟弟,不明白这有一个雄才大略企图心极强的人,会在无路可退时采取多么孤注一掷而一击毙命的极端手段。
第二点,李渊和稀泥的做法其实是加剧了兄弟间的对抗与相争。纪录片中李渊的形象塑造的很不错,也让我对这个五十岁起家反隋,六十岁被儿子逼迫退位的中老年政客产生了无尽的同情。作为唐朝的开国皇帝,李渊的身世是比较可悲的。早年丧父丧母、中年丧妻、晚年丧子,人身三大苦一个没有落下,全受了。片中认为,李渊的少时丧父丧母使得他相当重视亲情,想来也是,早年家庭不幸的孩子,成年后出于补偿心理会加倍努力去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他必定不希望看到两个儿子相残,所以他一次次容忍姑息他们的明争暗斗,他对李世民的态度大概是颇值得玩味的。正史中的记载甚至给人一直,“有事钟无艳,无事夏迎春”的感觉,似乎一旦发生什么叛乱,李渊就赶紧把秦王召来,等叛乱平定,又继续冷落他。假设这是如实的记载吧,身为重视亲情的父亲,为何对自己的嫡亲儿子如此无情?我想大概是这个儿子实在功劳太大,封无可封,赏无可赏,而身居太子之位的嫡长子也兢兢业业,什么都没做错,没有理由换了他。这简直是无解难题,身为父亲心有犹疑也在所难免,只是他的犹疑却表露在了两个儿子甚至是所有人面前,换言之,他对继承人这件事的态度不够坚决,也大约也算得上是一种政治上的天真。后人说政治上的天真是很容易的,评判前事时站的高度是当局者无法企及的。
还有一点,关于李世民的另一个“污点”,说他要求史官写完历史交给他看。以至于后人猜测他为了文过饰非,修改了历史。这点是注定成谜了,没有人能回到当时重现历史。但我更倾向于相信片中解释的,虽然在他的一生之中最重要的一个凌晨,他毫不犹豫且稳稳当当地一箭射向大哥李建成,同时结束了当朝太子的自然生命和政治生命,但他在之后的数年里,夜半时分,是否会忆起那一幕,忆起神射手的亲弟弟惊慌失措拉不开弓,忆起亲哥被一剑封喉时震惊与恐惧的眼神?就像易中天曾经说的,曹操是否也在人生暮年时,时不时忆起荀彧那一双忧郁的眼睛?
当然,这些猜测都太过人文化,近乎于幻想。只是想想历史书上记载的所有故事,它们的主角也曾经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没有道理,人与人之间会毫无共情,千百年后的我尚且因此而同情感慨不已,缔造历史的主角难道真能一点感觉都没有吗?我不相信。
或许人是非常人,但人终究也是人。这是活了八千多日子的我,此时此刻的浅薄之感,或许再过几年,我的想法就会不同吧。
《激变玄武门》观后感 2
认为年纪小,李世民的统兵权就在他哥之下,就一定在晋阳起兵中打酱油的专家:李世民16岁就随军驰援雁门关救隋炀帝了,父亲戍边几个儿子只带了他,19岁破薛举,20岁败宋金刚,22岁虎牢之战,一战擒二王;李建成在这些战役中都在辅助和防守的位置,后来他擒住刘黑闼,前提也是李世民在他前把李黑闼的主力精锐给灭了,他心安理得捡了个便宜。还有阻击颉利,这两军交战的记录,不好虚构的吧。说太子就不领兵的,唐宗室,鲜卑化严重,自北周以来就有君主亲征传统,后世安史之乱时的天下兵马大元帅,也是由有即位可能的李俶,李适担任。
晋阳起兵,家里有老爹在,确实是不可能单由小破孩的意见就做决定。可李世民18岁是小破孩吗?就因为18岁,就不可能参与决定?这是什么逻辑?就算后来李世民抬高过自己人的功劳,第一次李渊排位次,李世民也在李建成前面很多好不。
认为李建成已经是太子就不用再逼弟弟的专家:李世民和杨广有很多相似之处,都是老二,都被老妈喜欢,都军功赫赫(后来也都爱跟门阀制度以及高句丽死磕)。前朝教训历历在目,你说李建成是太子就不用排挤李世民,这合理吗?李靖,算是低调了,当时打战的时候,朝中的人也是一本一本的参他,李世民功高震主,李建成如果不猜忌,不挤兑他,除非他和整个东宫都是傻子。
李建成也和杨勇有很多相似之处。可当年武将集团是有人支持杨勇的(高颖,尽管他们有亲戚关系),而隋朝开国几大将领,除了韩擒虎(也免了官)之外几乎都被炀帝给杀光了,其中贺若弼等也是和炀帝一起征伐过的。武将的风险比文官大,无论关系多好,君主一猜忌就可以人头落地。可是前车之鉴在,当朝中武将集团面临重新站队时,除了极少数太子亲信,大部分都弃了四平八稳水到渠成名正言顺的.太子,选择了豁出命去跟秦王搞政变,或是中立(当时等同于默认秦王夺位)。他们得有多不想看到李建成即位啊!与其现在猜想当时人怎么想,不如看看身在其中人自己的抉择。毕竟纪录片拍错了,专家还是专家,武将们选错了,扶持一个有刘邦/炀帝倾向的人上位,就算一开始可能有高官厚禄,将来也随时可能会挂,没有人愿意因为交情就拿自己的身家性命去赌。而李世民确实没有有负他们的期望,开国功臣,除了犯了大罪,他一个都没杀。
李世民有可能改过历史,如果历史有明显错漏的端倪(原来学者提出疑问都是因为史料不全,时间上前后矛盾,与考古发现不吻合等等实证),那么可以指出,但此剧的怀疑全都是推测来的,没有一个实证,而且还对没有记载的细节妄加猜测(逻辑还不合理),而对于有记载的,杨文干运了几百副铠甲(这在唐朝等同谋反,这里没有强调数量),李建成没有承担过大战,李建成仓惶出逃把弟弟都给留在了老家,李渊的母亲死亡时间存疑(有说他母亲死的早,他小时候纪念母亲很孝顺;有说她母亲脾气坏,她妻子很孝敬--我倾向于认为是后者,因为他父亲一定死的很早,李渊不至于从小就是个孤儿吧?前者有可能是把父亲误记为了母亲),等等都忽略,就过分了啊。觉得李健成也可以的专家:当时唐北有突厥等,西有土蕃南诏,东有高句丽,还有契丹部落在形成中,全都发展了强劲的骑兵。这种弱肉强食的时代,既要发展gdp,又得保持抵御能力,否则突厥来一次打一次,根本没有机会喘息。李世民即位后的军略,破突厥,吐谷浑,薛延陀等,只要没有生病,时机都抓得很准,每击必中(高句丽的时候有薛延陀作乱,也及时终止了两边同进,而是专击一头),对于骑兵兵种也有所发展,这不是一个李靖可以代替的,上下五千年也没出第二个来。毛主席说:自古能军者无出李世民其右耳--这可不是说说而已的。就凭李建成这个被武将嫌弃之的守成之君很难想到跟周边诸国争霸--但不控制北方的唐就不是唐了,建个长城安于中原,宋也可以的。
当然,最重要的,历史没有如果。
《激变玄武门》观后感 3
尽管我承认我是个有着各种劣迹斑斑的人,但是我一直固执的觉得我是个善良的人。因为我总是愿意去相信,所有的恶意背后,都会有不得不的苦衷吧。哪怕是变态杀人狂,或许是因为变态的童年,或许是因为狂虐的基因。我不愿意告诉自己,会有因为恶所以恶的存在。这已经变成了一个执拗的态度,尽管时常会自我质疑,却又总是被敷衍的自我肯定过去了。或许,这已经是拉住我的最关键的信仰了。
于是,我相信《大秦帝国》里的商鞅,我也相信《激变玄武门》里的李世民。
他不是故意的,所有政治的斗争的`残酷都不是故意的。如此干净利落的干掉对手,省的日后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明争暗斗。哪怕,这个对手,是自己的亲兄弟。
他是愧疚的。积善三年,知之者少;为恶一日,闻于天下。他是拼了命想证明虽然上位很暴虐,但他其实是个好皇帝;他也是拼了命想告诉他的哥哥弟弟,你们的血我不会挥霍,我会做个好皇帝,你们安息吧。
《万历十五年》里,我读到了身为天子的无奈与可怜,而在这里,我看到了天子之争的血腥与暴虐。对于大多数的曾经的皇上,他们是不是都曾梦想过飞入寻常百姓家?
政治,对于我这种善良的人,是个禁地。
【《激变玄武门》观后感】相关文章:
玄武门之变作文(精选8篇)08-20
玄武门之变读后感(精选8篇)04-28
跨年晚会观后感及心得 观后感04-18
虎年春晚观后感最新 观后感03-04
无问西东观后感-观后感02-19
地球上的星星电影观后感-观后感07-06
舞出我人生观后感 观后感03-05
小学生《夺冠》观后感-观后感02-19
电影《少年班》观后感-观后感02-19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观后感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