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孤独》观后感

时间:2023-08-21 12:15:21 偲颖 观后感 投诉 投稿
  • 相关推荐

电影《孤独》观后感

  当观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增长不少见闻吧,观后感就是自己的一种思想感悟,观后感相当注重“感”,也就是从作品中领悟出的道理与思想。在写观后感之前,可以先参考范文,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电影《孤独》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电影《孤独》观后感

  电影《孤独》观后感1

  “在现代社会的漩涡中,最困难的莫过于独自生活。”

  这就是来自于匈牙利著名默片大师后来成为人类学家保罗·费乔斯执导的《孤独》(1928年)中的开篇絮语。整部影片贯穿着绵绵期盼和朴素的平民情怀。默片的质感来源于沉静影像。对白只是补白,并非重点。难得的是,《孤独》营造了一首缠绵、浓烈又妙不可言的爱情诗篇。它是浪漫的,又是坚实的。它是纯美的,又是淡雅的。它是对于周遭喧哗尘嚣的合力抗争,也是对于冷漠又世故现实的不妥协。它不自夸,不自私。尽管现实是由金钱构筑的繁华。五光十色下,它如污泥浊水一侧相反而流的一幽清泉。

  是的,怎样赞美这部简单感人的电影都不过分。它精湛的叙事技巧,让它成为沁人心脾的恒久巨制。我甚至有儿时不能得以一见的悔意。我们的儿时,只有红樱枪、饥肠辘辘的肚子和八个样板戏。那时荒唐的竟然连爱情两个字也不让提,女人甚至不能穿着稍带点花色的衣服,通通视为资产阶级的毒草。如果我们从小就能看到《孤独》这样的电影,我们的社会一定会比现在更加和谐和美好。

  这是1928年的.纽约。整天赶着地铁的一对年轻男女,跟所有在这个大都市挣扎生活的外来者一样,除了辛苦的劳作,就是期待自己有一份美好的爱情。在一家破旧的小旅馆里,比邻而居的吉姆和玛丽几乎同时出门,它们擦肩而过。但他俩还不认识。吉姆是流水线上的冲床工,来不得半点马虎。而玛丽是忙碌的接线员,也容不得半点怠慢。这天是周五。下班后,就是一个短暂的假期。成双结对的恋人都欢天喜地的走了,只有他们形单影只,如断了线的风筝,无依无着。他们只得沮丧回到小旅馆。这让我想起《十字街头》中的赵丹和白杨。只是他俩在三十年代初的上海,但无论何时何地,人们所向往的爱情几乎相似。

  吉姆和玛丽听到了外面敲锣打鼓的嘉年华。他们无法再孤独下去,一头就扎进了人堆里。奇巧的是,他们在同一游车上,这是上苍的安排。吉姆对于玛丽可谓一见倾心。之后,玛丽走到哪,他就跟到哪。从他渴求又单纯的眼神,就可一目了然。得到的回应是,玛丽同样抱着羞涩的期待。吉姆说我已厌倦了一个人,我害怕孤独,玛丽,你发现了你的小羊,从此以后,这只羊愿意跟你到天涯海角。

  二人如同一人的心境,在科尼岛海滨沙滩上,渐渐得到了柔软的贴近。他们不再羞怯,更不会傲慢。因为爱,他们只有坦诚相待。不小心,她说她的结婚戒指掉了。吉姆大惊失色,但还是倾力为她寻找。一个小男孩找到,吉姆拿过戒指给她。看到他沮丧地脸,她爽朗地说你看看上面写了什么。他接过一看,原来是她爸爸当年送给她妈妈的定情物。他转悲为喜。她把他从冰窟窿里拉了出来。爱情的温度迅即上升。哪怕夜色笼罩之后,沙滩上已渺无人迹。他深情地对她说我要永远爱你,不是一天,也不是一年,而是永远。

  玛丽有着女孩最纯净的笑容。这是给他最好的回答。接着,他们一起来到游乐园。即拍即取,他俩相互赠送。吉姆看着微笑的玛丽小照,如珍宝藏在口袋里。玛丽也一样,看到他的滑稽样,捂着嘴直乐。扔瓶赛中,他有的是力气,扔倒了所有目标,商家让她挑选玩具,她一眼就看中了乐娃娃。她抱在怀中,仿佛这是她可预期的美好未来。几乎现代游乐园有的现代设施,当时纽约都有了。摩天轮太高,不敢上。激流勇进之后,是过山车。一个大脑缺根弦的男人,抢了他的座位,让他与玛丽分开,也让他与自己的恋人分开。这一幕,现实中我们常看到,并不突兀。

  这注定是暴风雨前的巨大考验。紧绷的脸、如刀的风和旋涡似的倒流,伴随着狂叫而急驰。遂即轮子起火了。玛丽晕倒。停下之后,所有的人如潮水般挤过来。心急如焚的吉姆突奔,却被警察拦住。他被带进了警所。玛丽醒来后,拿着已断裂的乐娃娃,焦急的搜寻着吉姆,可他不在。他在跟警察诉说,那晕倒的女孩,是我的女友,今天刚认识,我想跟她结婚,永远爱她。他们被感动了,放了他。等他来到时,人早已散尽,她走了。他俩开始了各自的寻觅旅程。来来回回,穿梭于嘈杂拥挤的人群。彼此总是擦肩而过,如同他们开始时那样。他们刚刚燃炽的爱情,又回到了原点。茫茫人海,无异于大海捞针。吉姆伤透了心,快哭了,玛丽早已泪流满面。所看到的,只有他俩惶恐的神情,这是可能永不得见的疼痛。

  暴风雨来了。人作鸟兽状跑开,四散零落。玛丽蜷缩在屋檐下瞩望。吉姆伫立于风雨中,傻乎乎的无奈。淋得彻湿,他俩只得各自失魂落魄般坐上返回的地铁,再乏力的回到旅馆。他们呆若木鸡的继续哽咽。不吐不快。他拿起黑胶,传出布伦·瑞克那深情、沙哑又动听的《一直》歌声,正盯着乐娃娃的玛丽听到的正是吉姆跟她说过的“我会永远爱你,不只是一天,也不是一年,而是永远……”

  玛丽越听越痛苦,谁在添乱,哪个傻瓜放这种伤我心绪的歌。她无法忍受,她使劲地捶打着墙壁。隔邻的吉姆听到“嗵嗵”声,走出门探头看看里面,正是玛丽一张惊呆地脸。随之,他们紧紧拥抱在一起。这真是应着中国人说的“踏破铁鞋无觅处”这句古话。

  片尾唱起的女声更加委婉感人:“孤独的我,与幸福的距离,如此贴近而遥远。我一直祈祷,我们以后会再相遇,彼此相爱和欢笑,共度难关。”

  电影《孤独》观后感2

  《孤独》,Seuls/Alone,12分钟,黑白,布鲁塞尔国际短片节最佳纪录片金奖,意大利都灵国际短片节金奖,法国Clermont-Ferrand短片节金奖,那穆尔媒体艺术节金奖等。

  极其打动人的一部记录片,看了让人心碎。Heartbreaking...

  《孤独》把镜头对准了那些生活在精神病院里有各种心理残疾的儿童们,抑郁,自闭,狂躁,妄想等各种精神疾病每天都折磨着他们,他们被隔离在有高高的铁丝网的围墙内,他们发病的时候会不停地用头撞墙,发出咚咚的声音,虽然墙上铺着很厚的海棉,但那声音依然让你无法忍受,或者哭泣,紧张,或者来回旋转绕圈,嚎叫。更难以想象的是我所看到的是一些如此可爱的面容,而充满她们眼中的却是极度的惊恐和忧伤,她们每天听到的只有隔壁的咚咚声和外面的狂风暴雨,她们就在这间监狱般的医院里,一个人一个房间,孤独地“活”着。

  1.《爱慕》,Adoration,1987年,13分钟,黑白,1987年布鲁塞尔国际短片节金奖,法国Clermont-Ferrand短片节金奖,芬兰坦佩雷国际短片节金奖等。

  在看这部短片之前,有必要让大家知晓一下以下这个故事:

  日本人IsseiSagawa,1981年在巴黎大学攻读英国文学专业时,迷恋上25岁的荷兰女学生ReneeHartevelt,他最终将她杀害,并生吃了她的肉,在其后他写的书中生动地描述了这一过程,他有钱的父亲声称他不适合在法国受审,设法将他引渡回日本,在那里他最终获得自由。他迷恋自己的所作所为,并成为日本全国知名的人物。他写了几部畅销小说,其中的一些故事甚至成为RollingStone乐队那曲“TooMuchBlood”(1986)的灵感来源。

  1981年的一天,在巴黎著名的索本尼大学里,日本教授IsseiSagawa邀请他的学生瑞尼·哈特维特到他的家里讨论文学。当美丽的女生准备与教授共进晚餐时,IsseiSagawa用猎人的枪从后背将她射死。在以后的两天里,IsseiSagawa一直在享用着她的尸体。“它无色无味,进入我的嘴里像化掉的河豚肉一样。”在之后他的食人小说《弥雾》(IntheFog)里,他还写到“我终于吃到了美丽的白种女人的肉,没有比它更好吃的了。”

  在之后的审判中,由于IsseiSagawa在庭审中表现不佳而被送进巴黎的精神病院。通过家庭关系,他被转往日本的医院。15个月后,由于他的父亲有很大的势力,IsseiSagawa被获释放。之后,他成了全国知名人物,并写了四本书,也为小报周刊服务,而且还时常上电视。最近他说到:是大众让我成为食人教父,我十分高兴,我现在在用食人者的眼光来看世界。

  是的,导演就是以伪记录的方式将这个故事以胶片的方式还原过来,相当的真实,没有承受能力的人请勿看。

  2.《卧室的哲学》,LaPhilosophieDansleBoudoir/PhilosophyintheBedroom,1991年,14分钟,黑白,1992年布鲁塞尔国际短片节金奖。

  《狂喜》,Ravissements/Rapture,1991年,7分钟,黑白。个人觉得影片在实验性上很具有探索性,但是并不是十分的优秀。

  3.《没影点》,PointdeFuite/VanishingPoint,1988年,10分钟,彩色,1987年那穆尔媒体艺术节金奖。

  几部中最有趣的一部,超现实短片。教透视法的女老师一早去上课,进门却发现底下的学生个个一丝不挂,老师没反应,照常讲课,讲的是文艺复兴时期发明的透视法原理和对绘画的运用,同学却要老师也和他们一样脱个精光,沉思再三老师同意自我牺牲,结果在她背身讲课的时候,底下所有人居然偷偷把衣服全穿好了,老师一转身大惊失色,这时敲门声响起,同学异口同声一句“Comein!”

  影片相当有趣,创意比较好,并且有一定的寓意性。

  以下是相关的'几个名词解释:

  没影点:透视画的灭点绘画中的一个点,在此点处所画平行线从透视角度看汇聚在一点或好象是汇聚在一起。

  透视法:在西方绘画历史上,有几个著名的技法推动了绘画艺术的发展。在远古时代,人类的绘画都是简单平面线条,由于缺乏有效的技法,因此一直不能反应不同物体之间的三维关系,只是一个二维投影或者说是剖面的感觉。后来古希腊人发明了短缩法(Foreshortening),利用从特定视角观察的效果反应视觉差别,即景深。这种技法使得绘画的结果得到一定的改善,但是还是缺乏对相对位置,大小,比例的刻画,因此仍然缺乏真实感。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艺术家发明了透视法(Perspective),这个发明建立在对数学特别是立体几何的精确理解之上。举个例子,在没有透视法之前,对于大家熟悉的“一直通往远方的林荫小道”场景,大家都理解那种道路尽头缩为一点的感觉,但是以前没有人知道怎样画,更不用说在复杂场景里,不同物体之间的精确关系了。透视法利用数学透视的原理成功解决了这个问题,通过这个方法可以快速精确勾勒出画面以及各个物体的框架,他们之间的位置和比例关系,他们之间的连线缩在远处的一个点上。

【电影《孤独》观后感】相关文章:

天堂电影院电影观后感12-03

电影观后感10-19

电影的观后感11-06

电影观后感11-20

孤独的作文03-07

孤独的日记08-15

孤独的语录12-14

孤独作文05-27

孤独的句子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