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长安三万里》观后感最新
看完一部经典作品以后,一定有不少感悟吧,观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观看后的基础上发感想。现在你是否对观后感一筹莫展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长安三万里》观后感最新,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长安三万里》观后感最新1
本来对于国产电影没有什么期待了,只是因为有李白、高适、杜甫这些鼎鼎大名,所以决定去看这部电影。但是没有想到,从一开场就被影片气势震撼住了。看完久久没有动,离开影院后久久没有说话,一直沉浸在大唐盛世中。
影片中最震撼我的是两段戏。一是在扬州,李白荒唐胡闹,到人家的宴会中抢一个舞女来自家的宴会。把姑娘抢出来又被人家反抢回去。姑娘为报答李白一抢之功,在船上翩翩起舞。这个桥段,非常符合盛唐景象,也非常符合李白的人设,李白自己说的,“曩昔东游维扬,不逾一年,散金三十余万,有落魄公子悉皆济之。此则是白之轻财好施也。”
这话当然是李白给自己找补,扬州当时天下娱乐之都,你李白又不是去办慈善,当修道士传播福音,三十万不可能都是乐善好施周济穷人花光的。就别找补了,大大方方承认,就是出入娼门,组织豪华爬梯花的。这是在盛唐吗,这么败家不丢人。何况你李白又不是杜甫那样循规蹈矩的老实人。如果你不荒腔走板,怎么对得起盛唐,又怎么彰显这就是盛唐?
盛唐气象,这是我对这部电影最满意的地方。当然,对于盛唐气象,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理解,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十四亿人中就有十四亿个盛唐景象。我理解的盛唐,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歌与舞,而且还得是胡姬、胡舞。一片歌舞升平,映射的是开放包容的意识形态。让每个人都可以荒腔走板,都可以肆无忌惮。虽然长安城里也挤满了落榜书生,不第秀士。各种诗集中也充满了牢骚。但那是因为大家都拥挤在仕途这一条胡同里。路太窄人太多,不推不搡,不跑不要,安安静静的排队等候,走不动啊。既然要抢,那么难免就有抢到的有没抢到的,有抢的多点的有抢的少点的。所以反映到诗中,就是行路难,就是“何王公大人之门,不可以弹长剑乎”;就是“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但是如果你把聚焦稍稍离开仕途幽径,而是把镜头摇向长安城外。如当时的杜甫所看到的是“长安水边多丽人”,是“花萼楼前雨露新,长安城里太平人”;是满大街肆无忌惮的醉鬼,荒唐的那么才华横溢,荒腔走板的那么审美。
所以这部电影中饮中八仙那场戏,基本也是可以打八九十分的。据电影宣介说,这部影片制做了三年的时间,而《将进酒》那场戏,就用了两年。可见这场戏是这部影片的核心,是创作核心一致认作的戏核。
但不得不说,这场戏编导们使劲使过了。《将进酒》李白已经给定了底色,就是黄河的颜色。他想表达的是“旷远”、“空无”;而且是以“豁达”来表现“旷远”与“空无”。但是我通过影片看到的只是“绮丽”。
“绮丽”也很好,却不是《将进酒》要表达的。在李白的诗中,“绮丽”是《梦游天姥吟留别》表达的主题。《将进酒》所要说的是“天地玄黄宇宙洪荒”。
假如这场戏是在场诸人都醉了,醉的一塌糊涂不省人事,任黄河水奔涌,任日升日落,任朝晖夕阴自成一色。是不是比现在影片中的上天入地更能准确表达《将进酒》的`意境,此时无声胜有声呢?
当然了,这只是个人的理解。诗嘛,就是读后每个读者根据自己的理解,自动匹配一面面画幅。这都是根据自己的人生阅历AI绘制的,谁也不能说谁对,谁也不能说谁错,就看个人的造诣了。
就如电影最后出字幕《长安三万里》的时候,有个观众轻声说,这不是就是高适传嘛,干嘛叫这么个名字?这是这位观众观后感。我却不太以为然。
我认为这部影片的戏核在于高适的一个问句:“你有憾事吗?”高适作为“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唯一人。却是一直到五十岁,才因为“安史之乱”乘风而起。如果他年轻时候能有个合适的岗位,早点发挥才能,那么对于他个人抑或对于朝廷,是不是更好呢?李白名扬天下,名垂后世,再狂的狂徒也不敢说李白诗写的不好。但是生活在盛唐的李白,对于他自己的人生是不满意的,他想要的不是这个。
最主要的是,高适平灭永王之乱后,能公开赦免李白,然后两人携手平定“安史之乱”,建功立业。不是最符合大团圆的结局,最大满足大众的期望,多好啊。
《长安三万里》观后感最新2
先说好的方面,这部电影的画质相当出色。影片中出现的长安城景、扬州城景、黄鹤楼、胡姬酒肆、曲江池、岐王府、梁园、云山城等众多场景和建筑,都典雅大气,美轮美奂。只看画面,跟着镜头走,确实可以走进大唐盛景,品味千年之前的盛世风华。
此外,这部电影还具有一种独特的文化之美。相扑、柘枝舞、叉手礼、经典唐诗……诸多传统文化要素,让整部电影别具风味。高适、李白、杜甫、岑参、张旭、贺知章……众多文化大咖的出现,也能让人感受诗词鼎盛之下的社会氛围。总之,看完这部电影,等于品味了一顿文化大餐。
然而,画面的绚丽和文化的氤氲,并不能掩盖这部电影的不足。因为,这些不足是如此明显,以至于开场不到半个小时,我就高度怀疑豆瓣8.0的开分。
《长安三万里》最大的不足,就是内容拼凑,过于杂乱。电影中,虽然有高适和李白交往这条主线,但中间插入了太多的人物和内容,场景变更过多,植入的诗词太杂。最终效果就是内容很割裂,有极强的拼凑感。究其原因,是导演贪多求全,试图在一部电影里面,塞入过多的文化内容,恨不得把盛唐文化气象,一股脑儿收录进来。其结果就是,看上去什么都有,但异常杂乱、生硬。因此,整部电影有点像一篇蹩脚的高考作文,表面看很丰富,用了很多人物典例和名言名句,其实经不起推敲,因为这些东西都是生搬硬套,杂糅在一起。如果电影可以适度做减法,删掉一些人物,去掉一些诗词,简化一些场景,或许,电影内容会更紧凑,也更好看。
第二个不足,就是人物脸谱化,形象不丰满。因为叙事性不强,故事性弱,《长安三万里》的人物非常脸谱化,人设很难立起来。李白在整部电影中,出场了将近两个小时,但并没有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他的所谓“放荡不羁”“恃才傲物”,停留于表面,并没有得到深刻展现。看完后,总感觉李白是一个热爱写诗、喝酒和相扑的小孩子,似乎与那个想象力天马行空、才华盖世的诗人,完全不搭。相比之下,陈凯歌的《妖猫传》中,出场才五分钟左右的李白,形象反而更丰满。原因就在于,《长安三万里》用大量独白,去立人设,但叙事跟不上;《妖猫传》没有台词说李白放荡不羁,但通过他写完诗歌后,将笔扔进酒池里这样一个细节,就展示了他的放荡不羁。电影是镜头艺术,用镜头去叙事,远远好于用独白去立人设。
第三个不足,就是诗词展现的表面化。就像美人在骨不在皮,诗词之韵味,展现于内在境界,而不是表面的字义。这部电影想要展示的诗词太多了,只能以朗诵的方式,蜻蜓点水,点到为止。以至于,观影现场变成了朗诵大会。很多看电影的小朋友,跟着电影的'主角,一起朗诵了《静夜思》《别董大》《春晓》等经典诗词。似乎,这不是观影现场,而是语文课文的背诵现场。出现这样的状况,相当尴尬,也让人想笑。电影是声光艺术,完全可以用更丰富、也更巧妙的方式去展示诗词之美。如果只是朗诵,只是拼凑,诗词之美会大打折扣,将徒有其表,不见其里。
以上不足,让我看电影时,内心感受极其复杂。本来,因为豆瓣开分8.0,加上不少人推荐,是抱着很大期望去看的,但看完后,整体而言比较失望。但是,这种类型的电影,并不多见,属于面向大众的文化动画电影,所以,虽有不足,还是不想苛责,希望尽量包容。就是对它有一种近似于老母亲的心态,一方面对它爱之深,责之切,因为不达预期而失望透顶,一方面又希望它不要凉,最好能有一定的票房。
总之,不相信这部电影会大火,因为整体质量确实配不上;但也不希望它凉凉,因为电影市场应该有这样的一股文化清流。
【《长安三万里》观后感最新】相关文章:
电影《长安三万里》观后感最新01-02
《长安三万里》观后感09-17
电影长安三万里观后感11-22
(优)《长安三万里》观后感12-07
长安三万里观后感优秀10-22
《长安三万里》电影观后感11-22
观看长安三万里观后感优秀11-22
《长安三万里》电影观后感(合集)11-22
电影长安三万里观后感优秀12-08
[荐]《长安三万里》观后感4篇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