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孔子》观后感优秀

时间:2023-10-31 11:46:29 电影观后感 投诉 投稿
  • 相关推荐

电影《孔子》观后感优秀

  看完一部影视作品以后,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吧,每个观看完影片的人都有不一样的感受与想法。那么你真的会写观后感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电影《孔子》观后感优秀,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电影《孔子》观后感优秀

  没有一个时代不在讨论研究着孔子,就仿佛是一个人印证了那句话“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或许我们会一向对孔子的事迹有着两种目光,或褒或贬。无所谓外界的评论,实实在在的是孔子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这也许就是近日我观看电影《孔子》后的体会和感悟吧。

  影片《孔子》一开头,就出现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背靠着墙,盘坐在地上,若有所思。此时他的心里仅有一句感慨:礼乐仁和的梦想只能托付给未来了。这是《孔子》这部影片对于孔子老年时内心的揣测:一个满怀梦想抱负的圣人,即使经历了从黑发到白发的颠沛流离的生活,但当初坚定的梦想是不会被动摇的。我却心生疑惑:孔子何以如此地坚定自我的梦想?他的梦想又为何在诸国都无法得以实现?

  与我们处于当今社会的普通相比,孔子生于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的奴隶制末期,七国争霸,战争频发,社会的动荡不安,而鲁国则处于内忧外患之中。各国如果不去消灭他国,就只能应对被他国消灭的命运。所以各国渐渐从安逸中觉醒,企图扩充各自的领地。既然要征战,那么军队的培养是重中之重。而一只好的军队,需要的是分明的纪律和赏罚制度。同时,征战期间,为了避免内忧外患的局面,需要维持国内相对的安定。而刑法的效果是立竿见影的、最具震慑力的。所以法家的依法治国的主张最受推崇。而孔子却主张以仁爱治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他的崇高品质。百姓能够知仁的内涵并在行为上表现出来自然是比被迫守法律来得高级、稳定。他的智慧与才能相融,总能使自我化险为夷,但他的认识与主张却因触动三桓利益而使自我流浪与他国。可是使百姓在思想里知仁,在行为上守礼,必然要教之。而教育对人思想的转变是漫长的,在各国剑拔弩张、虎视眈眈的局面下,变得不可取。他用“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进取态度,上演了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

  除去当时的历史因素,孔子本身的梦想观点也是太过于梦想、不具有说服力。恢复周礼,以仁爱治国是孔子的梦想。恢复周礼的目的是为了改变当时礼乐崩坏的局面,以实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孔子对他的弟子严厉却不失亲切,总能在他们散落时重建他们的心灵之柱,总能在他们努力时及其泛起千层浪花,凝聚起他们前进的动力。他的弟子们也忠于他这位心灵上的导师,当他被鲁哀公赶出楚国后,他们誓死跟随。他们一同斩破了路途中的荆棘,最终回到了自我的故乡鲁国。

  每当我的眼前回顾着那些感人至深的镜头的时候,脑海中将他们生活的画卷翻到了充满温情的一页。那一天,他们已精疲力尽,他的弟子送来了最终一碗马肉汤,这时的孔子已在弦声中挺过了几天,但他并没有一个人喝完汤,而是同弟子们一齐分享那温情四溢的汤,他的情谊如此之深,到最终一刻,仍不忘为他人着想。翻开另一页,雪白的冬景覆盖了我的视野。一个宽阔的冰面上,有一辆马车在行驶,突然冰面裂开了一条缝隙,致使他们纷纷摔倒在地,竹简也不幸落入水中。他的弟子颜回不顾生命危险,一次又一次地捞起那些沉在水中的竹简,最终不幸溺水而亡。他们一遍又一遍地呼喊颜回,声声悲痛与期望在冰面上回荡着,最终却都化为灰烬,尤留悲痛于心中。他们,走过了一个个暴风雨的夜晚,他们,将真情洒遍世间。他们的感人事迹让我无时无刻不铭记于心。孔子的智慧,颜回的无私,个个人物将一种思想,一种精神化为人们心灵的归宿。我们要学会感知,学会选择,学会进取。

  同时在看了电影《孔子》之后,心中也存在着充满矛盾的心境。因为他的种种行为,既让我赞同又让我反对。然而,孔子这么一个人物形象在这般矛盾中更显突出。孔子一生坎坷,出身贫贱有四处碰壁。但他心怀梦想,渴望回复周礼。礼乐等级制度确实有利于巩固国家,但同时存在弊处。这种制度只研究了统治阶级额的利益,完全没有照顾到农民百姓,所以才像《孔老二的罪恶一生》中画的一样,在周游列国时被农民起义围困。这便是一种制度的矛盾。

  孔子也是个脾气暴躁的人。当宰我与孔子辩论受三需不需要三年的问题上,孔子大发雷霆,严厉批评宰我,在宰我出门后还在背后骂他。我在想这孔子是不是真的骂得对呢。对于这个问题我觉得守丧并不需要必须满三年,在这三年中吃素守丧,我认为宰我说的很有道理,在我看来,孔子是一时气愤,抑制不住心中的怒火。因为宰我的话是违背周礼的。可许多书上评论孔子性格时说他是“温良恭俭让”,即温顺、善良、恭敬、俭朴、谦让。很少书中会正确的指出孔子脾气的暴躁。这便是他性格的矛盾。孔子形象在矛盾中更显生动,所以我们也要更加全面的去看待孔子,不能因为一篇文章而否认了一个人。我们更要有探究精神,去证实书中所写的真伪。

  对于我们今日的人而言,我们虽然不明白孔子决绝弃家,背井离乡周游诸国那一刻是抱着什么样的梦想或无奈,我只明白这个圣人在跨出家门那一刻,就有一对母女守望城门,这一守,就是无数个春夏秋冬。日落日升,君却不见,望眼欲穿苦等华发年轮。电影里没有描述这些,可能圣人的儿女私情永远都要以“圣”字为圆心,既然要以大仁为主,则对家人的小仁就仅有以决绝为半径,从而得到一个流芳百世传颂千年的残忍花环,人们铭记孔子,因为儒家,嫉恨距离,因为别离。那个写满功名利禄的红尘,飘荡挣扎的怨恨,好一句道不一样,不相为谋。好一段,落叶归根…………君不见,苍茫大地千年流逝,世俗空空,那天下大同的梦想,那以仁治国的忠告,如今都已是过往浮云的标本,仅供参考。

  读书多年,唯有那句“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还残留于心,此刻看来,所谓君子,也可是是在人们酒足饭饱后参加的面具舞会,什么都为的最终平步青云繁华于世。有所不为的最终却落得碌碌无为苦叹经年。世风日下,圣人,敢问为与不为?遥想千年,你的不为落到流离所失,纵览现今,人群蜗居,不露锋芒则恍惚一生,生存让人们时而口吐莲花,时而暗刺匕首,隐匿人潮尔虞我诈勾心斗角,利益远胜于仁义。君不知,铜筋铁骨亦会遍体鳞伤蹒跚而行。仁与被仁,适者生存,当我们在水泥森林里,是龙则盘,为虎则蹲的时候,圣人您又岂能明白蜗居的无奈?芙蓉花开,山林鸟避,电视丑态百出,报纸假象若干,风气在此,谁又敢说他不为几斗米折腰?识时务者为俊杰,不识时务者跳楼,尊严无命重,命却比纸薄,敢问金庸笔下的杨过为何跳崖?答曰:父是康。冷漠铸造邪恶,温暖酝酿光芒。人情冷暖世间城府岂能全盘用一个仁字去对待,若,人人似孔子般执着,则太平盛世,但既为人则如何全无私心?今日的原则迟早都会沦为多年后的眼泪和感慨,不信请看孔子城门前那一跪一叹,跪的还是那座城,叹的却是多年的颠沛流离,多少的不甘心与委屈化成眼泪顷刻而泻。君不见,两鬓斑白,岁月无法抹掉的执着,悲欢刻在人心,迟迟无法散去。而人们,也仅有在电影里看到他的梦想,无奈的憧憬……

  当然,我们是新时代的栋梁,历史的磨练中仍然熠熠生辉的孔子思想不该在我们这个高科技化的时代里被落寞。我们作为当代的学者应当辩证的吸收孔子的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或许就是我们这个时代人的任务了。

【电影《孔子》观后感优秀】相关文章:

电影孔子观后感10-19

电影《孔子》观后感11-05

孔子电影观后感11-27

《孔子》电影观后感11-06

电影孔子观后感范文11-07

孔子电影大学观后感11-19

(优)电影孔子观后感07-10

电影孔子观后感(精选31篇)08-11

电影《孔子》观后感14篇11-10

电影孔子观后感9篇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