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十三》观后感(精选19篇)
当认真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吧,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观后感吧。到底应如何写观后感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狗十三》观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狗十三》观后感 篇1
我的爱因斯坦丢了,是在爷爷买菜时它自己溜了的,它是我最爱的宠物狗。全家没有一个人去寻找它,就像他们从来不认识它似的。没有人知道它对我有多重要。大人们只知道它就是一只狗,是个畜生,他们忽视它,所以不会有人在意它的安危。只有我知道,在大人们忙于自己的事情的时候,在那些被忽视掉的日子里,陪伴我的,只有爱因斯坦。
我发疯了一样的寻找它,在漆黑寒冷的夜里奔跑,哭泣,呼喊,没有一声回应。寒冷的气流肆意地侵蚀我的四肢,我一点儿也感觉不到冷。我想,我永远都不会感受到冷了。爷爷追了出来,他把衣服给我让我穿上,怕我着凉,可是我最爱的狗都丢了,我还有什么心情穿衣服?我不想穿衣服,推了爷爷一把,爷爷摔在地上,崴了脚。我还在跑,我一直哭一直哭,没有人明白我。在我很小的时候,爸爸和妈妈离婚了,我被判给了爸爸。爸爸又娶了一个我不认识的阿姨,他们生了个大胖小子。一屋子人都非常开心,没有一个人告诉我。也许,我不应该知道吧!我一直生活在爷爷奶奶家,爸爸每天都很忙,每天都有很多的工作,现在他还要养他的儿子,忙的更带劲了。在我的`小小世界里,唯一能走进这个世界的,只有我小小的狗,可是,连它也丢了。丢了狗之后,我一直很难过,每天耷拉着脑袋,丧着脸。我不甘心,我一定要找到它。我用攒了好久的零花钱去打印了寻狗启示,到处贴,到处发。或许是被我的努力感动了,或许是对我的执着无可奈何,大人们重新给我买了一只看着很像爱因斯坦的小狗,还欺骗我说是爱因斯坦自己回来了。我兴奋地从学校逃课回来,却发现那根本不是我的爱因斯坦。我讨厌他们哄骗我,我哭着说那不是爱因斯坦,那不是……没有一个人理我,大人们都说那就是,那就是。我跑了出去,碰到了姐姐的男朋友,他听了我的话后安慰我,这样的事以后还多着呢!原来他也是大人的世界中的一员。
我想不通,为什么大家都觉得这样的事情是理所当然呢?以爱为名义的欺骗就应该是理所当然的吗?就应该值得原谅吗?不,我不能原谅他们。我不想回到那个看似很温馨实际上充满谎言的家,我想逃离,可是我又能逃到哪去呢?我也只能是回去晚点而已。我心里难受,拿着酒瓶子一直喝。晚上十一点我还没回家,奶奶担心我出来找我了,但是她年纪大了,很久也没回来。我回来刚准备开门,爸爸却打开了门。爸爸怒气冲冲地摔碎了我手中的酒瓶子,玻璃渣子割破了我的手,血一直流一直流。我被爸爸拽着头发扯到车上去找奶奶,我们满大街满大街地转,我看到爸爸的额头上满是汗,眼睛里满是焦急。我们找到了奶奶,我被爸爸打的生疼,不敢靠近爸爸。奶奶一直说,莫事莫事,别吓着女女了。回到家我去洗了洗,爸爸拉着我,让我坐到他腿上,还给我道了歉。我想,我应该原谅爸爸。虽然我心里还是对这只新狗欢喜不起来,但我确实不应该闹脾气让全家人为我担心了。本来我是想把这只新狗拉来丢了的,可是我发现原来除了我也没人担心它的安危了,它和我是一样的可怜,那还是我继续收养着它吧!
姐姐的男朋友喜欢上了我,他们分手了,他想追我。虽然他曾经确实给过我安慰,可是谁知道他以后会不会甩了我,就像甩我姐姐一样。我说了句,以后这样的事还多着呢,说给他听,也说给我自己听。生活又回到了以前,好像这些令人难过的事都没发生过一样。我的英语考了全班第一,我高兴地手舞足蹈。原来开心和难过可以发生的这样简单。爸爸说带我去看天文展览,但是那是下个礼拜的事。我们来到了一个小酒店,好多大人,是给弟弟过生日。大家都开开心心的,一家子人全围在小家伙周围,我被挤了出来,呆呆地看着他们,不知道该高兴还是难过。好像还没人给我过过生日呢。
好不容易生了个儿子呢,当然要好好地呵护着,不能让他收一丁点儿委屈,他还小,所有的事都是大人的错,所以,他打了奶奶,也不应该向奶奶道歉。我没想到他们最终来对付这只可怜的小狗。弟弟打狗狗了,狗狗急了咬了弟弟,狗狗是个畜生,没有人重要还敢咬人,该死!爸爸粗鲁地抓起狗扔到车上,就像当初抓我一样,他要把它卖给狗肉铺子,无论我怎样地哭喊,怎样地哀求,也不可能阻挡爸爸离开的脚步。
我的物理竞赛得奖了,爸爸高兴地以我为骄傲,他答应要带我去看天文展,可是路上一个电话打来,爸爸又不得不去应酬了。我看了看爸爸无奈的表情,难过地点了点头。酒店里一群人假意说笑,竟然还要偏偏带点中国国学以充高雅,明明是荒谬至极,爸爸却还要我用酒敬那位似乎很成功的业界大佬。那位大佬还说不要搞什么天文,地上的事情都还没弄懂呢!我觉得他真的是很可笑。我的天文展马上要结束了,爸爸还要我继续等着,我冲了出来,赶到时却已闭展了。我坐在车上,爸爸唱歌想逗我笑,唱着唱着却哭了……我好想明白了些什么,却又不明白……
我觉得自己挺悲哀的,可是看到弟弟在学滑旱冰时,明明不想学,明明是真的不能一时就很快地学会,明明很想休息了,可是老师却不让他休息,一遍一遍地把他拉起来,把他的脚扶正。而外面站了一群家长,其中就有我爸爸,他微微地笑着,他们都微微地笑着。原来弟弟和我一样得悲哀,原来我们都一样得悲哀。
《狗十三》观后感 篇2
这个一部可以从中看到自己的一部片子。影评已经很多了,只想写下自己的一些观感。
没明白为什么评分这么高,排片却这么少,很多电影院只有一两场。片子很平淡很细腻,但反应出了中国家庭绝大多数家长和孩子的相处模式。李玩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父母离异,和爷爷奶奶住一起,爸爸买了一条狗给她,她给它取名爱因斯坦。爷爷买菜遛狗的时候把狗弄丢了,后妈另买了一条,说是丢了的狗,但它并不是爱因斯坦,李玩慢慢接受了这个事实,而后狗咬伤了弟弟,被送走。李玩也逐渐变成了一个懂事听话的大孩子。但懂事真的这么重要吗?一条狗对于孩子到底意味着什么?大人真的知道孩子要的是什么嘛?
“你怎么一点都不懂事?!”“娃长大了,懂事了”。这两句话,反复在电影中爸爸和爷爷奶奶的口中出现,当李玩和家长的意愿冲突时,就是不懂事,而当李玩考了全年级第一,拿了全市物理奖的时候,就是懂事了。很讽刺的是,每当懂事的时候,总会有些事会发生。拿了年级第一,正好赶上弟弟生日;拿了奖状,第二只爱因斯坦死了…懂事到底是什么?真的这么重要吗?还是说懂事只是家长想要减轻自己负担的一个说辞?家长在外工作这么辛苦,回来你还不懂事?!那所谓的懂事和真正的长大又是不是一回事?李玩去酒吧喝酒被骂,在酒桌上就被要求喝酒,这两套标准,就是让孩子去懂事的模式吗?其实我们自己长大的过程也就是这样的,当你有些自己的想法,想去实施,但父母得知,总会跟你说不行,不现实幼稚。可能确实很多孩子的想法很天真很草率,但他们有错吗?他们没错,只是不适合成年人世界的规则罢了。那就应该去浇灭他们的`想法,强行安排上觉得正确的事情吗?
“你到底要什么?你说嘛!你要天上星星,爸给你去摘!你要啥?!你说嘛!”这是当爱因斯坦走丢之后,李玩不接受新的狗,而半夜不归喝酒,奶奶出门寻找迷路回来后,李玩的爸爸情绪激动,问李玩的话。孩子到底要什么?喜欢什么?很多家长其实并不知道。李玩不喝牛奶,她的奶奶爸爸都不知道;李玩要去看的天文展,爸爸不仅搞错了展览的时间,也因为酒局使得李玩错过了展览;到底是不是爱因斯坦,没有人在乎,只不过是一只狗罢了,为什么你还要“无理取闹”?!李玩强行喝了牛奶,吐了,为了不让爸爸难堪,吃了狗肉。小孩背负的不够多吗?家长觉得自己工作压力大,背负着一家的生计,孩子的未来。可是孩子背负了什么,想要什么,又有几个家长会在乎?李玩要的不是爱因斯坦这条狗,要的是陪伴,要的是在乎她的心,并不是真的在意爱因斯坦是不是会回来,而是你们找都没有找就告诉我,爱因斯坦没有了,没有人在乎她的感受,那只不过是一条狗,再买一只一样的不就行了,又有什么区别?可是对于李玩,它的意义不一样,爱因斯坦是她用拌饭喂大的,走丢的不是一条狗,还是她的寄托,而家长先是用旱冰鞋转移她的注意力,又用另一条长得一样的狗,妄图平息这件事,根本不在乎李玩脾气的真正原因。而在她决定接受第二只狗狗后,因为弟弟被咬伤,又被送走,多么的悲哀。李玩要去看的天文展,先是被爸爸搞错了时间,又因为酒局而错过了最后的观展时间,她内心的失落失望,也没有人在乎,不过就是一个展览,没有大人的生意重要,不过是一件小事罢了。
看似温馨的家庭,小孩的内心确实无比的寂寞。李玩虽然是电影的主角,但却感觉她是如此的没有存在感。爷爷奶奶把她当小孩宠着她,只要三餐吃饱。爸爸只要她成绩好,什么都可以满足她,但她却只想知道狗的下落。李堂作为她的闺蜜,却也只是看大人眼色,并不会和她站在同一战线。爱因斯坦丢了,没人在乎;买来的不是爱因斯坦,没人在乎;弟弟昭昭生日时,她就像一个局外人,没人在乎;她爱看的展览,没人在乎;她准备的演讲,没有人在乎;她不喝牛奶,没人在乎;而大人在乎的,只是你有没有吃饱吃好,你成绩好不好,家里人和不和睦,外面工作做的好不好,而不是你的狗是不是原来那条狗。
反过来说,大人也有大人的无奈和心酸,李玩问爸爸,“你和妈妈是怎么认识的?”爸爸泣不成声,并且不想让李玩看到自己脆弱的一面,“我不是一个好爸爸”,大人又何尝不想陪伴小孩,但是大人也是有心无力,无可奈何。所以总希望孩子懂事,可以分担他们的压力,希望他们不要闹腾,在家乖乖的,不惹事,不闹心。我们已经从小孩变成了大人,李玩也在成长的过程中,变得懂事,变得不让人操心,也逐渐去理解大人的世界。
“这种事以后还多着呢”是整部片子最心酸最无奈的一句话。只是告诉你,你就慢慢习惯吧,毕竟你也改变不了什么,就受着吧,忍着忍着就习惯了。毕竟人世间有太多你无力改变的事情,渐渐的你也就变得冷漠,变得和大人一样了。
李玩在电影中一直提到的平行宇宙理论,其实是她觉得自己遗憾的一个弥补,她觉得在另一个宇宙中的李玩会过得更好。她问“你见过真正的大人吗?”,她和父亲说的“不该用一个谎言去弥补另一个谎言”她和父亲说“应该让昭昭和奶奶道歉”,其实都是小孩天真直率的表现,不懂得伪善不懂得忍一时风平浪静。而生活渐渐的也就磨平了她的棱角,当她最后看着弟弟昭昭的时候,也许她也懂得怎么做一个大人了。
片中还有青春的荷尔蒙,躁动,不羁,和懵懂的爱情。李玩可能比别人更冷静,更快的成长了。与其说是青春片,不如说是一部家庭片。那在看电影的我们,是不是也“长大”了,“懂事”了呢?希望在这个世界中,你长大的慢一些,快乐一些吧。
《狗十三》观后感 篇3
《狗十三》这部电影的故事起因源于一条狗,结尾也落到狗,狗推动了情节发展,也包含了许多内在的含义。据说这部电影一开始的名字叫狗B,脏话当然过不了审,不过“狗十三”同样能让人意会,并且更丰富了电影的表达。许多人说在这部电影中看到了教育对个性的扼杀,也看到了成长的伤痛,许多人在电影中看到了自己的青春,这倒并非无病呻吟,而是电影故事太生活化,李玩经历过的许多事情我们也经历过,李玩做到的事情我们想做却又不敢做,她是个缩影,包含了无数个我们的青春。
电影围绕的家庭是中国常见的三代同堂,爷爷奶奶善良守旧,爸爸和后妈重组家庭另育一子,女儿被寄养在爷爷奶奶家,因为这样的人物设定我们得以看到三代人的不同,同时,也给我们呈现了一个循环,那就是:最终,我们都会成为电影中的爸爸和爷爷。
昭昭是爸爸跟后妈生的,在中国根深蒂固的重男轻女的观念影响下,昭昭一出生就被除了李玩之外的全家人溺爱不止,他从椅子上摔下来后哭着重复一句话:“打椅子!打姐姐!”相信很多年轻的妈妈看到这里都会无奈地笑笑,这就是我们的父母从上一辈传承下来的教育方式,孩子小的时候不小心磕磕碰碰,爷爷奶奶就会教他打地、打墙,打一切害他宝贝孙子磕到碰到的东西,让孩子从小养成了把责任推到别人身上的习惯。爷爷遛狗不栓绳子,狗丢了也不及时找,李玩着急找狗的时候他即使心有愧疚,但嘴上绝对不承认,只会怨李玩不重视他,腿摔伤以后他就更理直气壮了,因为爷爷也是像昭昭一样被这么教育大的,他习惯了推卸责任。
李玩又何尝不是被溺爱大的呢?因为父母离异,爸爸对李玩总是小心翼翼的,想方设法补偿她,为了老师口中的重点高中强硬地改了李玩的兴趣小组志愿,但过后立马又是赔笑脸又是给零花钱,还买了条狗送给李玩。狗走丢之后全家人开会商量,每个人都要看李玩的脸色,还费尽心机又买了条一样的狗回来,可以说,长辈们做到了他们能做到的一切,唯独做不到也想不到的就是道歉。李玩说她也不是非要条狗,她就是要爷爷认错,要大人们承认这狗不是爱因斯坦,但大人们怎么能认错呢?那是他们作为大人的尊严。
李堂看得很明白,她知道要维护大人的尊严,所以立马改口认下了爱因斯坦,换来了李玩对她的厌恶和抗拒。如果说李玩是个还在对抗世界的十三岁少女的话,李堂就是一个更温和的更懂事的李玩。懂事,是懂人情世故,遵循规则,李堂早恋、喝酒,但不妨碍她学习成绩名列前茅,因为她分得清楚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李玩的后妈送她一个包,她就能立刻笑脸相迎,是因为她知道别人付出了是想得到回报,那么她就应该给她。她是活得更轻松的李玩,不再那么拧巴非要争出个对错,她明白了这个世界的对错都是相对的,相对论不只是告诉她宇宙不唯一,真理也是不唯一的,今天的错误或许明天就对了也说不定。电影中李玩喝牛奶,一喝就吐,但之后堂姐男友递给她牛奶,她喝了也没什么异常的反应,电影用喝牛奶这件小事来告诉我们,李玩变了,或者说,成长了。
成长这件事,在儿时看来是多么的遥不可及,当它真正发生时却又是那么的猝不及防。
因为一条狗的依赖,李玩对周围的人都变得温暖柔和,也因为狗的.走失,李玩开始对抗规则,抗拒成长,但成长总会如期而至,它让你看到这是个复杂的成人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充满了非黑非白的灰色地带,它让你看清了每个人都戴着的面具,这些面具如此相似,如此泛滥,而当你发现戴上它之后会感到如此的安全,你就不想再摘掉它了。李玩一点点戴起了面具,成为大人们眼中懂事的孩子,她慢慢变得跟李堂一样,知道了察言观色,学会了在大人的酒桌上赔笑,也许再过十多年,她会长成那个一脸精明的后妈,再过二三十年,会变成那个在酒桌上八面玲珑但喝酒之后会忍不住默默哭泣的爸爸。
电影结尾前,用了不小的篇幅展现了昭昭学溜冰的场景,昭昭站在队伍里,在教练的盯梢下喝一口牛奶,低头就吐了出来。他总是摔倒,哭着说他学不会,请求教练帮他,但教练依然逼着他自己站起来。这一段内容与李玩的成长过程相呼应,它告诉我们,每一个被疼爱的孩子,都要在一次次的摔倒和哭泣中站起来,去学习如何面对这个世界。青春素来如此,人生亦复循环。
这部电影之所以引发网友热议,倒不是说电影拍得有多牛逼,电影的故事很简单,也很琐碎,编剧完全可以把它编成一部三十集的电视剧,但也正因为它真正关注了最生活最平常的事情,才让我们能够沉下心来去回味自己的青春,去思考这平常之下的所有无奈和悲伤,以及,我们能够做点什么去改变它。
《狗十三》观后感 篇4
这是一部讲述一个女孩成长的故事。 自小父母离异的李玩被爸爸寄养在爷爷家,跟爷爷奶奶长大。爸爸为了李玩能够进入一个好的高中强制给爱好物理的李玩改到英语组,这招致李玩的不满。为了缓解紧张的父女关系,爸爸送了一条狗。李玩开始对小狗厌恶,然后同情,接受,照顾,喜欢,最后依赖,把它看成自己的精神寄托与要好朋友。
狗丢了,家人弄了一条一模一样的狗来糊弄李玩,令李玩怒不可遏。爷爷因为小狗被李玩推倒,摔断了腿,多年不出门的奶奶因为寻找李玩迷了路,爸爸为此大动肝火,李玩在丢狗的委屈中知道自己的任性妄为给亲人带来的伤害,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也知道狗可能找不回来了。于是开始接受这个现实,丢狗让李玩知道,自己不是世界的中心,所有的人不仅仅只围绕自己转,个人感受固然重要,他人的感受亦是十分重要,亦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积极学习,积极生活。
经过努力,李玩英语考了第一,激动地把这个消息告诉了爸爸,欢天喜地地以为爸爸会奖励自己为自己庆祝一下。爸爸明知电影本周不上映却还要表面欢喜地带李玩去,实际上只是无法开口而编造一个谎言骗李玩去参加儿子的一周岁生日。宴会上,看着爸爸忘情地给弟弟唱生日歌庆生,李玩懂事地拍着手庆祝,迎合地笑着,笑容里带着羡慕,努力而尴尬地笑着,笑里带着对爱的渴望,笑容渐渐消失,退出人群独坐到沙发上。考了好成绩本来今天是主角的,无缘无故杀出一个素未谋面的弟弟,抢走了本属于自己的.幸福时刻,自己还要为他庆祝生日。凭什么,为什么,自己想要做的不能做,不想做的被强制去做,自己拼命努力懂事只是为了得到本应属于自己的东西却求而不得。我就是不高兴,不开心了,我不愿陪笑了,我想一个人静静。这里是李玩的第二次成长,自己的喜怒哀乐不应强加在别人身上,自己要做好自己的事情,自己的幸福要建立在自身之上。典型的例子就是李玩得了省物理竞赛一等奖之后很淡定,没有跟周围的人说。
李玩陪新弟弟玩,弟弟不小心哭。公园想陪弟弟玩,却被后妈制止。李玩明白无论她对弟弟再好后妈都不会在内心认可他,她想对弟弟好,是自己想对弟弟好,并不是为了讨好后妈。陪酒,吃狗肉,做这些不愿做的事都是成长过程中必须经历的阵痛。最后一次成长,是关于遇见的狗是否是爱因斯坦,其实这只狗是不是爱因斯坦对李玩来说已经不重要了,她已经长大了,已经会照顾自己了,已经学会了如何被爱以及如何去爱人。
片尾李玩的哭泣,我想要表达的是成长过程中积累的委屈的宣泄,宣泄狗丢了,被大人欺骗,接受弟弟,敬酒,吃狗肉这些种种无能为力但必须接受的事情所积累的委屈。成长是痛苦的,成长意味着我们要接受一些我们看不惯接受不了还改变不了的事情。李玩的故事就是这么一个过程,看不惯看不惯的东西,不接受不能接受的东西,力所能及地去改变这些事情。
我坚信李玩会有一个美好幸福的人生,因为她懂。
《狗十三》观后感 篇5
《狗十三》讲了十二岁刚上初中的李玩,与年迈的爷爷奶奶同住。父亲再婚与继母生了个弟弟,当父亲焦虑着该如何告知李玩新生儿的到来,却意外因课业起了争执,为此父亲决定买一只小狗哄劝女儿。李玩将小狗取名为“爱因斯坦”,但小狗在意外中走失,李玩为爱因斯坦走失事情难过不止,四处寻找,所以家人为此也不得安宁。为了安抚李玩,家人将另一只同品种的小狗代替爱因斯坦。李玩起初不愿意接受这支新小狗存在,但是在全家人的压力之下,她不得不妥协,接受,她越来越沉默。
“你要懂事,要听话……”贯穿在整部电影当中的,就是这一句话,这句话也许也贯穿了很多孩子的童年,甚至一生。李玩的表姐,也许就是很多大人心中的懂事听话好孩子,成绩优异,待人彬彬有礼,深谙中国家庭里为人处事的横横竖竖,她懂得如何一边在长辈面前伪装成一个乖孩子、一边在私下里游刃有余的为所欲为…
所以,在假的爱因斯坦送来家的时候,李玩的继母给她使完眼色,她便迅速改了口。在得知她的小男友喜欢上别人之后,她也能很快的全身而退。在李玩弟弟的生日宴会上,想要礼物又假意拒绝,再懂事的去换成小男孩喜欢的蜡烛……这不就是中国教育中最受人欢迎的乖孩子么。
“我打你是因为爱你”,普遍来说,中国大人教育孩子是没有定式的,发不发火、动不动手,完全取决于当天的情绪和忍耐度,这就让中国的大人在孩子眼中,等同于一个的地雷式的存在,因为你永远预测不出他什么时候会炸。
李玩和父亲其实是很矛盾的,其实说实在的,我不能非常了解他们的感情。因为我的父亲一直是个非常温柔的人,我的.家庭对我而言也是非常的美满,所以我无法理解这个一个离异家庭成长起来的少女。但是我能确定,李玩的父亲很爱很爱李玩,爸爸离婚后担负起了扶养女儿的义务;为了取悦女儿给她买了一条狗,打骂女儿后又红了眼圈跟女儿道歉;知道女儿考了高分后,非常兴奋,要带女儿去天文博物馆;在妻子强烈要求把狗送到狗肉店里时却把狗送到了流浪狗之家和最后在车上与女儿并列而坐,痛哭流涕的样子。这就是一个鲜活的中国父亲的形象,不轻易说出爱,爱女儿更爱家人,身上背的不仅是个人的情感,更有责任和义务。那场撕扯推搡打骂的场面是电影前半部分的情绪高潮。父亲的暴怒,单手揪拎着女儿,女儿无助,慌乱,哭泣,弱小的像任人摆布的布娃娃一样。女儿想跑回房间,但又被父亲再一次的拎回来,奶奶在旁边紧张又焦灼的拉开劝阻着“娃娃还小嘛,娃娃还小嘛。”很幸运的是,从小到大我都没有这个经历,但是隔着屏幕都感受到了深深地绝望。暴力过后一切都恢复了平静。某种意义上,暴力是不是也蕴含着某种结束与新生?仿佛一切不可解的问题与情绪的积压在一场暴力后都灰飞烟灭了。李玩从浴室出来,爸爸一个人默默坐在沙发,转过头看李玩,没有了之前怒气,取而代之的是充满愧意的,红了眼眶的脸,低声说“你过来”。然后就是那句刺痛到不能再刺痛的一句话,“爸爸打你是因为爱你”。挺难受的。我无比相信他这句话的真诚。亲情这个东西,真的不好说。
家庭纠纷,多半是没有明确的对错的。
这个世界上唯一彼此不理解又相互相互羁绊的感情就是亲情。大人希望我们懂事,而我们只想要快乐。什么是懂事呢?懂事的李玩应该怎么做呢?狗丢了我很伤心,但爷爷也是不小心的,而且阿姨还给我买了轮滑鞋,他们也挺不容易的,我应该把伤心忍下去,不吵不闹。可是这个逻辑是大人的逻辑。小孩子的逻辑就是:我饿了我哭;我冷了我叫;我的狗丢了,我伤心我就要找、就要闹。所以这里面有一个核心的东西就是:大人学会了隐藏情绪,而小孩子没有。
所以后来,当叔叔笑意盈盈的夹了一块红烧狗肉给李玩,李玩没有大闹,她说:“谢谢叔叔。”然后慢慢咀嚼把狗肉和苦涩都一起吃掉了。
我们终将长大,在无奈中变成了大人模样。
《狗十三》观后感 篇6
每个人都有青春,由于生活背景的不同,青春也显得尤为不同。由曹保平导演的电影《狗十三》中就讲述了主人公李玩从一个13岁的少女到成年之间所经历的残酷变化,剧情引人入胜。
花了六元钱在腾讯上看了部电影《狗十三》开始以为是写忠犬跟狗主人的故事,实际是一个13岁女孩养了条狗,后来狗丢了,一家人就帮忙寻狗,没找到就买了条差不多的狗代替。狗主人坚持要找到原来的狗狗,说狗可以换,与狗的感情是换不了的`改不了的。
父亲恼火骂一顿女儿,觉得女儿不懂事,家里能做的就只能这样,这就是原来的那条狗,只能这样。骂完还跟女儿道歉说自己过分了,请求女儿原谅。还说揍她是为她好,将来小孩长大就明白了。这件事就这样不了了之!
后来爸爸和继母生了个弟弟,故意隐瞒她,有一次英语考试全年级得了第一名大家都很开心的时候,爸爸说奖励她带她看天文展览,兴致勃勃跑过去,爸爸却记错了时间还有一周才开,借机带她去认识并参加弟弟的两周岁生日会,整个场面很热闹唯独她被冷落。
弟弟跟父母经常来爷爷奶奶家玩,弟弟就是小皇帝人人宠着惯着,拿着衣服叉谁都打。
打破了奶奶的脑袋,狗狗被打得汪汪直叫,爸爸却说孩子还小不懂事,乖狗狗太凶。有一次弟弟又来打狗狗,被咬伤,继母要爸爸立刻马上把狗送走,送去狗肉店剁了,女儿再三恳求爸爸不用送走狗狗,爸爸头也不回义无反顾地送走了狗狗。小姑娘疯了似的满大街找狗肉店找狗狗。心碎了无痕,哀莫大于心死用在此处正合适。
《狗十三》观后感 篇7
夜里回到家,弟弟发来信息说,看看《狗十三》吧,何止是孩子的问题,教育的问题,他说在电影里也看到了自己的孤独。
于是我就在今夜看了这部电影。靠在床头看了这部电影,整个人沉浸在电影里。
很多人会把《狗十三》归结为教育的问题。青春期的女孩李玩,父母离异,爸爸再婚后又有了一个儿子。李玩叛逆,为了一只狗让家里鸡犬不宁。整个故事情节一点不狗血,很真实,一直到最后李玩爸爸开着车泪流满面的时候我才开始流泪。
生活里谁容易?生活里谁不孤独?其实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都有别人进不去的地方。生而为人,总要有责任要肩负,总要忙着应酬,总要心里流着泪脸上挂着笑的去面对这个世界。
无法评判李玩和爸爸,还有戏份并不多的后妈。谁心里没有委屈?
我喜欢李玩,我知道这是一个有分寸的女孩子。看过很多叛逆的女孩,离家出走喝酒,跳舞,伤害自己,和男人接吻,甚至更出格。李玩自始至终很有分寸,在最后一次离家,喜欢李玩的男生陪着她,李玩痛哭的时候,喜欢她的男生想要吻她,李玩果断拒绝并说:“我不需要这样的安慰。”那一刻,我特别想为李玩点赞,想为编剧点赞。我觉得这种信息的传递最好。少男少女的爱情(感情)就应该是简单的,纯洁的,干净的。电影就应该
传递给孩子们这样的信息,喜欢也好,爱也罢,守护比肢体接触更重要!无论如何孤独,李玩清楚自己想要什么------长大!
我同情李玩的爸爸。没有人想要离婚,走进婚姻之初的时候所有人奔的是白头偕老。生活里会有什么改变,会再遇到谁无法预料。第一次婚姻的失败,女儿的叛逆,老来的.子的喜悦,酸甜苦辣也就只能自己品尝了。
有人说李玩并不够叛逆,其实她也在一直向成人的世界妥协。有吧,整部电影里有多处我们不想面对的成人世界的虚伪与无聊,可是它太真实了,我们不是如此吗?酒桌上推杯换盏的阳奉阴违,有钱人在自己家人面前的众星拱月……谁都能看到自己的影子吧?
《狗十三》,一部看过之后越发孤独的电影。
《狗十三》观后感 篇8
影片描述了一个青春女孩李玩的成长历程,在物质条件方面,李玩衣食无忧,但在精神层面,她一直备受煎熬。父母离异后,父母都对她很不关心,甚至填报志愿也要顺从父亲的意志,无法进入自己喜欢的专业,生活上除了父亲偶尔开点空头支票,大部分时间都是李玩一个人独处。
李玩寄居在爷爷奶奶家,也找不到可以产生思想共鸣的人。爷爷表示,李玩的名字取得不好,随便取的,给孙子取名的时候可要好好起名。在典型的中国式教育环境中,长辈在物质条件上无条件满足、百般溺爱,在生活条件不错的家庭中更是如此,只要开口都能满足,而在精神情感方面则是肆无顾忌地百般践踏,从来没有将子女视作一个完整独立的个体,而是当做自己的附属品。
在长辈眼中,小孩子有什么想法并不重要,甚至有没有自己的想法也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小孩子能够顺从大人的想法,不给大人添麻烦。小孩子有了自己的想法才是大人不愿意看到的。
这就意味着孩子变得“难管”“不听话”,大人要带着面具对付社会上的牛鬼蛇神,身心俱疲,哪有心思满满倾听孩子的想法。长此以往,小孩子也不需要有自己的想法,只要顺着大人安排的路走下去就好,无论对错,想象力、创造力什么的根本不重要,小孩子只需要安全长大即可,紧接着结婚生子,循环往复,大人们也就功成圆满,问心无愧。
同样的,大人做错了事情也不需要向小孩子道歉,而是反复强调自己付出了多少,通过勾起孩子的愧疚感逃避道歉话题。长辈总喜欢忆苦思甜,不断强调自己受过的苦,并且将一切不行归咎于孩子出生,如果不是因为孩子,自己“可能”生活得更好。
类似的道德绑架不断上演,一遍又一遍地否定孩子,制造愧疚阴影,让孩子生活在愧疚的阴影下。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有了自己的孩子后也会继续延用老辈的教育方式,进一步扩大愧疚阴影。
典型的中国式教育就此形成,突然闯入她生活的小狗,仿佛一颗救星。她独爱物理,喜欢读《时间简史》,给小狗起名爱因斯坦。爱因斯坦可以理解她的孤独,可以陪伴她化解苦闷,对她毫无保留地付出感情,同样的李玩也对爱因斯坦倾注了全部感情。在孤独的青春期,一人一狗相互扶持。美好的时光都是短暂的,人总是要成长的,而且成长过程中永远不会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先到。李玩原本贫瘠的精神世界因为爱因斯坦有了点起色,可意外来临后,李玩发现自己的精神世界在大人的权势面前一文不名。
在选择长大和保留自我之间,李玩十分无助地选择了长大。就像影片海报一样,孩子想要长大,就要盖住自己原有的颜色,丢掉幻想,带上灰色面具,只有这样才能在虚伪的.成人世界里存活下去。
酒桌上,李玩后妈猛拍领导马屁,“听老领导说话不比看展览获益深嘛”,听领导的话自然受益匪浅,但这个益处落到谁身上就不一定了。长大是每个人的必经之路,只不过有的人提早进行自主选择,而有的人是被动完成选择。孩子们长大的标志之一就是身体里的一个自己死去。绝大部分时间,我们没得选。
因为如果可以自己做选择的话,我们肯定会选择多读书多学习,提升自己的档次,多交结有学识的人,远离那些将《时间简史》视为“娃娃看的书”的自命不凡的“文化人”。尽管在这个世界活得不开心,但或许在某个平行宇宙,我们可以快乐。
《狗十三》观后感 篇9
看了《狗十三》,昨天看了一遍感觉特别的压抑,同情李玩。感觉没有人关心她,大家合伙欺骗,有一个有心机的后妈,一个特别惹人厌的弟弟,以及面对一群死气沉沉的生意人组成的饭局。
站在李玩的角度,感觉这个家庭真是糟透了。
可是仔细想来,这些人中其实没有真正的坏人。爷爷奶奶爱李玩,爸爸也爱她,堂堂是个好姑娘,后妈也没对她做恶。
何帆老师说,读小说要悬置道德判断。看电影也是。我们很容易说谁对谁错,可是带入到各个角色当中,我们也许并不能比他们做的更好。
爸爸有爸爸的无奈,在李玩和新家庭之间要权衡,要面对焦头烂额的工作。对李玩最大的希望就是“懂事”。能有个好成绩就是“骄傲”了。打过女儿扔过狗,也逼过喝酒。可是哪个父亲没有打过骂过或是伤害过孩子呢?为了不伤害李玩,昭昭出生好久之后才在滑冰场让他们见面。
姐姐应该就是李玩的成长版,男朋友喜欢李玩她没有闹,大家换了一只假的爱因斯坦,她选择息事宁人。大家对昭昭一拥而上,姐姐过来安慰。
奶奶几年没有出过门,为了李玩出了家门。是奶奶一拖再拖,没有把昭昭出生的消息说出去。
后妈的位置本身挺尴尬的。一面是自己的家庭,一面是李玩。我想她自然不喜欢李玩,李玩也不喜欢她,李玩是孩子不喜欢就不喜欢,她是大人,就要给李玩送礼,给姐姐送礼。她是有怨气的,狗咬了昭昭之后,她让爸爸把狗送狗肉馆,虽然恶毒,却也情有可原,父母总是舐犊情深的`,就像爸爸一手把高放拍在墙壁上一样。
爷爷给孙子取名“昭昭”,说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意思是贤者先使自己明白然后才去让别人明白。这句话还有后半句:今者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是说今天的人自己都没有明白却想让别人明白。也许大家的不和谐,都来自于做自己认为对的事,而没有考虑到他人的想法。
影片是站在李玩的视角去拍的,唤起了我很多童年不好的回忆。可是一个人成长过程就是从昭昭、李玩、姐姐、爸爸妈妈再到爷爷奶奶的过程。更多的理解和包容,才能活的坦然吧。
《狗十三》观后感 篇10
这是一部能引起很多90后女孩共鸣的电影。女主角“陈玩”出生在一个普通家庭,爸爸忙于工作,她从小让爷爷奶奶带大,身边很少有人关心她,唯一能陪伴她的只有小狗和电视。
女主角“陈玩”真是现实生活中很多孩子的缩影。父母给了她充足的物质生活,却很少耐心地对待过她的感受。“陈玩”最喜欢的小狗丢了,一家人面面相觑,却连找都没帮她找;“陈玩”父亲为了和领导喝酒,耽误了陪“陈玩”去看天文展的时间,结果她心心念念的天文展没看成;“陈玩”父亲为了在领导面前有面子,让不会喝酒的女儿给领导敬酒······这就是传统的中国式家长的作风,他们只管你吃饱穿暖,不管你心里是开心还是委屈,而且还一味地要求你懂事。
“陈玩“最后是懂事了,她懂得了怎么让爸妈开心,可是她自己却开心不起来了,因为她失去了最真实的自己。所以最后当她看见自己最喜欢的`狗“爱因斯坦”时,她不想去触碰了,因为她的心里再也不是敢于提要求的小孩子了,而是能够委屈求全的“大人”。
“陈玩”所谓的懂事,只是形成了”讨好型人格“,这并非真的长大了。当我们自己的真实感受不被人重视时,我们就会把真实感受隐藏起来,转换成让别人能接纳的态度来面对别人,这样乖巧懂事的自己少麻烦了别人,却委屈了自己的真实需求。不敢对别人提要求,一味地委屈自己,这就是”讨好型人格“的典型。
成长就是在和自己“和解”的过程,我们出生的原生家庭可能让我们形成有缺陷的人格,比如“陈玩”的讨好型人格,但是我们不能就这么放弃自己。我们应该在意识到自己的人格缺陷后努力去纠正,学会照顾自己的感受,学会向别人提合理的要求,这样才能成为一个真正幸福的“大人”。
《狗十三》观后感 篇11
狗十三这部电影,不会像可乐那样刺激你的感官,他更像是一口烈酒,看似如白水一般无味,实则让你内心汹涌。
影片的主题是一个小女孩“成长”的故事,13岁的李玩正值青春叛逆期,父母离异,爸爸再婚,爸爸和新妈妈生了个儿子,但不敢告诉李玩,而是弥补性的给住在爷爷奶奶家的李玩送了一条狗,李玩给它取名“爱因斯坦”,影片通过她对这条狗态度的转变来反映她在成长过程中的改变,是周围人一次次的“教导”使的她更加“懂事”,最终成为一个传统中国式的听话的孩子,顺利的长大,也不再开口说话。
“这是为了你好”“你也该长大了”“你怎么还不懂事啊”这些语句熟悉吧?好像再是别人家的.小孩也曾或多或少的听过类似的话吧,这一句句的“为了你好”曾多少次让我们把委屈吞咽下肚,这是大多数中国家庭教育的病:他们从来不会真正了解我们的想法,只是一味的把我们推向他们希望我们走的路。
在影片中李玩逐渐接受了“爱因斯坦”这个家人,却在某个平淡的一天。爱因斯坦陪爷爷出去买菜走丢了,李玩发疯般的找狗,爸爸完全不能理解李玩因为一条狗闹的家里鸡犬不宁,所以他采取了暴力这个最原始的方法来镇压李玩的“无理取闹”,而家里人也为了平息这场闹剧送了另一条“爱因斯坦”来敷衍她。李玩选择妥协,她开始接纳这个世界对她的打磨。
“总会有下一次的”,第一个爱因斯坦丢了,第二个爱因斯坦死了,最后一个爱因斯坦“长大成人”了。影片的最后李玩面无表情吃下第一口狗肉和在街上偶遇爱因斯坦没有相认却站在街角泣不成声,她嚼碎自我,咽下尊严,吞掉过往,这就是父母眼中的长大吧,她吃下狗肉的时候妥协的如此彻底,仿佛在那个深夜她声嘶力竭的喊着“爱因斯坦”以及满大街密密麻麻的寻狗启事都只是一个梦,成长过程中总有很多是我们不明白但又必须学会的事情,这种被迫懂事和妥协让人心疼。
也许对于有些人来说,生活如同影片中所说的:我们一生都在等父母说一句“对不起”,而父母一生都在等我们说“谢谢”。最终,谁也没有等到自己想要的。
《狗十三》观后感 篇12
农历2020的这个寒冬,从校园跳出的他,显然与这个社会格格不入!
《狗十三》狗十三一部把亲情,爱情,青春,成长,社会,教育融为一体的电影,看了两边,才读懂该影片的深刻含义。是啊,我们的青春不就是这样度过的么,叛逆,早恋,高考,失恋,大学,梦想。吵着要离家出走。诗和远方,小时候的梦很遥远,长大后你不停的努力,有时于它近在咫尺,有时它又远在天边。
还记得那个最初的你吗?长辈问你道:长大了想干啥呀?,那长大了想干啥呢?当科学家?当诗人?从政?你我的未来都是未知的呢!奈何我们没有预见未知的超能力。十三岁处于叛逆期的女主角,在家里于长辈显得格格不入,父母离婚,长期远离的父亲从来就不理解自己,又缺乏母爱。家庭的不完整,导致女孩的成长缺陷,视狗狗为伙伴的女孩在丢失狗狗后的无助,在父亲的逼迫下,不得不接受狗狗丢失的'现实。在后母买来一只狗狗骗自己找到爱因斯坦时,慢慢接受了这位新来的伙伴,可好景不长,在弟弟的逼迫下又再一次将她的伙伴扔了出去,此处的特写时现中国家庭给孩子过度的溺爱,孩子犯错也不管,好像弟弟走的路与女主角似乎差不多。
《狗十三》观后感 篇13
这是第一次不看豆瓣独立写影评,因此一个潜意识的声音说我可以把它写得随随便便了。这个电影也是关于叛逆与成长的,这便又成了我任性挥洒不顾章法放浪不羁写东西的一个借口了。
主标题“长大是人必经的溃烂”,是五月天《盛夏光年》的半句歌词,常被应用于《麦田里的守望者》的读后感。第一次见到这句话是一个我极恶心的一个初中同学发的说说,当时不知道它的典故,恨屋及乌,于是感觉“溃烂”这个词用得极其差劲毫无美感表现了资本主义腐蚀人心的歪风邪气。但今天看了这部电影,对这句话有了新的认识,那就是“溃烂”一词用得相当准确,表现了人在成长过程中的那种活生生的与本我的撕裂感。在此向那个恶心的同学郑重道歉。
《狗十三》完全没有用任何高级的摄影技巧,拍摄方式很是朴实。可越是这样,电影就越有可怕的.、引人共鸣的真实感。它让你感觉这就是现实中活生生的例子。电影的主人公叫李玩,她从一个坚持内心想法的有个性的女孩,一步、一步走向成年人的世界。她最后长大了,懂事了,——成为又一个平凡的成年人,开始向社会展现她的社会属性。
细节是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李玩热爱物理,喜欢《时间简史》、平行宇宙和相对论。她非常非常想去一个天文展览,她爸告诉她“我一定带你去”(听到这句话我就知道她去不成了)。第一次她爸带她去记错了时间,还没开门;第二次她爸带她应酬各种陪土豪开心结果忘了时间,李玩奋自跑出去,到了地方,展览却已经结束。从两次经历可以看出她爸对她的敷衍已十分明显,根本没把这件事当回事,though李玩很当回事。李玩就像她爸的一个工具,只是用来给家里争气的工具,竞赛得奖了考得好了争了气就重视重视,没有这些的话最好啥事也不要有。还想找狗?真不让人省心,瞎胡闹。到后来李玩其实也很清楚,她全然没有了作为孩子的尊严,她只有成年人那种迎合他人的尊严。最后李玩长大了,甚至理解了她爸,可她早已面目全非了。
再来一个细节。李玩伤心,跟异性朋友去喝酒,被她爸当场抓获。她爸质问那个男孩子“你怎么让她喝酒了”,李玩反问“你不是也叫我喝过吗”。在之前,李玩她爸曾为哄那个很土的土豪开心,让李玩敬酒,尽管李玩很不情愿。两相对比,一个情愿一个不情愿,过于真实。
最后一个细节。李玩去滑冰场看她弟弟学滑冰,每个人都要喝牛奶,就他一点都不想喝,把灌进嘴里的全吐了出来。学滑冰,他摔倒在地就是不愿起来,可教练却偏偏拽他起来。李玩在小男孩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本来是多么爱狗的一个人,最后为了让给自己点“红烧狗肉”的叔叔开心,硬是把狗肉吃了下去,笑着说了“谢谢”。估计在场的她爸当场心碎。
曾在电视上见过一个著名香港演员兼导演的采访。主持人问他问什么不想要孩子,他说,我不想带TA来到这个世界上。看了这部片子,我对这句话有点理解了。孩子长大十有八九要经历必须的“溃烂”,也许孩子害怕溃烂,但你强行对孩子说:不,你不想。你为了孩子变得优秀操碎了心,可这种爱一次次地转化为对孩子的伤害。既然如此,还不如不带他来到这个世界上。
当然,李玩受到的伤害的重要来源还有后妈乃至全家的偏心,我没有亲身经历过,在此不再赘述。
当然X2,那个香港朋友在五十多岁改变了看法,有了一个大胖儿子。
《狗十三》观后感 篇14
好的电影永远不过时,这部被禁了五年的国产电影总算播出了。趁着还没下架,我补上了这个票,看完之后,感触颇深。
这个电影讲的是一条狗和一个十三岁女孩的成长故事。
剧中的李玩从小就跟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父亲再婚了,和继母生活在一起,还有了小弟弟(但还没告诉李玩)。影片开篇父亲强行要求叔叔把李玩的兴趣小组改成英语。
或许是愧疚,父亲送了李玩一条狗。起初李玩是排斥的,把狗关在房间外,又放回原先的盒子里,后来听到狗的呜咽声,她慢慢地接受了狗,抱着狗入睡了,后来还取名叫爱因斯坦。然而没过多久,狗被爷爷弄丢了,他们没有去找,也没有道歉,而是试图用一双轮滑鞋来补偿,发现无效后,又买了另一只相似的狗谎称是爱因斯坦,强行让李玩妥协,大人们总喜欢用虚伪的方式来弥补过错,但这并没有用,李玩还是想找她的狗。最终,父亲打了李玩两巴掌,用暴力终结了她的“无理取闹”。等冷静下来,父女俩有了第一次谈心,父亲道了歉:爸打你是因为爱你。正所谓爱之深责之切,虽然父亲的道歉缓和了关系,但并没有解决真正的问题。在这期间,李玩知道了自己有了弟弟,她也开始慢慢学着妥协,也许有时候也想着小小的反抗。例如:在去上英语小组的课上,李玩把那只狗遗弃在一个高高的角落上,直到看到老师打死了蝙蝠,在下课后她惴惴不安立即抱起了这只狗,接受了它。从这里可以发现李玩的内心还是善良的。可惜没过多久,弟弟被狗咬伤,尽管李玩再三请求,这只狗还是被父亲送走了。渐渐地,李玩开始成长了,她得了物理奖被保送高中,跟父亲讨要那条狗的信息,知道父亲并没有杀了狗,然而狗还是绝食了的消息。李玩虽然伤心,但并没有表现出来。她开始麻木了,像成年人一样的麻木,在庆功宴上还犹豫着吃下了狗肉,成为了家长中的懂事的孩子。而后的某一天,李玩在路上看到了爱因斯坦,但最后没有认它,而是看着那张破旧的寻狗启示默默留下了眼泪。因为她知道狗狗找到了更好的主人,而她也学会了放下和祝福。影片的最后,李玩的弟弟昭昭,他在进行溜冰的训练,而训练的开始就是一人必须喝一杯牛奶。
巧的是,昭昭也不能喝牛奶,教练强迫他喝了奶,也强迫着他不断地练习溜冰,昭昭就像是开始的李玩,不断的摔倒,不断的重复自己不想再练,可教练依旧执着的强迫他站起来……
每一场成长都是凶杀案。这部影片没有色情,没有血腥,也没有任何的歇斯底里。剧本很贴近生活,每一个场景你都觉得十分正常,但细细深思,你会觉得不寒而栗。这样的'事以后还多着呢,成长总伴随着无奈,我们最终或多或少都会妥协,生活终将磨去我们的棱角,刻画出它想让你呈现的样子:听话,懂事,长大。
我写这篇文章并不是想要批判什么,说什么父母的强权,孩子应该放任成长,这些都太片面了。因为在影片中父亲也是一个成长的受害者,他也有着妥协和无奈,在酒桌上的那些阿谀奉承,对孩子的愧疚,上一段婚姻的痛哭流涕,说明他也是一个有良知的人;还有爷爷奶奶,老一辈的人是有点重男轻女,但是对李玩,他们也是一直照顾着的,也顾及着她的感受,不然也不会一直死死瞒着她有个弟弟,一直到了2周岁才见面;还有堂姐,她偶尔也会虚伪,也会嫉妒,跟高放那段青春期的爱情让她也成长了,最终她还是跟李玩走在一起……毕竟,人无完人,这些想法,姑且也算作是我对生活上的妥协吧。
《狗十三》观后感 篇15
看“狗十三”之前没有看过任何的介绍,可以说是完全的“被看了场电影”。先说说,我的心路历程,一开始,叛逆期的小姑娘、强势而虚伪的老师、一言堂的爸爸、官腔的爷爷以及藏着掖着的奶奶,这几个人是想咋的,小场景小故事能讲出啥来,这都能上映,难不成也是“二十二”体。再往后弟弟出生,姐姐还不知道,好像有点戏份了,再后来纹身和单车少年出来了,也许是青春校园问题少年剧,再后来爱因斯坦的几波几折,虽是平淡无奇,但又跌宕起伏,虽是平铺直叙,但又回肠荡气,真实的理性的反应了生活。
首先,说说“后妈”与“重男轻女”:小姑娘和小男孩在剧中鲜明的对比。出生时奶奶一句“先不说”,瞒天过海居然是两年,弟弟身贵如金,姐姐命薄如纸。奶奶和爱因斯坦这两套“第三者”的对比,我们再回味一下:姐姐深夜未归,奶奶出寻却找不到回家的路,爸爸上来就是一顿狂揍;弟弟一棍把奶奶额头打出血,爸爸又抱又哄;假的爱因斯坦把弟弟咬了,根本没有任何通知与商量,后妈直接要求送往狗肉店。很刻薄的描写,确实很真实,在我的身边一次又一次的上演这一幕。也有人说这不是“重男轻女”,即使大的是“哥哥”,小的是“妹妹”也是这样,这是一种本能的对“二胎”和“亲生”的庇护,我也不可否认其中的原因。
“爱因斯坦”在全剧中见证了小姑娘的”成长“:在学校里面被“老师”和“父亲”强制进入了“英语兴趣班”,作为爸爸哄女儿的礼物,爱因斯坦走进了一个“养人的地方怎么能养畜生”的“留守家庭”。同床共枕,同餐共用,每次放学的奔头就是“爱因斯坦”。慢慢的,爷爷也喜欢上了爱因斯坦,开始主动遛狗,也在此出现了转折点。爱因斯坦丢了,一家三代人的不同反应很好的刻画了我们的童年:“你爷你奶还不如一条狗”(爷爷)、“买一只一模一样的哄孩子”(后妈)、“我一定要找回我的爱因斯坦”(“李玩”)。很令我意外的有两个小细节,一是假的爱因斯坦放在了高台上,二是结尾处再次遇见爱因斯坦时李玩的反应,作为一个男生,我理解不了这个年纪会做出这样的选择。
最后谈一谈剧中提到的父辈与子辈的关系:剧中没有过多的描述李玩妈妈,我猜想母亲全家可能都在国外,父亲年轻时可能也是个“大玩家”,错过了李玩妈妈。李玩爸爸总是在李玩“小有成就”的.时候出现,然后就是带到他的“狐朋狗友”身边炫耀,有没有问过李玩的想法,也许“我不愿意”呢!李玩后妈没有一丁点关心过李玩,眼中只有自己的孩子,从不考虑李玩的感受。李玩姐姐也是这场“迫害”的关键帮凶,势利、浮躁、追星、自私、青春萌动。李玩进旋转门的一段对话来总结父辈子辈确实经典,“——你们总是用一个谎言去圆另一个谎言”、“——说的啥,不就是哄孩子嘛”。最后李玩提要求走进流浪狗收容所时,我一度怀疑爱因斯坦根本就没有死在收容所,而是死在了狗肉店,尤其是看到李玩父亲和李玩姐姐的眼睛,一副狼狈为奸的样子。
我并没有感动得痛哭流涕,但是确实很好的誊写了记忆中的我们。正如很多人一样,李玩的童年不是一个快乐的童年,缺少着父母的爱、缺少着兄弟姐妹的照顾、缺少着恩师的春风化雨、缺少着同伴的鼓励,虽没有太多的家庭暴力和校园欺凌,但就像绝大多数的我们所经历的一样,并不是一个完整的幸福的童年,或者说我所憧憬的童年。即将而立之年的我,又该如何去面对我的孩子呢,如何去给孩子一个童年呢,这些问题也正是我和爱人彷徨不安以至于不敢有孩子的根源之一。庆幸的是,李玩还坚持着自己对物理的热爱与信念,这一点品质我们身边很多人都迷失了。也恭喜李玩,至少还有自己钟爱的平行空间与茫茫宇宙。
《狗十三》观后感 篇16
《狗十三》是一部刚上映的电影,我也不知道怎么就去看了,可能是因为当时无意间看到了那个宣传片吧。
在我看完以后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很虐心的一部片子,电影里穿插了好多东西。虽然有些很懵,但是还是全程哭了下来。我想看完后的每个人的感觉都不一样吧。电影刚开始是李玩的叛逆,她爸爸的强势与不理解李玩,还有她的看起来不懂事。这也就是故事后来的发展。后来李玩的父亲给李玩一条狗,她从开始的看起来不喜欢,到后来的跟狗狗吃一样的饭,她很喜欢它,还给它起名为"爱因斯坦"一个有趣的名字,可能是因为李玩喜欢物理的原因吧。就在这事她的狗丢了,她开始叛逆疯狂的找狗,我可以理解她。是那种失去了自己最在乎的东西那种难过从而接近疯狂。又因为狗,她叛逆,不回家,喝酒,奶奶因为她,好多年不出门却出门了找不到回家的路,可能看到这儿都会哭的李玩过分吧。毕竟她做了很多不可思议的话,也就是这个晚上,她的父亲骂了她打了她,很揪心。狗最终也没找到。她好像忽然之间长大了,可能是因为奶奶的行为触动了她的心,她开始很努力的学习。然后故事并没有那么幸福,这才是真正的刚开始。接着她的继母的孩子出现,家人们想用另一条狗来代替"爱因斯坦"出现,当她开始去接受新狗狗时,因为弟弟打了狗狗从而被咬,她的父亲把狗送走了,说是送到狗肉店。她几乎又一度陷入崩溃,但是彻底的让她开始改变。她那天晚上喝了她从来不会喝的牛奶。
从那以后她开始学着不管开心不开心都用微笑面对,隐藏了自己,不再是那个任性会把情绪发泄出来的女孩儿。最讽刺的应该是最后她知道父亲没有把狗狗送进狗肉店,带她去看狗狗的时候知道它不在了,后来因为她比赛得了第一父亲为她弄了一个饭局,有个人给她点了狗肉,父亲还让她喝酒的同时那个叔叔让她吃狗肉。一个爱狗狗的人同时又刚知道自己的狗狗去世的人却微笑的应下然后吃下了那个叔叔给她夹的那块肉,因为每个人都在等着她吃。结束的最后一个画面是她弟弟在滑冰自己不会一边跌一边自己站的画面。剧情颠簸,虽然我描述的也不是很具体。
这部电影,让我看到了父母与子女间的`沟通是有多重要,电影中的父亲说实话不是一个好的父亲称职的父亲。孩子的成长叛逆离不开父母的教育家庭的环境,父母是孩子进入社会的引领人,孩子与父母之类的沟通很重要。但是看完他们的相处模式又一瞬间好像懂得了自己的父母,他们不管怎么对我们,不管方式是否正确,父母都是非常爱我们的。只是他们可能不懂得用什么方式合适而我们也不理解。面对"爱因斯坦"的一生,我想说的是如果选择了养狗那就请对它的一辈子负责,而且抵制伤害他们的人还有选择吃他们的人。狗狗是最衷心的。面对李玩的改变,又何尝不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成长,不知道在那个瞬间就好像一夜之间长大,变成了一个全新的自己。最后的画面让我懂得了,世界上的每一件事都是在跌跌撞撞中度过的,怕的不是跌倒,而是没有站起来的勇气…我们都是在跌跌撞撞中成长起来的。很喜欢电影里的一句话,"这种情况以后多的是"这句话可以用在任何地方,可以来缓解自己的情绪和状态。
以后的未知,都不要怕啊。跌倒也不怕啊,站起来就可以了啊。
《狗十三》观后感 篇17
看完电影,我有点忘了它讲了啥。因为电影的内容离我有点远。
在我的生活中,家长是体贴温暖的,他们眼中的我也没有那么叛逆。很多时候,我并不懂事,而我的家长似乎也从来没有用“懂事”来要求我。
我的妈妈,看起来,和我的智商情商都差不多。比如,最近的我迷上了辩论。妈妈就会和我一起看《奇葩说》,看大专辩论会,还会给我讲她经历过的辩论赛。有时候,我的观点过激了,或者我的胜负欲太强烈了。妈妈也会通过对辩题正反两方面的思考来打动我,会讲很多故事来影响我。这不,刚过去的`这个周末,我终于不那么在乎输赢了。很多时候,我都激动的要命了,词不达意的挥舞着拳头要争吵起来,而妈妈总是不温不火,渐渐地,我就会被她“传染”了,也就把那些执念忘记了。
和电影里的小女孩不一样,我的家庭是充满温暖的。
每一个人的家庭生活都是一部青春成长电影。
我从来没有挨过打,也没有被忽略过。在我们家里,大家有话就说,有时候,我的观点也能被采纳。
你要是以为妈妈溺爱我,那你们就错了。妈妈是很溺爱我。真好!哈哈!开个玩笑了,妈妈还是比较有数的,谁让她读了那么多书呢。不过,这倒是和电影里那个张哥的人设有点相似。哈哈!
哦,对了。看完电影,我要把《时间简史》买回来了。我真的很喜欢物理!我要研究平行空间!我要学物理!
好了,我就凑了这么一篇观后感。因为,我和李玩太不一样的。
我去网上买书了,再见!
《狗十三》观后感 篇18
这部电影我看了很有感触,影中的主角被大人要求顺从他们的感受,不要发出自己的感受。
譬如爸爸替她报了不想要的学习班,然后买狗作为补偿。狗丢了之后,她着急去找,爷爷奶奶担心,爸爸教训了她一顿,因为她让爷爷奶奶担心了。
整个过程中,我看到的是,她的感受没有被看见,大人们只想卸去自己的焦虑感,觉得她不懂事,还要让大人焦虑,根本没有去考虑她的感受,一路做的都是减少自己的焦虑感。
这个场景我很熟悉,我初中时住在阿姨家,阿姨对我非常严厉,把压力都释放在我头上,我不能坐任何事除了坐在书桌前。
高一住回爸妈身边,我和爸妈说这事,爸妈都拒绝沟通,不希望我影响他们之间的关系,并希望我和阿姨和睦相处。我带着委屈,附和。
十几年过去了,发现自己一直耿耿于怀,我心里的委屈没有释放,它一直在。像主人公李玩这么懂事,不再说自己的诉求,就是把委屈就在心底,然而它不会消失,它只是沉下来,时刻会想冒出来。
一个人的委屈没有出来,它就会找机会,在平时做选择时出来,用自己的生活作为代价,付很多学费。
譬如交易时,不完全理性,用情感做事,把心里的`委屈表达出来,用自己的生活做代价。事到如今,我不想再以自己的生活做代价,那么“懂事”,其实,这都是把自己作为代价去生活。人生只有情感通畅,才能生活的顺利,我想目前成人的我,来照顾心里那个少年的我,让他把情绪释放出来。当想释放时,脑中会出现声音,释放出来对谁会不好,对父母不好,阿姨不好,那是父母曾留在我脑中的声音。我想照顾自己,不听这些声音了。
就像现在30几岁的我,已经有能力活在这世上,可以听见少年的我的声音,支持他,把情绪说出来,做出来,让它流动起来,不再自己耽搁自己,一个人承受,浪费这辈子。不然,这辈子这样下去,不是为自己活,是为父母阿姨而活。因为全委屈了自己。
没有活开来。我察觉到,理性生活的时候,我其实内心一直有一股声音,我有委屈,我不想规规矩矩,我想把委屈释放,我想能肆意一点,矫情一些,因为这些都没做过,好希望能这样。
这是内心底最想要的了。父母不可变,只有我自己容许自己,当年照顾父母感受,是希望他们可以这样对我吧,可惜做不到,别再委屈自己了。
30几岁的我照顾十几岁的我这样做吧。
《狗十三》观后感 篇19
被禁5年的电影《狗十三》在全国院线公映以来,引发了人们许多共鸣,影片中13岁少女李玩的经历或多或少地勾起了人们青春成长经历的回忆,一时间,“不要忘记被粗暴对待的青春”成为津津乐道的话题。
许多观众纷纷吐槽成人世界的伪善和强权,普遍认为本该恣意成长的孩子生生被成人世界带向了虚伪的“成熟”,影片最后李玩的“长大”是一种被压榨后的妥协,被禁锢后的无言的抗争。
对于这种看法我并不苟同,我甚至认为,那些在看了电影后,只顾着随大流谴责成人世界,将自己成长经历中所受到的搓折认同是自己的青春受到了粗暴对待的人,其实根本就没有长大,至少,还有心智不成熟的嫌疑。
其实电影中所呈现出来的青春期孩子类似这样的烦恼和疑惑,几乎每个人都经历过。影片以13岁女孩李玩的视角展开,借助一条叫做“爱因斯坦”的小狗,串起了她成长中遇到的一系列烦恼和疑惑。
片中李玩的爸爸,不顾李玩的爱好是物理,态度强硬,擅自作主替女儿报了英语兴趣班,很容易让我们想起在现实中那些不顾孩子自己意愿,自作主张为他们报名“学而思”课程辅导班的家长们;而片中李玩因寻找那条叫作“爱因斯坦”的小狗使爷爷脚受伤,后来又借酒浇愁,被父亲训斥并施以暴力,也很容易让我们想起孩子在“不听话”时,自己控制不住的暴脾气……
除了李玩的爸爸,还有片中李玩的`爷爷奶奶、堂姐,甚至李玩的后妈,他们其实都是内心有爱的人,但他们的爱中缺乏了尊重,正因为如此,导致叛逆期的李玩感受不到爱,更多的是一种伤害。但我们并不能因此而否定爱,我们更需要的是呼吁“理解”,可惜,人们更多的是爱站在道德制高点去谴责某一方。
李玩的父亲因为自己动手打了孩子而后悔,向孩子道歉,并说了一句“我打你,是因为我爱你。”在话在有些人看来是一种可笑的悖论,但我相信这一刻这位父亲说的是发自肺腑的真心话。
打骂孩子固然是一种失败的教育方式,但如果我们能从一个在职场打拼,承受着巨大工作压力,且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男人角度去感同身受一下的话,我想应该是不会对李玩父亲所说的话,所表现出的行为感到难以理解和接受的。
影片中,李玩乖巧地坐在父亲腿上,认真地听着父亲的话,从这一刻起,开始走向“长大“。
在随后一次某领导的宴席上,父亲无奈让女儿向领导敬酒,最后还失了带李玩去参观天文展的机会。同样是爱好的错失,李玩并没有像狗狗走失时表现的那样歇斯底里,而只是流露了一个略显无奈的眼神。
及至在后来父女俩车中交谈时,在谈及李玩母亲时,父亲忍不住飙泪,而女儿则心痛地握住父亲的手,我相信此刻的她多少对父亲的不易有了新的理解,这感人的一幕让我看到了一种建立在理解基础上的”长大“。
理解是爱心和尊重的具体体现。家长与孩子之间需要理解,无论父母对子女,还是子女对父母,一般都不缺少爱心,但往往欠缺尊重。正是因为欠缺“尊重”,结果令对方感觉不到“爱心”,每个人都以自己的“爱心“为由“好心办坏事”,我想影片所反映的,就是这一现象。因此在观影后我更多地想到了一句始于八十年代初喊出的口号:“理解万岁”。
所谓的“理解万岁”,就是在某一方的利益受到损害时,能够用一种包容的心态去感受对方从而使两者本该发生的矛盾弱化后一种感情的升华。正因为理解不易,所以才有了“理解万岁”的呼吁。
而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会妥协,在一定程度上是成长的一个必然。当然,你也可以选择成为拒绝“长大“,做一个叛逆到底的个体,但这样的结果往往是悲剧的,我想不久前湖南某地12岁少年轼母案就是一个极端的事例。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度去看问题,而理解,能让你看问题的角度更倾向于理性。你可以站在少女李玩的角度,去抨击成人世界,当然也可以站在长辈们的角度,去矫正一个恣意生长的青春可能会出现的问题。
“你见过真正的大人吗?”电影《狗十三》中少女李玩的这句话,引发了多少观众的深思。
如果说“大人”代表了成熟,那么,我很想问一句:那些痛诉青春被粗暴对待的人,你们真的长大了吗?
【《狗十三》观后感】相关文章:
狗十三观后感09-20
《狗十三》观后感11-02
电影狗十三观后感11-07
狗十三电影观后感11-07
《狗十三》观后感(精选17篇)12-15
狗十三观后感(精选18篇)02-16
《狗十三》观后感(8篇)12-13
《狗十三》观后感8篇12-09
《狗十三》观后感7篇03-11
狗十三观后感3篇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