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沉默的教室》观后感
当认真看完一部作品后,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吧,观后感就是把我们观看过程中的所思所想写下来的文章。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观后感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沉默的教室》观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沉默的教室》观后感1
哈耶克曾说:“我们必须认识到,我们可能是自由的,同时又是可怜的。”也许原义本不指此,但用这句话来形容理想主义者也许再合适不过。
理想是如此地令人心神驰往。我们总是忍不住去不顾一切地追求它,全然不顾那些诉退众人的可怕后果。我们追求道义、公平以及更重要的自由;我们总是像个傻瓜一样,大气凛然、舍己为人;我们在关键时刻立起的脊梁总是如此的高大,不屈的傲骨总能让世人景仰。可惜,我伟大的同时,却往往逃不了可怜的宿命。
理想主义者之所以可怜,因为他们总是手无寸铁,也毫无阴谋。他们纯粹可爱、永不屈服,因而总是结局潦倒、代价惨烈。他们的斗争,是一个戴着道义镣铐的囚徒与一个自由凶猛的拳击手之间的斗争。在理想中,他们也许是高大的;但在现实中,他们却注定是弱势的一方。
所以,我想说,他们是纯粹的、伟大的,是道义与公平的守卫者、是为自由而不屈的抗争者;但同时,我又不得不说,他们的结局是如此的可怜、下场是如此的.可惨,在真实地利益争夺中,他们往往是失败者。
我总是看那些理想主义者,前赴后继,却被现实压挎打倒;尽管他们一生挺直背脊,却依旧无法撼动现实的一分一毫。
我想到了许多纯粹却力量羸弱的理想主义者被强权或阴谋所害。我高中时曾读遇罗克的《出身论》。尽管那个时代早已过去,但字里行间透出的决心、勇气、义无反顾、道义不泯,那样伟岸的灵魂,那样掷地有声的话语仍使我久久不得平静,尽管他的死是那么地决绝与悲哀。我也曾把《五人墓碑记》反复诵读,五人之死同样凛冽,却是那样动人。我从录音中听到过马丁·路德·金激情澎湃的演讲,振奋人心的同时却逃不了现实的子弹。当然还有这部电影中那些可敬又可怜的年青人,他们的身影和八 九年的那群人是如此地相像啊!
或许正是这些傻瓜般理想主义者的坚持,才使自由与道义的胜利如此的珍贵而令人感动。付出巨大的努力,仅为了那微小的可能性,这总是理想主义者所做的。理想的实现如此地珍贵不易,这也是理想主义者令人感动的地方。
可感动总是毫无现实的用处,伟大也只能是个头衔而不能作为武器。我们手无寸铁,仅凭一腔热血,因而可怜是我们必然的宿命。于是我们现在沉默着,等待爆发或等待灭亡?
《沉默的教室》观后感2
本片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拍摄的,主要讲了东德一些高中生由于同情匈牙利十月事件而无视老师于课上默哀两分钟。这些高中生被定义为“反革命”,教育部告诉他们只要供出领头羊,就有继续学习的机会,但这些高中生拒绝告密的事。最后这事甚至还牵引出这些高中生当中某些高中生的父亲因告密产生的恩怨。
有人看完可能会问:“这些学生做的对吗?”我认为这些学生们做的对。首先,当教育局认为他们这是“反革命”,并让他们招出领头羊的时候,他们拒绝招供,说这是三夫之言,大家都同意了默哀的想法,所以这是咱们共同的意见,不是某个人的想法。从这里让我看出了这些高中生们的责任心,他们的敢作敢当。虽然当时是一个人提出来的,但他们多数都同意了,那么这将不是一个人的意见,而是集体的意见。他们这种做法很对,他们懂得承担责任。
然后就是当提出默哀的意见的主角父亲告诉主角嫁祸于人可以继续上学之后,主角知道自己要嫁祸的那个人已经被判处至少十年的监禁了,还有那个人的父亲也被自己的父亲告密之后吊死了,他不想再让那个人绝望,也不想再让他父亲的'历史再他身上再次重演。所以他断然拒绝了父亲,他认为这种做法非君子所为,是不道德的。有些人可能会哈哈大笑:“这人真傻哈哈”,这人真的是傻吗?不是,这叫承担责任。这个建议在最初就是主角提出的,无论最后演变到好还是坏,主角都是领头羊,或者说是“罪魁祸首”,最后都要由主角买单。男人,广阔的胸怀肯定要有,但最重要的是,一定要有担当。一位作家曾说过,长大,意味着承担责任。而男主,就已经长大了。
一周后,当教育局再次来询问领头羊时,学生们一个一个的站起来说自己就是。最后结果很残酷,全班被开除,不能在全国范围内取得高中毕业证书。最后他们集体(除4人外)去了西德,得到了属于自己的高中毕业证书。
这部影片我觉得告诉我们最大的道理就是:学会承担责任。长大不仅仅是外表,更是心理。如果你哪天学会了承担责任,那你就是长大了。
【《沉默的教室》观后感】相关文章:
沉默10-05
不再沉默10-06
学会沉默10-09
沉默的父爱02-17
沉默的作文06-09
沉默的作文09-28
沉默的孩子观后感11-28
《沉默的孩子》观后感11-06
《沉默的羔羊》观后感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