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夺冠》观后感 推荐度:
- 电影《夺冠》观后感 推荐度:
- 《夺冠》观后感500字 推荐度:
- 夺冠观后感800字 推荐度:
- 夺冠的观后感400字左右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夺冠》观后感
看完一部作品后,这次观看让你有什么体会呢?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观后感了。那么你会写观后感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夺冠》观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夺冠》观后感1
电影《夺冠》故事时间跨度长达40年,讲述几代女排姑娘们的奋斗历程,而其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莫过于“女排精神”了。
“女排精神”是不服输的斗志。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已经成为新中国体育名片的女排姑娘们,回望她们的走过的路,并非都是鲜花和掌声。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五连冠”之后,女排姑娘们进入低谷期,成绩有所起伏。但无论胜败,女排身上都有一股劲,那就是咬紧牙关拼到底,永远坚持向上奋斗的姿态,不畏强敌、顽强拼搏,而这正是女排精神的内核。女排精神是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团结奋斗、永不放弃,鼓舞着每一个国人。
“女排精神”是拼搏的力量。改革开放初期,当国家百废待兴追赶世界潮流、当中国人敞开国门难掩自卑的.时候,女排姑娘们自1981年到1986年开创的五连冠伟业,激励了一代中国人自强不息的精神,38年后,中国已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有很多方式展现国家形象和民族精神,在赛场上的奋勇拼搏,一次次让中国观众热泪盈眶,靠的是平时扎实的基本功,日常刻苦的训练,体现女排姑娘们永不言败的拼搏。
“女排精神”是宝贵的体育运动精神。诠释了对待生活、工作的态度,诠释当代中国体育精神。女排精神是在追寻自我不忘初心、拼搏到底的人生价值。处处激发女排精神的青春活力,女排精神连着时代发展,反映着新时代精神。我们学习和发扬女排精神,就是要认真踏实做好本职工作,在自我岗位上履职尽责为社会、为国家作出应有的贡献。
女排姑娘们体现了深厚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党一百周年,第一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即将实现,新时代的女排精神将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继续激励我们向第二个一百年目标奋力前行。大力发扬女排精神,为把我国建成现代化强国努力奋斗。
《夺冠》观后感2
在举国同庆壬寅新春和北京第24届冬奥会胜利开幕之际,中国女足不屈不挠,力闯难关,以骄人战绩时隔16年再次夺得亚洲杯冠军,打出了风格,赛出了水平,成为历史上第9次捧起亚洲杯冠军奖杯的球队,为祖国和人民赢得了崇高的荣誉。这是对伟大祖国最好的祝福,是亿万中国女性的巨大荣光,展现了铿锵玫瑰的骄人风采。
中国女足彰显了坚韧不拔、永不言败、敢打敢拼的精神风貌,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女性争做伟大事业的'建设者、文明风尚的倡导者、敢于追梦的奋斗者的生动实践,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必将激励包括亿万妇女在内的中华儿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接续奋斗。
《夺冠》观后感3
每一部影片无论长短,总会体现出一些道理,有时是通过主角的经历总结的,有的则是通过一个角色说出来的。
今天在学校与同学们共同观看了《夺冠》,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仔细看那由各个角色说出来的一些话?真的是字字珠玑,句句真理。这部电影整体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1980年老女排们通过努力训练获得世界第一;第二部分的是写郎平带领美国队赢了中国队后退出美国队,过了几年又回到中国队,并带领中国女排重新回到世界第一的位置。
还记得1980年老女排们训练时郎平说的吗?“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这句话本出自毛泽东主席的《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意思就是劝我们把握好时间。当时的郎平虽然18岁就进入了国家队,但她进去之后却被单独摘了出来,其他人在训练打球,而她则在训练负重,好不容易才练到了负重100斤的深蹲。后来向她的`陪练诉说自己的经历时,说了这句话。她倾诉时,他们队的陪练劝她算了,他还说了另一句:“有人活在梦里,有人喜欢现实,有人喜欢把一种变成另一种。”所有的人生都是一道选择题,就看你要选哪一条路了。梦终究是梦,有的人既然选了梦,那她的一生也只能终结在梦,成不了现实;还有的人选了现实,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把梦变成现实。这两者之间的区别就在于是否采取了行动,并且是否持之以恒,仅此而已,但是有多少人选择了生活在梦里。
他还说过:“鹰有时候也会掉在地上,但鸡,永远飞不了鹰那么高。”当时有人劝梁平退出国家队,去省队打球,这么说的人,必定是不明白世界冠军对国家队队员们的意义,见识过万家灯火的人怎么甘愿去收着一只小小的蜡烛?所幸她们最后不负众望,拿下了世界第一的位置。
看电影并不只是看热闹,更要关注那些通过屏幕告诉我们的道理。
《夺冠》观后感4
女排姑娘们顽强拼搏的精神吸引了无数国人和世界球迷的眼光,网民们直呼“女排精神,振兴中华,激励中华儿女走向伟大的民族复兴!”女排的胜利不是偶然,是什么支撑女排笑到最终,是一种不畏惧、不服输、百折不挠的中国精神,尤其在最困难的时刻,表现的最顽强,女排的精气神值得国人好好反思和总结。
要学习她们百折不挠的坚定。对于中国女排来说,一路走来虽然摇摇晃晃,但她们依旧眼中坚定,摔倒了站起来,抖抖身上的尘土、擦擦脸上的汗水继续大步向前,这就是她们的'信仰。共产党人最讲坚定,讲信仰,要讲党性、讲政治、讲纪律,时刻和党中央坚持一致,牢记党员身份,在党言党,才能在应对大是大非问题时能够坚持清醒和应有的敏感度,才能永葆共产党人的先进性。
学习她们扎实精湛的功底。任何一个人,做工作、干事业都需要精湛的职业技能,这是取胜的基本保证。缺少精湛的技能,再多的精神鼓励也不可出现奇迹。仅有练就一身过硬的基本功,才能不畏强手,挑战自我,产生自信。这种职业操守需要日常的付出,要吃得了苦,吃得了亏,把基本功练扎实,关键时就管用。比赛绝对不能想当然,也不可能一口吃个热馒头,没有平日的基本功是不能高质量完成任务的。共产党人要学习她们兢兢业业工作,认真细致处理好每一件事,追求严谨,最求过硬基本功,真正做到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
学习她们团结拼搏的奋斗精神。中国女排姑娘们能排除一切困难最终登上荣耀顶峰,这是团结的力量。场上她们时刻相互提醒补位,真正做到扭成一股绳,产生让对手畏惧的强大合理。这种团结是真正的团结,是不计较个人名利的团结,是为荣誉而战、国家而战的伟大团结。没有团结就没有今日的女排成绩,赛后当问道女排姑娘如何逆境中取胜时,她们说的最多也是团结。其实一个团队取得骄人战绩时必须是这个团队作风正,能团结才能战斗,一盘散沙,不注重相互补位、互相保护怎能挑战强大对手。当下,在伟大的民族复兴之路上国人最需要这种民族大团结,团结能够战胜一切困难险阻,团结就是力量,中华儿女要以此发扬女排的团结一致,顽强拼搏的精神。
《夺冠》观后感5
期未考试已过,虽然要接着上课,但这时已是比较悠闲的了。老师今天带着我们看了一部电影,名叫《夺冠》。
这部电影讲的是中国女排自改革无放以来,怎样从不知名一步步走向了“五连冠”的故事。故事一开始从1978年的中国女排国家队开始。当时的朗平,虽说进了国家队,但仍是一个替补,在国家女排队中十分不起眼。但后来教练发现她是个好苗子,就有意地锻练她的意志。教练让她能够举起100kq的'东西后才能允许她上场。这可让她吃了不少苦,但同时也锻炼了她的意志。郎平不怕苦,不怕累,顽强拼搏,终于成为国家女排队的主攻手,并且代表中国去参加了东京的奥运会。在这次比赛中,郎平发挥了自己的优势,她不断加强进攻的力量,使对方手足无措,最终使她们连连输球,我们赢得了这场比赛的冠军。而郎平也获得“铁榔头”的称号。在2003年也破例被美国提提为美国女排主教练。
由于时间关系,这部电影我们没有看完,但我已从郎平等女排队员身上学习了不怕吃苦,顽强拼搏,团结协作的精神。以后在学习上,我也应该不怕吃苦,顽强拼搏,团结协作,取得更好的成绩。
《夺冠》观后感6
中国女排的历史,是一条振奋几代国民的夺冠之路,是为中国崛起而拼搏的时代音。电影《夺冠》回溯从1981年至2016年中国女排激情岁月:80年代初百废待兴的中国,女排是激扬国人自信的拼搏之军;祖国日新月异愈加强盛的如今,女排是彰显强国风范的王者之师。《夺冠》是由中宣部与国家体育总局联合拍摄,由陈可辛执导,巩俐、黄渤、吴刚、彭昱畅、白浪、中国女排国家队领衔主演。
正如郎平教练曾经说过的一句话:“什么是女排精神?女排精神不是赢得冠军,而是有时候知道不会赢,也要竭尽全力”。中国女排以实际行动践行这句话,不到最后一秒绝不放弃,就算风浪再大也要勇往直前。如今,女排精神已经超越了体育范畴,它激励着年轻人攻坚克难、敢于担当。作为年轻人,我们从女排精神学会了什么?
观看《夺冠》学会了坚持。无论输赢都竭尽全力,在赛场上挥洒汗水,一分一分的先追赶再超越。这不仅是实力的展现,更是对对手的尊重。作为一名基层工作人员,我们会被琐碎的事情烦扰,会因为环境艰苦而不适应,会因为工作毫无头绪而想逃避,甚至在厌倦期产生时想要放弃。我们应学习女排的顽强精神,在逆境中磨练自己,积累经验,提升能力,积少成多,脚踏实地将每一步走稳走。“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只有坚持下去,扎实干好每一件事情,才能迎接胜利的曙光。
观看《夺冠》学会了迎难而上。逆境中抬起头迎接苦难,不服输不气馁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奥运赛场上遇到劲敌巴西队,女排姑娘们没有退缩,不慌不忙,坚持自己的战术,一分一分的'将比分拉回来最终实现逆袭。在工作中面对难题,我们应该勇于承担,勇于担责,将困难当作自己前行路上的一道坎儿。跨越这道坎儿,我们才能离终点更近一步。
观看《夺冠》学会了团结。俗话说:“独木不成林,独身不成重”。中国女排之所以能取得一次又一次的胜利,和个人的突出表现固然分不开,但更多的是团队协作能力。只有女排姑娘们互相打配合,凝聚每一个人的力量,将个人水平发挥到极致,才能最终汇聚成巨大的合力,往胜利的方向大步迈进。
《夺冠》观后感7
假期前最后一天,看了中国女足对韩国女足的亚洲杯决赛,中国女足惊天大逆转读秒绝杀了韩国女足,第9次闪耀亚洲,铿锵玫瑰的精神回来了。
回顾整场比赛,上半场中国女足更多的是用传球配合节约体力,没想到韩国一次漂亮反击,一次防守失误送点半场0:2落后。下半场到65分钟了,0:2落后,中国女足不放弃的精神赢得了回报,4分钟连进2球扳平比分,最后5分钟更加激动人心,荡气回肠。韩国一次5米的.近距离射门被门神神奇的扑出,紧接着后卫背着胳膊舍命堵住韩国的补射,差一点被韩国绝杀,正所谓大难不死必有后福,中国女足流畅的配合读秒打进绝杀,那一瞬间太激动了,从落后2球到3球逆转,中国女足的拼搏精神,不放弃的精神又回来了!!!
有一种行云流水叫中国女足!
有一种铿锵玫瑰叫中国女足!
有一种荡气回肠叫中国女足!
向中国女足精神学习,顽强拼搏,永不放弃!
《夺冠》观后感8
这个国庆假期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既不是外出游玩的快乐,也不是在家看书的安逸,而是观看电影《夺冠》带来的感动……
《夺冠》中有三个场景让我感动得泪流满面。
影片开始不久,老教练站在训练场上,对新来的陪打教练和老女排队员说:“中国女排是什么?中国女排没有你,没有我,只有我们。”我的心一颤,“我们”是谁?我带着疑问继续往下看。当我看到7号队员负着腰伤上阵,为主攻手郎平赢得宝贵的休息时间时,这不正是“我们”吗?当我看到面对日本对手遥遥领先,女排队员凝成一股劲、咬牙死瞌、要球不要命、绝地反击时,这不正是“我们”吗?当我看到女排夺冠,大家都冲上大街敲锣打鼓、摇旗欢呼呐喊时,这不正是“我们”吗?我明白了,正是因为女排队员心里装着“我们”,用五连冠一次次证明了“我们中国人行”,作为新时代的我们,在生活中更应该多想到“我们”而不是“我”。
影片放到2008年中美女排大战,美国女排战胜中国女排时,镜头拉近,椅子上球衣USA字母映入眼帘,美国女排教练郎平平静地站起来,拿起球衣,背上球袋,缓慢地走出赛场,对身边的欢呼声、呐喊声、怒骂声充耳不闻,眼里却分明闪着点点泪光。这点点泪光啊,刺得我的心一痛,似乎感应到了她心里的纠结、矛盾和哀伤。是啊,作为一名曾经的中国女排队员,一名中国人,她当然希望中国女排再次夺冠,但作为一名职业的美国女排教练,她也希望自己带的队伍能夺冠啊。这“点点泪光”不正是我们中国人对祖国深沉的爱吗?
镜头来到2016年中国女排备战里约奥运会,新女排队员状态不佳,不明白“为了谁打球”、“爱不爱排球”,郎平教练把她们带回当年老女排的训练基地。一天深夜,曾经的陪打教练来到基地,摸着墙上的球印对夜宿球场的.新女排队员说:“这墙上的每个球印,就是以前那帮傻姑娘,一个球一个球给凿出来的。”“我们那时什么都没有,但我们有‘这个’。”教练指着心口说。我的心一震,“这个”是什么呢?当我看到新女排队员迎战世界排名第一的巴西女排,她们抛下包袱,放开了打,豁出去了打,顽强拼搏,把比分一分一分咬下来,最后逆转夺冠时,我明白了“这个”是什么。要知道当时的女排处于低谷,排名下滑到世界第七,多少年没站在冠军领奖台了。“这个”不正是一代代女排不放弃、不言输、竭尽全力夺冠的团队精神吗?“这个”不正是我们国家从贫困落后走向繁荣富强的精神源泉吗?
看完《夺冠》,我明白了,我们每一个人,只要心里想着“我们”、眼里含着“泪光”、胸里怀着“这个”,就都可以在自己的人生路上“夺冠”。
《夺冠》观后感9
在观众见面会上,影片导演陈可辛坦言接拍这部戏内心很忐忑,也遇到很多困难,能最终完成并和大家见面,靠的就是四个字:女排精神。他还透露,在场演员都拒绝过他不下叁次,但最后都来了,包括中国女排现役国家队队员。
在陈可辛看来,自己是拿出了女排精神拍女排故事传说。讲到自己的“女排情结”时他说:“第一次现场看中国女排比赛是在1978年,曼谷亚运会。那是郎平第一次亮相国际大赛,那时候我16岁,我第一次看到了塬来排球是这么打的。这次的任务让我更深地体验到了什么叫‘女排精神’。”陈可辛同时透露,“每次想要放弃的时候,就想起郎指导说的,女排精神有什么?不是一定要赢,而是明知道自己会输,也要一分一分地赢回来,这是一部带着使命感的电影。”
主角:
接戏前经过“思想斗争”
“看完后想不起郎指导长什么样了,脑海裡都是巩俐老师的形象”,“吴刚老师连双眼皮都会演戏,太感动了!”对几位演员的表演,看过电影的观众都毫不吝惜赞美之词。但谁能想到对是否参演电影,他们却都经歷过一番“思想斗争”。
巩俐透露:“可辛导演找我来演郎指导时,我心裡觉得可能担任不了这个重担。”她说出演这部电影就像“梦想成真的过程”。
黄渤坦言:“我们的队员全都是真的职业排球运动员,但我们并不是排球专业的人,你要对一位专业人士进行指导,这太难了。”这些也是每位主演都顾虑的问题。为此,主演们可以说拿出了“女排精神”,攻坚克难:拜访及观摩女排国家队训练、比赛﹔在短时间内消化海量的书籍、录像﹔练球、扣球手都肿了也坚持拍摄……
女排:
球队集体成领衔主演
《夺冠》中,中国女子排球队作为群体,和巩俐、黄渤、吴刚、彭昱畅以及郎平的女儿白浪一起成为领衔主演。一个群体成主演,这在国内影史上并不多见。这主要缘于有一大批中国女排队员在影片中“本人出演本人”。
《夺冠》故事传说跨越35年,从1981年首夺世界冠军到2016年中国女排时隔12年夺得奥运会冠军,此外,还塬了2016年奥运会关键一役“中巴大战”。这场戏,场上的角色,除叁次参加奥运的.老将“月神”魏秋月由姚迪饰演外,主攻手朱婷、队长惠若琪、副攻徐云丽、“暴扣二传”丁霞、攻守全面的张常宁、“小苹果”袁心玥、“神级自由人”林莉、“铁锤”刘晓彤、“北长城”颜妮、“小宇宙”龚翔宇都是自己演自己,真人上阵。
“虽然知道结果,但从头到尾还是揪着心,被剧情和比赛牵动心情。”这样沉浸的观影体验,离不开幕后团队雕琢。陈可辛导演透露,拍摄上世纪80年代女排戏份时搭建了一个实景的漳州训练基地:“我们把地板一块块从福建漳州搬到北京。这些地板上都有当年女排运动员撒下的泪和汗。”参演电影的朱婷、惠若琪等新一代女排队员曾盖章,“太像了,简直一模一样,完全被震惊”。
《夺冠》观后感10
电影《夺冠》以中国女排传奇人物郎平为主线,再现了中国女排3个不一样的阶段,中国女排现役队员的参演更让影片增色不少。作为中国体育的最大IP,想把“中国女排”拍好并不容易。导演陈可辛没有面面俱到,而是做减法围绕两代女排队员和3场比赛来讲故事。《夺冠》并非中国体育电影的开山之作,但此前的.作品大都寂寂无声,远没有《夺冠》这样受关注。除了中国女排这一特殊题材之外,拍摄手法、故事处理、人物预设等方面,陈可辛都拿捏得比较到位。
中国女排是一个团体,要想还原过去30多年历程,135分钟的影片时长是不可能的。陈可辛说,过去两年的故事积累,足足能够拍5部电影。如何取舍,如何更准确地还原、展现女排精神,这就要求导演和编剧得有取舍。
从1981年至今,中国女排共拿到10个世界冠军,《夺冠》一头一尾选取了其中两场比赛,对应新老女排两个阶段。
第一场是1981年第3届世界杯,中国女排在最终一场3比2战胜日本队,拿到中国三大球的第一个世界冠军。另一场是2016年里约奥运会,但影片并没有把重点放在中国队决赛3比1战胜塞尔维亚的那场球,而是聚焦到与东道主、世界第一巴西队的8强战。
《夺冠》观后感11
自从我看完了电影《夺冠》后,中国女排的敢拼敢博的精神让我太感动了。
影片中有几个镜头令我印象深刻:只见中国女排的主教练站在椅子上往下拍球,中国女排在一个个排队,等着接受艰苦的训练。我看到了7号郎平,影片讲述她18岁就被招进了国家队,可是,她成了替补球员,平时连球都碰不到。教练让她举100公斤,她一直在旁边苦练着,一个陪打教练走到她身边,陪着她一起练。到最后其他人都走了,郎平还在练习,她双手举起100公斤,蹲下!把100公斤放在身后,正好是受了腰伤的位置,然后重重的把100公斤扔下,大声的尖叫了一声,我被她的毅力感动了!
狼导曾是美国女排的'教练,最后还是回到中国队,他在世界各地重新选了一些女排队队员,带着他们勤奋苦练,从100多人中挑选了30人,带着他们去日本比赛。场上,日本队一直疯狂得分,比分来到了高潮,狼导在关键时刻喊暂停,让郎平上场了。她顶着腰伤,竭尽全力的拼搏,不放弃,最终为中国女排赢得了五连胜。
这种坚持奋斗,勇敢拼搏的中国女排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我为中国女排骄傲!
《夺冠》观后感12
公司组织看电影了,下班后匆匆忙忙到公司食堂吃了点馒头咸菜,和中午剩下的凉菜花,便匆匆忙忙赶往了电影院,电影院所在的隆基泰和广场正装修,找了好久才进了电梯。带好口罩进了8号影厅,领了一瓶250ML的康师傅矿泉水,便匆匆忙忙的找个座位坐下,第三排靠中间,位置不错,喝了一口水,电影已经开始了。
这部电影看完了,实在是感觉不一样。如果你想像普通的体育电影比如《激战》,《破风》那样,看完之后激情澎湃、热血沸腾,那我想你肯定会失望的,这部电影达不到那样的效果,更像美式的温情体育电影如《弱点》《百万美元宝贝》一般触动的是人心。
这部电影拍的还是不错的。票房不是很好。相对来说只能用中规中矩来表达。属于陈可辛比较一般的水平吧,相比之下,更喜欢他的`《甜蜜蜜》和《投名状》。
电影名为《夺冠》,实际上拍摄的三场比赛中只有第一场拿了冠军,剩下的两场讲述的是女排的成长。电影对女排的变化过程描述得很细致。在80年代初那个阶段的老女排获得了五连冠,这个五连冠在当时是用拼搏的精神来取得的,说的难听一点就是苦练和死练。第二个就是2008-2012中国女排走入低谷,这之前带队的陈忠和教练,他也是延续了老女排的那种拼搏精神,虽然获得奥运冠军,称霸一方,但是问题很快就凸显出来。由于练的太辛苦了,运动员几乎全身是伤,减员严重,阵容不整齐。到了2008年奥运会的时候,中国女排开始走入低谷。这似乎也在宣告传统那种训练方法并不适合当今的社会。伦敦奥运会惨败之后,中国女排到了一个关键时期,第3个阶段开始了,2013年郎平回归,开始改变了女排的训练方式,推出了大国家队的概念,同时对运动员进行了科学的锻炼和身体保护。很多的运动员都得到了高效率的训练,因此也更加容易出成绩。郎平甚至还聘请了洋教练,来指导运动的锻炼和营养,这在中国的排球史上是很罕见的。可以说郎平在带队的这几年中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绩,除了自身的实力和拥有朱婷之外,更多的是让我们的队伍跟上了这个时代。
总之,受到的启发有以下几点:
1、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当今世界迎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靠蛮力无法取得胜利,唯有与时俱进,方能开创未来,成为一个有前途的企业。
2、 人性化管理,80年代的吃苦精神已经随着新时代的到来无法取得足够的效果,对各具特色的员工因材施教,晓之以情,动之以理,以真心方能取得成效。
3、 敢于打破常规,不能沉溺与过去的成绩,默守陈规,要勇于突破前人的管理模式,与国际接轨,方能浴火重生,再铸辉煌。
《夺冠》观后感13
一切成功的开端,都承载着背后的努力。
这个周六,我去电影院看了夺冠这场电影,其中介绍了老女排和现代女排。在这其中,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那是郎平说,我18岁就进了国家队,别人以为我一生都很顺,但我没有什么本事和天赋,只能吃苦,最后连吃苦都比不过别人。
有时我们只看到别人表面的光鲜,但却丝毫不知道他们付出的努力是有多么的巨大。郎平年轻时由于体能不行,教练要求他举不起100公斤之前,不能碰球。当时,对于美国先进的科技,教练给出的回答是,只有拼命的训练,计算机才算不出来。郎平与他的队友们每日经受魔鬼般的训练,每次,眼泪止不住的流下。
但是,她们没有放弃,最终,郎平不负众望,与他的队友们夺得了奥运胜利,取得了她最想要的成功。但在后来,郎平担任美国队的教练。在比赛中,当美国队胜利时,别人为她祝贺,而她却在默默哭泣。
是的,她成功了,但这真的是她想要的成功吗?
于是,她回到了中国,对于已经让人们丧失希望的女排进行改革。她问女排,你们为什么打球?朱婷说,因为我想成为你。而郎平给出的回答却是,你不要成为我,你要成为你自己。郎平在担任教练时,让女排队员们去恋爱,去生活,去写问卷。它不仅仅是想让他们成为优秀的女排运动员,更想让他们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成为自己,是她最常对中国女排所说的话。
在生活中,我们总是羡慕别人,羡慕他们取得的.成功。但有的时候我们会忽略了自己,等到最后,我们才发现,其实自己,才是最优秀的那个人。读后感郎平在比赛的时候对朱婷说,你是我见过最优秀的运动员。是因为朱婷的球技吗?不,我想是因为朱婷有着自己的样子。有时候的努力,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自己。
“我们为什么选择赢?因为我们的内心不够强大。”到最后你会发现,女排的胜利,不止为了中国,也是为了自己。
《夺冠》观后感14
电影原名《中国女排》,后来改名《夺冠》。这个名字放在今年的大背景下,却是极具戏剧性。因为《八佰》刚刚问鼎了今年的全球票房第一,这是中国电影的首次夺冠。只是这个夺冠与其说是中国电影的胜利,倒不如说是中国抗疫的胜利,毕竟全球疫情啥样大家心里都有数,但运气也是实力的一部分,何况这算是综合国力的胜利,并不全是运气。
体育类电影本来就冷门,即使搭上了中国女排的大品牌,也因为老人对女排的耳熟能详,新人对女排的一知半解,导致大众观影热情不高。而我之所以走进影院,也是因为最近迷茫得有些累了,又有点不甘沉沦,只好四处找鸡汤,恰好夺冠上映,所以就决定是它了。
女排精神出现在一穷二白的80年代,可以说是新中国奋斗的代名词,很多人以为它的核心是奉献和牺牲,其实并不是。女排精神首先讲求的是团结协作,其次是顽强拼搏,永不言弃。无论是现在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还是80年代的“振兴中华”,都需要团结为先。排球区别于乒乓球的地方正在它是一项团队协作的运动,乒乓球影响力不如排球的.原因也在于此。
从电影观赏性和难度看,描绘众生相的电影和阐述个人英雄主义的电影,自然是后者更具观赏性,而且主线贯通,容易理解。群像电影要描述的人物太多,时长有限,镜头分散,所以不是注意力高度集中或者有前期了解,观影体验一般不会太好。《夺冠》需要在两个小时内描述好新老女排两代人,时间跨度40年,因此需要一个主线串联起整个故事。陈可辛选择了郎平作为整个纽带。作为世界排坛的传奇人物,中国排球十次夺冠,郎平参与了八次,由她作为纽带,绝对众望所归。值得一提的是片中新女排队员的演员,超越了本色出演,达到了本人出演。
电影前半段非常感人、也让人振奋,本来就是冲着这个去的,算是值回了票价。难得的是电影后半段多了一些思考。电影重现了08年郎平作为美国队主教练带领美国队击败了东道主中国队的一幕,观众的嘘声让我想起了曾经的自己,当年我也是高呼卖国贼的一员,回头再看,卖国贼这个称呼绝不属于数次临危受命,挽救中国女排的郎平。电影中一句“还是不够强大”让我明白了自己的狭隘。真正的强大不是不会输,而是输得起。就像《夺冠》一样,目前看,它的票房已无力赶超《八佰》,更不用说来势汹汹的国庆档电影,但各人有各人的精彩,不是非得夺冠不可,踏踏实实的人生也有别样的精彩。
《夺冠》观后感15
中国女排姑娘夺得世界冠军!一时间传得沸沸扬扬,上个月,国庆期间,也抽了个空去看了看这部神作。整场下来,就只记住了一句话:“你要今天不练,明儿我就练你。”以及当时工作推进不下去,郎导一个电话:“把所有青训队员收编国家队!”霸气外露。郎教练为了给国家队女排姑娘们争取一个机会,也真是用心良苦。
整部影片是从30年前郎平那个队伍说起:“流血流汗不流泪,掉皮掉肉不掉队。”这是她们的口号;要球不要命,这是她们的信念。在物质极度匮乏的那个年代,技术、器材、场地比不上,怎么办?只能靠汗水,只能靠苦累。当你的行为成为下意识的时候,你才可能出现在正确的位置。不仅仅是对于排球,任何一个行业都是如此。成百上千次的练习,才能将你的所学发挥到6分8分甚至是12分。
在郎平挑选队员的时候,挑选的是她印象深的。其实包括我们面试,包括我们求职,面试官选的,留下的,就是她们印象深的。那么多份简历,那么多的求职者,为什么选你?因为你有特点,可能是样貌,可能是特长或者其他过人之处,甚至可能是你的家境。总之在面了很多人之后她们还能记住你,这就对了。第一次比赛,输了11场,让她们任意组合。如果换做别的教练,早就受不了了。但是郎导却说:还可以输。怎样的组合是合适的?怎样的特点的队员对应怎样的对手?这些得在实践中才能得出来。输不可怕,但是不能在同一个地方跌倒两次,在输的过程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调整,找到对方的薄弱点和突破点,这才是最重要的。
“没人可以笑着拿世界冠军”,除了战术,就是过硬的实力,像铁榔头一样,一锤一个雷霆的实力。怎么来?靠日复一日的坚持,靠流血流汗。任何一个行业都是如此,没有例外。之前大学课堂上一个老师告诉我们:“实力决定一切。”这是真的。在关键时候,实力不过硬是活不下来的。在战场上尤其如此。
能有一个好的教练固然可喜,但是个人努力是成功更加重要的.决定性因素。所以,好好努力吧!少年。让明天的你感谢今天努力拼搏的自己。
观《夺冠》有感昨天晚上,带孩子们去看了由陈可辛执导的运动片《夺冠》。电影很励志,非常精彩。
中国女排的精神,是老一辈女排们艰苦奋斗,传承到今天的中国女排精神。
影片讲述了中国女排从1981年首夺世界冠军到里约奥运会生死攸关的中巴大战,诠释了几代女排人历经沉浮始终不屈不饶,不断拼搏的传奇经历。
电影院观看的观众们在观看整个片中,有欢笑声响起,也有泪点。本色出演的朱婷,当饰演郎平教练的巩俐问:“朱婷,你为什么打排球?朱婷回答:“为了爸妈。”显然这个回答郎平不满意。又重复问了一次,朱婷大声回答:“是为了成为你(郎平)。”听完这个回答仍然不满意,又问了一次,朱婷大声呐喊道:“为了自己。”
听到她那句为了自己,顿时泪水夺眶而出。
平时问孩子学习为了什么?十一岁的儿子总会回答,为了父母,考好成绩是为了爸爸妈妈开心。其实,我也想听到孩子回答。学习是为了自己。
看完这部电影,我问孩子。这部影片好看吗?女儿回答:“有感觉,有被触动到了。女儿现在是专业学习舞蹈,孩子对我说:“妈妈,体育和舞蹈一样,都是考验耐心、毅力和信仰运动。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
女儿说影片中讲的这句话跟她学习舞蹈的心得一样。当你的肌肉记忆形成了惯性,才能在下意识做出正确的反应。而这种下意识,需要成千上万练习。练习舞蹈也是要经过反反复复练习,才能达到好的效果。
我对整部片中的这句话感触良深,我们那么在乎赢,是因为我们还不够自信,我们身上的包袱太重了。等到我们足够自信的时候就不会那么在乎赢。我们这一代人的包袱就让我们背吧,我只希望你们为了自己打球。
对呀,我们生活中一直都想赢的状态。小时候,在学习上想赢过别人;长大后在工作上想赢别人;成家立业后,有了孩子,希望孩子赢过别人。所以我们这代人活得太累,太沉重了。
为了工作,为了父母,为家庭奔波着,从来没有为了自己开开心心、轻轻松松的活着。
最好的状态是好好的做自己。
【《夺冠》观后感】相关文章:
夺冠记作文02-21
夺冠观后感08-01
《夺冠》观后感06-12
夺冠观后感12-01
夺冠观后感10-08
《夺冠》观后感10-06
夺冠观后感10-06
【热门】《夺冠》观后感09-28
【热门】《夺冠》观后感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