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勃沙特的长征观后感
看完一部影视作品以后,你有什么总结呢?写一份观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那么你真的会写观后感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勃沙特的长征观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勃沙特的长征观后感 篇1
静静的,静静的,远处盛开的桂花飘来悠悠的香气,回忆着几十年前的传奇经历。这就是我们今天观看的电影《勃沙特的长征》中的开头。
勃沙特在回到教堂时被红军误以为内奸抓了起来,这使勃沙特十分生气,但是他们的团长却把勃沙特松绑了,把他关进一个屋子里,而另一边因为地图太小,却冒死抢回了一张大地图,可是因为全是洋人的文字,这时的红军苦恼不堪,勃沙特起初选择中立,但还是为他们翻译了三个名称,就不在翻译了,于是长征便开始了,勃沙特在和红军长征的过程中,翻山越岭,经历了各种战争的残酷,团聚的喜悦与离别的忧伤。在最后那对父子为了摆“王”字干扰敌机信号而壮烈牺牲时,勃沙特彻底改变了中立思想,并帮助红军翻译地图,这也为他们提供了重要的线索,最后他们为勃沙特的送行。
《勃沙特的长征》运用了幽默风趣的语言将一个个人物形象生动的表现出来,又用一段段感人的故事来突出故事的主题,可谓是笑中有泪,泪中有乐。在这部电影中,我深深地感受到无数的英雄前辈坚定的信念,抛头颅洒热血,他们个个骁勇善战,机智勇敢,不畏生死,誓死捍卫尊严。他们为干扰敌机信号来摆“王”字时的英勇身影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中,挥之不去。
那“桂花的'香味”又何尝不是一个个感人的故事中散发的阵阵迷季。作为一名中学生,我们大家要学习红军那种无私奉献,不畏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精神,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好好学习,制定学习目标,坚定信念,不怕困难,听从老师的教导,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中学生。
让长征精神永驻我心,激励我不断前行!
勃沙特的长征观后感 篇2
青山不老埋忠骨,绿水有情祭英魂,红军精神放光芒,星火相传励后人。11月29日晚,学校组织我们看了关于长征主题的电影。其中《勃沙特的长征》这部电影更使我为之震撼,观看之后使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复。这部电影主要讲了勃沙特与红军,一起走过艰难的旅程,其中张大狗的形象给我留下最为深刻的印象。
一个15岁的孩子。不畏惧国民党的邪恶势力。当红军的地图落在国民党手中时。他毫不畏惧,带着必死的决心,英勇地来到国民党的办公处。装作投降国民党的样子,混入到内部,并小心翼翼地把地图送回到红军处地图,给红军帮了大忙,一次当红军的队伍,正往前走时。空中来了两架战斗机,准备偷袭他们。张大狗看到后,赶紧用望远镜观察敌方的状况,发现敌方的.阵地上有一片用白布摆成一个王字,他当时想也没想,就跑到别处去要白布,为了给敌机制造混乱,以挽救几百个红军战士的生命,他不顾枪林弹雨,跑到阵地前摆放王字旗,结果还未摆好,就中弹牺牲,他这种牺牲小我,保护大我的行动,彻底感动了我。是什么让他亳不畏惧?是信仰!以前我们的国家很落后,为什么会落后?是因为我们中国人没有信仰,可现在,中国正在一步一步的变好,一步一步的变得强大,这每一步的变化,不正是我们中国人有共同的信仰吗?不同的人,有着同一个信仰,会迸发出多么强大的力量,当你有了信仰,一切困难的事都会迎刃而解,从而支撑着你。
《勃沙特的长征》从一个外国人的独特视角看待长征,并通过展现红军将士与勃沙特在理想信仰上的碰撞交融过程,生动再现了红军当年克服艰难险阻、寻求革命胜利的历史图景,阐释了长征是宣言书、宣传队、播种机这一宏大主题。
看完这部影片,我深深的懂得,一个人活着必须要有他自己的信仰,为信仰活着。托尔斯泰认为:信仰,是人生的动力。诗人惠特曼说:没有信仰,则没有名副其实的品行和生命;没有信仰,则没有名副其实的国土。今天,步入新世纪的我们,同样需要坚定的信念、坚强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我们要弘扬长征精神,继续进行新的长征。以蓬勃向上的风貌,激发创新能力,燃烧学习的激情,焕发无坚不摧的力量。这样的信念、精神是我们人生走向辉煌的基石。
勃沙特的长征观后感 篇3
展现了红军与勃沙特在信仰和情感上的碰撞交融过程。在勾勒红军当年克服艰难困苦、寻求革命胜利道路的历史图景的同时,影片侧重于呈现他们对生命的热爱与尊重,并在叙事层面进行了颇具匠心的设计,不仅为长征题材影视创作的内涵拓展和形式创新做出了尝试,更为影像对长征精神的深度诠释和长征意义的当代开掘树立了范式。
尊重与热爱生命的主题源自电影《勃沙特的长征》的独特视角。影片的序幕,老年勃沙特的思绪就被桂花飘来的悠然香气拉回到了几十年前与红军不期而遇的那个时候。作为传教士,热爱生命、尊重生命是勃沙特的行为准则和毕生诉求。在他看来,时刻处于和军队作战状态的红军与尊重生命这一诉求毫不相干。但在与红军一同踏上长征之路、经历过各种事件的磨难和洗礼之后,他渐渐改变了自己的看法。
影片以勃沙特的叙述为脉络,从他的视角切入,展现红军对生命的态度。首先引起勃沙特关注的是红军对伤病俘虏的态度:尽管在战场上敌我双方殊死搏斗,但下了战场,面对放下枪的俘虏,一直处于饥饿与困顿之中的红军战士却用担架抬着他们,不肯放弃。之后,在极端饥饿的状态下,红军战士对马的态度再度感动了勃沙特:红军连长奉命杀战马充饥,与战马有深厚感情、甚至把战马当兄弟看待的警卫员张大狗拼死护马,甚至痛哭着高喊“你们把我吃了吧。”在红军战士的眼中,战马具有和人一样的生命价值。征战途中,女红军突然分娩,产下孩子之后遭遇大出血,在姐妹们为她演唱的“八月桂花遍地开”的歌声中告别了人世。影片最后,为了给敌机制造混乱,以挽救几百个红军战士的生命,张连长和张大狗不顾枪林弹雨,跑到阵地前摆放“王”字旗,结果还未摆好,就双双中弹牺牲。他们这种“牺牲小我、保全大我”的行为,彻底感动了勃沙特,使他认识到红军的诉求和自己热爱生命、尊重生命的诉求竟然如此惊人的一致,内心涌起了强大的力量。在这种力量的驱使下,勃沙特冲到了前线,摆好了红军战士没摆好的“王”字旗,将影片“热爱生命、尊重生命”的主题推向极致。《勃沙特的长征》以这样的人性标尺来衡量长征,阐释长征的精神内涵,使观众领悟到影片中“红军战士热爱美好的生命,他们愿意为保护大多数人的生命而献出自己的生命,艰苦卓绝的长征则是红军热爱生命、保护生命的伟大实践”的主旨意蕴。
在展现长征独特的认知价值的同时,《勃沙特的长征》在叙事层面的创新突破也体现出创作者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首先,影片在表层的战争叙事线之下,一直在营造着另一条感人的情感线。这条情感线以勃沙特和红军的相遇开始,随着勃沙特的种种经历而逐步推进,最终铸成了澎湃的情感力量,冲击着勃沙特的心扉,也感动着观众。这不但助推了影片尊重生命的主题表达,更让观众感受到了信仰的力量。其次,具体桥段的叙事也显示了影片创作者的匠心独运。比如,影片开始,敌我双方对峙于教堂的一场戏,作者没有去刻意营造激烈的`战斗场面,而是巧妙地设计了一场“空城计”,通过敌我双方画面的不断对切,凸显紧张的氛围,营造出了较强的叙事张力。这种文戏的运用更能体现出作者的叙事智慧和影像功力,也提高了观众的观赏趣味。
诚然,大醇小疵,《勃沙特的长征》在艺术表现上尚有改进提升的空间。比如,张大狗偷地图的情节过于简单,缺乏精心设计,和影片匠心打造出的整体叙事氛围不太协调。地图这条线索未能与叙事主线有机结合,成了一条可有可无的旁枝末节,也使影片的情节略显分散。总而言之,该片的艺术得失,将为之后的长征题材影视剧创作提供可资参考的样本,特别是以“热爱生命、尊重生命”这一视角来表现长征的做法,赋予了该类文艺作品更为广袤的创新空间,值得褒奖。
勃沙特的长征观后感 篇4
生命这个原来卑微的两个字,但在红军眼里。是与众不同的是唯一的是,珍贵的。有了生命,世界才不会孤单,生命为我们增添色彩,让我们能够领略世界的风采。
八月的桂花,那沁人心脾的香味……
《勃沙特的长征》这部电影主要讲了勃沙特帮助红军战胜了国民党,但张排长和张大狗却因此而阵亡电影语言幽默诙谐,生动形象,常常能够有引发我们笑声的情节。
电影中,情感色彩浓厚,特别是部队粮食缺乏,不得已而杀掉“张二狗”。看到张大狗的悲痛和张排长不得已而为之的表情是我被深深的感动了。有时人们为了大利益而舍去自己,舍小家为大家。张排长这样不顾个人利益的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
生命这个曾经卑微的'词,红军,用他们的行动证明了生命是可贵的,他们用行动诠释了生命的可贵!
现在的生命是十分珍贵的,2014年,为了寻找失联的马来西亚航空公司MH-370客机,共有26个国家提供了支援,中国,澳大利亚,日本等数个国家在印度洋个中国南海海域上的搜救上投资了4400万美元。打捞专家表示,实际花费可能是官方发布的3、4倍。
人活着,要有价值,要有理想。怎样的一生是有意义的?能够活出自己的人生,实现自我价值,这样的一生是值得的,将个人追求建立在人类共同需要的基础上,这样的一生是值得的!
生命,一个多么美丽的词啊!当人的生命遭遇的无力抵抗的自然灾害时,人为灾难时,不可预知的生命的结束时……我会感受到生命是如此渺小,如此脆弱,我又体会到生命是坚强的,生命是崇高的,神圣的。我们对生命要有一种敬畏的情怀。
生命,要有价值,向张家父子一样为人民做出贡献,做出帮助,即使因此死亡或结束生命,回头看自己做到的事,你会因此而觉得自己是多么伟大,因此而自豪!
【勃沙特的长征观后感】相关文章:
少年王勃的教案02-14
少年王勃教学反思01-02
《少年王勃》教学反思02-05
《少年王勃》教学设计06-06
《长征》观后感03-12
长征观后感02-24
我的长征观后感11-06
关于长征的观后感12-04
《长征》个人观后感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