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西莫夫短文教案

时间:2023-03-05 11:36:17 经典短文 投诉 投稿

阿西莫夫短文教案模板合集六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阿西莫夫短文教案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阿西莫夫短文教案模板合集六篇

阿西莫夫短文教案 篇1

  一、字词天地:

  不休:不停止。

  铱( ):一种稀有金属,银白色,质硬而脆,化学性质稳定。

  潮汐( ):通常指由于月球和太阳的引力而产生的水位定期涨落的自然现象。这里特指海潮。

  尘埃( ):尘土。

  抵( )达:到达。

  劫( )难:灾难,灾祸。

  致密:细致精密。

  排斥( ):不相容、使离开或不使进入。

  趋( )势:事物发展的动向。

  陨( )石:含石质较多或全部是石质的陨星。

  膨( )胀( ):由于温度升高或其他因素,物体的长度增加或体积增大。

  追溯( ):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二、主题归纳:

  这篇事理说明文,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产生、分布和特定等的介绍,证明了外星撞击地球导致恐龙灭绝的观点,表明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三、课内达标练习: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B)

  A、潮汐(xī) 劫难(jué) 遗骸(hái)

  B、褶皱(zhě) 深渊(yuān) 衍射(yǎn)

  C、陨落(yǔn) 地壳(ké) 追溯(sù)

  D彗星(huì) 两栖(xī) 排斥(chì)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不能用括号内词语替换的一组是(C)

  A大约经历(经过)了一亿年。

  B随着时间的流逝(消失),北美又与亚洲和欧洲分开。

  C这些生物的'命运比其他同类要悲惨(悲壮)得多。(悲惨:处境或遭遇极其痛苦,令人伤心。悲壮:悲哀而壮烈。)

  D以色列对加沙地区发动的防御盾牌行动对平民来说是一场无法躲过的劫难(灾难)。

  3、填空。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是选自美国作家阿西莫夫的作品,两篇文章同为科普作品。一篇依据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佐证了大陆漂移假说;一篇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研究,证明了外星体撞击地球导致恐龙灭绝。这表明,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同。

  4、指出下列各句所用的说明方法。

  (1)例如,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骨骼化石。(举例子)

  (2)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打比方)

  (3)如果在850℃的温度下把斯石英加热30分钟,它将变为普通沙子。(列数字)

  5、分析下列句中加点词是如何体现说明文语言特点的。

  (1)“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

  “几乎”是“十分接近差不多”的意思,说明“板块构造”理论解决了地质界的大部分问题,仍然有业疑难问题无从解决。由此可以体会到说明文语言的严谨与准确,符合事实。

  (2) 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

  “似乎”是“仿佛、好像”的意思,在这里表推测,因为此处所涉及的问题本身就是一种假想。如果没有“似乎”一词,就表示十分了解当时恐龙所生活的环境,与事实不符,违背了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

  解析:先解释词语,然后分析其在句中对说明事物所起的作用。

  6、品读课内语段,回答问题。

  几十年前,人们发现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

  可以这样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中加点的“驮”字换成“背”或“扛”可以吗?为什么?

  不可以。因为“驮”是指“负载”着许多大陆。“背”“扛”指承担着东西,不能准确地说明大陆漂移的情况。

  解析:结合句意分析“驮”“背”“扛”的表达效果,进而确定是否可换。

  7、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C )

  A、驻足 制裁 因地制宜 张惶失措(皇)

  B、肃穆 琐屑 天衣无缝 物竟天择(竞)

  C、追测 帷幕 大庭广众 无动于衷

  D、推崇 颠沛 日薄西山 世外桃园(源)

  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C)

  A、警察的计划是天衣无缝的,不管小偷怎么狡猾,都逃不出警察的手掌心。

  B、宪法赋予了公民权利,并非让我们为所欲为,而是提供一个最高的行为准则。

  C、随着校运会的临近,我们班篮球队正紧锣密鼓地训练,准备死灰复燃,为班争光。(死灰复燃:比喻已经停息的事物又重新活动起来(多指坏事)。此处可改为“东山再起”。)

  D、那些门和窗尽量工细而绝不庸俗,即使简朴但也别具匠心。

  9、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表意明确的一项是( D )

  A、南极的恐龙和两栖动物的命运比其他同类要悲惨得多,其原因是板块把它们向南携带到了极地而造成的。(句式杂糅,可删去“其原因”)

  B、在身体虚弱和严重缺氧的情况下,登山队员摸黑进行高山行军,这不仅相当危险,而且很困难。(语序不当,“很困难”和“相当危险”应互换位置。)

  C、乾清宫是皇帝处理日常政务,批阅各种奏章,后来还在这里接见外国使节。(成分残缺,应在“奏章”的后面添加“的地方”。)

  D、黄梅戏发源于湖北黄梅县,曲调悠扬委婉,优美动人,具有芬芳的泥土气息,深受大众喜爱。

阿西莫夫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突出本文以论证为主的特点。

  ⑵ 解释学生的疑问,纠正他们理解上的偏差。

  2、能力目标:

  教学生学会运用论证的方法。

  3、教育目标:

  教学生正确对待恐龙及其他科学问题。

  【重点难点】

  教学生学会运用论证的方法;确立正确的世界观。

  【策略和方法】

  朗读法、查资料。

  【教学媒体】

  录音机、投影仪。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给他们讲恐龙灭绝的故事。正好有一个同学带来了一本关于恐龙的书。那麽就让他们边看书,边了解恐龙生长环境、灭绝原因等其他问题。这样,在未学这篇文章之前就让他们对恐龙有一个大体上的了解。

  二、整体感知

  1、检查学生查字词的情况,并且听录音。

  《恐龙无处不在》

  2、这两篇短文以论证为主,那末,请找出这篇用什麽来论证了什麽?

  (在此之前,必须向他们介绍什麽是论证,因为这是他们第一次接触到它。简单地说,就是用一个或多个事例来证明一个道理,这同举例子有相同的地方,应注意区别。他们一个仅就事实来讲的,一个是事实道理一块讲的。)

  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板块构造学说。

  3、这麽说本文主要是写什麽的?

  板块构造学说的。只不过是把恐龙当作是一个例子罢了。这一点必须对学生先交待清楚。

  4、本来恐龙与板块构造学说是风牛马不相及的,但作者说了一句话使他们之间及其他不同领域的科学之间都能有某种联系,你能试着找出这句话来吗?

  第一自然段: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这是全篇行文的.逻辑基础。善于联系,往往会在别人不经意的地方有独到的发现。

  5、下面,咱们再来分析一句话,如果把这个发现与南极大陆联系起来,这比仅考虑恐龙来说要重要的多。这句话有何作用?

  承上启下!思维方式和提问方式常常是解决问题的先导。这对我们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都应有所启迪。

  其思维触角已伸向另一个领域。

  6、在第8、9、10、11自然段中,你明白了什麽概念及原因?

  板块构造学说,每个大陆都有恐龙化石的原因。

  7、最后一段有什麽作用?

  照应开头。

  三、布置作业

  1、把生字词以及文学常识写一遍并且背过。

  2、预习《被压扁的沙子》。

  第二课时《被压扁的沙子》

  一、复习旧知

  1、检查上节课字词及文学常识的背诵情况。

  2、联系上节课的有关内容,为这节课打下铺垫。

  二、整体感知

  1、大家看看本文要论证的对象是什麽?(或者,本文是用什麽来论证什麽的?)

  (有了上一篇短文作铺垫,这一个问题就比较好回答了。)

  被压扁的沙子(斯石英)──探讨恐龙灭绝的原因。

  再一次印证了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这句话。

  2、看看作者是怎样一步一步完善自己的论证的?

  提出两种学获撞击说和火山说──被压扁的沙子(斯石英)──形成及其原因──性质:有两方面;──为排除火山说确认撞击说提供科学依据──进一步确定:有斯石英则以前肯定发生过撞击;反之,则没有。──结论:恐龙灭绝起因与撞击而不是火山活动。

  (这个问题开始是需要我们为学生点出来的。但是,后面的这些就不需要了,他们自己总结的非常棒。也就是说,对于说明文的概括内容的这一部分,许多同学已经掌握了其中的要领了。)

  3、这篇课文的特点是什麽?

  逻辑严谨,环环相扣,说理充分。

  4、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但是选用的材料却不同,所说明的问题也不同,你能找出他们的不同点吗?

  各自说明的对象和说明角度不同。

  相同点: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

  不同点:

  ⑴ 谈到恐龙的化石无处不在,是为了证明另一科学理论──板块构造学说;

  ⑵ 恐龙的灭绝成为探讨的主题,被压扁的沙子则成了证据。

  5、处理课后练习。

  三、布置作业

  1、巩固本课所学的有关知识。

  2、预习下一课。

  【课后记】

  本课由于最先讲述了论证这种方法,会引起一些孩子的兴趣。而且加上这篇课文本就很简单,也无需花太大的精力去引导他们。只需把几个重要的问题讲明白了就可以了。但是,这却需要老师对恐龙以及板块构造学说有一个明确而广泛的认识。

阿西莫夫短文教案 篇3

  一、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2.短文两篇所说明的研究成果。

  3.短文的行文顺序及说明方法、语言特色。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情感目标

  1.科学需要大胆的推测,合理的想像,合乎逻辑的分析、求证。

  2.学会从不同角度对所观察到的自然现象进行思考。

  3.广泛阅读科普文章,开阔视野,增长知识。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了解两篇短文所说明的事理,说明的顺序、方法。

  难点: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介绍“大陆漂移假说”产生的故事:1912年的一天,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因病躺在床上。当他把目光移到墙上那张已看过千百遍的世界地图上时,突然产生了一个新奇的想法:为什么地图上南美洲巴西亚马孙河口突出的一块大陆,同非洲喀麦隆海岸凹陷进去的部分,形状竟会如此相似?为什么沿北美洲的东海岸到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的凹形地带,与欧洲西海岸到非洲西海岸的凸形大陆,竟会如此吻合呢?难道这几块大陆原来曾连在一起,后来才分离开来的吗?

  魏格纳被这个奇妙的想法激动得几天没有睡好觉。他把地图上所有的陆块都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发现它们的海岸线都能较好地吻合在一起。后来,他经过多方面的研究、求证,大胆地提出了轰动世界科学的著名学说——大陆漂移假说。那么“恐龙无处不有”与大陆漂移假说有什么关系呢?

  (一)明确目标

  (二)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研讨以下问题:

  1.“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由何而知?

  2.“大陆漂移”使恐龙遍布世界的说法由何而来?

  3.你怎么看待科学家们的推断?

  讨论明确:

  1.1986年在南极发现鸟臀目恐龙。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因而“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之说成立。

  2.科学家并不满足于南极发现恐龙化石最直接的结论,即“恐龙无处不在”。他们就此产生了更多的疑问,如“恐龙何以在南极生存?”“恐龙是如何越过大洋进到另一个陆地上去的呢?”深入研究得出的结论是“是大陆漂移把恐龙带到了南极”。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及目标完成过程

  1.学生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说明的层次顺序及说明方法。

  讨论明确:

  全文共15个自然段,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用一个科学观点——“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引出说明内容。

  第二部分(第2~14自然段):阐述说明内容——由恐龙化石在南极的发现说明“恐龙无处不在”,再由“恐龙无处不在”这一发现推究原因。

  第三部分(15自然段):以“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证据”.总结说明内容,结束全文。

  本文在说明“大陆漂移”:是恐龙无处不在的原因这一主体内容时,诠释了“板块构造”理论,还用一个生动的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将“板块构造”形象化地说明出来,板块聚散的科学原理也就通俗易懂了。

  主体说明部分。列数字是一个重要说明方法,如“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这个泛大陆存在了数百万年后,又开始显示出破裂的迹象”。

  “大约在2亿年前,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

  “印度向北移动,并且大约在5000万年前与亚洲相碰撞,形成巨大的喜马拉雅山脉。”

阿西莫夫短文教案 篇4

  【学习目标】

  1、把握两篇短文的内容,明确说明对象,理清写作思路。

  2、体会课文中的补充说明的作用和含义。

  3、理解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可以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学习重点】

  体会课文中的补充说明的作用和含义。

  【知识链接】

  本文选自《新疆域 》,作者阿西莫夫(1920—1992),美国著名的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他发表的'科幻小说和科普作品至今已有300多部,是公认的当今美国科幻小说家的泰斗。

  【学法指导】

  1、要充分预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勾画文中重要的字词和语句,自主进行解释。

  2、认真研究导学案,独立思考,限时完成;规范书写,运用好双色笔;小组合作探究,答疑解惑。

  【自主学习】

  1、给加横线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遗hái ( ) 骨gé ( ) zhě( )皱 追sù( )

  劫( )难 蟾蜍( ) 陨( )石 携( )带

  2、解释词语

  劫难: 追溯

  天衣无缝: 致密:

  3《恐龙无处不在》这篇文章主要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4、《恐龙无处不在》一文说明的对象涉及哪两个学科?从中我们可以明白一个什么问题?

  5、《被压扁的沙子》所探讨的主题是什么?“被压扁的沙子”在全文中能说明什么问题?

  6、《被压扁的沙子》一文对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提出了哪两种科学假设?

  【合作探究】

  1、《恐龙无处不在》和《被压扁的沙子》两篇短文比较,在行文思路上有哪些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

  2、两篇文章在探索自然奥秘的过程中,思考问题的方式有哪些相同之处?

  3、“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一句中的“漂移”和“迁移”能不能互换,为什么?

  4、试分析下列各句中黑体词如何让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

  (2)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

  【整理学案】

  【达标测评】

  1.给加横线的字注音。

  遗骸( ) 褶皱( ) 追溯( ) 鸟臀目( ) 两栖动物( )

  2.《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一篇依据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佐证了 ;一篇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反思,证明 。这表明,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 也不同。

  3.在下面的横线处填上适当的关联词语。

  斯石英并不十分稳定,原子之间靠得太近以至于它们又出现相互排斥的趋势,最后又变为普通沙子。 , 原子之间结合得极为致密, 这种反弹变化进行得非常缓慢, 使斯石英可保持数百万年。

  4.一小吃店打出广告:“好吃,告诉大家;不好吃,告诉我们。”但由于广告内容不是很自信,效果并不好。后经人指点,将广告内容稍作改动,便十分自信,顾客盈门。请问,是怎样改动的?

阿西莫夫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

  1.短文两篇所说明的研究成果。

  2.理清说明的顺序。体会简练、缜密、生动的语言。

  3.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过程与方法

  1.广泛阅读科普文章,开阔视野,增长知识。

  2.学会从不同角度对所观察到的自然现象进行思考。

  情感态度价值观

  增强学生的科学意识,培养学生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1.了解两篇短文所说明的事理,说明的顺序、方法。

  2.科学需要大胆的推测,合理的想像,合乎逻辑的分析、求证。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导语

  2.检查预习

  遗骸(hái):遗留下来的骨骸。

  蟾蜍(chánchá):一种两栖动物,体表有许多疙瘩,内有毒腺,俗称癞蛤蟆。

  褶皱(zhězhòu):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的弯曲。

  追溯(sù):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地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天衣无缝:神话传说中,仙女穿的仙衣,不用针线制作,没有缝儿。比喻事物没有一点漏洞。

  二、学习《恐龙无处不在》

  1.在南极及其他大陆上都发现了恐龙化石,作者首先想到了什么?

  明确:这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2.恐龙能在今天的南极地区生存吗?为什么?作者经过分析思考得出了什么答案?

  交流后明确:不能。因为南极地区非常寒冷,而恐龙不适应寒冷的气候。作者得出的答案是: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3.大陆在漂移是“板块构造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板块构造理论”能解开恐龙无处不有之谜吗?为什么?

  交流后明确:能解开。板块构造理论认为: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早期恐龙在那时已经开始出现,并且有机会分散到泛大陆的各个地方。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生活。后来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这些大陆经过不断地漂移,逐渐形成了今天大陆的样子。这些大陆在分离时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所以今天在地球的各个大陆都有恐龙化石。

  4.经过以上层层分析,作者得出了什么结论?

  结论: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壳在进行缓慢但有不可抗拒运动这一理论提供了另一个强有力的证据。

  5.课文标题是《恐龙无处不在》,那么它的说明对象是否就是恐龙呢?

  明确:作者谈恐龙的灭绝,谈到恐龙化石无处不在,是为了证明另一项科学理论——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

  教师补充:1912年的一天,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因病躺在床上。当他把目光移到墙上那张已看过千百遍的世界地图上时,突然产生了一个新奇的想法:为什么地图上南美洲巴西亚马孙河口突出的一块大陆,同非洲喀麦隆海岸凹陷进去的部分,形状竟会如此相似?为什么沿北美洲的东海岸到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的凹形地带,与欧洲西海岸到非洲西海岸的凸形大陆,竟会如此吻合呢?难道这几块大陆原来曾连在一起,后来才分离开来的吗?

  魏格纳被这个奇妙的想法激动得几天没有睡好觉。他把地图上所有的陆块都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发现它们的海岸线都能较好地吻合在一起。后来,他经过多方面的研究、求证,大胆地提出了轰动世界科学的著名学说——大陆漂移假说。

  6.理清文章结构

  一、(1-1):用一个科学观点——“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引出说明内容。

  二、(2-14):阐述说明内容——由恐龙化石在南极的发现说明“恐龙无处不在”,再由“恐龙无处不在”这一发现推究原因。

  三、(15-15):以“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证据”总结说明内容,结束全文。

  本文在说明“大陆漂移”:是恐龙无处不在的原因这一主体内容时,诠释了“板块构造”理论,还用一个生动的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将“板块构造”形象化地说明出来,板块聚散的科学原理也就通俗易懂了。

  7.作者在这里采用的是逻辑顺序,重在说明事理,将抽象的科学知识,层层解剖,既严谨,又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恐龙的灭绝)生物学——(板块构造理论)地质学,道理正如课文第一段所说:“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8.说明方法:列数字、举例子

  9.语言特点

  ①作者在行文中放在括号里的补充说明文字:见研讨与练习二。

  ②课文中多处使用了设问句。这样既将中心内容一步步推出,又使读者感到非常亲切。

  “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引出恐龙如何到另一个大陆的问题。

  “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引出板块构造理论。

  ③采用了打比方的方法,使得语言既生动形象又明白如话。

  如“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一句,形象地说明了南极洲寒冷的程度和南极洲在地球中的位置。又如:“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非常形象可感。

  8.总结扩展

  科学家能从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中产生联想,经过怀疑、推测、研究、论证之后有新的发现。对我们的启示: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善于多角度思考问题,以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

  9.布置作业

  借阅有关资料,或看有关科幻影片,了解一下恐龙的世界。

阿西莫夫短文教案 篇6

  一、课前准备

  1、查工具书,给加点的字注音,解释词语:

  遗骸 遗留下来的骨骸。

  蟾蜍 一种两栖动物,体表有许多疙瘩,内有毒腺,俗称癞蛤蟆。

  褶皱 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的弯曲。

  劫难 灾难。

  致密细致精密。

  追溯 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处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天衣无缝 神话传说,仙女穿的天衣,不用针线制作,没有缝儿。比喻事物没有一点破绽。

  2、正确朗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二、导人新课,激发兴趣

  1、将制作的大陆漂移示意图(见《教学参考书》有关资料二:地质年代与大陆漂移学说)课件在多媒体教学平台上演示。

  2、长期以来,人们试图解释地球上陆地和海洋的起源,曾提出各种各样的假说。现在,地质学家们普遍认为,在2亿年前,地球上所有的大地都是连在一起的,后来由于某种原因,这块超级古大陆一分为二,继而又四分五裂,相继形成了北美洲和亚欧大陆、南极洲、非洲、南美洲、大洋洲、新西兰和印度次大陆。这就是在地质学上曾引起一场深刻革命的大陆漂移学说。1986年,阿根廷南极研究所的专家在南极发现的恐龙化石,就为这一学说提供了有力证据。这是为什么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阿西莫夫的科普短文两篇。(板书课题及作者名)

  三、自读课文,感知内容

  1、学生读文,思考讨论:

  (1)两篇短文各自要说明的内容是什么?

  (2)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但说明的角度不同。试比较。

  (此题意在让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对比阅读,培养学生善于多角度、多侧面看问题的科学思维能力。)

  2、教师点拨:

  (1)第一篇《恐龙无处不有》依据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佐证了大陆漂移假说;第二篇《被压扁的沙子》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反思,证明外星撞击导致恐龙灭绝。

  (2)这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但这——问题在每篇文章中所“扮的角色”不同。在第一篇中,作者谈到恐龙灭绝的历史,谈到它的化石尤处不有,是为了证明另一科学理论(“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而在第二篇中,恐龙的'灭绝则成为探讨的主题,“被压扁的沙子”则成了证据。

  四、细读课文,揣摩语言

  阿西莫夫素以驾驭语言和概念的能力著称。速读课文,试结合上下文,说说作者在行文中放在括号里的下列补充说明文字有何作用。

  (1)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现代两栖动物。

  (2)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

  (3)万一某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

  (4)即非常纯的沙子。

  (5)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

【阿西莫夫短文教案】相关文章:

《阿西莫夫短文》的教案02-15

《阿西莫夫短文》教案01-22

《阿西莫夫短文》优秀教案08-26

关于《阿西莫夫短文》的教案08-26

阿西莫夫短文优秀教案02-13

《阿西莫夫短文》的优秀教案02-15

《阿西莫夫科普短文》教案02-17

阿西莫夫短文教案02-17

《阿西莫夫短文》教案【推荐】02-15

【精】《阿西莫夫短文》教案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