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药王墓的散文

时间:2022-10-06 09:38:11 短篇散文 投诉 投稿
  • 相关推荐

风雨药王墓的散文

  (一)

风雨药王墓的散文

  几千年岁月长河中,被人冠之为“药王”者,不可枚数。他们是中医的脊梁,也是民族的脊梁。其中,最被后人称道的要算隋末唐初之孙思邈。孙真人以一部《千金方》和一篇《大医精诚》,将为医者的医术和医德渲染到极致,成为后世瞻仰的楷模。吾邑亦有被后人尊称为“药王”者,并且历经1700年时光,论起对中医学的贡献,不仅不亚于孙真人,而且还是他的先辈。孙真人在《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中,多处引用了他留存的典籍。他就是——药王王叔和。若问至今还在保护邑民健康,他的功绩也远胜于孙真人,这绝非诳语!

  不信去看,在药王王叔和的坟头,至今还留存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药王“金丹”:一种褐黄色的细如绿豆大小的“药丸”。当地十乡八里的老百姓一直有个信念,遇到沉疴痼疾,用几粒金丹一定会“药到病除”。我在幼年时营养不良,身子羸弱,祖母又离开的早,经常不是肚子痛就是腹泻,弱弱的母亲相信了人们的传说,不远几十里冒着晨露风霜,满怀期待地爬在那个坟上,十指沾泥寻找着一粒粒的金丹,回来后洗净,拌着凉开水一口吞下,在母亲的期盼和念念有词中,沉沉地睡上一觉,奇异的是早上再起来,就恢复了生机。我后来有幸成为了杏林中的一员,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告诉我:那是叫无巧不成书。现在母亲已经故去了多年,我常常怀想她当日的风尘仆仆,还有在药王坟头的虔诚、专注、迷惘和祈望。她那沾泥的十指,仿佛正为我寻找人生的风向!

  千百年来,孤寂的药王其实不是孤寂的。萋萋芳草,凛凛寒风,苍郁黄土,枯荣花树,还有暄燠人心一直陪伴着他,和山月齐辉,与大地同寿!

  它成为一个符号。这符号与信仰有关,与愚昧不可同语!

  (二)

  隋代嘉祥大师在疏注《法华经》时说:“药王者,过去世以药救病,因以为名。”在中医药发展过程中,医和药从来是不分家的。远古的伏羲、神农、黄帝,中古的扁鹊、仓工、淳于意,后世的张仲景、华佗、王叔和、皇甫谧、葛洪、孙思邈、李时珍等,都是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不同从业者心中的医药神。这就是今天为什么称“医王”的少,号“药王”的多。

  王叔和生于汉末乱世,青年时代流寓襄阳,目睹了干戈扰攘、瘟疫频发,老百姓流离失所,民不聊生的窘况,因而发志拯救苍生,成为张仲景的授业弟子。仲景去世后,他到洛阳入太医院,晋升为魏太医令。在太医院期间,他完成了人生第一大功绩——收集散佚的《伤寒杂病论》残简,编纂整理《伤寒》,使《伤寒杂病论》得以流传后世,为中医学的传承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晚年,他淡看浮华,隐居吴头楚尾之间的麻城,除了一边济世救民外,还结合平生治病心得,撰写了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脉经》。《脉经》总结了魏晋以前的脉学成就,推广了《难经》寸口诊脉法,将前人纷繁杂乱的脉象名称进行了归纳整理,确定为24脉,首次制定了24脉指下标准,准确描述了各种脉象的不同指下感觉,并提出了各脉象之间的鉴别方法和不同临床意义,成为后世脉学专著的祖本,至今仍指导着临床实践。此外《脉经》还收录了扁鹊、华佗等前代医家的经论要诀,以类例相从的方式记载于书中。《脉经》还首次提出了儿童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变蒸学说”,至今仍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公元280年,王叔和去世后,后人将其葬于白果镇老爷山,并于山下定居世代守护。为了纪念其功绩,人们将此地命名为“药王冲”,王叔和殁葬地命名为“药王墓”,并建“药王庙”世代景仰。

  1700年的时光如水,老爷山上芳草萋萋,虽然墓园落寂,残碑无声,但人们并没有忘记他的功勋,四时八节,十方信众祭拜如潮,为的是瞻仰药王的丰姿,追忆药王的功德。

  按照今药王冲王氏家族留存的家谱记载:《王氏族谱》从元大德年间子林公开始,而将“王叔和”称为“远祖”。原因是在子林公以前,祖人名目虽有数千,由于屡遭兵燹,谱牒散乱,世次莫辨,求其完备,势不可能。但子林公一脉,派行世系,班班可考,因而只得以“叔和公为远祖,而以林祖为一世”。道光年间王氏族长王士毅外甥、进士蔡古松先生在王氏新修谱系中记载:

  “母族王氏,晋神医,敕赐药王。王公字叔和。公之苗裔也,历传自五代,至唐、至五季而宋、而元、而明、而清。十有余朝,千有余岁矣。”

  国人的谱牒文化主要是起自唐宋,在唐宋以前,由于人们的重视程度和兵燹战乱,荡析离居,要弄清一个家族的原原本本、枝枝叶叶是非常困难的。但可以肯定的是:没有一个家族是随便认祖归宗的,无论那祖宗曾经多么荣耀;同样,也没有一个家族是随便离祖弃宗的,无论那祖宗曾经多么不堪。这就像岳飞家至今有传人,秦桧家也有传人一样。况且,药王冲那座古墓历经风霜依然屹立着,一直让老百姓口口相传。

  (三)

  历史总是充满沧桑和骨感的!流年荏苒,时光更迭,药王墓在尘世的风尘中,荒草黄了一茬又一茬,秋虫鸣了一年又一年。岁月的风霜雨雪,像一把无情的刀剑,暗淡了繁华,苍老了容颜!

  我第一次到药王墓去是在2011年的春天,正是油菜花开、大地鎏金的时候,一眼望去,老爷山上光秃秃荒凉至极,除了还没有发青的茅草以外,基本没有什么树木。走近药王墓前,只见墓碑开裂,碑文模糊,真是想不到千古药王之墓如此苍凉,如此没落,所以内心丝毫感觉不到一点愉悦。后来,从当地的村民口中得知:在老一辈的记忆中,药王墓雄势得多,式样古老坚固,墓碑高大。在文革前,墓前的建筑物已经被拆毁,到了文革中,打倒封资修的声势更大,那些不怕事的基干民兵就找来炸药炸开坟墓,当地王姓村民在他们白天炸开后,晚上就偷偷填埋,如此反复多次。改革开放后的九十年代,王氏后裔就自己修了此墓,由于势单力薄,资金有限,墓修的很草率,就连墓碑上的碑文也写的歪歪斜斜,像茅草棍棒划的似的。在药王墓东北向的不远处有一座药王庙,其遭遇也差不多。《王氏族谱》记载:庙最初是一世祖子林公与史姓族人合资建的,后来又多次大修,有前后两栋大殿,上殿供奉的就是药王王叔和塑像,到了1958年,那里改为农场,就将前殿拆了,后殿做为农场的宿舍。现在看到的药王庙也是后来修的,无论规模和气势已经不能与当年同日而语了。虽然如此,每月的初一、十五以及药王菩萨四月二十八生日,前来此地朝圣的络绎不绝。特别是四月二十八日,更是人山人海,轻烟袅绕,鞭炮震天,各揣心事的人们从四面八方潮水般涌来……

  听了村民的介绍,内心五味杂陈。作为一个看客,是没有任何资格去评论的,但墓碑的残败和零落,的确不忍目视。至少我是这样。

  好在历史在曲折中总是前进的。

  (四)

  或许是有感于此,麻城市卫生局深感肩上的责任和义务。

  2011年的春天,麻城市卫生局召开全市卫生工作会议,局长黄立文先生在卫生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弘扬药王文化,建设王叔和纪念园,研究王叔和学术思想,把王叔和纪念园打造为医德医风教育基地……

  这一年的三月,麻城市卫生系统组织全市老中医、知名中医三十多人到药王墓举行王叔和诞辰1810周年祭拜活动,并在光秃秃的老爷山上第一次栽种了松树、柏树两百多棵,老爷山上开始出现第一片新绿。那天下午在麻城市中医院召开了纪念王叔和诞辰1810周年座谈会,除中医界人士外,麻城市的文史专家也莅临会议,人们研讨了王叔和的生平事迹、历史功勋和在麻城民间至今还流传的传奇故事,从此药王文化开始在麻城这座应该叫“映山红”的城市传响。

  按照麻城市卫生局的设想,弘扬药王文化需要做“一软一硬”两件大事。“一软”就是开展药王文化研究,包括大力宣传王叔和济世救人的道德情操,包括对王叔和的生平、籍贯、著述、墓葬、王叔和《脉经》学术传承进行研究;“一硬”就是举系统之力,建设王叔和纪念园,改变药王墓的苍凉和衰败景象。

  软的东西主要是需要培养一批爱好药王文化研究的专门人才。于是2012年5月,在前期筹备的基础上,以麻城市中医医院为基地,以卫生系统中医药人员为主体,麻城市成立了全国首个王叔和文化研究机构——麻城市王叔和研究会。在会前,市卫生局组织市中医院有关人员编辑出版了一本《中华脉祖——王叔和研究专辑》的资料,收集了麻城在王叔和研究方面前期取得的成果,首次将麻城留存的药王冲、药王庙、药王墓史料向社会公开,成为麻城研究王叔和的第一本比较系统和珍贵的资料。现在回过头来看,由于当时编的比较仓促,文字显得单薄,资料也不完整。有了这次会议后,麻城市中医界李江峰、王明华、周子娄、汪芳记、王宜天等多人潜心药王文化研究,在各级报刊、杂志发表了多篇王叔和医史文化研究心得,提高了麻城在全国研究王叔和的知名度。尔后的2014年,为了弘扬药王精神,麻城市卫计局还依托王叔和研究会成功举办了《颂歌赞药王——诗词楹联征文活动》,共收集征文稿件百余篇。2015年麻城市王叔和研究会出版了《伟大的、传奇的、麻城的——王叔和》画册,画册收录了麻城近年来开展药王文化活动的各种图片和资料。王叔和作为古代四大名医之一,对其生平传略一直没有一本完整文字记述,为了填补此项空白,麻城市王叔和研究会通过资料累积,2015年10月请《本草》杂志社主编韩进林先生完成了30多万字的长篇传记文学《王叔和传》的初稿……这些药王文化研究的成果,在全国的王叔和医史文化探索中,也许波澜不惊,也许也产生了涟漪,对传承药王思想取到了相得益彰的作用。关于药王精神,麻城市王叔和研究会会长李江峰先生在一次座谈会上曾做个简单而精辟的总结。那就是:潜心医术、精益求精的治学精神;甘守清贫、不尚浮华的吃苦精神;一心为民、不计得失的奉献精神。这六个四字成语和俗语,恰恰是我们这个浮躁时代缺失和应该坚守的。有时候我想:医生和教师,是不是职业道德的枷锁绑得太重?从古希腊的《希波克拉底宣言》,到唐代孙思邈的《大医精诚》和现在的《医德规范》,以及社会不公的舆论。我又想:一个与性命戚戚相关的职业,绑得重一点,也情有可原。毕竟我们不是机车修理工,我们面对的都是一条条鲜活的生命。但也恳请社会理解这个高付出、低回报、责任重、压力山大的群体。

  相比药王文化研究来说,王叔和纪念园建设面临的困难更多了,因为这不能空手拍巴掌,它需要真金白银。客观地说,药王墓的苍凉与卫计系统没有半毛钱的关系,要改变这境况的其实应该是“有关部门”做的事,只不过“有关部门”并没有心思或说是精力去做,卫计部门就主动承担了责任。责任归责任,做起来也颇力不从心。先是要规划设计,当然规划设计并不是免费的。做好了规划设计图的时候,因为没有专项资金,只好动员全市系统内的单位和职工进行募捐。有五千,有两千,有一千,有五百,也有一百、几十。全市系统内三千多职工有两千多人捐了款,涓涓溪水汇成激流。幸运的是这个时候还遇到了雪中送炭的事。黄冈市中医医院曾勇先生到麻城检查指导中医“三堂一室”创建工作,工作之余,专程到药王墓拜谒,看到苍凉之景,激起了黄冈中医人内心的担当。于是,曾勇先生组织该院的干部职工募捐,为药王墓的建设提供了一大笔资金。曾先生还带领院内的职工,到老爷山植树,连植树过程中的树苗费、生活费也自己埋单,不能不让人特别感动。这年代锦上添花的事多,雪中送炭的却很少。他们真是杠杠的!他们带来的树木都比较名贵,有银杏、樟树、广玉兰、樱桃、紫薇、丹桂、梅花,如今这些花卉树木正勃勃生长着,让光秃秃的老爷山长出一片片新绿。有了黄冈中医医院的支持,麻城也不甘落后,多次组织卫生系统上山植树,规模最大的一次不下三百人。那一天是2014年的“三八”妇女节,老爷山上红旗飘扬,男男女女衣着盛装,风风火火也像过节一样。

  2014年的清明,历经时势和岁月磨难的药王墓终于如期修葺完成。修葺的药王墓气象一新。古墓范围扩大,四周用青石围圈加固,墓顶填满泥土。原碑前“圣旨”、石刻的“碑联”都保持原样,并另立新碑。墓前广场硬化,另修拜台,并花重资竖立了王叔和石像。墓两边栽种了从顺河镇卫生院、乘马岗镇卫生院、夫子河镇卫生院特别移栽过来的、树龄超过二十年以上的银杏、樟树和玉兰树数棵,建造了一座石拱桥和台阶供人上山,并进行了清淤、护坡、排沟引水等处理。我在《重修药王墓记》中有一段话说:“甲午之初,惠风和畅。全系统竭诚竭力,再绘建设宏图,募集善资。复有黄冈市中医医院仁人志士,满怀深情,捐资献力,更加药王故里亲人,提供万般方便。众志成城,集腋成裘。规划方略,鸠工庀材。植芳树、建墓园、树碑文、立石像、修拜台,历时三月告竣。斯墓也,居高临下,气势磅礴,松苍柏翠,花木明瑟,焕然而新矣!”诚如斯言。药王墓广场新立的王叔和大理石像,目光深邃、睿智而又慈悲,的确有大家风范。我想:药王至此也能瞑目矣!

  王叔和石像矗立成功的当天晚上,心情很不平静,为记录这修葺盛事,特作了两首七律,作为一个参与者,表达了其时的心情:

  其一

  四月清和万象新,药王墓建势天均。

  感怀先圣思恩泽,纵览英华毓凤麟。

  山气流苏苍木秀,云空飘霭惠风醇。

  金乌啧羡溪边水,好与青山共氲氤。

  其二

  岁月空濛千七年,老爷烟树忆前贤。

  纂次溯源伤寒论,皓首穷经脉要篇。

  兰生幽径香馥馥,石洌清泉水涓涓。

  药王岂独医痼疾,馈世金言尚拳拳。

  他的馈世金言就在自己的《脉经序》中:“医药为用,性命所系。和鹊至妙,犹或加思;仲景明审,亦候形证……”药王的意思是:事关病人身家性命,古之神医审慎如此,况绝大多数的我们,只是普通人矣。真是拳拳之心,殷殷切意。

  王叔和纪念园目前只是完成了最基础、最急迫的工作,说的好听一点叫“初具规模”,深层次的建设,没有各级政府和项目的支持,单靠卫计系统是无法完成的。这是一项良心工程。在这项工程中,麻城市卫计系统的干部和职工是不带任何功利的,更没有私利。黄冈中医医院也是一样。作为药王墓所在地的白果中心卫生院,为了药王墓的建设,一直默默无闻出资出力,付出了大量辛勤劳动,他们也是不带任何功利的,有的只是责任和义务。麻城市中医医院为药王文化建设也作出了巨大努力。

  感谢所有为药王墓建设和王叔和文化研究付出辛勤劳动的人们!因为您,让药王墓焕发了生机;因为您,嘈杂的世界又多一处心灵庇护和沉静之地;也因为您,药王王叔和在麻邑流传的故事将更加久远!

  (五)

  中医是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史观。以阴阳、五行取类比象揭示宇宙万物背后或深层的客观规律,世间的万事万物都可归类其中。这种朴素,并非一定需要原子、分子去证实的,它有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屠呦呦先生因为葛洪《肘后备急方》中“青蒿一握,水一升渍,绞取汁服”可治“久疟”而提取青蒿素获得了诺奖。它的“绞取汁服”让我想到了方剂学老师曾经说的:青蒿入汤剂一定要后下,煎长时间就没有什么作用了。化学成分药大概没有这样的禁忌,这或许也是中医的“三因制宜”特色所昭示的。屠呦呦的成功,说明中医非是徒有其表,也有瓤子的。这瓤子博大精深,需要医者的继承和发扬,因为它事关人民的健康和民族的发展。而1700年前的王叔和,正是在中医经典《伤寒杂病论》面临沉溺的关键时刻,以一个医学大家的良心和责任,让它传承了下来,挽救了千千万万人的性命。值得说明的是,王叔和正是葛洪的前辈,没有王叔和对中医的传承,也许就没有葛洪的《肘后备急方》,没有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也许就没有屠呦呦的青蒿素。中医就是这样一代又一代得以继承和发展,这将是作为中医学子肩负的使命和责任,也是我们今天还要纪念王叔和们的意义所在。

  又是三月,春天的和风绿遍山川大地,我从药王墓归来后看到今昔变化,无端生出许多感概,就动笔写了此文,记录这些流年故事。

  光荣和梦想永远属于那些敢于挑战和勇于担当的人!幸运的是这些人正生活在我的周边,每天默默无闻和无数疾病打着交道,拔高一点他们也是民族的脊梁,是人民的救难“药王”。

【风雨药王墓的散文】相关文章:

风雨中的散文10-06

风雨悟散文10-05

风雨同路散文10-06

风雨无阻散文10-06

玩转药王谷作文11-16

关于风雨同舟的散文10-05

一舟风雨半杆愁散文10-05

风雨中艰难走过九年散文欣赏10-06

好好活一场,风雨不在乎散文10-05

药王山一游写景作文(通用17篇)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