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除夕夜文案 推荐度:
- 平安夜语录 推荐度:
- 平安夜的短句 推荐度:
- 初冬的夜唯美句子 推荐度:
- 描写初冬的夜的句子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夜
夜1
那一夜,一场雨
彻底把我与这个季节隔离开了
窗外的事物和
记忆深处的某些东西
越来越模糊
水雾串起的.珠帘
很冷,在一个人身子
湿透的时候
由此,我想起不久前曾经
讨厌那的那个小房间
感觉是那么的温暖
那一夜,我实在有些累
成为一条离开水的鱼儿
在河流之外发呆
于是我选择合上眼睛
想要以此避开尘世
梦,犹如一把刀
切下来
白昼与黑夜
就这样无声无息地
断裂了
无人看到
我坐在失忆的雨声中
用一颗伤痕累累的心
穿梭在过去和未来之间
把它们重新缝合
夜2
纨扇婵娟素月,纱巾缥缈轻烟。
高槐叶长阴初合,清润雨余天。
弄笔斜行小草,钩帘浅醉闲眠。
更无一点尘埃到,枕上听新蝉。
陆游词作鉴赏
陆游在孝宗乾道元年(1165)四十一岁时,买宅于山阴(今绍兴)镜湖之滨、三山之下的西村,次年罢隆兴通判时,入居于此。西村的居宅,依山临水,风景优美。他受了山光水色的陶冶,心情也比较舒缓,所以自号渔隐。在家住了四年,到乾道六年他离家入蜀。四年中写了几首描写村居生活的《鹧鸪天》词。
这首《乌夜啼》词,虽然也写村居生活,但与上述《鹧鸪天》词不同期:是他从蜀中归来,罢提举江南西路常平茶盐公事再归山阴时写的。他这次归山阴,从淳熙八年(1181)五十七岁起到十二年六十一岁止,又住了五年。他在淳熙十六年写的《长短句序》,说他“绝笔”停止写词已有数年,因此词作于这几年中是当可确定的了。而这首词的词境之美,自然与山阴居宅的环境有关。
陆游是个爱国志士,不甘过闲散生活,他的诗词写闲适意境,同时又往往带有悲慨。而这首词却有些不同,整首都写闲适意境,看不到任何悲愤之情。所以必须要结合陆游的身世和思想,从词外去理解他并不是真正耽于词中的生活,这一时的闲适,反而让人去试着探究深藏于作者心中的忧国忧民之情。词写于初夏季节。上片起二句:“纨扇婵娟素月,纱巾缥缈轻烟”。以两种生活用品来表现季节。第一句写美如圆月的团扇,第二句写薄如轻烟的头巾,这都是夏天所适用的。扇美巾轻,可以驱暑减热,事情显得轻快。“高槐叶长阴初合,清润雨余天。”这二句写景,也贴切季节。夏天树阴浓合,梅雨季节,放晴时余凉余润尚在,这都使人感到宽舒。这二句使人想到王安石《初夏即事》“绿阴幽草胜花时”的诗句,想到周邦彦《满庭芳》“午阴嘉树清圆。地卑山近,衣润费炉烟”的词句。景物相近,意境同样很美;但王诗、周词,笔调幽细,陆词则表现出清疏、自然。
下片起二句:“弄笔斜行小草,钩帘浅睡闲眠。”由上片的物、景写到人,由静写到动。陆游的有关写字的诗,如《草书歌》、《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醉中作行草数纸》等,大多都是表现报国壮志被压抑,兴酣落笔,藉以发泄愤激感情的,正如第二题的诗中所说的:“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在这里,作者却以写字表现闲适之情,淳熙十三年作于都城的《临安春雨初霁》中的“矮纸斜行闲作草”一句,正和这里的.词句、语意接近。醒时弄笔写细草,表示闲适;醉眠时挂起帘钩,为了迎凉,享受陶渊明《与子俨等疏》所说的:“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那样的乐趣。“更无一点尘埃到,枕上听新蝉”,正是濒湖住宅的清凉、洁净的境界。使人很明晰到感受到这一份闲暇。明显不同于往日作者的压抑、苦闷。
这首词只写事和景,不写情,情寓于事与景中。使读者在情景交汇中体会到作者的这种流畅、舒适的情怀。上下片复叠,句式完全想同,故两片起句都用对偶。情景轻快优美,笔调清疏自然,是陆游少见的闲适词。居宅依山傍水、风景美丽如画。作者不禁释怀,将昔日的抑欲苦闷一并抛到脑后,融入大自然的清新、闲适之中。表现出作者壮志未酬后的闲居生活。实属难得。作者于淳熙八年初归山阴的夏天,写了一首《北窗》诗:“九陌黄尘初暮忙,幽人自爱北窗凉。清吟微变旧诗律,细字闲抄新酒方。草木扶疏春已去,琴书萧散日初长。《破羌》临罢搘颐久,又破铜半篆香。”意境和这词十分相近,可以窥见作者这时期的心态。“清吟微变旧诗律”,更可探求这词风格形成的一些信息。
夜3
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泊,停船靠岸。
渔火,打鱼的人点的灯火。对,这里有“伴”的意思。
姑苏,苏州的古称。寒山寺:在苏州西郊枫矫之侧,相传唐僧寒山,拾得曾居此。故名。
张继,南阳(今属河南)人,生卒年不详,约住开元至大历末年之间以盐铁判官、检校祠郎员外郎,卒于洪州(今江西南昌)。
在这首诗中,诗人张继精确而细腻地写出了一个客船夜泊者对江南深秋夜景的观察和感受,有景有情有声有色,使人从有限的画面中获得悠长的韵味和无穷的美感。这首诗句句形象鲜明,可感可画,句与句之间逻辑关系又非常清晰合理,内容晓畅易解,所以任何人读这首诗都不难成诵,并且愈是反复吟咏,便会愈益感到它蕴含丰厚,诗意浓郁。
“月落乌啼霜满天”,这是诗人夜泊时所见,点明了时间是深夜,季节是晚秋。在江南秋夜的漫漫寂静之中,偶有乌鸦啼叫划破夜空,反而使周围的气氛显得更加宁谧深沉。整个一句,月落写所见,乌啼写所闻,霜满天写所感,层次分明地体现出一个先后承接的时间过程和感觉过程。而这一切,又都和谐地统一于水乡秋夜的幽寂清冷氛围和羁旅者的孤孑清寥感受中。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运思的细密。
第二句点出诗人夜宿于客舟,是切题之句。原来,在停泊于岸边的客舟中过夜的诗人,其实一直不曾入寐。月落、乌啼、秋霜满天,这是他对远处景物的感受,而江枫和渔火,则是他对近处景物的观察。读这两句,重要的是体会其中包含着的时间过程。从欣赏远景到留心近景,从倚窗不寐到带愁而眠,无疑过去了一段相当长的时间。这两句诗所写的,实际上就是诗人勉强睡下去以后依然辗转反侧难以入寐时,对于方才观察所得的记忆与想象。诗人运用由远而近、由虚及实的手法,把读者的注意力集中到他寄居的这条客船上,集中到他这个带着愁绪夜不能寐的羁旅者身上。所谓“江枫渔火对愁眠”,也就是使怀着忧愁的客船夜泊者对着船外的江枫渔火而眠。
也许有人会问:诗人到底有什么忧愁呢?这首诗并没有回答。这正是中国诗的一个特点,它无论是写愁还是写乐,着力的是写出一种情绪,一种氛围,一种色彩和调子,而不是写出它的事实,或探讨它的原因。事实上短小到仅有四句二十八字的.绝句,本来也不可能讲清事实和原因,诗的扬长避短,便形成了中国诗重抒情的特质。
诗的后两句,是用作者在客舱中的所闻所想,进一步衬托自己的孤寂。在万籁俱寂之中,诗人忽然听到远远地传来了钟声,那悠扬、舒缓、飘渺的钟声在夜空中回荡着,于是他猛地想起,著名的寒山寺就在近旁,这钟声一定是从那里传出来的。仿佛撞钟,清音激越,难免会使诗人想到人生逆旅中的种种境遇和遭际。这一点,诗中没有明写,给读者留下了丰富想象的余地。
夜4
井栏砂宿遇夜客
李涉
暮雨潇潇江上村,
绿林豪客夜知闻。
他时不用逃名姓,
世上如今半是君。
李涉诗井栏砂宿遇夜客鉴赏
关于这首诗,《唐诗纪事》上有一则饶有趣味的记载:涉尝过九江,至皖口(在今安庆市,皖水入长江的渡口),遇盗,问:‘何人?’从者曰:‘李博士(涉曾任太学博士)也。’其豪酋曰:‘若是李涉博士,不用剽夺,久闻诗名,愿题一篇足矣。’涉赠一绝云。这件趣闻不但生动地反映出唐代诗人在社会上的广泛影响和所受到的普遍尊重,而且可以看出唐诗在社会生活中运用的广泛 甚至可以用来酬应绿林豪客。不过,这首诗的流传,倒不单纯由于本事之奇,而是由于它在即兴式的诙谐幽默中寓有颇为严肃的社会内容和现实感慨。
前两句用轻松抒情的笔调叙事。江上树,即诗人夜宿的皖口小村井栏砂;知闻,即久闻诗名。风高放火,月黑杀人,这似乎是遇盗的典型环境;此处却不经意地点染出在潇潇暮雨笼罩下一片宁静的江村。环境气氛既富诗意,人物面貌也不狰狞可怖,这从称对方为绿林豪客自可看出。看来诗人是带着安然的诗意感受来吟咏这场饶有趣味的奇遇的。夜知闻,既流露出对自己诗名闻于绿林的喜悦,也包含着对爱好风雅、尊重诗人的绿林豪客的欣赏。环境气氛与绿林豪客的不协调,他们的职业与爱好的不统一,本身就构成一种耐人寻味的幽默。它直接来自活生生的现实,所以信口说出,自含清新的意味。三、四两句即事抒感。
逃名姓即逃名、避声名而不居之意(白居易《香炉峰下新卜山居》诗有匡庐便是逃名地之句)。诗人早年与弟李渤隐居庐山,后来又曾失意归隐,诗中颇多转知名宦是悠悠、一自无名身事闲、一从身世两相遗,往往关门到午时一类句子,其中不免寓有与世相背的牢骚不平。但这里所谓不用逃名姓云云,则是对上文夜知闻的一种反拨,是诙谐幽默之词,意思是说,我本打算将来隐居避世,逃名于天地间,看来也不必了,因为连你们这些绿林豪客都知道我的.姓名,更何况世上如今半是君呢?
表面上看,这里不过用诙谐的口吻对绿林豪客的久闻其诗名这件事表露了由衷的欣喜与赞赏(你们弄得我连逃名姓也逃不成了),但脱口而出的世上如今半是君这句诗,却有意无意之间表达了他对现实的感受与认识。诗人生活的时代,农民起义尚在酝酿之中,乱象并不显著,所谓世上如今半是君,显然别有所指。它所指的应该是那些不蒙盗贼之名而所作所为却比盗贼更甚的人们,是诗人刘叉在《雪车》中所痛斥的相群相党,上下为蟊贼之辈。相比之下,眼前这些绿林豪客如此敬重诗人、富于人情,倒显得有些亲切可爱了。
夜5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
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
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
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
天地一沙鸥。
代宗永泰元年(765),杜甫的好友、剑南节度使严武死去,杜甫携家乘舟离蜀东下,经嘉州(四川乐山)、云安(四川云阳),最后到达夔州(四川奉节)。
这首诗是船至渝(重庆)忠(忠县)时创作的。
开头四句通过景物描写写诗人的旅夜处境和感受。
这是一个孤舟夜泊的旅夜;岸上有细草微风,江上只有一叶孤舟,依岸而宿,就舟而居,遥望原野,远处天与地似乎相接了,天边的星宿也仿佛下垂得接近地面。大江之中,江水浩浩荡荡东流,一轮明月映照在江水中,随着江水的流动而浮荡着。
岸上星垂,舟前月涌,用星垂来描写原野的广阔,用月涌来形容大江的东流,形象而细致地描绘了江上的夜景。唯有在广阔的原野上才可感到星垂;唯其星垂,才能见出原野的广阔。而大江中有月涌,才能反映出江水的流动;也只因江水的流动,才能感到月涌。星垂、月涌是以细腻称阔大的手法,首四句塑造了一个宏阔非凡宁静孤寂的江边夜境。
后四句即景抒怀。
名岂文章著,声名不因政治抱负而显著,反因文章而显著,这本非自己的'矢志,故说岂,这就流露出因政治理想不得实现的愤慨。说官应老病休, 诗人辞去官职,并非因老而多病,什么原因,诗人没有直接说出。说应当,本是不应当,正显出老诗人悲愤的心情。
面对辽阔寂寥的原野,想起自己的痛苦遭遇,深感自己漂泊无依,在这静夜孤舟的境界中,自己恰如是天地间无所依存的一只沙鸥。以形象比喻作结,鲜明深刻地传达了诗人深沉的感慨。天地虽大,却无自己安身之处,景色辽阔,却反衬出诗人孤寂而悲愤的心境。一沙鸥照应独夜舟,对比鲜明,比喻贴切。
全诗以细腻、含蓄、深沉见长,风格沉郁、感情激越,形象鲜明、境界宏阔,表现出诗人老来渐于诗律细的艺术成就。
夜6
鹊桥仙 夜闻杜鹃
陆 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
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鹃。
催成清泪,惊残①孤梦,又拣深枝飞去。
故山②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阅读提示】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初,陆游在南郑(今陕西省)做四川宣抚使王炎的幕僚,积极参加抗金战争,战绩显著。正当前线节节胜利,即将收复长安之际,王炎调往都城临安枢密院,陆游也被调任成都府路安抚司参议官,离开抗战前线。此作是他到成都之后所写,是借物寓言之作。
【注】①惊残:惊醒。②故山:即家乡。
1、这首词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描绘了怎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5分)
2、词中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鹃两句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3分)
3、词的最后两句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4.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一句在全词中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5分)
5. 这首词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请依据文本内容简要概括之。(6分)
【参考答案】
1.答案:这三句描绘了春晚寂静、昏暗、风雨凄迷的景象(2分)。它是为词中的主角杜鹃的出场(2分)所做的铺垫(1分)。或:景语皆情语,为后文表达词人飘零身世和凄凉心境(2分)作铺垫(1分)。
2.答案:衬托(1分),好处是以静突出杜鹃悲切的叫声(2分)。(答对比酌情给分)
3.答案:表达了词人岁月蹉跎,英雄老却,壮志难酬的无限感慨和悲叹(2分);半生漂泊,羁旅异地的悲愁(1分)。
4. 通过描绘寂静、昏暗、风雨凄迷的景象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2分),为全词奠定了感情基调,为后文表达词人飘零身世和凄凉心境作铺垫。(3分)
5. ①人在羁旅的寂寞思乡之情,②半生飘零的悲凉之情,③壮志未酬的惆怅之情。(每点2分)
阅读练习二:
(1)陆游是我国 时期的爱国诗人,夜闻杜鹃是诗歌的题目,而鹊桥仙则是 。(2分)
(2)这首词茅檐人静,蓬窗灯昏,春晓连江风雨描绘了怎样一种景象?诗人描绘这样景象的目的是什么?(4分)
参考答案:
(1)南宋(或宋朝)、词牌名 (2分)
(2)①前三句描绘了春晚寂静、昏暗、风雨凄迷的景象。②它是为词中的主角杜鹃的`出场所做的铺垫(或:景语皆情语,为后文表达词人飘零身世和凄凉心境作铺垫)。(4分)
阅读练习三:
1.词中出现的意象杜宇常被赋予 的情感。(1分)
2.简要分析这首词的上阙所用的表现手法。(6分)
参考答案
1.悲惋(近义词皆可)
2.(1)借景抒情。通过描写春晚寂静、昏暗、风雨凄迷的景象,表达诗人对时政的忧虑和对身世的感慨,都极为深郁。(2)衬托(或:对比)通过林莺巢燕的静突出了杜鹃啼鸣的悲凉,并勾起了作者家国变故之思,游子羁旅之愁,壮志难酬之叹。
赏析:
乾道八年(1172)冬陆游离开南郑,第二年春天在成都任职,之后又在西川淹留了六年。据夏承焘《放翁词编年笺注》,此词就写于这段时间。杜鹃,在蜀也是常见的暮春而鸣。它又名杜宇、子规、鹈鴂,古人曾赋予它很多意义,蜀人更把它编成了一个哀凄动人的故事。(《成都记》:望帝死,其魂化为鸟,名曰杜鹃。)因此,这种鸟的啼鸣常引起人们的许多联想,住在蜀地的文士关于杜鹃的吟咏当然就更多,杜甫入蜀就有不少这样的作品。陆游在成都时的心情本来就不大好,再加上他夜闻杜鹃,自然会惊动敏感的心弦而思绪万千了。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茅檐、蓬窗指其简陋的寓所。当然,陆游住所未必如此,这样写无非是形容客居的萧条,读者不必拘执。在这样的寓所里,晻晻黄昏后,寂寂人定初,坐在昏黄的灯下,他该是多么寂寥同时作者想象出连江风雨、萧萧暗雨打窗声。其愁绪便跃然纸上。 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这时他听到了鹃啼,但又不直接写,而是先反衬一笔:莺燕无声使得鹃啼显得分外清晰、刺耳;莺燕在早春显得特别活跃,一到晚春便燕懒莺残、悄然无声了,对这无声的怨悱,就是对有声的厌烦。总字传达出了那种怨责、无奈的情味。接着再泛写一笔: 但月夜、常啼杜宇。月夜自然不是这个风雨之夜,月夜的鹃啼是很凄楚的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李白《蜀道难》) 何况是此时此境呢! 常啼显出这刺激不是一天两天,这样写是为了加强此夜闻鹃的感受。
上片是写夜闻鹃鸣的环境,着重于气氛的渲染。杜鹃本来就是一种悲鸟,在这种环境气氛里啼鸣,更加使人感到愁苦不堪。接着下片就写愁苦情状及内心痛楚。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孤梦点明。客中无聊,寄之于梦,偏又被惊残。 催成清泪,因啼声一声紧似一声,故曰催。就这样还不停息,又拣深枝飞去,继续它的哀鸣。 又,表明作者对鹃夜啼的无可奈何。杜甫《子规》写道:客愁那听此,故作傍人低! 客中愁闷时那能听这啼声,可是那杜鹃却似故意追着人飞!这里写的也是这种情况。鹃啼除了在总体上给人一种悲凄之感、一种心理重负之外,还由于它的象征意义引起人们的种种联想。比如它在暮春啼鸣,使人觉得春天似乎是被它送走的,它的啼鸣常引起人们时序倏忽之感,如《离骚》恐鹈鴂之先鸣兮,使夫百草为之不芳。同时,这种鸟的鸣声好似说不如归去,因此又常引起人们的羁愁。所以作者在下面写道: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故山,故乡。 半世,陆游至成都已是四十九岁,故说半世。这结尾的两句就把他此时闻鹃内心深层的意念揭示出来了。在故乡听鹃当然引不起羁愁,之所以不堪听,就是因为打动了岁月如流、志业未遂的心绪,而今坐客他乡更增加了一重羁愁,这里的犹自..况就是表示这种递进。《词林纪事》卷十一引《词统》云: 去国离乡之感,触绪纷来,读之令人於邑(於邑,通呜咽)。解说还算切当,但是这里忽略了更重要的岁月蹉跎的感慨,这是需要加以注意的。如果联系一下作者此时的一段经历,我们就可以把这些意念揭示得更明白些。
陆游是在他四十六岁时来夔州任通判的,途中曾作诗道:四方男子事,不敢恨飘零(《夜思》),情绪还是不错的。两年后到南郑的王炎幕府里赞襄军事,使他得以亲临前线,心情十分振奋。他曾身着戎装,参加过大散关的卫戍。这时他觉得王师北定中原有日,自己英雄用武之地的机会到了。可是好景不长,只半年多,王炎幕府被解散,自己也被调往成都,离开了如火如荼的前线生活,这当头一棒,是对作者的突如其来的打击可以想见。以后他辗转于西川各地,无路请缨,沉沦下僚,直到离蜀东归。由此看来,他的岁月蹉跎之感是融合了对功名的失意、对时局的忧念:况半世、飘然羁旅!从这痛切的语气里,可以体会出他对朝廷如此对待自己的严重不满。
陈廷焯比较推重这首词。《白雨斋词话》云:放翁词,惟《鹊桥仙夜闻杜鹃》一章,借物寓言,较他作为合乎古。陈廷焯论词重视比兴、委曲、沉郁,这首词由闻鹃感兴,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曲折婉转地传达了作者内心的苦闷,在构思上、表达上是比陆游其它一些作品进究些。但这仅是论词的一个方面的标准。放翁词大抵同于苏轼、辛弃疾之作,虽有些作品如陈氏所言粗而不精,但还是有不少激昂感慨、敷腴俊逸者,扬此抑彼就失之偏颇了。
夜7
十二月九日雪融夜起达旦
魏了翁
远钟入枕雪初晴,衾铁棱棱梦不成。
起傍梅花读《周易》,一窗明月四檐声。
(1) 诗作中哪些地方体现了标题中的“雪融”?(4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鉴赏文学形象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鉴赏评价)。
【答案解析】首句中“雪初晴”写天已放晴,暗示“雪融”;尾句“四檐声”写窗外四檐融雪“滴答,滴答”的声音,再扣“雪融”。(每点2分,共4分)解析:“雪融”是指雪融化,它需要一定的环境,有一些具体的表现,结合诗句,“雪初晴”指天气转晴,而“四檐声”即雪融后滴水的.声音,是其表现。
【思路点拨】作答本类题,需要对诗歌形象有基本认识。诗歌中的形象,一般具有其表现形式,我们可以根据诗歌形象的特点,逐句分析,找出相关对诗歌形象特点的展现形式。
(2)元代韦居安《梅磵诗话》评价此诗说:“后两句寄兴高远,人所传诵。”请赏析后两句的妙处。(4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鉴赏评价)。
【答案解析】后两句,用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的手法,写诗人在由白雪、皓月、梅花构成的一个纯净、空明、幽雅的环境中捧读《周易》,意境清雅,寄托了诗人高沽的志趣。(答出手法1分,意象意境2分,志趣1分)解析:题干引文是在说诗歌最后两句意味无穷,具体表现是:作者在梅花旁边读《周易》,而窗外雪水滴落,月光皎洁。具体写作技巧是动静结合,而梅花寄予了作者高洁志趣。
【思路点拨】作答本类题,首先要明确题干引文所指,明确题干要求。题干中要分析的具体语句,我们要从内容上、艺术手法上分析语句存在的特点,分析语句和前后文、和作品主体的关系即可。
诗歌赏析:
远处的钟声传来,我从睡梦中醒来,望一望窗外,大雪已经停了。俗语说,下雪暖,化雪寒,窗外的雪渐渐融化,可是,天气异常寒冷。薄薄的棉被,就像冰冷的铁。这时,出现了矛盾:到底是钟声让我醒来还是寒冷让我醒来呢?我们无从知晓。但作者最终整夜无眠是肯定的了。前两句是写景,写出了环境的凄冷。那作者是不是因环境凄冷,而内心和环境一样,是冰冷的、哀伤的呢?三四句,“梅花”是高洁品质的象征,而作者在梅花旁读《周易》,这既写出了作者的高洁品质,也写出了作者的追求。“一窗明月四檐声”,作者在漫漫长夜,品质如斯,追求如斯,享受窗外明月,静听融雪滴水之声,更能体现作者对环境凄冷的超越。
夜8
是你吗?
仿佛来自童年的梦。
在安静的深夜,
与微凉的风一起,
穿过半开的窗,
抵达我的耳边。
倏忽即过的声音,
清脆寥远,温柔甜蜜。
仿佛一直在等待你的啼叫,
我从梦的深处走来,
心立刻被这温柔触疼。
你来了,
麦子变得金黄,
空气里都是麦香。
你动听的.声音陪伴着我们割麦,收麦,
我会偶然抬起累弯的腰,
避着刺眼的五月阳光寻找你的身影,
但从来没见到你的模样。
你的声音,像一首童年的歌谣,
深深刻印在了记忆的光盘,从未遗忘。
我还是我吗?
穿越长长的时间河流,
抵达时我已两鬓染霜。
黑亮的眼睛已浑浊,
光洁闪亮的皮肤粗糙暗黄。
甚至啊,连灵魂都由轻灵变得沉重,
理想被现实改变了模样。
我已经不是我,
你也不是你了。
但少年的情怀啊,
会在这样一个午夜,
因你的触碰而成殇……
夜9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注释】
十五夜:指农历八月十五的夜晚。
郎中:官名。
中庭:即庭中,庭院中。
地白:指月光照在庭院的地上,像铺了一层霜一样。
秋思: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人的思绪。
落:在。
【译文】
中秋的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霜雪那样白,树上的鸦雀停止了聒噪,进入了梦乡。
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湿庭中的桂花。今夜,明月当空,人们都在赏月,不知那茫茫的秋思落在谁的一边?
【赏析】
这是一首中秋之夜望月思远的七言绝句。在民俗中,中秋节的形成历史悠久。诗人望月兴叹,但写法与其他中秋咏月诗完全不同,很有创造性,甚至更耐人回味。
中庭地白树栖鸦,明写赏月环境,暗写人物情态,精炼而含蓄。这句如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首句一样,借助特有的景物一下子就将萧瑟苍凉之景推到读者眼前,予人以难忘的印象。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清冷之感,联想到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树栖鸦,应该是听出来的.,而不是看到的。因为即使在明月之夜,人们也不大可能看到鸦鹊的栖宿;而鸦鹊在月光树荫中从开始的惊惶喧闹到最后的安定入睡,却完全可能凭听觉感受出来。(周邦彦《蝶恋花·早行》词有月皎惊乌栖不定句,就是写这种意境。)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全句无一字提到人,而又使人处处想到清宵的望月者。
冷露无声湿桂花,紧承上句,借助感受进一步渲染中秋之夜。这句诗因桂香袭人而发。在桂花诸品中,秋桂香最浓。在皎洁的月亮上某些环形火山的阴影曾使富于幻想的人赋予它美好的形象,说它是月宫里的桂树,有的传说还说人间的桂树是天上落下来的种子生成的(宋之问《灵隐寺》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这句诗描写了冷气袭人,桂花怡人的情景。如果进一步揣摩,更会联想到这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树。这是暗写诗人望月,正是全篇点题之笔。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诗人选取无声二字,细致地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之久。而且不只是桂花,那树下的玉兔,那挥斧的吴刚,那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嫦娥,也是如此。古人以为霜露之类似雨雪都从天而降,因而诗人探桂时奇怪冰凉的露水把花枝沁得这么湿却没听到一点声音。如此落笔,既写出了一个具体可感的中秋之夕,又表现了夜之深和静,似乎桂香与寒气袭人而来了,带给人以美的联想。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这两句采取了忽然宕开的写法,从作者的一群人的望月联想到天下人的望月,又由赏月的活动升华到思人怀远,意境阔大,含蓄不露。普天之下又有多少人在望月思亲:在家乡的人思念远离的亲人,离乡之人遥望家乡亲人。于是,水到渠成,吟出了这两句。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第三句才点明望月,而且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但是,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然而,在表现的时候,诗人却并不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天下离人千千万万,怀人愁绪如绵绵秋草,逐处丛生;诗人在思谁是确定的,说不知秋思落谁家并非真不知,而是极写秋思的浩茫浑涵,似虚而实,深得诗歌含蓄之美。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似乎秋思唯诗人独有,别人尽管也在望月,却并无秋思可言。这真是无理之极,然而愈显出诗人痴情,手法高妙。在炼字上,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它给人以生动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
这首诗意境很美,首先予人的印象是情景如画,用苏轼的话来说就是诗中有画。明《唐诗画谱》中就有以这首诗为题材的版画,但这幅版画仅是画家别出心裁构想出的意境,和王建原作并不一一吻合,而且它对全诗点睛之笔秋思未作充分表达。在这一点上,诗歌语言艺术显示了它的不可代替性。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委婉动人。
【作者简介】
王建(约767-831),字仲初,生于颍川(今河南省许昌市人),唐朝著名诗人。大历(唐代宗年号,公元766779年)年间考中进士。他是张籍的挚友,而且身世也与张籍有相似之处。出身寒微,虽曾进士及第,却只作过几任小官,四授官资元七品,再经婚娶尚单身(《自伤》)。他也以乐府诗著称于世,写下了许多从不同侧面反映社会矛盾和民间疾苦的作品;风格上也和张籍有相似之处,善写七言歌行,绝少直发议论,语言通俗明快,凝练精悍,确有独到之处,所以世称张王乐府。现有中华书局出版的《王建诗集》。
夜10
夜,是谁的泪
孤独,自己。无人,理会。
夜的眼泪
寂寞,街区。昏黄,灯光。
黝黑身影
空荡,房间。一人,叹息。
世间无常
何处,不在。寂寞,徘徊。
终究自己
我心,放空。静静,聆听。
【夜】相关文章:
夜的美文10-06
夜跑10-06
夜火10-06
美丽的夜10-06
城市的夜10-06
夜的心10-06
春夜10-08
初夏的夜10-11
冷夜10-06
寒冷的夜10-06